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科斯《企业的性质》

浅谈科斯《企业的性质》

浅谈科斯《企业的性质》
浅谈科斯《企业的性质》

浅谈《企业的性质》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我终于读完了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虽然不能很精确地了解该文章的具体内容,但也大致了解其表达的意思。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来谈谈我读完《企业的性质》之后的感想。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当时的背景。《企业的性质》在发表之初受到了冷落,然后在它被埋没了三四十年之后,终于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科斯引领了人们用经济方法研究制度问题,并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关键概念。沟通了经济学和法学两大科学之间的关系。科斯的这篇论文通篇没有复杂的模型和过多的数理演绎,但是却清晰的指出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以往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科斯《企业的性质》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在科斯看来,一种现实的和易于处理的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而运用的分析工具是边际替代概念。传统的经济学说认为,经济体制是自行运行的,是由价格机制来决定的,但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发现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在整个社会运作层面是有效地,而在企业内部是无效的。所以科斯要论证“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作用是消失的,是被另外一种力量或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易被取消的企业(组织)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从而引导出了企业产生和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二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科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的边界问题。对于这篇文章,我认为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科斯指出了当时经济学界对企业的观点。当时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经济计划(组织内部)为了对此进行解释,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则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他们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但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但科斯认为:他们并没有解释,既然生产和管理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组织为什么还要存在了?并提出了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一论断。

第二部分,科斯首先列举了几种企业出现的理由。1是相对独立性或是指挥欲的倾向的存在,造成了企业的存在,但认为这不很真实。2是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企业也可能存在,但这种情况很少。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当存在企业时,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其它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的数目大大减少了,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关于企业存在的原因,较早之前的奈特教授给出了说明,他认为,企业至所以出现,是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生产者需要预测未来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新的经济工作人员——企业家,企业家预测从而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向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动”。很显然,科斯认为,奈特教授并没有指出价格机

制被替代的原因,他认为,奈特教授提到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拥有判断力和知识的人并不需要亲自参加生产就可以获得报酬,因此并不能得出企业及企业家出现的必然性。科斯也认为用企业成本曲线的变化不能解释企业规模的变化。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分析时总是假定单个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然后现实中显然企业可以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品,科斯认为,“要决定企业规模,必须考虑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组织各个企业家的成本。之后才能决定每个企业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每种产品的生产数量。但在这一部分,我不明白科斯批判之前经济学家的观点与企业性质有何明显的联系。

第三部分,科斯探讨了企业的规模的问题。他认为,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科斯这样解释到:当企业扩大时,企业内部每追加一笔额外的交易,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其原因是当企业内部交易增加时,企业家不能更准确地将生产要素用在它们价值最大的地方。而企业内部没有价格信号,资源配置到哪个方面主要家企业家的自我感觉、经验和判断,随着内部交易的扩大,各种生产要素的调配也更加复杂,经验和判断的失误也会增多,这也就会使新增的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渐降低。也就决定了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以致于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

并且列举了几种因素和情况,指出了它们对企业的边界的影响。企业扩张造成的交易的多样性约束了企业家的才能。这使企业扩大时效率趋于下降。倾向于使生产要素结合得更紧和分布空间更小的创新,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倾向于降低空间组织成本的电话和电报的技术变革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一切有助于提高管理技术的变革都将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

第四部分,科斯证明了其结论的有效性。分别对厄舍教授和奈特教授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厄舍教授提出,企业存在的原因可以从劳动分工中发现。而科斯认为,“分工经济中的一体化力量”已经以价格机制的形式存在了。经济现象并没有认为专业化必然导致混乱。厄舍教授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一种一体化力量(企业家)会替代另一种一体化力量(价格机制)。奈特教授认为不确定性造成了企业的产生。由于不确定性,生产者承担了预测消费者需求的责任。而预测工作和与此同时的对生产的技术指导和控制的大部分会进一步集中在一小部分生产者那里,从而造成了一个头领化的过程。而科斯提出了三个问题,1某些人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和知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从亲自参加生产中获得收入。他们可以出卖建议和知识,2通过与正在进行生产的人缔结契约而不是主动地参加生产也能以较好的知识和判断力获得报酬,3在不存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体制中,仍存在协调者,谁给他们报酬?,为什么?也就是说,否定了他们的想法。

最后一个部分解决的也是最后一个问题,也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考察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科斯的这篇文章揭示了交易费用在影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这一组织的存在得以有效的节省了市场运行的成本。如何使得交易费用更小是我们更加关心的问题,通过交易费用来研究制度的运行是一种新的思路。科斯将长久以来处于黑箱中的企业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交易组织的重要作用,自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以来,“看不见的手”(市场)指引资源配置一直是主流经济学家的信条。而科斯则让“看得见的手”(企业)登上了舞台,构建了市场的微观基础。使得经济学的分析视野大大的扩展。科斯对于交易费用的解释也让经济学增加了一种分析的工具,经济学从以往的“供给-需求”模式走向了“事实-规范”的模式。我们得以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问题,进而研究法治,而科斯的另一篇重要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和“企业的性质”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而且还开创了法学的一支新流派-经济分析法学,这使得研究的范围大为的扩展。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之中,供

给和需求的模型不能完全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因为在这种假设之中,交易费用常常为零,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容易出现。政府的管制和调控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税率和费用的不同,一个契约或者交易不仅仅要考虑到固定的成本和收益,也要计量这些额外的成本,如何使得这些可变的成本被精确的计量和控制,应该是新制度经济学派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度问题包含了很多的方面,经济、法制、道德乃至环境、心理。这些都可以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交易费用的控制和减少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关键,而交易费用的减少需要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法治的作用便从中得以凸显。科斯的理论无疑打通了经济学和法学联系的脉络。

该文章给我最大的感想在于全文论证的严谨性。文章开篇从经济体制引出价格机制的作用,又从经济体制谈到企业,分析了企业家和价格机制在企业组织中的作用,把价格机制当作一种企业的协调工具,而这种协调工具在企业家和价格机制中间有一道鸿沟,从而提出自己的假设:资源的配置是从价格机制决定还是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第二部是最重要的分析环节,交易成本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到企业契约的订立,取代价格机制在企业内发挥作用,通过交易成本的上升来解释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科斯而言,他有把收益递减考虑影响企业交易成本递减和要素供给价格上升的因素、交易博弈的因素、规模空间以及技术制约。其实考虑的因素很全面,后人做的不同意见只能是补充,而无法取代。其实,企业不仅存在本身经营时候的制造成本,也存在制度或者运营期间的交易费用,这些费用是无法避免的,即使压缩在压缩,交易成本不一定通过金钱来衡量,有可能是其他要素,或者是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契约,虽然交易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很模糊,单毕竟在科斯具体全面的解释下市定义了的。第三部分科斯通过引用奈特的劳动分工来解释不确定性理论带来的企业组织产生,从而证明他的第二钟假设,科斯很聪明地弥补了自己理论的不足,把企业的组织看做社会关系的分工,这也让我看到了企业中人发生的作用,制度的制定者是人,这里的人更准确指企业领导者,人是活的,分工也是活的,这样产生的制度就能符合企业自身的角度。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较为简短,是上面内容的补充和总结。科斯考虑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的情况下企业组织还是否成立,事实上和完全竞争的条件类似。结尾通过现实中的事实得到了结论,也照应了文章开头的思考路线。我看到的是科斯对细节的、把握和对研究的严谨,文章总结很有示范性。

通览全文,科斯对企业的界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每一处都透露出严密的逻辑,而且能找到出处和参考,科斯的上诉分析隐含了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即交易背后的产权界区问题,他实际上已经注意到在企业产权界区清晰地条件下,运用价格机制去实现企业间联系的摩擦就小,交易成本就低,反之,交易成本就高。

除此之外,科斯让我对他佩服不已。在他发表《企业的性质》时才年仅27岁,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学的经济学知识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科斯学习,学习他那刻苦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的精神!

最新企业的性质科斯(中文版)

企业的性质 作者:R.科斯陈郁译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性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5

1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6“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7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8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 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

科斯定理经典案例

科斯定理经典案例 (2012-03-27 21:59:13) 转载▼ 假定一个工厂周围有5户居民户,工厂的烟囱排放的烟尘因为使居民户晒在户外的衣物受到污染而使每户损失75美元,5户居民总共损失375美元。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有三种: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防尘罩,费用为150美元;二是每户有一台除尘机,除尘机价格为50元,总费用是250美元;第三种是每户居民户有75美元的损失补偿。补偿方是工厂或者是居民户自身。假定5户居民户之间,以及居民户与工厂之间达到某种约定的成本为零,即交易成本为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法律规定工厂享有排污权(这就是一种产权规定),那么,居民户会选择每户出资30美元去共同购买一个防尘罩安装在工厂的烟囱上,因为相对于每户拿出50元钱买除尘机,或者自认了75美元的损失来说,这是一种最经济的办法。如果法律规定居民户享有清洁权(这也是一种产权规定),那么,工厂也会选择出资150美元购买一个防尘罩安装在工厂的烟囱上,因为相对于出资250美元给每户居民户配备一个除尘机,或者拿出375美元给每户居民户赔偿75美元的损失,购买防尘罩也是最经济的办法。因此,在交易成本为零时,无论法律是规定工厂享有排污权,还是相反的规定即居民户享有清洁权,最后解决烟尘污染衣物导致375美元损失的成本都是最低的,即150美元,这样的解决办法效率最高。 通过以上例子就说明,在交易成本为零时,无论产权如何规定,资源配置的效率总能达到最优。这就是“科斯定理”。 科斯提到的一个著名的历史例子可以说明这三种看法。火车烧柴和煤常常溅出火星,引燃农田。每一方都可采取防备措施以减少火灾的损失。要说明这点,农民可以停止在铁轨边种植和堆积农作物,而铁路部门可装置防火星设施或减少火车出车次数。初看上去,似乎是法律控制了各方采取防备措施的动力,因此,法律决定了火灾引起损失的次数。要知道,禁令是财产法中制止妨害行为发生的传统手段。如果农民有权指挥铁路部门,直到不溅火星才允许铁路通车,那么,火星就几乎不会引起什么火灾损失。反过来,如果铁路部门不受惩罚地营运,那么,就会引起大量的火灾损失。根据科斯定理,这些现象会把人引人歧途,因为虽然法律规定了权利的最初分配,而市场却决定着最终分配。须知,如果农民有权禁止铁路部门运营,那么,他们就可以出售这一权利。具体说就是,铁路部门支付一笔钱给农民,以换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一一不禁止铁路运营。反过来说,如果铁路部门有权不受惩罚地溅出火星,那么,它就可以出售这一权利。具体说就是,农民可以支付一笔钱给铁路部门,以换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减少火星的溅出

企业理论

一、企业起源及性质 传统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视为一个将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函数,着重研究其生产的技术特征,忽视了企业组织的契约性质和内部产权制度特征从而导致其分析脱离现实。新古典经济学以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为现实背景,价格理论是其核心。价格机制是如此完美,它将社会结成高效运行的有机体。 20世纪30年代,科斯在《论企业性质》一书中提出:既然价格机制如此完美,企业内部交易这种方式为什么存在? 1916年,奈特(芝加哥大学最具影响的经济学家,1950年被推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曾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在不确定的假设条件下,决定生产什么与如何生产优先于实际生产本身。这样,生产的内部组织就不再是一件可有有无的事情了。生产的内部组织首先是要找到一些最具有管理才能的人,让他们负责生产和经营活动。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是风险偏好者,而绝大部分人是风险规避者或风险中性者,后者愿意交出自己对不确定性的控制权,但条件是风险偏好者即企业家要保证他们的工资,于是,企业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在企业制度下,管理者通过承担风险获得剩余,工人通过转嫁风险获得工资。虽然科斯对奈特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但是奈特对企业起源和性质的讨论对包括科斯在内的所有经济学家,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家都有着深远影响。 在企业性质问题上,科斯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首先,企业的出现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替代市场的,这是对企业起源的新解释。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当企业存在时,契约的签订可以大大减少。因为企业契约往往是长期契约,市场契约往往是短期契约,一个长期契约就代替了一系列的短期契约,从而节约了部分签约成本。第二,企业家可以按较低的交易价格得到生产要素。第三,企业内部契约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为得到一定的报酬而在一定的限度内服从企业家的指挥,同时,契约也限制了企业家的相机(根据当时的经济情况,最优地配置生产要素)处置范围。其次,企业实质上是企业家与(劳动力)要素所有者之间签订的长期契约。 张五常的企业契约性质观是在科斯科斯有关企业是对市场替代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认为,企业的出现与资源或投入(要素)的私有产权所有者的选择有关。在私有产权下,所有者有三种选择:一是自己生产和出售产品;二是把投入完全卖掉,直接获得一次性收入;三是做出某种合约安排,把投入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换取一定的收

《企业的性质》内容概要

《企业的性质》 文章序言部分指出了作者要从现实的和易于处理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概念,同时提出了该文的理论假设,即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边际替代概念作为本文的分析工具。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的性质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传统理论学家例如文章所提到的阿瑟·索尔特爵士和一位不知姓名的经济学家等认为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但作者不以为然。作者认为这一说法在企业之中并不适用,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代替,企业家指挥生产。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作者因此提出了该文的核心论点即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同时引出了本文所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即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企业规模的边界。 文章第二部分则是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作者指出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完成这一工作需要进行搜集信息、谈判、签约等任务,而企业的出现则大大减少了这些成本。同时利用价格机制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除此之外由于政府常常对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组织同样地交易区别对待,例如政府对市场交易征收销售税,而对企业内部组织同样的交易则没有该税收,这一举措必然会鼓励企业规模的扩大。 既然企业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那么为什么所有的生产不是由一个大企业去进行呢,市场交易为何还会存在?这是因为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是逐步提升的,任何企业规模的扩大都有一个临界范围。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

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文章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为什么作者对企业出现的原因的解释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可取。作者对该部分的论述是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来完成的。厄舍和莫里斯·多布先生认为企业存在是因为劳动分工的需要。他们认为价格机制的存在会导致分工的混乱,因此需要企业的作用。但这一说法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奈特教授认为(市场)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那些具有较好判断力和知识的人成为企业家来预测风险,他们向工人支付工资并控制他人行动。因此企业家这一特殊的阶层便诞生了。但这一说法也值得商榷。因为这部分人可以通过出卖建议和知识获得报酬,不一定亲自参加生产以获得收入或者可以通过与正在进行生产的人缔结契约而不是主动地参加生产也可以以较好的知识和判断力获得报酬。 文章第四部分进一步论证从交易成本角度解释企业规模的合理性。以前传统理论探讨企业规模主要从生产成本的角度予以考虑,得出企业规模受到限制是因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不愿意付出大于产出的生产代价。该理论在企业生产一种产品时具有适用性,但当企业生产两种甚至更多的产品时,若按照该理论的假设则企业的规模会无限大。这种解释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原因是未能考虑到企业的管理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管理成本也会上升,因此确定企业的规模必须考虑市场成本和管理成本两个因素。 文章第五部分说明了本文企业概念是与现实世界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是依靠契约固定下来的。这种契约明确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雇主依靠他的权利支配和指挥雇员,雇员则依靠他的义务服从雇主的控制和支配。企业组织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企业性质在现实世界中具体体现。

浅谈科斯企业的性质

浅谈《企业的性质》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努力,我终于读完了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虽然不能很精确地了解该文章的具体内容,但也大致了解其表达的意思。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所学的经济学知识来谈谈我读完《企业的性质》之后的感想。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当时的背景。《企业的性质》在发表之初受到了冷落,然后在它被埋没了三四十年之后,终于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科斯引领了人们用经济方法研究制度问题,并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关键概念。沟通了经济学和法学两大科学之间的关系。科斯的这篇论文通篇没有复杂的模型和过多的数理演绎,但是却清晰的指出了组织在市场交易中的作用。 以往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的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科斯《企业的性质》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在科斯看来,一种现实的和易于处理的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而运用的分析工具是边际替代概念。传统的经济学说认为,经济体制是自行运行的,是由价格机制来决定的,但在现实世界中,科斯发现价格机制自动调整在整个社会运作层面是有效地,而在企业内部是无效的。所以科斯要论证“价格机制在企业内部作用是消失的,是被另外一种力量或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在市场交易被取消的企业(组织)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从而引导出了企业产生和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假设,一是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二是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说明在实践中影响在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基础。 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科斯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产生的原因,二是企业的边界问题。对于这篇文章,我认为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科斯指出了当时经济学界对企业的观点。当时的经济学家已经意识到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经济计划(组织内部)为了对此进行解释,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则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他们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但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但科斯认为:他们并没有解释,既然生产和管理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组织为什么还要存在了?并提出了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这一论断。 第二部分,科斯首先列举了几种企业出现的理由。1是相对独立性或是指挥欲的倾向的存在,造成了企业的存在,但认为这不很真实。2是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企业也可能存在,但这种情况很少。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当存在企业时,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与企业内部同他合作的其它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的数目大大减少了,一系列的契约被一个契约替代了。关于企业存在的原因,较早之前的奈特教授给出了说明,他认为,企业至所以出现,是由于存在着不确定性,生产者需要预测未来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新的经济工作人员——企业家,企业家预测从而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做,“因此出现了一个特殊阶层,他们向他人支付有保证的工资,并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动”。很显然,科斯认为,奈特教授并没有指出价格机

科斯定理案例

科斯定理案例 我们举一个数字例子(在西方,有关科斯定理的论述,包括科斯本人的文章在内,往往实用简单的数字例子。这里的例子取自波林斯基《法律学和经济学引论》,利特尔和勃朗出版社,波士顿,1 9 8 3年版,第11 —14页):假设有一工厂,它的烟囱冒出的烟尘使得5户居住于工厂附近的居民所洗晒的衣服受到损失,每户的损失为7 5元,从而5户损失的总额为3 7 5元。要想矫正这一受污染之害的状态,又假设只存在两种治理的办法:第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除尘器,其费用为150元;第二是给每户提供一个烘干机,使它们不需要去晒衣服,烘干机的费用假设为每户50元,因此第二种办法的成本总和是25 0元。显然,在这两种解决办法中,第一种是比较节约的,它的成本较低,代表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这种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在西方经济学中被成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关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面还将加以解释。按照科斯定理的含义, 上述例子中,不论给予工厂以烟囱冒烟的权利,还是给予5户居民晒衣服不受烟囱污染的权利(即上述的财产所有权的分配),只要工厂与5户居民协商时其协商费用为零(即上述的交易费用为零),那末,私有制的市场机制(即私人之间自由进行交易)总是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结果(即采用安装除尘器的办法)。 为什么如此?按照科斯等西方学者的解释,如果把排放烟尘的财产所有权给予工厂,即工厂有权排放烟尘,那末,5户居民便会联合起来,共同给工厂义务安装一架除尘器,因为,除尘器的费用低于5架烘干机,更低于晒衣所受到的烟尘之害(3 7 5元)。如果把晒衣服不受烟尘污染的产权给予5户居民,那末,工厂便会自动地给自己安装除尘器,因为,在居民具有不受污染之害的产权的条件下,工厂有责任解决污染问题,而在两种解决办法中,安装除尘器的费用较低因此,科斯定理

科斯论文《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注解 赵永安 原文: ①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②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③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④“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⑤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⑥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⑦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⑧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注解】1: ①西方经济学家们在研究经济理论过程中普遍利用“假设”对需要研究的问题给予命题,也就是首先设定“提问”,可是过去的经济理论或经济学家们没有很好的说明这种假设,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规律时候,设定一系列“假设”又是非常必要的。 ②指出很多经学家对自己设定的“假设”通常并没有深入到社会、行业、产业中进行考察导致这种“假设”出现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 ③明确提出考察对解决误解和争论以及对“假设”的推论是非常重要的。 ④科斯在切入主题时候采取不经意的做法,他用“例如”方式点出了主题,提出“企业”这个词汇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说明过去的经济理论对于“企业”认识,基本上是从私人企业角度分析,而本文是想从产业角度开展分析企业的。 ⑤科斯在此处明确了他到底要干什么的问题,他准备做两件事:第一件给出关于“企业”这个词汇的真实含义;第二件是将推论出来的“企业定义”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对比,进而论证他们之间是否完全相吻合。 ⑥罗宾逊夫人: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琼·罗宾逊夫人)英国著名女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夫人是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的惟一女性,而且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琼·罗宾逊夫人虽然未能获得经济学界的这一最高荣誉,但她被世人公认的最高成就是在J.R.沙克尔顿和G.洛克斯利合编的《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一书中榜上有名。 按照罗宾逊夫人的说法,经济学家在研究经经济理论之前对一系列“假设”要给予研析,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这种“假设”能够容易处理吗?另一个是这种“假设”与现实世界能够相吻合吗?

科斯《企业的本质》中文版

科斯《企业的本质》中文版 企业的性质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 科斯/文陈郁/译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琼?罗宾逊】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性2【尼古拉斯?卡尔多】,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罗宾逊夫人】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凯恩斯】,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5【L?罗宾斯】 1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士对经济体制的描述。6【D. H.罗伯逊】【阿诺德?普兰特】“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

企业的性质

●国有企业: 指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资产的投入主体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就是国有企业 ●集体所有制企业: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形式之一。 ●联营企业: 联营具有法人型联营、合伙型联营和合同型联营三种形式。"企业之间或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联营,组成新的经济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法人条件的,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称为联营企业。 ●三资企业: 通常把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统称为三资企业。 ●私营企业: 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一、非公司企业法人:最低注册资金3万元人民币基本要求:(l)有符合规定的名称和章程;(2)有国家授予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财产或者

企业所有的财产,并能够以其财产承担民事责任;(3)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构、财务核算机构、劳动组织以及法律或者章程规定必须建立的其它机构;(4)有必要的并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设施;(5)有与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其中专职人员不得少于8人;(6)有健全的财会制度,能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编制资产负债表;(7)有符合规定数额并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注册资金,企业法人的注册资金不得少于3万元,国家对企业注册资金数额有专项规定的按专项规定执行;(8)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 二、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基本要求:(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即由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为主的公司需50万元人民币以上;以商品批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目录 什么是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由得主(Ronald H. Coase)命名。他于1937年和1960年分别发表了《厂商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两篇论文,这两篇文章中的论点后来被人们命名为著名的“科斯定理是研究的基础,其核心内容是关于的论断。 科斯定理的基本含义是在1960年《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表达的,而“科斯定理”这个术语是(George Stigler)1966年首次使用的。

科斯定理较为通俗的解释是:“在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因素不会引起资源的不当配置。因为在此场合,当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产者和)将受一种市场里的驱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是外部性因素内部化。” 也有人认为科斯定理是由两个定理组成的。即为史提格勒的表述:如果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会自动使达到。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可以表述为: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以及经济的选择将会对产生影响。 科斯定理的构成 科斯定理由三组定理构成。 的内容是:如果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会自动达到。 如果科斯第一定理成立,那么它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就是:在大千世界中,任何经济活动的效益总是最好的,任何工作的效率都是最高的,任何原始形成的安排总是最有效的,因为任何交易的费用都是零,人们自然会在内在利益的驱动下,自动实现的最优配置,因而,没有必要存

在,更谈不上产权制度的优劣。然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经济社会一切领域和一切活动中,交易费用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而,是建立在绝对虚构的世界中,但它的出现为科斯第二定理作了一个重要的铺垫。 通常被称为科斯定理的反定理,其基本含义是: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交易是有成本的,在不同的下,交易的成本可能是不同的,因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也不同,所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产权制度的选择是必要的。科斯第二定理中的交易成本就是指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的交易费用。在至上的科斯定理中,它必然成为选择或衡量产权制度效率高低的惟一标准。那么,如何根据选择产权制度呢 描述了这种产权制度的选择方法。第三定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如果不同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相等,那么,产权制度的选择就取决于制度本身成本的高低;第二,某一种产权制度如果非建不可,而对这种制度不同的设计和实施方式及方法有着不同的成本,则这种成本也应该考虑;第三,如果设计和实施某项制度所花费的成本比实施该制度所获得的收益还大,则这项制度没有必要建

科斯定理与案例分析

科斯第一定理 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到“没有权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但是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指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这就是科斯第一定理。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 科斯第二定理 科斯的原话说,“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即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这又有两层含义:一、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初始分配状态不能通过无成本的交易向最优状态变化,因而产权初始界定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二、权利的调整只有在有利于总产值增长时才会发生,而且必须在调整引起的产值增长大于调整时所支出的交易成本时才会发生。 案例——关于科斯定理的应用 假设一家化工厂将其污物排入河流,引起下游六户居民的供水污染,结果每户损失100元,共计600元。污物有两种方法消除:(1)工厂花费300元安装污水过滤器;(2)为每个居民安装净水器,每家75元,共450元。显然最好的办法是工厂安装过滤器,因为它仅用300元就消除了600元的危害。 如果法律赋予家庭使用清洁水的权利,工厂将支付600元的赔偿金,花费300或450来净水。所以,工厂最有效的办法是自己花300安装污水过滤器。 如果法律赋予工厂排污的权利,最终结果为,居民为工厂安装污水过滤器。所以,在假设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无论法律如何配置初始权利,都可达成做有效的方法,即在工厂安装净水过滤器。这正好体现科斯第一定理的内容。 进一步讨论,如果法律赋予工厂排污的权利,居民在一起进行集体选择的交易成本不为零,每户付出成本30元时,情况又会发生变化。因为那样每户居民将花费75元购买净水器。 450/6=75<(30+300/6=80) 450<180+300=480 因此由于交易成本的变化,居民将选择自己安装净水器,而不是第一种情况下的为工厂安装过滤器。这正好体现了科斯第二定理。

科斯 企业的性质

企 业 的 性 质
原著 .科斯 陈郁译
过去 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 在建立一种理论时 经济学家 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 然而 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 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 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 例如 值得一提的是 “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 1 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 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 2 开始分析的倾向钉 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 而且要弄清它与“现 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棗假如存在的话 就应该搞清楚 罗宾逊夫人曾说过 “对于经济 3 学中的一系列假设 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 它们易于处理吗 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 ” 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 “较通常的是 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 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 ” 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 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 又是现实的 下文将表明 一种不仅是 现实的 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 而且是易于处理的 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 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 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 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 4 概念和替代概念 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 当然 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 5 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1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 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 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 6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 “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 它的日常 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 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 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 供给 根据需求而调整 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 这个过程是自动的 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 ”一位经 7 济学家认为 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 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 经济体 制“自行运行” 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 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 假如 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 这就是不可或缺的 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 格机制 确实 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 8 由 然而 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 在 企业中 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 例如 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 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 如果要素 A 的价格在 X 比在 Y 高 则 A 就会从 Y 流向 X 直到 X 和 Y 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 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 然而 在现实世 界中 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 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 Y 流向部门 X 他这样做 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 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 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 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 对于这种观点 应该指出 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 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 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 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 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 当然 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 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 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 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 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 用 正如 D·H·罗伯逊所指出的 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 9 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 ” 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 来实现 那么 为什么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 为什么会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呢 在企业之 外 价格变动决定生产 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 在企业之内 市场交易被取消 10 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 企业家指挥生产 显然 存在着协调生产的 替代方法 然而 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 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 行 面对这一事实 我们要问 组织为什么存在 当然 价格机制能被替代的程度有很大差异 在一个百货商店中 各种柜台在大棱里的空 间配置既可以由管理当局决定 也可以是为场地进行竞争性价格招标的结果 在兰开夏的棉纺
130

科斯定理的案例

科斯定理的案例 我们举一个数字例子(在西方,有关科斯定理的论述,包括科斯本人的文章在内,往往实用简单的数字例子。这里的例子取自波林斯基《法律学和经济学引论》,利特尔和勃朗出版社,波士顿,1983年版,第11-14页):假设有一工厂,它的烟囱冒出的烟尘使得5户居住于工厂附近的居民所洗晒的衣服受到损失,每户的损失为75元,从而5户损失的总额为375元。 要想矫正这一受污染之害的状态,又假设只存在两种治理的办法:第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除尘器,其费用为150元;第二是给每户提供一个烘干机,使它们不需要去晒衣服,烘干机的费用假设为每户50元,因此第二种办法的成本总和是250元。显然,在这两种解决办法中,第一种是比较节约的,它的成本较低,代表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这种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在西方经济学中被成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关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面还将加以解释。 按照科斯定理的含义,上述例子中,不论给予工厂以烟囱冒烟的权利,还是给予5户居民晒衣服不受烟囱污染的权利(即上述的财产所有权的分配),只要工厂与5户居民协商时其协商费用为零(即上述的交易费用为零),那末,私有制的市场机制(即私人之间自由进行交易)总是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结果(即采用安装除尘器的办法)。

为什么如此?按照科斯等西方学者的解释,如果把排放烟尘的财产所有权给予工厂,即工厂有权排放烟尘,那末,5户居民便会联合起来,共同给工厂义务安装一架除尘器,因为,除尘器的费用低于5架烘干机,更低于晒衣所受到的烟尘之害(375元)。如果把晒衣服不受烟尘污染的产权给予5户居民,那末,工厂便会自动地给自己安装除尘器,因为,在居民具有不受污染之害的产权的条件下,工厂有责任解决污染问题,而在两种解决办法中,安装除尘器的费用较低。 因此,科斯定理宣称,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只要产权明晰化,不论产权归谁,私有制的市场机制总会找到最有效率的办法,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当然,科斯定理的结论只有在交易费用为零时才能得到。如果不是如此,结果便会不同。例如,假设在工厂具有排放烟尘产权的条件下,如果5户居民联合在一起共同行动的费用很大,例如为125元,那末,为了共同行动给工厂安装除尘器,总支出是275元(125+150=275)。在这样的情况下,5户居民便会各自去购买一架烘干机,因为,这样做只费250元。显然,这不是一个最有效率的结果。关于科斯定理,大致的意思便是如此。科斯本人并没有对该定理加以精确的证明,仅仅使用了类似上述的数字例子加以说明。

科斯:《企业的性质》.pdf

科斯:《企业的性质》 R.科斯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钉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枣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6“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7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8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当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正如D?H?罗伯逊所指出的,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9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组织是必需的呢?为什么会存在“自觉力量的小岛”呢?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10显然,存在着协调生产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

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竞争失效(2)外部性(3)市场不完全(4)公共产品(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 (1)对效率的介入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 (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①税收和转移支付②公共事业投资③特别征税 (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③金融政策④紧急行政措施⑤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签)。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所以,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据。

科斯:企业的性质

科斯:企业的性质(中文) -------------------------------------------------------------------------------- 作者:科斯 过去,经济理论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说明其假设而备受困扰。在建立一种理论时,经济学家常常忽略对其赖以成立的基础的考察。然而,这种考察不仅对于防止因对有关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缺乏了解而出现的误解和不必要的争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于经济学在一系列不同假设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这个词在经济学中的使用方式与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1由于经济理论中存在一种从私人企业而不是从产业开始分析的倾向2,因此就更有必要不仅对“企业”这个词给出明确的定义,而且要弄清它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的不同之处棗假如存在的话,就应该搞清楚。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对于经济学中的一系列假设,需要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它们易于处理吗?它们与现实世界相吻合吗?”3尽管正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可能还有这样的理论分支,其中的假设既是可处理的,又是现实的。下文将表明,一种不仅是现实的(即能与现实世界中的企业含义相吻合),而且是易于处理的(即能用马歇尔所发展起来的两种最强有力的经济分析工具来处理),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这两种分析工具就是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两者合在一起就是边际替代概念4,当然,我们的定义必须“与能被准确表达的正规叙述相联系”。5 一、 在探索企业的定义时,像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首先考察经济体制或许是比较合适的。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阿瑟·索尔特爵土对经济体制的描述。“正常的经济体制自行运行。它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一位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体制是由价格机制来协调的,而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个组织。经济体制“自行运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计划。人们都在不同方案之间进行着预测和选择。假如要使经济体制有秩序的话,这就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理论假定资源的流动方向直接依赖于价格机制。确实,仅仅试图去做已由价格机制做完的事常常被认为是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一个理由。8然而,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却给出了一个有关我们经济体制的非常不完整的画面。在企业中,这种描述根本不适用。例如,我们发现在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的配置是由价格机制决定的。如果要素A的价格在X比在Y高,则A就会从Y流向X,直到X和Y之间的价格差消失为止,除非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其他方面的利益补偿。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如果一个工人从部门Y流向部门X,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相对价格的变化,而是因为他被命令这样做。那些反对经济计划工作的人的理由是,问题已被价格机制解决了。对于这种观点,应该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于上面所提到的私人计划,而类似于通常所说的经济计划。上面这个例子在我们的现代经济体制中具有大范围的典型意义。当然,经济学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事实。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正如D·H·罗伯逊所指出的,我们发现了“在不自觉的统筹协调的大海中的自觉力量的小岛,它如同凝结在一桶黄油牛奶中的一块块黄油。”9但既然人们通常认为统筹协调能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那么,为什么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