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凤科90页音频精华笔记【刑法分则】

刘凤科90页音频精华笔记【刑法分则】

刘凤科90页音频精华笔记【刑法分则】
刘凤科90页音频精华笔记【刑法分则】

第十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一、间谍罪

“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又实施“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二、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对方是境外的组织、机构或者个人。如果没有认识到,泄露国家秘密的,只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或者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注意: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渎职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三、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

单纯的资助(提供经费、场所、物资)行为,如果又参加具体犯罪的,数罪并罚。

四、叛逃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叛逃后又实施其他犯罪的,数罪并罚。

第十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投放危险物质罪★★★★

(一)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二)投放虚假的危险物质,成立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三)以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实施杀人,同时危害公共安全的,按照放火等犯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如果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直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四)以放火等方式实施伤害或者毁坏财物,同时危害公共安全的,只认定为放火等犯罪。因为放火等犯罪的行为内容完全包含伤害和毁坏财物的内容。如果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直接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毁坏财物罪。

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一)凡是能评价为其他犯罪的,按照其他犯罪处理。如,劫持火车、电车,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破坏交通工具罪;盗窃公路井盖等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破坏交通设施罪。(二)常见情形:

1.破坏矿井通风设备,危害公共安全的。

2.私拉电网,危害公共安全的。

3.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设施或者器材,危害公共安全的。

4.故意传播突发性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

5.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

6.酒后或者醉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的。

7.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的。——成立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

共安全罪的想象竞合犯。

三、破坏交通工具罪

(一)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

状态:行驶中、使用中。如果在维修中,一般人破坏的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破坏的,可能危害公共安全。

(二)盗窃交通工具的零部件,只成立盗窃罪或者故意毁坏财物罪。

(三)劫持航空器、船只、汽车——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罪、劫持汽车罪

劫持火车、电车——破坏交通工具罪

四、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组织、领导、参加本身就构成犯罪,又实施具体犯罪的,数罪并罚。

五、劫持航空器罪★

(一)民用航空器、国家航空器。我国行使普遍管辖权时,只能是民用航空器。

(二)航空器里有人。否则成立盗窃罪。

(三)既遂:控制了航空器或者控制了航空器的航线

(四)致人重伤、死亡:过失、故意。

六、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

(一)对象错误,客观上是什么就定什么。

(二)与盗窃、抢夺罪的关系:以为是一般财物,实际上盗窃、抢夺了枪支、弹药,成立盗窃罪或者抢夺罪。发现是枪支、弹药后又持有的,另成立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数罪并罚。(三)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七、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

(一)认识到;包括交给第三者持有。

(二)吸收犯:

1.明知是枪支、弹药盗窃后又持有、私藏的,成立盗窃枪支、弹药罪。

2.非法制造枪支、弹药后又持有、私藏的,成立非法制造枪支弹药罪。

八、交通肇事罪★★★★★

(一)主体

1.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所有人或者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指使者成立交通肇事罪。司机当然成立交通肇事罪。

2.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所有人、承办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指使者和司机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共犯。如果是行人,可能构成窝藏罪或者故意杀人罪。

(二)加重情节:

1.逃逸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逃逸:逃避法律责任。

2.逃逸致人死亡。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逃逸与被害人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肇事后,行为人不救助被害人,直接开车去交警大队自首,致使被害人因为流血过多死亡的。不属于逃逸致人死亡。

(三)注意:

1.肇事后,又实施一个更危险的行为,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成立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如,发现被害人记自己的车牌将其捅死;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遗弃,导致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用稻草将被害人盖起来,导致被害人被后面的车碾死。

2.肇事后,行为人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了毁尸灭迹,将被害人沉入河中,导致被害人溺水而亡的,后一行为,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如果前一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数罪并罚。

3.肇事后,行为人发现被害人没死,又反复碾压被害人,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将被害人沉入河中,事后证明被害人是溺水而亡的。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事前故意

九、破坏交通设施罪

十、破坏电力设施罪 以盗窃的方式实施,成立盗窃罪与本罪的想象竞合犯

十一、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

十二、资助恐怖活动罪

资助:单纯资助恐怖活动的组织或个人(提供经费、场所、物资)。不是资助具体犯罪,否则认定为共犯。

,但如果导致人死亡,成立本罪与故意伤害(致

犯罪的共犯,属于想象竞合,择一重罪处罚。

十五、重大责任事故罪

生产、作业中

十六、丢失枪支不报罪

(一)主体: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造成严重后果。配置枪支的人员丢失枪支不报告导致严重后果的,不构成犯罪。

(二)行为:不及时报告。纯正的不作为犯。

(二)丢失枪支及时报告,但仍然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玩忽职守罪。

十七、危险驾驶罪

(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二)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危险驾驶同时构成其他犯罪(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十八、危险物品肇事罪

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

十九、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

(一)主体: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包括对安全事故本身已经构成犯罪的人员。

(二)纯正的不作为犯。

(三)贻误事故抢救。如果不报、谎报没有导致更严重后果的危险,不构成犯罪。

如,发生矿难,已死亡3人,也没有导致财产扩大损失的可能性,报死亡1人,不构成犯罪。

第十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一、成立条件

(一)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或者货值达到15万元以上(未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

但对方是生产、销售特定的伪劣产品,

第二节 走私罪

1、任何逃避关税的行为,都可谓是走私行为。走私犯罪与逃税罪之间是特殊条文与普通条

文的关系,构成走私犯罪不再构成逃税罪。

2、走私方式:

(1)间接走私:直接向走私犯罪分子购买走私物品的,成立相应的走私犯罪。但不构成走私犯罪的共犯。认识到是对方走私来的,否则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又转手卖给第三者的,第三者即使知道真相,也不成立走私犯罪。

(2)变相走私(只存在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中):将保税、减税、免税的货物,未经批准并未补缴关税在境内销售的。

3、与走私犯罪分子通谋,为其提供资金、账号、运输等行为的,按走私犯罪的共犯处理。

4、在一次走私活动中,走私多种对象的,数罪并罚。

5、武装掩护走私的,仍成立相应的走私犯罪,但适用走私武器罪的法定刑。

6、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成立走私罪与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导致缉私人员重伤或者死亡的,以走私犯罪与故意伤害罪(重伤、致死)或者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仅适用于本节走私犯罪)

一、走私武器、弹药罪★★

(一)武器、弹药,真的。(平义解释)

弹药,包括弹头、弹壳。(扩大解释)

(二)在境外购买武器、弹药,又走私进境的,吸收犯,成立走私武器、弹药罪。

如,走私珍惜植物及其制品,走私变造货币。

七、走私淫秽物品罪

(一)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包括知道将会有人拿去传播或牟利。

(二)先走私淫秽物品,在境内又贩卖、传播的,成立走私淫秽物品罪与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数罪并罚。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一、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一)数额较大;索取、收受贿赂都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区别:受贿罪:无数额要求,收受贿赂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

(二)没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而受贿,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没认识到对方是国家工作人员而行贿,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三、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区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主体: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人员

四、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主体: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100%的国有。

五、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主体: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一、伪造货币罪★★★

(一)货币

1.正在流通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

2.不要求有相对应面额的真实货币存在。如,伪造面额500元的人民币,成立伪造货币罪。

3.假币须具有货币的形式、外观,使一般人认为可能是货币。如,拿一张白纸,上面写上100元,不成立伪造货币罪。

4.伪造已经停止流通的货币,不成立本罪。伪造后拿去使用的,成立诈骗罪。

5.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金属纪念币。

6.伪造印刷货币的模版,成立伪造货币罪。(扩大解释)

(二)伪造:加了非货币材料。既有伪造又有变造的,成立伪造货币罪。

变造:所有材料都是真货币。起层、拼接。

注意:把银行剪碎的废币拼接起来,成立伪造货币罪。因为废币不是货币材料。

把1万元的硬币熔化后,铸成2万元的硬币,成立伪造货币罪。因为硬币熔化后是金属,不是货币材料。

二、持有、使用假币罪★★★★

(一)吸收犯:伪造、出售、运输、购买假币,必然持有,不再认定为持有假币罪。 (二)使用:只是把钱给对方看一眼不算。

(三)对方不明知是假币。如果对方明知是假币还换东西的,成立出售假币罪,购买假币罪。(三)使用假币同时构成诈骗、盗窃罪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公众:不特定的多数人。在亲友、单位内部吸收资金的,不成立本罪。

(二)须吸收公众存款从事货币、资本的运营,如发放贷款。如果吸收公众存款进行实业,不成立本罪。

(三)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否则成立集资诈骗罪。

四、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

(一)不包括变造。

(二)伪造、变造金融票证后又实施金融诈骗的,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

五、洗钱罪★★★★

(一)上游犯罪: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有事实就行。

如,单位进行贷款诈骗的,成立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不属于上游犯罪,但单位贷款诈骗的事实属于金融诈骗犯罪,针对这种犯罪的所得掩饰、隐瞒来源和性质的,成立洗钱罪。 (二)洗钱:对7种犯罪的所得及其收益,任何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行为。

(三)事前有通谋,成立相关犯罪的共犯。

(四)洗钱罪,同时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脏罪,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五)故意。以为是7种上游犯罪中的一种情形所得而掩饰、隐瞒其性质、来源,后来证明是7种上游犯罪中的另一种情形所得,成立洗钱罪。

六、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明知)

七、变造货币罪

八、高利转贷罪

(一)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在套取信贷资金时就具有转贷牟利的目的。如果正常获取信贷资金,后来才产生牟利的目的高利转贷给他人的,不成立本罪。(二)行为人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后,将该部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但将自有资金高利借贷他人,成立高利转贷罪。

九、骗取贷款罪

(一)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否则成立诈骗方面的犯罪。

(二)骗取贷款 非法占有的目的——贷款诈骗罪

转贷牟利的目的——高利转贷罪

两个目的都证明不了——骗取贷款罪

十、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一)非法持有、运输、出售、购买、提供伪造、变造、作废、空白、他人的信用卡,数额较大的;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二)实施本罪行为,又实施信用卡诈骗的,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

十一、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一、集资诈骗罪★★(有死刑)

(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区别: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非法占有的目的:

1.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2.集资后从事高风险的投资

3.集资后进行违法犯罪的,如赌博

4.明知自己没有还款能力,还向公众吸纳资金的

5.转移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6.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不能返还的

如,甲从社会上筹得资金1000万,高利贷出,赚取息差。后来,甲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借款,但仍继续吸纳社会资金2000万。甲前一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后一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

欺骗方式,吸纳公众资金 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集资诈骗罪

不能证明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二)非法占有的目的存在于集资时。如果正常获取公众资金后,以欺骗方式骗公众免除自己还本付息的义务,成立诈骗罪。

二、贷款诈骗罪★★★★

(一)正常获取贷款后,不归还贷款潜逃的,是单纯逃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如果行为人骗取贷款后拿着就跑的,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成立贷款诈骗罪。又如,行为人用别人的身份证向银行贷款的,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成立贷款诈骗罪。

正常获取贷款后,采用欺骗方式骗银行免除其还本付息的债务,成立诈骗罪。

(二)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成立合同诈骗罪。

(三)着手: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如果银行工作人员识破骗局,仍然给予其贷款,行为人成立贷款诈骗罪未遂,银行工作人员成立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既遂,双方不构成共犯。如果双方相勾结,构成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的共犯。

三、票据诈骗罪★★

(一)明知是伪造、变造的票据而使用;

(二)明知是作废的票据而使用;

(三)冒用他人的票据;

(四)签发空头支票,骗取财物的;

(五)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骗取财物的。

不属于上述5种情形的不成立票据诈骗罪。如,出卖伪造的票据,成立诈骗罪。

注意:(四)(五):签发空头支票等,作为手段,骗取财物。

如,甲和乙啤酒厂签订一份啤酒购销合同,双方约定货到付款。乙啤酒厂将20吨啤酒运到甲的仓库,甲给乙出具一张支票。后来,乙拿着该支票去银行提现,发现是一张空头支票。甲构成票据诈骗罪。(货到付款:把支票给乙,乙才处分财物,用空头支票作为诈骗的手段)

甲和乙啤酒厂签订一份啤酒购销合同,双方约定乙每隔10天运5吨啤酒到甲的仓库,一个季度后统一结账。一个季度后,甲给乙出具一张支票。后来,乙拿着该支票去银行提现,发现是一张空头支票。甲构成合同诈骗罪。(甲早就通过购销合同把啤酒骗到手了)

四、信用卡诈骗罪★★★★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①信用卡:包括储蓄卡、借记卡(扩大解释);②包括变造;对 ③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取的信用卡,成立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牵连 人 犯,择一重罪处罚。

使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用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真实有效的信用卡。

(四)恶意透资。真实有效的信用卡;仅限于合法持卡人使用,且经发卡银行2次对本人催收后,超过3个月不还的。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成立盗窃罪。

1.仅限于盗窃信用卡。抢夺、骗取信用卡,本身不构成犯罪,后来拿着信用卡到机器取钱,成立盗窃罪;拿着信用卡到银行柜台取钱,成立信用卡诈骗罪。抢劫信用卡(抢劫罪无数额要求),构成抢劫罪,当场迫使被害人说出秘密,到机器或者银行柜台取钱的,成立抢劫罪;事后再用信用卡到机器或者银行柜台取钱的,成立抢劫罪与盗窃罪或者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

2.必须是真实有效的信用卡。盗窃伪造的信用卡对机器使用,成立盗窃罪。但不属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盗窃伪造的信用卡对人使用,成立信用卡诈骗罪。

3.使用:对机器使用或者对人使用。

4.盗窃信用卡的人和使用人不同一 :

知情:盗窃罪共犯。无论对机器或者对人使用。

不知情:对机器使用——都盗窃罪; 对人使用——一盗窃罪(间接正犯),一信用卡诈骗罪,双方在信用卡诈骗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五、保险诈骗罪★★★

(一)主体: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

如,甲是某汽车修理店的老板,通过多报修理费的方式,从保险公司多领50万的修理费。

甲成立诈骗罪。

(三)必须是商业保险,骗取社会保险(医疗、失业等),成立诈骗罪。

(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骗取本单位保险金的,成立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四)明知他人进行保险诈骗,为其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成立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五)先制造保险事故(已经构成犯罪,如放火、杀人),又进行保险诈骗的,数罪并罚。 (六)着手:向保险公司提出保险理赔申请。作为。

六、金融凭证诈骗罪

伪造、变造。如果是真实有效的,成立诈骗罪。认识错误时,在诈骗罪的范围内重合。 七、信用证诈骗罪

任何骗取信用证本身和利用信用证进行诈骗的一切行为,全部认定为信用证诈骗罪。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一、逃税罪★★★

(一)方式:不作为、作为+不作为

(二)主体:纳税人(数额较大+占应纳税额10%以上),扣缴义务人(数额较大)

(三)逃税罪中的纳税人,经税务机关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例外:5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经典考题】①纳税人逃税,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一律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②纳税人逃避追缴欠税,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 受行政处罚的,应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③纳税人以暴力方法拒不缴纳税款,后主动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④扣缴义务人逃税,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 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关于上述观点的正误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2年试卷二第61题)

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

B.第①②句正确,第③④句错误

C.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

D.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

【答案】ABCD

二、骗取出口退税罪★★★★

缴纳税款后,骗取所缴纳的税款——逃税罪;骗取税款超过所交纳的部分——骗取出口退税

罪,数罪并罚。

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一)与逃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之间是特殊条文与普通条文的关系→虚开专用发票骗取税款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的,只成立本罪。

(二)盗窃、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其他发票,成立盗窃罪或诈骗罪。

四、抗税罪

(一)作为+不作为

(二)暴力:仅限于轻伤,否则数罪并罚。

(三)不再认定为妨害公务罪。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一、假冒注册商标罪★

(一)同一种商品,相同

(二)以假冒注册商标方式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如,甲明知伪劣的“一滴香”调味品含有害非法添加剂,但因该产品畅销,便在“一滴香”

上贴上赵氏调味品的注册商标私自卖出,前后共卖出5万多元“一滴香”。甲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销售伪劣产品罪)处罚。

一、合同诈骗罪★★★★

(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既可以存在于签订合同时,也可以存在于履行合同过程中。但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后,放弃该目的,如实履行合同的,不构成犯罪。连中止都不构成。 (二)收受对方财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避的:要求一开始就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收到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的目的逃匿的,是单纯逃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二、非法经营罪★★★★

(一)非法经营专营、专卖、限制买卖的物品;

(二)非法买卖许可证、证明文件;

(三)非法从事证券、期货、保险业务;

(四)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如违法对支票、汇票进行承兑。民间放高利贷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司法解释:

1.非法买卖外汇

2.经营非法出版物

3.擅自经营国际电信业务

4.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以外的其他传销行为

5.非法经营“瘦肉精”

6.非法经营食盐

7.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哄抬物价

8.擅自经营互联网业务

9.擅自发行、销售彩票

10.非法使用POS机(空刷)

11.擅自发行基金份额

三、强迫交易罪★★★

(一)暴力:仅限于轻伤。否则成立强迫交易罪与抢劫罪或者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如果行为人采用强迫交易的方式,使用暴力等手段达到足以压制对方反抗的程度,强行取得财物,成立强迫交易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犯,按抢劫罪处理。

(二)方式:

1.强买强卖商品的;

2.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的;

3.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投标、拍卖的;

4.强迫他人转让或者收购公司、企业的股份、债券或者其他资产的;

5.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的。

四、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捏造(预备行为)散布(实行行为),虚伪事实。如果是真实的,不构成犯罪。

五、虚假广告罪

(一)主体: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

(二)只要有效,无论大小,都不构成犯罪。

(三)利用虚假广告骗取他人财物,成立虚假广告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

利用虚假广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只成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六、串通投标罪

招标人可以构成本罪,但不能单独构成本罪。

七、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一)加重情节: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后,又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

(二)明知他人实施保险诈骗、贷款诈骗等,为其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按照相关犯罪的共犯处理。

第十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一、故意杀人罪★★★★

二、故意伤害罪★★★

(一)法律拟制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1.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

2.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死亡的;

3.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

4.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

5.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

6.组织或强迫他人卖血致人重伤的。

致丙死亡。但只有一处致命伤,查不清楚

都对死亡结果负责任。甲成立故意杀人既遂,乙成立故意伤害致死。

三、强奸罪★★★★

(一)普通强奸

1.对象:女性。客观上强奸了幼女,主观上没有认识到是幼女,按普通强奸认定。

2.行为:

(1)目的行为:狭义的性交行为。强奸过程中伴随的猥亵行为,只成立强奸罪。

(2)手段行为:客观上违背妇女意志。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使被害妇女明显难以反

抗。交易不算。

①暴力:对象:被害妇女。针对第三人实施,数罪并罚。

包含非法拘禁、故意伤害(轻伤、重伤)。

注意:强奸罪不能评价故意杀人,当出现故意杀人(既遂、未遂)时:为了强奸——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为了其他目的——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如,甲为了强奸,对乙女实施足以导致其死亡的暴力,在乙死亡后实施奸尸的。成立强奸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与侮辱尸体罪数罪并罚。

甲为了强奸,对乙女实施足以导致其死亡的暴力,在乙昏迷期间奸淫乙的,成立强奸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想象竞合犯。

②胁迫:任何方式、任何内容,使被害妇女产生恐惧,明显难以反抗。

③其他手段:灌醉、药物、熟睡、患病、孤立无援、冒充丈夫、利用治病、邪教、迷信等。(二)奸淫幼女(从重处罚)

认识到是或可能是幼女

(三)加重情节

1.情节恶劣。

2.多人。加起来3人以上。

3.公共场所当众强奸。

4.2人以上轮奸。共犯;2个以上男子都实施奸淫行为;共犯中,2个以上男子实施奸淫行为,所有共犯人(包括妇女)都属于轮奸。

5.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强奸行为(手段行为、目的行为)本身导致;重伤(故意、过失),死亡(过失)

四、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一)强制猥亵、侮辱妇女,致使妇女重伤、死亡的,成立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故意伤害(重伤或致死)或者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

(二)法益:妇女性的羞耻心。出于任何动机,强行扒掉妇女衣裤的行为,成立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妇女可以成为本罪的直接正犯。

五、非法拘禁罪★★★★★

(一)现实自由说。将入睡的人反锁在房间,在其醒来之前又将锁打开,不成立非法拘禁罪。(二)对象:具有人体活动自由的人,认识到自由被剥夺的事实。

(三)行为:包括剥夺身体自由和身体活动的自由。

如,把人捆起来,扔到大街上。栓住他人的手指,牵着在街上走。

无形的方式:趁人洗澡时,把别人衣服拿走;

(四)成立犯罪对时间长短没有要求。瞬间的剥夺不构成。

(五)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适用于所有款。注意: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

伤残、死亡,法律拟制为故意伤害、故意杀人,不能再适用“具有殴打情节的,从重处罚”。但如果还有其他方式的侮辱,还应适用“具有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六)结果加重犯:非法拘禁行为本身导致被害人重伤、死亡(过失)。

数罪并罚:非法拘禁后,其他行为导致被害人重伤、死亡。

故意伤害、故意杀人:非法拘禁实施超出拘禁行为以外的暴力,导致被害人重伤、

死亡。

(七)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成立非法拘禁罪。

1.债务:合法、非法,双方都认可的。

2.仅限于非法扣押、拘禁的行为。A.为索取合法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成立非法拘禁罪;以杀害或重大身体伤害相威胁,仍成立非法拘禁罪。B.为索取非法债务或单方主张的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成立非法拘禁罪;以杀害或者重大身体伤害相威胁,向其家人索要财物,成立绑架罪;向被害人索取财物,成立抢劫罪。

3.他人:债务人或者与债务人之间存在财产共有关系或者扶养关系的人,否则成立绑架罪。考法:

1.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对非法拘禁行为本身不负责任,实施其他行为导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成立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

2.共犯。第三人以为是为索取合法债务参与进来,但对方根本不欠行为人的钱。第三人构成非法拘禁罪,行为人构成绑架罪或抢劫罪。在非法拘禁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六、绑架罪★★★★★

(一)对象:任何他人。自己不可能。

如,甲与乙串通,让乙给甲父打电话称甲被绑架,要求甲父拿10万元赎人。甲、乙构成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的想象竞合犯。

(二)行为:以实力控制他人,将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着手:开始实施控制对方的行为,如暴力、胁迫、麻醉等。既遂:把人质控制住。

如,甲收买被拐卖妇女乙,问出乙家电话。第二天给乙父母打电话,称乙被绑架,要求乙父母拿10万元赎人,否则撕票。甲后一行为成立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想象竞合犯。因为收买后行为已经结束,没有实力控制的行为。

甲收买被拐卖妇女乙,问出乙家电话,当天晚上把乙关起来。第二天给乙父母打电话,称乙被绑架,要求乙父母拿10万元赎人,否则撕票。甲后一行为成立绑架罪。

甲以出卖为目的收买被拐卖妇女乙,问出乙家电话。第二天给乙父母打电话,称乙被绑架,要求乙父母拿10万元赎人,否则撕票。甲后一行为成立绑架罪。因为拐卖妇女本身就是侵犯人身自由的犯罪,有实力控制的行为。

(三)为了绑架,把被害人打成重伤,成立绑架罪。绑架后,把被害人打成重伤,数罪并罚。

(四)结果加重犯(处死刑):

1.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绑架行为本身过失导致被绑架人死亡。如果是其他过失行为导致被绑架人死亡,数罪并罚。绑架后,必然引起警方解救,正常的解救行为造成被绑架人死亡的,仍然属于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但如果是警方自己判断失误,不属于。

2.绑架杀害被绑架人(结合犯):在绑架行为持续过程中(着手—放人),基于任何动机,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绑架杀害被绑架人未遂的,仍属于绑架杀害被绑架人,但适用未遂的处罚规定。

绑架后有伤害、猥亵、侮辱、强奸等行为的,数罪并罚。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杀害被绑架人的,成立故意杀人罪。

(五)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绑架罪

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拐卖儿童罪

除前两个之外,偷盗婴幼儿——拐骗儿童罪

七、拐卖妇女、儿童罪★★★★★

(一)对象:妇女、儿童。出现对象错误时,实际拐卖的是什么,就定什么。

(二)实行行为: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着手:开始实施控制妇女、儿童的行为。既遂:把妇女、儿童控制住。三种情形,把人卖出去才既遂:①出卖捡拾儿童②出卖亲生子女③收买后才产生犯意又出卖的

(三)加重情节

1.首要分子。

2.3人以上(加起来3人)。

3.奸淫被拐卖妇女。(包括幼女)狭义的性交行为,即使妇女自愿也算。实施其他猥亵行为,数罪并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该行为,符合强奸的,按强奸罪定罪处罚。

4.诱骗、强迫被拐卖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结合犯)未考过(引诱卖淫罪、引诱幼女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协助组织卖淫罪)

5.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痹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

6.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

7.(为了拐卖)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1)对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故意、过失),死亡(过失)

为了拐卖妇女、儿童,对被害人实施了足以导致其死亡的暴力,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成立拐卖妇女儿童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

(2)对其亲属:重伤、死亡(故意、过失)。如亲属阻止,将亲属打伤、打死。

8.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包括港澳台。

八、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

(一)对象: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当没有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时,不构成犯罪。

如,甲男与乙女串通,骗丙说乙是甲拐卖来的,将乙女卖与丙成婚,丙给甲10万元后,甲、乙双双逃走。甲、乙构成诈骗罪,丙无罪。

(二)收买后有强奸、拘禁、强迫劳动、伤害、杀害、侮辱、猥亵、虐待等行为的,数罪并罚。

(三)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又出卖的,成立拐卖妇女儿童罪。

1.开始没有出卖的目的。

2.从收买时开始拟制。

3.期间有强奸、非法拘禁、强迫劳动、故意伤害、猥亵、侮辱等行为,如果能评价到拐卖妇女儿童罪中,成立拐卖妇女儿童罪(如强奸、非法拘禁);如果不能评价到拐卖妇女、儿童罪中,数罪并罚(如强迫劳动、故意伤害、猥亵、侮辱)

(四)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仅限于不追究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刑事责任。

九、诬告陷害罪★★

(一)对象

1.他人。诬告自己犯罪,不成立本罪,可能成立包庇罪。

2.使他人可能受到刑事追究(诬告虚无人不成立本罪,诬告单位、诬告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责任能力的人犯罪的,成立本罪)

(二)预备行为:捏造事实;实行行为:告发。

既遂:达到使司法机关可能采取刑事追究活动的程度。如果事实上追究了刑事责任,成立非法拘禁或者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与诬告陷害罪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三)告发的行为是可能构成犯罪的。

(四)只要有客观事实存在,严重程度,罪名准确与否在所不问,行为人即使有诬告的故意,也不构成犯罪。

如,甲想诬告陷害乙,伪造乙犯罪的证据,向公安司法机关告发乙贪污200万。司法机关调查后发现乙只贪污1.5万元,且乙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只成立职务侵占罪。甲不构成犯罪。

十、刑讯逼供罪★★★

十一、暴力取证罪★★

十二、虐待被监管人员罪★★

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员罪

外地乞讨的人,对该未成年人具有扶养义务。

(三)遗弃致人重伤、死亡的,成立遗弃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

十五、拐骗儿童罪★★★

(一)以任何非法方式使儿童脱离其家庭和监护人的,能认定为其他更严重犯罪的,认定为其他更严重犯罪。

(二)先拐骗,后出卖、绑架——数罪并罚

先拐卖、绑架,后自己收养——只定先罪

十六、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一)对象:年满18周岁+本人同意。1人或多人。

(二)活体器官。血液不算。

(三)不要求具有牟利目的

(四)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共犯:有上述情形,一个人认识到,另一个人没认识到,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五)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盗窃、侮辱尸体罪

十七、猥亵儿童罪★

(一)儿童——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猥亵——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二)认识到

十八、强迫劳动罪★★★

(一)自然人、单位都能构成。

(二)对象:任何他人。

(三)明知他人强迫被害人劳动,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强迫他人劳动行为的,成立强迫劳动罪。共犯关系,实行行为,不是帮助犯。

联系:协助组织卖淫罪:为组织卖淫的人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组织他人卖淫行为。共犯关系,实行行为,不是组织卖淫罪的帮助犯。

(四)方式:暴力(包含重伤)、威胁、限制人身自由

以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他人劳动,成立非法拘禁罪与强迫劳动罪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十九、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

(一)童工:未满16周岁。

(二)雇佣童工从事危重劳动就成立犯罪,后来又以暴力、威胁、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其劳动或者又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数罪并罚。

二十、虐待被监管人罪★★

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成立虐待被监管人罪。监管人员是间接正犯,被指使的被监管人是帮助犯。如果致使被害人伤残、死亡的,双方都拟制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

二十一、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

如果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同时构成盗窃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犯罪的教

唆犯或者间接正犯,按照想象竞合的原则,择一重罪处罚。

第十五章 侵犯财产罪

1、财产犯罪的法益

(1)保护所有权。

(2)保护合法占有。所有权人针对非法占有自己财产的人行使权利的行为,绝对不构成财产犯罪。但方式不当,可能构成其他犯罪(例外:正当防卫、自救行为)。非法占有人可以对抗任何第三者。但如果第三者将财物偷出来交给所有权人的,第三者不构成犯罪。 (3)对违禁品的财产犯罪依然成立。不按金额计算,按情节和数量来定。

2、财产犯罪的类型:

(1)不履行债务的行为: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劳动报酬;纯正的不作为犯;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尚未造成严重后果 ①在立案前,支付劳动报酬,赔偿相应损失——不认定为犯罪。

②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报酬,赔偿相应损失,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法条)

③在一审宣判前,支付劳动报酬,赔偿相应损失,可以从轻处罚。 (2)毁坏型犯罪 唯一:故意毁坏财物罪★★★(5000元以上)

毁坏:行为人没有利用的意思侵犯被害人财产,使被害人基于物理、心理的作用,使财物对被害人没有效用。

如,将他人鱼塘里的鱼全部毒死(但如果将他人鱼塘里的鱼毒死后,拿到市场去卖,构成盗窃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数罪并罚);将他人鱼塘的闸门打开,将鱼全部放走;将他人的贵重餐具涂上粪便,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①甲意图将乙的电视机抱到院子里摔坏,但刚将电视机抱起,电视机滑落在地被摔坏,构成故意毁毁坏财物罪。(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抱起是实行行为)

②甲意图将乙的电视机抱到院子里摔坏,刚出乙家门,甲发现乙回家,赶紧将电视机往地上一放,跑回家去。乙发现电视机在自家门口,遂将电视机抱回家去。甲无罪。—→以毁坏他人财物的意思窃取他人财物,将该财物放置在他人容易发现的场所,无罪。

但如果甲意图盗窃乙的电视机,刚出乙家门,甲发现乙回家,赶紧将电视机往地上一放,跑回家去。乙发现电视机在自家门口,遂将电视机抱回家去。甲构成盗窃罪既遂。

③甲意图将乙的电视机抱到院子里摔坏,刚出乙家门,甲发现乙回家,赶紧将电视机抱到自己家单纯予以放置,甲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以毁坏他人财物的意思窃取他人财物,单纯予以放置的,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④甲意图将乙的电视机抱到院子里摔坏,刚出乙家门,甲发现乙回家,赶紧将电视机抱到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2014年司法考试复习已经开始,刑法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点,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危害行为这一节的讲义,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司考刑法辅导:特殊正当防卫 司考刑法辅导:自救行为 司考刑法辅导:犯罪未遂 司考刑法辅导:犯罪中止的自动性 (一)概述 1.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基于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实施的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三特征: (1)有体性(客观要素):身体活动包括举动和静止,不包括犯意形成与流露。 (2)有意性(主观要素):刑法只调整有意识和有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而不包括反射动作、睡梦中的举动等等。 (3)有害性(实质要素):刑法只禁止在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无害的身体举止不会被规定在刑法中。其社会危害表现为法益侵犯性(对法益的实际侵犯和侵犯危险)。 2.刑法上的行为包括实行行为、预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其中实行行为是刑法的中心概念,因为实行行为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法益侵犯急迫可能性的行为,是刑法主要禁止的行为。 (1)实行行为的判断标准: 第一,形式上符合客观构成要件,而且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性(“着手”属于实行行为的起点)。实行行为通常是刑法分则规定的,但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实行行为,有可能属于预备行为。 第二,属于类型性的法益侵害行为,即从社会相当性上评价属于社会生活中被禁止的有法益侵犯可能性的行为。

(2)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 行为人以自身的直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行犯罪的,是直接正犯(直接实行犯)。 行为人通过支配他人进而支配犯罪事实的,是间接正犯(间接实行犯)。 (二)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1.概念。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指以积极的身体举止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利用他人、物质工具、动物或者自然力等等。 不作为:即消极的行为,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与命令规范。 2.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真正(纯正)不作为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如遗弃罪,丢失枪支不报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等。 不真正(不纯正)不作为犯: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法律敎育网 3.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1)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案件可以分别从作为或者不作为角度解释其都成立该罪。 (2)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成立某罪要求客观行为同时包括作为和不作为的行为内容。 (三)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不作为与作为的相当性取决于行为人应当阻止危险但未排除或者控制既存的危险。 1.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 (1)基于对危险源的支配产生的监督义务。 (2)基于与法益的无助(脆弱)状态的特殊关系产生的保护义务。 (3)基于对法益的危险发生领域的支配产生的阻止义务。 2.作为可能性。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诈骗罪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盗窃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侵犯财产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诬告陷害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知识要点: (一)行为结构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被骗者)产生错误认识→对方(被骗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 1.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即让对方陷入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的行为。 (1)行为内容:在具体状况下,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调虎离山、掉包类型的欺骗不成立诈骗罪,而是成立盗窃罪。 (2)欺骗方法:语言欺骗与文字欺骗,包括明示或默示的虚假举动表示。 (3)欺骗方式:作为或者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 (4)欺骗程度:必须达到足以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如果处于一般商业惯例许可或者社会容忍范围内,而交易本身还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不具有使他人处分财产的具体危险,不是欺骗行为。

5.21刘凤科刑法YY讲座笔记整理

5月21日晚19:30 刑法公益讲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事实认识错误 刘凤科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对应讲义P30-P37)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 1.解决能否将实害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的问题。但因果关系与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并无直接联系。需牢记: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是两码事! 2.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认定。实行行为导致了实害结果,才可能构成犯罪既遂。没有因果关系与无法证明具有因果关系(没有证据证明的,就是不存在的),在罪的认定上具有完全一样的效果。 3.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必须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才可能成立结果加重犯。 4.影响罪数认定。实害结果归属于同一个行为,只可能成立一罪;实害结果分别归属于不同的危害行为,则可能成立数罪。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客观性(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但因果关系错误是指客观因果发展与行为人预想的不同,与本考点无关)、顺序性(P31页最下方案例,行政责任上认定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符合刑法上因果构成。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结果,才可能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客观性、顺序性是比较容易考查的内容 2.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内容的特定性。某些犯罪必须符合一定的发展过程,才认为具有因果关系。重点注意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的因果关系。 诈骗:被害人因错误认识处分财物、行为人因此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被害人基于将信将疑的心理而处分财物,也成立因果关系。 敲诈勒索:被害人因恐惧心理而处分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须注意:被害人不是基于错误认识或恐惧心理,而是基于对行为人的怜悯心理处分财物,不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与被害人具有因果关系,不可能构成诈骗罪或敲诈勒索) 抢劫:行为人完全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1.合法则的因果关系。能从自然经验法则判断行为导致法益陷于现实危险,并直接导致实害后果出现,则可以直接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行行为合法则(符合客观规律必然)地造成了结果时,结果就是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应当直接肯定因果关系,将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 (1)假定的因果关系。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如果没有行为人的危害行为,由于其他原因,该结果仍会出现。此情况下,仍应认定危害行为与实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2)可替代的充分条件。

刘凤科5-犯罪构成要素分类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分类 核心内容: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所以刑法中大多数构成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见。除此之外,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还有哪些分类?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1、记述(明确)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不明确)的构成要件要素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可确定的构成要件要素。只需要进行事实判断、知觉的、认识的活动即可确定的要素。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不存在障碍。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需要法官的规范的、评价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的构成要件要素。——即这些用语的含义是需要解释才得适用的,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大致可分为三类: a.法律的评价要素。国家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公私财物 b.经验法则的评价要素。入户抢劫中的“户”,例如,乞丐在桥洞下的住宅、牧民的账篷、渔民的渔船。 c.价值的评价要素。猥亵、淫秽物品等。 d.“量”的评价要素。如“数额较大”、“严重残疾”、“情节严重” 2、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正面的表明犯罪成立的要素。 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反面的否定犯罪成立的要素。 因为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所以刑法中大多数构成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见,例如刑法389条第三款的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特别提示】注意区分小计的构成要素和重庆、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前者是不成立犯罪的条件,后者是成立犯罪、但存在从宽处罚的清洁,因此只是处罚原则的规定。 3、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和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表明行为外在的、客观面的要素,例如行为、对象、结果、构成身份等。 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表明行为人内心的、主观面的要素,例如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 4、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刑法条文明文规定的要素。绝大多数的构成要件都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刑法条文表面上没有规定,但实质上是必须具备的要素。例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就是盗窃罪的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2015司法考试刑法分则笔记(刘凤科讲义摘录)

分论概说 罪状 一、简单罪状:仅规定了犯罪名称,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特征的罪状 二、叙明罪状:对犯罪构成特征做了详细描述的罪状 三、引证罪状:引用刑法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特征的构成特征 四、空白罪状:没有说明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但指明了必须参照其他法律法规的罪状 罪名 一、单一罪名:一个条文只表达一个罪名 二、选择罪名:一个条文规定了多个选择行为,既可以概括使用,也可以分拆使用 三、概括罪名:条文规定了多类型的行为也只构成一个罪名,不数罪并罚 注意规定 一、刑法在已做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 二、判断注意规定的方法:假设取消这条条文,条文中事项的处理结论依然如此的为注意规定 法律拟制 一、指将原本不符合某项规定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 二、判断法律拟制的方法:假设取消这条条文,条文中事项的处理结论与实际规定不符的为法律拟制 三、常考法律拟制: 1、非法拘禁罪、聚众斗殴罪中超越拘禁必要,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2、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超出必要,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 罪论处 3、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罪故意或过失导致他人伤害的,按照故意伤害罪论处 4、聚众“打砸抢” ,致人伤残或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毁坏或抢走公私财物,按抢劫 罪论处 5、抢夺罪,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论处 6、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的,按抢劫罪论处 7、信用卡诈骗罪中,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或者对ATM机使用的,依照盗窃罪论处 8、为卖淫、嫖娼通风报信的,依照窝藏、包庇罪论处 危害国家安全罪 (犯本章罪名的,应当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间谍罪 一、行为方式: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二、法律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叛逃后又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任务的,触犯叛逃罪和本罪数罪并罚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一、行为对象:情报,做缩小解释,只包括涉及国际安全利益和其它不公开事项 二、区分: 1、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境内境外,主观明知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 2、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行为时没有为境外传播意图,但获取后提供境外的,定本罪 3、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秘密得具体内容 三、“为境外”相对于窃取、刺探、收买来讲是有为境外的目的;相对于非法提供来讲是客观事实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资助本法102至105条规定的犯罪(分裂国家的犯罪行为),构成本罪 1、资助的主体和对象没有特殊限定(都可以是境内外的机构、组织、个人) 2、行为限于资助。如果还参与共同组织、策划、实施102至105规定的犯罪,以相关犯罪的共犯论处 叛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第二款: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叛逃的(不要求履行公务期间),从重处罚。注:发生叛逃行为就既遂,不要求进行危害国家安全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放火罪:防火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否则成立其他犯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 一、行为方式: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方式;引起危险或负有义务不作为亦可构成本罪 二、犯罪形态:开始点火是着手;独立是既遂 三、用放火等方法杀人,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故意杀人罪与放火罪等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用放火 等方法杀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只成立故意杀人罪 注:用防火、爆炸等方法伤害他人或者过失致人死亡,或者毁坏他人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放火罪、爆炸罪等。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别成立故意伤害罪(致死)过失致人死亡罪或故意毁坏财物罪 四、放火罪是故意犯罪、失火罪是过失犯罪。若故意、过失存在疑问,造成严重后果,直接按照失火罪处理 投放危险物质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非法拘禁罪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伤害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非法经营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骗取出口退税罪 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法益:他人现实的身体活动自由,即“现实的自由说”(限定说)。理论上还有“可能的自由说”(非限定说)。 (一)成立条件 1.行为对象:他人(具有身体活动自由的自然人),并要求认识到其自由被剥夺的事实。 2.行为内容: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的身体自由。 (1)直接拘束他人的身体(如捆绑他人四肢,使用手铐拘束他人双手)与间接拘束他人的身体(如将他人监禁于一定场所,使其不能或明显难以离开、逃出)。 (2)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包括有形与无形的方法。

(3)可以暴力、胁迫方法拘禁他人与利用他人的恐惧心理予以拘禁(如使被害人进入货车车厢后高速行驶,使之不敢轻易跳下车)。 (4)包含作为与不作为方式。 (5)非法拘禁是一种持续行为。 3.非法性:不具有违法阻却事由。 4.责任条件:故意,但不以出卖、勒索财物为目的。 (1)以非法绑架、扣留他人的方法勒索财物的,成立绑架罪。 (2)以出卖为目的非法绑架妇女、儿童的,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3)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后,非法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数罪并罚。 (二)非法拘禁罪的处罚 1.第1款:“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是一项基本规定,应当适用于前三款。 (1)在行为人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情况下,则不能再适用“具有殴打情节的,从重处罚”的规定。 (2)如果侮辱行为表现为暴力侮辱,则不能再适用“具有……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的规定,否则违反了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 (3)如果侮辱行为表现为暴力以外的方式,则应适用“具有……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的规定。 2.第2款:非法拘禁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关系。 (1)结果加重犯: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是指非法拘禁行为本身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结果加重犯),重伤、死亡结果与非法拘禁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直接性要件)。行为人对重伤、死亡结果必须具有预见可能性。 (2)想象竞合犯:行为人明知某种拘禁行为本身会导致他人死亡,却实施该拘禁行为,因而致人死亡的,成立非法拘禁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非法拘禁行为本身致人轻伤的,属于想象竞合犯。法律敎育网 (3)法律拟制:非法拘禁后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成立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非法拘禁使用超出拘禁行为所必需的范围的暴力致人死亡,而没有杀人故意的,才适用《刑法》第238条第2款后段的规定,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杀人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杀人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杀人罪。2013年司法考试已经结束,很多考生开始了2014年司法考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初期,主要复习刑法和民法部分,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刑法分则部分的名师讲义,本文主要讲解故意杀人罪。 精彩链接: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非法经营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骗取出口退税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信用卡诈骗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贷款诈骗罪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法律拟制为故意杀人罪的情形: (1)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 (2)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死亡的; (3)虐待被监管人致人死亡的; (4)聚众“打砸抢”致人死亡的; (5)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 2.数罪并罚: (1)强奸过程中杀害前来阻止的第三人的,强奸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比较:抢劫过程中杀害前来阻止的第三人的,只成立抢劫罪一罪,属于抢劫致人死亡。 (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过程中或者之后杀害被害人的(故意的情形),强奸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比较:强奸妇女、奸淫幼女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过失的情形),成立强奸罪的加重犯。

(3)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之后,故意杀害被害人的,数罪并罚。 比较:非法拘禁行为本身过失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 非法拘禁之后的暴力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拟制为故意杀人罪一罪。法律敎育网 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行为本身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法律拟制为故意杀人罪一罪。 3.牵连犯:为杀人而非法侵入住宅或者毁坏财物。 比较:为杀人而盗窃枪支的,数罪并罚。 4.自杀相关行为 (1)相约自杀:二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 (2)引起他人自杀:行为人所实施的某种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身亡。 (3)教唆或帮助自杀。 当教唆、帮助(与共同犯罪中的教唆、帮助不是等同概念)自杀的行为,具有间接正犯性质时,成立故意杀人罪。 第一,欺骗不能理解死亡意义的儿童或者精神病患者等人,使其自杀的,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第二,凭借某种权势或利用某种特殊关系,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心理强制方法,使他人自杀身亡的,成立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 第三,行为人教唆自杀的行为使被害人对法益的有无、程度、情况等产生错误,其对死亡的同意无效时,也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刑法复习笔记(部分)——刘凤科精讲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任务 一、刑法的概念 1.概念:刑法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法,凡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都属于刑法。 2.刑法渊源: (1)在我国,广义的刑法包括刑法典(即狭义刑法,其中包含10个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又叫行政刑法)。 (2)我国其他法律中虽然规定有涉及刑事责任的法律条文,但不是独立的刑法法则,并没有规定新的刑事责任内容,而是一种参照规定,即以刑法规定为准判断是否对其定罪处罚,故我国现行刑法不存在附属刑法。 3.立法状态与指导思想。 (1)1979年7月1日通过刑法典(1980年1月1日施行);1997年3月14日修订了刑法典(1997年10月1日施行);迄今为止颁布了10个刑法修正案。 (2)1997年修订刑法有着鲜明的指导思想: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保持刑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原来笼统的规定尽量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刑法的性质 1.刑法规定的内容特定。只规定犯罪刑罚及其二者的关系。 2.刑法保护的利益非常广泛,包括个人利益、国家、社会法益。 3.刑法的制裁手段很严厉,法律后果涉及生命、自由、财产。 三、刑法的任务 1.打击犯罪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保护人民才是刑法的目的。 2.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功能 刑法目的是指通过刑法意图实现的目标,刑法机能是指刑法显示或者可能发挥的作用。 1.规制机能(行为规范/裁判规范) 2.法益保护机能 3.权利保障机能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基本原则概述 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二、罪刑法定原则概述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 1.罪刑法定原则是现刑法的精神和灵魂,其本质是通过限制国家刑罚权,更好的保障国民的自由和人权。 2.德国学者费尔巴哈:“法无明文规定并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刑法第3条后半段才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前半段只是对国家刑罚权的确定,不能将其理解为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 (二)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 1.三权分立学说 2.心理强制学说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同犯罪概述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同犯罪概述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同犯罪概述。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共同犯罪概述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事实认识错误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紧急避险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 二、共同犯罪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一)共同犯罪与犯罪构成 共同犯罪以具备犯罪构成为前提:共同犯罪没有特殊的犯罪成立条件,其特殊性体现在各个行为人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行为的“共同”点之上。 1.犯罪概念具有不同含义,共同犯罪在有的情形就是指具备客观要件意义上的共同犯罪。 甲(15周岁)求乙(16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乙同意。某夜,甲抢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内有1万元现金),将包扔给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开。乙害怕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自离去。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2年试卷二第9题) A.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 B.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 C.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 D.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 答案D.

2.成立共同犯罪,只要符合同一个犯罪成立条件即可,对量刑情节(加重情节或者减轻情节)不作一致性要求。 (二)共同犯罪中“共同”的理解 对于共同犯罪中“共同”的理解,理论上存在三种观点,即行为共同说、完全犯罪共同说与部分犯罪共同说。其中部分犯罪共同说是当前司法考试中坚持的观点,属于司法考试中每年必考的知识点。法律敎育网 部分犯罪共同说认为,二人以上虽然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的性质时,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犯。根据部分犯罪共同说,只要二人以上就部分犯罪具有共同的行为与故意(具有重合性质),便成立共犯,在成立共犯的前提下,又存在分别定罪的可能性。 部分犯罪共同说这一考点的难点在于如何判断两罪之间具有重合性质。下面对常见的重合性质的情形做了归纳: 1.法条竞合的情形:在普通法条规定的犯罪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 2.当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同类法益相同,其中一种犯罪比另一种犯罪更为严重,从规范意义上说,严重犯罪包含了非严重犯罪的内容时,也存在重合性质,能够在重合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 3.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同类法益不完全相同,但其中一种罪所侵犯的法益包含了另一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在重合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 4.在犯罪性质转化的情况下,如果数人共同实施了转化前的犯罪行为,而其中的部分人实施了转化行为,但他人不知情的,应就转化前的犯罪成立共同犯罪。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刘凤科刑法知识点01(DOC)

2016刘凤科每日一点之001-013 罪刑法定原则-危害行为 001.罪刑法定原则: 1.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思想渊源: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 3.理论基础: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国民预测可能性)。 4.制约对象:立法人员,司法人员(包括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与执行人员。 5.内容: (1)成文的罪刑法定:行政法规与规章、习惯与习惯法、判例、国际条约与公约不能创设刑罚法则。 (2)事前的罪刑法定:刑法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3)严格的罪刑法定:刑法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和类推适用,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4)确定的罪刑法定:刑法法规适当。一则明确性要求,即刑法、法的解释、指导性案例、判决书等都要求明确性;二则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三则禁止绝对不定刑,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 002.刑法的解释: 1.刑法解释的分类:立法解释的效力等同于法律,高于司法解释;所有的刑法解释都必须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2.刑法解释的目标:应采取客观解释论(遵循法律规范的客观含义),不能采取主观解释论(遵循立法原意或立法本意)。 3.刑法解释的态度:严格解释(按照语言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与灵活解释(结合社会生活理解法律语言文字的含义)统一于罪刑法定原则。 4.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不适用于刑法的解释,仅适用于案件事实与证据的判断,即案件事实与证据的认定存在疑问时,应作出有有利于行为人的判断。 5.刑法解释的理由: (1)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并不矛盾。 (2)同一语词在不同法条中可能具有不同含义。 (3)对“等”、“以及其他”、“或者其他”含义的理解,须遵循同类解释的规则。 (4)入罪时举轻以明重(当然解释),追求结论的合理性,但必须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否则,属于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5)出罪时举重以明轻(当然解释),不需要刑法条文对此有明文规定,因为刑法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6.刑法解释的方法: (1)解释方法被允许,不意味着相应的解释结论被允许,即可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刘凤科讲刑法之精讲学习笔记)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与任务 一、刑法的概念:凡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都属于 刑法。(注:我国的刑法是1997年的刑法典,单行刑法(惩治外汇的规定);附属刑法我国是没有的) 二、刑法的性质:刑法是独立的部门法,由其的特殊性使其有别于 其它的法律: (一)刑法规定的内容特定:“犯罪与刑法”; (二)刑法保护的利益广泛:个人、国家、社会; (三)刑法制裁的手段严厉:涉及生命、自由及财产。 三、刑法的任务:打击犯罪本身不是刑法的目的,只是手段,而国家 应用刑法的目的是保护人民,换言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功能 (一)规制的技能。规定惩罚措施以明确国家对犯罪的规范性评 价。 (二)法益保护的机能。刑法的目的就是保护法益。 (三)权利保障的机能。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 宪章。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述:刑法有三大原则,分别是罪刑法定原 则;平等适用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其中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精神和灵魂,其中本质是通过限制国家的公权力的刑罚权,更好地保护国民的自由及人权)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概述

(一)含义: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为无明文 规定不处罚。 (二)思想的渊源 1.三权分立说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公权力构建,但是并没有成 为现代国家的政治事件,也就是国家分为立法权、司法权 和型证券,三者互相分离,互相制约,以保证权利领域的 罪刑法定。 2.心里强制说:有利于自己做出行为选择,趋利避害。 (三)罪刑法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民主法治的国家中最重要的时 代主题是民主和自由。 1.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故定罪量刑时需坚持“以事实为 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对国民意志的最大尊重,司法 实践不得以民意的最大尊重为借口二亿网民的一件为定罪 量刑的根据,否则会以“民主“的名义侵犯人权,毕竟网 民的一件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 2.民主自由,体现为国民享有充分的人权,没有人权,就没 有自由。不允许以后修改的法律去处罚先前没有认定犯罪 的行为;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或者类推适用刑法的做 法更是被禁止。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罪刑法定原则不仅约束立法者,同样约 束司法者与执法者,其内容及精神和理念贯穿刑事立法,司法和执行。 (一)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的刑事实体法律规范, 才能制定刑罚法则,这是法律主义立场,此即是“成文的罪 刑法定”。行政法规规章,习惯或者习惯法,判例等(包括 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不属于刑法的渊源,不能规定新的刑 罚法则,但是它们能成为理解构成要件要素的材料。此外, 国际条约与国际公约等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因此刑事领 域,实体法上判决的依据只能是本国的刑事法律规范,而且 国际条约和国际公约不能存在法定刑。

刘凤科教你学刑法

名师教你学系列--刘凤科教你学刑法 2014年12月18日YY公益讲座 关于讲义的变化 总体评价:15年的土豪金版讲义的内容更加丰富,与14年讲义相比,抽取了真题部分和习题部分。真题与习题,独立印刷出版。 1、关于同学反应说15年的土豪金版讲义的理论部分有难度 刘凤科老师说:刑法理论有一定的高度,是一个世界,必须掌握这个世界的基本语言,论述的方式,这样才能和“这个世界的人”对话,所以不要祈求简单的掌握刑法,简单的理论知识已不足以应付司法考试。 笔记组心得分享:二娃说,“简单不是你要走的路”。大家要战胜畏难的心理,好好的把书看完哦~在年前把土豪金版刑法讲义看2遍以上,年后听厚大官网上免费课堂的系统强化班,讲义与听课相结合,相得益彰,能更好的掌握刑法! 2、15年土豪金版讲义的特点之一:知识重点更加突出,必考点讲得更加透彻,增加了新例子。通过例子将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说,内容更加充分。 3、15年土豪金版讲义的特点之二:对命题老师对最近几年比较重视的知识点,新的理论观点,典型的例子,在讲义中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 插播-- 关于听刘老师的课,看其他机构的的书** (是完全不可取的!) 刘凤科老师认为:大家听他的课是对他授课的肯定,但是,他的书也不比别人的差。外面宣传听他的课,看其他机构的书,是某些机构的一种宣传手段。书和授课是高度统一的,大家应该听谁的课,就看谁写的书,这样对掌握知识更有帮助。 4、15年土豪金版讲义的特点之三:对刑法中的一些重要的不同学说,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作了解读,对其由来作了说明。 刘凤科老师说:这个调整是根据命题方向,命题模式以及命题老师最新的命题动作,司法考试命题的改革而作出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整能减少大家学习刑法上走的弯路,能够顺利的通过2015年的司法考试! 笔记组心得分享:二娃说,他的的书和授课,看一次,听一遍是不够的,多看几次,多听几遍才能更好的掌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小编认为大家都是懂的,所以,如果看一次,看不懂,听一遍,听不明白,也没关系的,学习是有“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不要心急,沉下心来,再看一次,再听一遍,“次数”到了,自然就明白!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处罚原则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处罚原则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处罚原则。刑法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点,在司法考试复习前期尤其要重点复习。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处罚原则的名师讲义,希望考生认真阅读。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同犯罪的形式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同犯罪概述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罪过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自然人的特定身份 一、共犯人的分类概述 知识要点: (一)分类标准 1.按照分工不同,共同犯罪人可以分为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和组织犯。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不可能同时还是教唆犯、帮助犯等,反之亦然。 2.按照作用不同,共同犯罪人可以分为主犯、从犯和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主犯不可能同时还是从犯、胁从犯,反之亦然;在共同犯罪中,可能只有主犯而没有从犯,但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当然,主犯可能不承担刑事责任)。 (二)实行犯 对犯罪实施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人物或核心角色,具有犯罪事实支配性,是正犯。行为人不必出现在犯罪现场,也不必参与共同实施,而是通过强制或者欺骗手段支配直接实施者,从而支配构成要件实现的,就是间接正犯。间接正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者的身体活动。例如,张三利用精神病人强奸妇女,张三是强奸罪的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受强制的身体活动。例如利用他人的条件反射动作等;使他人丧失自由意志进而利用其身体活动。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利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

4.利用有故意的工具(被利用者虽然有责任能力并且有故意,但缺乏目的犯中的目的,或者不具有身份犯中的身份)。这种情形利用者和被利用者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5.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6.利用被害人的行为。当利用者使被害人丧失自由意志,或者使被害人对结果缺乏认识或产生其他法益关系的错误,导致被害人实施了损害自己法益的行为时,利用者成立间接正犯。 二、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三、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帮助犯,是指帮助实行犯实行犯罪的人。帮助行为必须是实行行为以外的行为,对实行行为起促进作用。帮助作用只要求具有帮助可能性即可,不要求实际起到帮助作用。 1.帮助行为包括物理性帮助(如提供凶器、排除障碍)和心理性帮助(如改进作案方针、撑腰打气、呐喊助威)。 2.帮助行为包括作为方式和不作为方式。法律敎育网 3.帮助行为包括事前帮助和事中帮助,不包括事后帮助。事中帮助,就是承继的帮助犯。事后帮助,也即既遂后帮助,成立窝藏、包庇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等(继续犯除外)。 4.刑法如果将特定帮助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则按独立罪名论处。如果刑法将其他犯罪行为的帮助犯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犯罪,虽然双方最终成立不同罪名,但仍然成立共同犯罪(在客观违法事实层面成立共犯)。

刘凤科 刑法 蓝皮案例

【案例六】 1. 甲乙二人共同对被害人实施暴力行为致使其死亡,两人成立共犯。但甲有伤害故意,成立故意伤害罪,乙有杀人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由于二人成立共犯,因此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应该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将死亡结果归属于甲乙二人,所以甲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的结果加重犯,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责任。该案件不能适用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因为二人属于共犯,共犯就是解决违法事实的归属问题,因此就应该把共同行为导致的危害结果归属于共同行为人。(答出共犯,不同犯罪,罪名不同,对死亡结果都要付刑事责任,原理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 2. 丙驾车将孙某撞倒的行为导致了孙某受伤,并且具有导致其伤亡的可能性,因丙无违章行为,因此不成立交通肇事罪,但丙对被害人有救助的义务,因丙能救助而未救助孙某,但逃跑导致孙某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因此丙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既遂。甲乙二人教唆丙不救被害人,使得丙实施了不救助的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因此甲乙二人成立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若丙因为违章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则丙存在交通肇事的行为但很难评价为交通肇事罪,其逃跑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的情节,刑法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司法解释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该加重情节的成立不要求交通肇事行为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因此甲乙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共犯。但另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需要符合交通肇事基本犯的构成要件,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因本案中,丙的行为很难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因此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只能认定为交通肇事,成立交通肇事罪,有逃逸情节,但是不属于逃逸致人死亡。若丙不构成交通肇事,则更不可能认定为逃逸致人死亡,因此丙成立交通肇事罪。根据司法解释甲乙二人成立交通肇事罪共犯。 3. 丙丁先实施了诈骗和敲诈勒索的行为,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犯意转化,直接对被害人实施了压制反抗,强行取得财物的行为,成立抢劫罪。甲在知道丙丁抢劫的过程中参与进来,取得财物,属于承继的共犯,对抢劫所得的1.2万元,三人都要负抢劫罪的责任。至于甲将 1万元藏起来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并分给丙丁2000元等财物的行为属于抢劫犯罪分子分赃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案例八】 1. 甲抢劫杀人,误以为被害人死亡而实施了毁尸灭迹的行为而导致被害人死亡,该行为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因果关系错误中的事前故意。刑法理论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一种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将死亡结果归属于抢劫杀人的行为,行为人成立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同时成立故意杀人罪,成立想象竞合。之后放火的行为成立放火罪,但死亡结果不能归属于放火的行为,与之前的抢劫致人死亡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但甲毁灭证据的行为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观点二认为,行为人抢劫杀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前没有因果关系,只能将死亡结果归属于放火焚烧的行为,前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和抢劫致人死亡未遂的想象竞合,后行为成立放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两罪应该数罪并罚。个人认为,刑法理论界通说为第一种观点,行为人抢劫杀人的行为有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可能,毁尸灭迹的行为属于通常的介入因素,因此应将死亡结果归属于抢劫杀人的行为,两者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应该采取观点一。因甲15岁,甲应该对抢劫、故意杀人、放火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2. 乙拿起木棍打甲的行为不能评价为正当防卫,因甲的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后乙明知是甲弄来的钱而予以接受的,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乙对甲强行搜身并且取走甲的手机的行为,符合压制反抗,强行取得财物的行为,因此成立抢劫罪。乙让甲藏于山洞,属于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藏匿帮助其逃逸的行为,成立窝藏罪。其向追赶甲

刘凤科老师的刑法讲义(word版珍藏版,仅限学习使用)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 一、刑法的概念 1.刑法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立法史:1979.7.1通过,1980.1.1施行;1997年3月修订刑法典。修订的指导思想: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保持刑法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原来笼统的规定尽量做出具体的规定。 2.广义的刑法与狭义的刑法 广义刑法包括刑法典(包括8个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1998年12月29日《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附属刑法(又叫行政刑法,当前我国不存在附属刑法)。狭义刑法就是指的刑法典。 二、刑法的性质 1.规制内容的特定性:只规范罪-刑关系。 2.法益保护的广泛性:保护法益涉及个人法益、国家法益和社会法益。 3.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刑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法律后果不同,其严厉性决定了刑法对其他法律实施的保障性。 三、刑法的任务 【相关法条】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知识要点】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机能 刑法的任务是刑法实际承担的职责,刑法的机能是刑法显示以及可能发挥的作用。 1.规制机能。对于犯罪,刑法通过规定惩罚措施以明确国家对该犯罪的规范性评价,所以,刑法既是行为规范(具有评价机能与意思决定机能),也是裁判规范。 2.法益保护机能。刑法的目的在于保护法益,犯罪的本质就是侵犯法益。 3.权利保障机能。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李斯特语)。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相关法条】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后果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行为对象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客观构成要件概述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 影响罪数认定、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影响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判定、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客观性、顺序性、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 2.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内容的特定性。 ①诈骗罪(包括合同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犯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使被骗人产生认识错误,被骗人基于该认识错误处分财产,从而造成财产损失。如果对方没有被骗,而是基于怜悯等心理或者出于配合警方抓捕行为人的需要而处分财产给行为人,那么,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与取得财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多只能认定为诈骗罪的未遂。法律敎育网 ②敲诈勒索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恐吓行为使被害人陷入恐惧心理,被害人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从而造成财产损失。如果被害人根本没有陷入恐惧心理,而是基于同情或者为了抓捕犯罪人而处分财产,那么,行为人的敲诈行为与取得财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多只能认定敲诈勒索罪的未遂。

③抢劫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行为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劫取财物。如果行为人取得对方的财物并不是基于压制反抗强行取得,那么抢劫行为与取得财物之间就没有因果关系。 (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1.合法则的因果关系。 实行行为合法则(符合客观规律必然)地造成了结果时,结果就是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应当直接肯定因果关系,将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 (1)假定的因果关系。 (2)可替代的充分条件。 (3)二重的因果关系(择一的竞合)。 (4)重叠的因果关系。 2.条件关系与危险的现实化。 合法则的因果关系难以判断具体案件时,再运用条件关系的公式,判断结果是否属于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 条件说公式: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或行为人的其他行为,则应通过考察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等,判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