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尴尬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尴尬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尴尬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尴尬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尴尬

摘要:在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中,本应是城市文化底蕴之体现,城市历史发展之记载的历史文化空间,正面临着消失或者变异的尴尬境遇,如何能正视城市历史遗存,真正切实有效的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空间旧城改造消失变异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发展得如火如荼。虽然我们的城市与若干年前相比已经日新月异,但当我们面对着打着各种幌子对城市进行不负责任、任意妄为的摧残、破坏行为,其所造成的无处不在的城市败笔,不能不令人心痛,这种行为也滋生了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腐败。

一哄而起的旧城改造,其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修复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破坏。据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过程中所破坏的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而据悉,在我国,改革开放的20年以来,打着建设的名号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据统计,自1982年起,我国国家级历史文

化名城共有99个。但在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被牺牲的往往是后者。厚重的历史文化载体不在于教科书、口耳相传中,而是体现在有生命、有形体、有质感、有痕迹的城市里,只有在古道巷陌、文物中才能使历史文明活色生香。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被破坏、荼毒的旧城改造,一味地抄袭、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无休止地折腾的改造中,宝贵的文明传统被无情隔断,而对于未来,新城市表现得无所适从,一座失去了灵魂的城市,怎能让人安心呢。

目前在中国城市景观热和标志性建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是要以最高最新最现代化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广州的小蛮腰、上海的东方明珠等,这些建筑不可否认地体现了钢与铁的现代化文明。但个人认为,标志性建筑的内涵理应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应该反应出这座城市独特的固有的个性,能够向外界反应出该城市独特存在价值的载体和商标,只有这样,城市地标文化才能屹立数百年而不倒,而不至于湮没在城市发展潮流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城市与大都市区研究项目部主任,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南?艾琳博士,在她的著作《后现代城市主义》中阐释了“形式追随想象”这一概念,认为后现代城市主义主张对历史的拼贴和戏仿、主张保护地方的、历史的建筑,然而其主张回归到浪漫主义实际上却是对浪漫主义所表现的真实情感和

强烈情绪的肤浅、庸俗模仿,人们通过怀旧情绪所构建出的一副虚构的、想象的历史镜像。

就目前而言,中国社会正在上演这样一出闹剧。以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上海“新天地”为例,它满足了无数老外来这里高消费时对中国传统的一种猎奇心理,这里的历史公共空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高消费品,里面充斥着cappuccino的香浓奶香和洋人们好奇的目光,中国人的身影已很少见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天地是一座翻新的假古董,是一座批上了历史外衣的时尚场所。再比较一下宁波老外滩、杭州西湖天地等地,虽然商业形式不同,可目的还是一样。虽然似乎都变成一张张城市名片,却上演着上海新天地这样让人尴尬的演出。西湖天地的商户是开发商斟酌再三之后敲定的,但结果大多是一些意大利的著名名牌,它们符合“国际化、时尚化、杭州西湖化”的高标准。但这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商业情感,历史和文化内涵早已荡然无存。

形式追随财政――“城市设计屈服于市场的力量,这在现代城市主义中有相当多的表现。”艾琳认为,从政治的探讨中退回到历史的构建中,生产超现实或高度仿真的环境,后现代城市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城市发展弊病的产生

过程,反而突出了它,它没有解答任何问题却自身成了问题的一部分,当城市设计屈服于市场的力量,他也就沦落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品。中国城市化建设在这一领域的失败应该引

起我们去思考设计价值、设计目的和为达成这些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在这里,历史文化空间要么消失,要么变异,成为一个炫耀性的消费空间,目的是称颂商品而非历史价值或市民价值,它成为一个观奇地点,人在其中不是占有空间的积极参与者,而是被化为一个被动的观赏者。

如何走出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尴尬,真正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我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认识历史文化空间价值

在城市中,要有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崇敬、对先人的感恩、对生态的呵护的意识和情感,将历史文化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来看待。它是城市的品牌价值、城市无形资产,今后会不断升值,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价值、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重要的平台。

2、加强法规政策制定

政策是工作的依据。在国家法律、法规支持的前提下,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在历史建筑整治,历史街区管理中要制定出科学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

3、注重新颖理念

充分利用外国专家,国内专家、本地专家的智力资源,并不断总结,吸收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历史文化空间保护理念并加以应用,推动保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4、加强规划控制

城市的规划层次,决定其历史文化空间保护水平与风貌恢复情况。城市领导者须根植于城市的文化资源,并渗透到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规划和实践中。

5、调节处理矛盾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各级政府利益,各个部门利益,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妥善调节、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是保护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6、建立多元机制

对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如原貌修缮、功能完善、街景美化等,均需要充足的改造资金,而产生的是社会效益多,经济效益却相对较少,因此要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机制,以保证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运作能有充分的经济保障。

在现在这样一个市民为主体的时代,历史文化空间应该是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记载,是激发所有人热爱城市的装置。历史应当是属于整个城市的。

参考文献:

[1]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科学出版社,2011

[2]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3]娄承浩,薛顺生,《消逝的上海老建筑――上海老建筑丛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作者:薛静, 余翔, Xue Jing, Yu Xiang 作者单位:薛静,Xue Jing(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60), 余翔,Yu Xiang(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17) 刊名: 天然气与石油 英文刊名:NATURAL GAS AND OIL 年,卷(期):2010,28(2) 参考文献(11条) 1.许乙弘Art Deco的源与流 2002 2.张建华建筑设计 2007 3.张兵城市规划实践的分析理论 1998 4.谢文慧;邓卫城市经济学 1999 5.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 2006 6.徐建刚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丛书 2002 7.王爱华;夏有才城市规划新视角 2005 8.王祖华;蔡健;徐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2008 9.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环境保护 1982 10.许浩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 2005 11.日本建筑学会建筑与城市空间绿化规划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窦志.赵敏试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期刊论文]-建筑学报2002(10) 2.王民成.WANG Min-cheng浅析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9,35(26) 3.高云.金长峰试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9) 4.李冠.朱方位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27) 5.冯丹.王东军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 6.彭碧.向德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期刊论文]-大科技·科技天地2010(9) 7.郑伟.王健浅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0(11) 8.尹彦凤.李勇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10(25) 9.郑倩.Zheng Qian现代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分析[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10,29(6) 10.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期刊论文]-科技创新导报2008(8) 引证文献(1条) 1.胡术颖.叶崇福关于建筑设计与城市的综合探讨[期刊论文]-中华民居 2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92423831.html,/Periodical_trqysy201002016.aspx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无论是已称为今口的城市历史文化,还是将会成为明天的城市历史文化,都有个不断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更替创新的问题,这一城市文化的再创造,必须从战略层面和实施层而上制定出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措施。这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尤显重要.本文就此提出若干见解,以祈能引起对城市历史文化再创造的重视. 一、缘起 通过先后几批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确定,向世人昭示了我华夏悠久、深厚而灿烂的城市文明的光彩。与此相应的名城保护的政策与法制的建一设,更是功垂于千秋,利及于当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无疑地已为今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人了基因性的内涵。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在所处时代的民族或地域统领文化在城市的总合表达。城市文化基本上可以分解为:建设文化、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等三方面。在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定进程中,这三者乃是相互融合,进退互动的结构体.我们所关心的建设文化是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的载体、投影或容器,或是此两者的显性表达。 历史在前进,城市有兴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新时期,城市正以空前规模在建设和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建设在争相现代化,己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在经受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与压力,保护的防线常常轻易地被冲破;至于一般的城市则更是无所顾忌,不少对旧城大事开发,甚至要以最快速度抹去旧区,以示政绩;新城或新区的建设,往往以开发效益为重,而几乎漠视一切。总之一些名城在退化,城市建设雷同化和“通俗化”的顽向la见显露。 文化名城是一个历史范畴。今日我们既在赞赏往昔的光辉,也在创造着未来的城市文明。21世纪是文化世纪。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正待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使得城市建设文化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新阶段。对此,在大声疾呼保护既有历史文化精粹遗存的同时,十分重要的是要重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层面,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以推进我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持续发展,使之绽放出更为灿烂的异彩,这应当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二、城市文化生态观 援用文化生态原理,为的是用以考察、评价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来解释城市文化的变异。 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以建设文化方面而言,都反映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调谐与适应,以及与社会环境(制度、观念等人文方面)的深层交互作用与选择渐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演进,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与经历的积淀,就表现出该文化的特质。这就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建设同黄土高原建设地景与文化景观迥异的原由. 诚如C.A.Doxiadis在所著的“建设的筑变”一书中提到的:“舆论往往需要传统,但当它要求创造某些事物之时,却又喜欢怀念古老的房屋,而忘记卡索纳(Casona)所说的老式房屋都不是建筑师所创造的,而是时代所创造的”.这里说的“时代”,即是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的总和. 研究城市文化生态,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的主体,即是人类的地位和创造城市文明的作用.是城市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观念文化(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等),以及技术文化(如工艺、技艺、科学等等),为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用以创造出民族或地域所特有的建设文化,以致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正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活动,创造和推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反过来说,即是城市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在自然本底环境下,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

1.《雅典宪章》写道: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 2.《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 3.《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 4.《内罗毕建议》会议上将各国历史环境问题归纳为以下五个共同点: ①历史环境是人类日常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②历史环境是过去存在的表现 ③历史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 ④历史环境能将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最准确如实的传给后人 ⑤保护、保存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统一,是城市规划、国土开发方面的基本要素 5.北京大学1922年设立了考古学研究所,后又设立考古学会,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机构。 6.1949年以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形成、发展与完善三个历史阶段,即: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的形成阶段,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发展阶段,以及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成熟阶段。 7.1982年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即增添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城市保护阶段。 8.城市保护的原则: 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③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④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⑤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9.冻结保护:《威尼斯宪章》 ①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 ②任何增添部分都必须跟原来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区分,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即整体性和可识别性原则 10.利用方法: ①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寺庙、宫殿,如杭州灵隐寺 ②作为博物馆使用,这种使用方式数量最多,也是公认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的使用方式 如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馆 ③作为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各种文化、行政机构的办公地,如德国乌尔姆市政厅 ④作为参观旅游的对象,如南京明孝陵 ⑤对保护等级较低的古迹点,可做旅馆、餐馆、公园及城市小品使用 如北京泰和贵宾俱乐部 ⑥留作城市的空间标志,如西安大雁塔 11.历史地段保护:历史地段保护包括建筑、街道、巷弄、公共与半公共空间及其界面、私密和半私密院落、围墙、门楼、过街楼、牌坊、植物、铺地、河道和水体等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的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社会结构、街区文化等。

关于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

关于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 以贝聿铭及其部分作品为例 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华裔建筑师,他的设计中为我们展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本文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一部分作品进行分析整理,探讨如何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机融合。 关键字:传统建筑格局、传统信仰、传统审美意境、创新、精神内涵 中国文化在近代以前几乎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因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与西方不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但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大面积涌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更影响了传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而现代,在现代化的进程下,原本就已经濒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威胁。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如何重振本族文化,本文将结合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建筑理念及其一部分作品,探讨如何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机融合。 一、对传统建筑格局的传承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等历史名园而建。由于选址的特殊性,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的因素提出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新馆的设计采用地下一层,地上以一层为主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控制在6米以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相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虽然形式布局上都是借鉴了江南院落组合,但在建造时并没有用传统的木料,而是用钢和玻璃取而代之。贝聿铭在设计时将坡顶设计成几何形体,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的斜屋顶,又突破了传统屋顶在采光方面的不足。 苏州博物馆新馆不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都与周边的苏州传统建筑相协调,完美地保护了整个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同时,馆中随处可见的几何构成图案和独具匠心的屋顶设计又为该馆带来了新意和现代气息。

兰州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特色·城市持续发展 1基本理论 1.1概念定义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1.4城市规划设计时如何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2实例分析 3 兰州历史文化分析 3.1 历史沿革 3.2 文化地位 3.3 自然环境 3.4 城市设计节点

1基本理论 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以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特定的利用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地域是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地域的场所精神则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是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提取与注入。 20世纪90年代.文化管理理论逐步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城市和区域的中观层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并正在着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时.着力带动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比较 城市特色由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因素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人工因素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可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人工与自然相和谐的美,才能使城市显示特色。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积淀的聚焦点,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的遗存,不仅是城市文化延续的标志,也是城市环境特色的灵魂。北京的故宫、长城、苏州的古典园林、西安的兵马俑都己成为所在城市个性和魅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中不同时代的建筑、桥梁、城墙、道路等,都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不同城市的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构成了不同地区的城市特色,如福建省的客家楼、福州的三坊七巷、上海的里弄住宅、北方的四合院等。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厚的城市,越具特色。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完整的地方文脉关系应该是多向维度的。首先是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环境,包括当地气候和地点微气候及已有的自然环境植被、土地形态、地形特点、地下水文、地质、水资源、环境灾害及动植物生命环境等。每一个场所所具有的独一无一的特质是城市规划与设计最宝贵的资源。规划与设计师应在已有的,通常是复杂的、微妙的环境中进行设计,尤其是对特色鲜明的区域,更需要仔细和恭敬的设计回应。 其次是地方文化环境和城市建成环境,包括居民居住形态的原型、模式、价值观和建成环境方式、 土地所有形式、人居文化、传统习俗及与周边的邻里关系,还有人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能力等。在任 何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城市文脉都是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多层次的社会与环境的相

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寓意

城市空间及其文化寓意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电影是现代艺术的产物,城市是电影得以成立的基础和土壤,电影以其最特别的方式记录着城市的成长变化。香港有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但同时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它是同时具有东西方文化特色的城市。 城市空间在电影中并非是简单的对于地理空间的呈现,而是更深层次的对于某个地区的文化建构的指涉。同样地,银河映像的电影则是对于香港城市空间的抒写。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发展时期,进入到九十年代中期,香港电影逐渐衰落,很多电影公司转而做电视或广告。1996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杜琪峰、韦家辉等人在这一年创立了银河映像公司,拍摄了一系列不同于之前港片类型的电影,早期的银河映像出品了很多黑色电影,积淀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 进入到新世纪,很多香港导演或北上去大陆拍片,或进军好莱坞,而银河映在保持年均一部电影的频率的同时坚持做具有香港本土性的电影,而所谓的“银河精神,,亦就是“香港精神”。由于银河映像坚持本土香港创作,故它出品的电影和香港的社会现象、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银河映像之于香港犹若小津安二郎之于东京,侯孝贤之于台北,伍迪艾伦之于纽约。本文的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重难点做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通过对银河映像出品的电影做一个顺序的梳理,按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做大致的分期,分别是早期成立时的黑色电影时期、加入中国星后的爱情喜剧创作和承袭黑色风格电影创作的时期及后来呈现出来的后黑色电影时期;第三章就电影中出现的香港城市空间符号进行重点分析及研究,分别有写字楼、巴士、茶

餐厅和街道;第四章对不同时期出品的电影呈现出来的香港城市空间做梳理和分析;最后一章意在对银河映像电影中城市空间体现出的文化寓意的表达,随着香港电影中的“香港精神”的渐渐缺失,香港电影的本土性和主体性表达是银河映像关注之处,银河映像植根于香港本土创作,以电影的形式建立身份认同,体现了香港的本土性和主体性。

民族文化旅游规划与开发复习地的题目

一、旅游的三个单元:旅游客源市场、旅游目的地、连接客源市场和旅游地的互动空间(旅游通道) 二、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1 、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旅游者到此地来旅游; 2、管理和经营能为顾客提供轻松愉快经历的机会和消遣方式,使他们度过闲暇时间; 3、按游客的要求、需要和兴趣,提供相应水准的服务和设施; 4、收取一定的门票或不收门票。 三、人文资源旅游规划 1、原生态民族文化型: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保留地 2、历史文化型:历史遗迹、历史文化名城、 3、主题公园型:观光型主题公园、娱乐型主题公园、影视城 四、主题公园布局考虑的因素 1 、客源市场与交通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4、空间聚集与竞争 5、决策者的行为 6、主题的选择 五、、巴特勒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兴阶段研究意义: 1、巴特勒曲线可以揭示和诠释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一些规律

2、用来指导旅游工作者进行规划和市场营销 3、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进行预测 4、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演化方面提供调控途径及方式建议。 5、这一理论只适用于一般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作用:1、解释模型2 、预测工具3 、决策指导 缺陷: 1、旅游目的地的演化并不完全是线性规律 2、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功能较弱 3、缺乏对旅游目的地演化影响因子的深入研究 4、无法解释一些特殊旅游产品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今后的展望: 1、着重于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生命周期的系统研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旅游目的地类型。 2、加强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功能的研究。尤其是影响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因子的研究,突出其非线性特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3、注重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调控机制和方法研究,尤其是人文资源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研究。 人文资源型旅游目的地:世界级文化遗产类、主题公园类和其他三种类型 六、影响人文资源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主要因子: 1、区位条件 2、旅游资源禀赋 3、旅游产品开发能力

摘要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

历史文脉的摘要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每一个城市都是历史片段的累积,城市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具有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城市历史文脉是城市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沉淀,是城市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使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历史文脉历史文化城市建设保护与发展 引言众所周知,城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任何城市都经历这产生、成长、成熟、帅退、更新,然后再发展的循环过程。城市的发展是绝对的,自产生时起城市就处于发展变化中,因此,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具体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而导致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及城市特色维护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施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城市建设现状 社会的发展,名族的融合,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使得文化之间的差异愈发模糊。经济快速发展使地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变得一同,地域的特色逐渐消失。单一的世界文明化的过程是对过去伟大的文化历史资源的一种消磨和腐蚀,它不可挽回地破坏了宝贵的传统文化和形形色色的地域特色,这种破坏构成对人类创造力的削弱,它使世界面貌变得平庸无奇,每一个城市都变得一摸一样、无法分辨。

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两大趋势,一,创新;二,保护。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向国际都市迈进的步伐。但是在现代城市文明的背后我们也不断发现,我们的城市正趋向于一体化。那些记载着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的古城区、老建筑正在这种一体化的规划格局下逐渐消失,许多旧城古风荡然无存,这是城市文明的失落,是对历史的背叛,是我们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缺陷。 城市历史文脉的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 城市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交集,科学技术的结晶。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工具并列。对于城市建筑的研究,无疑需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 历史文化作为提现城市个性、积淀城市厚度、储存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的核心要素,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无形资产,更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其烙印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魅力更是无穷的。城市文脉叙述着特定地域中人与自然、建筑形态与城市风貌、城市整体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的整体,它是城市演进和发展中的历史沉淀。它作为一定环境条件下维系人、建筑、城市及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相互内在本质的联系,其传承对于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在于: (一)艺术价值,城市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物质形式。

解读城市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92423831.html, 解读城市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 作者:赵会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3期 摘要:城市文化中心是一个带有文化符号的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 分。本次论文总体来说是以城市文化中心为出发点,来阐述城市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以期将文化中心成为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将教育、文化、都市和休闲活动完美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文化中心;公共空间;交流 城市文化中心是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创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关键,可以说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心是市民休闲、游憩的集会场所,是大量人群在这里获得生活信息的聚合地。在现代生活当中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的趋势,其重要性正在受到市民、设计师、政府、开发商更多的关注。空间是与功能有着直接联系的形式要素。所谓功能决定形式,表现在公共空间里就是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 1 文化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文化中心的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在于空间的营造。城市文化中心是一个被引入文化符号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空间设计是提供一种以交通为主导的对现存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和提供新的且强调与周边文化符号相联系的景观化的功能设计。公共空间中缺乏各种低强度接触形式的形式,从反面证明了他们的重要性。[1]在设计条件和渐进式的城市策略下,一般在 设计中几个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组团空间和渐变的地形组织起来,在一个移动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文化中心各个区域进行组织,通过几个区域联系起文化中心,从而达到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平面到立体的效果。 1.1 局部与整体 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可持续的文化中心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是寻找并确认可以使场地发挥“结构高效性”的机会。即针对文化中心的不同区域分别选择相适宜的用途,以期将项目打造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文化、教育、都市和休闲活动完美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公共空间设计中针对文化中心的空间隔离问题应该做些规划,如在公共空间各个入口区加强文化中心与城市的联系,并实施统称为“城市交点”的设计创意。使整个文化中心被划分了几个大的区域:城市散步道、滨水区、入口区、生态停车场区等。文化中心通过道路系统、地块、建筑、空间等组成要素表现出复杂的动态性。在平面和竖向上都有变化。总体空间通过疏与密的对比,形成整体结构的变化与统一。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第2期2011年1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No.2JAN.2011 一、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内在气质,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里曾说过“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保存与其相称的文化环境,是大自然、先辈遗留的文明见证,这对人的平衡发展十分重要,为此应该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将当代成就、昔日价值和自然之美纳入整体规划加以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她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并且她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座城市经济越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越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显重要。因为城市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文创新来引导,现代城市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经济的聚集地,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不太可能持续发展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要小看城市的一块砖、一片瓦、一堆石头,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思想的变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活化石,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和自然风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激情、奋勇向上的民族,有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品位,增强民族自尊,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丰富世界文化宝库都有极大作用。因此,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文化。城市特色, 作者简介:李志霞,南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局,473000。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李志霞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 前看来,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拟就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之间做一个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关系 入,提高公共服务绩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基本运行,对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信息资源也不可或缺,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公共组织才能针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群众提出的意见做出回应与纠正。 3.4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指公共服务绩效改进得以实现的手段,它是连接目标与结果的桥梁,是将改进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与机制。为改善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政府为主导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评估活动,如顾客满意度调查、行风评议、目标责任制考核等。这些基于不同技术方法的评估活动在方式、成本、效率、效果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并随着时间、空间、服务类型 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对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这些技术方法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使公众充分参与公共服务绩效改进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Boyne George.What is public service improvement?[J].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81(2):211-27. [2]施芳.学术界首次全面评估我国公共服务绩效———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N],人民日报,2007年4月17日. [3]孟华.公共服务绩效目标对服务绩效的影响———以英国萨塞克斯郡警察服务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6,(02). !!!!!!!!!!!!!!!!!!!!!!!!!!!!!!!!!!!!!!!!!!!!! 93··

凉山民族文化中心

小组成员:杨鹏、段晓舟、曹亚柏、刘寅嘉、刘祖立

“低碳”越来越得到全球的关注,哥本哈根会议为世界城市得到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态度,探讨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对历史遗产进行保护的原则、要求和策略。 哥本哈根协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于1988创建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United Nations’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其第二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1995》提交给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大会,并为1997年12月11日召开的《京都协议书》会议谈判提供了现实资料。2005年2月16日,旨在限制工业CO2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协议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低碳视角下建设新城、保护古城 “人生有两件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所以无论如何,不能改变历史文化名城的“面孔”。但是,多年的发展也给历史文化名城带来了高密度的人口。再加上每年有很多农村人口移居进城市,更加重历史文化名城的负担。所以,必须对人口进行疏导。在这个前提一下,键新城就变德顺理成章,而且此举同样符合

“低碳”的原则。在原址上先拆后建的整个过程,会比只是单纯修复造成的“C”排放和污染要多得多。在新城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多方考虑,应集中力量,攻克低碳能源、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污染减排、循环经济等以系列低碳生态核心技术,创造适宜居住的“低碳城市”。 在微观单体的规划和建设方面 建筑物在建造及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已占据社会总碳排放量的20%以上,其更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年上升。就历史文化街区和名城的保护而言,减少新建筑量而延长现有建筑的使用周期,以及提高旧建筑的能耗效率,是一项应对“低碳”问题的有效措施。例如我国新出台的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中,对“尚可使用的旧建筑”进行充分利用,被纳入公共建筑的绿色评估体系中促进节地和改善室外环境部分的优选项。因此对一栋旧建筑进行再利用,是目前最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策略之一。这不仅可以减少因新建活动而产生的材料、能源需求和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节约了新建筑开发用地必须的基础设施投资。 针对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进行适应性改造,也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适应性技术提高原有建筑物的性能,保护其场所精神,延续古城市的城市文脉。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基础上,采用生态适应性技术可以提高原有建筑室内舒适度,降低原有建筑使用能耗,减少原有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原有建筑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_以南京市为例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8)02-0041-05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崔 峰 摘 要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借助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境地,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南京 中图分类号 F592.3;TU 984.18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崔 峰(1973!),男,汉族,山西沁源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旅游开发与规划。 收稿日期 2007-03-14 修回日期 2007-10-19 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和规模正日益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得益彰,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地区遇到的难题[1] 。 一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它的现代化以城市历史发展为基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因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这些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市长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上对此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继承和保护城市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 。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而,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维持城市发展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 总第151期 城市问题2008年第2期

浅谈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浅谈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刘扬徐泽 【摘要】本文以城市文化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和分类;并对城市文化战略、各类文化规划以及文化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基本技术框架,包括文化资源调查与标绘、城市文化空间体系构建、文化空间分类引导以及重点文化发展区规划指引等四个方面;最后,简要指出编制和实施城市文化空间规划的支撑体系。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城市文化空间规划 引言 实际上,与城市文化空间相关的规划并非新鲜事物,例如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设施布局等方面的规划早已出现,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另外,随着近些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意空间规划也逐渐出现和成熟。但值得关注的是,以往这类规划通常仅针对文化空间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类别,并以文化部门为主导组织编制和实施,而将城市文化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和规划实践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城市文化空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其概念、分类、及相关的规划内容和方法,以期形成一个基本框架,为后续研究和实践工作建立基础平台。笔者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以“构建特色文化城市”作为发展主题,整体性的文化空间保护与建设是实施文化战略、提升城市文化特色和环境形象的重要途经,系统化的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将在文化空间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功能,它也将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新趋势和新成员。 1.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及分类 1.1 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内涵 较早提出“文化空间”概念[1]是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2005年,我国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将“文化空间”作为

民族文化与城市空间

论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建筑也离不开文化,一个建筑的形态会体现一种文化现象,民族文化对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至关重要。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她的文化始终没有间断过,这历史的延续,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可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支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支爬行的民族;一支没有精神信仰的民族,是一支没有灵魂的民族;一座没有文化的建筑,是一座腐朽的建筑;一座失去文化价值的建筑,是不会得以继承发扬的。建筑只有赋予民族文化,才能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为什么这么谈,改革开放之后,建筑风格多样化了,可是现在城市空间有很多建筑,实际上都是欧洲早已过时建筑风格的再现,没有什么文化价值。当我们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很少看到有能体现民族之魂的建筑,中国的城市不能这样发展下去了,请大家注意,这是文化殖民,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当然先进技术是要借鉴学习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实用的艺术,它是靠空间形态来表现的艺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古建筑,之所以气势恢宏,博大包容,洗练洒脱,简约自然,浑然一体,就在于它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而创造出来的。无论是远古社会的穴居、栖息,还是进入文明社会的茅屋、土木、秦砖汉瓦,以至今天的混凝土、玻璃幕、钢结构等不同形式的建筑,都是以达到藏风聚气这一目的作为前提的。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所肩负的使命,经济的复兴是必要的,但文化的复兴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龙的图腾精神才能更好地得以继承和发扬。我们重视民族文化,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懂得 与时俱进,但不造无基之所,而更注重借 体还魂,就是借当代之体还中华民族建筑 之魂。 一谈到民族文化,有的人想是不是保 守了,我们谈民族文化一定要站在全人类 的大背景下谈。为什么这么说,之所以有 民族文化存在,就在于有多民族文化的存 在。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本原的文化是 最可怕的,经济的殖民不要紧,文化的殖 民最可怕,文化的殖民就会改变甚至会毁 掉一个国家。比方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西夏 国,如今这个西夏国不存在了,当时西夏 国被攻打的时候,不仅摧毁了国家机器,连 文化都毁了,宗祠寺庙等等都毁掉了。这是 最可怕的,西夏人没有了文化传承,从此这 个国家再也不会存在了。所以我们要弘扬 民族文化,懂得它的重要性,我们也不守 旧,我们也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 的材料,但是那只是我们的手段,目的是 更好地展现中国人对空间的理解。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历史的 延续中,珍惜、保护、弘扬我们的民族建 筑文化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 而不相悖”,今日之微论,旨在以省国人。 今天我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民族文 化与城市空间,给我的感触很深。不久前 我参加一个论坛,新浪网和华夏时报联合 搞的论坛,题目就是中西文化与地产。当 时与会有一位外籍华人,从小就居住在国 外,学设计的,在探讨的时候他就说,中 国现在已经没有文化了,什么事都抄袭西 方的,什么先进的技术呀,西方多么先进 呀,经济多么发达呀等等。听了这些话,我 感到非常难受。民族情结油然而生,与会的 其他人没有发言,我就问他,今天谈的主 题是地产文化,既然谈文化,什么是文化? 技术能替代文化吗?技术跟文化是两回 事,文化能够指导技术,难道经济发达了, 口袋里有钱了,就等于有文明了吗?在中国 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某些阶段是有一些风 风雨雨。但是,它只是一个阶段,我们看待 一个民族文化应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华民 族七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文化足以 使我们骄傲自豪。 我们举一个关于北京城北中轴路整治 设计的例子。 首先就要弄懂该地段建筑在北京城起 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这 里叫地安门?北京有前朝后世之说,是什 么概念呢?为什么前是鼓楼,后面是钟楼 呢?是这样的,如果把地安门抽象化了,实 际上就是中国的“开”字,当我们站在景 山的时候,透过地安门看钟鼓楼,很有意 思。鼓是圆的,鼓楼上面有24面鼓,代表 24节气,就是开元盛世国泰民安之寓意。 反过来站在钟鼓楼透过地安门看景山,山 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圆的,俯视景山,山也 是圆的,这也是开元盛世国泰民安。所以 我们对地安门并不是复古主义态度,而是 从精神层面入手的。 再来分析一下钟鼓楼,当我们置身于 钟鼓楼脚下街道时,随着脚步移动,钟鼓楼 呈斗转星移时空之象,这正是中国人哲学 思想天人合一的体现。另外还是从景山 看,景山上有五个山头,象征中国的三山 五岳。三山五岳代表中原。常言说得好,得 中原者得天下,寓意执政者以天下苍生为 天。一定要挖掘这个文化层面、民族魂、哲 学观、区域经济、地域性、艺术性等。各 位市长今天应站在这个层面上去解读城市 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等有意义的问 题。 ■中国堪舆研究院理事、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马士平 民族文化与城市空间 关平摄 S 63 6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