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古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在香港,虽然政府曾大力推广十进制,但1担=100司马斤、1斤(和清朝官府库平制不太一样,司马斤相等于604.79克,库平制1斤相等于596.82克)=16两、1两=10钱、1钱=10分”等换算仍被广泛用于粮食和贵金属买卖中至今。【度】-度制

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厘米cm)

商1尺= 10寸, 1寸= 10分1尺= 15.8, 1寸= 1.58

战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31, 1尺= 23.1, 1寸=2.31, 1分= 0.231

秦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 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

分= 0.231

汉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 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

分= 0.231

三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

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南朝与北朝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南朝?: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北朝?: 1丈= 296, 1尺= 29.6, 1寸= 2.96, 1分= 0.296 多特橙12:27:46

隋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96, 1

尺= 29.6, 1寸= 2.96, 1分= 0.296

唐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小尺: 1

丈= 300, 1尺= 30, 1寸= 3, 1分= 0.3

大尺: 1丈= 360, 1尺= 36, 1寸= 3.6, 1分= 0.36

宋元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312, 1尺= 31.2, 1寸= 3.12, 1分= 0.312

明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裁衣尺: 1

尺= 34, 1寸= 3.4

量地尺: 1尺= 32.7, 1寸= 3.27

营造尺: 1尺= 32, 1寸= 3.2

清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裁衣尺: 1

丈= 355, 1尺= 35.5, 1寸= 3.55

量地尺: 1丈= 345, 1尺= 34.5, 1寸= 3.45

营造尺: 1丈= 320, 1尺= 32, 1寸= 3.2

【量】-量制

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楚:1筲= 5升

秦:1斛= 10斗, 1斗= 10升

三晋(韩、赵、魏):1斛= 10斗, 1斗= 10升

秦1斛= 10斗, 1斗= 10升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汉1斛= 10斗, 1斗= 10升, 1升= 10合, 1合= 2龠, 1龠= 5撮, 1撮= 4圭

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合

= 20, 1龠= 10, 1撮= 2, 1圭= 0.5

三国和两晋1斛= 10斗, 1斗= 10升, 1升= 10合1斛= 20450, 1斗= 2045, 1升= 204.5, 1合= 20.45

南北朝1斛= 10斗, 1斗= 10升, 1升= 10合1斛= 30000, 1斗= 3000, 1升= 300, 1合= 30

隋1斛= 10斗, 1斗= 10升, 1升= 10合

开皇: 1斛=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 1合= 60

大业: 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合= 20

唐1斛= 10斗, 1斗= 10升, 1升= 10合大: 1斛=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 1合= 60

小: 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 1合= 20

宋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1石= 67000,1斛= 33500, 1斗= 6700, 1升= 670,1合= 67

元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1石= 95000,1斛= 47500, 1斗= 9500, 1升= 950,1合= 95

明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清1石= 2斛,1斛= 5斗, 1斗= 10升1升= 10合1石= 100000,1斛= 50000, 1斗= 10000, 1升= 1000,1合= 100

【衡】-衡制

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公克g)

战国楚: 1斤="16两," 1两="24铢1斤="250," 1两="15.6," 1铢="0.65

赵:1石= 12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1石= 30000, 1斤= 250, 1两= 15.6, 1铢= 0.65 魏: 1镒= 10釿, 1釿= 20两1镒= 315, 1釿= 31.5

秦: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1石= 30360, 1钧= 7590, 1斤= 253, 1两= 15.8, 1铢= 0.69

秦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1石= 30360, 1钧= 7590, 1斤= 253, 1两= 15.8, 1铢= 0.66

汉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西汉?: 1石= 29760, 1钧= 7440, 1斤= 248, 1两= 15.5, 1铢= 0.65

东汉?: 1石= 26400, 1钧= 6600, 1斤= 220, 1两= 13.8, 1铢= 0.57

三国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1石= 26400, 1钧= 6600, 1斤= 220, 1两= 13.8, 1铢= 0.57

两晋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1石= 26400, 1钧= 6600, 1斤= 220, 1两= 13.8, 1铢= 0.57

南北朝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南齐: 1斤= 330,梁、陈: 1斤= 220;

北魏、北齐: 1斤= 440,北周: 1斤= 660

隋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大: 1石= 79320, 1钧= 19830, 1斤= 661, 1两= 41.3

小: 1石= 26400, 1钧= 6600, 1斤= 220, 1两= 13.8

唐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10钱, 1钱= 10分1石= 79

320, 1斤= 661, 1两= 41.3, 1钱= 4.13, 1分= 0.41

宋1石= 120斤, 1斤= 16两, 1两= 10钱, 1钱= 10分1石= 75960, 1斤= 633, 1两= 40, 1钱= 4, 1分= 0.4

元1石= 120斤, 1斤= 16两, 1两= 10钱, 1钱= 10分1石= 75960, 1斤= 633, 1两= 40, 1钱= 4, 1分= 0.4

明1石= 120斤, 1斤= 16两, 1两= 10钱, 1钱= 10分1石= 70800, 1斤= 590, 1两= 36.9, 1钱= 3.69, 1分= 0.37

清1石= 120斤, 1斤= 16两, 1两= 10钱, 1钱= 10分1石= 70800, 1斤= 590, 1两= 36.9, 1钱= 3.69, 1分= 0.37

计量单位简表

【国际法定计量单位表】

【长度】

名称毫米厘米分米米十米百米千米

等数1000微米10毫米10厘米10分米10米100米1000米

【面积】

名称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公里

等数100平方毫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米

【体积】

名称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等数1000立方毫米1000立方厘米1000立方分米

【容量】

名称厘升分升升十升百升千升

等数10毫升10厘升10分升10升100升1000升

【质量】

名称厘克分克克十克百克千克吨

等数10毫克10厘克10分克10克100克1000克1000千克

【中国法定计量单位表】

【长度】

名称厘分寸尺丈里

等数10毫10厘10分10寸10尺150丈

【面积】

名称平方厘平方分平方寸平方尺平方丈平方里

等数100 平方毫100 平方厘100 平方分100 平方寸100 平方

尺22500 平方丈

【地积】

名称厘分亩顷

等数10毫10厘10分100亩

【质量】

名称毫厘分钱两斤担

等数10丝10毫10厘10分10钱10两100斤

【容量】

名称勺合升斗石

等数10撮10勺10合10升10斗

【国际与中国】计量单位比较表

【长度比较表】

1千米(公里)=2市里=0.621英里=0.540海里1米=3市尺=3.281英尺

1市里=0.5千米(公里)=0.311英里=0.270海里1市尺=0.333米=1.094英尺

1英里=1.609千米(公里)=3.218市里=0.869海里1英尺=0.305米=0.914市尺1海里=1.852千米(公里)=3.704市里=1.150英里

【地积比较表】

1公顷=15市亩=2.471英亩

1市亩=6.667公亩=0.165英亩

1英亩=0.405公顷=6.070市亩

【质量比较表】

1千克(公斤)=2市斤=2.205英磅

1市斤=0.5千克(公斤)=1.102英镑

1英镑=0.454千克(公斤)=0.907市斤

【容量比较表】

1升(公制)=1市升=0.220加仑(英制)

1加仑(英制)=4.546升=4.546市升

+++++++++++++++++++++++++++++++++++++++++++++++++++++++++++++++++++++ +++++++++++++++++++++++++++++++++++++++++++++++++++++++++++++++++++++ +++++

统一度量衡

南北朝时,各国度量衡的标准不一,如北朝魏

、齐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时所定的标准),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则一斗比古斗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仅多二两;南齐则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两。长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则增不到一寸。全国度量衡的不一致,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统一的规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

寸;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国推行。度量衡的统一对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唐承隋制,基本以此为准,唐以后虽稍有变动,但基本仍保持隋制。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下令统一度量衡,用北朝大尺(长30厘米)作为官民日常用尺,用南朝小尺测日影以冬至和夏至。唐代僧一行测量子午线,宋代司天监的圭表尺、元代郭守敬造观星台所标的量天尺都采用隋唐小制。

-------------------------------

古今度量衡換算簡述【轉貼】

长度、容量和重量,统称度量衡,搞不清楚度量衡,也就搞不清楚每个时代的经济状况,更没办法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经济数据进行对比。下面分四个部分来简述历代度量衡与今天度量衡的换算关系,其中尺度、容量和重量部分,出自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论证;面积部分,是我自己的推算。

一、尺度

商尺,23.0厘米;周尺,23.1厘米;秦尺,23.1厘米;西汉尺,23.1厘米;东汉尺,23.8厘米;三国魏尺,24.3厘米;西晋尺,23.1厘米;东晋尺,24.5厘米;南朝宋尺,24.7厘米;南朝梁尺,24.9厘米;北魏尺,28.0厘米;【隋尺,29.6厘米】;唐尺,30.2厘米;五代尺,23.7厘米;宋代木尺,32.9厘米;宋代铜尺,31.6厘米;元尺,30.7厘米;明代量地尺,32.6厘米;清代营造尺,32.0厘米;清代裁衣尺,35.2厘米。

众所周知,现在每尺约合33.3厘米,上面列举的尺度,除清代裁衣尺外,都比今天的尺度短。人常说“七尺男儿”,如果按秦汉尺,也就一米六多一点儿。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只有一种尺度,比如北魏尺,最早每尺合27.8厘米,后来加长到29.6厘米。即使在同一时间,尺度也不完全统一,以南宋为例,浙江尺27.4厘米,淮南尺37.0厘米,相差甚远。

十尺为一丈,由历代尺的长度,可以得到历代丈的长度。所以,“丈”不赘述。

二、容量

西汉每升,342.5毫升;东汉每升,198.1毫升;魏晋每升,202.3毫升;南齐每升,297.2毫升;梁陈每升,198.1毫升;北魏每升,396.3毫升;北齐每升,396.3毫升;北周每升,157.2毫升;【隋朝每升,594.4毫

升】;唐朝每升,594.4毫升;五代每升,594.4毫升;两宋每升,664.1毫升;元代每升,948.8毫升;明代每升,1073.7毫升;清代每升,1035.5毫升。

与尺度一样,容量制度在各个朝代也不是完全一致,如北周,天和以前每升合157.2毫升,天和以后就变成210.5毫升。升之所以会变大,往往是政府给改的;政府之所以把升改大,往往是因为想

多收一些农业税。譬如开国皇帝立下规矩,每亩只收四升,后来发现每亩四升根本不够用,想加注,又不好意思食言,就把升改大。您从五代往后瞧,升的实际容量一直是嗖嗖地往上窜,这说明皇帝们一代比一代精明。

众所周知,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往下分,一升为十合(gě),一合为十勺,一勺为十撮。此外还有个“斛”。通行的说法是,南宋后期贾似道改制,初创小斛,所以在贾似道之前,一斛为十斗;在贾似道之后,一斛变为五斗。而老李发现,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以前,一斛为十斗;至建炎二年以后,五斗小斛就开始流行,直至元朝建国,五斗斛才成为定制,整个过程与贾似道并无关系。除了“斛”有变化之外,石、合、勺、撮等容量单位与升的关系一直固定,知道了历代的升,就能算出历代的石、合、勺和撮。

三、重量

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五代每斤,596.82克;宋代每斤,596.82克;元代每斤,596.82克;明代每斤,596.82克;清代每斤,596.82克。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从两汉到隋唐,“斤”的实际重量呈增大趋势——这种增大也是为了多收农业税。可是在五代以后,“斤”的实际重量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老李很困惑:难不成五代以后的皇帝心太软,不好意思再靠这种小花招多收农业税了?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四、面积

按正史记载,春秋以前,每亩100弓步;从秦朝立国到隋朝灭亡,每亩240弓步;从唐朝建国到清朝灭亡,每亩也是240弓步。

“弓步”就是平方步。隋朝以前,一弓步合6平方尺;由唐朝至清末,一弓步合5平方尺。所以唐朝以后的亩,跟唐朝以前的亩并不一样。

为了表达得更准确,咱们改用“平方尺”这个单位重新叙述:春秋以前,每亩合3600平方尺;由秦朝至隋朝,每亩合8640平方尺;由唐朝至民国,每亩合6000平方尺。

前面说过,商代每尺为0.23米,因此1个平方尺等于0.059平方米,又因为商代每亩为3600个平方尺,所以商代每亩为190.44平米。用同样的方法,老李推算出历代“亩”的面积如下:

商亩,190.44平米;周亩,192.10平米;秦亩,461.03平米;西汉亩,461.03平米;东汉亩,489.40平米;三国亩,510.18 平米;西晋亩,461.04平米;东晋亩,518.62平米;南朝宋亩,527.12平米;南朝梁亩,535.69平米;北魏亩,677.38平米;【隋亩,757.00平米】;唐亩,547.22平米;五代亩,337.01平米;宋亩,649.45平米;元亩,641.57平米;明亩,637.66平米;清亩,614.40平米。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除北魏和隋朝的“亩”略大于今天的“亩”之外,其他各代的“亩”都较小,尤其商周时期,每四亩还不合今天一亩。

我这种推算是否接近历史真实,完全取决于对历代“尺”的认识,譬如清代,每亩6000个平方尺,这里的“尺”是用营造尺,还是用裁衣尺,计算结果大不一样。如果用裁衣尺,清代每亩应合743.54平米,远远大于今天的亩。但我相信清代的亩不会有这么大。

还记得我曾祖父在世时,喜欢教小孩子量地口诀,有“左弓步,右弓步,六十丈,是一亩”的说法,他说的“六十丈”,必是指60个平方丈,约合666.67平米。算法很简单,因为1丈等于3.3333米,所以1平方丈等于11.11平米,所以60平方丈等于666.67平米。这个数,和现在的亩完全一致。曾祖父还说过“量地弓”什么的,当时太小,没能记住,怀疑那是用了几千年的玩意儿,但至今想象不出该是什么样子。

+++++++++++++++++++++++++++++++++++++++++++++++++++++++++++++++++++++ +++++++++++++++++++++++++++++++++++++++++++++++++++++++++++++++++++++ +++++

度--即长度,由于和生活密切相关,自人类有始就出现了,原始人布指为寸,布掌为尺,舒肘为丈,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现代计量技术的出现,古代度制演变反映着历史的变迁。

1尺= 10寸(1尺=24.9厘米)

1尺= 10寸,1寸= 10分(1尺=31.1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后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东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

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唐;

五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

现代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

一公顷等于15亩,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十五亩等于一公亩,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畮,六尺为步,百步为畮。秦田二百四十步为畮。畮或从十久。——《说文》。字亦作畆、畒、亩、畞。如:亩制(以亩为单位划分、计算土地面积的制度);亩级(田地土壤质量好坏的等级);亩积(每一亩田的面积)

-----------------------------------------------------------------------------------------------------------------------------

在香港,由于当时仍然为英国殖民地,并没有受此次改革影响,民间仍然沿用清朝时的库平制(和英制、公制同时使用)。特别是部分重量单位:「1斤(正式名称是司马斤,相当于604.79克)=16两、1两=10钱、1钱=10分」等换算仍被广泛用于粮食和贵金属买卖中至今。

【长度单位】

1 里= 15 引= 150 丈

1 引= 10 丈

1 丈=

2 步= 10 尺

1 步= 5 尺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1 尺= 10 寸;1 寸= 10 分;1 分= 10 厘;

1 厘= 10 毫;1 毫= 10 丝;1 丝= 10 忽;

换算:

2 里= 1 公里(古代的「里」和「市里」长度不同)

3 丈= 10 米 3 尺= 1 米 3 寸= 10 厘米

长度单位

天文学:秒差距| 光年| 天文单位

公制: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奈米| 皮米| 飞米| 阿米

台制:尺| 寸| 分| 厘

市制:里| 引| 丈| 尺| 寸| 分| 厘

英制:英里(哩) | 码| 英尺(呎) | 英寸(吋)

专属单位:海里(里)

【面积单位】

1 顷= 100 亩 1 亩= 10 分= 60 平方丈

1 分= 10 厘

1 平方丈= 100 平方尺

1 平方尺= 100 平方寸

换算:

基本换算1公顷= 15 亩

1 顷= 6.6667 公顷

1 亩= 6.6667 公亩= 666.67平方米

1 平方丈= 11.111 平方米

1 厘= 6.667 平方米

【重量单位】

多用于称量物体重量,也用来称量金、银等货币

1 担= 100 斤

1 斤= 10 两(古时 1 斤= 16 两)

1 两= 10 钱;1 钱= 10 分;1 分= 10 厘;

1 厘= 10 毫;1 毫= 10 丝;1 丝= 10 忽;

换算:

1 担= 50 公斤

1 斤= 500 克

1 钱= 5 克

1 厘= 50 毫克

【质量单位】

公制:吨| 千克(公斤) | 克| 毫克| 微克| 奈克

台制:斤| 两

市制:担| 斤|

两| 分

英制:吨| 磅| 盎司

专属单位:克拉

【体积单位】

多用于称量粮食

1 石(dàn)= 10 斗

1 斛= 10 斗(十斗曰斛。——《仪礼》)

1 斗= 10 升

1 升= 10 合(gě)

1 合= 10 勺

1 勺= 10 撮

换算:

1 升= 1 公

【时间单位】

1 时辰= 8 刻

现代的 1 刻表示 1 小时的四分之一

换算:

1 时辰=

2 小时

+++++++++++++++++++++++++++++++++++++++++++++++++++++++++++++++++++++ ++++++++++++++++++++++++++++++++++++++++++++++++++++++++

东汉度量衡

1石= 4钧, 1钧= 30斤

1斤= 16两, 1两= 24铢

1石= 26400 克, 1钧= 6600 克

1斤= 220 克, 1两= 13.8 克, 1铢= 0.57 克

1斛= 10斗, 1斗= 10升, 1升= 10合

1斛=20450 毫升, 1斗= 2045 毫升, 1升= 204.5 毫升

1合= 20.45 毫升

1丈= 10尺, 1尺= 10寸,1寸= 10分

1丈= 242 厘米, 1尺= 24.2 厘米, 1

步= 6 尺= 145.2 厘米,

1寸= 2.42 厘米, 1分= 0.242 厘米

---------------------------------------

按一顷等于一百亩计!

1平方公里=1500亩,所以1平方公里=15顷

---------------------------------------

1英尺=30.48厘米约=0.3米

1 英尺=1

2 英寸=0.3048 米

1英寸相当于2.54厘米

1英里=1.60公里

1节=1.852公里/小时

----------------------------------------

汉承秦制,刘邦令张仓“定度量衡程式”:

度制——分、寸、尺、丈、引,十进制,即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

量制——龠、合、升、斗、斛,除龠、合外,其他皆为十进制,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

衡制——株、两、斤、钧、石,非十进制,即1石=4钩,1钧=30斤,1

斤=16两,1两=24铢。

据我国古书记载,旧营造库平制一千八百尺为一里(等于576米)

一里300步,1步5尺,以唐大尺(鲁班尺)=36cm计算,唐一里约54000cm,即540米,比今日之“里”略长,相当于0.54公里

----------------------------------------

东汉度量衡

长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里=300步,1步=6尺

1引 = 2340厘米, 1丈 = 234厘米,1尺 = 23.4厘米, 1寸 = 2.34厘米,1分 = 0.234厘米

1里=421.2米,1步=140.4厘米

重量: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29760克, 1钧 = 7440克,1斤 =248克, 1两 = 15.5克, 1铢 = 0.65克

容积:

1斛(石)=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1斛 =20000毫升, 1斗 = 2000毫升, 1升 = 200毫升,1合 = 20毫升, 1龠 = 10毫升, 1撮 = 2毫升, 1圭 = 0.5毫升

1石米=17.55公斤,1石谷子=13.5公斤,1石大麦=12公斤

面积:

东汉1小亩=100步=197.1

216㎡,东汉1大亩=240步=473.0918㎡,1亩=666.6667㎡,1亩=1.4092东汉大亩=3.382东汉小亩,

1东汉小亩=0.4167东汉大亩=0.2906亩,

1东汉大亩=2.4东汉小亩=0.7096亩

按一顷等

于一百亩计!

1平方公里=1500亩,所以1平方公里=15顷

1节=1.852公里/小时=4.4里/小时

++++++++++++++++++++++++++++++++++++++++

公制和英美制度量衡对照公制

长度

毫米

millimeter(mm)=0.001米

厘米

centimeter (cm)=0.01米=0.3937英寸

meter(m)

公里

kilometer(km)=1000米=0.6214英里

meter(m)=3.2808英尺=1.0936码

地积

公亩

are(a)=100平方米=0.0247英亩

公顷

hectare(ha)=100公亩=2.4711英亩

容积

毫升

milliliter(ml)=0.001升

liter(l)=0.2600加伦(美)=0.2600 加伦(英)重量

毫克

milligram(mg)=0.001克

gram(g)千克(公斤)kilogram (kg)=1000克

ton(t)=1000千克

1克=0.0352盎司(常衡)

1千克=2.2046磅(常衡)

1吨=0.9842长吨(英吨)=1.1023 短吨(美吨)英美制

长度

英寸

inch(pl.inches)=2.5400厘米

英尺

foot(pl. feet)=12英寸=0.3048米

yard=3英尺=0.9144米

英里

mile=1760码=1.6093公里

水程长度

cable length, cable's length=185.2米

海里

sea mile=10链=1.852公里

地积

英亩

acre=40.4686公亩

重量(常衡)

盎司

ounce=28.3496克

pound=16盎司=0.4536千克

长吨(英吨)

long ton=2240磅=1016.0470千克

短吨(美吨)

short ton=2000磅=907.1849千克

液量

加伦

gallon=4.546升(英)=3.785升(美)

度量衡换算表

度量衡换算表 长度 1千米(km),0.621英里(mile),0.54海里(nmile) 1米(m),3.281英尺 (ft),1.094码(yd) 1厘米(cm),0.394英寸(in) 1英里(mile),1760码(yd),5280英尺(ft),1.609千米(km) 1浪(furl),40杆(rad),220码(yd),660英尺(ft) 1杆(rad),5.5码(yd),16.5英尺(ft),5.029米(m) 1码(yd),3英尺(ft),0.9144米(m) 1英尺(ft),12英寸(in),0.3048米(m) 1英寸(in),2.54厘米(cm) 1密耳(mil),0.001英寸(in),0.0254毫米(mm) 水程 1海里(nmile)=1.852千米(km),1.1516英里(mile),6080英尺(ft) 1链[英制](cab),0.1海里(nmile),608英尺(ft),185.32米(m) 1链[美 制](cab),720英尺(ft),219.46米(m) 1测链(ch),11英寻(fm),20.117米(m) 1英寻(fm),6英尺(ft),1.829米(m) 1节[锚链长度],2.5米(m) 平面角 1度(?/deg),60分(′/min),3600秒(″/sec) 1弧度(rad),57?17′44.8″ 1[罗经]点,11.25? 面积 221平方公里(km),100公顷(ha),247.1英亩(acre),0.386平方英里(mile) 221平方米(m),10.764平方英尺(ft) 21公顷(ha),10000平方米(m),2.471英亩(acre) 21公亩(are),100平方米(m)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中国历史朝代、纪元、重要人物一览表 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常常记不住朝代、纪元、重要历史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时甚至记错、讲错、写错。所以多年来,一直想做一张通过一定时空把上述三者关系逻辑起来的表,使自己能一目了然,进而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一个大致的把握,然而这个想法却一直未能实现。退休后空闲了,从去年10月底到今年3月中旬,围绕这张表我选读了20几本书,把自己认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遴选出来,做成这张表与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朝代纪元 五帝388年 约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 1、皇帝,中华民族始祖,传说的上古时代圣王。司马迁《五帝本纪》说,皇帝为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公元前4513年,黄帝轩辕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在位100年。 2、颛顼(zhuān xu)帝,在位78年。 3、帝喾(kù)帝,在位70年。 4、唐尧(yáo)帝,在位98年。 5、虞舜(yù shùn)帝,在位42年。 6、仓颉,先秦传说:仓颉是皇帝的史官,造汉字者为仓颉。《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夏朝471年 约前2070~前1600年 1、启,建立夏朝。尧帝时,命夏部落鲧(g?n)治水,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失败,遂被放逐。舜帝继位后,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获成功,并继舜位成为中原部落盟主。禹死后儿子启继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2、夏桀(jié),淫靡昏聩,夏末亡国之君。 商朝555年 商前期前1600~前1300年(301) 1、汤,又称武汤、成汤。原为商部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经11次出征并获胜利,成为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2、伊尹,名伊,尹是官名,商初政治家、大臣。协助汤攻灭夏朝,建立商朝。 3、盘庚,汤九世孙。盘庚继位后,为摆脱政治腐败、国势衰危等困境,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书·盘庚》是迁殷前后的报告辞。以盘庚迁都为分界线,商朝分为商前期和商后期。 商后期前1300~前1046年(255) 1、武丁,武丁是商朝的第11世王,在继位之前,被父亲送至民间磨练意志和品质,武丁处处留心访贤拜师求学问。继位后,破格任用出身卑微的傅说为相,励精图治,国力昌盛,在位59年,史称“武丁中兴”。 2、纣,亦称帝辛,亡国之君。在位时,沉湎酒色,奢侈荒淫,统治残暴,曾囚禁周文王于羑里。在牧野(今河南淇县)被周武王打败后自焚,商朝灭亡。 周朝791年 西周前1046~前771年(276) 1、姬昌,即周文王,曾被商纣囚禁于羑里而演周易。 2、姬发,即周武王,打败商纣建立西周王朝。 3、姬旦,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弟弟,史称周公。武王死后,成王诵年幼,周公摄政。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宰辅。 4、吕尚,姜太公。西周初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有兵书《六韬》传世。 东周前770~前256年(515) [春秋前722~前481;战国前275~前221]

常用国际度量衡换算表

重量换算 7. 重量换算 (一) 公 制 英 制 美 制 中国市制 英 制 港 制 公 制 中国市制 英美制 公 吨 长 吨 短 吨 担 英 担 司马担 公 斤 斤 磅 (Metric (Long (Short (Hundred Kilo- ton) ton) ton) weight) (Picul) gram) (Pound) 1 0.984 2 1.102 3 20 19.68 4 16.53 5 1,000 2,000 2,204.62 1.016 1 1.12 20.32 20 16.8 1,016.05 2,032.1 2,240 0.9072 0.8929 1 18.144 17.857 15 907.2 1,814.4 2,000 0.05 0.04921 0.0551 1 0.9842 0.8267 50 100 110.23 0.0508 0.05 0.056 1.016 1 0.8402 50.8 101.6 112 0.0605 0.05954 0.0667 1.21 1.19 1 60.48 120.96 133.33 1 2 2.2046 0.5 1 0.1023 0.4536 0.9072 1 8. 重量换算 (二) 公 制 英 美 制 常 衡 英 美 制 金 衡 或 药 衡 中 国 市 制 公 斤 克(公分) 磅 两(盎司) 磅 两 (盎司) 两 (Kilo- (pound) (Ounce) gram) (Gram) (Pound) (Ounce) (Troy or A

pothecary) (十量制) 1 1,000 2.2046 2 35.2736 2.679227 32.15072 20 0.001 1 0.0022 0.035274 0.0026792 0.03215 0.02 0.45359 453.592 1 16 1.2152777 14.5833324 9.072 0.02835 28.3495 0.0625 1 0.07595486 0.91145833 0.567 0.37324 373.2418 0.82285714 13.1657 1 12 7.465 0.031103 31.1035 0.06857143 1.0971428 0.08333 1 0.622 0.05 50 0.11023 1.76368 0.13396 1.60752 1 单位长度重量换算 9. 单位长度重量换算 公 制 英 美 制 中 国 市 制 公斤/米 磅/尺 磅/寸 斤/尺 (Kilogram/Meter) (Pound/Foot) (Pound/Inch) 1 0.67 2 0.056 0.667 1.488 1 0.083 0.992 17.858 12 1 11.905 1.5 1.088 0.084 1 ? 单位面积换算 10. 单位面积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 尺(cm) 斗(l) 斤(g) 周秦汉 22.5 1.94 256 东汉23.04 1.98 222.73 魏 24.12 2.023 222.73 晋 24.45 2.02 222.7 3 隋 29.51 5.944 668.19 唐 31.1 5.944 596.8 2 宋元 30.72 9.488 596.82 明 31.1 17.037 596.82 清 32 10.355 596.8 2 民国 33.3 10 500 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 尺 = 24.5 1寸= 2.45, 1分 = 0.245 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1寸=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小尺: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1尺 = 34, 1寸 = 3.4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全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颇有出入,古制大多小于今制。鉴于读者应用中药时往往会参阅古今文献,在此收录一些有关古今度量衡对照的研究资料,仅供参考(个别折合数字经复算后略有改动)。 (一)古方度量衡对照表(均为十六进位制) 年代朝代 尺度容量衡量 一尺 合市 尺 一尺 合厘 米 一升 合市 升 一升 合毫 升 一斤 合市 两 一两 合市 两 一两 合克 数 约公元前11 世纪~前221年周 0.59 73 19.91 0.19 37 193. 7 7.32 0.46 14.3 约公元前221 年~前206年 秦 0.82 95 27.65 0.34 25 342. 5 8.26 0.52 16.1 3 约公元前206 年~公元23 年 西汉 公元25年~220年东汉 0.69 12 23.04 0.19 8 198. 1 7.13 0.45 13.9 2 公元220年~265年魏 0.72 36 24.12 0.20 23 202. 3

公元265年~420年晋 西晋 0.72 36 24.12 东晋 0.73 35 24.45 公元420年~589年南 朝 南宋 0.73 53 24.51 南齐 0.29 72 297. 2 10.6 9 0.67 20.8 8 粱0.19 8 198. 1 7.13 0.45 13.9 2 陈 公元386年~581年北 朝 北魏 0.88 53 29.51 7.13 0.45 13.0 2 北齐 0.89 9 29.97 0.39 63 396. 3 14.2 5 0.89 27.8 3 北周 0.73 53 24.51 0.21 05 210. 5 8.02 0.50 15.6 6 公元581年~618年随 (开皇) 0.88 53 29.51 0.59 44 594. 4 21.3 8 1.34 41.7 6 (大业) 0.70 65 23.55 0.19 81 198. 1 7.13 0.45 13.9 2 公元618年~907年唐 0.93 30 31.10 0.59 44 594. 4 19.1 1.19 37.3

中英文度量衡对照表

. 中英文度量衡对照表 英美制到公制转换 Linear Measure 长度 1 inch 英寸=25.4 millimetres 毫米 1 foot 英尺=1 2 inches 英寸=0.3048 metre 米 1 yard 码=3 feet 英尺=0.9144 metre 米 1 (statute) mile 英里=1760 yards 码 =1.609 kilometres 千米 1 nautical mile 海里=185 2 m. 米 Square Measure 面积 1 square inch 平方英寸=6.45 sq.centimetres 平方厘米 1 square foot 平方英尺=144 sq.in.平方英寸 =9.29 sq.decimetres 平方分米 1 square yard 平方码=9 sq.ft. 平方英尺 =0.836 sq.metre 平方米 1 acre 英亩=4840 sq.yd.平方码=0.405 hectare 公顷 1 square mile 平方英里=640 acres 英亩 =259 hectares 公顷 Cubic Measure 体积 1 cubic inch 立方英寸=16.4 cu.centimetres 立方厘米1 cubic foot 立方英尺=1728 cu.in. 立方英寸 =0.0283 cu.metre 立方米 1 cubic yard 立方码=27 cu.ft. 立方英尺 =0.765 cu.metre 立方米 Capacity Measure 容积 British 英制 1 pint 品脱=20 fluid oz. 液量盎司 =34.68 cu.in. 立方英寸=0.568 litre 升 1 quart 夸脱= 2 pints 品脱=1.136 litres 升 1 gallon 加伦=4 quarts 夸脱=4.546 litres 升 1 peck 配克= 2 gallons 加伦=9.092 litres 升 1 bushel 蒲式耳=4 pecks 配克=36.4 litres 升 1 quarter 八蒲式耳=8 bushels 蒲式耳 =2.91 hectolitres 百升 American dry 美制干量 1 pint 品脱=33.60 cu.in. 立方英寸=0.550 litre 升1 quart 夸脱= 2 pints 品脱=1.101 litres 升 1 peck 配克=8 quarts 夸脱=8.81 litres 升 1 bushel 蒲式耳=4 pecks 配克=35.3 litres 升American liquid 美制液量 1 pint 品脱=16 fluid oz. 液量盎司=28.88 cu.in. 立方英寸=0.473 litre 升 1 quart 夸脱= 2 pints 品脱=0.946 litre 升 1 gallon 加伦=4 quarts 夸脱=3.785 litres 升Avoirdupois Weight 常衡 1 grain 格令=0.065 gram 克 1 dram 打兰=1.77 2 grams 克 1 ounce 盎司=16 drams 打兰=28.35 grams 克

国际常用度量衡换算

国 际 常 用 度 量 衡 常用度量衡有:长度、时间、质量、面积、体积、容积 长度 长度用字母表示为L。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字母表示为m。 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忽米cmm、丝米dmm、微米μ等。 英尺与英寸都是国际上较通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十二进位,,是讲、写英语时的用法,英尺英文foot,简写ft;英寸英文inches,简写in。 1英尺(1/3码)=12英寸,英尺与英寸和标准计量--米的换算:1英尺=0.3048米,1英寸=0.0254米 尺与寸是我国现用的市际长度计量单位的一部份,十进位,尺与寸和标准计量--米的换算:1尺=0.3333米,1寸=0.0333米 1千米(1km)=1000米(1000m) 1米(1m)=10分米(10dm) 1分米(1dm)=10厘米(10cm) 1厘米(1cm)=10毫米(10mm) 1毫米(1mm)=10忽米(10cmm) 1忽米(1cmm)=10丝米(10dmm) 1丝米=10微米(10μ) 英尺(ft)与米(m)的换算:1英尺(1ft)=0.3048米(0.3048m) 米(m)与英尺(ft)的换算:1米(1m)=3.28084英尺(3.28084ft) 毫米(mm)与英寸(in)的换算:1毫米(1mm)=0.039370英寸(0.039370in)英寸(in)与毫米(mm)的换算:1英寸(1in)=25.4毫米(mm)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英尺=0.348米 1英寸=2.540005厘米 1米=3.28084英尺 1厘米=0.3937英寸 1英寸=2.5400 厘米

1英尺=12 英寸=0.3048 米 1码=3 英尺=0.9144 米 1英里=1760 码=1.6093 千米 1尺=0.33333米 1寸=0.1尺 时间 时间的标准单位是秒,字母表示为s。 有小时h、分钟min、秒s。 1h = 60min = 3600s 质量 质量用字母表示为m。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字母表示为kg。有千克kg、克g等。 吨=20英担(CWT) 1英担=50.8024公斤 美制1短吨=20短担(CWT) 1短吨

中国学经典书书籍

中国学经典书书籍 国学经典具有永恒的传承价值,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中国学经典书书籍,希望大家喜欢!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仪礼其他四书章句集注春秋繁露新本郑氏周易大戴礼记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易纬乾元序制记陆氏易解中庸东坡易传周易 正义轻松学诗经尚书正义易传韩诗外传毛诗正义泰泉乡礼深衣考误 深衣考仪礼注疏礼记正义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大学春秋谷梁传注 疏孝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周易参同契大学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孟子字义疏证大学问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 二十五史史记宋书梁书魏书陈书南史北史南齐书北齐书周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 史元史明史清史稿其他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唐才子传贞观政要逸周 书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战国策前汉纪后汉纪 华阳国志东观汉记通典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洛阳伽蓝记越绝书 前汉纪江表志江南野史五国故事邺中记三楚新录江南馀载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越史略东观奏记北狩见闻录竹书纪年五代史阙文官箴平宋 录大金吊伐录松漠纪闻翰林志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赤松山志真腊风土记荆楚岁时记北戸录岳阳风土记溪蛮丛笑吴中水利书岁华纪丽谱吴地记平江记事南岳小录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风土记益部方物略记游城南记淳熙三山志桂林风土记朝 鲜赋南宋都城纪胜桂海虞衡志洛阳名园记南方草木状佛国记捕蝗考 宋朝事实大清律例三国杂事史通 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孙膑兵法》《百战奇略》《握奇经》《练兵实纪》《将苑》《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守城录》《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阴符经》《太白阴

垂虹石桥孔数长度再探究

垂虹石桥孔数长度再探究 吴国良 吴江垂虹桥,旧名利往桥,俗呼长桥。自宋庆历八年(1048)六月二十八日始建木桥至今,即将迎来它970岁的生日。作为中国古代名桥,垂虹桥曾辉煌一时,尤其是改建为联拱石桥后,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更是彰显于世。然而,这第一长桥到底有几孔有多长,历代众说纷纭,十分遗憾地成了历史之迷。 考古的方法不外乎两种,即野外考古和书斋考古。所幸垂虹桥尚有东西两端元明遗存,我想由此入手,给合史料比照,这或许是一条较为简便有效的考证途径。 1995年7月,在垂虹桥西端遗址建“垂虹遗址公园”,施工过程中先后挖出了11孔桥洞,后对其中的7孔进行了修缮。是为西端遗存,长32米。2004年11月,在垂虹桥东端遗址进行垂虹景区建设过程中,又发现了9孔桥洞,以及桥堍、牌坊基础、汇泽亭地坪石。随即实施清理维修,并接建了1孔刚性墩桥洞。是为东端遗存,全长52.28米,其中桥洞长44.48米,桥堍长7.8米。东西两端遗存之间为1967年垂虹桥倒塌后的河面,经测为195.6米。考虑到坍塌部分(包括3孔大桥洞,6孔大洞左右次孔,若干小桥洞,以及垂虹亭),基本上为民国四年(1915)所修,故依据当年施工资料可推算小桥洞之孔数。民国四年编印的《重修垂虹桥徵信录》中,载有当时所用圈板尺寸,为五尺长,二尺面,七寸厚,即长1.65米,宽0.66米,厚0.23米。据此,刘延华女士在所撰《垂虹桥历史探渊与保护修缮》文中对桥洞跨度作了推算:若大洞以每跨九组圈板组成,其跨度为9.95米,3孔计29.85米;若大洞左右次孔以每跨七组圈板组成,其跨度为7.86米,6孔计47.16米。现以河面195.6米,减去上述9孔数据,剩馀118.59米,应是小桥洞和垂虹亭的长度。若小洞以每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xx古代度量衡换算xx古代度量衡 尺(cm)斗(l)斤(g) xxxx 22.5 1.94 256 东汉 23.04 1.98 222.73xx24.12 2.023 222.73xx24.45 2.02 222.73xx29.51 5.944 668.19xx31.1 5.944 596.82 xx 30.72 9.488

596.82明31.1 17.037 596.82 清32 10.355 596.82 民国 33.3 10 500 xx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xx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 商1尺= 10寸,1寸= 10分1尺= 15.8, 1寸= 1.58 战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分= 0.231 秦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1丈= 231 1尺=

2.31 1分= 0.231 汉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分= 0.231 三国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2,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南北朝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丈=245,1尺=

度量衡的单位及换算1

课题:度量衡的单位及换算 班级:姓名:组 教师评价: 编制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度量衡单位,熟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发展学生运用单位换算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重点:度量衡单位的换算公式 难点:运用换算公式。 【预习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完成预习案.重点关注度量衡单位的换算公式。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一、相关知识: 1、长度单位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体积的单位及换算 二、教材助读: 1、长度单位:测量长度的常用计量单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用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体积的单位:测量体积的公制计量单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又称_______)用符号_______表示。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分别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自测: 1、常用长度单位换算公式:1千米(公里)=_______米 1米=_______分米 1分米=_______厘米 1厘米=_______毫米 2、体积(容积)单位的换算公式:1立方米=_______立方分米(升) 1立方分米=_______立方厘米(毫升) 1立方厘米=_______立方毫米 3、质量(重量)单位换算公式:1吨=_______千克(公斤) 1千克=_______克 1克=_______毫克

常用国际度量衡换算表

常用国际度量衡换算表 一、摄氏和华氏温度换算 华氏 'F(Fahrenheit)= ℃ X 9/5+32 摄氏℃(Celsius or Centigrade)= 9/5X('F-32) 二、粮谷重量、容积换算 一公吨折合蒲式耳一蒲式耳折合 (Metric ton to Bushels) 磅(Pound) 公斤(Kilogram) 小麦,大豆 36.743 60 27.216 玉米 39.368 56 25.402 大麦(英制) 44.092 50 22.68 大麦(美制) 45.931 48 21.773 1 英制蒲式耳(=1.0321美制蒲式耳) 合 36.3677 公斤 三、植物油籽榨油率 (每百公斤油籽榨油公斤数) 椰干 64 大豆 16 蓖麻籽 45 棉籽 16 棕侣仁 46 花生(去壳) 43 亚麻籽 34 菜籽 35 油橄榄 15 花生(带壳) 30 桐果 16 葵花籽 35 1 公斤去壳花生约等于带壳花生 1.5 公斤 四、稻谷折合大米(每百公斤稻谷加工成大米公斤数) 日本 73.7 美国 73.6 缅甸 67.9 泰国 65.0 实用上一般按 65% 计 五、小麦折合面粉 (每百斤小麦出面粉公斤数) 美国 71.5 澳大利亚,阿根廷及其他国家和地区 72 六、原糖,精糖换算 每百斤原糖大致可出 92 斤精糖和 8 斤糖蜜. 但最常用的换算率是: 原糖 100 公斤 = 精糖 90 公斤或, 精糖 100 公斤 = 原糖 111 公斤 七、鲜蛋,蛋品换算 1 吨鲜蛋一般平均约有鲜蛋 17,360 个. 1 吨冰蛋 = 1. 2 吨鲜蛋 1 吨干蛋 = 4.4 吨鲜蛋 八、活畜重量折合屠宰后重量 (活畜重量除去,蹄,皮,血等重量) 牛: 为活牛重量的 57 %. 猪: 为活猪重量的 65-75 %. 羊: 为活羊重量的 40-47 %. 九、棉花的计量单位换算 从棉株直接摘取的棉花,叫籽棉.籽棉经轧花后得到的棉花称为皮棉 (或原棉).皮棉通常占籽

国学经典书籍

国学经典书籍 经部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春秋繁露新本郑氏周易大戴礼记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易纬乾元序制记陆氏易解中庸 东坡易传周易正义轻松学诗经尚书正义易传 韩诗外传毛诗正义泰泉乡礼深衣考误深衣考 仪礼注疏礼记正义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孝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周易参同契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中庸集注论语集注孟子字义疏证大学问 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宋书梁书魏书陈书 南史北史南齐书北齐书周书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 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唐才子传贞观政要逸周书 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战国策 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东观汉记通典 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洛阳伽蓝记越绝书 前汉纪江表志江南野史五国故事邺中记 三楚新录江南馀载吴越备史九州春秋越史略 东观奏记北狩见闻录竹书纪年五代史阙文官箴 平宋录大金吊伐录松漠纪闻翰林志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赤松山志真腊风土记荆楚岁时记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溪蛮丛笑吴中水利书岁华纪丽谱吴地记 平江记事南岳小录岭表录异东京梦华录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游城南记淳熙三山志桂林风土记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桂海虞衡志洛阳名园记南方草木状佛国记 捕蝗考宋朝事实大清律例三国杂事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 《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百战奇略》《握奇经》《练兵实纪》《将苑》《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守城录》《孙子略解》《乾坤大略》《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阴符经》《太白阴经》《历代兵制》《素书》《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列子庄子荀子 申鉴说苑新语论衡 茶经棋经中论邓子 盖庐人物志潜夫论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王守仁全集四十二章经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太平广记孔子家语韩非子 鬼谷子归田录唐新语公孙龙子 搜神记搜神后记周易参同契山海经校注 艺文类聚穆天子传唐摭言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盐铁论宋高僧传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钝吟杂录弘明集宣室志 世说新语金匮要略注九章算术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黄帝内经素问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神农本草经孔丛子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风俗通义鹖冠子齐民要术 潜夫论范子计然西京杂记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朱子语类山房随笔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银雀山尉缭子司马法逸文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水战兵法辑佚群书治要六韬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六韬逸文汉墓竹简六韬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太公兵法太公金匮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歙州砚谱扬州芍药谱橘录 糖霜谱刘氏菊谱洗冤录集荔枝谱 高僧传阴符经随隐漫录画继 续高僧传方言校笺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 篇一:中国古代度量衡表 古代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度 衡 篇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二、古代中国的度量衡 (一)原始社会度量衡的萌芽 中国古代计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末期[4-6]。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日。尧命令羲、和两人参照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舜东巡时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夏禹使用规矩准绳治水患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标准等,这些传说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古时代计量发生的萌芽情况[4,5]。 (二)商周时期计量器制的出现 商周时期已出现度量衡器制和计量年月日的历法[6]。商代甲骨文中有土地面积单位“田”字;采用干支记日法和

“十三月”的记载。商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逢闰年加一个月。计量昼夜时刻的漏刻,相传始于黄帝,应用于夏商。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的符号,可推测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前或同时,重量计量已经产生并得到应用。 (三)春秋战国—度量衡发展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各国先后取消了共同耕作的“公田”,承认开垦的土地私有,按田亩征收田赋。晋国六家世卿在各自的领地内,废除井田制,竞相扩大田亩面积,相对减免赋税。齐国的卿大夫陈氏,创立一种五进位的容量制——“家量”制,取代豆、区、釜、钟四进位的“公量”旧制,还采取“小进大出”的办法。现今收集到的春秋晚期的权衡器和量器有齐国的右伯君铜权,楚国的铜环权等,说明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的量制已经建立[5]。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计量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均有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制和度量衡器具。容量单位:鲁 国为釜、庾、秉;齐国为升、豆、区、釜、钟;秦国为升、斗、桶;魏国为斛、斗、益、秦、燕、楚、三晋的权衡单位为石、钧、斤、两、铢、累、益、齊等。公元前350年的商鞅变法,废除“阡陌”和“封疆”,采用二百四十步(六尺为步)为一亩、百亩为顷的大亩积制,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确认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之后,商鞅又借鉴齐国量制,监制了标准铜方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

郝万山汉代度量衡的转换

郝万山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1. 汉代的度量衡。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 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 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

的14 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 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

古代的银两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白痴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

古代经典

国学经典书库: 查 找重 写 经部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春秋繁露新本鄭氏周易大戴礼记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易纬乾元序制记陸氏易解中庸 东坡易传周易正义轻松学诗经尚书正义易传 韩诗外传毛诗正义泰泉乡礼深衣考误深衣考 仪礼注疏礼记正义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大学 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周易参同契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中庸集注论语集注孟子字义疏证大学问 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宋书梁书魏书陈书南史北史南齐书北齐书周书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唐才子传贞观政要逸周书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战国策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东观汉记通典

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洛阳伽蓝记越绝书前汉纪江表志江南野史五国故事邺中记三楚新录江南馀载吴越备史九州春秋越史略东观奏记北狩见闻录竹书纪年五代史阙文官箴平宋录大金吊伐录松漠纪闻翰林志高士传李相国论事集赤松山志真臘風土記荆楚岁时记北戸録岳陽風土記溪蛮丛笑吴中水利书岁华纪丽谱吴地记平江记事南岳小录岭表录异东京梦华录风土记益部方物略记游城南记淳熙三山志桂林风土记朝鲜赋南宋都城紀勝桂海虞衡志洛阳名园记南方草木状佛国记捕蝗考宋朝事实大清律例三国杂事史通 子部 ?兵书类 o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韬》《司马法》 《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 o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百战奇略》《握奇经》《练兵实纪》《将苑》《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守城录》《孙子略解》《乾坤大略》《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阴符经》《太白阴经》《历代兵制》《素书》《备论》?其他子部 墨子列子庄子荀子 申鉴说苑新语论衡 茶经棋经中论邓子 蓋廬人物志潜夫论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王守仁全集四十二章经論衡校釋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古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在香港,虽然政府曾大力推广十进制,但1担=100司马斤、1斤(和清朝官府库平制不太一样,司马斤相等于604.79克,库平制1斤相等于596.82克)=16两、1两=10钱、1钱=10分”等换算仍被广泛用于粮食和贵金属买卖中至今。【度】-度制 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厘米cm) 商1尺= 10寸, 1寸= 10分1尺= 15.8, 1寸= 1.58 战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31, 1尺= 23.1, 1寸=2.31, 1分= 0.231 秦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 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 分= 0.231 汉1引= 10丈, 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引= 2310, 1丈= 231, 1尺= 23.1, 1寸= 2.31, 1 分= 0.231 三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西晋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42, 1尺= 24.2, 1寸= 2.42, 1分= 0.242 东晋及十六国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 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南朝与北朝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南朝?: 1丈= 245, 1尺= 24.5, 1寸= 2.45, 1分= 0.245 北朝?: 1丈= 296, 1尺= 29.6, 1寸= 2.96, 1分= 0.296 多特橙12:27:46 隋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296, 1 尺= 29.6, 1寸= 2.96, 1分= 0.296 唐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小尺: 1 丈= 300, 1尺= 30, 1寸= 3, 1分= 0.3 大尺: 1丈= 360, 1尺= 36, 1寸= 3.6, 1分= 0.36 宋元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1丈= 312, 1尺= 31.2, 1寸= 3.12, 1分= 0.312 明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裁衣尺: 1 尺= 34, 1寸= 3.4 量地尺: 1尺= 32.7, 1寸= 3.27 营造尺: 1尺= 32, 1寸= 3.2 清1丈= 10尺, 1尺= 10寸, 1寸= 10分裁衣尺: 1 丈= 355, 1尺= 35.5, 1寸= 3.55 量地尺: 1丈= 345, 1尺= 34.5, 1寸= 3.45 营造尺: 1丈= 320, 1尺= 32, 1寸= 3.2 【量】-量制 时代单位换算公制换算(毫升mL) 战国齐:1钟= 10釜, 1釜= 4区, 1区= 4豆, 1豆= 4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