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钟书_宋诗选注_的文献价值及文献疏失

钱钟书_宋诗选注_的文献价值及文献疏失

钱钟书_宋诗选注_的文献价值及文献疏失
钱钟书_宋诗选注_的文献价值及文献疏失

钱钟书《宋诗选注》的文献价值及文献疏失

王兆鹏

提 要 本文主要讨论钱钟书《宋诗选注》的文献价值,并提出“钱注宋诗”这一品牌,以与《钱注杜诗》相辉映。钱注宋诗不仅选源异常丰富,引用、提示的文献特别多,而且注意辑补佚作和考证文献真伪,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但也有不符合文献规范的疏失,诸如校勘异文不交代出处,擅改原文而无版本依据等。

关键词 钱钟书 《宋诗选注》 钱注宋诗 文献价值

在杜诗学史上,有千家注杜之说,但书名冠以笺注者姓氏而且得到学界认可的,似乎只有《钱注杜诗》一家。其实钱谦益笺注的杜甫诗集,最初的书名并不是《钱注杜诗》,而是

《杜工部集》,直到20世纪初,才将书名改为《钱注杜诗》①。此后,人们习惯上称钱氏注本

为“钱注杜诗”,这是对钱注本特色和价值的认同肯定②。

援《钱注杜诗》之例,兹将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简称为“钱注宋诗”,以与《钱注杜诗》后先辉映。

钱注宋诗自1958年印行以来,大陆和港台已重印、再版20多次③,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在20,钱注宋诗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不仅销量大,而且影响的时间长。从问世至今,一直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好评,直到现在,中国

内地仍有不少专题论文来讨论它④,日本还经常举办“钱钟书《宋诗选注》读书会”⑤。现在①

②③④⑤参见日本宋代诗文研究会编《橄榄》第八号(1999年12月)《研究会 报》,第210页;第九号(2000年12月)《研究会 报》,第291页。如马晓斌《〈宋诗选注〉论比喻:钱钟书比喻说研究之二》,《语言研究》1999年增刊;向以鲜《版本传播与选诗态度:关于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一个看法的考辨》,《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吕明涛、宋凤娣《钱钟书〈宋诗选注〉注释体例探析》,《西北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李洲良《钱锺书论宋代诗人:读〈宋诗选注〉札记》,《宁夏大学学报》2001第3期;李洲良《由〈宋诗选注〉看钱锺书的选诗标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李洲良《诗与史:论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诗、史关系的阐释》,《学术交流》2001年第5期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北京第1版,至2002年7月已重印18次,累计242325册(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2002年7月统计。承该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审宋红女士电告,谨此 谢)。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的繁体字本《钱钟书集》和2002年出版的简体字本《钱钟书集》,也都收录了《宋诗选注》,并单册零卖。另外港台版本至少有5种: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版、台湾学海出版社1979年版、木铎出版社1980年版和1987年版、书林出版社1990年版。

关于《钱注杜诗》的特色,可参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合肥:黄山书社,2000。钱谦益笺注的杜甫诗集,康熙六年(1667)季氏静思堂初刻本题作《杜工部集》二十卷。清宣统二年(1910),顺德邓氏风雨楼排印本《汇刻钱牧斋五种》据静思堂原刻本重刊,始题作《钱注杜诗》。此后,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据静思堂原刻本校点)亦题《钱注杜诗》,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时仍之。

的学术界通常都不把普及性的选本当作“学术著作”看待,而钱注宋诗却被海外内外学者

“公认为宋诗的最有价值的注本”,“权威性的参考文献”,“别具学术风采的诗学专着”①。

这是很奇特的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在我看来,钱注宋诗作为当代选本学一个重要品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其文献价值及相关文献问题。

一、文献价值

钱注宋诗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源异常丰富,二是引用、提示的文献特别多,三是注意辑补佚作和考证文献真伪。

今人选注古典诗歌,一般都不太重视“选”。通常是找几种前贤今人的相关选本,按照自己的需要,从中“选”出若干首,便组装拼合成一种“新”选本。这样的选本,选源既陈旧有限②,又是在前人划定的圈子内重新组合,也就不可能发现、挖掘出新的作品,所选作品虽然也可能是名篇佳作,但缺乏新鲜感和“原创”性,自然也不会有多少学术含量。

钱注宋诗则不依傍前人,而广寻选源,在超量查阅宋代诗学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选择。20世纪50年代选宋诗,条件远不及现在,那时没有《全宋诗》可资利用,

“得去尽量翻看宋诗的总集、别集以至于类书、笔记、方志等等”③。早在编著《宋诗选注》之前,钱先

生就对宋诗的文献下过相当深的工夫,撰有《宋诗纪事补正》④而在作《宋诗选注》时,又

进一步在文献的整理上花了大力气。最近杨绛先生告诉王水照先生说,钱先生“没有从选

本到选本,而是从各类总集、别集中直接选诗,几乎把宋人集子都看完了。”⑤笔者初步统

计,钱注宋诗直接征引过的宋诗总集有11种、宋代诗文别集169种、类书8种、宋人笔记45种、宋人诗话著作20种,方志2种。这还不包括那些查阅过而没有征引的宋人著作,也不包括已征引的宋以后和宋以前人的著作。像《永乐大典》和《说郛》这样的“大部头”也都多次征引。书中征引的宋人别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即使是专门从事宋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也未必读过。其中诸如陶弼《邕州小集》、金君卿《金氏文集》、史尧弼《莲峰集》、员兴宗《九华集》、许及之《涉斋集》、赵汝 《野谷诗稿》、陈元晋《渔墅类稿》、华岳《翠微南征录》、裘万顷《竹斋诗集》、罗与之《雪坡小稿》、吴元伦《兰皋集》、陈普《石堂先生遗集》、文 《潜

②③④⑤见王水照《钱钟书先生与宋诗研究》,《文汇报》2002年4月6日;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7期。按,据刘永翔先生考查,钱注宋诗所选篇目绝大多数都见于《宋诗钞》、《宋诗钞补》、《宋

诗纪事》和《宋百家诗存》四书,钱先生并没有“费心力去搜求沧海遗珠”(刘永翔《读〈宋诗选注〉》,

《钱钟书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2000),与杨绛先生所说“从各类总集、别集中直接选诗”有些出入。参《钱钟书先生未刊稿〈宋诗纪事补正〉摘抄》,《新宋学》第一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第1—24页;杨绛《记〈宋诗纪事补正〉》,《读书》2001年12月号。

《宋诗选注?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21页。本文所引《宋诗选注》,俱据此本。后文一般括注页码,不另出注。

“选源”,是同门学兄萧鹏博士在其博士论文《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编选者所依据的文献范围和来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第152页。

王水照、内山精也《关于〈宋诗选注〉的对话》,《文史知识》1989年第5期,第23页;又载日本宋

代诗文研究会编《橄榄》第四号(1991)《钱钟书〈宋诗选注〉の み方———王水照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に闻く》,第220页、第218页。

山集》、俞德邻《佩韦斋文集》和周南《山房后稿》等,老实说,笔者本人至今既未翻阅过,也很少见有人引用过。这么大的文献查阅、引用量,似乎不是在编“宋诗选”,而仿佛是要编“全宋诗”。编一个中小型的选本,却寻找利用这么大的选源,恐怕是前无古人的。宋代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自称是据宋敏求(次道)“家藏唐诗百馀编”“择其精者”而成,自豪得了不得,宣称“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①。明人杨慎编选《词林万选》,也号称是从“家藏”“唐宋五百家词”中选出②。然就选源的文献量而言,这两种选本都无法与钱注宋诗相比。钱注宋诗的文献价值,在现当代的宋诗选本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选本中都是无与伦比的。书中引用的文献,如果整理出来,既可作为宋诗研究的基本书目,也可用作研究宋诗的资料指南。

钱先生在注解中,还常常用“附带一提”(第371页)的方式,有意识地提示、指点某一问题的资料线索。如第297页注陆游《书愤》诗的“楼船夜雪瓜州渡”,涉及到采石矶大捷,钱先生在括注里说“宋诗里关于这个战役的最详细的记载是员兴宗《九华集》卷二《歌两淮》”。要研究宋诗与战争,研究宋诗反映采石矶大战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按照注中的提示去查阅员兴宗的《歌两淮》。又如第462页汪元量小传里告诉我们,在宋代遗民写亡国的诗歌里,以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和俞德邻《京口遣怀》一百韵算规模最大。要了解宋末亡国的“诗史”记录和遗民对待亡国的态度,我们又可以据此去读俞德邻的长诗,并且可以拿来跟汪元量的《湖州歌》做个比较,看彼此在思想态度和艺术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又比如第10页王禹 《寒食》诗的注解里,钱先生特意引录日本斋 谦《拙堂文话》卷八的统计,说《清明上河图》里一共画了1643个人物和208头动物。《拙堂文话》是古代日本人的著作,经查有日本文政十三年(1830)古香书屋印本(台湾文津出版社1978年有影印本)。别说一般读者,就是宋代文学研究的专家,知道这本书的恐怕不多,更别说找来阅读了。不是钱先生的征引,我们就很难见到也不可能利用《拙堂文话》里这则资料。

钱先生有时则是专门开列专题书目,以便读者进一步研讨。如第63页关于曾巩会不会做诗的争论,注解中开列了宋明清三代11种讨论这一问题的书名篇目:孙觌《鸿庆居士集》卷十二《与曾端伯书》、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百七十五、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六、刘《隐居通议》卷七、杨慎《升庵外集》卷七十八、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五、王士祯《池北偶炎》卷十四、何焯《义门读书记?元丰类稿》卷一、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四、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姚莹《后湘诗集》卷九《论诗绝句》、杨希闵《乡诗摭谭》卷三。如果我们按照注中提供的这些资料目录去阅读,可以整理出一篇关于曾巩“会不会作诗”之争的论文。另如第51页评论李觏《哀老妇》时涉及到宋代妇女改嫁的问题,注解中列引了6家清人讨论宋代妇女改嫁问题的资料。如果读了这些资料,对于我们认识李清照的“改嫁”问题将大有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钱先生不可能在一个简短的注解里将所有的专题资料全部列出,利用钱注宋诗提供的资料时,还应注意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比如,曾巩能否做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卷首《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第1页。

②见《词林万选》卷首任良 序,明末毛氏汲古阁刻《词苑英华》本。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百《词林万选提要》已辨其浮夸不实(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1832页),因为唐宋词集压根没有“五百馀家”。

诗的问题,除了上述列举的资料外,陆九渊《象山集》卷十七《与沈宰》①、费衮《梁溪漫志》

卷七《作诗当以学》②、赵与时《宾退录》卷六③、李东阳《怀麓堂集》卷四十一《书愧斋唱和诗

序后》、杨慎《升庵集》卷五十五《曾子固诗》、郑方坤《全闽诗话》卷七《王慎中》、谢 《江西通志》卷一四三载何乔新《书元丰类稿后》等书中也有记载④。而南宋陈思《海棠谱》卷上所载,更是一个常被人引用的著名故事:“刘渊材谓人曰:‘平生死无恨,所恨者五事耳。’人问其故,渊材欲说,敛目不言,久之,曰:‘吾论不入时听,恐尔曹轻易之。’问者力请,乃答曰:‘第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闻者大笑。渊材瞠目答曰:‘诸子果轻易吾论也。’”⑤这个好玩的故事,钱先生可能没有

注意到,否则他肯定会“附带一提”,以增加点阅读的趣味。

要进行宋诗接受史、影响史的研究,也可以从此书找到大量的资料。钱先生在注解里常常会指出,这首诗是学前人的哪首诗,或者与前人哪些诗相近,后人又是怎样模仿、借鉴,借鉴中又有怎样的变化。有时一个注解就相当于一首诗的接受简史。如郑文宝《柳枝词》注,先说“这首诗很像唐朝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 ,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是江南。’”并指出郑诗的三四句“比韦庄的后半首新鲜深细得多了”。然后又一一论述后来的作家怎样“仿效它”,又是怎样变化的:“周邦彦甚至把这首诗整篇改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

去。’(《清真词》卷下)石孝友《玉楼春》词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驼得动。’(《全宋词》卷一百八十)王实甫《西厢记》里把船变成车”,“陆娟《送人还新安》又把愁

和恨变成‘春色’”

(第4-5页)创作上的推陈出新,接受史上的传承与变化,在这里都得到了清晰的呈现。又如第152页,为说明唐庚《春归》诗“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二句的来源和影响,钱先生一口气列举了宋代13位诗人的诗作和9位词人的词作,据此我们可以写一篇《春归》“接受史”的小论文。按照钱先生提供的资料和方法去研究一首诗的接受史,将会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课题。读钱注宋诗,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利用书中所提供的资料。

钱注宋诗的文献价值不仅在于选源异常丰富,引用、提供的文献特别多,还在于常常辑录增补佚文佚诗和考证所引文献的真伪。这是一般诗歌选本无法企及的。钱先生在序言里说“宋人别集里的情形比唐人别集里的来得混乱,张冠李戴,挂此漏彼的事几乎是

家常便饭。”(第21页)因而他随时加以辨正,相关作者的佚文、佚诗也随时拈出。序言中

就辨正了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误收的《竹里》诗,指出此诗原是僧显忠所作;还辨正了《宋诗钞》、《宋诗纪事》和《宋诗纪事补遗》中张冠李戴、误收误题之失。注解里更是随时考辨和辑佚,如:

第33页所选梅尧臣《考试毕登铨楼》,就是《宛陵先生集》漏收的佚诗,而被误收在《四库全书》本刘 《彭城集》中,钱先生据晁说之《晁氏客语》和南宋无名氏《爱日斋丛抄》考定

⑤《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以上四书,俱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75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为梅尧臣作①。

第88页所选刘 《新晴》诗曾被误收入其兄刘敞的《公是集》中,钱先生据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和祝穆《古今事文类聚》,考定为刘 诗②。

第115页指出秦观《淮海后集》卷上误收的《无题》绝句,实为苏轼的《南堂》诗。

第136页提示郭祥正《青山集》续集所收诗几乎全是孔平仲的作品,亦如洪迈《野处类稿》误收朱松诗一样。

第138页指出孔平仲《禾熟》诗曾被误收入清初画家恽恪《瓯香馆集》中。

第169页指出陈师道的名作《春怀示邻里》被误收入清末翁同 《瓶庐诗稿》的“补辑”里。

第454页顺便指出元贡性之的名作《涌金门见柳》,被明人徐火勃《笔精》、清钱谦益《列朝诗集》误引作日本人诗③,又被袁枚《随园诗话》误引作李金娥诗。

辨伪正误,原本不是这种“普及性”选本的任务,而钱注宋诗却不放过选注中涉及到的任何错误。这既体现出严谨精细的学术态度,更展现出选注者的渊博学识。考辨宋人诗作的互见,一般研究宋诗的学者花些功夫还能做到,而要在浩如烟海的清人诗歌里找出与宋人互见的诗篇,不是通才博学的超级大学者是很难做到的。

至于辑录、提示的宋人佚诗佚文也不少,前面提到的梅尧臣《考试毕登铨楼》,就是一首佚诗,其它如:

第139页说,《瀛奎律髓》和《事文类聚》所载张舜民《次韵赋杨花》④,张舜民《画墁集》

漏收;

第470页说,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甲集卷五十所载方回《桃源行》,是方回《桐江续集》未收的佚作———此首《全宋诗》方回名下尚未补入;

第172页指出李彭的《读山谷文》,其《日涉园集》未收,而见载于《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二十六;

第213页说张 的《读黄山谷集》,其《紫微集》失收,而被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六所引录;

②③④《全宋诗》据《全芳备祖》录作张舜民诗,题为《柳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14册第9705页。贡性之此诗,钱注宋诗谓见于清“顾嗣立《元诗选》二集辛集里《南湖集》”,又说徐火勃等引此首作日本人诗。明人徐火勃怎能引清人顾氏的《元诗选》?此说不免令人生疑。实则此诗的最早记载不

是《元诗选》,贡性之的《南湖集》卷下(《文渊阁四书全书》本)早已收录;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十一

和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也都收录,前书题作《湖上春归》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67页),后书谓是“元人诗”,而不知作者姓氏(《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下册第1323页)。

按,宋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六十四刘 《公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蔡正孙《诗林广记》

后集卷十(中华书局,1982,第428页)、元刘 《隐居通议》卷十一《唐宋诗意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亦

录作刘 诗。又,此诗“补注”中戴洪森指出,结句“偷开门户又翻书“,《宋诗纪事》卷十六“偷”作“径”,并

以为“径”字义长。其实,《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四(《四部丛刊》本)、《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二十一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及《两宋名贤小集》、《诗林广记》、《隐居通议》,“偷”俱作“径”。刘埙《隐居通议》卷十一《唐宋诗意同》云:“唐人诗云:‘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刘贡父云:‘惟有南风旧相识,径开门户又翻书。’荆公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贺方回云:‘蜡屐旧痕寻不见,东风先为我开门。’四诗意虽相近,然论其自然,则荆公、贡父所作为胜。”兹录以备参。

《全宋诗》第5册第3341页已录作梅尧臣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第258页说王迈的《贺林直院》,其《 轩集》也没收录,而见载于类书《翰苑新书》续集卷二中。

这些佚诗佚文的提示,为编《全宋诗》、《全宋文》和研究这些作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线索。

二、文献疏失

钱先生记忆力超群,有的引文凭记忆录出,难免出差错。就像明代大学者杨慎,博闻强记,有关著述,多凭记忆①,因没有检核原书而错失多多,以致他的同代人陈耀文写有一

本《正杨》②,专门订正辨驳他的错误。钱注宋诗引用的文献,也偶有疏忽失误之处。

有时把不是佚诗而说成是佚诗,甚至张冠李戴。如:

第56页说《瀛奎律髓》卷四所载陶弼《公安县》诗,《邕州小集》漏收。今查《两宋名贤

小集》卷九十六《陶邕州小集》③,其中所录第二首即此诗;而《全宋诗》据《宋人集?陶邕州

小集》本所收陶弼诗,开篇即此首④。可见《公安县》并不是陶弼诗集未收的佚诗。

第120页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一所载蔡襄《北苑焙新茶》,

《蔡忠惠公集》未收。今检《苕溪渔隐丛话》原书,《北苑焙新茶》诗实为丁谓作,而非蔡襄诗。《苕溪渔隐丛话》原文是:“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其后大小龙茶,又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谓之将漕闽中,实董其事,赋《北苑焙新茶》诗:……此诗叙贡茶颇为详尽,亦可见当时之事

也。又君谟《茶录序》云……。”⑤蔡襄写的是《茶录序》,而不是《北苑焙新茶》。因《北苑赋新茶》前曾提到蔡襄(君谟),故误记为蔡作。

所选佚诗,有的未必完全可信。如:第141页所选张舜民佚诗《村居》,就不一定可信。此首一作舒 诗,钱先生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引《复斋漫录》,录作张舜民诗。今按,吴曾《能改斋漫录》卷

八、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和吴 《优古堂诗话》俱作张舜民诗(胡仔、吴 的记载实本吴曾之说);而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则录作舒 诗⑥,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九十《舒待

制诗集》⑦、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卷六十七⑧、陈焯《宋元诗会》卷二十一⑨、《宋诗纪事》卷二十三亦录作舒 诗 λυ。钱注宋诗仅据《苕溪渔隐丛话》录作张舜民诗,还缺乏

确证。属张属舒,实难断定。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λ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582页。按,《全宋诗》据《两宋名贤小集》亦录作舒 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15册第10400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82页。按,此首《全宋诗》第2册第1146页录作丁谓诗,是。《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八册第4981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九《正杨提要》:“(杨)慎于正德、嘉靖之间,以博学称,而所作《丹铅录》诸书,不免瑕瑜并见,真伪互陈。又晚谪永昌,无书可检,惟凭记忆,未免多疏。”

第4页所选郑文宝的名作《柳枝词》,也不一定是郑文宝作。此诗作者众说纷纭,一说是张耒,一说是郑文宝,或说是孙冕,又说是唐郑仲贤。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说是张耒(文潜)诗,并说“王平甫爱而诵之”①。蔡正孙

《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泊宅编》亦谓是张文潜诗②。何汶《竹庄诗话》卷十七亦据《复斋漫录》录作张耒诗,然其中所引《诗事》,则说是郑文宝诗:“古今柳词,惟郑文宝一篇有馀意

也。”“终篇了不道着柳,惟一‘系’字是工夫,学者思之。”

③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五录此诗,署“孙冕”作,题为《绝句》。而同卷《脱胎换骨》条下引《泊宅编》又作张文潜诗(所言与《诗林广记》相同)④。是一书而存两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四引《蔡宽夫诗话》,也只是“或云”为郑文宝(仲贤)作,而未确定:“有人客舍壁间见此诗,莫知谁作。或云郑兵部仲贤也。然集中无有,好事

者或填入乐府。”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五引《复斋漫录》(按,《复斋漫录》即

《能改斋漫录》)后加按语云:“余以《张右史集》遍寻无此诗。《蔡宽夫诗话》以谓‘此诗尝有

人于客舍壁间见之,莫知谁作,或云郑兵部仲贤也,然集中无之。’二说竟未知熟是。”⑥是

胡仔当时也无从判断究竟是谁作。从宋人的记载来看,说是郑文宝作的,仅有《蔡宽夫诗话》一家,而且还未肯定。钱注仅据此说而定为郑文宝作,不完全可信。

到了明代,杨慎又误此诗为唐人郑仲贤作。其《升庵诗话》卷八《唐诗人郑仲贤》云:“余弟姚安太守未庵 ,字用能,酒边诵一绝句云:‘亭亭画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兄以为何人诗?余曰:按《宋文鉴》,则张文潜诗也。未庵取《草堂诗馀》周美成《尉迟杯》注云:‘唐郑仲贤诗’。余因叹唐之诗人姓名隐而不传者

何限,或张文潜爱而书之,遂以为文潜之作耳。”⑦今检明洪武本《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

诗馀》后集卷上,周邦彦《尉迟杯》(隋堤路)“载将离恨归去”句注中确实引有“唐郑仲贤诗:

‘亭亭画舸系春潭……。’”⑧看来,《草堂诗馀》是据《蔡宽夫诗话》引录而将郑仲贤(文宝)

误作唐人⑨,杨慎兄弟不辨,亦从之而误。

此后,或作张耒诗,或作郑文宝诗,莫衷一是。明人李 《宋艺圃集》卷五、清张豫章等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卷六十七 λ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卷八 λ?录作张耒诗。今人李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λυ λ?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208页。二书俱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郑文宝曾仕南唐为校书郎,著有《江表志》和《南唐近事》等(参《宋诗纪事》卷四、《四库全书总

目》卷六六《江表志提要》

),如称其为南唐人尚可,谓是唐人,则不确。见《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影印本,第448页。

《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中册第804页。此条又见杨慎《升庵集》卷五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273页。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161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339页。

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355页。按,今传本方勺《泊宅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3)无此说。其说实本《能改斋漫录》,所言《泊宅编》,或为误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466页。

逸安等校点本《张耒集》“佚文辑存”据《诗林广记》也录作张耒诗①。清厉鹗《宋诗纪事》卷

四②、郑方坤《全闽诗话》卷一③、王士祯《五代诗话》卷三④则俱据《蔡宽夫诗话》作郑文宝诗。今人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下也认同作郑文宝诗⑤。《全宋诗》于郑文宝和张耒名下两收之⑥,不失为审慎的作法。

钱汴宋诗在校勘上还时有不符合文献学基本原则的失范之处。普及性的选本,一般不要求作文字校勘,择善而从也未尝不可。钱注宋诗常常作校勘,并出校记,本是严谨认真的体现,但校记中有时不交代异文的文献依据,弄得人糊里糊涂,细心而想刨根问底的

读者不免失望。如晏殊的《无题》,校注中说此题“一作‘寓意’”

(第21页),但不说明哪些版本或哪些书作“寓意”。钱先生像是故意要考查我们的读书量似的,留几个小题目让我们去练习做做文献学的作业。我老老实实地查书,才知道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九⑦、

陈思《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十晏殊《萝轩小集》⑧、方回《瀛奎律髓》卷五⑨录此诗是题作

《寓意》;而何汶的《竹庄诗话》卷十八则题作《寄远》 λυ。这样的例子,在所选欧阳修和汪元

量诗中还比较多(参第41页、第43页、第468页),好在这两位诗人的诗集现在都有了校

点本 λ?,我们再用不着费力气去查核各本的异文了。

有的原作有疑误之字,径改而不说明版本依据 λω。如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斫掘

寻凫茈”的“茈”,“泱荡莫可知”的“泱”,原分别作“芘”和“决”,钱注宋诗“疑是误字”,没说明版本依据就径改为“茈”和“泱”。这种做法,比较“危险”,弄不好就改错了。好在钱先生英明,此处他没错改。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诗钞》,此二字正分别作“茈”和“泱”,原来这两个字要改也是有版本依据的,只是钱先生一时大意没去查核。类似的“擅改”原文

的还不少,有的改得“不能令人心服 λξ,甚至是改错了。如萧立之《第四桥》首联“自折孤樽

擘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的“折”字,钱注宋诗“疑是误字”而径改为“把”

(第474页)。吴世昌先生则认为“‘折’字不误。‘折’犹‘倾’也。‘折腰’谓倾其腰身,‘心折’犹云‘心倾’。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λυ λ? λω λξ参连燕堂《读〈宋诗选注〉》,《读书》1980年第8期,第69页。台湾杜松柏《钱钟书〈宋诗选注〉之评论》早已注意到此点,说:“钱氏犯了颇为严重的校雠上的错误:‘无据改字’———没有任何版本上的依据,竟然改正原诗句的文字。”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主编《宋代文学与思想》,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第82页。

参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孔凡礼辑校《增订湖山类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

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350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227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407页。

分别见《全宋诗》第1册第640页,第20册第1341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02页。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第162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90页。

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966页。

‘折樽’谓倾樽中之酒以入盏也。”①按,吴先生之说是。我们可以补充宋人的两个用例来

证实吴先生的说法:一是北宋胡宿《文恭集》卷三十三《谢郑都运》:“奉折樽之礼,叨更仆之

延。”②二是南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八十一《睡起遣怀》:“摩挲困睫喜汤熟,小瓶自折山茶香。”③这两处的“折”,义都同“倾”,指倾酒樽、倾茶瓶。擅改原文,原是校勘的大忌。之所以要特别指出,是提醒后来者不要连这些随意而有违文献学规范的地方也效法模仿。

钱注宋诗引用文献的学术规范,有值得称道之处。一般引文,都注明了出处,表明字字有来历,事事有依据,从而给选本树立了一种良好的学术规范。但书中所引数百种文献,都没有注明版本依据,这一点也是应该说明的。作为普及性选本,当然不要求其注明引文的版本,但作为学术著作看待,若能注明版本就更理想完善。因为古籍,不同的版本,文字多有不同,卷数的分合也时有差异。注明版本,既是为读者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也便于读者检核利用。

如果还要挑剔,此书在编排的“技术”上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诗人的排列次序时有错乱,没有完全按诗人的生年次序排列。比如,苏舜钦(1008—1048)比欧阳修(1007—1072)小1岁,却排在欧阳修的前面;黄庭坚(1045—1105)比秦观(1049—1100)、张耒(1054—1114)、贺铸、唐庚(1071—1121)都要年长,又被编列在唐庚之后;宗泽(1059—1128)年长于徐俯(1075—1141)、吕本中(1084—1145),却编列在吕本中之后,不知何故?

又,贺铸生于1052年,夏承焘先生早在1933年发表的《贺方回年谱》④中就有考订,而钱

注宋诗仍沿用旧说定其生年为1063年,这原是应该改正的。

这些本来也算不了什么大问题,只是因为钱注宋诗太绝妙“经典”,所以希望它能尽善尽美,故不烦辞赘,提醒读者和出版社注意。

(作者通讯地址:王兆鹏 武汉大学中文系)

①②③④原载《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二号,明智书局,1933。后收入《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四部丛刊》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吴世昌《词林新话》附录《诗话》第118则,北京出版社,2000增订本,第481页。按,同书《诗话》第84、86、93和102则,还指出了钱注宋诗注释方面的失误,可参。

2020作文素材

1、湖南长沙县的张晓勇年考上清华大学,1996年毕业后被知名外企录用,2001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又辞去外企管理工作,回到长沙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内勤。“保安哥”不高高在上,放下身段尽显亲情的举动值得我们学习。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更多年迈的父母需要子女的关怀,常回家看看成为很多父母的期盼,父母不是需要物质的满足,更多需要一种精神食粮。从这个层面来说,“保安哥”为了照顾父母,选择亲情放弃前程的情怀让我们为之感动。 2、“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后。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对撞人者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事后媒体采访才发现他是一名保安,月薪只有1750元,根本没有医保,他这样说只是为了给撞人的小伙子解围。这位宽容的大爷被无数网友成为“中国好大爷”。一句短短的话语,为别人驱走了黑暗,带来融融的暖意。 3、那一年,郑州菜农韩红刚看着卖不出去的萝卜,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萝卜烂在地里,不如免费让市民免费拨萝卜。于是市民像蝗虫一般涌来,把韩红刚种的六十多万斤萝卜哄抢一空,还把他套种的红薯也偷去了三四万斤。 不过,在巨大的损失面前,韩红刚没有埋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微博。微博里,他甚至希望那些没有抢到萝卜的市民能够原谅他。他真情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热心市民和媒体的帮助下,郑州市民为韩红刚摆起了红薯摊。结果,红薯热卖。 4、近日,一车主违停,前挡风玻璃上留下一张“小孩急看病”的纸条,交警巡查发现后,开了一张警告单,并留言回复“人来后速将车移走”。这位交警采取了人性化的执法手段,这让我们看到的是执法的人性化,感受到的是不再教条执法的温暖。 5、近日,湖南的博士后向忠诚放弃高薪职位,转而卖起了包子。过了而立之年选择重新创业,这位博士后看中的是什么呢?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滋养了多少代人的成长。但在国人消费升级的当下,传统饮食也面临继承与创新的重大课题。从这个角度说,这位博士后的个人选择,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向忠诚在营销中,针对80后和90后消费人群,将60%的包子品种运用了网络用语,让“土包子”变得时尚起来。湖南这位博士后卖包子的举动打破了俗见,也给我国其他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6、中国本不缺工匠精神。中国人务实,漫长历史中实用性技术的突破灿若星河。往远了说,“士农工商”四民,“工”可是柱石之一。四大发明、古长城、兵马俑、赵州桥、故宫角楼,无不是工匠精神的极致展现。墨子是先秦大哲学家,但他一度热衷干木匠的活。诸葛亮战场上多少“木牛流马”,都是匠心独运。鲁班就更不用说,留下诸多神话般传说。只是,手工业遭遇大机器后在近代中国逐步走向衰落,“巧手”背后专注、精致的心灵也一并有些冷却。但现实证明,手或许可以解放,但内心的工匠精神不能凋零。失去匠心、没有人的灵思照射的产品,必定传递不出心灵的温度。 7、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对毕业生讲:“这是一个利益在前,道德在后的时代。金钱、地位、权利,为世人所追逐,道德和价值观的培育,却渐渐被人遗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们所追求的,理应是较名与利更持久的东西。各位毕业同学,当我诵念你们名字的时候,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 8、一百年,能守住自己的小天地,守住平静的生活并不容易,但是,杨绛先生做到了。在百岁的时候,她说:“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平静的生活。”我们终能明白,杨绛先生为何爱读东坡“万人 1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一) 这段时间,一口气读完了钱钟书的。觉得书中最经典的句子,莫过如描述婚姻仿佛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的故事背景是1937年抗战初期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故事中的主人翁方鸿渐的婚姻、爱情、生活、事业就象当时社会环境,处处不如人意。 但现实生活中,婚姻围城内外在困扰着人们。就说围城内的人们吧,整天抱怨婚姻不幸,“老婆别人的好”、“别人的丈夫才象男人”这些思想的人随处可见。更有甚者老婆之外养着二奶、三奶、四奶,特别是有些贪官,情人几十个。 再说围城外的人们吧,有好多人都想快点冲进城里,可是碍于房呀、车呀、钱呀,不得不望城兴叹,止步于城外。于是乎有些叛逆者,用“裸婚”来宣泄。可笑的是有的人把“11、11”光棍节看得非常神圣,大搞相亲会,还打出“非诚勿扰”的标语;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专门选这天登记结婚,差点把围城的大门挤破。 总之,《围城》里的方鸿渐也好,现如今的人们也好,对待婚姻要好自为之。 钱钟书作品读后感(二)

读完了《围城》,不得不说,这确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十分诧异的发现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伟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一切遭遇--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入深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鸿渐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似乎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如果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牢不可破呢?不过,也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 摘要: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1)引言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2)事实论据 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法家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钱钟书翻译讲义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1998年12月19日) 江苏人 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 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牛津大学就读,曾用笔名中书君,是著名的作家,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化境”作何理解?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写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化境说”一出,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化境”的真正内涵,在于无痕与存味。无痕,既要有对原文的理解,又不拘泥于原文,即“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存味,是将原作毫无穿凿的化在译文的语言框架内,仍保留原作的风味。 因难见巧,臻于化境 《管锥编》中有一段翻译,以极简省的语言说明一位盲人与一位腿脚不利落的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 One man was mai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8:549〕。 译文形式整齐,格律铿锵,琅琅上口,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基本没有增减,与读原文获得的感受没有什么差异,可谓翻译得非常巧妙。在另一场合,钱钟书又提及蹩、盲二人的两句经典对白,十分富有机趣。两人都对自己的生理缺陷非常敏感,因而对话暗藏机锋:“盲问蹩:‘您行吗?’蹩答盲:‘您瞧呢!’”相信许多人读后会心一笑,称道盲、蹩二人的机敏,同时更折服于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殊不知,这是钱钟书译自18世纪德国文家的谑语。该译例是钱钟书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翻译“化境”的一个具体体现。 Fie wrangling Queen—/Whom every 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 / To weep; 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 To make itself, in thee, fair and admired!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 导读:本文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淡泊的高考作文素材 摘要: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1)引言 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淡泊于名利,方能成大器,方能攀上高峰!在物欲、名利横流的当今,有志者更应守住淡泊,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2)事实论据 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军界,拒绝接受随蒋介石飞往台湾的命令,借故在香港隐居下来。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党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

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 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法家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

痴气钱钟书阅读材料

痴气钱钟书阅读材料 痴气钱钟书阅读材料要认识一部书,还是得认识书的作者本人,最好从小时候起。 钟书一出世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众兄弟间,他比较稚钝,孜孜读书的时候,对什么都计较,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好像有大量多余的兴致没处寄放,专爱胡说乱道。钱家人爱说他有“痴气”。 钟书四岁起识字,并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家中收藏的《西游记》《水浒传》以及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这类小说,看完后便手舞足蹈向两个弟弟演说他刚看的小说。后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和我讲哪条好汉使哪种兵器,重多少斤,历历如数家珍。 钟书十一岁,伯父去世。伯母抽大烟,家败得很快。钟书读书时练习簿也买不起,他就用伯父生前亲手用毛边纸、纸捻子为他钉成的本子,老师看了直皱眉。同学都有许多笔尖,他只有一个,断了就没法写了,他急中生智,把毛竹筷削尖了头蘸着墨水写,当然写得一塌糊涂,老师简直不愿意收他的练习簿。 他有些混沌表现,至今依然如故。例如他总记不得自己生年月日。小时候他不会分辨左右,好在那时候穿布鞋,不分左右脚。他穿内衣或套脖的毛衣,往往前后颠倒,衣服套在脖子上只顾前

后掉转,结果还是颠倒。 钟书十四岁考上苏州桃坞中学。那年他父亲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寒假没回家。没有了严父管束,他借了大批的《小说世界》、《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恣意阅读。父亲回家命他做一篇文章,他的文章不文不白,用字庸俗,他父亲气得把他痛打一顿。这顿打激起了他发奋读书的正气。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那时商务印书馆出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钟书父亲的序文。据钟书告诉我,那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钟书在他父亲的教导下“发愤用功”,二十岁那年考上清华大学。其实他读书还是出于喜好,只似馋嘴佬贪吃美食:食肠很大,不择精粗,甜咸杂进。极俗的书他也能看得哈哈大笑。戏曲剧本里的插科打诨,他不仅且看且笑,还一再搬演,笑得打跌。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著作,他像小儿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厚厚的书一本本渐次吃完。诗歌更是他喜好的读物。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 钟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字中,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不敢再画。 钱家人常说钟书“痴人有痴福”。他作为书痴,倒真是有点痴

钱钟书 经典美文翻译详解

钱钟书经典美文翻译详解(2008-04-25 10:45:09) 标签:钱钟书名篇翻译译注名师教育分类:园丁四季之歌 出场人物:申雨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钱钟书先生的这篇散文说的是窗子,但是其用意绝不仅仅是说说窗子而已,而是要以窗子来比喻生活、比喻人生。从语言上看,《窗》延续了一贯的钱派手法,用词平实、普通,没有长句,没有什么复杂结构,非常从容地叙述、说理,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主题。这样的特点对翻译构成的难度不言而喻,翻译中应当时时充分考虑上述特点,尽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一逐句分析: 窗 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题目中的这个窗字,包含的意思较为丰富,使人有多种联想,因此译成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 又是春天 It is spring again 中文是无主句,英文没有这样的句子结构,因此用It is...句型。原文里“又”用在句首,但是英文如果也把again放在句首,这个词就太突出,分量太重了。所以again一词在译文中放在句末和原文“又”放在句首分量相当。

窗子可以常开了 and the window can be left open as often as one would like 用定冠词the 加单数名词window来代表所有的窗子。英语里表示“全部”可以有几种方法:1)复数名词,2)不定冠词a/an+名词,3)定冠词+名词。这里就是用的第三种,更侧重其一致性。“常开”不能译成can open often或can be opened often。因为原文是从人的角度说的,人们什么时候想开窗都行,所以用了one would like这样的说法。 春天从窗外进来 As spring comes in through the windows 这句把春天拟人化了,英文也用同样的结构就行。窗外:out of the window。但是,如果把“从窗外进来”理解成一个过程,用through表示就比较好。 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 so people--unable to bear staying inside any longer--go outdoors 破折号之间的形容词短语说明人们在屋里坐不住的原因。bear:忍受,后面既可跟-ing动词,也可跟不定式动词。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The spring outside, however, is much too cheap 这里的“贱”,是说春天多阳光,以多为贱,中外同理,用cheap也就顺理成章了。 到处是阳光 for the sun shines on everything 这里和上一句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用了连接词for来说明原因。最好不要译成the sunshine is everywhere。因为阳光并不是一种存在,而是说照耀在所有的一切上面,因此说shines。 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 and so does not seem as bright as that which shoots into the darkness of the house 用seem是指屋里屋外阳光是一样的,只是环境的反差使阳光显得不同罢了。as...as是表示屋里屋外阳光的比较。that指the sun。

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

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一代鸿儒的围城内外作者/湖南晓君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但钱钟书是独特的。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登堂入室;渊博使他站得高,看得透,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他被学术界誉为“文化昆仑”。真正走近钱钟书时,也许你又会生出无限感慨!骨子里的狂狷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却十分强悍,钱钟书就是一例。儿时的他,已显出禀赋异于常人,表现在“专爱胡说乱道”“好臧否古今人物”。上小学时,父亲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事实上,直到后半生他才渐渐敛住锋芒。钱钟书之狂,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显露。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放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从外文系毕业时,校方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绝了,并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钱钟书对同辈学人也多有臧否。他对胡适派的文学史考证和陈寅恪式的以诗证史,均深表不满;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也大加嘲讽,说:“自从提倡幽默文学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1992年,安迪先生到钱钟书府上拜望,请教其对几位文化名人的看法,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对王国维,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陈寅恪,说陈不必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对张爱玲,很不以为然;对鲁迅,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阿Q正传》则应加以修剪才是。黄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忆,“四人帮”横行时,学部通知钱钟书去参加国宴,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钱钟书一再拒绝:“我很忙,我不去!”通报者只得讨饶:“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立马回应:“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深度评论】狂,容易让人想起狂妄;狷,容易让人想起耿直。钱钟书的狂,绝非通常意义上的目空一切,而是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正如钱先生自己所言,“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多维解读】 1.心境淡泊。钱钟书说过,“即使司马迁、韩愈住我隔壁,也恕不奉访。”他深居简出,不愿拜访别人,甚至拒赴国宴,目的只有一个,愿意用更多时间从事自己钟爱的事业。一个“忙”字,将他珍惜时间、淡泊名利的品德展示得淋漓尽致。 2.艺高人胆大。钱先生之狂,狂在才气,狂在学识,狂得汪洋恣肆,狂得令人折服。若非学贯中西,如何能够对张爱玲、鲁迅等名家“说三道四”。姑且不论其观点是否偏颇,但能够指出名家的不足,没有非凡的德识学养与才情胆略,自然是做不到的。【适用话题】个性、真与美、坚守、超越、文化、偶像。令人惊叹的“大阿官”钱钟书夫妇刚到牛津求学时,租住人家提供的伙食很差。妻子杨绛担心他总吃不饱影响健康,就要搬家。最初,不会做家务的钱钟书不同意,等妻子找到合适的房子后,才搬了家。入住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杨绛醒来,发现“拙手笨脚”的钱钟书竟然煮了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连同一个床上用的小桌,径直将早餐端到妻子床前。从那以后,他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钱钟书生病的时候,早饭总是钱钟书起来做给妻子吃。妻子怀孕时,他谆谆嘱咐:“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并郑重其事地早早陪妻子到产院定下单人病房,请院长介绍专家大夫。妻子产后住院期间,他每天探望,时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不是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就是砸了台灯,再不就是把门轴弄坏,门关不上了……幸好妻子总是回答他:“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他就充满感激,放心地回去了。妻女出院时,他请汽车来接。(作文素材)回到住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妻子吃。以致杨绛惊叹:钱家的人若是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深度评论】钱钟书除了是大作家、大学问家,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丈夫。在妻子杨绛面前,他没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成了拙手笨脚,需要人照顾,却又恪尽职守的好丈夫。【多维解读】 1.动人真情。谁会想到,一个在学术上耿直得近乎狂妄的人,在家里、在妻子面前,竟是如此细腻,如此动情。 2.好习惯。有一个习惯,钱钟书坚持了一

高考作文素材:“心要在焉”

高考作文素材:“心要在焉”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招生办)一位老师这样说:“?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 心在焉。 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 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800 字。 【试题分析】 近几年广东高考(微博)作文题根据写作内容或写作范围提供的条件来划分,有三类: 一是直接给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 二是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 三是由“导语/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作文题。 2012 年深一模作文命题为第二类: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要求学生 读懂材料后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跟以往十年的深一模命题有不同: 1、不再采用过去“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的命题模式; 2、限定了写作文体:议论文。 【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审题指导】 1、读懂“导语/材料” 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在引出标题和话题之前,肯定有一个导语或者 有一个材料,所以,第一步是读懂“导语/材料”,准确理解“导语/材料”的表层意思。 要特别注意, 理解这类作文题的“导语/材料”必须准确、 客观, 千万不能离开“标题/话题” 任意主观发挥。 2。提炼“导语/材料”的关键词 由“导语/材料”引出“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型审题的关键是能否抓住关键词。 写作这种题型的作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认真审读“导语/材料”的基础上准确筛选出 关键词。 所以,面对这类作文题,必须首先抓住“导语/材料”核心意思,提炼出关键词。 3。准确理解“标题/话题”词中的关键词 从考场作文反映的问题看,低分作文很多是因为考生不能揭开“导语/材料”和“标题/话 题”表面隐喻, 透视出所给“导语/材料”和“标题/话题”的寓意, 造成偏题跑题, 结果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所以,“标题/话题”词中的每一个字都非常关键,审题必须抓出关键词,立意必须扣紧 关键词。 只有准确理解“标题/话题”词中的关键词,才能抓住核心意思,进而提炼出准确的立意。 【给出了“标题/话题”的作文题审题指导】 1、抓住“标题/话题”的关键词 如果只是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 不带定语、 状语的词语做标题, 则这个标题就是关键词。 如果给出的“标题/话题”是一个有关系题意的题型,则要特别注意。首先要确定哪几个 词是关键词。能否准确确定关键词是切不切题的关键。 如果是并列式短语的“标题/话题”,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讲清二者的关系。 如果是偏正式短语的话题,中心是“正”词,“偏”往往是修饰或限制,所以“正”词就是关

钱钟书先生文章读后感

钱钟书先生文章读后感 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在克尔恺郭尔《非此即彼》中的一段话,恰如其分的反映《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乃至当今社会人类的婚姻,这话是这样的: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我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伟大的人为什么伟大?因为,你是跪着看他们的,你跪着,别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为你只想当一个汲取者而不是一个创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着人生,毫不掩饰地揭露出人性的弱点、生活的真实性,并入木三分地撕开来并加以展示,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可一般来看,住城里的人比城外人总显得更有安全感,那里至少也有个白天能煮出热腾腾香喷喷的饭的厨房,躺着看看电脑听听音乐的沙发,睡好倒下就能睡着的窝。如果够幸运,里面的笑声一定比外面清澈,空气更加温暖。

不追求名利的作文素材

不追求名利的作文素材 1: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 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 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 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 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布什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探测切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一定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1991年报11月钱钟书法家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2: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 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或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废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 接受。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 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 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 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它,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 有出息。” 居里夫妇,重视事业,淡泊名利。 3:关麟征辞官隐居 关麟征是黄博军校一斯期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历任要职。他经过长期征战和宦海沉浮,逐渐看透自己前半生争名夺利的官场生活,于1949年秋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退出

钱钟韩回忆钱钟书

钱钟韩回忆钱钟书 真正的大牛人总是默默无闻,专心致志做自己分内的事,像咬牙切齿却不作声的大力士竭尽一生推动历史的车轮,偶尔又会像坐在舞台最后一排的观众那样欣赏世人的表演。真正的大牛人没有故事,但是再千回百转的故事也不能和他们媲美,他们是一群掌握人生终极真理并亲历亲为贯穿始终的人。钱钟书先生堂弟钱钟韩院士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大牛人。他老人家的一生用一句北京糙话来形容就是:真TM点儿正。笔者有幸于钱钟韩先生去世前一年的2001年1月9号在电话里和前辈交谈。 谈话的中心便是先生的堂兄------钱锺书 在开始之前,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钱钟韩老先生令人汗颜的事迹:钱钟韩(1911—2002)从小和堂兄钟书在学习上较劲。他与钱钟书同窗读书13年,一起参加1929年的高考,钟韩名列清华大学考试全国第二名,堂兄钟书则列40名开外。为了显示和钟书走不同道路,钱钟韩后改入上海交大电机系。据交大校友回忆:到1933年毕业,他八个学期平均总分竟达98分,这就破了一位交大老校友(土木学院教授)的90分纪录,可以说前无古人了。当年大一英语是由唐庆诒先生教授,他是唐文治先生的公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英语演说比赛得过第一名,其文字精辟流畅,语调抑扬顿挫,早已有口皆碑,为学生所倾倒。但他有一种癖好,喜欢当场难倒学生并加以讥笑。他讲课前常按座次要学生起来诵读课文,又要学生在黑板上写中文短句(文体不拘,难易均可),要另外学生当场译成英语,彼此刁难,引人失笑,唐先生亦加说几句俏皮话,译者失措,举座轰堂。钱钟韩的叔父钱基博是国学大师,久承家教,熟悉古文,自然游刃有余,常受唐先生称许。但是有一次唐先生叫他诵读课文,他的无锡口音很重,念成无锡腔英语,在座同学都掩口葫芦,可是唐先生正襟危坐并未一露笑齿,从此不再叫他起来诵读,这是因为他的英文作文都是A+,并被唐先生评为有麦考莱文彩。当年交大规定,各种试验做完后必须在一周内送实验报告,由助教评阅,逾期就不受理。唯独钱的报告,虽逾期,助教亦不敢催,因为报告宛如用一个科研项目来做,引伸推论,深远广阔。当时一些助教要很费力方能看懂,只好与钱协商,请不要太费时间推敲,他们等得太久,看得太费力了。1933年夏,江苏省开考赴英留学,钱去报名应考,一问才知道不是电机工程专业而是机械工程专业。交大三年级起就分电机和机械二院了,专业课要差十几门。那年江苏省留英考试,从基础课一直考到专业课,包括中文、英文、数、理、化,报考者多是等了好几年的大学教师。钱在交大毕业考试后,赶读机械工程所有课本,匆匆应试。他每考一门,回来就大发牢骚,异常颓丧。同学们猜测是考试失利,都劝慰他,说你是学电机工程的,临时自学机械工程课,考不好是难怪的,何必介意。钱答:这次题目太容易了,不像考出国留学。我一向不怕题目难,现在如此容易,大家都会做,我如何能与有后台的人竞争呢,所以我失望。大家觉得无以劝慰。等到发榜,钱钟韩名列榜首,总分80分,第二名某君,总分仅59分。大牛人的事迹都是相同的,不再一一列举了,用一句外国人形容大牛人的话就是:The Rest Is History。后来,钱先生入世界著名的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先生不慕虚名,没拿学位就急忙回国,投身水深火热的抗战时期的教学工作。26岁便受校长竺可桢邀请成为浙江大学工程系教授。苍天有眼,钱先生后来以学术教授之身官至江苏省政协主席,并连任2届。

钱钟书翻译实践论

聂友军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3期 钱钟书翻译实践论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译”(translation as an art)[1:111]两个术语;《林纾的翻译》一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有关翻译的片断论述,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钱钟书对翻译研究中的常规问题和热门问题,从翻译的基本理论、翻译的性质、方法、规则到翻译中的文化问题、社会功用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发甚少。本文拟对钱钟书翻译实践的不同层面进行梳理,以期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有借鉴价值的思路。 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文。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散之别,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文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2:410]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雅风格。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早在1935年,钱钟书为温源宁一本英语文集作书评,将书名Imperfect Understanding译作《不够知己》,深得“两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赏识,誉之为“雅切”[3:1]。钱钟书在书评中将《中国评论周报》的一个栏目“Intimate Portraits”译作“亲切写真”,把温源宁描写吴宓的一句话“Like nothing on earth: once seen, never forgotten.”译作:“入得《无双谱》的;见过一次,永远忘不了”[4],真乃神来之笔。 选用雅言还是俗语、文言抑或白话,除了学科、文体的客观要求外,还取决于作者的偏好,然而“至精之艺,至高之美,不论文体之雅俗,非好学深思者,勿克心领神会”[5:107]。正是基于这一公允的认识,钱钟书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述中,除了用外语写作一些论文外,一直都用典雅纯正的文言与清晰明澈的白话两种语体齐头并进。《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的撰写主要运用典雅文言,相应地,涉及西方文献,一律用典雅文言译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许多人对钱钟书《管锥编》的写作与翻译使用文言不明就里,甚至口出怨言。钱钟书在1934年就曾指出:“一切学问都需要语言文字传达,而语言文字往往不能传达得适如其量;因此,不同的学科对于语言文字定下不同的条件,作不同的要求。”[6:331]本文认为:从目的看,学术著述既不同于普及读物,与小说等文学创作也大相径庭;从对象看,“作者选择了什么读者,什么层次的读者,他的语言便随之而变化。”[7:239]从内容看,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典籍,用文言行文,直接深入到古人的语言天地里去,省却古汉语今译的麻烦,况且许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2) 正文 (2) 一、钱老简介 (2) 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 三、翻译例文欣赏 (4) 四、我的观点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 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

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 关键字 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 Key words 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 正文 一、钱老简介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所以要想做一个好的翻译,必须两种语言都掌握的很好。这段时间,我对钱钟书老先生的翻译及其对翻译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这里做下简单介绍并谈谈我的看法:钱钟书老先生是一代比较文学尤其是比较文化大家,是当代中国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之一。他精熟于英、法、拉丁、德、意、西等国文字与艺术,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同时,对翻译理论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然他在翻译学上的成就只是其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雕栏”,但对译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中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钱钟书.doc

2020中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钱钟书 ◆对钱,他姓"钱"但看得很淡 一、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携夫人同往,钱钟书却拒绝了。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许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却说:"不卖!" 二、钱钟书担任中国社科院院长期间,有一次,给他开车的司机撞伤行人,找到钱老想借医疗费,钱老问明情况,说:"需要多少?"司机答:"3000元。"钱老说:"这样吧,我给你3000元,不算你借,不用还了。" 三、1991年,国内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老被列入第一批的36人中,他也婉言谢绝了。当得知被拍摄者会有一笔酬金时,钱老莞尔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乃至后来《围城》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后,电视台付给原著者万余元稿酬,钱钟书也执意不收。 ◆对名,钱钟书看得更是淡泊 一、钱钟书也许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几个真正意义上的"隐士"。知其名者多,慕其名而想拜见、求教、采访、索字等等的人更多,但钱钟书终日闭门读书写作,谢绝应酬,见过他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他博人精深的学问博得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景仰,有

人统计,《管锥编》、《谈艺录》共涉及几千种书。 二、法同著名作家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的话,钱钟书是当之无愧的。"还有一位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我只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因为太钟情于《围城》,所以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里说:"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三、他也从不做寿。钱钟书八旬初度,家中的电话一度闹翻了天:学界同仁、亲朋好友、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他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还准备为他开一个纪念会或学术讨论会,但钱钟书一律婉拒。对这类活动,他早已有言在先:"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对书,钱钟书却看得很重 杨绛曾称钱老为"书痴"。钱宅满室书香,他的客厅与书房合二而一,主要空间都被书柜书桌占据着,两张老式的单人沙发挤在一隅,权且待客。简朴的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大小书柜里占满的书籍:中文与外文、古典与现代杂陈,显示着主人中西文化的贯通。《围城》的英、俄、德、日文译本也在其中。他一生都在孜孜读书,乐此不疲。新的、旧的、中文的、外文的,但凡到手都要翻翻看看,好在供他阅读的书,如富人"命中的禄食"那样丰足,会从各方面源源供应,外文书刊也从未断炊,只要手中有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