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十则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1)朗读注意语气、停顿;

(2)积累文言实词,以及了解文言虚词“而”“为”“之”的用法;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根据“信”“达”“雅”的原则进行翻译。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甚至当堂背诵

(2)通过分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3)联系实际,谈对某些名言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论语》中学习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每一则的大意。

3、精讲前五则,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根据“信”“达”“雅”的原则进行翻译。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掌握前五则的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以及翻译。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大家做一道选择题:

老师要每位同学选读一本小说,开学后上台发表读书心得。请问下列哪一位同学的报告,不但让一旁的老师摇头,还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

A、《论语》读后感

B、《三国演义》读后感

C、《老人与海》读后感

D、《西游记》读后感

(同学作答)

答案:A。能把《论语》当小说读的人功力真是到家了。

解释:《论语》是“语言的论纂”,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不是小说,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现在再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一箭射中孔子(打一地名)

谜底:商丘

解释: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名丘,一箭射到孔子身上,就是孔子受伤了,所以说伤丘,谐音商丘。

了解了孔子和《论语》这部书,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课文《论语》十则。

二、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老师正音。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读音和朗读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由,诲(r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w?i)不知,是/知(zhì)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每一则的大意,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三、分则教学

(一)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君子乎?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①“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孔子说。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

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复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却,转折连词;愠,恼

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文言文翻译第一法: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文言文翻译第二法: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

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

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

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

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

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二)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wa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①“曾子曰”:《论语》中记载,曾子的品行比较高尚,也可能是曾子的弟子记载,故也

称“子”。

曾子说。

②“吾/日三省吾身”:吾,我,人称代词;日,每天,名次做状语;三省,多次进行自

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给,介词;谋,谋划、出主意;而,转折连词;乎,

语气助词;忠,尽心竭力。

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和;信,真成,诚实。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⑤“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文言文翻译第三法: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文言文翻译第四法: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重视品德修养: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

功课。

可见修身做人是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凭借,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指“这一点”;为,作为、当作。

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

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第四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有害。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五)教学第五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由,诲(rǔ)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w?i)不知,是/知(zhì)也。”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①“诲(rǔ)女/知之乎!”:诲,教导,指教;女,同“汝”,人称代词,“同”和“通”的区别;知,懂得;之,代词,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交给你懂得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w?i)不知”:知,知道;之,代词,泛指它。

知道它就是知道它,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③“是/知(zhì)也。”:是,这;知,通“智”。

这是聪明的。

文言文翻译第五法: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讲了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根据这五条原则来翻译文言文,尽量做到“信、达、雅”。前五则前五则主要讲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涉及到如何修身做人,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能够三省吾身、学思结合,不要不懂装懂。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前五则

2、掌握文言诗词和虚词的意思,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精讲课文6——10则

2、归纳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文言文翻译,知识总结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五则,掌握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这节课我们自主学习后五则。

二、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后五则

学生六人一组,分成五组,每组选择一则,组内同学分别就字词意思、句子翻译和句子含义进行讨论,派出一名代表上台为大家讲解。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进行质疑、提问,由该组同学为其解答。老师点拨、指导。

三、知识归纳

1.文言实词:

学而时习之。时,一定的时间习,复习。

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常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能张目对日。日,太阳。

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快。

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反省。

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强毅,意志坚强。

2.文言虚词:

之: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之,代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项为之强。因为。wai

为之怡然称快。因为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w?i

可以为师矣。为,做。

知之为知之……为,就是。

仁以为己任。为,作为。

而: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而,顺接连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而,转折连词。

学而不思则罔……

任重而道远。而,并列连词。

3.文言代词:

吾日三省吾身。吾,人称代词,我。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余忆童稚时。余,人称代词,我。

4.角度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

5.成语积累

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探究

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班级同学以所持不同观点分为两组,展开辩论。老师作小结。

(1)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2)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3)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五、本课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1、学探诊

2、背诵并默写全文。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 3、翻译前五句并理解其中意思。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与别人争论:路人说三七二十四,而子路则坚持三七等于二十一。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二人请孔子裁判,并约定输的人负十两银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路人高高兴兴走了。子路不服气的质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孔子说:“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对的。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的去争论,你是聪明人,你明白,你不糊涂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屈服你的观点呢?那些糊涂的人认为三七等于二十四,那就让他自己可悲去吧?他还是要坚持己见的话,就不要和他争论了,愚昧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啊!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是非常有智慧的,弟子将他的语录编成了《论语》,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三、作者简介

论语里仁篇教学设计

《论语.里仁篇》教案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习《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生活的目的。 三、汲取“君子”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 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 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板书:君子) (从“绅士风度”引出“ 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组内讨论。 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研讨。 1、组内先正音,然后然后检查朗读。组内齐读课文,人人过关。 2、组内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解释句子含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解答。 三、小组汇报,合作探究 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 2、解释本章的含义。 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四、教师精讲,点拨提升 (一)总结君子的特点。 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其三,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讷言敏行,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导读:范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及二项分布模型,会判断一个具体问题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摸能力,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合作、相互交流,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并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

际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重复试验、二项分布的理解及应用二项分布模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二项分布模型的构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数游戏: 游戏:有八组数字,每组数字仅由01或10构成,同学们至少猜对四组才为胜利(请看幻灯片演示) 问题1:前一次猜测的结果是否影响后一次的猜测?也就是每次猜测是否相互独立? 问题2:游戏对双方是否公平?能否从概率角度解释? 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从而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为本节课的学习做有利的准备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可以初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为定义的提出作好铺垫。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在满足学生的好奇之前让学生对这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独立重复试验模型,并得出其特征,使定义的提出水到渠成, 从探究游戏中的第二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新知识,符合“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观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突出本节课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进行了语文的模拟考试,试卷中出到了古文《赵普》,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学习《论语》,请你写出《论语十则》中的一则,并谈谈你的理解。《论语十则》是初一上半学期的知识点,这道题目出得很特别,有一定的难度,既考到学生的旧识,又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当时很多学生这道题答不出来,但我们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回答出来了,而且还答得不错。回想起上《论语十则》这节课的时候,由于教法适当,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回忆当时的教学案例以做反思: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最新范文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一:新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0课《论语》十二章精编 10、《论语》十二章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用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四书五经:五经指:《诗》《书》(《尚书》)《礼》《易》《春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东南)

《论语》教案

国学原典导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时数: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

优秀教学反思案例

第九模块的精华帖子及回帖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康巧红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7日星期五11:24 我觉得执教《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老师有必要进行反思,课中教师先把“有六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法?”的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挑选的素材较切合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分法学生表达出来时,教师又追问:“哪一种较公平?”学生这时产生不同想法,实际上从学生的问题回答上来看是孩子们对“公平”的认识不同,也就是数学的角度看法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并没有错,但我们教师应在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就应该做出反映,并引导孩子们这节课要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出公平。这样才不会产生无法控制的局面。如果教师再改变一下教学的策略,认真反思,我相信这节课教师一定会对出现类似现象肯得到合理的处理,课堂驾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复习课课后反思 复习百分数的应用教学片段: 一、小组学生交流: 1、生活中你常见哪些百分数? 2、哪些百分率可能小于100%,哪些百分率不大于100%,哪些百分率大于100%? 3、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百分数? 二、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见过的有90%、67%.45%........合格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2:发芽率可能不大于百分之百。 生3 发芽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 话声一落就有学生反对:发芽率不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只能小于百分之百。 生3立即反对并解释: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 生2一解释学生就分成了两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冷静下来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生活中。但生2还是不依不饶。此时我知道在争论下去就没有意义了,宣布学生把这个问题放在课下处理。 生4我在商场用过百分数,是商场打折出售衣服时,我帮妈妈算衣服价钱。 课后反思: 出现这些现象原因分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多问,学习生活会因生成资源而丰富多彩。学生能说出“如果种1粒种子,一粒种子就发芽那发芽率就是100%。”说明孩子对百分率的意义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但一粒种子进行实验这只是他的想象,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但对孩子来说,这个发芽率在生活中的产生又是陌生的,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查资料知道快速测试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的简便方法,介绍给孩子,另外又查找到新玉米大概发芽率可达90%以上、菜籽的出油率在50%左右等等。同时这些查到的资料让我也开阔了视野。 学生们的看法多样,产生了课堂乱草现象,教学的反思,不但让我解决了课堂问题,也提高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们受益了,同时让我教学中也增长知识,扩宽知识面,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B组:康巧红 回复: 教学反思---伴我成长 由韩慧丽小数发表于2011年01月8日星期六21:10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设计 2019-10-1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吴玉梅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材分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论语》是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儒家学说之一,这部经典《论语》从它诞生起就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论语片段,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教法设计: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学法指导:诵读、积累与领悟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把握语义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 性。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新人教版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②理解积累文中关于学习的成语、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收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修养 ②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2、概括成语、收集格言,积累语言。 方法 点拨法、拓展法 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如果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可见中国古代的孔子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在学习中去感受孔子的人格魅 、背诵课文

1背诵(先小组后个人) 2、听写(共三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理解(口答) ①表明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②指出应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 ③表现儒家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问:以上三名分别人哪些角度进行阐述? 4、小结:《论语》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需大家反复朗读,仔细体味。 三、整体感知(三个方面内容) 1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互相补充。 2、师归纳整理,出示小黑板。 ①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改之。 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结:孔子的这些思想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学习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它的意思,列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个人修养。 四、积累、拓展 1收集课内成语。 a、温故知新 b、不亦乐乎 c、死而后已 d、任重道远 e、择善而从 f、三人行必有我师 g、已所有欲,勿施于人。 2、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学习和修养的格言或故事。 3、师补充有关孔子的故事及语录,进行评述,以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积累。 五、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早作准备,迎接文化复兴时代的到来吧。 六、课后体验: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必做) 2、研讨与练习二P47 (选做) 附:课外摘录: 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关于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仁学观念;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字词句解析 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与教育理念 三、语言特点 【思考题】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试作归纳。 2.《论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一、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梁纥老而征在少,时人谓之野合。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几任小官。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

《论语》的教学设计

《论语》的教学设计 导读:本文《论语》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的教学设计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

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教学片段

《春》《论语十则》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春》(第二课时)教案 介休八中曹美芸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 教学难点:张开想像的翅膀,在诗一般的语言中读出画、读出情。教法设计: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播放少儿歌曲《嘀哩嘀哩》,教师抓住第二段歌词“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导入:春需要我们用眼来观察,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着朱自清先生去读春、去品春。 板书:春、读、品三字 二、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 1、以第一段为例,提问:这一段应怎样读? 生发表意见,朗读,师生评价 2、师:在“绘春”这一部分中,作者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图画,分小组选择其中一幅, 讨论:(1)这一段在朗读中应注意些什么,小组试写一诵读脚本。 (2)在这段中,你认为哪些语句写得精彩?为何精彩?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a、挑选两小组发表意见,指导学生朗读,进一步明确、规范诵读脚本的写法,在朗读时,范读、齐读相结合,读好为止。 b、在学生赏析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对语言进行品味,若学生挑选的是“春风图”或“春草图”,教师可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目标检测》P56或P61练习,若未选,则暂不用此练习。 3、小结:写诵读脚本的基本方法及从哪些方面品味语言。

4、师:除了小组选择的语段,你还喜欢哪段?应该如何去朗读?对本段语言试独立作一赏析。 学生独立思考,发言、交流、朗读、评价 估计剩余语段均有学生提及 若在第2环节“b”处未做练习,可在此处涉及到时完成。 师:仿照《目标检测》语段练习题,你是否可以为其他语段设置一些问题呢? 提问,生作解答 三、你认为文章的结尾写得好不好?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文章再写一个结尾吗? 学生书写,交流、评价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品语言,确实感到春的世界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春天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人生之春也同样如此,让我们珍惜春天,努力奋斗,青年人,时间正翻看书页,请你着笔! 五、作业:收集咏春的诗词、佳句佳篇,制作一期手抄报。附: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感情基调用词准确 重音叠词叠句 停顿比喻、拟人、排比 语速、语调等虚实结合等 读品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设计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设计导语:《论语》十二章,是指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十二章教案怎么写?下面为小编整理分享的一些教学方案,欢迎借鉴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教案设计一.展示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和作家作品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作品 孔子,名 ( ),字(),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 ,政治上主张(),鼓励人()。 《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 )( )( )合称为“四书” 2.问题预习 a、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b、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三省吾身( ) 诲女知之乎( ) .... 内自省也( ) 其恕乎( ) 愠( ) 罔( ) 殆( ) .....

三:合作探究 1、感悟文章的整体内容-----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 .. (3)人不知而不愠( ) (4)吾日三省吾身( ).( ) (5)与朋友交而不信( ) (6)传不习乎( ) .. (7)三十而立( ) (8)四十而不惑( ) .. (9)不逾矩( ) (10)学而不思则罔( ) ... (11)思而不学则殆( ) (12)人不堪其忧( ) .. (1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 (14)饭疏食饮水( )( )( )( ) ..... (15)曲肱而枕之( ) (16)于我如浮云( ) .. (17)逝者如斯夫( ) (18)不舍昼夜( ) .. (19)匹夫不可夺志也( ) (20)博学而笃志( ) ... (21)切问而近思( ) (22)仁在其中矣( ) .. 4、讨论解决字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5、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总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孔子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 教学思路: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资源: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孔子》的电影导入新课。展示课件: 1、中国古代: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2、国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

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伦理教育计划,规定以《论语》作为中小学伦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还经常举办文明礼貌活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这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德国: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更是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课题:魅力《论语》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论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备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论语》的影响。 2. 引发学生探究《论语》魅力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我们刚看完《孔子》这部电影,请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明确新知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学不倦,知识渊博——游说列国、百无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贫苦,处于生活的最底层,但他好学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终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经历能带给我们启发,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十则课堂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点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及“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几个词语,点明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下子拉拢了师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点评:从中国悠久的历史谈起,点出孔子及论语,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

论语十二章展示课教案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逐步引导培养学生喜爱阅读文言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 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倡导的修身(个人修养)和为学之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各章语录的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专家审查签字: 第 1 页 校长审查签字: 装 订 线

执教人姓名: 李绍改 学段和任教年级:初中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任教学科: 初一语文 课堂教学展示课章节(题目): 第三单元11课《<论语>十二章》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2、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知道这是谁说的吗?出自哪部书吗? 学生答:“孔子”,《论语》。 老师板书课题,并特别强调“论语”的“论”字声调为阳平,论(lún)。 同学们回答很正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这位 “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检查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同学们请打开书,找到课本50页注释(1)。请圈画出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句。请重点圈画出-----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七经”之一,“四书”之一等文学常识。 装 订 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常识,积累“愠、说、罔、殆”等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大声诵读把握节奏; 3、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4、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激情投入,阳光参与,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领悟孔子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富含哲理的话语; 2、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4、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家、作品简介: (1)学生出示课前整理的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相关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

文言文教学创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

让创新之花盛放在文言课堂上 碧空云卷云舒,岁月无声无痕,语文的天地因同学的参与而精彩动人。回望多年来走过的足迹,无限感触涌上心头。文言文教学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真理,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让学生觉得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最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文言文教学的创新。近日,聆听了丁慎杰专家的讲座颇有茅舍顿开之感。结合自己日常文言文教学实践,现总结了一下自己的不成熟的见解。一、改教读为导读,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就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把馍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就像婴儿似的,只是张嘴吞咽。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初语”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改过去教读文言文课文为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 二、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铁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三、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想碰撞中升华认识。例如有同学提出《口技》不要文章的第一段是否更好,那样会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桃花源记》中为什么村中人和渔人的服装是一样的呢,不是说村中人从秦朝就来此了吗;《观潮》中为什么“旗尾略不沾湿”;《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是谁的衣服湿了。同学讨论得出结论:《口技》的确可以删除第一段,增加文章说服力;《桃花源记》为了说明桃源是真实的;《观潮》中“旗尾略不沾湿”是运用夸张的修辞;《三峡》中的“沾裳”应该是到这里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无不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问题的出现反映着学生在自主学习并思考探究着。 四、重视现代技术手段和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1.重视多媒体和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多媒体网络环境中文言文教学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为文言文教学所用,例如《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三峡》、《观潮》、《观沧海》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进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2.借助小组合作观察量表,围绕文言文教学重点,研究问题设计,动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