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政治经济学 第七章

第二篇社会生产总过程

第七章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收入分配中的重要范畴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世界上曾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material product system);另一种是“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简称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两大体系产生的现实经济基础不同。MPS产生于计划经济土壤,SNA产生于市场经济土壤。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MPS核算范围过窄,核算范围限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物质性服务比如交通运输和商业,即不包括非物质性服务, 比如医疗养老、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服务等。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规模。

MPS侧重于生产环节的核算,侧重于国内经济活动的核算,对资金运动状况,对分配和使用状况、对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不力,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中宏观经济管理对核算的要求。

MPS体系的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

SNA体系的核心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

二、MPS中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NI:National income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净产品。

实物形式: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即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的全部消费资料和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价值形式: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的价值。V+m 即:社会总产值—C

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供销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也称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值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

三、SNA 国民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实物形式:物质资料、劳务

价值形式:物质生产部门的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净收益+固定资产折旧

价值构成:C2+V+m

计算的部门:除狭义国民收入涉及到的物质生产部门外,还包括服务业、公用事业、金融业、科教文卫、国家机关、国防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生产总值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收入),相对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

四、SNA 国内生产总值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或地区)领土上,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包括外国公民(居民)在本国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增加值(收入)。

GNP和GDP相同点

(1)GDP、GNP只包括最终产品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最终产品:是指在核算期内不需要再继续加工、直接可供社会投资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2)计入GDP、GNP的最终产品中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非生产性劳务。

(3)GNP、GDP中包含折旧费。

折旧是对原有固定资本存量消耗的补偿。折旧可以反映固定资本的更新速度,国民生产总值中包含折旧费,可以反映技术进步的程度。

(4)计入一定时期的GNP、GDP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必须是该期所生产的。

GNP和GDP的联系

GNP=GDP+ 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或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或收入

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所创造的价值或收入

即GDP=GNP —国外要素净收入

GNP与GDP的区别

GNP以公民为原则来计算,GDP以国土为原则计算。

五、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

1、生产法(部门法)

从生产角度考察,GDP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各部门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在计算各行业的GDP时,应采用增值法。一个企业的增值是该企业销售产品所得收益和它为了使用别的企业的产品作为中间产品而支付的款项之间的差额。

计算公式:

国内生产总值=各部门增值的总和=农业和采矿业的增值+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增值+交通和公用事业、批发和零售商业、金融保险和不动产、劳务、政府的增值

2、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从使用角度考察,GDP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厂商、政府和国外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总额。按市场价格计算。

其计算公式:

GDP=C+I+G+(X-M)

3、收入法

从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创造收入的角度计算GDP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为:

GDP(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为什么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

包括这部分转移价值,是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是从固定资产中游离出来作为折旧进入成本的,记入成本中的折旧也作为折旧基金被提出来用于新的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企业的资金循环运动,而不是像其他成本一样消耗完毕,从这个角度讲,它类似于作为增加值的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

生产税净额:是指各部门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一是销售税金,二是进成本的税,指国家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活动而征收的税金。三是各种附加和规费。

生产补贴是政府为控制价格又要扶持生产而支付给某些部门的补贴,包括粮食企业的价格补贴和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相当于负税。

六、实际GDP和名义GDP

名义GDP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引起名义GDP变化的有两个因素:

(1)商品和劳务实际产出量的变化;

(2)市场价格的变化。

实际GDP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GDP。

GDP指标的缺陷及其校正

(1)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成本。

(2)GDP不能反映环境污染和生态状况。

(3)GDP不能全面地反映整体经济活动。

(4)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世界银行于1997年提出用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国民财富。

绿色GDP:是指名义GDP中扣除各种自然资本消耗之后,再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

绿色GDP可用下式表示:绿色GDP=GDP-GDP1-GDP2-GDP3

七、国民净产值NNP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新创造的价值。

它表示经济社会在补偿了固定资本存量损耗以后所生产的净产品总值。是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净值。NNP=GNP—折旧=工资+间接税净额+利息+利润+地租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

八、SNA中的国民收入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才能、土地等)通过提供服务所获得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总和。

计算国民收入时为何要减去间接税净额

国民生产净值是根据购买者支付的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则应反映企业真正的收入。企业把间接税的支出附加在成本之上,在产品销售中转移出去,消费者购买时的支付价格包含了间接税。间接税虽由企业交纳,但并不由企业负担。此外,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可以视为负税,从间接税中扣除。国民收入的增长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国民消费水平的决定因素,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按人均计算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实际上包含三个主要层次,即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其中再分配过程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步骤、方面或层次。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领域: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中、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的。

(针对广义的国民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为例

(一)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国有企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为三个部分:

1、以税金(间接税)和利润的形式按承包的数额,按期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发展企业生产,举办集体福利和职工奖励;

3、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的劳动收入。

(二)在实行股份制的国有企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为四个部分:

1、以税金的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按公司章程规定提留各种公积金、公益金,用于生产经营发展、职工福利和储备;

3、作为分红基金,由公司按股份投资比例进行分红;

4、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的劳动收入。

(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作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以合作事业基金形式上交主管部门和集资单位,用于发展本部门和本集资单位的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事业;

3、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职工等;

4、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个人,用于满足其生活需要。

(四)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本上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农民承包集体土地发展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产品,以承包户为单位进行初次分配。

1、承包户按期限按承包合同预先确定的国家税金和集体提留数额上缴给国家和集体。

2、剩余下的部分全部归自己所有。

(五)个体经济所创造的国民收入:

1、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剩下的归自己所有。

2、一部分用来满足家庭消费需要,另一部分作为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

(六)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私营企业,它们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

1、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

2、以工资形式作为雇工的劳动报酬;

3、剩下的是企业主的利润,归企业主所有。

(七)在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中,在上缴各种税金和支付雇工的工资后,余下的利润归中外企业主所得。

经初次分配,国民收入NI分为三种原始收入

①政府收入:税收以及凭国有产权获得的收入如企业上交利润、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即财政收入;

②企业收入:

企业利润=销售收入—成本—税收—上交利润。企业利润+政府补贴(再分配时获得)=企业可支配收入

企业可支配收入又分为三块:扩大再生产基金,福利基金,(发给职工的)奖励基金。

③个人收入:个人提供劳动、其他生产要素而以工资、利息、利润、经营所得等其他劳动报酬形式形成的收入。

个人收入+由政府或企业获得的转移支付(再分配中)=个人可支配收入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领域: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一)进行再分配的必要性

①是实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政府需要保卫国家,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各种公共产品,这些活动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必须通过再分配来提供资金支持。

②是政府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再分配、调控总需求,使经济平稳运行。

③是发展基础产业、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的需求,通过再分配,对这些部门和地区直接投资,使社会生产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

④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这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实现。

⑤是调节个人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强调公平)。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和形式

①国家预算。

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家财政机关把物质、非物质生产部门各企业上缴的税金、利润集中起来,加上再分配阶段的直接税收入等,形成国家财政收入,再以预算支出的形式,用于投资、拨款、援助等。

②银行信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贷是一种资金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银行等信贷机构通过存款吸收社会闲置资金,通过贷款把资金借给有关的单位和个人,这就起到了资金再分配的作用。

同时,银行的存贷款需要支付利息。利息是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通过信贷活动和存款、贷款利率的规定,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银行、企业和个人之间进行再分配。

③价格杠杆。

商品价格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有关当事人的收入分配。

三、第三次分配

除了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之外,慈善公益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的捐助活动,将一些人的财产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了另一些人手中,客观上起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而,被称为第三次分配。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分配的一般特点

1、国民收入分配的实现形式多元化。

2、国民收入分配主导原则市场化。

3、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明晰化。

五、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

积累基金分为:

①扩大再生产基金;②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③社会后备基金。

消费基金分为:

①国家管理基金;②文教卫生科学基金;③社会保障基金;④劳动者的报酬基金。

①②③是社会消费基金。

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它们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积累和消费间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1、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状况相适应,保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2、兼顾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确定合适的积累率并依据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

3、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增长必须与物质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4、必须安排好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一、效率与分配的关系

效率:是指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率。

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的节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消耗的减少,同时,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效率是指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在不同的用途之间或不同的使用者之间的分配方式。

效率是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效率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生产前要素的配置;

②生产中要素的使用;

③生产后要素报酬的分配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

分配对效率的影响

有效的分配制度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1)分配以市场为导向;

(2)要有一个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消除市场中的各种垄断因素,使各种要素充分流动;

(3)要素的报酬由市场决定,不仅反映要素的贡献,还反映要素稀缺程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作为生产者和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引导着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

二、公平与分配的关系

公平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

对经济公平的含义有不同理解。

(1)福利公平与收入公平。一些经济学家指出,收入分配不等于福利分配,而只是它的一部分,福利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

(2)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

经济公平衡量的标准是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

三、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和公平存在矛盾。

分配中的效率要求分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因此,效率和公平存在矛盾。

这种矛盾是由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效率,就必须给生产要素所有者以相应报酬,而人们占有要素状况是不一样的,根据要素供给分配收入,人们的收入必然有差别。如果取消或缩小这种差别,必然会损害效率。

2、在效率优先的条件下兼顾公平。

公平必须以经济发展、尤其是效率的提高为条件。应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公平。只有效率提高了,才会为实现公平提供物质基础。效率优先并不意味着不要公平,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尽可能实现公平,让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中。

3、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协调两者的关系。

4、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

2018年电大《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答案

最新电大《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 考试说明:《政治经济学》形考共有5个任务: 任务1和2是客观题,任务3、任务4、任务5是论述题。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01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政治经济学是()。 A. 原初的社会科学 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和经济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生产方式 4. 生产关系是指()。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 由抽象到具体是()。 A. 由理论到实践 B. 由一般到特殊 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 由宏观到微观 6. 矛盾分析是为()。 A. 调和矛盾 B. 揭示矛盾 C. 解决矛盾 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A. 现实是什么 B. 将来是什么 C. 过去是什么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8. 政治经济学是()。 A. 社会科学的皇后 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门社会科学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9. 经济学家应该()。 A. 认识世界 B. 改造世界 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多重目的 B. 掌握知识 C. 获得必修学分 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 商品的二重性是( C)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交换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使用价值 D. 费用和效用 12. 商品是(A )。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经济思想史提纲1

外国经济思想历史教学纲领 导言 1.经济思想史的概念涵义。经济思想,即较有系统的经济观点和理论。它总是历史地和某些特定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条件相适应而产生、形成和发展。当社会条件随时间的变化而转移时,经济思想也就有了相应的变化。从时间和发展的角度看,经济思想由古至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即经济思想史。 经济思想史作为—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是随着经济理论在西方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出现之后而逐步形成的。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因此,经济思想史所研究和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关于近代和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思想和学说。 2.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 (1)萌芽及早期经济思想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系统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出现阶段:15世纪末从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和学说开始。 (3)政治经济学正式成为系统的独立学科阶段:18世纪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为标志,直到现代。 (4)经济思想和政治经济学说的分化阶段:19世纪30–40年代之后。 (5)当代经济思想阶段:20世纪30–40年代以后直至当前。 3、经济思想史的性质关于系统的经济思想或理论的历史性科学。 件学科。 4.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阐述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或居支配地位的经济观点思想、经济学说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历史。

第一讲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1、古代希腊思想家对价值的认识2、古代罗马思想家对奴隶制庄园经营的论述3、西欧中世纪阿奎那的经济思想4、异教和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5、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关于货币和高利贷的论述。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一、概述 二、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三、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四、亚里斯多德的经济思想 第二节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 一、概述 二、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 三、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 第三节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一、概述 二、法典、条例和农书 三、阿奎那的经济思想 四、异教和农民起义的经济要求 五、奥雷斯姆和莫利诺斯的经济思想 第二讲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发展阶段、英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和特点、法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和特点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它产生于15世纪,流行于16、17世纪,从17世纪下半期起开始瓦解。 主要教学内容: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 二、重商主义的特点和基本经济观点 重商主义的特点。重商主义的基本经济思想。对重商主义基本的经济思想的评价。 三、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经济思想。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的经济思想。法国早期重商主义代表孟克列钦的经济学说。

《政治经济学》作业题,附答案.

第一章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 第二章商品 1、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

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与价值相背离。 2、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 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2)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这是因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过去;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2016电大《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2016电大《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政治经济学》形考共有5个任务,任务1和2是客观题,任务3、任务4、任务5是论述题。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政治经济学是(D)。 A.原初的社会科学 B.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D)。 A.阶级性 B.科学性 C.实践性 D.以上各项都正确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A.政治和经济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4.生产关系是指(D)。 A.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人与自然的关系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由抽象到具体是(C)。 A.由理论到实践 B.由一般到特殊

C.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由宏观到微观 6.矛盾分析是为(C)。 A.调和矛盾 B.揭示矛盾 C.解决矛盾 D.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D)。 A.现实是什么 B.将来是什么 C.过去是什么 D.以上各项都包括 8.政治经济学是(D)。 A.社会科学的皇后 B.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一门社会科学 D.以上各项都包括 9.经济学家应该(D)。 A.认识世界 B.改造世界 C.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A)。 A.多重目的 B.掌握知识 C.获得必修学分 D.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商品的二重性是(C)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交换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使用价值

马原混合式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混合式课堂教学大纲 Marxlism 总教学时:(34)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是从整体上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要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等几门课程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的共同任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在这些课程中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为学生正确学习和理解其他政治理论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四、教学形式和学时分配

政治经济学第7章复习题答案

第七章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单个资本 单个资本是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组成部分。每一单个资本只是社会总资本中一个独立的、可以说赋有个体生命的部分。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的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单个资本的形态变化和周转,是社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就是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亦称社会总资本。 两大部类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再生产的时候,运用理论上高度抽象的方法,用社会总产品概念反映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II)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两大部类划分是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所作的高度抽象,这种分类使生产与消费、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等社会生产的基本比例关系变得简洁明了。 三次产业 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产业可以分为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 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 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如运输、通讯、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其优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能覆盖包括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的服务生产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发展状况有全面和综合的反映,并有助于我们通过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各自的比重的变化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 卖方市场 从构成交换关系的供求矛盾考察市场,可知供求的经常性的不一致无非就是两种状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依照供求矛盾的展开形式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两种基本的形态: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卖方市场指因产品短缺而求大于供的市场形势,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或者是市场价格自由上涨,或者是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乃至对要素和产品实行配给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协调。卖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是比较困难的,企业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场需求、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的动力,社会缺乏活跃的微观经济基础。 买方市场 从构成交换关系的供求矛盾考察市场,可知供求的经常性的不一致无非就是两种状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依照供求矛盾的展开形式可以把市场划分为两种基本的形态: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政治经济学》形考作业任务01-05

01任务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政治经济学是()。 A. 原初的社会科学 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和经济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生产方式 4. 生产关系是指()。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 由抽象到具体是()。 A. 由理论到实践 B. 由一般到特殊 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 由宏观到微观 6. 矛盾分析是为()。 A. 调和矛盾 B. 揭示矛盾 C. 解决矛盾 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A. 现实是什么 B. 将来是什么 C. 过去是什么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8. 政治经济学是()。 A. 社会科学的皇后 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门社会科学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9. 经济学家应该()。 A. 认识世界 B. 改造世界 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多重目的 B. 掌握知识 C. 获得必修学分 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 商品的二重性是( C)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交换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使用价值 D. 费用和效用 12. 商品是(A )。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 价值是()。 A.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 交换价值的基础 C. 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14. 劳动二重性是指()。

政治经济学01任务02任务参考答案(供参考)

01任务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政治经济学是()。 A. 原初的社会科学 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和经济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生产方式 4. 生产关系是指()。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 由抽象到具体是()。 A. 由理论到实践

B. 由一般到特殊 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 由宏观到微观 6. 矛盾分析是为()。 A. 调和矛盾 B. 揭示矛盾 C. 解决矛盾 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A. 现实是什么 B. 将来是什么 C. 过去是什么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8. 政治经济学是()。 A. 社会科学的皇后 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门社会科学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9. 经济学家应该()。 A. 认识世界 B. 改造世界 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多重目的

B. 掌握知识 C. 获得必修学分 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 商品的二重性是()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交换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使用价值 D. 费用和效用 12. 商品是()。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 价值是()。 A.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 交换价值的基础 C. 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14. 劳动二重性是指()。 A. 死劳动和活劳动 B.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 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15.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A. 成正比

期末总结

第一讲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范围、方法 (一)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1.(生产关系)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主义的产生(第四讲)、性质(第五讲)、基本运行(五六讲)、发展趋势(第七讲) 2.在历史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二)理论方法基础:社会经济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二者是不对等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生产关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减轻“分娩的阵痛”。 二、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 1.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 2.物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存在于人——劳动者身上的能力 社会生产力:以某种形式,把劳动者结合在一起 3.劳动要和物质结合才能形成生产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 (二)生产关系:经济活动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权利关系(包含利益) 1.狭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ownership) 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注意:只是生产资料的归属,不包括消费品。 比如说,在公有制的社会中,生产资料是共有的,但消费资料可能是私有的 2.广义的生产关系还包括:各种的产权(property rights)关系 所有、占有、支配、使用 产权是无处不在的 所有权是特殊的、核心的产权。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何决定?劳动组织方式的变化 三、经济制度、经济机制和经济体制

政治经济学 题库 第七章 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答案

第七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 3、2、 4、3、3、3、3、4、3、3、2、3、2、2、1、4、1、3、3、1、3、2、3、1、2。 三、多项选择题 ①④⑤②⑤①②③④①②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④⑤②③④⑤①③ 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③⑤③④①②③④⑤①③⑤①③⑤①④⑤ ①③④⑤①②③④①②⑤①③④⑤①②③⑤③④⑤①③④⑤②③ 四、简答题 1.答:(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但在表面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 (2)两者的关系是: ①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②剩余价值和利润,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来源上都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③剩余价值和利润在数量上是一致的。 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歪曲了剩余价值在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答: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区别在于:(1)它们的构成不同。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的转移价值、可变资本的补偿价值和剩余的价值,或者说是由成本价格加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则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2)它们在数量上不等。由于大多数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或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它们所得的平均利润必然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相等,从而使这些部门商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之间发生偏离。(3)生产价格和价值有不同的变动规律。商品的价值只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生产价格的变动则除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价值变动的影响外,还要受平均利润率变动的影响。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不违背或否定价值规律。 3.答:(1)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商业利润。表面上看,商业利润好像产生于流通,是贱买贵卖的结果。实际上,商业利润是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是因为商业资本家承担了为产业资本家推销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产业资本家转让一部分剩余价值是通过购销差价的形式实现的。产业资本家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商业资本家正是通过这种价格差额获得商业利润的。 (3)商业利润的多少同样要受平均利润率规律支配。通过商业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的自由转移,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和产业资本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使商业资本获得平均利润。 (4)商业资本家之所以能以商业利润的形式占有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于剥削了商业职工的剩余劳动。商业职工和产业工人一样是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 4.答:(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平均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尽管有些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不相等的,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假象的分析,平均利润是利润的转化形式,而利润又是剩余价值的转化

政治经济学(A) 试题01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 B ) A.经济体制 B.生产关系 C.经济运行机制 D.生产力 2.在特定社会形态和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 )A.基本经济规律 B.特有经济规律 C.共有经济规律 D.商品经济规律 3.商品的价值是由( D ) A.个别劳动创造的B.私人劳动创造的 C.具体劳动创造的D.抽象劳动创造的 4.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B ) A.金融业B.农业 C.工业 D.旅游业 5.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通过( B )A.商品的生产B.商品的交换 C.商品的分配D.商品的消费 6.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A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无法测定 7.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条件是价格( D ) A.长久保持不变 B.与价值完全一致 C.长时间大幅背离价值D.随供求变化而变动 8.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D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 B.前者转移价值,后者也转移价值 C.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 D.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9.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C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10.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剥削,是因为从工资的形式上看不到( C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B.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C.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区别 11.由于技术进步引起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是( C ) A.有形损耗 B.由使用引起的损耗 C.精神损耗 D.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损耗 12.资本周转速度( A ) A.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B.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C.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13.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 C )

政治经济学第六讲

政治经济学 第六讲社会总资本运行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基本内容 1、社会总资本的构成 (1)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区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当资本作为独立地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活动来发挥资本的职能作用时,就是个别资本。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总资本。 从消费结构看: 个别资本运行只有生产消费 社会总资本运行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从流通性质看: 个别资本运行只有预付资本流通 社会总资本运行包括预付资本流通和m流通 从流通范围看: 个别资本运行只有资本流通 社会总资本运行包括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 具备两个条件: 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售出实现价值补偿 耗费A和PM必须得到物质补偿 两种形式的补偿互相制约 (3)社会总产品的双重构成 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看,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整个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看,可以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 2、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1)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 = 6000 ①②9000 –Ⅱ2000c + 500v + 500m = 3000 ②③ (2)三大交换关系 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 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3)实现条件 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额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 用公式表示就是: Ⅰ(v+m)=Ⅱc 派生公式: Ⅰ(c+v+m)=Ⅰc + Ⅱc Ⅱ(c+v+m)=Ⅰ(v+m) + Ⅱ(v+m) 3、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1)前提条件 第Ⅰ部类除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外,还应有一个余额,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 Ⅰ(v + m)>Ⅱc 第Ⅱ部类除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消费资料外,还应有一个余额,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 Ⅱ(c + m - mx)>Ⅰ(v + mx)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第八章市场经济体制 ⒈解释下列概念 资源稀缺性:资源是指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而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种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一切时代和社会。 资源配置:由于资源的稀缺性,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对资源的不同用途和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就是资源配置。 计划调节: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计划机制。计划机制包括计划的制定、计划的实现形式和宏观计划调节等。计划根据社会资源按比例配置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便是计划调节。 市场调节: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客观联系,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和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机制叫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便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实质就是价值规律调节。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的经济,市场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必须具有对交换客体的直接占有、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第二,必须具备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第三,必须具有获取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权利。第四,市场主体之间相互让渡对占有物的使用、支配和处置的权利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下进行的。 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是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联系性和开放性。 宏观调控:现代市场经济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运行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补充市场调节的不足,在于对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和后果进行必要的干预和引导,而不是取代或取消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管理。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市场一样,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方式没有姓“社”姓“资”的社会制度属性的区别。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或一般性。这不意味着市场经济所服务的社会制度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也不意味着市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独立存在的,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之下并同该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指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中表现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政冶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经济规律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节约、精打细算;有时是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有时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有时还可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的。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是另外的含义。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在希腊文中,经济学就是由“oukoc”(家庭)和“nomoc”(规划、管理)两个词组成的。嗣后,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写了一本《政治学》,其中有经济部分。该书第一篇讨论的是治家问题。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的。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谁?是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不是指与经济相区别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类的含义,而是“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意思。因此,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它突破了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范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即国民经济中。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政治经济学试题 第一章导论 二、单项选择题 ⒈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①分配关系②消费关系③生产关系④交换关系 ⒉生产资料是指() ①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③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④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 ⒊社会生产方式是()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④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⒋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社会生产力包括() 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②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 ③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⒌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①价值规律②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③剩余价值规律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⒍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 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②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④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多项选择题 1.物质资料生产()()()()() ①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是生产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 ④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 ⑤它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 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如下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发展和进步()()()()() 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劳动资料的革新 ③自然资源的开发④新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

⑤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包括社会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③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之上 ④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⑤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①认识它②利用它③限制它④发现它⑤创造它 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 ③前者的发展会引起后者的部分质变,到一定阶段引起后者的根本变革 ④前者的发展状况决定后者可能变化的程度 ⑤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关系②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

《政治经济学》01任务02任务参考答案

01任务 欧阳学文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政治经济学是()。 A. 原初的社会科学 B.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 C. 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学 D. 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实践性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政治和经济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生产方式 4. 生产关系是指()。 A.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B. 人与人的自然关系 C. 人与自然的关系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5. 由抽象到具体是()。 A. 由理论到实践 B. 由一般到特殊 C. 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D. 由宏观到微观 6. 矛盾分析是为()。 A. 调和矛盾 B. 揭示矛盾 C. 解决矛盾 D. 把矛盾双方对立起来 7.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A. 现实是什么 B. 将来是什么 C. 过去是什么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8. 政治经济学是()。 A. 社会科学的皇后 B.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门社会科学 D. 以上各项都包括 9. 经济学家应该()。 A. 认识世界 B. 改造世界 C. 既认识又改造世界 D. 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10.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A. 多重目的 B. 掌握知识 C. 获得必修学分

D. 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11. 商品的二重性是() A.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 交换价值和价值 C. 价值和使用价值 D. 费用和效用 12. 商品是()。 A.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B. 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物品 C.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D. 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13. 价值是()。 A.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B. 交换价值的基础 C. 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14. 劳动二重性是指()。 A. 死劳动和活劳动

《宏观经济学》第六讲:IS-LM-BP模型解析

《宏观经济学》第六讲:IS-LM-BP模型解析

第六讲开放经济的三重均衡——IS-LM-BP模型 第一节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一、国际贸易的主要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又名《国富论》。 理论背景: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财富的积累必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分工。 基本思想: 各国按照各自有利条件(绝对成本低)进行分工和交换。每个国家都应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出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那些在生产技术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举例: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的情形下,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最终两国享有的产品总量都有所增加。 各国的成本情况如下(成本用每单位产品所用工时数计算) 呢绒 葡萄酒 英国 葡萄牙30 40 40 30 设英国和葡萄牙各自的劳动总人时为70。 没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情形下的产量与消费量:

呢绒葡萄酒 英国葡萄牙1单位 1单位 1单位 1单位 有国际分工情形下的产量: 呢绒葡萄酒 英国葡萄牙2.33单 位 0单位 0单位 2.33单 位 有国际贸易情形下的消费量(假定贸易条件是1单位呢绒交换1单位葡萄酒): 呢绒葡萄酒 英国葡萄牙1.33单 位 1单位 1单位 1.33单 位 由此看来,英国生产呢绒的成本低于葡萄牙。这样,英国只生产呢绒,葡萄牙只生产葡萄酒,英国进口葡萄酒出口呢绒,葡萄牙进口呢绒出口葡萄酒,双方进行国际贸易,都是有利的。 政策主张:根据这一理论,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