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作者:zhujiuxiang 于 2013-11-30 11:32 发表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年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矛盾、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隐患,生态产品成为当今中国最短缺的产品,生态差距成为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但不得不承认,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及其部分领域和区域的盲目开发、无序开发、过度开发是主要原因,而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则是更深层面的制度原因。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没有建立起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如,市场没能很好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相当程度上、许多领域中,主要还是政府直接配置资源或在政府不合理干预下配置资源。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先征后返、财政补贴、电价优惠、降低环保标准等进行招商引资,带来产业转移的早熟,加剧了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税收和价格机制还难以有效抑制对资源及其资源性产品的过度需求,由于土地可以卖钱,各级地方政府对占用土地的需求几乎是无限大的,工业用地、水资源、能源等的价格偏低,占用湖泊、河道、湿地、林地的成本过低或基本无成本,远远无法弥补生态价值。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财权不匹配,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多于其财力,迫使其不得不圈地卖地融资,导致耕地和生态空间被过多占用。以C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和干部任用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缺乏制约和责任追究等,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我们已经建立了不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但不系统、不完整。源头上,没有建立起有效防范的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

还没有完整建立,许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所有者不到位,用途管制在耕地方面落实较好,但没有扩展到占用其他自然生态空间。过程中,没有建立起严密监管的制度。对各地没有资源环境方面的警示和约束,一些地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后仍在过度开发;环境保护的制度不少,但在环境保护中居核心地位的污染物排污许可制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还很不健全。后果上,没有建立起严厉的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没有追责。一些不法企业偷排、超排,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只是象征性地交点罚款就可摆平,等等。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源头严防的制度体系

源头严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治本之策。《决定》提出了7个制度,构建了源头严防的制度。

(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这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分别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但目前没有把每一寸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确定清楚,没有清晰界定国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没有划清国家所有国家直接行使所有权、国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集体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个人行使承包权等各种权益的边界。要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二)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

我国宪法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相关法律规定了全民所有水资源、森林、土地等自然资源所有权的代表者。但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权益不落实;监管体制上没有区分作为部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的权利与作为所有自然资源管理者的权力。随着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的资产属性越来越明显,市场价值不断攀升,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未来价值、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

制,就是要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思路,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授权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对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用途进行统一监管,享有所有者权益,实现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

(三)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

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我国实行对土地、水资源、海洋资源、林业资源分类进行管理的体制,很容易顾此失彼。必须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统一行使全国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空间和所有海域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职责,对各类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的用途管制制度,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的系统性修复。

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过程严管的制度体系

过程严管,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决定》提出了5个制度,构建了过程严管的制度。

(一)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使用自然资源必须付费,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我国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总体上偏低,所付费用太少,没有体现资源稀缺状况和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必须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我国工业用地总量偏多,居住用地偏少,比例失调。原因之一是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混乱,各地为招商引资,工业用地实际出售价格往往低于基准价,甚至零地价,为弥补工业用地上的亏空,居住用地屡屡被打造出“地王”,价格畸高。要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从源头上缓解房价上涨压力。同时,要通过税收杠杆抑制不合理需求。当代的价格机制难以充分体现自然资源的后代价值,当代人不肯为后代人“埋单”,必须通过带有强制性的税收机

制提高资源开发使用成本,促进节约。要正税清费,实行费改税,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如,若对抽采地下水实行水资源税,就可以有效抑制过量开采地下水的行为。

(二)实行生态补偿制度

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在发展,只不过发展的成果不是生产工业品和农产品,而是生态产品。生态产品生产者向生态产品消费者出售生态产品,理应平等交换、获得收入,这不是施舍或救助。生态产品具有公共性、外部性,不易分隔、不易分清受益者,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该代表较大范围的生态产品受益人通过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购买生态产品,这就是生态补偿。所以,要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对生态产品受益十分明确的,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如河北的张承地区,肩负着为北京、天津提供优质足量水资源的主体功能,京津两市就应该给予必要的补偿,并使之制度化。这样,才能使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的地区,不吃亏、有收益、愿意干。

(三)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前提下,一定地域空间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水、土地等不宜跨区域调动的资源,以及无法改变的环境容量,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理极限,不是靠价格机制能调节的。我国不少地区在现行发展方式下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已经超出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极限,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过高,生态空间和耕地锐减,大量开采地下水,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自净能力。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就是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确定一个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红线,当开发接近这一红线时,提出警告警示,对超载的,实行限制性措施,防止过度开发后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

后果严惩,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决定》分别对领导干部和企业个人,重点提出了2个方面的制度,

构建了后果严惩的制度。

(一)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这是针对领导干部盲目决策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而实行的制度。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与不全面、不科学的政绩观及其干部任用体制有极大关系。一些地方为了一届任期的经济增长,不顾及资源环境状况盲目开发,尽管可能本届任期内实现了高增长,却造成了潜在的生态环境损害甚至不可逆的系统性破坏。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就是要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终身追究责任,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环境状况、林地、开发强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对自然资源进行审计,若经济发展很快,但生态环境损害很大,就要对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

(二)实行损害赔偿制度

这是针对企业和个人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而实行的制度。在国土空间开发和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违反法律规定、违背空间规划、违反污染物排放许可和总量控制的行为。对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要严惩重罚,加大违法违规成本,使之不敢违法违规。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处罚数额太少,远远无法弥补生态环境损害程度和治理成本,更难以弥补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的长期危害。要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让违法者掏出足额的真金白银,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决定》在资源节约集约使用、退耕还林、耕地河湖休养生息、环保市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联动机制、国有林区经营机制和集体林权、环境信息公开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

只要我们坚决落实好《决定》提出的制度建设任务,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中,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就一定能逐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早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成美丽中国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11级计算机工程学院网络一班朱杰华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其他各项建设必然会受到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制度先行,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计划性。 文献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2-2013学年度第二期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制度是各种法规、章程、规约等的总称,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各种制度的完善以及各制度间的相互配合、整合是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正常运转和发挥预期作用的根本依据。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 ○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我们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 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章立制。但是目前人们的观念相对滞后,不少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大多数百姓摆脱了 基本生存需求的制约,已从追求生活水平提高转变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质。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不足提出了新的挑战。 ○3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长期存在的重经济发展轻环保投入、 重经济发展轻生态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始终没有提到重要议程,使得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 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1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国家级的规划应以原则性为主。各个地方性的规划,应该在国家规划所设定的框架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具体的方案。 ○2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我国的生态立法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加以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进而构建一个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立法体系。 ○3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问题。

关于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建设现代水网体系、完善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生态景观、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从建设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供用水体系、水文化体系、水管理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问题;建设情况;对策 1 **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水资源匮乏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瓶颈” 山东海河流域多年水资源总量为**亿m3,人均占有量为**m3,亩均占有量** m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汛期水多易涝,非汛期干旱缺水。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长期以来蓄水工程建设滞后、用水浪费和水污染,使缺水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正常年份缺水量近**亿m3,还有近**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自来水,**多万农村人口未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资源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1.2防洪能力低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防洪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城市防洪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部分堤防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患,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部分支流河道淤积严重,降低了防洪除涝能力,险工险点多,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时间明显增多,旱涝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加之我市防灾减灾设施薄弱、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防洪减灾能力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3水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 流域水环境状况呈阶段性、脆弱性特点,多数河流水质波动较大,部分区域污染仍很突出,部分河流水质明显反弹。2010年,流域三条主要骨干河道在丰水期达到了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目标,但是,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水质难以稳定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目标,主要污染物浓度距离水功能区划要求仍有差距,特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总分:100 及格分数:60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 1、 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 A、一体多用 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 C、社会控制风险 D、社会治安风险 2、 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这个重大问题。 A、坚持和巩固什么 B、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 C、完善和发展什么 D、坚持和发展什么 3、 我国生态脆弱区广布,适宜生存的空间不足()。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4、 2012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为表征。 A、环保运动兴起 B、倡导可持续发展 C、践行科学发展观 D、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 5、 三方协力:政府、企业与公众三大主体,在()主导下,形成合力,有效推进。 A、“企业的第一推动力” B、“政府的第一推动力” C、“公众的第一推动力” D、“监管机构的第一推动力” 6、 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工作以()为中心,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为人民服务 D、对外开放 7、 ()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

B、制度文明 C、公共文明 D、综合文明 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 1、 三生共赢:()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具有同步性。 A、生产发展 B、生物多样 C、生活改善 D、生态良好 E、生产资料丰富 2、 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同时设计 B、同时运营 C、同时施工 D、同时移交 E、同时投产使用 3、 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坚持()为主的方针。 A、效率优先

2020年南京公需课《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及答案复

2020年南京公需课《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及答案

2020年公需课目:《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 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单选题 1、(A)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 B、制度文明 C、公共文明 D、综合文明 2、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A)。 A、一体多用 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 C、社会控制风险 D、社会治安风险 3、三方协力:政府、企业与公众三大体,在(B)主导下,形成合力,有效推进。 A、“企业的第一推动力” B、“政府的第一推动力” C、“公众的第一推动力” D、“监管机构的第一推动力” 4、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B)这个重大问题。 A、坚持和巩固什么 B、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 C、完善和发展什么 D、坚持和发展什么 5、以(C)吸引外资则是“苏南模式”的特征。 A、低风险 B、低投入

C、低门槛和廉价劳动力 D、坚持和发展什么 6、我国生态脆弱区广布,适宜生存的空间不足(B)。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7、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评从以做善事为主,转变为普及“生产者责任延伸”、“产品生命周期”等,作为注册企业必须履行的(A)。 A、刚性责任 B、柔性责任 C、刚性义务 D、柔性义务 8、2020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D)为表征。 A、环保运动兴起 B、倡导可持续发展 C、践行科学发展观 D、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 9、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A)。 A、平衡点 B、支撑点 C、着力点 D、关键点 10、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通过(B)杜绝奢侈消费。 A、守法 B、立法 C、自觉 D、管控 11、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消费,创建(B)。 A、“绿色城市” B、“无废城市” C、“科技城市” D、“智慧城市” 二、多选题

专家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专家解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9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专家表示,这个方案是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部署,改革要遵循“六个坚持”,搭建好基础性制度框架,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专家指出,要坚持正确方向,首先需要有正确的生态环保理念作为指导。比如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等。 对于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公有性质,湖泊、山川、空气和水,都是大自然的赐予,属于全民所有。有了产权公有这个前提,就可以建立起一个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交易制度。” “实施生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不仅可以使自然资源成为有偿使用的资源,还可以使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发挥作用,实现生态财富的增殖。”张孝德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谷树忠认为,自然资源资产受到重视,是因为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资源浪费、破坏、流失严重,所以重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然资源问题,就要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核算。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

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强调,“要特别防止和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 李佐军提出,一是把统筹城乡环保作为统筹城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把农村的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三是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在农村大量兴建固废与污水无害处理设施;四是创建企业清洁生产激励机制;五是增加农村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专家介绍,“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都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遵循。 “目前,对破坏生态的约束机制体现得更为明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建立充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就是具体的约束措施,将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产生很大约束力,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近期已经施行,明确提出对官员损害生态环境的责任“终身追究”,构成了各级党政领导者的生态环保“责任清单”。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认为,制定“责任清单”,实现精准追责,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对领导干部的环保工作泛泛要求、笼统评议、法不责众的问责机制。 夏光认为,“责任清单”不但可以用来对党政干部进行环保追责,也可以作为各级党组织提拔使用干部的参考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责任清单”也是对各级党政干部的一种激励机制。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确立的理念、遵循的原则,都需要具体的制度予以贯彻实施: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分析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分析 生态文明制度是指在全社会制定或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规定和规则的总和,其表现形式为正式制度(原则、法律、规章、条例等)和非正式制度(伦理、道德、习俗、惯例等)[1]。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通过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解决好生态建设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问题,而解决这些关系问题则需要依靠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成就 (一)国家层面: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预示着我们国家将迎来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局面。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国家现代化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态文明制度能有效规范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降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了追寻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不顾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制度确立后就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行为依据,哪些行为是应

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做的,不是某些人的主观判断,而是法律和制度规定的。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人们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其次,生态文明制度能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总体上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原因在于资源环境问题不仅与自然原因及社会发展阶段有关,更是与法制和体制机制等制度因素息息相关。生态文明制度是一种具有长远眼光的制度安排,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和战略性。并且,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也是基于可操作的历史阶段的层面,并指向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需要用制度进行公平、公正、有效的裁决与规范,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最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有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身体力行推进环境与发展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加入多个世界性环境保护组织,签订了多个协议,参与多个国际环境公约,在世界环境与发展领域影响不断扩大。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责任向全世界彰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形象。与那些进入21世纪便发生一连串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的发达国家相反,中国越来越对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特别是制度充满自信。作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内容 下面内容详细介绍: 生态文明决策制度生态文明建设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重大事项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目标体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重点纳入目标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体现自资源生态环境价值资源环境统计制度探索编制自资源资产负债表 生态文明管理制度1.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 2.健全国家自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行使全民所有自资源

所有者职责 3.完善自资源监管体制统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4.统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5.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实施更加严格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6.依法依规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开展政策环评、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建立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机制7.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8.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对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进行统监管9.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奖促保把良好生态系统尽能保护起来、休养生息优先保护水质良好湖泊10.继续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贸易政策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评级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高环境风险行业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11.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指标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

水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水生态文明指标体系 1、水安全指标体系 (1)城市防洪达标率 指城市防洪能力对应于规划防洪标准的实现程度,反映城市防洪保障达标情况。 (2)城市除涝达标率 指城市除涝能力对应于规划除涝标标准的实现程度,反映城市除涝保障的达标情况。 (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率 是指达标水源地个数/水源地总数。评价对象是为10000人以上人口集中供水的水源地。 2、水资源指标体系 (1)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 指工业用水量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反映工业用水效率效益水平,为逆向指标。 (2)供水管网漏损率 指供水管网漏水量与供水总量之比。 (3)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 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使用节水器具数与总用水器具之比。 (4)再生水回用率 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量与处理量的比值,反映污水回用情况。 3、水环境指标体系

(1)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率 是指污染物(COD、氨氮)实际入河量小于限制纳污量的水功能区个数比例。 (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数与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应达标数的比值,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 (3)污水集中处理率 指集中处理污水量占废污水产生量的比值。 4、水生态指标体系 (1)水面率 指试点范围内水面面积占试点范围总面积的比值。 (2)水土流失治理率 指已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面积与应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面积的比值。 (3)生态流量满足程度 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而必须维持的最小流量。 (4)水生生物多样性 指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 (5)河道有效整治率 指经疏浚后引排畅通,基本达到原设计标准,同时建立了河道轮浚机制,河道长效管护到位的河道占所有河道总数的比值。 5、水景观、水文化指标体系 (1)国家级涉水保护区、景区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生态脆弱区广布,适宜生存的空间不足()。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五分之一 2、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这个重大问题。 A、坚持和巩固什么 B、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 C、完善和发展什么 D、坚持和发展什么 3、()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 B、制度文明 C、公共文明 D、综合文明 4、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消费,创建()。 A、“绿色城市” B、“无废城市” C、“科技城市” D、“智慧城市” 5、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工作以()为中心,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为人民服务 D、对外开放 6、以()吸引外资则是“苏南模式”的特征。

A、低风险 B、低投入 C、低门槛和廉价劳动力 D、高科技 7、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 A、一体多用 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 C、社会控制风险 D、社会治安风险 二、多选题 1、治理重点包括:()。 A、时间特征强 B、源头预防 C、过程控制 D、损害赔偿 E、责任追究制度 2、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要看两方面的数据:()。 A、经济总量 B、人均GNP C、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 D、恩格尔系数 E、人均消费水平 3、建国初,为尽快解决国民衣食短缺问题,都采取了()等错误的方式。 A、建立农垦部 B、围垦湿地,围湖造田 C、“三滥”导致沙漠化扩展 D、“大跃进”造成森林锐减 E、盲目开梯田导致水土流失和石 4、与十九大报告相比新增了从()等方面进行全生命周期设计。 A、发展理念 B、法律制度 C、多元主体 D、技术支撑 E、科技创新

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实施意 见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眉山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12.03 【实施日期】2015.12.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单位、部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关乎眉山实施“两大决战”、实现“两个率先”的长远大计。为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现就我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市三届六次党代会、市委三届二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市三届六次人代会精神,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考核机制和岷江流域眉山段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改善大气、水环境质量,充实基层环保监管力量,提升环保工作水平,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台阶。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考核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既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眉山发展环境、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标PM10逐年上升,形势严峻。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情况考核办法》(环发〔2013〕107号)要求,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考核机制,对于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意义重大。 1.建立科学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考核体系。以各区县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设立考核体系。空气质量考核指标为眉山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年度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燃煤控制、燃煤小锅炉整治、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建筑节能与供热计量、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大气环境管理等方面。 2.严格组织实施考核。由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发改、经信、公安、财政、住建、城管等部门参与,每年考核一次。考核采用百分制,根据考核得分评定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等次。 3.加强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报经市政府审定后,作为对各区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安排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加大支持力度,不合格的予以扣减。 4.建立问责追究制度。对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等次的地区,暂停该地区除民生与节能减排项目外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由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环境保护局)约谈区县党委、

2020年度继续教育提高答案解析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读本88分

1.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范围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范围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这属于生态文明意识中的()意识。(1.0分) A.发展 B.全球 C.公众参与 D.环境道德 我的答案:A×答错 2.在下列行业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1.0分) A.能源业 B.畜牧业 C.种植业 D.渔业 我的答案:C√答对 3.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不包括()。(1.0分) A.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B.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C.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D.资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的答案:A√答对 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未来人类还有约()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1.0分) A.5000亿吨 B.6000亿吨 C.7000亿吨 D.8000亿吨 我的答案:C√答对 5.()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1.0分) A.游牧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我的答案:D√答对 6.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文件是()。(1.0分) 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我的答案:A√答对

7.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就的评价是()。(1.0分) A.成效显著 B.成就显著 C.成效卓著 D.成就卓著 我的答案:A√答对 8.()报告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共党章并作出阐述,成为执政纲领。(1.0分)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我的答案:C×答错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痕量污染物的是()。(1.0分) 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B.内分泌干扰物 C.持久性毒害污染物 D.常规污染物 我的答案:D√答对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其他各项建设必然会受到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制度先行,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计划性。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范和监督、约束力量。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再认识,有助于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要全面审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要反思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详细研究建设的道路、目标及手段、方法的选择。这是一个再反思、再认识和再提高的过程,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更加合理和完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的标准,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据可依。制度是各种法规、章程、规约等的总称,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根据十八大报告,这些制度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的好坏,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好的生态文明制度将能使建设事半功倍,而坏的制度则能使建设半途而废。各种制度的完善以及各制度间的相互配合、整合是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正常运转和发挥预期作用的根本依据。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能够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促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制度的有效监督和检查才能确保其更好更快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切活动需要对制度负责,需要做到规范优先,需要确保制度的执行力,从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检查,了解制度落实的情况,

继续教育-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 一、单选题 1、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A)。 A、平衡点 B、支撑点 C、着力点 D、关键点 2、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B)这个重大问题。 A、坚持和巩固什么 B、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 C、完善和发展什么 D、坚持和发展什么 3、(A)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 B、制度文明 C、公共文明 D、综合文明 4、以(C)吸引外资则是“苏南模式”的特征。 A、低风险 B、低投入 C、低门槛和廉价劳动力 D、高科技 5、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A)。 A、一体多用

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 C、社会控制风险 D、社会治安风险 6、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工作以(A)为中心,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为人民服务 D、对外开放 7、2012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D)为表征。 A、环保运动兴起 B、倡导可持续发展 C、践行科学发展观 D、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 8、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消费,创建(B)。 A、“绿色城市” B、“无废城市” C、“科技城市” D、“智慧城市” 9、三方协力:政府、企业与公众三大主体,在(B)主导下,形成合力,有效推进。 A、“企业的第一推动力” B、“政府的第一推动力” C、“公众的第一推动力” D、“监管机构的第一推动力” 10、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通过(B)杜绝奢侈消费。 A、守法 B、立法 C、自觉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015.5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大类型的制度:政府监管性制度、市场主体交易形式的制度、救济性制度。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是落实政府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理顺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推进试点实践。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却日益恶化,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危险因素。“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产出背后都有一个成本问题。降低成本,是决定经济运作成功与否及能否继续的根本性问题。但是,前几十年,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在产出并不很高的同时,却惊人地消耗着人力、物力资源。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3]。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1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试题与答案

1.在我国,()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1.0 分) A.《“十二五”规划纲要》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D.十八届五中全会我 的答案: A √答对 2(.)是指如果某一国生产的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的特别关税。( 1.0 分) A.碳税 B.碳关税 C.环境税 D.资源税 我的答案: B √答对 3.()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1.0 分) A.十六大报告 B.十七大报告 C.十八大报告 D.十九大报告 我的答案: D ×答错

4.截至 2017 年 8 月 29 日,38 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中,审议并通过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关文件多达()份,涉及到全部()类生态文明制度。( 1.0 分) A.40 , 6 B.46 , 8 C.48 ,6 D.50 , 10 我的答案: D ×答错 5.生态工业园区是我国第()代产业园。( 1.0 分) A.一 B.二 C.三 D.四 我的答案: C √答对 6.()是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既包括向国家环境行政机关主张权利,又包括向司法机关要求权利保护。( 1.0 分) A.环境资源使用权 B.环境状况知情权 C.环境参与权 D.环境侵害请求权 我的答案: D √答对

7.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文件是()。( 1.0 分) A.《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我的答案: A √答对 8.在世界范围内,先污染后治理的代表国家是()。( 1.0 分)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我的答案: C √答对 9.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出现“生态文明”一词的是()。( 1.0 分) A.《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C.《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D.《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我的答案: D ×答错 10.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表明,未来人类还有约()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 1.0 分)

东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要点

东营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要点 ——新汇设计院杨晓敏 一、规划范围及内容 规划范围为东营市全部行政区域,规划总面积为8243.26km2。 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体系建设、水生态体系建设、水工程体系建设、水景观体系建设和水管理体系建设。 二、规划依据 1.《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 2.《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等部门关于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鲁政办发[2012]68号); 3.《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 4.《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 5.《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6.《东营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1-2030)》; 7.《东营市防洪规划(2014-2030)》; 8.《东营市水土保持规划(2011-2030)》;

9.《东营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11-2020)》; 10.《东营市水资源公报(2014)》。 三、规划期限 规划现状年:2014年; 近期:2015-2017年; 远期:2018-2020年。 四、规划目标 (一)规划总体目标。一是至2020年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体系;二是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全面展开,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三是防洪安保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基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四是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与河湖水系健康保障体系,打造“库清、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的“诗画东营”生态格局,实现“河湖相连、鱼鸟共生”的“和谐东营”生态目标;五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体系,人文风貌与自然水系良好融合,创建时代前沿的生态亲水城市,使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二)近期目标。一是城市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完善,且始终保有备用水源地;二是市内主流媒体增设节水专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文介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发展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生态建设与修复中,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试行)

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试行)

前言 为科学评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及《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等标准规定,制定《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共4章28条和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术语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 ——评价计分细则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本标准批准部门: 本标准主持机构: 本标准解释单位: 本标准主编单位: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

1 总则 1.0.1 为全面提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创新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管理理念,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水生态文明城市投入多元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系统化、效益最大化,全面提高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开展的层次与水平。根据《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水资源〔2004〕316号)、《关于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07〕150号)等文件要求,制订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市、县(区)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 1.0.3 引用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 201-9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2008) 《河湖生态需水评估导则(试行)》(SL/Z 479-2010) 《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 50513-2009) 1.0.4 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工作中,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1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 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一)政治方面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更广泛领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方面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每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着,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透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3726亿元。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