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诗歌翻译中的”信、达、雅”

论诗歌翻译中的”信、达、雅”

论诗歌翻译中的”信、达、雅”
论诗歌翻译中的”信、达、雅”

英美诗歌翻译整理

《英美诗歌》小明讲过的诗歌 1.据说莎翁的作品、《西风颂》、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以及艾略特的《荒原》是不考的。 2.这里所提供的翻译也是仅供参考,因为版本实在是很多,不过下面列出大多都是小明在课上提 过的翻译版本。 3.这份翻译是不才花了几天时间整理的,有可能睡眼惺忪之下漏了哪一首。缺漏之处,还望提醒 哈!O(∩_∩)O~ By:张小婕 1. P1 马洛《热情的牧羊人致他的恋人》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Christopher Marlowe Come live with me & be my love,请来与我同住,做我的情人, And we will all the pleasure prove我们要享受所有的欢乐 That valleys, groves, hills, and fields,而那些幽谷,果园,小山,原野, Woods, or steepy mountain yields.森林,或是嶙峋的山峰,都将为我们歌唱。 And we will sit upon the rocks,我们要坐在高高的岩石上, Seeing the shepherds feed their flocks,看那牧羊人悠闲的放牧着羊群, By shallow rivers to whole falls伴随着河水流动的潺潺乐声, Melodious birds sing madrigals.欢乐的小鸟也会为我们唱出美妙动人的歌儿。 And I will make thee beds of roses我要为你献上玫瑰的花床 And a thousand fragrant posies,和千百束芬香的花束, A cap of flowers, and a kirtle以及高贵的花冠, Embroidered all with leaves of myrtle;和绣满姚金娘叶子的长裙; A gown made of the finest wool我要用小羊羔身上最好的羊毛 Which from our pretty lambs we pull;为你织就美丽的长袍; Fair lined slippers for the cold,我要为你制作有着漂亮衬里 With buckles of the purest gold;以及纯金钮扣的拖鞋; A belt of straw & ivy buds,我愿用那饰以珊瑚搭扣、琥珀饰钉的 With coral clasps and amber studs:常春藤腰带来装点你的美丽: And if these pleasures my thee move,如果这样的快乐能够打动你的心, Come live with me, and be my love.就请你来与我同住,做我的情人。 The shepherds’ swains shall dance & sing在五月的每个早晨,前来求亲的 For thy delights each May morning;牧羊人们都会为你载歌载舞; If these delights thy mind may move,如果这样的欢乐能够使你动心, Then live with me & be my love.那么请你与我同住,做我的情人。 本诗介绍 ―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这首短诗是英国文学诗中最优美的抒情诗。它继承了田园抒情诗的风格。诗中的牧羊人享受着乡村生活,酝酿着对爱人的纯洁感情。通过描写恋人们在无世事尘嚣干扰的山野怀抱中生活,作者传达了一种不可言传的真情。 作者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一)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通:哪)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初一(二) 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唐代: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笛子的美称。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④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⑤闻:听;听见。 ⑥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

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英语范文.doc

谈英汉诗歌翻译中文化意境的传达,英语- 【摘要】英汉诗歌翻译应注意异域文化的传达,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将不同的文化意境营造体现出来,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英汉诗歌;翻译;文化意境;传达 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尤其如此。因为诗歌翻译乃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翻译文学中之极致,诗歌极具丰富的文体特征和艺术内涵,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人类最丰富的情感和世间最复杂的意象,这种情感和意象便构成了诗歌所特有的文化意境。诗歌中的意境通常为一个民族所特有,代表着这个民族的独特的精神风貌。所以,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一、英汉诗歌有着不同文化意境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有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译者应对原作心领神会,译者与神思契合,力求浑然一体,否则,译者只拘泥于原文表层结构,译文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因此,绝不可把译诗看作语言表层结构的机械移植过程,必须深入深层结构,发掘原诗的真实意境,并使之以原有的神韵再现于译文中。 1.诗歌的意境首先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例

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westwind”、“castle”、“shepherd”、“lamb”等词语,所给予我们的意象也与英美人的本意不同。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中的“westwind”代表温暖和煦,给世界带来新生,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东风才被赋予如此的意义和意境。 2.在诗的整体韵味上,一般来讲,英美人作诗是对思维内容及其过程的逻辑展现,推崇清晰、确定和单纯;而中国诗歌,如冯友兰先生曾提到过“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强调了我国诗歌的含蓄无垠。明朝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清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这说明了诗歌意境犹如欣赏山水,清淡、质朴、刚柔相济而又神韵悠长,诗意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也有了可解与不可解之会。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孤帆”,“远影”,“碧空”之间没有任何关连词,直接拼在一起,画面感极强。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读者可凭它们之间的联系去想象和补充。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意象,而汉字的组合往往能取得一副动感画(motion pecture)的艺术效果。 与汉诗现比,英诗的意象表达更加率直清晰,意象间的语法关系逻辑性更强。虚词一般不能省略。请看拜伦的一首诗。 Adieu adieu! My native shore Fades o’er the waters blue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即“二标准六方法”;形成初步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以“二标准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翻译的操作 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近几年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点也同样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从试题来看,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到内容,因而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这对考生的要求自然也就比以客观题形式更高。 二、分析错例,提出翻译的原则 (一)读下面的文言句子,给老师的翻译找错误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②(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⑤甚矣,汝之不惠。 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 解析: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且无中生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4)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二)小结明确:得分点设置 ①一词多义:实词、虚词 ②古今异义 ③词类活用:(名作动、名意动、名作状、动词使动、形作<使>动、形意动) ④语气揣摩:(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句关系) ⑤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⑥固定结构:附例 表询问:如……何奈……何若……何谁……者 表反问、商榷、猜度: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

何以……为何……之有 表比较、选择:……孰与…………孰若……与其……孰若(岂若) “所”字结构:有所(以)无所(以)何所所以 “者”字结构:形容词+者动词+者动宾词组+者数词+者 知道了这些文言知识点易被设为翻译得分点,那么文言的翻译是不是只需掌握这些就能翻译好呢?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又是遵循怎样的标准的呢? (三)明确句子翻译的原则: 1.严复:信、达、雅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那么,这样和‘信’字,岂不自相矛盾?”③ 严复的“雅”指的不是“利俗文字”—大众的语言,而是“汉以前字法句法”。为了掩盖“达”的矛盾,严复在“畅达”(如“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和“表达”(如“题曰达旨,不云笔译”)之间周旋,取便发挥,借“辞达而已”求“信”—“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借“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求“雅”—“信达之外,求其尔雅”。不难看出,严复的逻辑是:要“信”则必须“达”,要“达”则必须“雅”,换言之,“雅”是“达”的条件,“达”是“信”的条件,“为达”最终成了“求雅”的借口:“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若是全盘而真实地‘信’了,把原作的思想感情,意思之最微妙的地方,连它的文字的风格、神韵都传达了出来,则不但‘顺’没有问题,就是所谓‘雅’(如果原作是‘雅’的话)也没有问题。‘信’、‘达’(顺)、‘雅’三字,实在作到一个‘信’就都有了。”⑧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信、达、雅”在逻辑上确实“先天不足”。 译文除了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之外,还必须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2.“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第二课时 三、结合实例,探讨翻译的方式方法 1、方式 直译和意译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实例研究 翻译下列句子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文:扁鹊望见桓侯就掉头跑开。

英国文学译文

第一部分:早期和中世纪英国文学 第一章:英国的组成 1、大不列颠人(英国人) 在开始学习英国文学史之前,了解一下英国这个民族是很必要的。英国这个民族是一个混血族。早期居住在这个岛上的居民是凯尔特人的一个部落,我们现在称它为大不列颠人。大不列颠人把这个岛屿命名为大不列颠岛,凯尔特人是其原始居民。他们分为几十个小部落,每个部落都以小屋群居为主。“最古老的凯尔特人法律今天归结起来显示出氏族任然充满着生命力”。英国人曾生活在部落社会。 2、罗马人的占领 在公元前55年,大不列颠岛被罗马征服者凯撒入侵,而这时的凯撒刚刚占领了高卢。但是罗马人刚登上大不列颠岛海岸时,就遭到了在首领领导下的大不列颠人的狮子般疯狂的反击,随着罗马将领来来往往的这个世纪,直到公元78年英国从被于罗马帝国完全征服过。伴随着罗马人的侵略占领,罗马式的生活方式也开始融入英国。罗马式剧院和澡堂很快的在城镇中兴起。而这些高雅的文明只不过是罗马侵略者的娱乐享受方式罢了,大不列颠人民却像奴隶一样被压迫着。罗马人的占领持续了将近400年,在这期间,罗马人因其军事目的在岛上修建了后来被称之为罗马路的纵横交错的公路,这些公路在后期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沿着这些公路开始建立起大量的城镇,伦敦就是其中之一,开始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城市。罗马的占领也带来了基督教文化。但是在15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处于逐渐的衰落阶段。公元410年,所有罗马军队撤回欧洲大陆再也没有返回。因此,也标志这罗马人占领的结束。 3、英国人的占领 同时,大不列颠也被成群的海盗给侵略着。他们是来自北欧的三个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民族。这三个部落在大不列颠海岸登路,把大不列颠人民赶到西部和北部,然后自己定居下来。朱特人占领了岛屿东南部的肯特。撒克逊人占领了岛屿南部地区,并建立起像韦塞克斯,埃塞克斯和东萨塞克斯这样的小王国。盎格鲁人席卷了东部中部地区,并在东英吉利亚建立王国。七个像这样的王国在大不列颠岛上逐渐出现。到公元7世纪,这些小王国开始合并成为今天称为英格兰的统一王国,或被称作盎格鲁人之国。这三个部落的人混合在一起,被称为今天的英国人,而盎格鲁人占绝大多数。他们说的三种方言自然而然的发展成为一种语言——盎格鲁撒克逊,或者古英语,和今天我们所说的英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4、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社会状况 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定居在大不列颠之前,他们仍过着部落式生活。家庭成员以亲属关系联合在一起,分别定居在不同的村落。主要的战争乐团由年轻人组成,勇士们食用族长的食物与其分享战利品。虽然说族长有权决定他子民的生死,但是将在外难免军令有所不受。他熟悉他的每一个士兵,和他们一起吃喝玩乐。这就是当时盎格鲁人称作为“氏族军事民主”。 在占领大不列颠后,盎格鲁撒克逊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知道,统治管理未屈服的人民是与非犹太人的法令相违背的……因此,非犹太人社会体系需要改革成为国家机关……首先,征服者代表必须是军事指挥官,被占领地区的内外安全需要加强指挥官的权利。这样,军事领导权转变成君权的时刻到来。一切以成定局。因此,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见证了英国由部落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5、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宗教信仰以及其影响 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异教徒。他们信奉北欧的古老神话传说。那就是为什么北欧神话学说在英语这门语言中留下痕迹的原因。例如,一周中的天数就是由北神命名的。奥丁,我们所说的神,星期三以他的名字命名,星期四以托尔的名字命名,美丽女神弗丽嘉,祈祷者以她的名字命名星期五。星期二则是为了纪念另一个北欧之神--蒂乌。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和习题汇总资料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广阔无垠的大海。) 水何澹澹[dàn ],山岛竦峙[sǒng zhì]。(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灿烂的银河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 东临碣石临:____到达____ 2. 水何澹澹何:__多么___澹澹:___水波荡漾_____ 3. 山岛竦峙竦:__高起______峙:__挺立______ 4. 星汉灿烂星汉:__银河______ 5. 幸甚至哉幸:___庆幸_____至:___极点_____ (2)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的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先写景,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描写海水和小岛,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显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后四句写虚景抒志,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洪波涌起”一句中一个“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涌”字写出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也让我们仿佛听到惊涛拍案的声音。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这一句借奇特的想象来表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诗首句交待观海的地点,运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7)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的,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1)解择加点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次:停留②客路青山外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③乡书何处达 (2)这首诗主要写乡愁的,集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3)这首诗首联点题,“客路青山外”一句是诗人的想象,表明他到镇江后还要乘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4)诗的颔联写船上景色,此联妙在用“一帆悬”这一小景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这一大景,且“潮平”一语又为颈联中的“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尾联借雁足传书的故事抒发了思乡之情,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5)此诗中’潮平两岸阔”有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那个字更妙,为什么? “阔”字更好。更直抒胸臆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的景象。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试说说它好在哪里。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1、汉江临泛/ 汉江临眺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鉴赏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同时,也

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

第6卷 第1期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Vol .6 No .1 2008年1月  Journal of Xi ’ an Eurasia University 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206204 作者简介:张清宏(1972—),男,陕西宝鸡人,西安欧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 张清宏 (西安欧亚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诗歌离不开意象,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处理关系着诗歌翻译的成功与否,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但凡优秀的诗歌译作,都凝聚着译者在意象处理中的匠心独用,精思巧构。阐述了意象在诗歌翻 译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分析归纳了意象难译的三点原因:文化的差异,诗歌的模糊性,诗歌翻译中的“意”与“形”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意象处理的基本原则:非比喻性意象应该保留,比喻性意象应该变通。 关键词:诗歌翻译;比喻性意象;非比喻性意象;保留;变通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008)0120072204 Image processi n g i n tran sl a ti on of poem s ZHANG Q i n g -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an Eurasia University,Xi’a n 710065,China ) Abstract:Poe m s could not exist without i m ages .I n translati on of poe m s,it is of great i m portance t o p r ocess these i m ages .A ll good translati ons of poe m s undoubtedly involve translat ors’wisdom of deal 2ing with i m a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 ole and significance of i m ages in translati on of poe m s,and analyzes three main fact ors contributing t o the difficulty in p r ocessing i m ages in translati on of poe m s,which are cultural differences,a mbiguity of poe m s,and dile mma of translati on in keep ing both mean 2ings and for m s .Finally,the paper puts f or ward the basic p rinci p le for p r ocessing i m ages in translati on of poe m s:f or figurative i m ages,they should be l oyally retained;f or non 2figurative i m ages,they should be flexibly transfor med . Key words:trans lati on of poe m s;figurative i m ages;non 2figurative i m ages;retaining;transf or m ing 一、意象的作用和意义 人们喜爱诗歌,欣赏诗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是诗歌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亦即诗歌具有审美价值。诗歌的审美价值表现在诸多方面,大致可分为显性的审美价值和隐性的审美价值。就汉诗而言,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语体、语气、音韵、形体、篇章结构、语言文采、时代特征等等有关语言及其使用的各个方面的特色构成诗歌的显性审美价值因素,而格调、韵致、神思、本色、虚实、立意、意象、意境及艺术感染力等特质则构成隐性审美价值因素。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尽最大努力,将诗歌的显性和隐性的审美价值因素尽可能的传达出来,实现音 美,意美,形美[1] ,以期达到译文读者与源语读者获得最大限度相同的美的享受,实现读者反应相似 [2] 。本文将重点探讨诗歌翻译中意象的传达与 处理。 意象、意境是诗歌的格调和诗人的精神气质及思想感情的体现与依托。不论是中国诗,还是西方诗,意象都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意象”一词缘于中国,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 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3] 。意象之于诗歌,犹如盐 之于美羹,是美味之根本[4] ,其再现与变通是诗歌风格翻译中的最高层次。 意象,根据感知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五类: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嗅觉意象、味觉意象。如,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的意象就涉及到了视觉、听觉、触觉。各种意象将人的各种感觉综合地调动起来,不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且

文言文翻译之“信”“达”“雅”

文言文翻译之“信”“达”“雅” 翻看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不管是小学岗位还是中学岗位的招考试卷,凡是考文言文阅读的试卷,必定会考文言文翻译。且分值比重比一般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大,有时候甚至达到整个文言文阅读分值的一半,这在中学岗位招考试卷中尤其明显。所以,能否准确地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是文言文阅读能否保分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解答文言文翻译题呢? 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我相信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在听到文言文翻译五个字后,是可以将这三个原则脱口而出的。但是“信”到底指的什么?“达”又指的什么?“雅”又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不一定清楚,即便清楚,也不一定能在实际中严格地遵循。下面我们着重讲讲,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及其落实。“信”“达”“雅”最初是由我国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讲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意思是“翻译的事情有三个难点:意思不悖于原文,不拘于形式,选词准确、简明、优雅。“信”“达”“雅”最初是针对外文翻译而言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白话文的掀起,现代汉语的统一,普通话的推广,我们渐渐也不能明白那些古朴、言简意赅的古文了,也需要对古典文献中的语句进行一番 译作,这时“信”“达”“雅”三原则也成了文言文翻译的一条定律了。 “信”“达”“雅”三原则实质上是递进的,体现了翻译逐步完善、升华的过程。文言文翻译中,“信”,通常是直译,逐字逐句地翻译,这就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能明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各个义项;“达”“雅”,通常是意译,就是根据 语境领会的意思进行翻译,这主要表现在对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能力的掌握上,要求我们跳出一词一义的对应,进入化境的状态。 实际的翻译中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 首先,翻译时要有所取舍。对地名、人名、官名、国号、物品名等专有名词要取文言文句中的名称,进行保留,因为这类名称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有所专指

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上册)翻译

英国文学史(上册) 第一章安格鲁—撒克逊时期(450—1066) 1.历史背景 不列颠群岛最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他们最初居住在莱茵河上游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年,他们移居到了不列颠群岛。在大约公元前400到公元前300年时,凯尔特人的一个分支——布立吞人,来到了不列颠群岛,“不列颠”这个名字便是由他们所取。凯尔特人的文化属于铁器文化的早期阶段,他们知道如何铸造铁剑和种植庄稼。关于他们的信仰,我们所知甚少,但是我们能了解到他们五月节的宗教典礼和槲寄生(一种植物)的祭奠仪式,这些已经成为英国人民民族传统的一部分。 从公元前55年到公元407年,不列颠群岛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那时,罗马帝国是奴隶社会,它统治了整个欧洲,并且有很高的文明水平。罗马人打败了凯尔特人,成为了不列颠群岛的主人,伦敦就是在罗马人的统治时期内建成的。 第一个来到不列颠的罗马将领是著名的尤里乌斯.凯撒,公元55年,在他取得高卢战役的胜利后,带领一万名士兵跨过英吉利海峡来到那里。但是他只在哪儿待了几个星期,虽然他在第二年又来到了不列颠,他并没有在岛上驻扎军队,因为他当时正忙于平息欧洲大陆的叛乱,还有罗马帝国的内战。在罗马人对不列颠扩大征服之前,就这样过去了一个世纪。罗马人统治了不列颠三个半世纪,他们筑寺庙、修大路、砌城墙、建军营,但是,对凯尔特人的文化生活却影响不大。他们建成了四、五十个城邑,如今无论何时,如果你在英国听到一个城镇的名字是以“切斯特”或“卡斯特”结尾的,那么毫无疑问,它一定是坐落在一个罗马军队曾经的屯兵之地上。因为这样的词来源于拉丁语“卡斯楚”,它的意思是“要塞、堡垒”。大部分我们所知道的罗马统治时期的不列颠,都来源于凯撒的《高卢战记》,和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 大约公元450年,大批的安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群岛,他们定居在英格兰,把凯尔特人赶往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等周边地区。安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是日耳曼部落,他们占据着易北河的两岸,也就是现在丹麦和德国的地方,这两个部族之间的语言也大致相同。从他们特有的的部族名字我们可以得知他们是非常勇敢的海上民族。古散克逊语“安古尔”意思是“钩子”,从中我们可以得知他们住在海边,以捕鱼为生。而“撒克逊”这个名字则源于“希克斯”,意思是短剑,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判断他们是坚强勇敢的战士。尽管遭到凯尔特人的奋勇抵抗,安格鲁—散克逊人最终还是将他们击败,成了不列颠群岛的新主人,也是现在英国人的祖先。 在大约公元500年,在对抗韦塞克斯王国的建立者——国王瑟迪克的过程中,一个传奇人物,凯尔特人的亚瑟王,名声大噪。在都城索美塞特夏,他的宫殿卡米洛特,亚瑟王召集了一批最勇敢的追随者,也就是著名的圆桌骑士。他为他的王国同安格鲁—撒克逊侵略者英勇作战了24年,后来他的故事也成了英国骑士文学的题材。 在从欧洲大陆移民之前,安格鲁—撒克逊人明显还处在部落社会的晚期,在他们移往不列颠之后,部落社会逐渐解体,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在将近公元6世纪时,在英格兰已经有7个较大的王国。 从8世纪后期开始,丹麦人,也就是维京人,开始入侵英格兰,起先只是沿着东海岸,

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19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0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摘要: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过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审关再现;古典诗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引言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翻译是一个对翻译客体(sL)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艺术体验过程。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对原语文本(SL)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就是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对译而言,翻译审美成功的再现在于主体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materialization)于译作中?(p218)。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审美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sL)各审美要素的正确解读、理解,并且在不背离原语文本核心审美信息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通过翻译,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本文拟从对《登高》的两种英译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一、翻译客体的审美解读:《登高》原作分析 (一)翻译客体形式美的解读 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语文本(sL)所有的(goodness)①,这种美分为两个系统: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089’。形式系统主要包括音、韵、词、句、 章、节等语言形式要素以及sL所呈现的外化物象,即意象的铺陈。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美之关键要素,一是声韵律,二是对仗。这两点在《登高》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请看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文书信和格式

书信和格式: 信文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 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称谓应尊循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的 原则,选择得体的称呼。 正文: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 1、问候语:问候语要单独成行,以示礼貌。有“你好”、“近好”、“节日好”等。 2、先询问对方近况和谈与对方有关的情况,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切。 3、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谈自己的事情和打算。 4、简短地写出自己的希望、意愿或再联系之事。 敬语:写信人在书信结束时身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多 用“此致、即颂、顺祝”等 词紧接正文末尾。下一行项格处,用“敬礼、X安、安康”等词与前面呼 应。 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署名应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 右位置。一般写给领导或不太熟悉的人,要署上全名以示庄重、严肃;如果写给亲朋好友, 可只写名而不写姓;署名后面可酌情加启禀词,对长辈 用“奉、拜上”,对同辈用“谨启、上”信封:信封上应依次写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地址、姓名及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邮政编码。邮政编码要填写在信封左上方的方格 内,收信人的地址要写得详细无误,字迹工整清晰。收信人的姓名应写在信封的中间,字体要略大一些。在姓名后空二、三字处写 上“同志、先生、女士”等称呼,后加“收、启、鉴”等字 寄信人地址、姓名要写在信封下方靠右的地方,并尽量写得详细周全一 些。最后填写好寄信 人的邮政编码。 书信的成分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文中绝对不可以出现你我他的字样。 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英国文学课文翻译

She walks in beauty 第一诗节:首先描写夫人的步态。“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用头韵、明喻等手法,塑造了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诗人把夫人的从容缓步与皎洁无云、满天繁星的夜晚相映衬,以浪漫主义笔触将这种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 /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描写夫人的仪容与秋波,她的美色泽柔和。 第二诗节:诗人继续围绕美的内涵,延伸美的意境。“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s half impair’d the nameless grace”对夫人的美做了高度赞美。诗句中的“waves”和“lightens”,将抽象的美具体化。美能飞舞在发上,在夫人的脸上放出光彩。美便有了生命。 第三诗节:从夫人面颊的美深入到她内心的美。“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生动地表现出夫人性情温柔沉静。前四行赞美夫人的容颜、微笑等外在美;后两行表现的是夫人的本质美。“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结合。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美人缓行如夜移,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清空无云动繁星; And all that'best of dark and bright明丽晦深潜交影,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凝妆娇容汇眸情;Thus mellow'd to that tender light融融月色柔极致,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耀目昼曦难相映.One shade the more,one ray the less,明暗一丝难增减, Had half impair'd the nameless grace莫明优雅易折失.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万缕金泽溢雅致,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芙蓉颜面泛灵滋;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适逸安恬若有思,How pure,how dear their dwelling-place.清纯高洁显心志. And o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row,秀颊柔美多沉静,So soft, so clam, yet eloquent柳眉动人语无声;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s that glow,迷人笑嫣光彩焕,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似隐似现年华生.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人间万事平心待,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痴心一片仍天真. 西风颂珀西·比西·雪莱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有如鬼魅碰到了巫师,纷纷逃避: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呵,重染疫疠的一群:西风呵,是你以车驾把有翼的种子催送到黑暗的冬床上,它们就躺在那里,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贱,直等到春天,你碧空的姊妹吹起她的喇叭,在沉睡的大地上响遍,(唤出嫩芽,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不羁的精灵呵,你无处不远行;破坏者兼保护者:听吧,你且聆听!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流云象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欲来雷雨的卷发,对濒死的一年你唱出了葬歌,而这密集的黑夜将成为它广大墓陵的一座圆顶,里面正有你的万钧之力的凝结;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迸涌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被澄澈水流的回旋催眠入梦,就在巴亚海湾的一个浮石岛边,它梦见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在水天辉映的波影里抖颤,而且都生满青苔、开满花朵,那芬芳真迷人欲醉!呵,为了给你让一条路,大西洋的汹涌的浪波把自己向两边劈开,而深在渊底那海洋中的花草和泥污的森林虽然枝叶扶疏,却没有精力;听到你的声音,它们已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哦,你听!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仅仅不如你那么自由,哦,无法约束的生命!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便成了你的伴侣,悠游天空(因为呵,那时候,要想追你上云霄,似乎并非梦幻),我就不致像如今这样焦躁地要和你争相祈祷。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我跌在生活底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