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德育课例:凝结

小学科学德育课例:凝结

小学科学德育课例:凝结
小学科学德育课例:凝结

关注目标多维,追求情智共生

海阳市亚沙城小学王金德

【执讲心语】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和践行的是对课程教学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定位,且目标是基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多维目标。既要引领学生基于事实,展开探究,培养能力,还要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挖掘学生潜质,内化科学情感,形成科学的德性品质,让科学课堂充实、丰盈。在《凝结》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身边生活、自然现象入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关注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生成,既培养学生了基于事实证据的归纳、分析的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意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科学严谨的科学潜质等。其实,每一堂科学课师生都可以演绎精彩,关键在于我们眼中有学生,以人为本,关注开放、多维的育人目标,我们就会创造有温度、有内涵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教材版本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5课《凝结》

二、目标确立

(一)课标与纲要分析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部新版)关于“物质科学”领域中,对有关“水”的科学是这样描述的:“水是一种常见的而重要的单一物质”;“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列举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中也有关于“水”的描述,即“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基于课标要求,在教学实施中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发猜想,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水的凝结现象,是由气态的水变成液态水的一个形态的变化过程;同时适当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云、雾、雨、雪”的形成,将“凝结”现象置于自然界水循环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中去进一步认知、建构。

《小学科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物质与物质”教学内容针对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世界观”这一德育范畴的活动建议是这样描述的:通过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物质及物质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和规律的,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基本观念。解读、落实《纲要》目标,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抓住“凝结”现象的探究与新知的建构,情智同步,渗透德育,即,突出“变化条件:→遇冷”、“变化样态:气态→液态”、“变化背景:→自然界水循环”等关键节点,让学生依托鲜活的知识载体和探究体验,深刻感受“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是有条件、有规律的变化;物质相互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基本的科学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

《凝结》一课,在“水的科学”这一领域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续接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关于“水的科学”相关内容,本课的学习是引领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水的科学的了解,同时也为本单元后面整合性研究水的三态变化做好铺垫。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的蒸发、水的沸腾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水的形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课。本课重点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分三个小的环节来落实,一是对镜子哈气,观察现象,合理猜想,提出相应的假设;二是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水的“凝结”实验是一个对比,在指导时还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控好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等,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三是交流、分享实验成果。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

己见,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体会合作学习与科学探究所带来的成功与愉悦。后面的自由活动和拓展活动:“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帮助司机叔叔解决汽车玻璃内壁上的水珠等,进一步加深对凝结现象的理解,了解凝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让小学生认识到科学能改善人们的生活,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水的科学内容有所了解,对生活中水的三态也有清晰的感知,但大多数学生不曾追究其变化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没有做更多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本课是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的凝结现象,基于前两课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也是学生非常好奇和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教师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转变为其积极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动力。同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四年级学生有了基本的科学学习方法,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所了解,对点燃酒精灯、给物体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基本上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但他们的科学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的方法刚刚接触,在实验的设计上,尤其实验的细节斟酌上还有一定的困难,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随意性强,变量控制不到位等现象,需要教师的疏理和指导。另外对于知识与探究层面,学生思维可能只局限于对“凝结”这单一变化现象的认识,而不能够举一反三,大而广之去感悟、思考,缺失大的“物质变化观”等,教师还要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放矢地予以渗透和指导。

(四)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

我是伴随着之前的“自然”常识课程到“科学”课程的演革一路走来。在多年的科学教学生涯中,从没停歇过对科学执著研究、学习的脚步,不断厚积着对科学课程的感念和理解。我也先后获得过省、市级科学优质课一等奖,主持承担了省、市级科学课题的研究,也使自身具备了一定的教材解读和课堂驾驭能力。针对《凝结》一课,我也反复进行过研究,这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要在探究与知识建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又要承载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态度、精神的德育目标任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凝结”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但是探究“凝结”背后的问题,却是难点。我预设了两个梯次来降低难度:一是开课伊始,给学生创设“凝结”产生的“情境”(如“秋冬早晨”、“冬天”这些时令“情境”),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呈现”凝结现象,充分地了解、感受凝结,为后面设计实验,深入探究做铺垫;二是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做到多维度目标指向明确,找好承载点,相机进行渗透、点拨和引领。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以下课堂德育目标:

1.初步的科学世界观

指导学生认识凝结现象,知道凝结现象是水遇冷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态发生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水在自然界中循环的重要一环,从而引领建立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是有条件和规律的,并且自然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初步的科学世界观。

2.初步的科学方法

指导自主、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水的凝结现象,引导学生基于生活问题,进行有根据地猜想、假设,有计划地实验探究,收集可靠的事实或证据,运用归纳、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得出并形成可靠的结论,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3.初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展开实验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养成乐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科学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凝结”

1.呈现自然界“水世界”。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给学生展示晶莹透亮的露珠、虚无飘渺

的云、雾等大自然美丽、神奇的水的世界。

2.引入生活中“水现象”。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水的世界。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与水有关的现象。接着把视野引入生活画面:冬天人和动物嘴里呼出的“白气”、窗户玻璃上、浴室、锅盖内壁上的水珠等。

3.情境催生探究疑问。由自然、生活中的这些“水”现象,催生学生的探究疑问:“这些水珠是怎么来的呢?”

【德育意图】通过给学生创设“精彩的水世界”,选择学生熟知的、贴近学生活的凝结现象,给学生营造了真实的自然、生活情境,也给学生打开了认识物质世界的一扇窗口,顺应了学生的思维认知,增强了学生探究物质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动手实践,体验“凝结”

1.观察:拿起小镜子,对着镜子哈气,你看到了什么?再手摸摸,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呢?是由什么变化来的呢?

3.小结:是我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板书:水蒸气→水。

(三)有理有据,猜想“凝结”

1.谈话:可是水蒸气是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的呢?我们可以猜想一下,会与什么条件有关呢?

2.猜想:学生自由猜想,并说说自己的猜想理由。那你为什么猜想会与“冷”有关呢?

3.小结:可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啊,要想验证我们的猜想,该怎么办?对,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德育意图】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在于给学生创设“亲密”接触“凝结”,动手“做科学”的平台,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很自然地催生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基于事实问题和现象,展开科学探究的良好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

(四)合作实验,探究“凝结”

1.设计方案

(1)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全班交流实验方案,并进行完善

(3)比较:在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注意做到要对比的这一个条件是不相同,其余的条件都要保证是相同的,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2.合作探究

(1)探究:指导学生实验探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

(2)交流:小组交流你们看到的实验现象:热玻璃片上没有小水珠、冷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

3.师生小结: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遇冷凝结。

【德育意图】通过实验方案设计以及探究“凝结”成因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学会定量观察,会用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的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有规律的,条件和规律也是可以被我们认知的,是需要证据来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合作学习的愉悦,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总结拓展,应用“凝结”

1.回归生活: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凝结现象?

2.放眼自然:让我们再把视野转向大自然,在自然界中也有很多凝结现象。

(1)交流:像美丽的露珠、雾、云以及雨等都是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2)了解:雨是怎么形成的吗?(播放“雨”形成视频)

(3)拓展:水在自然界中就是这样在不停地往复循环。(出示“水循环示意图”)

3.拓展作业。山东某地发生局部旱情,请你应用所学知识,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缓解旱情。

【德育意图】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并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尝试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服务于生活,造福人类,培养学生初步的公民科学价值态度。通过播放“雨、雪”形成的视频,让学生的视野不局于课堂,不囿于生活,更发散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要更好地掌握自然变化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世界观。

四、精彩片断

课堂是动态的发展,教学是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科学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为手段,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产生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探究和体验是落实科学课教书与育人目标的核心策略”,以下是师生在“探究”环节和“体验”环节中的两个小片断。

片断一:实践出真知,明辩出智慧。

在学生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凝结”产生的条件,我在教室内巡视了各组的实验情况,注意观察了学生实验时的情形,他们忙活得热火朝天,都在仔细观察各自的实验现象,当看到小组间不同的实验结果后同学们产生不解,小组、成员之间由此展开激烈地争论着,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看到同学们煞有其事地讨论,心里窃喜,紧接着,我抛出了问题:“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组1:我们组看到冷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热玻璃片上没有出现小水珠。

组2:我们的发现是热玻璃片上出现了少量的小水珠……

师:还有其它情况吗?

生:没有

师:一组加热的玻璃片上没有小水珠,而二组的热玻璃片上就出现了少量的小水珠?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呢?

我的问题一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出现这两种实验现象是我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学生群情激奋,超出我的想象。

生:李晓飞抢先回答:?是他们小组在加热玻璃片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均匀加热?。

师:?很好,科学实验操作需要一丝不苟,你很认真啊!?。

生:?老师,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们把加热的玻璃片放在空气中时间长了一些?。

生:?我们组在做实验时,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刚加热完玻璃片时上面没有小水珠,过了一会儿才出现小水珠的?,李佳站起来补充。

生: 组长王峰说,?我们3组在实验时,发现在加热过的地方没有小水珠,在玻璃片的四周边缘发现了小水珠?。

……

看同学们交流得差不多了,我接着问:?如果热玻璃片放得时间再长一些会怎么样?猜想一下……再低头看你们的玻璃片上有什么发现??,?原来的热玻璃上全都是小水珠了?,学生顿时是恍然大悟。

我见时机成熟,便趁热打铁,发出一连串的追问:?在刚才的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什么?不同的实验条件又是什么???出现小水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相同的实验条件是所用烧杯相同、水温、水量相同、放置玻璃片的时间相同,唯一

不同的是一块是加热的玻璃片,一块是未加热的冷玻璃片。

生:热玻璃上没有小水珠,冷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

生:出现小水珠肯定与?冷?有关。

这时,我适时地在黑板上板书:与?冷?,指着板书,我顺势发问再换一个字会恰当,是什么呢?学生们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回答――?遇冷?。

此时,已是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心中自是豁然开朗……

【德育意图】问题的解决源于学生真实的实验操作,细致的观察,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全身心地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在操作中感知、实践中完善。“水相荡成涟漪,火石相击发灵光”在合作探究中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生生交往互动,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自我完善,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性问题,因势利导,学生思维的火花瞬间被点燃,思维的闸门瞬间就会被开启。学生的生命状态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培养了学生养成尊重证据,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基于事实、证据和推理来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形成结论的意识和能力;坚持实事求是,积极自我反思,能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和科学思维方法。

片断二:还原知识本相,给学生科学、真实的认知

在学生了解了凝结现象之后,为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凝结”现象,加深对“凝结”现象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对着镜子哈气。之后,让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小镜子的镜面模糊了。

师:你们都到了吗?为什么会这样啊?

生2:是因为嘴里哈出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镜面变成了小水珠附着在上面。

师:回答得很好。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3:我看到小镜子刚开始是模糊的,可是不一会儿又变清楚了。

师:……

生2的回答,老师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生3的回答,多少与老师的预想有些出入,为节省时间,避免节外生枝,原想一带而过。可又一想,要尊重学生的回答,要顺学而导,课堂生成,往往是课堂的精彩之笔。仔细地想一想这个学生的问题既包括本节课学习的新知“凝结”,又包含上节课学习的旧知“蒸发”。既学习了新知,又复习了旧知,也整合了知识,又让学生生动真切地体会到科学的奥妙无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中还蕴含这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是一举多得。

于是,我顺势发问:?这位同学发现的现象很有讨论价值,谁来发表一下看法??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纷纷欲试。

生1:镜子模糊了是因为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水珠附在上面;过了一会儿这些小水珠又慢慢蒸发了。

生2:前面的变化是水的凝结现象,后面的变化是水的蒸发现象。

生3:这个现象里面有水的两个变化。

师:理越辩越明啊!你们说得很精彩!

学生们都沉浸在成功的愉悦中,兴致正浓。?同学们,对着镜子哈气是这种情况,类似的情况,你还见过哪些??这一问,瞬时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生1: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就像人长了胡子,不过一会儿也就不见了。

生2:夏天,从冰箱拿出的冰淇淋周围也在冒?白气?。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冰淇淋,变成了小水珠,漂浮在周围。

生3:还有,冬天戴着眼镜进到屋子里,眼镜顿时就模糊了,要过好一会儿才会变清晰。

我的?眼镜?课代表孙浩怡说到这,我也现身说法,?看老师也戴着眼镜,现在能清楚

地看到同学们?,接着我摘下眼睛,对着镜片深哈了一口气,然后又重新戴上,我假装表情沮丧地说,?现在看不到了?……?现在又看到了?,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就在这时,我们班的?歪点子?李晓飞煞有介事站起来说,?老师,这么说来‘凝结’和‘蒸发’是不是总在一起出现??。他这一说,我也一怔,班里顿时也静了下来。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凝结是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有水就有蒸发,因为蒸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只要有凝结,就会有蒸发……?

“没想到你们能有这样细致入微的分析和鞭辟入里的理解”,“老师为你的伟大发现鼓掌!”班级里响起了久久不息的掌声……

【德育意图】尊重科学,尊重事实,还原课堂原貌,关注课堂生成,关注学生的思维生成,让学生在碰撞中完成了对“凝结”现象的体验与理解,升华了对科学的认识,让科学变得不再神秘,真真切切地感觉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世界里妙趣横生、其乐无穷。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和碰撞,让学生深刻感受了物质是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是有条件,有规律可循的;生活中、自然中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初步的科学世界观。

五、自我反思

学科德育不是外植,叠加的内容,而是具有学科内生性,具有鲜明、独特学科特点的。《凝结》一课是“水循环”单元中的内容,基于“课标”和“纲要”分析,确立本课的德育目标主要定位在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逐步建构“初步的科学世界观”等德育范畴,在教学中予以关照和实施。

(一)关注体验与探究,夯实学生初步的科学方法的习得

在教学中,充分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关注了学生的体验与探究。在课堂伊始,就创设条件,让学生呈现凝结,寻找凝结,体验凝结,之后进行深入探究凝结、应用凝结等,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学习。在体验与探究中,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探究-分析信息-获得结论-交流表达-反思评价”这样一个科学、系统的探究全程,让学生掌握了初步的科学方法,也彰显了学生大胆猜想而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关注应用与拓展,着眼学生初步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学科德育目标的渗透不是孤立的说教,也不是生硬的牵强式德育,而是依托文本挖掘或活动设计,在观察、实验、调查研究中同步渗透。本课中,引领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是主要的德育目标之一。因而,本节课自始至终围绕着“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和规律的”、“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关键的德育点,在教学实施中进行有的放矢指向和渗透。从导入环节给学生呈现的自然界中的水世界、生活中的水现象以及探究“凝结”的成因、找找生活中的凝结现象等,都是在引导学生感受“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有规律的”;在应用与拓展环节,将“凝结”现象置于自然水循环系统当中去认识以及应用“凝结”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则是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只有明白了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关注合作与质疑,着眼学生初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尊重学生课堂中的思维生成,还原生命本色。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不一定是教师精心预设所能打造的,但一定是学生思维灵动的课堂。如有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加热的玻璃片上也有小水珠,因而对水蒸气遇冷才变成水的结论发生了质疑;以及“对着镜子哈气”这一现象,不单是凝结现象,而是蕴含着两种变化等问题。教师并没有扼杀学生思维交流、碰撞的机会,而是抓住这个机会,把它放到同伴当中让其充分地质疑、讨论来解决,在孩子

们激烈的质疑、争论中,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和证据、敢于批判、质疑、求异求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在科学探究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发表个人观点,乐于倾听不同意见的良好科学态度。

六、专家点评

(一)立足课堂整体架构,关注德育目标系统建构

本课能够围绕紧紧课堂德育目标,从课堂的整体着眼实施德育目标的系统建构。首先,围绕“凝结”现象探究这一教学重点,整体、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初步的科学方法的培养。“凝结”知识的建构并不是教师简单的说教和师生平淡的互动得来,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实验,合作探究获取的,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全过程,让学生知道了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基本流程和规范要求。二是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探究,让科学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科学。让学生去真实地去体验“凝结”、探究“凝结”,让“凝结”现象真实地在眼前发生,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大胆质疑,追求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三是教师能够在新知习得基础上,给学生拓宽视野,让科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了解自然界中“雨”的形成之后,教师顺势拓展到自然界中的“云、雾、露、霜、雪、雹”等的形成以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这一大的背景,给学生深刻阐释了物质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初步的科学世界观。

(二)关照课堂动态生成,挖潜德育目标承载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生为本的课堂生成得到了老师的关注,它给师生带来了更多的个性教与学的空间。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利用些动态生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活化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一是在学生对着镜子哈气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瞬时的两种想法,让课堂峰回路转,精彩纷呈;也看出教师尊重知识,尊重学生的良好素养。一个哈气的动作,竟蕴藏水的两种变化,科学真是奇妙无穷。既整合、系统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深厚兴趣。二是学生在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充分关注实验原貌,如“热玻璃片上也有小水珠”,尊重学生意见,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地互动交流,在交流、碰撞中思维升化,达成目标,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细致观察,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而,课堂中教师要关照生成,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恰到好处的挖掘德育的承载点,适时给学生提供入心入脑的德性教育。

(海阳市亚沙城小学王金德, 海阳市教学研究室姜萍点评)

【教师简介】王金德,男,1995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一级教师,海阳市亚沙城小学任教,多年从事学校教学业务管理和教科研工作。曾先后执讲过省、市级科学优质课,曾获教育部?一师一优课?活动优课,先后主持承担了省、市级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被评为烟台市教学工作个人、烟台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教科院研究专家库成员。

【专家简介】姜萍,女,海阳市教学研究室科学教研员,高级教师,山东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小学科学教研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基础教育培训专家库成员,烟台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曾多次主持承担省、市级课题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期刊上发表,具有丰富的科学教研经验。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一)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 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办厂养他的,由于平时厂 里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 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 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 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三、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 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工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 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学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 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

2.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这些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极强,性格内向。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 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 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 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 3.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心灵过分脆弱、缺少爱的学生大多有点偏执,脾气或许有点“怪”,教师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也 不能硬要他们立即把怪脾气改掉。青少年有点儿孩子气是正常的, 每个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也是正常的。教师如果能以一颗宽厚真诚的 爱心去教育他们,必能便他们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 烂的阳光地带。 四、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五、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 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中小学德育教育案例(二) 分析问题: (1)家庭生活情况:父母亲每天很忙,没有多少时间与孩子相处。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没有严格的要求,造成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亲对小孩的教育缺乏耐心。 (1)通过交流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 经常找他谈心,慢慢走进他,了解他的学习、生活的情况,争取他的好感和信任,一起分析他现在的处境,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 上遇到的困惑。平时还经常给他单独辅导,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小学五年级]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长安乡八一小学杨东升 一、基本情况 李亚婷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她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李亚婷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

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李亚婷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李亚婷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李亚婷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李亚婷同学……”渐渐的,李亚婷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李亚婷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李亚婷在校的表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完整版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李亚婷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她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李亚婷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李亚婷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李亚婷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李亚婷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李亚婷同学……”渐渐的,李亚婷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李亚婷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李亚婷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12篇)

小学班主任德育案例(12篇) 爱是什么?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太阳,能让坚冰融化;爱是奇迹,能点石成金。爱别人是权利,被人爱是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既是义务,更是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持之以恒,这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篇一] 张某,男,9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母亲一齐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在学校有乱拿其他同学东西的习惯,被发现后不承认。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离婚后,没有再婚,是靠他妈妈一个人养他的,由于平时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是一个人上学、放学,中午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要求,他就开始偷拿其他同学的东西,被老师发现并进行批评教育后,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不愿意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 透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他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

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会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个案处理 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母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电话访问,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期望他承认现实,应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最后使他们理解了我的推荐。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爱护、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透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决定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真正的关心爱护,不仅仅是生活上“扶贫”,学习上“扶智”,更就应是精神上“扶志”,品行上“被德”,心理上“扶健”。有人说,对学生,能够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很难想象,一个无视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推荐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以前我对老师的认识只停留在老师上好课,学生学会知识。以为这样老师就做到尽心尽责了。但当我步入教师这个行业以后才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远比逼着孩子去背一个单词,多会做一道题更有长远的意义。只有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结,这才是老师的成功。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离婚的家庭也与日俱增。单亲孩子的增多,给学校和班级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耳孺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诚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何等重要。 一、基本情况 张一凡,10岁,是三年级的学生,是全校出名的老大难。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成绩差,各门功课测试都不及格。 三、辅导策略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接触中我发现张一凡也是有进步要求的,也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好学生,他的淘气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我在课余时间经

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张一凡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张一凡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张一凡同学……”渐渐的,张一凡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了。通过努力,张一凡成为了班级的纪律委员,并把班级的纪律管理得井井有条,由全校纪律最差的班级一路直升到全校纪律最好的班级之一。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张一凡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张一凡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还联系到他的母亲,说服她多用一些时间回来看看儿子,多关心他,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喜欢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张一凡也从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3. 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家庭里少了和睦温暖,多了训斥和打骂,或是失去了母爱,多了孤独,令张一凡的心灵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敏感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不愿与别人交往,以故意捣乱来排解心中压力以寻求一种心理平衡。面对他的这种状况,我的教育以保护孩子的脆弱易伤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钱清镇阳光小学刘根仙 一、基本情况介绍 梅某,男孩,二年级学生,两年前随父母从安徽老家来到这里。安徽人特别重男轻女:什么多子多福啊。由于他是男孩,加上他上面是两个姐姐,梅某自幼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百般呵护下长大,深受宠爱,被家人称为“小皇帝”,他要什么就有什么,什么事必须依他。加上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特别宠爱他的爷爷奶奶,他的性格变得倔强,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意志较薄弱,一碰到挫折就爱发脾气。上课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本来动作就慢,导致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 梅某的爸爸在开出租车,整天忙着生意,妈妈在上十二个小时的班,加上又是个文盲,根本就没有时间照看孩子。一到双休日,孩子就像一匹野马,四处去玩。有时,一天到晚地找不到其人。他的父母这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我与他的家长交谈时,家长无奈地向我诉苦:“这个孩子,我们也不知道如何管教,反正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只有靠你们老师了。” 二、个案分析 根据梅某同学的种种表现,我初步诊断为:自控力差,意志薄弱,学习习惯不好,行为习惯差,缺乏自信。这一切导致他不爱学习,学习成绩下降,经常无视上课纪律,行为散漫,随意讲话,而且他的这些不良行为还在日趋加剧。在他觉得这很“了不起”,有时,会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他觉得这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这是因为他离开了老家,得不到以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现在又被班上同学所排斥,这些情况造成了他对被接纳的需要或满足受到了一定的压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因此,他想方设法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是由于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无知所造成的。这也是他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情况。 一个人的意志是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梅某他不能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这是自控能力差的表现。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共篇.doc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_共10篇 范文一: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易县是省级贫困县,劳务输出已成为本县农民致富谋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子女受教育的主要经济。但同时,打工农民的子女却因此远离了父母,于是,每一所农村学校总会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而且留守学生的数量有逐渐连年上升趋势。 学生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往往较低,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学习,重养轻教,面临现代人、现代社会形态以及现代社会背景,大多还是使用过去那套“只管学生吃饱吃好、穿好穿暖,其它一并放任。”的老办法,好吃、好玩的给学生留着;天冷了或下雨了,给学生送衣、送伞;而对学生学业、行为习惯均无干预。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的,不能标本兼治。这样常常致使学生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学生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父母的关爱的不足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容易造成留守学生产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等心理病症,甚至逃学厌学,自暴自弃,沾染上不良习惯。留守儿童这些问题就像一块块厚厚的坚冰深深的嵌在学生的心中,靠学生自己本身没有能力解决,即使有别人的帮助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针对上述情况,从2011年开始,我就围绕着留守学生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经过多方面研究创新,在教育、管理、监护“留守学生”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四年级德育教育案例分析二

四年级德育教育案例分析 一、学生的自然情况 姓名:陈昕炎 性别:男 年龄:九岁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 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 陈昕炎同学今年九岁了。在家里是独生子。从小在爷爷奶奶及父母的共同关心和呵护下长大,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父母爱于面子也放松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陈昕炎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就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

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 根据陈昕炎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 2. 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我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针对他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一年的了解及教育,他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对教师尊重,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二年级德育案例分析

二年级德育案例分析 寻乌实验小学赵美玉 二年级徳育案例分析状,真是使老师哭笑不得,有时很影响课堂秩用,但它乂不是一个原则性的东西,二年级徳育案例分析吧,而小学生乂接二连三的來告状.诸如”老师,她碰了我一下老师她把我的作业本丢到地上去了” .等等,使你坐立不安,心烦??你说怎么办? 二年级徳育案例分析班主任认为:处理“告状”的态度与方法: 1°多关心孩子,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在学生向教师“告状”时,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对报告人的关切,不管他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把话说完, 教师积极地倾听,切忌边倾听边评判。通过倾听,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2。学会宽恕.教师要在教育他们宽以待人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独立地处理事情。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告状”來解决,最好是鼓励孩子说出门己的感受,教师要安慰他、开导他,帮他明白用“告状”來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 3o教育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争执教师要使他们明白用这种方式是达不到目的的, 反而会失去同学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别人的批评、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认识自身的不足。 40结合主题队会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队会活动,如“同学眼中的我” “我进步了”,“夸夸我自己”等。活动有助于孩子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良好意志品质。学生“告状”的本意,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宣泄,或者是说他需要别人注意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不加以引导,这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将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演变成心理疾病,将影响到小学生健全.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汇编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以前我对老师的认识只停留在老师上好课,学生学会知识。以为这样老师就做到尽心尽责了。但当我步入教师这个行业以后才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远比逼着孩子去背一个单词,多会做一道题更有长远的意义。只有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结,这才是老师的成功。 案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离婚的家庭也与日俱增。单亲孩子的增多,给学校和班级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耳孺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诚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何等重要。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刘某,8岁,是一年级的学生,单亲家庭,是我班的学困生。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成绩差。 三、原因分析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刘某的父母在她六岁的时候就离婚了,她和母亲一起过,母亲在她小的时候出车祸把头部撞坏了,导致大脑有问题。平时对孩子关心方式不对。总是和老师交流孩子在校情况,但很少有实际行动去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这也就让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要原因,也就造成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 四、辅导策略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班主任德育案例6篇

班主任德育案例6篇 【篇一】 从教几年来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工作。我深知自己面临的工作的繁杂,但我更清楚肩负的责任。就因为心中有对他们如对自己孩子一样的爱,再累,我总能看到希望,所以工作中我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愉快。也是在对孩子们的付出中,我第一次对工作着并快乐着有了深深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入手,利用早读课,思品课甚至专门抽出时间继续巩固。根据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在日常学习中,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逐渐养成认真听课,认真作业.下课好好休息,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它本身就是由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来完成的。社会机制尚未启动,作为老师,我们能启动的也只有家长了。只有唤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让他们与我们同步,我们的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我更是注意.我常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一旦发现他们在学习上,身体上,思想上有什么特殊情况,我总是及时、主动地和家长联系,向他们了解情况。 三、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我通过教材,生活中的琐事、阅读、班会等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教育他们在感受到家人、老师、同学对自己爱得同时学会去爱别人。让他们明白“果子大家吃才香甜!一个人好不叫好,大家都好了才叫好!”的道

理。这种教育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被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小组值日时总有同学主动来帮忙;优等生主动与学困生结对子;优异成绩的取得是同学们平时互帮互助的结果,也足以说明爱的教育已经在班里开花结果了。以上几点我认为是我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说出来与大家切磋切磋。当然我的工作中也存在不足之处,相信在学习了大家宝贵的经验后一定会有所改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再接再厉,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篇二】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承担这一重任的主要力量——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学生健康的引领者,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从毕业开始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研究着这门科学和艺术——班主任的教学和工作。说句实在话,当过班主任的教师肯定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班主任的工作实在辛苦,实在琐碎、繁杂。但是,只要是踏进了教育这番圣土的你一定会毫无怨言地热爱起这份职业,这个岗位来,当别人问起我们的职业时,我们一定会很自豪的告诉他们我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是许多人羡慕的职业,人人都说教师一年有谁都无法享受的三个月假期,尤其是和别人谈到自己的学生时,每个教师更加显得骄傲无比,因为学生值得我们去炫耀。因为学生会让我们逐渐走向成熟。让我们体会到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分析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成因,积极探索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和对策,是我们行之有效地开展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下面是我在班级教育工作实践中经历的一个故事。

小学生德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德育案例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德育案例分析 “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一、基本情况 张丽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她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张丽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她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都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都的老师。为了去除张丽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抱作业本、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张丽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张丽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张丽同学……”渐渐的,张丽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了。 2.家校沟通,促进自信。张丽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张丽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2014年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主题班会教育活动一、背景分析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我国在十月一日天安门前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我华诞,耀我国威。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幅幅画面舒展在眼前……中华民族是具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民族。自古以来,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但一些不容忽视的主客观因素严峻地制约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有人说:中国当前家庭子女缺少的不是营养、金钱,也不是家庭的爱,而是缺少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无时无刻都在给孩子灌输:要好好学习,长大找个好工作。却很少有家长会灌输孩子: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针对此种现象,结合国庆节这个时间,召开了此次班会。 二、活动意图 根据六年级的接受能力和认识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使他们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来歌颂、赞美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实施过程 此次班会由班长主持,有以下几项工作: 1.回顾辉煌历史及观看国庆节联欢晚会,感受祖国的伟大与繁

荣,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生代表ppt展示,国庆节的由来。 3.学生代表讲述几代国庆阅兵发展变化。 4.认识中国地图,通过地图指出自己的家乡。小组讨论家乡的特色,各抒己见。 5.班长激情朗诵诗歌《祖国,感谢您》,全班同学慷慨激昂,热血沸腾。 6.小组讨论“我可以为祖国做些什么?”我们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生:我们要守纪律、爱劳动、讲卫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健康成长。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锻炼体魄,勇夺奥运金牌。 生:我们要勤奋读书,考上航天大学,去研究载人飞船,让神八、神九再创第一! 生: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资源,让祖国更加美丽。 最后达到一致共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7.宣誓,完成《爱国中华从我做起倡议书》。 8.班主任寄语:今天的班会开得有声有色。看到伟大祖国这个东方巨人正在慢慢崛起,你想大声说句什么?真正的爱国不是一堂主题班会所能完全体现的,真正爱国更应该体现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没有对父母、对老师、对同学、对班级、对学校的爱,是不能谈及对祖国的爱。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描绘美好的明天吧。

小学德育工作典型案例汇编

小学德育工作典型案例 ——转化后进生的点滴感想 我班有个学生叫郭宏辉。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都有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由于他的这种表现,我曾经和他的妈妈聊过孩子的状况,不过他妈妈也对孩子无可奈何,甚至已经放弃了孩子。听到他的妈妈这么说,我也灰心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是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在我校体育课上,他参加了跳绳比赛,在最后筋疲力尽的时候,听到同学们为他加油的声音时,他没有放弃,

咬着牙努力坚持。当时的一幕让我看到了这个孩子身上也有可爱之处,他也是一个热爱集体,积极向上的孩子。我不能放弃这个孩子,我要让他慢慢的转变,成为一个人人喜爱的孩子!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问他“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同学吕烨帧跟他坐,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利用课余

德育论文案例分析

一年级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记得刚开学时的一名叫萱萱的女孩子,小小的个子。刚来时,躲在妈妈的身后,不肯放手,她那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流露出那份惊恐和不安。她不爱说话,课堂上也不发言,在学生齐读齐唱时,她仅仅默默地坐着,课间也不出去玩,仅仅静静地坐着,脸上丝毫没有笑容。 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这孩子从小胆子就小,在幼儿园时做操都不做,在家依赖性强,她的哥哥已经18岁了。有一次因为一个男生拿走了她的转笔刀,接下来她就不愿去上课,有时连饭也不吃,实在没办法。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从小性格内向、敏感、自尊心强,如果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但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 个案处理尊重她,协助她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读懂这本书。作为老师应该理解到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学习上不适合,生活上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作为班主任老师如何做好这个过渡我认为非常重要。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至到了过于敏感的水准。在学校,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我封闭。笑妍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其症结就在于自卑、自尊心强。要纠

正她的这种不良行为,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保护好她的自尊心,协助她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 1、在思想上开导她,对其实行准确的引导。 告诉她,老师和同学都很爱他。老师就是她的好朋友,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和老师说,老师会帮你的。她拼音学得不够好,就鼓励她说她很聪明,只要稍加努力,上课大声读就能够取得好成绩。同学、老师都会协助她,和她一起努力的。每次做课间操,我都会到她旁边,告诉她,其他同学也和她一样不会做,都是跟着领操的大姐姐乱做,没关系的,只要动起来就好。 2、注意多表扬,不“语罚”。 赞扬能够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的赞扬,十分厌恶那些疏远、冷落责备她的人,因为这些人不但伤害了她的自尊心,用引导代替讥讽,用表扬代替批评能够使她看到希望,增强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对她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即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她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例如,当着同学的面表扬她看图说话讲得好;课堂提问回答的真棒;真聪明,课文背诵得流利等;歌唱得真好听;广播操做得很好,每当她有一点点进步时,就给奖励一颗小红星,当她拿到第十个小红星时,终于开心地笑了,上课也能积极举手发言。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德育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德育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一) 一、基本情况 李思甜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她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面对激烈的竞争,同学们的嘲笑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李思甜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1)

附件2: 河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申报表 (2014年度) 申报单位 项目名称 项目带头人 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制 2014年1月

填表说明: 1、请详细填写表中所列各项内容,项目带头人为1人,主要贡献者最多不能超过3 人; 2、项目介绍要真实准确,写明项目实施时间、实施过程、项目措施、创新点等内容,要求观点鲜明、概括准确、论述清楚、有理有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超过500 0字; 3、内容填写一级题目为二号黑体,二级题目为三号黑体,内文为三号仿宋体; 4、申报单位、县(区)教育局、市教育局加盖公章方可参评。

主要内容是后进生的工作。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个班主任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总有一部分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家庭环境的因素,有家长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的因素。正因为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家长、老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学困生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不想学。这些孩子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二是不会学。这些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三是学习有障碍。这部分学生是属先天智力低下的特殊儿童。确定了学困生的类型,辅导时才能有的放矢,辅导学困生。 记得我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时,班里有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学生温家宝,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坐不了几分钟就动桌椅、摇头晃脑,还经常招惹周围的同学,影响别人上课;课余时间爱

2020年小学德育案例

小学德育案例 1.某同学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他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 绪,总要拿哪个人或哪件东西来出出气。上课受批评,跟老师怄气,在学校同学们有哪些不小心碰到他的时候就谁边发脾气;总而言之,就是喜欢发脾气。而且,他的脾气还有个特点,那就是怪别人不好,因而总要骂人、摔东西,把他们当成“出气筒”。比如,上课玩东西被没收了,跟老师发脾气说“小心你玻璃窗,哪天我就砸烂去”,同学扫地时,扫把不小心碰到了他的脚,就骂同学,别人反抗就动手,人人都把他当成我们班的不定时炸弹,谁惹他谁倒霉。 【分析】 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许多小学生,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冲动性较为明显,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会相互打起来,因为父母的某些做法不够合理而冲他们大喊大叫……但小学生的愤怒来得急,去得也快,比如有的小学生可能今天因为发生一些矛盾而大发雷霆,而明天两个人就可能一块儿做游戏,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表现尤其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过度的愤怒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引发犯罪或其他后果,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十分重要。 【给孩子介绍了一些方法】 由于愤怒常常是突发性的情绪反应,在所有的情绪控制中,愤怒的控制是最难做到的,即使成人也会有“勃然大怒”的时候。但是,愤怒和其他情绪反应一样也是可以控制的。 1.情境转移法。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们要尽量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他发怒。 比如,可以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或者和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 2.理智制怒法。当你动怒时,最好先想想以下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我为什么生气?这事或这人值不值得我生气?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对我有什么好处?可以在即将动怒时对自己下命令:不要生气!坚持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两分钟都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用理智来控制发怒的情绪反应。 3.评价推迟法。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当时使你感到“怒不可遏”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到已经不那么值得生气了。因此,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要生气时,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 4.情感宣泄法。如果有的事情或人有充足的理由使我们发怒,这种情况下不妨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你就会发现心里会爽快一点儿。也可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去打沙袋,或去跳健美操,都能减少愤怒对自身的伤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不可在情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