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体电影的物理原理

立体电影的物理原理

立体电影的物理原理
立体电影的物理原理

立体电影的物理原理

作者:农学1603班

摘要:3D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并且已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立体电影又称3D电影。从2010年的美国大片《阿发达》打入中国市场,3D电影便进入了人们的眼球。近年来,中国电影公司也纷纷推出3D电影,3D电影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是目前一种主流的电影播放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观看3D电影的时候只要戴上特制的眼镜观看电影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效果。参考网上众多资料,加之自己的理解,3D立体电影之中深含着众多物理原理,本文将对其进行大致的阐述。

关键词:3D 3D立体电影红绿或红蓝眼镜法液晶开关眼镜法时分法偏振光法

The physics of stereoscopic film

The author: nongxue class1603 Ren-Haosheng 2016010086 Abstract: 3D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entered our life. 3D movies are also called 3D movies. 3D movies have been in the eye of the Chinese since the 2010 American blockbuster "ah developed" entered the Chinese market.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film companies have also launched 3 d movies, 3 d movie brought a lot of fun to our daily life, is now a mainstream movie play form, was deeply loved by people. When you watch a 3D movie, you have to wear special glasses to watch the movie. In addition to the extensiv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its own understanding, there is a lot of physics in 3D movies. This paper will giv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it.

Keywords: 3D 3D stereoscopic film red green or red and blue eyeglasses method Liquid crystal switch glasses method

Time division method Polarized light method

正文: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爱情的力量》,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1936年

利用双镜头摄影机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体效果的影片,但此技术具有不少限制。之后从RealD三维等技术发展、阿凡达等电影流行之后,立体影片才进一步被广泛推广。一系列引进的3D大片掀起了3D热潮,国内众多院线纷纷扩建、更新放映设备,力推3D电影。08年中国的3D银幕数量还只有86块,一部《地心历险记》6700万的票房极大的刺激了各院线老板的胃口,纷纷上马升级3D银幕和设备,到暑期《冰河世纪3》上映之时,中国的3D银幕数量已经迅速发展到350块。《阿凡达》上映之时,中国的3D银幕数量已突破600块,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3D电影市场。中国3D银幕数量2010年的目标是1300,这个目标已经实现。

虽然3D电影已经家喻户晓,但其中的原理一直不被大家所理解,大多数人看3D电影会发现,不戴眼镜会模糊,戴了眼镜反而清晰,故认为3D立体电影与眼镜有关。

本文首先从3D感的形成为介绍,解释人体形成立体感的原理,同时引出偏振光的概念,继续进而解释3D电影技术原理,从而得出,3D电影是根据人体认知功能的特殊性。巧妙地设计出的一种符合人体构造的放映机,佩戴相应的眼镜达到立体的效果。

1、3D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就是三维图形。在二维里显示三维图像不像是现实世界里的真实的三维空间,有真实的距离空间。只是看起来很像真实世界。

由于我们的两只眼睛一左一右相隔大概6厘米,这意味着假如当两个人看着一物体时,两只眼睛是从左右两个视点分别观看的。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一点,右眼看到它的右侧。当两只眼睛看到的物体同时在视网膜上成像时,左右两面的印象合起来,就得到对它的立体感觉了。引起这种立体感觉的效应叫做“视觉位移”。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可以分辨出事物的高度、宽度、表面颜色和明暗程度,而且还可以判断出物体离我们的远近程度和物体之间的相隔距离。3D技术就是虚拟三维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达到视觉、听觉等方面立体效果的一种技术。从图象学的角度来看三维不再是平面,而改为立体的。

如图就是一个最常见的3D图形,它是用斜

二测法绘制出来。当单眼看图形时,也许也

会看出立体的感觉,我认为,这个就与视觉

位移没有关系,只是由于我们对图形过于熟

悉,形成了象形记忆,大脑自动读取记忆,

把之前储存的3D立体感再次呈现而已。

2、3D立体电影技术

3D立体电影技术,其原理就是建立在双眼视觉的基础之上的。普通电影是用一架摄影机拍摄,一架放映机放映的,银幕上的画面是一幅平面图像.立体电影是用两架摄影机并排在一起,同时拍下同一景物的两幅图象,由于两架摄影机对景物的角度不同,所以拍下的两幅图像略有差别,就如同两眼看到的同一物体略有差别一样.放映时,用两架放映机把两个摄影机拍下的两组影片同步放映,使略有差别的两幅图像重叠在银幕上.这时如果用眼睛直接观看,看到的画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体电影,只需放映时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使观众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图像,右眼也只能看到右眼图像。当两幅图像经过电影观众的大脑叠合后,他们就对银幕画面产生了立体纵深感,然后,你就可以不断地听到他们的大呼小叫了。在立体电影中,对摄影和放映的左右眼画面分像有许多种方法。例如:红绿或红蓝眼镜法、时分法、液晶开关眼镜法和偏振光法等。本文详细介绍偏振光法。

3、红绿或红蓝眼镜法

红绿或红蓝眼镜法:如果分别用红笔和绿笔在一张白纸上写字,透过红色镜片后,眼睛就看不到红色笔写下的字,但是可以看到绿笔写下的字;同理,当我们透过绿色镜片看这张白纸当然就看不到绿字,只能看到红笔的字迹。这样,通过这幅红绿眼镜的过滤处理,两只眼睛各自就看到了,事先由两部摄影机拍摄的不太一样的画面,最终两幅画面的叠加就形成了立体视觉。

4、时分法

时分法需要显示器和3D开关眼镜的配合来实现3D立体效果。时分法所采用的立体眼镜构造有些复杂,当然成本也高些。两个镜片都采用电子控制,可以根据显示器的输出情况进行状态的切换,镜片的透光、不透光切换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对应的画面(透光状态下),双眼看到不同的画面就能够达到立体成像的效果。

5、液晶开关眼镜法

液晶开关眼镜法:XpanD/NuVision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系统。XpanD/NuVision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系统除一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外,还包括3D 电影同步分配模块和3D电影红外发射器,观众则需佩戴3D电影主动式液晶同步开关眼镜。3D电影同步分配模块需安装在放映机上,最多可以为四个红外发射器提供动力和同步信号,它还监测发射器的性能和提供准备信号,以便即使在不使用放映机的情况下也能安装和测试红外发射器。红外发射器架设在放映窗口或影厅后墙上,指向银幕,负责发射940 nm 的红外信号,使液晶眼镜的切换与放映机实现同步。一台发射器最多可以覆盖250—300个座位。观众配戴液晶同步眼镜后,左眼将只能看到放映电影的左眼影像,右眼将只能看到放映电影的右眼影像,从而获得3D的体验

6、偏振光法

是横波。而振动方向和光波前进方向构成的平面叫做振动面,光的振动面只限于

光线按其偏振特性,可以分成自然光和偏振光两种。自然光的振动方向是在垂直于其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各个方向是均等的。偏振光的则只在振动面的一个固定的

方向上振动。只要在自然光的光路上插入一块偏振片,偏振片只允许和其偏振方向一致的那一部分光波通过,当该偏振光进入偏振轴垂直于第一块的偏振片时,

通过第一块偏振片的偏振光就会受到阻挡,不能通过。

在放映立体电影时,在每架放映机前装一块偏振镜,其作用相当于起偏器。左右眼画面的光束分别通过放映机两块偏振轴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后,变成两束偏振光。左右两架放映机前的偏振镜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此产生的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银幕上再反射到观众,偏振方向不改变.观众戴的眼镜是一副偏光眼镜,相当于检偏器,偏光眼镜的两只镜片的偏振化方向也是互相垂直的,而且左眼镜片的偏振化方向跟左边放映机前偏振镜的一致,右眼镜片的偏振化方向跟右边放映前偏振镜的一致,这样,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映出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出的画面,两眼看到的画面略有差别,从而实现了左右眼画面分像,因而产生立体感。但是,这只是传统胶片电影的基本原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电影已经脱离了传统的胶片载体, 走向了全数字时代。

结论:3D立体电影建立在双眼视觉的基础之上,依据人眼的成像原理,以两

使得观众可以有效地呈现出立体观感。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现象[技巧]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现象[技巧] 论述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现象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四班 姓名:杨九丽 学号:110101119 论述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现象科幻电影中的“可能”与“不可能” 如果用科学去解读电影,会发现很多电影中有很多的“可能”和“不可能”。《超时空接触》,也谈到了超时空转移,可见人们对这种技术的兴趣历久不衰,皆因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没有任何东西可快过光速,所以,关于人类要实现星际飞行的梦想,必须要依靠时空的瞬间转移了。 所谓“瞬间转移”技术,就是将人、物体、信息或者数据瞬间从一个地方消失。再在另一个地方将之重新现形。瞬间的概念是指这个旅行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将会消失,我们可以从一个地点瞬间到达另一地点,不需要走一段物理路线,或者说在一个地方消失,同时在另一个地方重现。其实这曾经是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提出的理论,也就是把物体化解为能量,传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再把能量还原为物体。10年前,科学界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或许爱因斯坦的这个理论真的不可能,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却也是可能的。1993年3月,瞬间转移终于走出科幻小说,变成了理论上的可能。当时,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贝尼特和 I BM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瞬间转移是可行的。自那以后,科学家利用光子作了大量试验,证明瞬 间转移事实上是可行的。1997年,美国的泽林格尔教授证明,光粒子可以同时瞬间转移很长的距离。1998年,加州技术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和欧洲的两个研究小

组把瞬间转移的设想变成了现实,他们把一个光子在同轴光缆上成功地瞬间转移了一米。正如预测的那样,当光子被成功复制后,原始光子就不存在了。 然而,用远程瞬间传物模式进行人类和其他物体试验目前似乎还遥遥无期。出生于马来西亚的林平奎教授称,要将生物进行瞬间转移传输,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林博士承认:“我们的实验与科幻片仍有些区别。我们暂时只能遥距传送激光中的光子,还不能将物件瞬间转移。”林博士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文,他表示,他研究的目标是证明瞬间转移是可以做到的,这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是有用的。他介绍说,普通人在预测一个足球的运行路线或者飞机在哪里着陆,靠的都是牛顿物理学理论,但在量子世界,一个比原子世界还要小的世界,物理学的一般经验就站不住脚了,你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事情发生,粒子好像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物理学家们把量子的状态称作“超自然的”。科学家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是,把体积比光子大的实质物体,瞬间传送到远地。林博士说:“原则上我认为可行,但可能是一千年后的事。打个比喻,我们现在发明的,只能算是算盘(量子瞬间转移),要制造超级电脑(生物体瞬间转移),这条路仍很漫长。” 所以,目前为止,瞬间转移对于具体的人、物体、信息仍是“不可能”的。 当然,除了《超时空接触》中的瞬间转移外,许多科幻电影中大都具有“物理因素”,自然,其中的“可能”“不可能”因素也更多。 仔细研究《功夫足球》,会发现,虽然电影让人看得过瘾,但是如果足球踢到这个份上,球要不就飞上了外太空,脱离地球引力再也回不来了,要不就是还没来得及飞出去,就被一脚踢爆了。因为按照球飞出去的抛物线和功夫足球中球从飞出到落地的时间推算,球最高点达到了1万5千800多公里,早就脱离了大气散逸层,脱离了地心引力,永远地飞入了外太空,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了。 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是一个现实光学问题,我们都注意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光线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完美隐身就是通过改变光线的路径,使光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知识[精品文档]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知识 科幻电影是好莱坞类型电影里的一个分支。它的情节往往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科学奇想,有依附于现有已知科学定理的,也有关于未来图景的超前假想。和其它类型电影一样,科幻电影是电影工业化的产物,其人物、叙事和主题都有一定的模式,就像批量生产的圣诞节商品,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的娱乐需求。作为类型电影的缺陷也很明显,大部分科幻电影往往注重视觉奇观而缺少深刻的内涵。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在美学、思想和历史上有价值的经典作品。 以下,我将例举最近看了一些科幻电影其中有一些新颖的现象,最为科幻影视作品所钟情的物理元素,从中探寻科幻电影和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之间的联系。可以用物理学知识在这里分析一下。 科幻影片《橡胶飞车》中,化学家罗宾·威廉姆斯是一位连自己的结婚日都忘了,一味埋头于自己研究的天才科学家。世上自然没有这样的科学家,但是他发明的橡胶球也许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物质。他发明的橡胶弹性非常好,能自己产生能量自动来回弹跳。所以取了个意为"飞来飞去的橡胶"的名字"飞行橡胶(Flying Rubber)" 。科学家们的研究内容常常被用做科幻电影的主要素材。 但是飞行橡胶违反了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法则"能量守恒定律"。所谓能量守恒定律是指不管什么物质都不能自己生成能量或消灭能量。而是只是转变成了另一种形态。所以拿着橡胶球轻轻地抛出时我们最期望看到的就是橡胶球重新回到原位。这种情况称为"完全弹性冲突",不转化和摩擦能一样不能重新恢复的能量,下落时从势能转化成动能,上升时再转化成势能。如果橡胶球的势能在空气或地面转化成摩擦能或热能,橡胶球就很难再回到原位。即只能回到比原来较低的高度。所以橡胶球上升到比下落高度更高的地方或随意运动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实际上如果物质具有这种性质的话就不用担心能量的枯竭了,遗憾的是这种事是绝对不存在的。 然而和影片《橡胶飞车》不同,类似的科学理论或科学技术有时也出现在电影中。基努·李维斯主演的影片《连锁反应(Chain Reaction)》就是如此。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对主攻物理学的人提供了相当有意思的看点。 如影片所述,现实中存在释放声波后发光的现象。这种把声波能转化成光能的现象叫做"声致发光(Sonoluminescence)"。翻译成我们的话就是"声音发光"。气缸型液体管内发出声音的话,声波能将会形成出非常小的气团。声波使小气团剧烈地震动,气团就会反复忽小忽大,约有50微米大小。这时液体内几乎没有空气分子,所以气团几乎处于真空状态。相反,液体相对就像具有了很高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不均衡再次把气团粉碎成1微米大小的气珠。在粉碎的瞬间气团中瞬间就发出光来。 影片中出现了主人公艾迪做着摩托车挡住冲击波的场面。依靠如此弱的反应就能获得影片中所描述得那么强的能量是不可能的。如果利用氢的同位素重氢也许可能,但结果仍是个未知数。 十分科学式的这部电影中也隐藏着科学上的错误。研究生艾迪结束研究后休息时,敲打电子键盘偶然发现了声波发光现象。通入特定频率时突然发生了声波发光的连锁反应。但是实际上即使电子键盘发出声波也看不到声波发光现象。为了产生声波发光现象必须准确地向液体管内的气团发送声波。所以不可能通过电子键盘从最底部发送声波。更有意思的是诱发声波发光的声波在我们人耳听不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利用电子键盘发送声波的影片设定虽然很浪漫,但是不符

电影放映机工作原理

1. 电影放映机工作原理 (2010-05-18 15:07:55) 电影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虽然以VHS 和DVD 为代表的便利观影模式已经非常流行,但它们仍然无法比拟在影院观看影片时的壮阔感受与宏大场面,例如只有通过银幕才能很好展示其魅力的影片《爱国者》。仅仅在美国,就有超过37,000个影院,这就足以证明我们是多么喜欢到电影院观看电影! 在本篇文章中,您将了解到带给您壮阔感受的影院放映系统的工作原理。这个系列的其他文章介绍了电影院的银幕和座椅、音响系统和数字音响、THX 和电影发行。 要想放映现代的胶片电影,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 按帧推进胶片的方式 ? 放映胶片图像的方式 ? 读取音频的方式 ? 投射图像的接受装置 ? 播放音频的系统 放映机实现了以上列表的前三项。由于电影通常在银幕上放映,所以您真正所需的是一块白色的大墙壁。 1. 什么是电影放映机? 电影放映机是一种能够沿着轨道连续拖动胶片的设备,以便胶片的每一帧能在光源前短暂停留。光源提供了极强的照明,将胶片上的图像通过透镜投射到银幕上。 放映机是由以下四个主要部件构成的: ? 卷轴组件(拱柱、输片齿轮、抓片爪、电动机和输片盘) ? 光源组件(灯泡、聚光器、风扇和镜子) 在世界各地的电影院里,放映机是 放映电影的关键技术。

?透镜组件(透镜、光圈门和遮光器) ?音响组件(光学和数字读取装置以及红外LED) 在下面几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前三个组件。关于音响组件的信息,请查看电影音响工作原理。2.装入胶片 拍摄一部电影会消耗大量的胶片,其数量之多令人乍舌。大多数的电影都是采用35毫米的生胶片进行拍摄的。拍摄16帧(独立画面)需要30.5厘米的胶片。电影放映机移动胶片的速度是每秒24帧,那么每产生一秒钟的电影就要使用45.7厘米的胶片。 以这个速度,要完成一部电影将需要大量的胶片。看看下面的计算结果: ?1秒=45.7厘米(24帧/秒除以16帧/30.5厘米) ?1分钟=27.4米(45.7厘米/秒乘以60秒) ?1小时=1645.2米(27.4米/分钟乘以60分钟) ?一般一个两小时的电影加上5分钟预告片=3.4千米(3.4千米除以5,280)

3D和4D立体电影的原理

3D和4D电影的工作原理。 在普通投影数字电影基础上,在片源制作时,片源画面使用左右眼错位2路显示,每通道投影画面使用2台投影机投射相关画面,通过偏振镜片与偏振眼镜,片源左右眼画面分别对映投射到观众左右眼球,从而产生立体临场效果。 3D立体影院一般设计成弧幕形式,立体感更强。 4D影院是相对3D立体影院而言的,就是在3D立体影院基础上,加上观众周边环境的各种特效,称之为4D。环境特效一般是指闪电模拟/下雨模拟/降雪模拟/烟雾模拟/泡泡模拟/降热水滴/振动/喷雾模拟/喷气/喷雾/扫腿/ 耳风/耳音/刮风等其中的多项。 4D影院的设备构成相对较为复杂,在3D立体设备基础上,增加特效座椅以及其他特效辅助设备。 4d电影也叫四维电影,由三维立体电影和周围的环境模拟组成的四维空间,它是在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加环境特效、模拟仿真而组成的新型影视产品,通过给观众以电影内容联动的物理刺激,来增强临场感的效果。当观众在看立体电影时,顺着影视内容的变化,可实时感受到风暴、雷电、下雨、撞击、喷洒水雾、拍腿等身边所发生与立体影象对应的事件,4D的座椅是具有喷水、喷气、振动、扫腿 4D电影院 等功能的,以气动为动力的。环境模拟仿真是指影院内安装有下雪、下雨、闪电、烟雾等特效设备,营造一种与影片内容相一致的环境。以上两类电影都有身临其境,惊险刺激的效果。这两项电影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身临其镜、惊险刺激、感受科技是它们的共性;一个是在运动中感受刺激、一个是在视觉中感受刺激,这是它们的个性。 20.什么是数字纸?工作原理是什么? 数字纸,也叫数码纸。它是一种超薄、超轻的显示屏,即理解为"象纸一样薄、柔软、可擦写的显示器"。在谈到数字纸时,必然会谈到电子墨。形像地说,数字纸是一张薄胶片,而在胶片上"涂"上的一层带电的物质,这便是电子墨。这也可看作是一个薄薄的内嵌式遥控显示板。 式 1.液晶方式 该方式是利用施加电压后分子排列被改变的液晶的性质,通过调整透光率及改变光线的方向来表达反差,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上的液晶显示器已为我们所熟知。电子纸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思路是,将液晶板与写入图像的装置部分相分离以实现薄型化和轻量化,并能卷曲,做成像纸一样的东西。写入可利用施加光、热、表面电荷等各种方法来实现。 2.电泳方式

立体电影(3D电影)

立体电影(3D电影) 一、立体显示的原理 要了解立体电影的原理,首先要了解人眼观察事物的过程。人眼在观察外界物体时,不仅能看到物体的外形,还能够辨认物体的距离、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和取向等,这与人眼的三维视觉特性有关。这些立体视觉信息大致可分为单眼信息和双眼信息。他们由许多不同的感知线索组成,其中单眼信息的感知线索就包含有眼球的调节、视网膜上成像的相对大小、透视感、照明状况、单眼运动视差、视野等。在这些线索中,除了眼球的调节是生理活动外,其他线索一般认为是心理感知。心理感知多是通过人的习惯产生的,比如通过物体的近大远小、近明远暗、前后遮挡以及光线阴影等关系来感知立体影像。很多图片和绘画作品就是利用这一特点让观众在平面作品上产生强烈的立体感。 由于亮眼具有约65mm的瞳距,因而人们用双眼观察物体时,物体在左右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是略有差异的,即双眼视差,它是立体视觉的重要线索。另外,当物体成像不在左右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时,所看到的便是两重像(复像),需要通过眼球的旋转运动(称为辐辏)并经眼外肌的张力调节而使两重像重合(称为融合),这个过程也为立体视觉提供重要信息。一般来说,人们在观看立体图像时,如果辐辏与调节超出平衡范围,就会引起视觉疲劳。单眼信息有时会出现偏差,而双眼信息的感知是比较真实的。立体电影就是利用人的双眼视差来产生立体感的。 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左右眼各看见三维景物的左侧和右侧的细节,在视网膜上形成有水平视差的两个相似的二维图像,这两个二维像经过复现,就形成了三维立体图像。立体电影就是模拟人眼三维图像的形成过程,先把左右眼的单眼图像分别记录下来,通过放映机和相应的立体放映设备,让观众的左右眼分别看到相应的单眼图像,再经过大脑复现成三维立体图像。在技术上,就是要实现左右双画面放映并分别映入观众的左右眼。 上述原理早在19世纪中期就被人们认识到了,所以在胶片电影发明后不久,有人就在尝试以各种方式和形式拍摄和放映立体电影,早期是利用红蓝(绿)眼镜来看立体电影,后来又发展到用偏振技术放映、观看立体电影。 二、立体电影常用技术 影院放映立体电影时要到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观众的左右眼接受各自的画面,在大脑中复现三维影像。所以立体电影所研究的主要技术就是如何将同时放映到银幕上的左右眼两个画面,分别送到观众的左右眼。这就需要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将画面的光线区分开。 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分光法、分色法和分时法来实现,这三种方式都是需要佩戴眼镜来观看立体电影。 光分法:光是一种极高频率的电磁波,自然光的光矢量是在任意方向上平均分布的。利用光学介质将任意方向的光矢量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部分,分别传递左右眼图像信息的方法,称为光分法。线性偏振眼镜和圆偏振眼镜利用的就是光分法。 分色法: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见光的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大约在400~700纳米之间。利用光学介质把一束光按不同的光谱区分开,分别传递左右眼图像信息的方法,称为色分法。以前使用的红蓝(绿)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学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意义 学院:物理与电气信息 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 姓名: 学号: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知识

科学并非“在实验室里只有科学家们才听得懂的悄悄话”,科学是一门所有人都可以讨论的学问。 科学家们的研究内容常常被用做科幻电影的主要素材。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在编剧们创造性的添加了自己的幻想之后,影片本身却常常会违反最基本的物理规律。 也许你已经知道,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将于年内运转。两位俄国数学家预言,它有可能被证明是世界上第一台时间机器。 穿越时空总是能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成为很多科幻电影,对于众多科幻电影,"时间旅行"即穿越时空常常成为它们的灵感源泉维护因果律的如《12只猴子》(12 Monkeys),挑战因果律的如《终结者》(The Terminator)系列,改变汗青的如《罗拉快跑》(Run Lola)、《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同物理学家们所争论的一样,这些影片无一不牵扯到时间旅行的因果律问题。 要想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间自由穿梭,只有在时间机器建成后才有希望变为现实。当LHC投入运转后,每个在其中通过的粒子会在时空中形成一种冲击波,让周围的空间和时间发生扭曲。当两个这样的引力波彼此朝对方趋近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十分壮观的结果。在某些极端场合,撞击的引力波会在时空中撕出一个“虫洞”来,即通常所说的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如果LHC真的做到了这点,那么,任何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都会黯然失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子对撞机可能标志着一个历史新里程,而2008年,则有望成为时空元年。

现今能够处理完成这个问题的最具使心服力确当属"平行太空"(Parallel Universes)定见该定见认为,在时空旅行中,有可能产生新的平行世界这个构想由Hugh Everett 于1957年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初称之为"多重太空定见"(Many Worlds Theory)他认为,在量子力学中,每当一次测量完成,则被呈现的只是好些个可能的结果之一,其余可能的结果虽不能呈现,但它们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另外的太空中接续存在每次回到过去所做的改变汗青的行动,均可能产生出1个新的世界。 这种高度抽象的"多世界"定见也被科幻电影引入过。例如在《回到未来》中,Dr. Brown向Marty诠释"平行世界"时,在黑板上画的概况图恰是出自霍金的《时间简史》目前,物理学家认为,回到过去的个人行为不成能改变汗青至于为什么,他们只是坚决相信"物理学定律会阻止"时空旅行者改变汗青,而未能给出完善的诠释。 数十年来,物理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时空之旅可能的真实机制。对于时空如何发生变化的最佳描述,源自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指出:1个人如果做高速运动,时间对他来说就会变慢;如果他的运动速率趋近于光速,时间对他来说就会近乎障碍同时,狭义相对论认为,光速没有办法超越,时间不成能倒流然而广义相对论被提出后,许多科学家从中瞥见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包括诸如"一位航天员可以在他出发之前即回到地球"的假想。所以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它的某些瑕疵——或者说尚未引起重视的层面,以期取得突破。通过以往这些努力源源不断地涌现出的时间

看不厌的机械工作动态图让你长见识的原理图208

看不厌的机械工作动态图,让你长见识的原理图208 一坨一坨的巧克力。雪糕看着是不是很想吃?原来冰淇淋蛋卷是这样形成的奶酪还是意大利面条?螺旋状的通心 粉是这样做出来的太妃糖这么缠绕出来的啊。夹心饼干原理这样出来的啊这个什么东东啊,能不能吃呢?非圆齿轮间歇运动万向节直线往复运动轮式往复运动结构棘轮机构液压 千斤顶的原理在平衡的系统中,比较小的活塞上面施加的压力比较小,而大的活塞上施加的压力也比较大,这样能够保持液体的静止。所以通过液体的传递,可以得到不同端上的不同的压力,这样就可以达到一个变换的目的。机械式千斤顶机械千斤顶以往复扳动手柄,拔爪即推动棘轮间隙回转,小伞齿轮带动大伞齿轮、使举重螺杆旋转,从而使升降套筒获得起升或下降,而达到起重拉力的功能。剪式千斤顶这种机械式千斤顶比较小,生活中经常用到,力道肯定不如液压的大。其实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见到一种机械式的千斤顶,我们叫做剪式千斤顶。它就是往复摇动手柄使顶上下运动,理解起来很容易。在给大家展示一下一个很有意思的千斤顶:充气式千斤顶。△最常见的汽车生产线车间△KUKA机器人弹钢琴△安川机器人刀法△ABB机器人打铁△四台发那科机器人焊接△柳汽车间机器人点焊△宝马车间机器人喷涂△格力机器人装配空调△锻造线上,机器人参与上下料△美的空调的生产

线上,4台机器人焊接罐件△生产流水线上,机械手正完成快速准确地抓取工序△CNC加工中心应用机器人进行自动化上下料△机器人和机床结合为一体,直接参与机加工△冲压(锻压)生产线上,几台冲压机器人完成上下料动作△机器人正在安静地重复着码垛的工作△检测线上,4台机器人正交错完成大型车身的测量与检测△装配机械手各种姿势接东西△准确 抓住手机边缘△机器手打台球1、滑块-曲柄同轴踏板解析: 它是普通滑块的双滑块-曲柄机构。两个踏板的速度是相同的。 2、齿轮传动的同轴踏板解析:两个踏板的速度是相同的。 3、同轴踏板解析:两个踏板的速度几乎相同。蓝轴的针脚之间或绿轴的沟槽之间的相对位置影响速度关系。 4、锥齿轮传 动的踏板解析:按下粉红色踏板,通过锥齿轮传动和超越离合器使橙色轮旋转。由于车轮惯性,可以连续旋转。粉红色配重趋向于将踏板带到其上部位置(可以用弹簧代替)。5、变速自行车解析:单链(由黑线表示)包裹在粉红色的链轮,紫色空转链轮和两个链轮(蓝色和绿色)周围。两个后者属于沿相同方向安装的两个飞轮,轮毂固定在自行车后轮上。一次仅接合一个飞轮,而另一个自由地向后旋转。由于链条在与第一链轮相反的方向上缠绕第二链轮,所以骑车人仅需要向后踩踏以接合它。事实上,它是将双向旋转转换成不同速度的单向旋转的机制。6、单踏板连杆机构解析:输入为 踏板轴(灰色)。输出为垂直轴。两个轴彼此垂直。所有旋

三D电影的成像原理

阿凡达》采用3D技术,将电影屏幕变成了一个通向潘多拉星球的大门。 在看3D电影时,我们不仅能看到上下、左右方向的运动,还能够看到离我们而去或者向我们而来的动作。3D电影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已经过大脑处理。因为两只眼睛位置的区别,每只眼睛看到的图像都有细微的不同。大脑会将这些图像处理成立体视觉,让我们能够分辨出距离感。3D电影原理就是如此———让两只眼睛分别接收到不同的图像,剩下的就让大脑自动完成吧。 最常见的电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术”来实现的。它依赖于偏振光和滤光片,让每只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滤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纪拍摄3D电影时,人们会在一个镜头前加一块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让水平方向振动的光透过;另一个镜头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将这两个镜头并列,之间的距离和人眼之间距离差不多,就可以开始拍摄了。在播放时,让观众戴上带有偏振片的眼镜,偏振方向和摄像机偏振片的方向相同。这样,左眼的眼镜就会完全滤掉右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而右眼的眼镜则滤掉左侧摄像机的画面。这种3D电影要求观众必须坐得笔直。 后来,利普顿改良了这种技术,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再加上传统电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么歪着看电影都行。现在,RealD 3D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3D电影技术。 光分技术是被动式的3D电影技术。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控制眼镜。色分技术也是这样。可能有些人还会对上世纪80年代的立体电影记忆犹新———它的两片眼镜片颜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镜的话,这种电影投影出来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画册。戴上滤光眼镜之后,眼前就能出现色彩鲜艳的立体场景。它最大的弱点是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已经淡出电影制作领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开发出Dolby 3D系统,色分技术才重新热起来。借助放在放映机前的滤光片将投影机射出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原色光,并分别投影到屏幕上。通过滤光眼镜来分别接收这些光谱的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同样可以实现立体效果。该技术比传统色分技术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机装上滤光片就可以放映3D电影,而取下滤光片,还可以放映传统电影。《阿凡达》首映礼上,采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让两只眼睛看到的图像精确的不同,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立体的世界。所以主动式3D电影技术采用了另一种思路———控制眼镜的透光,让每只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画面。只要镜片变黑的程序与显示画面同步,就能构成立体视觉。现在显卡大厂Nvidia已经在家用电脑上提供了这种产品,有些电影院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但是它的成本较高。 目前的3D电影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至于哪种技术最后会成为主流,已经早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另一个问题了。 3D电影并非电影技术发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银幕”IMAX屏的可视面积比普通电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过多种技术革新来保证在大屏幕上依然能获得清晰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IMAX屏幕开始成为人们观影的重要标准。这也是许多文章鼓励大家去看3D+IMAX《阿凡达》的原因 武警总医院眼科泪器病中心主任陶海 目前正在放映的3D电影《阿凡达》非常火爆,可是有观众反映:看完电影后眼睛出现干涩、酸痛、视物模糊,甚至头晕、恶心、想吐、头疼等症状。有媒体报道,有人甚至出现了青光眼急

利用电影中的物理知识1

利用电影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论文摘要:虽然现代教学有更多更好的实验器材来进行实验探索,甚至多媒体模拟实验,然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影视中的物理现象来加以说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利用电影物理现象加深物理规律理解 现在的学生虽然有了更好的条件来学习,有了更新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索和多媒体来进行模拟实验,然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能够有选择性的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电影中的物理现象来加以说明,则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应物理规律的理解。现例举几个实例来加以说明: 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定律,它的基本内容是:一个系统如果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保持恒定。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1V1+M2V2= M1V10+M2V20 ,其中,M1、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V1、V2为两物体末状态的速度,V10、V20为为两物体初状态的速度。公式的意思即两个物体所组成的系统的末状态的动量之和等于两物体初状态的动量之和。说起来简单,但要从没有接触过动量守恒定律的学生一下子就能形象的理解它,还是有一定难度,这时,我想到了同学们爱看的一部电影《机器人总动员》,当电影中的机器人瓦力不小心漂浮进了太空后,它不论怎么动,怎么努力都不能飘回到飞船,因为在太空中没有其他的物体甚至空气来使机器人瓦力受到向前的力量。如果要使自己得到一个向前的动量,必须对其他物体施加力使得其它的物体得到一个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动量。这样,设定向前的动量为正,向后的动量为负,总和仍然与之前一样为零。幸亏机器人瓦力身边带着的一个灭火器瓶,他向后放出灭火用的泡沫,使自己受到反冲力,得到向前的动量,当然,设机器人瓦力向正方向运动,泡沫向负方向运动,机器人瓦力的动量为正,泡沫的动量为负,所以这时系统的总动量仍然守恒。这样,用电影中的实例就能容易的让同学们理解这个定律了。 航天员费俊龙、与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遨游太空时进行了出仓活动,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出仓的航天员用一根绳子绑在了自己和飞船之间,就是防止自己

3D电影中的物理知识

3D电影中的物理知识 摘要: 3D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并且已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3D电影更是给 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这篇文章中我将简单的为大家介绍3D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关键词:3D 原理应用 正文: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就是三维图形。在二维里显示三维 图像不像是现实世界里的真实的三维空间,有真实的距离空间。只是看起来很像真实世界。 由于我们的两只眼睛一左一右相隔大概6厘米,这意味着假如当你我看着一物体时,两只眼睛是从左右两个视点分别观看的。左眼看到物体的左侧一点,右眼看到它的右侧。当两只眼睛看到的物体同时在视网膜上成像时,左右两面的印象合起来,就得到对它的立体感觉了。引起这种立体感觉的效应叫做“视觉位移”。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可以分辨出事物的高度、宽度、表面颜色和明暗程度,而且还可以判断出物体离我们的远近程度和物体之间的相隔距离。3D技术就是虚拟三维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达到视觉、听觉等方面立体效果的一种技术。从图象学的角度来看三维不再是平面,而改为立体的。 3D电影技术,其原理就是建立在双眼视觉的基础之上的。用两台摄影机模拟左右两眼视线,分别拍摄两条影片,然后将这两条影片同时放映到银幕上;放映时再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使观众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图像,右眼也只能看到右眼图像。当两幅图像经过电影观众的大脑叠合后,他们就对银幕画面产生了立体纵深感,然后,你就可以不断地听到他们的大呼小叫了。在立体电影中,对摄影和放映的左右眼画面分像有许多种方法。例如:红绿或红蓝眼镜法、液晶开关眼镜法和偏振光法等。 红绿或红蓝眼镜法:如果分别用红笔和绿笔在一张白纸上写字,透过红色镜片后,眼睛就看不到红色笔写下的字,但是可以看到绿笔写下的字;同理,当我们透过绿色镜片看这张白纸当然就看不到绿字,只能看到红笔的字迹。这样,通过这幅红绿眼镜的过滤处理,两只眼睛各自就看到了,事先由两部摄影机拍摄的不太一样的画面,最终两幅画面的叠加就形成了立体视觉。 液晶开关眼镜法: XpanD/NuVision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系统。XpanD/NuVision主动式数字立体电影系统除一台数字电影放映机外,还包括3D 电影同步分配模块和3D电影红外发射器,观众则需佩戴3D电影主动式液晶同步开关眼镜。3D电影同步分配模块需安装在放映机上,最多可以为四个红外发射器提供动力和同步信号,它还监测发射器的性能和提供准备信号,以便即使在不使用放映机的情况下也能安装和测试红外发射器。红外发射器架设在放映窗口或影厅后墙上,指向银幕,负责发射940 nm 的红外信号,使液晶眼镜的切换与放映机实现同步。一台发射器最多可以覆盖250—300个座位。观众配戴液晶同步眼镜后,左眼将只能看到放映电影的左眼影像,右眼将只能看到放映电影的右眼影像,从而获得3D的体验 偏振光法:光线按其偏振特性,可以分成自然光和偏振光两种。自然光的振动方向是在垂直于其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各个方向是均等的。偏振光的则只在

放映机知识

1、简述十字车和缺口圆轮的轴、径向间隙的规定及轴、径向间隙不符合要求的影响。 答: 2、为什么遮光器的移动角可以略小于间歇运动装置的工作角? 3、装挂影片时,为什么要留有上、下缓冲弯? 答:为防止片门的间歇运动对还音效果和输片的影响。 4、井冈山2000型放映机画幅调节器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当放映出现错格时,转动画幅调节器手柄,使画幅调节器齿轮转动,带动油盒转动,使缺口圆轮绕十字车 5、简答2000型放映机调节画幅错格时,遮光器调节齿轮是怎样和其他相关齿轮配合保持同步运转的。 6、临界闪烁频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简述放映机滑轮旋转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8、放映画面忽实忽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9、简答K2000型放映机输片道垂直面的要求及调校步骤。 10、行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全行迹? 答:遮光器与间歇运动装置配合不同步时,会产生行迹。重新调整遮光器可消除行迹。 11、35毫米移动式放映机传动部分和输片部分定期保养有哪些主要内容? 12、曲线式片门有何特点? 13、圆筒形遮光器的遮光特点是什么?

14、简述井冈山2000型放映机十字车间歇运动装置的拆卸步骤和注意事项。 15、XD750-2型氙灯电源中,使用继电器有哪几种?并说明各种继电器的额定电压、吸合电压、释放电压各是多少? 16、氙灯水平使用有何优、缺点? 17、简答放映截幅式宽银幕电影使用短焦距镜头的原因。 18、氙灯光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9、放映画面局部不清晰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检修? 20、35毫米移动式放映机的光学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各有何作用? 21、简述放映氙灯对电源的要求。 22、简单概括氙灯内气体放电发光的三个基本过程。 23、2000型放映机电动机虽能启动,但转速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4、齿轮的模数是如何定义的,它有何作用? 25、简答井冈山2000型放映机传动机构的技术要求有哪些。 26、简答井冈山105型放映机遮光器补偿装置与103A-X2型放映机有何不同,特点是什么? 27、放映机常用的润滑方法有哪几种? 28、简述怎样对激励光刃照度均匀性进行调校。 29、后置机械隙缝式还音光学系统有哪些优点? 30、简述激励光刃的宽度与频率失真的关系。 31、对放映机还音部分有哪些技术要求? 32、简述拆装激励镜头的注意事项。

谈3D电影的发展

谈3D电影的发展 我们的眼睛在现实中看到的物体都是立体以及层次感很强的,但是我们平时用的多媒体设备中经常采用的是平面技术。 2010年似乎是3D技术的丰收年。毋庸置疑的是,3D技术正在渐渐成为一种推动电影业发展的新动力。是的,我们曾经早就领略过这种技术的魅力。但这次,当阿凡达---这部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吸金利器---和它昂贵的票价来到我们面前促使着我们源源不断的走进影院去观赏它3D的身影时,我们的抱怨声已经远远小了许多。3D技术已经存在了100多年了! 3D技术发展了一百多年才到今天这个地步,是不是令人奇怪呢? 3D就是three-dimensional的缩写,意思就是三维图形, 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当今3D眼镜的基础原理。3D成像是靠人两眼的视觉差产生的。人的两眼之间一般会有8厘米左右的距离,要让人看到3D影像,必须让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两副画面实际有一段小差距!也就是模拟实际人眼观看时的情况。这样的才能有3D的立体感觉。 3D电影即立体电影,是3D技术的应用。因此3D电影就是指能够真实还原三维空间感的电影。 3D电影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 电影发明之初的19世纪末,当时英国电影先驱威廉姆·弗莱斯·格林(William Friese-Greene)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放映和观看3D电影的装置。不过这套装置繁琐复杂,缺乏实用推广性,所以没有被戏院采用。 3D电影的第一次商演是1922年9月27日在洛杉矶大使饭店戏院放映的《爱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但是却没有经理人为这部电影买账。 1936年雅各布·莱温赛尔(Jacob Leventhal)和约翰·诺林(John Norling)为米高梅公司拍摄了短片《Audioscopiks》系列,当时每位入场的观众都被发了一幅红绿眼镜,然后银幕上告诉他们如何使用这些眼镜,接着一系列冲着镜头(观众)方向运动的物体出现了,效果在当时极其震撼,该片最后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提名。 同样在1936年,后来的宝丽来公司创始人埃德温·兰德(Edwin H. Land)发明了偏光膜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光线振动方式发生改变。埃德温发明偏光膜的初衷是想用它来避免汽车头灯过于刺眼,但这种技术后来却对3D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3D电影的发展之路总是跌宕起伏,但是却没有几个时期称得上是黄金期。一方面是3D电影有很多艺术水准的确不高、自降身价,另一方面3D技术的局限性依然很大,还达不到他们对电影高品质的要求。很快,在新鲜感散去后,3D电影再次被观众打入冷宫。

放映机房操作流程

放映机房工作流程 一、上班前准备 ①.准时着工服到岗,打卡上班。每天第一场放映前30分钟到机房,做好机房卫生。查看机房日志和当天排期,把对讲机打开(调到工作频道)随身携带,为放映做好准备。 二、放映前准备 ①.查看排期第一场的场次和厅号,然后到配电室把对应厅号的总电源打开,并逐个打开放映设备的所有电开关(打开电源时头部严禁伸入电箱内查看)。检查空调总开关是否处于打开状态,如没打开就把空调总电源电闸拉上。 ②.到对应的放映间把放映机电源打开。把空调和抽风全打开(抽风1为影厅内抽风;抽风2抽风3为数字放映机抽风)。然后打开场灯,地脚灯。清洁放映机和音响,查看放映窗口是否有污物!如有污物,用擦镜纸将其清理干净! 三.放映工作 ①.打开放映机电源(待放映机进入待机状态即指示灯长亮),打开服务器电源和音响电源(播放轻音乐)。检查放映机和服务器是否正常,如不正常马上解决(一般通过重新启动放映机和服务器来解决,如还不能解决马上通知放映主管和值班经理)。放映机和服务器进入到正常待机状态后选择影片,选择影片所对应的通道(国产影片MPG和进口影片JPG

相对应通道)。然后选择银幕幕别(宽银幕 2.35和遮幅 1.85)。打开氙灯,光闸和放映机镜头盖! ②.准点放映,把轻音乐换到播放《开场白》光盘,播放完毕后把CD频道切换到数字频道。把场灯亮度降半,然后在TMS服务器点击影片播放键。广告放完,出现影片龙头后就把场灯关掉!然后根据影片实际情况调节音量(音量一般都为6.0)。放映过程中注意放映是否正常(声音和画面)。 ③.影片放完散场,根据影片片长实际情况,提前3分钟到对应放映间准备散场工作。当电影出现字幕后(一般为电影的导演和演员名字介绍)就把场灯开到全亮,关掉氙灯、光闸。等观众全部离开影厅后就把放映机复位到准备播放状态。然后把音响的数字频道切换到CD频道,播放轻音乐。如下场次播放影片跟上场次相同,可以不再重新选择影片。如不相同就要重新选择影片,和影片相对应通道还有幕别。然后到场次时间按播放。 四、放映结尾工作 ①.一天最后一场放完,先关闭放映机氙灯(要等其冷却10分钟),然后关服务器和音响。放映机冷却后把电源关掉,然后关闭各机器相对应的电源。之后关放映间总电源,空调和抽风按到停止状态。最后到配电房把各影厅总电源依次关掉,填写机房日常日志。 ②.关好门窗,关闭对讲机。查看消防是否正常,做好消

科幻电影中的物理常理

浅析《星际迷航11》中的物理常理 120301064 刘莹历史系《星际迷航》是根据美国著名科幻影视剧系列《星际迷航》改编的电影,由杰弗里·雅各布·艾布拉姆斯导演。本片是《星际迷航》系列电影第11部,其主要角色为《星际迷航:原初系列》的人物,并由新一代的年轻演员饰演。电影描述了詹姆斯·T·柯克与斯波克在联邦星舰企业号上相遇,并协力对抗未来的罗慕伦人尼罗的情节。 它描述了一个乐观的未来世界,人类同众多外星种族一道战胜疾病、种族差异、贫穷、偏执与战争,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文明。随后一代又一代的探险家们又把目光投向深邃的宇宙,竞相探索银河系,寻找新的世界、发现新的文明,散播和平与理解。星际迷航11以超凡的视觉效果,一波三折的情节,无愧于继星球大战系列之后的又一部科幻类史诗级大作的称号。 在这部电影中,涉及到了许多物理现象,那么这些现象符合物理常理吗?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吗? 1、人工黑洞 电影中,由于超新星的出现,人们创造一个人工黑洞,想通过携带“红物质”(red matter)的飞船“水母号”消灭超新星。然而,黑洞的视界困住了星舰,并把它们送到了过去。在最后被点燃的红物质在纳拉达号的甲板上层制造出了一个黑洞。纳拉达船员们射出并引爆了所有的曲速反应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星

舰推离了黑洞。这就是人工黑洞的产生。 2、翘曲飞行 为了实现超空间旅行,五花八门的幻想特技在《星际迷航》中轮番上阵——翘曲飞行、虫洞、三维传输器、全息幻觉甲板等等。 对观众来说,翘曲飞行是一种炫技;但对“企业号”来说,这是它的基本技能。为了故事情节的需要,主角必须在光年量级的银河系中,迅速地从地球到达另一星球。 企业号的翘曲飞行,是将普通空间中距离甚远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在高维空间上重叠在一起,从而来实现超光速旅行。并且随着企业号的升级换代,这个公式还被不断加入新的参数来进行修正和完善,尽管它从未直接在电视画面中出现过。 科普作家张旭表示,从柏拉图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虽然物理学概念理论已经天翻地覆,“但支撑物理学的因果律岿然不动”。比如,炮弹要先打出炮膛才能击中敌人,不可能炮弹先击中敌人再打出炮膛,相对论不允许超光速,“因为超光速破坏因果律,物理的逻辑性就消失了。” 《星际迷航》聪明地使用了翘曲飞行,既不破坏因果律,又实现了超光速。表面上,它是在很短时间里到达光速都到达不了的地方,实际上飞船在负能量密度的奇异物的支持下,改变空间物理结构、建立捷径缩短空间距离,让太空船在时间上“打败光速”航行。

电影放映技术操作规程

电影放映技术操作规程、设备的保养和检修 第一节前言 一、保障作为消费者的观众的权益 电影是一种娱乐消费,观众购票后,实际上和影院已形成合同关系,影院应提供优质服务。优质放映是基本的服务项目,做到声画质量合格要由放映员的规范操作和设备维护来保证。 二、影院品牌和市场竞争 随着电影进入市场,影院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树立良好的影院品牌形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影院品牌形象体现在良好的设施设备和优质服务,优质放映是影院品牌形象的基本保障。 第二节放映机房岗位职责 一、放映机房管理总原则 放映工作是整个营运工作的心脏,是电影经营管理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放映员对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放映部门工作完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营运工作的正常运转。放映员能否将每部电影的声、光、画面质量完美的还原给观众,是考核一个放映员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一个真正合格的放映员是一位幕后英雄,他应该使观众完整地欣赏完一部电影而并不感觉到放映员的存在。 二、放映机房各岗位职责 l、放映经理岗位职责: 1)负责整个放映机房日常工作的管理,并在职权允许的范围内全权处理放映机房的日常事务及放映过程中出现的事故。 2)熟悉所有放映设施设备的基本构成、性能及维修保养知识以及供应商、售后服务商、配件供应商的详细资料,在实际工作中随时观察使用情况汇报给总经理及公司,以便随时调整维修保养计划。对设备设施的损坏应及时上报管理组及总经理以便尽快修复。

3)严格执行放映机房基本工作操作标准,合理安排并监督放映设备的内外部清洁、定期检查、日常放映中各环节的操作、氙灯的管理、以及维护整理工作等。 4)监督放映质量,对放映员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在管理组的支持与配合下定期组织放映质量评比,在评比中奖优罚劣,在影城的重大活动和各种促销活动中尤其要注意放映质量管理,以期为观众提供最高质量的放映服务。正确对待放映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做到不隐瞒、不缩水,如实向总经理及公司技术经理汇报。 5)严格执行公司对放映设备的机检安排规定,按日、周、双周、月、季、年等不同时间落实机检项目,责任到每个放映员并监督检查其机检工作的完成情况。 6)监督放映机房的库房管理,了解及合理安排所有易耗品的出入库及使用情况,对正常及异常支出做出合理分析,协助总经理控制放映机房的各项支出及损耗。 7)配合管理组监督管理物管人员的日常工作,了解基本的电、水、暖维修知识,在物管人员不在岗时管理物管所负责的特殊维修工作,做到缺人不缺岗。 8)负责放映机房所有员工的日常训练、工作表现评估、纪律管理等工作,了解并落实公司的人事政策、劳动规定、保卫及安全措施并将其合理运用到日常放映工作中。 9)准确向管理组提交各种不同时段的放映报告,并对报告中的各种数据做出合理分析,以便于管理组及时调整工作和保持同公司的良好沟通。 10)配合影城的排片工作,及时向排片经理提出放映中的所涉及到的相关排片问题,以便最大化放映场次,增加票房收入。 11)身先士卒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具有诚实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工作时要严格准时、高效管理,勇于承担工作中的任何责任和压力。 12)完成公司交办的其他工作。 2、放映主管职责 1)配合公司技术部及影城总经理负责放映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2)熟悉所有放映设施设备的基本构成、性能及维修保养知识,制订并完善放映技术培训手册,同时按照该技术培训手册的内容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及老员工的再培训。 3)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严格执行放映间基本工作操作标准,协助放映经理完成放映设备的内外部清洁、定期检查、日常放映中各环节的操作、氙灯的管理、以及维护整理工作等。 4)遵守公司关于放映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安排,在定期组织的放映质量评比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担负影城的重大活动的放映任务,正确对待放映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做到不隐瞒、不缩水,如实向放映主管汇报。

3D成像技术原理

3D成像技术原理 1、视差障壁技术 电影院在放映3D电影时,广泛采用的是偏振眼镜法。而视差障壁(Parallax Barrier)技术(它也被称为视差屏障或视差障栅技术),与偏振眼镜法有些相似,不过一个需要通过眼镜,另一个却不需要。视差障壁技术是由夏普欧洲实验室的工程师经过十年研究的。它的实现方法是使用一个开关液晶屏、偏振膜和高分子液晶层,利用液晶层和偏振膜制造出一系列方向为90度的垂直条纹。这些条纹宽几十微米,通过它们的光就形成了垂直的细条栅模式,称之为“视差障壁”。而该技术正是利用了安置在背光模块及LCD面板间的视差障壁,在立体显示模式下,应该由左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右眼;同理,应该由右眼看到的图像显示在液晶屏上时,不透明的条纹会遮挡左眼,通过将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使观者看到3D影像。缺陷:由于背光遭到视差障壁的阻挡,所以亮度也会随之降低。要看到高亮度的画面比较困难。除此之外,分辨率也会随着显示器在同一时间播出影像的增加成反比降低,导致清晰度的降低。 2、柱状透镜技术 另一项名为柱头透镜(Lenticular Lens)的技术,也被称为双凸透镜或微柱透镜3D技术。它相比视差障壁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其亮度不会受到影响,但观测视角宽度会稍小。它的原理是在液晶显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层柱状透镜,使液晶屏的像平面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这样在每个柱透镜下面的图像的像素被分成几个子像素,这样透镜就能以不同的方向投影每个子像素。于是双眼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显示屏,就看到不同的子像素。不过像素间的间隙也会被放大,因此不能简单地叠加子像素。让柱透镜与像素列不是平等的,而是一定的角度。这样就可以使每一组子像素重复投射社区,而不是只投射一组视差图像。 优点:3D技术显示效果更好,亮度不受到影响; 缺点:相关制造与现有LCD液晶工艺不兼容,需要投资新的设备和生产线。 3、指向光源技术 指向光源技术(Directional Backlight)3D技术搭配两组LED,配合快速反应的LCD面板和驱动方法,让3D内容以排序方式进入观看者的左右眼互换影像产生视差,进而让人眼感受到3D三维效果。 优点:分辨率、透光率方面能保证,不会影响既有的设计架构,3D显示效果出色。 缺点:技术尚在开发,产品不成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