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测试1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测试1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测试1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测试1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1 (人教版历史选修三)

1.两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对法国进攻的相似之处是()。

A.迫使法国东西两线作战

B.法国一直被动应战

C.绕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D.进攻取得巨大成功

解析注意此题要求回答的是德国进攻的特点,B项是法国的作战特点,D 项叙述不准确,一战初期德国的速战速决战略被粉碎。

答案 C

2.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法西斯处于战略优势地位的原因有()。

①德意日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战备松懈

③法西斯采取了闪电战的战术

④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不及德国

A.②③B.①④

C.③④D.②④

解析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正式形成于1940年,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不及德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3.二战初期德国获得军事优势的原因不包括()。

A.德国发动战争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B.一些小国国力太弱或存在依赖心理

C.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致使自身战备松懈

D.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与德国相差悬殊

解析关键是根据历史背景分析选项。英法与德国相比在二战前综合国力差距并不大,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4.二战发生至次年5月,英法的战略行动是()。

A.消极防守,放弃进攻B.主动撤退,保存实力

C.进退两难,举棋不定D.集结军队,准备战争

解析明确题干规定时间范围:1939年9月~1940年5月,即二战全面爆发后至法国溃败前,当时英法还是消极防守。

答案 A

5.二战战开始的标志是()。

A.卢沟桥事变B.苏德战争爆发

C.英法对德宣战D.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应该是以双方均有世界性的大国参战为标志。因此C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 C

6.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

A.英国B.法国

C.波兰D.苏联

解析“绥靖政策”是一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主要实施国为英、法、美、苏联四个大国。故排除C项。在英、法、苏联三个国家里只有法国在二战期间沦陷过。故只能选B项。

答案 B

7.在20世纪的军事史上,曾经有过多次空袭战,其中第一次大规模空袭战且发动空袭的一方遭到失败的是发生在“二战”中的()。

A.苏德战场B.西欧战场

C.北非战场D.亚太战场

解析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空袭战是德国发动的不列颠空袭战,结果德军遭受失败。因而B项符合题意。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难度不大。

答案 B

8.非洲战局的重点是争夺()。

A.埃塞俄比亚B.苏伊士运河

C.整个地中海D.北非地区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的把握能力。非洲战局的重点是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A、B两项涉及其中一部分,C项不属于非洲战场。

答案 D

9.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道:“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这里所说的“我们的政策”是指()。

A.绥靖政策B.抵抗政策

C.中立政策D.冷战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材料信息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1940年5月”,再联系所学知识,当时丘吉尔接任首相,英国对德政策从此发生根本变化,由此便可选择B。

答案 B

10.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的根源是()。

A.传统孤立政策的深远影响

B.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

C.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驱使

D.经济危机严重削弱美国实力

解析首先明确美国政府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其次要清楚“中立”政策属于上层建筑,它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在美国社会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答案 C

1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的事件()。

①德国吞并奥地利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③德意支持佛朗哥叛军干涉

西班牙内战④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

解析采用首位判断法,由德意支持佛朗哥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时间最早而确定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12.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B.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欲望

C.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

D.赢得备战有利时机,准备与法西斯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任何一个外交政策,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其国家利益。从题目给定的选项来看,只有A项符合要求。

答案 A

13《慕尼黑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共同点是()。

①纵容了法西斯侵略②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③使德国发动战争时避免

两线作战④签约各国划分了势力范围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慕尼黑协定》的认识以及分析对比能力。③④只符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不符。

答案 C

141938年5月,英国外交大臣致电法国外交部长说:“一旦捷克斯洛伐克问题得到了和平解决,法国政府不应对英国政府的态度抱有任何错误的幻想。”

此话的含义是()。

A.向法国表示英法共同行动的愿望

B.告诉法国他不会采取军事行动

C.英国政府不会单独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

D.希望法国不要放松军事行动的准备

解析英国试图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而避免战争发生,以维护自身利益。

英国意图告诉法国不要错误地认为英国会采取军事行动即进行战争。

答案 B

15.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述是

()。

①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②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③维护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④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⑤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

A.①③B.④⑤

C.②③D.①④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理解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也是一种绥靖政策,为维护自身利益,纵容了法西斯侵略,所以②③错误。

同时随着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对美国造成了巨大威胁,美国不断修改“中立法”,为了帮助英国抵抗德国,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所以⑤是错误的。

答案 D

16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在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进行调查后,

说:“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李顿认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的依据是()。

A.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C.国联对日本侵略者的制裁

D.中国的革命运动

解析面对法西斯的侵略,英法操纵的国联采取了纵容侵略的政策,虽然李顿调查团认为日本为侵略者,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裁,反而为日本侵略作辩护,说中国的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答案 D

17.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

()。

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

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①④B.①②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丘吉尔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也是反苏的,因此③不是丘吉尔的本意。

1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②有利于苏联备战法西斯③延缓世界大战的爆发

④打击了英法的绥靖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理解能力。该条约的签订,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破坏了世界和平。

答案 D

19

材料一引自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材料二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

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观点有何不同?(9分)

(2)对材料一中“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如何理

解?(5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慕尼黑协议》签订后的影响来考查绥靖政策的后果。第(1)问主要考查张伯伦与丘吉尔对绥靖政策的认识,注意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比较概括。第(2)问注意判断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是指什么。

答案(1)事件:《慕尼黑协议》的签订。不同:①对慕尼黑协定的评价不同。

张伯伦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②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看法不同。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③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2)理解:张伯伦认为绥靖政策维持了世界和平稳定,维护了英国利益,但实

际上却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也于1940年7月受到德国的进攻。

20

材料一战后经过了短短的20年,就爆发了新的世界大战,再次把人类拖进了痛苦与灾难的深渊。

请回答:

有人认为,二战的爆发完全是由材料中三个战争狂人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14分)

解析本题图文并茂,考查二战爆发的原因及初期的战争形势,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再认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应首先判断该观点是片面的,依据所学知识综合概括二战爆发的深刻背景。

答案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背景;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含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新的矛盾;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内部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弱小国家无力阻止,英、法、美等国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最终促成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从根本上说二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只是本国法西斯势力的主要代表,他们只是起到了加速二战爆发的作用。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5·昆明一中月考)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2.《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②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③注重理论研究④以科学实验见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天文学知识,萌生和发展 了古代的天文学。这说明古代中国人掌握天文知识的目的是() A.神话统治阶级 B.服务于小农经济 C.服务于祭祀活动 D.战胜自然灾害 4.1262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主持编订了《授时历》,与今天世界 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授时历》其名取意于“敬授民时”。这主要说明() ①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农业科技特色②统治者重视天文立法是“重农”政策的体现③中国 古代很早就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民以食为天”,古代农书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下列有关农书《齐民要术》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B.主要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 C.是北魏贾思勰所著 D.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6.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黄帝内经》——中医奠基之作 B.《伤寒杂病论》——“万盛宝典” C. 张仲景——“医圣” D.《本草纲目》——奠定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7.(2013·西安高二检测)阅读古代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姓名朝代著作 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 郭守敬元朝《授时历》 李时珍明朝《本草纲目》 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②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③表中著作一脉相承④农耕经济史古代科技发展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 首词中所说的“风骚”本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 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化统一字 焚书坑儒摧残了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

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严酷的刑法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景之治(历史上把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景之治”)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卷1[1]

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 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2、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 ) ①《诗》②《书》③《墨子》④《春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张是( ) A.“弱者道之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5、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如果你想临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应该选择下列哪一字帖(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6、在伯恩斯所著的《教会至上与教皇至上》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内容有( )

①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③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教会和教皇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贡献的连线搭配,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郑成功——收复台湾,对亚洲其他国家起到间接保护作用 C.穆罕默德——创立基督教,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D.莱特兄弟——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8、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 A.讨论主题不同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9、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张 ( ) 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1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至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 11、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关注人的价值 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5.“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出自【】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6.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含义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 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 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8.右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 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9.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日:‘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优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

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表解知识点

第三单元表解知识点

.6、什么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它有哪些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经济根源: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2)政治根源: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3)理论根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由于这一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被秦国所采纳,到秦朝开创了这一制度。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即财源由中央垄断。(2)剥夺地方事权,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7.关于“焚书坑儒”:直接原因:儒生方士等攻击郡县制和以古非今,且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暴政。目的:巩固郡县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实质:思想文化专制。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这也是秦朝暴政的突出表现之一。 8.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认识:刘邦、项羽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因为他们的目的和陈胜、吴广一样,是为了推翻残暴的秦二世的统治,他们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了。 9、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汉代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繁荣景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汉代的统治者如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光武帝等人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措施(如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3)科技的进步如农业、手工业方面新工具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4)水利的兴修、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也是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10.两汉时期有哪些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科技成果 (1)汉代的牛耕已使用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犁上还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1 000多年。(2)两汉还发明了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3)两汉时已经有温室栽培蔬菜的技术,这属于世界首创,比欧洲早1 000多年。(4)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已使用提花机。(5)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已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1 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6)汉代的炒钢技术是世界首创,欧洲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 11.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功过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是有功也有过,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们都在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秦始皇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到中国2 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各个领域。汉武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他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开创了汉朝的鼎盛局面。因此,他们的功劳难分大小。秦始皇统治时徭役、兵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严酷,这是导致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而此时天下刚统一,基础不牢,最后秦朝的统治仅仅14年就灭亡了。汉武帝虽穷兵黩武(反击匈奴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他执政时,汉政权已经历了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故有人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12.对汉代和亲政策的理解: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历史上的和亲有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这种和亲政策);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昭君出塞”)。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和亲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不同,但一般来说,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13.汉武帝时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14.如何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15.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1)两汉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环境比较安定,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农具改进、温室栽培蔬菜等);(3)各民族往来的加强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如张骞通西域、匈奴统一后发展、昭君出塞的意义);(4)中外交往的增多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如佛教的传入);(5)人民群众的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如: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16.鲁迅先生为什么对司马迁的《史记》给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因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是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试卷

2014年—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科试卷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分60分) 1.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 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2.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3.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列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的是 A.顾炎武 B.李贽 C.黄宗羲 D.王夫之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 C.李贽《焚书》 D.王夫之《船山遗书》 5.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麽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6. 某电视台节目给了一个谜面“巨匠、17世纪、力学、英国”,打一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谜底是 ( ) A.伽利略 B.牛顿 C.普朗克 D.爱因斯坦 7.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 ( ) ①牛顿力学 ②相对论 ③量子理论 ④电磁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 下列著作中最可能出现蒸汽机示意图的是 ( ) A.《农政全书》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D.《各国律例》9.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是文学和美术的主流。下列各项作品中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是( ) A.《人间喜剧》、《日出·印象》 B.《巴黎圣母院》、《自由引导人民》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测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一至四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重视民意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3.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4.汉武帝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①教育为儒家所垄断②兴办太学拓宽了人才选拔渠道③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④私学兴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6.下列有关宋时期程朱理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 B.二程的理学学说有唯心的一面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D.成为北宋起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8.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含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七(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一个小论文写作他们搜集到的材料有:金缕玉衣图片;董仲舒的策论;汉代讲经图;五铢钱图片;霍去病墓资料。最适合做他们论文题目的是 A.文景之治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C.秦统一中国D.光武中兴 2.2016年11月,中央开展监察制度的试点改革。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秦王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 3.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叫“光武中兴”,他是 A.刘邦B.曹操C.光武帝刘秀D.汉武帝 4.一位历史学家说,秦始皇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的境界;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精到的手腕完成。以下史实能支持后一种观点的是() ①实行郡县制 ②建造阿房宫 ③统一度量衡 ④修建骊山陵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修建骊山陵墓、长城和驰道以及阿房宫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 A.沉重的赋税B.繁重的徭役C.残酷的刑罚D.可怕的殉葬 6.造纸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革命。导致这场“革命”的造纸技术革新家是() A.张角B.蔡伦C.董仲舒D.张衡 7.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孕育出了与西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与概念范畴的中医学。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 ) A.擅长针灸的华佗B.尝遍百草的神农氏 C.使用“四诊法”的扁鹊D.“治未病”的张仲景 8.每当提起历史,我们就会想到那是离我们很久远的事情,其实,我们就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离我们很近。下列活动,我们从中感受不到历史演进脉搏的是( ) A.阅读《史记》B.到博物馆参观 C.采访老红军战士D.和同学交流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9.“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10.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卷

历史必修3期末测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 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 A.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2、太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代太学中教学的主要容有( ) ①《诗》②《书》③《墨子》④《春秋》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是( ) A.“弱者道之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是一致的。(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贽 5、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如果你想临摹“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应该选择下列哪一字帖( )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6、在伯恩斯所著的《教会至上与教皇至上》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容有( ) ①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②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③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④教会和教皇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贡献的连线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成功——收复,对亚洲其他国家起到间接保护作用 C.穆罕默德——创立基督教,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D.莱特兄弟——成功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8、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有何主要不同()A.讨论主题不同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9、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集中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哪一主( ) A.教权高于王权B.教士是由教徒选举出来的公仆 C.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10、文艺复兴、改革、启蒙运动是西欧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至性主要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 11、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2、“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 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三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的背景及概况;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的表现;宗主督护制的含义及影响;赋税制度的缺陷;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方式 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 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 运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极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本课导读 (一)阅读教材32页第1、2段,回答下面问题。 1、简述拓拔部建国历程:(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汉化的表现有哪些?(A)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二)阅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和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 1、宗主督护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A) 2、北魏存在哪些社会矛盾?(A) 3、依据学思之窗,回答北魏统治者贱其它民族反映了什么问题?(B) (三)阅读冯太后的相关材料,结合教材第2、3段和学习延伸,回答问题。 冯太后:(442—490)北魏历史上著名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由于她去世后为谥称曰:“文明太皇太后”,所以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空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换句话说,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这位了不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附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3江西上饶模拟)《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A.仁爱思想 B.忠恕之道 C.等级秩序 D.以德治民 2.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下列各项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民贵君轻”属于史料 B.“民贵君轻”属于史料解释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史料 D.“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属于史料评价 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立论不同,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C.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立论不同,但都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 4.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A.“礼之用,和为贵” B.“仁人无敌于天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养心莫善于寡欲” 5 A.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6.“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7.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起,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出现动荡,儒家的“仁政”学说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统治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的“大一统”作为根基 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8.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完整测试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确答案的选项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4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B.西周C.秦朝D.汉朝 2.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230年D.公元221年 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唐·李白。此诗称颂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B.齐桓公C.周武王D.汉武帝 4.秦统一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在中央设的官职是①太尉②丞相③御史大夫④郡守⑤县令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④⑤D.③④⑤ 5.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这一称呼最早始于()A.黄帝时期B.夏启时期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 6.为巩固统一,加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秦朝统一了文字。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文字是() 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 7.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B.东起辽东,西起临洮 C.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D.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8.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拓疆土,加强集权,强化专制,其中,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的措施是() A.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制度B.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C.焚书坑儒D.开灵渠,修长城 9.与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秦末农民战争B.楚汉之争C.长平之战D.秦统一六国 10.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这一史实有关的成语是()A.破釜沉舟B.四面楚歌C.项庄舞剑D.三顾茅庐11.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陈胜、吴广起义B.秦朝的暴政C.修建阿房宫D.项羽、刘邦起义 12.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13.西汉的建立者是() A.项羽B.刘邦C.刘秀D.刘彻 14.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汉文帝时期B.汉景帝时期C.汉武帝时期D.汉元帝时期 15.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采取的措施是() A.重视人才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设立太学D.削弱封国势力16.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排斥诸子百家的学说B.排斥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 C.排斥法家和道家学说D.排除法家以外的各家学说 17.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B.经过汉武帝的统治,西汉国势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汉武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