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专题复习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专题复习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专题复习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和变化

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和变化,掌握物质的一般分类方法和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反应规律,为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打好基础。

一、知识整理

知识网络:

1.物质的组成

2.物质的分类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反应规律

注:此规律指一般情况下的反应,还有许多物质间的反应不符合此规律。

二、重点知识解析

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2.元素与同位素的区别

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有种类之分,无数量概念。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元素种类仅由质子数决定,而同位素是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

3.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组成,它没有固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熔、沸点。由同种元素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同素异形体。如由O2和O3组成的混合物,由白磷、红磷组成的混合物。具有相同组成的物质(如最简式、分子式相同)也不一定是纯净物。因此,不能仅由化学式来判断是否是纯净物,要充分考虑其结构,要考虑同素异形体或同分异构体。

4.氧化物分类的依据

氧化物有不同的分类。按氧化物的性质,通常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凡是只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即酸酐。多数非金属氧化物、金属高价态氧化物(如Mn2O7、CrO3)都属于酸性氧化物。凡是只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如Al 2O 3等。 氧化物还有过氧化物、超氧化物等。

要注意有机酸酐不一定是氧化物,如醋酸酐(CH 3CO )2O 。还要注意NO 2不是酸性氧化物。

5.酸的分类与酸式盐

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根据酸的结构、组成、性质,酸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如强酸、弱酸、氧化性酸、非氧化性酸、含氧酸、无氧酸、一元酸、多元酸等。

含氧酸的分子结构决定了酸的元数,通常是由羟基(-OH )的数目决定。

如H 3PO 4的结构式为,为三元酸;而亚磷酸H 3PO 3的结构为

,为二元酸,因此Na 2HPO 3是正盐而非酸式盐。

6.盐的分类

盐有含氧酸盐和无氧酸盐。

酸式盐分为强酸的酸式盐和弱酸的酸式盐。强酸的酸式盐只能电离不能水解(例:NaHSO 4

Na ++H ++-24SO ),弱酸的酸式盐既能电离又能水解(例如NaHCO 3,-3HCO H ++-23CO ;-3HCO +H 2O H 2-3CO +OH -

) 通常弱酸的酸式盐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而强酸的酸式盐只能与碱反应。 复盐 如明矾KAl (SO 4)2·12H 2O ,莫尔盐(NH 4)2Fe (SO 4)2。

络盐 如Fe (SCN )3,Ag (NH 3)2Cl ,Na 3AlF 6。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1】物质经分析知道它仅含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A .混合物

B .化合物

C .纯净物

D .单质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B

【思路解析】仅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是单质必为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比如金刚石、石墨等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单质混合在一起。对于同素异形体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例2】下列各组物质均由分子组成的是

A .金刚石、氨气、氧气

B .二氧化碳、二氧化硅、二氧化硫

C .空气、冰、碘蒸气

D .液氯、液氨、熔化的食盐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C

【思路解析】离子化合物以及由共价键构成的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分子,像A 中的金刚石、B 中的二氧化硅以及D 中的食盐;构成物质的间接微粒有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些基本微粒又可形成不同的分子、原子和离子,要会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酸酐不一定是氧化物

B.酸性氧化物一定不和酸反应

C.能和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必为酸性氧化物

D.不能和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能和碱反应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A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氧化物概念的深刻理解,注意解题时采用反证法以及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乙酸酐不是氧化物,所以A正确。酸性氧化物SiO2可

以和HF反应,所以B错。NO2和水反应生成HNO3,但NO2不是酸性氧化物,所以C错。CO、NO等不成盐氧化物与酸、与碱均不反应,所以D错。

【例4】下列物质中,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是________。

①二氧化硅②二氧化碳③钠④金刚石⑤单晶硅⑥白磷⑦硫⑧

氨气⑨溴化氢⑩碘蒸气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①、④、⑤

【思路解析】本题应由晶体结构思考:②、⑥、⑦、⑧、⑨、⑩能形成分子晶体,是由分子构成的;③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①、④、⑤都是原子晶体,构成的基本微粒是原子,原子间靠共价键形成原子晶体。

【例5】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它是锗酸铋的简称。若知:①在BGO中,锗处于其最高价态;②在BGO中,铋的价态与铋跟氯形成某种共价氯化物时所呈的价态相同,在此氯化物中铋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③BGO可看成由锗和铋两种元素的氧化物所形成的复杂氧化物,且在BGO晶体的化学式中,这两种氧化物所含氧的总质量相同。请填空:

(1)锗和铋的元素符号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BGO晶体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BGO晶体中所含铋氧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知识点】物质的组成

【能力层次】综合应用

【答案】(1)Ge、Bi (2)2Bi2O3·3GeO2或Bi4(GeO4)3(3)Bi2O3

【思路解析】本题为考查物质结构的综合试题。从化学键的高度认识化合价实质至关重要。(1)必须熟练掌握主族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越是不常见的元素,越要格外重视。

(2)BGO晶体化学式的确定要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Bi的价态,因为铋为变价金属元素;二是氧化锗与氧化铋物质的量之比。由已知①确定Ge为+4价;由已知②确定铋的氯化物为BiCl3,铋才满足最外层8电子的稳定结构,氧化物与氯化物中铋的化合价相同,则晶体BGO中铋为+3价;由条件③中可知两种氧化物中含氧元素质量相同,应迅速转化为氧化物中氧原子数相同,由此可确定两种氧化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化学式可知。注意:含氧酸盐

从组成上可看成是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所形成,注意只是从化合价上可以这样看,与其结构真实性无关,不要误解,更不能由此将含氧酸盐看成混合物。

【例6】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变成臭氧B.加热胆矾变成白色的无水硫酸铜

C.SO2使品红液褪色D.氢氧化镁胶体加入MgSO4后产生沉淀【知识点】物质的变化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D

【思路解析】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变化是结构发生变化,为化学反应;加热胆矾使结晶水合物失去水,同样是结构的变化;SO2的漂白是因为SO2与色素结合成无色物质,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而氢氧化镁胶体遇到电解质发生凝聚,虽然由胶体转化为浊液,但前后都是Mg(OH)2,并无新物质生成,因此答案为D。

【例7】某溶液中有银离子、镁离子、亚铁离子和铝离子四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氨水,水浴加热并搅拌后过滤出沉淀,再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则所得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是

A.银离子B.镁离子C.亚铁离子D.铝离子【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AC

【思路解析】加入过量氨水,水浴加热,得到的沉淀成分为氢氧化镁、氢氧化铁、氢氧化铝。银离子变为银氨络离子,留在滤液中。再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溶液中有大量Mg2+、Al3+、Fe3+。

【例8】已知工业上真空炼铷的反应方程式为:2RbCl+Mg MgCl2+2Rb(g),对

于此反应,能够进行正确解释的是

A.铷比镁金属性强

B.氯化镁比氯化铷难溶

C.高温下,镁离子得电子能力比铷离子弱

D.铷的沸点比镁低,当把铷蒸气抽走时,平衡向右反应方向移动【知识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能力层次】综合应用

【答案】D

【思路解析】A.铷比镁金属性强,所以镁应该不能置换出铷,无法解释题中反应。B.提到溶解度,该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不适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衡量此反应能否发生。C.镁离子得电子能力比铷离子应该强,此反应不发生。D.控制条件,镁为液体,铷为气体,抽走铷蒸气,平衡右移,生成更多的铷。

【例9】已知:Cu2O固态稳定,在溶液中不稳定,发生歧化反应。

(1)完成反应:Cu2O+H2SO4________

(2)H2还原CuO时,固体由黑色变红,CuO全被还原,还原产物可能有铜或氧化亚铜,如何证明红色物质中有氧化亚铜?

【知识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能力层次】综合应用

【答案】Cu2O+H2SO4CuSO4+Cu+H2O;加稀硫酸,有蓝色溶液生成,证明是Cu2O 生成了CuSO4。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歧化反应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运用基础知识设计实验的能力。取少量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稀硫酸,若有Cu2O即会发生Cu2O+H2SO4CuSO4+Cu+H2O反应,溶液变蓝,证明有Cu2O生成。

【例10】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①导电②爆炸③缓慢氧化④品红褪色⑤无水硫酸铜变蓝⑥工业制氧气⑦白磷转化为红磷⑧久置浓硝酸变黄⑨煤干馏⑩从煤焦油中提取苯和苯的同系物⑾溴水中滴入CCl4,振荡后褪色⑿制肥皂后期加入氯化钠得肥皂⒀加热氯化铵固体,在试管上部又出现白色晶体⒁纯碱晶体风化⒂渗析⒃明矾净水⒄硬水软化⒅生物固氮⒆电镀

【知识点】物质的化学变化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③⑤⑦⑧⑨⒀⒁⒃⒄⒅⒆

【思路解析】导电分为自由电子导电和自由离子导电,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爆炸有轮胎爆炸、氢弹爆炸、黑火药爆炸等类型,前两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因瞬间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属于化学变化;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无水硫酸铜吸水变蓝,生成新的纯净物CuSO4·5H2O,是化学变化;工业制氧是分离液态空气法;白磷转化为红磷,有结构改变的同素异形体的转化,是化学变化;久置硝酸变黄是因为硝酸分解出NO2所致;煤干馏,是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提取苯及其同系物是利用沸点不同分馏,是物理变化;溴水中滴入CCl4,振荡后褪色原理为萃取;制肥皂后期加入氯化钠得肥皂是盐析,是溶解度降低所致,是物理变化;加热氯化铵固体,在试管上部又出现白色晶体,是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成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上部遇冷又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属于化学变化,碘升华属于物理变化;风化是结晶水合物自然失去结晶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渗析是由于微粒半径有差异利用半透膜分离,是物理变化;明矾净水是由于铝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悬浮颗粒,是化学变化;硬水软化都是化学变化。

四、反馈练习

1.(2007广东)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是()

A.氯、溴、碘B.钠、镁、铝C.烧碱、氢气D.食盐、淡水2.(2007广东)顺式Pt(NH3)2Cl2(式量为300)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4种元素组成B.含有NH3分子

C.Pt的化合价为+4 D.Pt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5%3.(2007广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蔗糖、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4.(2007上海)请你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条恐龙体内的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

B.用斧头将木块一劈为二,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原子恰好分成更小微粒

C.一定条件下,金属钠可以成为绝缘体

D.一定条件下,水在20℃时能凝固成固体

5.(2007上海)判断下列有关化学基本概念的依据正确的是()

A .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是否变化

B .共价化合物:是否含有共价键

C .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

D .金属晶体:晶体是否能够导电

6.(2008上海)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

A .CO 2的电子式

B .Cl -的结构示意图

C .乙烯的结构简式C 2H 4

D .质量数为37的氯原子Cl 1737

7.(2008上海)下列化学式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是 ( )

A .NaOH

B .SiO 2

C .Fe

D .C 3H 8

8.(2008山东)下列由事实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

A .维勒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突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限

B .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现了元素周期律,表明科学研究既要继承又要创新

C .C 60是英国和美国化学家共同发现的,体现了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

D .科恩和波普尔因理论化学方面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意味着化学已成为以理论研

究为主的学科

9.(2008广东)在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

A .荔枝酿酒

B .酸雨侵蚀建筑物

C .空气液化制取氮气

D .生石灰遇水成为熟石灰

10.(2008广东)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

水蒸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③⑤⑥⑦

D .①③④⑦

【反馈练习答案】

1.D 2.AD 3.BD 4.B 5.A 6.B 7.D 8.D 9.C 10.D

专题二 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实验)式、电子式、原(离)子结构示意(简)图、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方程式等,是用来表述化学知识的基础语言,尤其是离子方程式,它包括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水解反应;容易出现错误的除离子方程式外,还有易忽视的电子式和热化学方程式。加强练习,在练习中勤于动脑,分辨正确与错误,是掌握化学用语的有效方法。

一、知识整理

1.化学反应的分类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二、重点知识解析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宏观上,生成物有难溶或难电离或气体。

注意:①某些离子在水中易发生强烈的水解而不能大量共存,属复分解反应。

如Al 3+——-2AlO 、-

3HCO 、-23CO 、S 2-、HS - ②-

232O S 遇H +歧化成SO 2和S 沉淀,属氧化还原反应。 ③Fe 3+遇SCN -生成络合物,属难电离的物质。

④上述氧化性离子能和箭头指向的还原性离子及其右边所有还原性离子反应,注意-4MnO 虽然在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都有氧化性,但只有在强酸性环境中才可以将Cl -这样的弱还原性离子氧化。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易错点

(1)拆与不拆:总的原则是看反应物或生成物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如H +

和-24SO 的形式存在,则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将H 2SO 4拆成H +和-24SO ;

CaCO 3在水溶液中主要以CaCO 3的形式存在(只有极少部分会电离出Ca 2+

和-23CO ),则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再比如对于Ca (OH )2,若题目中给出的是石灰水,则说明Ca (OH )2此时完全以Ca 2+和OH -

的形式存在。书写时要拆成离子,若题目给出的是石灰乳,则说明Ca (OH )2主要以Ca (OH )2的形式存在,书写时不能拆成离子,对于酸式盐来说,强酸的酸式盐,如NaHSO 4在水中完全电离,要拆成Na +、H +和-24SO ;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 3,在水中完全电离成Na +

和-

3HCO ,-3HCO 只有极少量电离成H +和-23CO ,所以书写时拆成Na +和-3HCO ,而不能拆成Na +、H +和-

23CO 形式。

具体掌握如下:

可拆:强酸:H 2SO 4、HCl 、HNO 3、HBr 、HI 、HClO 4

强碱:Ca (OH )2、NaOH 、KOH 、Ba (OH )2

可溶性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难溶性盐、单质、氧化物、气体等。

(2)量的关系:

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不同,在写离子方程式时要注意量的关系。

(3)不符合实验事实:

有些离子反应书写,如铁与盐酸的反应:2Fe +6H +2Fe 3++3H 2↑

氢氧化铁与氢碘酸的反应:Fe (OH )3+3H +Fe 3++3H 2O

看上去元素和电荷都守恒,但与实验事实不符:铁与盐酸反应只能生成Fe 2+,氢氧化

铁与氢碘酸的反应不是简单的酸碱中和,而会继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一类错误的离子反应判断要特别敏感,避免陷入误区。

3.离子共存问题

(1)审清题干:注意题干中的隐含条件。

①溶液的酸碱性:

直接给出:下列各组离子在酸性条件下……

给出pH 值:下列各组离子在pH =1的溶液中……

给出指示剂颜色:下列各组离子在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中……

给出某一现象:在与Al 反应放出H 2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

②溶液的颜色:

溶液中含有-4MnO (紫色)、Fe 3+(黄色)、Cu 2+(蓝色)、Fe 2+(浅绿色)中任一离子时,将不再是无色的,所以题干中若指明无色透明溶液时,应首先将这四种离子排除。

③大量共存:

Ca (OH )2、CaSO 4、Ag 2SO 4、MgCO 3等物质在水溶液中属于微溶物,所以组成它们的阴阳离子是不能大量共存的。

离子反应分复分解反应(化合价不变)和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改变)两种情况,审题时要注意看清是哪种情况,若没有特别说明则两者都要考虑。

(2)离子不能共存的情况:即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可能发生的反应类型要考虑:复分解反应(包括双水解)、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还要注意题目对选项的限定条件,如颜色、酸碱性等(见电解质一章盐类的水解应用部分)。

4.请熟练掌握以下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大理石和稀醋酸:CaCO 3+2CH 3COOH Ca 2++2CH 3COO -+H 2O +CO 2 ↑

(2)大理石和稀盐酸:CaCO 3+2H +Ca 2++CO 2↑+H 2O

(3)碳酸氢钙(钠)溶液和稀盐酸:-3HCO +H +H 2O +CO 2↑ (4)氯气和水:Cl 2+H 2O H ++Cl -+HClO

(5)氯气和氢氧化钠:Cl 2+2OH -ClO -+Cl -+H 2O

(6)氯气和氯化亚铁:Cl 2+2Fe 2+2Fe 3++2Cl -

草木灰的水溶液显碱性:-23CO +H 2O

-3HCO +OH - (7)钠和水:2Na +2H 2O

2Na ++2OH -+H 2↑ (8)铜与稀硝酸:3Cu +8H ++2-3NO 4H 2O +3Cu 2++2NO ↑ (9)铜和浓硝酸:Cu +4H +

+2-3NO Cu 2++2NO 2 ↑+2H 2O (10)硫酸铜和氢氧化钡:Cu 2++-24SO +Ba 2++2OH -Cu (OH )2 ↓+BaSO 4↓ (11)铝与烧碱溶液:2Al +2OH -+2H 2O

2-2AlO +3H 2↑ (12)氧化铝和稀盐酸:Al 2O 3+6H +2Al 3++3H 2O

(13)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Al 2O 3+2OH -2-2AlO +H 2O (14)氢氧化铝和稀盐酸:Al (OH )3+3H +Al 3+

+3H 2O (15)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Al (OH )3+OH --2AlO +2H 2O (16)氯化铝和氨水:Al 3++3NH 3·H 2O Al (OH )3 ↓+3+4NH

(17)铁粉和氯化铁溶液:Fe +2Fe 3+

3Fe 2+

(18)铜粉和氯化铁溶液:Cu +2Fe 3+2Fe 2++Cu 2+

(19)硫酸铁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硫化氢:2Fe 3++H 2S 2Fe 2++2H ++S↓ (20)足量的氯气与溴化亚铁:2Fe 2++4Br -+3Cl 22Fe 3++2Br 2+6Cl - (21)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2AlO +2H 2O +CO 2

Al (OH )3↓+-3HCO 或者2-2AlO +3H 2O +CO 22Al (OH )3 ↓+-23CO

(22)偏铝酸钠与氯化铝溶液混合:Al 3++3-2AlO +6H 2O

4Al (OH )3↓ (23)亚硫酸钠中滴入溴水:-23SO +Br 2+H 2O -24SO +2H ++2Br -

(24)碳酸氢钙与足量(或少量)的氢氧化钾:

Ca 2++2-3HCO +2OH -(足量)CaCO 3↓+-

23CO +2H 2O

或者Ca 2++-3HCO +OH -(少量)CaCO 3↓+H 2O

(25)氨水与少量二氧化硫:2NH 3·H 2O +SO 22+4NH +-23SO +H 2O

(26)氯化铝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Al 3+

+4OH --2AlO +2H 2O (27)次氯酸钙与过量的二氧化碳:ClO -+H 2O +CO 2HClO +-3HCO

(28)氢氧化钡溶液滴入硫酸氢钠溶液中至中性:-24SO +Ba 2++2OH -+2H +2H 2O

+BaSO 4↓

至沉淀完全:-24SO +Ba 2++OH -+H +H 2O +BaSO 4↓

(29)Mg (HCO 3)2溶液与足量石灰水反应:

2Ca 2++2-3HCO +4OH -+Mg 2+Mg (OH )2 ↓+2CaCO 3↓+2H 2O

(30)明矾溶液与Ba (OH )2溶液反应:2Al 3++3-24SO +3Ba 2++6OH -3BaSO 4↓+

2Al (OH )3↓

或Al 3++2-24SO +2Ba 2++4OH -2BaSO 4↓+-2AlO +2H 2O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1】向NaHSO 4溶液中滴加Ba (OH )2溶液,请写出两种情况下的离子方程式。 ①至恰好中和 ②至恰好沉淀完全

【知识点】离子反应方程式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

【思路解析】将限定条件作为主要矛盾,将溶液中与主要矛盾有关的离子定为“1”,按要求引入所需离子,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不予考虑。

至恰好中和:溶液中含 1 mol H +→需 1 mol OH -至恰好中和→引进了0.5 mol

Ba (OH )2→溶液中有1mol -24SO →只能沉淀0.5 mol BaSO 4

H ++OH -+

21Ba 2++21-24SO H 2O +21BaSO 4↓ 即:2H ++2OH -+Ba 2++-24SO 2H 2O +BaSO 4 ↓

至恰好沉淀完全:溶液中含有1 mol -24SO →需1 Ba 2+至恰好沉淀完全→引进了1 mol

Ba (OH )2→溶液中只有1 mol H +→中和生成1 mol H 2O

即:-24SO +Ba 2++H ++OH -BaSO 4 ↓+H 2O

【例2】向Ca (HCO 3)2溶液中滴入足量NaOH 溶液,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知识点】离子反应方程式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Ca 2++2-3HCO +2OH -2H 2O +CaCO 3 ↓+-23CO

【思路解析】将溶液中Ca (OH 3)2定为1,即为1 mol Ca 2+和2 mol -

3HCO →中和2 mol

-3HCO 需2 mol OH -,生成2 mol H 2O 和2 mol -23CO →溶液中有1 mol Ca 2+,会与1 mol -3CO 反应生成CaCO 3沉淀→溶液中还剩1 mol -23CO 。

注意:酸式盐和碱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时一般规律为“先中和后成盐”,即先考虑弱酸酸式酸根(如-3HCO )与OH -的中和反应(生成H 2O 和-

23CO )再考虑溶液中的阳离子(如Ca 2+)与游离出来的弱酸根离子(如-23CO )间的反应。

【例3】将Cl 2通入FeBr 2溶液中,当通入Cl 2与FeBr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2,3∶2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知识点】离子反应方程式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21)FeBr ()Cl (22=n n 时 Cl 2+2Fe 2+

2Fe 3++2Cl - 2

2)FeBr ()Cl (22=n n 时 2Cl 2+2Fe 2++2Br -

2Fe 3++4Cl -+Br 2 2

3)FeBr ()Cl (22=n n 时 3Cl 2+2Fe 2++4Br -

2Fe 3++6Cl -+2Br 2 【思路解析】溶液中有Fe 2+和Br -两种还原性离子,还原性Fe 2+>Br -,所以Cl 2应先

和Fe 2+反应,Fe 2+完全反应后,若还有过量Cl 2,再和Br -反应,书写时依据电子守恒。

【例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向碘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2Fe 2++Cl 22Fe 3++2Cl -

B .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硫:Ca 2++2ClO -+SO 2+H 2O CaSO 3

↓+2HClO

C .向硫酸氢钠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中性:H ++-24SO +Ba 2++OH -

BaSO 4 ↓+H 2O

D .将氢氧化铁粉末加入氢碘酸中:Fe (OH )3+3H +Fe 3++3H 2O

【知识点】离子反应方程式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A 、B 、C 、D 均错

【思路解析】对A 、B 两选项的判断需要运用知识迁移能力,将FeI 2与FeBr 2联系,将SO 2与CO 2联系,同学们的漏洞在于易在迁移时注重相同点,忽略差异,思维定式严重,溴

化亚铁中还原性Fe 2+>Br -,所以少量Cl 2只能将Fe 2+氧化,Br -不参加反应,而FeI 2中还原

性I ->Fe 2+,首先被氧化的是I -,Fe 2+不参加反应,若忽视差异照猫画虎,必然出错。同理,SO 2与CO 2的区别在于SO 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易被次氯酸盐氧化,因此该反应是氧化还原

反应而非简单的复分解。

C 选项中同学们易忽略量的关系,审题时应注意“至中性”这一限定条件,以H +与OH

-的中和反应作为主要矛盾加以考虑,而不要将两个离子反应简单相加。

D 选项中同学们容易忽视Fe 3+能将I -氧化所以二者不能共存的事实,简单地将题意理解成氢碘酸作为强酸能将Fe (OH )3溶解。

正确答案:A .2I -+Cl 2I 2+Cl 2

B .Ca 2++2ClO -+H 2O +SO 2CaSO 4 ↓+H ++Cl -+HClO

C .2H ++-24SO +Ba 2+

+2OH -BaSO 4 ↓+2H 2O D .2Fe (OH )3+6H ++2I -2Fe 2++I 2+6H 2O

提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易错点有:①拆与不拆;②是否符合事实;③局部约分;④量的关系。书写或判断时应特别注意这几点。

四、反馈练习

1.(2006全国Ⅱ)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 3+

+4NH 3·H 2O -2AlO +4+4NH +2H 2O B .澄清石灰水与少量苏打溶液混合:Ca 2++OH -+-3HCO CaCO 3↓+H 2O C .碳酸钙溶于醋酸:CaCO 3+2H +Ca 2++CO 2 ↑+H 2O

D .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2Fe 2++Cl 22Fe 3++2Cl -

2.(2006上海)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H 2SO 4与Ba (OH )2溶液反应:Ba 2++2OH -+2H ++-24SO BaSO 4 ↓+2H 2O

B .Ca (HCO 3)2与过量Ca (OH )2溶液反应:Ca 2++-3HCO +2OH -CaCO 3↓+-

23CO +2H 2O

C .Na 2CO 3溶液中通入少量CO 2:-23CO +CO 2+H 2O

2-3HCO D .CH 3COOH 溶液与NaOH 溶液反应:H ++OH -H 2O

3.(2006江苏)一定能在下列溶液中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 .含有大量Al 3+的溶液:Na +、+4NH 、-24SO 、Cl -

B .c (H +)1×10

-13mol·L -1的溶液:Na +、Ca 2+、-24SO 、-23CO C .含有大量Fe 3+的溶液:Na +、Mg 2+、-3NO 、SCN -

D .含有大量-3NO 的溶液:H +、Fe 2+、-24SO 、Cl -

4.(2006上海)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 )

①测定溶液的pH ,溶液显强碱性;

②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③在上述溶液中再滴加Ba (NO 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④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 (NO 3)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

A .一定有-23SO 离子

B .一定有-23SO 离子

C .不能确定Cl -离子是否存在

D .不能确定-3HCO 离子是否存在 5.(2007北京)在由水电离产生的H +浓度为1×10

-13mol·L -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①K +、Cl -、-3NO 、S 2-;②K +、Fe 2+、I -、-24SO ;③Na +、Cl -

、-3NO 、-24SO ;④Na +、Ca 2+、Cl -、-

3HCO ;⑤K +、Ba 2+、Cl -、-3NO 。 ( ) A .①③ B .③⑤ C .③④ D .②⑤

6.(2007江苏)向存在大量Na +、Cl -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NH 3后,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

在的离子组是 ( )

A .K +、Br -、-23CO

B .Al 3+、H +、-4MnO

C .+4NH 、Fe 3+、-24SO

D .Ag +、Cu 2+

、-3NO 7.(2007全国Ⅱ)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

A .醋酸钠的水解反应:CH 3COO -+H 3O +CH 3COOH +H 2O

B .碳酸氢钙与过量的NaOH 溶液反应:Ca 2++2-3HCO +2OH -CaCO 3↓+2H 2O +

-23CO

C .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C 6H 5O -+CO 2+H 2O

C 6H 5OH +-

23CO D .稀硝酸与过量的铁屑反应:3Fe +8H ++2-3NO 3Fe 3++2NO↑+4H 2O 8.(2007四川)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浓烧减溶液中加入铝片:Al +2OH --2AlO +H 2↑

B .以石墨作电极电解氯化铝溶液:2Cl -+2H 2O

2OH -+H 2↑+Cl 2 ↑ C .硫酸亚铁溶液与稀硫酸、双氧水混合:2Fe 2++H 2O 2+2H +2Fe 3++2H 2O D .硫酸氢钠溶液与足量氢氧化钡溶液混合:2H ++-24SO +Ba 2++2OH -BaSO 4↓+

2H 2O

9.(2007重庆)对下列反应①KHCO 3溶液与石灰水反应;②Na 2SO 3溶液与稀盐酸反应;③Si

与烧碱溶液反应;④Fe 与稀硝酸反应,改变反应物用量,不能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2008江苏)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2Cl -+2H +H 2↑+Cl 2↑

B .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

CH 3CHO +2+23)Ag(NH +2OH

-CH 3COO -

++4NH +3NH 3+2Ag↓+H 2O C .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 2:CO 2+H 2O +2C 6H 5O -2C 6H 5OH +2-23CO

D .Na 2SO 3溶液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5-23SO +6H +

+2-4MnO 5-24SO +2Mn 2++3H 2O

【反馈练习答案】

1.D 2.AC 3.A 4.BC 5.B 6.A 7.B 8.C 9.B 10.BD

专题三 化学中的常用计量

化学中常用的量有: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要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常用的量,要注意单位的准确和规范,以及它们的联系和换算等,特别要注意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识记、理解和应用。

一、知识整理

1.知识网络

2.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M :物质的摩尔质量 m :物质的质量 n :物质的物质的量

(1)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2

121n n V V = (2)两个推论:

①同温同压下:气体密度之比等于气体式量之比2

121ρρM M = 2

1ρρ称为气体1对气体2的相同密度 ②同温同体积下: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2

121n n P P = 二、重点知识解析

气体式量的计算方法:

(1)密度法:M =ρm V m ρm :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g·L -1。

V m :气体摩尔体积,22.4 L·mol -1。

M :气体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等于式量。

(2)相对密度法:2

121ρρM M = (3)公式法:总总n m M =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1】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 I -离子被氧化为I 2时失去电子2N A

B .标准状况下,2.24 L 甲烷和氨气的混合气,所含电子数是N A

C .标准状况下,2.24 L SO 3中含0.1 N A 个SO 3分子

D .1 mol F 2和Ar 所含质子数均为18 N A

【知识点】物质的量及其他相关物理量间的关系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BD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量及其他相关物理量间的关系,掌握这部分知识时要注意:

(1)摩尔质量与式量之间的关系

区别:①概念不同;②摩尔质量有单位,式量无单位。

联系:二者在数值上相等。

(2)用到22.4 L·mol -1,要注意是否为标准状况(0℃,1.01×105Pa ),是否为气体,SO 3、

H 2O 、C >4的烃在标准状况下不为气态。

(3)用到N A 时看清是何种微粒(原子、分子、电子、质子、中子)。

【例2】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1 mol 羟基含有10 N A 个电子

B .通常情况下,17 g NH 3含有10N A 个质子

C .水与Na 2O 2反应时,每产生16 g O 2有N A 电子转移

D .标准状况下,22.4 L 任何有机物气体所含原子数均大于4 N A 个

【知识点】物质的量及其他相关物理量间的关系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AD

【思路解析】A 中羟基为电中性原子团,其电子数与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每个羟基有9个电子,所以1 mol 羟基应含有9N A 个电子;B 中17 g NH 3即为1 mol NH 3,其所含质子数与状态无关,有10 N A 个质子;C 中水与Na 2O 2反应,Na 2O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1 mol Na 2O 2与水反应,转移1 mol 电子,同时生成0.5 mol O 2;D 在标准状况时,22.4 L 有机物气体中的C 2H 2、CH 2O 所含原子数均等于4 N A 个。

【例3】由CO 2、H 2、CO 组成的混合气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该混合气中CO 2、H 2、CO 的体积比是

A .29∶8∶13

B .21∶1∶14

C .13∶8∶29

D .26∶16∶17

【知识点】气体定律的应用

【能力层次】综合应用

【答案】CD

【思路解析】混合气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可知混合气的平均式量与氮气的式量相等。其中CO 的式量为28,其含量不影响平均式量,为任意值;CO 2与H 2的平均式量要为28,其体积比为13∶8。

【例4】相同温度和压强下,体积比为1∶9的HCl 和H 2O (g )混合气体,完全冷凝后所得盐酸的质量分数是

A .5%

B .10%

C .15.6%

D .18.4%

【知识点】气体定律的应用和其他物理量间的换算

【能力层次】应用

【答案】D

【思路解析】此法主要用于选择题的解答。有些计算选择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需要计算,但只要注意审题,稍加分析,便可以目测心算,得到准确答案。气体的体积比在相同状况下,即为其物质的量之比,混合物中,HCl 与H 2O 物质的量之比为1∶9,由于水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 ,HCl 的摩尔质量为36.5 g/mol ,HCl 的摩尔质量约为水的二倍,所以所得盐酸水与HCl 的质量之比约为1∶4.5,进而得出结论,答案为:D 。

【例5】在标准状况下由CO 和CO 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 L ,质量为24 g ,此混合气体中C 和O 两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4∶7

B .3∶4

C .2∶7

D .7∶4

【知识点】气体定律的应用和其他物理量间的换算

【能力层次】应用

【答案】A

【思路解析】CO 和CO 2的物质的量为:n =

L/mol 22.4L 44.13L/mol 22.4L =V =0.6 mol 设CO 的物质的量为x ,CO 2的物质的量为y

则?

??=+=+g 244428mol 6.0y x y x ∴x =0.15 mol y =0.45 mol

∴n (C )∶n (O )=(0.15+0.45)mol ∶(0.15+0.9)mol =4∶7

四、反馈练习

1.(2007北京)对相同状况下的12C 18O 和14N 2两种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质量相等,则质子数相等

B .若原子数相等,则中子数相等

C.若分子数相等,则体积相等D.若体积相等,则密度相等

2.(2007上海)下列有关物理量相应的单位表达错误的是()

A.摩尔质量g/mol B.气体摩尔体积L/mol

C.溶解度g/100 g D.密度g/cm3

3.(2007海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分子的大小决定

B.一定温度、压强下,气体体积由其物质的量的多少决定

C.气体摩尔体积是指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 L

D.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等,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一定不等

4.(2007宁夏)若N 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Cl2作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为N A

B.在0℃,101 kPa时,22.4 L氢气中含有N A个氢原子

C.14 g氮气中含有7 N A个电子

D.N A个一氧化碳分子和0.5 mol甲烷的质量比为7∶4

5.(2007上海)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11.2 L的甲烷气体含有甲烷分子数为0.5 N A个

B.14 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物中总原子数为3 N A个

C.0.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钠离子数为0.1N A个

D.5.6 g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 N A个

6.(2007四川卷)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 CHCl3中含有的氯原子数目为3 N A

B.7 g CnH2n中含有的氢原子数目为N A

C.18 g D2O中含有的质子数目为10 N A

CO数目为0.5 N A

D.1 L 0.5 mol/L Na2CO3溶液中含有的-2

3

7.(2007江苏)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 23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24 L C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0.3×6.02×1023

B.0.1 L 3 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有的+

NH数目为0.3×6.02×1023

4

C.5.6 g铁粉与硝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一定为0.3×6.02×1023

D.4.5 g 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数目为0.3×6.02×1023

8.(2007广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48 g O3气体含有6.02×1023个O3分子

B.常温常压下,4.6 g NO2气体含有1.81×10 23个NO2分子

C.0.5 mol·L-1CuCl2溶液中含有3.01×10 23个Cu2+

D.标准状况下,33.6 L H2O含有9.03×10 23个H2O分子

9.(2007全国Ⅰ)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他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p(Ne)>p(H2)>p(O2)B.p(O2)>p(Ne)>p(H2)

C.p(H2)>p(O2)>p(Ne) D.p(H2)>p(Ne)>p(O2)

【反馈练习答案】

1.C 2.C 3.B 4.C 5.B 6.B 7.D 8.A 9.D

专题四分散系

分散系包括溶液、浊液和胶体三部分,重点是溶液,它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溶质的溶解有物理和化学两个过程同时发生,因此有吸热和放热现象。要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水合物、风化、潮解等概念。对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平衡要有较深刻的理解,熟练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进而掌握析晶的条件和有关计算,以及几种浓度的表示方法和相互的换算。

对于胶体要掌握其本质特征,了解它的主要性质、凝聚方法、净化方法(渗析)和三种胶体的制备方法。

一、知识整理

1.知识网络

2.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2)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3)分散剂:能分散分散质的物质。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二、重点知识解析

1.关于溶液的几个重要概念

(1)质量分数:某温度下,100 g 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2)物质的量浓度:c =n /V ,1L 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注意:两溶液混合,一般情况下,V 混<V 1+V 2,计算时,V 混=混合溶液总质量/混合溶液密度;若题目告知可忽略体积变化,则V 混=V 1+V 2。

(3)体积百分比浓度:例如:氯化氢的溶解度1∶500,1是溶剂水的体积,500是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两者保持同单位;1∶5的硫酸,1是指原来的浓溶液体积,5是外加的水体积,两者保持同单位。

2.溶解度

(1)概念:某温度下,100 g 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单位:克(g ) 四定:定温度、定状态、定单位、定溶剂

例:S =110 g ,m (剂)=100 g ,m (溶液)=21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210

110×100% 说明:①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例外);

②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2)溶解度曲线:只有饱和溶液才有溶解度曲线。同一状况下,溶解度是一个定值,大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和个别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溶解度曲线上每一点对应的都是饱和溶液。掌握以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为代表的三种类型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S /(100+S )=m % c =n /V =1000 ρm %/M

(4)关于溶解度的计算:(必为饱和溶液)

S /(100+S )=m (溶质)/m (溶液) S /100=m (溶质)/m (溶剂)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1】向一定温度下足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w g 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硫酸铜不溶解,其浓度不变

B .硫酸铜可溶解,并达到溶解平衡,其质量不变

C .溶液的浓度不变

D .溶液的质量不变

E .溶液的质量减少

F .硫酸铜变为CuSO 4·5H 2O ,其质量为w ×250/160 g

G .硫酸铜变为CuSO 4·5H 2O ,其质量大于w ×250/160 g

【知识点】饱和溶液及相关计算

【能力层次】理解

【答案】CEG

【思路解析】向一定温度下,足量的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w g 硫酸铜粉末,会有胆矾晶体析出,原溶液水少了,会继续析出晶体,直至剩下的恰好是饱和溶液,晶体在溶液中建立一个动态的溶解结晶平衡。所以饱和溶液的浓度不变,其总质量减少,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250 w /160 g 。

【例2】25℃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S g ,将S g 无水硫酸铜粉末加入到(100+S )g 饱和到铜溶液中,得到一定量的蓝色晶体,若将此晶体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应加入的水的质量是

A .100 g

B .(100+S )g

C .(100-259)g

D .(100-25

16)g 【知识点】溶解度的计算

【能力层次】应用

【答案】A

【思路解析】很多学生拿到本题就开始列未知数解方程,试图算出答案,结果发现所给数据过于抽象,计算量过大而放弃,其实将题目通览后通过流程图不难发现:

将晶体溶解所加的水量就是将S g 无水硫酸铜配成饱和溶液所需的水量,即100 g 。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基本内容

化学 一、上海初中化学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一)学习要求 1.知道分子和原理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能从原子、分子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构成,为进一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 2.识记元素的概念,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并能判断元素的存在形容。 3.知道地壳中、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学会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5.知道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识记碳元素的一些常见的同素异形体以及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二化学用语 (一)学习要求 1.熟练书写常见的21种元素的符号和名称:H、He、C、N、O、Na、Mg、Al、Si、P、S、Cl、K、Ca、Mn、Fe、Cu、Zn、Ag、Ba、Hg。 2.识记常见的原子团的符号和名称:铵根、硝酸根、氢氧根、硫酸根、碳酸根。 3.知道化合价的概念,熟记常见的元素和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只要求掌握C和Fe的可变化合价)。能熟练运用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能应用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 4.能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 5.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能根据化学反应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一)学习要求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会判断比较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2.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述各类反应,理解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作出判断。3.知道中和反应的概念、中和反应放热,理解中和反应过程中常见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能书写若干常见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学会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剂、还原剂。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四、溶液 (1)学习要求 1.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常以某种分散体系的形态存在。溶液是一种重要的分散体系,在生活、生产和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初步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常识性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并知道它们跟溶液的区别。 3.初步体验自然界中充满了“物质溶解成溶液,溶液中析出溶质”的现象。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知道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汇总(超详)

初中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中考必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常见元素、原子图化合价口诀 正一氢锂钠钾银铵根;负一氟氯溴碘氢氧根;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锰有二四六和七,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0永不变;酸根负,一价硝酸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就是磷酸根。 一些常见元素、原子团(根)的化合价 2、初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 白色沉淀:CaCO3、BaCO3、Mg(OH)2、Al(OH)3、Zn(OH)2、AgCl、BaSO4(其中仅BaSO4、AgCl是不溶于HNO3的白色沉淀)微溶于水:Ca(OH)2、CaSO4、Ag2SO4 3、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1)金刚石、石墨:C (2)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S (7)氢硫酸:H 2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苏打: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小苏打:NaHCO3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有毒、误食造成失明甚至死亡):CH3OH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具有酸的通性)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 (17)氨气:NH3(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 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4、常见物质的颜色 (1)固体物质颜色 A 、白色固体: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氢氧化钠、五 氧化二磷、白磷、氧化镁、氯酸钾、氯化钾、氯化钠、 B、黄色固体:硫粉(S) C、红色固体:红磷(P)、氧化铁、铜(Cu)、氧化汞(HgO) .5H2O D、蓝色固体:胆矾CuSO 4 E、黑色固体:木炭、石墨、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铁粉、 F 、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锰酸钾K2MnO4 G、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H、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I 、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锌等金属。

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

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 (1)金属和酸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反应。 例如将锌、铁合金投入稀盐酸中,锌优先与稀盐酸反应。 (2)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最活泼的金属单质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例: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和销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优先置换出银,然后若铁粉有剩余,才能置换出铜。因为先发生反应Fe+2AgNO3=2Ag+Fe(NO3)2,后发生反应Fe+Cu(NO3)2=Cu+Fe(NO3)2。 (3)当酸、碱、盐混合相互反应时,酸碱的中和反应优先于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

例:①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 HCl+NaOH=NaCl+H2O,此反应无明显现象,当NaOH已被完全消耗,又发生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此反应有气泡产生。 ②将NaOH溶液逐滴滴加到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蓝色沉淀。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 H2SO4+2NaOH=Na2SO4+2H2O,此反应无明显现象,当稀硫酸被完全消耗,又发生反应CuSO4+2NaOH=Na2SO4+Cu(OH)2↓。

(4)当碳酸盐与混合溶液反应产生气体、沉淀时,产生“气体”优于产生“沉淀”。例:向稀盐酸与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碳酸钠溶液时,先产生气泡,之后产生白色沉淀。因为先发生的反应是2HCl + Na2CO3=2NaCl+H2O+CO2↑,此反应产生气泡,当稀盐酸被完全消耗,又发生反应CaCl2+Na2CO3=2NaCl+CaCO3↓。 (5)当金属、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时,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 例: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氧化铜和铁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优先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当氧化铜被完全消耗时,铁再与硫酸反应,当硫酸铜被完全消耗时,过量的铁才与稀硫酸反应,即可观察到溶液变蓝,后析出红色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中考化学专题讲座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讲座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考点剖析: 1、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语言工具,熟悉并熟练应用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化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其基本要求是能够理解其意义并能正确书写。 2、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重点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会判断物质的类别并掌握各类物质的读法、写法。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重点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基本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判别。 4、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考热点预测 1、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用化学用语表示微粒或元素化合价,根据物质名称或指定物质类别书写化学式是较典型的题。近年来联系最新科技信息的题目渐多,一般是根据题目提供的化学式说明新物质的元素组成或分子构成情况。 2、物质的结构和分类 分子、原子、离子定义及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是本部分考查的重点,联系环保、化工等问题,考查物质的类别、组成或构成及隶属关系。在介绍一种新物质或有关环保、毒品或中毒的事件后,要求考生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讨论和判断,是较新潮的题型。 3、化学方程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等内容是考查的重点,对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多与书写方程式相揉和,特别是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必考点。 4、质量守恒定律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理论解释是本部分的基础,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各地中考题中的常见题型,如: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反应之中某物质的质量变化、求某物质的化学式或推断物质的组成。 说明:本部分内容在各省市中考题中都有,常常作为中考试题的开篇题,考核率为100%,命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复习技巧点拨 1、掌握规律,把好记忆关,在记忆过程中注意总结,增强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2、复习时要有所侧重,在中考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必考知识点,对于这样的精品知识,复习时要重点突破。 3、抓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我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认识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在概念的形成和运用上更凸显了概念的重 要性。死记硬背的方式会对以后的化学教学有所阻碍更多的是影响了学生学习化 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是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方法谈了一些简单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75-01 在这几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关于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落实问题上一直在困扰着我。学生如果是靠死记硬背的记忆概念就显得很牵强,而且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冲淡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轻松牢记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且还 可以让学生保持着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简单认识。 一、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忽略概念形成的过程,那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生搬硬套的传授,学 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 在做题时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那应该叫做一种条件反射。当遇到一些概念的 灵活与运用的问题和概念的外延的一些问题上就会显得很被动的。因此,化学基 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 形成概念。 教师应该注重对情景的设置和提出有效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 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 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 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 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 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 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二、通过实验渗透概念 初三的化学是启蒙教育,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就这个原因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 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 三、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对于抽象的概念,在没有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应该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 学去获取知识。合适的比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先去想象分子的样子,可以在纸上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 分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微观意识。再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现象: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为什么卫生球放久了会慢慢变小?烟雾的扩散等。 让学生从宏观的感觉中去体会微观粒子的性质,理解分子论概念。元素是一个很 抽象的概念,在建立元素概念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先让学生回忆原子及原子

重要 初中化学5个优先反应原则

初中化学5个优先反应原则 1.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一: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如: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和销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优先置换出银,然后若铁粉有剩余,才能置换出铜. (1)先:Fe+2AgNO3====2Ag+Fe(NO3)2 (2)后:Fe+Cu(NO3)2====Cu+Fe(NO3)2 2.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二: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该酸与盐的反应.如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因为HCL+NaOH====NaCL+H2O(先),此反应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NAOH已被完全消耗,发生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后),此反应有气泡产生. 3.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三:金属和酸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反应,如将锌,铁合金投入稀盐酸中,锌优先与稀盐酸反应. 4.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四:欲检验某混合物溶液中同时含CO2-3 SO2-4和Cl-,应优先检验CO2-3,之后检验SO2-4,最后检验Cl-.具体方法为:取混合溶液少量,先加入少量的稀硝酸,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则证明含有CO2-3(注意此步不能加稀盐酸或稀硫酸);然后加入少量的硝酸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2-4(注意此步不能加入氯化钡溶液).最后再加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稀销酸的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Cl-.相关反应: Na2CO3+2HNO3====2NaNO3+H2O+CO2↑

Ba(NO3)2+NaSO4====BaSO4↓+2NaNO3 AgNO3+NaCl====AgCl↓+NaNO3 5.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之五: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如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氧化铜和铁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优先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当氧化铜被完全消耗时,铁再与硫酸反应,当硫酸铜被完全消耗时,过量的铁才与稀硫酸反应,即: CuO+H2SO4====CuSO4+H2O(先) 溶液变蓝 Fe+CuSO4====Cu+FeSO4析出红色固体 Fe+H2SO4====FeSO4+H2↑(后) 有气泡

人教版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点精析】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 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 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宏观 元素 组成 微观分子 原子核 质子原子 中子离子 核外电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 鸣气及各种溶液。 28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 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ì元素符号 ? ?化学式 4. 化学用语í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1、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 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福建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福建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物质分类 物质溶解性(溶解于水) 常见物质主要化合价

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C + O2CO2 H2O H2↑ + O2↑常见沉淀颜色

常见物质颜色 二、常见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常见现象分析(1)水(蒸馏水) 化学式:H2O 性质: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密度:1.0 g/mL 水污染原因: 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农业生产化肥和农药随雨水注入河流。 备注:海水、矿泉水、河水、糖水、盐水属于混合物。 (2)空气 化学式:空气是混合物,主要成分为N2、O2、CO2、稀有气体 气体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CO2 —0.03%,稀有气体—0.94% 空气污染原因: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过度排放造成酸雨。密度:1.293 g/L (3)氧气 化学式:O2 物理性质: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淡蓝色 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可供呼吸用,是常用的氧化剂 用途:气焊、航天、潜水、登山、医疗、液氧、炸药、炼铁、炼钢等 与各物质反应: ①木炭(C)在氧气中燃烧(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化学方程式:C+O2CO2 反应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②硫(S)在氧气(空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S+O2SO2 反应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③磷(P)在氧气(空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反应现象: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④镁(Mg)在空气(氧气)中燃烧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式)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 A + BC = AC + B 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 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的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质量都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 2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溶剂和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气溶于液体时,固、气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我们习惯上都把水当成溶剂,其它为溶质。) 23、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5、酸性氧化物(属于非金属氧化物):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属于金属氧化物):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6、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物质(如:Na2CO3 .10H2O、CuSO4 . 5H2O) 27、潮解:某物质能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的现象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 能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28、燃烧: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 1、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物理变化: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这种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化学性质: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活泼性---稳定性、酸性---碱性 5、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6、混和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7、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8、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9、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10、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1、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 12、无机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 1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14、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另一种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15、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16、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17、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18、还原反应:这种含氧化合物理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1) 放热反应:反应后使体系温度升高。 包括:燃烧反应、氧化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CaO与H2O反应等。 (2) 吸热反应:需要在不断提供热量的条件下才能发生的反应。 包括:加热分解制氧气。 19、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0、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很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查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2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22、催化剂:这种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 催化作用。 23、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5、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6、相对原子质量:即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 所得的值叫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8、硬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29、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30、化学式: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3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融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就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32、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中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和物,叫溶液。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材料归纳(人教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绝对全,中考必备)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 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 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201X年初中化学:优先反应原则

初中化学6个优先反应原则 一、金属和酸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反应 例如:将锌、铁合金投入稀盐酸中,锌优先与稀盐酸反应。 二、当酸、碱、盐溶液混合相互反应时,酸与碱的反应优先于该酸与盐的反应 如:将稀盐酸逐滴滴加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先无明显现象,因为HCl+NaOH=NaCl+H2O(先),此反应无明显现象,之后开始产生气泡,因为NaOH已被完全消耗,发生反应:2HCl+Na2CO3=2NaCl+H2O+CO2↑(后),此反应有气泡产生。 HCl+NaOH=NaCl+H2O(先) 无明显现象 2HCl+Na2CO3=2NaCl+H2O+CO2↑(后) 有气泡产生 三、当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时,较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第一种情况:一种金属与多种盐溶液混合时,金属优先与最不活泼的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第二情况:多种金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属与一种盐溶液混合时,最活泼金属优先与盐溶液发生置换 反应。总之,金属活动性相差越大越易发生置换反应,即最活泼的金属优先与含最不活泼金属元素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例如:将一定量的铁粉放入硝酸铜和销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铁优先置换出银,然后若铁粉有剩余,才能置换出铜: (1)先:Fe+2AgNO3=2Ag+Fe(NO3)2 (2)后:Fe+Cu(NO3)2=Cu+Fe(NO3)2 四、当金属氧化物和金属的混合物与酸反应时,金属氧化物优先于金属与酸反应 如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氧化铜和铁的固体混合物中,氧化铜优先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当氧化铜被完全消耗时,铁再与硫酸反应,当硫酸铜被完全消耗时,过量的铁才与稀硫酸反应,即: CuO+H2SO4=CuSO4+H2O(先) 溶液变蓝 Fe+CuSO4=Cu+FeSO4析出红色固体 Fe+H2SO4=FeSO4+H2↑(后) 有气泡 五、当酸与两种可溶性盐溶液混合反应有气体、沉淀生 成时,产生“气体”优先于“沉淀”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质软),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 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润滑剂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 2 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 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 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金属。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 2: C+O 2 点燃CO 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 2 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 2 ↑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用:冶金工业 2Fe 2O 3 +3C 高温 4Fe+3CO 2 ↑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A) (B) (C) (D)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A)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B)(C)(D)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A) (B) (C) 排水法:气体难溶于水(A) 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B) 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C) CO只能用排水法(有毒,密度与空气相近,不能用排空气法) CO 2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要溶于水、跟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 3+2HCl==CaCl 2 +H 2 O+CO 2 ↑ 2) 发生装置:左图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基本概念和理论

/初三化学(下)总复习测试卷(一)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C:12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市场上销售的食盐种类有加钙盐、加锌盐、加碘盐等,这里的“钙”、“锌”、“碘”是指( ) A 、分子 B 、元素 C 、单质 D 、阴离子 2、下列现象,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①有水滴产生的过程 ②浓硫酸放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了 ③碳酸氢铵露置空气中质量减轻了 ④爆炸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下列变化中,可以用来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是( ) A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氮气和氧气 B 、分解液态水得到氢气和氧气 C 、分离KNO 3和NaCl ,得到KNO 3晶体 D 、对天然水加热时有气泡冒出 4、已知用碳还原烘干的铬酸钠可制得氧化铬4Na 2CrO 4+4C+O 2==4Na 2CO 3+2Cr 2O 3,在这反应前后的两种含铬的化合物中,铬的化合价依次是( ) A 、7、3 B 、6、3 C 、6、5 D 、5、6 5、下列各组物质中,在物质分类里前者从属于后者的是( ) A 、纯净物、混合物 B 、氧化物、化合物 C 、单质、化合物 D 、金属、非金属 6、过氧化氢(H 2O 2)是隐形眼镜的洗液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 、它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C 、它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 D 、它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7、一个CO 分子的质量为a 千克,其中氧原子的质量为b 千克,若以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则C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 、b a a -8 B 、b a a -12 C 、b a a -16 D 、b a a -32 8、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或通入到水中,所得溶液pH 小于7的是( ) A 、CuO B 、CaO C 、CO 2 D 、NaCl 9、使25克甲与5克乙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10克甲和11克丙,还有另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0、44、18,其化学式分别用A 、 B 、 C 、 D 表示,则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B==C+D B 、A+2B==2C+D C 、2A+B==2C+ D D 、2A+B==C+2D 10、现代医学证明,人类牙齿由一层称为碱式磷酸钙的坚硬物质保护着。碱式磷酸钙 的化学式中除钙离子外还含有一个氢氧根离子和三个磷酸根离子(PO 43-),则其化学式正 确的是( ) A 、Ca 2(OH)(PO 4)3 B 、Ca 3(OH)(PO 4)3 C 、Ca 4(OH)(PO 4)3 D 、Ca 5(OH)(PO 4)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