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学生:刘梦捷学号: 200940110257 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入学时间: 2009 年 9 月 15

指导教师:吕玲娣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 2013 年 4 月 15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论语》中的特殊句式研究

摘要:《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论语》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中句子结构形式之全,语法功能之多,含义之稳定是其它著作所不能比拟的,对后代汉语语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论语》中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和总结,探求《论语》中所包含的特殊句式,即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固定句式。

关键词:论语;结构;特殊句式

Title Analysis of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the Analects

Abstract:The Analects is an important classics of Confucianism before Qin dynasty, is also one of great literary value of prose writings. Analects is basically speaking, intelligible text with a high degree of generality. Sentence structure, grammatical function, stability is incomparable to the other books of the meaning, to future generations of Chinese vocabulary enrichment and has had a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sentences in the Analects and summary, explore the Analects contains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namely judgement, omit words, flip words and fixed expressions.

Key words:The Analects, syntactic structures and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目录

一、引言(绪论) (1)

二、判断句 (1)

(一)肯定判断句 (2)

(二)否定判断句 (2)

三、省略句................................................... . (2)

(一)省略主语 (2)

(二)省略谓语 (3)

(三)省略宾语 (3)

四、倒装句... . (3)

(一)主谓倒装 (3)

(二)宾语前置 (5)

(三)状语后置 (7)

(四)定语后置 (8)

五、固定句式 (8)

六、结束语.................................................. ..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一、引言

《论语》是先秦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之一,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同时,《论语》的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文字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因此,本文以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为研究文本,对《论语》中的特殊句式进行分类探究。

所谓特殊句式就是指句子的句法结构与我们现在的结构组成存在着区别和不同。我们将其分类为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固定搭配句式。《论语》当中,这些特殊句式都有出现。

二、《论语》中特殊结构句式的类型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表示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因此,判断句我们又可以划分为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

1. 肯定判断句

(1) 主语+谓语+也这类判断句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所占的比重也最大。存在44例。

例如:①子贡曰:“仲尼,日月也,无德而逾焉。”(子张)

②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

③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宪问)

④鲁卫之政,兄弟也。(子路)

⑤邦无道,谷,耻也。(宪问)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

⑧夫端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季氏)

⑨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

例①-⑤,是典型的以“主语+谓语+也”的形式出现的肯定判断句,而例⑥-例⑨则是谓语部分用指示代词“是”复指前面的主语,从而形成的判断句。“这里是因为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来复制,使意义更加明确。”①如例○6中的“是”

字复制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件事,其余的由此类推。

(2)主语+者,谓语+也这种句式,主语后用助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句式在《论语》中出现的却比较少,只存在3例。

例如:①政者,正也。(颜渊)

②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

③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子张)

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也是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3)主语+为+谓语这种句子之间,使用判断词“为”连接,不用语气词“也”结尾。这里的“为”多翻译为“是”的意思。这种句式在《论语》中出现了2例。

例如:①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②可以为文矣。(宪问)

2. 否定判断句

《论语》中否定判断句数量并不多,结构差异也不大,主要是否定词“不、无、非”放在谓语之前构成了否定判断句。

例如:①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八佾)

②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③回也,非助我者也。(先进)

④非吾徒也。(先进)

(二)省略句

文言文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因此,在古代汉语中省略句特别多。而省略的主要表现为句子主干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

1. 省略主语

《论语》当中,表示主语的人称代词多用谦称和尊称来代替。其中,通常用谦称代替第一人称,用尊称来代替第二人称。但是在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和“你”。这些词做主语在《论语》中经常省略,一共出现13处。

例如:(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微子)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4)回也非助我者也,也吾言无所不说。(先进)

(5)昔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

上述例句中,例(1)省略了作为主语的“吾”,句中指的是“曾子”;例(2)省略的是“孔子”;例(3)省略了“吾”,句中指的“孔子”;例(4)省略了“颜回”;例(5)省略的也是主语“吾”,句中指的“孔子”。

2. 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因此这种结构在《论语》中出现的也较少。但是,在特定情况下即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论语》中有2处这样的例子。

例如:(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学而)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例(1)中“贫”和“富”后分别省略了作为谓语动词的“见到富人”和“看到穷人”。而例(2)这句话中,后半句省略了谓语“择”。这是因为这两句话之间是作为并列关系而存在的,意思明确。因此,省略“择”也不影响人们理解。

3. 省略宾语

古代汉语中省略宾语的现象也比较多。可以说,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到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这种现象在《论语》中也比较常见。一共出现12处。

例如:(1)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学而)。

(2)人不知而不愠,可以为师矣。(学而)

(3)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4)康子馈药,拜而受之。(乡党)

例句(1)到例句(3)这三句话的句法结构是相似的,同样都是介词“与”或“以”,后面省略了作为宾语的“之”字,例(1)中省略的“之”代指的是子贡,例(2)中省略的“之”代指的是上句中提到的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的人。例(3)中省略了代指商的“之”字。而例(4)中动词“馈”后省略了宾语“子”,这里指孔子。

(三)倒装句

所谓倒装,就是为了强调、突出语句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在古代汉语中,倒装句主要有四种,即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以及定语后置。

1. 主谓倒装

此类句式一般放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意义。这类句式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5例。

例如:(1)子曰:“贤哉,回也!”(雍也)

(2)君子哉善人!(述而)

(3)“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罕)

例(1)中“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颜回,才是真正的贤士啊!”这句话中,由名词充当主语,形容词充当谓语,构成了主谓倒装的句式。与“君子哉若人”和“大哉孔子”句式相同。

2.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或介词为宾语,以及用“之”或“是”复指宾语时,宾语一般都要前置。因此,我们又可以按照否定句式、疑问句式、“之”或“是”复制宾语这三种句式来分析《论语》中的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既然是否定句,那么句中要么有否定副词“未”、“不”、“毋”、要么有表示否定意义的代词“莫”。

例如:①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先进)

③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子路)

④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阳货)

⑤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⑥子曰:“果哉!未之难也。”(宪问)

⑦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

⑧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先进)

⑨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阳货)

⑩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11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子路)

○12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

?子曰:“莫我知也夫!”(宪问)

例①到④是“不”作为否定副词而造成的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在《论语》中出现了5例;例⑤到⑦是“未”作为否定副词而形成的宾语前置句式,这在《论语》中出现了3例;例⑧和⑨则是以“毋”作为否定代词而造成的宾语前置句子,在《论语》中仅出现了2例。例⑩到?的句子里,则是“莫”表示否定意义时形成的宾语前置句式,这种现象在《论语》中存在7例。

(2)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论语》中出现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孰”“焉”等,它们作宾语时一般要放在动词前面,形成一种宾语前置句。

例如:①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述而)

②吾谁欺?欺天乎?(子罕)

③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

④择其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

⑤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⑥何为则民服?(为政)

⑦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⑧何有于我哉?(述而)

⑨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

⑩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11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子张)

○12孰后倦焉?(子张)

?焉往而不三黜?(微子)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张)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

例①—④中,是“谁”以疑问代词的身份作宾语这种的用法比较固定,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7例。基本上构成了“谁+动词”的形式,翻译为“什么人”,与现代汉语中“谁”意思基本相同。例⑤—⑨这种句式中,“何”作为疑问代词,常与“有、与、为”搭配,翻译为“什么”的意思。这种句式在《论语》中一共有27例。例⑩-?这三句话中,“孰”都是代物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这种以“孰”作为疑问代词造成的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在《论语》中仅存在3例。例?—?中,疑问代词“焉“作为宾语,同样也是构成了“焉+动词”的形式,可以翻译为“哪里”或“什么”的意思,共5例。

(3)宾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而形成的倒装

《论语》中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宾语前置句,这样句式的特点是,在宾语后面用“之”或“是”复指,“之”或“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从而形成了宾语前置句。例如:①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②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

③曾由与求之问。(先进)

④吾以子为异之问。(先进)

⑤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

⑥无乃尔是过与?(季氏)

○7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尧曰)

⑧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无忧也。(述而)

例①—④中用“之”作为复指代词,例①中“之”复指的是“其疾”;例○2中“之”分别代指前面的“道德”和“学问”;例○3和例○4中的“之”都指的是“仲由”和“冉求”。这些由“之”复制的名词或名词性结构都被提前了,这种句式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3处。例⑤—例⑧则用“是”作为复指代词造成的倒装,与“之”的结构和用法都相同,在《论语》中仅出现了4例。

3.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一般放在所修饰的谓语前面,说明谓语的状态。而在古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中作状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形成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序,也就是状语后置。状语在句子中主要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一般用来说明其处所、时间、物件、方式、程度等。

例如:(1)使民以时。(学而)

(2)八佾舞于庭。(八佾)

(3)季氏旅于泰山。(八佾)

(4)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

(5)哀公问社于宰我。(八佾)

(6)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7)何有于我哉。(述而)

(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颜渊)

(9)事之以礼。(为政)

(1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11)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

上述例子中,例(1)和例(4)是表时间的状语后置,“使民以时”即“以时使民”“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即“今之世难乎免”。而例(2)和(3)是表示处所的状语后置,“舞于庭”即“于庭舞”;“旅于泰山”即“于泰山旅”。例(5)—(8)是表对象的状语后置。例(9)—(11)是表示方式的状语后置,“事之以礼”即“以礼事之”。表时间、处所、对象状语后置的句式中介词全部都是“于”,一般翻译成“在……方面”。而表方式的状语后置中我们发现介词几乎全是“以”,这里“以”

本意有“凭借”的意思。

4. 定语后置

在古代汉语中,如果定语过长,为了保持句子的平整与美观,定语就会被在中心语的后面,形成后置定语,这就造成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倒装现象。

在《论语》中,定语后置的典型例子有: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2)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3)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宪问)

(4)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卫灵公)

(5)齐景公有马千匹。(季氏)

这些例句中,前四句句式结构相似。比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句式应该是“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之)士,未足与议也.”翻译出来就是“志向在于真理但是以吃粗粮穿破衣服为耻辱的士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后三句与之相同。但是第五句“齐景公有马千匹”这是一种古代比较常见的定语后置情况,即数词和另一个与中心词有关的名词后置修饰中心语,“马千匹”即“千匹马”。

(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一些结构相同的句子经常出现,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固定句式。”②这种句式又称为凝固结构。

1. 含有疑问代词、语气词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

“不亦……乎”是文言文中表示反诘的固定句式,语气比较委婉,所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何(奚)以……为”

在这样的句式中,“为”是语气助词,“何以”有两种意思,如果它后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就作“何用”解释,如果它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词组,那么“何以”就要翻译为“以何”,即“为什么”。

例如:①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②何以伐为?(季氏)

③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颜渊)

④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3)“……孰与……”、“与……孰……”

这种句式用在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询问两项相比怎么样。可翻译为“跟……比较,谁……”

例如: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颜渊)

②师与商也孰贤?(先进)

(4)“何有于……哉”和“于……何有”

这种句式多表示一种反问的语气。可翻译为“对……来说怎么样?”

例如:①何有于我哉?(述而)

②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雍也)

③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子路)

(5)“如(若、奈)……何”和“若之何其……(也)”

这种句式主要用来询问方法的,都可译为“拿……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例如:①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

②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先进)

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颜渊)

④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先进)

(6)“何其……”

这是一种以疑问形式表示感叹语气的固定形式。句尾通常用“也”,目的是使说话语气舒缓,以增强感叹意味。可以为“怎么……这么……啊”

例如:①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泰伯)

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颜渊)

2. 不含有疑问代词的固定句式

(1)“惟……为……”

这通常翻译为“只有……是”。

例如:①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

②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阳货)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

这是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句式,宾语放在谓语动词“谓”的前面,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例如: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学而)

②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

(3)“有所……”、“无所……”

这种句式中“有”“无”是动词;“所”与它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作“有”“无”的宾语,意思是“有……的”、“没有……的”。

例如:①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学而)

②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

③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卫灵公)

④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大学)

(4)“夫如是”

“夫”这里作为语气助词,用于引出下文。可以理解为“如果这样子”。

例如:①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②夫如是,奚而不丧?(宪问)

(5)“然则”

这种句式中“然则”一般翻译为“那么”。

例如:①然则管仲知礼乎?(八佾)

②然则师愈与?(先进)

③然则从之者与?(先进)

(6)“与其……宁……”和“与其……无宁……”

这是一种选择句式,用于两者的比较。

例如:①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

②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子罕)

通过对《论语》中特殊句式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作为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论语》中句子结构形式非常全面,特殊句式中的几种结构例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以及固定句式等句式几乎都有包括。而且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不仅是先秦文学的典范和我国文学史的重要研究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法功能比较多,含义稳定,这对后代语法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注释:

①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第245页.

②高小方.《古代汉语》[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168页.

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3]陈志明.《论语》疑问句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 2000(1).

[4]张萍.《论语》疑问句的辨别和句法结构例析[J].南京大学报 2010(1).

[5]高小方.《古代汉语》[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唐子恒.文言语法结构通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7]施逵生.《论语注释》[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

[8]王海萍.古汉语疑问范畴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9]杨伯峻,何乐士. 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修订本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10] 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致谢

这篇论文的完成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吕玲娣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论文中遇到问题时,都是吕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我的论文得以顺利的继续进行,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的修改定稿的整个过程,花费了吕老师大量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吕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读书精华】《论语》中经典的句子及释义

【读书精华】《论语》中经典的句子及释义 01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观点不同,也就不要在一起共事了。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真诚,不虚伪。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课内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

【教学标题】 课内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难点】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论语十二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段解: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态度)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段解:本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段解:讲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会有害。 (段解: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段解: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段解:这一章阐述了读书人求学问的态度,以求学为乐)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段解:讲人的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论语中人物分析

论语中人物分析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子路之勇子路之忠子路之礼子路之行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

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卞人,小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论语》文言文阅读

论语》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忽施于 人。”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 是知也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答:。 已所不欲,忽施于人。答: ______ 。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下列各项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启示人们在学习上应该虚心好学。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人不知而不愠 参考答案: 1.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通“智”,聪明生气发怒 教导 2.选择他的优点学习,把他的缺点拿来对照自己,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它。自己不愿 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3.关于学习方法,“感受”“略”。 4.D 5.D

论语经典语录及分析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学而篇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理由: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 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理由:这段话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代表,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这段话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生活中,不管是不是身为一个管理者,都要把重点放在德治。以德服人。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说:美丽的笑容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转,把洁白的面容打扮得绚丽多彩,说什么呢?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子夏说:礼是不是也建立在“义以为质”本性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子夏谈论诗经的问题了啊。 理由:这段话一开始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非常喜欢这句话,所以对于这段语录的印象格外深刻。而这段话的转换也很快,从“绘事”聊到了“礼”。充分说明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思想。 里仁篇第四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臣子的忠心表现在匡救国家社稷,朋友的道义表现在相互切磋,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言谈处事当中,也要有所注意。比如国君有过错,臣子上谏,假使国君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尽心讲解,要是听不进去,那就不要再说了。不知进退,一味憨直的屡屡让国君烦心,国君一定会讨厌再听到类似的话,不但不会认为臣子忠心,反而会觉得臣子在诽谤,最后只能自取其辱。在国君周围的人一定要注意。朋友之间,发现对方有过错就要加以劝导,假使朋友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好好劝诫,要是听不进去,那也别再说了。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承受力,只图言无不尽,屡次三番,一定会引起朋友的反感,不但不会认为朋友有道德,反而会结怨,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疏远。 理由:子游这话是说给进言的人听的,对于听者来说,一定要明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故当虚心善受,让周围的人都乐于告诫自己,都愿意和自己切磋,时间长了,德行就会日益增长而过失就会日益减少,圣贤之道也就不远了。一旦有了厌恶之心,对进言者冷眼相加,

论语》《诫子书》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2分) (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A.有朋自远方来 B.温故而知新 C. 人不知而不愠 D.淫慢则不能励精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甲文侧重谈_______,乙文侧重谈_______。(2分) (提示:从A.学习方法B.学习态度C.个人修养来选择) 12.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请你写出关于自己学习的体会:(2分) 答案: 二、阅读(一).同门师兄弟 B.旧的(知识)C.恼怒,怨恨 D.勉励10..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11.甲文侧重AC 乙文侧重B 12.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无论做人,还是学习,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思和学结合起来。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 【一词多义】 (一)实词——见 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古义: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 【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 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②,,孰为夫子?

论语中经典名句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子罕》),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 二、可敬导师 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

(完整版)高考语文有关论语的练习题

高三语文·《论语》第01—05篇练习1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答: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答: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名句第一章为学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入太庙,每事问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君子不器 第二章修身篇 温良恭俭让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有九思 君子有三戒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恭,宽,信,敏,惠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人而不仁,如礼何 德不孤,必有邻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以约失之者鲜矣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人物点评出发来探究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孔子对子路、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评价的考察发现孔子的“仁”具有以下特质:“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仁”从事功的维度则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从实践的维度“仁”则表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关键词:仁爱孝悌事功笃信好学仁道 孔子的学说,从“礼”开始,进而至“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非核心。孔子卓越于一般的儒生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子对各色人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首肯某人为“仁”,唯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孔子对诸多人物四两拨千斤的评点不仅言微知著,颇具人物品藻的意趣,而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一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 当把“仁”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几处。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和赤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子分别列举了三人的政治能力,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言回“不知其仁也”。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求三子从政,孔子则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子路果敢有勇能任事,子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子只是肯定了三子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陈文子“仁矣乎?”,孔子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令尹子文三免三任,交接工作负责到位,忠而无私。陈文子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洁身自好,但孔子皆不许其为“仁”。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一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 “仁”不同于“智”、“勇”,可以说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情”即情感,在郭店竹简中第一次作为儒家思想的概念被运用,这里的“情”是与理智相对应。钱穆认为儒家思想更重心之情感的部分胜于理智的部分。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可见“仁”是发微于人对同类乃至宇宙万物的同情怜爱的意向,通常被解释为“爱人”。同样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爱人”,孔子讲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或释迦的“慈悲”不同。墨家是兼相爱,交相利,言“爱”的同时也谈“利”;佛家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众生平等之爱;儒家的“仁爱”则是施由亲始,爱有差等,从人人本具的孝悌之情出发而启迪出人性本具的仁爱之心。“仁爱”首先展现为孝悌,这在孔子对宰我和闵子骞两个人物评价的对比中显而易见。孔子认为父母生育子女,三年才免于怀抱,有生养之恩,所以宰我问为何守丧三年,一年即可。孔子认为宰我不仁,对父母连三年之爱都没有。关于宰予的评论还有另外一则,即宰予昼寝,孔子责其朽木不可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闵子骞,闵子骞以孝著称,后母待闵不善,父要驱逐其后母,闵子骞为母求情认为“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单。”孔子对其评价是“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此外,孔子在以“直”论人上也体现了其重伦理之情。孔子一方面很看重“直”,认为人能生存于世是因为正直,若非如此则是侥幸免于祸患。他评论史鱼为“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而当叶公问及直躬证其父攘羊时,孔子的回答是:“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杨伯峻先生对此的理解是,孔子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于“孝”和“慈”,因而说父子相隐,直在其中。所以,当侧重于事实真相的“直”和“孝”形成冲突时,孔子的选择是亲亲相隐。刘宝楠先生认为,这是天理人情所至,如果在检举自父的情境下不存有私心,则非其心之真诚。由此可见,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中是很具人道主义情怀的,尊重个体生命合理情感的部分,这种因不忍其苦而选择亲亲相隐亦是一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 (3)不逾矩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 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 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 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 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4分) 答案: 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 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 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 成就。(每句2分)

论语人物点评

《论语》中的人物点评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ei2;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曾被关押,但却是无辜的。”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历史上有公冶长的故事,是说公冶长因为懂鸟说话,有一次鸟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结果公冶长忘记了给鸟出肠,而把羊都吃了,鸟没东西可吃,就想害他。 后来又对公冶长说南山有只羊,公冶长跑去,没有羊,只有一具尸体,于是有口难辩,坐了牢。这仅仅是个传说故事,究竟公冶长为什么被关在牢里就不知道了。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不是罪有应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管理者对下属在以前工作中的经历,也要有宽大的胸怀来看,当时下属可能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而获罪,不了解客观原因,就对下属定性,不是好办法。如果你觉得下属,品质很好,能力也很强,就要用手段笼络,别让到手的人才飞了。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能免于刑戮”,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对南容的评价,也是他认为的正道。邦有道,肯用贤人,就出来贡献;否则就修养,闲适。这就提醒老板们,如果管理的方法是无道的,那么好人才也将离开,或者觉得这份工作的薪水还不错,就出工不出力。因在管理混乱的公司里面,非常容易被灭掉,还不如隐藏比较好。 但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无道的,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有道的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管理的认识,对行业的看法不同,结论也不同。有道和无道,归结成了企业的文化。管理者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就留下来,做贡献,别被“废弃”,不适合,就赶快躲开,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文言文《论语》阅读答案

文言文《论语》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文言文《论语》阅读答案,由语文网提供,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语意用/为下面这句话标出正确的朗读节奏(标一处)。(1分)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卒用其人( ) (2)未有其比( ) (3)及为相( ) (4)普又以其人奏( ) 3、翻译下列句子。(3分) 跪而拾之以归: 太祖常劝以读书: 4、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的好处是: 5、你喜欢赵普这个人吗?为什么(至少写两点)?(2分) 参考答案: 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2、终于、他(赵普)、等到、把

3、跪着拾起撕碎的奏牍而回。/太祖经常劝他多读书。 4、(1)普少习史事,寡学术。(2)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5、(1)好学(2)以天下为己任(3)不顾个人安危(4)刚毅果断(立足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古文《赵普》,完成14题。(共12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普少习吏事 ( ) ②读之竟日 ( ) ③普颜色不变 ( ) ④他日补缀旧纸( ) 2.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3. 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2 分) 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4. 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参考答案: 1. 熟悉整日脸色、神色修补 2. 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忍对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3. B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 特殊句式

v1.0 可编辑可修改 状后 ⑴为政以德 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⑵道之以政 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⑶齐之以刑 ⑶临之以庄 ⑸使民以时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八佾舞于庭 ⑼季氏富于周公 ⑻固而近于费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子路宿于石门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君子喻于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陈亢问于伯鱼曰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贡贤于仲尼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乘桴浮于海 以吾一日长乎尔 浴乎沂,风乎舞雩 异乎三子者之撰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主谓倒置 贤哉,回也 ⑸尚德哉若人!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是哉,子之迂也 野哉,由也! 宾前 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⑹既庶矣,又何加焉 曾是以为孝乎 未之有也⑺于斯三者何先⑽君孰与不足⑾何以伐为 ⑴奚其正 ⑻无乃尔是过与而谁以易之

v1.0 可编辑可修改 莫己知也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道一以贯之 末之难矣 门人问曰:“何谓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仁以为己任 何以文为 人焉廋哉 何以报德 毋自辱也以德报怨,何如 何谓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其斯之谓与 天何言哉 素以为绚兮 子行三军,则谁与 毋吾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恶徼以为知者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何伤乎 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 省略句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子路行以告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未足与议也 闵子侍侧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固相师之道也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经典名句集锦(整理)

论语经典名句集锦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读过《论语》,颜回的形象总是让人记忆犹新。作为孔子的弟子,颜回在《论语》中并不是描写最多的一个,但却是受到孔子赞赏最多的一个。孔子将自己的弟子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进行了分类。其中颜回列德行科第一,在孔门弟子中备受青睐。他在《论语》中被称为“子”,孔子称赞他的话很多,这就确立了他是孔门第一大弟子的地位。自唐太宗以来,历代帝王多次对颜回予以封赠,这就又使得颜回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一、好学聪慧 在《论语》中,颜回受到老师的赞赏最多的地方在于他的好学精神,对于学习从不感到疲倦和满足。在上千弟子中,孔子独称赞他“好学”,而且认为除了颜回之外再没有听说好学的人。这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如在《雍也》篇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又如在《先进》篇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的“好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学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孔子说颜回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并没有懈怠放松过。《庄子》里记载他跟随孔子达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庄子·田子方》)的程度,因此,其学业提高很快。子贡叹服地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家语》)。二是现在学习态度的庄重上,孔子讲课时,他专心致志,认真听讲,从不懈怠,不放过每一个问题。孔子对此倍加赞扬,《论语·子罕》:“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意思是说,听孔子讲学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这里,颜渊向孔子问仁,他并没有止步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回答,而是深入下去“请问其目”,要求进一步了解仁的具体内容。向“仰之弥高”的孔子问哲理,他以其毕生的精力“钻之弥坚”“欲罢不能”(《论语·子罕》)。他坚守孔子“不耻下问”的教诲,“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颜回正是凭借他的聪慧内秀,勤于思索,使其学业进步非常快,孔子也称赞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颜回无疑就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

(完整版)重庆市2017中考语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第一篇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第一篇《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2017预测)阅读《〈论语〉十二章》一文,完成1~4题。(15分) 《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学而时习.之 (复习)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真诚,诚实) (3)人不堪.其忧 (能忍受) (4)博学而笃.志 (忠实,坚守)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 A. 第②章讲的是学习态度,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B. 第④章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C. 第⑥章讲的是人总要有点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要不断地追求,即使生活清苦也自得其乐。 D. 第?章讲的是坚定的志向对人的重要性。 【解析】第②则讲的是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不是学习的态度。A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4. 请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中“乐”的理解。(4分) “乐”字体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即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不会为了物质享受而辛苦奔波,只要心中有梦想,即使是粗茶淡饭也可欣然下咽,体现了人们对富足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这句话进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从中可看出孔子对吃住并不作过高要求,只求精神世界的富足,据此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