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站锅炉烟尘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站锅炉烟尘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站锅炉烟尘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站锅炉烟尘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电站锅炉烟尘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09年12月4日字体:大中小

选自2009全国袋式除尘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肖容绪

(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摘要文章对电厂锅炉烟尘排放与治理现状,相关政策和标准,袋式除尘技术的前景作了介绍与分析。关键词电厂烟尘治理标准袋除尘技术

1 烟尘排放与治理现状

目前,全国约75%的工业燃料、76%的发电用能源、60%的化工原料用能源、75%—80%的民用商品能源都是依靠煤炭,特别是发电用煤。2005年全国发电用煤11.1亿吨,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0%,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36%,S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3%。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是难选煤多,高灰份、高硫份煤比重大。大部分煤炭灰份在25%左右,原煤中约12.8%

的煤含硫量大于2%,平均含硫量为1.1—1.2%,受资源构成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变化。由此造成的中国大气污染的特点是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烟尘。2004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烟尘去除量是149,546,458吨,烟尘排放量是3,485,800吨。其中火力发电业烟尘去除量是142,410,142吨,烟尘排放量是3,202,496吨。其烟尘去除率都是97%。2005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烟尘去除量

167,048,429吨,烟尘排放量是4,052,049吨。其中火力发电业烟尘去除量是162,611,499吨,烟尘排放量是3,808,701吨,其烟尘去除率都是97%。2004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烟尘排放量高达3,485,800吨,占全国所有行业烟尘排放量的43%。火力发电业烟尘排放高达3,202,496吨,占全国所有行业烟尘排放量的40%。2005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烟尘排放量继续增长,高达4,052,049吨,占全国所有行业烟尘排放量的47%。火力发电业烟尘排放量高达3,808,701吨,占全国所有行业烟尘排放量的44%。都是呈上升发展的态势。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燃煤锅炉的烟尘治理,80%以上都是采用电除尘器,尤其是火力发电业电除尘器占的比例更高。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一些地方电厂和自备电厂使用的低效除尘器比例比较高,吨煤烟尘排放量大大高于大型电厂的吨煤烟尘排放量。由于煤种,脱硫方式、制造、安装、调试、运转等各方面的因素,有不少电除尘器达不到50mg/m3的烟尘排放国家标准,甚至有的连老的国家标准200—600 mg/m 3都达不到。整个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烟尘去除率不算高,只有97%,2004年是97%,2005年没有提高仍然是97%。而袋式除尘技术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却是异军突起,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烟尘排放浓度

都∠30 mg/m3,有的甚至∠10 m g/m3,大大低于国家排放标准。2001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丰泰电厂二台200MW发电机组2×670t燃煤锅炉尾部,采用旋转低压脉冲袋式除尘器除尘,在我国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处理烟气量173.8万m3/h,烟气温度140℃——170℃,进口烟尘浓度25—30g/m3,过滤风速1.13m/min,总阻力<2100Pa,漏风率<1.5%,采用Ryton滤料25600㎡,排放浓度14—25mg/m3稳定运行29600h,近四年才更换滤袋。以后又在河南焦作电厂2台200MW发电机组,2×670t燃煤锅炉,郑州新力电力公司2台200MW发电机组,2×670t 燃煤锅炉,将不能达标排放的电除尘器,先后改造为袋式除尘器,均取得了成功,现在都在可靠、稳定运行。烟尘排放浓度都在25mg/m3以下,最低一台达17 mg/m3,并被列为科技部“863”项目试范工程,2004年国家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电网公司联合进行了验收。同时在135MW发电机组,100MW机组,50MW机组的燃煤锅炉尾部除尘,以及150t、130t、90t、75t、35t、甚至20t等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业锅炉等燃煤锅炉的尾部除尘,纷纷采用袋式除尘器,都取得了成功,烟尘排放浓度大幅度降低,都在30 mg/m 3以下,有的甚至在10mg/m 3以下,均大大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并且运行稳定、可靠、维护工作量很小。2006年以来国内还有几十台300MW发电机组,1025t燃煤锅炉采用袋式除尘器,每台除尘器处理烟气量210万m3/h左右,采用PPS滤料35000㎡左右,烟尘排放浓度<25 mg/m3,最低一台袋式除尘器出口排放烟尘浓度仅15 mg/m3。2008年4月投入运行的二台600MW发电机组燃煤锅炉尾部除尘配用的袋式除尘器,处理烟气量2×398万m3/h,采用PPS滤料2×72200㎡,烟尘排放浓度

≤15mg/m3。出口印度的6台600MW发电机组,燃煤锅炉尾部除尘,采用电除尘器加袋式除尘器的方案,正在实施。

2004年在天津津源公司军粮城发电厂将不能达标排放的电除尘器改造为电、袋除尘器,保留一个电场,将二、三电场改为袋式除尘,过滤风速1.19m/min,阻力700—800Pa,用了6200㎡PPS覆膜滤料,烟尘排放浓度12mg/m3。接着在135MW发电机组、200MW发电机组、300MW、650MW等数十台火力发电机组燃煤锅炉尾部,将不能达标排放的电除尘器改造为电、袋除尘器,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烟尘排放浓度普遍低于20 mg/m3,阻力普遍低于800Pa,滤袋寿命可能会超过四年。

袋式除尘器,电、袋除尘器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大降低了烟尘排放浓度,普遍低于30 mg/m3,甚至低于10 mg/m3。但是袋式除尘器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中使用还比较少,占的比例还比较小,估计不到10%,对烟尘排放总量的减少、影响不大,贡献还比较小。

2 相关政策及排放标准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煤烟型污染,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同志,在“我们需要一场变革”一书中谈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会导致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目前,我国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5%左右,加上落后的燃烧方式以及低水平的控制污染的措施,造成了大气污染普遍严重。然而,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15年内或更长的

时期都难以改变。因此,如不采取积极措施对污染加以控制,我国就可能出现日本60年代那种环境公害频繁发生的局面。据有关部门预测,燃煤引起的烟尘排放量将从1992年的1600

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2000万吨,2010年的28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从1992年的1700

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2300万吨,2010年的3300万吨。由此而引发的酸雨和烟尘污染将会进一步蔓延,大气质量将会进一步恶化,我国有可能进入国外舆论所认为的“公害时代”,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可见,我国政府对煤烟型污染非常重视。事实上,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煤烟型污染相当严重。2006年我国二氧硫排放总量高达2549万吨,居世界第一,比2000年增加了27%。50%左右来自燃煤,经专家测算,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万元人民币。2005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烟尘排放量高达4052049吨,占全国所有行业烟尘排放量的47%。比2004年还增加了4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业烟尘排放量高达3808701吨,占全国所有行业烟尘排放量的44%,也比2004年增加4个百分点。燃煤产生的烟尘中,大部分是PM10以下的微细颗粒物,全国的年排放量近300万吨,可以直接进入人的呼吸道,产生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国家对燃煤产生的PM10以下的微细颗粒物的污染非常重视,已经摆上了议事日程,将燃煤PM10颗粒物的治理和PM2.5颗粒物的治理分别列为国家“863”和“973”科研项目。这一届政府还提出,“十一五”期末,主要环境污染物要比2005年降低10%。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要经过全国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和各个企业共同努力几年,才能达到。为了控制火力发电业的煤烟型污染,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年公布了国家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将烟尘排放标准,从过去老标准的200—600 mg/m3,提高到了50 mg/m3,将二氧化硫排放标准从过去老标准的1200—2100 mg/m3,提高到400 mg/m3。这项标准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在国际上属中等偏上,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美国联邦新污染源性能标准NSPS在1979年立法公布锅炉烟尘排放限值为0.031b/MBtu(大约相当于30 mg/Nm3)。

3 袋式除尘技术的应用前景

袋式除尘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除尘效率高,在实验室高达99.9999%,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达到99.99%,烟尘排放浓度达到10 mg/m3以下,甚至达到1 mg/m3,基本上达到零排放。同时,袋式除尘技术的分级效率也很高,对PM10、PM5、PM2.5等微细颗粒物都有很高的捕集效率。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效率最高,分级效率也很高,这是袋式除尘技术,过滤除尘机理决定的。使附着在滤袋上的粉尘作一次尘,用一次尘去过滤二次尘。因此,袋式除尘技术的除尘效率最高。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行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情况下,袋式除尘技术在治理粉尘、烟尘、二氧化硫、二恶英等污染方面,将大显身手。

2001年袋式除尘技术在内蒙丰泰电厂取得突破后,在许多燃煤锅炉上采用袋式除尘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前面已罗列不少,就不在此赘述。目前600MW发电机组燃煤锅炉除尘采用袋式除尘器已正式投运10个月,效果很好,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还在运作1000MW发电机

组燃煤锅炉尾部除尘采用袋式除尘器。经过我国袋式除尘行业的不懈努力,袋式除尘技术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已站稳了脚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袋式除尘技术在燃煤锅炉除尘方面的优势。这二年袋式除尘器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应用,发展迅猛,应用的锅炉越来越大型,已经进入了主力电厂的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但是我们袋式除尘器自身,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提高我们自己的脉冲喷吹清灰技术,降低袋式除尘器阻力;借鉴学习国外先进成熟的技术,并消化吸收,提高我们自己的气流分布技术;优化结构,降低钢耗量,减少占地面积;深入研究电、袋除尘器的除尘机理,粉尘荷电后,物理性能的改变及附着在滤袋上的变化与阻力的关系。以及过滤风速提高到多少最合适。进一步提高滤料、滤袋、PPS纤维国产化,并降低成本。若每平方米PPS滤料能降到100元人民币以下,将大幅度降低电厂应用袋式除尘器的运行成本,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煤锅炉除尘广泛采用袋式除尘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若能采用国产脉冲阀,也能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转费。国产3吋淹没式脉冲阀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弱,产品质量并不比国外产品差。

从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来看,以200MW发电机组服役20年为例,以4电场双室双层电除尘器和回转低压脉冲袋式除尘器相比。电除尘器本体报价为二台共5824万元,袋式除尘器本体报价为二台共3858万元,后者比前者低1966万元。再将电除尘器的除灰系统、土建、电气和设备安装费用增加值以及采用袋式除尘器后,引风机的费用增加值计入,则电除尘器比袋式除尘器初投资费用增加2813万元。在年运行费用方面,袋式除尘器比电除尘器每年多耗电费61万元,更换滤袋按3年更换一次计算,平均每年多耗费250万元,其他维护费用二者基本持平。20年,每年贷款利息按6.3%计,电除尘器建设其利息182万元,综合起来,应用袋式除尘器所需费用,比电除尘器的总计增加3155-(2813+182)=160万元,每年约增加8万元。这是2001年的算法,国产PPS滤料出来后,二台袋式除尘器配用的滤料减少200多万元,滤袋寿命是4年更换一次,增加1年时间。这一减,一增,袋式除尘器所需费用,并不比电除器的费用高。

200MW电除尘器改袋式除尘器,2003年的价格是1700万—1900万元。而2007年改造为电、袋除尘器的报价不到1100万元。从50MW机组电除器改电、袋除尘器的运行来看,阻力

500Pa—800Pa,运行的能耗比电除尘器还低,每年还节约不少电费,这些都是这几年实际的市场价格。从以上的计算来看,袋式除尘器的费用不比电除尘器多,但烟尘排放浓度却少得多。尤其是电、袋除尘器的费用更低,在将不能达标排放的电除尘器改造方面,电、袋除尘器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整个袋式除尘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中,要尽量减少或避免恶性竞争,粗制烂造。要为业主提供质优价廉的袋式除尘设备,保证稳定、可靠的运行。

今年中国的流行语是:节能、减排。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作为煤烟型污染最大的行业,更是责无傍贷。如果能在2005年烟尘排放4052049吨的基础上,将97%的烟尘去除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减排1350683吨,提高2个百分点就能减排2701366吨,提高2.5个百分

点,就能减排3376707.5吨,使烟尘排放量减少到百万吨以下,达到675341.5吨。其中火力发电业如果能在2005年排放3808701吨的基础上,将97%的烟尘去除率提高2.5个百分点,就能减排3173917.5吨,使烟尘排放量减少到百万吨以下,只排放634783.5吨烟尘。这将使神州大地的空气更清新,更多的地方,更多的时间能看到蓝天白云。这个目标并不是高不可攀,依靠我国现有的袋式除尘技术,现有的袋式除尘产品,也多花不了多少经费,就可达到,花的代价远比烟尘造成的损失小。澳大利亚80%以上的电厂都采用袋式除尘器,运行稳定、可靠,烟尘排放量很小,很好地保护了澳大利亚的大气环境。如果中国有50%的火电厂采用袋式除尘器,将大幅度减少烟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中国的袋式除尘产业在火电厂将成数倍的增长,发展的空间非常大。我国袋式除尘行业将开拓创新,不断的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积极配合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大幅度减少烟尘对我国大气环境的污染。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新形势下氮氧化物烟气治理技术现状及趋势

新形势下氮氧化物烟气治理技术现状及趋势 发表时间:2018-06-01T10:49:22.7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纪嫄 [导读] 摘要:燃煤电厂是目前我国电力资源的主要供应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环境保护局 242100 摘要:燃煤电厂是目前我国电力资源的主要供应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燃煤电厂在发电的同时也产生巨大的污染,其中包括颗粒污染和气态污染两个重要方面,气态污染物又可以分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因此,必须对相关的污染物进行处理,以保证环境的清洁。本文以氮氧化物的治理为切入点,介绍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及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地促进脱硝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氮氧化物;烟气治理;脱硝SCR 1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日益深刻。我国的大气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是SO2和烟尘,酸雨问题依然较严重,电厂的烟道气中氮氧化物含量较高,超过了排放标准,不能直接排放,因此要对电厂的烟道气进行脱脱硝处理,,因此本文结合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对燃煤电厂的烟气治理情况进行分析介绍,以期更好地促进烟气的洁净排放顺利完成。 2氮氧化物脱除概述 我国的一次能源中有70%-80%的能源是由煤炭提供,尤其是电力资源。目前,我国电网中的电力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燃煤电厂提供,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氮氧化物(NOx)是在煤炭燃烧中产生的,相关的研究已经证实NOx对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不仅和酸雨、光化学烟雾有关,同时也是诱导温室效应和光化学反应的主要物质。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燃烧1t的煤炭可以产生约20-30kg的氮氧化物。因此,采取相关的措施减少电厂NOx的排放量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的主要途径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其一改善燃煤结构,燃烧优质煤,从源头降低NOx生成。其二,通过烟气脱硝装置吸收或者还原烟气中的NOx。 烟气脱硝方法是目前国际上使用较多的用于减少环境中NOx的方法。具有很高的脱硝率,符合环保指标排放要求。 3我国氮氧化物废气的治理技术现状 目前,常使用的氮氧化物处理技术(脱硝工艺)分为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本单位采用SCR技术对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处理。SCR烟气脱硝技术就是利用还原剂选择性地将烟气中的NOx反应生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小分子物质氮气和水。具体的工作原理如图1表示。 图1 SCR烟气脱硝工作原理 SCR烟气脱硝技术中应用的还原剂一般为碳氢化合物,应用较多的是氨气,氨气作为还原剂的条件下,主要发生的反应如下: 由于燃煤烟气中的NOx主要为NO,因此SCR烟气脱硝反应中主要发生上述的第一个反应。在没有催化剂的条件下,NOx和NH3也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不过只能在相对较窄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一般在930℃左右。通过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有效的降低反应温度,提升反应的效率,在使用催化剂的条件下,上述反应可以在电厂的合适温度范围内反应(300℃-400℃)。SCR烟气脱硫过程除了存在上述反应过程,还会发生以下副反应。 上述副反应的存在会对SCR技术的脱硝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降低催化剂的选择性和收率。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方法是不利用催化剂,直接将还原剂喷入高温的烟气中进行还原反应,从而将NOx脱除。温度对于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方法的选择性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该方法的适宜温度为800-1100℃,方法的脱除效率为30%-40%左右。还原剂一般选用尿素和NH3。主要的反应如下: 4 脱硝过程的效率影响因素 (1)反应温度的影响 反应温度对于催化剂的效率和活性都存在联系,催化剂的效率和活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均在200℃-400℃之间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在200-300温度范围区间的增长速度最快,活性和效率均在400℃时达到最大值。而温度大于400℃时,活性和效率均降低。 (2)氨氮摩尔比的影响 氨氮摩尔比是评价SCR工艺经济性的技术指标。在相同的脱硝效率下,氨氮摩尔比越大,其经济性越低。图2是脱硝效率与氨氮摩尔比的关系,图中看出,随着氨氮摩尔比的增加,脱硝效率先增加而后降低,最大值处在氨氮摩尔比为1.05的位置。至于氨气的逃逸率,在氨氮摩尔比小于1时,逃逸率的变化幅度较小,氨氮摩尔比大于1时,逃逸率的变化呈现抛物线函数增加。因此,一般情况下,氨氮的摩尔比一般设置在0.9-1.05的范围内。

砷化镓材料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砷化镓材料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纪秀峰 1 引言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最早报导的是1910年由Thiel等人研究的InP材料。1952年,德国科学家Welker首次把Ⅲ-Ⅴ族化合物作为一种新的半导体族来研究,并指出它们具有Ge、Si等元素半导体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特性。五十多年来,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在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砷化镓(GaAs)材料是目前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是仅次于硅的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优越的性能和能带结构,使砷化镓材料在微波器件和发光器件等方面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目前砷化镓材料的先进生产技术仍掌握在日本、德国以及美国等国际大公司手中,与国外公司相比国内企业在砷化镓材料生产技术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 砷化镓材料的性质及用途 砷化镓是典型的直接跃迁型能带结构,导带极小值与价带极大值均处于布里渊区中心,即K=0处,这使其具有较高的电光转换效率,是制备光电器件的优良材料。 在300 K时,砷化镓材料禁带宽度为1.42 eV,远大于锗的0.67 eV和硅的1.12 eV,因此,砷化镓器件可以工作在较高的温度下和承受较大的功率。 砷化镓(GaAs)材料与传统的硅半导体材料相比,它具电子迁移率高、禁带宽度大、直接带隙、消耗功率低等特性,电子迁移率约为硅材料的5.7倍。因此,广泛应用于高频及无线通讯中制做IC器件。所制出的这种高频、高速、防辐射的高温器件,通常应用于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GPS全球导航等领域。除在I C产品应用以外,砷化镓材料也可加入其它元素改变其能带结构使其产生光电效应,制成半导体发光器件,还可以制做砷化镓太阳能电池。 表1 砷化镓材料的主要用途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集成电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超过了以汽车、石油、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成为改造和拉动传统产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1999年全球集成电路的销售额为1250亿美元,而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贸易总额约占世界GNP的3%,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每l~2元的集成电路产值,带动了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的形成,进而带动了100元GDP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部分的65%与集成电路相关;美国国防预算中的电子含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2001年为43.6%)。预计未来10年内,世界集成电路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拥有自主版权的集成电路已曰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社会进步的基础、国际竞争的筹码和国家安全的保障。 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产品性能每18个月增加一倍。据专家预测,今后20年左右,集成电路技术及其产品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发展。集成电路最重要的生产过程包括:开发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利用EDA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根据设计结果在硅圆片上加工芯片(主要流程为薄膜制造、曝光和刻蚀),对加工完毕的芯片进行测试,为芯片进行封装,最后经应用开发将其装备到整机系统上与最终消费者见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集成电路的加工水平为5微米,其后,经历了3、1、0.8、0.5、0.35微米的发展,目前达到了0.18 微米的水平,而当前国际水平为0.09微米(90纳米),我国与之相差约为2-3代。 (1)设计工具与设计方法。随着集成电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容纳器件的数量急剧增加,其设计工具也由最初的手工绘制转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相应的设计工具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发展,出现了专门的EDA工具供应商。目前,EDA主要市场份额为美国的Cadence、Synopsys和Mentor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华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EDA开发和产品供应商。 由于整机系统不断向轻、薄、小的方向发展,集成电路结构也由简单功能转向具备更多和更为复杂的功能,如彩电由5片机到3片机直到现在的单片机,手机用集成电路也经历了由多片到单片的变化。目前,SoC作为系统级集成电路,能在单一硅芯片上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将数字电路、存储器、MPU、MCU、DSP等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它的制造主要涉及深亚微米技术,特殊电路的工艺兼容技术,设计方法的研究,嵌入式IP核设计技术,测试策略和可测性技术,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SoC以IP复用为基础,把已有优化的子系统甚至系统级模块纳入到新的系统设计之中,实现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的第4次飞跃。

10 郑成航-燃煤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


燃煤烟气污染物深度治理技术
郑成航
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 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2015年3月

2014年74城空气质量状况
2014年,74个城市中,仅海口、拉萨、舟山、深圳、珠海、福州、 惠州和昆明8个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 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等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均达 标。
数据来源:环保部

能源利用是造成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国,2014年消费35.1亿吨(占全球一半以上); 比2013年下降2.9%。【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国,2014年原油消费量约5.16亿吨(约10.21亿 吨煤),进口约 3.05 亿吨(约 6.11 亿吨煤),对外依存度 59.1% (超警戒线-50%) ?世界第三天然气消费国,2014年表观消费量1816亿立方米(约3.1 亿吨煤),进口595亿立方米(约1亿吨煤),对外依存度32.4%。
【注:煤炭发热量按5000大卡计算】

【来源:谢克昌院士报告】
2012年主要国家和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区域不均衡,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强度高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一次化石能源消费强度为全国 平均值的5.10倍、美国的 5.66倍、日本的 1.10倍,单位面积煤炭消费 强度全国平均值的4.92倍、美国平均值的15.70倍、日本的2.74倍。
一次化石能源消费强度对比
2013年均大气PM2.5浓度及空气质量 标准对比
?要使空气质量达标,必须使用全球最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执行 比美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压力传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量和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从宇宙开发到海底探秘,从生产的过程控制到现代文明生活,几乎每一项技术都离不开传感器,因此,许多国家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如日本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六大核心技术(计算机、通信、激光、半导体、超导体和传感器) 之一。在各类传感器中压力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稳定可靠、成本低、便于集成化的优点,可广泛用于压力、高度、加速度、液体的流量、流速、液位、压强的测量与控制。除此以外,还广泛应用于水利、地质、气象、化工、医疗卫生等方面。由于该技术是平面工艺与立体加工相结合,又便于集成化,所以可用来制成血压计、风速计、水速计、压力表、电子称以及自动报警装置等。压力传感器已成为各类传感器中技术最成熟、性能最稳定、性价比最高的一类传感器。因此对于从事现代测量与自动控制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和熟识国内外压力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现代压力传感器以半导体传感器的发明为标志,而半导体传感器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 : (1) 发明阶段(1945 - 1960 年) :这个阶段主要是以1947 年双极性晶体管的发明为标志。此后,半导体材料的这一特性得到较广泛应用。史密斯(C.S. Smith) 与1945 发现了硅与锗的压阻效应[2 ] ,即当有外力作用于半导体材料时,其电阻将明显发生变化。依据此原理制成的压力传感器是把应变电阻片粘在金属薄膜上,即将力信号转化为

电信号进行测量。此阶段最小尺寸大约为1cm。 (2) 技术发展阶段(1960 - 1970 年) :随着硅扩散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在硅的(001) 或(110) 晶面选择合适的晶向直接把应变电阻扩散在晶面上,然后在背面加工成凹形,形成较薄的硅弹性膜片,称为硅杯[3 ] 。这种形式的硅杯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成本低、便于集成化的优点,实现了金属- 硅共晶体,为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3) 商业化集成加工阶段(1970 - 1980 年) :在硅杯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了硅的各向异性的腐蚀技术,扩散硅传感器其加工工艺以硅的各项异性腐蚀技术为主,发展成为可以自动控制硅膜厚度的硅各向异性加工技术[4 ] ,主要有V 形槽法、浓硼自动中止法、阳极氧化法自动中止法和微机控制自动中止法。由于可以在多个表面同时进行腐蚀,数千个硅压力膜可以同时生产,实现了集成化的工厂加工模式,成本进一步降低。 (4) 微机械加工阶段(1980 年- 今) :上世纪末出现的纳米技术,使得微机械加工工艺成为可能。 通过微机械加工工艺可以由计算机控制加工出结构型的压力传感器,其线度可以控制在微米级范围内。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加工、蚀刻微米级的沟、条、膜,使得压力传感器进入了微米阶段。 2 压力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世界范围看压力传感器的发展动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2. 1 光纤压力传感器[5 ]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发展趋势总结 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每一种重大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材料已成为人类发晨的里程碑。本世纪中期单晶硅材料和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及其硅集成电路的研究成功,导致了电子工业大革命。使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石英光纤材料和光学纤维的研制成功,以及GaAs等Ⅲ-Ⅴ族化合物的材料的研制成功与半导体激光器的发明,使光纤通信成为可能,目前光纤已四通八达。我们知道,每一束光纤,可以传输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路电话,这与激光器的发明以及石英光纤材料、光纤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超晶格概念的提出MBE、MOCVD先进生长技术发展和完善以及超品格量子阱材料包括一维量子线、零维量子点材料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光电器件的设计思想。使半导体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从过去的杂质工程发展到能带工程。出现了以“电学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剪裁”为特征的新范畴,使人类跨入到以量子效应为基础和低维结构为特征的固态量子器件和电路的新时代,并极有可能触发新的技术革命。半导体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已成为21世纪信息社会的二大支柱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材料。它的发展对高速计算、大容量信息通信、存储、处理、电子对抗、武器装备的微型化与智能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安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几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硅单晶材料 硅单晶材料是现代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工业的基础。目前微电子的器件和电路,其中有90%到95%都是用硅材料来制作的。那么随着硅单晶材料的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硅单晶材料是从石英的坩埚里面拉出来的,它用石墨作为加热器。所以,来自石英里的二氧化硅中氧以及加热器的碳的污染,使硅材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过饱和氧和碳杂质。过饱和氧的污染,随着硅单晶直径的增大,长度的加长,它的分布也变得不均匀;这就是说材料的均匀性就会遇到问题。杂质和缺陷分布的不均匀,会使硅材料在进一步提高电路集成度应用的时候遇到困难。特别是过饱和的氧,在器件和电路的制作过程中,它要发生沉淀,沉淀时的体积要增大,会导致缺陷产生,这将直接影响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因此,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人们不得不采用硅外延片,就是说在硅的衬底上外延生长的硅薄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氧和碳等杂质的污染,同时也会提高材料的纯度以及掺杂的均匀性。利用外延方法,还可以获得界面非常陡、过渡区非常窄的结,这样对功率器件的研制和集成电路集成度进一步提高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这种材料现在的研究现状是6英寸的硅外延片已用于工业的生产,8英寸的硅外延片,也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更大直径的外延设备也正在研制过程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功率器件,一些抗辐照的器件和电路等,也需要高纯区熔硅单晶。区熔硅单晶与直拉硅单晶拉制条件是不一样的,它在生长时,不与石英容器接触,材料的纯度可以很高;利用这种材料,采用中子掺杂的办法,制成N或P型材料,用于大功率器件及电路的研制,特别是在空间用的抗辐照器件和电路方面,它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当然还有以硅材料为基础的SOI材料,也就是半导体/氧化物/绝缘体之意,这种材料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之,从提高集成电路的成品率,降低成本来看的话,增大硅单晶的直径,仍然是一个大趋势;因为,只有材料的直径增大,电路的成本才会下降。我们知道硅技术有个摩尔定律,每隔18个月它的集成度就翻一番,它的价格就掉一半,价格下降是同硅的直径的增大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大圆片上跟一个小圆片上,工艺加工条件相同,但出的芯片数量则不同;所以说,增大硅的直径,仍然是硅单晶材料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那我们从提高硅的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燃煤脱硫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21卷第2期洁净煤技术Vol.21 No.2 2015年3月Clean Coal Technology Mar. 2015 燃煤脱硫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苗 强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 北京 102209)摘 要: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煤脱硫技术,论述了国内外燃煤脱硫技术现状,重点介绍了干法、湿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工艺及流程,并对燃煤脱硫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最为成熟,已得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但由于投资成本高还需对工艺和设备进行优化;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不存在腐蚀和结露等问题,但脱硫率远低于湿法脱硫技术,须进一步开发基于新脱硫原理的干法脱硫工艺;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脱硫率高,但不适合大容量燃烧设备。最后提出未来应重点创新脱硫原理;研发多联产工艺或多级脱硫工艺,重点开发生产硫酸铵化肥和硫酸镁化肥等副产品的脱硫工艺;开发低廉、高效、多功能的复合型和可再生循环利用的脱硫剂、催化剂或吸附剂及其脱硫工艺;研发新型辅助脱硫技术,扩大工艺适用范围。 关键词:燃煤;烟气脱硫;湿法;干法;半干法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772(2015)02-0059-05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steam coal desulfurization technologies MIAO Qia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Clean -and -Low -Carbon Energy ,Beijing 102209,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steam coal desulfuration technologies with propriet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status of steam coal desulfuration technologie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introduced.The core processes and flows of dry ,wet and semidry method flue gas desul-furation technologies were highligh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t method was mature and realized a large -scal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while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increased cost.The dry method didnˊt have corrosion and condensation problems ,but the desulfuration efficiency was lower.The desulfuration efficiency of semidry method was higher ,while it wasnˊt suitable for large -capacity combustion de-vices.At last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it should focus on desulfuration principle innovation ,multiple -products process or multi -stage desulfuration process development which produced the byproduct of ammonium sulfate and magnesium sulfate fertilizers.The cheap ,more efficient and multifunctional composite and recyclable desulfurizer ,catalyst and absorbent as well as new assistive desulfuration technolo-gies should be determined as the key research fields.Key words :steam coal ;flue gas desulfuration ;wet method ;dry method ;semidry method 收稿日期: 2015-02-02;责任编辑:白娅娜 DOI :10.13226/j.issn.1006-6772.2015.02.013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GB9300120009) 作者简介:苗 强(1965—),男,山西岢岚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煤化工方面的知识产权挖掘和研究工作。E -mail :miaoqiang@https://www.doczj.com/doc/8d3729853.html, 引用格式:苗 强.燃煤脱硫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洁净煤技术,2015,21(2):59-63. MIAO Qiang.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steam coal desulfuration technologies [J ].Clean Coal Technology ,2015,21(2):59-63.0 引 言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 我国能源现状决定未来30年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我国煤炭的80%用来燃烧,燃煤不可避免会造成SO x 、NO x 和粉 尘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并成为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 源,如PM2.5、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因此,在加强 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燃煤污染物防治技术尤为重要。减少燃煤SO x 排放的措施主要有燃煤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3种,其中,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能快速控制SO x 排放,脱硫率高,是主流的燃煤脱硫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燃煤烟气脱硫技术研究。孙玮[1]开发了并流氨法脱硫工艺,杨叔衍等[2]开发了双塔式氨法脱硫工艺,魏雄辉等[3-4]开发了多元醇复合溶液和复合醇胺溶液吸附脱硫工艺, 但这些工艺至今95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燃煤烟气净化技术

3、燃煤烟气净化技术 3.1 颗粒物脱除技术 通常采用静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 3.1.1 静电除尘器 静电除尘器是利用静电力(库仑力)将气体中的粉尘或液滴分离出来的一种净化设备,也叫电除尘器或电收尘器。静电除尘器在收尘极和放电极之间形成直流高电压,它由变压器和整流器给出。含尘气体从除尘器下部进入,并向上流动,通过一个足以使气体电离的静电场,产生大量的正负离子和电子,并使粉尘荷电。荷电粉尘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收尘极运动,并在收尘极上沉积,从而达到粉尘和气体的分离的效果。当收尘极上粉尘达到一定的厚度时,通过清灰机构使粉尘落入灰斗并排出除尘器[1]。 静电除尘器的优点:①除尘效率高,可捕集粒径为0.1μm或更小的颗粒,效率可达99%以上;②静电除尘器的阻力小,通常在200-500Pa之间;③烟气处理量大,处理量一般可达到106m3/h;④能耗低,处理1000m3的烟气大约需要0.2-0.6kW·h;⑤耐高温,采用一般钢材可在350℃下运行[1]。 静电除尘器的缺点:①钢材耗量较大,占地面积大;②对制造、安装和运行的要求严格; ③对粉尘的特性较为敏感,粉尘的比电阻宜在104-5×1010Ω·cm之间,如超出上述范围,应采取一定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除尘效果[1]。 3.1.2 袋式除尘器 袋式除尘器或称为布袋除尘器,是使含尘气体通过滤布,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除尘器,按其清灰方式不同,可分为机械振打式清灰和脉冲喷吹式清灰两种。含尘气体从滤袋外通过滤布进入滤袋内,粗颗粒主要靠重力和惯性碰撞作用落入灰斗,细颗粒主要靠过滤捕集。粉尘被阻留在滤袋外表面,在滤袋内,净化后的气体向上流动,在上箱体内汇集后由引风机从出口引出。随着滤袋外表面粉尘不断增加,滤袋的阻力也不断增加,当达到规定的上限时,即对滤袋清灰;滤袋的阻力达到下限时,即可停止清灰。粉尘及颗粒通过灰斗放出。清灰方式,可以采用脉冲喷吹方式,清灰时自动控制系统发出信号,脉冲阀立刻开启,压缩空气迅速释放,经过脉冲气缸送往喷嘴进行喷射,滤袋由于充气,从而迅速向外扩张。滤袋向外扩张时,由于滤袋的抖动,粉尘从滤袋表面脱落进入灰斗。清灰方式,也可以采用机械振打方式,通过滤袋的抖动使粉尘脱落[1]。 袋式除尘器的使用原则:①压力损失:压力损失的选择要适当。采用一级分离时,一般压力损失约为1000-1500Pa;采用二级分离时,压力损失约为500-800Pa。②含尘浓度:气体含尘浓度较高时,选取低负荷;气体含尘浓度较低时,采用高负荷。③运行时间:除尘器连续运行时间长的,选取低负荷;连续运行时间短的,选取高负荷。④清灰周期:清灰周期长的选取低负荷;清灰周期短的选取高负荷[1]。 3.1.3 旋风除尘器 旋风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体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设备。含尘气流由进气口沿切线方向进入后,沿外壁由上向下运动,向下旋转运动的烟气流称作外涡旋,同时还有少量气流沿径向运动到中心区域。外涡旋转到达底锥体底部后,转而沿轴心向上旋转,向上旋转的气流称内涡旋,最后从排出管排出。向下外涡旋与向上内涡旋的气流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