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农村发展

第八章 农村发展

第八章 农村发展
第八章 农村发展

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浅析及应对策略 校长培训班82号宜阳县莲庄乡初级中学罗金平改革开放,使我国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空前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地不断改革和深入发展,新旧经济体制不时产生矛盾,市场经济地“金钱为上”观,冲击着人们地内心世界.特别是大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外出务工获得了不菲地物质报酬,刺激了农村部分家长对孩子们上学不够重视,甚至放弃,从而使农村部分中学生产生了厌学或极度厌学情绪.所以说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在当今市场经济地环境下,特别是农村地普通中小学中普遍存在.他们厌倦学习,不想从读书方面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对学习持冷漠地逃避态度.具体表现在:学习不适应,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下降,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态度混日子,甚至顶撞老师,极端地发展到逃学,参加不法青少年团伙等. 那么产生厌学原因是什么?我们应采取怎样地应对策略?在多年地教育实践中,自己也有一些感触,笔者认为应寻其“病因”,对症下药,以求逐渐克服厌学现象. 一、产生厌学地原因 厌学地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地,有来自教育内部地原因,有社会、家庭地原因,有来自学生自身原因.这几个方面地原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地. <一)教育原因 1、陈旧地片面性追求升学率思想是造成学生厌学根源. 社会对学校评价地唯一标准是升学率地高低.学校因此背上沉重包袱;学校对班级、对教师地唯一评价是看高分学生地多少,并以此来影响教师地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地影响,促使教育部门地一些人把人力、物力、财力地优势集中在层层拨“尖子”,抓“尖子”这个兴奋点上,而将人力、物力、财力地劣势放在普通或较差中学,抓少数、弃多数,这就使不少学生心理产生这样地定势:成绩差地学生似乎成为多余地人,感到升学无望,于是就厌学、便自暴自弃. 2、网络地诱惑是造成学生厌学地罪魁祸首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信息地影响.一些好和坏地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专业主文献推荐200712定稿

推荐书目 发展教研室 发展经济学/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美)德布拉吉?瑞著,陶然等译,2002[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Ray, Debraj. 1998. Development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发展经济学》,(美)托达罗著,黄伟平等译,1999[1995],经济出版社(Todaro, Michael P. 1995. Economic Development (sixth edition). London: Wesley Longman Ltd.)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日)石川兹著,1992,经济科学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日/美)速水佑次郎著,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编写组著,翻译组译,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The World Bank. 2000.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 Attacking Poverty.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以自由看待发展》,(美)阿马蒂亚·森著,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Sen, Amartya. 1999. Development as Freedom. New York: Anchor Books.) 《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美)杰拉尔德·梅尔、詹姆斯·劳赫主编,2004 [2000 (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美)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主编,200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的革命》,(美)詹姆斯·道等编著,2000 [1998],上海三联书店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美)塞缪尔·亨廷顿等,1993,上海译文出版社 《低度发展与发展:发展社会学选读》,萧新煌编,1985,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现代化问题探索》,周忠德严炬新编译,1983 [1980],知识出版社(Varma B.N., The Sociology and Politics of Development: A Theoretical Study.) 《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以)爱森斯塔德,1988[196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农村经济/农村社会 《农民经济组织》,(俄)恰亚诺夫著,萧正洪译,1996,中央编译出版社 《改造传统农业》,(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1987[1964],商务出版社(Schultz, T. W. 1964.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美)盖尔?约翰逊著,2004,商务印书馆 《社会学》(第4版),(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农村初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农村初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兴文县共乐初中朱大中 [摘要]:农村初中的办学困难。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要求,要深刻认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探索农村初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提升办学理念,促使教师专业发展,挖掘地方特色,关注“留守子女”等方面去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农村初中可持续发展思考探索 [正文]: 目前,在农村初中的办学困难很多,例如:生源的不断减少;教育资金的短缺;教学硬件很难更新;教师业务水平有待于提高;中考升学的压力等等,这些困扰让农村初中的校长、教师的压力都很大。如何能使农村初中健康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农村初中面临的迫切任务。我校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初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背景: 在全国掀起第八次课程改革高潮与教育部提出“教育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学习与讨论,在实践探索中否定了一些片面的看法,我校逐渐形成了贫困地区农村初中自己的认识。 首先,我们不赞同那种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学校的办学条件现代化、事业规模扩大化的观点。诚然,办学条件现代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办学规模扩大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标志,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指数。特别对于我们这些经济欠发达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应以通过优先实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来逐步推动经济建设。 其次,教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可以跨越式进行的,可以翻番的升学指数来反映,我们认为教育质量可以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升学率的大幅度提高并不标志着教育就进入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境界。这种认识是以片概全的。 二、农村初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一种内涵式的发展。结合我校长期的办学实践,我们认为这种内在动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学理念的先进性。走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学校要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有着明确的办学目标,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句话,育人意识要有着前瞻性,知道为将来育人,为国际化发展趋势育人。学校不只关注升学率,还关注

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x x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题目: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学院: 日期:

《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随着xxx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优化,计划生育工作也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村两委干部和无职党员利用远程教育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传授农业技术知识,使群众从中受益匪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该村逐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品牌效应;加强种养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信息化,培育新型农民,使韩庄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字:新农村经济教育社会保障信息 一、xxxx的基本情况 xxx村坐落在xxx镇的西部,东邻xxx乡,是xx镇最西边的一个村。该村耕地土质主要是黄土,有部分地块属于黏土土壤,黄土土壤排水量好,透气好,适用农作物广泛,灌溉方式是用电灌溉。该村的主要干道正在铺建,将铺为水泥路,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景观路两边建有紫薇园林、绿原园林等几家园林,切实美化了国道路段。 二、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 近几年来,该村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除此之外还有几户农民种植果树,主要种植有桃树,葡萄树等,经济效益比较好。该村劳动力农闲时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8。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区位优势的不断挖掘,韩庄村的养殖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大型养鸡专业户1户,大约养有五、六千只鸡。大型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从“乡土社会”到“土社会”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在不断快速的转型中。其中社会结构不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型,工商服务业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而经济体制也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在社会实践结构的这种历史性巨变下,农村社会的发展也从传统农村“乡土社会”逐渐向“土社会”转型。 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造就了其“乡土”特征。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把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性质便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也便成为人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性质的基本判断。“乡”和“土”是理解乡土社会的两个关键字:“乡”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文化和情感归属的概念;“土”是一个标志特定地域围的概念。许烺光先生在《祖荫下》对喜州文化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喜州文化主要由五个因素组成:既父子同一,性别疏远,大家庭的理想,教育的模式,祖先的愿望。这些因素其实也正是构成特定地域围及人们维持特定地理区域及区域文化的某种特殊情感关系一把钥匙。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传统的乡村社会便具有土地依赖、聚村而居和家族归属三个显著特点。 一依赖土地 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土地是至关重要的。农民离不了土地,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村居民对基本生活资料

粮食作物的依赖和基本谋生手段种植业的依赖,都会转变为对土地本身的依赖。正是由于土地与农民的生计息息相关,土地才成了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土地的控制成了权力的关键基础,在旧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便于持有土地的多少息息相关”。土地问题背后所映射的权力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权力关系的写照。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均贫富、等贵贱”,还是“耕者有其田”,其所指向的都是土地问题。历史上,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谁解决好了土地问题,谁就赢得了天下。因此,“土地是调动农民激情和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土地问题也是农民问题中最敏感的问题,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二依村而居 在中国,长期以来人均资源一直处于贫乏状态,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在这个资源匮乏的社会里,个体生存困难重重,再加上不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和工商业、落后的交通通讯工具等都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活动围。往往是若干户相互联系的人家聚居在一起,逐渐便形成一个村落,在长期的交往中更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村落文化和非正式制度。村落之间少有往来。由于同姓同亲的农民住在同一个自然村。同一个村子,同一个祖宗、同一条血脉贯通下来,形成形形色色的共同事业、共同利益,从而具有亲密的关系与情感,也促成了互信互守的行为规、道德礼仪,形成一个或数个血缘群体。中国的传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这里的“礼”就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区域亚文化及其制度

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

众多,传播媒介相对欠缺,这使得互联网在农村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发展农村互联网意义巨大而深远。本文主要阐述互联网在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作用及影响力,以期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发展的大众传媒新路径! 信息时代,农村信息资源匮乏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瓶颈,也将成为拉大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等网络应用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具有信息储量 大、信息全面、查询方便、信息更新及时等优势。对于信息相对匮乏的农村而言,互联网无 疑是广大农村地区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将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优势有效地应用到农村的生 产、生活中,是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农村互联网发展现状 1. 农村网民规模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据CNNIC统计, 截至 2011年 6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 4.85 亿人,网络普及率 36%。农村网民已经达到1.31亿人,占全国网民的27%① 2. 农村网络基础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虽然在“村村能上网”、“乡乡有网站”、“家电下乡”等国家政策和企业投资扶持下,我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不足。据调查,农村非网民中 19.7% 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 3.5%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尤其是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家庭拥有电脑率较低,网吧和学校成为农村居民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场所,而这些地区网吧缺乏监督管理,环境较差、电脑硬件更新周期较长,配置较低;学校的上网硬件设施数量少、配置也只能满足最基础的电脑使用 .②

关于陕北地区农村初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陕北地区农村初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以延安市宝塔区两所农村中学为例 申华 (延安大学文学院行政管理09级研究生) 读了记者孙强、刘海宏于2009年11月在华商报发表的题为《乡村教育调查报告: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感触颇深。中国的农村,始终是制约中国城市化进城的瓶颈。在城镇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教育的萎缩,农村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初中教育遭遏困境并面临艰难抉择。笔者于2010年寒假期间对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金盆湾中学和临镇中学两所农村公办初中学校进行的实际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分别对这两所农村中学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反映出关于陕北地区农村初中教育现状,了解这些学校办学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更好的解决农村初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陕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的基本情况 (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金盆湾中学的基本情况 这所中学的性质是区级初级中学,在校学生总数611人,住宿人数611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为100%。其中:初一年级住校生230人,占该年级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为100%;初二年级住校生210人,占该年级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为100%;初三年级住校生171人,占该年级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为100%,住宿房屋是楼房,每个宿舍入住学生平均数为6人,住校生每学期平均每人支出费用大约1540元,学生每人每学期享受政府“两免一补”补贴为375元。学生来源是以本乡镇学生为主,兼有其他乡镇学生,学校距县城距离50华里以内,学校占地面积90亩。学校共有教室24间,普通教室18间,多媒体教室1间,微机室1个,体育活动场1个,理化实验室2个,图书室1间。 (二)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临镇中学的基本情况。 这所中学的性质是镇中心初级中学,在校学生总数315人,其中住宿人数280人,住校生总人数280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为88%。其中:初一年级住校生80人,占该年级学生总数的百分比为87%;初二年级住校生100人,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

'. 炎陵电大2018年秋季农民大学生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专题》考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20%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A、实际 B、干部 C、群众 2、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政策。 A、种粮补贴 B、直接补贴 C、农机补贴 3、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关键在。 A、党的组织 B、政策扶持 C、党的领导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 A、创造 B、创新 C、创业 5、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支农 B、支撑 C、支持 6、加强农村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A、生产设施 B、卫生设施 C、基础设施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善农村环境。 A、交通 B、居住 C、人居 8、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 A、组织保证 B、智力支持 C、动力之源 9、建设新农村,党委善于运用,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加战斗力提供经济支持。 A、资金 B、资本 C、资产 10、建设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 A、协调发展 B、可持续发展 C、全面发展 二、填空题(10题,每题2分)20% ;. '.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 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 的。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实行 村务公开。 4、按照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 业结构。 5、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6、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表了。 7、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目标) 是、、、、。 8、按照、生活富裕、、村容整 洁、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9、“十一五”期间,要突出抓好“、、、”四件事。 10、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 础。 三、判断题(10题,每题2分)20% 1、党中央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 ( ) 2、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关键是大力培育优良品种。( )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 4、发展经济唯一的途径是开发人才资源。 ( )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 ) 6、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 ) 7、建设新农村,宏观调控应加大财力向农村转移的力度。 ( ) 8、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依靠人民”。 ( )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须制定。 ( ) ;. '. ) 10、消除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类隐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步。( )25% 5分四、简答题(5题,每题 1、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必须注意哪“五要”、“五不”?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调查,请完成以下内容:(1)调查的目的: (2)调查的方法:(至少三项) (3)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哪些?(至少三项)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农业管理”“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年“农业管理”“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招生简章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理、工、经、管、农、文、教、法、历史、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农业管理”、“农村发展”专业硕士培养主要依托学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9.4%,博士、硕士占65.3%,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8人。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00余人,硕士研究生520余人,本科、研究生留学生62人。 学院现有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农业硕士(农业管理、农村发展)、教育硕士(财经商贸)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区域经济研究所、管理科学研究所、山地经济研究中心、智慧能源管理与研究中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等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平台。 一、报考条件 2020年9月1日前取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或者2018年9月1日前取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注:国民教育序列指不含地方及党校学历的其它学历) 二、学制、学费、奖助学金 1.学制: (1)全日制:2年 (2)非全日制:3年 2.学费:每学年9000元/人,分年度缴纳。 3.奖助学金:全日制学员可享受助学金、奖学金政策:助学金100%覆盖,每学年6000元/人;奖学金覆盖面70%,每学年3000-20000元/人。非全日制学

员不享受该项政策。 三、学位授予: 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各个环节(毕业无需参加硕士学位英语统考),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合格,授予国家统一颁发的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四、学习形式、上课地点 1.学习形式: (1)全日制:周一至周五学习 (2)非全日制:每月集中学习一次。 2.学习地点: (1)全日制:大学城校区 (2)非全日制:沙坪坝校区重庆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 五、招生专业领域、主要课程、研究方向等

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2010年4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目录 前言 (5) 内容摘要 (6) 报告术语界定 (8) 第一章农村互联网宏观情况 (9) 一、经济发展状况 (9) 二、电信发展状况 (9) 三、农村互联网发展概况 (10) 第二章农村网民构成特征 (14) 一、性别结构 (14) 二、年龄结构 (14) 三、学历结构 (15) 四、职业结构 (16) 五、收入结构 (17) 第三章农村网民的网络应用 (18) 一、农村网民的上网时间 (18) 二、农村网络应用概述 (19) 三、农村网民的信息获取情况 (20) 四、农村网民的娱乐应用情况 (21) 五、农村网民的网络互动情况 (23) 六、农村网民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27) 第四章农村网吧发展状况 (29) 一、农村网民的上网地点 (29) 二、农村网吧上网现状 (29) 三、农村未成年人网吧上网情况 (30)

第五章农村手机上网的发展状况 (31) 一、农村网民的上网设备 (31) 二、农村手机上网现状 (32) 第六章农村互联网发展政策建议 (33)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上网条件 (33) 二、加强信息内容建设,提高农村互联网的信息服务能力 (34) 三、加强农村互联网应用教育,提升农民使用互联网的技能 (35) 四、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套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6)

图目录 图 1 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较 (9) 图 2 城镇和农村网民规模对比 (11) 图 3 城镇和农村网民增长率对比 (11) 图 4城镇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对比 (13) 图 5城镇和农村网民性别结构对比 (14) 图 6城镇和农村网民年龄结构对比 (15) 图 7城镇和农村网民学历结构对比 (16) 图 8城镇和农村网民职业结构对比 (17) 图 9城镇和农村网民收入结构对比 (17) 图 10 2007-2008年城乡网民上网时长对比 (18) 图 11城镇和农村网民上网时间对比 (19) 图 12城镇和农村网民搜索引擎使用情况对比 (20) 图 13城镇和农村网民网络新闻使用情况对比 (21) 图 14城镇和农村网民网络游戏使用情况对比 (22) 图 15城镇和农村网民网络音乐使用情况对比 (23) 图 16城镇和农村网民网络视频使用情况对比 (23) 图 17城镇和农村网民即时通信使用情况对比 (24) 图 18城镇和农村网民电子邮件使用情况对比 (25) 图 19城镇和农村网民论坛/BBS使用情况对比 (26) 图 20城镇和农村网民网络博客使用情况对比 (26) 图 21城镇和农村网民网络购物使用情况对比 (27) 图 22城镇和农村网民网络银行使用情况对比 (28) 图 23城镇和农村网民网络支付使用情况对比 (28) 图 24城镇和农村网民上网场所对比 (29) 图 25 2009年农村网吧网民规模 (30) 图 26城镇与农村网民上网设备对比 (31)

“美丽乡村”的提出与发展

美丽乡村的提出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三中全会、2013年和2014年一号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我对美丽乡村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些梳理。 1.1920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宣布成立“新村北京支部”,在中国宣传并实践“新村运动”。 2.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以晏阳初、梁漱溟(1893—1988)、卢作孚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秉承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3.从党的历史文献来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和使用过“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 1957年3月,刘少奇在湖南长沙市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合作化以后的农村是新的农村,农民是新的农民”,现在的任务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主要是从政治和所有制关系上说的。

1960年:谭震林同志在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为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到“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964年1月在关于动员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定中,号召广大知识青年立志“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积极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显然,这里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概念不过是一个号召或政治口号。 4.改革以后,新农村的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最早见于中发[1981]13号文件,其中提出“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过“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1992年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和1998年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是关于农村工作),都提到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 4.林毅夫提出“新农村运动”。1999年,林毅夫指出中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并主张开展“新农村运动”。可以看做是最早提出新农村建设理论的学者。 5.新农村试验。2003年7月,最早提出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学者温铁军与河北翟城(晏阳初当年曾经从事建设的旧地)村民集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免费培训农民的晏阳初农民建设学院,试图以改良、实干的办法重拾晏、梁当年的精神遗产。这个学院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目标是使农民有能力建设自己的本乡本土,从而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这种实验,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始。

中国农村发展趋势

中国农村发展趋势 农村人口减少的趋势 1.现在农村里,发达的都迁往城里去了。 2.现在考大学很容易,大学毕业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去城里找工作,留在城里。 3.未来20∽30年(如果计划生育一直施行),哪像我父辈的人就开始离世,而我母亲有兄弟姐妹4人,中国人口数量下降,农村人口数量下降。 我想未来随着村子里人口减少,周围几个村子就会合并(可能以乡为单位),周围村子都合并到乡政府所在村子,到时村这个称呼将会消失,只剩下某某乡,在发展,最好的结果是以镇为单位,村子里的人都到镇里去,这样以前村子的旧址可以还田,(温总理的18亿亩土地的红线就可更能保证了) 人口集中有很多好处 1.人口集中可以很大的节约成本,因为可以集中供给。 2.腾出大量土地 3.便于管理,精简机构。等等 要加速这种趋势(农村人口向城里转移),国家鼓励在中小城市购房,鼓励创业,让中小企业融资更方便。等。 让那些从土地解放出来的人有工作可干,事实证明无论干什么都比种地挣钱。扩大出口,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向世界倾销中国廉价的商品,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这是强国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成为世界工厂),也是打出品牌的阶段,当大部分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时,只有很少人种地,哪些种地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很多的地,收入自然也不低,机械化管理,产量也会上升。

又一次回到农村,这片生我、养我、育我的可爱土地,我到底还能挥洒多少深情和梦想在她身上。也许我不该谈论这次的农村之旅,但是有些显示不吐不快: 首先,农村的土地越来越少,同时也越来越集中。土地少,有自然灾害的原因,更多的是当地政府放任各方力量疯狂地占地、拿地搞建设、搞形象工程;土地集中,是一个可怕的信号,有各方面的原因,有的农民私自卖地是为了养老,有的农民则因为自己种植出来的农产品不值钱,不划算种地而卖掉土地……现在,少数几家人就已经占有了当地半数以上的土地。历朝历代,因为土地过于集中而导致社会更加动乱的历史教训很是深刻,难道现在将是过去的复制和克隆吗? 其次,农村的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小,反而受到某些垄断组织的影响更大。比如,这些垄断组织往往是官商勾结的产物,他们组成一条利益链,共同压榨当地农民的血汗。不论外面的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张飞了天,也与当地农民无缘。毕竟农民自己将农产品运出去,没有门路和销路,照样饿死。如果外面的商人,想到当地去收购农产品,不但得不到当地政府的保护,而且经常遭到当地垄断组织的刁难、挑衅、殴打。前两天,听说几位外地商人大白天地在当地餐馆,就遭到陌生人的抢劫和刺杀,尽管我很震惊,但也见怪不怪了。 农村,难不成是社会动乱的导火索?还是国家中的独立王国?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最初形成打工经济,一部分50年代优秀青年通过外出打工增长了技能,开阔了视野,成长为农村出身的个体经济的领头兵,随后他们积累了一定财富和城市发展经验,在地市级城市,甚至大城市购买了房产,成为第一批城镇化的人,经过30多年的发展,第二批(60年代),第三批(70年代),第四批(80年代)的农村优秀青年人也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的过程,然而,伴随城镇化的是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业人口的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妇女、老人、小孩”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有的地方农村人口甚至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下面是给你带来的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一、基本概况 由于各乡镇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投入不足,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加之少数群众整体利益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致使乡、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 清方村位于卢湖南部丘陵山区,地形狭长,被全乡12个行政村(社区)环绕,由原清方、小余二村合并而成,辖19个村民组,943户,人口3220人。设一个党总支,下辖二个党支部,四个党小组,共有党员88人,其中女性8人,男性80人。 总面积19 平方公里,山多地少,现有耕地亩,山林亩,其中毛竹4549亩,用材林2960亩,经济林766亩。有国家级和省级环保公益林万亩。集体林场一处,总面积1700余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以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主。XX年度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近年实施“村村通”工程,建成水泥路公里。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外欠债务十余万元,是XX县典型的难点村和贫困村之一。

二、发展优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是发展提速,历史机遇好。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位一体,四区同城”的发展战略,一些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卢村,卢村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清方村通过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出“建设美好家园,为美好乡村建设夯实基础”的口号,农村面貌显著改善,为加快发展凝聚了民心,营造了声势,奠定了基础。 二是党旗引领,发展势头好。深入开展党旗引领工程,力促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村增收。XX年以来,新建村组道路一条,维修道路四条,初步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2乡村传播学 论文题目: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编号:

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已经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初步发展和普及起来。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村的互联网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所学理论知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只有当互联网能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作用时,它才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工具。本文旨在结合实际的调查结果,通过分析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可以预见的发展空间,探讨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途径。 1农村互联网普及的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进入了许多行业,农业网络也开始起步。网络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虽然互联网在农业中的运用只是牛刀初试,但它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却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统的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现代技术运用的程度,取决于信息的获取和运用程度。与传统资源型农业不同,知识型农业是依*科技进步、发展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和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中国农业还是以资源型农业为基础,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地推动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化,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通过互联网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信息与其它产业的信息相比,具有更强的分散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它不仅包括市场供求信息,还包括科技信息、气象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信息等。利用互联网,则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方便快捷地进入信息系统,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快速、准确地找到市场,通过选择理想的价格和其它有利的交易条件来提高效益,推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经济 效益。并且可以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简化交易程序,大大加快商品流通速度,节约交易费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可以拉近中国农民与国际市场的距离,促进农业向外向型经济转化,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中国农村在历史上就很封闭,长期以来,中国农

农村初中学生现状之浅析

农村初中学生现状之浅析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17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要求,是充分针对当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师生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学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重新抬头;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现象蔓延;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开始危及到了新课改的有效推进,引起了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响。 一、总体现状 1、教育自身因素导致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表面看来,课改后的学科教材内容不多,偏深偏难的内容少了,比如理科方面的定理、公理、公式等的推导、证明的内容量大大减少,知识难度降低了,而实际上新教材不少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变差,脱节现象严重,有些环节算理模糊,加大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难度,加上考试内容往往远不止于教材范围,迫使教师不得不补充大量内容,尽可能地适应考试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只有挤时间、满堂灌,学生就只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做课外练习、去死记知识点。科科如此,学习的难度、强度自然加大。课程过重、作业过难多、考试过频以及同学间的激烈竞争、睡眠严重不足、精力不济、内心焦虑、处罚威胁、升重点高中自信不足等,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农村初中学生平均每天的课外作业总量在2小时左右,初三达到了4小时及以上。一天中,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除了三餐,其余时间都在忙于学习。平均学习时间超过9小时,休息和睡眠不足8小时。 学习带给半数以上学生的体验是痛苦而非愉悦。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尽管教育部制订了许多具体要就,但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现象。我认为以下两点急需解决①认真执行初中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是农村初中学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学科课时安排的法律依据,任何学校都只能严格执行,不得调整或突破。一些学校原来已经将一些“副科”课时调整给语、数、外等学科的做法要及时纠正,把时间还给原来的学科——不但从课表上要体现出来,而且应该落实到课堂、落实到课程。②严格控制在校学习时间,保证学生休息。农村初中要严格遵守政策规定,认真执行学生在校学习、晚自习、体育活动时间及非住读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到校参加早晚自习的规定,保障学生充足的休息、睡眠、锻炼,使学生有足够的体力、精力参加学习;要禁止利用午休和晚自习前时间安排任何形式的集体补课、上课或考试;禁止挤占自习课、晚自习上课或考试,禁止拖堂;禁止学校或教师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或集体补课,把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2、外部环境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新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摘要: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熟悉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新问题的直接原因。家长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辍学。一些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低,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认识不到教育对生产、生活和劳动致富的重要意义,更难于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认为读书就是让孩子识几个字,农村中学师资水平低,教育方法陈旧,使得学生感到学校生活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加上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植经济作物: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灌溉方式为电动,村内正在建设水泥公路联通城乡,全面与乡镇接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

农村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此次调研,关于村降和被调查人彻底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尽管结束了在xx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咨询卷返回各自的视力故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咨询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咨询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咨询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咨询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别彻底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2000万,这是一具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空巢。日子孤独,缺乏照应,却时间挂念儿女,这算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但是,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别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咨询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别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具基本上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躯体别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别得别自给自脚。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人悲哀! 现在,留守老人咨询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不管怎么,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浮现是社会进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阶段的必定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日子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赖自己安度晚年。所以,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人理解与关怀。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钞票不过一具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别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因此,留守老人的咨询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惟独如此,他们才会欢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不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爱护,农民基本可以解决温饱咨询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胖、治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别下,中央惠农政策别到位等咨询题,并且靠天吃饭、种粮别赚钞票等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全然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具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进展状况,三农咨询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日子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咨询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不管是理论研究依然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全然途径算是将农村劳动力向都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惟独实现农村劳动力别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干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都市要有脚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脚够的劳动力素养,来习惯都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养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养决定了他们在都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算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都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都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日子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爱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可不能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别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不少农民工劳苦了一年,到年底却拿别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思考,农民都别情愿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算是农民在有饭吃的事情下都可不能外出打工,这要紧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都市转移,农村居民的日子水平也很难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