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文章编号:!""#$%&’(()""*)"’$"%&’$")【综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周雪艳

(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临海%!&""")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0-.1$23301.2-455.266742,++8)是由于因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一种常见副作用,约有%"9! #"9的病人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停止后的)个月发生过腹泻[!]。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能引起腹泻,特别是抗厌氧菌类药物,氨苄西林,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和克林霉素等是引起腹泻的常见药物。++8发生的频率及其严重性,除与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有关外,与肠道感染的病原体和宿主的免疫抵抗力亦有关[)]。

!++8的机制

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克粪便含有!"!!个细菌,种类达#""种之多,称为正常菌群。这些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对稳定肠道的正常功能,有效地排出外源性微生物的侵袭至关重要。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或不适当的使用,扰乱了肠道的生态平衡而引起腹泻。

!:!大肠糖类代谢的异常肠内正常微生物不仅能合成多种维生素,而且还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正常人每天约有&"克糖类到达肠腔,虽然大肠本身不能吸收糖类,但大肠中的细菌能够分解糖类。广谱抗生素使用后不仅可以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而且还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的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和大肠功能的紊乱。轻症仅有腹泻,肠黏膜的变化不明显,称为++8;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肠道出现特征性病理改变,如灶性肠假膜形成,称为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34<$ 50=4=/62,0<310>.-.3)[*,’,&]。

!:)胆汁酸代谢的异常在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的初级胆酸可以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去羟基后变成次级胆酸。双羟基胆酸如初级胆酸的鹅氧胆酸及次级胆酸的脱氧胆酸为强烈的大肠分泌刺激物。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具有&"$去羟基功能的细菌数量很低时(!"%!!"#?@A/克湿便),致使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常继发分泌性腹泻[*,#]。

!:%抗生素的直接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

)++8的常见病原体

):!艰难梭菌的感染艰难梭菌(!"#$%&’(’)*+(’,,’-".)由于对氧甚为敏感,很难分离培养而得名。因该菌能引起人的假膜性结肠炎,是造成++8发生的肠道主要病原体,也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正常的肠道菌群能有效地抑制艰难梭菌的繁殖,而抗生素能改变肠道菌群和氨基酸的量,导致肠道感染艰难梭菌。艰难梭菌的致病菌株能产生)种毒素:一种是肠毒素,即毒素+;另一种是细胞毒素,即毒素B。毒素+通过改变细胞内的肌动蛋白而直接作用于结肠细胞,黏膜固有层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神经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也有助于结肠黏膜损伤及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毒素B可使肠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出现细胞内染色质浓缩。艰难梭菌与索氏梭菌有交叉抗原,能被其毒素中和,直接损伤肠壁细胞,造成假膜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并伴有全身中毒性症状。与艰难梭菌相关的临床疾病还包括无症状感染,无结肠炎的腹泻,并发或非并发结肠炎的非假膜性结肠炎[%,*]。

【收稿日期】)""*$")$)#):)非艰难梭菌的感染产气荚膜梭菌(!"#$%&’(’)*/.&0 ,&’*1.2$$)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及人和动物的肠中。医院内的非食物中毒的产气荚膜梭菌肠道感染多见于经抗生素治疗的老年患者。B066.4>>0等报道!!例++8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产气荚膜梭菌及其毒素,其中有!"例患者在腹泻发生的前%周接受过抗生素治疗[#]。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引起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C180,2>5曾报道!"例抗生素治疗后的腹泻患者,在粪便中检测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D+),但未能检测出艰难梭菌及其毒素[*]。其中E例患者接受过杆菌肽和万古霉素治疗后,有F例患者粪便中的C;D+被清除,腹泻也随之缓解。

念珠菌可以引起++8,典型症状有腹痛,肠痉挛和直肠刺激症状,其主要机制是抑制乳糖酶而导致对乳糖的不耐受性。据报道,)*例艰难梭菌阴性的++8患者,有&例患者的粪便中念珠菌的增殖量大于!"#?@A/=>,当中断抗生素治疗后,念珠菌的量下降到!"*?@A/G,后经制霉素治疗好转并痊愈[*,#]。

%++8的诊断

正确的诊断出引起++8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非常重要,首要的是鉴别艰难梭菌感染还是非艰难梭菌的感染。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8也称之为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5.H H.1.>4$23301.2-455.266742,?8+8),常见临床表现为血中白细胞数增加,低白蛋白血症,大便中有白细胞,组织学检查可发现结肠内有假膜等特征。虽然腹部3线照片、?I和内窥镜检查对诊断艰难梭菌的感染有帮助,但无特异性且不敏感[F]。

单独粪便培养不足以诊断?8+8,因为巧合的携带或该艰难梭菌没有致病性而出现假阳性结果。一直以来组织培养实验仍然是诊断?8+8的“金标准”,但一般实验室不具备组织培养的条件,而且不能在)*!*F7报告结果。目前许多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毒素+或毒素B,有很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不如组织培养,粪便中的毒素+或毒素B的浓度必须在!""!!"""J G时,此试验才呈阳性反应,因此有!"9!)"9的假阴性。不同的实验室K L+检测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K L+阴性并不能排出?8+8的可能性。80,$ ,?0,,06等报道,从!%%例腹泻病人收集)""份粪便标本,采用快速免疫法测定细胞毒素,结果表明,艰难梭菌的感染%#人,占)&9,同时与培养法比较,特异性为E E9,敏感性为E F9[F!!"]。

由于粪便中的酶对毒素有很强的破坏性,采取的粪便标本须及时送达实验室并立即检测,必要时置于冰冻保存,但能降低毒素的效价。

患者有严重腹泻并伴有念珠菌的存在,当粪便中的念珠菌数量!!"#?@A/=>时,可以诊断为念珠菌相关性腹泻。

患者有严重腹泻,但艰难梭菌毒素试验为阴性,又无念珠菌的过度增长时,应考虑其他细菌的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菌和克雷伯菌等。

结肠镜检对艰难梭菌阴性的严重++8病人有帮助,有些典型病变如假膜性结肠炎,节段性出血性结肠炎和其他溃疡性结肠炎等可以在镜下发现。

下表是艰难梭菌感染与非艰难梭菌感染引起++8的主要特征性差异[!]。

&

%?7.,434M0<6,2>0HC.160410>0G N,8414=/46)""*,O0>:!’P0:’万方数据

表!艰难梭菌与非艰难梭菌所致""#的主要差别

项目艰难梭菌感染非艰难梭菌感染

常用抗生素克林霉素,头孢菌素,青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病史通常无与抗生素不耐受性的相关病史有抗生素治疗常见的腹泻病史

临床特征血便,痉挛性结肠炎症状,发热,粪便中有白细胞通常症状较轻,无结肠炎特征

%&或内窥镜检查通常有结肠炎证据而并非小肠结肠炎通常正常

并发症低白蛋白血症,全身性水肿,毒性巨结肠,用甲硝

唑或万古霉素治疗复发

通常没有

艰难梭菌素毒素测定阳性阴性

流行病学可以是院内或局部流行偶尔散在发生抗生素停止可以解决,但常有持续性,所需时间长通常有效

口服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及时反应不能表明

减少蠕动剂治疗禁忌通常有效

’治疗与预防

严重的艰难梭菌阳性的腹泻病人,需口服抗生素治疗,如甲硝唑每天(次,每次)**+,,或每天’次,每次-)*+,,万古毒素每天’次,每次!-)+,。由于艰难梭菌存在于结肠腔内,所有的抗生素治疗应以口服为好。如果需要静脉治疗,只是甲硝唑有效,不适于万古霉素。一般而言,效果较好的治疗反应,应该是在!天内发热消退,在’!).内腹泻终止。甲硝唑治疗比万古霉素价格低廉,对医院感染的病例能减少肠球菌耐万古霉素的危险性。但对妊娠、哺乳期的患者,或对甲硝唑有耐药性以及经用甲硝唑治疗(!).仍无疗效者,可用万古霉素治疗[!!,!-]。

大多数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人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有效,如果失败则应考虑诊断是否正确,或是否有肠梗阻或毒性巨结肠,因为在此种情况下能阻碍药物到达靶位置。对肠梗阻病人,可用提高剂量(如万古霉素每天’次,每次)**+,)使药物输入到结肠腔内,亦可通过长管插入口腔或肛门,滴入万古霉素或甲硝唑。多种治疗措施仍无效者,可考虑直肠切除[’,!!,!-]。

抗生素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复发,通常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用药停止后的(!-!.,约有!*/!-)/的病例复发。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后再测定艰难梭菌毒素没有必要,因为即或是治疗成功的病人也有!/(的毒素反应仍为阳性。复发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应该是以标准剂量!*.。对于反复复发的病例,推荐治疗周期为’!0周,以控制艰难梭菌的再次感染,也有利于病人的肠道内逐渐重新建立正常菌群。对复发期的治疗还包括调整给药时间,如万古霉素每隔天!次,每次!-),,致使艰难菌维持在芽胞子状态,对粪便菌群的形成很少有影响。服用离子交换树脂来吸附艰难梭菌毒素,如消胆胺每天(次,每次’,。有资料表明,""#反复复发的病人血浆抗毒素"$1,2浓度减少,可推荐使用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

)微生态制剂在""#时的应用

应用微生态制剂来重建人体菌群平衡,控制某些感染性,预防和治疗各种类型的腹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益生菌(345675879:)是乳杆菌22(;<9856<97==>: 22,;22)。;22的作用机制有多种:(!)增强肠道的免疫力;(-)增加肠黏膜分泌1,2$"和其他1,2细胞的数量,并刺激局部干扰素的释放;

(()促进抗原运输至黏膜下的淋巴细胞,从而增加派伊尔结(3?@?4A<89B?:)对抗原的吸收;(’);22能产生一种抗菌物质,抑制大肠埃希菌,链球菌,艰难梭菌,脆弱拟杆菌和沙门菌。())干酪乳杆菌(!"#$%&"#$’()*+#",’),-)(%$")在肠内有很强的生存力,有此种菌存在时,黏膜的抗乳杆菌抗体的效价升高[!)]。

2546<9B报道用;22治疗)例成人和’例儿童的""#效果很好[!0]。"=C<4?D等对-**例患儿由于各种感染使用过广谱抗生素,同时给予;22预防""#的发生,结果表明抗生素加;22治疗组的腹泻发生率为E/,而未用;22治疗组的腹泻发生率为-’/[0]。2><47F5等还报道应用;22能使轮状病毒

腹泻的时间明显缩短[!E]。G9B4?D?F+?74等还发现;22可以使胃肠炎高危新生儿减少对轮状病毒的医院感染[!H]。

【参考文献】

[!]I5B F2J K<48=?88L J#J"F87675879$"::597<8?..7<44B?<[I]J K L I-**-,(-’:!(’)$!(’0J

[-]I?98L?@F<4.J L

[(]M?==@%3J358B5>=

[’]S5,?F<>?4%,S<++?4S T,M4?U:2I,’$".J L?9B

[)]K5447?==5%,’$".J%=7F1F O?98#7:,!R R H,-E:E*-$E!*J

[0]"=C<4?D$V L=,V6?4B?=+

+5.?4F A?4:A?987C?5F<84<.7875F<=8B?4

[E]T>==?4W,276:5F2W J3A4567A879:8B?<=8B J%=7FL7945675=1F O?98,!R R H,’:’’E$’H*J [H]#5F F%5F F54,3?<4=S@F?:,L<487F%54+79<875F5OL?8B$

5.:O54#?8?9875F5O&5X7F:7F G A?97+?F8:5O T?9?:G>6+788?.O54#7<,$

F5:7:5O%=5:847.7>+.7O O797=?$"::597<8?.#7<44B?<[I]J%=7F7=L7945675=@,-**!,(R(H):-H’0$-H’R J

[R]"=$K<44<="J Q+67=,I J#@9N,K J M J’$".J"F5>864?+.7O O797=?$<::597<8?..7<44B?<7F<%F#7:W?A-):0)$0R J

[!*]K<46>8Q J MF5<::<@:,<9@8585X7978@<::<@,=8>4?O54.7<,F5:7:5O %=5:847.7>+.7O O797=?$<::597<8?..7<44B?<[I]J%=7FL7945675=,!R R(,(!:R0($R0E J

[!!]T?N?8@W,G B+.7O O797=?

95=787:[I]J I"L",!R R(,-0R:E!$E)J

[!-]Y?F7:9B%,3<4:9B<=NK,S<:?F B>F.=L,’$".J%5+A<47:5F5OC:7.79<97.O548B?84?<8+?F8 5O%=5:847.7>+.7O O797=?$<::597<8?..7<44B?<[I]J%=7F1F O?98#7:,!R R0,--:H!($H!H J

[!(]M@F?;,Y<4F@L,Z<+<4",’$".J"::597<875F6?8[??F44?F8%=5:847.7>+.7O O797=?

.7<44B5?<[I]J;

[!’]G<=9?.5I,M?<8?:G,358B5>=:7++>F5,=56>=7F 8B?4+.7O O797=?95=787:[I]J2>8,!R R E,’!:(00$ (E*J

[!)]#:5>D<";,W+<4%J%55N?I,’$".J345675879:7F A4?C?F875F5O

[!0]2546<9BG,%B99?::O>=84?<8+?F85O4?=+.7O O797=?95=787:[78B;<9856<97==>:22J;

[!E]G<84,-**!,E(:!!’E$!!)!J

[!H]G9B4?D?F+?74I J.?\4?:?L J345675879:,A4?675879:,84,-**!E(:(0!$(0’J

E

E

(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年!-月第!0卷第0期万方数据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简述

UEGW“六解”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袁耀宗钱爱华 2010年10月23-27日,第18届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在本届年会上,关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最新研究主要涉及其发病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本期D2~D3版将其中关于IBS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图 IBS发病的相关机制示意图神经肽S受体1(NPSR1)使肠屏障透过率增加,使肠上皮内分泌细胞释放的5-羟色胺(5-HT)的再吸收受到影响;肠上皮通透性增加,导致肠腔内细菌等可以大量通过肠黏膜。 1. 细菌过度生长

在IBS患者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生率为45.5%,而在非IBS患者中,该发生率仅为 12.5%。目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仍是IBS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在本届年会上,希腊学者报告了1项关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IBS发病关系的队列研究结果。 该研究自2009年起连续纳入150例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其中IBS患者55例(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和非IBS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无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无肝硬化及胃肠道出血。经内镜采集所有患者十二指肠第二部的肠液,并在体外需氧环境下进行细菌定量培养。采用API20E系统鉴定革兰阴性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定义为肠源性细菌量达到103个菌落/毫升。 结果显示,在纳入的150例患者中,有37例(24.7%)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55例IBS患者中,有25例(45.5%)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而在95例非IBS患者中,仅12例 (12.5%)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P<0.0001)。IBS患者发生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比值比(OR)为5.76(P<0.0001)。 对十二指肠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的结果显示,在IBS患者中,大肠杆菌感染有7例 (12.7%),肠球菌属6例(10.9%),其他肠杆菌科10例(18.2%)。在非IBS患者中,大肠杆菌感染3例(3.1%),肠球菌属6例(6.1%),其他肠杆菌科6例(6.1%)。IBS 患者与非IBS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BS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OR=6.09,P& lt;0.0001)。研究者认为,IBS患者具有较高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率,IBS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之间可能存在紧密联系。 2. 肠道屏障功能改变 IBS患者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介导了肠上皮通透性的增加。最近,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通透性的改变和肠屏障功能的缺陷在IB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但具体机制还不是很明确。 IBS患者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在正常情况下,肠上皮细胞间的间隙是由连接复合物封闭,其中最重要的是紧密连接。紧密连接由多种紧密连接蛋白分子组成,包括跨膜蛋白occludin、claudin、连接黏附分子(JAM)和胞质带状闭合蛋白ZO等(见图)。 肠道通透性增加是IBS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而肠道通透性增加可能与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改变密切相关。在本届UEGW上,法国学者交流了1项比较IBS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结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差异的前瞻性研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是抗生素相关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AAD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表现为轻症腹泻、重症肠炎、假膜性结肠炎甚至可引起死亡[1]。有效的AAD治疗包括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应用针对CD感染的药物以及其他有效措施。本文就AAD 的诊断及治疗做一介绍,为临床医生及时识别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参考。 发病机制 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克粪便含有1011个细菌,种类达500种之多,称为正常菌群。肠道的正常功能依赖于这些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或不适当的使用,扰乱了肠道的生态平衡而导致腹泻[2]。 当前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机制主要包括①大肠糖类代谢的异常[3]:广谱抗生素使用后不仅可以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而且还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的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和大肠功能的紊乱。轻症仅有腹泻,称AAD;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甚至可出现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PMC);②胆汁酸代谢的异常[4]:在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的初级胆酸可以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去羟基后变成次级胆酸。双羟基胆酸如初级胆酸的鹅氧胆酸及次级胆酸的脱氧胆酸为强烈的大肠分泌刺激物。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的细菌数量很低时103-105CFU/克湿便),致使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常继发分泌性腹泻[3,4];③抗生素的直接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 诊断 因AAD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的AAD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AAD诊断标准以及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总结AAD 的诊断标准为【5】:①近期有抗生素应用史;②腹泻症状:大便频次≥3次/d,连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1.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细菌培养。 5.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度冷冻储藏。 8.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文章编号:!""#$%&’(()""*)"’$"%&’$")【综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周雪艳 (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临海%!&""")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0-.1$23301.2-455.266742,++8)是由于因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一种常见副作用,约有%"9! #"9的病人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或治疗停止后的)个月发生过腹泻[!]。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能引起腹泻,特别是抗厌氧菌类药物,氨苄西林,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和克林霉素等是引起腹泻的常见药物。++8发生的频率及其严重性,除与使用的抗生素种类有关外,与肠道感染的病原体和宿主的免疫抵抗力亦有关[)]。 !++8的机制 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克粪便含有!"!!个细菌,种类达#""种之多,称为正常菌群。这些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对稳定肠道的正常功能,有效地排出外源性微生物的侵袭至关重要。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或不适当的使用,扰乱了肠道的生态平衡而引起腹泻。 !:!大肠糖类代谢的异常肠内正常微生物不仅能合成多种维生素,而且还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正常人每天约有&"克糖类到达肠腔,虽然大肠本身不能吸收糖类,但大肠中的细菌能够分解糖类。广谱抗生素使用后不仅可以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而且还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的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和大肠功能的紊乱。轻症仅有腹泻,肠黏膜的变化不明显,称为++8;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肠道出现特征性病理改变,如灶性肠假膜形成,称为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34<$ 50=4=/62,0<310>.-.3)[*,’,&]。 !:)胆汁酸代谢的异常在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的初级胆酸可以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去羟基后变成次级胆酸。双羟基胆酸如初级胆酸的鹅氧胆酸及次级胆酸的脱氧胆酸为强烈的大肠分泌刺激物。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具有&"$去羟基功能的细菌数量很低时(!"%!!"#?@A/克湿便),致使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常继发分泌性腹泻[*,#]。 !:%抗生素的直接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 )++8的常见病原体 ):!艰难梭菌的感染艰难梭菌(!"#$%&’(’)*+(’,,’-".)由于对氧甚为敏感,很难分离培养而得名。因该菌能引起人的假膜性结肠炎,是造成++8发生的肠道主要病原体,也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正常的肠道菌群能有效地抑制艰难梭菌的繁殖,而抗生素能改变肠道菌群和氨基酸的量,导致肠道感染艰难梭菌。艰难梭菌的致病菌株能产生)种毒素:一种是肠毒素,即毒素+;另一种是细胞毒素,即毒素B。毒素+通过改变细胞内的肌动蛋白而直接作用于结肠细胞,黏膜固有层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神经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也有助于结肠黏膜损伤及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毒素B可使肠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出现细胞内染色质浓缩。艰难梭菌与索氏梭菌有交叉抗原,能被其毒素中和,直接损伤肠壁细胞,造成假膜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并伴有全身中毒性症状。与艰难梭菌相关的临床疾病还包括无症状感染,无结肠炎的腹泻,并发或非并发结肠炎的非假膜性结肠炎[%,*]。 【收稿日期】)""*$")$)#):)非艰难梭菌的感染产气荚膜梭菌(!"#$%&’(’)*/.&0 ,&’*1.2$$)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以及人和动物的肠中。医院内的非食物中毒的产气荚膜梭菌肠道感染多见于经抗生素治疗的老年患者。B066.4>>0等报道!!例++8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产气荚膜梭菌及其毒素,其中有!"例患者在腹泻发生的前%周接受过抗生素治疗[#]。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引起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C180,2>5曾报道!"例抗生素治疗后的腹泻患者,在粪便中检测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D+),但未能检测出艰难梭菌及其毒素[*]。其中E例患者接受过杆菌肽和万古霉素治疗后,有F例患者粪便中的C;D+被清除,腹泻也随之缓解。 念珠菌可以引起++8,典型症状有腹痛,肠痉挛和直肠刺激症状,其主要机制是抑制乳糖酶而导致对乳糖的不耐受性。据报道,)*例艰难梭菌阴性的++8患者,有&例患者的粪便中念珠菌的增殖量大于!"#?@A/=>,当中断抗生素治疗后,念珠菌的量下降到!"*?@A/G,后经制霉素治疗好转并痊愈[*,#]。 %++8的诊断 正确的诊断出引起++8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非常重要,首要的是鉴别艰难梭菌感染还是非艰难梭菌的感染。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8也称之为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5.H H.1.>4$23301.2-455.266742,?8+8),常见临床表现为血中白细胞数增加,低白蛋白血症,大便中有白细胞,组织学检查可发现结肠内有假膜等特征。虽然腹部3线照片、?I和内窥镜检查对诊断艰难梭菌的感染有帮助,但无特异性且不敏感[F]。 单独粪便培养不足以诊断?8+8,因为巧合的携带或该艰难梭菌没有致病性而出现假阳性结果。一直以来组织培养实验仍然是诊断?8+8的“金标准”,但一般实验室不具备组织培养的条件,而且不能在)*!*F7报告结果。目前许多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毒素+或毒素B,有很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不如组织培养,粪便中的毒素+或毒素B的浓度必须在!""!!"""J G时,此试验才呈阳性反应,因此有!"9!)"9的假阴性。不同的实验室K L+检测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因此K L+阴性并不能排出?8+8的可能性。80,$ ,?0,,06等报道,从!%%例腹泻病人收集)""份粪便标本,采用快速免疫法测定细胞毒素,结果表明,艰难梭菌的感染%#人,占)&9,同时与培养法比较,特异性为E E9,敏感性为E F9[F!!"]。 由于粪便中的酶对毒素有很强的破坏性,采取的粪便标本须及时送达实验室并立即检测,必要时置于冰冻保存,但能降低毒素的效价。 患者有严重腹泻并伴有念珠菌的存在,当粪便中的念珠菌数量!!"#?@A/=>时,可以诊断为念珠菌相关性腹泻。 患者有严重腹泻,但艰难梭菌毒素试验为阴性,又无念珠菌的过度增长时,应考虑其他细菌的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菌和克雷伯菌等。 结肠镜检对艰难梭菌阴性的严重++8病人有帮助,有些典型病变如假膜性结肠炎,节段性出血性结肠炎和其他溃疡性结肠炎等可以在镜下发现。 下表是艰难梭菌感染与非艰难梭菌感染引起++8的主要特征性差异[!]。 ’ & %?7.,434M0<6,2>0HC.160410>0G N,8414=/46)""*,O0>:!’P0:’万方数据

腹泻的机理

【发病机理】 正常人每24小时有大量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小肠,来自饮食的约2L,来自唾液腺、胃、肠、肝、胰分泌的约7L,总计在9L以上,主要由小肠吸收,每日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的液体约2L,其中90%被结肠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水分不到200ml,这是水在胃肠道分泌和吸收过程中发生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平衡失调,每日肠道内只要增加数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泻。 (一)高渗性腹泻在正常人,食糜经过十二指肠进入空肠后,其分解产物已被吸收或稀释,电解质会计师已趋稳定,故空回肠内容物呈等渗状态,其渗透压主要由电解质构成。如果摄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药物(主要是2价离子如Mg 2+或SO2-4)是浓缩、高渗而又难消化和吸收的,则血浆和肠腔之间的渗透压差增大,血浆中的水分很快透过肠粘膜进入肠腔,直到肠内容物被稀释成等张为止。肠腔存留的大量液体可刺激肠运动而致腹泻。 1.高渗性腹泻的病因 (1)高渗性药物: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制酸药如氧化镁、氢氧化镁;脱水剂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药如乳果糖等。 (2)高渗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由于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肠粘膜吸收,形成高渗透压的肠内容物引起腹泻。常见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见。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国很普遍,健康汉族人中的发生率为7 8%~88%。其中55%~65%的人摄入牛奶或乳制品后发生水泻、腹绞痛、腹胀和排气增多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这是因为未消化的乳糖聚积,使肠内渗透压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泻。 2.高渗性腹泻的特点①禁食或停药后腹泻停止;②肠腔内渗透压超过血浆渗透压;③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药物。 (二)吸收不良性腹泻许多疾病造成弥漫性肠粘膜损伤和功能改变,可导致吸收不良腹泻。 1.常见原因 (1)肠粘膜吸收功能减损:热带性口炎性腹泻、成人乳糜泻等均有肠粘膜病变,可见肠绒毛变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缩,微绒毛杂乱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国内极少见,是一种先天性肠吸收障碍,又称麦胶性肠病(qluten induced enteropathy),可能由于某种肠酶的缺陷以致麸质的消化不安全,产生对肠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麦胶蛋白所致。 (2)肠粘膜面积减少:小肠被手术切除超过全长的75%或剩答卷肠段少于120cm 可致短肠综合征,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均不完全。回肠末段被切除或病损时,胆盐重吸收障碍,总量减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3)细菌在小肠内过长:也属于盲袢综合征的性质,细菌分解结合胆盐,影响微胶粒形成,导致脂肪泻。 (4)肠粘膜阻性充血:常见于门静脉高压和右心衰竭,肠粘膜充血水肿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泻。

传染科三基考试 第二节传染病临床四、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病原学诊断和鉴别

第二节传染病临床四、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病原学诊断和鉴别 (总分16,考试时间600分钟) 一、选择题 A型题 1. 食物中毒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 食物中毒均无传染性 B. 食物中毒可分为细菌性和非细菌性两种 C. 食物中毒病程有自限性,不会引起死亡 D. 食物中毒后都可产生免疫力,罕有重复发病 E. 预防接种可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2. 能引起传染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是:() A. 沙门菌 B. 葡萄球菌 C. 肉毒杆菌 D. 变形杆菌 E. 产气杆菌 3. 沙门菌导致食物中毒预后最严重的致病菌是:() A. 鸭沙门菌 B. 鸡沙门菌 C. 病牛沙门菌 D. 猪沙门菌 E. 鼠伤寒沙门菌 4.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A. 沙门菌 B. 葡萄球菌 C. 变形杆菌 D. 副溶血性弧菌 E. 致病性大肠杆菌 5. 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预后最严重的致病菌是:() A. 沙门菌 B. 葡萄球菌 C. 肉毒杆菌 D. 变形杆菌 E. 副溶血性弧菌 6. 男性,24岁。进食海产品,餐后4 h突然发热、剧烈腹痛、腹泻、呕吐,解大便十余次,血水样,偶有黏液血便,无里急后重。体检:轻度脱水征,Bp 12/8 kPa,腹软有压痛。实验室检查:镜检WBC 5~8/HP,RBC 10~25/HP。最可能的诊断是:() A. 霍乱 B. 副霍乱 C. 沙门菌食物中毒 D.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E. 细菌性痢疾 B型题 第7~11题 A 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 B 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C 肠出血大肠埃希菌 D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 肠出血大肠埃希菌O 157∶H 7 7. 引起婴儿腹泻的病原菌:() 8. 引起旅游者及婴儿腹泻的病原菌:() 9. 引起出血性肠炎的病原菌:() 10. 引起类似菌痢临床表现的病原菌:() 11. 导致血性腹泻或伴溶血性尿毒症的病原菌:() X型题 12. 毒素性食物中毒的特点是:() A. 肠毒素引起 B. 有传染性 C. 无传染性 D. 呕吐、腹泻 E. 多有发热 13.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是:() A. 发病突然 B. 时间集中 C. 潜伏期长 D. 集体发病 E. 发病者进食同一食物 14. 神经性食物中毒的处理是:() A. 洗胃 B. 腹泻剂 C. 清洁灌肠 D. 抗血清治疗 E. 应用抗生素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感染性腹泻? 2. 简述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1. B 2. A 3. E 4. A 5. C 6. D 7. D 8. A 9. C 10. B 11. E 12. A,C,D 13. A,B,D,E 14. A,B,C,D 15.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于细菌、毒素或病毒造成排便次数增多,并呈不同程度的稀便。常常伴有肠痉挛所致的腹痛。 16. 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细菌、毒素或病毒等造成肠黏膜分泌旺盛、水分吸收减少或全不吸收及肠蠕动亢进导致腹泻,出现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糖尿病腹泻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

糖尿病腹泻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 作者:李卉,刘芳,王常林,黄睿臻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和抗生素的广泛利用,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已明显减少,而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危害日趋严重。糖尿病腹泻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种,与其他并发症相比,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这类病人一般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重,而且由于病因错综复杂,给有效的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腹泻/中西医结合疗法;腹泻/中医病机 笔者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及现代多篇文献资料,将近些年中西医工作者在治疗糖尿病腹泻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整理、总结、摘录、解释,旨在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有效的控制和治疗糖尿病腹泻奠定基础。 1 发病机制 1.1 中医糖尿病腹泻多为久泻,久泻多虚,或虚中夹实,多为久病体虚,或情志郁怒,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圣济总录·消渴》云:

“消渴饮水过度,内浸脾土,不能制水,故胃胀则为腹胀之疾也。”《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虚运化失健,精微不化反生水湿,水湿内停。故脾虚湿盛是发病的关键,或肝气乘脾,或命门火衰,熟腐无权。总属脾胃运纳不健,小肠受损和大肠传导失常所致。临床常分为脾胃虚弱型[1]、肝郁气滞型[2]、脾肾阳虚、寒湿不化型[3]、阴虚夹湿型施治。 1.2 西医糖尿病腹泻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常见于糖尿病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而且常合并神经病变。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1)自主神经病变使肠蠕动减慢,食物通过小肠时间延长,细菌过度生长,促使胆盐分解,脂肪吸收不良,引起腹泻[4]。(2)糖尿病可使离子运转和肠道激素的分泌改变,植物神经病变致调节离子转运功能丧失,α2肾上腺素能使肠细胞受体丧失,可以导致腹泻。糖尿病控制不良造成的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都能影响肠的功能,可通过改变小肠水和电解质的转运导致腹泻[5]。(3)糖尿病腹泻病人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糖尿病病人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有关。(4)糖尿病病人胰岛β细胞损伤时,胰腺外分泌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主要是抑制蛋白质合成及增加自由基,引起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脂肪吸收不良,导致腹泻[6]。糖尿病腹泻的临床特征为顽固性、间歇性腹泻,棕黄色水样便,量较多,每日便次少者3~5次,多者可达20~30次,偶可伴里急后重。可伴脂肪泻,腹泻以夜

家畜腹泻的病理机制

兽医临床誄 生理状态下,家畜肠黏膜上皮有纤毛细胞和隐窝细胞,纤毛细胞可吸收肠内钠离子和氯离子,而隐窝细胞则将钠、氯离子分泌入肠道。在纤毛上皮上有钠泵,在钠泵作用下,钠在黏膜细胞内定向移动到基底膜下的空隙内,并与血液中的氢离子交换入血。在肠黏膜细胞内还有葡萄糖依赖载体系统及葡萄糖非依赖载体系统。通过隐窝细胞,将钠离子、氯离子排入肠腔内,同时进入肠腔的还有碳酸根离子。家畜在病理状态下引起腹泻的机制如下。 1感染性腹泻 病原体吸附于肠黏膜表面,但并不侵入肠黏膜,如产毒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产气单胞杆菌等。动物中最常见的是产毒大肠杆菌引起腹泻,上述这些细菌在肠道内寄生的同时产生肠毒素。以大肠杆菌为例,在鞭毛粘着素作用下,固定在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释放肠毒素。肠毒素有两种,一种称为热敏肠毒素(LT),属蛋白质,有抗原性,60℃经10分钟可被破坏。另一种为耐热肠毒素(ST),分子量小,抗原性弱,加热至60℃以上,并要较长时间才被破坏。热敏肠毒素亚单位A可激活位于肠黏膜基底膜处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三磷酸腺苷转变为cAMP,随着细胞内cAMP增加,肠黏膜纤毛对钠离子吸收减少,水分吸收也减少,肠上皮部分的隐窝细胞对钠离子、氯离子的分泌增多,同时水分分泌也增多。另外,耐热肠毒素可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可刺激肠黏膜细胞合成鸟苷酸-磷酸盐(cGMP),cGMP可刺激肠黏膜向肠腔分泌水分,减少黏膜对水、盐的吸收作用,其结果是肠液大量分泌,出现腹泻,致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丧失,机体脱水,外周循环衰竭,导致家畜酸中毒甚至休克、死亡。LT作用慢而长,ST作用快而短。仔猪腹泻以LT作用为主,犊牛、羔羊下痢以ST作用为主。 此外,热敏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不仅阻止肠黏膜细胞对钠离子和水分的吸收,同时也作用于隐窝细抱,刺激其向肠腔分泌水分。这是因为热敏肠毒素可作用于环磷酸腺苷,封闭钠离子吸收途径,同时也封闭了借葡萄糖不依赖性载体系统对水的吸收。但葡萄糖依赖性载体系统可不受毒素的影响,仍可吸收部分肠腔液体。最终结果导致肠腔液体增多、腹泻,水和离子的丢失。 病原体吸附并寄生于肠道黏膜,侵入上皮细胞,在其内繁殖,破坏细胞。如痢疾杆菌、沙门氏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感染,认为是这些细菌和病毒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大量繁殖导致上皮细胞脱落,隐窝细胞增生,除有腹泻外,粪便中还夹有血液、肠上皮细胞。 病原体在肠道内繁殖,可产生细胞毒素,有杀伤细胞的作用。如牛伪膜性肠炎常继发于手术、休克后,尤其是应用大量抗生素后发生。如使用大量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后发病率升高,多因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所产生的致死性肠炎,为细菌所产生的β毒素使肠道麻痹,进而发生坏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可导致出血性肠炎,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产生的毒素可能与幼畜的坏死性肠炎有关。 2渗透性腹泻 家畜小肠吸收不良是腹泻的重要发病机制,主要是脂肪吸收不良,葡萄糖、蛋白质吸收不良则较少见。肠内有大量未消化的脂肪时,粪便为淡黄或灰色油腻糊状,常有恶臭,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因素。 小肠水解和消化功能障碍。犬患各种胰腺炎、肝脏胆管疾病等,胰腺外分泌功能减弱和缺乏,脂肪不能分解,蛋白质分解和吸收也受到影响。胰腺外分泌功能一般要减少至90%以上,才出现脂肪痢。长链脂肪酸如蓖麻油、牛、羊脂等在肠腔内细菌作用下,形成羟化脂肪酸,可增加肠道分泌,从而加重腹泻。肝脏分泌胆汁,经胆管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消化。如因家畜肝脏分泌功能不足,或因肝片吸虫等堵塞了胆管,影响脂肪消化吸收,也可产生脂肪痢。胆酸盐能刺激结肠黏膜内cAMP 增加,促使水和电解质的分泌,可加重腹泻。长期服用抗生素及磺胺类药,使肠腔微生物区系紊乱,某些细菌产生的酶,使胆酸去结合化,影响微胶粒的形成和脂肪的吸收,甚至可使脂肪酸转化成羟脂肪酸,后者影响肠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均可加重腹泻。 小肠黏膜异常,肠内渗透作用改变。根据对仔猪、羔羊、马的研究,健康幼犊吮乳以后,乳中的糖在β-半乳糖苷酶作用下,可裂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这种酶位于空肠细胞的纤毛上,这些单糖很快被吸收,对肠道内渗透压的影响不大。但病毒性肠炎时,破坏了完整的肠黏膜细胞,因而产生轻度的β-半乳糖酶缺乏症,结果是未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构成了结肠内渗透压升高。结肠内渗透压增加的程度取决于进入的乳糖的量和结肠微生物区系发酵能力间的平衡。如果幼畜结肠发育良好,则结肠微生物区系发育良好,进入的乳糖量不会太多。如果家畜采食量有一定限制,或因小肠轻度损伤,进入的少量乳糖可被发酵形成短链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可被结肠黏膜吸收,同时也促进结肠黏膜对钠离子和水分的吸收,这个作用称之为抗腹泻作用。年轻的动物,由于结肠黏膜和结肠内微生物区系发育不佳,乳糖发酵少,淤在结肠内,同时乳糖吸水后,可导致腹泻。即使结肠内微生物区系发育良好,但因采食过多,大量乳汁进入结肠,尤其在自由采食,饮奶过饱时,最终可导致严重的肠道损伤。乳糖过度发酵产生大量乳酸而不是短链脂肪酸, 水分进入结肠,加重了腹泻。 病毒引起的腹泻, 家畜腹泻的病理机制王松山(河南省周口市畜牧局466000)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第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感染科医师大会 一、继续教育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000)翁心华 【概述】 随着抗生素广泛的应用,与一些抗生素有关的腹泻或结肠炎屡有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被定义为: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能解释的腹泻。其发生的概率取决于抗生素的种类。在接受氨苄西林治疗的病人中,其发生率大约有5~10%,而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病人中,大约有10~25%,使用用头孢克肟治疗的病人中,发生率有15~20%。接受其他例如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阿齐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发生率仅2~5%。非口服抗生素,特别是那些参与肠肝循环的抗生素,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概率与口服药相近。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从结肠炎(可进展为更为严重的疾病)到仅仅表现为频繁的不成形大便或水样便,而没有其他并发征。其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发热,白细胞增多,大便常规见白细胞,低白蛋白血症,CT 检查发现结肠增厚,肠镜观察或活检特异性改变。 尽管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 f ficile)性感染只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的10~20%,它却是严重结肠炎中的主要原因。1978年起认识到艰难梭菌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关。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 CDAD)的发生率不断增高。近年来发现CDAD可出现爆发流行,其流行株出现基因变异,产生毒素的能力增加,患者病死率增高,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以往认为重症CDAD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因此在很长时间内低估了CDAD的重要性。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资料显示,1980-2001年CDAD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001年与2000年相比,美国出院诊断为CDAD的患者比例上升了26%。有报道美国2000及2001年CDAD发病率是1990-1999年的2倍,其中26例患者因严重CDAD接受结肠切除术,18例患者死亡。CDAD主要在卫生保健机构传播,是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患者多数表现为轻至中度腹泻,重症者出现爆发性结肠炎,约1%~5%患者需结肠切除、重症监护甚至导致死亡 【病因】 口服或注射用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均可发生腹泻,尤其当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敏感菌受到抑制而非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几乎所有口服抗菌药物均可引起腹泻,由于菌群交替所致,称菌群交替性肠炎或与抗菌药物相关的肠炎。引起腹泻的抗生素有青霉素类、氨苄西林类、氯霉素、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等。 【发病机制】 一.除艰难梭菌外其他致抗生素相关腹泻的机制 多个实验室数据报道,只有10~20%病例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呈阳性。因此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也可由其他病原体引起,或者抗生素直接作用于肠粘膜,亦或是菌群失调。 其他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原体有,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杆菌A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得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就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得无法用其她原因解释得腹泻,就是抗生素相关得一种常见不良反应。AAD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表现为轻症腹泻、重症肠炎、假膜性结肠炎甚至可引起死亡[1]。有效得AAD治疗包括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应用针对CD感染得药物以及其她有效措施。本文就AAD得诊断及治疗做一介绍,为临床医生及时识别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取相应得处理措施做参考。 1、ADD发病机制 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克粪便含有1011个细菌,种类达500种之多,称为正常菌群。肠道得正常功能依赖于这些微生物得生态平衡,由于抗生素得大量或不适当得使用,扰乱了肠道得生态平衡而导致腹泻[2]。 当前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得机制主要包括①大肠糖类代谢得异常[3]:广谱抗生素使用后不仅可以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而且还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得有机酸、阳离子与糖类得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与大肠功能得紊乱.轻症仅有腹泻,称AAD;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甚至可出现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PMC);②胆汁酸代谢得异常[4]:在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得初级胆酸可以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去羟基后变成次级胆酸。双羟基胆酸如初级胆酸得鹅氧胆酸及次级胆酸得脱氧胆酸为强烈得大肠分泌刺激物. 由于大量抗生素得应用, 使具有去羟基作用得细菌数量减少,特别就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得细菌数量很低时103-105CFU/克湿便),致使鹅脱氧胆酸得浓度增加,常继发分泌性腹泻[3,4];③抗生素得直接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就是胃动素受体得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与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与呕吐。 2、AAD诊断 因AAD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得AAD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卫生部发布得《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得AAD诊断标准以及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总结AAD得诊断标准为【5】:①近期有抗生素应用史;②腹泻症状:大便频次≥3次/d,连续2d以上,伴随大便形状改变;③大便涂片镜检示肠道菌群失调,或发现有意义得优势菌群(阳性球菌、梭状杆菌或真菌),可伴便血、腹胀或发热等

5-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使用去甲万古霉素的病例分析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使用去甲万古霉素的病例分析 一、前言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绝大多数与近期内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有关。粪便中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毒素测定仍被认为是本病实验室诊断的“金标准”。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本病,应立即停用原有抗生素,应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1]。该病例分析讨论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出现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表现及治疗。 二、病史摘要 患者徐明阳,男,23岁,主因腹泻、腹胀1月于2015年6月30日收入消化科治疗。患者于2015.6.2因发热、喘憋,伴咳嗽、咳痰,伴腹胀、腹泻入急诊病房,完善腹部CT提示肠梗阻,胸部CT提示两肺渗出性肺炎,面罩50%吸氧情况下氧分压在60mmHg以下,且心肌酶指标升高,经全院会诊,考虑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ARDS、胃肠功能紊乱、麻痹性肠梗阻。 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6.2起开始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g q6h ivgtt联用莫西沙星250ml qd ivgtt,6.12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单用莫西沙星,6.14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1.5g q8h ivgtt 联用莫西沙星250ml qd ivgtt,6.23停用莫西沙星,单用头孢哌酮舒巴坦。6.26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患者原有腹泻3-4次/日,黄稀便,6.12腹泻加剧,为10-12次/日,为绿色稀水便。6.15血常规:WBC 10.93×109/L,GR% 84.5%,难辨梭菌A毒素测定结果未返回。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加用甲硝唑400mg tid po,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 tid po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0.25g q8h po调节肠道菌群,效果不明显。且患者重症肺炎,无法停用抗菌药,故加用去甲万古霉素800mg q12h ivgtt 6.16-6.23,及去甲万古霉素400mg q6h po 6.16-6.30,患者腹泻期间查便球杆菌比,6.19为5:1,6.25为3:1,6.30为1:1,因腹泻症状未缓解,故收入消化科。 收入消化科后,医师继续沿用去甲万古霉素400mg q6h po,并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腹泻症状改善,于7.3复查便球杆菌比为1:5,WBC:4.45×109/L,GR% 62.5%,主任查房后建议可以停用去甲万古霉素,加用乳酸菌素片2.4g po bid,密切观察患者腹泻情况。7.8患者大便一天2次,黄软便,稍不成形,提示前期治疗有效。 三、分析与讨论 正常人肠道中存在大量不同种属的细菌,形成微生态平衡,大便杆球菌比例为3.5-5:1。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中敏感细菌收到抑制或被杀灭,而耐药的难辨梭菌大量繁殖,发生菌群失调。难辨梭状芽孢杆菌为革兰氏阳性专性厌氧杆菌,主要产生A毒素(肠毒素)、B毒素(细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简称AAD),原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指应用抗菌药物后继发的腹泻,其发生率因不同抗菌药物而异,发病率5%~39%。 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是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AAD)的严重类型。是肠道的急性纤维素性炎,病变主要位于结肠,亦可累及远端小肠,少数病例仅限于小肠。死亡率高达15%~24%。 病因 ●抗菌药物破坏了肠道内菌群的平 衡,生理性有益菌明显减少,其他 致病细菌增加导致腹泻发生,如金 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产气 荚膜杆菌、白色念珠菌、沙门氏菌、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 相关危险因素 ●抗菌药物的种类; ●抗菌药物应用的时间; ●病人的年龄; ●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 ●住院时间; ●即往有肠道疾病史; ●鼻饲饮食 易导致AAD发生的药物 ●除万古霉素外,几乎所有抗生素均 可导致AAD的发生。 ●以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克林 霉素)、头孢菌素等最为常见。 ●广谱抗生素较窄谱抗生素高10~70 倍。 ●氨基糖肽类抗生素较少发生。 临床表现 ●抗生素应用史(发病可在抗菌药物 应用4~10天出现症状,但变异很 大,最短的在服药4小时即可发病, 1/3的患者在抗生素已经停用,甚 至停用1~2周后发病。)。 ●腹泻(24小时≥3次),大便性状改 变。 诊断 ●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或粘液; ●大便培养(致病菌生长)、厌氧菌培 养;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 高; ●内镜检查; AAD的治疗 ●停用所有可以引起AAD的抗菌药 物;原发疾病的确需要使用抗菌药 物的患者,应选用针对性强的窄谱 抗菌药物。 ●恢复肠道正常微生态:可选用含有 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微生态制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摘要]详细介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的最新进展,在此抗生素应用较为普遍的年代,本文可供临床医师参考。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简称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约为5 %~39 %[1,2]。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包括单纯腹泻、结肠炎或伪膜性结肠炎。伪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简称PMC)指病情严重,在结肠粘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如不及时认识,给予合理治疗,可导致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 %~24 %。本病的发生,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与PMC发病有关的主要是难辨产气荚膜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简称CD),它产生的2种毒素,毒素A为肠毒素,毒素B为细胞毒素,2种毒素均可引起肠道粘膜损伤和炎症。其他细菌尚有产气荚膜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克雷伯杆菌和沙门菌属[3]。凡能对抗细菌的药物,几乎均可引起AAD,以林可霉素(linc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氨苄西林

(ampicallin)多见[4]。此外,头孢菌素族、青霉素类等也常见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较少发生。但抗结核杆菌、真菌和抗寄生虫的抗菌药尚未见报道。本病发生的危险因子,除与不同的抗生素和应用抗生素时间长短有关外,尚与病人的年龄(<6 a或>65 a),基础病的严重度,过去有否肠道疾病或AAD,有否免疫抑制,住院时间长短,有否外伤、手术、鼻饲等有关[5]。也有认为大多PMC见于平素较为健康者。本病在女性中发病有增加,口服与肠外应用抗生素均可引起本病。最近报道1例,32 a,女性病人,阴道应用林可霉素乳膏3 d后发生水泻,在大便内证实有CD[6],确甚少见。 AAD的诊断病人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如出现腹泻,应警惕本病的可能。单纯腹泻病人,症状轻微,结肠无伪膜形成,停用有关抗生素后,腹泻自行好转。PMC病人症状较重,每日有5次或更多次的不成形便,可无肉眼血便或粘液便,这些病人大多有CD感染,腹泻同时伴有腹胀、腹痛,并有发热,有时被误认为原有感染性疾病的恶化。在病变的发展中,可出现难以忍受的腹痛,类似急腹症。如持续用有关抗生素,则症状加重,可伴脱水、电解质紊乱,大量清蛋白丢失,甚则死亡。 最近报道的药物相关性出血性肠炎,也论述了抗生素相关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