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姓的起源与变迁

1、姓由来

姓之“”,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树,属蔷薇科。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

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果也。”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氏,皋为尧,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柳、桃、、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转化。

从远祖皋到大唐脉裔是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

此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为氏。又有老子为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母怀胎81载,逍遥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左车,其后为氏。

第四,北叱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姓。

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老子、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与唐室之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寅恪也曾对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渊的祖先可能是郡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氏之后,因其族葬在州昭庆县(今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为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氏与郡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

皋,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

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为。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皋就病逝了。

皋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为祖,以姓为氏。皋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及其子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淫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境),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姓以皋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为,而《管子法法》记载:皋为(理);《史记·世家》记为“克”,而《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姓以做作理官的皋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作为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姓子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

唐朝以来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姓,或因其他原因改姓的。

后《官氏志》载:有叱氏,改为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叱氏改氏后,人们以其居地郡(治今县),而称其为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氏,即琐高养子忠士所改之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氏,则是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氏"。

光弼的曾祖父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

其祖父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氏为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氏还有失活、过折、吐干、尽忠、邵国、郁干、婆固、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氏。从此,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氏即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今)。晋、之时,闲居于安定(今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陀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今),由于定居,而被称为氏。氏的子在唐朝时期有好几个被赐姓。其名人有唐朝将领元谅,德宗时赐;唐朝大臣抱玉,玄宗时赐;唐朝大臣抱真,得赐国姓;唐朝大将国臣,得赐国姓。

鸡田氏本是河曲部落阿跌族子,因有功于唐,被赐姓。

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即今省宁武县一带。此地原属于突厥,后来以地来归,唐朝依其旧名,置为鸡田州。鸡田氏,本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一职。唐朝时期,此鸡田刺史家族出了光进和光颜两兄弟,光进官至总武节度使,光颜官拜河东节度使,两人皆对唐朝有功,被唐朝赐国姓

氏。

代北氏居现代县一带,本为西突厥别部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因朱邪赤心有功于唐被赐姓。

代北,属当时的雁门道,即战国雁门郡地。因之,汉亦为雁门郡,至隋改为代州。唐仍置代州,中和年间,置代北节度,亦叫雁门节度,治代州,今代县一带。克用之子存勖灭后梁,创立了后唐帝业,嗣源、继岌等继为后唐皇帝。另外,唐末沙陀将领克宁、克让、克修、克恭、嗣肱,都很著名。

唐朝时,有阳(治今大兴县)的奚人,原名忠士(琐高养子,冒姓氏),先为安禄山部将,参加了“安史之乱”。史朝义亡,乃以其地降唐,赐宝臣,为司空清河王。宝臣有子惟岳、惟简,袭国姓。

唐朝时期,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者,于太宗贞观年间,率众附唐,得赐国姓,名可度;还有奚族部落首领琐高,在玄宗时降唐,得赐国姓,名琐高;另外还有日越、归国、延宠等著名的奚族首领,都得赐姓或袭姓。

渤海氏本姓茹,茹常以战功多被唐赐姓。

渤海国,是靺鞨人大祚荣所建,当时其疆域在今朝鲜咸镜、平安二道,后扩至包括今的一部分。渤海氏,本姓茹。

唐朝时期,渤海靺鞨人茹常,为朔方部将,以战功多被唐赐姓,更名嘉庆。其子怀光,为朔方帅,位至三公。还有靺鞨著名氏如多祚,唐朝大臣,骁勇善射,其先世为部落首领,后迁中原,得姓;靺鞨人谨行,为唐朝大将,曾以疑兵退吐蕃论钦陵所率十万大军。唐朝赐姓的靺鞨氏,为氏宗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党项氏本姓拓跋氏,其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

党项氏。党项,是羌人中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省东南部河曲和松以西山谷地带。

唐朝时期,为吐蕃所迫,迁徙到、、陕北一带,本姓拓跋氏。唐

初,党项酋长拓跋赤辞率众归附,唐太宗赐他姓。此后,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立功,也被唐朝赐姓。宋时,拓跋氏的元吴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宋、金对峙,盛极一时。拓跋氏中还有谅祚、继捧、乾顺、继冲、继周、继瑗、继筠等知名于世。

唐朝的赐姓对象中,很大一部分为少数民族,即对外族赐姓。赐姓,不是一般的奖赏,而是唐朝作为招抚少数民族首领及效忠者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旦赐姓,被赐对象就意味着成为大唐帝国的自家人了。对于这种至高荣誉,社会上的人们普遍地羡慕和向往,更不用说少数民族,他们得赐姓,不仅意味着被吸收于具有高贵血统的氏宗族,而且还标志着他们从此不再会因夷狄之种而受人之讥,而是成为堂堂正正的汉族成员了。这一殊荣,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首领归附唐朝,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朝赐姓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李。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姓李的同学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李姓的来源和李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李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李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李姓的来源传说李姓的直接来源是商朝官名——大理。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李姓在唐朝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耳、李冰、李世民、李白、李清照、李时珍、李自成、李大钊…… 上网李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目前李姓人口总数已超过一亿。 爷爷的讲述李姓族谱在福建连城县蓬峰镇的文川,保存着一本90卷之长的李姓族谱。 ………………

四、结论 1.我国的李姓源远流长,传说东夷组首领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理氏。商朝末年,理氏改为李氏。唐朝时,“李”为国姓,从资料中发现,唐朝开国元勋中,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赐予李姓。我们认为,大量别的姓氏改为李姓,是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这也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在历史长河中李姓人才辈出。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我们为李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一亿。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

李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分布地区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湖北安陆(今湖北安陆),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安陆、云梦、应城,及孝感、汉川、汉阳、黄陂一部,辖区涉及今孝感地区及河南光山县、新县西部、信阳市东部、淮河南部一带地区。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范阳郡:秦朝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梁郡:梁郡本为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 历史来源 「李」源出 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二;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三;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四;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得姓始祖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

李氏祖训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祖训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训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

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李姓的来源研究报告

李姓的来源研究报告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XX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占中国总人口的%多。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历史 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

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

李姓氏起源

李姓氏起源: 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聚集地: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

李姓的来源介绍

李姓的来源介绍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来源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李姓的来源,希望你喜欢。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

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得姓始祖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后代理徵,字德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家族面临株连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 李姓分布地区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广汉郡:汉时置

百家姓之李姓

百家姓之李姓 一、来源有四 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

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

李氏寻根问祖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氏寻根问祖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氏的起源 中国李姓人口已超过一亿,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94%,为世界第一大姓。如果加上少数民族中的李姓和海外华裔李姓,李姓总人数达1 亿两千余万,是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同姓 人群。 李氏望族源远流长,在众多的李姓家族中,并非都是同根同 氏,总的看来可分为三种情况,有出自黄帝裔孙皋陶的“理姓”,有出自皋陶裔孙李利贞的十八子李姓,因为古时候 理”“李”同音通用,后都从李。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 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皋陶为大理;《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 世家》记为“李克” ,《韩诗外传》记为“里克” 。这一支系 是李姓的主干;另有其他姓氏、其他民族的姓氏改为姓李的;还有历代皇帝赐姓李的。所以,李姓族人寻根问祖时,要搞清楚自己的家史。 出自黄帝裔孙皋陶的李姓:李姓的血缘祖名叫皋陶。相 传,黄帝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皋陶生于偃地(今山东曲阜),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所以被赐为偃姓。《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 。这就是《左传》

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 。其长子伯益又被赐为嬴姓,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所以又说李姓出自于嬴姓。帝尧时,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法官)的职务。并主持制定了墨、劓、剩、宫、大辟五种刑罚,史称“五刑” 。皋陶的子孙世袭其职,历经虞,夏,商三个朝代,以官为氏,称“理”氏。至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溺于女色。皋陶的后代有个叫理徵的因执法刚正不阿,直言规劝纣王被纣王迫害致死,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年幼的儿子理利贞,避难于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后逃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安阳)隐居。因为逃途中曾经躲避在李子林内,并且以李子充饥,才得以保全性命;又因避免株连后代,改“理”为“李” 。叫李利贞。李利贞就是木子李的第 人。从此,李利贞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开始繁衍李姓这个大家族,李姓的每一个支系就好像大树的一枝,李姓成员就好比大树的小枝。都在不断的发出新枝叶,不断地发展壮大。这支李姓占李姓总人口的90% 以上。以得姓祖李利贞为 世,至今已传一百余代,有些分支已传至120 余代。 有些李姓出自他族改姓:进入魏晋南北朝后,北方连年 中原百姓中不断融入了匈奴人和

李氏家谱

李氏家谱: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2011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为中国第一大姓。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等,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历代名人极其众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李氏家谱 起始年代: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李氏族原籍:丰城县湖茫里 家训:敬祖宗、敦孝悌、睦宗族等 家谱来源:“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里面有各种字辈。家谱编修: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小学作文 关于李姓的来源及历史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来源及历史的研究报告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

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____(省、市、区、县)东乡以东至____(省、市、区、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____(省、市、区、 县)____(省、市、区、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李氏起源简介

一、来源有六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中国李姓家谱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家谱序言 家谱来源 “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家族网、李姓、家谱、图腾 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里面有各种字辈。 李姓家谱序言 我族旧为湖茫李氏,原籍丰城县湖茫里(今江西省丰城市段乡湖茫村)。明洪武初年,我祖李民迁居寿光县斟灌庄(今山东省寿光市洛城镇斟灌村),后遂称斟灌李氏。明朝近三百年间,我族人在寿光这方热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蔚成巨族;清代,我族考取功名者达200多人,有15人考中举人,有6人考中进士,3人钦点翰林,其中,李迥官至刑部侍郎,李封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李鋐官至广西布政使、顺天府府尹、宗人府府丞,人丁兴旺,析村而居,遂成北海望族。嗣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族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谋求民族解放的独立与富强,毅然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我族人从工从农,从政从商,多有建树。 家谱编修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李姓家族、家谱、家族、家族网 ,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祖训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颍上李姓家谱起源

颍上李姓家谱起源 李氏始于商代,出自皋陶(yao)之后,颍上李氏先祖李冲(公元450年到498年)世居甘肃陇西狄道(今临兆),北魏时官到尚书仆射。李冲(450-498)北魏大臣。原名思冲,字思顺,北魏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少孤,好交游,有气量。西凉李皓之曾孙。父李宝封敦煌公。孝文帝初年(471年)任秘书中散,掌宫廷文案,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太和十年(486年)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提出均田制、三长制,孝文帝采纳,实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各设一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又建议颁行新的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多占民户,限制宗主贪污中饱,以增加政府收入。北魏国力大增。继迁中书令,赐爵陇西公,极受恩宠,孝文帝不直呼其名而称中书。孝文帝南伐萧齐,以冲兼左仆射,留守洛阳,继迁尚书仆射。493年,北魏迁都洛阳,任镇南将军、侍中少傅,曾领将作大匠主持新都洛阳的修建工程,后病卒,谥曰'文穆'。葬于覆舟山。李冲后裔在唐朝开国后,受封于鲁国(今山东省南部)做地方官,子孙随定居山东,村号枣林岗。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把山东、河南、湖广(今湖北、湖南省)、江西、浙江和江南省(今江苏、安徽合称)部分家民调蕃至淮北开垦战乱年代荒芜的土地。颍上李氏的老来祖李通(杨氏)、李达和堂弟(名讳失记)三户人家由山东迁移到颍上县、霍邱县定居。 迁颍后,李通、李达两胞兄弟以县西北黄沟大桥偏西(今李老家)和县东北白塔湖畔偏南(今李家庙)为中心圈地垦荒,其堂弟以霍邱、

阜南、因始毗邻地区为中心圈地垦荒。李氏三兄弟分别以上述地区定居,建立家园,以农为业,兼之商务,繁衍生息,逐渐发展。据《颍上县志》载:李氏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山东枣林岗迁居颍上。 颍上县新集镇李氏祠堂(县级文物) 新集镇李氏家族,当地人称千仓湾李,明万历年间第六世李应时,迁居“千仓河西岸茱萸屯”(曹操囤粮之地),有一天在施工时,挖出一石碑,上面刻有“千仓湾”三大字,再仔细看看,有“曹操囤粮之地”的字样,李家深知此碑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妥为保管,久而久之便有了“千仓湾”李家之说。 颖洲李氏家族堂号为陇西郡叙伦堂。一世李天从军明清开国大元帅徐达,因其屡立战功,擢授颍川卫所总旗,由山东兖州府曹县固村始迂居颍州,坐落林立屯,至今600余年,已传至二十

李姓:盛于唐代之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a6035381.html, 李姓:盛于唐代之后 作者:张栋梁 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06期 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繁衍兴旺,成为望族。唐太宗李世民曾组织编撰《氏族志》,改变魏晋以来以中原卢、崔、郑、王汉族四姓为主体的士族门第观念,以御定志书的形式确定李氏至高无上的地位。关于李姓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不乏相互抵牾者,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出自赢姓,为颛项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到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的理官(相等于现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赐为赢姓,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但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其一,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理姓家族将面临灭族之灾。理徵有一儿子叫利贞,逃至伊侯之墟避难,不敢称理氏。因食李子充饥,得以活命,故改姓李氏:其二: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老子李耳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二、源自图腾。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李为姓。《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今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羞李树,自认李姓。另一种认为是源于虎图腾。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始祖,颇具神话色彩,但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图腾崇拜与姓氏起源的关系。 三、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称,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高亨在《老子正诂·前记》 中,对此说有考证: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条证据:1、先秦旧籍如《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皆举其姓,称“孔子”“墨子”,独干 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2、古有老姓而无李姓。3、古人姓氏多无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变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4、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老、李二字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唯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 四、谕赐国姓。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李氏的起源

李-------感激木子形成的姓 李姓是当今中国头号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室的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发布》一书进行统计,再经过计算机处理,结果表明,全国汉族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世界上李姓超过8700万人。李氏在国内分布极其广泛,以北方局多;在台湾省,按人口多少被排在第五位;在海外,几乎遍及全世界,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等国家及香港地区。 那么,李姓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是怎样形成的呢?编修与北宋中叶的《新唐书,宗室世系》云; “节氏出自赢氏姓。帝颛顼(zhuan;xu)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毕,女毕生陶,安庭坚,为尧大理(司法长官),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至纣之时,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契和氏与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全,遂改埋为李氏。利贞娶妻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gu)县(今河南鹿邑县)。”按伊侯之墟当因伊河而得名,而伊河在今河南省西部,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北麓,东北流,经蒿县,伊川。在

偃师县杨村附近人洛河,所以,“伊侯之墟”应在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又据《姓氏考略》,“理李古安通”。由此可知,李姓是颛顼的后裔,先为理氏,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豫西,后到豫东鹿邑县定居;为了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及躲避殷纣王的追辑,又因理,李同音之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唐人林室《元和姓纂》称李利贞的11世孙是李耳(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说,昌祖的5世孙李乾“为周上卿大夫,取益寿氏女婴敖,生耳”李耳,安伯阳,外字聃(dan),号为老子,生于苦(gu)县历乡曲仁里,周平王曾做过管理藏书的史官。这说明李氏自商末至东周初的两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8世孙李昙(tan),字贵远,为赵伯人侯,人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今河北唐山)西。昙有四子:崇,辩,昭,玑(ji)。因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了两支。长子崇,字伯佑,任陇西守,南郑公,为陇西(在今甘肃境)房;四子玑为赵郡(在今河北境)房。后来,陇西方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东,南,西三组,繁衍昌盛,人丁兴旺,都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即《史记老子列传》中所云;老子后裔李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为太傅,因家干刘焉”。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dian) 一带,历蜀汉,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