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黄柏古今考

中药黄柏古今考

中药黄柏古今考
中药黄柏古今考

138?

如此。我久思未得其解,只能应付之,咳症依然。二诊后我忽有悟,息儿稚阳,肺被寒束,气机不展,于是处方:麻黄5g’炒杏仁59.蝉衣69,姜蚕69,甘草39。不意三剂后咳嗽竟止,此后外感时咳嗽亦作,但亦无上症。事后又思,确系寒凉药冰遏患儿气机,肺气被郁,时郁时展,故尔阵作,犹如风状。饭菜温香之气熏肺,肺气欲宣、宣郁相激.其咳乃作。故用麻杏宣其肺,蝉蚕接其风并畅肺络,故显技。前曾虑其扁挑体过大而咳,但咳止而扁挑体依然。可见遣药难,认证亦难。

还有对于荨麻疹的治疗,一般多从祛风、活血、凉血、固表等方面分析用药。但若随证伍用麻黄,也能有满意之效。

曾治一妇女,四十余岁,患荨麻疹数年。每届秋冬之交.天气由凉转寒之时,从室内到室外,或由室外至室内,风团辄起,大小不一.色如皮肤,徽傲作痒.持续半小时左右而自消。服息斯敏之娄无效。其脉缓舌捩,初用四物而加桃仁、荆防、蝉蚕等而效不显,后再思之,其症状特点是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发,而肺主皮毛,司开闻之职。若肺气失司,其症可作,遂加用麻黄。一则走表。宣畅肺气,二则利水以平其风团水肿之症。药后其症建消.来年亦未再起。

治疗荨麻疹,麻黄不属常用之品,但用之得当,确能收功。麻黄擅治风寒外袭之证,祛风散寒,但同时它也恢复肺主皮毛的功能,使开阉有度,风、郁等邪无从再作。:垫业呈垦!蔓巫E墅主要塞筻墨堂盎班过鱼熊塞垂鳖

(本草备要>言其能治“毒风疹痹、皮肉不仁、目赤肿病、水肿风肿”等症,可能都与麻黄能恢复肺的生理生机有关。

还有鼻炎、咽炎等病,其症往往随环境变化而见,且反反复复,不易彻底治愈,若能园证加用麻黄,可能会暗合肺气失职和久病入络之病机,因为麻黄不仅能宣发肺气,还可入血分,“破痖瘕结聚”(<种农本草经))。有望缩短疗程,巩固疗效。

当今社会、滥用抗生素已成风气。而清热解毒似乎也成为中医界最常用的浩法。但是数千年来.中医的理、法、方、药.面对着繁杂多变的病人证侯.显示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难道就仅重视清热解毒一法吗?

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温经典医籍,以校正我们的临床思路,很有意义。麻黄的应用、配伍是一十很好的例子。以麻黄入方的名方不胜枚举,如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药甘汤、三拗汤、定喘汤、阳和汤、五积散、小续命汤等等。麻黄配伍后。既治新痰,也疗久恙。既治气分病,亦擅血分病。既与辛温桂枝为伍,也与甘寒石膏同用。既甩于发表宣肺,亦使于利水消肿。更施于疱疹。还遣于痹病。可见麻黄的应用和疗效之广,亦足见前人的思路之宽阔。选就启示我们临床用药不可圃于成见或思路偏狭,应详审脉症,既认真辨病,又仔细辨证,用药当寒则寒,当热则热.务求药证合拍,药到病除。

中药黄柏古今考

同济医大附属梨园医院(430077)郑仰钦蔡寿英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以其树皮入药,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之功效.主治温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骨蒸劳热、湿疹瘙痒等症。

以檗木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文试从黄柏的来源及炮制沿革.现代研究加以讨论。

一、来源

黄柏为落叶乔木。根据地理分布有川黄柏、和关黄柏之分。川黄柏(叉名黄皮树)及四个变种秃叶黄皮树:镰叶黄皮树、云南黄皮树、峨嵋黄皮树。主要生长在广西、四川、云南等省海拔600~1700米处的山沟阔叶林。商品药材呈板状或浅槽状,长宽不等。厚约3--7mm,外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内表面暗黄色或棕黄色,具细密的纵横纹,断面深黄色.分层具沾液性,可使唾液染成黄色。关黄柏生长在东北长白山区和华北一带。海拔900—1500米的地方。商品较川黄柏薄,约2~4mm,外表面探黄棕色,内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断面鲜黄色或黄绿色。川黄柏以皮厚.色探质优而闻名。其中有效成分小檗碱含量JII黄柏比关黄柏高6%~8%。

有的地区,用小檗科小檗属多种植物的树皮混作黄柏应用。其药材主要区别要点如下:

药材性状

外表面黄■色或黄椽色.略平坦。内表面暗黄黄

色或拽棕色.有瞎粗的墼基垃。嚼之有粘性。

断面挥黄色。有片状分层。

小外表面葳棕色.凹凸不平.有探陷的不规捌j智奠

一纹。内表面鲜黄色,较霄有蛔皱条垃,■之无檀

暂粘性。折雨蚌黄色,分屡不明量。

二、炮制沿革

黄柏的炮制方法,在我国历代医药文献记载较多。当前多以生品和炮制品的盐“黄柏”或“黄柏炭为主。

黄柏净选法载于我国第一部制药专书

?139

‘雷公炮制论>中,入药前要求去上粗皮。明?陈嘉谟‘本草蒙荃)记载较前人明确.载有“去外褐粗皮。”变形处理法,始见有“细锉”,“政咀”,“捣”等记载。酿酒的发明为辅料用来加工药物开辟了道路。宋元时代,黄柏酒制有“酒炒”“去粗皮。酒浸一日夜,炙焦。”“细锉.酒拌,阴干”等记载。蜜制法<本草衍义)<活动心书)均有较详记载和改进。盐制.在宋?‘扁鹊心书>载有“去粗皮,切片……盐水浸一昼夜,晒干,炒褐色。”同时还有“盐酒拌炒赤色”“去粗皮,猪(胆)汁润.炙褐色”等盐酒同制.胆汁制之法。这一时期,医学昌盛,除了继承前人的“炙”法外,。炒”“烧”法亦得到应用。元?(丹溪心法)载有“烧灰存性”和“炒成灰”。到明清时代,炮制有了新的发展,辅料类型增多。有。乳汁”“米泔”和“多种辅料挹合制”等法。在制药程度上较前人注意。如。……先渍童水,日衙镰干,次涂蜜糖,火边炙僳”。又如4蜜妙令焦”等。<医学纲目)载有“蓿炒四扶.去皮。~酒淬四次,炒四次。”(本草纲目)“盐水妙褐为末。”<增补万病回春)载有“猪胆炒”。药汁制在(本草逢原,有“附子汁制。和。姜汁炒黑”之法。乳汁制和多种辅料混合制在明?‘景岳全书)载有。……人乳寝,晒干炒褐色。”(审视瑶函):“去粗皮净,切片八两.二两酒浸,二两盐水浸,二两人乳浸,=两蜜浸。各一昼夜,晒干炒褐色。”(本草纲目)戴有。黄檗一斤。分作四分.用(1lt)酒,蟹汤,盐水,童便漫洗,晒、妙为末。”清‘本草述)还载有“皮刮净,人乳浸透,炙干。”

黄柏炮制的基本原理。“蜜”和。稻“制目的在宋元时期才有记载。如<汤液本草)蜜炒此一味为细末,治口疮如神”;“滔浸曝干,巩寒伤胃气也.病在头面及手稍皮肤者,须有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缉酒洗之,在下生用。”到明代。黄柏炮制理论论述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与中医的辨证

?140?

论治特点结合起来。如明<本草纲目>有“生用则降宴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之论述。清?<本草求真)“炒黑能止崩带”和(本草述钩元)载有“酒炒治血痛,盐制去胃间之痛”等论述。概括了炮制的基本原理。

现今黄柏主要沿用了切制的生品黄柏丝及盐制法的“盐黄柏”,其次为酒制法的“酒黄柏”和单纯火制法的“黄柏炭”。其他多种炮制方法已基本不用。

三、现代研究

六十年代开始,国内有人对黄柏的炮制理论和工艺改进作了研究探讨。李忠首先测定了河南产黄柏的生黄柏、盐黄柏、酒黄柏和黄柏炭的小檗碱含量。结果分别是1.65%、158%、1.46%、0.71%。认为不同方法炮制的黄柏。小檗碱含量有明显差异。炮制时温度对小檗碱含量有直接影响。并认为小檗碱可能与黄柏的寒性有关。熊熙据自己的实践摸索。将盐水拌炒黄柏改为:按100kg药材用盐2~3kg的比例.化水适量酒在黄柏上,再盏以湿布润一夜,取出切丝阴干。此法可以避免在炒制时,火候掌握不好.易将药炒焦之缺点.亦省时省力,便于大量生产。唐恢天对黄柏的干燥方法进行了研究。生品、晒干品、阴干品、烘干品小檗碱含量测定分别为0.75%、0.51%、0.70%、0.60%。结果表明黄柏饮片晒后颜色改变,小檗碱含量明显降低,外观和内在质量均受到影响。从而证明了黄柏饮片以阴干法干燥为佳。烘干法与阴干法差异不大.大量生产可以烘干法干燥。郝书文对黄柏的炮制做了研究,选用黑龙江的黄柏、黄柏丝、盐黄:2螋全垦主蔓受塞墅!要垦量曼芏主曼煎垒堡塞垂堡

柏、酒黄柏、黄柏炭进行薄层层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柏化学成份的影响较大。盐黄柏、酒黄柏炮制过程中的温度低,受热时间短.有效成分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黄柏炭则由于长时间的高温处理,致使多种成分被分解破坏,仅残留部分小檗碱。同时对不同炮制品小檗碱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黄柏在浸润切丝过程中,小檗碱损失了24%。盐黄柏、酒黄柏比黄柏丝又分别下降了6%,9%。黄柏炭则下降80%。说明黄柏中的小檗碱含量与炮制过程中受热温度直接有关。日本荒川和男等人首次从黄柏中分离出日一作用物质。药理实验证明.该活性物质能加快大白鼠的心率。从黄柏所得到的这种B一物质兼有&和B2两种作用。因此,在解释黄柏的功效时,不能将其单纯归于黄柏中所含的小檗碱。口一物质的作用不可忽视。日一物质的结构正在研究中。

在历代繁多的医药著作中,黄柏多根据临床用药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净制,切制,火制和辅料制几个方面。元代以前都着重记述加工方法;到金元时代。出现了炮制的理论论述;到明代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近代主要从炮制对其主要成分小檗碱含量影响方面做了些研究工作。笔者认为,现今对黄柏的炮制研究,不仅要从其成分含量变化、质的改变进行研究,还要从其炮制质量标准、药理作用、临床疗效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这样就会客观具体.避免其理论的抽象性和神秘性,借助各种现代学科技术,将会逐步揭示和阐明炮制机理,并通过临床实践得到验证。

中药黄柏古今考

作者:郑仰钦, 蔡秀英

作者单位:同济医大附属梨园医院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18964960.html,/Conference_3319469.aspx

黄柏在各版中国药典的收载情况

2005版 黄柏CORTEX PHELLODENDRI CHINENSIS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1一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 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 黏性。 【鉴别】(1)本品粉末鲜黄色。纤维鲜黄色,直径16~38μm,常成束,周围细胞含草 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直35~128μm,有的呈分枝状,枝端锐尖,壁厚,层纹明显;有的可见大型纤维状的石细胞,长可达 900μm。草酸钙方晶众多。 (2)取本品粉末0. 1g,加甲醇10 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柏对照药材50rng,加甲醇5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含0. 5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u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一丁酮一甲酸-水(10:6:1: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 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照水分测定法 (附录IX 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8.0%(附录LX 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冷浸法(附录XA)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 得少于14.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 IXD) 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睛一0.1%肠磷 酸溶液(50 : 50) (每100m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0. 1 g)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5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100℃干燥5小时的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0. 1 mg的溶液,即得。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

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肾阳虚者呈现面白畏寒、腹泻便溏、自汗、手足冷、食欲欠佳等症状,脉沉细弱;肾阴虚者兼有烦躁烘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燥、尿赤便秘等症状。 外伤头痛因跌或扑撞伤之后,或久病入络,使气血淤滞,亦可发生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甚至痛得像锥刺一样。

中医中药治验头痛之浅谈

中医中药治验头痛之浅谈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头痛病因多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致头痛。 外感六淫:六淫外袭起居不慎,均可致头痛,《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为多见。且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为患,若风寒袭表,寒凝血涩,则头痛而恶寒战栗,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而身热烦心,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 内伤不足:脑为髓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濡养,气血不足,失却濡养可见头痛,三脏邪盛亦可引发头痛,故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头痛的辩证,要详问病史,根据各种症状不同表现,辨别致病之因以外,尤其注意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及部位之不同,辨别外感和内伤,以便进行论治。 另外,头痛还应根据发病部位之异,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加以判断-大抵太阳经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眉棱骨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接耳部;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临床辨证既应注意头痛的不同特点,同时还应结合整体

情况及其有关兼症全面分析以便处方用药。 本人行医30多年,对治疗头痛有很好的经验,根据外感、内伤两大类来自拟头痛外感一号方,内伤头痛一号方,应用于临床两年来,治疗患者9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外感头痛一号方 组成:菊花一包(10g),川芎一包(6g),羌活一包(10g),白芷一包(6g),蔓荆子一包(10g),甘草一包(3g)。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 外感头痛:头痛,恶寒恶风,肢体困重,脉浮。 用法:一日一剂,温开水冲服。 方义分析:菊花散风清热,川芎、白芷祛风止痛,羌活除湿散寒,蔓荆子清头目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头痛而胀,发热而加石膏一包以助清热泻火之功。 内伤头痛一号方 功效:平肝养血,祛瘀止痛。 主治:内伤头痛势弱,时发时止,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方药:石决明潜镇以定肝阳上亢。天麻、钩藤平肝熄风,菊花、蔓荆子、藁本、川芎清头目,祛风止痛。当归养阴补血,茯神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平肝养血祛瘀止痛之功。

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时期

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采收的时间也不相同。所谓最佳采收期,是针对中药材的质量而言的。中药材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与产地、品种、栽培技术和采收的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大部分中药材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中药材的成熟是指药用部位已达到药用标准,符合国家药典规定和要求。药材质量包括内在质量和外观性状,所以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观性状如形、色、质地、大小等最佳的时期进行,才能得到优质的药材,达到较好的效益。 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影响药材性状和品质的因素及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贮失规律,按中药材药用部分的不同,对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简述如下。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的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的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的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的采收期分述如下(见附表),供参考。 附表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素、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的采收期。 三、以果实及种子类入药的中药材品种 果实类中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较好;种子类中药材应在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时采收较好。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箱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莱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植、瓜蒌、苦杏仁、郁李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草决明、补骨纸、胡芦巴、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胖大海、大风子、使君子、河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对成熟度不一致的品种,应在成熟时随熟随采,分批进行。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黄连 黄芩 黄柏 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芩善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惊风、吐血鼻衄、头痛鼻渊等症、如配知母、桑白皮、荷叶、银花、连翘、桔梗、桔仁等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症。配生石膏、山栀子、大黄、生地等治疗鼻衄、血热斑疹等症,配苍耳子、知母、木笔花、桑白皮、赤芍等治疗鼻窦炎等。与夏枯草、双钩藤、菊花等配伍,可以治疗肝炎上炎引起的眼花、目赤肿痛、心烦头晕等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对湿热泄泻、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胃肠实热、胃火炽盛引起的胃内嘈杂、牙龈肿痛、胃脘作痛、口舌生疮时,常与连翘、厚朴、枳实、栀子配伍。治疗肝火旺所至的肋胁胀痛、口苦泛酸时常与吴茱萸配伍。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胸闷、心痛、夜不能寝时,又常常与瓜蒌、半夏等药物配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中含有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甲基黄连碱、木兰碱等物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黄连还是一种很好的抗菌消炎药。? 黄柏是黄柏树的内皮,临床上主要用于对湿热下注、淋病、痢疾、尿浊带下、骨蒸劳热梦遗等病的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痢疾时常与木香、黄连,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时所至的

泌尿感染。常与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瞿麦、当归等配伍。治疗血尿时又常与小蓟、地榆、白茅根等配伍。治疗妇女带下、常与车前子、芡实、苍术等配伍。?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先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摘自----------《中药基础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黄柏药材的薄层鉴别

黄柏药材的薄层鉴别 实验目的了解薄层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了解荧光薄层色谱的原理及应 用。 实验原理黄柏主要有效成分为异喹啉生物碱,此外还有酰胺类化合物、柠檬 苦素类化合物等,其主要成分在荧光薄层板上形成暗斑,用对照品进行对照,可起到鉴别黄柏的作用。 材料、仪器与试剂 材料 黄柏药材对照品:(1)盐酸小檗碱对照品 (2)巴马汀对照品 仪器 电子天平,HH-S恒温水浴锅,SHZ-D循环水多用真空泵,DGX-9003鼓风干燥箱,KQ3200DE型医用数控超声仪,电热恒温孤峰干燥箱8FG-01B,旋转蒸发器RE-52-05,111粉碎机,WPH-203B 三用紫外分析仪,硅胶G薄层自制板(10×10cm),双槽层析缸。 试剂 甲醇、丙酮、苯,正丁醇、乙醇、冰乙酸,盐酸、浓硫酸,以上试药均为分析纯;香兰素;G薄层层析硅胶为化学纯;羧甲基纤维素钠 实验方法与结果 (1)薄层板制备:以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板(按1:3比例)制成,105℃活化30min,置干燥器备用,规格10x10cm。 (2)显色剂的制备:(1)10%硫酸乙醇溶液:5mL浓硫酸加乙醇到50mL。(2)8%香草醛无水乙醇溶液与硫酸溶液(7-10):0.4g香兰素加无水乙醇到5mL,35mL浓硫酸加水到50mL,再将两者混合。

(3)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药材粉末0.1g,细,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0min,滤过,滤液加甲醇至5mL,即得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小檗碱标准品,加适量甲醇制成1mL含0.5mg的对照品溶液;另取巴马汀标准品,加适量甲醇制成1mL含0.5mg的对照品溶液。 (4)点样、展开、显色 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各吸取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7:1:2)作为展开剂,展开8cm,取出,晾干,置于紫外光灯365nm下检测,显相同荧光斑点。 (5)实验结果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巴马汀对照品和盐酸小檗碱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示一个相同的主斑点,结果见图 365nm紫外光灯下

中药材采收注意事项

中药材采收注意事项 1、采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质量的好坏,与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少密切相关。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除取决于药用植物品种、药用部位、产地、生产技术外,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 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可达28%,如已开花,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 所以中药材的合理采收,对保证药材优质高产,保护和扩大药源,以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药材的适宜采收期 确定中药的适宜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一般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的最大化为原则,而这两个指标有时是不一致的,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中药材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一般原则: ①双峰期,即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高峰期基本一致时,共同的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许多根及根茎类中药,在秋冬季节地上部分枯萎后和春初植物发芽前或刚露苗时,既是有效成分高峰期,又是产量高峰期,这个时期就是它们最适宜采收期。如莪术、郁金、姜黄、天花粉、山药等。 ②当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大时,此含量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 ③有效成分含量无显著变化,药材产量的高峰期应为最适宜采收期。 ④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即为适宜采收期。如人参,对吉林抚松栽培的不同年龄人参的皂苷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皂苷的积累是随人参栽培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至4年生含量达到最高(4.8%),以后两年增加较慢或略有下降,6年生者在秋季药材产量和人参皂苷总含量均较高,故栽培人参应以6年生者秋季为适宜采收期。对多年生药用植物适宜采收期生长年限的选择,应根据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兼顾产量高峰期,经综合分析来确定。 ⑤有些药材,除含有效成分外,尚含有毒成分,在确定适宜采收期时应以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集为宜。 3、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利用传统的采药经验,根据各种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收季节是十分必要的。 (1)植物药类 不同的药用部分,采收时间也不同。 ①.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所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如牛膝、党参、黄连、大黄、防风等。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 ②.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此时有效物质积累丰富,如大血藤、鸡血藤、首乌藤、忍冬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③.皮类

中药材一般采集方法

中药材一般采集方法 合理采收中药材对保证药材质量十分重要,现将常用中药材的一般采集原则简要介绍给大家。 合理采收中药材对保证药材质量十分重要,现将常用中药材的一般采集原则简要介绍给大家。 1、果实与种子类药材一般多在果实接近成熟时或成熟时采收,如栝楼、栀子、山楂;有的在果实成熟后经霜变色时采摘,如川楝子经霜变黄,山茱萸经霜变红时采摘。有的专采未成熟的果实,如积实、青皮等。如果实成熟期不一致,可随熟随采,过早采收则其肉薄,过迟则其果肉松泡,影响质量与产量,如木瓜等。种子类药材必须在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收,如牵牛子、决明子、白芥子等。 2、动物类中药材因其种类不同,药用部位不同而异。一般动物及虫类药材大多在春、夏、秋三季,在其活动期中捕捉,如斑螫、蚯蚓、蟾酥、全蝎、蛇等。有的以卵鞘入药的,则在3月中旬前收集,过时则虫卵孵化成虫。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其活动期捕捉;有翅昆虫的清晨露水未干时便于捕捉;鹿茸则应在5月中旬至7 月下旬锯取,过时就骨化为角;牛黄、马宝结石类药材应在屠宰时注意收取。两栖动物如蛤土瞑,则于秋末进入冬眠时捕捉,不可用炸药或通电捕捉,泽渔而竭、杀鸡取卵的办法应予禁止。 3、根及根茎类药材根为植物贮藏器官,当地上植株开始生长时,往往会消耗根中贮藏的养分,所以一般根及根茎类药材多宜在其休眠期采收,即秋季及冬季采收。例如地黄在秋末或冬季采收,此时质地

坚实,干燥后粉性也足。可是到了春天,地上部位长出后,这时采收就松泡,干燥后其性状干瘪如柴,没有粉质,不能入药。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春天来收,太子参则在夏天采收较好,延胡索(元胡)是早春植物,则应在立夏后地上植株部分枯萎前采挖。 4、叶类及全草类药材应在中草药地上部分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将开放时,亦或在花盛开,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如艾叶,紫苏叶均在开花前采收。少数叶类药材秋冬时采收,如桑叶即如此。全草类的青蒿、薄荷均在茎叶旺盛生长时采收。益母草、荆芥、香需等在开花时采收。全草类一般割取地上部分,少数连根挖起,全株药用,如蒲公荚、细辛等。 5、花类药材一般宜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不宜在花完全盘开时采收,更不可在花衰败欲落时采收。因为后两种情况不仅影响药材性状、颜色、气味,更重要的是药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如金银花、辛夷花、丁香、槐花米等都应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收。红花、洋金花等均宜在花刚开放时采收。菊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药材质量。个别如松花粉、蒲黄更要掌握采集花粉时间,否则自然脱落,影响产量。 6、茎木类药材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如关水通、大血藤、忍冬藤、首乌藤等。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可采,如苏木、降香、沉香等。 7、皮类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与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秦皮。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取,如川楝皮、肉桂等,此

黄 柏2010版药典

黄柏 Huangbo PHELLODENDRI CHINENSIS CORTEX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1~6mm。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鉴别】 (1)本品粉末鲜黄色。纤维鲜黄色,直径16~38μm,常成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或纺锤形,直径35~128μm,有的呈分枝状,枝端锐尖,壁厚,层纹明显;有的可见大型纤维状的石细胞,长可达900μm。草酸钙方晶众多。 (2)取本品粉末O.2g,加1%醋酸甲醇溶液40ml,于60℃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柏对照药材O.1g,加l%醋酸甲醇20mI,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黄柏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lml含O.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3~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30:15:4)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2.O%(附录ⅨH第一法)。 总灰分不得过8.O%(附录Ⅸ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4.O%。 【含量测定】小檗碱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B)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O.1%磷酸溶液(50:50)(每100m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O.1g)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5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O.1mg 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O.1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流动相80ml,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μl与供试品溶液5~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

中医头痛秘方汇集

中医头痛秘方汇集(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54人已访问 1.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防风6g,薄荷24g,细辛3g,葛根10g,甘草6g,清茶调下。若恶风明显者加麻黄、桂枝以宣散风寒。若头痛较剧者可加蜈蚣、全虫通络止痛。 2.风热头痛 【症状】头胀痛,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加减。川芎10g,白芷10g,石膏20g,菊花12g,藁本6g,羌活6g,黄芩10g,栀子10g,生甘草6g。若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石斛、知母、天花粉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腑泻热。 3.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除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2g,蔓荆子10g,防风10g,藁本6g,茯苓12g,薏苡仁15g,炙甘草6g。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脘痞便溏,可加苍术、厚朴、枳壳、陈皮等以燥湿和中。若兼恶心呕吐者,可加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4.暑湿头痛 【症状】夏季发病,头痛且胀,身热少汗,或身热微恶风而汗出不畅,心烦胸闷,干呕不食,口渴,舌红苔黄略腻,脉浮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加减。黄连9g,香薷9g,厚朴6g,生石膏15g,藿香12g,佩兰9g,竹茹9g,知母9g,白茅根15g,鲜荷叶15g。若小便短兼纳少者加薏苡仁、淡竹叶淡渗利湿。 5.湿热痰浊(雷头风) 【症状】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除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清震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升麻6g,苍术10荷叶10g,黄芩15g,酒黄连15g,柴胡10g,玄参10g,陈皮6g,桔梗6g,板蓝

中药材得最佳采收时期

中药材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其最佳采收得时间也不相同。所谓最佳采收期,就是针对中药材得质量而言得。中药材质量得好坏,取决于有效成分含量得多少,与产地、品种、栽培技术与采收得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有密切关系。为保证中药材得质量与产量,大部分中药材成熟后应及时采收。中药材得成熟就是指药用部位已达到药用标准,符合国家药典规定与要求。药材质量包括内在质量与外观性状,所以中药材最佳采收期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外观性状如形、色、质地、大小等最佳得时期进行,才能得到优质得药材,达到较好得效益。 现根据前人经验,结合影响药材性状与品质得因素及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贮失规律,按中药材药 用部分得不同,对中药材得最佳采收期简述如下。 一、以根及根茎类入药得中药材品种此类中药材一般以根及根茎结实、根条直顺、少分叉、粉性足得质量较好,采收季节多在秋、冬、或早春,待其生长停止、花叶凋谢得休眠期及早春发芽前采收。大部分品种春季发芽前采收为最适时期,因为初春时药用植物准备萌发,根茎部贮存得大量营养物质还没有或刚开始分解,所以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营养物质最丰富,质量最好。但也有例外情况,如黄芪、草乌、黄连、党参等在秋季采收,而太子参、半夏、附子等则以夏季刨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现把部分品种最适宜得采收期分述如下(见附表),供参考。 附表 1、早春采收:甘草、丹参、拳参、虎杖、赤芍、北豆根、地榆、苦参、远志、甘遂、白蔹、独活、前胡、藁本、防风、柴胡、秦艽、白薇、紫草、射干、莪术、天麻、黄芩,南沙参、桔梗、苍术、紫菀、漏芦、三棱、百部、黄精、玉竹等。 2、秋季采收:黄芪、狗脊、防己、威灵仙、草乌、白芍、黄连、升麻、商陆、常山、人参、三七、当归、羌活、北沙参、龙胆、白前、徐长卿、地黄、续断、党参、香附、白附子、重楼、天冬、山药、白及等。 3、冬季采收:大黄、何首乌、牛膝、板蓝根、葛根、玄参、天花粉、白术、泽泻、天南星、木香、土茯苓、姜黄、郁金等。 4、夏季采收:延胡素、附子、川乌、太子参、贯众、川芎、白芷、半夏、川贝母、浙贝母、麦冬等。 二、以花入药得中药材品种 花类中药材多在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收,质量较好,如花已盛开,则花易散瓣、破碎、失色、香气逸散,严重影响质量。如,金银花应在夏秋花蕾前头蓬大由青转黄时,丁香在秋季花蕾由绿转红时,辛夷在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玫瑰在春末夏初花将要开放时,槐米在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最适宜,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但也有部分花类中药材品种需在花朵开放时采收,如月季花在春夏季当花微开时,闹羊花在4~5月花开时,洋金花在春夏及花初开时,菊花在秋冬花盛开时,红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等,为最适宜得采收期。 三、以果实及种子类入药得中药材品种 果实类中药材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较好;种子类中药材应在种子完全发育成熟、籽粒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时采收较好。如火麻仁、马兜铃、地肤子、青箱子、五味子、王不留行、肉豆蔻、莱菔子、覆盆子、木瓜、山植、瓜蒌、苦杏仁、郁李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草决明、补骨纸、胡芦巴、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胖大海、大风子、使君子、河子、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天仙子、枸杞子、牛蒡子、薏苡仁、砂仁、草果、益智仁等。对成熟度不一致得品种,应在成熟时随熟随采,分批进行。如急性子、千金子等。

中药知识:黄柏

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虹午夜香。 异日长檠珠翠处苦心寒焰莫相忘。 诗中的青灯黄卷是一个成语。青灯是光线青荧的油灯,过去在寺庙里灯罩是用布做的,因颜色呈青色所以叫青灯,正是一盏青灯伴古佛;黄卷是纸张泛黄的书卷,青灯黄卷常借指清苦勤勉的攻读生活。苍颜白发入衰境,黄卷青灯空苦心。古书本来抄写在白色的宣纸上,为什么称为“黄”卷呢?书在古代常遭虫咬,古人为了防止虫蛀常以中药黄檗汁浸染纸张,然后用以抄书。以黄檗汁染纸的工艺称入黄,入黄后纸张颜色发黄称黄纸,以之抄写的书称黄卷。黄檗今作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是一味常用中药。 黄卷催吾朝起早,青灯伴我夜眠迟。中医药之路漫漫,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路上的一味中药---黄柏。

黄柏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及黄柏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关黄柏又名关柏,东黄柏,为植物黄柏的树皮,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川黄柏又名川柏,为 植物黄皮树及其变种变型的树皮,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 黄柏通常于3~6月间采收,选10年左右的树,剥去一部分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 皮至黄色,不可伤内皮,刷净晒干。留下未剥的部分树皮,可待新树皮生长后再剥。别名檗木,檗皮,黄檗,元柏,黄栢,柏皮。 处方中写黄柏、柏皮,川柏指生黄柏,为原药材生用入药。盐黄柏为黄柏丝用盐水喷洒拌匀,待吸干,文火微炒入药者。酒黄柏为黄柏丝用黄酒喷洒拌匀,稍闷,文火微炒入药者。黄柏 炭为黄柏丝用武火炒至外面呈黑色,里面呈黄褐色,存性,取出喷洒清水灭尽火星,晾干入 药者。生黄柏主泻火燥湿,炮制品有酒制黄柏、盐制黄柏、蜜制黄柏和黄柏炭。酒制后主泻 上焦之火,盐制后主降相火、滋肾水,蜜制后主泻中焦之火且免伤脾胃,炒炭后偏于止血。

李鲤教授治疗头痛经验初探

27 第12卷第12期·总第188期2014年6月·下半月刊 经(19.19%),第三为心经(15.83%)。在五脏系统的 统计中,脾系统出现频率最高(29.05%),肝系统次之(21.89%),心系统(17.53%)居第三位。这一结果与我们前面所述中风与肝、肾、脾、心关系密切亦基本相符。3 有关五脏与中风关系的讨论 从上述内容来看,中风与“风”邪关系密切,但同时其病机也多呈现出诸邪夹杂、虚实并见。临床上中风的辩证一般首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分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两型;中脏腑则需区别闭证(包括阳闭和阴闭两种)和脱证。此外,亦包括对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辨证治疗。归结到脏腑,中风与脾、肝、心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脾胃运化乏源则营卫失常,卫外不固,以致内虚邪中。且脾失健运易聚湿生痰,进而阻滞经络、蒙蔽清窍。肝在志为怒,大怒肝气升发太过,气血随之上逆,心神昏冒而发为中风。心主神明又主血脉,在有神志改变症状的中风病中有重要关系。总而言之,此次研究表明中风与脾、肝、心等系统关系尤为密切,希望能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参考文献 [1]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2.[2]马静,王健.?表面肌电图技术在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 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5:345-347. [3]翟双庆,王长宇.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 (本文编辑:杨 杰 本文校对:梁 艳 收稿日期:2014-02-21) 表4?治疗中风五脏系统出现频率统计表 (n ,% ) 五脏系统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总计出现次数103082513678086754705出现频率 21.89 17.53? 29.05 17.17 14.35 100 注:五脏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为脾系统(29.05%),肝系统次之(21.89%),再次之为心系统(17.53%) 图1 治疗中风十二经出现频率统计 图2 (古代治疗中风医案用药)五脏系统出现频率统计 △指导老师 李鲤教授治疗头痛经验初探 韩小磊?李 鲤△ (河南中医学院医学硕士研究生2012级,郑州450046) 关键词:李鲤;头痛;保和丸;虫类药;分经用药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4.12.01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4)-12-0027-02 李鲤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 是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临床对疑难病的治疗重视脾胃的调理,擅长应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对头痛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李老治疗头痛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开阔思路 扩大保和丸的应用范围 保和丸是元代朱震亨所创,李老临床上扩大保和丸应用范围,也常用此方治疗胸痹、中风、鼓胀、头痛等,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李老认为治疗内科杂病,合用保和丸,一可顾护脾胃,二可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三可防治药邪,临床上许多疾病寒热错杂,虚实交错,痰瘀痼结,治疗时,用寒凉药治之则生寒,用温热药治之则产热,用补药治之就易成实证,用泻药治之就易成虚证[1]。保和丸功擅消食化痰,健脾和胃,全方无 明显的寒热偏颇,配合补药则使补而不滞,配合清热药则不致寒凉伤脾胃,配合祛寒药则不致热生,配合泻下药可减少泻下药用量无伤正之弊。2?辨头痛相关经络脏腑,分经用药 太阳头痛:头痛多在后枕及颈项部,太阳主表,可兼有表证如恶寒发热、腰脊疼痛、脉浮等表现。寒主收引,疼痛性质多为头部紧束作痛,治疗时加蔓荆子、羌活以疏风散邪。阳明头痛:头痛多在额面部,以前额眉棱骨为主,甚者痛连目珠,阳明属里,可兼有里证如有时可伴见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口鼻干燥,心烦少寐,腹胀便结,甚则谵语等表现,治疗时加白芷、葛根、知母以清热泄邪。少阳头痛:少阳头痛,多为侧头部的疼痛,少阳属半表半里,可兼有寒热错杂之证如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干呕,胸胁苦满等症。治疗时加柴胡、黄芩以和解少阳。太阴头痛:头痛多为头身重着,如有物裹,因湿邪弥漫,头痛部位广泛,太阴属里证寒证可兼有腹满而吐、痰多身困、时腹自痛、舌苔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黄柏的神奇功效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黄柏的神奇功效黄柏的功效: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黄柏别名檗木、檗皮、黄檗,黄柏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清热燥湿,黄柏的作用是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等,黄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如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黄柏。 药名:黄柏 别名:檗木、檗皮、黄檗。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寒。 归经:肾经;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盗汗;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 黄柏炮制: 1、黄柏: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或切丝,晒干。 2、黄柏炭:取黄相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放凉,晒干。 3、酒黄柏:取黄柏片,用黄酒喷洒拌炒如盐黄柏法(每黄柏片10O 斤用黄酒10斤)。 4、盐黄柏:取黄相片,用盐水喷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晾干(每黄柏片100斤用食盐2斤半,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 黄柏的作用: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黄柏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盐黄柏滋阴降火。黄柏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1、黄柏治小儿热痢下血:黄檗半两,赤芍药四钱。上同为细末,饭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饮下,大者加丸数。 (《阎氏小儿方论》) 2、黄柏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黄檗末,入桔矾少许掺之。(《简便单方》) 3、黄柏治痢疾:黄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将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黄柏200克,共水煎两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浓缩成膏状,将剩余100克黄柏研细粉加入膏中,搅匀,低温烘干,研细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选编》) 4、黄柏治小儿脐疮不合:黄檗末涂之。 (《子母秘录》) 5、黄柏治妊娠及产后寒热下痢:黄檗一斤,黄连一升,栀子二十枚。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渍一宿,煮三沸,服一升,一日一夜令尽。呕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两。 (《千金翼方》)

中药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黄柏的功效与作用 是什么? 1.抗菌作用 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与黄连大体相似,但含量较黄连低。体外 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宋内氏除外、溶 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均有效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枯草杆菌、百日咳杆菌、破伤风杆菌亦有抑制作用;对H37Rv、鸟型结核杆菌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可使菌数减少,但浓度达1%时呈现抑菌作用。在用豚鼠接种人型结核菌H37Rv作实验治疗时,口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对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鼠,黄柏提取物的盐酸结晶物肌肉注射时,有一定疗效。黄柏对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且优于黄连。在试管中,黄柏煎剂或浸剂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水煎剂不能杀死钩端螺旋 体剂量需较黄连大I倍。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弱的作用。据报道,黄柏酸碱法提取物制 成1:1黄柏液,用灌肠法可治疗菌痢,一般2-4天可痊愈。黄柏理疗液用直流电导入治 疗慢性前列腺炎,总有效率达97.3%。 2.抗真菌作用 关黄柏和川黄柏的乙醚浸提物对新型隐球菌和红色发癣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作 用比制霉菌素强,但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比制霉菌享弱。 3.镇咳作用 黄柏果实的挥发具有镇咳作用,其镇咳成分主要为香叶烯。并从挥发油中分得小檗碱 和5,5‘-二甲基糠醛醚。 4.降压作用 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着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颈动脉注射较 静脉注射的更强,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改变而合成的叔胺型 的化合物名昔罗匹林Xylopinin亦可引起迅速、显着之降压;在Ⅰ-Ⅱ颈椎间切断脊髓则降 压消失,因而也证明降压属中枢性的。此外,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肾上腺素样作用,对压 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内脏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及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 经节引起的瞬膜收缩反应均受到抑制。 5.抗滴虫作用 黄柏煎剂,10%浓度与滴虫液1:1混和培养,对阴道毛滴虫有抑制作用。 6.抗肝炎作用

罗铨导师治疗头痛的经验,中医中药范文.doc

罗铨导师治疗头痛的经验,中医中药- 罗铨教授,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名中医”称号,全国第二、三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罗铨教授倾心于中医事业50余年春秋,从事心脑血管病医、教、研工作数十年,学识渊博,医学精勘,医德高尚;恪守“洋为中用”、“继承和发展”的主导思想,坚持用中医理论和中医辩证思维方法指导临床实践;精于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中风病等,对这些病的诊治有较高的造诣及独到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上累起沉疴。笔者跟师二年来,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头痛的经验总结一二,以飨同道。 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外感头痛,以突然而作,其痛如破,痛无休止为特征,其痛多以掣痛、跳痛、灼痛、胀痛或重痛为主;内伤头痛,以缓慢而痛,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为特征,其痛多以空痛、隐痛、昏痛、遇劳或情志刺激而发作与加重为主。 1本病的病机特点 导师认为外感头痛多由外邪引起,又以风邪为主,挟寒、挟热、挟湿,其证属实。内伤头痛多因内伤而成,有以肾虚、气虚、血虚属虚者,又有肝阳、痰浊、瘀血属实或虚实夹杂者。 1.1外感头痛以感受风邪为主,多挟寒、热、湿邪。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惟风可到”。又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若挟寒者,寒为阴邪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脉络不畅则失养,绌急而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犯于清窍,蔽蒙脑髓,脉络失充而痛。

1.2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肝者,一是肝阴不足或肾阴素亏,肝阳失敛而上亢;二是郁怒而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清窍受伤,脉络失养导致头痛。因于脾者,多因饮食所伤,劳逸失度,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痹阻,痰瘀相结,脑失清阳,精血失充,脉络失养而痛。或病后,产后、失血后,营血亏损,脑髓失充,脉络失荣而痛。因于肾者,多因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劳欲所伤,阴精耗损,或肝乏疏泄之力,少阳升发之气不能疏泄于中,中焦呆滞,化源不足,或肝郁疏泄失司,横乘于中,化源不足,终致脑髓失养,脉络失荣而痛。此外,外伤跌仆,或久病入络,则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 2本病的治疗原则 导师认为外感头痛以祛邪活络为主,内伤头痛以缓急止痛为要务,切忌单纯使用止痛药物。 导师临床常用的“头痛要方”为其使用多年的经验方,其组方原则是祛风通络,缓急止痛。该方由天麻、葳蕤仁、炙首乌、生地、杭芍、刺蒺藜、川芎、全虫、白芷、粉葛、当归、丹参等10余味药组成。方中天麻、刺蒺藜、全虫为主药以平抑肝阳,熄风解痉;葳蕤仁、首乌、生地、杭芍为臣药滋养阴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白芷、粉葛通络止痛,全方共奏袪风通络,缓急止痛之功。在临证中,针对不同病因所致头痛。无论外感或内伤,在本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减。如在治疗外感头痛时,若挟寒可加荆芥、薄荷、防风等辛香走窜之品;若挟热可加菊花、枯芩等辛凉清解之品;若挟湿可加羌活、独活、蔓荆子等辛散之品。如在治疗内伤头痛时,若肝阳偏亢可加钩藤、石决明、山栀子以清肝火;痰浊较重者可加胆南星、小白附子、半夏、温化痰浊,降逆

第二章 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 一、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中药有效成分多来源于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品种的植物由于遗传特性的不同,合成与积累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量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异。 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药材质优效佳,这一概念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道地药材是源于古代的一项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 通常认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芎、秦艽、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等。例外的情况是有少数药材,药名前所冠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系指进口或集散地而言,如广木香,并非广州所产,而是从广东进口,藏红花亦非西藏所产,而是从西藏进口。 目前常用的道地药材包括: 1.川药

主产地四川、西藏等。如川贝母、川芎、黄连、川乌、附子、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川续断、花椒、黄柏、厚朴、金钱草、五倍子、冬虫夏草、麝香等。 2.广药 又称“南药”,主产地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如阳春砂、广藿香、广金钱草、益智仁、广陈皮、广豆根、蛤蚧、肉桂、桂莪术、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化橘红、樟脑、桂枝、槟榔等。 3.云药 主产地云南。如三七、木香、重楼、茯苓、萝芙木、诃子、草果、马钱子、儿茶等。 4.贵药 主产地贵州。如天冬、天麻、黄精、杜仲、吴茱萸、五倍子、朱砂等。 5.怀药 主产地河南。如着名的“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天花粉、瓜蒌、白芷、辛夷、红花、金银花、山茱萸等。 6.浙药 7.关药 8.北药 9.华南药 10.西北药 11.藏药 第三节中药材的采收 一、采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质量的好坏,与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少密切相关。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除取决于药用植物品种、药用部位、产地、生产技术外,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 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可达28%,如已开花,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 所以中药材的合理采收,对保证药材优质高产,保护和扩大药源,以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