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怎样写反思(修改后4)

教师怎样写反思(修改后4)

教师怎样写反思(修改后4)
教师怎样写反思(修改后4)

《教师怎样写反思》讲稿

修改: 曹时萍谭志娟

培训者:谭志娟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有幸能和在座的各位一起交流《教育反思》这个话题。在讲述中如有不妥之处,还待老师们多多指导。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一个人或许工作了二十年,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二十次重复。

叶澜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它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人员的学者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地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实施进行审视、修正、强化、否定等,再进行思维加工且从中去粗取精,然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等进行调整和重组,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育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反思。同时也说明了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因此,如何写好教学反思成了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育反思的概念

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换言之,反思即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沟通,它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知。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它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顿,还包括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方法。

教育反思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指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指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后的教学评价;它不仅指反思总结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也指反思总结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句话,可以指对所有教学行动的回忆、思考、分析、检讨和评价。而如今,我们目前的反思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

二、教育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反思流于形式,敷衍应付

流于形式,为了应付检查才勉强完成。浮于表面的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

的体现。再加上小学的教学任务普遍繁重,教师想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反思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概念不清晰

许多教师把反思当成了小结来完成。

3.零散而不系统

教学反思的内容方面比较分散、零碎,缺乏系统性。一些老师常常是这次反思某一个问题,下次反思就换成了另一个问题,结果是每个问题都是泛泛而谈,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措施与策略,也就没有进行具体的实施,反思成了一句空话。

例:每节课的反思,可以抓住一个点来进行,如果要对本节课的败笔之处进行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研究解决的策略;那么就不要再写教学中的亮点,学生的精彩表现等等,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拟定的主题来进行反思。

4.没有真正认识到反思是一种教育的研究工作

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成长。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教而不研——浅”,反思是结合教与研、时间与理论的有效途径。把教学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就可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可惜很多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反思是一种教育的研究工作。

5.误认为教学反思只是个体行为

大多数教师的反思活动是通过教师个体来实现的。其实不然,事实上,反思还可分为集体反思、对话反思和个人反思等。教师单独进行,只是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难以深入,容易陷于自己的思维定势而跳不出来。因此,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对话,尝试进行集体反思,探索多样化的反思方法——同伴互助。

三、教育反思的时代价值

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切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

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

第二,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

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引领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我们的课堂多于是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的过程,——老师要我怎么回答,我就怎么回答。成了学生努力配合教师完成教学预设的过程。不少教师在实践中也发现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于预设时的估计,但是教师担心任由学生发挥会影响接下来的探索活动,而且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随机生成后,预设该如何调整缺少准备,担心教学会因此而“乱”。所以教师往往是利用自己的“权利”,有“技巧”地将学生的生成活动扼杀于摇篮之中,以换取教学的“严谨与流畅”。

例如《圆的周长》教学环节:

教师请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或图形的周长。

一开始,教学确实按照教师的预设有序地展开。

师:说说你们是怎样测量这些圆的周长的?(教师话音未落,教室里就已经小手如林了)生1:我先用绳子沿着硬币的周长绕一圈,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就是硬币的周长。

生2:我是将象棋子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知道了它的周长。

这时,还有一个画在纸上的圆没有反馈,而下面高举的小手已经很稀疏了,教师心里稍稍踏实了一些。

师:要知道这个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办法吗?

这时,教师多么希望学生齐声回答:“不能!太麻烦了!”但事与愿违,下面的小手伸得更高了,那个戴着眼镜的小男孩忍不住叫了出来:“行的!行的!”边说还边跑到了投影仪前,用绳子仔细地沿着圆周绕了一圈。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做方便吗?(生齐:不方便!)

这时,几乎所有的小手都放了下去,那个戴眼镜的小男孩也耷拉下了脑袋,教师心里暗暗高兴。可不等教师将教学纳入轨道,不少放下去的小手又倔强的举了起来,教师心想:“坏了!”

老师,我只要用尺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乘以3.14就可以了。

教师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糟了,下面要探索的结论都被他说出了,怎么办?”教师的思维高速运转了起来。

教学展开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在这种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如果教师视教案如法规,不能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情况进行瞬间反思,并进行及时调整预设,那么教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展示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

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性的目标的达成,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与探索过程中增强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的回答与我们的教学设计出现矛盾时,应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上述教学片段中,虽然教师在预设时并没有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一现实,但可贵的是,教师没有被自己的教案所束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变预设中对未知的探索为对猜想的验证,反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师:3.14是什么意思?

生:3.14就是圆周率。

师夸张的问道:圆周率是什么东西?(生大笑)

生:我从书上看到祖冲之发现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

这时,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补充道:我还知道这个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教室里响起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

师:这两位同学真厉害,知道的这么多。他们认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这个结论可靠吗?你们验证过吗?(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那么安静,而从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中,教师分明读出了疑惑,专注和脑海中正欲奔腾而出的思维浪花)那么,我们暂且把这种说法称为“××猜想”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猜想吧”。

其实,课堂上预设再充分,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

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从以上这三点可以看出教育教学反思在课堂中的意义,也体现了它的时代价值。

四、教育反思的内容及形式

(一)教育反思的内容: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写好教育教学反思?简单地说,教育教学反思就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其内容不在多,贵在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记录:(从理论上看)

1.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

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就是记得意之处,将课堂上感觉特好的成功点记录下来。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的“镜头”,师生对答、学生争论、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等高潮和亮点;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感触;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进和创造性处理等。将这些记下来,可供以后教育教学时参考,并不断改进和完善。

还可以记录,教育教学中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引起与学共振效应的途径;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课堂教学中临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得当的具体措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在课堂中应用的感悟;教学方法的革新;学法指导的技巧等。只有详尽地记录这些优点,才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借鉴使用,并不断总结、改善,推旧出新,教育教学才能接近完美。

2.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就是记失误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可以是大的问题,也可以是小的问题。教师通过反思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即使一个教学经验再丰富,课堂教学近乎于完美的教师,在一节课的某些环节上还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败笔之处。能认真冷静地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剖析,回顾探究寻找到解决的策略,对今后的再教学积累深层次经验,无疑会有锦上添花之妙用。

3.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记录学生的见解。常言道,教学,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在闪烁,不仅对其他学生有启发,对我们教师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精彩回答、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都是丰富的可贵的课程资源,也都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对于新课程要有新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灵光”显现,教师应该适时肯定他们的独特见解,进一步推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用激励的方式、方法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这些独到的见解可以对课堂教学补充

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4.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学生的问题和建议

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一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的,可能教师一时都难以解答。这些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实施补救措施。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自身的教研水平。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着教学民主的精神,对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载。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导致一些突发事件,在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偶然出现的瞬间灵感(即使是不能成功解决的方法)也要及时记录,利用课后深刻反思,否则就会不了了之,使教学思路得不到拓展。

5.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回顾一节课的全部进程,探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学法上有何创新;启发学生思维有何新招;重点及难点的突破与分散是否得当;课堂训练设置是否有层次感、有梯度;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知识点是否通过迁移训练得到强化等。再次梳理之后进行必要的分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本节内容时应该如何去做,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

以上这些我们是从理论上知道反思要从哪些方面写,下面我们将以一些实例谈如何写教育教学反思。

1.记下精彩。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应该在备课中批注、勾画。这些记号可以用固定的色彩做上醒目的标记,并在旁批上做上点评,这样不但可以为下次备课提供捷径,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

如:有时精彩的导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有时恰当地运用了某种成功的教学方法;有时教师灵机一动,有了解决问题的妙想;有时教学效果超越了预先设计的目标,引起了学生超乎寻常的共鸣;有时课堂教学中的某一应变措施特别得当;有时开展探究合作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时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有时备课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成功的教学,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地挖掘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这些闪光点又是提升我们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资源,如果能及时的进行教研整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我们一来看这个案例《画角》:

这节课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意外,学生用自己的三角板画出了60度、45度、90度的角,这时一个学生突然叫起来,"老师,我的这个三角板断了一个角,这个角不能画成尖尖的了,变成了这个摸样"。"同学们,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原来的角呢?问题抛出,小组探究

精彩记录:

"老师,我们组讨论发觉如果将这两条线延长下去,就会得到一个角,我用量角器量了一下,这个角正好是30度",一个学生发现新大陆似地叫了起来。

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许多学生都按照他的说法开始了试作,"真的,真是这样!"他们激动地叫起来。

师:"现在同学们会用三角板直接画出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但是老师还会用三角板画75度、105度等许多角,你们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说刚才学生的思维已处于

预热状态,那么现在学生的思维则处于高温状态,"老师我画出了15度的角""老师我画出了105度的角""老师我还画出了195度的角"……此时课堂上没有一个坐着不动,没有一个不在思考,他们不断地动手实践,不断地有新的发现,书本上"如何画角"的文字叙述已经不再显得重要,我不适时机地将他们成功的经验反馈给大家。我在预设的过程中没有想到会有学生提出"断角的三角尺如何画角"的问题。但是我及时地改变原有教学设计,打破"教学定势",让学生在发现真实问题中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值得记录的精彩之处。

2.记下败笔。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须及时发现并总结,避免下次重蹈覆辙。对课堂教学中的败笔进行回顾、梳理,并探究剖析其根源,有利于教师自身快速成长、迅速成熟。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活动,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时教材内容处理得不妥;有时教学方法选取用不佳;有时师生间的教学活动不够协调;有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有时教学中出现了一个看似很小却无从下手的问题,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有时学生活动组织的不够严谨;有时活动的内容没有价值等等。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对课堂活动失败的原因认真地剖析,多积累“案例”,同时对症下药寻找解决“方案”,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我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存在的不足:

我在上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引到学生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去计算,如:计算13-9,想:4+9=13,所以:13-9=4,这方法很简捷,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因此在介绍其他几种算法:破十法、平十法时就比较轻描淡写;但是,很快问题就出现了,部分学生在练习时提起笔无从下手,半天算不出计算结果,一下子才意识到出问题了,这种方法虽然好,但并不适应整体学生,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导致方法上的失误,以至于我累得满头是汗,学生瞪着大眼对我看。

还好当我在反思时通过败笔的记录下,分析出学生无从入手的原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掌握不够,才得以及时调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弥补遗憾。

3.记课堂生成。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如何,学生的讨论有哪些精彩的成果,课堂上生成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下次备课提供可借鉴的素材,使备课中的“备学生”有据可依。

【例如:《圆柱的认识》】

反思: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环节——以手里圆柱为研究对象,小组观察、讨论、记录、并说明此特征你是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其中的一个环节,学生利用了前知识量生成和证明推理新知识,孩子们的回答很值得记录。

抛出问题:经过观察圆柱的高,你发现什么?

生:圆柱有无数条高,(追问)能证明吗?

生1:两个底面圆的半径上有无数个点,每两个相对应的点连接起来就是一条高,所以圆柱高有无数条。

生2: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圆柱的高也有无数条。

生3: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两条长是平行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高就有无数条。

生4:我们想象一下,把圆柱的底面无限延伸,由于两个底面是平行的,那么无限延伸的这两个面之间的任一距离都是圆柱的高。

4.记下灵感。在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时教师会从学生那里得到灵感,

甚至产生顿悟。这里一定要将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

背景:【平均数教学片段】:当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较总数就行了,“三人对四人,三人拍得次数比四人还多”,看到这个比-赛结果我一下子愣住了,这跟我预想的完全不同。

生:还是蓝队赢了,蓝队三人一共拍了141下,红队四人一共拍了140下,蓝队就是有实力。

要不干脆让他们重新再来一次比赛,也许会产生我设想的结果。但我马上又镇定下来,对自己说:结果不可能更改,更不能重来,要把意外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师:如果让红队再多拍一下,也是141下,这样红队和蓝队就打成平手了。

生:就算是红队也是141下,那也不能是平手,人数不一样,这样比不公平。

师:怎么比才公平呀?

生:分别把红队和蓝队每个人拍的次数和在一起平均平均就行了。

师:同意他的想法吗?那你们就按他说的平均平均看看。

生:红队:140÷4=35(下)蓝队:141÷3=47(下),蓝队胜利了。

师:其实同学们通过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两个队拍球的平均水平,也就是平均数。

生:140和141虽然总数就相差1下,但平均数却相差12下。

生:我知道了,当人数不相等时,比较总数不能真实地反映两个队的水平,只有比较平均每人拍多少下才行。

反思:因为有了这节课对意外的巧妙处理,我才收获了这节课的精彩,课堂之所以是充满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展示学生的真实学习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不能拘泥于原来的教案不放。一句“红队再多拍一下就和篮队打成平手了”,把学生引入新的天地。巧妙地引入“平均数”这一概念。这样的教学才会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我们才能收获到课堂的精彩。

5.记下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所感悟,应该及时地将这些感悟记下来,从中发现点滴的教学规律,并思考提炼出实用而有所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案例描述:

我教学“乘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32.4 ×( 73+27) 72.5×(8.9+1.1) 2、32.4×73+32.4×27 72.5×8.9+72.5×1.1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乘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交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使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网友讲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的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您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老师对待差生的教学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差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

(二)教育反思的形式

教学反思一般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是与文本的再一次对话,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对自己备课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手段进行检查,并预测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同时还要预测可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课中反思——是教师在课堂上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随时准备有效地处置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机智,实际教学机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精心的准备、长期的观察和积累而获得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如果没有沟通,你永远也不可能了解学生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是怎样想的,也就不可能通过观察而积累起丰富的教学机智。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课后反思——可以分阶段进行,如每天课后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第二天批改作业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什么地方还不太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第一次反思的差距等;每个单元教学后根据检测情况反思学生的掌握情况,下一步如何改进或补救;学期末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提出一些经验和问题,重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定位。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五、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反思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一)习惯的培养

(1)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育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

1.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2.我的课堂中是否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否在进行高效、优质的学习?

3.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4.“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

或许,老师们刚开始写反思日记时,是强迫自己进行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

在我国,大多教师习惯于专家怎么说自己就怎么想,领导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反思虽然始于某一现象或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只是就事论事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不能一味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和认识,要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下作为课程依附者和消极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同时,作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续性、不间断性、批判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它让教师在实践中能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使教师批判和研究的意识贯穿到日常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反思,教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术型”和“创作型”角色的转变。

(3)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教育反思能让教师学会发现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引领教师树立先

进的教育理念,养成自己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教师综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空间,让教师成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造者。

教育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飞跃,是让自己从“教书匠”提升为“专家型教师”的重要路径,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教学研究才能从形式走向内容,教师的研究才能从个体带动群体,教师的研究就会真实、平时并扎实起来。

教育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它不单单是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的事。也就是,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是反思之地。

(二)根据其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的不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与准备。课前,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产生的教学效果。

2.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在课堂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地处置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

3.教材的呈现。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及反应等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4.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方面应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保持其对师生之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旦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立刻设法纠正。

5.评估学生的进步。教师教学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们能力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上。因此,教学监控能力水平高的教师必然会认真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各种方法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以便于改进自己的教学。

6.反省与评价。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教学监控能力高的教师会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相反,教学监控能力差的教师一般就不会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不反思自己教学的得与失。

反思只是载体,但它却承载着有效教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它更承载着一线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验成功和幸福。

六、怎样记课后反思?

(很多老师均乐于撰写课后反思,所以我们把课后反思,提出来单独讲)在进行以上记录时,可以采取以下形式:①勾画圈点。直接在备课教案上进行圈点勾画并进行批注,能够起到醒目的提示作用。②旁批。许多教师都习惯在备课本上留出一点空间作旁批,旁批能够起到及时的修正、强调作用。③课后集中的记录。如果教学设计有大的调整或上课过程中有精彩的片段,可以及时地集中记下,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如果上课后有需要及时补充的环节也可记下,抽时间给学生查漏补缺。(补充图片:北郊小学教师的备课本)

贵阳市北郊小学要求教师开展了以反思为形式的二次备课,其目的就是要让教师明白,教

学需要不断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需要抬头看路,不断反思,不能埋头拉车,默默耕耘。

二次备课反思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因为提前一周备课容易遗忘,因此二次备课的最佳时机是上课的头一天。

二次备课,是研究性反思备课,教师就在这日积月累的琢磨、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

(1)备教材、备教参,二者结合

二次备课中研究教材、教参,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在熟悉教参的基础上进而理解教材,不断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娴熟程度。如:要求教师要在教参书上经过思考做旁批,对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新知要求达到的目标等等要在教参旁边做相应的批注。——要求学生明白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如何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勾出信息和问题等。【显示图片】

(2)备课堂教学困惑

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很多困惑,如:数学活动的有效性问题、怎样进行情境创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等问题,将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分析,记录在备课本的相应环节,通过查找理论书籍指导实践,实践下来效果如何等等都可以做旁批。

(3)备课后的反思

每节课结束以后,我们要求教师不要急于批改作业,用几分钟时间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环节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自己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归纳起来: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失败原因、记录学生情况。这一环节还需结合在理论中自我反思、在借鉴中反思。或许也只有在一次次反思中,我们才能凝炼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后反思图片呈现】

结语:“播洒甘露成绿荫,胸怀日月照天地”在教育这块芳草地上,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耕耘,有我们的收获,让精彩的反思成就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激扬生命、释放活力,成就自我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