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任及其解释_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_张维迎

信任及其解释_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_张维迎

信任及其解释_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_张维迎
信任及其解释_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_张维迎

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张维迎 柯荣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100871)

内容提要:“信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华人社会在许多跨文化研究中被认为是低信任度的社会,而在国内,许多学者已用“信任危机”概括人与人关系的现状。本文试图通过中国跨省的信任调查数据,揭示信任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绩效,例如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速度、引进外资等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影响信任的因素。我们的发现表明,一个地区能否被人们所信任与地域文化并不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跟人们之间的交易被重复的可能性、交易的发达程度、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这些证据支持了经济学理论中关于重复博弈导致信任的基本假说。

关键词:信任 经济绩效 信息 重复博弈 交易

* 本文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感谢中国企业家调查中心为本文提供了数据,并感谢李兰女士和杨志民先生对本文写作的支持。文章的错误和责任由作者自负。

① 在国内,《国富论》的最早版本早在100多年前就已被严复翻译进来,但是比《国富论》问世更早的《道德情操论》却才在前几年翻译出版,前后相差近100年。

一、导言

从20世纪80年代的假表、假电器、假烟、假鞋,到现在的假棉被、假米、假药、假针筒等,假货不仅没有随着一轮轮的“打假”迅速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许多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假货也在市场上时有出现,造成多起重大事故(山西汾酒事件,江苏假饼干事件等等)。不仅如此,影响更为深远的是,现在的造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市场。在资本市场上,大量的上市公司有组织的报表造假早已不是新闻;在劳动力市场上,假合同、假雇佣、欺诈勒索等行为也层出不穷;在建筑市场上,“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在政府部门,大范围和大规模的数据造假已成为标准的官场文化;在教育界,假学历、假文凭已泛滥成灾;在学术界,论文抄袭事件时有发生。这一切都是社会缺乏信任与信誉的表现和结果。这种低信任对社会和经济的损害是显然的,它使得交易成本急剧增加,社会分工受到阻碍,并将在长期上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鉴于此,不少学者开始讨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问题,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某种道德支撑。那么这个道德支撑到底是什么?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所谓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是信誉或信任(张维迎,2001)。

这种观点并不是今天才被人们所主张,很早以前霍布斯就描述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信任时面临的困境,人们将会陷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也即霍布斯丛林(霍布斯,1993);在经济学家中,亚当·斯密可能是最早系统关注信任和人类经济行为关系的学者。在他的重要著作《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中,①斯密指出经济活动是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之上。如果离开这些习惯和道德,人们之间的交易活动就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交易的基础就会动摇。不过,与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相比,前者相对来说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充分重视。韦伯也指出不同文化在信任上的差异及其对资本主义形成的影响。最近,越来越多的学者,包括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Putnam ,1993;福山,1998;Knack &Keefer ,1997)。例如福山在他的引起广泛关注的著作中明确指出,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在大部分场合仍然有效,但它不能解释的“百分之二十”的缺憾需要文化作为补充。其中,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乃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它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经济

2002年第10期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效率(福山,1998)。①影响的机理在于信任直接影响了一个社会经济实体的规模、组织方式、交易范围和交易形式,以及社会中非直接生产性寻利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同时,按照这些经济表现,一种文化或社会可以分成高信任度或者低信任度。在高信任度的社会或文化中,自发性的社会交往发达,中间层的社团丰富而又多样化,能够无须借助于政府力量就可以由民间自动发展出强大而向心力高的大规模组织;而在低信任度的社会中,人们的自发性社交能力很弱,如果离开强有力的高度中央集权政府,民间往往不能发展出有效率的大规模组织。

根据这些理论预设和实证观察,华人社会或者中国人被认为是最缺乏信任的群体之一。被经常提及的证据就是华人社会的企业普遍规模小,几乎所有的民营企业都由家族经营,而且他们之间的交易也带有或多或少的人格化色彩;甚至在政治领域,裙带资本主义也不少见。这些现象在市场体系发育较为完善的台湾、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以及在以欧洲、美国为宗主国的华侨群体里也许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大陆问题则要严重得多,在这里,如此普遍和严重的低信任已经不仅仅是效率的高低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威胁市场和交易的存在。为什么人们如此不讲究信誉?怎样才能建立起普遍的信任和信誉?仅仅将大陆市场秩序的混乱看作是华人社会低信任的又一个证据似乎是不够的。本文利用中国的跨省调查数据,通过解释不同省份之间信任度差异的来源来解释中国人的信任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何中国是低信任的,以及用来回应国际上流行的有关信任和经济绩效、信任和信息流等关系的研究。本文包括六个部分,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对几种有关信任形成的研究文献做一个简单的评论;第三部分是数据资料的来源和样本情况的简单说明,第四部分是信任的经济绩效的分析,探讨信任对经济增长、企业效率等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对不同地区的信任差异作出解释;第六部分是基本结论和讨论。

二、关于信任的理论

良好的信任从哪里来?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还有很大的争议,尽管人们在信任对经济繁荣的作用方面有一些相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信任来自家庭和血缘关系(涂尔干,2000),因为人们发现在家庭和血缘关系亲近的群体之间,信任更容易建立也更有信任。但是,这种解释并不令人信服,一个原因是,婚姻关系的建立也即家庭的产生本来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并非只在血缘关系亲密的家庭内部产生。甚至,婚姻作为一种契约,它的建立还受信任的影响,与其说由于婚姻关系导致了信任,不如说信任才保证了婚姻关系的产生和稳定;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发现,即使在家庭内部,不信任现象也不少见,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不守信行为也同样发生在父子等血缘亲属之间。所以,与其说血缘和婚姻家庭关系是信任的原因,倒不如说婚姻家庭是信任的结果。

文化和人类学家则认为,信任或者社会资本是一种历史遗产,它来自长期的文化积淀(Dore,1987)。例如宗教对信任度会有影响,人们出于对来世惩罚的恐惧会在现在守信。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这种文化导致的信任度差异将因为文化的差异而长期存在并且难以改变。然而这种观点很难解释,为何同一种文化但不同时期的人们的信任度差异很大。所以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人们之间普遍的信任或社会资本来自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是这些社团推动了人们之间的合作并促使信任的形成(Putnam,1993,1995;福山,1998;Col man,1988;科尔曼1999)。一些基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信任的普及程度或者称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个观点。除此之外,社会学家也认为人格因素、人际关系等对信任的形成也有影响(怀特利,1999)。

经济学家则认为,信任也许跟文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信任往往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在重复博弈模型中,经济学家得出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结论(Kreps,1986;Fudenberg&Tirole,1992;张维迎,2002)。进一步而言,既然重复博弈可以产生信任,那么影响重复博弈的可能因素和影响重复博弈中人们策略选择的因素也就是影响信任形成的因素。影响重复博弈中人们选择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一是支付函数的确定,这一般与游戏规则,如法律和制度有关;第二是当事人的偏好,例如人们对将来的重视程度、耐心等;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信息结构,也即双方所知道的有关对方行动的信息。在经济学的理论文献中,这三个因素对重复博弈结果的影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在有关信任的实证研究中,人们已经注意到减少信息不对称对于信任建立的作用,例如Fishman&Khanna(1999)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的资料证明了一个社会中双向交流的信息量对于信任程度具有显著

①在他那里,信任被定义为“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预期,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的那个社团的角色”。

的正向作用,尽管也有相反的证据表明,信息流和信任在有时候表现为负相关。①

但更为基本的是,如果一个社会中,人们连重复博弈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影响博弈中人们选择因素的作用就无从谈起。所以对于信任的形成,影响社会成员之间重复博弈可能性的因素可能更为根本,这些因素包括产权、社会的中介组织、交易设施等。一些研究证实,发达的社团组织(如宗教团体,商会),以及大量的中介组织有助于信任的建立。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人的生命有限,而且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较低,而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个人的生命,从而使一次性博弈变成重复博弈;另一方面,正如韦伯及其后来者所指出,参加社团组织等于获得一个“社会印章”(a social seal of approval ),使得“团体惩罚”(类似一种“连坐制”)更为可能。当然,也有研究指出,寻租性的社团活动对信任可能也有损害(Knack 和Keefer ,1997)。在本文里,由于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将特别强调交易设施对信任形成的影响,因为一个地区交易设施的便利程度会直接影响交易的广度以及重复的可能性。当然,在中国,民间的中介组织向来不发达而且自由结社在目前还受限制,目前还无法就中国的中介组织和信任的关系做分析,而且跨省的数据也很难直接体现产权对信任的影响,但是我们还是试图用其它变量作为替代来分析它们对各个省份信任度的影响。

三、资料和说明

本文利用的数据是作者委托“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0年对全国进行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向15000多家企业发出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00多份。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对象主要是一些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其中至少60%的对象是现任总经理,调查对象中,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厂长和党委书记等四种职务的人只占5.1%;调查样本涉及13个行业(行业目录按《中国统计年鉴》的目录分类)和各种所有制结构,其中国有企业占38.2%,集体和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等占19.8%,股份制占34.1%。有关信任的问题设计是“根据您的经验,您认为哪五个地区的企业比较守信用(按顺序排列)?”。②我们分别计算了一个地区被认为最守信用以及依次排位的次数及其占所有回答者的比例。信任度的测度根据总样本中有多少比例的人认为该地区最值得信任(以及第二信任、第三信任等等)来定(如表1),我们主要关注一个地区被认为是最值得信任也即被排在第一位的比例,即第一信任度,当然综合信任程度也有一定的意义。统计发现,剔除掉没有选择的样本,包括本省选本省在内,得分最高的地区被22.7%的人认为是值得信任;得分最低的只被0.1%的人认为最值得信任。剔除掉本省选本省的样本,前十一名省份排列的顺序变化不大,只是第三和第四交换了一下位次(见图1);后十几名次的得分很低,相差也不是很大,但是位次有一些变化。实际上,我们用双侧T 检验表明,这两种评价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一点说明,“本地偏见”对信任的地区排序没有大的影响。

从交叉选择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现象(见表2):(1)某些特殊省份受到外省人的普遍信任,例如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和政治中心的北京,尤其上海,各省份对其的评价最为一致;(2)如果剔除这些特殊的外地省份,除了极个别的省份以外(如海南),本省的人会认为本省最值得信任,例如,57.9%的北京样本会认为北京人最值得信任,这远远超过北京样本对其他省份的信任,除本地之外,被北京样本最为信任的外地省份的得分只有23.9%,不及本地样本的一半。这大约也说明了“本地人最信任本地人”是一个普遍现象;(3)有趣的是,从调查数据中还发现,信任和被信任之间并不对等。从理论上说,如果A 被B 信任,那么A 应当也信任B ,如果A 不信任B ,那么B 应该也不信任A ,原则上不会出现“单向信任”。但是在目前的中国,这类现象却比较普遍,人们可能信任一个根本不信任自己的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如我们下面将分析到的,是因为交易尤其是省际交易还未充分发展,使

2002年第10期

①②

这和世界价值观调查(World Values Survey )所使用的问题“一般说来,您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以信赖的或者在与人打交道时

应当小心提防吗”有所不同。后者调查中回答“是”的比例一般被认为就是一个地区的守信程度的衡量。但是,前者答案的分析可能更为复杂,得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守信比例,一个地区被人们选为最值得信任,可能只是相对与其他地区而言。然而,这两个问题设计的背后的道理都是一致的,一个地区能被人们认为最为守信和该地区的人们认为别人更值得信赖的理由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而且,前者的优点是更可以避免不同个体的人,当他们交往对象的差异性很大时,例如一部分人很少和家庭以外的人交往,那么他的答案将会倾向于“是”,而实际上他根本对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一无所知。而这个问题的缺点是,无法确知各个地区的绝对信任水平,而且由于各个省份的抽样数量和样本的差异,可能会影响问题的分析。

广义地说,影响重复博弈中人们选择的三个因素都跟信息有关,偏好以及支付以及游戏规则都可以作为一种信息为博弈

中某方所知。例如,通过监督获得的信息有助于信任的形成(监督技术的进步从而也有助于信任的形成);通过对别的参与者的行为和偏好的了解也将有助于信任的建立,事前的廉价磋商往往是形成合作的重要途径,至少它降低了事前的不确定性。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表1未剔除本省各地区守信用的情况(%)

序号地区第一位比例第二位比例第三位比例第四位比例第五位比例加权1上海22.716.58.74.83.7218.9 2北京16.611.38.35.54.9169 3江苏5.710.29.57.65.7118.7 4广东10.16.27.56.85.8117.2 5山东6.45.47.376.796.2 6浙江3.55.17.16.35.977.7 7天津1.744.24.44.049.9 8辽宁1.92.12.22.42.832.1 9河北1.42.22.622.530.1 10四川0.91.82.22.83.227.1 11福建0.91.72.12.22.324.3 12云南1.4111.61.618.8 13黑龙江0.71.11.31.31.515.9 14新疆1.10.611.32.115.6 15陕西0.70.91.21.42.015.5 16吉林0.71.211.21.114.8 17河南0.60.911.61.614.4 18重庆0.50.71.21.81.614.1 19湖北0.50.71.31.31.813.6 20广西0.610.91.11.113 21安徽0.40.80.91.61.512.6 22山西0.610.71.10.812.1 23内蒙古0.70.70.810.911.6 24湖南0.40.50.71.11.69.9 25甘肃0.30.60.60.80.98.2 26江西0.20.40.611.07.4 27贵州0.20.40.61.10.87.4 28青海0.20.40.30.40.54.8 29宁夏0.20.30.30.40.74.6 30海南0.10.20.40.50.64.1 31西藏0.10.20.20.30.22.7

2002年第10期

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只是停留在初始的印象阶段,这不是一个稳定的判断。因为只有经过交易的检验以后才能形成牢固的信任,而只凭印象做出的判断可能有偏差。从选择的数据看,我们很难区分信任究竟是基于交易以后

的经验还是基于初始的判断,但是一般而言,大致可以认为彼此交易和交往越少的地区越容易以初始印象论事

图1 不剔除本省和剔除本省后的信任得分

这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都说明了信息和交往对信任的重要性。对本省的高信任可能是一种初始的印象,也可能是因为交流和交易较多,对本省人较有把握,或者更深层次地是因为本省人欺骗本省人的概率相对更小(个别省份例外)。当然,也可能是本省人不愿贬低自己。①对外地人的信任较不容易建立,所以,如果某些特殊省份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给人一种值得信任或不值得信任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变成一种“偏见”,而不会在短期内改变。这些发现和我们的理论解释并不矛盾,下面我们先对信任的绩效进行分析,然后对影响信任的因素进行解释,上述现象将成为支持本文假设和解释的一个证据。

四、信任与经济绩效

数据分析发现,信任(主要以第一信任度为分析对象)和一些重要的经济表现很有关系。

1.信任与人均GDP及其增长

人均GDP水平和信任之间很有关系。如果按收入水平来对各省的守信程度分类,我们发现在人均收入最高的一组里,平均信任度为8.74,而在人均GDP最低的一组中,平均的信任度只有0.47;这两组加权以后的信任水平相差也是近10倍。如果按收入差距的定距分组,那么情况就更为明显,除天津外,高人均GDP的省份和低人均GDP 的省份之间信任度差异很大(见表3)。

进一步,人均GDP和被认为是第一守信的比例的相关系数高达0.90,和第二守信的相关系数为0.91,第三守信为0.77,第四守信为0.63,第五守信为0.59,和加权值相关系数为0.90。同时,信任和人们的实际收入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信任的相关系数为0.83(第一守信),和加权值的相关系数为0.85。

从人均GDP的增长来看,同样地,GDP的增长和第一守信之间的相关性高达0.96;人均GDP的增长和第一守信之间的关系相对要弱一些,相关性为0.60,这可能是因为地区的经济总体实力和信任之间的关系很大,但是人均财富的增长却在短期内和信任的关系却要弱一些。不过总的来说,高增长地区被认为是守信的比例也较高(见图2)。

原因可能在于,越是被信任的地区,分工和交易越发达,地区优势越能得到发挥,因而经济增长越快。当然,相反方向的关系也存在: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越值得信任,因为信誉在高收入地区比在低收入地区有更高的价值,高收入地区的企业更珍惜自己的名声。

2.信任与企业规模分布的关系

尽管企业的规模和信任之间肯定存在某种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的具体表现却可能很复杂。理论上讲,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越高,委托—代理链条可以越长,雇佣关系越发达,因而企业的平均规模应该越大。但这只是就没有政府干预的自由企业制度而言的。如果政府创办企业,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按照许多学者的看法(如福山, 1995),在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求助于政府的力量来组织社会资源,因此,同样可能存在数量众多的大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①“海南人”不信任海南人可能是因为被调查对象很多不是海南本地人,外来的移民还没有把自己当作海南人。

图2 信任和人均GDP 的增长率

企业和小企业,只是中等规模的企业会较少。但是在中国,由于企业不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所以从统计上无法获得规模和信任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信息(信任和中等企业占所有企业户数的比例的关系为弱负相关-0.24,和中等企业产值占所有企业产值的比例也是如此-0.12)。尽管如此,信任的确影响了企业规模,信任度和国有及中等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产值的相关系数为0.55,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规模的相关性为0.63。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型企业与信任的相关性较明显(分别为0.69和0.48)。我们的解释是,在中国,大型企业仍然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在普遍缺乏信任的情况下,人们只能求助于对政府的信任(因为民间力量更不值得信任),对某个地方的高信任是来自对该地方的政府力量的信任,所以国有经济强大的地方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任。①另外,信任和小型企业产值规模的相关性也很大(0.51),这可能是因为目前小型企业中民营企业占的比例最大,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对信任的依赖性更高。

信任不仅影响企业的规模及其分布,它也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尽管国有企业的规模可以由国家组织确立,但是企业的效益却很难通过国家的直接组织来提高,而良好的信任却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我们发现,信任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很有关系(0.59);和国有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很显著(0.67);和产品销售利润及利润总额之间的相关性也很显著(0.67和0.62)。②

3.信任与私营企业发展速度、平均规模的关系

在信任度高的地区,每百万人口中拥有的私营企业数量明显较多(相关性为0.89),而且私营企业户数、从业人员数量、投资者数量、私营企业户数增长等都和信任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在0.63到0.51之间。如果按人均GDP 将信任度标准化,则它与私营企业户数相关系数为0.80。

但是一个地区的信任度和私营企业的平均规模之间的相关性也可能为负,信任度和私营企业平均每户雇员人数以及投资者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和-0.56。这一发现与普遍接受的理论不相符。原因在于,在目前的中国,越是信任度低的地区,私人企业的成长越依赖于政府的特殊关照,而只有那些规模足够大的私人企业才能得到政府的特殊关照(或者因为他们有更多的资源与政府搞好关系,或者由于政府需要明星企业家支持自己的政绩),因此,那些信任度低的地区其私人企业的平均规模反而大,尽管其私营经济本身并不发达。

所以一个地区的私营企业或者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信任来说有双重效应:一种是显示了国家的力量,从而在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里赢得了信任;二是,如果国有企业的效率相对其它类型的企业效率更低,那么在这些国有企业主导但民营企业落后的地区,经济不发达就妨碍了人们对它的信任(信任往往和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和信任的正相关实际上隐含着这两种相反的效应。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中国的省份分成四类,一类是私营企

2002年第10期

这可能是因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也有较大的相关性,例如人均GD P 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6。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国营企业”早在1992年就已经从法律上取消,至少从法律和名义上,已经不存在“国营企业”,但

是“国营企业”在实际中并没有消失。在北京的街头(但在南方就很少见),还是到处可以看到“国营××商店的招牌”,甚至胶卷、日用品这些小消费品,商家都特意地搬出“国营”这个招牌(这些招牌1992年以后就根本没有摘过)。这里头的动机引人深思。这说明,直到今天,人们的观念里,“国营”依然比民营更值得信任,至少在那些商家看来消费者有这样的预期。

业发达同时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的信任来自由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种种好处,例如浙江、广东等;一类是私营企业虽然不是很发达,国有企业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达,对这类地区的信任既来自人们心理上对国家和国有企业的信任,又来自对经济实力导致的信任,这类地区的信任度应该最高,例如上海、北京等;如果一个地区国有经济强大,但是经济效益差,收入水平低,那么人们对它的信任就仅仅来自对政府的信任;如果经济发展落后,国有企业也不发达,那么这类地区的信任度会最低。①但因为目前很难找到衡量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势力对比的统计指标,能给出的粗略的判断是,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并没有降低人们的信任,如果它的确能够提高人们的收入的话;同样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信任有助益,直到它对经济效率的损害超过人们对它的信赖。②

4.信任与外资引进的关系

信任还对外资引进有明显的影响,因为作为利润最大化的组织,外商只会垂青于信任度高的地区。我们发现,外资企业的数量、外商投资总额、外资企业注册资本、每百万人口中引进的外资总额和信任的相关性分别为0.50、0.61、0.63、0.81。

表3

不同GDP 水平省份的信任

地区

可支配人均收入(元)

实际收入(元)

人均GDP

(元)

第一守信

第二守信

第三守信

第四守信

第五守信

加权

第一组(贵州,甘肃,陕西,广西,西藏,四川)均值5344.905374.723851.020.470.820.951.251.3712.32方差788179.65803132.13521364.73

0.100.320.490.721.1572.55标准差887.80896.18722.060.310.570.700.851.078.52第二组(云南,宁夏,江西,青海,安徽,山西)

均值4913.804946.854613.730.50.650.631.021.0210.05方差444977.87460871.91

14418.810.220.100.090.290.2030.31标准差793.15809.26125.050.560.290.270.480.475.74第三组(重庆,河南,湖南,内蒙古,吉林,海南)

均值5138.76

5167.95

5483.09

0.50.70.851.21.2311.48方差401650.83408048.65497054.850.0520.1160.0790.210.1916.68标准差617.09618.52716.750.220.330.310.500.434.04第四组(新疆,湖北,河北,黑龙江,山东,辽宁)

均值5200.055228.9137722.5822.022.622.552.933.92方差173853.11176537.772030134.8

4.903.21

5.644.963.68993.99标准差419.89423.591432.432.141.812.412.231.8931.28第五组(江苏,福建,广东,浙江,天津,北京,上海)

均值8388.028440.2715979.178.747.866.775.374.61110.81方差2324981.582345859.5

5391043267.7125.867.103.201.814577.15标准差

1581.52

1584.77

7440.04

8.70

5.89

3.15

2.017

1.48

74.92

注:前三列为算术平均值;最后一列加权值的计算是让第一守信赋值为5,依次递减,第五守信的权值为1。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①②

事实上,每百万人口中拥有的国有企业数和信任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8;用人均GDP 控制了信任度后,

信任度和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国有企业数量下降为0.42。如果控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意味着能在这种相关性中剔除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国有企业发展程度与信任的相关性。但是用人均GDP 控制了信任度后,信任度与国有企业数量的相关程度上升为0.64。用人均GDP 控制了企业数目后,信任和国有企业数目的关系很弱,比原来要弱的多,变成弱负相关(-0.22)。

这种判断还可以从以下数据中得到证明:私营企业户数除以GDP 也可以表示私营企业在GDP 中的贡献,它和信任的相关性为0.37,比不由GDP 控制时的相关性明显要低。

五、信任的来源及其解释

如前面所预见,信任被认为和文化、交往、产权、社团参与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对于中国的跨省数据来说,除了产权的影响很难直接体现,其它的因素可以由可获得的变量来替代,这些变量包括人均财富、交通设施、人口中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下面,我们选择概率选择模型作为分析模型,这是由于统计结果显示的是某地人们被其它省份认为最信任的比率。但是,由于人均GDP 和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市化程度、市场化程度高度相关,所以在回归中(见表4),没有把人均GDP 放在其中。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和交通设施等因素能够充分解释各省信任度的差异。

表4

信任的解释Ⅰ

模型1

模型2模型3

模型4模型5

交通设施(万公里)0.16(2.46)*

0.08(1.17)

0.16(2.33)*

0.16(-7.42)

**

城市化水平4.71(4.35)

**

4.66(4.11)

**

4.68(3.91)**受高等教育数/百人1.19(2.59)*1.51(3.28)*1.34(3.04)*

1.12(

2.48)*

1.22(1.80)a

市场化指数(%)0.46(3.83)**

0.50(4.29)**

地域虚拟变量0.06(0.17)

百人中国家干部数-0.05(-0.06)

常数项-8.11(-13.27)**

-8.23(-12.04)**

-7.91

(-12.56)

**-8.13

(12.97)

**

8.06

(-7.42)

**

Adj .R 2

0.560.51

0.510.540.54

注:(1)信任数据来自问卷调查;(2)交通设施包括内河航道里程、铁路、公路里程之和;(3)地域虚拟变量,南方为1,北方为0;(4)城市化水平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999)》;(5)市场化的数据来自(樊纲和王小鲁,2001);(6)没有特别注明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0)》;(7)括号内的数字是T 检验数,

**

代表99%以上的显著,*

代表95%上显著,a 代表90%以上显著。

1.人口中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地域文化

国外的经验表明,受教育水平受信任程度的影响,在一个低信任度社会,人们将没有积极性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但中国情况可能相反,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获得人们的更多的信任。受教育可能在两个方面对信任有作用,一方面教育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人力资本和财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影响社会参与程度。因此受教育的水平越高,被期望守信用的可能性越大,尤其对于目前中国人而言,人们对教育的期待比较高,对高教育水平的人的信任度要比低教育水平的人的信任度高。同时,在教育尚不普遍的情况下,受过高等教育往往是个人参与各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前提,教育变量在这里也可以看作是社会活动参与程度的一个替代。但是,由于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往往和一个地区城市化等因素相关,所以当用城市化数据的时候,教育变量的解释份额就下降了。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信任度没有什么影响,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容易受到信任或者相反。这个结果和我们的理论预见并不矛盾。因为根据直觉判断,南方的经济和交易都比北方发达,他们应该比北方人更讲信用,但问题是在一个对商业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和没有稳定的产权制度的情况下,在短期内,追求商业利益可能比不追求商业利益会带来更多的不守信。

2.人口中官员比例对信任的影响

表4和表5还显示了人口中政府官员的数量、人口密度对信任的影响。人口中官员的比例对信任的影响很复杂。由于人口中的受教育水平和人口中官员的数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69)(原因就在于在中国受教育往往是通向成为国家工作人员的必经途径),如果我们用人口中官员数量来替代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作为解释变量,如表5所示,人口中官员的比例对信任的影响显著为正。但如果我们控制教育水平,如表4所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比例对信任的影响实际上是负的,也就是说,一个地区人口中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越多,该地区更不值得信任,尽管这个影响并不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在官员的权力过大、行为不规范的情况

2002年第10期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下,一个人群中的官员越多,政策变化越频繁,市场环境越不确定,因而人们对该地区的信任度越低。这个解释与中国的实际观察是吻合的。

3.市场化、交易的频度和信任

值得强调的是,除了教育程度是信任的重要解释变量之外,市场化程度以及交易设施的发展也是具有显著意义的解释变量。模型的分析表明,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其受到的守信评价的可能性就越高,认为其守信的人就越多。假定一个地区的信任度为10%,那么市场化程度增加一个百分点,信任度将增加5个百分点也即达到15%左右。原因在于,市场化程度越高,交易就越发达,因而根据我们前面的理论分析,信任度也就可能越高。这个道理,正如亚当·斯密很早就提到过,商业发达的社会往往也是讲信用的社会。①而且,在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中,市场化程度高往往意味着更少的管制和更自由的竞争,这都有利于信任的建立。

与市场化指数相关的是城市化程度。因为城市的人口更密集、交易设施更为完善、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快,所以城市化也提高了交易的频率和重复交往的可能性。当然有人会质疑,城市化水平对人们信任的影响可能为负,因为城市化可能打破了传统社会原有的信誉机制,而现代信任机制却还没有建立。但是本文的结论和Fis man& Khanna(1999)的发现有所不同,我们主张,对像中国这样城市化刚起步的国家来说,城市化带来的对交易的促进作用可能远远超过城市化对信任的负面影响,城市里的交易成本还是比农村低的多。所以如果用城市化程度代替市场化指数,模型同样是显著的,只不过城市化程度提高一个百分点,相应的信任度的上升远没有市场化程度那样显著,大约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

4.交通设施、城市化和信任

影响交易频度和交易成本的重要变量还包括交易设施的完善程度,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假设。我们在表4中已经看到交通设施对信任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和解释交通设施的作用,表5还列出进一步的分析结果。

表5信任的解释Ⅱ

模型1模型2模型3

交通设施(万公里)0.38(2.26)*0.21(2.60)*

城市化水平(%)2.46(3.14)**

城市化*交通设施-0.47(-1.36)d

密度(千人平方公里)2.4(5.32)**1.71(4.25)**

密度*交通设施(千人*万公里平方公里)0.27(1.53)d0.53(3.78)**

人口中官员数量1.00(1.77)a1.67(3.55)**1.39(2.78)**

常数-9.99(-8.43)**-8.70(-11.94)**-7.53(-11.91)**Adj,R0.520.690.62

注:括号内为T检验数字,**代表99%以上显著;*代表95%以上显著;a代表90%以上的显著;d代表80%以上显著。

无论是表4还是表5,我们发现,交通设施和城市化对信任都具有显著的解释力。根据前面的理论预设,信任受交易重复的可能性影响,而发达的交通正是人们重复交往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同时,一个地区的交通设施多,意味着人们之间交往更加方便,降低了人们之间的交易成本,交往也就越多,这等于增加了人们之间共享的信息,这将会提高一个地方被人们的信任程度。进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交通的正效应与人口密度有关,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的交通对信任的影响要比人口密度低的地区要大。一个地区拥有更多的交通设施也可能正是因为人们之间交往距离比较远的缘故,例如在新疆、内蒙古这样的地区,同样的交往情况下,他们所需要的交通里程更多,人口稀少、交往距离长的地区往往就更需要交通设施,因此交通数据本身可能包含了人们之间交易距离更大从而交易更少的信息。综合这两种效应,交通数据本身并不一定能反映出人们之间的交易成本高低,但是交通数据肯定在边际上影响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所以从表5的模型3中,用交通数据的边际效应代替交通本身,效果依然显著。从

①斯密注意到16世纪的荷兰人就比英国人更讲信用,那时荷兰的商业远比英国发达。

这个角度来解释,城市化水平应该也会在边际上影响交通对信任的影响。一个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交通对人们之间交往的边际贡献也就越大。同样地,交通设施的作用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也更能得到体现。

再者,交通设施不仅影响人们交往或者重复交往的可能性,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影响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因素。Fishman &Khanna (1999)的研究发现信息交流尤其是双边信息交流对信任有显著的影响。但在他们的研究中,衡量双边信息交流的指标是电话交流,而我们认为,在中国,电话交流固然很重要,但是电话还不很普遍,特别在很多农村地区电话交流并不多,而交通设施对于目前中国人们之间交流的影响则要广泛的多。①同时,我们也发现报刊杂志的数量和邮电通信行业的发达程度对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和现有文献中认为多边信息交流对信任的影响不显著的判断一致。

六、结论

前面的分析表明,信任对经济绩效有明显的影响,正如很多研究所揭示的,信任对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分布、企业的效益、外资引进等因素具有影响。但是由于中国目前还处于交易尚不发达、市场制度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表现形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在浅层上表现为,对其他人的信任可能更多属于“印象”而非经过交往以后的理性判断;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缺乏交往、社会参与和组织程度低以及交易不发达。调查数据能够很好地说明,正如重复博弈导致信任的经济理论所揭示的那样,中国的经验表明,信任本身显著地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交易发达程度、人们之间的交易便利性程度、受教育程度或者人口中官员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但地域文化因素似乎并不显著。②因此,中国目前的低信任度可以归因于人们还缺乏重复交往和参与重复博弈的机会,以及实施必要的双边和多边惩罚的机制。要改变这种现状,根据经济理论的预见,我们可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足够稳定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产权不清,人们就无法也无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也无法或不能获得因为守信而获得的长期收益。中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不注重信誉,可能和企业领导是由行政任命、他们的行为和企业的长期利益并没有很大关系有关;而大量的民营企业不讲信誉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感到他们的产权没有可靠的保障。长期以来对私人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缺乏有效的保护,使得整个社会缺乏进行长期资本积累的动力。这点正如孟德斯鸠所言“财产权是道德神”,或者如孟子所言“无恒产者无恒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一个追求商业利益的社会里,没有足够稳定产权制度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人们追求短期商业利益比不追求商业利益时对信誉的破坏更大。

第二,有效的交易设施和信息传递系统。在传统的乡村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信任机制可能还是通过闲言碎语(Merry ,1984)起作用。但现代社会被称为“匿名社会”,很多交往和交易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传统社会里起作用的信誉机制这时难以发挥作用;甚至在熟人之间,有关个人的许多信息仍不为别人所知。要弥补这种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任危机,需要靠便利的交易设施、发达的信息传递技术以及发达的中介组织。在中国,交通设施对一个地区的信任度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和城市地区。当信任度为10%时,交通设施平均增加一万公里,信任度就会提高10%。但需要注意的是,交易设施、信息传递和中介组织的建立并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很大程度上跟这个社会的制度相关。如果一个社会有很高的信息传递技术,但是却在社会的信息传递上设置很多人为的制度限制,信息披露要经过重重关卡,那么信息传递的效率就受影响甚至信息被严重扭曲,这样的社会,信息技术对信任形成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同样的,中介组织如果不是由市场自己选择出来,而是由政府出面主持,那么这样的中介组织也可能无助于信任的建立。

第三,规范的政府行为。这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规范政府的政策。和产权对人们的影响类似,规范的政府行

2002年第10期

①②

文化传统如果对信誉有影响,也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耐性来影响信任。一个人的耐性可能与文化传统有关。在中国,地域

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南北差异上,人们认为北方人更值得信任。但是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值得争议的,这种差异可以被其它因素所解释,如产权、信息等。

一个地区交通的发达意味着从外地来的物流和信息流越多,同时从本地流出的物流和信息流也越多;另一方面,在本地

内部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也越多。显然,极端地说,如果从来没有人和某个地区的人接触过,那么信任和不信任也就无从谈起。只有让外界有充分了解,信任才容易建立起来。这个规律在今天似乎得到很好的体现,从私人之间的交往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无不以试图增进了解来建立信任。

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为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其二,对政府行为的规范还包括司法的独立性和对行政权力的法定限制。Knack&Keefer(1997)的一项对29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对政府行政权力的限制和司法的独立程度和国民的信任高度正相关,对政府的权力限制上升一个点(最高7点),信任度将上升1.5个百分点;司法独立程度上升一个点(最高4点),信任度将上升8个百分点。实际上,由于司法严重受行政权力的干预,导致了司法不公和司法低效率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契约行为(张维迎、柯荣住,2001),导致了合同的违约率上升。①其三,减少政府的交易活动特别是赢利性交易活动。因为政府作为交易主体,往往没有积极性鉴别真伪从而不利于良好信任的形成。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建筑市场混乱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作为业主的行为不规范。

第四,更为开放的竞争政策和鼓励私人的自由签约活动。理论和实证研究证明,事前信息的竞争性披露有利于降低事前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利于信任的建立。而且,开放竞争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能够让市场自动对不守信者实施惩罚甚至将其淘汰出局,而在封闭和垄断的条件下,这个结果无法实现。同样地,在私人自由签约活动活跃的社会里,信任度往往也高,通过人们的自由选择,信任的价值往往就可以得到体现。而一个缺乏个人签约自由的社会,民间的组织不可能得到发展,个人的信誉价值也无从体现。

总而言之,信任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运转的基石,但是良好的信任并非仅仅只是一种文化遗产,它和社会制度以及技术发展水平有关。尽管华人社会被认为是低信任度社会,但这似乎并没有妨碍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经济,所以关键是靠制度。而所有的制度中,稳定而明晰的产权制度是促使信任形成的基础。同时,通过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和限制,通过对便利的交易技术和交易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更为开放的竞争,中国目前的这种低信任现象可能就会改观。

参考文献

Coleman,J.,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 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XCIV,95—100.

Dore,R.,1987,Taking Japan Seriousl y,Stanford Univers ity,Stanford.

Fudenberg,D.,and J.Tirol e,1992,Game Theory.M IT Pres s,Cambridge.

Knack,Stephen and Philip Keefer,1997,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Quart erly Journal of Ec onomics,1251—1288.

Kreps,Di vid,1986,Corporate Cul ture and Economic Theory,in T echnol ogic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Strategy,ed.By M.Tsuchiya,Nihon Keizai Shimbun,Inc.

Merry,Sall y Engle,1984,Rethinking Gos sip and Scandal,in Donald Blac k(ed.)Toward A G ene ral The or y of Social Cont rol,Ne w York: Academic Press.

Putna m,R.,1993,Making Democrac 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 odern Italy.Princeton Univers ity.Princeton Univers ity.

Fishman,R aymond,and Tarun Khanna,1999,Is Trus t A Historical Residue?Information Fl ows and Trust L evels,Journal of Ec 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 zati on.Vol,38,79—91.

福山,1998:《信任:社会道德和繁荣的创造》(中译本),远方出版社出版。

怀特利,1999:《社会资本的起源》,载《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李惠斌,杨雪冬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霍布斯,1993:《利维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李惠斌、杨雪冬编译,2000:《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1998:《经济与社会》(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涂尔干,2000:《社会分工论》(中译本),三联书店出版。

亚当·斯密,1997:《道德情操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张维迎,2001:《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

张维迎,2002:《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第1期。

张维迎、柯荣住,2002:《诉讼过程中的逆选选择及其解释———以契约纠纷的法院判决书为例的经验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詹姆斯·科尔曼,1999:《社会理论的基础》(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王利娜)(校对:凌)

①据国家工商局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签订的经济合约大约有20亿份,但每年的履约率只有50%左右。

Trust in China:A Cross-Regional Analysis

Zhang Weiying&Ke Rongzhu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Peking University)

Trust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social capital”,a very important determinant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progress,com-plementary to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It is often argued that Chinese communities are low-trust ones and China is now in“trust crisis”.Using a cross-regional survey,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rust affects regional economic performances such as GDP growth rate,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firms,FDI inflow in China.The paper also shows that cross-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rust de-pends on possibilities of repeated transactions,marketization,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education,size of government officials,and so on.

Key Wo rds:Trust;Economic-performence;Information

JEL Classification:D830,C730,C130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Open

Endogenous Economic Growth

Cheng Huifa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and open economic growth in three different income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new growth theory.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FDI generates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technical progress and is an important spring of open economic growth.Open endogenous growth is driven b y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p-illover of domestic investment and FDI.This paper sets up the model of foreign direct in vestment-led open growth and tests the ef-fect of FDI on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country regression framework.The results of65countries show that the growth enhancing effects of FDI are more significant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than those of middle and low income.In addition,FDI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increas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which links scale of FDI in ward and human capital. Key Wo 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echnology progress;Open economy;Endogenous growth

JEL Classification:F210,F430,O330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Knowledge Complementary and

Game-theoretical Equilibria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ang Dingding

(CCER,Peking university)

Knowledge complementarity is understood as the ultimate reason for strong increasing returns in knowledge economy,and comple-mentarity can be hypothesized by super-modularity.With super-modularity and Tarski-Zhou fixed-point theorem,the conventional general equilibriu m theorem can be replaced by equilibria-existence theorems of games on a concept-lattice.Pric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as a game on a complete concept lattice,therefore can be analyzed within the Tarski-Zhou framework.There are many applications with this new approache,but mainl y one can establish what Becker did for partial-equilibrium analysis the Chicago“producer-consu mer choice model”for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case.

Key Wo rds:Knowledge representation;Knowledge complementarity;Equilibria

JEL Classification:C62,C70

博弈论期末习题

《博弈论》期末习题 专业:经济学学号:2 ;姓名:王兆丽 一、试写出掷硬币博弈的局中人及其策略与得益函数,并写出双变量得 益矩阵。 答:局中人:盖硬币者和猜硬币者。 策略:有正面和反面两种可选择策略,若猜对,猜者得1盖者-1.否则猜者-1盖者1.由于每一方都不会让对方在选择之前知道自己的决策,所以可以看做是同时做决策的。 双变量得益矩阵; 猜硬币方 二、试举生活中的一例,说明囚徒困境是如何产生的?并试分析可能走 出囚徒困境的途径。 答:例子: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之间的价格战。 产生原因:囚徒困境是在个体之间存在行为和利益相互制约的博弈结构中,以个体理性和个体选择为基础的分散决策方式,无法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并实现整体、个体利益共同的最优。简单的说,囚徒困境问题都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引起的。 可能走出的囚徒困境途径:(1)惩罚。如果政府对实行价格战以获利的企业实行惩罚,那么就会制止这种现象发生。(2)忠诚文化。有时候,建立一种相互忠诚的文化也可以帮助走出囚徒困境。在很多组织中,团体产生所面临的囚徒困境问题的轻重程度是不同的,这种差异的根本来源就是各个组织有自己的文化。(3)长期关系和重复博弈。建立长期关系使得囚徒困境博弈可以多次重复,如果这个“多次”足够长,那么人们就有可能为了长远的将来利益而牺牲眼前的一笔横财,合作也是可以达成的。

三、用逆向归纳法求解下面的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答:1、该博弈共包括四个子博弈:(1)从博弈方1选择R 以后博弈方2的第二 阶段选择开始的三阶段动态博弈;(2)从博弈方2第二阶段选择R 以后博弈方1 的开始选择的两个阶段动态博弈;(3)第三阶段博弈方1选择A 以后博弈方2 的单人博弈;(4)第三阶段博弈方1选择B 以后博弈方2的单人博弈 2、根据逆推归纳法先讨论博弈方2在第四阶段的选择。由于选择C 、D 个中 任何一个的得益都相同,因此在这阶段随意选择一个都可以。倒退回第三阶段, 博弈方1选择AB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再推回第二阶段,博弈方2选择L将得到 3选择R得到2,因此选择L;最后回到第一阶段,博弈方1选择L得到2选择 R得到3,。所以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为:博弈方1第一阶段选择R, 博弈方2第二阶段选择L,即(3,1)是该博弈的完美纳什均衡。 四、两个寡头企业进行价格竞争博弈,企业1的利润函数是 q c aq p ++--=21)(π,企业2的利润函数是p b q +--=22)(π,其中p 是企业1 的价格,q 是企业2的价格。求: 1.两个企业同时决策的纯战略纳什均衡; 两个企业同时定价。根据两个企业的得益函数,很容易导出它们各自的反应 函数:απ1 /αp = -2(p-aq+c)=0 ____ p=aq-c απ2/αq = -2(q-b)=0 ______ q=b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完整版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方向选择 小组成员: 刘畅 213020204114 王月213020204063 邹琳213020204112 赵宁洋213020204118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有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由政治体制滋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众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从未消退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可见,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其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权利过分集中。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问题。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指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一把手权利的制约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第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我国是官员最多的国家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长,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并增加了行政成本。 (二)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 1、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仅是从外部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上层建筑,而是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及时一种经济现象有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放权市场,就必然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调整这能依靠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正常有效的运行的外在条件是指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独立有效运行而不依赖于其相对的计划指令,即国家权利的运用,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论述的。公共选择理论中集权利与团理论创始人满色奥尔森,强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作用,在他的书“权利与繁荣”中他总结了政府在促进市场繁荣是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即“清晰的个人权利界定”,并且他认为“这些权利从来都不是由自然所赋予的,而是社会的—而且通常是政府的—规划设计的产物”。这就强调了这附在保障个人权利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个主张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意味着要规制政府权力,使其发挥更好促发展的作用。主张政府权力的恰当配置与规制对经济繁荣的用意,正好也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2、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法制、腐败问题 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

《经济博弈论》期末考试复习

《经济博弈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1.博弈的概念: 博弈即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它包括四个要素:参与者,策略,次序和得益。 2.一个博弈的构成要素: 博弈模型有下列要素:(1)博弈方。即博弈中决策并承但结果的参与者.包括个人或组织等:(2)策略。即博弈方决策、选择的内容,包括行为取舍、经济活动水平或多种行为的特定组合等。各博弈方的策略选择范围称策略空间。每个博弈方各选一个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3)进行博弈的次序:次序不同一般就是不同的博弈,即使博弈的其他方面都相同。(4)得益。各策略组合对应的各博弈方获得的数值结果,可以是经济利益,也可以是非经济利益折算的效用等。 3.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 合作博弈:允许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非合作博弈:不允许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主要区别:人们的行为互相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假设博弈方是两个寡头企业,如果他们之间达成一个协议,联合最大化垄断利润,并且各自按这个协议生产,就是合作博弈。 如果达不成协议,或不遵守协议,每个企业都只选择自己的最优产品(价格),则是非合作博弈。 合作博弈:团体理性(效率高,公正,公平) 非合作博弈: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可能有效率,可能无效率) 4.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 完全理性:有完美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不会犯选择行为的错误。 有限理性:博弈方的判断选择能力有缺陷。 区分两者的重要性在于如果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那么他们的策略行为和博弈结果通常与在博弈方有完全理想假设的基础上的预测有很大差距,以完全理性为基础的博弈分析可能会失效。所以不能简单地假设各博弈方都完全理性。 5.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 个体理性:以个体利益最大为目标;集体理性: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 第一章课后题:2、4、5 2.设定一个博弈模型必须确定哪几个方面? 设定一个博弈必须确定的方面包括:(1)博弈方,即博弈中进行决策并承担结果的参与者;(2)策略(空间),即博弈方选择的内容,可以是方向、取舍选择,也可以是连续的数量水平等;(3)得益或得益函数,即博弈方行为、策略选择的相应后果、结果,必须是数量或者能够折算成数量;(4)博弈次序,即博弈方行为、选择的先后次序或者重复次数等;(5)信息结构,即博弈方相互对其他博弈方行为或最终利益

新起点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5年第3期 新起点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李海青赵玉洁 摘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回顾3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可以揭示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从过分理想化的党政分开思路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党政关系模式,从更为注重经济民主到日益重视和发展多样化的政治民主,从强调更具工具色彩的法制到强调更具超越性与权威性的法治。结合改革形势,认真分析中央相关决策,对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可做如下研判:改革要秉持现实问题推动的原则,更为深入地推进政治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愈益关注执政党自身机构与制度的改革,以选择性集权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性手段。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关系法治选择性集权 作者李海青,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北京100091);赵玉洁,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北京100029)。 自1978年改革大幕开启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走过30余年的不平凡历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有必要较为系统地回顾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演进逻辑,并依据改革现实与中央顶层设计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向进行分析与研判。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历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已有多种观点,有的划分还颇为细致,但总体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划分的原则与依据不清晰,随意性较强;过于侧重改革措施的列举,关于各阶段改革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入;过于强调某些阶段之间的区别,对于各个阶段之间变与不变的复杂关系认识简单化。实际上,看似简单的对改革阶段的划分,需要对各阶段改革的条件、任务以及阶段演进的多重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基于改革具体条件、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在不同阶段上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将迄今为止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1978年三中全会至1986年是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与初步启动时期。建国之后陆续遭遇的一系列挫折特别是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对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舆论先声。同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初步分析了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改革目标。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吸收了这次讲话的精神,正式以党的会议公报的形式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80年8月18日,在现实改革与进一步思考基础上,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政治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产生根源,再一次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与 — 89 —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

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正在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次大部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

博弈期末考试总结

博弈与决策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6分) 1、博弈 博弈是指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2、占优战略均衡 占优战略均衡是指在博弈中,如果所有参与人都有占优策略存在,博弈将在所有参与人的优策略的基础上达到均衡. 3、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是指同一个博弈在相同的环境、规则下反复多次执行的博弈问题, 4、序列博弈 序列博弈是指对局者选择策略有时问先后的顺序,某些对局者可能率先采取行动.序列博也是一种动态博弈. 5、动态博弈 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6、占优战略均衡--占优战略均衡是指在博弈中,如果所有参与人都有占优策略存在,博弈将在所有参与人的占优策略的基础上达到均衡. 7、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 8、得益 得益是参与人在博弈结束后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一般是所有参与人的策略或行动的函数,这是每个参与人最关心的东西. 9,博弈论:博弈论就是系统的研究各种各样的博弈问题,寻求各博弈方合理选择策略的情况下博弈的解,并对这些解进行讨论分析的理论。 10,纳什战略均衡:纳什战略均衡指在均衡中,每个博弈参与人都确信,在给定其他参与人选择的策略的情况下,该参与人选择了最优策略以回应对手的策略。 11,静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占优战略均衡和纳什均衡的联系与区别如下: 1)每一个占优战略均衡都是纳什均衡,而每一个纳什均衡却未必是占优战略均衡; 2)用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方法,保留下的唯一的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就是纳什均衡. 3)纳什均衡,不会被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方法剔除掉(但弱劣战略剔除,可能会剔除纳什衡): 4)经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之后,有不唯一的多个哉略组合保留,其中有的战略组合不一定纳什均衡.即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方法,无法确保将所有非纳什均衡战略剔除,没有被剔的战略组合不一定是纳什均衡. 5)没有占优战略均衡的博弈,不能用重复剔除严格劣战略方法求解的博弈,可以有纳什均衡2,博弈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并对其进行说明。 2、博弈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策略、得益、结果、均衡等.

博弈论试题及答案

诚信考试沉着应考杜绝违纪 《博弈论》试卷 课堂周四(7/8) 院系专业万方电气系通信工程 学号 余数 0 姓名

河南理工大学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博弈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考试形式:开卷,允许带___________入场 考试时间:2010年12月25日-12月25日, 所需时间:周 考生姓名:学号:专业: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得分 评卷人 1、第一题:(10分) (1)举一个你所经历情侣博弈的情形,在实际博弈中你采取什么行动让自己收益最大; 答:作为一个男生,我想很多机会都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情侣博弈有二个“纳什均衡”,一次博弈的结局究竟落到哪一个“纳什均衡”,关键就是要看遇事时自己如何去选择了。 例如:周末和女朋友去逛商场,应该客观地按照需求去采购,在了解女朋友的爱好的前提下,想办法引导她去看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并给予一定建议。遇到她特别喜欢的衣服或饰物,只要价格合理,又能满足生活需要,在对方征求意见时应该支持购买并给予肯定答复;当遇到不合理的购买选择时,应简明扼要地说出其不适之处,并建议对方到其它她喜欢的物品处,挑选令其满意的商品。购物中间一旦遇到对方生气或者发火,可以宽容地对待对方,以显示出自己的城府,若对方为无理取闹,应该坦诚地向对方说明情况,让对方明白自己在为她考虑,说明都说清楚了事情也就简化了。另外,在购物结束前,可以给女朋友买些她喜欢的零食,或者一起去对方喜欢的餐饮店,休息的同时也可调节一下情调,让双方都能够感觉到两个人在一起的幸福与甜蜜。 总结一下,在这场情侣博弈中,要想让自己获得最大收益,必须努力做到认真、善意、宽容、强硬、简单明了各种措施相结合。 2、第二题:(20分) 请举例说明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构造博弈模型具体说明,阐述原因。 (1)判断分析“先下手为强” 答:“先下手为强”并不满足所有的情形。 博弈中,在有多个"纳什均衡"的情况下,常常是先动手的一方会占一些优势,这和课例中“囚徒困境”情形类似,有一个最佳策略,古代的很多例子也证明了此点,如:诸葛亮先下手为强,占据荆州要势;日本先下手为强,偷袭美国的珍珠港,不然就不会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国曹操先下手为强,迎接汉献帝,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要指出的是,“动态博弈”中也是有很多后动优势的情形,一般是在方案已经制定,自身实力比较弱,需要选择决策的时候,主动放弃先发权利,变先动劣势为后动优势。如:三人参加选举,支持率分别为15%,35%,50%,这个时候,如果15%者先采取行动,可能会立刻被强敌灭掉,所以他必须保存实力,保持低调,不介入强者的争斗,由另两位先动手,争取灭掉一方后均分失败者的支持率,虽然这样扔处于劣势,但比最初情况要好很多。所以,在面对选择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摘要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1980年开始至今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功的建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就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也展望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趋势 在九十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反省和总结我国计划经济、文化大革命以及领导干部任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开始了自上而下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三十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我国的政治体制已经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持久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在党政体制、法制建设以及其他社会基本制度建设中都取得了完善和发展,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依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这就造成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一)政治体制改革中取得的成就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有选举、决定和罢免的权利,同时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其还拥有着对国家大事的最终决定权。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强化人民代表大会最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的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社会法和诉讼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同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建立了公开征集机制、听证会机制等一系列拓宽民主立法渠道的有效机制。在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的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随着多党合作制以及政协工作的不断完善,其在团结我国各阶层人民群众,完善和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协在各级人民政府中起到的作用也越加明显,各民主党派积极的参政议政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监督,积极建言献策。 3、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化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大成就就是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经过我国政府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正规化,以国务院为首的行政体系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广泛争取民意、重大事件的处理要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的一整套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政府政务公开、听证制度在基层的建立,都使得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的完善。 当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成就还有很多,比如基层民主活力的增强以及司法体制的不断深化,都代表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前车之鉴,只能够依靠自身在不断摸索中积累经验,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正因为这些问题的暴露才能够为进一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1、政治体制改革依然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双转轨的最后的攻坚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极强敏感性,所以其必然会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因为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着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机构过于细化、权力过于分散、各级政府之间职责权限不清晰、依法行政不到位等问题困扰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就逐渐的被提上日程,但由于我国实际国情和政治改革自身的滞后性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显得缓慢和落后。更具一份新加坡亚洲事务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相当一部分民众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滞后的,甚至有些人认为中国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它不仅反映了民众对现有的政治制度的不满,也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批判中国的借口。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迫在必行。 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饿现状 改革是一个必要和迫切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有许多阻碍的因素。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到目前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去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党和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等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我国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和证明。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任然困难重重,但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不会改变和动摇。 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是方向,内有目标的改革是盲目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三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当前和今后的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精简结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3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对策探讨 政治体制改革困难重重,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一方面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住进政府角色转变;另一方面要建立1 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惩政治腐败;再者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扬基层民主;最后改革选举制度,深化人事制度管理改革。 总之,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立足国情,既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发展,才能带来真正的中国式民主政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也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随着我国领导人最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公共表述,政治体制改革再一次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而紧迫。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又相对缓慢但我国并非没有政治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具体在行政、立法、司法等方面寻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突破口。【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前景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但有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牵涉到权

十八大之再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论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改革的保障,是解决目前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针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本文介绍我国当今的国情、政治体制,并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介绍了十八大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以谋求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关键词:基本国情;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十八大; 1 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2 我国的政治体制 所谓政治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治体制[2]。它是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3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指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及标志性成就 4.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探索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3]。 4.2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规划 党的十二大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迫切的要求,1986年,邓小平多次指出,重要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7)十三大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列为重要内容,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目标以及方法、步骤等一系列问题。(8从此,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由单项改革进入到有目标有步骤地全面配套改革的阶段。 4.3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全新目标 十四大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确立了以坚定党的领导,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寓意的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为全新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1992年10月,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并提出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十大主要任务[3]。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总要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的贯彻为继续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大会指出,依法治国是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新里程。2004年9月中共十

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摘要: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由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采取了恰当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国的改革独树一帜,没有成为制度转轨,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党和国家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下,从国情出发,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全方位推进,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国体政体 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已使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密不可分。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变革,它的每一次成功,每一项进展,都为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也迫切地要求政治的支持和推动,从而也就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直接而具体的要求。按照党的十六大设计,现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九方面的内容,但概括的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最根本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在坚持的前提下予以完善,特别是要搞好“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机构”等一系列自身建设,以及理顺人大与党和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 第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其主要任务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政治、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第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是:“努力形成广纳群贤、

博弈论试题

杭州师范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通识 课程期末考试 《博弈论与企业管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3分,共36分) 1. 下列关于优势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优势策略均衡肯定是纳什均衡; B 纳什均衡都是优势策略均衡; C 纳什均衡是特殊的优势策略均衡;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 以下关于承诺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 承诺使威胁可置信; B 承诺往往对自己构成约束; C 承诺往往不需要成本; D 承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成本,但最终结果使自己有利 3. 对于以下报酬矩阵,哪个命题是正确的( ) A 甲和乙都有占优策略; B 只有甲有占优策略; C 只有乙有占优策略; D 两人都没有占优策略 4. 对于如下报酬矩阵,乙的占优策略是( ) A 上; B 中; C 左; D 右

5. 对于题4的报酬矩阵,以下哪个是纳什均衡( ) A (上,左);B (上,右);C (下,右);D (上,中) 6. 对于题4的报酬矩阵,如果乙先走一步,并且知道甲再作决策时已经知道乙的决策,那么,乙将采取( ) A 左;B 中; C 右;D 上 7. 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比如买房不知道卖方的一些情况,是由于( ) A 卖方故意隐瞒自己的一些情况; B 买方自身的认识能力有限; C 买方掌握完全信息的成本太高;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 面对不对称信息,下列哪一项不能为消费者减少信息不对称( ) A 品牌;B 低价格 C 产品保证 D 长期质量保证书 9. 下列哪一项不是高质量的信号( ) A 产品保证; B 延长的质量保单; C 暂时的经营场所; D 被认可的品牌 10.在二手市场上,( ) A 买主知道商品的质量,而卖主不知道; B 买主不知道商品的质量,而卖主知道; C 卖主和买主都知道商品的质量是低的; D 卖主和买主都不知道商品的质量是低的 11.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必须能够( ) A 使代理人参与工作的净收益不低于不工作也能得到的收益; B 使代理人让委托人满意的努力水平也是给代理人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水平; C 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之间的冲突; D 以上都是 12.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效率最低的激励机制是( ) A 固定工资;B 效率工资;C 利润分享; D 提成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题,第1、2、3题每题4分,第4、5、6题每题6分,共30分) 1.一个博弈如果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这样的博弈一定是非合作的零和博弈吗 2.两个罪犯只打算合伙犯罪一次,所以被捕后出现了囚徒困境的情况。如果这两个罪犯准备合伙犯罪30次,那么在开始的犯罪活动中如果被捕,还会出现囚徒困境吗 3.请举例分析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博弈者采取威胁对方的策略可以奏效。 4.某博弈的报酬矩阵如下: (1)如果(上,左)是优势策略均衡,那么a ,b ,c ,d 应满足什么条件 (2)如果(上,左)是纳什均衡,那么,又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3)如果(上,左)是优势策略均衡,那么,它是否必定是纳什均衡为什么

高校博弈论期末试卷

高校博弈论期末试卷(每题10分)1、在下面的战略式表述博弈中,说明两个参与人是否有占优战略及其理由,是否有占优战略均衡,若有,说明均衡结果。DURowColumnRL3,07,-12,55,12、在下面的战略式表述博弈中,说明战略组合(U,L)不是纳什均衡和(D,R)是纳什均衡的理由。DURowColumnRL9,55,36,79,53、求下面扩展式表述博弈的纳什均衡及结果。进入者不进入进入在位者默许斗争默许斗争(0,400)(0,400)(10,30)(40,50)4、求下面战略式表述博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画出反应对应图。DURowColumnRL2,24,33,42,25、在下面的扩展式表述博弈中,写出两个参与人的战略空间,求其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及结果。在位者默许斗争进入者进入者不进入不进入进入进入(100,90)(0,-10)(300,0)(300,0)6、求下面扩展式表述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及结果。 3RLDU21(40,50,10)(0,30,20)INOUT(0,50,20)(10,60,0)7、图示以下列战略式表述博弈为阶段博弈的无限重复博弈的纳什威胁点、可行支付集合、个人理性支付集合、个人理性可行支付集合和子博弈精炼可达到的支付集合。DURowColumnRL8,80,66,02,28、写出下列扩展式表述博弈的战略式表述,求出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及结果,如何使两个企业既守法又不减少所获收益?企业1违法守法企业2守法违法守法违法(1,1)(2,-1)(-1,2)(1,1)9、在以下静态贝叶斯博弈中,在位者知道自己是低成本的,进入者不知道在位者是高成本还是低成本,但知道在位者是高成本的概率是60%,两个参与人同时行动,画出这个博弈的扩展式表述,说明在进入者选择进入的情况下在位者在两种成本情况下的战略选择,计算进入者两种战略选择的期望支付,写出这个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及结果。在位者低成本[0.4]高成本[0.6]斗争默许斗争默许进入0,4000,4000,3000,300-10,10030,80-10,040,50进入进入者不进入10、在下列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自然首先选择参与人1的类型,参与人1知道自己的类型,参与人2不知道参与人1的类型,但知道参与人1属于t1和t2类型的先验概率,(1)写出两个参与人的战略空间;(2)判断在给定的先验概率条件下,若参与人1选择L,参与人2会选择U还是D,若参与人1选择R,参与人2会选择U还是D;(3)给定参与人2的这种选择,若参与人1是t1类型的,将选择L还是R,若参与人1是t2类型的,将选择L还是R;(4)若参与人2观察到参与人1选择R,计算他认为参与人1是t1类型的后验概率,若参与人2观察到参与人1选择L,计算他认为参与人1是t1类型的后验概率;(5)写出这个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说明参与人1采用的是何种战略。

武汉大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博弈论期末考试

武汉大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博弈论期末考试 (2016.05.28) 一、判断题(每小题3.5分,共35分) 1、纳什均衡一定是占优均衡。(×) 2、占优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3、占优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均衡。(×) 4、囚徒困境说明个人的理性选择不一定是集体的理性选择。(√) 5、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不是一个纳什均衡。(×) 6、在一个博弈中只可能存在一个纳什均衡。(×) 7、在一个博弈中如果存在多个纳什均衡则不存在占优均衡。(√) 8、根据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博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static game)和动态博弈(dynamic game)。 9、在博弈中纳什均衡是博弈双方能获得的最好结果。(×) 10、在动态博弈中,因为后行动的博弈方可以先观察对方行为后再选择行为,因此总是有利的。(×)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博弈:一些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允许选择的行为或战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2、静态博弈:指博弈中的参与人同时选择行为,或者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 动态博弈:指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3、囚徒困境:从博弈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出发选择行为,结果是既没有实现两人总体的最大利益,也没有真正实现自身的个体最大利益,比如经济领域的寡头竞争、公共产品的供给。 4、参与人(player):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收益)的决策主体,参与人有时也称局中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国家等团体; 5、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人们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6、占优均衡:无论其他参与人选择什么战略,参与人的某一种战略均是最优的。 7、纳什均衡:给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给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最好的策略,即双方在给定的战略上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策略。 8、完全信息博弈:每一个参与人对所有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以及支付函数有准确知识的博弈。 9、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均衡:首先找到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假定存在),把这个劣战略删除掉,重新构造一个不包含已删除的劣战略的新的博弈,然后再删除这个新的博弈中的某个参与人的劣战略,一直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只剩下唯一的战略组合为止。 10、不可置信的威胁:在纳什均衡中,不可置信的均衡战略,在博弈的规则下,使自己的支付变小的不理性的选择。

博弈论复习题及答案

囚徒困境说明个人的理性选择不一定是集体的理性选择。(√) 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不是一个纳什均衡。(×) 若一个博弈出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说明该博弈是一个合作的正和博弈。()博弈中知道越多的一方越有利。(×) 纳什均衡一定是上策均衡。(×) 上策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 在一个博弈中只可能存在一个纳什均衡。(×) 在一个博弈中博弈方可以有很多个。(√) 在一个博弈中如果存在多个纳什均衡则不存在上策均衡。(√) 在博弈中纳什均衡是博弈双方能获得的最好结果。(×) 在博弈中如果某博弈方改变策略后得益增加则另一博弈方得益减少。(×)上策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均衡。(×) 因为零和博弈中博弈方之间关系都是竞争性的、对立的,因此零和博弈就是非合作博弈。 (×) 在动态博弈中,因为后行动的博弈方可以先观察对方行为后再选择行为,因此总是有利的。(×) 在博弈中存在着先动优势和后动优势,所以后行动的人不一定总有利,例如:在斯塔克伯格模型中,企业就可能具有先动优势。 囚徒的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之所以会处于困境,无法得到较理想的结果,是因为两囚徒都不在乎坐牢时间长短本身,只在乎不能比对方坐牢的时间更长。 (×) 纳什均衡即任一博弈方单独改变策略都只能得到更小利益的策略组合。(√)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和存在惟一的纯战略纳什均衡,作为原博弈构成的有限次重复博弈,共同特点是重复博弈本质上不过是原博弈的简单重复,重复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就是每次重复采用原博弈的纳什均衡。(√) 多个纯战略纳什均衡博弈的有限次重复博弈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路径:两阶段都采用原博弈同一个纯战略纳什均衡,或者轮流采用不同纯战略纳什均衡,或者两次都采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或者混合战略和纯战略轮流采用。(√) 如果阶段博弈G={A1, A2,…,An; u1, u2,…,un)具有多重Nash均衡,那么可能(但不必)存在重复博弈G(T)的子博弈完美均衡结局,其中对于任意的t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