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德国古典哲学中代表着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果的学者是( C )

A、亚当·斯密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康德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B )

A、革命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阶级性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致力于无产阶级专政。

D、致力于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0、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1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1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是( C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不相适应的矛盾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矛盾

C、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D、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与生产力发展不足的矛盾

1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是(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4、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是在( B )

A、美国爆发的

B、英国爆发的

C、德国爆发的

D、法国爆发的

15、在19世纪40年代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是(B )

A、列宁

B、马克思和恩格斯

C、圣西门

D、欧文

1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1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8、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9、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B )

A、基本内核

B、合理内核

C、精髓

D、核心

20、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BCD )

A、法国的阶级斗争理论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2、最早奠定劳动价值论的学者是( AD)

A、亚当·斯密

B、恩格斯

C、马克思

D、大卫·李嘉图

3、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三个代表人物有( ACD )

A、傅立叶

B、康德

C、欧文

D、圣西门

4、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变革体现在那些方面( ABCD)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B、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C、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了起来

D、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融为一体

5、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BC )

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

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垄断资本主义

6、以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内在统一的正确表述有( ABD )

A、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

B、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C、革命性优先于科学性

D、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7、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标志性运动有(AC )

A、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的巴黎公社起义

C、德国的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D、俄国的十月革命

8、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9、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1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1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可以概括为( ABC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B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4、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 ABCD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1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体现在( AC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对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16、马克思主义是( ABCD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C、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17、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的革命实践有(ABC )

A、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

B、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

C、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

D、十月革命

1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是( AD )

A、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B、唯物史观

C、剩余价值理论

D、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9、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原因在于( BCD )

A、这种品质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B、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C、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D、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20、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 ABCD)

A、学习理论

B、理论联系实际

C、坚持和发展

D、解放思想

三、判断说明题

1、马克思主义是所有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错误

2、“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错误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错误

4、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错误

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确

四、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的“两个最伟大的发现”。

马克思两个最伟大的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而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有空想成为科学。

2、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即孕育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五、论述题

1、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历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稳定的,而它的具体学说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无产阶级的立场,就是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不搞少数人的利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自然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搞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就是在发展、变化、联系中看问题的方法,不搞形而上学。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至于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学说是要发展、变化的。道理很简单,时代发展了,社会背景变化了,无产

阶级面临的阶级关系、矛盾状况也会随着发展和变化,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当然也必须有相应的发展和变化。如果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就不能实现无产阶级在新历史条件下的阶级使命和阶级利益。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就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理论相继出现。他们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中不同阶段的里程碑。

2、谈谈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 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C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C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D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B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D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实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B )

A、学习理论知识

B、参加社会实践

C、研究历史资料

D、进行社会调查

2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 C)

A、人们的良好愿望

B、先进群体的要求

C、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

D、正确的指导思想

22、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D )

A、主观性和个别性

B、可造性和可变性

C、稳定性和不变性

D、客观性和普遍性

23、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C )

A、社会规律是人为的规律,自然规律是客观规律

B、社会规律是可变的,自然规律是不变的

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起作用的

D、社会规律具有偶然性不稳,自然规律是必然的

2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

A、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B、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C、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D、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

2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

A、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BC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B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BC )

4、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CD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BC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BCD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BCD )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AB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BD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B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BC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D“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 ABCD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CD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D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CD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CD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BC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是 ( ABCD )

A、事物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环节

C、事物联系环节

D、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BC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BD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BD )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CD )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24、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有(CD )

A、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也要干

B、只要决心大,没有办不到的事

C、没有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再干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

25、下列说法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判断有( 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是终极真理

B、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C、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D、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哲学。

三、判断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

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错)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错)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错)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错)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对)

12、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错)

13、在实践中有正确思想指导就不会犯错误。(错)

14、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对)

15、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列宁的物质定义不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最终认识。(对)

四、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重要意义。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是,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最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内容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列宁的“物质”概论及其理论意义。

答: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简述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第三,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只看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4、简述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

答: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即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空。

时空的客观性是绝对的,时空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简述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基本形式。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大基本特征。实践三大基本形式是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6、如何从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为:其一,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⑵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首先,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在同一性之中。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0、简述意识能动作用。

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论述题

1、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例如(适当举例)……

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例如(适当举例)……

2、试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

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⑵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例如(联系改革开放现实适当展开)……

3、试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⑵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4、试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路径,事物的发展只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式的前进。

⑵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一个新的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曲折性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⑶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不能因暂时挫折而动摇。其次,发展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看到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事业不断的推向前进。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 D.人的意识

2.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事物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

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生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1、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上(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4、“纸上得来终觉深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识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任何真理都具有( ABC)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多元性

3、“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能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5、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 A )

A.反映论B.可知论

C.先验论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BCD)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染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7、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8、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9、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0、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BD)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错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错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对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对

5、(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2)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解: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实践,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 2 )这一原理是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二者各执一端,在总体上都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原理克服了它们的片面性。

( 3 )这一原理也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轻视科学理论,从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二者都是主观主义,给革命和建设造成重大损失。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原理,就可以克服这两种主观主义。

五、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是:⑴、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D)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条件是(A)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ABCD)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生活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的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D)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存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4、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ACD)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D)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6、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B)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7、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8、“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C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9、“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CD)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观,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0、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三、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2、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

3、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3、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学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4、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上午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5、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四、简答题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以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为内容的、决定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客观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规律的基本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中,它们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形式和发展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它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3)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以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前提,即上层建筑要变不适合为尽可能适合。

(4)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是这一规律的生动表现。

这一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其原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同样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研究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5、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讲,就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吃、喝、穿、用等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而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源泉。科学的产全和发展根源并依赖于劳动群众生产经验。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以劳动培育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

由以上可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论述题

1、如何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当今的社会思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的大转变的时期,许多不好的思想就会传入中国,比如拜金主义,和平演变。。。。。。

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的转变,有不好的因素,就会给中国当今的思想带来不好的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本质),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现在: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起阻碍作用。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对经济建设不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发展方向。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政治建设提供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文化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自觉地把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2、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明确地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概括为社会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社会发展的动力应从社会内部去寻找。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由生产力决定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方面,并以生产关系为中间环节,构成两对社会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在:这两对矛盾为社会所独有,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并贯穿于每一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着其他的社会矛盾,它们的性质规定着社会的本质;这两对矛盾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其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更为根本,它决定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也制约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后一矛盾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前一矛盾的解决。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表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各种动力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其中经济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归根到底起决定性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的、思想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但却是第二性的,属于反作用的性质,它始终是实现经济必然性的工具,而不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它可以决定历史斗争的形式、历史事变的外貌和历史进程的速度,在某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中,也可以成为直接的、主要的导因,但从根本上说,它不能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整个社会的性质,它本身作用的方向、范围却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因此,要全面地、辩证地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既要揭示社会发展的总的动力系统,反对把社会发展动力单一化,又要突出历史进程中主要的、决定性的方面,反对把各种动力等量齐观。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价值规律是( A )

A.只在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规律 B.各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规律

C.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D.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2.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A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

C.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

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B )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商品竞争规律

4.利润在本质上是( D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特殊在( D )

A.能保存资本价值 B.能转移价值

C.能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D.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创造使用价值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

解析: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无酬劳动的物化过程。

7.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D )

A.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B.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率平均化的结果

8.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 C )

A.剩余价值 B.剩余劳动 C.资本积累 D.可变资本

9.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C )。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 B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1.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D )。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绝对剩余价值

C.追逐相对剩余价值 D.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1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C )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

1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 C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4.绝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D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降低生活资料价值的结果

C.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或增强劳动强度的结果

15.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C )。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16.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厂房 D.商业设施

17. 具体劳动( C )

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的关系 D 。创造剩余价值

18. 在私有制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C )

A 。都成为资本家 B. 都成为雇佣工人

C. 两极分化 D。彻底破产。

19.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 C )

A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20.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 )

A 。可变资本之比

B 。不变资本之比

C 。固定资本之比 D。流动资本之比

二、多选题

1.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与价值不一致,这说明( CD )

A.价值规律有时不发挥作用

B.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商品的供求关系可以改变价值规律

C.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只是一种趋势

2.资本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是( ACD )

A.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

C.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运动 D.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3.资本的本质是( CD )

A.以货币、生产资料和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D.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4.剩余价值与利润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 ACD )

A.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来源 D.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5.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ABCD )

A.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 B.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资本 D.生产剩余价值所必要的物质条件

6.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 ACD )。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量的大小由使用价值来决定

C.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D.商品生产者要得到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

7.最早奠定和提出劳动价值论基础的学者是:(A D)

A.亚当·斯密 B.恩格斯 C.马克思 D.大卫·李嘉图

8.剩余价值(BCD)

A.是生产资料的自然报酬 B.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D.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9.平均利润的形成使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那么(BD)

A.资本家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B.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利润大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C.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利润小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D.资本有机构成具有平均水平的部门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一致;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得到的利润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内容包括(ABD)

A.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社会财富急剧增加 B.财富大量集中

C.劳动者消灭了相对贫困 D.广大劳动者处于相对贫困之中

解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生活有所改善,但相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仍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C是错误选项

11.商品是 (B C D)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人类劳动的产品

C.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D.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体现

12.产业资产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 C D )

A.货币资本

B.可变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1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下的剩余价值(B C D )

A.全部用于积累或全部用于消费

B.划分为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

C.用于积累部分划分为追加c和追加v两部分

D.用于消费部分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14.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具有(A B C )

A.立法权

B.财政权

C.监督权

D.审判权

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 D )

A .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1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有(A D)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文学概论模拟试卷三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文学概论》模拟试卷三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 100 分,答题时间为 90 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关于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以下正确的表述是(A)。 [A]主要有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和个别方法 [B]特殊方法指的是唯物辩证法 [C]一般方法有很强的实践性 [D]个别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能被其它的方法所取代。 2、关于世界文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D)。 [A]当今世界文学越来越趋向于表达共同话题 [B]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不断融合的过程 [C]文学的民族化和世界化是矛盾的过程 [D]文学的世界化是民族文学发展的趋势 3、文学审美愉悦功能的类型主要有(C)。 [A]陶冶型、说教型、研究型 [B]快乐型、说教型、研究型 [C]陶冶型、闲适型、快乐型 [D]快乐型、闲适型、研究型 4、关于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以下不正确的表述是(C)。 [A]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B]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物质载体 [C]语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纵深的层次 [D]文学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门类 5、正式的文学创作过程开始于(C)。 [A]前创作阶段 [B]文学形象的酝酿构思 [C]创作动机的萌发 [D]语言的表达与锤炼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专业考试号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活真实只是艺术真实的___________,为艺术真实提供___________。 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思想,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人与社会、______、___________和人与自然等四个方面。 4、西方现代小说发端于18世纪,___________小说是第一代;19世纪的___________小说是第二代。 5、创造诗歌意境的总的方法是___________,它可具体化为两条途径,即___________的方法和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 二、选择题(1-3题为单项选择,4-6题为多项选择。请将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8分) 1、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运用( )塑造形象。 A、造型 B、表演 C、综合 D、语言 2、在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探索中,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游戏说”的理论家是( ) A、爱德华·泰勒与弗雷译 B、席勒与斯宾塞 C、普列汉诺夫与毕歇尔 D、荣格与克罗齐

3、叙事性作品中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称情节的基本阶段)是( ) A、序幕、发展、高潮、结局 B、开端、发展、结局、尾声 C、序幕、高潮、结局、尾声 D、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自18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期的西方文学史上,先后出现过如下几个文学思潮(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自然主义 E、现代主义 5、灵感的基本特点( ) A、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B、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C、超长独特,富于创造 D、突然消失,不可再得 E、超控自如,随意挥发 6、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是( ) A、直感性 B、理念性 C、蕴情性 D、想象性 E、审美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典型: 2、创作灵感:

统计学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统计学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XX年《统计学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学的两大基本) A.统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B.理论统计和运用统计C.统计预测和决策D.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2.下面的变量中哪一个属于分类变量() A.年龄B.工资C.汽车产量D.付款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3.下面哪一个图形最适合描述结构性问题() A.条形图B.饼图C.直方图D.折线图4.统计分组后,应使()A.组B.组D.组) A.众数B.中位数C.四分位数D.平均数 6.根据经验,当算术平均数小于中位数且小于众数时,次数分布为() A.对称分布B.右偏分布C.左偏分布D.右偏或左偏分布 7.对两个总体分布进行变异性比较,当它们的平均数不等,计量单位不同时,需要计算()比较。 A.标准差系数B.标准差C.平均差D.方差8.当原假设正确,按检验规则却拒绝了原假设,则犯了() A.取伪错误B.检验错误C.第Ⅰ类错误D.第Ⅱ类错误 9.每一吨铸铁成本yc(万元)和铸件废品率x(%)变动的回归方程为:,这意味着() A.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64万元B.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 C.废品率每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万元D.废品率每增加1%,则每吨成本为56万元10.将总体全部单位按照某个标志分组,再从各类型组中随机抽取一定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抽样是() A.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11.根据经验,当算术平均数大于中位数且大于众数时,钟形分布为() A.对称分布B.右偏分布C.左偏分布D.负偏分布12.正态总体,总体方差σ2未知,小样本(n<30)的情况下,总体均值μ的置信度为1-α的置信区间为() A. 2 2 ) B. 2 2 Sn )

电大文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电大文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1 一. 单选题(共10题,共6分) 1. 文学文本是文学阅读的对象要素,其价值的实现必须经过。(0.6分) A.消费导引 B.商业炒作 C.媒体宣传 D.文学阅读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2. 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示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0.6分) A. 母语 B.书面语 C. 口语 D.标准语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3. 小说中的时间是,它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0.6分) A.主观时间 B.叙述时间 C.客观时间 D.心理时间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4. 是表现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斗争冲突中前者失败或毁灭的戏剧。(0.6分) A.悲喜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剧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5. 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的自觉运用。(0.6分) A.语言符号 B.叙述场景 C.具体形象 D.人物活动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6. 是空间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标志。(0.6分) A.社会环境 B.地域范围 C.景致器物 D.文化范围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7. 文学阅读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即、语境、文学文本、读解。(0.6分) A.消费 B.读者 C.媒体 D.交流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8. 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与机构制作特点。(0.6分) A.个人创造 B.商业运作 C.集体行为 D.历史演绎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9. 文学中的“电影性”体现在现代小说文本中主要是的自觉运用。(0.6分) A.语言符号 B.叙述场景 C.具体形象 D.人物活动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10. 影视文学要将语言艺术的静态描写转化为视听艺术中的动态描写,影视剧本必须由一个个流动的构成。(0.6分) A.形象 B.场景 C.画面 D.动作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0.6 分评语: 二. 多选题(共10题,共8分) 1. 叙事诗是以讲述故事为主体的诗体。它以写人叙事来抒情,表现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叙事诗主要包括:。(0.8分) A. 史诗

2019年自考《文学概论》试题复习(五)(含答案)

2019年自考《文学概论》试题复习(五) 第四章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导论练习题答案.doc

第一章导论练习题 一、简释下列概念 1.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 2.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二、判断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3.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然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4.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6.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7.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8.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 9.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 和规范经济学。() 10.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三、单选题: 1、经济学可定义为()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 D.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问题均正确 4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B.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 5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利用 C.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D.价格理论 6.宏观经济学中心理论是()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C.价格理论 D.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7.经济学中,"一方是无限的需要,一方是有限的商品",这句话的含义是() A.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不愿与他人分享。 B.政府应当对产出进行再分配。 C.目前的生产方式是无效率的。 D.不存在简单的办法以解决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8.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A.需求 B.供给 C.价格 D.均衡价格 9.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 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能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 D.—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10.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 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11 .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分析命题?()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1981年失业率超过9% 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12.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属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13.经济学家提出模型的主要理由是() A.一个模型为验证一种假设所必需 B.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论点的思考过程 C.一个模型为决定一个指数所必需 D.只有模型中才可使用实际变量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 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概括和提炼而形成的正确反映了生活本质的形象图景,它以生活真实为源泉,又高于普通的实际生活。 3.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作品的形式价值,也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即特异性。 4.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文学消费:在广义上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欣赏;在狭义上则是指近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人们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而对它的购买、阅读以及传播行为,它是文学生产的最终完成。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已有的事、或有的事、应有的事)。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学) 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摹仿说、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观念悲剧、社会悲剧。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说。 2、一一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___三种形态。 4、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____、社会效果和____ 一效果。 5、“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____ 一》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6、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____、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 态。 7、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____ ,二是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史眼光 3、文学情境 4、审美感受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判断结果填在题于的括号中,正确的填“~/”, 错误的填“×”) 1.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 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 2.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 描写和议论。( ) 3.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 4.-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 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 ) 5.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 ) 、、,____.-___一。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A.独立说B.再现说 C.体验说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A.布洛B.英加登 C.荣格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A.童庆炳B.英加登 C.凯塞尔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A.制度文化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A.王维B.李白 C.司空图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A.本质特征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A.省略B.停顿 C.概略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

是( ) A.格雷马斯B.康德 C.歌德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A.个人气质B.人格情操 C.创作才能D.创作个性 13.在我国,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是( ) A.刘勰B.曹丕 C.曹植D.曹操 14.“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体现的是文学风格的( ) A.多样性B.单一性 C.稳定性D.独创性 1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学风格分为( ) A.八体B.十体 C.十二体D.二十四体 16.全面论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关系的是( ) A.刘勰B.苏轼 C.苏辙D.郑板桥 17.文学批评的对象是( ) A.各种文学现象B.各种社会现象 C.文学作品D.作家 18.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A.小说B.诗歌 C.戏剧D.散文 19.作家文体成熟的标志是( ) A. 情节设计 B. 结构严谨 C. 文学风格 D. 语言精练 20.艺术想象的过程是( ) A.从具象到抽象B.从抽象到具象 C.从具象到具象D.从抽象到抽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 ) A.建构性活动B.追寻秩序的活动 C.内容追寻形式的活动D.形式创造内容的活动 E.纯粹创造形式的活动 22.文学语言组织的三个层面是( ) A.语音层面B.文法层面 C.辞格层面D.词法层面 E.意义层面 2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 ) A.前者依存于后者B.后者决定前者

第1章 概论练习题答案 (1)

第1章税制概论练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在税收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对)主体双方是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2.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对) 3.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是由税法的制定、变更或废止决定的。 (错)由税收法律事实来决定 4.尽管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机关不同,但它们的法律效力是相同。(错)税收法律从高到低的层次可分为税收法律、税收授权立法、税收行政法规和税收地方性法规、税收规章。 5.税收的征收主体是税务机关。(错)还有海关、财政机关等 6、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税务机关是权利主体,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是义务主体或称权利客体。(错)权利主体包括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还包括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也是权利主体。 7、我国税法的立法权主要集中在中央,同时为调动地方积极性,也给各级地方政府一定的立法权。(错)地方政府只有国务院划定的较大的市政府和省级政府才有一定的立法权,或者是经政府所在地的人大通过。 8、所有的中央税都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错) 9、某县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决定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采取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错) 二、单项选择 1、税收行政法规由()制定。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C、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D、国务院 2.税收法律的立法机关是()。 A、国务院 B、各级人民政府 C、国家税务总局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引起税收法律关系的前提条件是()。 A、权力主体 B、税法 C、权力客体 D、税收法律事实 4.在税法构成要素中,区分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纳税地点 5.把征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分成若干个级距,每个级距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当纳税人的征税对象数额同时适用于几个级距的税率时,则分别计算各级距的税额,然后将其结果相加计算应纳税额。按这种方式设计的税率称为()A、比例税率B、定额税率C、全额累进税率D、超额累进税率 6.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以下关于税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A、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税收负担,体现征税的深度 B、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体现征税的广度 C、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体现征税的深度 D、税目具体规定一个税种的税收负担,体现征税的广度 7.决定税种性质差别和不同税种名称的主要标志是()。 A、纳税义务人 B、征税对象 C 、纳税环节 D、税率 8.体现国家税收政策、作为税收制度中心环节的税收要素是()。 A、纳税义务人 B、征税对象 C、纳税环节 D、税率 9.主要解决对谁征税问题的税制构成要素是() A、纳税义务人 B、征税对象 C、计税依据 D、税率 10.纳税义务人是指() A、最终负担税收的单位和个人 B、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new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B卷)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 2.艺术真实: 3.文学性: 4.叙述频率: 5.文学消费: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_____ 、_____ 、____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_______、________。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 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 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 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8.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完整)文学概论复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①名词解释②辨析题③简答题④论述题⑤作品分析题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作品、作者、作品、读者 关系: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 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 话语伙伴关系。 二、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发展:(1)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条件(2)人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根据(3)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原因:经济的制约;上层 建筑间的相互作用;本民族文学的纵向继承;各民族文学的横向交流】 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标准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地在于审美属性及语言形式,而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第三;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四、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概念: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2)形象与理性(3)情感与认识【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 五、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六、话语蕴藉 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七、文学创造与其它精神生产的区别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揭示客体的真实本质,宗教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产成果,主要体现为的情绪。 八、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 的自然;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 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 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九、艺术构思的概念、心理机制以及构思方式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 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感情 5、意识与无意识 构思方式: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十、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十一、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1)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情感评价中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高尚品格与功利取 向就是善的价值追求。文学作品对表现对象的情感态度高尚与否,归 根到底是以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为价值标准的。只有有了 高尚品格与正确的功利取向的文学作品才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2)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所谓诚挚的情态,是指文

管理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单选 1.古典管理理论在对人性的假设的问题上,把员工看成是(A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现实人 D.自我实现的人 2.法约尔认为,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的命令,这是(D )原则的要求。 A.权力和责任 B.纪律 C.集中 D.统一指挥 3.人文主义的管理思想最早体现在(B ) A.泰罗的科学管理运动 B.梅奥的“霍桑试验” C.管理过程学派 D.管理权变理论 4.哪项实验是被后人誉为“泰罗制”的核心(B ) A.“霍桑试验” B.“生铁搬运试验” C.“熵”的试验 D.“从众”试验 5.法约尔的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A )一书中。 A.《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B.《科学管理原理》 C.《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D.《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6.20世纪初,泰罗(B)一书的发表,是管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B.《科学管理原理》 C.《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D.《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7.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的研究是(B ) A.生铁搬运试验 B.霍桑试验 C.“熵”的试验 D.从众试验8.在管理学发展史上,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D ) A.泰罗 B.法约尔 C.巴纳德 D.韦伯 9.通过“生铁搬运试验”,泰罗创立了(A)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科学学派 C.一般管理理论 D.管理组织理论 10.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巴纳德被誉为(D ) A.科学管理之父 B.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C.组织理论之父 D.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11.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B ) A.德鲁克 B.西蒙 C.巴纳德 D.法约尔 12.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 ) A.德鲁克 B.西蒙 C.巴纳德 D.法约尔 13.对管理过程.管理职能的研究开始于 (B ) A.孔茨 B.法约尔 C.泰罗 D.西蒙 14.管理的核心是(A ) A.配置资源 B.协调指挥 C.领导 D.激励 15.目标和计划是否能得到落实,关键在于(D ) A.组织 B.领导 C.控制 D.实施 word范文

《文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黄淮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教育 ————学年第 ———— 学期 《文学概论》试卷(A卷) 一、一、多项选择题(选出两个以 上的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 共计20分) 1、文学创造中的艺术概括是从() A、一般出发 B、个别出发 C、以对特殊事物即有特征的事物的描述为途径 D、概念出发2、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是() A、纯客观的反映 B、原生态的摹写 C、零度反映 D、有选择有改造的反映 E、反映外部世界,也反映作家的精神 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从目的上看,它是()A、功利性的 B、无功利的 C、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D、直接是无功利的 E、间接是有功利的 F、无功利性是功利的手段 4、徐悲鸿绘画中的马是() A、客观生活中的真实的马 B、生物学中的马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马 D、象征人类精神的马 E、具有深刻寓意的马

F、具有审美价值的马 5、对待文学遗产的错误态度是() A、全盘继承 B、全盘抛弃 C.、批判的继承 D、只能继承形式 E、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6、文学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 A 、直接的 B、间接的 C、紧密的 D、有距离的 E 、无关的 7、文学作为话语是() A、社会性话语活动 B、单纯的个人话语活动 C、是社会的产物 D、审美意识形态 E、是对现实的反映F、具有阶级性话语的性质 8、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是() A、世界文学排斥民族文学 B、形成了世界性就取消了民族性 C、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D、世界文学的形成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为基础 E、世界文学的形成促进各民族文学的发展 9、文学创作是() A、私人化行为 B、社会活动 C、纯粹个人的事情 D、作家与社会的对话 10、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相比,() A、生活真实更丰富、生动 B、艺术真实没有生活真实具体、典型和有感染力 C、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 D、艺术真实比现实更理想、更美、更有感染力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1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1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说。 2、一一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___三种形态。 4、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____、社会效果和____ 一效果。 5、“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____ 一》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6、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____、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 态。 7、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____ ,二是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史眼光 3、文学情境 4、审美感受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判断结果填在题于的括号中,正确的填“~/”, 错误的填“×”) 1.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 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 2.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 描写和议论。( ) 3.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 4.-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 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 ) 5.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 、、,____.-___一。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高铁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高速铁路是指最高运行速度在()km/ h以上的铁路。 A.180 B.200 C.300 D.350 2.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在哪两个城市间改建()。 A.广州和深圳 B.上海和杭州 C.上海和南京 D.北京和天津 3.高速铁路线路所用的钢轨类型为()。 A.50千克/米 B.60千克/米 C.70千克/米 D.80千克/米 4.固定信号机一般均应设置在列车运行方向的()。 A.左侧和正上方 B.左侧和正下方 C.右侧和正上方 D.右侧和正下方 5.下列制动方式中属于非粘着制动的是()。 A.盘形制动 B.踏面制动 C.电阻制动 D.磁轨制动 6.从发展趋势看,什么将成为高速客车车体的主导材料()。 A.不锈钢 B.铝合金 C.碳纤维 D.以上皆可 7.磁悬浮列车采用()驱动? A.电力B.电磁C.电传动 D.液力传动 8.以下不属于转向架的结构是() A.构架 B.轮对 C.弹簧悬挂装置 D.风挡 9.高速铁路站台高度应高出轨面()mm。 A.1250 B.1200 C.1100 D.1150 10.警冲标设在两会合线路中间间距()的位置。 A. 2m B.4m C.6m D.8m 11.目前我国铁路的标准规是() A. 1345mm B.1435mm C.1453mm D.1534,mm 12.在接触网悬挂方式中,结构上,承力索和接触导线之间加了一根辅助承力索。这种 悬挂方式为() A.复链形悬挂B.弹性链形悬挂C.简单链形悬挂D.以上都不是 二、简答题 1.“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是指哪些铁路? 2.接触网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3.高速列车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4.根据列车动能转移方式的不同,列车制动可分为哪几种方式? 5.摆式列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6.简述高速铁路调度集中的功能。 7. GSM-R的中文含义是什么?(1分)简述我国铁路采用的GSM-R系统主要组成部分? 8.高速铁路运输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文学概论 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考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文学与科学、伦理学的区别:文学面向人们的情感世界,求美;科学面向人们的理性世界,求真;伦理学面向人们的道德世,求善。 刘勰把具体作品的风格归纳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致,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糜。二、解释下列名词(每词4分,共28分) ⑴人性:人性即人这一物种的本质特性。 人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人的这个群体环境养成的。这一养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与文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把“动物的人”转化为“思想的人,道德的人,组织的人,说话的人和计划的人”,人性于是而能日趋完善,并按照“物种尺度”和“内在需要的尺度”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 ⑵文学学: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发展史三门学科的总称。文学学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广泛多样的文学现象。或者有称之为文艺学(文学学与艺术学的合称)的。 ⑶蒙太奇:蒙太奇,原意为构成、装配。作为电影术语,蒙太奇就是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又可叫做“镜头组接”。 ⑷灵感:是指人们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因偶然机遇而茅塞顿开,思路贯通,创造获得意外成功的一种心理现象。 ⑸形象思维:是文学创造中认识和掌握世界、选取材料以及塑造形象等过程中一种具有整体性、情感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⑹主题:指作品描绘的全部生活现象即作品整个形象体系所显示的中心思想。 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三、什么是典型化?它与个性化、概括化的关系怎样?(13分)典型化是指作家对生活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予以选择、集中、加工、创造,使之成为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的过程。它包括个性化和概括化这两个不可分割和同时进行的方面。 个性化和概括化同时进行,是典型化的基本原则,其中个性化是典型化的出发点,只有个性化,才能是典型人物以自己的思想、性格面貌呈现出来。 四、什么是陌生化?有人说“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试对典型化与陌生化的关系加以阐述。(13分)197页 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任务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只有真实的典型形象,才能取信于读者和观众,收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典型形象逼真的本身,就是构成文艺作品吸引读者和观众的一个重要条件。而文艺家要写出典型形象的高度真实性,就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需要对生活的精密仔细、独具慧眼的观察和体验。 五、什么是悬念效果?试以《雷雨》剧情为例予以分析。(12)155

文学概论习题大全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10分,每题1分) 1、文艺学是只研究()的文学。 2、文学是主体的()创造。 3、观察文学的视点即()、()、()、()。 4、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5、()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6、艺术通感与()有关。 7、()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二、选择(20分,每题2分,1—5题为单选,6—10题为多选) 1、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A、抽象性 B、评价性 C、科学性 D、认识性 2、()是作品核心和纲领。 A、形象 B、主题 C、题材 D、语言 3、首先强调意境对文学的重要意义的是()。 A、鲁迅 B、陆机 C、苏轼 D、王国维 4、必须体现视觉形象和行动性的是()。

A、电影文学 B、戏剧文学 C、小说 D、报告文学 5、文学欣赏以()为主要目的。 A、审美 B、感受 C、体验 D、娱乐 6、文学的本质论有()。 A、创造论 B、再现论 C、表现论 D、客体论 7、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是()。 A、情景交融 B、具体可感性 C、“虚实结合”性 D、韵味性 8、属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有()。 A、感伤主义 B、启蒙主义文学 C、自然主义 D、古典主义 9、戏剧文学按性质和审美效果可分为()。 A、哑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剧 10、直接的文学消费包括()。 A、文学消费 B、文学阅读 C、文学分析 D、文学评价 三、判断题(10分,每题1分) 1、文艺学的基础理论是艺术理论。() 2、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创作精神的体现。() 3、文学创作是按照审美这一最基本的尺度进行生产的活动。()

4、典型形象的塑造过程,即艺术的典型化过程。() 5、写实性文学不能虚构。() 6、工业题材属于狭义题材。() 7、陌生化效果理论与“间离”有关。() 8、综合艺术涵盖音乐艺术() 9、现实主义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摹仿。() 10、别林斯基提出了“历史的美学的”批评原则。() 四、解释题(20分,每题5分) 1、表现论 2、艺术想象 3、古典主义 4、文学典型 五、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 1、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说情感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20分,1题20分) 举例论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