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早期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七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丛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尘塞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向学生解释一些农业生产现象,阐释一些农业生产名词,剖析一些农业生产问题。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难点

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表格进行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形象,避免枯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经济发展的过程,以图示法演示相关图片。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预先查找能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生产工具,并了解其用途。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

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片断(音乐、视频均可)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这段戏曲吗?

回答:(齐声)喜欢。

过渡:我留意到其中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唱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唱词不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及“历史纵横”。

问题情境1:请说出与中国古代农业有关的神话传说。

师生互动:神农氏的传说等(学生充分发挥)。

多媒体展示资料及神农氏插图:

《庄子?盗跖篇》日:“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易?系辞下》日:“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过程评价:中国古史中的“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产生时的人物。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原始农业最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

(板书)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过渡: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原始农业产生后,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是什么时候定型的?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板书)1.刀耕火种

问题情境2:有谁知道成语“刀耕火种”的意思吗?

师生互动:刀耕火种指的是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亦泛指原始农业的耕种方法。

过渡:那么,古代山地的耕种方法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考察一番。请大家看大屏幕的图片。

云南独龙族人在砍伐森林,准备火耕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回答:这两幅图片再现了古代刀耕火种的情景。即古代人先用石斧之类的工具砍伐树木,清除山地上的杂草,然后把砍下来的树木、杂草进行焚烧。最后,人们就在清理出来的山地上播种。

总结:不错,是这样。人们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所要面临的就是土地的选择。

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种植两三年之后就要另觅

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

这种情况在中国古史传说中得到印证。相传“烈山氏之子日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就是放火烧山,“柱”实际上是挖洞点种的尖头木棒——后来发展为木耒。这正是原始农业中两个相互连接的主要作业,不过被传说人格化了。

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随着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了所谓的“石器锄耕”或“耜耕”阶段。

(板书)2.石器锄耕

多媒体展示图片:

云南贡山独龙族使用的双尖木耒骨耜

耒、耜就是我们祖先在“耜耕”阶段用于松土的农具。耒就是削尖的木棒,后来发展为双尖的木叉,再后来单尖的耒又发展为一种形状类似于铁铲的木耜,接着又有了和石耜。

问题情境3:“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有什么优点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耜耕”相对于“刀耕火种”的明显优点是土地挖得深一些,土翻得松一些,栽种的粮食收成好一些,山地耕种利用时间长一些。尽管如此,“耜耕”也没有解决人们不断迁徙、寻找

新土地耕种的问题。

问题情境4:什么时候人们不必四处迁徙寻找新的土地耕种呢?为什么?

回答:到商周时期,出现了比木石农具坚硬的青铜农具,农业生产水平开始得到提高。虽然青铜农具在农业上应用还很少,但由于人们懂得了施肥技术,因此肥沃的土地可以连续耕作,贫瘠的土地也可以在休耕一两年后轮耕。

同时人们还掌握了灌溉、除草和灭虫等技术,农作物种类也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走向定居。

过渡:但是,石器锄耕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很快就被铁犁牛耕所取代,那么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板书)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板书)1.铁犁牛耕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牛耕技术也是在春秋末期出现的,战国时期开始推广,也就是说铁犁牛耕技术在我国已有两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问题情境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教师逐步展示表格内容)

西汉耦犁二牛一人

耧车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隋唐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方便又轻巧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

图1铁犁图2耦犁

图3耧车图4曲辕犁

问题情境6: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农业有什么重大意义?

师生互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它使古代人们有能力耕种更多的土地,能提高土地的产量。

多媒体课件展示:

耕作方式特点

刀耕火种从简单模仿到认为放火烧荒后播种

由于地力下降不得不经常迁徙

石器锄耕时代耒耜发明,但缺少化肥、中耕和灌溉,仍需迁徙

商周时期农耕中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经懂得灌

溉、除草、沤肥、治虫等技术

出现连续耕种和休耕

铁犁牛耕阶段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推广

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板书)2.耕作技术进步

问题情境7: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教师逐步展示表格内容)

时期耕作方法特点春秋战国垄作法

西汉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耕作方法。

图1 代田法图2 区田法

(板书)3.灌溉水平提高

问题情境8: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教师逐步展示表格内容)

时间工程或工具

战国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

曹魏翻车

唐朝筒车

宋朝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播放介绍《都江堰》的视频资料。

自主学习: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灌溉工具。

图1 翻车图2 筒车

图3 高转筒车图4 风力水车(板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问题情境9: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师生互动:

第一组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第二组问题: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第三组问题: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

师生互动:

第一组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

合作学习:①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②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过程评价: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

合作探究:教材指出“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否意味着“小农经济”等同于“自然经济”?

合作学习: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

不是为满足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自然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由于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因而可以同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联系,曾经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存在。自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

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③自然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而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由上述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概念与特征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两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与商品经济联系逐渐加深。

过程评价:由此,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原始落后,农耕通过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袋济。但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属于自然经济。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两者出现了交集。

③法国大革命后的小农经济、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小农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都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富农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场相联系。但由于它经营规模小,相对于资本主义大农场而言,故叫小农经济。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小农经济被集体农庄所取代。在中国,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④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所以,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中国的农民仍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小农经济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小农经济。它和传统意义上处于封闭状态的小农经济大相径庭。当今的农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其社会化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实践中,我国正在探索社会组织与农户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国家提出了加强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的政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

小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与否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师生互动:

第二组问题:小农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合作学习:

1.(秦汉以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不仅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也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发展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④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师生互动:

第三组问题: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小农经济为什么发展又极为艰难?

合作学习:①小农经济适应古代中国的国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模式。因为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能够能动地去改造自然,而且个体农民自身的经济力量薄弱,扩大生产规模不太可能,一般也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人劳动力和改进生产技术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一家的生计问题。这些都j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又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所以受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植,小农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②但是,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剥削加重,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又使小农经济举步维艰。

过程评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也成为中国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小农经济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因素。

拓展探究:小农经济在中国存在了数千年,时至今日,小农经济是否对现在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我们当今的经济发展来讲是利还是弊?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它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学案导学) 长沙市十一中谢征 学情分析 1.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本结合学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之后老师把学案收上来检查,提取典型案例,拍照后并入教师制作的课件。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史概况,但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线索不太明晰,教师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形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认知障碍点: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城市,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不多,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时难于对本课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示看书(P4——P7),划记要点(10分钟) (设计思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与高考考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制学案,把学案

第1课 古代埃及 教案

第1课古代埃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古代埃及地图,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2)知道古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及其专制统治;知道法老的相关知识。 (3)了解金字塔修建的原因、特点以及金字塔建造中体现出的古埃及人民智慧;通过了解金字塔折射出的社会结构,掌握古埃及的阶级状况。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金字塔”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埃及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通过学习法老的统治,掌握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培养认识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古埃及史,认识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感受古埃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2)通过了解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认识统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和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体会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教学重点 法老的统治;金字塔。 教学难点 通过对金字塔的学习,认识和理解金字塔折射出的上古时代埃及的阶级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网络,查阅古埃及概况、了解尼罗河风光,搜集卡纳克神庙的图片、金字塔图片,以及狮身人面像的神话传说等,力图了解储备更多的古埃及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查阅尼罗河风光、美丽的金字塔、卡纳克神庙,搜集与占埃及有关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情境导入:[讲故事——法老魔咒之谜(《图坦卡蒙的诅咒》),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讲故事既能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有谁愿意讲一讲古埃及的故事法老魔咒之谜。 生:在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墓志铭:“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数十年来,所谓的“法老咒语”越传越神秘,不仅令盗墓者望而却步,而且令很多考古学者和观光客心存疑虑。l999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哥特哈德·克拉默在木乃伊身上发现了足以致命的细菌孢子,它在木乃伊身上可以寄居繁殖长达数个世纪之久。埃及古文物协会秘书长:考古学权威扎西·哈瓦斯博士认为,法老陵墓中充满着一种可以致癌的氡气。经过检测,哈瓦斯发现,尼罗河谷诸法老陵墓的石灰墙内普遍充满了一种叫作氡的有害气体,而医学专家早有定论,氡气可以致癌,也许这正是导致部分考古人员患病的诱因!哈瓦斯公布了检测结果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的科研人员对5座尚未挖掘的陵墓作了进一步气体探测,以便将氡气的危害降至最低。依仗科学这把利器,一个个法老“魔咒”正被哈瓦斯逐个破除。 师:法老是古埃及的国王,法老是如何统治埃及的?而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又应如何认识和评价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古代埃及。 讲授新课: 一、发现古埃及史 1.位于埃及境内的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而古希腊历史学家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请你说说理由有哪些。 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终年干旱少雨,所幸尼罗河纵贯全境,在浩瀚的沙漠中辟出一条狭长的绿洲,而尼罗河流域的居民利用河水涨落的规律,开垦荒地,引水灌田,使尼罗河沿岸变成地中海区域的谷仓,造就了繁荣的古代文明。故古希腊历史学家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明白古埃及文明属于大河流域文明。) 2.古埃及文明是如何消失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1)公元前6世纪始,古埃及文明因外族的不断入侵而衰亡,记载古埃及历史的文字工具——象形文字的识读方法失传,致使古埃及文明史一度湮没无闻。(2)1799年,法国士兵在一个叫罗塞塔的村落旁偶然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陌生的文字。(3)后来,法国文字学家商博良凭借渊博的语言学知识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破解了碑上的象形文字。(4)19世纪,欧洲古文字学家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考古学家不断发掘出古代遗址和文字史料,为现代人认识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必要条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内容】 (人教2003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二教材的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与学生已学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所联系,也为学生学习必修二的第一单元以及后续内容,如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做出铺垫。本课内容包含三个子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 【学情分析】 5班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政治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历史时空和历史常识的把握,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但学生对于史料的解读以及运用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史料,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运用能力,努力做到以生为主,把思考探索交给学生,辅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探讨它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基本特征,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农民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第一课_发达的古代农业(1)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注: 凡是本文中标有此★符号,就是为了“刻意强调”。后面课文解读就不特别说明。 标题信息: 1、时间—古代(原始社会——1840年) 2、内容:古代农业 3、对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评价,是指同一时期相对中国以外的地区,农业的发展程度相比较而言。 温馨提示:农业发展史的探究,主要从以下九点展开:①农作物种类②农具革新③耕作技术④耕作制度⑤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⑥经营方式⑦社会环境⑧农业政策⑨土地制度。本课主要探究①——⑥点。⑦⑧⑨三点在第四课讲解。 教材原文: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一耒耜(lěi sì释义: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也用作农具的统称。),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教材里的这段文字从两个方面解读: 1、由于中国在商朝时期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探索这之前的农业发展史主要参照民间传说,虽然可信度低,但是反应了中国先人重视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历史悠久。 2、今天,科技发达,通过考古,发现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的神农氏之前,即一万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也由此说明历史书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定位,可能随着科技发展、考古发掘、资料解密等而重新定位。) 手持双齿耒的神农氏 (图片解析:神农氏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他手中农具双齿耒才值得关注的,因为此农具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农具用于“松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早期农业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而言。主要指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

发达的古代农业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A.核心素养: 1.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2.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B.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C.难点教学: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D.教学方法:启发、探究、练习 E.课前自主学习: 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到阶段,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唐朝的和宋代的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F.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五谷”均已种植。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 (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 【例1】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 钱、镩 D.铁铲、铁犁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开始出现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战国出现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 (2)汉代 ①发明了播种用的工具——耧车。

第1课 古代埃及 教案

第一课古代埃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金字塔、法老、木乃伊、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在天文和历法方面的成就。初步理解古埃及文明。 2.从《古代埃及》等历史地图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3.教师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书写“象形文字”的历史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尼罗河这一古埃及文明的母亲河和古埃及国家的演变历程的学习,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古埃及文明进行考察。 2.通过课外寻找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解除对有关金字塔建造的疑惑,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通过课堂展示的象形文字图片,从历史的角度、历史的眼光观察、分析和理解古埃及文字的创制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古埃及文明的学习,了解和认识古埃及的发展历程,尊重古埃及文明的成果,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古埃及金字塔。 【教学难点】 古埃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下载有关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新课,收集金字塔的相关知识及古埃及文明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走过悠久的中国历史,今天开始我们步入世界历史的殿堂。人类文明依河而兴,滚滚逝水交织着人们对河流的记忆。 古代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先后出现了最旱的奴隶制国家,四大文明古国相继形成。 (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并指图讲解。) 教师: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国,还有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展开一场穿梭时空的文明之旅,让我们一起穿过历史隧道,学习和探究古代埃及的历史、建筑与文字。 新课教学: 1.古埃及国家——尼罗河的赠礼 教师: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历史地图。通过历史地图,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历史信息。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第5页《古代埃及》地图,并要求学生回答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找到尼罗河并结合地理知识初步了解埃及的自然条件。) 【设计意图】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运用历史地图,能有效的增进历史教学效果。 教师: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文明完全是围绕着尼罗河展开的。在贫瘠的沙漠里,尼罗河为埃及提供了最重要的生命线,它水量充沛,定期泛滥,将从非洲热带雨林带来的带有大量腐殖质的泥沙淤积在两侧的河谷,为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尼罗河两岸河谷地带,以及地中海出海日附近的三角洲,构成了一条绿色的生命带。直到今天,这条仅占埃及面积三十分之一的生命带,仍养活了埃及90%的人口。 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约1350千米,自南向北流,从南方到北方只需坐船顺流而下,十分方便。那么可能有人要说了,从北向南逆流坐船岂不是很费力?事实上,尼罗河上的风是往南吹的,只要扬起风帆,从北向南行船也很省力。如此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极大地方便了中央政权对埃及全境的控制,因此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宁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抑商”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明清时期为防止倭寇等的侵扰,几度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 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未耜,教人们种植谷物。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 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 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教师利用引言中神农氏的传说和农作物的遗存,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土地制度。 识记: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和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生产力的发展史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者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

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 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 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 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 人民,从此有了农耕。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那么实际上考 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考古 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 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 期农业。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为 什么说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一下。 首先整体来把握本节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了三个 方面的内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 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大家可以结合书本内容了解 以下,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它与后来 出现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答:早期农业的典型特点是刀耕火种。它与精耕细 作的农业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不同。 问:从早期农业到精耕细作的农业在生产工具和耕 作技术上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呢?

第2课 古代埃及教案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尼罗河对埃及成为文明古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埃及实行的是法老统治下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法老掌握着军事、行政、经济、司法和宗教等一切大权。 (3)了解金字塔修建的原因、特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金字塔建筑。 (4)了解象形文字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古埃及地图,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气候、土地、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通过图书阅读或网上搜索获取资料,了解有关金字塔的相关知识。 (3)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3.情感、价值与态度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重点:介绍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难点:了解金字塔建造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演变。 二、导入新课 师:埃及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是迄今所知道的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但它的历史却随着古埃及的消亡而消亡,直到罗塞塔石碑发现。科学家破译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这才使古埃及文明重见天日。 通过介绍罗塞塔石碑发现的经过导入新课,该石碑的发现打开了古埃及知识的大门,从此,神秘的古埃及文明渐渐被人们所了解。 教师出示古埃及的地图,请学生仔细地观察地图,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请在地图上找出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2、是哪条河流哺育了古埃及的古老文明?

三、新课传授 师:埃及地处非洲的东北部,贯船全境的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文明的产生往往都和河流有着或远或近的联系。但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还没有那个民族,像埃及那样,与一条河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黄河与黄河文明的关系像是母亲与子女,那么,尼罗河就像古埃及文明体内的血脉。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一首埃及古诗也曾经这样称颂尼罗河:啊!尼罗河,我们称颂你,你从大地上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这些言语都说明了尼罗河对古埃及有着生命线般的的重要作用。 各述己见:你能否从气候、土地、文化等各个方面,说说尼罗河对埃及成为文明古国所起的具体作用? 生:气候方面:尼罗河流域中几乎没有一个地区有着真正的赤道性气候,较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影响,流域内普遍干旱。干旱的气候使得古埃及人更加依赖尼罗河,埃及的命运寄托于尼罗河。 土地方面:尼罗河定期泛滥的特点,为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地,使古埃及获得了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 文化方面:尼罗河水定期泛滥,每次涨水退水以后,都需要精确的记录和计算,并且退水以后,还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几何学就逐渐诞生了。同时为了准确地预测尼罗河泛滥开始的日期,埃及开始了最早的天文学研究。 师:尼罗河给予埃及人的极多,同样也需要埃及人为之付出努力。尼罗河定期泛滥的特点,使古埃及人知道尼罗河一旦失控,也会毁灭一切。他们开始挖渠,把泛滥的河水储存起来。尼罗河涨水退水时,做出精确的记录和计算。水退之后,再重新丈量土地,划定界限。长久以来,几何学诞生了,天文学诞生了……。 师:埃及人就是在与尼罗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打交道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古埃及文明。 师:公元前3500年左右,尼罗河下游两岸出现一系列小国,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公元前3100年,埃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从这时起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占领埃及为止,在这期间,古埃及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辛勤劳动,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古代埃及具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纵横交错的水利灌溉网,国内外贸易也十分活跃。

《古代埃及》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古代埃及《古代埃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结合图片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结合资料理解尼罗河在埃及文明发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古埃及地图的解读,掌握阅读历史地图、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结合生活现象,让学生反思,力求做一个文明人,正确科学对待文明。 二、教学策略 合作探究、情境创设、角色模拟等。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堂课的教学形式尽量多样化,采用了视频、图片、文字、小组合作、角色模拟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学着自主合作梳理信息,获得新知,尽量迎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本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渗透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注重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课前的提问,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史地结合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空间和时间意识,为后面的理论升华之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堂课也十分注重学生自己阅读书本,梳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渗透年代尺、梳理历史文明发展过程的思路等方法,将繁琐的文字梳理为简单的图标信息,言简意赅,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意识。课堂的尾声,也十分注重对知识框架的归纳梳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迁移,注重学习的可持续性。同时又注重学习的外延,及时提供良好的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进一步拓展学习。 3.在课堂设计中不仅力求落实知识和能力目标,也尽量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情理升华,让学生科学合理的对待文明,培养良好的态度,形成正面导向。 不足之处: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还相对比较传统,创新性不够强,板块的设计比较传统。 2.在探秘古埃及·文明特展环节中,在学生合作探究,角色模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的痕迹还是有点明显,学生的回答倾向于金字塔(建筑)、象形文字(文字)、木乃伊(医学),这些方面相对熟悉,学生乐于讲解,对于政治方面的专制统治,历法等相对陌生。在这里教师是否可尝试让学生课前先去搜集有关古埃及文明的相关资料,上课时进行梳理汇报,这样不仅课前拓展了知识,让学生培养搜集、梳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在课堂上去养成倾听的习惯,在分享与交流中又能丰富课堂知识,一举多得。

第1课古代埃及学案

第1课古代埃及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图片识记古代埃及文明发源地,古代埃及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古代埃及文明成就和象征。 2、理解古代埃及文明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和理解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法老与金字塔修建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1、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古代埃及文明与大河流域的关系。 2、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重点 1、古代埃及文明发展的过程 2、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及与法老统治的关系 学习难点

1、古埃及文明的产生与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2、理解古埃及法老与金字塔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二)新知学习: 【导】教师:”……金字塔是一个巨大无线电放大器”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轰动世界科学界的超级新闻,因为谁也不曾想到4000年前技术落后的古埃及文明竟建造出这样一个无比神奇的无线电放大器。这到底是一次巧合还是一次有意识的安排呢?现在没人知道,还需要科学家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不过这次有关金字塔的重大发现对科学家却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

金字塔是什么象征?这里发源了什么文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代埃及》,共同探寻答案。 1.自主学习(独学) (1)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哪里?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2)古埃及文明的国家的发展历程有哪些?(何时出现国家?何时统一?经历了哪三个时代?谁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其领土南北到哪里?何时发生灭亡?)(3)古埃及在科学和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 (4)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什么?最大的金字塔是什么?最高统治者称什么?古埃及文明象征与最高统治者有什么关系? 2.合作探究(群学) 【议】讨论:尼罗河与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3.展示提升(群学) 【展】 个人展示一:(1)古埃及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有哪些?它属于一种什么类型的文明? 个人展示二:(2)金字塔主要是由谁来建造的?你从中能够悟出什么道理?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建造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说明了历史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4.达标测评: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宏观概览 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纲明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 1.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5.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拨云见日想一想] 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 试答 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 2.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 试答 提示:曲辕犁的出现。 3.“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 试答 提示:否。“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 试答 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5.试分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试答 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4)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上述所有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本课引言部分分别从上古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介绍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一目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的状况;第二目从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三个方面加以介绍;第三目讲述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小农经济下农民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经济史的掌握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有普遍较差,因此在讲述经济史的内容,特别是古代经济史时,需要我们尽量联系实际,借鉴浅显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学生。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八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教案]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刀耕火种”、“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等词语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简要情况。 (3)简述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课标内容全解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出现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经历了由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的简单模仿到“火耕”的变化。 在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下列显著特点:耕作方式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生产工具只是极端简单的石器;人们受地力所限而经常迁徙,因此生活极其困苦。总之,“刀耕火种”代表着最原始、最低级的生产力水平。 [“火耕”图片说明] 课本插入了两副图片,一是云南独龙族人砍伐森林、准备火耕的场面,二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两个民族都曾经长期采用火耕的方法进行耕作。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原始社会人们实行火耕的典型遗址,所以两族采用的耕作方式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人们的耕作方式。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人们无法找到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有力证据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根据部分落后部族的相关情况进行推断。例如,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远古人类的社会组织情况,就是根据一个海岛上原始部族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情况来判断的,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分析,写出了著名的《古代社会》,成为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权威。[概念理解] “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也称为“火耕”。是在砍伐树木和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以起松土和增加肥力的作用,然后用极端简陋的木器、石器耕种的耕作方法。这是原始农业曾经长期采用的生产方式,代表的是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例1]下面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篇一:示范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设计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

古代埃及教案

课题古代埃及备课日期9.1 主备人 上课日期9.2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尼罗河对埃及成为文明古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埃及实行的是法老统治下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法老掌握着军事、行政、经济、司法和宗教等一切大权。 (3)了解金字塔修建的原因、特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金字塔建筑。 (4)了解象形文字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 2.能力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古埃及地图,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气候、土地、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通过图书阅读或网上搜索获取资料,了解有关金字塔的相关知识。 (3)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3.情感、价值与态度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介绍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金字塔建造的原因和过程以及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演变。 设计亮点多媒体呈现古代埃及多方面的文明成就,如金字塔和象形文字等,并从正文,图说及活动多个角度凸显了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备注 一、导入新课 师:埃及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是迄今所知道的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但它的历史却 随着古埃及的消亡而消亡,直到罗塞塔石碑发现。科学家破译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这才使古 埃及文明重见天日。 通过介绍罗塞塔石碑发现的经过导入新课,该石碑的发现打开了古埃及知识的大门,从此,神 秘的古埃及文明渐渐被人们所了解。 教师出示古埃及的地图,请学生仔细地观察地图,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请在地图上找出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 2、是哪条河流哺育了古埃及的古老文明? 二、新课传授 师:埃及地处非洲的东北部,贯船全境的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 重要的角色,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代文明的产生往往都和河流有着或远或近的联系。但 是,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还没有那个民族,像埃及那样,与一条河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说黄河与黄河文明的关系像是母亲与子女,那么,尼罗河就像古埃及文明体内的血脉。古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一首埃及古诗也曾经这样称颂尼罗河: 啊!尼罗河,我们称颂你,你从大地上涌流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 止了呼吸。这些言语都说明了尼罗河对古埃及有着生命线般的的重要作用。 各述己见:你能否从气候、土地、文化等各个方面,说说尼罗河对埃及成为文明古国所起的具 体作用? (学生阅读课本,各抒己见) 师:尼罗河给予埃及人的极多,同样也需要埃及人为之付出努力。尼罗河定期泛滥的特点,使 古埃及人知道尼罗河一旦失控,也会毁灭一切。他们开始挖渠,把泛滥的河水储存起来。尼罗 1

第1课 古代埃及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古代埃及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文明 【教学难点】古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正确评价金字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师: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哪些国家? 学生: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 师: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自西向东,曾出现过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埃及。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的地理位置:非洲东北角。 2.河流: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3.出现国家时间: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初步实现了统一的时间:公元前3100年左右。4.成为军事帝国: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5.灭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6.古埃及的科学和文化成就: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知识点二金字塔 7.金字塔是法老为自己修建的呈角椎体状的陵墓。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知识点三法老的统治 8.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1)为什么说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列举古埃及的重大事件。 ①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国家;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③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④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探究二金字塔 根据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