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_1995_2005_发展(1)

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_1995_2005_发展(1)

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_1995_2005_发展(1)
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_1995_2005_发展(1)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第5卷) J OURNA L O F SOUTH C H I NA AGR IC U LTURAL UN I V ERSITY (SOCIAL SC IE N CE ED I T I ON ) N o .42006(V o.l 5)

收稿日期:2006-07-26

作者简介:向安强(1960-),男,湖南澧县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史、科技与社会.

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

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发展

向安强1,2

(1.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2.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摘 要:讨论了中国科技考古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考古三大刊近十年

(1995-2005)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并进行了文献综述。综合分析认为近十年我

国科技考古事业发展较快,文献数量一路攀升;但虽有篇数的 量 变,却缺乏 质 的飞跃,所以现阶段

我国科技考古事业仍然处在所谓的 发展后期 ;分析预测在2005年之后有望步入 快速发展期 。用

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索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规律是一种有益尝试,但方法需要改进,即要结合被统计的文献

内容,更要关注被统计之外的科技考古动态,以期尽量客观。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考古三大刊;十年(1995-2005);科技考古

中图分类号:K 8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6)04-0106-11

引言

19世纪中叶,科学的近代考古学正式形成。进入20世纪以后,各种自然科学和技术都有快速发展,并在国外考古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的科技考古事业也可溯源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逐渐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已有较大进步和喜人成绩。为了了解和总结近阶段我国科技考古的发展情况,我们拟从考古三大刊发表的文献进行统计及分析,以期掌握我国科技考古的近况及发展态势。

考古三大刊指的是:《考古》、《文物》、《考古学报》。它们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公认的三大权威刊物,代表了中国文物考古的学术主流,都是重要的中文核心期刊。本文对考古三大刊发表的有关科技考古文献的统计,从1995年开始,止于2005年;题曰十年,实为十一年。

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有过一些论述。统计分析中国科技考古近阶段的发展情况,首先有必要认识科技考古,了解它们涉及的范围。科技考古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国内已有学者专文介绍过[1];它包括年代学研究、环境考古学研究、体质人类学研究、物质结构及化学元素分析、田野考古新技术、计算机考古及文物保护等方面。

自然科学和手段被引进到考古学研究中,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是发现了在以往的考古学研究中不能涉及或忽略涉及的研究领域。二是提高了考古学研究的效率和精确度。

一、1995年前中国科技考古发展简况

本文重点分析近年(1995-2005)来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情况,并推测今后的发展态势。因此,必须回顾1995年前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简况,以此作为参照和比较。

(一)前人分析归纳:中国科技考古发展三个历史阶段

有学者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在对九种中文核心期刊(其中八种考古类核心期刊,一种为物理核心期刊)《考古》、《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敦煌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现《中国历史文物》)、《江汉考古》、《核技术》等所刊登的科技考古论文的统计中发现,我国科技考古论文统计曲线呈

现三个平台,它印证了我国科技考古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倡导期(1950-1977),初步发展期(1978-1989),快速发展期(1990-2002)。这三个发展阶段与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期所对应[2]。

1.倡导期(1950-1977)

早在1950年,王振铎就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 司南指南针与罗盘 的论文。1951年夏鼐在《文物》上发表了 漫谈敦煌千佛洞和考古学 的论文,提出 用自然科学方法考古 的观点,这大概是国内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到1977年有关科技考古的论文总数已达122篇,但年均发表论文数均在20篇以下,表明了初创期(倡导期)的情况。195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碳十四测定年代实验室的建立是其标志。

2.初步发展期(1978-1989)

在这一时期,经过 文化大革命 破坏的经济和科技得到了发展,因而促进了科技考古事业的发展。到1989年,这一时期(12年)发表科技考古论文数已达302篇,但年均发表论文数除个别年份外(如1988年37篇)在20-30篇,表明了我国科技考古有了初步的发展。张居中教授《舞阳贾湖》的出版是其标志(笔者注:此有误,《舞阳贾湖》出版于1999年)。

3.快速发展期(1990-2002)

在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现,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调整的发展,因而也促进了科技考古事业的发展,这一期间(13年)发表科技考古论文的总数已达552篇,其年均发表论文数均在30篇以上,最高的1995年达62篇。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不少高新技术都应用到考古中,如遥感、DNA 等。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正式启动是其标志。

4.小结

把三个时期发表科技考古论文数制成直方图并作比较,倡导期共27年仅发表论文122篇,而初步发展期共12年发表了302篇,快速发展期共13年就发表了522篇。这表明科技考古事业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表明,中国科技考古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

(二)本人拙见:中国科技考古发展历史阶段的重划

钱俊龙等学者采用科技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九种中文核心期刊所登载的科技考古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很有学术意义和价值;尝试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寻找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规律,并以期推动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发展,无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本人以为,他们对我国科技考古三个历史阶段(倡导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的划分有欠妥之处,值得商榷。本文利用他们的逐年统计表和曲线图,重新对中国科技考古发展历史阶段进行新的划分。重新划分的依据,即要看文献的数量,也要分析文献的内容。

1.酝酿期(1950-1957)

本阶段即非倡导期,更非初创期。仅有夏鼐等先生提到 用自然科学方法考古 ,并没有在学术界倡导。这8年中,仅有6篇论文与科技考古相关,更谈不上创始期,充其量只能称之为 酝酿期 。

2.萌芽期(1958-1966)

本阶段还可称之为 起始期 ,从1958年起到 文化大革命 开始共9年。其间发表科技考古方面的论文共67篇,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碳十四测定年代实验室的建立可作为标志。

3.停滞期(1967-1971)

本阶段由于 文化大革命 的原因,考古工作几乎停顿,而科技考古完全处于停滞。这5年间,科技考古论文发表数据居然为0。

4.复苏探索期(1972-1977)

本阶段以邓小平重新出山主持中央工作开始,到四人帮垮台为止。期间科技考古工作和所有行业一样,开始复苏。这6年间,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49篇,呈现了一种复苏探索的局面。

5.经验积累期(1978-1984)

粉碎四人帮, 文化大革命 结束,以及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本阶段的开始,本期终止以全国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开始为限。这7年间,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132篇,年平均19篇,创历史新高。本阶段出现一批介绍国外科技考古的文章,值得注意。

6.形成期(1985-1989)这一阶段正值我国经济、科技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全国文物普查开始和全面发展的时期。考古工作的大发107第4期向安强: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发展

展,促使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形成气候。这5年间,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138篇,年平均28篇。本阶段的科技考古论文所涵盖的学科门类宽泛,标志着中国科技考古的形成。

7.发展前期(1990-1994)

本阶段相当于钱俊龙的 快速发展期 ,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之时。因而也促进了科技考古事业的发展。这5年间,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191篇,年平均38篇。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开始有高新技术应用到考古工作中,表明我国科技考古工作有了初步发展,可视为发展前期。

8.发展后期(1995-2005)

我国科技考古工作发展到本阶段已基本趋于成熟,既可称为 发展后期 ,也可视为 成熟期 。但绝对还称不上 快速发展期 ,因为和 发展前期 比,只有 量 的增加,而缺乏 质 的变化。其间,九种核心期刊8年(1995-2002)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392篇,年平均49篇;考古三大刊11年(1995-2005)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186篇,年平表1 考古三大刊十年发表的科技考古文献按杂志分别统计表考古文物考古学报19959301996175119971364

19981141

199911212000943

200114722002112020038332004107120051310十年合计1264416参考文献[1][3-127][128-171][172-187]

均17篇。虽然本阶段发表的论文数量在一路攀升,但从文献的内容分析,仍然没有 质 的变化。9.快速发展期(2005年以后)依综合因素分析,2005年以后,中国科技考古事业有可能出现一个 质 的飞跃,而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 。理由详后。二、考古三大刊十年(1995-2005)科技考古文献统计

[1][3 187] (一)按《考古》、《文物》、《考古学报》等杂

志分别统计

按杂志分别统计的结果用分别统计表(表

1)呈现如下;并列出详细的文献目录。 (二)逐年统计逐年统计结果用逐年统计表(表2)和逐年统计曲线图(图1)呈现如下。

表2 考古三大刊十年发表科技考古文献逐年统计表

年份

篇数年份篇数年份篇数年份篇数1995

121998162001232004181996

23199914200213200514199723200016200314合计

186图1 考古三大刊十年发表科技考古文献逐年统计曲线图

(三)按方法分类统计

按方法分类统计的结果用分类统计表(表3)呈现如下。

108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第4期

三、考古三大刊十年(1995-2005)科技考古文献综述

(一)年代学研究

1.碳十四断代

表3 考古三大刊十年发表科技考古文献按方法分类统计表分类方法论文数占总数比例

年代学碳十四断代22热释光断代3合计2513.51%环境考古学综合8合计84.32%植物考古学硅酸体9孢粉4植物遗骸7其他8合计2814.59%动物考古学综合9合计94.86%体质人类学人骨9DNA 3古病理1非测量体征1食性分析1其他1合计168.65%考古勘探遥感6地球物理方法6其他1合计137.03%计算机综合2合计21.08%文物保护综合8合计84.32%综述综述4合计42.16%其他其他9合计94.86%总合计总合计186100.00% 十年间,所发表的碳十四断代方面的论文,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公

布的测定年代报告为主,即《放射性碳素测定年

代报告》(22-31);其次为北京大学考古系碳十

四实验室公布的测年报告,即《碳十四年代测定

报告》(10)。还有仇士华等《碳十四断代技术的

新进展与 夏商周断代工程 》及蔡莲珍等《贝叶

期统计应用于碳十四系列样品年代的树轮校

正》的数篇论文。

2.热释光断代

有龚革联的《长沙出土古代陶瓷器热释光

年代》,王维达等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热释光

检测报告(一)(二)》等。

(二)环境考古学研究

这里的环境考古学不包括植物考古学和动

物考古学,二者另述。十年间的环境考古论文

主要有荆志淳等的《河南商丘全新世地貌演变

及其对史前和早期历史考古遗址的影响》,宋建

的《上海马桥遗址古环境探析》,宋豫秦的《河南

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靳桂云的《燕

山南北长城地带中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化及影

响》等。

(三)植物考古学研究

1.硅酸体分析

主要有王增林的《植物硅酸体分析在安徽

蒙城尉迟寺遗址中的应用》、《尉迟寺遗址硅酸

体分析 兼论尉迟寺遗址史前农业经济特

点》,吕厚远等的《水稻扇形硅质体的鉴定及在

考古学中的应用》,姜钦华等的《河南驻马店市

杨庄龙山文化遗址的植硅石分析》,靳桂云等的

《山东临淄田旺龙山文化遗址植物硅酸体研究》

和《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土样植硅体研究》,

萧家仪的《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古稻类植物硅

酸体分析报告》等。

2.孢粉分析

主要有齐乌云的《山东乳山市翁家埠遗址

孢粉分析研究》和《从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的孢粉

分析看当时的人地关系》,萧家仪的《江苏兴化南荡遗址孢粉分析报告》,韩辉友等《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孢粉分析》等。

3.植物籽实的形态学分析

主要有顾海滨的《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水稻及其类型》,孔昭宸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八千年前水稻遗存的发现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傅大雄的《西藏昌果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作物遗存的发现、鉴109第4期向安强: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发展

110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第4期

定与研究》,刘长江等的《粟、黍籽粒的形态比较及其在考古鉴定中的意义》,张文绪等的《澧县八十当出土稻谷研究》,赵志军的《云南永仁磨盘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稻谷遗存分析报告》等。

4.其他

主要有赵志军的《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植物考古学及其新进展》、《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 浮洗法》、《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等。

(四)动物考古学

主要有袁靖等《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问题》,《沣西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潘玲《黑龙江桦南县小八浪遗址动物骨骼的鉴定与分析》,陈家全《黑龙江海林市细林河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研究》,黄蕴平《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和研究》等。

(五)体质人类学

1.人骨

主要有陈星灿等的《史前时期的头骨穿孔现象研究》,张君的《湖北枣阳市雕龙碑新石器时代人骨分析报告》,韩康信等《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开颅术证据》,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北京市石景山老山汉墓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韩康信《青海循化阿哈特拉山古墓地人骨研究》等。

2.DNA

主要有周慧等《现代人起源问题与DNA》,吉林大学考古DNA实验室《河北阳原县姜家梁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DNA研究》及《北京市老山汉墓出土人类遗骸的线粒体DNA》等。

3.其他

主要有贾兰坡的《古人类学研究应与病理学研究相结合》,张君《从头骨非测量特征看青海李家山卡约文化居民的种族类型》,张雪莲等《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等《北京市石景山老山汉墓出土颅骨的计算机虚拟三维人像复原》等。

(六)物理化学分析技术

1.陶瓷器

十年间,此类论文发表较多,仅次于金属器和碳十四断代。主要有李虎侯《越窑瓷中的微量元素》,苗建民等《EDXRF方法对景德镇明代官窑青花瓷器的无损分析研究》,李家治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研究》,陆巍《北辛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陶器成分的聚类分析》,赵维娟等《南宋官窑瓷器原料来源的中子活化分析》,何弩等《湖北荆南寺遗址陶器中子活化技术与文化因素综合分析》,王增林《山东地区龙山文化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黄宇营《古陶瓷的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研究》等。

2.金属器

十年间,此类论文发表最多,居首位。主要有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所研究人员的一批成果,如韩汝玢《张家坡M152出土西周戈的鉴定》、孙淑云《深圳大梅沙遗址出土铜器的技术研究》,梅建军《新疆出土铜鍑的初步科学分析》,孙淑云《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的研究》,韩汝玢《中国早期铁器(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金相学研究》,李延祥的《广西贺县铁屎岭遗址北宋含锡铁钱初步研究》,《大甸子墓地出土铜器初步研究》,李晓岑《云南普宁石寨山出土金属器的分析与研究》,以及集体署名的《朱开沟遗址早商铜器的成分及金相分析》,《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初步研究》,《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铁器的金相实验研究》,《火烧沟四坝文化铜器成分分析及制作技术的研究》等。此外,金正耀等学者也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广汉三星堆遗物坑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研究》,《妇丁尊与西周早期青铜礼器的铅同位素研究》,《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属器的实验分析与研究》等。

3.颜料

主要有薛俊彦等《甘肃酒泉、嘉峪关壁画墓颜料分析》,王进玉《敦煌莫高窟出土蓝色颜料的研究》,马清林等《炳灵寺石窟彩塑壁画颜料分析研究》,《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彩陶颜料以及块状颜料分析研究》,李海等《云冈石窟彩绘颜料的初步研究》等。

(七)考古勘探

1.遥感

主要有刘建国《新疆高昌、北庭古城的遥感探查》,《安阳殷墟遥感考古研究》,张立等《浙江余姚市瓶窑、良渚地区遗址的遥感地学分析》,何宇华等《空间遥感考古与楼兰古城衰亡原因的探索》等。

2.其他

主要有阎桂林《考古磁学 磁学在考古中的应用》,钱复业等《地面电探CT 技术及其在三峡考古中的应用试验》,高立宾等《地面透射雷达(GPR )及其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张寅生《磁法在田野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研究》,邓辉等《利用彩虹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高立兵等《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商丘东周城址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等。

(八)计算机考古研究

主要有广东省考古所《田野考古资料的信息化处理与田野考古2000》,刘建国等《洹河流域区域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探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北京石景山老山汉墓出土颅骨的计算机虚拟三维人像复原》等。

(九)文物保护

主要有曹勇《布达拉宫壁画的保护研究》,庞正智《加固交河古代遗址裂缝化学法处理遗址土试验》,胡继高《应用冷冻真空升华技术对出土漆器脱水的研究》,胡东坡等《考古出土饱水木器的腐朽收缩变形原理》,秦广雍等《考古学环境与保存环境中文物腐变因素研究》等。

(十)综合与其他

1.综合

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的《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考古所科技考古20年》,袁靖等《中国科技考古五十年》,俞伟超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在 现代科技考古研讨会 上的发言》等。

2.其他

主要有一组声学方面的论文,如吕厚均等的《北京天坛声学现象的模拟试验研究》,研究组的《天坛穹宇 对话石 声学现象成因及其与 回音壁 关系的研究》、《大理千寻塔蛙声回音研究》等。另有陆巍的《唐九成宫夏季气温的重建》,邹大海的《睡虎地秦简与先秦数学》,吕烈丹的《考古器物的残余物分析》,李存信等《略淡玻璃钢考古模型的制作》等。

四、讨论与结语

1.考古三大刊十年(1995-2005)来共发表科技考古论文186篇。按逐年统计,1996、1997,和2001年篇数较高,每年平均在23篇,较低的是1995和2002年,年平均为12篇左右。按杂志分别统计,《考古》最多,有126篇,《文物》次之,有44篇,《考古学报》最少,仅有16篇。按大分类统计,年代学研究25篇,环境考古学(含动植物考古)研究44篇,体质人类学研究16篇,物理化学分析技术64篇,考古勘探13篇,计算机考古2篇,文物保护研究8篇,综合与其他14篇。按小分类统计,最多的是金属器的研究,有36篇,植物考古学次之,有27篇,碳十四断代有22篇,陶瓷器研究有20篇,考古勘探和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篇数居中,在15篇左右。数量统计表明,高新技术在考古中应用的次数频率在增多,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物理化学方法(含核技术),特别是金属分析占据重要位置,环境考古学研究呈上升趋势;传统的碳十四测年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2.计量统计表明,这十年是我国科技考古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年份,数量可谓一路攀升。但我们认为,这不能说明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已进入 快速发展期 。参考这十年的科技考古文献综述可知,科技考古的方法并无新的变化,科技考古的领域并无明显拓展。我们认为,十年来科技考古研究虽有明显的 量 变,但缺乏 质 的飞跃。仍然处于科技考古的发展期,即所谓 发展后期 。距 快速发展期 仅有一步之遥了。经分析预测,我国科技考古事业将继续前进,在2005年之后,有可能步入 快速发展期 。

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分析所得的初步结果,是仅从考古三大刊的文献统计和文献综述归纳的,很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理由很简单,仅凭考古三大刊文献统计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科技考古的全貌。据笔者的不完全了解,十年来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确有较快发展,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1)《文物》、《考古》杂志新辟 科技考古 专栏,几乎每期都有科技考古文献发表。(2)各地的文物,考古杂志,都有一些科技考古论文发表。(3)一些科学史研究杂志也有科技考古文献发表。(4)近年来发表的考古报告和出版的考古报告,大都附有科技考古分析报告。(5)有数量可观的 科技考古 论文集出版,如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的 科技考古集刊 和北京科技大学的 冶金史论文集 等。(6)一些考古文集和科技史论文集中发表了部分科技考古论文。(7)近年来举办了数届 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 。(8)一些高校纷纷成立科技考古系,培养科技考古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9)部分高校和研究单位先后成立科技考古研究室(所)(10)各种中外联合考古队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科技考古调查和发掘。(11)中外学者合作的科技考古研究也正在进行中。(12)等等。这些情况似乎表明现阶段我国科技111第4期向安强: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发展

112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第4期

考古已步入 快速发展期 。这就是我们预测2005年之后我国科技考古可望进入 快速发展期 的依据。

4.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科技考古的发展情况,此类文献计量统计,要扩大统计分析期刊种类。同时在统计方法上也要改进,如一篇文献应用了多种科技方法,现在统计时只能统计其中主要的一种,并把它作为一篇文献处理,这就掩盖了其他几种技术方法的统计,再如考古报告后面所附的科技考古分析,也应视为分析统计的对象。

5.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寻找我国科技考古发展规律,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第一,要结合文献综述分析,即要看文献数量,也要看文献内容。第二,还要结合被统计期刊之外的科技考古动态和文献。以期使统计分析的结果尽可能的客观和科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J].考古,1996,(7).

[2] 钱俊龙,等.从九种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的发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7).

[3] 王增林.植物硅酸体分析在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中的应用[J].考古,1995,(1).

[4] 薛俊彦,等.甘肃酒泉嘉峪关壁画M颜料分析[J].考古,1995,(3).

[5] 韩汝玢.张家坡M152出土西周戈的鉴定[J].考古,1995,(7).

[6] 李虎侯.越窑瓷中的微量元素[J].考古,1995,(7).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22)[J].考古,1995,(7).

[8] 刘建国.新疆高昌北庭古城的遥感探查[J].考古,1995,(8).

[9] 泰广雍,等.考古学环境与保存环境中文物腐变因素研究[J].考古,1995,(10).

[10]马肇曾,等.多元酚类使铜镜产生黑漆古及黑漆古结构[J].考古,1995,(11).

[11]苗建民,等.EDXRF方法对景德镇明代官窑青花瓷器的无损分析研究[J].考古,1995,(12).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邺南城出土的北朝铁甲胄[J].考古,1996,(1).

[13]王进玉.敦煌莫高窟出土蓝色颜料的研究[J].考古,1996,(3).

[14]吕厚远,等.水稻扇型硅酸体的鉴定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J].考古,1996,(4).

[15]姜钦华,等.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龙山文化遗址的植硅石分析[J].考古,1996,(4).

[16]李家治,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研究[J].考古,1996,(5).

[17]李存信,等.略谈玻璃钢考古模型的制作[J].考古,1996,(6).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23)[J].考古,1996,(7).

[19]何堂坤.几件表面含铬青铜器的分析[J].考古,1996,(7).

[20]刘建国.环境遥感在城址考古中的应用初探[J].考古,1996,(7).

[21]马清林,等.炳灵寺石窟彩塑壁画颜料分析研究[J].考古,1996,(7).

[22]顾海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水稻及其类型[J].考古,1996,(8).

[23]王进玉.敦煌、麦积山、炳灵寺石窟青金石颜料的研究[J].考古,1996,(10).

[24]陆 巍.北辛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陶器成分的聚类分析[J].考古,1996,(11).

[25]陈星灿,等.史前时期的头骨穿孔现象研究[J].考古,1996,(11).

[26]杨建华.西亚史前考古研究的新进化(谈到植物考古与农业考古)[J].考古,1996,(11).

[27]孔昭宸.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八千年前水稻遗存的发现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J].考古,1996,(12).

[28]阎桂林.考古磁学 磁学在考古中的应用[J].考古,1997,(1).

[29]季连琪.河南安阳郭家庄160号M出土铜器的成分分析研究[J].考古,1997,(2).

[30]钱复业,等.地面电探CT技术及其在三峡考古中的试验[J].考古,1997,(3).

[31]荆志淳,等.河南商丘全新世地貌演变及其对史前和早期历史考古遗址的影响[J].考古,1997,(5).

[32]杨耀林.深圳及附近地区先秦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考察[J].考古,1997,(6).

[33]仇士华,等.碳十四断代技术的新进展与 夏商周断代工程 [J].考古,1997,(7).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24)[J].考古,1997,(7).

[35]陈铁梅,等.中子活化分析对商时期原始瓷产地的研究[J].考古,1997,(7).

[36]彭子成,等.赣鄂皖诸地古代矿料去向的初步研究[J].考古,1997,(7).

[37]孙淑云.深圳大梅沙遗址出土铜器的技术研究[J].考古,1997,(7).

[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新疆库尔勒至轮台间古代城址的遥感探查[J].考古,1997,(7).

[39]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 欧美考古G IS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考古,1997,(7).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考古所科技考古20年[J].考古,1997,(8).

[41]陆 巍.唐九成宫夏季气温的重建[J].考古,1998,(1).

[42]张 君.湖北枣阳市雕龙碑新石器时代人骨分析报告[J].考古,1998,(2).

[43]白荣金.西安北郊汉M出土铁甲胄的复原[J].考古,1998,(3).

[44]王增林,等.尉迟寺遗址硅酸体分析 兼论尉迟寺遗址史前农业经济特点[J].考古,1998,(4).

[45]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所.广东深圳大梅沙遗址出土铜器的鉴定报告[J].考古,1998,(6).

[46]贾兰坡.古人类学研究应与病理学研究相结合[J].考古,1998,(7).

[47]安家缓,等.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一、三号M地动物骨骼研究报告[J].考古,1998,(7).

[48]罗宏杰,等.试论原始瓷器的定义[J].考古,1998,(7).

[49]郎惠云,等.从成份分析探讨唐三彩的传播与流通[J].考古,1998,(7).

[50]赵维娟,等.南宋官窑瓷器原料来源的中子活化分析[J].考古,1998,(7).

[51]靳桂云,等.山东临淄田旺龙山文化遗址植物硅酸体研究[J].考古,1998,(7).

[52]蔡莲珍,等.贝叶斯统计应用于碳十四系列样品年代的树轮校正[J].考古,1999,(3).

[53]仇士华,等.晋侯墓地M8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和晋侯鱼木钟[J].考古,1999,(5).

[54]孔昭宸,等.山东腾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J].考古,1999,(7).

[55]韩康信,等.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开颅术证据[J].考古,1999,(7).

[56]刘建国.安阳殷墟遥感考古研究[J].考古,1999,(7).

[57]周双林,等.河南东周阳城熔铁炉玻璃样品分析研究[J].考古,1999,(7).

[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报告(25)[J].考古,1999,(7).

[59]宋 建.上海马桥遗址古环境探析[J].考古,1999,(8).

[60]袁 靖,等.中国科技考古五十年[J].考古,1999,(9).

[61]何 弩,等.湖北荆南寺遗址陶器中子活化技术与文化因素综合分析[J].考古,1999,(10).

[62]李德金.元大都出土青花瓷器的无损分析[J].考古,1999,(11).

[63]王才林,等.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植物蛋白石分析[J].考古,2000,(4).

[64]路迪民,等.周原阳燧的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J].考古,2000,(5).

[65]广东省考古所.田野考古资料的信息化处理与田野考古[J].考古,2000,(6).

[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报告(26)[J].考古,2000,(8).

[67]高立兵.地面透射雷达(GPR)及其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J].考古,2000,(8).

[68]徐安武,等.大汶口文化陶大尊产地的初步研究[J].考古,2000,(8).

[69]刘 煜,等.山西天马 曲村周代晋国M地青铜器保存状况研究[J].考古,2000,(9).

[70]孙建中,等.下川遗址的古气候环境[J].考古,2000,(10).

[71]袁 靖,等.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园庄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J].考古,2000,(11).

[72]殷玮璋.三代年代学研究的新突破[J].考古,2001,(1).

[73]仇士华,等.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碳十四年代框架[J].考古,2001,(1).

[74]傅大雄.西藏昌果沟遗址新石器时代农作物遗存的发现、鉴定与研究[J].考古,2001,(3).

[75]张 君.从头骨非测量特征看青海李家山卡约文化居民的种族类型[J].考古,2001,(5).

[76]齐乌云.山东乳山市翁家埠遗址孢粉分析研究[J].考古,2001,(6).

[77]王树芝.树木年代学研究进展[J].考古,2001,(7).

[78]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内容[J].考古,2001,(7).

[79]沈 辰,等.微痕研究(低倍法)的探索与实践[J].考古,2001,(7).

[80]吉林大学考古DNA实验室.河北阳原县姜家梁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DNA的研究[J].考古,2001,(7).

[8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27)[J].考古,2001,(7).

[82]叶祥奎,等.河南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出土的龟甲研究[J].考古,2001,(8).

[83]刘建国,等.洹河流域区域考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探索[J].考古,2001,(9).

[84]仇士华,等.关于考古系列样品碳十四测年方法的可靠性问题[J].考古,2001,(11).113

第4期向安强: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发展

114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第4期

[85]何嘉宁.内蒙古凉城县钦牛沟墓地1997年发掘出土人骨研究[J].考古,2001,(11).

[86]何堂坤,等.辽西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合金成分初步研究[J].考古,2002,(1).

[87]张 立,等.浙江余杭市瓶窑、良诸地区遗址的遥感地学分析[J].考古,2002,(2).

[88]周 慧,等.现代人起源问题与DNA[J].考古,2002,(3).

[8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28)[J].考古,2002,(7).

[90]张寅生.磁法在田野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研究[J].考古,2002,(7).

[91]齐乌云等.从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的孢粉分析看当时的人地关系[J].考古,2002,(7).

[92]秦 或.山东古代烧瓷窑炉结构分析[J].考古,2002,(7).

[93]潘 玲.黑龙江桦南县小八浪遗址动物骨骼的鉴定与分析[J].考古,2002,(7).

[94]上海市文管会.上海奉贤县江海遗址1996年发展报告(附录一、二、三)[J].考古,2002,(11).

[95]王树芝.湖北枣阳市雕龙碑遗址房屋建筑出土木炭的研究[J].考古,2002,(11).

[96]宋豫秦.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J].考古,2002,(12).

[97]邓 辉,等.利用彩虹外航空影像对统万城的再研究[J].考古,2003,(1).

[98]张雪莲,等.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J].考古,2003,(2).

[99]何宇华,等.空间遥感考古与楼兰古城衰亡原因的探索[J].考古,2003,(3).

[10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29)[J].考古,2003,(7).

[101]陈铁梅等.商周时期原始瓷的中子活化分析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考古,2003,(7).

[102]陈 靓.新疆察布查尔县索墩布拉克M地出土人头骨研究[J].考古,2003,(7).

[103]王增林.山东地区龙山文化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与研究[J].考古,2003,(10).

[104]龚革联.长沙出土古代陶瓷器的热释光年代[J].考古,2003,(11).

[105]马清林.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陶器成分分析[J].考古,2004,(2).

[106]赵志军.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 浮洗法[J].考古,2004,(3).

[107]张雪莲等.周原遗址云塘齐镇建筑基址碳十四年代研究[J].考古,2004,(4).

[108]袁 靖.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进展[J].考古,2004,(7).

[109]高立兵等.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商丘东周城址考古勘探中的应用[J].考古,2004,(7).

[110]陈全家.黑龙江海林市细林河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研究[J].考古,2004,(7).

[1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30)[J].考古,2004,(7).

[112]刘长江,等.粟、黍籽粒的形态比较及其在考古鉴定中的意义[J].考古,2004,(8).

[113]赵立军,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植物遗存的初步分析[J].考古,2004,(9).

[114]靳桂云,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土壤样品植硅体研究[J].考古,2004,(9).

[115]麦戈文,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酒遗存的化学分析 兼谈酒在史前的意义[J].考古, 20005.(3).

[116]梅建军,等.新疆出土铜鍑的初步科学分析[J].考古,2005,(4).

[117]邹大海.睡虎地秦简与先秦数学[J].考古,2005,(6).

[118]赵志军.植物考古学及其新进展[J].考古,2005,(7).

[1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31).考古,2005,(7).

[120]吴 瑞,等.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陶器的科学技术研究.考古,2005,(7).

[121]程 军,等.良诸文化遗址及放王岗汉M出土玉器的物相及微量元素测试分析.考古,2005,(7).

[122]徐劲松,等.从模拟试验看商周时期大口陶缸的性质与用途.考古,2005,(7).

[123]崔银秋,等.吐鲁番盆地青铜至铁器时代居民遗传结构研究.考古,2005,(7).

[124]范黛华,等.山东日照市两城镇龙山文化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2005,(8).

[125]张晓梅,等.燕国明刀币的合金成分与金相组织的分析.考古,2005,(9).

[126]赵志军,等.广西邕宁县顶狮山遗址出土的植物硅石的分析与研究.考古,2005,(11).

[127]刘 煜,等.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的科学分析[J].考古,2005,(12).

[128]金正耀,等.广汉三星堆遗物坑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研究[J].文物,1995,(2).

[129]萧家仪.江苏兴化南荡遗址孢粉分析报告[J].文物,1995,(2).

[130]研究组.天坛皇穹宇 对话石 声学现象成因及其与 回音壁 关系的研究[J].文物,1995,(11).

[131]曹 勇.布达拉宫壁画的保护研究[J].文物,1996,(3).

[132]彭子成.我国古代文物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的成果[J].文物,1996,(3).

[133]赵 丰.汉代踏板织机的复原研究[J].文物,1996,(5).

[134]北京大学考古系碳十四实验室.碳十四年代测定报告(10)[J].文物,1996,(6).

[135]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等.朱开沟遗址早商铜器的成分及金相分析[J].文物,1996,(8).

[136]张文绪,等.澧县梦溪八十垱出土稻谷研究[J].文物,1997,(1).

[137]马清林,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与几件青铜器真伪辨别[J].文物,1997,(5).

[138]孙淑云,等.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的研究[J].文物,1997,(7).

[139]杨军昌.周原出土西周阳燧的技术研究[J].文物,1997,(7).

[140]庞正智.加固交河古代遗址裂缝化学法处理遗址土试验[J].文物,1997,(11).

[141]左 健,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陶片的研究[J].文物,1997,(12).

[142]韩汝玢.中国早期铁器(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金相学研究[J].文物,1998,(20).

[143]研究组.大理千寻塔蛙声回音研究[J].文物,1998,(6).

[144]李 海,等.云冈石窟彩绘颜料初步研究.文物,1998,(6).

[145]胡继高.应用冷冻真空升华技术对出土漆器脱水的研究[J].文物,1998,(11).

[146]俞伟超.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 在现代科技考古研讨会上的发言[J].文物,1999,(5).

[147]赵力华.脂肪酸分析法与树木年轮年代测定法[J].文物,1999,(8).

[148]李延祥.广西贺县铁屎岭遗址北宋含锡铁钱初步研究[J].文物,2000,(12).

[149]黄宇营.古陶瓷的同步辐射X 射线荧光分析研究[J].文物,2000,(12).

[150]王维达等.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热释光检测报告(一)[J].文物,2000,(12).

[151]沃勒冈大学.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热释光检测报告(一)[J].文物,2000,(12).

[152]潘其风.北京石景山区八角村魏晋壁画墓出土人骨的观察[J].文物,2001,(1).

[153]袁 靖.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问题[J].文物,2001,(5).

[154]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等.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研究[J].文物,2001,(6).

[155]吕原均,等.北京天坛声学现象的模拟试验研究[J].文物,2001,(6).

[156]马清林,等.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彩陶(彩绘陶)颜料以及块状颜料分析研究[J].文物,2001,(8).

[157]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等.北票喇嘛洞墓地出土铁器的金相实验研究[J].文物,2001,(12).

[158]胡东波等.考古出土饱水木器的腐朽收缩变形原理[J].文物,2001,(12).

[159]秦颖等.皖南古铜矿冶炼产物的输出路线[J].文物,2002,(5).

[160]吕烈丹.考古器物的残余物分析[J].文物,2002,(5).

[161]李延祥,等.大甸子墓地出土铜器初步研究[J].文物,2003,(7).

[162]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所,等.火烧沟四坝文化铜器成分分析及制作技术的研究[J].文物,2003,(8).

[163]金正耀,等.妇丁尊与西周早期青铜礼器的铅同位素研究[J].文物,2003,(10).

[164]肖 磷.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属器的实验分析与研究[J].文物,2004,(4).

[165]金正耀,等.成都金沙遗址铜器研究[J].文物,2004,(7).

[166]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北京市石景山老山汉M 出土颅骨的计算机虚拟三维人像复原[J].文物,

2004,(8).

[167]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北京市石景山老山汉M 出土人类遗骸的线粒体DNA 分析[J].文物,

2004,(8).

[168]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北京市石景山老山汉M 出土人骨的研究报告[J].文物,2004,(8).

[169]周原考古队.周原遗址(王家峰地点)尝试性浮选的结果及初步分析[J].文物,2004,(9).

[170]李晓岑,等.云南普宁石寨山出土金属器的分析和研究[J].文物,2004,(11).

[171]张利洁,等.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铜器的成分和金相研究[J].文物,2005,(6).

[172]黄蕴平.内蒙古朱开沟遗址兽骨的鉴定和研究.考古学报,1996,(4).

[17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遗址1993-1995年发掘报告(动物、植硅石、井、坑地球化学分115第4期向安强:从考古三大刊文献计量分析看中国科技考古十年(1995-2005)发展

116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第4期

析、陶瓷科学鉴定四个报告)[J].考古学报,1997,(2).

[174]王 巍.中国古代铁器及冶铁术对朝鲜半岛的传播[J].考古学报,1997,(3).

[175]韩辉友,等.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孢粉分析[J].考古学报,1997,(4).

[176]萧家仪.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古稻类植物硅酸体分析报告[J].考古学报,1997,(4).

[177]刘诗中,等.江西铜岭铜矿遗址的发掘与研究[J].考古学报,1998,(4).

[178]谭德睿.中国青铜时代陶范铸造技术研究[J].考古学报,1999,(2).

[179]谭德睿,等.东周铜兵器菱形纹饰技术研究[J].考古学报,2000,(1).

[180]袁 靖,等.沣西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J].考古学报,2000,(2).

[181]韩康信.青海循化阿哈特拉山古M地人骨研究[J].考古学报,2000,(3).

[182]常州市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发掘(附录:孢粉分析,动物骨骼鉴定,炭化稻鉴定)[J].考古学报,2001,(1).

[183]史帝文 韦伯.关于西藏一处佛教石窟遗迹的考古植物学分析鉴定[J].考古学报,2001,(3).

[184]张雪莲,等.琉璃河西周墓葬的高精度年代测定[J].考古学报,2003,(1).

[185]陈星灿,等.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含植物学的研究)[J].考古学报,2003,(2).

[186]赵志军.云南永仁磨盘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稻谷遗存分析报告[J].考古学报,2003,(2).

[187]靳桂云.燕国南北长城地带中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化及影响[J].考古学报,2004,(4).

An Investigati on of10Y ears Develop m 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 ogical Archaeo l ogy B ased on an Analysis of Docu m entary M etrology

of Three M ai n Archaeol ogical Periodicals

X I A NG An-q i a ng1,2

(1.Sout h Ch i na A gricult ural Un i ver sit y,Guangzhou510642,China;

2.T echnology and Culture Lab,B eijing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Uaic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 ract:Th is thesis discusses the h istor i c al periods o f the deve l o p m ent of China s sc i e n tifi c and tech-nolog i c al archaeology,and it m akes statistics o f a ll the papers published in recen t10years (1995-2005)t h ree m a i n archaeo log ica l period icals based on the m ethod of docu m entary m etrology,and a lso m akes a summ ary of all t h e papers.A fter co m prehensive analysis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China s sc ien-tific and technolog i c al archaeology deve l o ps fast,but the pub lished papers have been soar i n g on l y i n quantity but no t i n qua lity.So Ch i n a s scientific and techno log ica l archaeo logy still lies in so-ca lled pos-t developed period and it is predicted to step into fas-t deve l o ping period after2005.It is a benef-i cia l tr y to study the develop i n g rules o f the sc ientific and techno l o g ical archaeo logy i n Ch i n a based on the m ethod of docum en tary m etrology,but the m ethod still needs to be i m proved.I n order to be ob jecti v e,w e shou l d not only base on the content o f the statistical papers,bu t a lso pay m ore attention to the dyna m ics o f t h e sc ientific and techno log ical archaeo logy ou t o f the statistica l papers.

K ey W ords:docum entary m etr o logy;three m ain archaeolog i c al period icals;10years(1995-2005);sc-i entific and techno l o g i c al archaeology

科技文献检索大作业

一、简答题(20分,每小题5分) 1、按照加工层次可以把科技文献分为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2、文献检索有什么作用? 3、本图书馆的中文电子资源都有哪些? 4、文献检索中的三大索引是什么? 二、利用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进行SCI的检索(50分) (1)检索2011年西北大学所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的情况。 (2)在SCI中检索西北大学舒德干老师的论文被他人引用的情况。 (3)利用SCI检索与你专业相关的课题。 分别写清楚检索的数据库名称、检索途径、检索式、检中文献篇数、参考文献格式(每个内容任选2条记录将其按文后参考文献的标准著录格式写出)。 三、在文献检索中,获取全文的方法有哪些?(20分) 四、利用CNKI 中国知网检索西北大学2014年计算机技术学科方向的硕士毕业论文(共10分)

分别写清楚检索的数据库名称、检索途径、检索式、检中文献篇数、参考文献格式(每个内容任选2条记录将其按文后参考文献的标准著录格式写出)。 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1)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J]. 期刊名, 出版年份,卷号(期数):起止页码. (2)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3)文献是会议论文集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A].主编.论文集名[C], 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4)文献是学位论文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 论文题目[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文献是来自报告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报告者. 报告题目[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报告年份. (6)文献是来自专利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名称:专利国别,专利号[P].发布日期. (7)文献是来自国际、国家标准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标准代号.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份. (8)文献来自报纸文章时,书写格式为: [序号] 作者. 文章题目[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云南考古文献

云南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剑川海门口古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6期。 刘绍南:《云南考古的新发现》,《考古》1955年4期 费孝通:《云南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考古》1957年3期 云南省博物馆:《近年来云南出土铜鼓》,《考古》1981年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3集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云南大理弘胜寺塔清理报告》,《考古学集刊》第8集黄德荣:《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云南晋宁梁王山出土的青铜器》,《考古学集刊》第10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考古学报》1981年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3期 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剑川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大理市凤仪镇大丰乐墓地》,《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泸西县和尚塔火葬墓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戴宗品:《云南云县曼干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8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中甸县的石棺墓》,《考古》2005年4期 田怀清等:《云南永平县出土青铜器》,《考古》2006年1期 黄德荣:《云南发现的大理国纪年文物》,《考古》2006年3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永平新光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2期 旧石器时代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宜良的旧石器》,《考古》1961年12期 崔海亭:《云南腾冲县发现石器》,《考古》1982年4期 新石器时代 游有山:《巧山县发现新石器晚期墓葬》,《中国文物报》1992年8月2日。 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1期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3期。 王大道:《滇西史前考古的重要收获——大花石遗址、墓地发掘硕果累累》,《中国文物报》1992年4月19日。 沧源崖画联合调查组:《云南沧源丁来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4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博物馆保管部:《云南维西戈登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史前研究》1984年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南碧桥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云南文物》第16期,1984年姜础:《云南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石棺墓清理简报》,《云南文物》第38期,1994年9

文献检索_综合大作业

《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综合大作业课题名称:礼仪对企业的影响 专业:英语 班级:BM英语102 学号:1051403207 姓名:姜楠 得分:

评分体系及项目得分评分项目及其要求项目得分 1.课题难度值(05分)得分: 2.选择和使用工具书(检索系统)的情况(60分): (1)选择检索工具、系统(数据库)的种类[至少5种,其中必有一种外文数据库] (10分)得分:(2)查的文献条目的数量(至少15条,多查适当加分) (15分) 得分:(3)所查文献的出版类型(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5 种以上,每种出版类型1分)(05分)得分:(4)所查的原始文献的文种(限中英文两种)(05分)得分: (5)外文文摘的翻译情况(至少翻译一篇)(05分)得分: (6)综合运用所选检索系统(数据库)的各种检索途径或制订检索策略的能力(05分)得分:(7)所查检索条目查准率情况(检索条目与选择课题的针对性评价,

每查准一条1分)(15分)得分:3.原始文献的获取情况(请您至少提供2篇原文的第一页复印件或打印件)(10分)得分: 4.按照“步骤要求”和“格式要求”完成实习报告(10分)得分: 5.按照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对你所下载的其中的一篇论文进行综合评价(10分)得分:6.检索结果总结与学习体会(05分)得分: 总得分: 课题名称:礼仪对企业的影响 一、分析研究课题 1.背景分析: 礼仪,是一种律己、敬人的形式,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人修养,更可以改善企业形象。 现代的竞争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下,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价格的竞争,更是服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浅议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相互关系

浅议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相互关系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在此,我主要说的是历史文献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 说起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众说纷纭,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教授所说,他认为考古学自己有一套可以向公众表达的东西,排除那些与有名的历史人物有关的东西,仅将考古的发现放到博物馆中作为考古学展出,依然可以吸引大量的观众,并且考古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不需要依附于历史学,两者是平行合作的关系。通过考古学特有的一些方法,考古学可以自己写一套历史——非文献的历史。 但在我看来,单纯的从考古学角度很难构成完整的理论考证体系。前面所说的仅仅强调了考古器物的艺术价值、在器物史上的功能或者科技方面的重要性等,没有一定的历史方面的底蕴,或者是可考据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们有时会发现历史学家根据文献得出的结论与考古学家根据物质材料得到的结论相左。历史文献同样有一套自己的研究科学,对考古活动有着重要的考据验证作用,毕竟,考古材料也要有史可依,器物的断代、考古遗址的朝代认定等,仍是要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以弥补证据不足的缺陷。正如秦始皇地陵的考古发现,仅仅有地理位置上的吻合远远不足,封土丘浩大,考古挖掘也只能搁置,如何确定这就是几千年前留下的墓葬遗址,考古学家把注意力转向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上,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正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失,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树草木以象山”,不仅如此,短短百字的记载也为我们描述了未曾发掘的神秘地陵下的壮观景象。相反的,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也同样印证了《史记》文献的可靠性。所以说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的作用是相互的,不仅仅是平行关系,或者应该说是一种交叉关系。 既然说是交叉关系,考古学对文献学的反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夏、商、周鼎盛的青铜文化为例,对于这一阶段的历史,仅靠文献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文献所记载的夏、商、周历史资料不多,内容贫乏,不能全面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其次,文献所载的有关夏、商、周的历史内容,多数传说,由于年代久远和传说记载难免会有一些失实之误,所以,对我国夏、商、周历史的研究,单凭文献资料是不可能全面复原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的,这就需要考古学的研究来填补空白。 所以说,考古学与文献学是在相互补充,文献学也会存在时代的局限性,考古材料在每个时代都有变化,而文献资料又比较笼统,而且资源匮乏,两者之间有时甚至互相矛盾。任何一种文献记载的与考古学在同时代的发现都不相同,所以两者之间也会存在空隙。考古学和其他学科都是一样的,应该在学科间寻求必要的合作,将自身优势渗透到历史文献学当中,假如对方的领域,这样子,考古学更能发挥自身的特点,文献学也会日益得到补充和完善,学科的交叉,会带来更多的裨益。 09历史李玮 学号:09034004

考古汇总题目

考古汇总题目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运用科学方法发掘、整理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的实物,并据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属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范围是古代,但各国年代范围各不相同,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明朝的灭亡。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其研究基础为田野调查发掘。研究的特点是:充实的内容、周密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其分支有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学科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金石学与考古学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初考古学传入中国,金石学已部分地被考古学代替。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术语。专指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遗存遗存。同一考古学文化遗存中,一般应包括同样形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住宅、制作技术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其命名方法一般是以第一次发现的有代表性遗存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命名,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过去曾以发现的典型器物命名,如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每一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是一有机的整体,显示其背后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 3、考古地层学: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亦称层位学。应用地质学中地层学的原理,根据地层迭压上下,判断相对年代迟早的方法。旨在研究因人为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并以此指导考古发掘、处理各种遗迹现象。考古学正是依靠地层学、类型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发掘和研究,才逐渐形成为一门系统的近代学科。

当代国际文化交流期末作业

期末作业 1.如何理解“文化”?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什么作用? 1)文化的含义可以从“汉语中的文化含义”、“哲学的“文化”定义”、“社会学的“文化”定义”和“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四个方面去考察。 概括如下: 1、汉语中的文化含义—— 在古汉语的表达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功”、“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文化”指一般知识,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如“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2、哲学的“文化”定义—— 即指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 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这些产品,往往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的行为、修养。 文化还指人们的群体,大至一个国家。在社会学看来,人类通过学习和发明种种办法以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经过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并不断经过修改学习来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 4、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在考古学中,“文化”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等。 对于文化比较权威的定义—— 在文化学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2)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判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

科技文献检索期末考试

《科技文献检索》试卷 姓名米永波学号 W516110132017 专业法律事务 本试题一共4道大题,共5页,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1.5分,共30分) 1.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 A ) A 载体 B 纸张 C 光盘 D 磁盘 2.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一次文献( A ) A 期刊论文 B 百科全书 C 综述 D 文摘 3.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二次文献(D ) A 专利文献 B 学位论文 C 会议文献 D 目录 4.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三次文献( C ) A 标准文献 B 学位论文 C 综述 D 文摘 5. 下列选项中属于连续出版物类型的选项有(A ) A 图书 B 学位论文 C 科技期刊 D 会议文献 6. 下列选项中属于特种文献类型的有(D ) A 报纸 B 图书 C 科技期刊 D 标准文献 7. 纸质信息源的载体是(D) A 光盘 B 缩微平片 C 感光材料 D 纸张 8. 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文献是( B ) A 图书 B 报纸 C 期刊 D 会议文献 9. 使用分类语言对信息进行描述和标引,主要是可以把( B )的信息集中在一起。

A 同一作者 B 同一学科 C 同一主题 D A+B+C 10.《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将图书分成( A ) A 5大部分22个大类 B 5大部分26个大类 C 6大部分22个大类 D 6大部分26个大类 11.《中国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常用的分类法,要检索农业方面的图书,需要在( A )类目下查找。 A S类目 B Q类目 C T 类目 D R类目 12. 利用文献末尾所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的方法是(C ) A 倒查法 B 顺查法 C 引文追溯法 D 抽查法 13. 至少由一种文档组成,并能满足某一特定目的或某一特定数据处理系统需要的一种数据集合,称为( A ) A 数据库 B 记录 C 字段 D 文档 14. 广义的信息检索包含两个过程( B ) A 检索与利用 B 存储与检索 C 存储与利用 D 检索与报道 15. 狭义的专利文献是指( C ) A 专利公报 B 专利目录 C专利说明书 D 专利索引 16. 中国国家标准的代码是( A ) A G B B CB C ZG D CG 17. 我校图书馆所购买的下列数据库中可以检索期刊论文的是( A ) A 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 B 超星数字图书馆 C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 D 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 18. 期刊论文记录中的“文献出处”字段是指:(C ) A 论文的作者 B 论文作者的工作单位 C 刊载论文的期刊名称及年卷期、起止页码 D 收录论文的数据库 19. 以下四种信息检索语言中,不受《词表》控制的是( A )

科技考古与考古的联系

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相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科技考古学提高了对考古资料的认知程度,增加了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在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及基本理论方面,科技考古学与考古学保持一致。但科技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来自自然科学,在研究内容上则偏重于古代遗存所反映的科技内涵,这与考古学有所区别。 研究对象科技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与考古学相同,即实物资料。实物资料作为物质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地加工的。如果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的。实物资料通常包括古代的遗迹、遗物。与考古学相比,科技考古学研究对象具有其侧重点。它不一味地将陶器等人类有意识加工的遗留物作为重点,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与人类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遗存分析上。器物的分类与制作、房屋的布局与结构、墓葬的葬具与随葬品等内容,相对变成第二位的研究对象,而地层遗迹中的花粉、动植物标本、人骨、兽骨(包括残缺的)的收集相对更受到关注。对于古代的器物,考古学通常关注的是其外形上的异同及其所反映的考古学文化,科技考古学则通过分析这些器物的工艺、产地等科技因素,进而寻求其与考古学文化相关的互动联系。 研究目标就空间范围而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指地球上的各个地方。然而,其工作范围长期以来只是集中于现在人类居住的地域,对于人迹罕见的荒漠高原、南北两极、森林丛木、海河大泽基本未予涉足。而地球曾发生过多少次沧海桑田、天灾巨变,历史上的自然环境与当今的环境有很大变迁。一次地震就可使一个城市夷为平地,使得该地区不再适于人类生存,实际上其中确实有古人类的遗存,许多火山喷发处和地震易发地域亦可能埋藏着有待发现的丰富遗存。科技考古学正在补充这些空白和不足,它对更广阔时空范围进行考古学研究作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科技考古学的最终目标同考古学保持一致,即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既要论证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一般规律,也要探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点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研究理论科技考古学受科学的理论指导,遵循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既遵循考古学的一般原则,又应具有自身的特点。目前情况下基本可对其作如下理解。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当然要遵循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在实际中应用。方法之一即层位学。层位学最重要的原理是文化层按照时间早晚自下而上层层堆积,形成叠压和打破关系。科技考古工作者在遗物的收集过程中要遵照层位学原理,坚持由上及下、由晚及早的原则,按考古发掘单位采集,同时注明详细出处,即样品一定要层位明确。如在操作中发现晚期混入早期的遗物,应不予采集。用科技手段进行的绝对年代测定,最后仍要经层位学的检验。类型学也是科技考古学所要遵循的方法。类型学按照“聚类而比,求同寻异”的原则,来考察古代器物形态以及古代文化的变化。类型学的思想,是基于各种遗存反映了当时人的生存需求、制作技术、使用心理、审美情趣等,这些因素的发展有一定的传承性和规律性,各种遗迹、遗物也是沿一定的轨迹演化。首先,按遗物不同用途、功能、制作工艺分为不同的类;视同一类遗物的不同演变轨迹区分为不同的“型”;每一型器物演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区分为不同的式。从一个大的空间、时间考察又可以进行分区(某一特定区域)、分系(某一特定谱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寻求各种遗存的变化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来进一步认识考古学文化的变迁和发展。类型学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挑选典型器物,典型器物必须是大量使用的、变化速度较快而变化幅度较大者。科技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的应用更加灵活,挑选标本务必要选择最具时代特征、信息最全面的典型器物。这当然是在考古学典型器物之中进行挑选的,但在做(必要的)损伤分析时要挑选那些有隐蔽特征的器物。 特点科技考古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的加入和应用,其研究过程基本是通过仪器测定和科学分析来完成,故其研究方法涉及了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因此所使用的仪器实际上不可能成为科技考古学的专用仪器,而只能是借用其他学科的设备,或对其设备稍作改进,

MOOC期末课题检索作业范例

《科技文献检索》综合作业 例文 课题: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与利用; 一、检索部分 课题分析: 废旧电池不应直接、不经任何处理的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这一观点已被社会大众广泛的接受,但究竟废旧电池对自然环境有那些危害,其主要成分有哪些,这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知识。进而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希望通过检索解决的问题: *希望再了解废旧电池的主要有害成分是什么?相应的处理手段有哪些?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什么?*希望了解我国环保事业的法律规定,经济可行性。…….. 选择检索系统: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以下检索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EBSCO全英文数据库;SpringerLink全文数据库。 检索方法:先综述后具体;先中文后英文;建一个检索过程记录文件; 1 确定检索词 根据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系统的要求,确定检索词如下: 中文检索词:废旧电池废电池废旧干电池废干电池危害污染回收利用 英文检索词:waste battery ; used battery; waste dry battery; pollut*; utilize*; recycl*; dispos* 2 检索式构造 中文检索式:(废旧电池+废电池+废旧干电池+废干电池)*(危害+污染+回收+利用) 英文检索式:(waste battery or used battery or waste dry battery) and (pollut*or utilize*or recycl* or dispos*) 3 选择信息源(纸质资源检索途径、期刊、学位论文、专利……) 4.检索结果 (1)维普….. (2) 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 (3) EBSCO…. (4) Springerlink ……………… 5.选择最符合要求的文献 中文方面: 1综述类文章: I.关于废旧电池污染的危害及其回收现状 (1)【篇名】废旧电池回收的困惑及思考 【作者】王红云 【刊名】《环境教育》2001年02期 (2)…………………….. II.关于废旧电池污染及治理的经济、政策、人文的问题 (1)《环境污染治理如何走向市场化》 (2)…………………..

考古工作预案

考古工作预案 家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前言 抱着对考古浓厚的兴趣,学期初,我在许多的通识课之中选择了走进魅力考古这门课,它也的确没有让我失望,在这里了解到了考古学并没有我从前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像我学习地质学一样,学习考古同样可能会有艰苦的实习以及充分的准备。但我想,为所爱,踏着荆棘也不会觉得痛。通过多方查阅资料以及对家乡的了解,现设计工作预案如下 一、考察对象:庞葛城 1、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哈拉新村前,有座夯土建筑、规模宏伟、遗迹清晰的古城,这是嫩江流域规模较大的辽金古城址之一,称“庞葛城”。大略位于下图中左上角红色图标1所在位置 2、历史记载: 金初太宗时期设置的乌古迪烈统军司及海陵王时期的乌古迪烈招讨司应在庞葛城。 庞葛城见于文献记载,《金史》中两见。一为太宗天会三年二月“以庞葛城地分授所徙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一为《金史·习古乃传》中记习古乃在太宗时受降乌古、迪烈二部后,“以庞葛城地分赐乌虎里、

迪烈底二部及契丹人,其未垦者听任力占射”的治所,应在庞葛城。 3、基本资料:调查得知,该城由南北二城构成,全城周长1 960米,近四华里。其中北城略呈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长250米,周长1 100米,中部偏东有一道土墙,墙中部偏南处有一大型建筑台基址,现高约3米,四面城墙每面各筑防御用等距马面2个,城四角各有一个角楼,南墙有东西宽26米、长16米的瓮城,城墙均由夯土筑成。南城应为接北城而后建,破坏甚剧,仅存东墙遗迹,东西长300米,南北长130米,周长865 米。近年来,在古城内发现大量辽金石期文物,如金代灰砖、布纹瓦、兽面瓦当、定瓷瓷器残片及辽金时期的石臼、石槽、铁制农具等,认定该城是一座辽金时期的古城。 4、考察目标 1)进一步确定该城的确切年代 2)使学生良好掌握田野考古的方式方法 3)进行文物保护与遗址复原工作 二、齐齐哈尔地区简介 1:名字由来:“齐齐哈尔”名字来源自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因世界珍禽丹顶鹤在此栖息,又名鹤城。 2: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松嫩平原。位于北纬45°至48°,东经122°至126°。东北与本省绥化市、东南与大庆市、南与吉林省白城市、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北与本省黑河市接壤。距省会哈尔滨市359公里,距绥化市328公里,距大庆139公里、距白城市282公里,距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524公里,距黑河市483公里。面积4300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29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61平方千米(2010年)。

科技文献检索期末作业-北京交通大学

课题:高铁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注意事项:1.试卷雷同计0分;2.检索式过于简单计0分;3.检索字段全篇单一计0分; 4.截屏计0分; 5.检中文献数量不符合0-100之间的计0分; 6.第2-6题只能单库检索,否则计0分; 7.本试卷只收打印稿。 1.通过分析作业一的课题,写出与核心内容相关且具检索意义的中、外文词汇(注意同义 词、缩写及全称等),中外文检索词各不少于10个。 高铁:中文检索词:高速铁路英文检索词: High Speed Railway ,High-speed Railway. 经济:中文检索词:发展英文检索词:Economy , development, develop 同城效应:中文检索词:双赢效应、同城化英文检索词:one-city effect ,win-win effect, urban integration. 2.中文期刊的检索 数据库名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 检索式: (题名或关键词=(高速铁路OR高铁)AND(经济OR发展))AND (关键词= 同城效应)检中文献篇数:8 篇 参考文献著录: [1]李翠军.高铁效应对武汉发展的影响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7):3-5. 3.中文学位论文的检索

数据库名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检索式: (题名=(高铁OR高速铁路)AND(经济OR发展))AND(全部=高铁效应OR双赢效应)检中文献篇数:18篇 参考文献著录: [1]邓思远. 武广高铁对衡阳市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4. 4.中文专利的检索 数据库名称:读秀学术搜索 检索式: (专利名称=高铁AND 座椅)AND (全部字段=连接件) 检中文献篇数:2篇 参考文献著录: [1]丁峰,王宜凡.一种高铁座椅靠背:中国, 201420413565.8 [P] 2014.07.24 5.外文会议论文的检索 数据库名称:SCI-E 检索式: (标题=High Speed Railway AND (Economy OR develop))AND(主题=win-win effect) 检中文献篇数:2 参考文献著录(任选一篇): [1] Tsinghua Univ, Sch Econom & Management. 3rd Annual Conference for the Academy

内蒙古考古文献

内蒙古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考古》1958年3期 张郁:《内蒙古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1958年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2期 内蒙古自治区昭武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敖汉旗孟克河上游的遗址调查》,《考古》1963年5期 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老虎山遗址出土秦代铁权和战国铁器》,《考古》1976年5期 冯永谦等:《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 盖山林:《内蒙古乌盟南部发现的青铜器和铜印》,《考古》1986年2期 崔利明:《内蒙古兴和县发现窖藏铜币》,《考古》1988年12期 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区文物普查述要》,《考古》1990年1期 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4期 李兴盛:《内蒙古卓资县三道营古城调查》,《考古》1992年5期 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三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海拉尔市团结遗址的调查》,《考古》2001年5期 赤峰联合考古调查队:《内蒙古赤峰地区1999年区域性考古调查报告》,《考古》2003年5期 王成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青铜器》,《考古》2004年4期 田广林:《内蒙古赤峰市阴河中下游古代岩画的调查》,《考古》2004年1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1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1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中南部古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2集 吕遵谔:《内蒙林西考古调查》,《考古学报》1960年1期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 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考古探索与发现尔雅完整答案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谁提出的?(C) A.、胡适 B、王懿荣 C、王国维 D、梁思成 单选题]中国发现甲骨文是在哪一年?(B) A、188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多选题]以下哪一位不是中国第一-代的考古学家?(AC) A、作宾 B、傅斯年 C、王威 D、梁思永 [判断题1三次文物大发现之前国内历史学的学者们主要是根据纸本文献进行研究的。(√)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征集手段获得资料的。(×) 1.2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 [单选题]以下哪项出现时间最早?(C) A、铜器 B、铁器 C、石器 D、银器 [多选题]考古学上的遗存包括(AC)。 A、遗迹 B、遗失 C、遗物 D、遗留 [多选题]以下属于遗物的是(ABC)。 A、生产的工具 B、武器 C、装饰品 D、墓葬 [判断题]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仅是人类的制品(×) [判断题]进化论的提出为形成科学的考古学创造了条件。(V)

1.3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三) [单选题]伴随磨制石器产生的是人类历史上的(B)。 A、工业革命 B、农业革命 C、商业革命 D、医学革命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包括(BC)。 A、以商业为生 B、打制石器为主 C、以渔猎采集为生 D、铜石混合石器为主 [多选题]新时期区别于旧石器的特点包括(AD)。 A、磨制石器 B、以渔猎采集为生 C、靠自然为生 D、陶器 [判断题]考古学是通过实物遗存或者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还原历史的一门科学。(√)

[判断题]旧石器是以磨制为主的。(×) 2: 考古学概述(- ) [单选题]以下哪位不是考古学家?(D) A、张忠培 B、苏秉琦 C、严文明 D、王小波. [多选题]中国的三个为人称道的领域是(ABD)。 A、航天 B、体育 C 新闻 D、考古 [多选题]可能给考古造成危机的是(ABCD)。 A、修大坝 B、铁路建设 C、农业用地 D、旧城区改造

考古学作业

我对考古学习的一点感想 环境科学一班64100110 宋阳转眼间就到了考古与科技这门选修课结课的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十节课,但是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还是确有收获的。 犹记得当初在选课时我曾臆想着考古是什么、考古学家到底是做什么?。有时,我会想:当一个考古学家多好,当开启一个充满宝藏的墓穴时,或者抚摸着一件件覆盖着历史尘埃的文物时,那感觉当是多么的幸福。是不是如果发现了一件宝贝就发财了之类的……现在想来,那时的思想是有点幼稚,将考古比之于挖宝,但也有点情有可原,因为很多人都是同样的看法。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正确认识考古是极为重要的。它既不神秘也不有趣,更不能等同于挖宝。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是一个为之奉献终生的工作。就其重大意义来讲,考古面对的是没有流逝的历史,它要让历史的长河重新流淌,它能将已知和未知的过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帮助人类认识真正的自己。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考古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营生,这是不为过的。 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很多他自己参与的考古实例,我非常喜欢听这些趣味丛生的故事,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但是随着我对考古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越发感觉到这个工作需要一种精神,一种细致入微、吃苦耐劳的精神。一

个人在荒郊野外敲敲打打,更需要忍受寂寞,这些苦痛都是我们平常体会不到的。还有团队协作更是重中之重,一个人总不能把一个遗址从勘探到挖掘到研究都完成吧,即使这个遗址只有一平方米大小,闭门造车、自我封闭是出不了成果的。 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的讲解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然而很多同学其实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来上课。其实,强迫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去做自己的事倒不如去听听课,其实考古真的挺有意思。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的学生,我想谈一谈我的专业与考古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中间形成了一个交叉学科便是环境考古学了。考古学对于古环境研究及对地球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有关古环境研究的成果,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首先,虽然环境气候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动和大气物理要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的变化来实现的,故研究古环境气候的演变,主要依靠地质、地理、古生物等学科对沉积环境、古地貌、动植物群落的变化与分布的研究。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由消极地适应环境逐渐向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转变。特别是全新世以后,随着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出现、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日益给自然的生态环境以越来越多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区域性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因此,不了解人类文化是很难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Documents of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report 编订:JinTai College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2、篇章2: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3、篇章3:考古实习总结文档 篇章1: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实习已过去些许天了,可在京实习的一幕幕却还会常常 清晰的浮现于脑海中,那些人,哪些事,恍如昨日…… 三月的北京,春寒还盛,我们便来到了房山大苑村这个 陌生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二十余师生一起经历了春天肆虐的沙尘暴,夏天炎炎的烈日,一起由大苑遗址转战于大兴墓葬群,一起睡露天,一起熬夜加班。付出了汗水,却也

收获了成果,通过实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考古田野发掘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了室内整理的前期记录整理和资料汇总工作等,同时锻炼了身心,拓宽了眼界,工作之余的生活,在北京文研所的关照下,也度过得很愉快。整个实习,大家都收获良多。 在此,实践和能力的学习提升过程不可置否是发掘实习 的重心,但穿插其间的人情往事也同样让人难忍不提,故此分为实践学习、生活娱乐两篇。 实习期三个月,可比较清晰的分为三段,即初始近一个 月的大苑村寺庙遗址发掘,中间的室内学习阶段及后段月余的大兴墓葬发掘及整体室内整理,三阶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田野发掘部分和室内学习整理部分。详述如下: 大苑村寺庙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东约1.5千米,大苑村偏西部渠南,东西两边皆为民宅,南边缘靠近公路。为配合北京西六环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项目。发掘区原为民房及果园、耕地等,发掘前已被平毁,遍布树根和碎砖瓦块等。 此次发掘,方便起见,以大概发掘区中心位置一固定物 为中心基点,按南北正方向采用象限法布方,共分ⅰ、ⅱ、ⅲ和ⅳ4个发掘区。其中i、ⅳ区首先发掘,多数布方规格55米,少数1010米,ii、iii区发掘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首先讲述了本课题的缘起,对有关概念如“鲁西南”、“三代”、“先商文化”等的范围作了界定,并对相关学术研究状况作了回顾与评介。关于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之基本信息 出版时间:2009-10-01 版次:1 页数:25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所属分类:图书>>其它分类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之内容简介 《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首先讲述了本课题的缘起,对有关概念如“鲁西南”、“三代”、“先商文化”等的范围作了界定,并对相关学术研究状况作了回顾与评介。第二部分是考古发现与尧舜文化研究,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鲁西南考古学史作了回顾,以及考古学所见四千年前鲁西南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和考古学所见尧舜时代研究。第三部分是考古发现与夏起源研究,对夏族的起源、考古学所

见大禹治水、夏朝初期的政治中心进行了专题研究。第四部分为考古发现与商起源研究,对商族的起源、北亳在今何地、商文化的东扩与西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证。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之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考古发现与尧舜文化研究 一、鲁西南考古发现与发掘概况 二、考古学所见四千年前鲁西南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 三、考古发现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四、虞为夏朝建立前的一个朝代 第二章考古发现与夏起源研究 一、夏王朝不是后人的杜撰 二、夏族起源考 三、大洪水的传说 四、考古学所见大禹治水研究 五、夏朝的政治中心在古济、濮流域 六、夏文化与二里头文化 第三章考古发现与商起源研究 一、商族起源之地考辨 二、商族八迁考 三、毫都考辨 四、商文化的东扩与西进

《科技文献检索》结课作业 2

《科技文献检索》结课作业 1.课题检索的前期准备 1)写出你所选定的课题题目。 我选定的课题题目: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2)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写出拟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等相关技术内容即文摘(300字)。 摘要:近年来建筑节能设计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节能问题已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如何结合建筑的外部环境来合理地选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等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如何科学地设计房屋建筑结构来提高建筑物的用能系统效率。在房屋的设计过程中,实时采用软件模拟计算技术来掌握目前的设计能耗状况和用能效率,及时调整结构设计方法以达到最优节能状态。主要目的是在工程设计的各阶段进行建筑节能模拟辅助优化计算,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的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同时通过对室内高大空间的冷、热负荷模拟计算,玻璃幕墙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化判断,再辅助进行遮阳、体型优化和自然通风设计使建筑物达到节能环保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用能效率模拟计算 3)列出你选定课题的中、外文检索词各5个以上。 我选定课题的 中文检索词:建筑,节能,设计,方法,规划,探讨 英文检索词:building, energy saving(save energy), design, methods, planning ,discuss(discussing) 4)根据课题需求,分别写出中、外文检索式各2个。(请用逻辑运算符根据课题需求准确表达你的检索意愿)。 示例: (A or B or C) and (E or F)not D and ( G or 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