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

9.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

9.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
9.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

9.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

一.黑种人的故乡

1.撒哈拉以南非洲90%以上是黑种人,这里是黑种人的故乡。

2.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人像雕刻为主)。

3.非洲现有50多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而且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国界线是直线(原因:非洲大部分地区曾经是殖民地,殖民者为了各自的利益,根本不考虑当地人民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而是用红笔无情的肢解了非洲的躯体,笔直的国界线成为非洲人民难忘的历史。)

二.发展中的民族经济

1.形成单一经济结构的原因:长期受殖民主义者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控制。

(殖民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方面将非洲变成他们的原料产地;一方面又将非洲变成他们商品的倾销市场。)

2.经济特点:单一的经济结构(即开采一种或几种矿产,种植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

对外贸易: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矿产、木材、畜产或热带经济作物等工业原料或半成品,一般价格低廉,而进口的产品主要是粮食和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一般价格昂贵,这样导致本区收入少,支出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3.单一经济结构产生的后果:?“贫困的大陆”

资源遭到破坏,经济发展缓慢,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人民生活贫困。

4.扭转单一经济结构的措施:

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多样化经济(发展多样化农业);

②发展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

③加强邻国间或区域性经济合作;

④努力发展民族经济。

三.人口、粮食、环境和发展

1.问题产生的原因:

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经济落后+巨大的人口负担(人口增长过快)?这里成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聚集区。

2.面临的问题

⑴人口问题: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的根源

⑵粮食问题:粮食短缺、粮食供应不足。

粮食短缺的原因: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粮食产量低。

(原因:a.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结构单一,粮食作物比重小;b.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产量低;c.不少国家政局不稳,战争频发;d.自然灾害频繁。) ⑶环境问题: 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 3.问题之间的关联:

4.人口、粮食、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①控制人口增长过快,提高人口素质;(人口)——最根本措施,起显著作用的措施

②加强民族团结,减少部族冲突;(人口)

③发展多样化农业;(粮食)

④改进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粮食)

⑤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环境)

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环境) 人口增长过快 毁林开荒 开垦草原 过度放牧 草场退化 土地沙漠化 粮食短缺 种植庄稼 加 剧 生 态 环境 恶 化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二、教材内容选择 1、教材内容:鲁教版第四单元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2、地位与作用:重要地位,重要作用。 三、主要知识点 1、现代大气的成分; 2、远古大气的成分;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空气成分的发现。 四、教学目标 1、追寻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的足迹,能设计实验并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认真细心的习惯,精益求精的精神,开拓创新的视野。 五、仪器用品 1、仪器: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两支),橡胶塞(相同规格4个)量筒、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气球、注射器,集气瓶,燃烧匙,导管,胶皮管,弹簧夹,烧杯。 2、药品:铜粉、红磷、水。 六、教学过程 ⒈开心辞典:引入。(一个谜语,两个小实验); ⒉百家讲坛:①现代大气的成分, 问1:课本第74页图示表示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其总和小于100%,怎么回事?

心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老师的严谨认真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问2:若标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那么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心语: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不一样,提升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②远古大气的成分, ⒊科学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1:用铜和氧气反应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用红磷和氧气反应也能。用木炭和氧气反应能吗?为什么? 问2:若测定的结果是大于21%或小于21%,其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心语:科学探究能力是老师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⒋百家讲坛:空气成分的发现;(1)、拉瓦锡(2)、瑞利 心语:空气成分的发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人做了许多的努力,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拉瓦锡和瑞利的故事特别感人,尤其是瑞利发现氩气的过程。对这些故事的了解与运用能体现教师较好的化学学科素养,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激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⒌答记者问:疑难解析; ⒍在线测试:(附测试题)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课堂练习: 1、(1)原始大气组成与现在大气组成不同,原始大气是以、、、

(完整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练习 一、选择题 1、非洲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 A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B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C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D南、北回归线之间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大势是() A由北向南倾斜B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C由南向北倾斜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3、整个非洲的地形以()为主 A平原B高原C山地D盆地 4、下列哪组动物是非洲热带草原上典型的动物() A鸵鸟、金丝猴B长颈鹿、斑马C考拉、鸸鹋D羚羊、大熊猫 5、非洲最南端的国家是()是 A纳米比亚B苏丹C南非D埃塞俄比亚 6、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是() A塔克拉玛干沙漠B卡拉库姆沙漠 C维多利亚沙漠D撒哈拉沙漠 7、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 A柴达木盆地B塔里木盆地 C刚果盆地D四川盆地 8、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 A尼罗河B亚马孙河C长江D密西西比河 9、非洲最大的海湾() A几内亚湾B比斯开湾C亚丁湾D孟加拉湾 10、非洲的最高峰是() A勃朗峰B乞力马扎罗山 C珠穆朗玛峰D萨迦玛塔峰 1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擅长() A养蚕B酿酒C骑马D雕刻 12、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峡是() A曼德海峡B马六甲海峡 C台湾海峡D莫桑比克海峡 13、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地中海气候 14、非洲最大的岛屿是() A台湾岛B格陵兰岛C马达加斯加岛D苏门答腊岛 15、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被称为“地球最大的伤疤”的是() A皖西大裂谷B枣庄大裂谷C东非大裂谷D富山大裂谷 二、填空题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6亿多人,90%以上是种人,因此这里又被称为。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临,西临洋,赤道横穿本区的部。 3、非洲大陆南端突出的海岸上的尖角叫。

湖南省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

空气的成分 教学设计课标 要求 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 材 及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初步辩别纯净物、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 2.通过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学习内容。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重点重点: 1.空气的作用。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难点难点: 1.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指导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1、通过练习的强 化,学会区分 1、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出示具体的物质让学生来 区分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有 A、洁净的空气 B、冰水混合物 C、食盐水 D、 矿泉水 1、熟练区分混合 物和纯净物 教学过程2、进行知识小结2、通过回忆和练习,帮助学生进行小结2、知道空气的组 成 熟练区分混合物 和纯净物 小 结 3、通过所学内容,简单小结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物质 纯净物 作 业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九年级化学空气的成分科学家拉瓦锡资料

拉瓦锡实验 一七四三年,拉瓦锡出生在一个律师之家。二十岁的时候,拉瓦锡从大学法律系毕业。可是,他酷爱化学,二十五岁时成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就在他成为院士的时候,他读到的一篇论文,说金刚石在空气中加热,会燃烧起来,变成一股气体,消踪匿迹(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碳。它会燃烧,变成二氧化碳)。这篇论文使拉瓦锡深感兴趣。 拉瓦锡重做实验。不过,他采用不同的方法:他在金刚石上面涂了一层厚厚的石墨稠膏,加热到发红。几小时以后,冷却,剥掉外面的稠膏,金刚石好端端的,没有烧掉! “燃烧,跟空气大有关系。”拉瓦锡猜测道。他认为,用石墨稠膏涂在金刚石上,使金刚石隔绝了空气,所以金刚石没有烧掉。也就是说,空气在燃烧现象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七七二年十一月,法国科学院收到拉瓦锡密封的论文。 院士们拆开信封,获知拉瓦锡对于燃烧现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磷,在空气中会燃烧,冒出白色的浓烟,这是早就知道的化学现象。拉瓦锡别出心裁地想办法把这些浓烟全部收集起来。他指出,浓烟是一种极细的白色粉末,它的总重量比原来的磷要重!也就是说,在磷燃饶的时候,可能与空气化合了。 两年之后──一七七四年十月,普利斯特里来到巴黎,拜访了拉瓦锡。拉瓦锡盛宴招待普利斯特里。在宴会上,普利斯特里把自己两个月前的重要发现,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非常仔细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也就在这个时候,拉瓦锡还收到瑞典化学家舍勒九月三十日的来信,舍勒把自己发现氧气的情况告诉了拉瓦锡。不过,舍勒也是一个“燃素学说”的虔诚的拥护者,他把氧气称为“火空气”。正因为这样,他同样没有揭开燃烧的奥秘,坐失良机。 拉瓦锡受到普利斯特里和舍勒的启发,做了很精细的实验。由于这个实验一连进行了二十天,所以被人们称为“二十天实验”。拉瓦锡夫人是拉瓦锡在化学研究工作中的好助手。她不仅帮助拉瓦锡做实验,而且精确地描绘了实验时的情景,使后人能够一目了然。拉瓦锡所有化学著作的插图,几乎都是拉瓦锡夫人亲手绘制的。 从下面这张拉瓦锡夫人绘制的插图,可以看出“二十天实验”是怎么回事。 那个瓶颈弯曲的瓶子,叫做“曲颈甑”。瓶中装有水银。瓶颈通过水银槽,与一个钟形的玻璃罩相通。玻璃罩内是空气。 拉瓦锡用炉子昼夜不停地加热曲颈甑中的水银。在水银那发亮的表面,很快出现了红色的渣滓。拉瓦锡明白,那是水银与空气中的“失燃素空气”化合所生成的“三仙丹”。 红色的渣滓越来越多。 他们发现,到了第十二天,红色渣滓不再增多了。 他们继续加热,一直到第二十昼夜,红色渣滓仍不增多,才结束了实验。于是这个“马拉松”式漫长的实验,成为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

七年级地理下册 撒哈拉以南非洲二导学案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 大地二中张清泉 学习目标 1.知道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2.理解单一商品经济形成的原因。 3.知道本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面临严酷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学习重点 1.本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2.该地区严重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学习难点 本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自主学习 1.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称。 2.本区出口的矿产、木材、牲口、经济作物产品都是工业原料、半成品 等,在对外贸易中一般价格。本区卖出买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地位。 3.本区索马里的,科特迪瓦的,赞比亚的,尼日利亚的,在本国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高。 4.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为2.2%。本区更高达 左右。 合作探究 完成课本P65活动。 课堂检测 1.非洲一些国家为改变“单一商品经济”的局面,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努力发展民族工业 B.大力进口外国工业产品 C.扩大初级产品生产 D.大力引进人才 2.在非洲殖民统治期间,很多国家形成的经济模式是( ) A.“进口-加工-出口”经济 B.“单一商品经济” C.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 D.转口贸易经济

3.下列产品属于工业制成品的是() A.矿产 B.木材 C.牲口 D.汽车 4.关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你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 B.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C.畜产品缺乏的问题 D.土地沙漠化的问题 5.人口自然增长率居世界首位的大洲是() A.非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6.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下列因素之间的关系。(用示意图表示) A.粮食短缺 B.环境恶化 C.土地荒漠化 D.滥伐森林、滥垦草原 E.人口剧增 ()→()→()→()→()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A 2.B 3.D 4.A 5.A 6.EADBC 【素材积累】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1].1空气的成分第二课时导学案

2.1空气的成分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 2.探究我们呼出的气体和空气成分有何不同学习过程: 一、学前巩固: 1、空气中占21%,占78%,稀有气体占,二氧化碳占,其他占。 2、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二、学习新知: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是由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由组成的。 ?区别方法:①混合物各成分的含量不固定,纯净物成分是固定的 ②有化学式的一定是纯净物,混合物没有化学式。 混合物里各物质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自己的化学性质 ?即学即用: ①、下列家庭常用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牛奶B.酱油C.蒸馏水D.葡萄酒 ②、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食用醋B.天然气C.含碘盐D.蒸馏水 ③、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银B.碘酒C.不锈钢D.矿泉水 ④、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果汁 B、豆浆 C、碳酸饮料 D、水 ⑤.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自来水B.冰C.面粉D.食盐 ⑥、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蒸馏水 B、汽油、柴油 C、明矾、干冰 D、洁净的空气、纯牛奶 ⑦.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气B.冰红茶C.清洁的海水D.冰醋酸 8、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消毒后的自来水 B、蒸馏水 C、空气 D、加碘食盐 ⑨、下列常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可乐饮料B.加碘食盐C.蒸馏水D.酸奶 1 ⑩、下列哪种属于纯净物() A.蒸馏水 B.氯化钠注射液 C.清洁的空气 D.钛合金 111、现在有下列物质:?洁净的空气;?石块;?海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盐水?铁粉;?氮气;?稀有气体;?水 其中属于与纯净物的有______________ 属于混合物的______________(填序号) 二、探究活动:对比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 提示:木条燃烧有氧气参与,氧气含量愈多,燃烧愈旺: 二氧化碳能够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含量愈多,浑浊现象出现的愉快,且较明显。 实验步骤:①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再收集两瓶空气。 ②取一瓶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将燃着木条深入,观察现象。 ③取一瓶呼出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④观察处于空气中的玻璃,再向玻璃上哈呼出气体,对比观察现象。 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水蒸气含量 吸入气体(空气) 呼出气体 三、记忆巩固知识点 5.混合物与纯净物 纯净物是一种单一的物质,比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食盐、蔗糖、碳酸氢铵等物质。 而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简单地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如:空气、海水、盐水、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混合气等。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空气 的成分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的组成。 2.理解纯净物、混合物概念,会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学会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的实验方法。 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难点:区分纯净物与混合物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活动1:请结合生活经验及教材图示,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1.通过日常生活及小学学习,你知道空气中所含的气体有。 2.通过动植物的呼吸活动,可说明空气中含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说明空气中含 有;干燥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会变松软,可说明空气中含有。另外,还可通 过,可说明空气中含有等。 3.从教材P60的图示可看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其次是。另外,还含有 等。 小结: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 。 活动2:按照教材P61的实验程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完成下列问题 1.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前铜丝的颜色为色,实验后变为色,这说铜与发生了化学反应。 2.记录实验数据。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反应后注射器内气体体积为 mL,消耗掉氧气的体积为 mL。 3.实验结论。。 拓展反思: 1.用加热铜丝的方法,不同小组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小结:①实验装置漏气;②加热的温度达不到反应温度;③推动活塞次数不足;④读数时没有冷却到室温。 2.如图,利用燃烧红磷的方法也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你认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①利用化学反应在密封容器中把氧气消耗掉;②利用气体压强显示装置读数。 3.能否采用燃烧硫或碳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选择的药品应符合什么条件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二课时教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相关材料分析该地区单一商品经济的特征和成因,同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如何帮助该地区摆脱贫困寻求出路。 2、分析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人们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地区的单一商品经济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互助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2、通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单一商品经济 2、人口、粮食、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针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利用PPT(第2--7张)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地形、气候、主要河湖及黑种人的故乡等地理特征进行抽查后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 1、展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和生物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讨论归纳该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2、在教师引导下找出本区重要的几种矿产及其主要生产或出口国。(本区黄金和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另外南非的黄金、几内亚的铝土、赞比亚的铜矿、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金刚石、尼日利亚的石油均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3、展示该区丰富的生物资源,认识这里是咖啡、椰枣和油棕的原产地。 4、教师提问:该区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应该属于哪一类国家? 5、生回答后展示该区主要进出口商品地图,引导学生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经济发展缓慢,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单一商品经济)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练习及答案

1、非洲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 A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B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C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D南、北回归线之间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大势是() A由北向南倾斜 B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C由南向北倾斜 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3、整个非洲的地形以()为主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盆地 4、下列哪组动物是非洲热带草原上典型的动物() A鸵鸟、金丝猴 B长颈鹿、斑马 C考拉、鸸鹋 D羚羊、大熊猫 5、非洲最南端的国家是()是 A纳米比亚 B苏丹 C南非 D埃塞俄比亚 6、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是() A塔克拉玛干沙漠 B卡拉库姆沙漠 C维多利亚沙漠 D撒哈拉沙漠 7、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 A柴达木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刚果盆地 D四川盆地 8、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 A尼罗河 B亚马孙河 C长江 D密西西比河 9、非洲最大的海湾() A几内亚湾 B比斯开湾 C亚丁湾 D孟加拉湾 10、非洲的最高峰是() A勃朗峰 B乞力马扎罗山 C珠穆朗玛峰 D萨迦玛塔峰 1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擅长() A养蚕 B酿酒 C骑马 D雕刻 12、撒哈拉以南非洲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峡是() A曼德海峡 B马六甲海峡 C台湾海峡 D莫桑比克海峡 13、撒哈拉以南非洲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14、非洲最大的岛屿是() A台湾岛 B格陵兰岛 C马达加斯加岛 D苏门答腊岛 15、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被称为“地球最大的伤疤”的是() A皖西大裂谷 B枣庄大裂谷 C东非大裂谷 D富山大裂谷 二、填空题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6亿多人,90%以上是种人,因此这里又被称为。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临,西临洋,赤道横穿本区的部。 3、非洲大陆南端突出的海岸上的尖角叫。 答案: 一、选择题

空气的成分第二课时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二课时)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课标分析: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活动的重要作用 在“五、化学与社会发展”之(四)保护我们的环境 1.初步认识处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必要性以及一般原则, 2.了解大气水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探究不同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差异,教室和操场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化学具体目标: 5. 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8.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某些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认识空气的组成;二、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三、关注空气质量。其中“空气中不同成分的用途,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验证二氧化

碳气体的方法。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认识空气质量报告”,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教材重点确定为: 空气中不同成分的用途,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认识空气质量报告。重点知识: 1.认识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能说出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2.认识空气质量报告,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3.学会比较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的方法 教材难点确定为: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重点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定教室和操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的实验探究,经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认识空气的组成,领会测定混合物中某成分含量的方法及指导意义 2.通过认识空气质量报告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重点情感类目标: 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认识空气质量报告,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了解了空气的成分,并且对于目前大气的污染也通过很多媒体有所了解和认识,但对于这些污染的来源,和具体不同环境的空气质量的差异,以及如何得到空气样品,很多学生可能感到困难。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空气的成分知识点

鲁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空气的成分知识点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恒定组成部分为氧、氮和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为您提供的空气的成分知识点,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知识点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氮和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实验 1、实验原理: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用一种足量的易燃的物质(如:红磷或白磷)与容器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固体,燃烧停止,温度降到室温时,瓶内气压减小,如果将其打开与外界相连且一端伸入盛水烧杯中导管上的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流入密闭容器内,进入的水的体积,填补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现象:红磷剧烈燃烧,黄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产生;待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3、实验时的注意事项: ①点燃红磷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红磷要过量(或足量) ③点燃红磷前要夹紧止水夹 ④当燃烧停止,温度接近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⑤不能用碳、硫、蜡烛来代替红磷,因为它们燃烧后都有气体生成。使瓶内气体的体积几乎没有变化,瓶内外气压差很小,水不能进入或进入的水很少,但如果在瓶内先放入能与生成气体反应的物质除去该气体,也能用碳、硫、蜡烛等代替红磷 ⑥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因镁也能与氮气反应,使测得的氧气体积比实际偏大 4、做测定氧气的实验时选用的固体一般应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空气中燃烧 ②不与其它气体反应,只与氧气反应 ③与氧气反应后生成物是固体 5、对做完实验后水量的分析 (1)吸入瓶内的水不足1/5的原因分析 ①红磷量太少,消耗O2太少。 ②气密性差,漏气。 ③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2)吸入瓶内的水大于1/5的原因分析 ①点燃的红磷插入集气瓶时赶跑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 ②点燃红磷前未夹紧止水夹,使瓶内的空气沿导管跑出 ③可能选用了能与氮气反应的物质,如:镁等。 6、实验结论: 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初中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言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向。 3.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区对当地或せ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 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已口等祝。 4.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勾画轮廓图,并填注地理事物,完成地图笔记,逐步学会看图、制图。利用统计数据及文字资料,动口表达,学会合作、探究、讨论、评价,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分析问题时注重科学方法的体现,体现辨证思想的科学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从分析自然景观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会分析粮食同题、环境同题产生的原 因。 3、从非洲各国独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例子,认识走独立才是摆脱国家困落局面的正确出路。 4、认识我国与非洲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意义。非洲人口增长率很高,出现粮食回题和环境回題,借此进行人口教育、环境教育。 教学重点: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经济,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经济,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其中面部特征是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的人种是什么人种?他们 主要分布在哪个大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大屏幕)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大屏幕)--- 世界人种分布图:提问:为什么在其它大洲也有黑种人?(工作、学习、旅游等, 美洲的黑种人最初是作为奴隶贩卖去的(讲种族歧视),无论他们是以何种形式去的,他们的 故乡在哪儿?(大屏幕)板书:(一)黑种人的故乡 讲述:在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居住着 6 亿多人,其中90%以上是黑人,所以 这里又被称作“黑非洲”。黑种人区别于其他人种,主要是其体内含有很多黑色素,这些黑色素更 能适应紫外线多的环境,那么,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让我们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乡——撒哈 拉以板书:1、自然环境特征(大屏幕)板书:(1)地理位置(图8.26) ①半球位置(跨越南北半球、东半球) ②纬度位置(纬度位置: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大部分位于南北回 归线之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热带。) ③海陆位置 请在图中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索马里半岛(东部)、马达加斯加岛(东南部)、几内亚湾 (西部)和周围所临的海洋:红海(东北部)、印度洋(东部)、大西洋(西部)和世界著名 南的非洲的自然环境。 港口 --- 好望角(南部)。根据本区周围的海洋和陆地,说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陆位置有 何特点?(三面邻海,海岸线比较平直。)板书:(2)、地形(大屏幕) 请在图中找出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北部)、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部)、东非高 原(东部)、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东部),南非高原(南部)和世界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中部)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高原面积广大, 地势特点是东部和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地势大体呈现为一个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大高原:是 一个典型的高原大陆。)

初中地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读图描述该地区地理位置。 2. 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主要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 的影响。 3. 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重难点:1.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初级农矿产品经济的形成原因、特征、影响及对策。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雨林、草原、沙漠三种景观;丰富的野生动物以及黑 种人和黑人文化。在播放的过程中,配以文字介绍,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明确课堂主题的 同时,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化习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撒哈拉以南非洲,顾名思议撒哈拉以 南非洲主要指的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出示学习目标】指定一名学生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64—69 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注意圈画、标注。 1.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和(纬线)之间,(纬线)穿过中部,位于五带中的 带。 海陆位置:位于世界最大的沙漠以南,东临,西濒。 2. 地形:地形以主,地势高低。 3. 资源:本区是资源的宝库,种类多,储量大。、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生 物资源丰富,是、油棕和香蕉的原产地。 4. 经济:由于历史上长期受占领和掠夺,本区经济发展缓慢,许多国家出口初级 ,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地位。进入21 世纪,本区经济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经济 发展的地区之一。 【展示交流,合作清疑】 第一模块:走进黑非洲,认识自然 教师活动:出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图,要求学生指图落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 置和海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分析本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生活动:指图展示, 1. 读图描述本区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作简要评价; 2.指图说出其地形特点; 3.指图说出字母所说出气候的分布有何特点?并说出气候的分布有何特点?撒哈拉以南的 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4.利用对比图片认识热带草原干湿两季景观差异,并分析此种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分析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正常年份哪几个月不降雨,干湿季节明显。如果说不正常 的年份哪?会出现旱灾,展示非洲之角的旱灾图片。) 总结归纳:由此可见,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热带草 原气候在非正常年份,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5.合作探究:当地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6.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指图落实、合作探究,学生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情况,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环境状况,为下一 步的学习活动提供基础。加强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 能力。

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 1、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 3、桌子上有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B.是氧气C.是空气D.没有物质 5、空气的成分中,按体积计算由大到小的正确顺序是() A.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B.氧气、氮气、水蒸气、稀有气体 C.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D.氧气、氮气、水蒸气、二氧化碳 6、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7、早期化学家为了认识空气的本质,将一些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每次都有 约1/5的空气不知去向。当时化学家把这1/5的空气称为“有用空气”,这种“有用空气”是指()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8、植物光合作用消耗空气中的()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稀有气体 9、空气中含量最多且可制化肥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11、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氧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C.若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仅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还能保持洁净 D.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 12、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①氧气②氮气③二氧化碳④稀有气体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状况下,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C.空气不是单一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14、下列气体不是空气中固定成分的是()

练习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细比较,我会选(每小题2分,共50分) 1.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位于 A.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B.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 C.南北回归线之间 D.南北极圈之间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热带气候为主,其中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是 A.铜和石油 B.铝土和铁矿 C.黄金和金刚石 D.金刚石和磷灰石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重要的石油输出国是 A.扎伊尔 B.坦桑尼亚 C.赞比亚 D.尼日利亚 5.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是 A.塔克拉玛干沙漠 B.塔尔沙漠 C.撒哈拉沙漠 D.卡拉库姆沙漠 6.世界上黑人的故乡是 A.中东 B.南亚 C.拉丁美洲 D.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7.生活在非洲热带草原上的代表动物是 A.东北虎 B.大食蚁兽 C.长颈鹿 D.企鹅 8.加纳主要的出口产品是 A.矿产 B.燃料 C.可可 D.木材 9.非洲最大的湖泊是 A.苏必利尔湖 B.坦噶尼喀湖 C.贝加尔湖 D.维多利亚湖 1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外来移民较多,其中主要来自 A.大洋洲 B.北美洲 C.拉丁美洲 D.欧洲 11.非洲最大的盆地是 A.准噶尔盆地 B.刚果盆地 C.塔里木盆地 D.柴达木盆地 12.非洲最高的山峰是 A.珠穆朗玛峰 B.勃朗峰 C.乞力马扎罗山 D.乔戈里峰 1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少国家主要出口一两种农矿产品作为本国的经济支柱,其中,尼日利亚出口的主要 商品是 A.可可 B.原油 C.咖啡 D.金刚石 14.为了减少对可可、咖啡的依赖,大力发展了油棕、菠萝、橡胶等农产品生产,同时发展了农产品加工业、 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经济建设成绩显著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是 A.科特迪瓦 B.尼日利亚 C.赞比亚 D.坦桑尼亚 15.关于非洲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最广 B.整个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 C.非洲东部热带季风气候显著 D.非洲东北部和东南部地中海气候明显 16.关于非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整个非洲大陆的地形以高原为主 B.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势西高东低 C.非洲大陆地势和亚洲相似,中部高,四周低 D.非洲大陆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面积广大 17.关于非洲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尼罗河注入大西洋 B.赞比西河注入北冰洋 C.尼罗河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 D.刚果河流入印度洋,且水量丰沛 18.东非裂谷带被誉为“地球的疤痕”,其形成原因是 A.河流切割作用而形成 B.岩层断裂作用而形成 C.冰川的刨蚀作用而形成 D.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 19.黑人大多会击鼓,常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击出各种鼓声,在欢迎贵宾时,其鼓声是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f、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2O + O2↑

初中地理《撒哈拉以南非洲(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本区是黑色人种的故乡,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 3.知道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理解本区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及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围,分析总结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利用各方面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分析,综合评价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的情况以及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3.分析非洲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的增长不相适应,而导致人们的乱砍乱垦,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繁荣的教育。 2.通过本地区单一的商品经济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教育。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及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2.以出口初级产品的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3.本区面临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1.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单一商品经济对本区经济的制约作用。 3.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出示黑种小朋友的图片。 师:同学们,大家看一下这幅图片,仔细观察她的体貌特征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生: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师:她是什么人种?那她的故乡在哪里呢? 生:黑色人种,他们的故乡在非洲。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撒哈拉以南非洲》板书:黑种人的故乡。学习新课 一、黑种人的故乡 结合导学案学习主题一,小组讨论1——5 题。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导学案(两课时)

导学5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种人的故乡 学习目标: 1、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赤道穿越中部,位于热带;临印度洋、大西洋。 2、知道本区以热带气候为主的特点。 3、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种的故乡。 自学自测:开启智慧之门,相信自己的能力! 1、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以南。 2、本区有人占%以上,所以本区又有之称。 合作探究:发扬团队精神,会让你获益更多。 活动一: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位置、范围、地形 读课本P61图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找出赤道、南北回归线,说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在图中找出印度洋、大西洋、几内亚湾、好望角;马达加斯加岛、索马里半岛。 3、在图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乞力马扎罗山、尼罗河。 说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点。 活动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气候。 1、读P61图8.26,本区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主要分在哪里? P62“活动”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传统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1、读课本P62图8.28,说出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 2、结合课本图8.28和图8.29,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传统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展示交流:快给自己一次精彩展示的机会,在交流互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目标自测:细心高效的你,赶紧行动起来盘点收获之旅的果实吧。 一、选择题 1世界上黑人的故乡在 ( ) A 北非 B 、北美 C 、欧洲 D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2非洲最大的岛屿是 ( ) A 、冰岛 B 、新几内亚岛 C 、火地岛 D 、马达加斯加岛 3非洲最高的山是 ( ) A 、乞力马扎罗山 B 、德拉肯斯山 C 、阿尔卑斯山 D 、阿特拉斯山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 ) A 、热带草原气候 B 、热带雨林气候 C 、高原山地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主要地形是 ( ) A 、高原 B 、平原 C 、丘陵 D 、盆地 二、读图8.4,将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填在横线上: 洋:A G 河:B C 岛:D 沙漠:E 山:F 拓展延伸:只要全力以赴,结果并不重要。 分析本区地形、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图8.4

空气的成分(2课时).

2.1 空气的成分(2课时) ——张友磊【教学目标】 1. 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 2. 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3. 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 4. 体会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成分含量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和纯净物 难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感念及判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大家在上节课的实验中知道,铜片在用胶塞塞紧的试管中加热,铜片发生了变化。那么,试管内除铜片之外,还有什么物质?不知道大家注意没,后来开了管口胶塞再加热的时候,未变黑的铜片会继续变黑。 大家想想,在“空空”的教室里、在“空旷”的野外或是在一个没有盖盖子的空瓶子中,那里边有什么“东西”? 【讨论】讨论交流上述问题,由学生发言去列举一个个实实在在感觉到空气存在的例子。引导学生回忆知识,自由发言,讨论一下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空气的成分是什么? 【板书】§2.1 空气的成分 【设问】1.空气是一种物质吗 2.空气里究竟有什么物质 3.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演示和观察】演示[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及时思考,并填写教材28页中的表格。 讨论该实验的结论。(瓶内原有一整瓶空气,磷的燃烧需要氧气,燃烧停止是由于瓶内的氧气基本耗尽,冷却后松开止水夹,由于烧杯水面受大气压强作用,水倒流入瓶内。又因为只进1/5瓶水,说明一整瓶的空气已经消耗了1/5体积,由此推断一体积空气中大约含有1/5体积的氧气。) 【阅读与讨论】展示阅读提纲,阅读有关教材内容,讨论后教师做适当归纳。 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 2.空气的组成是怎样被发现的 3.氮气和稀有气体有什么特性和用途 4.空气各组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 【板书】怎样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形成概念】大家已经见过下列符号:Cu、CuO、O2、N2、CO2、H2O,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物质?(学生回答) 每个化学符号代表一种纯物质,这样的纯物质称为________。如果把Cu和CuO两种粉末混合在一起,能叫做铜粉吗?把O2与N2混合起来呢?(学生答)什么样的物质才称为混合物? 【讨论】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异同? (启发:从组成是否固定,各组分能否保持其单独存在的化学性质,由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