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我国的法律体系构成:

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地方性法规省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

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及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

政府规章省级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重要规范性文件各级党政机关、组织。

第一章测绘资质资格管理

1、测绘资质管理。

测绘资质等级和专业划分:

测绘资质划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

各专业范围和子项:

大地测量包括: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站、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基线测量、大地测量数据处理。

海洋测绘包括:海域权属测绘、海岸地形测量、水深测量、水文观测。

海洋工程测量包括:扫海测量、深度基准测量、海图编制、监理。

工程测量包括:控制测量、地形测绘、规划测量、建筑工程测量、变形形变与精密测量、市政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测量、线路与桥隧测量、地下管线测量、矿山测量、监理。

不动产测绘包括:地籍测绘、房产测绘、界线测绘、监理。

测绘航空摄影包括:一般航摄、无人机航摄、倾斜航摄。

摄影测量与遥感包括:外业、内业、监理。

地图编制包括:地形图、教学地图、世界政区地图。

电子地图包括:三维地图、全国及地方政区图、其他专用图。

地理信息工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库建设。

地面移动测量包括:软件开发、监理。

导航电子地图包括:导航电子地图。

互联网地图服务:地理位置定位地理信息上传标注地图数据库开发。

测绘资质管理职责,测绘资质审查与证书发放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测绘主管部门商国务院其他部门规定。

1、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统一监管全国测绘单位的资质;制定测绘资质具体管理办法;规定测绘资质证书式样;负责甲级测绘资质的审查发证,并作出行政许可;指导全国的测绘资质巡查工作,对省级测绘主管部门测绘资质巡查工作进行抽查;对全国测绘单位的测绘资质年度报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

2、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本行政区测绘资质的监督管理;负责制定本行政区测绘资质巡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甲级测绘资质的受理和初审;本行政区乙、丙、丁级测绘资质的审查发证,并作出行政许可;对本行政区测绘单位的测绘资质年度报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

3、市、县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本行政区内测绘资质的日常监督管理;根据计划负责本行政区测绘资质巡查工作;可依规定受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乙、丙、丁级测绘资质初审工作。(县级测绘主管部门只能授权受理丁级测绘单位申请)对本行政区测绘单位的测绘资质年度报

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

申请资质的条件:

具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具有符合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和办公场所;具有健全的技术、质量保证体系,测绘成果档案管理制度及保密管理制度和条件;具有与申请从事测绘活动相匹配的测绘业绩和能力(初次申请除外)。

4、欲生产、加工、利用国家秘密范围测绘成果的单位保密管理工作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无违法犯罪情况并成立3年以上的法人;建立健全保密管理制度;设立保密机构和保密管理人员;确定本单位保密要害部门,设置保密防护措施;与涉密人员签署保密责任书,核心涉密人员应持有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涉密人员岗位培训证书。

5、申请资质应当提交的材料:

初次申请测绘资质: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法定代表人的简历及聘任文件;2)符合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证、毕业证书与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年限证明或任职资格证书、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等材料;3)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所有权证明及测绘仪器检定单位出具的检定证书;4)单位办公场所证明;5)健全的测绘质量保证体系证明;6)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制度材料;7)测绘成果保密管理制度材料。

申请晋升测绘资质等级:初次申请的材料中的第2、3、5、6、7项;与要升级的专业范围相匹配的测绘业绩和能力证明材料。

增项所需提交材料:不需要上述第二条,其他与升级材料相同。

6、测绘资质审批程序:

审查和决定:审批机关应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决定。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不能作出决定的,可延长10个工作日,并告知申请单位理由。

颁发资质证书:测绘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编号形式为:等级+测资字+省级行政区编号+顺序号+校验位。初次申请测绘资质不得超过乙级。测绘资质单位申请晋升甲级测绘资质的,应当取得乙级测绘资质满2年。申请的专业范围只设甲级的,不受限制。审批机关作出拟准行政许可应通过本机关网站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于10个工作日内颁发证书。审批机关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应向申请单位书面说明理由。测绘资质证书有效期不超过5年。有效期满需要延续的,测绘资质单位应当在有效期满60日前,向测绘资质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延续手续。测绘资质单位的名称、注册地址、法人变更的,应当在有关部门核准完成变更后30日内,向测绘资质审批机关提出变更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1)变更申请文件;2)有关部门核准变更证明;3)测绘资质证书正、副本。

7、测绘资质监督管理:

年度报告公示:测绘资质单位应当于每年2月底前,通过测绘资质管理信息系统,按照规定格式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单位上一年度测绘资质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对未按规定期限报送测绘资质年度报告的单位,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醒其履行测绘资质年度报告公示义务。年度报告内容包括:1)本单位符合测绘资质条件情况;2)遵守测绘地理信息法律法规情况;3)上一年度单位名称、注册地址、办公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变更、专业技术人员流动、仪器设备更新、基本情况变化(含上市、兼并重组、改制分立、重大股权变化等)情况;4)测绘地理信息统计报表报送情况、测绘项目质量(用户认可或者通过质检机构检查验收)、诚信等级等情况。

测绘资质巡查: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对测绘资质单位执行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分级标准的情况进行巡查。每年巡查比例不少于本行政区域内各等级测绘资质单位总数

的5%。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测绘资质巡查工作,应当事先向被巡查单位发出书面通知。

测绘资质信用管理制度:1)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承办单位承担本行政区域内信用信息的征集,信用信息平台的日常管理维护等具体工作。承办单位在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开展工作。2)信用信息由测绘资质单位的基本信用信息、良好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构成。3)承办单位在收到异议处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不作处理的,异议处理申请人可以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作出处理。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4)下列事项应当在信用信息平台上向社会公开:

信用信息的征集规范;信用信息查询程序;获得信用报告的方式;异议处理程序。

8、法律责任:

测绘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测绘成果,处测绘约定报酬1-2倍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或者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测绘资证书:1)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从事测绘活动的;

2)以其他测绘单位的名义从事测绘活动的;

3)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从事测绘活动的;

4)无证从事测绘活动的(罚款和没收与前三条相同);

5)或以欺骗手段取得测绘资质证书从事测绘活动的(吊销证书)。

测绘单位通报批评:

1)在测绘资质申请和日常监督管理中弄虚作假的;

2)2年未履行测绘资质年度报告公示义务的;

3)测绘地理信息市场信用等级评定为不合格的。

资质依法注销:

1)测绘资质证书有效期满未延续的;

2)测绘资质单位法人资格终止的;

3)测绘资质行政许可决定依法被撤销、撤回的;

4)测绘资质证书依法被吊销的;

5)测绘资质证书所载各专业范围均不再符合法定条件的;

6)测绘资质单位申请注销的。

依法视情节责令停业整顿或者降低资质等级:

1)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从事测绘活动的;

2)以其他测绘资质单位的名义从事测绘活动的;

3)将承揽的测绘项目转包的;

4)测绘成果质量经省级以上测绘地理信息质检机构判定为批不合格的;

5)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测绘资质证书的;

6)违反保密规定加工、处理和利用涉密测绘成果,存在失泄密隐患被查处的。

依法吊销测绘资质证书:

1)有第4项之一且情节严重的;

2)以欺骗手段取得测绘资质证书从事测绘活动的;

3)承担国家投资的测绘项目且经暂扣测绘资质证书6个月仍不汇交测绘成果资料的。

因泄露国家秘密被国家安全机关查处的,测绘资质审批机关应注销其测绘资质证书。

9、测绘资质分级标准:

专业技术人员规定:

1)包括测绘专业技术人员和测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1 测绘专业技术人员:测绘工程、地理信息、地图制图、摄影测量、遥感、大地测量、工程

测量、地籍测绘、土地管理、矿山测量、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等专业的技术人员。

2 测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地理、地质、工程勘察、资源勘查、土木、建筑、规划、市政、水利、电力、道桥、海洋、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通信、物联网、统计、生态、印刷等专业的技术人员。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1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取得测绘及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获得测绘及相关

专业博士学位并在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岗位工作3年以上;获得测绘及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在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岗位工作8年以上;测绘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并在测绘及相关专技术岗位工作10年以上。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取得测绘及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获得测绘及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并在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岗位工作1年以上;获得测绘及相关专业硕士学位并在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岗位工作3年以上;测绘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并在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岗位工作5年以上;测绘及相关专业大学专科毕业并在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岗位工作7年以上;获得测绘技师职业资格(但不得超过2人)。

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取得测绘及相关专业初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测绘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测绘及相关专业大学专科毕业并在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岗位工作2年以上;测绘及相关专业中专毕业并在测绘及相关专业技术岗位工作4年以上。

注册测绘师可以计入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标准施行之日起满3年后,甲、乙级测绘资质单位的注册测绘师数量应当达到要求。起满5年后,丙、丁级测绘资质单位也应当具备相应数量的注册测绘师。

专业技术人员人数:

类别甲级乙级丙级丁级相关专业比例

大地测量甲级60人,5注,8高,17中,乙级25人,2注,2高,8中不得超过60%

海洋测绘甲级60人,5注,8高,17中,乙级25人,2注,2高,8中,丙级8,3中,丁级4人,1中不得超过60%

工程测量甲级60人,5注,8高,17中,乙级25人,2注,2高,8中,丙级8,3中,丁级4人,1中不得超过60%

不动产测绘甲级60人,5注,8高,17中,乙级25人,2注,2高,8中,丙级8,3中,丁级4人,1中不得超过60%

测绘航空摄影甲级30人,2注,4高,10中,乙级15人,1注,2高,5中不得超过60%

航空摄影与遥感甲级60人,2注,8高,17中,乙级25人,1注,2高8中, 丙级8人,3中不得超过60%

地图编制甲级甲级60人,2注,8高,17中,乙级25人,1注,2高,8中不得超过60%

地理信息工程甲级60人,2注,8高,17中,乙级25人,1注,2高,8中,丙级8人,3中不得超过80%

导航电子地图甲级100人,5注,10高,20中不得超过60%

网络电子地图甲级20人,5中,乙级12人,2中无要求

对测绘业绩的规定

1)申请晋升甲级测绘资质的条件:近2年内完成的测绘服务总值不少于1600万元,且有3个以上测绘工程项目取得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质检机构出具的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2)申请晋升乙级测绘资质的条件:近2年内完成的测绘服务总值不少于400万元,且有2个以上测绘工程项目取得设区的市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质检机构出具的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3)申请晋升丙级测绘资质的条件:近2年内完成的测绘服务总值不少于50万元,且有1个以上测绘工程项目取得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质检机构出具的质量检验合证明。

4)申请导航电子地图制作或者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范围的,不作测绘业绩考核要求。

对测绘监理的规定:

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工程测量、不动产测绘、海洋测绘专业范围下设置相应的甲、乙级测绘监理专业子项。

1)申请甲级监理子项的条件:取得相应专业范围的甲级测绘资质;近2年内,在每个相应专业范围内有2个以上测绘工程项目取得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质检机构出具的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2)申请乙级监理子项的条件:取得相应专业范围的甲级或者乙级测绘资质;近2年内,在每个相应专业范围内有1个以上测绘工程项目取得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质机构出具的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3)乙级测绘监理资质单位不得监理甲级测绘资质单位施测的测绘工程项目。

对考核指标的规定:

1)各等级测绘资质单位的办公场所:甲级不少于600m2,乙级不少于150m2,丙级不少于40m2,丁级不少于20m2。

作业限额:如取得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专业乙级资质的单位,只能承担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以下的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业务。再如,取得丙级工程测量资质证书的单位,测绘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面积,不得超过15 km2。

1)大地测量:乙级,C级以下GPS网以及三等以下水准测量或同等精度其他控制网;专业重力测量。

2)航空摄影:乙级,一般航摄的分辨率优于0.2m,200km2以下;0.2m,400km2以下;

0.2m-1m,5000km2以下。无人机航摄的分辨率优于0.2m,50km2以下;0.2m,400km2以下;0.2m-1m,500km2以下。

3)摄影与遥感:丙级,1:500,20km2以下;1:1000,30km2以下;1:2000,50km2以下;1:5000,100km2以下;小于或者等于1:1万的不得承担。乙级没限制。

4)地理信息工程:丙级,数据处理和建库,县级行政区以下。软件开发无限制。不得承担监理。乙级,数据处理和建库,市级行政区以下。软件开发无限制。市级行政区以下的监理。

5)工程测量:丁级,等外控制测量;1:500测图,10km2。

丙级,四等以下控制测量;1:500测图,15km2。

乙级,三等以下控制测量;1:500测图,30km2。

6)不动产测量:丁级,日常地籍调查乡镇以下的总调查;房产测绘单栋建筑面积2万m2以下,单个合同不超过建筑面积50万m2。丙级,日常地籍调查县级以下的总调查;房产测绘栋建筑面积5万m2以下,单个合同不超过建筑面积100万m2。乙级,日常地籍调查市级以下的总调查;房产测绘单栋建筑面积10万m2以下,单个合同不超过建筑面积200万m2。

7)海洋测绘:海洋权属无限额,丁级只能从事海洋权属。

8)地图编制:乙级不能编制世界政区图,可以编制省级各类地图。

其他分级标准规定:

1)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适当调整各专业标准中乙、丙、丁级的人员规模、仪器设备要求。调整后的地方标准,不得高于本标准的高一等级考核条件,也不得低于本标准的低一等级考核条件,不得修改专业范围及专业子项、考核指标和作业限额,不得突破通用标准的

规定。调整后的标准应当报送国家测绘局备案。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计入相应类别人员数量:同一单位申请两个以上专业范围的,对人员数量的要求不累加计算。年龄超过65周岁的人员和兼职人员,不得计入专业技术人员数量。

3)质量认证

1 甲级测绘资质单位应当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2 乙级测绘资质单位应当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或者通过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考核;

3 丙级测绘资质单位应当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认证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考核;

4 丁级测绘资质单位应当通过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考核。

5 申请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范围的,不受限制。

10、行政许可法:

(1)概述:

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国家测绘局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包括:甲级测绘资质审批、测绘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审批、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来华测绘审批、采用国际坐标系统审批、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审批、永久性测量标志拆迁审批、地图审核、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资料提供使用审批、对外提供属于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资料,编制中小学教学地图审批共10项。

(2)行政许可的设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1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和省级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法规、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条件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

(3)行政许可的时限要求

设定行政许可应当规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不能作出决定的可延长10日,并应当将理由告知申请人。

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45日,不能办结的经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5日,并应当将理由告知申请人。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审查完毕。

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人颁发行政许可证件。

(4)其他行政许可法规定: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行政机关应当对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政府对机关,机关对民众)

2)下列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1 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

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

2 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市场准入;

3 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行业,需具备特殊信誉和条件的;

4 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需要通过检测进行审定的;

5 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

6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

3)以上所列事项,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可以不设行政许可:

1 公民、法人能自主决定的;

2 市场机制能调节的;

3 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自律管理的;

4 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

4)拟设定行政许可的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

5)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委托机关应当将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

6)受理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

7)被许可人需要延续行政许可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作

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行政许可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8)公民特定资格的考试依法由行政机关或者行业组织实施,公开举行。行政机关或者行业组织应当事先公布资格考试的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试科目以及考试大纲。但是,不得组织强制性的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不得指定教材或者其他助考材料。

9)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

12)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撤销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赔偿。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

1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

1 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2 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丧失行为能力的;

3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终止的;

4 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行政许可证件依法被吊销的;

5 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6 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2.2 测绘执业资格管理

1、测绘执业资格的概念

(1)注册测绘师制度的法律依据:

从事测绘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条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2)测绘执业资格的特征:

1)测绘执业资格的主体是个人。

2)测绘执业资格隶属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

种。执业资格指从事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性工作应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准入标准。

3)测绘执业资格的对象是测绘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测绘活动的人员中,可分为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作和辅助人员等。

2、注册测绘师的权利与义务:

(1)注册测绘师的权利:

1)保管和使用本人的注册证和执业印章;

2)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测绘执业活动;

3)接受继续教育;

4)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行为提出劝告,并向上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告;5)获得与执业责任相应的劳动报酬;

(2)注册测绘师的义务:

1)执行测绘技术标准和规范;

2)只受聘于一个有测绘资质的单位执业;

3)不准他人以本人名义执业;

4)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5)完成注册管理机构交办的相关工作。

3、注册测绘师考试:

(1)申请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的条件:

1)取得测绘类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6年;

2)取得测绘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4年;

3)取得含测绘类专业在内的双学士学位或者测绘类专业研究生班毕业,从事测绘业务

工作满3年;

4)取得测绘类专业硕士学位,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2年;

5)取得测绘类专业博士学位,从事测绘业务工作满1年;

6)取得其他理学类或者工学类专业学历或者学位的人员,其从事测绘业务工作年限相应增加2年。

(2)注册测绘师考试的组织:

1)注册测绘师考试由人事部、国家测绘局共同负责。国家测绘局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拟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考试试题,研究建立并管理考试题库,提出考试合格标准建议。人事部组织专家审定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和考试试题,并会同国家测绘局确定考试合格标准和对考试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2)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合格,颁发由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国家测绘局共同用印的注册测绘师资格证书。

4、注册测绘师注册:

(1)国家测绘局为注册测绘师资格的注册审批机构。省级测绘主管部门负责注册测绘师资格的注册审查工作。

1)注册申请:

依法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通过一个具有测绘资质的单位办理注册手续,并取得注册证和执业印章后,方可以注册测绘师名义开展执业活动。申请注册测绘师资格注册的应向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注册申请。

2)初始注册:

初始注册的,可自取得资格证书之日起1年内提出注册申请。

1 取得资格证书超过1年以上不满3年提出申请初始注册的,须提供不少于30学时继续教

育必修内容培训的证明。

2 取得资格证书3年以上提出申请初始注册的,须提供相当于一个注册有效期要求的继续教育证明。

3 《注册测绘师执业管理办法》施行前已取得资格证书的,自该办法实施之日起1年内提出申请初始注册的,不需要提供参加继续教育的证明。

3)延续注册:

注册证和执业印章每一注册有效期为3年,注册期满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期满30个工作日前提出延续注册申请。

4)变更注册:

超过70周岁申请初始注册、延续注册及变更注册的,均须提供身体健康证明。

5)注销注册:

注册申请人或者聘用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申请注销的,应当向当地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国家测绘局审核批准,收回注册证和执业印章:

1 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2 申请注销注册的;

3 注册有效期满且未延续注册的;

4 被依法撤销注册的;

5 受到刑事处罚的;

6 与聘用单位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关系的;

7 聘用单位被依法取消测绘资质证书的;

8 聘用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的;

9 因本人过失造成利害关系人重大经济损失的;

10 应当注销注册的其他情形。

6)不予注册:

注册测绘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1 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2 刑事处罚尚未执行完毕的;

3 因在测绘活动中受到刑事处罚,自刑事处罚完毕之日起至申请之日止不满3年的;

4 法律、法规规定不予注册的其他情形。

7)其他规定:

1 注册测绘师注册通过注册系统进行在线申请。有关材料原件通过系统扫描报送电子文件。申请人和注册单位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 注册测绘师注册证或执业印章遗失或污损,需要补办的,应当持省级以上公众媒体上刊登的遗失声明或污损的原注册证或执业印章,经注册地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向国家测绘局申请补办。

5、注册测绘师执业:

(1)注册测绘师执业范围:

测绘项目技术设计;测绘项目技术咨询和技术评估;测绘项目技术管理、指导与监督;测绘成果质量检验、审查和鉴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测绘业务。

(2)注册测绘师的执业能力:

1)熟悉并掌握国家测绘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2)了解国际、国内测绘技术发展状况,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如识和技术工作经验,能够处理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3)熟练运用测绘相关标准、规范和技术手段,完成测绘项目技术设计、咨询、评估及测绘

成果质量检验管理;

4)具有组织实施测绘项目的能力。

(3)注册测绘师岗位及数量规定:

1)测绘项目的技术和质检负责人等关键岗位须由注册测绘师充任;

2)测绘单位须配备一定数量的注册测绘师。

3)对甲、乙级测绘单位注册测绘师数量的要求,主要分三个层次:

1 不作要求,涉及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

2 要求甲级2名注册测绘师、乙级1名注册测绘师,主要涉及测绘航空摄影、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图编制4个专业;

3 要求甲级5名注册测绘师、乙级2名注册测绘师,主要涉及大地测量、工程测量、不动产测绘、海洋测绘和导航电子地图制作5个专业。

(4)注册测绘师的执业规定:

1)注册单位与注册测绘师人事关系所在单位或聘用单位可以不一致。

2)测绘项目的设计文件、成果质量检查报告、最终成果文件以及产品测试报告、项目监理报告等,须由注册测绘师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后方可生效。

3)修改经注册测绘师签字盖章的测绘文件,应由注册测绘师本人进行;该注册测绘师不能进行修改的,应由其他注册测绘师修改并签字、加盖印章,同时对修改部分承担责任。4)注册测绘师从事执业活动,应由其所在单位接受委托并统一收费。因测绘成果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接受委托的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接受委托的单位可以依法向承担测绘业务的注册测绘师追偿。

(5)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探索建立注册测绘师事务所管理制度,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审批。

6、继续教育:

(1)要求:注册测绘师延续注册、重新申请注册和逾期初始注册,应当完成本专业的继续教育。注册测绘师继续教育分为必修教育和选修教育,在一个注册有效期内,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均不得少于60学时。

(2)继续教育方式:

1)注册测绘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通过培训的形式进行,由国家测绘局推荐的机构承担。必修内容培训每次30学时,注册测绘师须在一个注册有效期内参加2次不同内容的培训。2)注册测绘师继续教育选修内容通过参加指定的网络学习获得40学时,另外20学时通过出版专业著作、承担科研课题、获得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习等方式取得。(3)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

1)国家测绘局在人社部指导下,负责组织编写必修课培训大纲,审查培训教材,评估培训机构,下达年度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2)注册测绘师继续教育实行登记制度。

7、法律责任:

(1)未取得测绘执业资格,擅自从事测绘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的罚款。

(2)相关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因工作失误使专业技术人员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给予赔偿,并可向有关责任人追偿。

2.3 测绘作业证管理

1、作业证使用

(1)适用范围:

1)进入机关、企业、住宅小区、耕地或其他地块进行测绘时,应当持有测绘作业证件;

2)使用测量标志时,应当持有测绘作业证件;

3)接受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执法监督检查时,应当持有测绘作业证件;

4)办理与所从事的测绘活动相关的其他事项时,应当持有测绘作业证件。

(2)测绘作业证使用规定:

1)测绘人员不得利用测绘作业证从事与其测绘工作身份无关的活动。

2)测绘人员遗失测绘作业证,应当立即向本单位报告并说明情况。所在单位应当及时向发证机关书面报告情况。

3)测绘人员调离工作单位的,必须由原所在测绘单位收回测绘作业证,并及时上交发证机关。测绘人员调往其他测绘单位的,由新调入单位重新申领测绘作业证。

4)测绘单位办理遗失证件的补证和旧证换新证的,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市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

(3)测绘作业证注册:

每次注册核准有效期为3年。注册核准有效期满前30日内,测绘单位应当将测绘作业证送交所在地的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市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注册核准。(4)测绘单位领取测绘作业证,应当交纳证件工本费。

2、测绘作业证的监督管理:

(1)管理职责:

1)国家测绘局:

1 负责测绘作业证的统一监督管理工作;

2 负责规定测绘作业证的式样;

2)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核、发放和监督管理;

3)设区的市、县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内测绘作业证的受理、审核、发放和年度注册核准以及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

2.4 外国的组织或个人来华测绘管理

1、合资、合作测绘禁止的领域:

1)大地测量;

2)测绘航空摄影;

3)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4)海洋测绘;

5)地形图、世界政区地图、全国政区地图、省级及以下政区地图、全国性教学地图、地方性教学地图和真三维地图的编制;

6)导航电子地图编制;

7)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测绘活动。

2、来华测绘监督管理:

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测绘主管部门负责来华测绘的审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对来华测绘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3、来华测绘审批:

(1)从事非商业性测绘活动的外国组织或者个人来华测绘需要提交的资料:

1)申请表;

2)项目立项批准文件;

3)有关专业部门的批准文件;

4)外国组织或者个人的身份证明和有关资信证明;

5)测绘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测绘成果的形式;

6)使用的测绘仪器、软件和设备;

7)我国现有测绘成果不能满足项目需要的情况说明。

(2)合资、合作企业测绘资质申请:(一次性测绘审批程序相同)

合资、合作企业申请测绘资质,应当分别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其所在地的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申请材料。

1)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决定受理的,通知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初审。

2)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20个工作日)。

3)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初审意见后5个工作日内送军队测绘主管部门会同审查,并在接到会同审查意见后8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决定。

4)审查合格的,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资质证书。

(3)申请合资、合作企业测绘资质的条件:

1)符合测绘法以及外商投资的规定;

2)符合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

3)必须中方控股;

4)已经取得我国的法人资格。

4、一次性测绘管理:

(1)概念:指外国的组织或个人在不设立合资、合作企业的前提下,经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来华开展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等活动时,需要进行的一次性测绘活动。

(2)申请一次性测绘需要提交的材料:

与合资、合作企业提交材料基本一致,把立项批文改成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文。

5、来华测绘成果管理:

(1)成果归属与汇交

合资、合作企业所测的测绘成果归中方所有,并由中方向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从事海洋测绘的要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

(2)成果保管与使用:

未经批准携带成果出境的或超出一次性测绘批准文件范围测绘或伪造骗取一次性测绘资格的,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处3万元以下罚款。

(3)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测绘成果和测绘工具,并处1-1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0-50万元的罚款,责令限期离境;所获取的测绘成果属于国家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批准,擅自在我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测绘活动的;2)外国组织或者个人未与我国有关单位合资、合作,擅自在我国领域从事测绘活动的。

6、港澳台地区的组织或者个人来内地从事测绘活动的与外国组织和个人相同。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大会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问题,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党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途径是“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2年7月16—23日地点: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当时为李达寓所)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宣言指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 ( 东三省在内 ) 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是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党的最低纲领。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大会的不足之处是,对于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对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问题,认识尚不清楚。对于工农联盟的问题,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及建立工农政权等问题,也都还没有认识。中共二大之后,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斗争的新征途 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3年6月12-20日地点:广州东山恤孤院路后街31号(今恤孤院路3号)第三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决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大会通过的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鉴于国际及中国之经济政治的状况,鉴于中国社会的阶级工人、农民、工商业家 ) 之苦痛及要求,都急需一个国民革命。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勿忘的;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大会通过的《关于国民革命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指出:“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5年1月11-22日地点:上海 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在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努力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逐渐地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实际,为随后出现的革命新高潮作了思想上、理论上和政策上的准备。表明党在革命理论和革命策略上有很大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但是,大会对于怎样取得领导权、怎

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有: 一、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修改宪法的权 力,无论是对宪法的全面修改,还是个别条文的修订,都必须经 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其他 任何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都没有这项权力。 二、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三、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根据宪法和法律 规定,全国人大选举和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 秘书长和委员;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根据国家主席提 名,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决定国务院副 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人 选,并有权罢免上述人员;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 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并 有权罢免上述人员;选举和罢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 察院检察长;通过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 员和委员人选,并有权撤销上述人员的职务。 四、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 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 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问题,作出各种授权决定 等。 五、监督国家机关。全国人大行使的监督权是国家最高形式 的监督权。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 作,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 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负责 ,中央军事委员会受全国人大监督。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听取和审议全 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报告。另外,法律还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一个代 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有权书面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 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 宪法的作用是什么: (l)宪法对统治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确认维护和巩固国家权力;②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防止权力滥用,这正是宪法民主性的体现。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宋燕玲 2008112400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有: 一、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修改宪法的权力,无论是对宪法的全面修改,还是个别条文的修订,都必须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都没有这项权力。 二、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三、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选举和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根据国家主席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人选,并有权罢免上述人员;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并有权罢免上述人员;选举和罢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通过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人选,并有权撤销上述人员的职务。 四、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问题,作出各种授权决定等。 五、监督国家机关。全国人大行使的监督权是国家最高形式的监督权。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负责,中央军事委员会受全国人大监督。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另外,法律还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有权书面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决定(2009) 【法规类别】人大议事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 【发布部门】201 【发布日期】2009.04.24 【实施日期】2009.04.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13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09年4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二○○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议事规则》的决定

(2009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作如下修改: 一、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期间,需要调整议程的,由委员长会议提出,经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意。” 二、将第六条修改为:“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应当在会议举行七日以前,将开会日期、建议会议讨论的主要事项,通知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员;临时召集的会议,可以临时通知。” 三、将第七条第二款修改为:“不是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四、将第八条修改为:“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或者副主任一人列席会议,并可以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 五、第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常务委员会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二)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四)解释法律; (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六)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八)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九)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十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

(十二)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 (十三)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十四)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 (十五)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 (十六)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十七)决定特赦; (十八)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 (十九)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 (二十)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二十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时间地点内容

历届大会时间地点会议主要内容 六大1928年莫斯科 1、大会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1)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3)革命的力量:工农阶级;(4)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5)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下一个高潮即将到来。 2、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王明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提出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 3、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国中产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没有正确的妒忌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民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然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七大1945年延安 1、大会对毛泽东思想做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从而使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2、大会把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八大1956年北京 1、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和落后的经济文化之间的矛盾。 2、党和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解决这些矛盾。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逐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3、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议确定了一下内容: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强调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性。 4、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九大1969年北京 1、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林彪代表党中央做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党章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 2、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实践合理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十大1973年北京十大的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全国第几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

全国第几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两会”时间要早。 2、几大几次几大几次会议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举行的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也称“几大”,“几次”就是纯粹的几次会议。如: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这其中的“八大”就是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就是纯粹的第二次会议。 3、几届几中“届”用于定期的会议,几届几中全会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召开的全体会议,称为“×届×中全会”,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时间在国庆前后。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一般来说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总共召开5-6次全体会议,分别称为“一中全会”“二中全会”......等,“×届×中全会”就是这样产生的。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省一级组织提出要求,全国代表大会可以提前举行;如无非常情况,不得延期举行。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简称为“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届×中”全会是党会的专称,“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会议,是党代会的专用名词。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几大,指的是某会议第几次全国性的代表大会,既可是“党团”的,也可是“人代”的。“人代”中的几大就是第几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例: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十一大)2、“人大”和“政协”没有几届几中的称谓方式。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第六十一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一般情况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五年,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第一次会议也是换届会议,所以每届全国人大应当召开五次会议。几届几次会议,就是第几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第几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讨论并决定国家和地方重大事务。例如: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简称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4、全国政协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的“届”和“次”的称谓是一样的。在每届每次举行的全国人代会的同时,开会的还有全国政协会议,全国政协委员列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以我们听到每年的“两会”就是指的全国的“人代会”和“政协会”的简称。全国人大每年的3月5日召开,全国政协每年的3月3日召开,每五年换届一次。每一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会期大约十天左右,这就是几届几次。比如今年三月份召开的“两会”,其一就是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其二就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三、人大、政协会议名称中“几届”、“几次”的位置人大、政协会议名称中,“几届”“几次”的位置是不同的。人大的会议名称是:××届全国人大第×次会议,“全国人大”四个字在届和次的中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而政协名称是:政协第××届第×次会议。“全国政协”四个字在首,届和次相连且在后,如:今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十一届第四次会议,所以两个会议名称中,届和次的位置是有区别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10年10月28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作如下修改: 一、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代表享有下列权利: “(一)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 “(二)依法联名提出议案、质询案、罢免案等; “(三)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四)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 “(五)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表决; “(六)获得依法执行代表职务所需的信息和各项保障;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将第三条、第四条改为第四条,修改为:“代表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二)按时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认真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发表意见,做好会议期间的各项工作; “(三)积极参加统一组织的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履职活动; “(四)加强履职学习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执行代表职务的能力; “(五)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廉洁自律,公道正派,勤勉尽责; “(七)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三、将第六条改为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代表不脱离各自的生产和工作。代表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参加闭会期间统一组织的履职活动,应当安排好本人的生产和工作,优先执行代表职务。” 四、将第五条改为第六条和第四十七条。第六条:“代表受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第四十七条:“选民或者选举单位有权依法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出席罢免该代表的会议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 五、将第七条修改为:“代表应当按时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代表因健康等特殊原因不能出席会议的,应当按照规定请假。 “代表在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前,应当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会议期间执行代表职务做好准备。” 六、将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代表参加大会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议,审议列入会议议程的各项议案和报告。”

全国历届两会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年五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 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 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摘要)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8a6516530.html,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摘要) 受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3月11日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摘要如下: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权威和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五年来,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25件,修改法律127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46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立法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效果好。常委会检查26件法律和1件决定的实施情况,听取审议83个工作报告,作出7件决议,开展15次专题询问和22项专题调研,监督机制更加完善,监督实效不断提升。决定批准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协定以及加入的国际公约43件,决定和批准任免一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一)着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审议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修改宪法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推进宪法修改工作,于今年1月召开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认真讨论中共中央修宪建议,形成宪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完全赞成、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决策部署,一致认为,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对于推动我国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及主题内容

历届党的代表大会主题内容: 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分别在上海和淅江嘉兴南潮船上召开主题:通过了党的 第一个纲领和党的工作决议。党纲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这个国家将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其任务是废除资本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具有深远伟大的历史意义。 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主题: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主题:为解决国共合作问题统一党内认识。 会议认为,无产阶级要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争取革命胜利,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分化和孤立敌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同时又正确估计了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及国民党改组的可能性,批评了张国焘等人怀疑国共合作的“左”倾错误。党的“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方针与政策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主题:是研究和确定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总结了??年来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共产党必须保持独立性。还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 五大: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昌举行主题: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 题的决议案,批评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及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但没有提出如何争夺革命领导权及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也没有对如何建立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提出具体措施。大会仍然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因此,“五大”没能起到挽救革命的作用。 六大: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开主题:是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 教训,制定新的历史时期的路线与政策。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现阶段仍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潮中,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既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也批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六大”的这些决议与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忽视了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而且错误地把民族资产阶级当成“最危险的敌人之?,埋下了后来“左”倾错误的根源。 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主题: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在中国实 现光明的前途。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 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三条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税率表附后〕。” 【二】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第九条中的“七日内”修改为“十五日内”。 【四】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修改为: 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1不超过1500元的3 2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10 3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20 4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25 5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30 6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35 7超过80000元的部分45 〔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以及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五】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修改为: 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1不超过15000元的5 2超过15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10 3超过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20 4超过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30 5超过100000元的部分35 〔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本决定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依照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十八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11年6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11年6月30日

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的时间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一览 2008年03月04日 14:48 来源:中国侨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时间在每年的第一季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召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4年以来共举行了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届次时间代表 人数 委员 长 历次会议 第一届1954年9月~1959年4 月 1226人 刘少 奇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54年9月) 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55年7月) 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56年6月) 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57年6月) 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58年2月) 第二届1959年4月~1965年1 月 1226人朱德 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59年4月) 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60年3~4月) 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62年3~4月) 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 第三届1965年1月~1975年1 月 3040人朱德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64年12月~1965年1月) 第四届1975年1月~1978年3 月 2885人朱德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5年1月) 第五届1978年3月~1983年6 月 3497人 叶剑 英 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8年2~3月) 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79年6~7月) 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80年8~9月) 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81年11~12月)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82年11~12月) 第六届1983年6月~1988年4 月 2978人彭真 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83年6月) 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84年5月) 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85年3~4月)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86年3~4月) 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87年3~4月) 第七届1988年4月~1993年3 月 2978人万里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88年3~4月) 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89年3~4月) 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90年3~4月) 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991年3~4月)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92年3~4月) 第八届1993年3月~1998年3 月 2977人乔石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3月) 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1994年3月) 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995年3月)

历届全国人代会及党代会召开时间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 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 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 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 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6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 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 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 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6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5日~14日) 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15日) 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14日) 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5日~16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5日—13日) 第三次会议(2010年3月5日—14日) 第四次会议(2011年3月3日—14日) PS: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X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X次会议简称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中国共产党第X届中央委员会第X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X届X中全会

历届全国人大时间及主题内容

历届大会时间地点会议主要内容 一大1921年上海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 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大1922年上海1、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⑴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⑵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3、瞿秋白在其中最早提出“统一战线”的概念 4、中共二大之后,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斗争的新征途。 三大1923年广州1、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基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四大1925年上海1、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迎接大革命的高潮。 2、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3、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

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4、大会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五大1927年武汉1、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2、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六大1928年莫斯科1、大会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 ⑴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⑵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⑶革命的力量:工农阶级;⑷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⑸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 2、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的左倾盲动主义,提出加强当的无产阶级基础。 3、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七大1945年延安1、大会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从而使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2、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概况

第一届 1954年9月~1959年4月刘少奇 一次会议(1954年9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五个组织法;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国家领导工作人员 二次会议(1955年7月):通过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制定兵役法 三次会议(1956年6月):通过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批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四次会议(1957年6月):通过政府工作报告、1956年国家决算和1957年国家预算、1957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决定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五次会议(1958年2月):通过1958年国家预算、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批准汉语拼音方案;周恩来总理作关于目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的讲话

第二届 1959年4月~1965年1月朱德 一次会议(1959年4月):通过政府工作报告、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1958年国家决算和1959年国家预算、关于西藏问题的决议;选举国家领导工作人员 二次会议(1960年3~4月):通过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周恩来总理作关于目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关系问题的讲话 三次会议(1962年3~4月):通过政府工作报告、1960年国家决算,确定发展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通过1964年度国民经济计划、1963年国家预算和1964年国家预算初步安排、关于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议 第三届 1965年1月~1975年1月朱德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通过政府工作报告、1965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和1965年国家预算的初步安排;选举国家领导工作人员 第四届 1975年1月~1978年3月朱德 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5年1月):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修改宪法;选举国家领导工作人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