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与“中体西用”说的提出

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与“中体西用”说的提出

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与“中体西用”说的提出
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与“中体西用”说的提出

洋务运动的文化意义与“中体西用”说的提出xx

19世纪60-----90年代,奕沂、曾国藩、左宗裳李鸿章、张之洞等出于御外侮、平内患的双重目的,发动了以引入西方科技,“求强”、“求富”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他们发起洋务运动的初衷在于援西洋之长以扶清廷统治大厦之将倾,但“结果和它的愿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下来”

(1)。以这些清廷重臣为始作俑者引入中华大地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意识形态,按照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艰难而又缓熳、却亦是不可阻挡地成长、壮大,并终于将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王权专制主义制度送进坟墓。这正如洋务派巨擘张之洞的弟子张继煦所评曰:

“虽为公(张之洞)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

(2)

洋务运动在文化方面的客观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端:

(一)揭开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序幕,初步奠定近代文化的物质基础。洋务运动的实绩在于开办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批具有近代性质的大机器工业,产业分布比较齐全,有冶金、机械、煤炭矿产、军工、纺织等等,实际上形成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业框架。这些企业总数48个,资本总额2263万元,拥有工人四万人左右,其中500名工人以上的企业工人总数约三万。

(3)洋务运动还初步改变了中国交通运输和通讯的落后状况,建立了包抬轮船二十余艘、五万总吨位的轮船招商局,筑成铁路数百公里,“电线已环绕丁十八行省间”

(4)。(二)传播近代科技知识,培养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

洋务派认识到“惟洋人制造确有精理,不从学堂出身者只能步其后尘,不能独出奇异,则西学馆之设,自不可少”

(5)。“自京师设立同文馆招选满汉子弟延请西师,天津、上海、福建、广东仿造枪炮船械之地,无不兼设学堂,风气日升,人才蔚起,海防洋务,利赖良多”

(6)。

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创生,不仅新式学堂遍及各地,而且开始了大规模的出国留学教育。留学生中当然不乏声色犬马之徒,但毕竟产生出像詹天佑这样的杰出科技人才和像邓世昌这样的优秀军事将领。从此,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近代知识分子开始出现在中国社会历史舞台,并扮演了时代前驱的角色。

(三)促成社会风气的转变。洋务运动大规模地引进“西学”、“西艺”,强烈冲击了封闭保守的社会风气。“夷情叵测,反复靡常,利器精兵,百倍中国。其所以送其贪纵者,不过持其长技耳。长技为何?一在战舰之精也,一在机器之利也。

然彼有其战具,我非不可以购求;彼有其机巧,我非不可以学习”

(7)。学西夷之长、兴洋务之业,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时人对比道:

“咸丰初元,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是,以是虽有其说而不敢质之于人,不谓不及十年而其局大变也。今则几于人人皆知洋务矣。”

(8)中国传统的贵义贱利、重农轻商观念开始发生动摇,“崇尚西学、仿效西法,渐知以商力浚利源,与西商并驾齐驱而潜夺其权”

(9);“逮其久,风气渐开,凡人心智慧不同,且将自发其复,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商大贾必有仿照西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

(10)。(四)引发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的轩然大波,使国人对于中西文化相互关系的认识大大深入了一步。洋务运动的推行,在朝野上下引起强烈反响。清廷内部,顽固派以“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之类的陈腐论调攻击洋务派“捐弃礼义谦耻之大本大原”,败坏人心

(11);而洋务派则力陈当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

(12),兴办洋务犹如“君父之有危疾”而“百计求医”,非如此不足以存亡续绝

(13)。双方论争不断,如1867年围绕同文馆的设立、1874年关于设厂制器和筹备海防、1880年铁路建设问题等等均有过轰动朝野的论辨,成为舆论中心。这使古井无波的中国社会渐起涟漪,由死水微澜而洪波巨浪。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洋务运动全面引入西学、西艺造成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引起有识之士的深入思考。中西体用之辨几乎与洋务运动的全过程同始终,成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开然大波。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的提出与发展,则无疑表明中国知识者在古今中西相互冲击而又交融背景下谋求再造中国文化、重整中国社会秩序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就本论题而言,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洋务运动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

如何评诂西学?怎样处理中学与西学关系?早在明清之际,中国知识界就已接触并考虑着这样的问题了。至清乾隆年间,纪昀主持编者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评介耶稣会士艾儒略分科介绍西学的《西学凡》一书道:

是书成于天启癸亥,《天学初函》之第一种也。所述皆其国建学育才之法,凡分六科:

所谓勒铎理加者,文科也;斐录所费亚者,理科也;默第济纳者,医科也;勒义斯者,法科也;加诺捐斯者,教科也;陆禄日亚者,道科也。其教授各有次第,大抵从文入理,而理为之纲。

文科如中国之小学,理科则如中国之大学,医科、法科、教科者皆其事业,道科则在彼法中所谓尽性命之极也。其致力亦以格物穷理为功,与儒学次序略似,特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而所穷之理又支离神怪而不可诘,是所以为异学耳。

(14)

又在评介耶稣会士傅泛际所译《寰有铨(诠)》一书时说:

案:

欧逻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其书本不足登册府之编,然如《寰有铨》之类,《明史·艺文志》中已列其名,削而不论,特虑惑诬,故著于录而辟斥之。又,《明史》载其书于道家,今考其所言兼剽三教之理而又举三教全排之,变幻支离,莫可究诘,真杂学也,故存其目于杂家焉。

(15)

由此可见,至少在鸦片战争爆发的半个世纪前,清朝官方已对西学有所评诂,并据此施行着“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文化政策。当时官方判定西学“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却仍肯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甚至推崇为达到了“实逾前古”的程度;同时又否定西学之学理,斥之为“夸诈迂怪”、“变幻支离”之“异学”“杂学”。与对西学的这种评诂相对照,清廷和学者们无疑是认定学理之正宗唯在中国传统的圣贤名教。这可以说是开启了后世“中体西用”说的历史先河。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一字不差地抄录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这两段话,同时还抄录了康熙时杨光先维护孔孟之道、申斥天主教的《破邪论》一文

(16)。这固然是为其宣传自己的主张张本,但也表明他是认同了上述清廷定论的。当然,魏源的贡献绝非是沿承陈说,而在于其当顽固派严斥西方“奇技淫巧”“坏我人心”、伤风败俗之时,坦承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等西夷之长技“有用之物”,“有用之物,即奇器而非淫巧”。故其著《海国图志》,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其所长”的主张。王韬对此评曰:

“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17)。魏源堪称继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之后明确提出学习先进的西方的人物。林则徐把自己在广东抗击英国侵略者时组织人力编译的《四洲志》等资料赠送给魏源,郑重地嘱咐魏源编纂《海国图志》,以唤醒国人,放开眼界,了解世界,挽救民族危亡。魏源不负同志所托,根据林则徐提供的资料,“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又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

(18),辛勤编纂,于1842年“夷艘出江甫逾三月”的时候,就将《海国图志》的五十卷本刊刻问世了。尽管曾有学者对《海国图志》的版权及林、魏关系问题提出极其有力地质疑

(19),但我们仍认为,《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对于满清政府的昏庸愚味、覥颜媚敌的倒行逆施更是一种有力的鞭挞。尤其是其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无疑是一个纲领性的口号,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书其说,对中国后来的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均有深刻影响,日本的明治维新所受影响亦非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

《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约二十年后,冯挂芬的认识更进了一层。他在《校邠庐抗议》中不仅承认中国船坚炮利不如人,而且承认“人无弃才不如人,地无遗利不如人,君民不隔不如人,名实不符不如人”,故而提出“改科举”、“采西学”、“制洋器”,并把自己的主张归纳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根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之论“对传统说法固然有所承袭,但更重要的是有所变异,或者说,形似而实异。不管他的‘本辅’说还怎样奉‘伦常名教’为圭臬,它的时代作用却唯在于首创出以‘中体西用’的论式在提倡西学,开学习西学之一代新学风”。

(20)这对建构近代化的中国文化,所关匪细。

19世纪70年代的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钟天纬等沿着冯挂芬的思路继续推进,一方面大声疾呼发展工艺科技,扶助民族资本,开办近代土业,振兴商务外贸,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甚至提出仿效西方实行议院制度,另方面仍坚持“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21),“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

(22)。他们的论述超出冯桂芬之处,在于纯熟圆滑地运用了中国传统学术范畴体系中的“道”与“器”、“本”与“末”、“形而上”与“形而下”等概念范畴来阐明中西文化的优劣及其主从关系,具有更加鲜明的理论色彩,如王韬谓:

“形而上者中国也,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

(23)李鸿章试图从道器关系上阐明西学具有的功能:

窃谓中国自有天地以来,所以弥纶于不敞者,道与器二者而已。……中国所守者道为重,而西方所精者器为多。……欲求御外之术,唯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明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喜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盖中国人民之众、物产之丰,才力聪明、礼义纲常之盛,申于地球诸国,既为天地精灵所聚,则诸国之络纬而来合者,亦理之然也。

(24)

薛福成把以“器”卫“道”之意表达得更为明快:

“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俾西人不敢蔑视中华。吾知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复生,未始不有事于此,而其道亦必渐彼乎八荒,是乃所谓用夏变夷者也。”

(25)在这些人中,汤震的说法颇为尖锐。他说:

“盖中国所宗者,形上之道;西人所专者,形下之器。中国自以为道而渐失其所谓器,西人毕力于器而有时暗合于道。”中国正是由于“失器”而造成“创巨痛深”的严重后果,因此,中国“自议振新”“自愤积弱”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善用其议,善发其器,求形下之器以卫形上之道”;而坚持以为西学不必学不屑学,则“士夫以口舌相胜而立穷,将士以血肉相薄而立陨,是直医者执古方而咎病之不愈也”。“26”就是说,中学虽被曾为统御一切的“道”,但仅赖此不仅治不了病,而且还会招致国家“立穷”“立陨”的恶果,而国既不存,中学当然亦无法自保。进入90年代,“中体西用”说已广为流行。1893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刊行,其中《西学篇》有“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之说。

1836年4月,沈寿康在《匡时策》中提出:

“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8月,孙家鼎在《遵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说:

“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1898年5月,盛宣怀也提出“必以中学为体”而以“西学为用”的主张

(27)。

在“中体西用”说提出、发展和广为流行过程中,张之洞的作用也很重要。他特著《劝学篇》,谓: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近日英国洋文报讥中国不肯变法自强,以为专信孔教之弊,此大误也。彼所繙四书五经,皆俗儒村师解释之理,固不知孔教为何事,无责焉耳。浅陋之讲章、腐败之时文、禅寂之性理、杂博之考据、浮诞之词章,非孔氏之学也。

簿书文法,以吏为师,此韩非、李斯之学,暴秦之政所从出也,俗吏用之。以避事为老成、以偷惰为息民、以不除弊为养元气,此老氏之学,历代末造之政所从出也,巧宦用之,非孔门之政也。孔门之学,博文而约理,温故而知学,参天而尽物;孔门之政,尊尊而亲亲,先富而后教,有文而备武,因时而制宜。孔子集千圣等百王、参天地赞化育,岂迂陋无用之老儒,如盗跖所讥、墨翟所非者哉?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如中土而不通中学,此犹不知其姓之人,无辔之骑、无柁之舟。其西学愈深,其疾视中国亦愈甚。虽有博学多能之士,国家亦安得而用之哉?

他对当时维新思想与守旧思想之争深有所察:

“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

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多歧而亡羊。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各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愈,而恢诡倾危,乱各改作之流逐杂出其说以荡众心。学者摇

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天下。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矣。”故调和性地提出“学堂之法约有可要:

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他显然是以中学为主而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而西学为用、中学为本而西学为末、中学居先而西学居后、中学存于内而西学形于外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虽非张之洞首创,但他对这说法作了最为系统地论析,其《劝学篇》堪称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纲领性文献。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

“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惟维新变法’,而疆吏李鸿章、张之洞辈,亦稍和之。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并且,张之洞的主张得到光绪帝钦可

(28);

1898年6月,光绪帝“诏定国是”,宣谕:

“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至于士庶,各宣发愤为雄,以圣贤之学植其根本,兼县西学之切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成通达济变之才。”

(29)“中体西用”从此成为最高统治层的政治号召而昭示天下。

如何看待“中体西用”说?思想是时代的产儿,“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

(30)。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说并以之为理论纲领,本意是要用“西用”来捍卫“中体”,而这其中既包括用西方先进火炮来屠杀太平天国革命军以捍卫被起义农民冲击得摇摇欲坠的清廷统治,又包括在民族危机日重、中西冲突愈剧的背景下用西艺西技增强自身力量以保全天朝上国颜面这样两层意义。这里的“中学为体”就是坚持形而上的孔孟之道,“西学为用”就是采纳形而下的西方科技之器,这样做的理由则是“自形而上者言之,则中国先儒阐发已无余蕴;自形而下者言之,则泰西新理日出不穷。盖中国重道而轻艺,故其格致专以义理为

重,西国重艺而轻道,故其格致偏于物理为多,此中、西所由分也。然其实言道而艺未尝不赅其中,言艺而道亦究莫能外。其源流固无不合也。”

(31)但此说既经提出,便不仅为新思想在古老中国的立足打进一个楔子,而且为当世中国社会的变更提供了理论,维新派即将之服务于其变法活动:

“考东西各国,无论何等学校,断未有尽舍本国之学而能讲他国之学者,亦未有绝不通本国之学而能通他国之学者。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西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且既不讲义理,绝无根柢,则徒慕西学,必无心得,只增习气。”

(32)总之,从文化史角度来审察,“中体西用”说为中华民族吸纳西方文化创造了一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可能有的模式。正是在这模式之下,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才得以排除顽固势力的重重阻挠,插足于以儒学为核心、以王权专制主义为特质的中国传统文化世袭领地,渐渐扎下其根并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地对“中体”、“中学”形成强烈对比和影响,进而最终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目。方濬颐的《机器论》即从守旧角度对此揭示道:

“今天下言时务者,动以泰西机器为至巧至精,而欲变吾之法、师彼之法,谓舍此不足以强中国而慑岛夷也;一唱百和,万口同法。于是滨海之区委官设局,沪上轫之,闽中继之,津沽踵之,广管、建业又因之,岁康金钱不可以数计。魂玮才智之士降心敛气,听彼指挥;制枪、制炮、制火轮船,旷目持久;勼工集匠,弹精集虑,寒暑不少休。震于彼国之说,谓开山没河、农田耕作皆可以不假人力而胥于机器乎是赖,方将张大而扩充之,广机器之所,讲利器之方。谋非不善也,志非不壮也,图维规画而不精详而周至也。顾吾思之,机主于动,生于变,乖于常。以机巧夺造化,则干天以怒;以仕宦营商贾,则废民之业;以度之供鼓铸,则捐国之用。”

(33)可见,“形而下”的西方器用约普及推广必将对全社会的产业结构、政治体制、文化心理等都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动摇“形而上”之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体”,徒习“用”以卫“体”终将使“体”成为空言。

无论“中体西用”说的提出有着怎样的必要性以及发挥过何种进步作用,其说逻辑上的混乱、学理上的自相矛盾仍是无法否认的。王韬认为学习西方仅限于“坚船利炮”是“仅袭皮毛而嚣然自以为足,又皆因循苟目,粉饰雍容,终不能一旦骤臻于自强”

(34)。xx说:

“欲挽回大局,岂仅在船坚炮利区区末艺之间?则小小补苴仍无补存亡之大计。必须破除积习,大为更张,兴学校、定庙谟,去壅蔽、收人才,通民情、采公议,而其尤在官民一力、上下一心,富必求其民生之本富,张必求其风气之自强。”

(35)他批评办洋务的短处在于“不从大本大原处着手,而仅就外面张皇,不揣本齐末”,“如造使、肄业、练兵、制器、开矿等事,非不竭力经营,仍治标而非治本,则不过小小补苴,终无救于存亡大计”。他认为西方国家致当强亦有其“大本大原”:

“综观欧洲各国,无不政教修明,民生熙皞,国势日臻富强。而究其本源,不外乎通民情、参民政而已。盖泰西通例,国之律法最尊,而君次之;君亦受辖于律法之下,但能奉法而行,不能权威自恣。而国之律法则集亿兆公议而定,君之威权亦本亿兆公助而成,是以君权虽有所限制,反能常保其尊荣。民情得以自伸,不致受困于虐政,则不必袭揖让之虚名,而阴已得官天下之实际。此则国势强弱,民生休戚之大关键也。”

(36)王韬、钟天纬都是洋务运动的积极谋划者,也都曾肆力于推扬“中体西用”说,而洋务运动的实践则使他们对“中体西用”说及以之为宗旨的洋务运动提出批评,这正表明“中体西用”说存在着难以克制的内在矛盾。

xx论“中体西用”说道:

圣人之道,果非空言而已,必有所丽而后见。……故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自学者不审,误以道为体,道始迷离倘恍,若一幻物,虚悬于空漠无朕之际,而果何物也耶?于人何补、于世何济?得之何益、失之何损耶?将非所谓惑世诬民异端者耶?夫苟辨道之不离乎器,则天下

之为器亦大矣。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变而仍为器,亦仍不离乎道,人自不能弃器,又何以弃道哉?

(37)

与这种认识基本一致而逻辑推理更为慎密的,是中学功底深厚而西学造诣在当时堪称首屈一指的严复对“中体西用”说的批判: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以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也,斯其文之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焉望言之而可行乎?

其曰政本而艺末也,滋所谓颠倒错乱者矣。且其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其通理公例,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者,即本斯而立。……是故以科学为艺,则西艺实西政之本。设谓艺非科学,则政、艺二者乃并出于科学,若左右手然,未闻左右之相为本末也。

(38)

严复是在历史已经迈入二十世纪门槛时说这些话的。此时,不仅变“用”而不变“体”的洋务官僚多已退出历史舞台,变“用”而又变“体”的维新之士亦已因变法失败而作鸟兽散。

中华传统文化的蜕变与近代化的中国文化的创造,在痛苦而又曲折地进行着。严复对于“中体西用”说总结性的批判,正预示着中华民族文化觉醒时代即将来临。

[注释]

(1)xx:

《洋务运动试论》,载

1962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2)《xx裹公治鄂记》。

(3)xx:

《试论洋务运动的经济活动和外国侵略资本的矛盾》,载

1962年1月12日《文汇报》。

(4)xx:

《xx危言》卷六。

(5)xx往来函牍,甲一xx涵。

(6)xx:

《合设西学室招选生徒聘西师立案折》。

(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一册第13页。

(8)上书第484页。

(9)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卷一。

(10)《洋务运动》第四册第14页。

(11)上书第二册第30页。

(12)上书第五册第119页。

(13)xx:

《xx危言》卷一。

(14)《四库尘书总目提要》卷一二五《子部·杂家类·存目二》。(15)同上。

(16)见《xx图志》卷二十七。

(17)《xx游记》。

(18)《魏源集》第74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请详参xx教授《xx:

尘梦醒否?》,见朱氏《音调未定的徒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0)丁伟志、陈崧《中西体用之间》第159页,中国社会科学制1995年版。

(21)王韬:

《弢园文录续编·杞忧生易言跋》。

(22)xx:

《筹洋刍议·变法》。

(23)xx陷:

《弢园尺牍》。

(24)引自《庸庵全集·文编》卷二。

(25)《筹洋刍议·变法上》。

(26)《危言》卷一《论中学西学》。

(27)《戊戌变法档案资料》第250页。

(28)据《东华录》,“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七日奉上谕:

‘本日翰林院奏,侍讲黄绍箕呈进张之洞所著《劝学篇》。据呈代奏一折,原书内外各篇朕详加披览,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著将所备副本四十部由军机处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俾得广为刊布,实力引导,以重名教而杖危言。’”

(29)《光绪东华录》。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13页。

(31)《刖足集·外编》。

(32)《奏议辑览·军机大臣总理衙门遵筹开办京师大学堂摺附章程》。(33)《洋务运动》第一册第454页。

(34)《筹洋刍议·变法上》。

(35)《刖足集·外编》。

(36)《刖足集·内编·综论时务》。

(37)《xx集·报xx》。

(38)《xx集·与外交报主人书》。

6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人才,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 3、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法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名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怎样对待文化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名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及其意义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发展的意义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的发展的意义 近代化运动是不可抗拒的。从英国资产阶级初登历史舞台到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确立,已经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当欧美列强提枪携炮呼啸全球之时,近代化运动已成为人类的必由之路。在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发展机遇、地理位置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通往近代化旅途的难与易。一般说来,历史相对短暂,传统积淀相对浅薄,且具有开放传统的海洋岛国,更容易吸纳时代的新风,更便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日本即是此类国家的典型。与此相反,历史悠久、传统积淀丰硕的民族在国家制度转型期,就湿得特别笨拙和迟缓。中国便属于此类。五千年自成一体,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赢得了“万邦来朝”,这确实属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东来的西洋诸国,面对中国这个发展完备,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东方帝国,表现得更多的是惊叹与无奈。辉煌的历史与文明,确值得后人骄傲与自豪。然而,过分迷恋往昔而不返,关起门来成一统,长此以往,等待该民族的必然是落伍。发展、演进,由低级到高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 当然,个人禀性的差异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在近代中国这个特殊的时代,曾涌现出一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盗火者”。他们不为传统说教所束缚,只被现实所震惊,勇敢地甩掉“用夏变夷”的破旗,高扬“穷则变,变则通”的发展理性,以其所授职权,将“以夷变夏”部分地变成了现实。尽管这部分人在近代中国只是凤毛麟角,且饱尝辱骂与孤独之苦,但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合乎世界近代演化大潮,代

表了中周社会发展趋势。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这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为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特殊的国度,决定了中国近代化运动发展的艰难。这就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更是在举国上下的叫骂声中开始的。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新的知识、学说、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在促进社会意识向多元化转变上做了初步尝试。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代表们萌发的国家海防意识对中国海防建设有众多进步意义。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舰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汝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洋务派围绕海防建设的目标、方略以及海军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对近代中国海防思想的深化和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历史功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一、促进了中国近代海权观念的进步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14710106杨建超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随着文化管理阶段的到来而兴起,从本源看,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为解决与外部环境的协调问题和内部的融合问题而形成的一套基本假设。这套基本假设是企业或企业家在过去成功和失败中习得的,反映了企业或企业家对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内部运作有效性、人员本性等众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并且,这套假设是在潜意识状态下影响企业和企业人未来的行为选择。 (一)企业文化大概有以下四个功能 1.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鼓励、引导把员工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 2.导向功能 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企业文化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首要的。在构成企业文化的诸多要素中,价值观念是决定企业文化特征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使之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3.激励功能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它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它的历史作用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比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同时发展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等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还建立了淮军、湘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等一批在当时装备还算精良并做出一些抵御成绩的新式海陆军,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国的军事力量。 再次,洋务运动为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也就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还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最后,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这30多年里,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新军,但由于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和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洋务派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也并没有因为一次洋务运动而变得富裕,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追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cently, we have already studie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peak to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may first talk about what i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etically speak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broad concept which has broad application: it may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aces, nations or countries and between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it may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age groups, occupations, social classes or educational levels; it may also refer to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f one country. In the meantim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three forms: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worldwide interes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rows out of tremendous changes in technology, economy ,immigration pattern and the emerg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The advanced new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cultural migration, also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rowth of the word popul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increa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wide use of the internet which is tearing down national boundari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As a result, understand other culture is indispensible and need for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lead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come essential in our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not be overstated. First of all, we can increase our cultural awareness by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ause such awareness is the first step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imply,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can be viewed as a cognitiv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other’s values, attitudes, beliefs and outlooks. Second, It can reduce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facilitate adaption to global and domestic workplace diversity by study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so 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a good communication only knowing th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Therefore,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from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运动形式和内容来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和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进步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运动背景;内容举措;进步性 目录 一、洋务运动综述 二、洋务运动国内背景分析 三、洋务运动国外背景分析 四、洋务运动具体举措和内容 五、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进步性 一、洋务运动的综述 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近代中国遭遇西学东渐后,封建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特别是西方列强侵入后,中国被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自救改革。清政府及其当权者推行的洋务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目的是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实现“自强”和“求富”。为此,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兴办民族军事技术重工业、民用工业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特别是近代洋务学堂的创立和留学生的培养为近代科技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和人才保障。在被迫开办“洋务”的过程中,中国开始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并促进近代化兴起。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奠基时期,它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洋务运动的国内背景分析 社会背景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并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感到无法抵挡。因此朝廷中提议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和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 1梅雪《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力——洋务派。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支持,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1861 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了“辛酉政变”。从此慈禧开始垂帘听政,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七年之久。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中心后,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慈禧清楚的认识到洋务运动是民心所向,人心思变。加之倡导变法与支持变法的大臣都是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实力派人物,这些人物的能力是不能忽视。如果不支持洋务运动,那么就是和人心为敌,甚至要灭种亡国。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洋务派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开始了一个从技术到思想的改革过程。 自然背景2:灾害发生频次急剧增加,持续时间显著拉长;灾害的地区分布日趋扩散,成灾面积空前广大;各种特大灾害继起迭至,交相并发,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群发性和整体性等周期性集中爆发的特征。特大洪涝灾害频频发生,旱荒奇重,低温冷害异常突出,地震活动相当强烈。除此之外,特大风暴潮灾害和流行性疾疫也在同一时期频频袭击中国大地。 三、洋务运动的国外背景3 西方列强在这第二次科技革命内对东方国家的殖民政策出现了暂时松动的趋势,整个19世纪后半叶,基本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对东方国家的干涉行动。采取这一对东方特殊的政策,决不是资产阶级的良心发现,而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西方列强忙于应付内部事务,无暇他顾。 第二次科技革给西方列强提出了许多新的而且十分重要的任务,如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科技的推广、军事国防工业的近代化等,这些涉及经济领域的事务,是资产阶级政府在此以前很少关注的。随着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的大量出现,垄断组织开始操纵国家经济命脉,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外交政策的制定,出现了垄断组织同政府的联合。随着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并因此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政府必须花大力气进行调整疏导。 2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3高国俊《浅谈世界近代化大潮与中国洋务运动》

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新形势下,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和动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可以成为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接下来,经理人网编辑就和大家具体谈谈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话题。 首先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就是说,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初,就存在了企业文化。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理学者。 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信念的力量,也是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的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的文化优势,成为企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无形力量。 新形势下建设企业文化有哪些措施和途径呢? 第一,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是企业家的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来管理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建设企业文化的见解和其独具个性及前瞻性的管理意识。只有通过其长远的目光、人格的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要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更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 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能够达到增强企业内聚力、加强职工自我控制、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所以,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可实现

洋务运动历史评价

洋务运动历史评价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第一代军阀集团。 观点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其他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

洋务运动

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洋务运动》学案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列举洋务派“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 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等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能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2、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而且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第一步的重要地位,具备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意识;通过了洋务派自身对洋务运动评价的基本观点,通过了解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努力,培养关注身边形势变化,看清时代潮流与进步方向的眼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正确的评价洋务运动,理解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 通过再现历史、使用辩论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表格制作等多法结合。 五、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PPT演示文稿和视频) 六、学案设计:(见附件)附后。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战争,让同学们的心脏备受摧残和煎熬,看到了西方侵略者贪婪的心理和丑陋的嘴脸,也看到

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求荣。但是我们在痛恨之余,也应看到先进的中国人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第二单元的学习就将带领我们亲眼目睹一批又一批图强救亡的先进代表,首先步入我们视野的是在守旧势力和落后习俗束缚下务实进取的洋务派。他们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的25页,并拿出刚发下来的学案。 板书:第6课洋务运动 2、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并填充学案,8分钟内完成。(教师巡视,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课文,找到课文的主干知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疑问,自主解决。)第二环节: 组织学生欣赏一段视频:观看洋务运动视频,使学生形象直观的从整体上对洋务运动有个了解。 提出问题: 洋务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什么叫洋务?洋务派有哪些代表? 学生回答: 教师:PPT展示。 (过渡)教师:内忧外患使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来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那么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洋务派们进行了哪些探索? 教师:展示PPT表格,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小组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大组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小组,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主要发言人。 第一小组:军事爱好组: (1)组员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简表。 (2)观察课文图片和小字内容,以课文小字资料突出对安庆内军械所等军工企业的介绍,如涉及企业规模、生产产品、特点、作用影响类的知识。根据

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内涵 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意识

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内涵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意识21625098 郭生辉机械工程学院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赖。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根本、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我们才能在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镇定从容、不卑不亢,才能以包容的气度对待西方文化,理性批判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才能不断创新中华文化并将之传播开来。 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因素的一种自觉追求,它能够自信地吸纳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己所用,而不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且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了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近代

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有所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扩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行动。坚持中国特

浅谈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标签:新形式企业文化意义和作用 1 企业文化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实现企业目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被该企业广大职工群众所接受的共同的行为准则,以及企业形象、经营理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企业的发展既要靠有效的经营运行机制,同时还要靠用一种精神去统一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就在于用一种无形的、精神的东西去统一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职工的行为价值观念。通过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企业职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筛选与提炼形成的人本管理理论,它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优良作风、礼仪风俗、行为规范、标识、英模、环境、传播网络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企业的发展,根本的因素是人,是企业的职工。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精髓就是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因素,注重在更高层次上挖掘人的潜力和潜能。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尔现象启示我们: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靠了其对职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 2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因素 2.1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

推动文化交流

推动文化交流专题 【方法指导】 1.全面深入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 化逐渐趋同。应对策略:弄清楚文化交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退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因此,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 (1)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等途径进行交流;要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大众传媒等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4)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既要反对拒绝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也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 3.厘清几点认知 (1)文化具有包容性,但在文化交往中并不是应该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一切文化,而是应该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文化交流并不只是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外域文化也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3)经济全球化并不会使各国文化趋同,而是使世界文化表现出更加鲜明的多样性特征。(4)文化交流中,有利有弊。 4.本专题2016年高考时政热点备考之抢分必背 (1)时政热点: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我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

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找家教,到阳光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 新形势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新华网云南频道 ( 2007-10-30 )来源:云岭高速0【字号大中小】【订阅新华短信】【收看新华手机报】【打印】【关闭】 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朱振辉(昆楚管理处) 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近些年来,企业文化建设逐渐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先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表面看来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深一层看是管理水平的竞争,再深一层看就是文化的竞争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建设的涵义是指对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所制定的总体谋划和基本对策。其特点包括渐进性、整体性、柔软性、可继承性、潜移默化性等,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https://www.doczj.com/doc/8a4549681.html,家教网找家教上阳光家教网

找家教,到阳光阳光家教网全国最大家教平台企业文化的结构分为三个阶段,即精神层、物质层和制度层。精神层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 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 (一)精神层包括6个方面内容: (1)企业最高目标。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是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力的焦点,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追求层次和理想抱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企业哲学。企业哲学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形成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制度及周围环境等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同时也受企业家思想方法、政策水平、科学素质、实践经验、工作作风以及性格等主观因素的影响。(3)企业精神。它是企业有意识提倡、培养员工群体的优良精神风貌,是对企业现有的观念意识、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和倡导的结果,是全体员工有意识地实践所体现出来的。4)企业风气。企业风气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在员工的思想作风、传统习惯、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方面的综合反映。5)企业道德。指调节职工之间、职工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制度之间三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6)企业宗旨。这是指企业存在的价值及其作为经济单位对社会的承诺(二)制度层。1、一般制度。指企业指导日常工作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2、特殊制度。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的非程序化制度。3、企业风格。这是指企业长期相洽、约定俗成的典礼、仪式、行为习惯、节日活动等。如五月鲜花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等。 https://www.doczj.com/doc/8a4549681.html,家教网找家教上阳光家教网

简单评价洋务运动

一、简单评价洋务运动 (1)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没有使中国富强。 (2)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又与外国势力有勾结,妥协。没有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3)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方式。 (4)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没有破坏封建体制束缚。 二、如何认识国民党的性质。 国民党推行的内外政策既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是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国民党新军阀政权取代了北洋军阀政权,但是政权的性质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变换,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地主阶级的统治。 (2)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因为政权易位而发生变换,依然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革命对象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中国人民受到国民党新军阀更残忍的统治,因此要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做坚决斗争。 三、遵义会议的意义 (1)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的正确路线在中国中央的领导地位,是革命斗争的实践,把毛泽东推上了中国革命领导的舞台,也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于中国的实际全面结合起来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2)遵义会议彻底改变了中共中央的错误进军路线,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为什么说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往中国人们的革命斗争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将强有力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政党。作为全国革命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们就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工人阶级就有了自己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革命的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由于中国共产党掌握着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因此它能够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自从中国人民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此中国革命就有了变化。 (3)中国革命的性质虽然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由于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因此他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4)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领导,回答了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民主革命长期未能明确弄清楚地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六、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勇敢行动支撑起了全民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队。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体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被殖民的 厄运,结束另外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是台湾 回到祖国的怀抱。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强了中国人民在精神 上,组织上的进步。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 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的坚强核心。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 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 大精神。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万众一 心,民族团结,不畏强暴与敌人战斗到底的民族英雄气 概,用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 4、,,对世界各国夺取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 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典 范,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七、抗日战争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中的地位。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另外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 贸然北进,使得苏联集中兵力对付德国,同时也推迟了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 力。 2、中国坚持持久抗战,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了其 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 了有利条件。 3、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 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4、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 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 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 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八、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是表面的感性认识,表现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的斗争 上。第二阶段才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 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 阶级和封建阶级压榨人民大众的实质。 2、五四运动是一次正真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 国工人运动结合。 4、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5、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 段的开端。 九、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这场失败了的革命,实际上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 次伟大的演习。 2、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 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基本思想,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 的重要性。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 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3、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 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 1、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 2、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 的分化 3、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 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阵营里去。 主观方面: 1、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 一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 级对人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得革命遭到了失败。 2、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列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中国 的实践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7月召开的二大上,即决定参加 共产国际。当时直接收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在大 革命中起了积极地作用,所出的主意有些是正确的,由 于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也有一些错误的主意。 十、近代社会当时的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另外中国的 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 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 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 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 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 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而且它与外国资 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要一些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 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 平衡。由于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 分裂中国,使得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 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穷化,过着饥寒交迫毫无 政治权利的生活。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 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太平天国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 深的一次。他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 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它们 无法克制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为无法提出 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保持领导 集团的团结。这都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毕竟不 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 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也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4、太平天国的领袖不承认不平等条约,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分开 来。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农民不能担 负起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力量很强大。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 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 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未能成功的建立起资本主 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也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维新运动 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 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兴办学堂,对中国近代教育的 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 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了中国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 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 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4、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