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修订版毛概期末复习重点

2013年修订版毛概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8年毛泽东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

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重要指导意义);

⑥党的建设理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将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内容主要包括: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理论;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理论;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②“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③“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④“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它内在的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

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同时也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略)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道路依据及其内容

①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②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③中国革命的敌人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④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⑤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⑥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的两个联盟:

①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统一战线的基础);

②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2.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

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①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的问题,正确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此时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此时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矛盾主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土改完成后逐步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6月提出12月形成完整表述

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化”(主体):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两翼):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略)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手工业: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①办手工业供销小组;②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③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A.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B.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C.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D.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E.有利于争取和团结那些原来同资产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三个步骤:A.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B.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C.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1956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④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又一个历史性伟大胜利;

⑤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结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这些弯路和失误同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十八大的新看法)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①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②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

③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④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敌我矛盾:分清敌我,专政;人民内部矛盾:分清是非,民主

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的内部矛盾

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方针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民主集中制原则

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⑥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⑦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根本着眼点:调动一切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①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战略目标: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两步走战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③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统筹兼顾(党八大)

④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3.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⑤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⑥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⑦关于科学和教育

“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的劳动/ 教育制度;半日制的劳动/ 教育制度

⑧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②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③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③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④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⑤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含的新概念。

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在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

③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

④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③历史实践表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者“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③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党的优良传统,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臶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走改旗易臶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晚上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画面;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大繁荣;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等)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①突出强调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②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988年9月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臵。

三、坚持科学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①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②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③发展必须统筹兼顾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邓小平最先提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三个阶段性目标

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③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

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2010年11月29日习近平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力量)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①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②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④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①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A.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臵一句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管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B.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其他各方面改革也要与之相适应、相衔接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改革、发展、稳定的同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②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③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注重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

④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和改革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起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

原因:①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②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④为了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逐步形成)

①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②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以开放带改革,以改革推开放,改革开放互相促进,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就的重要经验

③统筹国内发展(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和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发展的手段);

④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②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的总结。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①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

②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臵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

③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

④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臵中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离开了所有制经济,就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了促进多层次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臶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①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一切反应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为:

①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占主体的分配原则;②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主题分配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要性,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就其内容而言有三种形式:①以劳动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②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③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3)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④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客观要求,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总体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基本原则:

①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②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③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④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目标:

①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②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③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能够被全社会共同接受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

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⑤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条件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①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②着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③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转向驾驭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⑤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2.发展教育和科学

①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愈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1)要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2)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臵;

(3)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

②这回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要面向实际、立足国情,以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研究回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1)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3)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4)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臵教育资源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必要条件之一);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①深化教育领域改革;②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③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④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⑤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①改进社会治理方式;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③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④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

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目标: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②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完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

③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④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树立尊重自然(首要态度)、顺应自然(基本原则)、保护自然(重要责任)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①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③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④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强烈期盼;

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第二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行成和确立

1984年6月邓小平

18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①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②两制并存;③高度自治权;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①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③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步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示范作用。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1984年12月19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4月13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的、可行的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本着建立互信、搁臵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

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

①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②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③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④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1)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大局稳定;

(2)要努力增进两岸民众福祉,让更多民众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坚定振兴中华的共同信念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一节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略)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①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③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形势下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际:

①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②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不会中断,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

③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

④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我国发展面临来自国际方面的挑战和不断影响:

①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将对我国稳定出口增加难度;

②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③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可能持续动荡

国内:

①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巩固;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③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④制度优势日益显现

我国发展面临来自国内方面的挑战和不断影响:

①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②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第二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和平发展道路:

①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②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

③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特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内涵:

①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②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国内意义:

①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④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利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国际意义:

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避免了那种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对外武力扩张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

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

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引导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体系变革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②我们党还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提出

1955年万隆会议被许多亚洲国家接受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习近平)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为什么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①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由我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决定的;

②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①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必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②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重在推进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坚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如何做到建设和谐世界?

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①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②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③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③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为什么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

①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③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④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它的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它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特点: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①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③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大局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①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

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③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①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②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质: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随着阶级关系、阶层关系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②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为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

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①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

②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第四节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①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②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3)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

①我军不仅要保卫传统的领土领海安全,而且要保护海洋、太空、网络电磁空间等新型安全领域的安全;

②我军不仅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也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做到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军事力量就要到达哪里;

③我军不仅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而且也要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和稳定,为国际和地区提供公共安全产品

1997年,中央军委提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

①到2010年,重点压缩规模、优化结构和发展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为今后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②到2020年,力争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③再经过30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三、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是党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思想,科学概括了我军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我军战斗力生成的源泉。

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①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②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

③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把握的战略基点)

④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

⑤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重要目标性要求)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①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

(1)要进一步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健全军民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推动军用民用高新技术相互转移;

(2)要进一步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体制机制,拓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的渠道,把军地通用人才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3)要进一步推进军队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生产和维修等保障社会化,全面建设军队现代后勤,建立健全三军一体、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军队保障体系;

(4)要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经济发展的结合,在国家经济建设整体布局中兼顾国家安全,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国防要求,在民用生产制造中储备国防生产动员能力,在民用物资储备中增加军民两用动员物资

②紧紧依靠人民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1)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创新人民战争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和发展人民群众参展支前的新途径新方法;

(2)要发扬光大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局面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一节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始终坚持工人先锋队的性质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毛概第一章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主要是:第一,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渊源;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而复杂的人民大革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一种历史的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苏俄革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中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事业。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思想进入曲折发展阶段,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毛泽东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形成了新鲜活泼和、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它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丰富的实践及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和丰富经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与科学内涵 自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后,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和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曾对这一概念作出概括与说明。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

毛概各章节考试重点

毛概各章节考试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揭示了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总之,新民主主义革

2019年毛概考试重点考点归纳

2019年毛概考试重点归纳必考内容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

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 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 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内容:①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 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 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 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 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优秀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大学毛概考试简答 论述题重点汇总(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答:a、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c、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 2、为什么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A、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B、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C、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3、为什么必须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

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而采取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我国之所以采取这一制度,既是由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民族特点所决定的,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说和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2017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第一章 1.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幵拓着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 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 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 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幵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毛概各个章节的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同XXX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2016毛概考试重点总结笔记详细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

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容 ⑴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论成果是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容:①新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开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

2017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2017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

毛概各章重点总结整理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

2015版(修订版)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重大意义: 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本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答:(1)科学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2)重要意义: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枝柱;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一是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其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其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3)其历史地位:一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是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是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4、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1)其科学内涵: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其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3)其历史地位: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其次,它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理论意义)。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再次,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实践意义)。实现中国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经济支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发展观能使中国持续富强、人民持续

郑州大学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开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

毛概2015版整理版

复习提纲152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P96)(旧P136) 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答: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P103)(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P104))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应有清醒的思想准备。(P100)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及其意义(P112-115) (1)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2)意义: 第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揭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 揭示了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的的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