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发展,说明这些变化对我国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启示。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发展:工人由单纯的得到货币工资,到可以获得激励工资,再到可以得到部分股权分享。启示:从多方面提高劳动者报酬,例如:建立健全激励制度;给予工人更多的股权分享,完善股票期权计划,送股和购股,信托式利润分享计划等。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的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家可以随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4:马克思关于资本运转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基本要点?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哪些借鉴意义?资本循环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为了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单个产业资本,必须按其再生产过程所要求的一定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保持继起。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撇开资本主义性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生产经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根据再生产要求分为三个部分,也必须使三部分资金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保持继起。即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销三者互相衔接,保持平衡,才能使资金循环连续不断。资金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5: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你认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能消除经济危机吗?为什么?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宏观调控是人为的刺激消费与投资,并不能改变剩余价值生产这一实质所产生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消除经济的衰退与危机。

6:平均利润率是如何形成的?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平均利润率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各个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为了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一般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即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向利润高的部门的转移来实现的;这种资本的转移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供求、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一直要到不同的部门利润率大致平均的时候才会趋于停止,其结果便是形成平均利润率。作用:(根据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和实际情况总结一下就行了

8:谈谈你对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理解。1、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内容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是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平均利润率随着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趋向下降的客观必然性。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随着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相对地下降;另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整个资本周转速度相对减缓。

2、平均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二重性规律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利润率,另一个是资本量。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社会资本总量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即使利润率下降,利润量仍然会增加。实际上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是因为,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相伴而生的

3、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资本对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不变资本要素变得便宜;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和存在;对外贸易的发展。

9:论述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级差地租:条件:土地生产条件的差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物质条件。原因:土地的有限性和以此为前提的土地经营的垄断源泉:农业雇佣工人所提供的剩余劳动。绝对地租: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原因:土地私有权

的垄断源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0:试述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的关系:1、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的统一性现实资本是虚拟资本的基础,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衍生物。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必然以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为基础。虚拟资本对现实资本的基础作用表现在:(1)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派生物。(2)现实资本的运行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收益与价格变动。(3)现实资本运用影响着虚拟资本的规模。(4)现实资本的循环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统一性还表现在虚拟资本对现实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其表现是:(1)虚拟资本影响实体资本运用规模。(2)虚拟资本扩大了现实资本的活动范围。(3)虚拟资本价值的变化反映了市场对企业现实资本的估价。2、虚拟资本和现实资本的矛盾性虚拟资本价格不是由现实资本的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虚拟资本的价格与其原来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就没有直接联系,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形式。

11:试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水平、规模和结构等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实体经济是整个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是经济的上层建筑,脆弱的基础是不可能长久地支撑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另一方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并非同步发展,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虚拟经济在总体上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有利于解决金融约束问题;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虚拟经济的过分发展也会加大经济中的不稳定程度,甚至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1)加大经济中的不稳定程度。(2)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

1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变化,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1、新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生产力要素的数量迅速增长,带动社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科学技术与教育成为生产力高速发展关键因素。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社会化。2、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第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仍然存在的同时,出现了庞大的中间阶层。第二,由于劳动的资本化与资本的社会化,企业制度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各国对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进行了调整。3上层建筑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上层建筑最深刻的变动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大大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国家的作用得到了强调。上层建筑的调整还表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在各种思潮的碰撞中,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形式占绝对优势第二,资本家集团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2)贫富两极分化仍然是资本主义难以治愈的痼疾(3)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有利影响:1、经济全球化提高了全球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发展提供了机遇3、经济全球化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与稳定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经济全球化影响全球的可持续发展4、经济全球化威胁落后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加剧了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5、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不平等,成为全球社会问题频发的重要根源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深化:1、经济全球化为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3、经济全球化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深化。(第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与冲突。第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和碰撞。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逐步深化)

1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战略与对策。战略:积极参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策: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积极运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摩檫。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6,合法公正的参加国际竞争,反对倾销等非法手段。7,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8,坚持引进来和走出

去相结合。

五.论述题

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怎样实现相互作用的?

㈡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方面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㈢如何把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㈠答:⑴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经济形态。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①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生产关系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局部的调整和变化。②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质变。③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可能变化的程度。⑶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能够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⑷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它经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首先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然后才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革。

㈡答: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首先,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其次,各个社会集团内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这种关系的性质同样是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2)分配关系。广义的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生产资料分配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包括产品分配的原则、方法和份额等。①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分配关系的性质。② 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还要受到生产力和其他经济条件的制约。③ 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3)交换关系。它是指产品交换过程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如果产品属于生产资料,其交换与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消费品的交换则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① 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② 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

③ 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4)消费关系。它是指人们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① 消费要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② 消费关系要受到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③ 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⑸以上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① 狭义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② 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上述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统一。

㈢答:⒈ 科学的方法论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还运用了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其它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⒉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人类社会经济历史过程的研究,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在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中,分析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坚持这种基本方法,就要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坚持以下基本观点:⑴ 唯物的观点。⑵ 发展变化的观点。⑶ 矛盾的观点。⑷ 阶级的观点。

⒊ 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⑴ 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到抽象,即理论研究要从具体的客观经济现象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实际材料,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辩证地分析,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经济运动过程的客观规律。这也就是人们对客观经济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⑵ 从抽象到具体。它是理论叙述方法,即安排理论体系的方法。从抽象到具体,就是理论叙述的逻辑进程从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理论范畴出发,逐步上升到复杂和具体的经济理论范畴,通过经

济理论范畴的上升和转化,把客观经济运动和发展过程在理论上再现出来。人们在理论上阐明经济事物,首先需要对那些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范畴做出理论分析,然后逐步深入分析那些比较复杂的经济范畴,直到最后对社会经济关系做出全面的、完整的、具体的理论阐析,在理论范畴上达到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⑶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⒋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这里的逻辑是指阐明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分析开始,逐步上升到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的逻辑进程。历史的研究方法则是指,按照历史的真实发展进程来把握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运动规律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这种一致性集中地表现在,历史进程所遵循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是一致的。科学理论所阐明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已经被人们认识了的历史必然。真实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而逻辑进程在阐发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时,则要排除历史进程中的偶然因素和现象以及各种曲折的过程,使社会经济进程中所包含的客观规律清晰地表现出来。

⒌ 其他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经常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同时,借鉴和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分析方法。

五、论述题

㈠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如何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表现为价值?

㈡思考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

㈢货币有哪些职能?货币执行职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有哪些?

㈣思考货币形式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

㈤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要求的?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㈠答:⒈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⒉ 这一矛盾的形成及要求。⒊ 这一矛盾是产品转化为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表现为价值的原因。⒋ 这一矛盾如何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表现为价值。⒌ 矛盾的解决或激化。

㈡答: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就是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⒈ 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⑴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

② 相对价值形式;③ 等价形式及其特点;④ 对简单价值形式总体的分析。⑵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①含义及等式;② 对扩大价值形式的价值表现的分析。⑶ 一般价值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价值表现的特点;③ 出现了一般等价物,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一般等价物还未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还不能促使商品交换的稳定发展。⑷ 货币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贵金属能够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的原因。③ 货币是价值形式演变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此,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部矛对立,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这就是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

⒉ 货币的本质: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㈢答:⒈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⒉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还相继产生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⒊ 货币执行职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⑴ 货币执行职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① 货币的产生暂时缓和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解决了交换过程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②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有利于商品价值得到表现,使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便于各种商品价值的比较;③ 流通手段使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从而使整个商品界联成一个整体,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 贮藏手段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不易发生通货膨胀;⑤ 支付手段使信用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和发展;⑥ 世界货币使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整个世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⑵ 货币执行职能也对社会经济发生了负面影响:① 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看,它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价格形式本身即包含着价格与价值量不一致的可能性,又包含着

质的矛盾。所谓质的矛盾,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下,没有凝结人类劳动从而没有价值的客体也具有了价格的外观,例如,土地、证券等。价格形式所包含的这一矛盾是虚拟资本以及泡沫经济产生的基础。

② 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看,以货币为媒介的一系列相互交错的商品交换的整体形成商品流通。这样,商品流通就把整个商品界的运动相互犬牙交错联成一体,产生了生产当事人无法控制一系列社会经济联系。卖和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就会发生只卖不买,或多卖少买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即商品实现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以最终为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还不具有危机的现实性。③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使生产当事人之间除了买卖关系以外,又出现了债权债务关系。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使经济中有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债务链,当债务链的某一环节出现破裂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支付困难,从而产生了危机的第二种可能性,即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

㈣答:⒈ 货币形式的演变:⑴ 货币形式演变的可能性。⑵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创造着实现货币形式变化的条件。历史上货币形式演变的形式。⒉ 货币形式演变的内在逻辑:⑴ 货币形式演变是价值独立化的内在要求。⑵ 货币形式演变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货币职能充分发挥的需要。⑶ 货币形式演化的内在逻辑过程就是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逐步脱离使用价值实体的过程。

㈤答:⒈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关系的形式。⒉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⑴ 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⑵ 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① 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② 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⑶ 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⒊ 价值规律的作用:⑴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⑵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⑶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五、论述题

㈠比较说明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

㈡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为什么转化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㈢如何正确理解现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者实际工资变化的趋势?

㈠答:⑴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 ① 绝对剩余价值是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②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③ 超额剩余价值是在个别企业率先提高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⑵ 三种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①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剥削剩余劳动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反过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排斥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可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新的可能。因为在提高生产率提高以后,工作日还能够延长,甚至由于技术的改进使劳动力延长工作时间的生理界限拓宽,从而有可能使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进行。②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依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成的途径或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因为相对剩余价值正是在各个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个别企业首先提高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在竞争中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后,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变成为一般生产条件,其个别价值已等于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部门的所有企业都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③超额剩余价值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㈡答:⑴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酬。这是一种现象上的歪曲,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结合的方式。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必须通过买卖,购买者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以后被消费其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在消费中创造新的价值,并且在量上超过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这种特殊性加上工资的支付方式等因素就造成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假象。⑶工资形式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表现为全部劳动的报酬,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

㈢答:⑴ 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再生产劳动力的条件也在变化。随着这些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消费的基本生活资料在数量上增加、在质量上提高、范围上增多了;② 生产中不断采用新技术,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增加了劳动力教育和培训费用。③ 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保险、福利、公共教育等费用也不断增加。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的价值不断提高,从而实际工资有提高的趋势。⑵ 也应看到,一些因素也会引起工人工资的下降。①在这种提高趋势中,实际工资有时也有下降,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大批工人失业,在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明显下降。② 发达国家物价水平上涨,房租、捐税和服务费用较高,实际工资并不像名义工资那样高。③ 由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较高,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相比所占比重减少,相对工资呈现下降趋势,甚至可能比不发达国家工人的相对工资水平还要低。

五、论述题

㈠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㈡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是什么关系?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㈠答:⑴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一定数量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过程才使得再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表明,扩大再生产以资本积累为前提条件,资本积累实际上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仅使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不断增加,而且还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雇佣工人;因此它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⑵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 ⑶ 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资本家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就在于商品生产的所有权与劳动的分离。而资本积累过程就是不断扩大地制造这种分离。一方面资本所有者不断在扩大的基础上占有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工人在扩大的基础上为资本所有者创造剩余价值。⑷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发达、富裕的经济。然而,无产阶级的贫困并没有消除而是依然存在,因为资本主义积累的规律仍然没有变。随着资本积累,社会财富的积累同贫困的积累并进,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

㈡答:⑴ 经济增长是国民财富的增长,体现在价值上是国民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体现在物质方面是总产品的增长,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所以,经济的增长应当表示总体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⑵ 无论经济制度如何,任何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增长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这两个基本因素是通过资本积累过程实现的,体现为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和资本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的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的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⑶ 资本积累规律决定了,积累导致财富的增长与贫困的增长并存:一方面,生产率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劳动力收入相对下降和过剩人口增加。结果是,生产的扩大不能被社会购买力全部吸收,造成相对生产过剩。当生产过剩出现时,只有减少生产,甚至一部分企业破产,才能恢复平衡。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总是被经济危机或经济停滞所打断,呈现为波动中的增长。

五、论述题

㈠试述产业资本循环中各个阶段上一般商品职能和生产职能如何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阶段?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统一的内容是什么?

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它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㈢什么是年剩余价值率?怎样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㈠答:⑴ 商品资本循环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依次通过销售、购买、生产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又回到商品资本形式的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就是:

Wˊ一GˊG一W…P…Wˊ

⑵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①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资本,而商品资本又是生产过程的结果。②商品资本的全部出售,全部被社会所消费是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因此,商品资本的循环揭示了生产与消费的内在联系。③商品资本循环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因为在这一循环形式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流通过程,是商品价值的实现和商品的被消费,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⑶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资本运动的特性,但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必须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够全面地把握产业资本运动的本质。

⑷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产业资本只有顺利地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才能正常地循环,实现价值的增殖。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这三个阶段上资本的职能形式不同但都统一于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这一目的。

㈡答:⑴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生产资本,两者的区别归纳起来有:①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价值是分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流动资本价值则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② 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时间短。③ 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性预付,多次收回,回收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性预付,一次性收回,回收期短。④ 物质更新方法不同。固定资本在发挥作用的期限内,不需要不断购买或更新;而流动资本,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在实物形式上不断更新。

⑵ 两种划分的区别:① 划分的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依据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② 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③ 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购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㈢答:⑴ 流通时间和费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完成使用价值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化所必须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这一部分是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所以从性质上仍属于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是完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在这一活动中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不增加任何社会使用价值,这一类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被称为纯粹流通时间和纯粹流通费用。这里所论述的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只是指纯粹流通时间和纯粹流通费用。

⑵ 流通时间:流通时间是资本循环过程中处在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的时间,其中,更为重要的售卖时间。资本在流通时间所执行的职能是完成资本价值存在形式的变化,并不增加任何使用价值,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商品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在资本的流通时间内,资本的形态和地位决定了它不能作为劳动的吸收器来占有工人的劳动。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就越是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增殖,因而,流通时间对资本增殖构成了限制。

五、论述题

㈠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是什么?商业资本家是如何获得商业利润的?

㈡试述金融资本的形成和战后的新发展。说明金融寡头如何实现自己的全面统治。

㈢试说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

㈣试析级差地租及其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㈤试析绝对地租及其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

㈠答:⑴ 商业利润的来源。① 商业资本家的纯粹商品买卖活动是非生产活动,不能成为商业利润的来源。

② 表面上看,商业利润来自于商品的购销差价。但这只是商业资本获取利润的途径,并不是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③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⑵ 商业利润的本质。它是商业资本参加利润平均化而获得的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既反映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又反映他们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竞争关系。

⑶ 商业利润是通过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而获得平均利润的。① 商业资本的运动构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它和产业资本共同构成职能资本。② 商业利润的量必须等于平均利润。这是由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决定的。③ 商业资本作为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从而形成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④ 商业资本家按职能资本平均利润率计算,从而获得低于平均利润的商业利润。

㈡答:⑴ 金融资本是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更高级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有三条途径:① 银行垄断资本渗入工业企业;② 工业垄断资本渗入银行业;③ 双方互派代表,互兼要职,实现人事结合。

⑵ 二战后,金融资本集团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⑴① 工业资本对银行资本的依赖性更为增强,金融资本集团的规模和实力大大超过战前;⑵② 金融财团内部的家庭色彩日益淡化;③金融财团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剧。

⑶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巨额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其集团。①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② 金融寡头还采用种种办法在政治上操纵和控制国家机器,对政治领域进行统治。③ 二战后,银行资本集中和垄断的新发展强化了金融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统治。

㈢答:⑴ 当虚拟资产膨胀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一倍以上时,就可以称作虚拟化经济。

⑵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产物。① 前者以后者为基础,没有后者,前者就没有存在的根据。② 后者不发展,前者如何膨胀也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③前者适应后者,就会对后者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前者脱离后者而过度膨胀,就会产生“泡沫经济”,对后者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④虚拟化经济已成为整个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经济的正常运行也要依赖于它的正常运行。

⑶ 稳定虚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虚拟经济的稳定是当代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它既不能过度繁荣,也不能过度萧条。因此,必须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调控。

㈣答:⑴ 它是指等量资本投在等面积而等级不同的土地上提供的产量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它是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⑵ 土地的等级差别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或自然基础,它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⑶ 土地所有权只是这部分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原因。⑷ 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㈤答:⑴ 绝对地租就是由土地所有权垄断决定的租用任何等级土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⑵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⑶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⑷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五、论述题

㈠试说明扩大再生产实现的过程、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内容。

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主要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如何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

质?

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宏观

调控的?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㈠答:⑴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和物质上都得到补偿。

⑵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① I(V+m)>Ⅱc;② Ⅱ(c+m-m/x)>I(v+m/x)。

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通过三方面的交换实现:① I(c+△c)在第一部类内部交换;②Ⅱ(v+△v+m/x)在第二部类内部交换;③ I(V+△v+m/x) 和Ⅱ(c+△c)在两大部类之间交换。

⑷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 基本实现条件:I(v十△v+m/x)=Ⅱ(c+△c) 。它一方面表明,第

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客观上要求保持平衡;另一方面表明,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的积累存在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② I(c+v+m)=I(c+△c)+Ⅱ(c+△c) 。它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不仅要补偿两大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而且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

③Ⅱ(c+v+m)=I(V+△v+m/x)+Ⅱ(v+△v+m/x) 。它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与原有的和追加的工人以及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相平衡,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与社会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关系。总之,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㈡答: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① 国有垄断资本(国有企业)。它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投资兴办或国家收购原来属于私人所有的企业而形成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三条:国家通过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化政策,即国家通过高价收买,把私人企业收归国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②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指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共同兴办的企业,实现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的资本结合。它的产生,一是通过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部分股票;二是私人垄断资本购买国有企业的部分股票;三是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兴办新的企业。③ 国家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主要有: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等。

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和垄断集团的高额利润。① 国有企业表面上是“国有”,但实质仍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的。② 国私共有合营的企业实质是,可以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家资本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利于它们攫取更多高额垄断利润。③ 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私人资本再生产过程,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是十分明显的。

⑶ 以上分析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主要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调节社会经济和各种阶级矛盾,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生存。

㈢答:⑴ 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通过国有企业和国私共有企业占有的资本,以数目巨大的商品供应者和购买者的身份进行活动,直接控制和调节资本主义再生产。

⑵ 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经济计划等政策和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广泛的调节。

①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所制定的关于财政运作的原则和行为准则。它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性措施对一定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②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着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措施。调节的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

③ 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国家对收入分配过程进行宏观控制的政策措施。它是资产阶级政府对整个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的又一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政府通过有意识的措施,调节工资、利润和其它收入间的关系,达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干预和调节。

④ 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和调节,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和综合形式,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运用经济计划这一调节手段。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形式多样,但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计划一般是指导性或参考性的,对企业约束力不强;二是,大多数计划的内容一般只规定笼统的总任务和总指标,不定具体指标;三是,计划虽然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但重点是面向长期和长远目标的计划;四是,计划的实施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主要是通过国家的经济政策,借助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把私人企业引导到国家希望的轨道上来。

政治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一、是非题 1、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联。(√)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3、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5、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6、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是产品生产。(×) 7、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进步。(√) 8、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9、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愈越的历史阶段。(√) 10、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1、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相同。(×) 1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1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 ) 14、凡是能交换的东西都有价值。(×) 15、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6、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17、凡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18、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19、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违背了价值规律。(√) 20、交换价值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与比例。(√) 2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22、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或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局面。(√) 23、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24、商品流通过程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25、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6、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总量。(√) 27、信用制度并没有节省流通费用。(×) 28、在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是绵羊。(×) 29、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它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值过程。(√) 31、超额剩余价值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2、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引起无产阶级贫困化。(√) 33、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 34、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35、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 36、利息率通常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 37、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38、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程度不同。(×) 39、资本与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作为流通手段。(×) 40、整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降低。(√) 41、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相等。(√) 42、股份公司的形成属于资本积聚性质。(×) 43、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4、W’-G’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45、G-W…P…W’-G’表示的是货币资本的循环。(√) 46、P-W’-G’?G-W-P表示的是生产资本的循环。(√)

政治经济学期末常考论述题

1.经济规律、作用、特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特点: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2.商品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为内在根据的。(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因此,从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区别:(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完备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完备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功能为条件的。(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反映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能本质地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 3.商品的含义,特点,商品的二重性(古典政经的观点),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交换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1.商品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二因素: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凝聚在商品内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即价格,没价值可以有价格,即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一种商品之所以能与另一种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它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表现出来。它必须在交换中,借助于交换价值表现自己的存在。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既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书P32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书P3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价值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书P129 4.劳动的含义,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社会属性。 5.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形式,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一家质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2) 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3) 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1)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上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三,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书P42 货币,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金属状态下,纸币状态下)。产生: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书P45 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书P45 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A ) a、前者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后者是天然具有的 b、前者是他人生产的,后者是为自己生产的 c、前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容,后者不是社会财富 d、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B )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它是在(A )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5、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折合比例(C) a、参加交换的商品生产者自觉协商出来的 b、由经纪人规定并取得买卖双方同意的 c、在无数次交易中自发形成的 d、由社会职能部门自觉计算出来的 6、商品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C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9、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剩余价值 b、商品价值 c、劳动力自身价值 d、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 10、从整个社会来讲,在不延长工作日且实际工资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a、工人所受剥削就会有所减轻 b、剩余价值率仍会提高 c、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量不会增加 d、剩余价值量仍可增加 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 a、剩余价值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b、剩余价值被视为所费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被视为超过成本价格的部分 12、商业利润来源于() a、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 c、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 d、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3、同一生产部门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 a、社会价值 b、平均利润 c、生产价格 d、成本价格 1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 1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收益不同 d、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新编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形态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D 5.D 6.A 7.D 8.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E 2.ABCDE 3.ABCE 4.ABCDE 5.ABCD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五、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一方面,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对生产起反作用。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生产关系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上层建筑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答: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按涉及范围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形态特有或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 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 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 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 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 制度创新 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一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 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 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2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作者:Jessie已被分享19次复制链接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 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准确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指标是(剩余价值率)。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垄断经营有限的较优等土地);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 6、在股份制中,实行一股一票,体现的是(出资者)主权;在合作制中,实行一人一票,体现的是(劳动者)主权。 7、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是由其(处于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企业)。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由于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会发生价值增值,所以被称为可变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即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方式。而资本集中则是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同时,也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的重新组合,虽然使单个资本变大,但不能使社会总资本增大。(2)资本积聚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受到原有资本积累速度和社会财富增长限制,因而其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可以不受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可以在较短时间有效资本合并为大资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总产量(包括商品和服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变动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一般用人均收入水平来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比包括的内容更丰富,它除了收入水平的变动,还涉及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市场范围等方面的变动。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是指国家境内投资的生产资源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年内一国居民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这两个概念都是衡量一国一年内经济总量变动的指标,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国家国土范围内的生产总量,其中包括外国投资者在一个国家的投资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其分。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 括号内)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 .决定商品生产者的投资方向 .决定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循环和资本资本周转的统一 .资本周转速度() .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Ⅱ是()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生产资料生产增长

的特征是必然()。 .有效增长 .逐步增长 .缓慢增长 .优先增长 .平均利润率是()。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部门剩余价值总量与部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部门剩余价值总量与部门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借贷资本是()。 .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生息资本 .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暂时闲置的货币 .高利货资本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垄断企业的小额股票表明()。.人人都成为有产者 .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垄断资产阶级失去生产资料所有权 .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资本输出的形态可划分为()。 .商品资本输出和货币资本输出 .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和私人资本输出 .国家资本输出和私人资本输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深厚基础是()。 .资产阶级国家 .占有大量殖民地 .资本输出 .私人垄断资本 .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既相互控制,又相互反控制 .既相互利用,又相互制裁 .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 .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掠夺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发展趋势和停滞趋势这样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资本家追逐高额利润 .垄断的统治 .经济发展本身的规律 .竞争的存在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 .生产资料 .劳动产品 .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_习题集(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程习题集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政治经济学》(编号为01013)共有单选题,多项选择题,判断分析题,计算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D、社会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物质资料的生产 D、社会关系的生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 A、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忙的规律 B、揭示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C、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D、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4.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诸环节中,其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 B、交换 C、分配 D、消费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方式 D、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6.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与价值 C、价值与交换价值 D、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 7.两种不同使用价值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 A、两种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两种商品的用途各异 C、两种商品各为对方需要 D、两种商品都有价值 8.关于价值,正确的说法是()。

A、质上有差别,量上无差别 B、质上无差别,量上有差别 C、质和量上都有差别 D、质和量上都无差别 9.价值的本质是()。 A、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 B、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产品 C、两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关系 D、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具有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能有价值 D、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11.商品二因素决定于()。 A、商品的内在属性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都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 C、使用价值都是由来自自然物 D、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13.价值的源泉是()。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劳动和土地 1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简单劳动时间决定的 B、复杂劳动时间决定的 C、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B、是以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C、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折算为尺度的 D、以上都不是 16.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于()。 A、商品二因素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7.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 A、价值决定价格 B、供求决定价格 C、竞争决定价格 D、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8.货币的本质是()。 A、媒介商品交换 B、是资本的最初表现 C、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 D、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 19.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 A、想象的货币 B、实实在在的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纸币 20.在80年代中后期,由于温州很多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了在全国市场上抵制“温州货”现象。这表明()。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生习题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2015年4月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试题 (课程代码 000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经济体制 D.经济运行机制 2.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 3.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方式 B.经济体制 C.社会经济制度 D.资源配置方式 4.市场经济要求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 A.排他性作用 B.辅助性作用 C.决定性作用 D.替代性作用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量尺度是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体力劳动 D.脑力劳动 7.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是 A.纸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足值的金属货 8.随着经济繁荣期生产的发展,商业信用规模 A.扩大 B.萎缩 C,不变 D.不确定 9.按照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发生在 阶段的货币上阶段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阶段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阶段上 10.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工人日工资3元,每天生产皮鞋两双,每双社会价值12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9元、新创造价值3元,则资本家获剩余价值 元元 元元

政治经济学选择题300题及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C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解析: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选项D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只有答案C才是理论基础。 4、在生产资料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B ) A、原材料 B、机器设备 C、燃料 D、辅助材料 解析:劳动资料是指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A、C、D属于劳动对象范畴,即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8、价值规律是( A ) A、只在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规律 B、各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规律 C、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D、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解析: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非商品的劳动产品不存在价值,在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因此,商品只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 9、基本经济规律是( D ) A、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B、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D、一种社会形态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 解析:此题考核的是基本经济规律的名词解释。需要注意,基本经济规律是一个社会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在中国现在虽然有存在私营企业,存在剥削,存在剩余价值,但因为它不占主导地位,所以不能说剩余价值规律是我国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目前我国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公有制占主导的按劳分配规律。 11、价值的实体是( B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解析:本题考察价值的内涵,即价值一词的名词解释,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答案是B。注意抽象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抽象劳动的凝结才构成价值。 12、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是( A ) A、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性质 B、生产力不断运动 C、生产关系不断变革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矛盾运动 解析:社会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所以答案为A。 13、市场经济是指( B ) A、以市场存在为条件的商品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C、市场决定一切经济活动的商品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重要政治经济学选择题必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d)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商品是( b ) A.劳动产品 B. 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 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4.生产力构成中最主要的因素是(c)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劳动资料 5.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 c )

A.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B.资本积累 C.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D.垄断资本主义竞争6.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d ) A.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B.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7.生产关系是( a )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8.资本家投入预付资本100万,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雇佣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120万元,那么,剩余价值率为 ( b ) A.50% B.100% C.150% D.200% 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d )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一时间内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一时间内价值量增加 C.劳动生产率降低时,在同一时间内价值量不变 D.劳动生产率降低时,在同一时间内价值量降低 11.“看不见的手”是指( c ) A.行政手段 B.计划机制 C.市场机制 D.计划与市场的结合 1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B)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13.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d ) A. 商品价值 B. 劳动力自身价值 C. 剩余价值 D. 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14.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b)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