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6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08-6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08-6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08-6雨果和《巴黎圣母院》

第三节雨果

一、雨果的文学史地位

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文坛巨人、民主斗士、社会良知的代表。他的创作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政论等,反映了法国动荡的社会生活。他的创作充满人道主义激情,是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

二、雨果的生平概况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文坛巨人、民主斗士、社会良知的代表。一生历经法国历史上最激烈动荡的时代:拿破仑帝国的兴衰、波旁王朝复辟、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路易?波拿巴称帝、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他的创作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政论等,反映了法国动荡的社会生活。他的创作充满人道主义激情,是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

1.美好的童年与不和谐的家庭

雨果于1802 年2 月26 日出生在法国东部贝藏松市的一座古老的住宅里,小雨果的童年是在如画的庭院度过的美好时光,有跟随父亲转战欧洲的动荡的生活,有在图书室里废寝忘餐读书的快乐。这一切使他的童年充满了乐趣,让他接触到更广大的世界。在小雨果的脑海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雨果四岁多就开始尾随着哥哥上学了,他喜爱学习,嗜好读书,经常捧起一本书好几个小时舍不得放下。他对文学尤其感兴趣:十二、三岁时,他就尝试着写下了成千上万行诗,还写了一部喜歌剧、一部散文剧、一部史诗和一部五幕诗体悲剧的剧情梗概。

雨果的母亲索菲和父亲西吉斯贝尔的婚姻是两个不同政见者的浪漫结合。

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出身于一个木工家庭。他受教于南锡牧师会的神父门下,懂拉丁文、数学,也会写情诗歌谣和长篇小说。但他少年参军跟随拿破仑征战,先是升任上尉,转战南欧各国时,被提升为军团上校,后来被拿破仑委任为亚维利诺省的总督,后来又晋升为将军。

雨果的母亲索菲是一个船主的女儿。她的父亲是一个保皇党人,天主教徒。由于父母早逝,她是在姑母身边长大的。姑母也是保皇派分子。她把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将自己的刚毅性格传授给了侄女索菲。

1796 年的一个夏日,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的索菲接到通知,雅各宾士兵正在附近丛林中搜索保皇的朱安党人,要她去对付一下那些士兵,将他们的视线转移开去。于是,那天中午时分,正率队执行任务的西吉斯贝尔上尉看见前方出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布列塔尼姑娘,她骑着马儿悠悠荡过来。西吉斯贝尔上尉的眼前为之一亮。“她的体格堪称健美,容光焕发,艳丽夺目,咄咄逼人的顾盼招人喜欢。在她那轻盈的步态、从容的举止中,蕴藏着一种和谐、优雅而又富于田园气息的神韵。”上尉和他的士兵顺从地跟着她来到村庄。

共和国的军官和保皇派的女儿就这样相识了。他们彼此相互激赏。上尉喜欢姑娘新鲜迷人的容貌和刚毅大胆的性格,而索菲则欣赏对方强健的男子体魄和英雄气慨。在他们结识一年多以后,1797 年11 月15 日,索菲来到巴黎,同雨果上尉办了结婚手续。

新婚蜜月的生活是令人心醉的。他们很快就有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孩子雨果。渐渐地,浪漫的情调和激动的情感被岁月冲淡了,而不同的政治观点和信仰开始产生毒化夫妻感情和家庭气氛的作用。

他们经常进行辩论。索菲强烈谴责战争,她热诚地向往和平和真正的自由。酉吉斯贝尔则总是热烈地为自己的使命而辩护。索菲受不了她所厌恶的军旅生活,她终于带着孩子移居巴黎。独身的军官又回复了原来的本性,西吉斯贝尔的身边总是伴随着一个美丽的科西嘉姑娘。而索菲也同丈夫的上司拉奥里将军成了亲密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2.一颗耀眼的文坛新星

保存下来的雨果最早写作的一本诗稿,是1815 年雨果十三岁写成的。雨果对诗歌的兴趣是从阅读古拉丁文诗歌开始的。白天,他在教师的讲授下阅读贺拉斯的短歌和维吉尔的农事诗;晚上,他将这些诗一首首译成法文。译诗激起了他创作的兴趣。在少年时代,他写过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他还试着将他的诗歌向各处投稿。他在日记中抒发豪情壮志:“我要成为夏多勃里昂,否则就一事无成。”

命运初次向他微笑。1817 年,法兰西学院有奖征文,雨果作了一首《读书乐》应征,得到了法兰西学院的奖赏,国王路易十八发给他每年一千法郎的助学金。1819 年,他参加了法国南部图卢兹文学院的诗歌竞赛,两次获奖。其中在拟题诗歌《亨利四世雕象重塑颂》有奖征文赛中,他获得了该征文的一等奖——金质百合花奖。在他战胜的无数对手当中,包括比他年长十岁、当时已经成名的诗人拉马丁。

当时,已负盛名的浪漫主义作家、外交部长夏多布里昂亲切接见了他,称他为“一颗耀眼的文坛新星”。外界的奖励就

象最好的润滑剂,推动着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在诗歌的道路上滑行。

3.独具魅力的一次婚姻两次爱情

雨果的初恋和婚姻对象是他童年时代的朋友安黛尔。安黛尔的父母是雨果父母的好朋友。这对少男少女不仅有父母的“指腹为婚”作凭,还有儿时青梅竹马的情谊。但是当索菲发现儿子同好朋友的女儿眉来眼去时,她恐慌起来了。她认定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成大器,她不愿与安黛尔的婚事毁了儿子的辉煌前程。安黛尔的父母也禁止自己的女儿与索菲的儿子往来。雨果因此承受着多重的痛苦。直到母亲不幸去世后,雨果转而求助于父亲,取得了那位远在他乡的将军的支持,才排除了这对年轻人走向婚姻之途的障碍。不过,这并不是没有代价的,雨果将军要他的儿子承认他与那位被索菲称作“朵玛女郎”的女人的第二次婚姻作交换。

1822 年10 月12 日,雨果和他朝思暮想的安黛尔?富谢在巴黎的圣修尔皮斯大教堂举行了婚礼。新婚之夜的体验是令人迷醉的,雨果度过了他有生以来最幸福的一个夜晚。然而,在他的喜庆后面却拖着一个不幸的阴影——那天夜里,他的二哥欧仁精神失常了。原来,欧仁和他的弟弟一样迷恋着童年时代的女友,但他羞于表达,更不愿夺走弟弟的幸福。这种巨大而长期的痛苦压抑,终于使他在弟弟的欢乐达到高潮时陷于精神崩溃。

雨果的婚姻危机和第二次爱情发生在《欧那尼》上演大获成功以后的1830年。

《欧那尼》上演大获成功以后,雨果的经济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年收入达几十万法郎,他和妻子不用再过以前那种捉襟见肘的穷苦生活了,但他的家庭里也在发生着某种微妙的变化。妻子安黛尔已经生了四个孩子,常年忙于家务,颇感劳累;她害怕再怀孕,对丈夫的感情和情欲要求已疲于应付了。另外,她有自己的才情和爱好,她能写作,也善绘画;可这一切在雨果的创作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相形失色,也因为丈夫对她近于自私的严厉管束而无法得到发挥。一个漂亮的女子有一个名声显赫的男人自然会获得某种满足;但一个生性好强、富有进取心的女子也会因此感到某种压抑。加上雨果对家庭日常开销有严格的规定,将钱财抓得很死,安黛尔觉得生活得太累了,颇不开心,因此与丈夫渐渐疏远开来。这时她与雨果的朋友圣勃夫认识了。

圣勃夫是雨果那一时代法国文艺批评的代表人物。每当雨果的作品出来时,圣勃夫的评论文章都给了他有力的支持,而圣勃夫的评论是极具权威性的。因此,在雨果通向成名并成为伟大文学家的道路上,圣勃夫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说圣勒夫起初在与安黛尔认识时,相当安分守己。他和蔼可亲,富有才情,与安黛尔很谈得来,也爱向安黛尔献殷勤。他对安黛尔总是彬彬有礼,陪着她谈天说地。在安黛尔面前,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常常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日子一久,安黛尔对圣勃夫产生了好感;而圣勃夫也狂热地爱上了朋友的妻子,而且后来他对雨果也没有掩饰这一点。他钦慕和敬佩雨果,同时也钦慕和敬佩朋友的美丽的妻子,但后来这种感情逐渐逸出了常轨。

在这种情况下,巧的是在演出雨果的戏剧《吕克莱斯?波基亚》(1833)时,演员尤丽叶爱上了雨果。不久,雨果也坠入了情网,开始了甜蜜而又不安的双重生活。但是,尤丽叶却是决定放弃演员生涯、放弃一切浮华的生活和一切原有的社交活动,以自己的整个身心和生命来缔造自己的爱情的。从此,无论雨果处于怎样的危险、艰难和困顿,也无论雨果身处何处,尤丽叶总是坚定的追随着他,忠诚不变。在波拿巴政变的血腥日子里,正是在尤丽叶的精心照料和掩护下,雨果才得以避过追缉者的耳目,度过了那些艰难的时光。后来,她又陪同他一起逃亡国外,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住下来生活上照顾他、写作中鼓励他、帮助他;当雨果担心仍然留在法国的妻子安黛尔和儿女们的安全时,又是她安慰他并想尽办法传递他的亲人们的消息。雨果有一只藏有珍贵手稿的铁皮箱子,装有《沉思集》、《撒旦的末日》、《上帝》、《街头与森林之歌》、《悲惨世界》等手稿和札记资料,当雨果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政变而被迫乔装打扮逃离巴黎时,紧随着他的尤丽叶将这口箱子时时贴在身边,艰难地一直将它带到布鲁塞尔。就连雨果夫人尤丽叶后来也终于接纳了尤丽叶,让她象自家人一样来到家里。因为作为一个女人,她能够体会和理解那颗历经磨难而痴情不改的忠贞心灵,也看到了尤丽叶对雨果的宝贵价值——因为她明白,自己有的,尤丽叶未必没有;自己没有的,却正是尤丽叶所有的。作为雨果的结发妻子,她也爱着自己的丈夫。雨果夫人于1868 年8 月27 日因脑溢血去世。死前她很幸福地和雨果一起在流放地散步,这一点令雨果感到宽慰。他们共同经历了四十六年的风风雨雨,其间有过矛盾,感情上也一度出现过危机。但他们毕竟挺过来了。为妻子送葬时,雨果穿着一身黑色的丧服,扶着灵柩一直从流放地送到法国边境。

尤利叶死于1883 年5 月11 日,享年七十七岁。她追随雨果五十年,与雨果相爱五十年,虽然从未享有妻子的名份,但却是真正风雨同舟的爱人。在雨果流亡期间的几乎所有重要书稿中,都洒有她辛勤劳作的汗水;在雨果最艰难、最危险的日子里,总是她伴随在雨果的身边。但是,当雨果走上讲坛和舞台接受鲜花和欢呼时,她只能远远地站在人群边上默默露出欣慰的微笑。她毕竟是幸福的。就在她去世前的这一年二月,雨果将一张签有自己亲笔题词的照片赠送给她,以纪念他俩五十年相爱的珍贵情感。那张照片的背面题写着如下的字句:“相爱五十年,这就是最美满的伉俪。”当尤利叶去世后,雨果感到了生命的乏力和精神的孤独。他在诗中吐露心曲:再也看不到她了,叫我怎么活?往后的岁月是一副沉重的负担,主

啊,我求你,一天也别让我等待,请你快快召唤,快快把我召去吧!

4.热爱祖国的流亡者

一八五一年十二月二日晚,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特实行政变,解散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宣布法兰西共和国改为帝国,号称拿破仑三世。雨果坚决反对,在讲台上揭露其独裁专政的罪行。波拿巴特镇压了巴黎人民的反抗和南方各省农民的起义之后,又极端残酷地对待反抗者,流放了一万多人到非洲去。雨果是坚决反对拿破仑第三政变的议员之一,被流放到国外达十九年之久。

雨果变卖了家产,带着他的妻子和儿女流亡国外。开始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雨果在流亡中始终坚持同拿被仑三世作斗争。在布鲁塞尔出版政论集《小拿破仑》和揭露波拿巴特政变经过的《一个罪行的故事》。后来又因此遭到驱逐,雨果从布鲁塞尔迁到离法国不远,属于英国的小岛泽西岛。在泽西岛出版了政治讽刺诗《惩罚集》,号召人民拿起草叉、锤子,把衣兜装满石子进行起义。后来又因此遭到驱逐,于一八五五年,从泽西岛迁到英属根西岛。雨果在这里一直住到一八七○年回国,写下了最杰出的作品。

雨果同波拿巴特的斗争是不屈不挠的。当他流放到第八个年头的时候,拿破仑第三曾发布大赦令,不少的人回国了,但雨果拒绝了,决不和暴君妥协。他说:“我接受辛酸的流放,哪怕无终无了”,“哪怕留下一个人,我就是这最后的一个!”“我把自由的放逐坚持到底;自由回去的时候,我才回去。”“如果只剩下一千人,我定是其中之一;万一只剩下一百个人,我还是不放下武器;如果只剩下十个人,我就是那第十个人;如果只剩下一个人,我就是那最后的一人!”这是雨果在诗集《惩罚集》中《最后的话》里发出的誓言。它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宁作逐客,而不愿回国、接受统治者的宽恕的决绝态度。

在流放生活中,雨果的社会政治活动远远超出国境,他同全世界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是世界上一切被压迫、被奴役人民的朋友。一八六○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强占北京,抢劫财宝,焚烧圆明园。雨果坚决反对这种强盗行为。他写信给英法联军的上尉布特列,称英法联军是“两个强盗的结伙打劫”。一八六二年法国军队侵入墨西哥,雨果写信给墨西哥人民:“不是法兰西同你们作战,是帝国!勇敢的墨西哥人,抵抗罢!我是和你们在一起的。”一八六三年雨果发表宣言支持波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的起义斗争。在流放中,雨果还支持过西班牙建立共和国的斗争,还支持意大利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正义斗争并为意大利的革命领导人募集基金。在流放中,雨果的创作获得了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更高的成就。他不仅创作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优秀的小说,还写了文艺专著。在《莎士比亚论》中雨果深有体会地说:“天才究竟又属于谁,如果不属于你,人民?你是伟大的怀抱,天才从你那里而来,让他们回到你那里去罢。”雨果已认识到作家的神圣职责是为人民大众。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同年9月1日,麦克——马洪元帅率领的八万三千法军在色当被普鲁士军队包围,被迫投降,拿破仑三世沦为阶下囚。9月4 日,法国成立了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党人掌握了临时政府的大权。“我将在重建共和国之日返回祖国。”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雨果立即踏上了前往祖国的旅程。去时有内忧,返时是外患。雨果返国受到了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

5.巨星陨落—神圣的遗嘱与葬礼

回国后,雨果就积极投身到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去了。当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巴黎的严重时刻,雨果号召巴黎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手持武器保卫祖国。他用德语和法语印了许多警告普鲁士侵略军,鼓励人民踊跃参战的传单。他以六十八岁的高龄积极参加巴黎人民所组织的抗敌工作,给了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雨果还将自己的出版税捐赠给购置枪炮捐款委员会;巴黎人民将购置来的两尊大炮命名为“维克多”和“沙托坚”(原是一座英雄城,为惩罚敌人之意)。为强烈反动的国民议会政府把法国的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割给德国等等辱国决定,雨果愤而辞职,宣布退出国民议会。

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之前因大儿子却尔病逝,带着孙儿孙女离开巴黎去布鲁塞尔,因而没有能够参加巴黎公社起义,但他对巴黎公社的起义是同情的。当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公社社员遭到血腥屠杀时,雨果竭尽全力予以保卫,当比利时反动当局宣布拒绝巴黎公社社员避难时,雨果在比利时《独立报》上宣称:“避难是一种古老的权利,这是不幸者的神圣权利。”并写明地址建议社员到他布鲁塞尔的家中避难。比利时反动当局指使暴徒夜晚来砸雨果的房子,嚷着要把雨果弄死。三天之后,比利时当局将雨果驱逐出境。十月,雨果回到巴黎,多方为被判罪的社员辩护。以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成立,雨果作了上议院代表,但始终一贯地坚持赦免公社社员的正义立场。雨果写在巴黎公社成立时的名言:“公社的信条——巴黎的信条,迟早一定会胜利。”至今仍铭刻在巴黎的公社社员墙角以为后世纪念。

繁重的社会活动和劳累,使雨果老人的身体得了病,1885 年5 月15 日,雨果感染了肺炎——这是一种最易使老人丧生的疾病。他预感到了死神的降临。前面说过,在1883年5月11日尤利叶去世时,雨果就感到了生命的乏力和精神的孤独。

5 月22 日夜晚,据罗曼?罗兰记载,当夜巴黎上空暴雨大作,电闪雷鸣,冰雹倾盆而下。就在这一天夜里,在暴风雨

最激烈的时刻,维克多?雨果逝世,终年八十三岁。

次日,法国宣布为雨果进行国葬。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全体代表为之休会,以示哀悼;埃洛大街和埃洛广场被以雨果的名字重新命名;参众两院迅速通过了雨果灵柩安葬先贤祠的决议。

5 月31 日夜里,人们在巴黎凯旋门附近的明星广场上搭起了灵台,十二个青年诗人组成了仪仗队,无数的人们在为不朽的诗人守灵,每一个人都在朗诵雨果的诗歌;到处堆满了鲜花和花圈,到处闪烁着盔甲和灯光。

6 月1 日清晨,伴随着隆隆的鸣炮声,“几辆平板车和一辆只有两个白玫瑰小花环的未加装饰的黑色灵车”出现了。没有牧师,没有主教,没有唱诗班;但是在黑色灵车的后面,却有两百万送葬的人们!

伟大的死者生前留下的遗嘱是:

“上帝、灵魂、责任。人有此三重概念已够,我有此三重概念已够,这是真正的宗教信仰,我怀着这信仰活了一生,现在则怀着这信仰死去。真理、光明、正义、良知,这便是上帝。

我留五万法郎给穷人,我希望用穷人的柩车把我送到墓地。

我拒绝任何教堂为我祈祷,我请求为普天之下的灵魂祷告。我将把我的心留给我所爱的人们。”

三、雨果的创作成就

雨果的创作长达60年之多,他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十分辉煌的遗产。他写的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有79卷之多。

1.诗歌:激情壮怀、豪放阔大而又真挚细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法国人视他为民族诗人。诗歌内容关怀祖国命运,向往自由解放,憎恨专制暴政;诗歌特点是激情壮怀、豪放阔大而又真挚细腻。

主要诗集:《颂歌与杂诗集》、《东方集》、《秋叶集》、《晨夕集》、《心声集》、《光与影集》、《惩罚集》、《静观集》、《历代传说》、《林园集》、《凶年集》、《祖父乐》、《精神四风集》。

例:雨果的小诗一首

给女儿

爱那爱你的人吧,愿他使你幸福。

再见,我昔日的宝贝,为他所有吧!

亲爱的孩子,从这个家到那个家去。

把甜美带上,把忧烦给我们留下!

这里把你挽留,而那里把你企盼。

女儿、妻子,天使、孩子,尽双重义务吧!

给我们一腔遗憾,但给他们满怀希望,

含着泪水出门,但带着微笑还家!

2.戏剧、小说:

1)《<克伦威尔>序言》:主要内容是反对古典主义,要求艺术的完全解放,提出艺术主张和对照原则。它的发表震动文坛,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2)浪漫戏剧《欧那尼》演出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从而确立了年轻的雨果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的地位。

《欧那尼》之战:19世纪法国浪漫运动的一件大事是雨果的浪漫戏剧《欧那尼》上演。《欧那尼》(1830)是雨果的浪漫戏剧代表作,法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雨果艺术解放的思想。1830年2月25日《欧那尼》首次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上演时,长发披肩的浪漫派青年和身穿燕尾服的古典派文人在剧场里打起来。《欧那尼》连续上演了45天,浪漫派取得胜利,占领了戏剧舞台。文学史称为《欧那尼》之战。

《欧那尼》是5幕诗剧,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叙述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与公爵吕古梅的侄女莎尔相爱,遭到国王卡尔洛阻挠,公爵破坏,最后被公爵双双毒死。它是一出破坏“三一律”的浪漫剧。时间没有明确标志。地点不在同一地方,5幕场景分别在5个地方:公爵卧室、广场、山间别墅、墓室、欧那尼阳台。有两条情节线,一是欧那尼和莎尔的爱情,二是欧那尼与国王的斗争。舞台布景富丽堂皇,令人眼花缭乱。这样的戏剧结构让保守派极为不满。

《欧那尼》的浪漫主义特点十分突出,有密室、地道、乔装、假面、计谋、决斗、服毒、机关布景等哥特气氛和奇情剧手法。剧本采用通俗的民间口语,摒弃古典主义矫揉造作的典雅语言。保守派认为这是对君主的侮辱,剧场一片骂声。但是《欧那尼》还是坚持演下去。《欧那尼》的演出使浪漫主义取得了彻底胜利,从而确立了年轻的雨果为浪漫派领袖的地位。1830年2月25日这一天,在欧洲文学史上也就成了浪漫主义胜利的纪念日。

3)《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

4)雨果的流亡三部曲:《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5)雨果人道主义三部曲:《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

人道主义三部曲,表达了雨果的人道主义主张,即:人类应当从宗教的桎梏中、社会的压迫下、自然的蹂躏中解放出来。

【知识点类归】人与自然斗争的作品:《奥德修纪》、《鲁滨逊漂流记》、《海上劳工》、《老人与海》。

6)历史小说《九三年》:提出人类的最高法律是人道主义。

雨果认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他相信,革命需要暴力,但暴力并非万能,因为革命不仅仅是在肉体上消灭敌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和道义上战胜敌人。这就需要人道的力量。雨果认为善就在恶的旁边,它们相伴而生。任何人只要回到人道的天国里,就都属于可爱之列。

四、《巴黎圣母院》简析

(一)故事情节:《巴黎圣母院》共十一卷。上册六卷,下册五卷。

故事发生在1482 年的巴黎,正值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治的末期。狂热的人群聚集在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欢度宗教节日:愚人节和主显节。在广场中心,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正在翩翩起舞,她就是那个万人瞩目的吉卜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在乞丐王国里,她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巴黎街头卖艺为生,自食其力,并且常常接济流浪儿童。

夜深了,爱斯美拉达带着小羊回去,好奇的诗人甘果瓦暗暗跟随着她。

就在这节日的晚上,副主教克洛德指使加西莫多去抢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被国王卫队撞上,队长弗比斯救下少女。

加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生来就畸形:独眼、驼背、跛足。吉卜赛人偷偷地拿他换走了雷姆地方一个妇女的小女儿阿涅。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收养了加西莫多,在成年后让他在圣母院里当敲钟人。由于长年敲钟,他的耳朵又震聋了。加西莫多忠于职守,对副主教极为崇敬,唯命是从。

原来吉卜赛少女正是被流浪人偷走的阿涅。她年轻、美丽,能歌善舞,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节日晚上被卫队长弗比斯救下来以后就爱上了卫队长。

第二天,加西莫多因抢吉卜赛少女被判了刑,在格雷弗广场的绞台轮盘上被鞭打示众。烈日暴晒,伤口流血,干渴疼痛,他发出痛苦的呼号,要求喝水。副主教看见后悄悄溜走,爱斯美拉达来了,她把盛着水的葫芦送到他的嘴边喂水给受刑的加西莫多喝。可怜的敲钟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哭了,从此对她感激不尽。

诗人甘果瓦在慌不择路中不幸误入乞丐王国。按照这里的“法律”,对误入乞丐王国的人要象政府绞死流浪人那样将他绞死,除非有一个乞丐王国的女人愿意嫁给他。就在他即将被杀死时,纯洁善良而又勇敢泼辣的爱斯美拉达回来了,她是乞丐王国里大家喜爱和尊敬的美人。为了救人,她表示愿与甘果瓦结婚,在结婚仪式上摔瓦罐为期限,余悸未消的甘果瓦不知道何意,慌忙的丢下瓦罐,摔成四大快,于是,他们的婚姻以四年为期。但是爱斯美拉达告诉他,他们只能做名义上的夫妻,因为自己只是为了救他的命。

克洛德每天从圣母院的顶端密室窗口窥视着爱斯美拉达的行踪;他无法得到她的爱,便想毁灭姑娘。当副主教得知爱斯美拉达与弗比斯幽会时,他跟踪弗比斯,藏在他们幽会的地方,并在弗比斯和爱斯梅拉达互诉爱慕时,用匕首刺伤弗比斯,并嫁祸于姑娘。

吓昏过去的爱斯梅拉达被逮捕,法庭控诉她以妖术谋害国王侍卫的罪名,又用酷刑逼她认罪,从而判处她绞刑。在狱中副主教一再向爱斯梅哈尔达表示,只要她肯爱他就能免死。但少女坚定地爱着弗比斯,副主教恼羞成怒,宣布执行绞刑。

行刑前,爱斯梅拉达被拉到圣母院门前执行跪地忏悔仪式。克洛德借着听犯人忏悔的机会,告诉姑娘说,只要答应要他就可把她救下来,爱斯美拉达拒绝了。她依旧对她的心上人忠贞不二。但当她看到广场对面的贵族小楼阳台上弗比斯看到她目无表情地掉转身子,挽着一个贵族小姐的胳臂走开时,她的心碎了。就在刽子手即将行刑的那一刻,敲钟人不顾一切,自天而降,高喊:“避难!”将爱斯美拉达救了出来,安置在不受法律管辖的“圣地”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避难。因为根据当时的宗教法规,凡在教堂内的人都应受到上帝保护,即使犯了死罪,也不得逮捕。加西莫多是因感激姑娘的善良和惊慕姑娘的惊人美丽而救她的。加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藏在最高塔楼自己安身的小房间里,拿自己的食物、被褥送给她,每夜守卫在她的房门口,对姑娘无限爱慕,体贴入微、百般呵护。他对姑娘说:“我使你害怕。我很丑,不是吗?决不要向我看,只听我讲话好了。你是一道阳光,一颗露珠,一只鸟儿的歌声!——我,我是可怕的东西,不象人,不象兽,不知是一种什么比岩石还坚硬、皱缩和难看的东西。”他尽一切努力要让爱斯美拉达高兴。当他知道姑娘思念弗比斯时,他设法通知弗比斯前来见面,却被狠心的弗比斯断然拒绝了。不久副主教找到了这个藏身之地,夜间潜入室内,想强奸少女,被守卫的加西莫多发现阻止了。

乞丐王国的流浪人得知国王为了扩张自己的权力,取消宗教圣地避难权,判爱斯梅拉达绞刑时,都非常愤怒。为了救自

己的姐妹,他们全部武装起来,一路冲向法院,一路包围巴黎圣母院。但热爱吉卜赛女郎的加西莫多,因为是聋子,误以为他们是来追捕她的敌人,在教堂钟楼顶上与他认为的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他拼命抛下各种建筑材料,掀翻圣餐大锅里滚开的稀粥,砸死、烫死了无数人,造成流浪人的大量伤亡。国王路易十一虽然不喜欢宗教势力,但又惧怕人民起来,派出军队去镇压。

副主教趁战斗混乱之机劫走了爱斯梅拉达,把她拖到绞架前,逼她选择:或者上绞架,或者要他。少女卑视他,宁死不屈。副主教把她拖到“老鼠洞”前,叫疯女人居第尔看住她,自己跑去喊卫队。

修女居第尔其实就是少女的母亲。她在失去小女儿以后,带着留下的一只绣花小鞋跑遍各地寻找,在绝望的情况下疯狂了,后来皈依宗教,进了活棺材——“老鼠洞”,当了修女。。居第尔正要害死姑娘,在撕开她的衣服时突然发现爱斯梅拉达胸前挂着的小鞋,她也拿出了自己一直珍藏着的一只同样的绣花小鞋,原来爱斯梅哈尔达就是自己在十六年前被吉普赛人偷走了的女儿,于是母女骨肉团聚,她赶紧将女儿藏起来。这时被副主教喊来的监狱长和卫队包围了“老鼠洞”。母爱使居第尔产生了力量和智慧,她骗过了他们,使他们相信吉卜赛少女已经逃走。但是当爱斯梅拉达听到弗比斯的名字时,忍不住冲出窗口,暴露了自己。克洛德指使官兵将爱斯美拉达抢走了,于是女儿上绞架,母亲惨死在绞架下面。正当克洛德在圣母院的钟楼上看着她被绞死,露出魔鬼般的狰狞笑容时,无比悲痛的加西莫多愤怒地将他推下钟楼,他掉进了死亡的深渊中。

傍晚,加西莫多也失踪了。原来他寻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它直到死去。

十八个月以后,人们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具尸体。女尸身上带有珠链,颈上挂着袋子,那是爱斯美拉达;男尸肢体畸形,驼背瘸腿,紧紧抱着女尸,显然这是敲钟人加西莫多。当人们想把他们分开时,一碰他们,他们就化为尘土不见了。

(二)人与宗教的矛盾:克洛德形象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表现人与宗教的矛盾,通过异教的爱斯梅拉达的不受污染,表现了自然人性的美好与热情;通过愚钝的卡西莫多没有受到宗教教义的毒害而在爱与美的感召下人性苏醒,表现自然人性中爱与美的伟大。其中,克洛德形象与小说主题的关系最为密切和复杂,它既表现了自然人性被宗教的侵蚀与异化,又表现了被异化者对他人的迫害和毁灭。从而深刻揭示出人与宗教的矛盾。

这里,我们仅以克洛德形象的分析,研究小说的主题。

克洛德是圣母院的副主教,内心的人性欲望被他的宗教教义理性所压制。献身神职,并不是他自己个人的意愿,这一切是早在幼年时由父母决定的。他从小就过着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幽居生活,仅仅以神学书籍和教义辞典为伴。在童年时他就被父母送进教会大学城托尔希学院,过着隐修学习的生活,在经书和词典中长大成人。因此养成了沉闷忧郁、不苟言笑、性格沉稳,虔诚而专注的性格。他学习十分勤奋,领悟也很快。他经常出入大小教堂去听宣讲教会法典,而且总靠着一根柱子站着,用嘴咬着鹅毛管笔,垫着磨损的膝头纪录,冬天还要往手指上呵气。每星期一早上,学校一开门,神父就看见一个气喘吁吁跑来听讲的神学生,他就是克洛德?弗罗洛。因此这个年轻的神学生虽然才十六岁,在神秘学方面比得上宗教评议会的神父,在经院神学方面比得上索邦学院的博士。除了法典之外,他还精通医学和各种自由学科,攻读了草药学、膏药学,成了热症、扭伤、骨折和疔疮方面的专家。他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还攻读语言,学会了拉丁文、希腊文、希伯莱文,当时很少有人能够在这三方面登堂入室。到了十八岁,他修完了四个学院的全部课程,已成为博古通今的人。

19岁那年盛夏的一场瘟疫,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使他成了一个孤儿,同时也使他成为了家长。他全心全意去抚养还在襁褓中的弟弟。不久,出于同情和怜悯,他收养了残疾丑陋的卡西莫多。在孤苦的教会生活中,他唯一的依靠只是他那唯一的弟弟。可惜弟弟不争气,他只是个浪荡的无赖,这让克洛德懊恼又痛心。而他最忠诚的养子,仆人卡西莫多,却只是个不会说话的残疾人。在天主教的残酷世界中,在修道院灭绝人欲的世界中,他是孤独的,寂寞的。于是,他更加专心致力于教职的使命。由于他品德高尚、博学多才,采邑又直接附属于巴黎主教,教会的大门自然为他敞开。年仅二十岁,他就得到了教廷的嘉惠殊恩,当上了神父,成为圣母院中最年少的教士,三十六岁之年便成为巴黎主教群中第二个头目,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并深受国王的宠爱。

随着他的地位步步高升,学识的增高,他的内心就越苦闷。多年以来,内心的那些人性欲望的不安和躁动似乎要被他的宗教教义理性所压制住了。

爱上了异教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神学理智被青春美貌善良的女子冲破。可是,他毕竟是一个正值青春盛年的男人。所以,当他第一次看到了青春洋溢的爱斯梅拉达,他内心的欲望就好像火山爆发般的喷涌出来。小说非常生动的描写到“那深凹的眼睛里迸发出非凡的青春火花,炙热的活力,深沉的情欲”。

作为一个天主教的修士,他竟然爱上了一个异教的吉普赛女郎。这简直就是对他以前所遵从的神意的最大侮辱。他的人性已经被教会的制度一步步异化。所以他对于爱斯梅拉达的爱是畸形的,残缺的,是毁灭性的。当他的神学理智被年轻美貌善良的女子冲破以后,他用尽了一切可以得到爱斯梅拉达的手段,他指使卡西莫多拦路强抢,亲自跟踪杀人,然后又嫁祸诬

陷、造谣惑众,后来勾结官府、威逼胁迫,企图能使得到爱斯美拉达。一切失败后,便狠毒地亲手把她交到刽子手手中。最后甚至站在巴黎圣母院的高塔上,面带着狰狞的笑,观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被绞死。他处处表现出狰狞可怕的一面,让人不寒而栗。

宗教禁欲主义道德观同他的自然人性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承受着神职人员实行的禁欲主义对他的巨大压抑和折磨。同时,我们也看到,教会对神职人员实行的禁欲主义对他的压抑和折磨。在追逐和迫害爱斯美拉达的过程中,他的禁欲主义道德观同他的自然人性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在爱斯美拉达受审时,他怀揣利剑,坐在审判席上,用利刃将胸脯划得鲜血淋淋,企图用自我惩罚以使自己的良心安宁。他不是伪君子,倒是真诚的把肉体之爱看作是可耻的,自己一旦放松了对自己性欲的约束,他就把自己视为良心的背叛者,上帝的敌人。他最初也把自己对爱斯美拉达的占有欲视为可耻的,非常的痛苦,常常偷偷的祈祷上帝,进行忏悔。甚至他禁止爱斯美拉达到圣母院跟前的广场来,以为他看不见她,他就能恢复他的圣洁生活。但事实并非真能如他所愿,他越对上帝虔诚,他内心的矛盾斗争也就越激烈。虔诚的禁欲主义使他的灵魂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摧残。而且更强烈的折磨便是精神上与灵魂上的摧残。他想把自己的一生只虔诚的献给上帝,但他毕竟也是个有血有肉的自然人,他也有正常的人性。他也有爱,也有憎;他也有自私、嫉妒的心理;他也有人的欲望……二者的矛盾无时无刻不在强烈的撞击着他那本已经憔悴的心灵。“爱斯美拉达”和“上帝”轮番在他的心灵中轰炸的时候,他既信奉上帝,又想把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交给魔鬼。

宗教与人性的矛盾扭曲了他的爱,最终他走上了毁灭他人也毁灭自己的道路。他对爱斯美拉达表达爱情的经典话语是:“我要得到你,……否则我就把你交出去!你得死去,或者属于我。”这时的克洛德已经成为邪恶的化身了。他的人性也最终走向了彻底的消亡。

克洛德是被宗教和教会毁灭的一个可怜、可悲又可恨的人。为了深刻地表现主题,雨果并没有把笔下的人物脸谱化,平面化,而是为我们刻划出了人物性格最深沉、最隐秘、最复杂的一面。雨果令人信服地写出了克洛德的演变,克洛德灵魂的搏击,克洛德的二重身份:既是害人者,又是禁欲主义的牺牲品。而且,在克洛德这个人物身上,作家也实现了两种对照:克洛德的外表恪守禁欲主义与内心渴求欲望满足的对照,以前的虔诚与今日的虚伪、以前的善良与今日的邪恶的对照。

小说对他的刻画是通过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与迫害同时展开的。他的爱就像是尾随着爱斯梅拉达身后的一个阴深可怕的魔鬼让人挥之不去,他的爱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他对爱斯梅拉达的毁灭过程。他的身上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可以说他是在宗教压抑下,人性异化的代表。作者用满怀悲伤沉痛的笔力描写克洛德步步陷入恶魔泥潭的过程。这样,雨果对人与宗教的矛盾的揭示,对教会罪恶的揭露,是深刻而震憾人心的。通过这个人物,作家控诉了宗教禁欲主义的反人性、反自然的罪恶,从一个方面宣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三)其他形象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作家通过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个男性人物的相互关系的描写,以及彼此的强烈对照,展示出四种不同性质的爱,给人们划出了爱情、婚姻、情欲的美丑、高下的界限。

克洛德形象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上面已经论述。

加西莫多:原本是一个未受宗教和社会浸染的自然人,后来,在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仁爱的感召下成为懂得真爱的人。他相貌奇丑(肉体):体形残缺,驼背,凸胸,独眼,耳聋,跛脚,“看起来仿佛是一个被打碎了而没有好好拼拢来的巨人像”。他原本是只知道唯命是从、不懂是非的愚钝之人,在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仁爱的感召下,他开始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易感——细微的同情和关爱就会被打动,他变得勇敢——勇劫法场,抗击“敌人”,他变得温柔——用心体察所爱者的一切细微感受和需求,寻找食物和水果、摘小花、求弗比斯、说善意的谎言,他变得智慧——救人方式,利用避难圣地,灵巧摘花、看护爱人,他变得痴情——以生命陪伴所爱。

加西莫多是真心爱着爱斯梅拉达的唯一男人。先前他拦路抢劫爱斯梅拉达,那是由于克洛德的唆使。尔后在法场上,他冒着生命危险把爱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上抢救下来,那是为了以德报恩。因为,在他被轮番鞭打,口渴如焚时,旁人都嘲笑捉弄他,唯有这个善良的吉卜赛女郎不计前嫌,给了他水喝。自从爱斯梅拉达进入圣母院避难后,他在百般照顾、保护爱斯梅拉达的过程中,才平生第一次产生爱的感情。他把爱斯梅拉达看成“一道阳光,一颗露珠,一只鸟儿的歌声”。

这是一种真挚而纯洁的爱。为了爱,他痛感自己外形的丑陋,时时用手将脸部遮盖起来,不让心爱的女郎看他。为了爱,“他宁愿受她的虐待而不愿看见她的痛苦,他把一切痛苦藏在自己心里”。当爱斯梅拉达活着时,他无法向女郎表白自己的感情;只有爱斯梅拉达死后,他才得到了他最后的爱——为爱而殉情。

弗比斯:是一个深受上流社会利欲熏染的人。他外表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如同太阳神一般。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轻薄负情的花花公子。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有口无心。他所感兴趣的是出身名门的表妹李小姐,因为她“有一笔诱人的嫁妆”。后来,他明知爱斯梅拉达无辜受迫害,却不肯去见一面。当爱斯梅拉达受害后,他倒得意地与李小姐办完了

婚事。

甘果瓦:是一个在悲惨世界中逐波随流的人。诗人甘果瓦是个以卖文为生的知识分子。他能编写宗教剧,懂拉丁文,颇有知识才学,却“心灵混沌”,“无决断”,“凡事只求落得中庸”,这便是他的处世准则。他误入乞丐王国的“怪厅”,本应按穷人律法处死,爱斯梅拉达为了拯救他,表示愿意与他结婚。但爱斯梅拉达并不爱他,他也“觉得自己并没有疯狂地爱着那吉卜赛女郎,他差不多比较更爱她的羊儿。”他是个毫无感情的人,他说:“起初我爱一些女人,后来爱一些兽类。现在我爱石头,这也和女人同兽类一样有趣。”他还是一个懦夫。爱斯梅哈尔达先前拯救过他,而当女郎受难时,他却无力为女郎抗争,更不敢主动赴险搭救女郎。

爱斯梅拉达天真、纯洁、善良。在恶浊的环境中,她保持着自己的清白,以自己的舞艺来谋生。她挺身而出,救下了甘果瓦。她同情干渴难忍的加西莫多,给他水喝。这些都显示出一个她的善良。爱斯梅拉达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幻想,追求真诚的爱情。她以为世人都像自己那样纯洁忠贞,至死还保持着对负心的法比的爱情。这是她的一个错误,但通过这一点,我们更看到她心灵的美好、纯洁。她厌恶克洛德,恐惧克洛德,反抗克洛德。甚至在绞刑架下的选择中,她也毫不妥协。她骂克洛德:“你是衰老的!你是丑陋的!滚你的吧!”表现出非凡的坚强与勇敢。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是强大的宗教社会邪恶势力的迫害造成的。

(四)充分体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和作者的美学观:

1.采用古代中世纪的题材:传奇故事,爱斯美拉尔达的奇特经历——结婚、被抢、被救、认母、绞刑;卡西莫多的身世之谜、敲钟、劫法场、独自抵抗、神奇死亡。

2.描绘宏伟奇特的场景:愚人节的广场,流浪汉的怪厅,骇人的绞架、圣母院奇伟的建筑,巴士底狱阴冷的牢房。

3.鲜明的对照原则:

1)爱斯美拉尔达

(1)爱斯美拉尔达——克洛德?弗罗洛的对照:

他们是两种对立的力量,一个是善的化身,一个是恶的代表。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纯洁而光辉的人”,她用优美的舞蹈,和谐的歌声抚慰人们的心灵,驱散人们的忧愁。用仁慈的行动救助人们的危难,唤醒人们的心智。而弗罗洛却是一个“阴森可怕的人”,利用他的黑袈裟进行阴谋活动,用他手中的教权与检察官、警察勾结,像可怖的幽灵不断追逐着爱斯梅哈尔达。当他占有不成就把她置于死地,用“一个魔鬼的笑”看着她被送上绞架。这种善与恶的对照,使善者越善,恶者越恶,“善”被“恶”扼杀了,但却暴露了“恶”的精神上的虚弱与苍白,而善的力量却留存在人间。

(2)爱斯美拉尔达——卡西莫多的对照:

他们是两个被人互换的孤儿,一个奇美,一个奇丑。仪貌美丑的强烈对照,卓绝地衬托出了他们两个互相救援的动人情景,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第一次是爱斯美拉尔达给卡西莫多送水的情景,提示了爱斯美拉尔达以德报怨的美好心灵。第二次是卡西莫多救援爱斯梅哈尔达的情景,提示了卡西莫多心灵的觉醒。

(3)爱斯美拉尔达——法比斯的对照:

这是一对情人,一个忠贞不渝,至死呼唤情人的名字,一个放浪轻浮,凶狠地要她“见鬼去吧”!爱斯美拉尔达因法比斯在危急中搭救了她,至死对他保持纯真的爱情。而法比斯却是个玩弄女性的老手,在爱斯梅哈尔达被判死刑时,他伤愈逃离了巴黎,“完全不愿意亲自出庭”证明她无罪。这种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的对照,展示了贫苦少女忠于爱情的高尚情操,暴露了贵族公子极端利己的恶劣本性。

(4)爱斯美拉尔达和甘果瓦的对照:

这是一对名义夫妻。一个高尚,一个卑下;一个义重如山,一个情轻如毛。爱斯美拉尔达曾在甘果瓦要被绞死时救了他的命,愿意和他结为夫妻。可是当爱斯美拉尔达需要救援时,他不惜与克洛德?弗罗洛合谋,把她交给他,成了助纣为虐的小人。

(5)爱斯美拉尔达与乞丐王国的对照:

前者是流浪的吉卜赛人,没有一定的民族地域与国籍,后者有明确的地域,属于法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前者没有宗教信仰,后者信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崇拜偶像。虽然他们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是他们却有着人间最真诚的友爱,她是他们的姊妹,他们是她的父兄。她的名字在他们中间具有“魔术般的效果”,“当她走过时,男女乞丐们都温柔地排列着,他们凶狠的颜色也因为看见她而开朗了”。深厚的阶级情谊使他们打破了民族界限,国籍界限,宗教信仰界限,把他们连接在一起。

2)加西莫多

(1)加西莫多与克洛德?弗罗洛的对照:

他们是义父子,义父表现了人性的异化,义子表现了人性的复归。弗罗洛曾以“极大的悲悯”,收养弃儿卡加西莫多,最后自己却发展为迫害狂;卡西莫多曾对人类充满“仇恨”,帮助义父抢劫爱斯梅拉尔达,最后转变为真爱者。义父对爱斯梅拉尔达充满占有的淫欲,义子对爱斯梅拉尔达充满真诚的爱慕。卡西莫多得知爱斯梅拉尔达爱法比斯,便“把一切痛苦藏在他自己心中”,主动为她去找法比斯,“他宁愿受她的虐待而不愿见她痛苦”。而弗罗洛对爱斯梅拉尔达却是另一种感情,他在绞架旁威胁她说:“在它和我中间任你选择一个。”卡西莫多自我牺牲的爱情和弗罗洛置人死地的淫欲的对照,表现了两颗不同的心灵。

(2)卡加西莫多与法比斯的对照:

一个容貌丑陋心灵美好,一个容貌漂亮心灵丑恶,他们的对照说明了心灵美高于仪貌美。

(3)卡西莫多与甘果瓦的对照:

他们都受过爱斯梅拉尔达的恩惠,在对待爱斯梅拉尔达的态度上,卡西莫多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甘果瓦是“好多债是不偿还的”。为救护爱斯梅拉尔达,卡西莫多勇敢无私,不怕牺牲,甘果瓦则怯懦自私,贪生怕死,反映出不同的道德观。

3)克洛德?弗罗洛与法比斯的对照:

一个是阴沉的牧师,一个是欢快的军人,一个代表神权,一个代表王权;一个淫欲隐蔽,一个公开放荡。他们既有矛盾,又互相勾结,同是巴黎民众的敌人。

4)自我对照:即每个人物自身的对照。

(1)爱斯梅拉尔达的自我对照。她与其他人物的自我对照不同,表现为一种内外和谐的美与美的辉映。她是作者全力讴歌的对象,既有美的仪貌,又有美的心灵。在仪貌美与心灵美的交相辉映中,作者赞她是“完整的”美,“全能”的美。

(2)卡西莫多的自我对照。丑的外貌凸现出美的心灵,在奇丑的外貌之下,跳动着一颗金玉之心。他原本蒙昧、凶恶,由于仁爱的感化而心灵复苏,成为人道主义的典型。

(3)克洛德?弗罗洛的自我对照。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写他的善举和忍受世俗情欲煎熬的痛苦。他年轻时确实一度善良,抚育兄弟,收养孤儿,但随着宗教地位的日益高升,他泯灭了善良的人性,表面道貌岸然,实则衣冠禽兽。这是一个被宗教禁欲主义挤压变形的人,同时又是反动教会的代表人物。

(4)法比斯的自我对照。他外表漂亮,内里肮脏。虽然出身“高贵”,但却趣味低下,他有军人的勇敢,“不在乎一个手持短棍的强盗的袭击”,却没有正直为人的勇气,不敢出庭证明爱斯梅哈尔达无罪。

(5)甘果瓦的自我对照。他有诗人的狂热,却没有诗人的真情。他言谈激烈,行动怯懦。

(6)乞丐王国的自我对照。他们处于社会下层,由强盗、小偷、流浪者组成,但他们却有高尚的心智,爱憎分明,坚决与整个封建专制制度为敌。

以上对比突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4、奇异夸张的人物形象

1.爱斯美拉尔达:理想之美

▲自然之人:自由无拘束的生存方式

▲美妙之人:貌若天仙,美丽无比

▲纯情之人:一见钟情,始终如一

▲天真之人:外在美和内在美统一,爱恨分明

2.卡西莫多:美就在丑中生长

▲丑怪之人——相貌奇丑(肉体)

▲愚钝之人——唯命是从,不懂是非(对克洛德)

▲易感之人——细微的同情和关爱即可被打动

▲勇敢之人——勇劫法场,抗击“敌人”

▲温柔之人——用心体察所爱者的一切细微感受和需求

▲智慧之人——救人方式,避难圣地,灵巧摘花

▲痴情之人——以生命陪伴所爱

3.克洛德:异化的爱与恨

▲基本人性:爱美之心,对少女的情欲;神职人员的天职和规范使自己痛苦、压抑。

▲压抑下的人性:苦修学问,搜求炼金术和不死药,仇恨节日,仇恨欢乐,仇恨世人。

▲压抑下的感情:异化的爱与恨,我爱的即是属于我的,否则就毁灭;自然的爱情话语诉说能力已失去,正常的感情表

达能力已失去。

五.雨果的浪漫主义理论和创作特色

1.反对模仿,主张创作自由。《短歌与民谣集·序》提出。

2.强调作家创作的主观精神和心灵的能动作用。《秋叶集·序》提出。

3.推崇天才和创造,强调虚构和想象。《莎士比亚论》提出。

4.提倡对照,从正反方面把握现实生活。《克伦威尔·序》提出。

5.反对美的超功利性,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莎士比亚论》提出。

雨果早在《克伦威尔?序》中指出:“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崇高与崇高很难产生对照,人们需要任何东西都要有所变化,以便能够休息一下,甚至对美也是如此。相反,滑稽丑怪却似乎是一段稍息的时间,一种比较的对象,一个出发点,从这里我们带着一种更新鲜更敏锐的感受朝着美而上升。鲵鱼衬托出水仙;地底的小神使天仙显得更美。”爱斯梅哈尔达给加西莫多送水和加西莫多救助爱斯梅哈尔达的描写就产生了这种强烈的效果。

在追求美的对照中,作者通过加西莫多的一段歌唱提出了衡量人的美的价值标准,加西莫多为了开导因法比负心而痛苦的爱斯梅哈尔达,反复唱道:“别望着脸形,少女啊,要望那心灵。漂亮少男的心往往丑恶,有些心灵里不存在爱情。少女啊,枞树并不美丽,并不像普通树木那么美丽,但它能保住它的树叶,在寒冷的冬季。”加西莫多的歌唱明确提出了美在心灵的价值标准,漂亮的人不一定心灵美丽,心灵美高于仪貌美。为了说明这一点,加西莫多还进一步用陶罐和水晶瓶盛水插花作比喻。水晶瓶外表美丽光亮,但是有裂缝,里面的水都流掉,花也枯萎了;陶罐粗糙而平凡,但盛的水满满的,里面的花保持着清鲜芬芳。美在心灵的核心思想是仁爱精神,这也是作者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作者认为仁爱的伟大力量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心灵美。

思考题

1. 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2. 雨果的人道主义特点。

3. 举例说明雨果的对照原则的运用。

4. 分析爱斯梅哈尔达形象。

5. 克洛德形象与小说主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6.你怎样看待宗教问题?

7.克洛德和加西莫多的“爱”有什么异同?对你有借鉴意义吗?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值得慢慢品味的电影,他给我们带来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灵魂冲击,每当我细细的欣赏这部伟大的爱情悲剧时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是雨果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有的时候一个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丑恶的心灵更应该被人们所鄙视,相反的是,主人公之一的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他的外表丑陋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更应该被人们所记住。在这部电影中美与恶相碰撞,擦起了凄美的灵魂的赞歌。而且这部巨著更是有着许许多多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首先,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 一个是救了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而后又想玩弄她的侍卫队长菲比斯;另一个则是知恩图报的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同是救人,但他们的最后目的却截然不同。 菲比斯,一个衣冠楚楚、风度翩翩的国王侍卫队长。在他美丽的躯壳下,包藏着的却是丑恶的灵魂。这个卑鄙无耻的“上等人”,明明知道艾丝美拉达是被诬陷的,是为他而死,只要他出面,女主人公就可以得救。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冷酷地看着女主人公被送上绞架。 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丑陋无比的敲钟人,马蹄形的嘴,耳聋。坚硬的嘴唇,却遮不住口内像麦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就是这个丑陋的躯壳里,拥有的是高尚圣洁的灵魂。在他当众受罚的时候,艾丝美拉达给他水喝;当艾丝美拉达被送上绞架时,他知恩图报,先是冒着生命危险把她救了出来,最后紧紧抱着她同为尘土,轻轻拂去…… 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和卡西莫多同样构成鲜明的对比。 克洛德,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他,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卡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艾丝美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会到人心的温暖,,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艾丝美拉达的身上,为她赴汤蹈火,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更让我们被感染的可能就是美丽的女主人公艾斯梅拉达了——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当这朵美丽的鲜花凋零是我心痛了,为什么善良的人都不会得到应该有的幸福呢?可能这就是社会的悲哀了吧,她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姑娘啊,最终却落了个凄惨的下场,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心寒的结局! 雨果笔下的美丑反差不仅存在于19世纪的法国,在21世纪的当今同样存在。

高中《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

高中《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 导读:本文高中《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高中《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一)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合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旧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利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细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意见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任务就是副主教一一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误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想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写,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理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自己的权利去刺破那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是邪恶的,你对他充满了愤怒和

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和报复,于是你不能,以为如果你像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这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心任务,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艾丝美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理,从她对待那只山羊就下内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其摩多,送上的水和怜惜,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他是美丽的,他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垢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样的对待呢?流量,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最后牺牲。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高中《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二)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000字。 爱斯梅拉达刚满16岁,她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她整个人的灵魂都是美好的。她有一只聪明绝顶的小山羊,小山羊那活泼可爱的形象时时在我眼前浮现。她俩,合并起来,就像一幅多彩多姿的风景画。她们是美丽的化身。但这颗年轻火热的心却被腐朽的社会所禁锢了。原本她应有美好的未来,但最后她却以16岁的热情在

读巴黎圣母院心得体会大全

读巴黎圣母院心得体会大全 读一本好书,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巩固平时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乃至对于学习和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 读巴黎圣母院心得体会大全一 在寒假中,我读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巴 艾丝美拉达是一位纯洁热情的吉普赛少女,在巴黎靠卖艺生。不幸的是,巴黎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弗洛罗看上了她,并开始疯狂地爱上了她。道貌岸然的弗洛罗先是指使卡西莫多去劫持女郎,又因为嫉妒刺伤弗比斯嫁祸给艾丝美拉达,最后得不到爱情的他便置艾丝美拉达于死地。可怜的艾丝美拉达就这样死去了。后来,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因失去了自己的心上人艾丝美拉达而绝望,愤怒地杀死了弗洛罗,追随她而去。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15世纪法国上流社会的虚伪和下流社会劳动人民的善良、互助与舍己为人。除了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也是一个在书中情感丰富的角色:作为敲钟人的他,虽然面目狰

狞,但是却为人和善、富有正义感。他对艾丝美拉达充满了爱慕,这种爱慕并不是普通的爱,而是由感激、尊重和同情组成的,一种高洁到值得人赞颂的爱。卡西莫多也是雨果在书中“善良”的象征,在人们的意志中,善良注定要压倒任何邪恶,卡西莫多便这样诞生,为人们送去雨果“面容不美丽也可以善良”的思想。 雨果塑造了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这两位“善”与“美”的代表,他们揭露了那个时代法国下层人民的美丽高洁品质,批判了 风雨吧。 读巴黎圣母院心得体会大全二 渺远的钟声悠远,深长,脑海中却总挥之不去加西莫多那忧伤的眼眸和爱斯梅哈尔达那凄凉的身影。 悲凉的故事勾勒出了一个悲哀的时代,那个时代没有喜剧者,只是无穷的悲剧,无限的凄凉,在故事中,每个人都有鲜明的色彩,在那样一个时代,却注定了故事的结局。 爱斯梅哈尔拉达刚满16岁,她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她整个人的灵魂都是美好的。她有一只聪明绝顶的小山羊,小山羊那活泼可爱的形象时时在我眼前浮现。原本她应有美好的未来,但最后她却以16岁的热情在这个世界消失了。每当想到

雨果巴黎圣母院简介

《巴黎圣母院》简介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 (1802~1885),法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雨果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合计达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1830年,28岁的维克多·雨果开始奋笔疾书他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和“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他跻身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写作背景 《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是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封建复辟王朝被推翻的影响下创作的。作品表现了反封建的现实主题,深切谴责了给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带来深重苦难的社会。作者雨果与巴黎圣母院渊源极深。少年时代的他就对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到青年时期,他更是屡次进入圣母院,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并假托曾在巍峨高耸的钟楼的黑暗角落,发现墙上有一个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词:命运!这个词无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动了作者,处于激动中的雨果便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展开大胆想象,为世人塑造出了善良纯真的吉普赛女郎,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敲钟人,道貌岸然却满腹淫欲的弗雷洛等经典人物形象。而《巴黎圣母院》确是为了叙说“命运”而写的。雨果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和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与冲突,这终于导致小说的悲惨结局。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地位与影响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在今天仍然被一遍遍的翻印和重版。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它的发表,打破了伪古典主义的桎梏,标志着浪漫主义的彻底胜利。小说以引人入胜的生花妙笔,描述了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敲钟人卡西莫多、道貌岸然的副主教等几个主要人物命运间的纠葛、冲突、毁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482年法国巴黎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性地再现了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历史现实。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 这部书一度遭禁,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更加名声远扬。 故事概要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雷洛·克洛德,道貌岸然,残忍虚伪,他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动了淫念,便指使自己的养子——外表畸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趁夜劫持少女,不料被英俊风流的卫队长弗比斯所救。爱斯梅拉达爱上了弗比斯,满怀嫉妒的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优秀范文1000字5篇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优秀范文1000字5篇《巴黎圣母院》是法国着名作家雨果写的。雨果在搜索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的角落里发现墙上有几个大写的手写的希腊字母因受雨水的侵蚀,字已经黑黝黝的,完全陷入石头里。那么关于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范文一 人性游走于美与丑之间——《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伟大的诗人,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被世人熟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又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雨果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

整部作品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伽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书中描写了一个残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弗比斯,最底层的老鼠洞里的几个隐修女,至于副主教弗罗洛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弗罗洛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性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副主教和伽西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悲剧永远是悲剧,在悲剧中却给我们这些读者许多想象,卡西莫多抽泣着从心底发出一声呼号:“啊!我所爱过的一切!”时心里的那种矛盾、悔恨、自责都一统表现出来。我猜:他的矛盾因为他轻松地把养父给“杀死了”,毕竟这是养

巴黎圣母院阅读 故事主线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一 2、学科:语文 3、课时:第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提前一个月让学生尽可能地阅读《巴黎圣母院》,并完成教材“思考与探究”部分中预设的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2)以班级为单位,集体组织观看影片《巴黎圣母院》。 二、教学课题 1、引导学生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2、理解和领悟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义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名著导读”部分《巴黎圣母院》内容分析: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特征:奇异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别出心裁的奇遇巧合;强烈鲜明的美丑、善恶对比;丰富生动、珠玑迸发、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通过导读,来消除学生对外国名著的畏难情绪,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窥一斑而识全豹,让学生高屋建瓴,了解其旨意,以极为精确而又充满意蕴的文字,对名著的概述及精要部分做了介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学习惯,指点进行名著阅读的门径。学情分析: 《巴黎圣母院》篇幅较长,开头的描写涉及15世纪法国与宗教生活的许多细节,刚开始读会觉得五光十色,有点繁琐,只要有耐性读下去,就会被吸引住。通过名著导读学习,及小说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小说阅读及分析的方法。教学目标: 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2、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理清小说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3、欣赏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巴黎圣母院》的兴趣,理清小说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理解和领悟正确的美丑观、善恶观。 教学准备: 1、提前一个月让学生尽可能地阅读《巴黎圣母院》,并完成教材“思考与探究”部分中预设的问题,从而达到在阅读、交流中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

议论文论据雨果与巴黎圣母院

议论文论据精选:雨果与巴黎圣母院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议论文论据精选:雨果与巴黎圣母院,希望大家能够喜 欢! 许多人知道巴黎圣母院,都是因为读了雨果的小说或是看过改编的同名电影。此刻,当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和空间的距离站在巴黎圣母院前,举首仰望这座已历经八百余 年的风雨沧桑,但仍气势雄伟、丰韵犹存的宏伟建筑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巴黎圣母院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西岱岛上,它最早动工于1163年,由当时的教皇 亚历山大和路易七世共同主持奠基,直到1345年整个工程才最后完成。此后在17 世纪和19世纪又进行过两次重大修复,于1864年才重新开放。作为一座由罗马式 建筑到哥特式建筑过度的典范,巴黎圣母院在欧洲建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介绍,在这之前,欧洲及世界各地所建的都是罗马式教堂,建筑造型几乎千篇一律,粗笨 臃肿、低矮抑郁、幽暗沉闷。巴黎圣母院则完全打破了前人的藩篱,创造了一种崭 新的哥特式的教堂结构。有关资料显示,无论是建筑的外观还是内部的空间都追求 一种轻盈、飞升的强烈动感,这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巴黎圣母院在西方建筑之所 以能成为哥特式建筑的经典,并成为后来欧洲许多教堂的范本,就因为巴黎圣母院 在哥特时期是第一座追求高耸向上的动感的教堂。整个建筑完全用石头砌成,所有 屋顶、塔楼、扶壁等的顶端都用尖塔作装饰,拱顶轻,空间大,一改罗马式教堂建 筑那种拱壁厚重、空间狭小之弊。使得整个建筑虽然错落参差,但却庄严、和谐, 倔傲与灵秀巧妙搭配,浑然一体,从而在宏大和巍峨的主体造型中透出一种庄严的

神圣感和神秘的奇幻性。如果说,这样的解释还略显抽象的话,我们这里不妨借助 雨果的如椽之笔来认识一下巴黎圣母院的真实面貌,他是这样描绘的:“正面的那 三个尖顶拱门,雕刻着齿形飞檐浪花浮雕的神龛里立着二十八座诸王的塑像;那中 央的巨型花格窗户的两侧有两面侧窗,使之如同祭祀执事的身边的两名助祭;那高 挑而单薄的梅花形拱廊内,细小的圆柱支撑着相对笨重的平顶;还有那两座巍峨的、黑沉沉的钟楼连同它们的石筑前檐,上下重叠为雄伟壮观的六层,构成了一个和谐 宏伟的整体——这一切,既是先后地,又是同时地拥挤着,但丝毫不紊乱地尽情地 展现在你的眼前,连同无数浮雕、雕像和细部装饰,强劲地结合为肃穆安详的整体,简直是一曲石制的波澜壮阔的交响乐。这是人类和一个民族的卓越作品,它的和谐 整体既复杂又毫不缺乏统一……它的每一块石头上都呈现着艺术家们的天才奇想和 工匠们的娴熟技能。” 当然,巴黎圣母院的魅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它建筑的宏伟、历史的久远和它在 建筑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其中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所写下 的那一部传奇的巨着。可以说,是雨果给这座冰冷的石头的建筑物注进了血液和灵魂,是雨果在莫种意义上光大了巴黎圣母院的美学意义。 不可否认,巴黎圣母院与雨果之间有着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天然的缘分。据1831年出版的《巴黎圣母院?原序》记载:雨果在一次造访巴黎圣母院时,偶然发 现圣母院两座塔楼之一的一个暗角上,有人用手在墙上刻了两个大写的希腊字母 “命运“。这两个字顿时使雨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引起了他深沉的思考:是谁 会在这样的地方刻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里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悲哀和不幸?于是, 始终处于激动之中的雨果根据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主旨,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6篇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6篇 导读: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建造时间长达150年,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石头建筑,以其结构严谨、雄伟庄严的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地位。被誉为一部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各国的诗人、作家都曾歌颂过它。在读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以后,我对这座宏伟的建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6篇,欢迎阅读! 巴黎圣母院的读书笔记(一):在短暂的寒假中,我读完了 这本厚厚的《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这本书使我思绪万千。 这本书主要写了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的爱情故事。作者雨果还花费了许多心思,描写了巴黎城和圣母院,使我十分想去一览那里的风光。《巴黎圣母院》这本书把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放大 了若干倍。 生活中有很多人和书中的人物一样,比如书中的反派角色克洛德,多少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把罪祸嫁祸到别人身上。 虽然爱斯美拉达的一生是不幸的,但是她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她就像一棵屹立在沙漠中的仙人掌,我们要向爱斯美拉达学习,虽然在恶劣环境中,但却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我们的明天就会更加的美丽。 巴黎圣母院的读书笔记(二):《巴黎圣母院》在雨果的浓

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加西莫多。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 读了这本书,我也要做一个正直勇敢,互助互爱的人,只有我们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巴黎圣母院的读书笔记(三):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读完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我从中找到了谜底。 爱斯梅拉达美吗?当然美。她能歌善舞,魅力四射,可恶怡人;然而令她真正登上美的殿堂则是因为她心肠仁慈、对恋情的矢志不渝。沙多倍尔美吗?他俊秀洒脱、风骚倜傥、伶牙俐齿;然而他真才实学、摆弄情感,是一个地隧道道的纨绔子弟,你能说他美吗?敲钟人加西莫多美吗?他独眼、驼背、跛足、哑巴,形容丑恶,令人避而远之,然而他心灵纯粹高贵、勇敢机灵、嫉恶如仇,你能说他不美吗?克洛

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以其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情节,鲜明的对照,凝结成为一部浪漫主义巨著,为浪漫主义奠定了一座丰伟的文学纪念碑。那么,关于《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带来《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真善美的真谛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 这是一场关于真正的美与丑的较量,这是一首唤醒我们认知真美的不朽诗章,这是一条净化心灵的光明路,这是我们值得一读的书《巴黎圣母院》。 故事发生在1482年的格莱夫广场,我们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再一次成为了公认的丑王,他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他的坎坷的一生,他拥有着恐怖的外貌和身体的残疾,并且生母所抛弃,最终由中的副教主克洛德所扶养长大,却只能躲在阴暗角落当一位敲钟人。但是当他遇到美貌无比的爱斯梅拉达时,他沦陷了,忍不住靠近佳人却惊扰吓坏了她,最终卡西莫多还是选择将这份爱默默埋在心里,时刻保护着她。而文中的女主角爱斯梅拉达是一位不仅有着美貌还有着一颗仁心的人,她在乞丐王国中救下了落魄诗人甘果瓦,并成为他名义上的妻子;她在卡西莫多接受惩罚时不计前嫌为他送水,这些都体现出她的善良。 但是当单纯善良的她爱上徒有其表的花花公子弗比斯时,注定这

份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在反抗贪婪虚伪的弗比斯后,被诬陷刺杀,最终推上了行刑场,面对即将被绞死的命运。而年老丑陋的副教主克洛德也觊觎她的美貌,在爱斯梅拉达拒绝他后,无情的处死了她,卡西莫多在众多阻挠下,却只能带走了爱斯梅拉达的尸体,从此消失无踪。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悲剧,但是却又不失那一点圆满以及那份神秘感,让卡西莫多最终能够陪在爱斯梅拉达的身边,陪她长眠。 我认为这本书便是想要反映当时那个所处的社会背景下,和的贪婪和残忍,以及当时人们的麻木和冷漠,但是却不缺少真正善良的人去同这两股恶势力英勇斗争,读后感.用这种善良去反讽当时的宫廷和,从而体现出什么是真美,什么是真恶。雨果的这种写作方式和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相比之下,我觉得这部作品显得很有韵味,文中有着不少的耐人寻味的地方,但是也不会是晦涩难懂,反而有那种直白的感觉。然而正是这种直白让我觉得里面的人物更加生动以及让人物情感的以一种极自由真实的体现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以貌取人的情况随处可见,也有不少人披着华丽的皮囊却做着魔鬼般的事情,所以内心的真美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600字范文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在地域方面的影响十分大,它让远处于法国巴黎的圣母院闻名于世。维克多雨果的功劳必须是肯定的。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光,万人瞩目。寒假中,读完这本书,受益颇多,心得如下几点: 一、美与丑

高考语文阅读:《巴黎圣母院》阅读理解及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巴黎圣母院》阅读理解及 答案 巴黎圣母院 ①圣诞节下午,我来到了巴黎圣母院。 ②弥撒正在进行。大厅里坐满了人,走道上也站满了人。走道上的人像坐着的听众一样,也在胸前画十字,也随着神父的指挥唱圣诗圣歌。音乐声和神父的声音一停,上千人的大厅里没有一点嘈杂声,人群只在唱圣歌的时候,在齐声回答“阿门”的时候,才发出声音。这里什么人都有,有穿着讲究的,也有服装寒酸的,有老夫老妻,也有年轻的夫妇们和他们未成年的孩子,还有各种身份、各种年龄的男女。他们的表情一样虔诚,法国人平时脸部常有的那种机智、活跃、调皮甚至玩世不恭的神情,都不见踪影了,他们完全沉浸在宣道和音乐声中。有些人低着头在沉思,有的人把木椅转过来,跪在椅子上。过道上不时有人走动,但动作缓慢轻柔,大气都不敢出,即使是青年人,也早已收起了他们一出教堂门也许就要恢复的放肆轻佻的常态。我看到一个男子坐在神父的面前,这是一个练达世故的中年人,从讲究的衣着来看,他显然在世俗中混得相当不错,现在,他两手合在胸前,与神父严肃认真地交谈。

③多么值得深思!在法国封建社会,从教会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以后,神父和教士就成为讽刺揭露的对象,宗教教义就受到诘难。拉伯雷在《巨人传》里几乎把有关宗教的一切神圣的事物都嘲笑遍了。到18世纪,宗教和教会更是遭到彻底的否定。到了18世纪末,巴黎民众干脆涌入巴黎圣母院,打碎了原来的宗教偶像,在这里举行了理性女神即位的典礼。然而,理性女神在巴黎圣母院的地位却难以巩固。后来,拿破仑与教皇签订协议,在法国恢复宗教信仰,承认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于是,巴黎圣母院停敲了近十年之久的大钟又敲了起来,巴黎圣母院的“香火”再也没有断过。 ④他们真相信天主?现在已经是科学高度发达、人类进入了宇宙空间的新世纪,他们仍然相信诺亚方舟那些陈旧的神话?记得两三个星期前,我和一对老夫妇坐在圣母院广场旁边的椅子上聊天时,我这样问他们。那位衣着整齐的老先生回答说:“的确相信。如果您不相信,您怎么解释这样奇妙的世界是谁创造的?而且,人,总应该相信一点什么。” ⑤人,总应该相信一点什么。现在,这些人的态度和表情,清清楚楚地告诉我,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时刻,他们从生存竞争中,从灯红酒绿中完全超脱了出来,正在思考一些严肃的事物。我深知,他们所相信的东西只不过是并不存在的彼岸世界,然而,他们却相信得这样认

浅评雨果《巴黎圣母院》

浅评雨果《巴黎圣母院》 法国文学无疑是世界文学史殿堂中一顶耀眼的皇冠,而维克多·雨果的一部《巴黎圣母院》则更是这顶皇冠中无法忽视的一颗耀 眼的宝石。书中淋漓尽致的描写了在路易十一统治下十五世纪的法国。教会人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和王权的专横暴虐。这一部史诗一样的伟大作品不仅仅只是带给当时社会以巨大轰动,更重要的是它长久的教育鞭策着厚实的芸芸众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传世巨作,一起聆听横跨700年遥远的共鸣。 那是一个锋利的时代,欲望催生出庞大的武器,物质把一切压垮,虚荣把一切卷向天空。钻石的光芒切割着瞳孔。狭隘的空间中暗流涌动。吞噬着人性,人心和灵魂。而我们的男主角拉西莫多,他的相貌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时代的化身:他天生一副怪相,大脑袋上栽着棕红色的头发,两肩之间拱起一个硕大的驼背,全靠前面的鸡胸才维持平衡;大小腿扭曲异常,只有在膝盖处能合拢,以至从正面看来像两柄以刀把相接的镰刀,宽脚板,一双巨掌。是的,他是这样的丑陋,以至于人们把他当作魔鬼,孩子们把他当作怪兽。的确,在外表上他没有让人值得称赞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所有人嫌弃,鄙夷,厌恶的人,却在这部作品中大肆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良知,什么是真情,给后世无数人以启迪,以教诲。 首先打动人的是卡西莫多的感恩。因为丑陋不堪的长相,从来没有人关心他,同情他,有的只是无尽的嘲讽,捉弄和咒骂,所以他对所有人都怀着恶意和仇恨。只是在对所有人的怨恨中除一人例外,他

爱这个人的程度与他爱圣母院相等,可能还超过;此人就是克洛德·弗洛罗。事情很简单,克洛德收留,收养了他,给他衣食,养他成人。他小时候,每当狗和孩子在后面追赶起哄,他总是到克洛德膝下寻求庇护。克洛德教他说话、读书、写字。后来是克洛德让他当上了敲钟人,把大钟嫁给他,这等于把朱丽叶交给罗密欧。所以,他的感激之情深厚、热烈、无边无际。当卡西莫多意识到克洛德·弗洛罗对爱斯梅达拉深切的爱情后,这个可怜的人儿不惜一切代价去帮助这位“恩人”,甚至不惜绑架爱斯梅达拉。为了他,他陷入被刑法严惩的困境,耻辱柱上的他像孩子一样孤苦、无助。而后克洛德·弗洛罗不断利用着卡西莫多这份感激借他之手做那些让人唾弃丧尽天良的事,卡西莫多依旧选择了接受。卡西莫多的这份感恩之情,虽然被克洛德·弗洛罗无情的利用,可这不正好证明了卡西莫多的善良与单纯吗?谁对他一分的好,他必会回报给对方十分。这也正是他命运的悲剧性所在,太过善良的人在乱世里是无法安稳的活下去的,恰恰是这份感恩,将卡西莫多推向了死亡。 其次是他真挚的爱情。当卡西莫多被束缚在耻辱柱上,头顶骄阳烈日,四周充斥了路人无情的责骂与嘲笑时,爱斯梅达拉出现了。她在卡西莫多心理生理到达极限即将崩溃之时,给了他一个微笑和一壶救命的水。一滴眼泪回报一滴水,卡西莫多哭了,泪水是那样的透明,像水钻一样的纯净,原来历经磨难坚强如他也有脆弱的一面。只是在这泪水中包含的不知是委屈、痛苦还是羞愧。从此之后,他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波西米亚姑娘。她美丽、善良;但是他却是自卑的,甚至于

2020年《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

2020年《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下面是为大家的《巴黎圣母院》,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这部伟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从而来到我的手中。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伽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伽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巴黎圣母院》阅读训练题

《巴黎圣母院》阅读训练题 1.《巴黎圣母院》中,当爱斯梅哈达跪在圣母院门前执行忏悔仪式之后,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的请作简要介绍。 卡西莫多把爱斯梅哈达救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爱斯梅哈达,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加西莫多愤怒地把克洛德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爱斯梅哈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2、请你谈谈下面画横线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这时,加西莫多重新抬起眼睛去望埃及姑娘,看见她的身子吊在绞刑架上,远远地在她的白衣服里作临死的痛苦的颤抖。随后他低下头去看看直挺挺躺在钟塔下面的摔得不像人样的副主教,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鸣咽:“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雨果《巴黎圣母院》) 加西莫多对克洛德,由原先的感恩到认清他丑恶的灵魂,并把他推下钟塔,这声呜咽表现了加西莫多分清善恶之后由爱转恨的复杂情感。而对爱斯梅拉达,这声呜咽则包含着加西莫多深深的爱和对她死去的悲恸之情。 3、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加以说明。 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地解救了她。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遭受了绞刑。 4、概括作品主题 小说描写了一个吉卜赛女郎爱丝美拉达被主教陷害、被卡西莫多救助最后难逃绞刑的命运,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

5、爱斯梅拉达形象浅析: 爱斯梅拉达纯洁无邪,热情天真,对爱情充满憧憬和渴望。正因为她以为世人都像她一样的真心实意地待人,所以当弗比斯在巡逻中偶然救了她后,她就把爱情献给了他。正因为她纯洁无邪地追求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所以至死爱着弗比斯,丝毫没有怀疑他会欺骗和背叛自己还幻想他还会再来搭救自己,其纯真令人心痛欲裂。 爱斯梅拉达不畏强暴,品格坚贞。当她被诬陷而关在死囚牢房里时,当弗罗洛把她从圣母院钟楼骗出来时,弗罗洛几次让她在死亡或屈服中选择,面对弗罗洛的淫威,她宁死不屈。临刑前,弗罗洛以生为条件引诱她就范,她望着绞架断然回答“它还没有你那样使我害怕”“讨厌的肮脏的妖僧!”“我要扯下你那可恶的白头发,一把一把往你脸上扔去!”“滚你的吧!”她宁愿选择绞架,不屈服于卑鄙的伪君子弗罗洛,再次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人格。(349)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5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5篇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下面是收集推荐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00字(一) 雨果笔下酝酿的《巴黎圣母院》,巍峨壮美,在作者的心里,她是神圣的,是神的产物——“这是一个时代所有力量凝结的神奇产物,每一块石头都千姿百态,鲜明地显示了由艺术天才所统摄的工匠的奇思异想,一言蔽之,这是人的创造,伟壮而丰赡,赛似神的创造,似乎窃来了神的创造的双重特质:繁丰和永恒,庞然大物,见者无不震悚。” 虽然没有真实的见过这座神圣的教堂,但是在《巴黎圣母院》中,在作者的深情描写下,就已经让人无限遐想。 初次看完《巴黎圣母院》,只是仅仅知道了在巴黎圣母院中发生的一段浪漫而又悲哀的故事,但当自己真正去读这本书后,就会发现故事背后让人深思的含义,作者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讲述了15世纪在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由于贪婪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美色,指使卡西莫多掳走爱斯梅拉达,被上

尉队长福比斯救,嫉妒的克洛德决定刺杀福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使爱斯梅拉达被判死刑,在行刑时被卡西莫多救走,藏身在巴黎圣母院,乞丐群体为救斯梅拉达而在巴黎圣母院与卡西莫多发生大战,可爱斯梅拉达却被克洛德残忍的绞死在巴黎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的将那个内心丑陋的克洛德从巴黎圣母院教堂的顶楼推下,最后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的尸体长眠于鹰山地窖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故事背后的真相,让人哀叹,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让人永远都看不完,读不尽,书中人物的性格,结局,心理,无不在演绎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善恶美丑。 世界上每一种事物都存在着利和弊,善和恶,相反的两面,非善即恶,有人总说世上的好人比坏人多,所以,故事中的坏人总是恶名昭彰,落的个悲惨的结局,而善良的人也会得到他们最后自己选择的结果。 正如《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一样,她有着最旖旎的正面,也有着最丑陋的反面,她有着最炙热的灵魂,也有着最蚀骨的阴谋,她在东方的阳光下闪闪发光,也在西边落日之时成为最独立的残霞。 在读完这本书后,想象着书中的场景——在飘渺的云雾中,一座硕大的教堂在云雾之中,在教堂的楼顶平台上,闪过了一幕幕的画面:身穿白衣裙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在月光下和小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500字_读后感 我去过法国,看到过巴黎圣母院,但是没有进去。我学习法语,很早就听说过巴黎圣母院的大名,也知道这么一部著名的小说,但是直到今天我才看完这本小说。还是断断续续的,今天一章,明天一节的拼凑着看完的。 我在看书之前就知道小说的结局,知道丑陋的卡西莫多最后会把“邪恶”的副主教推下钟楼。这也许会让我失去了一些看这本小说的乐趣。看的时候我的心里已经知道会有这样一个结局,也多少有一些期待这样的结局早点到来。但是这本小说仍然很吸引我。 小说从格兰古瓦这个在我看来有些荒诞的人的“圣迹剧”开篇。格兰古瓦是一个爱空想的哲学家,有一点点才华,创作了“圣迹剧”的剧本,尽管没人对他的“圣迹剧”真正的感兴趣,但是他仍然为之感到骄傲,也许是因为所有的作家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他又是一个穷酸的书生,因为没钱而不知道该怎么度过寒冷的夜晚,被自己的贪念诱导跟踪美丽的艾丝美拉达,最后落入聚集的流浪汉手中,差点被流浪汉们处死,幸而鬼使神差,被艾丝美拉达救下,还得以和美丽的艾丝美拉达成亲。格兰古瓦跟所有的男人一样有着好色之心,想要以丈夫的身份占有艾丝美拉达,但被艾丝美拉达以匕首相威胁之后就放弃了非分之想。为了生计,和艾丝美拉达一起卖艺,用牙齿顶椅子。最后在副主教的唆使之下煽动流浪汉们攻打巴黎圣母院,最终导致艾丝美拉达被绞死在绞刑架上。他的结局在小说的主要人物中算是比较好的,靠创作悲剧为生。他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恶人”,但他是一个没有任何立场,没有原则,有些懦弱和迂腐的人。他有哲学家的空想,又很现实,为了活命什么都能接受,什么原则都能放弃。他不会直接伤害别人,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能给别人带来伤害。我对他的感觉就是,这是一个“荒诞”的人,不会有人喜欢他,但是也不能说出为什么要恨他,他的所作所为,也是出于一个人保命的本能。 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性格很复杂。从小说一开始的描写来看,这是一个虔诚的、好学的教士,也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十分疼爱他的弟弟约翰弗罗洛,为了他的弟弟而收养了卡西莫多。他有强烈的求知欲,刻苦钻研神学,也正因为求知欲太强而沉迷于炼金术,乃至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然而他却对艾丝美拉达产生了疯狂的欲念和占有欲,这跟他的教士身份产生了冲突,并最终毁灭了他。他为了得到艾丝美拉达不惜伤害他人的生命,使用卑劣的手段,陷害艾丝美拉达,使她被判处死刑。又在卡西莫多救了她并将她安置在钟楼的小屋里时想要强行占有她。在小说的末尾,他趁流浪汉攻击巴黎圣母院的混乱之际,将艾丝美拉达骗出钟楼,以向搜捕她的国王的部队告发相威胁,遭到拒绝。国王的部队最后抓住了艾丝美拉达并对她实施了绞刑。他最终毁灭了自己疯狂想占有的人。用作者的话来说,他得不到艾丝美拉达,就要毁灭她。而他本人,最后也被卡西莫多从栏杆推下而摔死。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认为他是“恶”的化身。他作了恶,既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他的恶源自他疯狂的欲望。但是他的欲望是每个男人都会有的欲望,只不过他的欲望跟他作为教士应该拥有的虔诚的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种欲望和冲突折磨着他,他承受不了这种痛苦,在这种痛苦的驱使之下,他不顾一切地毁掉了艾丝美拉达、他的弟弟约翰弗罗洛、卡西莫多,也毁了他自己。

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有感

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有感 维克多?雨果用他那毫不留情的笔,猛烈鲜明地抨击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清规戒律,主张自然存在的一切,并且提出了美丑对照的审美原则。 轻轻的,我闭上了眼睛; 静静的,扒在了书桌进入了梦境; 幽幽的,耳畔响起一遍嘈杂声; 微微的,睁开双眼,我已置身与巴黎圣母院这座法国把教堂前。 “轰轰……”钟声响起,不禁意间让梦中的我想起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书中所提及的那鼎大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书中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人物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浮沉。 首先,展现在我眼前的是美丽出众的舞者爱斯梅拉达,她一人歌舞,群众云集,她是作品在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上的集中体现。她是作者全力讴歌的对象。她是被无数读者公认为清白无暇,美丽善良,天真热情,坦率开朗的少女。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简直

可谓是美的化身,她把世人都看作像她那样纯洁忠贞,以至于死都保持着对负心,放荡无情的弗比斯的爱情。 作品中作者安排了上层 __与下层平民的对照。在封建王朝里,他们内部勾心斗角,处处与人民为敌,冤狱遍布国内,致使波希米亚女郎爱斯梅拉达遭受 __与迫害;而在“黑话王国”里,尽管那些平民,乞丐,流浪者们衣裳褴褛,举止粗野,但心地善良,互助互爱,具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与封建王朝,天主教会斗争,对爱斯梅拉达倍加爱护和尊重。 慢慢地,一副阴森的嘴脸呈现在了我的眼前,他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他外表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但他的灵魂是邪恶阴险,卑鄙狠毒的,他是真正的魔鬼,是恶与丑的化身。 与克洛德相反的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在《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伽西莫多的外貌虽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他懂得真爱,他勇敢地从封建教会的“虎口”中救出了爱斯梅拉达,用“圣殿避难”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生命。在圣母院中,伽西莫多还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梅拉达。他的形象在作品中逐渐由丑变美由矮小变为高大,人们也从嫌弃变得喜爱他,尊敬他了。他代表了处于社会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