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

----钭蓓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认识测力计的构造和功能,明白它的原理,然后学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过程,从认识弹簧测力计------使用弹簧测量计的注意事项-----感知力的大小------使用弹簧测力计----制作弹簧测力计(课后完成的作业)。

在我的课中,有一个重点没有抓好,就是在刻度上,应让学生自己先看先说,从他们说当中找出问题,再从这个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在刻度上还应注重一小格的观察,一大格的观察可以简单带过。上课要有自己的突破,不要按部就班。在课堂中要注重实验器材的管理,要到用的时候才发,实验做完马上收回,即使第二个实验还要用也先收回,到第二个实验时重新再发。在实验课前,先问学生了解下他们的已有知识。

这堂课可以有几个地方可以如下改动:1、导入上,可以用橡皮筋别上曲别针,分别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挂上重物。从而引出力有大小,测量力的大小。2、数据上,先不告诉学生要调零,让他们测同一个钩码,处理数据时会发现他们的大小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在今后的科学课上,应该多用一些好的导入,先多模仿一些别人好的课,然后再寻找自我突破。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 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 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展示问题: 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学生活动1 学生复习、讨论后回答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维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 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t s v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 课前准备

最新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精编版

2020年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 案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测量力的大小》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牛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学生自备各种各样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课:(由拉力器引出课题与弹簧测力计可以测力的原因) 同学们,认识老师带来的物品吗?(是拉力器)谁会用?请两位同学来试一下吧。通过两位同学来拉拉力器,你们发现了什么?(一位力气大一位力气小)?是怎么判断力气大小的?(弹簧拉伸的长短)<板书:受力大,伸长长> 看来弹簧的这个特点可以帮我们测试出力的大小<板书:测量力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专门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的里面也有弹簧存在,所以叫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也常被叫做弹簧秤。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初步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 在我们用它来测量力的大小时,先来了解一下它吧。请同学仔细观察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猜想一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提出观察要求:A、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观察任务。B、小组成员一起观 察,共同讨论。C、讨论结束放下手中的测力计,迅速坐 好,举手示意老师。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3)老师总结(出示课件) 2、重点讲解测力计中的刻度。 (1)观察测力计上面的数字与符号,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有两个单位“牛顿”“克力”) 讲解: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规定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2)再观察:测力计中1小格代表多少牛?1大格代表多少牛? (3)学读测力计中的数据:1牛、2.5牛、4牛。 (4)感受测力计1牛与5牛的力大约是怎样的。 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演示使用方法,共同来测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其中一位同学的测力计指针不在零刻度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 黄盖中学沈小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 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提环、外壳 使用方法:1.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的位置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评课稿 教科版

《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从头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 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两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明确正确的实验操作。 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严紧,学生活动设置恰当。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设情境有新意 力学部分的教学离不开牛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了苹果,既渗透了科学史部分的教学,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增加了时代的意义(乔布斯与苹果)。 2.课堂教学注重与原有知识的连接 以尺子、量筒等学科测量工具来引出弹簧秤,这样做既不突兀,又回顾了已有的知识。 在讲解弹簧秤的读数时,类比温度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较快明白正确的操作,又一次明确温度计的读数。 3.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取材便当,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 学生实验用具弹簧秤与教师演示用弹簧秤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让学生明白例外的弹簧秤量程和最小刻度例外,使用时应当注意观察。

估计被测物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工具来科学测量。 4.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任一个引导者。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思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应当注意避免以偏概全,让理念流于形式,降低教学效率。本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欠妥: 1.课堂时间分配不当 教师设计的两个学生活动,本意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一个课时很难完成。勉强进行导致了课堂教学不统统,而进行的活动因为时间不充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人认为本堂课可以换个处理方法:或者分成两个课时,或者简化“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教学。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较低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得出预期的答案。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太高,过于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出现较多相同答案。 3.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密 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补充这两点,还要进行教师示范。 4.“1牛顿(N)=100克力(gf)”的含义 学生从书上获得“1牛顿(N)=100克力(gf)”这个公式并没有实际概念,在进行讲解时应当明确说明1牛的力相当于重100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 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 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 * 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从公式v =s t 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 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下面我们实际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3页至第24页。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平均速度?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测量小车下滑一段时间运动的路程,然后运用测量的s 和t 的值计算小车在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对应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 【实验过程】 (1)用木块将带槽的木板支成斜面,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的数据填入表中。(后面测得的数据也都填入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在斜面顶端的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 4 课〗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吉林省靖宇县保安希 望小学梁晓芳【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运动和力》单元的过渡课,在这 一课中,孩子们要学习使用测量力的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 都比较简单。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感知力是有大有小,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摩 擦力的大小是多少。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弹力的认识。本课有三个活 动。 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 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主要是测量重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提示了 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提供了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引导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让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学生分析】弹簧测力计是一种新的测量工具,跟学生在三年级时使用的温度计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在“玩中 学”、“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策略】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 小组自主合作.? 3.. 兴趣探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3、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 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力的单位,理解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平板测力计、钩码、剪刀、沙袋、矿泉水、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等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弹簧、沙袋、钩码、重物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引出课题? 1、掰手腕游戏???老师请二位同学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2、拉拉力器????让两个学生上去拉,引起学生思考:谁的气力大一些,究竟大多少呢?有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尹秀英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本课有三个活动:1、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2、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提醒学生使用测力计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并填写好记录表。3、对比实验(水平,垂直拉动文具盒)。这个活动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来安排的。4、课外拓展,做橡皮筋测力计。本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最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学习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 教学策略: 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自主合作. 3..兴趣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技能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沙、橡皮筋测力计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掰手腕,举重,拔河}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识吗?生答 师:他的名字叫拉力器。怎么拉呢?师讲述拉拉力器的方法。 师:你先来。学生拉拉力器,现在老师来,我们两个谁的力气

测量平均速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停表) (刻度尺+=t S v 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小组分组实验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教学反思: 三、板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实录 一、初步感受重力 师:同学们一定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吧,你能不能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能 师:出示一袋米,一个勾码。 勾码认识吗?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勾码。 师:你用手估计一下,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每个同学都用手来试一试,然后我们来交流,好吗? (生活动:感受米和勾码的重量) 师:谁来告诉我,到底谁重谁轻? 生1:勾码轻,米重。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2:米轻,勾码重 师:那究竟谁重谁轻呢?下面有一个挑战,用上这个小工具(师出示一个自制测力计),来比一比谁重谁轻,允许同学们做记号。 (学生进行操作,师巡视,提醒学生不要焦急,没做完继续做。)师:有结果了吗?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老师这里有一个大型的(出示演示用的自制测力计)

生1:上台演示,作记号。 师:告诉我,你们组的结果是什么?谁重谁轻? 生1:米重勾码轻。 师:你们是怎么比出来的? 生1:因为米袋子压得下,勾码的记号在上面。 师:有没有不同的结果?或者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记号的方法不一样,他在哪里做的记号?(指针处)这一次是在指针处做记号。你们的结果是? 生2:米重、勾码轻 师:这两种做法原理都一样吗?(一样) 这个结果跟你们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米和勾码的重量就是科学中的重力,一起读“重力”。 二、测勾码的重力和米的重力。 师:米受到的重力比勾码的重力究竟重多少?用这个方法比不出来。所以我们要用到一个新工具:弹簧测力计(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师:请每个小组领一个弹簧测力计,比较弹簧测力计与我们刚刚用的小工具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分发测力计,师宣布:开始,看谁找到的相似点多) (生领取材料,观察) 汇报交流: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

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五年级科学测量力地大小教学设计课题

实用文档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运动和力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力,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试操作中掌握技能,启发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指导学生明白怎样做才不会超过测力计最大的测量值,熟悉并掌握力的单位“牛”。本课有三个活动:1、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 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2、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时提醒学生使用测力计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并填写好记录表。3、对比实验(水平,垂直拉动文具盒)。这个活动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来安排的。4、课外拓展,做橡皮 筋测力计。本教学设计试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最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究学习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落实在教学之中。 教学策略: 这节课主要用了三个教学策略。

1. 多媒体辅助教学 2.小组自主合作. 实用文档 3..兴趣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技能目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勤于思考、大胆解释、乐于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读和规范的测量操作 三、教学准备: 1、弹簧测力计、钩码、小车、沙、橡皮筋测力计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师:在上课前,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班谁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俩比一比谁的力气大,同学们有什么好方法吗?生:{掰手腕,举重,拔河}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看,你们认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停表)(刻度尺+=t S v 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小组分组实验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五年级科学上册 测量力的大小教案 教科版 (2)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第4课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4课《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物体结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些能力可以保证学生自主完成对弹簧测力计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认识。 而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测量,发现测量结果不准确时在回过头来反思自己的测量方法有那些问题从而归纳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 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秤。 【教学难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钩码一盒、长条形的硬纸板、橡皮筋、弹簧。 2、教师准备: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刻度板的模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看,这是什么?(老师出示一个握力器)。 学生回答。 师:它是我们健身用的,它还一个作用,可以看出谁的力气大,谁的力气小。 谁愿意来比一比,那我们就选择我们班力气最大的两个男生。 请你们先来猜猜谁的力气大。学生猜测。 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学生比赛。 通过什么可以说明谁的力气大呢?学生回答。 2、指出:握力器这里有一个弹簧。(板书:弹簧) 它有一个特点:受力大,伸长长。 于是人们就利用这个特点,设计出一种专门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测力计。 (板书:测力计)。 测力计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板书:测量力的大小) 今天我们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1、认识几种类型的弹簧测力计。 (出示)平板式测力计、手柄式测力计、圆筒式测力计和条形盒测力计。 (学生齐读) 师指出:条形盒测力计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 2、观察和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出示:这是一个弹簧测力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有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

4 测量力的大小 【教材简析】 《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重力、弹力、反冲力等,用这些力作动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了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动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本节课要研究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力是有大小的,并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试力的大小。在测量操作中掌握科学技能,使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并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是牛。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弹簧测力计。教材中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弹簧测力计,说明弹簧测力计的种类有很多,但不管哪种弹簧秤,其原理都是相同的,然后展示了一种条型盒式测力计的各部分名称。指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构造。教材通过让学生慢慢用力拉弹簧来理解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的原理。本部分的难点是认识力的单位,教材通过条型盒测力计的放大图片和文字介绍,使学生认识力的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弹簧测力计。 第二部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材出示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时的注意事项,目的是提示学生要正确使用测力计。然后通过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小,来掌握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长时间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 第三部分: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喜欢的实验方法去探索和总结,充分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力的大小已经具有许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力的具体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得,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就是根据弹簧的特性制成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对弹力加深理解,还能为下一节课中的摩擦力的探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邢台市第三中学祝林涛 课题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 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实验材料停表、斜面、米尺、小车、气球 教学方法讲解、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引入新课复习准备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数据处理讲评2012年奥运会百米飞人大赛,博尔特 再次卫冕,成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 人。 同学们,想知道他跑得到底有多快, 速度是多少吗 同学们积极响应,充分调动起学习 热情。 出示练习: 1.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 快慢。 2.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国际单 位是。 3.我们常用来测量长度,利用来测量 时间。 4.从速度公式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 运动物体的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 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平均速度。 5.如图所示,停表的 示数为mins。 学生认真答题,展示答案并更正错误 如何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及所需测量的物 理量都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答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及教学反思 物理教案是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那么测量平均速度这课的教案怎么设计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中物理,供各位教师参考。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

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三、教学策略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