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设施偷盗现象的法律分析及思考

电力设施偷盗现象的法律分析及思考

电力设施偷盗现象的法律分析及思考
电力设施偷盗现象的法律分析及思考

电力设施偷盗现象的法律分析及思考

摘要:近年来,电力设施偷盗现象频发,履禁不止,亦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严峻的形势,国有资产的流失,如何有法可依的解决当前的矛盾已刻不容缓,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力设施偷盗现象原因的透视分析,从法律角度剖析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以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电力设施盗窃打击防范

一、电力设施偷盗现象的背景和现状(引言)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电力设施是电能生产、输送、供应的载体,是重要的社会公用设施,电力设施安全保护是保障供用电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日趋恶化的电力设施的偷盗、破坏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供电企业的正常运营,成为和谐电力发展中最不和谐的一个“音符”。就负责上海西南地区的供电企业——松江供电分公司而言,在2008年1月至10月短短数月期间,发生电力盗窃案件竟达663件,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51万元(直接材料费)。从以上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电力设施的破坏、偷盗现象已严重威胁到电网的正常安全运行,直接破坏供用电环境和电力企业对社会的优质服务的承诺,供电企业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就此,积极寻求法律手段保护电力设施成为摆在供电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电力设施偷盗的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目前的刑法规定,盗窃电力设施可能触犯二重罪名:刑法第118、119条规定的破坏电力设备罪及264条规定的盗窃罪。从众多的电力设施偷盗的判决来看,区分破坏电力设备罪,盗窃罪对于打击电力设施偷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二罪侵犯的客体不同。破坏电力设备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其侵害对象特定,即电力设备。而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权,其侵害的对象可以是财物,也可以是金钱。区分两罪重要的是偷盗的电力设施是否正在使用中。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2007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电力设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本解释所称电力设备,是指处于运行、应急等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已经通电使用,只是由于枯水季节或电力不足等原因暂停使用的电力设备;已经交付使用但尚未通电的电力设备。不包括尚未安装完毕,或者已经安装完毕但尚未交付使用的电力设备,凡破坏、偷盗以上范围所属电力设备,以破坏电力设施罪论。

2.2、二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不同。盗窃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要求盗窃的数额必须达到较大或者多次,才能构成犯罪,而破坏电力设备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电力设备的破坏行为,破坏手段多样,如砸坏、剪断、盗窃,这些行为有可能引起不知晓的人伤亡或重大公共财物遭受损失,即危害了公共安全。在各种电力设施被盗中,供电企业最烦心的是中性线被盗,这会使几户、甚至整个小区的家用电电压骤升,导致居民电器大量烧毁,其造成的后果触目惊心。但有些公安人员在实践中误入了盗窃罪的思维定式认为中性线的价值未达到较大标准,无法立案。

笔者认为:要认定盗窃电力设施的行为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必须根据破坏的具体对象、破坏的具体部位和破坏的方法以及破坏的具体损害程度等来综合分析认定,不能简单的以盗窃电力设施的本身价值来认定。

2.3、从犯罪主体看:二者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在大多的破坏电力设施案中,呈现共同犯罪的特点。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在作案中犯罪人员有各自的分工,在破

坏的一起盗窃路灯的供电电缆案中,有沿路寻找路灯控制箱撬开箱子,拉出电缆的“侦察兵”;随后由1人将电缆绑在摩托上,1人拿刀架在电缆上,摩托起动电缆就被刀划开的“剥皮队”;最后,一辆卡车赶到,将剥完皮的电缆切断装车的“运输队”。如此复杂分工的犯罪集团对供电企业、对公共安全的危害是可想而知了。

2.4、二罪的主观方面不同。盗窃罪主观故意只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劳而获。破坏电力设备主观故意只能是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动机多是为了贪图钱财。偷盗电力设施中主观上的故意更体现在为财不畏高压电,犯罪分子因盗窃电力设施过程中而触电身亡的案例不在少数。

2.5刑法规制条文。按照我国刑法第118条、119条之规定:“破坏电力设备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三、详解产生的主要原因

3.1、暴利之趋使。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同于暴力性犯罪,经济形犯罪往往是“暴利”的,经济利益巨大。电力设施中的“铜材”,而且易于销赃变现。随着国内外市场铜价飞速上涨,供电企业的电力设施简直就是犯罪分子眼中的自动取款机。正是由于暴利的驱动,让犯罪分子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3.2电线、电缆等电力设施本身特点使然。由于电力设备具有点多、线长、量大的特点,长期暴露在户外,管理和防范难度较大,且由于案件高发在城乡结合部的交叉地带,地理位置偏僻,加之夜间警力巡查力量相对薄弱,让人防不胜防。

3.3犯罪分子自身素质较低,呈低龄化趋势。笔者在近期的电力设施偷盗中发现,电力设施盗窃现象已从个人作案发展到团伙作案,甚至形成了偷窃、窝赃、运输、销赃的一条龙。电力设施偷盗犯罪主体有低龄化的呈现趋势,在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中就读的学生,竟然大多有偷盗电力设施的现象。由此可见,偷盗电力设施与拾荒意识已经在一些犯罪分子脑中混为一谈了。

3.4打击、惩治力度不够。由于各种原因:如对收购赃物罪犯罪嫌疑人主观要求对“明知”的把握上存在不同看法,犯罪人员流动性大,不易查找等,对盗窃者、收购者追究刑事责任的仅为极少数,用刑力度也较轻,极大地助长了盗割电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四、对电力设施偷盗对策的思考

加强对问题的调查研究,从源头上理清电力设施偷盗问题的来龙去脉,举一反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推进法制建设、教育与宣传的力度,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取得全面胜利。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堵”和“疏”两个思路出发,双管齐下,为电力设施偷盗这个电力系统的老大难问题开“方”抓“药”。所谓堵,就是要从源头打击犯罪活动,使违法活动无处容身。公、检、法及相关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群策群力,相互配合,对偷盗者加大打击力度。此外,还应注重对收容所的打击,让偷盗者无销赃途径,从而降低案发的可能性。

4.1公、检、法对电力设施的偷盗予以深入打击。笔者在与司法部门工作人员的接触中发现,很多工作人员对电力设施的偷盗思维上定位于偷盗罪,重视电力设施的价值,而对该行为造成社会危害性认识不够。在供电企业的“保电”工作中,电力设施偷盗已成为最不可控的因素之一。2006年上海举行的上合六国峰会前夕,浦东的一座即将投运的变电站疯狂被盗,更是令上海电力公司的领导们惊出一身冷汗。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电网公司为预防电力设施偷盗,更投入上万人对涉奥场馆、宾馆线路进行巡查。笔者认为,在对破坏电力设施罪的处罚中应考虑并处罚金财产刑或者没收非法所得,才能真正体现“刑当其罪”的刑法原则。国务院办公厅在2006年2月17日颁布了《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辖区内发生的危害性大、影响恶劣的盗窃、破坏电力设施重点案件,要集中力量,加大侦办力度,尽快破获;对已经抓获、定案的犯罪分子,要依法尽快处理。”

严厉打击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尽快予以落实。

4.2取缔非法收购废品收购站,严禁收购电力设施。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废品收购站乐于收购电力设施,认为电力设施铜的质量好、有保障。2003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取消了《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中公安机关对设立非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业及个体工商户核准的审批权,只需领取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就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工作,很多废旧物品收购站超范围经营,非法收购电力设施器材。自此,对废品收购的管理出现了公安、城管、工商、环保、卫生等职能部门的共管,而职能部门又无法对这一“高利润”违法行为给予致命打击,废品收购逐渐成了电力设施偷盗的销赃窝点。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废旧金属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甚至可考虑出台相关的行政规章或地方性法规,严禁废品收购站收购电力设施,全面清理整顿物资回收、废品收购站点,打击收赃、销赃行为,堵塞销赃渠道。

除了从源头上的作好“堵”的工作以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做好疏的工作更为关键。因为就损失而言,事后惩罚犯罪总是以犯罪活动已然为前提的,无论采取何种措施加以阻止,企业造成损失已无可避免,对客户的用电已造成不便。而如果我们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出发,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显然是更为有利的。因此,构建有效的“防范”体系应当提上议事日程,值得我们法律人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4.3依靠技术,建立防范电力设施偷盗的措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供电企业应加大电力设施保护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安全防范网络,做好输电线路、配电网站报警装置的设置工作,争取与各公安、派出所报警中心连接,提高电力设施整体防控能力。

4.4加强社会监督,设立举报热线。加强监管,全面落实。针对目前抓获的犯罪人员有很多是从事过电力从业经验的现象,供电企业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有效防止雇用的从业民工勾结不法分子偷盗电力设施案件的发生。供电企业应象打击窃电现象一样,公布举报电力设施偷盗电话,建立健全维护电力设施安全的奖励制度,对破获涉电重大案件提供重要线索或举报有功、有立功表现的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5加大对电力设施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并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范围。供电企业要配合政府部门大力宣传保护电力设施安全的重要意义,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踊跃参与巡线护线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维护电力设施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对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等危害电力设施安全的典型案件进行曝光,震慑违法犯罪分子,遏制违法犯罪行为。要通过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保护电力设施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同时,应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一方供电安全。

4.6作为一名法律丛业者,除了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外,在发生偷盗情况时,我们应本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赶赴案发现场固定证据,最大程度保持证据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同时,配合公安部门作好报案、查抄等相关工作,适时、正确处理理赔等后续工作,为企业将损失降到最低,积极行使权利的同时,兼顾承担社会义务。

上述种种,使我们认识到反电力设施偷盗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其中,将该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其重中之重。2008年8月21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上海市保护电力设施和维护用电秩序规定》,为反电力设施偷盗提供了强有力的地方法规的保障,我们在查处电力设施偷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展反电力设施偷盗工作中贯彻法制化,是一种将依法治国的思想理念转变成社会实践的活动。我们相信,只有依法打击偷盗的行为,才能真正保护供电企业正常运营,最终在法律的框架下构建崭新的供用电秩序。

当前盗窃、破坏电力、通信设备犯罪情况分析

2008年03月26日10时12分

当前,盗窃、破坏电力、通信设备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在部分地区甚至相当猖獗。2007年我县公安机关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中共查办此类违法犯罪案件107件,抓获涉案违法犯罪嫌疑人48人,打掉犯罪团伙6个27人,检察机关批捕此类违法犯罪案件38件57人,已提起公诉11件18人,法院已作出有罪判决6件9人,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但是,此类违法犯罪严重影响了电力、通信的正常传输和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建设。同时,也给电力、通信等部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盗窃破坏电力、通信设备违法犯罪突出这一社会问题,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

1、作案目的和动机具有单一性。从违法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和目的来看,大多数都是为了牟取经济利益,尚未发现出于发泄不满、报复社会等目的而实施违法犯罪情形。

2、盗窃与收赃一体化。从某县破获案件的情况来看,有的违法犯罪分子与废品收购业主相互勾结,在作案之前就与废品收购业主进行过协商,盗得赃物定点出售给该业主,形成了盗窃与收赃的一体化。

3、犯罪涉案价值大,后果严重。在已发的盗窃电力、通信案件中,纵向比较,犯罪涉案价值有渐增趋势。如某县三江镇钢绳厂红山村三栋底楼直径为35毫米照明铜芯皮线被人盗割大约200米,价值近8000元。渝南市场马路边变压器被盗,价值高达8万余元。尽管有的涉案价值不大,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后果,如3月26日凌晨,某县古南镇新山村30号通信电缆被盗割,造成760户通信中断。

4、作案的时间和地域较为隐蔽。在某县查处的107起盗窃破坏电力通信案件中,8成以上发生在深夜,犯罪嫌疑人多选择人少、防范措施不到位的居民楼宅和通信设备安装地实施作案。

5、流窜作案,多以团伙犯罪的形式出现。此类违法犯罪有严密的组织分工,无明确的作案目标,走到哪里就在那里作案,哪里方便就在那里下手。如3月23日,某县公安机关将涉嫌盗窃破坏电力、通信设备犯罪的罗某、梁某和王某捉获归案。通过审查,该三人交代了流窜于某县古南、三江、永新等地系列作案13件,涉案金额5万余元。

6、未成年犯罪比较突出。在已破的案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占了40%,其中年龄最小的仅11岁,具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如某县公安机关根据情报将盗窃电线后准备销赃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王某(13岁)、丁某(14岁)抓获。经深挖,又将罗某(17岁)、刘某(18岁)抓获,从而破获某县城区系列盗窃破坏电力通信设施案件30余件。

二、犯罪的主要成因

1、法制宣传力度不够。由于保护通信电力线路设施的法制宣传不够到位,有的群众和在校学生保护线路设施法治观念淡漠,守法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同时,由于电力、通信设备的主要原材料是铜和铁,随着近年来这些金属价格持续上升,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在金钱的诱惑下,惟利是图,铤而走险,把盗窃通信、电力

设备作为他们“发家致富”或满足一时享受的渠道。

2、防范力度相对较弱。线路设备权属单位在重点线路、基站、变电房以及高发案地段和住宅密集地区技防水平不高,人防措施不够到位,又没有充分发挥各镇综治部门、村(居)的群防群治作用,没有对线路设施进行经常性的巡查和看护,因此、给违法犯罪分子盗窃线路设备以可乘之机。

3、与“护线”相配套的行政管理制度缺位。国家取消《废旧金属特种行业治安许可证》,造成了废旧金属收购市场的混乱。企业或个人从事废旧金属收购只需完成工商登记并得到经贸委批准就可以营业,无须再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废旧金属收购特种行业许可证》。这样,在打击盗窃电力、通信设备工作中事前有多少家经营废旧收购的企业、站点,公安机关心中无数,不便于进行治安管理。

4、作案成本低廉,销赃渠道通畅。相对于其他犯罪来说,此类犯罪人只要使用普通的铁钳等常见工具就可以作案,科技含量低,既不需要使用暴力,也不需要技术和资金,作案成本低。同时,由于收购废品的除各地林立的收购点外,还有一些流动的小商小贩,监管难度大。这些收购者受利益驱动,对盗割的电缆往往是来者不拒,甚至有些收购点与犯罪分子相勾结,使犯罪分子没有“后顾之忧”。

5、打击处理难度较大。由于盗窃通信、电力线路设施的犯罪主体趋向低龄化,许多违法犯罪分子为青少年,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被抓获后,只能采用家庭、学校和社会帮教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帮教措施不到位,他们就有可能从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危害。同时,由于废品收购市场管理混乱,给公安机关查处违法犯罪加大了难度。

三、检察机关建议

1、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坚持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电力、通信设备安全的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保护电力、通信安全的意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防范和遏制盗窃、破坏通信、电力设备违法犯罪的行动中来。要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出动宣传车宣传等形式,在城区和农村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强化对中小学生和社会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常性的保护电力、通信安全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对有盗窃、破坏电力、通信设备违法行为的中小学生和青少年,各级综治组织要配合学校和村居,组织政法干部、教师、村(居)干部和家长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帮一”、“几帮一”的帮教,教育转化违法青少年。

2、加大防范力度。通信、电力业主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自某防范能力,在重点线路、基站、变电房以及高发案地段和住宅密集地区,根据实际需要提高技防水平,增加人防措施,并主动与相关综治部门和当地村、居联系,形成联动力量,对线路设施进行经常性的巡查和看护,以防止和减少发案。强化废旧金属收购业的管理,由综合治理部门牵头,公安、工商部门和电力、通信业主单位共同参与,适时对废旧金属收购站点进行“拉网式”的清理整顿,一旦查实有违法收购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从源头上堵住销赃渠道。

3、加大查处力度。政法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快办案进度,依法从重从快打击盗窃电力、通信设备的犯罪分子。公安机关要对破坏通信、电力设备的违法犯罪进行及时查处,特别是在案件多发期,要逐一清理摸排,选准突破口,及时破获案件。要选择典型案例在案发当地进行公开处理,震慑犯罪,教育群众;检察机关对此类重、特大案件要适时介入,做到快捕快诉;法院受理此类公诉案件后,要做到快速依法审判。

4、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各地要把保护电力、通信设备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对保护电力、通信设备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奖励政策,对检举、揭发、制

止盗窃线路设备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单位或群众,给予精神和物质的鼓励。对符合见义勇为条件的,除了以上奖励外,按照《重庆市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条例》为行为人报批见义勇为荣誉。

5、建立配套的行政管理法规。2002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废旧收购特种行业许可证制度也被取消。企业、个人从事废旧金属收购只需完成工商登记并得到经贸委批准就可以营业,无须再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废旧金属收购特种行业许可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废旧金属收购市场的混乱状况,也是当前盗窃、破坏电力、通信设备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市人大出台与保护电力、通信设备相配套的废旧金属收购市场管理的地方性法规,把废旧金属收购市场作为特种行业加强管理,对废旧金属实行定点收购。同时,工商部门要严格把好收购业主市场准入关,严格控制收购业主数量,改变分散的、小规模的收购市场格局,形成比较集中的、大规模的收购市场网络,从源头上堵塞违法犯罪销赃渠道。

电力设施保护法律问题初探

(作者未知)

【内容摘要】

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完成了打破垄断、政企分离的第一阶段,有限竞争的电力市场即将形成。在未来的电力改革过程中,不论管理体制如何变化,保证电力设

施的安全性和供用电的可靠性,将是判断改革成败的客观标准之一。国家立法和

政府的相关办法中,应该充分体现电力设施的重要性和保护电力设施的艰巨性,

特别是在目前破坏电力设施出现智能化、团伙化的情况下,应该有相应的应对措

施,不能让电力企业唱“独角戏”。保护电力设施不受损害,只能也必须依靠全

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电力设施电力体制改革破坏电力设备罪

电力设施破坏可以说是目前影响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一个大的因素。虽然我国在1996年4月,颁布实施了电力法。并于1998年,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但近年来电力设施的破坏、盗窃案

件呈上升趋势,不仅给电力部门造成巨额资产损失,而且严重破坏了电网用户正

常的用电秩序,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经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电力设施

破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法制不健全,执行难。其二是盗窃活动猖獗,

打击手段不力,不能有效遏制。本文拟针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存在的热点问题从

法理上进行分析,并从中提出解决的建议和设想。

一、现有电力法规已不适应电力改革发展的需求,须进一步完善。

目前的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尽管从法律体系上构建了从法律、法规到部门规章以及各单位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的严密体制,但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整性,导致了

这种看似严密的体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多大的作用。为了落实《电力法》关

于“电力设施受国家保护”的规定,国务院在《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中确定了“电

力设施的保护,实行电力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电力企业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

则。”在原国家经贸委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实施细则》中进一步明确为“电力

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电力企业和人民群众都有保护电力设施的义务。各级地方

人民政府设立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所属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包括电网经营企业、

供电企业、发电企业)负责人组织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所辖行政区域内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相应的电网经营企业,负责电力设施保护的日常工作”。从以上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保护电力设施的法律责任实际上处于虚无状态。

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机构变换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保护电力设施的责任逐渐弱化。从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电监会的职能和机构设置中已经看不到保护电力设施的相关内容。公安部门虽然负有保护电力设施的责任,但他们只负责既成事实的、已经危害社会安定的治安案件和构成犯罪的刑事案件的调查处理,对没有造成客观后果的违法行为或者隐形破坏行为并无行之有效的办法。电力企业是电力设施的产权人或者管理人,虽有保护之心,但无保护之力。除了用电检查以外,法律没有赋予电力企业其他职权,任何保护措施都需要得到国家有关机构的协作和配合。人民群众不是法律上的主体,虽然有保护电力设施的概括义务,但不会因为消极履行这种义务而承担任何法律后果。所以,由政府出面成立的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实际上成了保护电力设施的责任机构,担当起保护电力设施的重任。但事实上这个机构只是临时机构,领导小组成员多为当地政府、电力企业和公安部门领导兼职,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基本上在保护电力设施上难有所作为。

电力法规不完善还在于电力法规在具体操作中,执法的主体和客体、执法的内容和形式、执法的权限和权利等问题还不十分明确,可操作性差,立法技术上存在缺陷,有些电力违法问题难以界定。现行电力法规在电力执法主体与客体、内容和形式以及权限等关系问题上,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关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1、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制定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办法。在修改现行的《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和有关法规时,增加补充电力执法方面的具体内容,使电力执法进一步有章可循。

2、电力执法工作应实行“双重模式”运作管理。电力企业改公司制后,不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因此,可将电力企业履行电力法规赋予企业的法律权利,当作执法客体看待。在行政执法职能上,通过按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委托授权方式,代表电力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行政执法职能,开展电力执法活动。这样,电力企业执法工作就可作为执法客体和执法主体两种模式运作管理。

3、国家立法机关应赋予电力企业成立专职执法机构的权利,组建电力特殊行业的执法队伍。众所周知,电力系统是一个技术专业性强的特殊行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上具有不间断性和相对独立性,其商品的特殊性与一般商品不同,因此,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予一定的保护和倾斜。

4、如在电力系统内成立专职执法机构,或者以司法机关向电力企业派驻执法人员的形式,组建电力特殊行业的执法队伍,这样才能保障电力法制建设和电力执法工作的健康开展,才能有效发挥电力执法在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5、应建立完善的电力执法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作机制。电力系统内部从上至下,应实行行政管理逐级负责制和归口集中管理,机构设置应规范统一。在职责范围、工作任务、执法内容和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严禁各行其事。

6、在运作机制上,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操作秩序,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教育工作,实行执法人员上岗考试、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政策观念。做到执法人员必须懂法守法,真正建立起一支精通电力业务知识和电力法规,又具有较高法律政策素质的电力执法队伍。

7、在电力执法工作中应克服形式主义,注重执法效果。对阻碍正常供用电管理,破坏电力设施的任何行为和任何人、任何事,要坚决打击决不手软。

三、关于破坏电力设施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认定

尽管我国《刑法》已将破坏电力设施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予以规定,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都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对那些故意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即使没有出现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严重后果,只要具备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就可以作为犯罪来处理。但是,除此以外的法律规定,在执行中仍面临著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从法律规定来看,盗窃“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可以构成盗窃罪。但司法实践中的盗窃数量的确定,已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

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及刑法理论通说,破坏电力设备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其犯罪对象必须是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二是必须实施了破坏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的行为;三是破坏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即造成或足以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

破坏电力设备罪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侵犯的对象是正在使用的电力设备,包括用来发电、供电的公共设备,如电厂、变压器、输电设备等。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毁坏、拆卸、割断等等。行为人实施上述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必须是危害公共安全,即有可能引起不特定多数人伤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才能构成犯罪。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是由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其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一结果的发生,犯罪的动机多是为了贪图钱财。

通过调查发现破坏电力设备罪的认定在法律适用上存在漏洞,尤其无法适用审理农村破坏电力设备案件,以致影响此类案件的及时支持的审理。

1、该法条规定过于笼统,在适用上容易产生误解。我们知道行为人破坏电力设备应当是正在使用中的各种电力设备,然而该罪名中却未明确加以规定,加上我国一些农村用电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线路的使用明显带有季节性,有的甚至长期不用,对破坏此类电力设备,究竟是不是“正在使用中”的,容易产生分歧。

2、对于因破坏电力设备造成的“严重后果”缺乏相关解释。截至目前,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对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数额、情节等定罪量刑标准缺乏明确的规定,究竟那种情况是造成了严重后果无法界定,只能人为判断,造成很大随意性,影响案件的顺利进行,不利于严肃、公正执法。

3、没有附加财产刑。由于农村破坏电力设备犯罪,绝大多数都是利益驱使,犯罪分子往往就盗来的电力设备当做废品出售,所得赃款用于挥霍。此类犯罪分子主观上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它不仅危害公共安全,同时也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只有并处罚金或者没收非法所得,才能真正体现“刑当其罪”的刑法原则。

针对法律上的建议:

1、补充刑法第118条、119条,明确规定“破坏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同时在主刑期之后增加“并处罚金或没收非法所得”这一附加刑。

2、由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尽快出台司法解释,明确界定何谓“正在使用中的动力线”,并规定破坏电力设备的数额、情节等定罪量刑的有关标准,以便界定何谓“情节严重”,何谓“造成严重后果”和“特别严重后果”,有利于各级司法机关在实际执行中加以操作。

四、破坏电力设备罪的后果确定

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和第一百一十九条对破坏电力设备罪分别规定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和“造成严重后果”两种情况,这就说明破坏电力设备罪不要

求必须有实际危害结果。只要破坏了刑法所保护的电力设备就构成了犯罪。但不

能说破坏电力设备的犯罪就没有犯罪后果。刑法意义上的犯罪结果,是指给社会

关系造成损害的后果。任何犯罪必然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只是这些危害

后果某些表现为有形的,某些表现为无形的;某些表现为直接的,某些表现为间

接的。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的“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中的后果,部分表现为

有形的,即可以计算的、看得见的后果。在有形的后果中,又可分为直接后果(被

破坏的电力设备本身的价值)和间接后果(因电力设备被破坏造成的停产、减产

等经济损失);另一部分表现为无形的,即造成了一种危险态势,可能引起火灾、

水灾、人身伤亡等事故,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怎样确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和“造成严重后果”?笔者认为应对破坏电力设备行为造成的直接危害结果和因电力设备遭破坏后产生的间接危害结果

予以量化,根据量化价值以直接损失为主、间接损失为参考来确定犯罪分子所造

成的危害后果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还是已造成了严重后果。这是因为,裸铝线、

塔材、变压器等电力设备材料,电力部门均有明确价格,易于计算,同时计算出

的价值比较准确,而间接损失是估计的损失,往往难以计算,得出的价值不够准

确。一般的破坏电力设备案件,基本上是破坏输电线路设备和农用电力设备两类,

而且破坏农用电力设备的案件占绝大多数。这些犯罪分子均是出于贪财图利的动

机,非法占有的目的,秘密窃取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塔材、裸铝线、变压器、

补偿器等电力设备。其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故意是间接的,真正出于报复、泄

愤等动机,直接故意破坏电力设备的案件几乎没有。因此,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破坏电力设备罪的处罚,可以比照盗窃犯罪的数额标准处罚。

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完成了打破垄断、政企分离的第一阶段,有限竞争的电力市场即将形成。在未来的电力改革过程中,不论管理体制如何变化,保证电力设

施的安全性和供用电的可靠性,将是判断改革成败的客观标准之一。国家立法和

政府的相关办法中,应该充分体现电力设施的重要性和保护电力设施的艰巨性,

特别是在目前破坏电力设施出现智能化、团伙化的情况下,应该有相应的应对措

施,不能让电力企业唱“独角戏”。保护电力设施不受损害,只能也必须依靠全

社会的共同努力。

破坏电力设备罪

一、概念

破坏电力设备罪(刑法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二、犯罪构成

(一)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犯的客体属于公共安全。犯罪对象是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所谓电力设备,是指用于发电、供电、输电、变电的各种设备,包括火力发电厂的热力设备,如锅炉、汽轮机、燃气机等;水力发电厂的水轮机和水力建筑物,如水坝、闸门、水渠、隧道、调压井、蓄电池、压力水管等;供电系统的供电设备,如发电机包括励磁系统、调相机、变波机、变压器、高压线路、电力电缆等等。具体说来,根据国务院1987年9月15目的《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规定,发电厂、变电所设施的保护范围为:(1)发电厂、变电所内与发、变电生产有关的设施;(2)发电厂、变电所的各种专用的管道(沟)、水井、泵站、冷却水塔、油库、堤坝、铁路、道路、桥梁、码头、燃气装卸设施、避雷针、消防设施及附属设施;(3)水力发电厂使用的水库十大坝、取水口、引水隧洞(含支洞口)、引水渠道、调压井(塔)、露天高压管道、厂房、尾水渠、厂房与大坝间的通讯设备及附属设施。电力线路设施的保护范围是:(1)架空电力线路:杆塔、基础、拉线、接地装置、导线、避雷线、金具、绝缘子、登杆塔的抓梯和脚钉,导线跨越航道的保护设施,巡(保)线站,巡视检修专用道路、船舶和桥梁、标志牌及附属设施;(2)电力电缆线路,架空、地下、水底电力电缆和电缆联结装置,电缆管道、电缆隧道、电缆沟、电缆桥、电缆井、盖板、人孔、标石、水线标志牌及附属设施;(3)电力线路上的变压器、断路器、刀闸、避雷器、互感器、熔断器、计量仪表装置、配电室、箱式变电站及附属设施。

还应指出,上述电力设备还必须正在使用中,如果没有使用,如正在制造、运输、安装、架设或尚在库存中,以及虽然已交付使用但正在检修暂停使用的,对其进行破坏,不应构成本罪。构成犯罪的,应根据破坏的方法、所涉的对象等以他罪如放火罪、爆炸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论处。

(二)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具有以下三个特

征:(1)破坏电力设备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具体包括发电设备、供电设备等。所谓正在使用中,是指电力设备经过验收以后,正式交付使用或投入使用。处于生产过程中的电力设备和未交付、投人使用的电力设备以及报废、废置不用的电力设备,就不是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行为人对其进行破坏也就不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2)行为人必须实施了破坏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破坏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情况下,行为人表现为作为,如采用爆炸、放火的方法破坏电力设备,在电力设备中掺放杂物,毁坏电力设备的重要部件或者偷割、偷拆电力设备等。在少数情况下,行为人也可能表现为不作为。如对电力设备负有维修保护职责的工作人员,在上班检修电力设备期间,发现重要部件异常或出现故障,有毁坏电力设备的危险,却故意置之不理,放任危险的发生,其客观行为方式就是不作为。(3)行为人的破坏行为必须危及公共安全,即造成或足以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要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危以危害公共安全,必须根据破坏的具体对象、破坏的具体部位和破坏的方法以及破坏的具体损害程度等来综合分析认定。如果行为人的行为造成或足以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的,即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的破坏行为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如破坏行为轻微或者破坏电力设备的次要部件,不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则不构成本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破坏电力设备的自然人均可成为破坏电力设备罪的犯罪主体。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至于犯罪的动机,亦可多种多样,不论是为泄愤报复,还是为嫁祸他人,或出于贪财图利及其他动机,都不影响本罪成立。

三、认定

(一)本罪与放火罪、爆炸罪等的区别

构成本罪的破坏行为除一般破坏手段外,亦可以使用放火、爆炸等方式进行。此时,由于本罪属特别法条,根据特别法条优于普通法条的规则,应当以本罪治罪,而不适用放火罪、爆炸罪等定罪量刑。

(二)本罪与盗窃罪的界限

出于非法占有之目的,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危害么共安全的,应当以本罪论处。如果不能危及公共安全,则应以盗窃罪论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第2项规定:盗窃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同时构成盗窃罪和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择一重罪处罚。如果盗窃库存的或者废置的线路上的电线的,则应定为盗窃罪。参照最高人民检察院1986年12月9日《关于破坏电力设备罪几个问题的批复》,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尚未安装完毕的农用低压照明电线路,不属于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行为人即便盗走其中架设好的部分的电线,也不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其行为应以盗窃定性。(2)已经通电使用,只是由于枯水季节或电力不足等原因,而暂停供电的线路,仍应认为是正在使用的线路。行为人偷割这类线路中的电线,如果构成犯罪,应按破坏电力设备罪追究其刑事责任。(3)对偷割已经安装完毕,但还未供电的电力线路的行为,应分别不同情况处理。如果偷割的是未正式交付电力部门使用而偷割电线的,应按盗窃案件处理。如果行为人明知线路已交付电力部门使用而偷割电线的,定为破坏电力设备罪。此外,参照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8月4日《关于破坏生产单位正在使用的电动机是否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问题的批复》之规定,对拆盗某些排灌站、加工厂等生产单位正在使用中的电机设备等,没有危及社会公共安全,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按盗窃罪、破坏集体生产罪(现为破坏生产经营罪)或者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现为故意毁坏财物罪)处理。

(三)本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分

要认定某一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是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还是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主要是看被破坏的电力设备是否处于正在使用中,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是否危及公共安全。如果破坏的是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如验收完毕、已交付使用的发电设备、供电设备、变电设备,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则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反之,行为人破坏的电力设备不是正在使用中,如库存的电力设备、废弃不用的电力设备、生产过程中的电力设备或修理过程中的电力设备,则不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因为这些电力设备不是正在使用中,因而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可能性,只是造成财产毁损,侵犯财产的所有权。

四、处罚

根据本法第118条规定,犯本罪,尚末造成严重后果,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本法第119条第1款规定,犯本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五、法条及司法解释

[刑法条文]

第一百一十八条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一款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相关法规]: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八条发电设施、变电设施的保护范围:

(一)发电厂、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等厂、站内的设施;

(二)发电厂、变电站外各种专用的管道(沟)、储灰场、水井、泵站、冷却水塔、油库、堤坝、铁路、道路、桥梁、码头、燃料装卸设施、避雷装置、消防设施及其有关辅助设施;

(三)水力发电厂使用的水库、大坝、取水口、引水隧洞(含支洞口)、引水渠道、调压井(塔)、露天高压管道、厂房、尾水渠、厂房与大坝间的通信设施及其有关辅助设施。

第九条电力线路设施的保护范围;

(一)架空电力线路:杆塔、基础、拉线、接地装置、导线、避雷线、金具、绝缘子、登杆塔的爬梯和脚钉,导线跨越航道的保护设施,巡(保)线站,巡视检修专用道路、船舶和桥梁,标志牌及其有关辅助设施;

(二)电力电缆线路:架空、地下、水底电力电缆和电缆联结装置,电缆管道、电缆隧道、电缆沟、电缆桥,电缆井、盖板、人孔、标石、水线标志牌及其有关辅助设施;

(三)电力线路上的变压器、电容器、电抗器、断路器、隔离开关、避雷器、互感器、熔断器、计量仪表装置、配电室、箱式变电站及其有关辅助设施;

(四)电力调度设施:电力调度场所、电力调度通信设施、电网调度自动化设施、电网运行控制设施。

第十条电力线路保护区:

(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导线边线向外侧水平延伸并垂直于地面所形成的两平行面内的区域,在一般地区各级电压导线的边线

延伸距离如下:

l——10千伏5米

23——110千伏10米

154——330千伏15米

500干伏20米

在厂矿、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区域可略小于上述规定。但各级电压导线边线延伸的距离,不应小于导线边线在最大计算弧垂及最大计算风偏后的水平距离和风偏后距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之和。

(二)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地下电缆为电缆线路地面标桩两侧各0.75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区域;海底电缆一般为线路两侧各2海里(港内为两侧各100米),江河电缆一般不小于线路两侧各100米(中、小河流一般不小于各50米)所形成的两平行线内的水域。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破坏电力设备罪几个问题的批复》(1986.12.9高检研发字[1986)第16号)

1.尚未安装完毕的农用低压照明电线路,不属于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行为人即使盗走其中架设好的部分的电线,也不致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其行为应以盗窃定性。

2.已经通电使用,只是由于枯水季节或电力不足等原因,而暂停供电的线路,仍应认为是正在使用的线路。行为人偷割这类线路中的电线,如果构成犯罪,应按破坏电力设备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3.对偷割已经安装完毕,但还未供电的电力线路的行为,应分别不同情况处理。如果偷割的是未正式交付电力部门使用的线路,应按盗窃案件处理。如果行为人明知线路已交付电力部门使用而偷割电线的,应定为破坏电力设备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破坏生产单位正在使用的电动机是否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问团的批复》(丑993.8.4法明传〔1993〕241号)对拆盗某些排灌站、加工厂等生产单位正在使用中的电机设备等,没有危及社会公共安全,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按盗窃罪、破坏集体生产罪或者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严厉打击盗窃、破坏铁路、油田、电力、

通讯等器材设备的犯罪活动的通知》(1993.12.1公发〔1993〕10号)

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认真开展严厉打击盗窃、破坏铁路、油田、电力、通讯等器材设备违法犯罪活动的斗争。各级公、检、法机关务必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密切配合,共同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打击盗窃、破坏铁路、油田、电力、通讯等器材设备的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废旧金属收购站、点,堵塞收赃、销赃渠道,遏制这类违法犯罪活动的蔓延。

二、加强侦查破案,依法从重从快惩处犯罪分于。公安机关对发生的此类案件要及时立案,迅速侦破;同时要通过清理整顿废旧金属收购业,及时发现可疑线索,深挖犯罪团伙。对查获的犯罪分子,只要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公安机关要及时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要及时批捕、起诉,人民法院要依法从重从快判处。凡盗窃、破坏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的,应以破坏电力设备罪追究刑事责任;盗窃、破坏铁路线路上的器材或者行车设施的零件、部件,危及行车安全的,应以破坏交通设施罪追究刑事责任;盗窃、破坏正在使用中的油田机器设备的,应以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追究刑事责任;盗窃通讯设备价值数额不大,但危害公共安全已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的,或者盗窃通讯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以破坏通讯设备罪追究刑事责任;

盗窃通讯设备情节特别严重,罪该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第一条第(一)项的规定,以盗窃罪处罚。处理这类案件,要防止处罚偏轻的现象,更不得以治安处罚代替刑事制裁。

危害电力设施现象的法律透视_调研报告

电力设施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但是,近年来,电

力设施被盗、线下违章建房、线下违章作业、树木挤压线路等事件时有发生,不但严重危害了电

力设施的安全,而且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浙江省诸暨市为例,该市在今年

上半年开展的电力建设受阻、危害电力设施的摸底调查中,仅线下违章建房这一项就发现有327

处,因树线矛盾而难以砍除的有58处,给电网的正常安全运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保护电力设施,一直是各级供电部门的工作重点,今年5月份,浙江省诸暨市供电局借助该市开展的违章建房专项整治东风,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参与专项整治工作,

及时提供相关技术和法律依据,在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治中,共拆除违章建房6处,并与321

处住户签订了安全承诺责任书,同时,解决了一批长期存在树线矛盾的“老大难”问题,以实实在

在的行动宣传了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在广大电力客户中营造了良好的电力建设与管理环境。本文

通过对危害电力设施安全事例的分析,旨在从法律角度对当前电力设施危害现象作一透视,以供

借鉴与参考。

现象一:树线“亲密接触”

镜头:2004年7月12日下午5时左右,天下着大雨,刮着大风,诸暨市浬浦镇上浬浦村一处线路被旁边风吹倒的树木压断落地,因天色已黑,外庄村村民黄某骑自行车经过时,没

有看清掉落的导线,触电身亡。

现状:因树线“亲密接触”而带来的树木与电力线路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困扰供电部门的头痛问题。近年来,由于树木造成接地跳闸停电影响正常供电秩序的事时有发生。有关专家指出,

当电力高压线和树木之间的距离超过规定的安全距离时,高压线就会对树木放电,损耗电能,造

成资源的浪费。如果雨天或空气湿度过大,在高压电作用下,树木就会成为导电体,对树木周围

的建筑、设备、人员和地下管线都会构成危害,还会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同时,由于电力高压线

和树木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够,受外力影响,树木压断电力线路也极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

透视:从当前出现树线矛盾的原因分析,一是部门之间适用法律发生冲突,《电力法》要求对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进行修剪或砍伐,但《森林法》则规定对林木实行采伐许可证制度,导致基层生产运行部门遇到林木、竹子超过安全标准需要砍伐时,与林业部门引发报批和赔偿等纠纷;二是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封山育林取得成效,山区、半山区的树木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日常运行工作任务很重;三是个别村民基于某种利益考虑,在树线出现矛盾需要砍伐时漫天要价,成为“钉子户”。

链接:《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四)——架空电力线路导线在最大弧垂或最大风偏后与树木之间的安全距离为:

电压等级(千伏)

最大风偏距离(米)

最大垂直距离(米)

35-110

3.5

4.0

154-220

4.0

4.5

330

5.0

5.5

500

7.0

7.0

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树木应当依法进行修剪或砍伐,所需费用由树木所有者负担。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八条——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种植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竹子或高杆植物。

电力企业对已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新种植或自然生长的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竹子,应当予以砍伐,并不予支付林木补偿费、林地补偿费、植被恢复费等任何费用。

现象二:杆旁挖土取沙

镜头:2005年5月12日,诸暨市供电局牌头供电营业所工作人员在线路巡视过程中,发现坑西1703线王家井支线2号杆立在了姜宣家村一鱼塘内,因长期浸泡在水中,杆塔及拉线基础已塌方,造成电杆严重倾斜。按照紧急缺陷处理流程,该所技术人员立即增设了一支拉线,但由于受施工地理条件的限制,杆塔无法校正至原位。为确保线路运行安全,该所采用增立杆塔、线路移位等方式,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缺陷。

现状: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农户在农田里挖塘,养殖水产,诸暨是中国珍珠之乡,该市山下湖、江藻等镇的珍珠养殖业发展迅速,挖塘养蚌十分普遍。由于一些养殖户不顾电网安全,野蛮挖掘,随意拓宽水域面积,使原先立在田中的电线杆浸泡在了水中,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给电力部门抢修造成了很大困难,同时,也给平时的正常施工和巡检带来了诸多不便。据统计,目前该市共有25xxxx根电线杆立在水塘中。

透视:“站”在蚌塘中的电线杆、“孤立”坡顶的铁塔,已经成为电力设施的一大隐患。据诸暨市供电局有关人员介绍,电线杆杆基埋入地下深度按规定必须达到电杆长度六分之一,类似上述浸泡在水中的电线杆一般都达不到这个要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另外,一些砖窑厂、采石场随意取土、采石,也严重危及了附近的电线杆。在诸暨市牌头镇某砖窑厂,一条35千伏线路从该厂附近通过,随着该厂取土场地的日渐扩大,离附近一基电线杆仅有xxxx左右,如遇大雨大风天气,泥土塌方,电线杆很有可能倒下,导致整条线路断电。

链接:《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距架空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基础外缘的下列范围内进行取土、打桩、钻探、开挖或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的活动:35千伏及以下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xxxx的区域;66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周围1xxxx的区域。

在杆塔、拉线基础的上述距离范围外进行取土、堆物、打桩、钻探、开挖活动时,必须遵守下列要求:预留出通往杆塔、拉线基础供巡视和检修人员、车辆通行的道路;不得影响基础的稳定,如可能引起基础周围土壤、砂石滑坡,进行上述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负责修筑护坡加固;不得损坏电力设施接地装置或改变其埋设深度。

现象三:偷盗电力设施

镜头:2005年6月8日,位于城西工业新城的城东彩印公司配电房遭盗窃。因城东彩印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如不能按时投产,每日的违约金就不是一个小数目。望着本可顺利投产却不得不暂时搁浅的设备,该公司负责人气愤地说:“盗贼真可恶,他们盗走的也许只有几千元,而给我们公司带来的损失却是几万、几十万呀!”

现状:电网设备大多在户外,据统计,诸暨市目前大约有228条10千伏线路、6918 只变压器遍布城乡。电力供应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电力设备一旦被盗贼破坏,导致停电,社会生产和市民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对工业企业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诸暨市频频发生电力线路、变压器、杆上配电箱被盗案件,仅2004年以来,就有40xxxx处电力设施被盗,直接经济损失达4xxxx万元。

透视:偷盗电力设施在当前的涉电案件中占了很大比例。从目前公安机关对已发案件和破获案件的综合分析来看,这类案件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都是夜间流窜作案,且大部分作案时间选择在后半夜夜深人静时;二是销赃一般以跨区域销赃为主,有许多是赴外地销赃的;三是作案人员以外来人员为主,给防范和缉捕带来了困难。针对目前户外电力设施被盗现象,诸暨市供电局会同公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电力设施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坚持群防群治的原则,组织护村队等群众自防组织对重点地段进行巡逻守候;二是控制废品收购店,取缔销赃废品店,及时获取线索,捕获犯罪分子,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三是建立电力设施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如举报奖励制度、协同办案制度等,同步完善技防措施,提高自防能力。

链接:《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条——下列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00xxxx以上1000xxxx以下罚款:(一)损坏使用中的杆塔基础的;(二)损坏、拆卸、盗窃使用中或备用塔材、导线等电力设施的;(三)拆卸、盗窃使用中或备用变压器等电力设备的。

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电力法》第七十二条——盗窃电力设施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电力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九条或者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一百零九条——破坏电力、煤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一十条——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备、电力煤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现象四:线下违规作业

镜头:2004年5月20日,从江苏来诸暨开自卸车的驾驶员卓某,在该市暨阳街道孙陈村卸倒土方时,明明看到卸倒土方处上方有电线,但卓某认为,只要小心操作,应该没事。他把安全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与侥幸心理上。结果恰恰相反。在卸倒第二车土方时,不慎碰到上方电线,导致电线断落,而事有不巧,此时骑电瓶车的赵某刚好经过此地,从天而降的电线让毫无察觉的赵某活活触电身亡。

现状:挖掘机在35千伏线路下挖土作业、建筑塔吊在铁塔旁摇摆……类似的电力线路下违规作业已成为电网不能承受之重。近年来,各类工业园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城区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相继破土动工,因施工过程中的种种疏漏,开山放炮、机动翻斗车辆肇事、高处抛坠物、建筑塔吊随意布点等线下违规作业造成的电网停电事故不断发生,在给电力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正常的供用电带来了很大影响。2004年6月18日上午8时17分,在诸暨市江藻镇一条110千伏高压线下,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台农用打桩机与高压电线相碰,导致线路跳闸,打桩机旁边的3位农民遭电击被急送医院抢救。电力部门虽立即组织人员投入事故抢修,于当天中午12时30分修复了故障点,但仍对周边地区电力客户造成了严重影响。

另外,电力线路下钓鱼也成了影响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一大社会隐患。2002年上半年,诸暨市店口镇三江口村村民田某与另一村民到郑应湖畔钓鱼,xxxx多长的钓鱼竿碰到10千伏电线,田某当场被通过钓鱼竿传送的强大电流击倒,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据统计,近几年来,诸暨市已发生钓鱼竿碰触电线的伤亡事故多起,供电部门还作为被告在道义上给死者给予了经济补偿。

透视:频繁的线下违规作业现象,暴露了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意识严重缺乏,法制观念十分淡薄。从这几年因线下违规作业而发生的电网破坏事故、人身伤亡事故看,不少业主的利欲熏心、侥幸心理是一大主因,与此同时,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也是重要因素。这类事故要么不发生,一发生不是电网停电就是人身伤亡,作为肇事者,一旦发生设备损害、人身伤亡事故,则往往向供电部门提出给予赔偿等无理要求,而对因自己的无知行为给国家带来的重大损失却毫无认识,由此也告诉我们,当前供电企业维护自身权益的迫切性和艰巨性。近年来,包括诸暨市在内的一些地方,依靠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诸如矿山专项治理、会同交警部门对特种车辆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在跨越鱼塘的线路上挂设警告标志等预防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借鉴。

链接:《电力法》第五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需要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作业时,应当经电力管理部门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八条——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烧窑、挖少、拖锚作业,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责令停止作业、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

现象五:线下违章建房

镜头:2005年2月10日,对于铝合金安装工陈某一家来说是悲痛的。当天,诸暨市浣东街道王三村村民郦某雇请陈某、刘某、余某等人为自家已建成的房屋安装铝合金。中午11时40分左右,陈某和刘某把长约xxxx的铝合金从三楼往二楼搬运,因为材料长,所以搬运时铝合金需从楼梯转口窗口上伸出去。不曾想,铝合金在伸出窗口搬运时碰触到了架设空中的10千伏高压线,导致陈某和刘某触电死亡。经现场查勘,郦某的建筑物与高压线的距离只有1.1xxxx,没有达到建筑物距10千伏高压线水平安全距离1.xxxx的标准。而根据该10千伏线路巡线记录显示,早在2004年12月22日,诸暨市供电局线路运行人员王某在巡线过程中发现郦某的建筑物一部分已延伸到高压线保护区范围内,当即劝阻其停建,并出具了隐患整改通知书,谁知,就是这间违章的楼房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现状:线下违章建房正成为当前农村电力管理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来自诸暨市供电局1xxxx供电营业所的统计资料显示,该市现有线下违规建筑829处,其中大部分是民房,不仅有紧邻0.4千伏线路建房的,而且有在500千伏线路保护区内建房的。尽管供电部门按照程序向客户及有关镇乡(街道)发函要求整改,但由于用户安全意识淡薄,整改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既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了威胁,也给农村的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因素。

透视:大量的线下违规建房现象,成因有三:一是长期积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快,城乡人民对居住质量提出了新标准,建房成为一种新时尚,而这一时期也是电网建设的高速发展期,高中低压电网遍布城乡各地,建房用地与线路走廊形成了一对矛盾。二是意识淡薄,不少农民朋友都有先建后批这样一个习惯,在建造过程中对悬在空中的电线不加防备,今年7月28日,诸暨市直埠镇一农户的住宅遭雷击烧毁,就是因为不听供电部门的多次催告、将新房建在10千伏线路下的缘故。三是有关部门在审批用地手续时,对涉及电力设施保护区的没有征求供电部门的意见,从而导致这一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今年6月份,诸暨市供电局借助全市开展违法违规用地专项治理活动的有利时机,主动与地方政府取得联系,将线下违规建房纳入这次整治范围,同时,及时提供相关法律依据和技术数据,对违章建房视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案:对安全距离足又签订安全承诺书的用户,同意租赁使用;对安全距离不足但危害程度较轻且已经土管、规划批准建房的,由住户与供电营业所签订安全承诺书后,同意暂时使用;对安全距离不足且无任何批文的用户,则限期拆除。据统计,该市共对草塔镇后山芝村村民张某等6处违章建筑依法强制拆除,不仅营造了电力设施保护的良好环境,也上了一堂生动的电力法规宣传课。

链接:《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条——电力线路保护区是指:(一)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导线边线向外侧水平延伸并垂直于地面所形成的两平行面内的区域,在一般地区各级电压导线的边线延伸距离如下:

电压等级

距离

1—10千伏

xxxx

35—110千伏

1xxxx

154—330千伏

1xxxx

500千伏

2xxxx

在厂矿、城镇等人口密集地区,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区域可略小于上述规定。但各级电压导线边线延伸的距离,不应小于导线边线在最大计算弧垂及最大计算风偏后的水平距离和风偏后距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之和。

《电力法》第五十三条——电力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电力设施保护的规定,对电力设施保护区设立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不得堆放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物品。在依法划定电力设施保护区前已经种植的植物妨碍电力设施安全的,应当修剪或者砍伐。

应严格适用破坏电力设备罪

近来国际铜价大涨,破坏电力设备的案件逐渐增加。2001年至2003年,我院平均每年审理该类案件仅5宗, 2004年上升为7宗,2005年为12宗,2006年已增至18宗,收案数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我国刑法对破坏电力设备罪规定了比较严厉的刑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认识不尽一致,以致在适用法律认识很不统一,造成各地定罪量刑标准不一,混淆了罪与非罪的界限。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何为危害公共安全

危害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安全。[1]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包括已经造成实际的损害后果,也包括虽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但却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的安全。

[2]破坏电力设备罪侵犯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与重大财产的安全,侵犯客体是公共安全,两方面要素不可缺少。如果只是侵犯不特定的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人身,则可能只构成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是否认定危害公共安全,要看行为人事先确定是否危害公共安全,还要看行为的实质与结果是否危害公共安全。[3]因此,判断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应以其侵犯对象的不特定性与危害后果的多广性以及财产损失的重大性联系起来看。脱离危害后果和财产损失奢谈危害公共安全,将成为空谈。因此,下文重点谈危害后果。

二、何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

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破坏电力设备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是起点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罪,因此,行为人的行为必须足以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法条规定尚未造成严重后果而非造成后果,可见,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必须是因行为人的行为足以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

但是,1997年刑法颁布以来,对何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以至各地对此掌握不同,罪与非罪的标准不一。就以笔者所接触的案例为例,被告人周某某伙同他人盗窃了烂尾工地临时用电电线50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元,影响三户人用电,却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造成这一结果,主要就是机械地理解“尚未造成严重后果”,认为只要剪了正在使用中的电线,已造成断电的后果,就符合“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条件。本罪的起刑点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从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原则来看,应是针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行为。一般破坏

电力设备行为,只要其行为不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应当定罪,这也符合刑法的谦抑性。正如德国著名刑法学家耶林指出:“刑罚如两刃之剑,用之不得其当,则国家与个人两受其害。”

那么何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呢?在没有司法解释之前,我们应从系统解释着手。所谓系统解释,是指将需要解释的法律条文与其他法律条文联系起来,从该条文与其他法律条文的关系、该法律条文在所属法律文件中的地位、有关法律规范与法律制度的联系等方面入手,系统全面地分析该法律条文的含义和内容,以免孤立地、片面地理解法律条文。[5]破坏电力设备罪与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破坏公用电信设备罪同属危害公共安全罪,起刑点均为三年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都处以更重的刑罚,因此,具有可比性。

200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具体规定了构成犯罪的标准,“采用截断通信线路、损毁通信设备或者删除、修改、增加电信网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等手段,故意破坏正在使用的公用电信设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造成火警、匪警、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报警、救灾、抢险、防汛等通信中断或者严重障碍,并因此贻误救助、救治、救灾、抢险等,致使人员死亡一人、重伤三人以上或者造成财产损失三十万元以上的;(二)造成二千以上不满一万用户通信中断一小时以上,或者一万以上用户通信中断不满一小时的;(三)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网间通信全阻、关口局至某一局向全部中断或网间某一业务全部中断不满二小时或者直接影响范围不满五万(用户×小时)的;(四)造成网间通信严重障碍,一日内累计二小时以上不满十二小时的;(五)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情形。”由此可见,司法解释规定了一定的犯罪后果为构成破坏电信设施罪的条件,并不认为只要有破坏电信设施的行为就可予以定罪。那么,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也应以相当于上述犯罪后果作为定罪标准,否则,难以平衡法条间的关系。

上海率先于2006年3月公布《关于办理破坏电力设备犯罪案件的若干意见》[6],规定“一、破坏电力设备,是指行为人破坏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一)非法拆卸电力设备的;(二)非法断割输电导线、电力电缆的;(三)焚烧、撞击或者爆炸电力设备的;(四)放置异物破坏电力设备或者堵塞电力设备主要部位的;(五)采取其他方法破坏电力设备的。二、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八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一)造成1人以上轻伤的;(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元以上的;(三)造成50户以上居民用户停电的;(四)造成10户以上非居民用户停电的;(五)其他破坏电力设备,虽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以上所举的司法解释及指导意见的共同点是将抽象的法律解释为具体的、明确的、量化的标准,方便司法工作人员掌握,不至于混淆罪与非罪的界限,而且也明确了以一定的损害后果作为定罪标准。虽然该意见不是司法解释,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但在司法解释出台前,暂时可以作为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参考。

三、正确划清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一)盗窃、损毁油气管道设施、电力电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水利防汛工程设施或者水文监测、测量、气象测报、环境监测、地质监测、地震监测等公共设施的。”可见,盗窃电力设备亦可作出行政处罚。对此,应严格划清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笔者认为关键是正确把握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实质与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比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大,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或者说具有应受刑罚处罚的社会危害程度,是区别一般违法行为的关键。亦即是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且危害了公共安全的,才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

“电力设施失窃成公害,广州盗窃电力设施猖獗,5个月发案近万起”[7].当前,破坏电力设施案件众多,已引起各方关注,纷纷要求加大打击力度。笔者认为,同犯罪作斗争要运用刑法这一锐利武器,充分发挥刑法的功能作用,但是预防犯罪与消灭犯罪不单止靠刑法,不是搞“以刑去刑”,而是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加大对废旧金属回收市场的监管和整顿力度,堵塞销赃渠道,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坚持群防群治,电力部门还应积极研究措施,在建立与完善防范机制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发生盗窃电力设施犯罪的土壤与条件。对此,司法机关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单纯配合形势的需要而人为地降低定罪标准,还是要把握好罪与非罪的界限,严格适用破坏电力设备罪。

注释:

[1] 高格著,《定罪与量刑》上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342页。

[2] 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页。

[3]高格著,《定罪与量刑》上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页。

[4] 参见林山田:《刑罚学》,台湾商务印书管1985年版,第125页。

[5]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页。

[6] https://www.doczj.com/doc/8d13292945.html,/list.asp?unid=2972

[7] https://www.doczj.com/doc/8d13292945.html,/newscenter/ztbd/

破坏电力设备罪亟待法律完善

破坏电力设备罪是指故意破坏电力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对象是正在使用的电力设备,包括用来发电、供电的公共设备,如电厂、变压器、输电设备等。破坏电力设备罪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毁坏、拆卸、割断等等。行为人实施上述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必须是危害公共安全,即有可能引起不特定多数人伤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才能构成本罪。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是由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其破坏电力设备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一结果的发生,犯罪的动机多是为了贪图钱财。

按照我国刑法第118条、119条之规定,破坏电力设备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