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七”之后国际经济条约如何继续适用于香港

“九七”之后国际经济条约如何继续适用于香港

“九七”之后国际经济条约如何继续适用于香港
“九七”之后国际经济条约如何继续适用于香港

“九七”之后国际经济条约如何继续适用于香港

徐崇利

https://www.doczj.com/doc/8c12514157.html, 2003-06-02 16:06:57 经济法网

1997年7月1日,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届时,香港作为英国“海外属地”的时代即告终结,而成为中国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这一转变将使香港的法律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将产生大量的双边和多边国际经济条约在九七之后如何继续适用于香港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顺利解决,对确保香港继续成为一个国际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处理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继续适用于香港问题的原则和依据

解决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继续适用于香港问题的一大原则是,在不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香港基本法》)抵触的情况下,在整个过度期内,通过中英双方的谈判,力争现行适用于香港的所有国际经济条约,在九七之后都能顺利地继续适用于香港,并确保香港作为中国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特别行政区,继续有权通过适当的途径对外缔结和参加其他有关的国际经济条约。

九七之后,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使之继续成为一个国际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并不断得到发展,其中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应当使香港继续拥有一个良好的商业法律环境,而香港良好的商业法律环境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内部商业法律环境,即九七之后,维持香港现行的普通法制度,并使之得以延续。对此,《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都明确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1];另一方面是对外商业法律环境,即保证现行的和将来的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能够继续适用于香港。假如中央政府不允许其中的一些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继续适用于香港,就会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疑虑,中央政府意图在九七之后改变香港的某些经济政策,而不愿让香港承担相应的国际经济条约的义务。由此,将影响人们对香港发展前景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领域的一些国际条约可能会因直接涉及中国的主权、国防和外交事务,而无法在九七之后继续对香港适用。[2]由于国际经济条约基本上针对的是经济事务,从各个条约的总体内容来看,就其九七之后继续适用于香港,一般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法律障碍。当然,对这些条约中牵涉到中国主权、国防和外交事务的一些具体问题,尚需作出适当的安排。

解决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继续适用于香港的问题,主要依据是《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的有关规定。

二、处理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继续适用于香港问题的基本模式

目前,适用于香港的国际经济条约是由于香港与英国之间的特殊历史关系形成的。然而,各个国际经济条约对缔结方缔结或参加方式的规定并不相同。相应地,处理这些条约九七之后继续适用于香港的模式也将有所不同。当然,这些模式也可援用于解决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不同情况下继续缔结或参加其他国际经济条约的问题。

(一)目前香港以“香港”名义单独缔结或参加的国际经济条约

按照传统的国际法,主权是缔约权的唯一依据,即只有拥有主权的国家才是条约的缔结主体。随着现代国际实践的发展,由非主权实体参与缔结国际条约的现象并非罕见。一些实例表现,国际条约的缔结主体除主权国家之外,还有国际组织、联邦制国家的成员、交战团体、享有高度自治权的殖民地和区域性非主权实体。上述非主权实体的缔结权分别来源于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国家宪法、条约法和国际习惯法等[3]。可见,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成为国际经济条约的独立缔约方是有国际法依据的。

对于目前香港已以自己的名义单独缔结或加入的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不管中国大陆是否已经参加,均可继续适用于香港,并且对于目前香港尚未加入的这类条约,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同样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加入这类国际经济条约。总之,对这一问题的处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且在这方面,现已取得不少的进展。

1.在多边国际经济条约方面

多边国际经济条约通常要求缔约方必须是国家,但有的多边国际经济条约也允许某些地区或地区政府成为缔约方或准缔约方。对于这些多边国际经济条约,首先,如果香港目前是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参加的,那么,经中国中央政府确认后,可安排其九七之后继续适用于香港,如《亚洲开发银行协定》以及《国际海事组织协定》等。无疑,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仍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继续签订或参加这类多边国际经济条约。其次,对于这些多边国际经济条约,如果香港目前是作为“英国属土”非单独适用的,那么,可以在九七之前,由中英双方共同作出安排,改由香港以自己的名义加入,以便九七之后得以顺利过渡适用。在这方面,中英双方就香港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所作的安排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以往,香港以“英国属土”的身份参与关贸总协定的有关活动,并以“英国代表香港”的名义发言。为了保持香港繁荣,《中英联合声明》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为单独的关税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包括优惠贸易安排”。据此,经中英联合联络小组协商后,1986年4月23日,英国政府通知关贸总协定,声明按照该协定第26条第5款的(丙)项的规定,[4],自即日起香港应成为关贸总协定的一个独立缔约方。中国政府亦在同日发表一项平行声明,确认自1997年7月1日起,香港将继续以“中国香港”的名义作为该协定的一个独立缔约方保留在该协定内。

2.在双边国际经济条约方面

在对香港现行有效的双边国际经济条约中,绝大多数是透过英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缔结,然而再适用到香港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领域,香港也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签订有关的双边国际经济条约,如现在香港同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基斯坦、南非、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缔结的有关兑换汇票的双边协定。同样,这些双边国际经济条约经中国中央政府确认后,九七之后也可继续适用于香港。但是,以往香港以自己名义对外签订的这类双边条约的数量十分有限。

为了适应九七这一历史性的转折,从1986年开始,香港便积极开展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缔结有关双边国际经济条约的活动。例如,香港已同许多国家进行商签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并先后同荷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签署了或草签了此类双边条约。这些双边投资协定在本文中都明确指出:“香港政府,经负责其外交事务的主权政府正式授权签订本协定。”对这一表达方式可以理解为,九七之前,香港的缔约权事实上来源于英国;九七之后,经适当安排(如中国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作出有关授权),香港在这类投资协定中的缔约权将随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而相应改变为来源于中国。尽管香港的缔约权来源发生了上述变化,但这类投资协定的原有授权规定仍可保持不变,即这类投资协定可以继续有效。[5]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目前香港以自己名义单独签订或参加的国际经济条约,要在九七之后继续适用于香港,必须经中英双方谈判协商,共同作出安排,不可能自动实现过渡。而在九七之后,如果香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对外单独缔约,那么也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审查。《香港基本法》第151条虽然规定在经济领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享有缔约权,但这种缔约权不是绝对的,其行使必然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原因在于:一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对外签订的有关国际经济条约可能会牵涉到国家外交以及防务等主权事宜,根据《香港基本法》第13条和第14条的规定,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处理;另一方面,经中央政府审查后,可以保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外缔结的国际经济条约在程序上正确,还可防止条约的内容侵害第三者的利益。但是,中央政府的这种审查权并不等于有的学者所主张的对香港特别行政区

政府对外缔约行为的批准权[6]。如前所述,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外签订或参加有关国际经济条约,是其享有高度自治权的重要表现,也为维持香港继续繁荣和稳定所必需,而且从各个国际经济条约的总体内容来看,一般不会损害或危及国家的主权。因此,中央政府无需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这一缔约行为本身,行使批准或不批准的权力,而只是要进行审查,并作出适当的安排,保证其中可能有的某些相关条款不与中央政府的外交权及防务权等国家主权相抵触。

(二)目前香港作为“英国属土”非单独适用的国际经济条约

香港作为“英国属土”非单独适用各项国际经济条约与香港以自己名义单独缔结或参加国际经济条约是不同的,具体地说,在前一种情形下,香港不是作为独立的缔约方,而是通过英国政府的关系适用各有关国际经济条约。[7]

对于目前香港作为“英国属土”非单独适用的国际经济条约,基本上可以区分以下两种情形,就它们九七之后对香港的继续适用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1.中国已经缔结或参加的此类国际经济条约

解决此类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如何继续适用于香港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具体安排为,目前香港作为“英国属土”一部分适用此类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只要改变其主权所属,由中国将此类国际经济条约直接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即可。

许多国际经济条约都规定,这些条约适用于缔约国管辖下的所有领土,包括缔约国对其国际关系负有责任的领土,除非缔约国在核准、接受或批准条约时或在其后通知将某些领土排除在外。例如,1924年《统一提单的若干法律规则的国际公约》(《海外规则》)第13条以及1965年《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华盛顿公约》)第70条就属这样的条款。有了这种规定,一旦九七之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国下属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中国政府无需发表任何声明,这些国际经济条约即可自动适用于中国所属的香港。但为了明确起见,中央政府最好在征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意见之后,向各缔约国发出书面声明,确认这些条约九七之后将对香港继续适用。

2.中国尚未缔结或者参加的此类国际经济条约

处理此类国际经济条约九七后如何继续适用于香港的问题。总的来说,可分为以下三种解决途径:

(1)修改国际经济条约的有关规定

在多边国际经济条约方面,鉴于它们通常只允许国家成为其缔约方,九七之前,中英双方应共同努力,争取各缔约国同意,将此类国际经济条约的缔约方修改为也包括某些地区或地区政府,就此,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九七之后就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参加。然而,修改多边国际经济条约并非易事,绝大多数多边国际经济条约对修改持谨慎的态度,规定了严格的条件:首先,要求提出修改条约动议的缔约国必须达到一定的数目,如1928年《经济统计公约》规定必须达到缔约国总数的一半;其次,通常要求修改条约的决议须经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通过,方为有效。这在国际社会的现实中是很难以做到的。

在双边国际经济条约方面,如果修改条约缔约方的资格,其实就等于重新订约。由此,对于这类双边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应改变立约的“身份”,即不能再以“英国属土”的名义加以适用,而应以“中国香港”的名义与其他国家重订这些双边国际经济条约,采取这种做法可以不改变原条约的内容,因此,一般能被缔约另一方所接受。

(2)由各国际经济组织作出特别决议

如上所述,九七之后,为使香港继续适用多边国际经济条约,要对其中有关缔约方的条款作出修改,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对缔约方作一般性的修改后,不但香港可以参加这些条约,其他地区政府也将有权参加。然而,其他地区与香港的情况有时大有区别,香港适宜参加这些多边国际经济条约,而接纳其他地区作为缔约方可能会有实际困难。有鉴于此,修改

这些条约有关缔约方的一般性规定,就成为一件难事。但是,不少多边国际经济条约的缔约国都会根据这些条约的规定,成立一个相应的国际经济组织。由此,中英双方可促成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召开缔约国大会,作出特别决议,仅同意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这些国际经济条约。采用这种变通的安排似乎比直接修改条约中有关缔约方的一般性规定,要更为容易一些。

九七之后,有关国际劳工公约继续适用于香港,就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在劳工的福利方面,大陆与香港有着很大的差异,大陆无需或很少实施国际劳工公约来保障和提高劳工待遇。而在香港,劳工界为改善劳动条件和扩大社会保障,要求适用劳工公约的呼声很高,它们不断敦促香港政府依据国际劳工公约来制定劳工法规。因此,有必要使那些中央政府目前没有接受而在香港已经得到适用的国际劳工公约在九七之后能继续对香港适用,虽然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只限于国家,但可以促成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通过决议,接纳香港为单独成员,进而适用各有关的国际劳工公约[8]。

(3)中央人民政府协助香港参加

对于条件尚未成熟,大陆目前还不准备缔结或参加的那些国际经济条约,香港在九七之后又得予继续适用的,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这样的安排,协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适用这类国际经济条约,即在参加时作出一项声明,指出这些国际经济条约仅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而不适用于中国大陆。一般国际经济条约都允许缔约国划定公约的适用范围,因此,这种方法在法律上是可行的,然而,由于这些条约的缔约国必须是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只是透过中央政府适用这些条约,于是,就会产生由谁来直接处理有关履约事宜的问题。就此,无非有以下两种选择:

一是由中央政府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处理有关条约的履行事宜。当然,中央政府在处理这些事务前,可先听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但是,采用这一方式还是可能会使人们产生中央政府“越俎代庖”,妨碍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行使的疑虑。

二是由中央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己处理有关条约的履行事宜。选择这种方式似乎比较妥当。一方面,表明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的尊重;另一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自己的区情最为了解,由其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更为合理。不过,为了防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越权处理本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事宜,或做出与中央政府声誉不符的事情,就此,应要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采取有关行动之前,先征询中央政府的意见。

值得注意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参加国际经济条约的速度也将不断加快,香港已参加或意图参加而大陆尚未参加的国际经济条约为数不可能太多,需要解决的此类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对香港的继续适用问题也会日趋减少。

此上分析的是目前香港作为“英国属土”已经适用的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对的继续适用问题。对于目前香港尚未参加、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不能以自己名义单独缔结或参加的其他国际经济条约,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可经由以上途径加以适用。

三、处理大陆与香港之间有关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继续适用于香港问题的若干准则

在具体处理各项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对香港的继续适用问题时,以下几项准则是中国、英国以及香港三方都必须共同遵循的:

(一)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国防、外交的事务应由中央政府处理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处理[9]。由此,凡国际经济条约九七之后对香港的适用牵涉到这两方面事务的,均应由中央政府作出最后的决定。在国防事务方面,例如,假如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因某一国际经济条约与其他缔约方发生争端,对方以武力相威胁,中央政府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在外交事务方面,例如,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继续适用国际经济条约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国家豁免问题,具体情形有二:一是当被执行方是外国国家或其财产时,

它国要求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给予豁免;二是当执行方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或其财产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要求外国给予豁免。对这两种情形下的国家豁免事项,均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处理,理由在于:首先,国家豁免属外交事务,有关该项权力的行使在中央政府的权限范围之内;其次,对于国家豁免问题,各国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对一国地方政府是否享有豁免权,国际上更未形成统一的实践[10]。由此可见,行使国家豁免权很容易引发国际争端,应谨慎对待,并由中央政府妥善处理。

(二)大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从国际经济条约的规定

在大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都适用某一多边国际经济条约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既然同意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承认该条约九七之后继续适用香港,也就表明大陆与其他缔约方一样,将接受该条约,用以调整其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这方面,双方都不应主张超出该条约项下一缔约方权利与义务之外的特权。当然,依约处理大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必须以符合《香港基本法》的各项规定为前提。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以自己名义对外缔结多边国际经济条约的情况下,作为独立的缔约方,其与同样也是该条约缔约方的大陆之间的经济关系应依约处理,对此,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反之,如果九七之后经由中央政府将某一多边国际经济条约适用于下属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那么,香港特别行政区就不是独立的缔约方,缔约的一方只能是中央政府。此时,大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关系能否以该国际经济条约为依据呢?按照法理,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虽然都适用该国际经济条约,但同属于一个缔约方的两个法域,双方之间的经济关系属一缔约方的内部事务,不能由该条约来调整。然而,考虑到九七之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之间的关系同中央政府与大陆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因此,双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仍可参照或准用该国际经济条约的规定来处理。

对于那些九七之后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尚未共同接受的多边国际经济条约,当然不可能用以调整两者之的经济关系。此外,因大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具体情况的不同,对一些国际经济条约是否作出保留,所持的态度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也不管对这些国际经济条约作出哪些保留,对方均应相互承认这种保留有效。

(三)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其他缔约方之间的关系原则上应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

府自行处理

九七之后,国际经济条约继续适用于香港,必然会产生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其他缔约方在这些条约项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享有这些条约上的权利的同时,也应独立承担相应的义务。

首先,香港特别行政区所享有的行政上的高度自治权,应予保证。有些国际经济条约规定由中央政府行使的权力,如果涉及的事项只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那么,中央政府可以考虑一次性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使这些权力。例如,根据1985年《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第15条的规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向在东道国的外国投资提供非商业性风险保险之前,必须取得东道国政府的批准。九七之后,在港的外商如向该机构投保,中央政府就可将对这类保险的批准权一次性授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使,这是因为:其一,管理外资属香港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之内的事务,其吸引外来投资的政策和立法均应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决定或制定;其二,某项投资是否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及其发展规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较中央政府可能更为知情,中央政府不宜代替其作出判断。如在逐一征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意见后,才由中央政府作出决定或由中央政府视个案逐一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作出判断,势必徒增手续上的不便[11]。

其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财政独立原则,应予实行。也就是说,因履行国际经济条约而产生的财政责任,只能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承担,与中央政府无涉。例如,假如九七之后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外国投资者之间发生投资争端,按照《华盛顿公约》的规定,将这类争端提交“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仲裁,那么,一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方败诉,需向外国投资者支付赔偿,这些赔偿金应从特别行政区财政中开支。尤其是对那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透过中央政府参加的国际经济条约,因中央政府是缔约方,其他缔约方将认定履约主体为中央政府,而不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这种情形下,中央政府只是表面上需对外担当履约的财政责任,实际上这些履约的财政责任最终应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承担。

(四)大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有关国际经济条约的纠纷应不适用国际法上

的解决途径

九七之后,一旦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共同适用或参照适用的国际经济条约发生纠纷,从本质上看,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双方既不能采用国际法上的强制解决方法(如报复、报仇、军事封锁、干涉等)来解决,也不能采用国际司法救济或国际仲裁救济方式(如诉请国际法院、求诸国际仲裁等)来解决,严格来说,也不能采用国际法上的非强制解决方法(如谈判、和解、斡旋等)来解决,因为它们只能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而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之间发生的纠纷,属于国内纠纷,应按《香港基本法》的规定予以解决。在解决过程中也可能采用协商的方法,但这种协商不属于国际法上具有特定意义的“谈判”的范畴。总之,绝对不能将此类内部纠纷“国际化”。

【注释】

注:

[1]《中英联合声明》第3条第3款;《香港基本法》第8、17—19条。

[2][7]董立坤著:《香港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61—65页。

[3]李浩培著:《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4]关贸总协定第二十六条第五款(丙)项的规定是:“原由某缔约方为之接受的任何关税领土,如现在在处理对外贸易关系和本协定规定的其它事项方面拥有或取得充分自主权,这一领土经负责的缔约方发表声明证实上述事实后,应视为本协定的一个缔约方”。

[5]曾华群:《试析“港荷投资协定”的特征》,《比较法研究》,1995年第3期,第295页。

[6]万鄂湘:《香港在国际条约中的地位转变》,载于黄炳坤主编:《“一国两制”法律问题面面观》,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146页。

[8]姚壮:《香港与国际组织》,《中国国际法年刊》,1989年卷,第332—333页。

[9]《中英联合声明》第3条第2款;《香港基本法》第13、14条。

[10]布郎利著:《国际公法原理》,1979年英文版,第341页。

[11]陈安主编:《MICA与中国: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述评》,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536页。

香港历史资料

香港历史资料 香港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称HKSAR),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香港上市规则[1].

更新日期: 2002年4月(第七十二次修訂) 免責聲明 香港聯合交易所網頁上刊載之《證券上市規則》僅旨在提供一個快捷之途徑,方便公眾人士索閱有關規則資料。由於《證券上市規則》網頁版及原裝正版之修訂時間不同,故二者內容或有歧異。閣下當須另行參看《證券上市規則》之原裝正版以及交易所印制之規則修訂,方為準確。 聯交所對任何因《證券上市規則》之資料不確或遺漏所引致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不論是民事侵權行為責任或合約責任或其他)。 * * * * * * * * * * 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證券上市規則 目錄 第一冊 前言 章數一釋義 章數二導言 章數二A 上市委員會、上市上訴委員會及上市科的組織、職權、職務及議事程序 章數二B覆核程序 章數三保薦人、授權代表及董事 章數四會計師報告 章數五物業的估值及資料 章數六停牌、除牌及撤回上市 股本證券 章數七上市方式 章數八上市資格 章數九申請程序及規定 章數十對購買及認購的限制 章數十一上市文件 章數十一A招股章程

章數十二公佈規定 章數十三上市協議 章數十四須予公佈的交易 章數十五期權、認股權證及類似權利 章數十五A衍生認股權證 章數十六可轉換股本證券 章數十七股份期權計劃 章數十八礦務公司 章數十九海外發行人 章數十九A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成立的發行人 投資工具 章數二十認可單位信託、互惠基金及其他集體投資計劃 章數二十一投資公司 債務證券 章數二十二上市方式(選擇性銷售的證券除外) 章數二十三上市資格(選擇性銷售的證券除外) 章數二十四申請程序及規定(選擇性銷售的證券除外) 章數二十五上市文件(選擇性銷售的證券除外) 章數二十六上市協議(選擇性銷售的證券除外) 章數二十七期權、認股權證及纚似權利 章數二十八可轉換債務證券 章數二十九不限量發行、債務證券發行計劃及有資產支持的證券 章數三十礦務公司 章數三十一國家機構(選擇性銷售的證券除外) 章數三十二超國家機構(選擇性銷售的發行除外) 章數三十三國營機構(選擇性銷售的發行除外) 章數三十四銀行(選擇性銷售的發行除外) 章數三十五擔保人及擔保發行(選擇性銷售的發行除外) 章數三十六海外發行人(選擇性銷售的發行除外) 章數三十七選擇性銷售的證券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上市 章數三十八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上市

香港为何在97年7月1日回归

香港为何在97年7月1日回归? 这个问题,我以为多数人知道。后来发现我错了。因为很多人居然说:那是中英两国激烈斗争的结果,英国政府被迫放弃香港。 先看香港是怎么割让出去的。这牵涉到3个条约。 第一个条约,1843年的《南京条约》。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1843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其中一项是“把香港岛给予英国”。 第2个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当时清军败于英法联军,签下《北京条约》,将九龙南部割让给英国。 第3个条约, 1898年的中英签署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及一系列租借条款中,将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个离岛(新界)租借给英国。 说了这3个条约的内容,接下来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要知道3个条约的时效。前两个条约,都没有约定时期,可以理解为永久割让。第3个条约,明确了日期,99年,1997年到期。 然后要知道,这3个条约割让的领土分别是多少呢?可以这样比照一下:第3次条约的租借地陆地面积376平方英里,其中大陆286平方英里,岛屿90平方英里,较原香港行政区陆地面积扩大了约11倍,租借地水域较前扩大近50倍。 也就是说,1997年收回95%的陆地、岛屿、水域,是履约。1997年收回主权,是清政府当年与英国人商量好的。对此,英国人没有任何疑义。 问题在于早先割让的那5%的面积。英国为什么要放弃这5%?他没办法不放弃。当年弄了这么一大片土地,99年后归还,英国人一想,那都下辈子的事了,他们根本没有想那么远。香港整体没有因3条约而特别分开发展。1990年代,曾经有英国人想保留那5%,但是显然不现实。他根本无法自给自足,食物、淡水都靠大陆供应,加上殖民地的军费支出庞大,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中国。 不管怎么说,能把5%那部分收回来,是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功劳,这个是要承认的。

香港上市规则[]

更新日期: 2002年4月(第七十二次修订) 免责声明 香港联合交易所网页上刊载之《证券上市规则》仅旨在提供一个快捷之途径,方便公众人士索阅有关规则资料。由於《证券上市规则》网页版及原装正版之修订时间不同,故二者内容或有歧异。阁下当须另行参看《证券上市规则》之原装正版以及交易所印制之规则修订,方为准确。 联交所对任何因《证券上市规则》之资料不确或遗漏所引致之损失或损害概不负责(不论是民事侵权行为责任或合约责任或其他)。 * * * * * * * * * *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证券上市规则 目录 第一册 前言 章数一 章数二 章数二A 章数二B 章数三 章数四 章数五 章数六

章数八 章数九 章数十 章数十一 章数十一A 章数十二 章数十三 章数十四 章数十五 章数十五A 章数十六 章数十七 章数十八 章数十九 章数十九A 投资工具章数二十 章数二十一

章数二十三 章数二十四 章数二十五 章数二十六 章数二十七 章数二十八 章数二十九 章数三十 章数三十一 章数三十二 章数三十三 章数三十四 章数三十五 章数三十六 章数三十七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上市章数三十八

第1项指引摘要停牌及复牌(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2项指引摘要有关供股及公开售股须获全数包销的规定(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3项指引摘要未缴足股款的证券(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4项指引摘要新申请人管理阶层的营业记录(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5项指引摘要有关发展中物业市场的物业估值(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6项指引摘要年度业绩的评论(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1项应用指引 第2项应用指引股份购回规则某些重要条款的豁免(已於一九九一年十二 月三十一日删除) 第3项应用指引 第4项应用指引 第5项应用指引 第6项应用指引 第7项应用指引另类认股权的上市事项(已於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删除)第8项应用指引 第9项应用指引另类认股权_ 附加规定(已於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删除)第10项应用指引 第11项应用指引 第12项应用指引 第13项应用指引 第14项应用指引

香港割让过程

一、香港割让过程 香港是由三个地方组成的:香港岛、九龙、新界。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可以说是中国屈辱的历史,香港沦为殖民地“三部曲”: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英国强租新界。至此整个香港完全落入英国之手,详见下图。 二、香港回归过程 20世纪8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开始与英国谈判香港的问题。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提出中国将在1997年收回香港。经过多轮谈判,1984年,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零点,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宣誓就职。 三、香港回归20周年成就: 香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维护与发展。到2004年,香港连续七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

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也是香港第10次获得此一殊荣。香港自由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服务中心地位。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使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香港;香港股市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股市。香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宝座,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的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充分显示,香港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在香港企业加大内地投资与经贸合作的同时,内地企业纷纷赴港上市筹资,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目前,内地在港公司达2000多家,资产总额达到2200亿美元。这些内地企业与资本已成为香港经济繁荣的另一支撑力量。 1、GDP年增长4.5% 人均GDP全球第七 2、贸易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3、自由经济体20连冠 4、位列全球最大最先进的金融体系 5、基本实现“全民就业” 6、持续吸引外资魅力不减 7、人均寿命全球第一 8、最大成就是“一国两制” 四、新中国的成就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首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中华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82年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通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1999年至2008年神一至神七(载人,无人,出仓)先后成功发射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国际化。 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安然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2005年10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2006年沈阳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 2007年10月24日18时许在西昌发射“嫦娥一号(CE-1)”发射成功。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同年9月6日至9月16日残奥会在 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FTA(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英国强行割占香港岛

英国强行割占香港岛 作者:余绳武文章来源:《人民日报》1996年4月12日第10版更新时间:2009年10月13日 近世以来,英国倚仗坚船利炮,在向东方扩张的过程中不断夺占别国岛屿,作为海军基地或通商据点。 在中国,英国人很早便有夺占海岛的打算。1637年英国海军上校威德尔率武装船队来华贸易,回国后在报告书中写道,为了发展对华贸易,英国应该占据海南岛。1792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出使中国,向清廷提出多项通商要求,并要求把舟山附近一个海岛和广州附近的一地让给英国人作为居留地,被乾隆皇帝拒绝。 珠江口外的香港也是英国人觊觎的目标。从1806年起,东印度公司派水文地理学家霍斯伯格连续多年在香港等处水域进行勘测,搜集了大量情报。1833年8月,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律劳卑致函本国外交部,要求派遣海军“占领珠江东部入口处的香港岛,它令人赞叹地适合各种用途”。律劳卑的后任罗宾逊也于1835年向英国政府提出类似的建议。 更可注意的是,香港岛与九龙间的尖沙咀洋面(英国割占香港后改称维多利亚港),自1821年起即已成为英国对华鸦片走私的重要据点之一;大批鸦片船每年冬季停泊在伶仃洋一带,台风季节移泊金星门和香港水域,从事贩卖毒品活动。1839年春林则徐收缴鸦片时,共有22艘英国鸦片船停泊在虎门口外,其中有16艘停泊在尖沙咀洋面。林则徐没收的二万多箱鸦片,大部分来自香港水域的鸦片船上。 英国政府获悉中国禁烟后,竟声称这是对英国的侮辱,悍然决定发动侵华战争,其根本目的是要强迫开放华东各口岸对英通商,并攫取与此相关的各种特权。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则是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称为鸦片战争;这个绝妙的名称据说是1840年4月25日《泰晤士报》首先使用的。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到达中国,攻占舟山群岛定海城,8月来到白河口投递公文,指责禁烟“亵渎大英国家威仪”,要求赔偿烟价和割让岛屿等等。清廷派直隶总督琦善负责对英交涉。琦善向英国侵略者暗示赔偿烟价问题不难解决,建议将谈判改在广东进行。白河口泥沙淤塞,英国舰队不能驶入;相反它们沿珠江可以直趋虎门,便于在谈判中实行武力威胁。因此,英国人欣然同意琦善的建议。 同年12月,英国代表义律与琦善在广东继续谈判。关于赔偿烟价,琦善顺从侵略者的勒索,同意付给600万元。义律又要求除了广州之外,在华东增开两个通商口岸,琦善只允增开一个,没有达成一致意见。12月29日,义律撇开增开口岸问题,进一步要求“在外洋割让一个适当的地方(指香港岛———引者),英国国旗可以在该处飘扬,就像葡萄牙国旗在澳门飘扬一样。”琦善断然拒绝了这一割地要求。 英国侵略者在谈判桌上未遂所欲,便悍然使用武力,于1841年1月7日攻占大角和沙角炮台,并以永据沙角相要挟,企图迫使琦善就范。琦善出于无奈,允许将义律的要求代奏皇帝,由道光帝定夺。不言而喻,允许代奏并不等于琦善本人允割香港,何况他根本没有擅自割地的权力。但义律歪曲事实,竟于1月20日向旅华英侨发布公告,声称他已与琦善“达成初步协议”,“把香港岛和海港割让给英国”。义律捏造这个“初步协议”(后来有些历史著作以讹传讹,称之为“穿鼻草约”),其目的是为了给吞并香港制造“条约根据”。上述的公告颁布后不到一周,英军先头部队便于1841年1月25日在港岛北部大笪地(今上环水坑口街附近)登陆。第二天舰队到达,海军陆战队在大笪地公然升起米字旗。

从1842年割让香港到1997年香港回归

从1842年割让香港到1997年香港回归,145年沧桑见证了中国从衰败到复兴的历史。 香港现在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位于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分为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面积1095平方公里,人口690万。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英国又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地区,称为“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为收复失地,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1982至1984年间,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举行了一系列谈判,最终签订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7年7月1日,英国把香港归还中国。中国政府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颁布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除外交和国防事务之外,其他事务全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决定。香港原有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不变,法律不变。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走向衰败的开始。依仗船坚炮利,英国打破了大清帝国脆弱的东南沿海防线,一直打到南京,逼迫道光皇帝签订了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南京条约》。接着,列强纷纷效仿,采取威胁讹诈和军事进攻两手,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设立租界,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中国由此进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时期。香港被英国占领之后的100多年,是中国灾难深重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自强自救的时期。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加深加剧,英法联军侵华、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五卅惨案、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把中国人民推向灾难和战争的深渊!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时代先驱的鼓舞和率领下,为祖国的独立和统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寻求政治出路的戊戌变法、推翻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给封建军阀最后一击的大革命、全民奋起的抗日战争、推翻蒋介石独裁统治的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取得祖国的完全独立。 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国倡导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事件,是将中国推向强盛、复兴的几个关键。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的抗日战争早于欧战,从1937年7 月7日就开始了,直到1945年9月3日日本签订中国战区投降协议书为止。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牺牲达3500万,财产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被日本抢占半个世纪的宝岛台湾也得以收复。中国以作出重大贡献的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赢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尊崇地位。当时中国政府希望借此机会收复香港,但终因国力所限,被日本占领三年多的香港重又被英国接管。 1946年,中国爆发了史称“解放战争”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喜讯。中国至此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的魔掌,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和解放。新中国在经历了百年侵略的国土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进而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发动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形成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受到极大的冲击、破坏和损失。从1978年起,伟大的政治家***领导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家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取得空前的成功,他本人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还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并亲自领导、参与了和英国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中英双方共同商定,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于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继香港回归之后,被葡萄牙占领400多年的澳门也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成为又一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回归历程回归后的繁荣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砦城除外,租期99年。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 8. 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呈圆形,徽面由红色环形窄边、文字区外圈、红色内圆及配有五颗星的动态紫荆花图案所组成。紫荆花图案为白色,由5片花瓣组成,每片花瓣中均有一颗红色五角星及一条红色花蕊镶在其间。各片花瓣环绕徽面中。已点顺时针均匀排列。文字区外圈位于红色环形窄边与红色内圆之间,为白底红字。外圈上方均匀排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字样,外圈下方均匀排列着英文“香港”字样。中英文字样之间分别镶有一颗红色五角星。中间的五颗星动态紫荆花图案的构思和寓意与区旗相同,也是以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旗(简称澳门区旗)底色为绿色,图案包括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五星代表中国,表示澳门已经回归中国而成为其中一个特区。莲花是澳门的象征,白色莲花有纯洁清廉的意思,代表澳门是一个清廉的城市。当中三片花瓣代表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这三个组成澳门特区的地方。大桥和海水代表澳门的自然环境。另外,澳门区旗上的绿色在色板上是没有的,要特别调出来。因此这种绿色称为澳门绿。和香港区旗一样,澳门区旗也曾出现错体。错体区旗为澳门基本法于一九九三年公布时的图样。而到了一九九八、九九年左右,有关当局为澳门区旗、区徽进行标准化工作时,修改成了现在的样子。修改后的区旗,主要把莲花底部和大桥原来的直线变成更圆滑流线的圆弧设计,并加强了海水线条距离远近的粗细变化。旧版的区旗区徽可容易地在网络上找到且极少人注意此错体现象。澳门特区区旗为五星莲花绿旗。底色象征着和平与安宁,五颗呈弧形排列的五角星,象征着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和海水,则象征着澳门的自然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三朵莲花象征特区是由三个岛组成的吉祥之地),寓意澳门四周是中国的领海。

香港被割让的经过

注释: ①参见《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2版,第三卷,第271页。 ②1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95、476页。 ③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第36、293页。 ⑤同上,第十一册第265-266页。 ⑥转引自郑谦、韩钢著:《毛泽东之路·晚年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236页。⑦《〈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34页。⑧⑨1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16、403、269、366页。 1 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3页。1314《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三卷,第935页。 1 5毛泽东在1951年12月1日审阅《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时,加写了很长一段话。此处所引的即是其中的一句。见《文献和研究》1986年第3期,第3页。 17181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5、338、333页。 作者简介 孙宏典,男,1954年7月生,1982年1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现任中共信阳师院委员会 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多篇。 李义凡,男,1961年10月生,1982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现任信阳师院学报编辑 部主任、本刊副主编、教授。一直从事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发表论 文30余篇,出版《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的廉政观》等专著四部。 责任编辑 李明 斌 香港被割让的经过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中英鸦片战争之前,属于广东省新安县管辖。1840年,英国以清政府查禁鸦片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英国舰队司令伯麦率领英军在香港岛强行登陆,占领了香港岛。1842年,英军继续扩大鸦片战争,进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并于同年8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英国割占了香港岛及附近的青洲、鸭月利沙。 1856年,英国政府为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法国一起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3月,英军在九龙尖沙咀登陆,同年10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英国又割占了新安县所属的九龙司(即目前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政府又乘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之机,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6月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了新安县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的200多个岛屿,即后来所称的“新界”,租期为99年。虽名为“租借”,但却从未向中国支付租金。 所以,现在所说的香港,实际是指整个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及其周围的200多个岛屿),而不是仅指香港岛。总面积约1076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为625万。 香港地区是英国政府通过侵略战争强占强租的。按照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作为侵略战争的产物——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是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不承认这三个不平等约,不承认香港是“殖民地”。6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4月

港交所上市规则

港交所上市规则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常问问题」综合版本1 (於2010年9月17日刊发/ 於2011年12月19日修订) 「常问问题」说明 我们编制下列「常问问题」,是为了协助发行人理解和遵守《上市规则》,尤其是对某些情况《上市规则》可能未有明确说明,或者是某些规则可能需作进一步阐释。 下列「常问问题」的使用者应当同时参阅《上市规则》;如有需要,应向合资格专业人士徵询意见。「常问问题」绝不能替代《上市规则》。如「常问问题」与《上市规则》有任何差异之处,概以《上市规则》为准。 在编写「回应」栏内的「答案」时,我们可能会假设一些背景资料,或是选择性地概述某些《上市规则》的条文规定,又或是集中於有关问题的某个方面。「回应」栏内所提供的内容并不是选定为确切的答案,因此是不适用於所有表面看似相若的情况。任何个案必须同时考虑一切相关的事实及情况。 1此综合版本不包括「常问问题」系列3 - 「披露易」内的「常问问题」。

发行人及市场从业人可以保密形式向上市科徵询意见。如有任何问题应尽早联络上市科。 以下列表所指的「常问问题」系列是指: 系列1 - 有关企业管治事宜及上市准则规则修订 系列2 - 非主要及轻微规则修订 系列4 - 网上预览资料集 系列5 - 与检讨创业板有关的《上市规则》修订 系列6 - 香港交易所为预托证券(香港预托证券)设立的架构 系列7 - 关於须予公布的交易、关连交易以及上市发行人发行证券《上市规则》规定 系列8 - 与2008年综合谘询有关的《上市规则》修订 系列9 - 关於须予公布的交易、关连交易、公司组织章程的修订及会议通告《上市规则》规定系列10 -

_拓展阅读:关于香港的历史

关于香港的历史 香港的由来 香港,顾名思义,就是芳香的海港。关于这一美丽名称的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最可靠的说法,则是这里过去曾是运香、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由于当时贩香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石排湾港将莞香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之港,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港岛南部赤柱登陆后,由一名叫陈群的当地居民带路向北走,经过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用当地土话答称“香港”,英军即以陈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记之,并用以称呼全岛。在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中,香港作为全岛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1856年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之后,香港又进而成为整个地区的称谓。 香港的历史沿革 早在远古时代,香港地区就已经有人居住,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岭南地区,将之纳入秦朝的版图,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并从中原迁移了50万商人和罪犯到这一地区进行守卫和开发。自秦始皇开始,香港地区就一直在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直到英国侵占香港以前,从未间断过。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因为岭南太远,鞭长莫及,对赵佗采取了安抚政策,封为南越王。刘邦死后,赵佗又闹独立,朝廷多次征伐无功,只好再派人去赏赐慰勉,赵佗才除去帝号,臣服于汉室。汉朝在这里设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个郡。香港地区划归南海郡博罗县管辖。此后,一直沿续到西晋时期。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又归东莞县管辖。明神宗万历元年,广东巡海道副使刘稳,奏准朝廷,将东莞县滨海地区划出另设一县,名为新安县。自此,香港地区改属新安县管辖。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清廷战败,割让香港

香港上市规则

香港上市规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 目录 第一册 前言 章数一释义 章数二导言 章数二A 上市委员会、上市上诉委员会及上市科的组织、职权、职务及议事程序章数二B 覆核程序 章数三保荐人、授权代表及董事 章数四会计师报告 章数五物业的估值及资料 章数六停牌、除牌及撤回上市 股本证券 章数七上市方式 章数八上市资格 章数九申请程序及规定 章数十对购买及认购的限制 章数十一上市文件 章数十一A 招股章程 章数十二公布规定 章数十三上市协议 章数十四须予公布的交易 章数十五期权、认股权证及类似权利

章数十五A 衍生认股权证 章数十六可转换股本证券 章数十七股份计划 章数十八矿务公司 章数十九海外发行人 章数十九A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的发行人 投资工具 章数二十认可单位信托、互惠基金及其他集体投资计划 章数二十一投资公司 债务证券 章数二十二上市方式(选择性销售的证券除外) 章数二十三上市资格(选择性销售的证券除外) 章数二十四申请程序及规定(选择性销售的证券除外) 章数二十五上市文件(选择性销售的证券除外) 章数二十六上市协议(选择性销售的证券除外) 章数二十七期权、认股权证及类似权利 章数二十八 可转换债务证券 章数二十九不限量发行、债务证券发行计划及有资产支持的证券章数三十矿务公司 章数三十一国家机构(选择性销售的证券除外) 章数三十二超国家机构(选择性销售的发行除外) 章数三十三国营机构(选择性销售的发行除外) 章数三十四银行(选择性销售的发行除外)

章数三十五担保人及担保发行(选择性销售的发行除外) 章数三十六海外发行人(选择性销售的发行除外) 章数三十七选择性销售的证券 章数三十八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上市 指引摘要∕应用指引 第1项指引摘要停牌及复牌(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2项指引摘要有关供股及公开售股须获全数包销的规定(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3项指引摘要未缴足股款的证券(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4项指引摘要新申请人管理阶层的营业记录(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5项指引摘要有关发展中物业市场的物业估值(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6项指引摘要年度业绩的评论(已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删除) 第1项应用指引有关呈交资料及文件的程序 第2项应用指引股份购回规则某些重要条款的豁免(已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删除)第3项应用指引新申请人管理阶层的营业记录 第4项应用指引向现有认股权证持有人发行新认股权证 第5项应用指引公开权益资料 第6项应用指引确定发售期间 第7项应用指引另类认股权证的上市事项(已於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删除) 第8项应用指引有关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的简介及在台风及∕或黑色暴雨警告讯号期间的紧急股票过户登记安排 第9项应用指引另类认股权证 _ 附加规定(已於一九九三年七月一日删除) 第10项应用指引有关新发行人报告中期业绩规定 第11项应用指引停牌及复牌

在香港回归中国之前

在香港回归中国之前,英国在香港实行的是典型的殖民式统治,香港是殖民地吗? 一、香港于哪一年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被迫和祖国分离 1839年至1841年,清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英国海军的查理·义律与满清大臣琦善谈判后签订穿鼻草约,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义律根据协议,于1841年1月20日登陆及占领香港岛。但清政府认为琦善无权割地而不承认穿鼻草约,并将琦善革职。而当英国政府收到穿鼻草约的消息后,亦对条约中无提及开放通商而大为不满,于是改派砵甸乍为全权代表到中国。之后战事扩大,英军先后攻占厦门、宁波、上海、镇江,抵达南京下关。清政府于是令耆英于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正式将香港岛割让予英国。自此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 1856年至1858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在1860年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上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再割让给英国。当时的清廷已经是日薄西山,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 英国政府在以香港的防卫需要更大纵深为理由,向清政府从1898年7月1日起租借九龙界限以北,深圳河以南的新界。这些地方后来成为现在的新九龙、新界,以及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租借为期九十九年,在1997年6月30日午夜12时届满。 二、英国在香港是怎样实行典型的殖民式统治的? 建立港英政府,是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1843年6月26日,英国利用《南京条约》换文生效的时机宣布香港为英国"直辖殖民地",派璞鼎查为首届香港总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 香港总督,又称港督,是港英政府中担负最高首长职责的人。按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诰》的规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香港总督是英皇的全权代表。港督之下设立四个系统,构成港英统治政权:(1)咨询性质的行政局和立法局,(2)以布政司为首的行政机构,(3)以首席按察司为首的司法机构,(4)受命于英国国防部的驻港英军。此外,还设立一个" 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辅助港督行使职权的两个重要机构。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员,还包括:布政司、财政司和律政司等。驻港英军,是英国维护对香港殖民统治的重要力量。英国自强占香港以来,在香港一直保持着一支数量相对稳定的军队,约有一万人,包括陆、海、空三个军种。 源于英国的法律与司法体制,是英国对香港实施管治的重要手段。英国除了从政治上实行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外,还从经济上确保英资财团在香港的特权地位。英资财团是指以香港为基地的英国资本财团,主要有汇丰财团、太古财团、怡和财团等。英资财团大都创业早,长期插足香港经济,与港英政府关系密切,对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着香港的经济命脉。如英资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拥有发行港币的特权;英国大东

澳交所及澳交所上市规则相关简介

澳交所及《澳交所上市规则》涉及收购澳公司 相关内容简介 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简介 1、世界第七大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于1987年4月1日注册开业,在2003,2004和2005年被评为世界最佳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实际上只有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有限公司一家证交所,其他6个州的证券交易所均是其全资子公司。该所在世界十大上市证券交易所排名第七位,是全球性的权益市场并拥有极高信誉度,目前有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市值逾1.6万亿美元,每日成交量为35.3亿美元,是新加坡的4倍,与香港不相上下。 2、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和较高的流动性。设在澳大利亚的跨国公司是主要市场参与者(各类机构占65%),该国受强制性退休金投资政策驱使,成为世界最大机构投资市场之一,从而形成类似于美国市场的相对较强流动性(市值/GDP),并且买卖差价逐渐缩小,资本成本有效降低。个人参与股票市场(包括期权)也是健康成熟的,46%的澳大利亚成人直接或间接拥有股票,平均投资金额达15.6万美元。 3、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在澳证所(ASX)的上市公司数量中占大部分比例,该所5000万澳元(3.25亿元人民币)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占市场的53%,5000万澳元(3.25亿元人民币)到1亿澳元(6.50亿元人民币)之间的企业占11%,1亿澳元(6.50亿元人民币)到2亿澳元(13亿元人民币)之间的企业占21%。

4、市盈率高。澳证所(ASX)的平均PE(市盈率)指数为20倍,介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对拟上市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澳大利亚证券市场运行也是比较稳健的,次级债导致的全球股市下滑中,该市场的抗跌效应得以显现,这种良好上市后续支持为企业持续融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澳交所上市规则简介 《ASX上市规则》指导公司的首次上市,并规定了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必须满足的要求。ASX上市规则提出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旨在确保市场公平、有序和透明。这些规则也对信息披露和公司行为的一些方面提供指导。《澳交所上市规则》是有关上市公司收购合并的主要法规之一。 《澳交所上市规则》主要包括:重要信息的持续披露;定期报告-年/半年/季报;过去12个月内,新股发行超过股本15%需要获得股东批准,另有规定除外;与关联方(例如董事或者重大股东)的交易需要获得股东批准。 上市规则中规定的公司上市程序 (一)上市条件 1、股东数量条件:要求至少有400个股东,每人持有2000澳元(10,000元人民币)证券;或者350名股东,每人持有2000澳元(10,000元人民币)证券,且25%的股权由不相关方持有。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中英《南京条约》,约中载明:清廷将香港岛割让于英国。前约日期: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互换日期:道光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1843年7月26日)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香港回归的历程 1982 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谈。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 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 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发表简短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 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 年7 月12 及13日两开,地点在北方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 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 年9 月22 、23 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 月19 、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 1984 年4 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 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 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 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在1984 年2 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 1984年6 月,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 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 月1 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 1984 年9 月26 日,中、英双方终于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1 9 9 7 年7 月1 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最新香港上市规则

Basic Listing Requirements for Equities Updated: 04/07/2008 The following shows some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listing equity securities on the Exchange. For details of the listing requirements, please refer to our Listing Rules . Note: On 9 May 2008, the Exchange announced the framework for issuers to list on the Main Board in depositary receipt (HDR) form. The listing requirements for HDR issuers are generally the same as for issuers of shares. Any company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in Board Listing Rules and is in compliance with its local regulatory regime can apply to list in HDR form.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listing your company by way of HDR, please visit our “Depositary Receipt Framework " section. (I) Financial Requirements: (II) Acceptable Jurisdictions: (III) Accounting Standards: Main Board GEM A Main Board new applicant must have a trading record of not less than three financial years and meet one of the following three financial criteria: 1. Profit Test 2.Market Cap/ Revenue Test 3.Market Cap/ Revenue/ Cashflow Test Profit Attributable to Shareholders At least HK$50 million in the last 3 financial years (with profits of at least HK$20 million recorded in the most recent year, and aggregate profits of at least HK$30 million recorded in the 2 years before that)- - Market Cap At least HK$200 million at the time of listing At least HK$4 billion at the time of listing At least HK$2 billion at the time of listing Revenue - At least HK$500 million for the most recent audited financial year At least HK$500 million for the most recent audited financial year Cashflow - - Positive cashflow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 of at least HK$100 million in aggregate for the three preceding financial years Note: The Exchange may accept a shorter trading record period and/or may vary or waive the above profit or other financial standards requirement. For further details, please see Special Listing Requirements for Equities. A GEM new applicant must have a trading record of at least two financial years comprising: i. A positive cashflow generated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 in the ordinary and usual course of business of at least HK$20 million in aggregate for the two financial years immediately preceding the issue of the listing document ii.Market cap of at least HK$100 million at the time of listing Chapter 19 of the Main Board Listing Rules and Chapter 24 of the GEM Listing Rules provide the general framework applicable to all overseas companies seeking a listing on the Exchange. Main Board Rule 19.05(1)(b) and GEM Rule 24.05(1)(b) and the explanatory notes thereto set out the shareholder protection standards that are expected of an overseas company when seeking a primary listing on the Exchange. Applicants incorporated outside Hong Kong and other recognised jurisdictions seeking a primary listing on Main Board and GEM are assessed on a case-by-case basis and have to demonstrate they are subject to appropriate standards of shareholder protection, which are at least equivalent to those required under Hong Kong law. A roadmap that compromises a schedule of shareholder protection matters is set out in the attachment to the Joint Policy Statement dated 7 March 2007 to distil the key requirements for ensuring appropriate standards of shareholder protection from Exchange's current approach.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