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2)理解: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证明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概念以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

设置情境:最近有一个人在社会上传得挺热也挺神,他叫王林。怎么神呢?据说他会“空杯来酒,空盆来蛇,纸灰复原,凌空题辞,硬功徒手断钢筋,轻功悬空提水行”等等绝活。平时交往的也非富即贵。那么他的神功是真的吗? 神秘面纱后面,大师的真面目又到底如何呢?

展示课件录像:王林“大师”的神功绝技;王林“大师”变蛇自述

小组讨论:

1.王林“大师”说,它是靠意念从野外把蛇抓来的,你信吗?人用意念真的能够“隔空移物”、随心所欲吗?

2.如果认为:人的意念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够决定万事万物,从哲学上说,这是什么样的世界观?它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3.如果说世界的本质不像那些“大师”、“大仙”们说的那样是由人的意念决定的,那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

教师总结归纳:世界不是神创的,也不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过渡: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的?

探究提示:要想知道什么是物质?就必须找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就必须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要有一个抽象的概括。

(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的三个特点: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具有独立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

(3)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

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师生互动:

请问: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体吗?

2.那些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磁场、超声波、红外线是物质吗?

3.它们有什么共性?

教师归纳总结:客观实在性:不管人们看的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有些存在我们可能看不见,但我们能感觉得到,能检测得到。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和抽象了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物质的概念是对宇宙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选一选: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DEFG)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电、磁场

F、动、植物

G、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知识辨析: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请问:桌子、椅子是物质吗?

学生回答:

师总结:不准确,桌子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属于物质范畴,是一种物质现象。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两者是个

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发展和存在着的,不是什么人一个意念、一个想法就能改变的。

展示课件:资料链接

无独有偶,近年来,我国所谓的各类“大师”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前倒后继”。

“发功灭掉大兴安岭大火”的严新;号称包治百病,”神水“治癌的“盖世华佗”胡万林“大师”;著有《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宣称每天用3斤绿豆熬汤,配上其他的生拌菜等,能治疑难杂症的“中医食疗专家”、“神医”张悟本;号称让高位截瘫病人恢复知觉的“养生教母”马悦凌;

教师启发点拨:从“气功大师”严新到“盖世华佗”胡万林,再从“食疗专家”张悟本、“养生教母”马悦凌到“大师”王林,我们身边的所谓“大师”似乎从未间断。如果这些“大师”宣称的都是真的,那么我们的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但事实证明,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无所不能的“大师”、…“神仙”,“大师”们宣称的奇迹,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笑话,剥去神圣的外衣,“大师”所追逐的,也不过“名利”二字。我们每个人要想不被假象迷了双眼,就必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摒弃唯心主义世界观,坚信自然界的物质性,坚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打着“大师”、…“神仙”旗号的,不是欺世盗名,就是骗子。

过渡:有人说,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好理解,而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有意识,那么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你认为呢?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好多人预言世界末日的来临,但他们从来都没有成功,世界末日也从未来临,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讲述的主要知识如下: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

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4、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板书设计: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高中思想政治《世界的物质性(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开始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导入课堂】同学们,大家知道,咱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咱们的祖先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足以让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我们的祖先除了创造了辉煌的成也创造了很多神话故事(同时展示PPT1)。这是真的吗?(不是)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下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展示PPT2)(同时板书:4.1世界的物质性)【学习目标】(展示PPT2) 1. 理解物质的含义 2. 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是咱们本框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自己读一下。(学生读完)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理解物质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本框的第二个学习目标: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第三个学习目标:运用所学

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是咱们本框的重点。【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的含义及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课堂精讲】同学们,这是什么?(手里拿个棒棒糖)(学生说:棒棒糖)大家都认识。这就说明棒棒糖是能被人认识的,也就是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点一下PPT4)。(把棒棒糖放进手心里)现在你还能看见它了吗?(学生说:看不见。)你看不见它是不是它就不存在了呢?(学生说:不是。)所以不管你看的见他还看不见它都存在,它的存在是不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学生说:是。)(点一下PPT4)棒棒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且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它是客观实在的。(点一下PPT4)好,同学们放眼望去,你还能看到哪些东西是客观实在的?(学生四处张望)好,同学们一块说一下。(学生各说各的)那么,你看不到的东西它是否就不存在呢?(稍停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案:2.1世界的物质性

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2.1世界的物质性 必备知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关键能力:能够区分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分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全面理解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政治认同:坚定地树立马克思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2.科学精神: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公共参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教学重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教学难点: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提前熟悉课本知识 1、导入新课 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来的?我们曾经听过很多关于世界怎么来的,世界是什么组成的神话故事,有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吗? 1、希腊神话混沌之神卡厄斯(Chaos):在希腊神话中,宇宙形成之初,是一片混沌,而卡厄斯,便是这个混沌虚空的名字。卡厄斯并不是创世神,但一切皆从混沌卡厄斯开始。那时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世界处于天地未成的混沌时期,宇宙间的元素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它的形状不可描述;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随后卡厄斯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之神盖亚(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之神俄瑞玻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五大创世神,世界由此开始。 2、希腊神话大地之神盖娅(Gaea),又称大地之母,是众神之母,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亦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在开天辟地时,盖亚由混沌之神(Chaos)所生。盖娅生了生了天空-即天神乌拉诺斯(Uranus);海洋——即海神彭透斯(Pontus);山脉-即山神乌瑞亚(Ourea)。接着盖娅她又和两位儿子天空、海洋结合诞生了第二代神系:和天神生了十二位(六男六女)泰坦巨神(Titans),分别代表世界最初的些事物(日、月、天、时间、正义、记忆等),三个独眼巨神和三个百臂巨神。和海神生了五个孩子,分别代表不同的海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多彩的物质世界(12节)

物质的组成与质量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物质由___________组成,分子由___________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___________运动. 2、〔2007·大连〕图1是氢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原子核是图中的__(填“A”或“B”), 原子核带__电。 . 第2题图第8题图第9题图 3、电子的发现说明_____________是可分的,质子和中子的发现说明_____________是可分的;夸克的发现说明_____________是可分的。 4、完成下列单位间的换算 25mg=__________㎏ 6.8t=__________g 350㎏=________t 5.4g=__________mg 5、一铁块的质量为85g,当把它砸成铁片时,它的质量__________85g;当把它投入炼钢炉熔化成铁水时,它的质量__________85g;把这个铁块带到月球上时,它的质量__________85g(请选填"大于"、"小于"及"等于"). 6、汤姆逊发现电子后,为什么说原子还有带正电的“东西”存在?答:因为。 7、2000多年前,我国的庄子说过:“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假设:取1m长的木杆,每天截取一半,第二天截取剩下的一半里的一半……这样截取一百天,剩下的木杆长度为:m;如果我们把这个长度与分子、原子核、夸克的直径比较,你对庄子的上述言论的理解是:。 8、如图所示,测量一堆小螺母的总质量g,如这堆小螺母共有80只,那么每只小螺母的质量是g。 9、如图是学生天平,它与托盘天平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指针在横梁的下方,所以如果测量之前指针偏向右,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选填“左”或“右”)。 10、关于质量,虽然单位是Kg,但应该用以下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质量不变”性: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保持其各自性质的组成,分子越多,“物质的量”——即就越大;所以,本质上,质量即某种物质含有的分子数,而“数目”与、、、等无关,除非分子数目减少,才会变小,比如液体的蒸发、固体的磨损等。 11、大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反常膨胀的物质为℃至℃的。 12、一架天平,测量前左盘低右盘高,未经调节,称得一铁块的质量是50克,那么铁块的实际质量应比50克.(填“大”或“小”) 13、有一架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某同学调节它的横梁平衡时忘记了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0”点,当天平平衡并开始称量某物体的质量时才发现游码已有读数0.12g,他没有重新调整天平,此时称量某物体质量所用的砝码有10g、2g、0.5g,则这个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 14、测量之前如果天平不平衡,应该调节,测量过程中天平不平衡,则需要通过加减或移动使天平恢复平衡。 15、托盘天平使用时,如果指针偏左开始测量,测量的结果偏,如果指针偏右开始测量,测量的结果偏;如果砝码磨损测量的结果偏,砝码生锈测量的结果偏。所以可以总结为:左右,磨锈。(所有空均选填“大”或“小”) 二、选择题 1、〔2006·大连〕下列现象属于分子运动的是 ( ) A.黄沙漫天 B.花香四溢 C.尘土飞扬 D.大雪纷飞 2、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分子间的作用力()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教案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化学常见常见沉淀及溶解性口诀

常见沉淀 白色: BaSO4/BaCO3/CaCO3/AgCl/Ag2CO3/Mg(OH)2/Fe(OH)2/Al(OH)3/CuCO3/ZnCO3/MnCO3/ Zn(OH)2 Fe(OH)2 蓝色:Cu(OH)2 浅黄色:AgBr 红褐色:Fe(OH)3 沉淀鉴别 Cu(OH)2蓝色沉淀Fe(OH)3红褐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 ,Ag3PO4黄色沉淀CuO 黑色沉淀Cu2O 红色沉淀Fe2O3 红棕色沉淀FeO 黑色沉淀FeS2 黄色沉淀PbS 黑色沉淀FeCO3 灰色沉淀Ag2CO3 黄色沉淀AgBr 浅黄色沉淀AgCl 白色沉淀Cu2(OH)2CO3 暗绿色沉淀B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C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溶的碳酸盐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不溶的碱、金属氧化物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相关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盐酸盐银不溶 硫酸盐钡不溶 白色沉淀: CaCO3. BaCO3 . BaSO4. AgCL. Mg(OH)2 蓝色沉淀: Cu(OH)2 红褐色沉淀: Fe(OH)3 不建议死记硬背,只需记住每个阴离子里哪个不溶即可,钾钠铵硝都溶 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 注: 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 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1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 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 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后,溶液仍饱和 C.t 1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图K13-3 (1)t 1 ℃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 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1)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的含义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运动的含义 (5)静止的含义 (6)规律的含义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世界的物质性 (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

第10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9分) 1.给下列数值填上恰当的单位。 (1)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 (2) 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约为80 。 (3) 一升水的质量为1 。 (4) 一头大象的质量大约为6 。 (5) 煤油的密度为0.8 。 2.故事影片中所展现的楼房倒塌的场面中,砸在人们身上的“混凝土块”是由密度很的材料制成的道具。工厂中为了减轻机器工作时的震动,它的底座常用密度的材料。 3.大小和形状相同的铝勺、钢勺和银勺,勺的质量最小,勺的质量最大。 4.冬天,湖中的水结成冰,它的质量,密度。(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水的密度是,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6.有一个瓶子,最多可装密度是0.8×103 kg/m3的煤油400g,用它装水能装g。 7.某金属块的质量是5.4×103 kg ,体积是2m3,则该金属的密度是kg/m3,若将该金属块截去1/3,则剩余部分的密度是kg/m3。 8.1m3的水质量是kg,结成冰后体积是m3。(ρ =0.9×103 kg/m3) 水 9.比较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水银的质量是水的质量的倍, 比较相同质量的水和水银,水的体积是水银的倍。(ρ =13.6g/cm3) 水银 10.现需要200g酒精,若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应该量出的酒精的体积是 cm3。(ρ酒精=0.8×103 kg/m3) 11.甲、乙两个金属块,它们的质量之比为3:5,体积之比为2:4,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如果它们密度之比为。如果它们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12.将质量为27g的铝块,轻轻地放入装满水的杯子中,并使其浸没在水中,这时从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为 cm3 ,溢出水的质量为kg。(ρ铝=2.7×103 kg/m3) 13.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当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当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 14.甲、乙两物体的密度比是2:3,体积之比是8:5,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如果将甲物体切去1/5,将乙物体切去3/4,则剩下的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 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色 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 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 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克一包、食盐5g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 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 ×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支 【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比赛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二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中的第二框《世界的物质性》一框内容。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知识构成上看,它是既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中介作用。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学情分析】 从现有的知识水平看,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采用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本框乃至必修4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了解和识记物质的概念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和学生举例,由学生概括得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通过学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得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突破方法:分别播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学生从中得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非神作。 2.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的意识的物质性:相比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容易扩大认得主观能动性,误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多彩的物质世界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 1、(2009·成都中考)关于微观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与西瓜很相似,西瓜籽就如同分布在原子中的电子 B.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很相似,质子、中子和电子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在绕核运动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D.只要视力足够好,人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 解析:选C。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很相似,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A、B均错;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C对;电子很小,人们凭肉眼看不到,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D错。故选C。 2、(2009·龙岩中考)在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的组成是()A.中子和电子B.质子和电子 C.原子核和电子D.分子和电子 解析:选C。电子带负电,而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所以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 3、(2009·上海中考)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绕核高速旋转的粒子是() A.电子 B. 质子 C. 中子 D.原子 答案:A 4、(2009·广州中考)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运动,图1是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由图中信息可知( ) A.质子、电子所带的电荷不等 B.所有原子的中子数都与质子数相等

C.中性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D.所有原子都由电子、质子、中子组成 答案:C 5、(2008·无锡中考)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B.分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 C.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 D.分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 解析:选C。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还可以再分,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A、B均错;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C对,D错。故选C。 6、(2008·盐城中考)微观粒子与宇宙天体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结构很相似 B.宇宙天体、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C.天体之间、分子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 D.宇宙天体、分子的运动都没有规律 答案:D 7、(2008·通辽中考)下列物体的尺度从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原子核、质子、电子、 B.质子、原子核、中子 C.电子、原子核、原子 D.原子、原子核、质子 答案:C 8、(2007·上海中考)20 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 (a)、(b)、(c) 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间的顺序正确的排列为( ) A (a)、(b)、(c) B (c)、(b)、(a) C (b), (c), (a) D (a)、(c)、(b) 答案:D 9、(2009·广东中考)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组成;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答案:电子质子中子 10、(2009·芜湖中考)物理学中一个基本的观念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1)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将组成物质的仍能保持其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命名为;1909年,著名科学家在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高中化学常用物质溶解性表及沉淀颜色 Fe2O3+3H2SO4= Fe2(SO4)3+3H2O 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铁器除锈 AI2O3+3H2SO4= 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CuO+H2SO4=CuSO4+H2O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ZnO+H2SO4=Z n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MgO+H2SO4=MgSO4+H2O 白色固体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蓝色固体溶解 Ca(OH)2+H2SO4=CaSO4+2H2O Mg(OH)2+H2SO4=MgSO4+2H2O 白色固体溶解 2AI(OH)3+3H2SO4=AI2(SO4)3+3H2O 白色固体溶解 2Fe(OH)3+3H2SO4=Fe2(SO4)3+3H2O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BaCI2+ H2SO4=BaSO4+2HCI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SO42 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检验 SO42的原理 Na2O+2HNO3=2NaNO3+H2O CuO+2HNO3=Cu(NO3)2+H2O ZnO+2HNO3=Z n(NO3)2+ H2O MgO+2HNO3=Mg(NO3)2+ H2O CaO+2HNO3=Ca(NO3)2+ H2O NaOH+HNO3=NaNO3+ 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AI(OH)3+3HNO3=AI(NO3)3+3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Fe(OH)3+3HNO3=Fe(NO3)3+3H2O 3NaOH + H3PO4=3H2O + Na3PO4 白色固体溶解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蓝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白色固体溶解 红褐色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中政治 2.4.1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全章概述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是认识和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本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世界的物质性 二、认识运动,把我规律 新课程学习 4.1 世界的物质性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物质的定义。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事物本质,自觉按规律办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反对神创说、绝对静止观点以及形而上学相对主义、诡辩论。 ★教学重点、难点 世界物质性的证明。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对世界本源的思考和回答,是一切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什么

是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科学已经证明,上帝造世说是不符合实际的,自然界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发展历史。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什么是物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如果用哲学的眼光来考察“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就应当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从中探究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类由古猿发展而来,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情况 单质 1、【金属单质 ....】:所有金属几乎难溶于水(但一些金属由于很活泼,在常温下能够和水发生反应:例如K、Ca、Na等)。 2、【非金属单质 .....】:①(固态)C、S、P等难溶于水; ②(气态) N2、H2 等难溶于水,O2 不易溶于水。 化合物 1、【酸的溶解性 .....】 【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2、【碱的溶解性 .....】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的碱大部分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 ▲其中AgOH 为白色固体,属于碱,常温下AgOH极不稳

定,易分解为棕褐色难溶于水的氧化银固体.低温下可制得氢氧化银在水中的白色沉淀,Ca(OH)2为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3、【盐的溶解性 .....】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 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Ag2SO4、CaSO4微溶于水, 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绝大部分不溶于水,一些微溶于水或者遇到水发生水解。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CaCO3、BaCO3、Ag2 CO3等】 4、【氧化物的溶解性 .......】 ▲金属氧化物一般都不溶解,例如:CuO, Fe2O3, Fe3O4 ,MgO, Al2O3 ,MnO2等, 其中CaO能与水反应。 ▲非金属氧化物:①难溶于水,例如:CO、NO等。 ②可溶于水,例如:CO2(其中CO2 溶于水后又能与水反应)。 ③易溶于水:例如:SO2、NO2等。 5、【其他 ......】 ..物质的溶解性 ▲①难溶于水:CH4 ;②易溶于水: HCl、NH3 (其中NH3溶于水后又能与水反应)、葡萄糖、蔗糖等。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世界的物质性》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课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物质的含义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 (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是唯物论的第一框题,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