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度下期蓬安二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单元复习练习

2015-2016学年度下期蓬安二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单元复习练习

2015-2016学年度下期蓬安二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单元复习练习
2015-2016学年度下期蓬安二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单元复习练习

2015-2016学年度下期蓬安二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单元复习练习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为我国2006年四个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四个地区中,最先需要迁入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下表,回答3~4题。

表 1978~2006年北京市人口变化抽样表

3.北京市2006年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4.该表数据反映出北京()

A.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B.城市化水平较低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D.经济结构的变化

5.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A.25万B.30万C.35万D.45万

6.太平洋中的岛国图瓦卢举国迁移到新西兰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因素B.生态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

下图是四类国家的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与我国当前人口增长模式相符的类型是()

A.①B.②C.③D.④

8.关于④类型国家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B.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C.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大

D.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短缺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

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9~10题。

9.未来三四十年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10.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高的收入C.更多的休闲时间D.更优的自然环境

11.我国下列地区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青藏高原B.东北平原 C.新疆南部的沙漠地区D.云贵高原

与10年相比,我国人口中0—10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据此回答16—17题。

12、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经逐步降低,但人口数量增长仍然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基数大

B.出生率低

C.死亡率低

D.没有相应的计划生育政策

13、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14、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数量

15、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大致是

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二、综合题(本组试题共计4个,40分)

16.读下列图表回答:

(1)图1、图2和表1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和。

(2)由表1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的原因是

(4)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有。

A.经济状况 B.交通条件 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

17.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 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B.从城市流向农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D.从东部流向西部地区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2009年1月14日讯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今年春运预计发送旅客人

数超过23亿。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流向及流动规模图

(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

(2)从材料二看出,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_______(经济地带),结合材料二,试分析其原因。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入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

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

19.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问题。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国,与我国人口

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0.6%)相似的是国。

(2)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 ( )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北美洲

(3)分析图甲可以看出,A国人口问题主要是、和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自然增长率低和人均产值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2.B

解析: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与老龄化联系,缺乏劳动力,同时该地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3.D

解析:由表格数据出生率6.2 ‰,死亡率5 ‰,计算得出2006年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由此可以看出其特点。

4.A

解析:C 、D 答案表格中未体现,城市人口比重由%5.871479上升到%1581

1333

。 5.A

解析:考查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6.B

解析: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所以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因素。 7.C

解析:我国基本属于现代型。 8.D

解析:人口负增长,处于老龄化社会,缺乏劳动力。 9.A

解析:迁入国都为发达国家。 10.B

解析:经济因素是迁移最大动力。 11.B

解析:主要看自然资源状况,依据自然条件中的土地和淡水进行分析。 二、综合题

16答案:(1)气候 水源 地形 (2)温带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生产和生活 (4)A B C D

17.(1)C

(2)主要原因 :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和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9.(1)3 A C

(2)A

(3)A点为对应的(50%,5%)坐标中的点

(4)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 A.16.7% B.14.3% C.0.9% D.1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原始型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②每年净增人口多③人口老龄化明显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读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曲线图,完成6~7题。 6.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推进B.城乡人口迁移 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 7.如果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人口素质下降B.就业压力加大 C.人口老龄化D.劳动力成本下降 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结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第8题。 8.图中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70% 鼓励生育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D.30% 鼓励人员出国 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9~10题。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全套课后达标训练题(附答案)

2019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复习习题 目录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课后练习(一) (1)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课后练习(二) (5)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课后练习(大气受热过程) (16)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课后练习(大气运动) (26) 新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习题(一) 35 新人教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检测习题(二) 42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课后练习(一) (所用时间: 10分钟) 1.关于干洁空气成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氧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 氮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球上生物免遭紫外线伤害 C 臭氧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D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2—4题:

2.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地球保护伞”位于() A.I层 B.Ⅱ层 C.Ⅲ层上部 D.Ⅲ层底部 4.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I层 B.Ⅱ层 C.Ⅲ层上部 D.Ⅲ层底部 201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微信变动了启动画面,这幅中国位于中间的图像是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拍摄获得的。据此回答下列题。 5.该气象卫星 A. 处于高层大气 B. 属于自然天体 C. 位于地月系 D. 不受太阳风影响 6.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风云4号”气象卫星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A. B. C. D.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如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的平均气压值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题。 7.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小的时段是 A. 1—2月 B. 4—5月 C. 8—9月 D. 11—12月 8.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冈是该季节 A. 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 B. 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C. 全球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 D. 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 9.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最可能与 A. 经度呈负相关 B. 纬度呈负相关 C. 海拔呈正相关 D. 河网密度呈正相关

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2.《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3.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 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 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4.《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在汉代 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 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 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组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是 A.在私营作坊工作 B.职业世袭 C.频繁地更换工种 D.临时工人 6.“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 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 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 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 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 7.下图为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1980年在今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山出土,现为南京博物院标志性文物。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为一头伫立状的黄牛,灯盏的外观如一座亭子,烟道为一弧形圆管,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在牛腹中储以水,烟炱即可溶于水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单元测试

第一章单元测试 (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 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① B.② C. ③ D.④ 2.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确的是() A.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④时人口数量比⑤时多 C.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下图为老年人口5年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3 关于老龄化的说确的是() A.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 B.老龄化程度在加深 C.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D.当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

4 下图是包括中国地在的五个国家和地区2010-2050年老年人口预测比较,对五个国家的排列,甲、乙、丙、丁、戊分别对应国家符合图息的一组是() A.日本、、中国地、泰国、马来西亚 B.、中国地、日本、马来西亚、泰国 C.、日本、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地 D.日本、中国地、、泰国、马来西亚 5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下列说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6 结合表信息进行两国比较,判断下列说确的是() 国家人口(万)面积(万 KM2) 可开采石油 储量(亿吨) 年可再生 水资源量 (KM3) 人均GDP (美元) 菲律宾9270 29.97 0.19 457 1746 俄罗斯14100 1710 361.9 4498 12000 A.俄罗斯环境承载力较大 B.俄罗斯达到了人口合理容量 C.菲律宾劳动人口比重较小 D.菲律宾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下图为四种人口增长模式统计图。回7-8题。 7.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

第一单元练习题 1、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2、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3、“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了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4、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 中()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厂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 D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 5、中国古代地主占有大量良田,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 为() A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地主实力强大,专制王朝也无法控制 C土地兼并是正常现象,即使是开明的政治家也会忽略这一现象 D专制王朝禁止农民私自开垦荒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 6、“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西行骆驼队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C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 D长安城各地商人来来往往商业繁荣 7、明中期以后,官府工匠可交纳“班匠银”代替服役。这一现象反映了() A手工业从征役制到雇募制的调整 B私营手工业的兴起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手工业内部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8、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艺水平高的原因有() ①资金雄厚②实行规模经营③工匠富有经验④市场竞争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9、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 现象。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 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盖都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C实行整齐划一的方式制度 D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 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③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京广线 京-冀-豫-鄂-湘-粤 北京-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衡阳-韶关-广州 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我国铁路网的中轴,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焦柳线 豫-鄂-湘-桂 焦作-洛阳-襄樊-枝城-怀化-柳州 豫西山地-江汉平原-湘西山地-两广丘陵 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能力,分流京广线运量 宝成-成昆线 陕-甘-川-滇 宝鸡-成都-攀枝花-昆明 秦巴山地-成都平原-云贵高原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 三横 京包-包兰线 京-冀-晋-内蒙古-宁-甘 北京-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中卫-兰州 冀北山地-内蒙古自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促进华北与西北联系,分担陇海线运量,建设民族地区,巩固边防 陇海-兰新线 苏-皖-豫-陕-甘-新 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 沟通东部和西北,促进西北发展,巩固边防,横向联合贯亚欧为主的第二条大陆梅,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沪-浙-赣-湘-黔-滇 上海-杭州-鹰潭-萍乡-贵阳-六盘水-昆明 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东、中南、西南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地理必修二 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若X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a=10km,Y轴表示 土地利用租金,且b=100元/m2,则图中四地点最可能 为商业区的 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X轴表示出生率,且a=4%,Y轴表示死亡率,且b=4%,则图中四点表示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 是()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1.商业区应距离市中心最近,地价最高,故判断为③。 2.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故选④点。 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据图回答问题。 3.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4.30年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 A.大幅提高 B.略有提高 C. 没有变化 D. 略有下降 解析:3.观察柱状图分析,30年间乡村人口由1000万增加到2000万,人口增加了1000万,A错;总人口由1500万增加到3000万,城市人口由500万增加到1000万,城市人口增加了500万,B正确;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增加了一倍,C、D错。 4.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应。 5.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2030年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B.2040年时,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2010年时,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大致相当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解析:5.2030年后,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下降,是因为郊区城市化,郊区人口比重上升,并不是城市人口比重下降,A错。逆城市化现象时,中心城区人口减少,迁往乡村,乡村人口比以前增多,2040年时,乡村人口持续减少,B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第二章测试题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如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2题。 1.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A.海拔高度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D.交通流量 2.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A.拉萨B.重庆 C.大庆D.海口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第2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1.C 2.A (原创题)新华网拉萨2010年1月7日电一项可提高太阳能光伏电站使用效率的“液流储能电池系统集成及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示范”项目,通过在拉萨设立的试验示范点测试,该项目有望2010年在高原城市太阳能光伏电站中应用。目前,西藏各类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的总容量超过9MW,西藏是全国太阳能应用率最高、应用面和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省区。据此回答3~4题。 3.西藏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应用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省区。下列有关其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B.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C.西藏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D.西藏利用太阳能资源的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4.下列有关太阳辐射能及其来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利用的太阳能主要来自太阳活动 B.太阳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其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的能量就是耀斑爆发时突然出现的明亮斑块释放出的能量 解析:第3题,西藏的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西藏的太阳能资源丰富。第4题,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答案: 3.D 4.B 5.(2011·安庆联考)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固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B.太阳辐射的能量由质量转化而来,所以太阳的质量一直处于消耗中 C.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球,因而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D.太阳辐射能量大且集中,可以用其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发电 解析: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其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该反应通过消耗质量来释放能量。太阳辐射能只有一小部分到达地球,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虽然巨大,但其能量分散,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密度较小。 答案: B 2009年7月22日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此次日食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时间超过6分钟,下图为中国最佳观测点东平大坝拍摄的日全食时太阳的“贝利珠”照片。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被遮挡住发黑的部分属于太阳大气层中的()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复习题

高中语文必修2 第一单元复习 荷塘月色 一、选择题【共5道小题】 1、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_______过一样;又像 _______________着轻纱的梦。 A.照升浸覆 B.淌浮洗覆 C.泻浮洗笼 D.洒升泡笼 参考答案与解析:提示:“泻”字有倾泻之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浮”字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洗”字写出了叶子和花的纤尘不染的特点。“笼”字写雾的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合“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迷离朦胧之感。答案:C 2、选出对下列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A.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抒情,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B.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议论,抒发了作者满腹忧愁和对当时社会的痛恨之情。 C.此段文字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思想上受到的压抑和行动上的不自由。 D.此段文字主要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心境。 参考答案与解析:提示:A、B两项中的“记叙”的说法不妥。C项中“行动上的不自由”说法不妥。答案:D 主要考察知识点:现代文阅读 4、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 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内容】: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对于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该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探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在分析每一类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

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2 综合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5×2=50分) 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回答1—2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是北京 B、人口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 C、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多的是江苏 D、每年净增加人口最少的是宁夏 2、从图中可以看出() A、西藏、上海的人口增长呈现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 B、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较高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呈正相关 D、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比京低读下图①~④四城市某年人口资料图。判断3~5题。 3、若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则自然增长率按递增排序为()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4、四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四城市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建全社会保障及社区服务制度②积极鼓励生育,保证优生优育③建立全民教育制度,提高人口素质④计划生育,将人口增长率降至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关于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大于环境人口容量 C.是指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规模 D.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轰回答8—9题。 8、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同步训练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A.侵蚀、搬运、堆积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D.堆积、搬运、侵蚀 2.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分别位于何种地貌() A.瀑布、三角洲平原B.冲积扇、三角洲平原 C.三角洲平原、沉积平原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在2007年6月27日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导致图中溶洞形成的因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4.导致图中石柱形成的因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 5.重庆武隆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之一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如图示意该地三维地质模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羊水河出露的地层晚于中石院天坑B.大嘴山和三帽山均为断块山 C.乌江流域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地震D.仙女山的地质构造属于向斜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冰川运动B.断裂下陷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 7.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下图为巴西兰索玛朗汉斯国家公园每年雨季出现的“白沙碧水”奇观(照片是面向北方拍摄的被白色沙丘围绕的淡水湖泊群),此地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某河河口附近。下图是该地区降水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上图中所示景观最佳观赏时间是()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练习题及答案(全)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几何体中是多面体的一组是( ) A 三棱柱四棱台球圆锥 B 三棱柱四棱台正方体圆台 C三棱柱四棱台正方体六棱锥 D 圆锥圆台球半球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三角形的多面体是棱锥 B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均为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 C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均为平行四边形的多面体是棱柱 D棱柱的两个底面互相平行,侧面均为平行四边形 3、下面多面体是五面体的是( ) A 三棱锥 B 三棱柱 C 四棱柱 D 五棱锥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个三棱锥可以由一个三棱锥和一个四棱锥拼合而成 B一个圆台可以由两个圆台拼合而成 C 一个圆锥可以由两个圆锥拼合而成

D一个四棱台可以由两个四棱台拼合而成 5、下面多面体中有12条棱的是( ) A 四棱柱 B 四棱锥 C五棱锥D五棱柱 6、在三棱锥的四个面中,直角三角形最多可有几个( ) A 1 个 B 2 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 7、一个棱柱至少有————————个面,面数最少的棱柱有————————个顶点, 有—————————个棱。 8、一个棱柱有10个顶点,所有侧棱长的和为60,则每条侧棱长为———————————— 9、把等腰三角形绕底边上的高旋转1800,所得的几何体是—————— 10、水平放置的正方体分别用“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表示。 图中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若图中的“似”表示正方体的前面,“锦”表示右面,“程”表示下面。 则“祝”“你”“前”分别表示正方体的————— 祝 你前程 似锦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历史时期有:1农业革命前2农业革命期间3工业革命期间 (1)、农业革命前增长特征为极其缓慢,人口数量少。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2)、农业革命期间增长特征是前期增长快后期增长慢,人口数量多。原因是农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使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3)、工业革命期间增长特征是人口总量庞大,增长较快,入人口迅速增加。原因是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使人口数量迅速增加。4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特点 (1)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有欧洲,北美,大洋洲。人口增长特点为增长缓慢。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2)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特点为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的下降等。 5,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2)原始型基本特征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基本特征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基本特征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4)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性的过渡阶段。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区域人口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2)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相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按照迁移方向分,人口迁移可分为1,农村到农村2,农村到城市3,城市到城市4,城市到农村。其中有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4)在国际人口迁移中历史中总共分为两个时段1),19世纪以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9世纪以前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迁移方向为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方向为欧洲变为迁入地,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西亚,北非招募外籍工人。 (5)在国内人口迁移中历史中总共分为两个时段1),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有计划有组织

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复习测试题第三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气候 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A .稻田 B .鱼塘 C .果园 D .菜地花圃 3.下图中,影响北京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气候条件 B .劳动力价格 C .水源条件 D .市场距离 地中海沿岸的法国和西班牙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比较发达,并建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与法国相比,西班牙的优势在于( ) A .交通方便 B .接近市场 C .技术先进 D .气温较高 5.就法国来说,产品大量销往欧洲的最佳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6~8题。 6、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 A .热量 B .水分 C .土壤 D .光照 7、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 ) A .蒸发量大 B .多虫害 C .地温低 D .太阳辐射强 8.海南岛蔬菜生产的“旺季”出现在冬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 A .交通、水分 B .市场、水分 c .交通、热量 D .市场、热量 表1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9—10题。 表1: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化学第一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包括20小题,1-10每小题2分,11-20每小题3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质量数为37的原子应该有() A.18个质子,19个中子,19个电子 B.17个质子,20个中子,18个电子 C.19个质子,18个中子,20个电子 D.18个质子,19个中子,18个电子 2.下列各组微粒半径(r)之比大于1的是 A. rF/ rCl B. rI-/rI C. rMg2+/Na+ D. rF-/rCl- 3.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BF3B.H2O C.SiCl4D.PCl5 4.下列分子含有的电子数目与HF相同,且只有两个极性共价键的是( ) A.CO2 B.H2O C.N2O D.CH4 5.下列电子式,正确的是() 6.下列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 A.Na2O2 B.I2C.NaHSO4D.HNO3 7. 图为周期表的一部分,已知A,B,C,D,E五种元素原子核外共有85个电子,E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B元素是() (A)P (B)Mg (C)Cl (D)Si 8. 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A.单质熔、沸点逐渐降低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C.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D.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9.第4周期某主族元素的原子,它的最外电子层上有两个电子,下列关于此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比钾的原子半径大B.氯化物难溶于水 C.其氢氧化物的碱性比NaOH强D.碳酸盐难溶于水 10.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 A.XY 2 B.X 2 Y 3 C.X 3 Y 2 D.X 2 Y 11.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CaCl 2(B)KOH (C)H 2 O (D)NH 4 F 12.最近,科学家研制是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类似足球状结构,化学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种新型化合物(B)和12C都是碳的核素 (C)含离子键(D)中含共价键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地理质量检测2020.3.17 一、选择题(共34个,每小题2分) 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人口密度仅为15人/平方公里(2016年)。下图为“沙特阿拉伯简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控制沙特阿拉伯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石油 C.地形 D.绿洲 2.限制沙特阿拉伯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 A.光热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近年来,由于城际就业、居住等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在京津城际高铁上演绎着“双城记”,他们以每日、每周、每月的周期奔波在这条线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B.在北京工作体面,声誉好 C.北京劳动密集型工业发达D.北京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

4.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得益于() A.政策支持 B.交通改善 C.人口老化 D.逆城市化 美国佛罗里达州号称“阳光之州”,旅游和农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下图为该州土地利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每年冬季,美国退休老年人纷纷从北方迁移到此越冬,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平坦B.气候温暖C.森林茂密D.就业率高 6.上图农业区中,该州下列经济作物产量占美国比重最大的是 A.甘蔗B.棉花C.大豆D.甜菜 7.该州城市多沿海分布,与该分布特点形成无关的是 A.内陆多沼泽分B.临海交通便利C.临海开发较早D.临海地形平坦 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 9.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A.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B.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C.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 D.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2.水稻不宜生长在() A.热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 3.下列关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成不变的 B.自然因素变化较快 C.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慢 D.各区位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4.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作用越来越大的是()A.气候B.交通运输 C.市场D.政策 3

5.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造成这种农业模式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市场 6.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耕作业已实现了商业化和机械化 B.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C.世界畜产品的最大产地 D.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7.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 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8.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水利工程量大③单产低,商品率低④农场经营⑤科技水平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②⑤ 9.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4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

第二章复习题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A 、太阳辐射 B 、大气逆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辐射 2、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图中箭头能表示其原理的是 3、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4、下图中,A 、B 、C 、D 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5、读右图,判断正确的说法是 A 、图中①至④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多晴朗天气 C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 、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6、右图所示区域,海陆气温有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时海陆之间近地面吹陆风 B 、此时海陆之间近地面吹海风 C 、陆地气温相对较高,为高压区 D 、海上气温相对较低,为低压区 读右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点属于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8、若图中甲点是低压中心,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图表示的天气系统是北半球的气旋 B 、此图表示的天气系统是南半球的反气旋 C 、图中甲地出现阴雨天气 D A B 大气上界 C

D、图中甲地盛行下沉气流 右图代表“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 9、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气压低于b地 B. b地冷却上升 C.a地空气受热下沉 D. a地气温低于b地空气 10、若甲处有大面积绿地,则绿地对b地空气的作用是 A.净化、增湿 B.净化、增温 C.增温、增湿 D.增温、减湿 读下表,完成第11题。 日期18日19日20日21日 平均气温(℃) 2 -1 -2 -4 气压(百帕)1002 1004 1006 1008 天气状况晴转多云阴转小雨夹雪小雪渐止转阴到多云多云转晴 A、冷锋 B、反气旋 C、暖锋 D、副高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12-14题: 12、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13、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益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4、下列叙述中,其气温成因与b处相似的是 A、冬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漠河附近 B、夏季,我国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 C、冬季,同纬度地区相比,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气温 D、夏季,同纬度地区相比,山区气温低于平原气温 15、下图为某四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其中位于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 全年盛行西风,深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