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央财经大学 网络辅修 管理学原理课程第3阶段学习笔记

中央财经大学 网络辅修 管理学原理课程第3阶段学习笔记

中央财经大学 网络辅修 管理学原理课程第3阶段学习笔记
中央财经大学 网络辅修 管理学原理课程第3阶段学习笔记

管理学原理课程第三阶段学习笔记

一、学习内容

1. 学习体系

第十四章控制概述

第十五章控制方法

第十六章管理前沿

第十七章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

2. 学习目标

第十四章:系统掌握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明确管理控制的含义及控制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熟悉常见的控制类型、控制的基本原则及管理控制过程,结合实际分析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

第十五章:定义预算及预算控制的概念,了解预算的种类,账务预算在控制中的作用及特点,了解生产控制的内容,熟悉库存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及其他控制方法,掌握管理审计与经营审计的区别,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有效控制的各种技能。

第十六章:了解知识经济的发展对管理的影响,掌握21世纪管理变革与发展的总趋势。

第十七章:了解了解美国企业的管理特性,熟悉日本企业的管理特性,解释美国、如本企业的管理差异的根源,比较分析中国企业的传统管理和现行管理,认识加入WTO 对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

3. 各章节学习重点

第十四章控制概述

第一节控制的概念

(用时一课时,一般掌握)

一、控制的概念

控制一词的原意为“驾驭、支配”。一般意义上的控制室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的功能。由于控制在组织管理上的广泛运用,逐渐形成了独立分支——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或适应发展需要而重新制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

既可以理解为控制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控制过程。

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活动的过程保证您该实际绩效与组织目标及计划内容

相一致,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一)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相似点

1.都有信息反馈过程。系统中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称作耦合。

2.人工系统中的控制工作都是完整复杂的过程。

3.包含三个基本环节:拟定标准、衡量绩效、纠正误差。

4.都是一个组织的系统。

(二)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不同点

1.一般控制中的控制实质上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实施的,各环节也是自动进行。传递的信息也比较简单,反馈较为单纯。管理控

制系统中的控制室综合复杂的。主管人员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传递的信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数据复杂综合,反馈过程也更为复杂实际。

2.一般控制的目的是系统运行的偏差不超过允许范围,保持在平衡点上。管理控制的目的不仅是维持其原有活动,而且要求系统活动在原有基础上螺旋上

升,求得“管理突破”。

二、控制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的关系

(一)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的关系

1.计划起着指导作用。控制室为了保证组织活动的结果与计划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管理职能。

2.计划预先指出了期望的行为结果,控制则是把握计划指导实施的行为和结果

3.组织管理者通过控制获取有关信息,方能制定有效计划。

4.没有计划所表明的组织目标,管理者就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

(二)控制职能与组织职能的关系

1.组织环境的多变性需要控制调整、修正。

2.组织活动的复杂性需要控制调整、修正。

3.组织管理的失误需要控制调整、修正。

(三)控制与领导职能的关系

管理者需要建立控制系统以掌握他人的情况,及时掌握组织信息,对计划作出调整。

第二节控制的分类和原则

(用时一课时,重点)

一、控制的分类

(一)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预防性控制是为了避免产生错我尽量减少今后的更正活动。例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培训、培养计划等。

更正性控制目的是出现偏差时使行为或实施进度返回预先确定或所期望的水平。例如:审计制度、定期检查等。

(二)按控制点的位置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预先控制是指通过情况的观察、规律的掌握,信息的分类、趋势的预测,预计在未来可能发上的问题,并在问题尚未发生之前及采取控制措施加以预防。

过程控制是指某项过程或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控制,管理者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与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规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进行。

事后控制,较为传统的控制方法,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结束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成果进行总结。

(三)按控制来源分为正式组织控制、群体组织控制和自我控制

正式组织控制是指有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来的对一些机构或规定进行的控制。如:预算、审计、规划等。

群体控制之机遇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而进行的控制,是由非正式组织发展维持的。

自我控制是指组织成员友谊是的按照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取决于个人素质。

(四)按照采用的手段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直接控制是对执行计划的人采用一定的控制方法和手段,使他能够有效地执行计划保证其完成。

间接控制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计划执行中的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找出责任人,改进下一步工作。

(五)按控制范围大小分为全面控制和局部控制

全面控制是对计划执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局部控制是对计划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所进行的控制。

(六)按主体分为把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内部控制通过加强责任感使员工自觉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和标准。

外部控制是行政权力系统强制执行各种标准和规章制度。

(七)按有无信息反馈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开环控制对系统干扰和控制系统的未来行为都是预先认定的,不考虑外界干扰,缺乏适应性。

闭环控制考虑到系统被控量的反馈,对实施程序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影响,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适应性较好。

二、控制的原则

(一)计划控制的原则

控制与计划相连,形成一个循环的管理过程。控制反映计划的要求,保证计划按照预期进行。明确有效的计划指导控制活动。

(二)组织适宜性原则

组织结构中的职责需要与职务要求相匹配,控制系统需要切合每个主管人员的特点。

(三)及时控制原则

高效的控制系统需要能够及时准确的采取纠正偏差措施。

(四)重点控制原则

只要对影响经营成果的关键环节作为管理控制的重点对象。

(五)关键点控制原则

对评价个别计划执行情况的关键点给予注意。

(六)直接控制原则

主管人员质量越高,越没有必要进行间接控制。应尽量提高主管人员质量。

(七)例外控制原则

主管人员越注意到例外情况的控制,结果就越有效。

(八)灵活控制原则

控制要有灵活性,增加管理控制的弹性,适当的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方案和后背力量。

(九)经济性控制原则

实行有选择的控制,并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

第三节 控制过程

(用时一课时,学会应用)

一、确定控制标准

(一)统计方法

根据以前的历史记录,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控制标准。

(二)工程方法

工程方法是一实测数据和技术参数为基础,对工作情况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进行控制。

(三)经验估计法

在前两种方法无法确定时,可以有经验丰富的人进行确定标准,以作为补充。

二、衡量实际业绩

通过实际工作情况与标准的比较获得一定的信息,根据这种信息来评估实际工作的优劣。

三、纠正偏差

其前提是估价偏差的类型数量以及产生原因。在偏差较大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时,才能采取纠正措施,并注意防止偏差再次发生。

第四节 有效控制的前提条件

(用时半课时,了解)

一、 控制必须有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计划

计划是控制的依据,计划的正确性是控制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控制作为计划的监督保障贯彻与计划执行的各阶段和各部门。控制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计划的灵活性。

二、控制应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和人员

专门部门主管控制有利于防止各部门自我监督二造成的利己行为。

三、组织中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应当是整个组织活动

组织内的各种人财物以及各个层级都是控制对象,全过程都必须在控制之中。这种控制是一种整体、统一、优化的控制。

四、控制必须要有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信息反馈的速度及准确性至关重要。关键是确定与控制有关的人员在信息传递过程的职务与职责,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畅通无阻。

第十五章控制方法

第一节预算控制

(用时一课时,次重点掌握)

一,预算控制的概念及预算编制

预算是以财务数据为主要形式吧组织任务具体化、将资源分配给特定活动的数字化计划。

预算控制是主管部门和主管人员依据组织规定,对按照预算规定的收支标准,逐项监督和检查下属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各部门的活动能够完成计划目标,达到组织资源的总和开发和有效使用。

二、预算的种类

(一)收入预算

一种建立在手投入预测基础之上的用以规划未来销售的预算类型。

(二)费用预算(支出预算)

这种预算列出了组织实现目标而进行的主要活动,并将费用指出额度分配到各项互动中去。

(三)利润预算

将授予预算和费用预算合二为一,是衡量组织绩效的最常用经营指标之一。适用于大规模组织机构。

(四)现金预算

实际上是一种对现金收支的的预测,基本内容是预测组织的现金余缺。主要反映组织的现金流动情况。

(五)投资预算(资金支出预算)

投资预算通常涉及经营过程中的多个阶段,因而准确的讲它应该属于长期预算。其项目包括:更新改造、扩建厂房、购买生产设备等。

(六)可变预算

在可变预算中,由于经营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它更加有助于主管人员做好计划工作。

三、预算在控制中的作用及特点

优点:有助于管理者充分了解组织的运行状况,为组织活动提供了数字依据,帮助管理者调整组织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缺点:1.容易导致控制工作过于细致

2.不利于部门之间的协调

3.预算缺乏必要的灵活性

4.掩盖了效率低下的缺点

第二节生产控制

(用时一课时,了解)

一、对供应商的控制

供应商即使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为了对供应商加以控制,通常组织会与供应商结成长期稳定相互依赖的新型合作关系。并可以持有部分或全部的供应商股份,进而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降低市场风险。

二、库存控制

目的在于降低库存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用经济订购批量模型即最优订购数量模型(EOQ)计算最优数量。一般说来,订货费用与保存费用相等时的数量最优,成为最优经济批量。除此之外,组织还会预留一部分安全库存。

三、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监督产品的功能和性质,对产品的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做出控制,进而确保产品质量能够满足预先设定的标准。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一)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20~40年代)

质量检测的一种通行方法为检验产品质量是否达标,没有达到标准的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在生产批量非常大,检验费用很高的情况下,检测所有产品不切实际。所以可以运用统计方法确定样本和检查质量。

(三)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50年代至今)

一种面向用户旨在不断提高组织绩效、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控制方法。与前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强调防止偏差和失误的发生。

四、时间控制

通常使用时间网络分析法(或称计划评审法,PERT)它是一种用来观测在时间和项目的推移过程中,如何把总体计划中的每个子计划或总体项目总的每个分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其他控制方法

(用时一课时,重点掌握)

一、比率分析

比率分析就是将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上的有关项目进行对比,形成一些统计口径相对固定的计算公式,进而分析和评价组织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一)财务比率

分析资本结构的目的在于明确组织内部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状况及相互关系。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率及负债和资产的比率、资产和股东权益的比率可以表示组织的资本结构。自由资本较高的组织,经营风险较小。

1.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反映组织短期偿债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组织流动比率越高,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保持2左右为宜。

速冻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一般保持在1左右为宜。

2.负债比率和盈利比例

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负债比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盈利比例=利润/销售额或全部资金。反映了组织的盈利状况,常用的有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税后利润/销售收入。资金利润率=一定时期的净利润/该时期全部资金。

(二)经营比率

与组织资源利用程度有关的比率,体现组织的经营效率和资源利用状况。

1.库存周转率

库存周转率=销售总额/库存平均价值。该指标越高说明组织库存经营活动和销售经营活动协调的越好。

2.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总额/固定资产。比率越高,说明单位固定资产创造收入的能力越强,可以为固定资产的更新提供依据。

3.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之比

表明了单位销售费用能够实现的销售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织营销活动的总体效率。

二、经营审计

经营审计是对组织的会计活动及财务报表进行审核鉴定,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过程。

(一)外部审计

由外部机构选派的审计人员对组织的财务报表和财务状况进行的独立评估。

(二)内部审计

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会计财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所作的定期检查和非定期评价。

(三)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管理系统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定过程。其着眼点在于整个管理系统。

三、其他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管理人员还可以有其他方法对组织进行控制管理。

第十六章管理前沿

第一节知识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管理的影响(用时一课时,重点掌握)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知识经济是鸡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处理、传播、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它以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以创新为特征。

其原因有:1.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经济,研究开发是知识的生产源。

2.教育培训是创新性活动过程,只有经过教育和培训才能培养劳动者的穿行意识和创新能力。

3.在知识经济社会,穿行能力的强弱,创新效率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甚至国家的成败。这要求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社会。

二、知识经济向传统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要求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

人力资源取代传统资源成为战略性资源,人决定一切。

(二)要求改变传统的激励机制

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要求采用创新的激励模式,满足人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要求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

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要求建立弹性灵活的组织结构。

(四)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

传统“功利”的经营理念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要求企业社会“双赢”。

(五)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

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三、知识经济为管理变革奠定了现实基础

(一)知识经济为管理变革与创新创造了技术条件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技术基础和内核。

(二)知识经济为管理变革与创新创造了精神环境

在网络中,不同主体之间交流着创新的资源和想法,使互相学习互相激发成为可能。

(四)知识经济为管理变革与创新创造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高,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自由创新的发展中去。

第二节管理变革与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用时一课时,掌握)

一、流程再造——管理变革与创新的最新构想

(一)流程再造构想的产生极其基本含义

流程再造的完整含义,就是以信息化和知识化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具有创新性合作关系为纽带,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对企业工作程序进行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性的变革创新。建立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和团队精神的团队式组织,并层层扩大,知道整个企业都按照新的原则构建起来,最终形成新型的企业组织的创新过程。

(二)流程再造构想的制造思想——三个中心

1.以顾客为中心

2.以员工为中心

3.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二、知识管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使得员工自愿合作,共享和开发知识资源去完成艰难任务,达到更高目标产生更好效益。

(二)知识管理的特点

1.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人、资金和巨大的投入

2.知识管理需要博弈

3.实施知识管理,需要专门的机构

4.知识管理要针对市场进行

5.要改变知识的工作模式

(三)知识管理的原则

1.参与原则:建立鼓励员工参与管理的氛围

2.解释原则:对员工解释一项决策的由来

3.澄清原则:新决策作出后要澄清新的规则

4.知识资本化原则:经营管理资本让位于知识资本——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

根本力量

第三节 21世纪管理发展大趋势

(用时一课时,了解)

一、以创新性管理应对个性化需要

二、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

三、通过学习充实企业的发展后劲

四、快速的应变力是企业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志

五、通过分权来提高组织效率

六、团队精神把未来企业导向成功

七、多重目标成为企业的永恒追求

(一)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二)更好地满足员工的需要

(三)更好的满足投资者需要

(四)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

八、企业发展战略要适应经济全球性和可持续发展大趋势

九、管理以人为本

(一)实行全员管理

(二)管理一人为本

(三)构建荣辱与共的群体

(四)绩效评价和内在报酬成为激励主体

十、跨文化管理师未来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第十七章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美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用时半课时,了解)

一、美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特征

(一)以“严”字当头构建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

强调规章制度,理性重于感性。重视对于数据的精确分析。建立完善的监督系统,责任明确,人际关系简单。

(二)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动力源

加大研究和开发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开创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三)建立合同制下以效率优先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采用短期合同制。重视个人成就,鼓励开拓创新,广泛采用激励制度,员工之间倾向于独立和竞争。

二、美国企业管理的最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有:重视社会责任,培养员工和企业的情感联系,在全球化扩张中实施本土化战略,有控制性向参与性管理转变。

第二节日本企业管理的一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用时一课时,着重掌握)

一、“日本式管理”的传统特征

(一)终身雇佣制

员工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供职于一家企业,一般情况下企业不会辞退员工。企业与员工休戚与共。

(二)年功序列制

员工收入按工龄确定,并随着工龄增加而逐年增长。有利于员工安心工作,淡化竞争加强团结。

(三)企业内劳动组合(内部工会)

有利于缓和劳资关系,稳定企业秩序。促进员工平培训,进行集体决策。

二、日本企业管理的最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始发生变革。包括:改革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多渠道裁减冗员,扩大绩效奖励在工资中的比重,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独立见解。

第三节美日企业管理文化差异的根源

(用时半课时,了解)

一、管理与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时间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性

2.精神性

3.综合性

4.一致性

5.特色性

(二)管理与文化的关系

管理与文化密切相关。管理植根于民族文化当中,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形成不同的管理哲学和风格。管理差异根本上是说文化差异。

二、美国文化及其对美国企业管理的影响

美国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形成的美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崇尚科学和理性,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看重功利,讲求自由,鼓励竞争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国管理文化,强调建立理性的决策机构,鼓励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效率,倡导竞争,偏好个人奋斗。

三、日本文化对日本企业管理的影响

日本文化的形成背景:

1.日本单一的农业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

2.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

3.日本善于学人所长。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日本管理模式的特点是:讲求人情味,强调团结和集体主义和忠孝观念,等级分明

第四节中国企业管理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用时一课时,重点掌握)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传统企业管理

(一)企业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不是独立的经济主体,既没有经营自主权,也不自负盈亏。

(二)物质利益得不到满足,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

(三)决策权高度集中,集体决策。

(四)一个“情”字网住了各种关系,管理中“情”重于“法”“理”。

(五)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难以灵活运转。

一、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及其文化背景

1.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变化: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经济主体。

2.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变化:员工开始最求个性化发展,归属感淡漠。

3.企业经营动力的变化:利润成为企业经营的根本动力,拜金主义盛行。

4.激励机制的变化:物质激励收到重视。

5.管理机制的变化:“法”“理”重要性上升,企业管理规范化。

6.企业功能变化:企业包袱减轻,集中精力抓生产。

二、加入WTO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对策

(一)加入WTO给中国企业带来的严峻挑战

1.人才外流可能导致中国企业人才短缺

2.外资企业进入将加大了中国企业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3.取消政府保护将给我国一些企业带来生存危机

(二)加入WTO给中国企业带来的难得发展机遇

1.加入WTO有利于加速完善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2.加入WTO有利于强化竞争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3.加入WTO将增进我国企业利益。

4.加入WTO有利于促进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

(三)以积极的心态应对WTO

1.依靠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

2.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3.通过持续性学习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4.积极拓展国际化经营

4.各章节关键词

第十四章

1.控制:原意为“驾驭、支配”。一般意义上的控制室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的功能。由于控制在组织管理上的广泛运用,逐渐形成了独立分支——管理控制。

2.管理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制定的标准或适应发展需要而重新制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既可以理解为控制活动,也可以理解为控制过程。

3.控制的分类

预防性控制是为了避免产生错我尽量减少今后的更正活动。例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培训、培养计划等。

更正性控制目的是出现偏差时使行为或实施进度返回预先确定或所期望的水平。例如:审计制度、定期检查等。

预先控制是指通过情况的观察、规律的掌握,信息的分类、趋势的预测,预计在未来可能发上的问题,并在问题尚未发生之前及采取控制措施加以预防。

过程控制是指某项过程或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控制,管理者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与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规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进行。

事后控制,较为传统的控制方法,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结束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成果进行总结。

正式组织控制是指有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来的对一些机构或规定进行的控制。如:预算、审计、规划等。

群体控制之机遇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而进行的控制,是由非正式组织发展维持的。

自我控制是指组织成员友谊是的按照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取决于个人素质。

直接控制是对执行计划的人采用一定的控制方法和手段,使他能够有效地执行计划保证其完成。

间接控制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计划执行中的偏差,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找出责任人,改进下一步工作。

全面控制是对计划执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

局部控制是对计划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过程所进行的控制。

内部控制通过加强责任感使员工自觉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和标准。

外部控制是行政权力系统强制执行各种标准和规章制度。

开环控制对系统干扰和控制系统的未来行为都是预先认定的,不考虑外界干扰,缺乏适应性。

闭环控制考虑到系统被控量的反馈,对实施程序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影响,采取措施及时纠正偏差,适应性较好。

第十五章

1.预算是以财务数据为主要形式吧组织任务具体化、将资源分配给特定活动的数字化计划。

2.预算控制是主管部门和主管人员依据组织规定,对按照预算规定的收支标准,逐项监督和检查下属的预算执行情况,从而保证各部门的活动能够完成计划目标,达到组织资源的总和开发和有效使用。

3.最优订购数量模型(EOQ):一般情况下,订货费用与保存费用相等时的数量最优,成为最优经济批量。除此之外,组织还会预留一部分安全库存。

4. 质量控制是指通过监督产品的功能和性质,对产品的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做出控制,进而确保产品质量能够满足预先设定的标准。

5.时间网络分析法(或称计划评审法,PERT):一种用来观测在时间和项目的推移过程中,如何把总体计划中的每个子计划或总体项目总的每个分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

6.比率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组织流动比率越高,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保持2左右为宜。

速冻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一般保持在1左右为宜。

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负债比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对企业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盈利比例=利润/销售额或全部资金。反映了组织的盈利状况,常用的有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税后利润/销售收入。资金利润率=一定时期的净利润/该时期全部资金。

库存周转率=销售总额/库存平均价值。该指标越高说明组织库存经营活动和销售经营活动协调的越好。

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总额/固定资产。比率越高,说明单位固定资产创造收入的能力越强,可以为固定资产的更新提供依据。

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之比。表明了单位销售费用能够实现的销售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组织营销活动的总体效率。

7.经营审计是对组织的会计活动及财务报表进行审核鉴定,以判断其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过程。

8.管理审计是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管理系统质量进行评价和鉴定过程。

第十六章管理前沿

1.知识经济是鸡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处理、传播、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它以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以创新为特征。

2.流程再造的完整含义,就是以信息化和知识化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具有创新性合作关系为纽带,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对企业工作程序进行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性的变革创新。建立能够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和团队精神的团队式组织,并层层扩大,知道整个企业都按照新的原则构建起来,最终形成新型的企业组织的创新过程。

3.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使得员工自愿合作,共享和开发知识资源去完成艰难任务,达到更高目标产生更好效益。

第十七章

1.终身雇佣制:员工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供职于一家企业,一般情况下企业不会辞退员工。

2.年功序列制:员工收入按工龄确定,并随着工龄增加而逐年增长。

3.文化:

广义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时间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

四、知识掌握程度

1.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学习至此,基本上告一段落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我觉得学习的层次不仅应当停留在了解上,还应该加以实际应用,这样这门课程才能够凸显其实用性的特征,体现“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精神。现在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在真正的商业管理中尝试这些理论,但其中有些方法不仅仅可以使用在企业管理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例如时间管理,目标确定的相关理论,就可以为我们实际生活提供很有益的指导。

2.管理学原理这门课应该重视案例的分析。一个管理理论的成败,很多时候要靠实际来检验。从成功的管理学实践中,也可以提炼出有用的管理理论。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很注意广泛收集一些管理学案例,并尝试通过书本上的理论分析解释。我觉得这对于开阔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3.管理学原理这门课各章节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比较注意总结不同章节的联系,环环相扣,构建完整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

管理学原理试题及答案12.创新word版本

第十二章创新 第一部分管理的创新职能 一、填充题 1、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组合。 2、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 4、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 6、鉴于创新的重要性和创新结果的___________,有效的管理要求有组织地进行创新。 7、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 8、成功的创新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的努力。 9、要素组合方法创新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10、要素创新包括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两方面。 11、___________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着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利益和责任。 二、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的是___________。() A.组织 B.创新 C.控制 D.领导 2、创新与维持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维持是创新基础上的发展 B.创新是维持的逻辑延续 C.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 D.创新则视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3、产品创新___________。() A.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 B.受制于技术创新的其他方面 C.影响其他技术创新效果的发挥 D.往往要求企业利用新的机器设备和新的工艺方法 4、经营制度确定了___________。() A.谁是经营者,谁来阻止企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行驶 B.谁来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内容、生产形式 C.谁来保证企业生产资料的完整性及其增值 D.谁来向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负责以及负何种责任 5、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 A.一般来说,一定的经营制度决定相应的产权制度 B.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绝提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进行调整 C.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改进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①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㈠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是在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科学 3.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4.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是一门边际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㈡管理科学研究方面 1.合理协调和组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①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②管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③管理是客观需要的产物。 小知识:ⅰ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闪米尔人。 ⅱ中国古代最早的管理活动:商代——指挥作战。 周朝——设立三公六卿五官2、人类活动的特点:①目的性 ②依存性 ③知识性 3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 ①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②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 ④实现预期目标都需要全体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⑤近几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 4、管理的概念 管理主体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管理客体实施整合,协调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内涵: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5、管理的基本职能:P13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过程性职能(主干型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 功能性职能:领导 协调 控制 沟通 创新 【 在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6、管理的特征:①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见16-18)②普遍性 ③组织性(前提两个人以上的共同劳动,共同目标) 7、管理的要素:人员(核心) 资金 物资 时间 信息(纽带) 环境(空间) 8、管理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③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任务:①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与使命。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③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9、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角色:人际角色—管理者必须扮演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 决策角色—决策者 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吧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10、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管理学原理第2阶段测试题2a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试卷 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第二篇(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2分,不答不得分,答错倒扣2分,总分10分) 1、如果事先制定的计划非常详细周到,下属对计划的目的和要求很明确,那么有效的管理幅度会偏大。(√) 2、计划作为企业战略形成阶段的基本阶段,对此后企业战略实施的成败与战略控制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3、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它既强调工作成果,又重视人的作用,强调职工群众自主参与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4、因为人们很难获得最优决策,只能接受满意决策,而满意决策完全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所以结果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5、经验决策主要根据决策者的经验、智慧、直觉等定性因数来作出。而科学决策不同于经验决策,它主要根据统计数据、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定量因数来作出。因此,科学决策比经验决策更合理、更实用、更有效。(×)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各种方案所需的条件已知且知道每一方案各种后果发生概率的决策是( C )。 A、程序化决策 B、确定型决策 C、风险型决策 D、不确定型决策 2、对未来持悲观态度、比较谨慎的决策者在进行不确定型决策时,一般采取( A )。 A、小中取大法 B、大中取大法 C、小中取小法 D、大中取小法 3、某企业集团拟资开发新产品,现有两个方案,假定其开发费用相同。开发甲产品,现有两个方案,假定其开发费用相同。开发甲产品,估计投产后,市场竞争不激烈时每年可获得150万元,市场竞争激烈时每年亏损50万元。开发乙产品,估计投产后无论市场竞争激烈与否,每年均可获利70万元。根据预测,这两种拟开发的产品投产后,出现市场竞争不激烈情况的概率为0.6,出现市场竞争激烈情况的概率为0.4。如果只能在这两个方案中选一个,你的评价是什么( B )。 A、开发甲产品比开发乙产品好 B、开发乙产品比开发甲产品好 C、开发甲产品与开发乙产品没什么差别 D、根据以上资料尚无法下结论 4、企业决策是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活动,你认为决策是( A ) A、评价各种方案 B、出主意 C、拿主意 D、既出主意,又拿主意

管理学原理决策方法总结

第四节决策方法 决策方法根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决策采用的分析工具,可以分为采用一般计算工具的方法以及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工具的方法。 Ⅰ、根据分析方法分类 一.定性方法(即采用主观判断分析的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注意:独立发表意见 1.头脑风暴法(特点:倡导创新思维) 2.名义小组技术(分小组陈述方案,最终投票) 3.德尔菲技术(听取专家组意见)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瘦狗型,幼童型,金牛型,明星型 2.政策指导矩阵:1-8 二.定量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1.分析与建模 2.模型求解 (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小中取大法(悲观态度) 2.大中取小法(乐观态度) 3.最小最大后悔值法(ⅰ计算后悔值,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 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ⅱ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ⅲ选择人最大后 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三)风险型决策方法 1.最大期望收益准则(求出收益的期望值,然后选出最大期望收益值) 2.最大期望效用准则(与最大期望收益准则区别为:计算期望时,用收益 的效用乘相应的概率,再求和。最大期望收益准则是最大期望效用准则的特例) 3.面对小概率,不能简单应用以上准则 4.多阶段决策问题与决策树(1. 先遇到决策点B,取从该决策点出发的方案

枝中最大值,作为该决策点的值;2.遇到状况点,依据各种状态的概率计算期望收益;3.在决策点,比较两个方案枝相连的两个状态点上的期望收益 三、计算机模拟决策方法 四、决策模拟演练 (一)企业竞争模拟及软件简介 (二)企业竞争模拟的组织与特点

吉大16春学期《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二答案

吉大16春学期《管理学原理》在线作业二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 V 1. 进行组织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____ A. 业务内容 B. 组织目标 C. 组织结构 D. 组织规模 满分:4 分 2. 职务分析也就是岗位描述。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3. ____又称专家调查法 A. 用户意见法 B. 集合意见法 C. 德尔菲法 D. 回归预测法 满分:4 分 4. 集权是指____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A. 所有权 B. 经营权 C. 决策权 D. 参与权 满分:4 分 5. 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作出决策的数目或频度越大,则分权程度____ A. 越低 B. 不变

C. 越高 D. 不一定 满分:4 分 6. 管理控制又称控制工作,是指管理的()职能 A. 计划 B. 领导 C. 组织 D. 控制 E. 指挥 满分:4 分 7. 建立组织机构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8. 管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 A. 管理方法 B. 管理职能 C. 一般规律 D. 管理的基本规律 满分:4 分 9. 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制定的某种行动方案。____ A. 是 B. 不是 满分:4 分 10. 若环境变化的幅度大,计划的内容重点则应放在指导性的内容上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11. 事业部制又称为军队式机构。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12. 信息沟通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13. 管理最关键最困难的职能是() A. 组织 B. 领导 C. 计划 D. 激励 满分:4 分 14. 后向一体化是指生产企业与供应企业之间的联合,目的是为了确保原材料的供应。____ A. 是 B. 不是 满分:4 分 15.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指管理层次的增加和管理幅度的减小。____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4 分 16. 方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的前提假设是否成立。____ A. 是 B. 不是 满分:4 分 17. 西方组织行为学是不是应该全盘否定() A. 是

管理学原理阶段二

管理学原理-阶段测评2(2014年版) 1.单选题 1.1 3.0 (D)组织对成员做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您答对了 ? a 宗旨 ? b 目标 ? c 战略 ? d 政策 政策是组织对成员做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1.2 3.0 某家公司的总经理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通过环境分析,预计市场需求会增加,原材料价格将下跌。他认为前者是一种机遇,后者是一种挑战。他所做的工作是(C) 您答对了 ? a 制定公司战略目标 ? b 摸清公司的规划范围 ? c 衡量公司的一般环境 ? d 探究公司的内部条件 环境分析包括: 宏观环境分析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可以大体概括为六类: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和生态环境,即简称PEST分析法。

微观环境分析 企业微观环境分折-般从行业性质、竞争状况、消费者、供应商、利益集团等方面来进行。 某家公司的总经理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通过环境分析,预计市场需求会增加,原材料价格将下跌。这是在进行环境分析的工作 1.3 3.0 (A)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按照计划的执行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移动的一种计划方法。 您答对了 ? a 滚动计划法 ? b 预算控制 ? c 甘特图法 ? d 基期计划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按照计划的执行况和环境变化,调整和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移动的一种计划方法 1.4 3.0 (A)长期性的,方向性的。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例如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 您答对了 ? a 战略决策 ? b 战术决策 ? c 业务决策 ? d 功能决策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六版

第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目的性、依存性、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三: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自然属性 三:管理的社会属性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机能)第四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归纳法(二)试验法(三)演绎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 2:查理巴贝奇(英国) 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 亨利。甘特: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二)对“泰罗制”的评价 (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行为科学学派 霍桑试验: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3:X、Y理论 4:Z理论——威廉。大内 二:“管理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 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

(一)管理思想的创新 (二)管理原则的创新 (三)经营目标创新 (四)经营战略创新 (五)生产系统创新 (六)企业组织创新 第三节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 (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一)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 (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 (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 第五章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第七章第二节系统原理 第八章一:系统的概念 第九章二:系统的特征 第十章三:系统原理要点 第十一章第三节人本原理 第十二章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第十三章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第十四章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第十五章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第十六章第四节责任原理 第十七章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第十八章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 第十九章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第二十章第五节效益原理 第二十一章一:效益的概念 第二十二章二:效益的评价 第二十三章三:效益的追求 第四章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化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化的内涵 三、信息化的影响

(完整版)管理学原理模拟试卷和答案资料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管理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学习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是()。 [A]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B] 唯心主义辩证法 [C]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D] 历史辩证法 2、认为工人首先是“社会人”,而不是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经济人”的是() [A] 梅奥[B] 穆尼[C] 厄威克[D] 韦伯 3、以下对“目标”的定义最合理的是() [A] 目标即是组织的使命 [B] 目标是组织使命的具体化 [C] 组织的目标定得越高,组织发展得越快 [D] 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4、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 [A] 管理系统[B] 体系指标 [C] 管理系统指标[D] 管理系统技术 5、下列几项活动中,哪一项不属于管理活动()。 [A] 部队中的班长与战士谈心 [B] 企业的审计主管对财务部门进行检查 [C] 钢琴家制定自己的练习计划 [D] 医院的外科主任支持会诊 6、()表明,使人们充分理解组织目标和任务,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A] 目标协调原理[B] 命令一致原理 [C] 直接管理原理[D] 指明目标原理 7、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之父的是() [A] 西蒙[B] 法约尔[C] 泰罗[D] 韦伯 8、预测的方法不包括()。 [A] 外推法[B] 内推法[C] 因果法[D] 直观法

远程川大《管理学原理(Ⅰ)1296E》16秋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领导与管理的关系为()。 . 管理影响领导 . 领导行为等于管理行为,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 . 领导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 管理的对象是物,领导的对象是人 标准答案: 2. ()对于任何层次的管理人员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 技术技能 . 人际技能 . 决策技能 . 概念技能 标准答案: 3. 下列哪个属于组织文化的特征() . 发展性 . 共进性 . 排他性 . 一贯性 标准答案: 4. 霍桑实验的第一阶段是() . 大规模访谈 .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 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 接线工作试验 标准答案: 5. ()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体目标、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等。 . 专业管理人员 . 基层管理人员 . 中层管理人员 . 高层管理人员 标准答案: 6. 政策指导矩阵是由谁创立的() . 兰德公司 . 波士顿咨询公司 . GE公司 . 壳牌公司 标准答案: 7. 按照韦伯的观点,只有在()基础上建立的组织,才在绝对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比其他任何组织都要优越。 . 传统权威 . 个人权威

. 合理--合法权威 . 神授权威 标准答案: 8. 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在企业扮演三类角色,这三类角色指的是:人际角色、决策角色和() . 领导者角色 . 企业家角色 . 发言人角色 . 信息角色 标准答案: 9. 组织设计的四个主要依据不包括()。 . 产业状况 . 组织环境 . 组织战略 . 规模与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 标准答案: 10. 下列是法约尔的著作的是() .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 《第五项修炼》 . 《工业的领导》 . 《科学管理原理》 标准答案: 11. 决策按起点分为()。 . 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 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 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 战略、战术和业务决策 标准答案: 12. 环境发生变化后,组织决策者必须想办法适应其变化,这种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负面适应 . 被动适应 . 创新适应 . 主动适应 标准答案: 13. 行为决策理论发展始于() . 20世纪30年代 . 20世纪40年代 . 20世纪50年代 . 20世纪60年代 标准答案: 14. 应聘者一旦决定被录用以后,录用单位对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必要的培训,这叫做()

《管理学原理》三个阶段测试卷参考答案(2套)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下半年第一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管理学原理》(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阶段测试题一(2) 一、判断题(每题2分,不答不得分,答错倒扣2分,总分10分) 1、有效的管理工作,就是要在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之间取得平衡。(√) 2、管理工作独立于作业工作,因而管理者不从事事务性的作业工作。(×) 3、管理人员的概念技能指与所做的事及相关的物共处的技能,也就是使用技术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4、就适用范围来说,管理只适用于企业等赢利性组织。(×) 5、管理学目前还只是一门不十分精确的学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历史还很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学也能发展成为一门比较精确的学科。(√)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以下四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A技术技能不如概念技能重要。 B权力意味着人们对权力拥有者一定的依赖性。 C愿不愿意授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授权方的心理状况。 D不愿意授权以及不知道如何授权是阻碍许多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2、在作出是否收购其他企业的决策时,管理者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拟购企业的目前状况及可能的发展余地等情况,这时管理人员需要的技能主要是:( C ) A.诊断技能 B.人际关系技能 C.概念性技能 D.技术技能 3、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被划分为三类。实际当中,我们常看到,一个医院的院长往往是位造诣极高的医学专家,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所长也是一位会计专家。但是有些技术能手乃至技术专家却未能成为称职的管理者。以上现象说明:()D A 就管理层次而言,越往上,技术技能越重要,越往下,人际技能越重要 B 搞技术的人往往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人际技能较弱,让其担当管理之职往往难以胜任 C 对高层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人际技能,其实技术技能和概念技能均不重要 D 就管理层次而言,越往上,概念技能越重要,越往下,技术技能越重要 4、某公司经理认为,由于组织的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管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为此、他认为企业管理中所使用的原则和方法不同于国家行政部门的管理,微观企业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也不同于宏观管理。因此,他得出结论:管理不具有普遍性。强调管理的普遍性会起到误导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最能够正确分析和评价这个问题?D A 正确,管理就是应该根据不同组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 B 不正确,管理普遍适合于各类组织

管理学原理-决策

第六章决策(讲义) 第一节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一、决策的定义 ?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就是决策——杨洪兰,1996 ?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周三多,1999 本书中决策的定义: ?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二、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决策要达到最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订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现实中实现最优的条件往往难以达到 三、决策的依据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 ?数量和质量 ?信息的成本: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第二节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一、决策的类型 ?可按不同的标准对决策进行分类 (一)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长期决策: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如:投资方向的选择、人力资源开发 ?短期决策: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战术决策,如:企业日常营销、物资储备 (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 ?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作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三)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集体决策:指多个人一起作出的决策 ?个人决策:指单个人作出的决策 (四)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数理统计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方法-育明考博

中央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数理统计考博指导与分 析 一、中央财经大学考博资讯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76名,其中普通计划125名(含硕博连读生13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少数民族骨干计划)42名和对口支援计划9名。 (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数理统计(0714Z2) 研究方向01:数理统计。导师分别是殷先军、田永革。 考试的科目: (1)1001英语(100%)。 (2)2004高等数理统计(100%)。 (3)3012统计理论与应用(100%)。 (二)考试须知 1.考试方式和科目: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跨学科门类报考考生还需参加加试考核。 初试采用笔试形式,包括外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具体考试科目详见《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其中业务课一中的经济学基础(科目代码2001)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占35%)、西方宏观经济学(占35%)、计量经济学(占30%);管理学基础(科目代码2002)考试内容包括管理学原理(占35%)、西方微观经济学(占35%)、计量经济学(占30%)。各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 复试采用面试形式,内容包括科研基础与科研潜质测试和外语听说能力测试。科研基础测试采取现场问答方式进行,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对本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及前沿动态的掌握情况;科研潜质测试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及考生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不少于5000字的《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发展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是否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外语听说能力测试

管理学原理阶段一资料

管理学原理-阶段测评1(2014年版) 1.单选题 1.1 3.0 群体行为学派最早的研究活动开始于(b) 您答对了 ? a 铁锹试验 ? b 霍桑试验 ? c 搬运生铁块试验 ? d 金属切削试验 群体行为学派最早的研究活动开始于霍桑试验,剩下的三个选项都是霍桑实验的具体小实验 1.2 3.0 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a) 您答对了 ? a 经济人 ? b 自我实现人 ? c 复杂人 ? d 社会人 古典管理理论极少关注人,把人看成是劳动工具,是经济人假设 1.3 3.0 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不包括(d) 您答对了 ? a 人本管理趋势 ? b 跨文化管理 ? c 参与管理趋势 ? d 目标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包括人本管理趋势、跨文化管理、参与管理趋势,因此选择最后一个选项 1.4 3.0 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中,起总的指导作用的是(c) 您答对了 ? a 系统方法 ? b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c 唯物辩证法 ? d 比较分析法 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中,起总的指导作用的是唯物辩证法 1.5 3.0 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技能是(c) 您答对了

? d 关系技能 一般而言由于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对各项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基层管理者对技术技能要求最高而对概念技能要求较低,随着管理层次的逐级提高,对管理者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技术技能的要求也逐步降低,但无论是那个层次的管理者,都要求有较丰富的人际技能。 1.6 3.0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在(a) 您答对了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b 20世纪30年代 ? c 20世纪40年代 ? d 20世纪60年代 记住这个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1.7 3.0 个人道德表现为道德价值在于维护传统秩序和受他人期望影响、表明该人道德发展处于(a) 您答对了 ? a 前惯例阶段 ? b 惯例阶段 ? c 后惯例阶段 ? d 原则阶段 前惯例阶段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推理。前习俗水平包括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纯粹只是关心自己,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 在第一阶段,个体关注行为的直接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在第二阶段,个体持“对我有何益处”的立场,将正确的行为定义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第二阶段的道德推理,显示对其他人的需要兴趣有限,而只关注自己是否得到更多的利益,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1.8 3.0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不包括(d) 您答对了 ? a 管理者所面对问题大小与严重程度 ? b 组织文化 ? c 组织结构变量 ? d 文化特征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包括管理者所面对问题大小与严重程度、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变量、道德所处的阶段 1.9 3.0 管理者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是(a) 您答对了

2009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试卷

中央财经大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统计学》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中可以使用计算器。 2、本试卷共有五道大题,请不要漏答。 3、考试时间为110分钟,请注意合理分配考试时间。 4、答题中可能用到的部分公式已经附在试卷末尾供参考。 5、请将选择题的答案(用字母A、B、C、D、E)分别填在表1对应题号后的空格内。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最为恰当的一项。每题1分,共20分)。 1、以下关于参数和统计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总体参数是随机变量 B、样本统计量都是总体参数的无偏估计量 C、对一个总体参数进行估计时,统计量的表达式是唯一的 D、样本统计量是随机变量 2、2009年6月新浪网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中,把调查问卷刊登在网站上,然后由感兴趣的网民自行填写。在回答问题的人员中有47.5%的人认为高考会改变个人一生的命运。对于此项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简单随机抽样 B、这是方便抽样 C、这是雪球抽样 D、这是全面调查 3、根据第2题中的调查,有媒体得出结论认为“全国居民中有47.5%的人认为高考会改变个人一生的命运”。这一结论()。 A、完全正确 B、不准确,因为没有给出置信区间 C、不准确,因为样本缺乏对目标总体的代表性 D、不准确,因为不知道调查的样本量,只有样本量足够大才可靠

4、一名研究人员希望用图形说明5月份以来我国每天新增甲型流感确诊病例数的变化趋势,你认为适合的图形是()。 A、饼图 B、箱线图 C、线图 D、茎叶图 5、在第4题中,如果要描述5月份以来我国每天新增甲型流感确诊病例数的统计分布情况,则最不适当的图形是()。 A、直方图 B、散点图 C、箱线图 D、茎叶图 6、和开放式问题相比,封闭式问题的特点是()。 A、问题的答案将会被严格保密 B、所有可能的答案都被列在问卷上 C、不属于目标总体的人员不得填写问卷 D、调查结果不利于计算机处理 7、在抽样调查中以下哪一项会造成非抽样误差?()。 A、数据录入错误 B、被调查者拒答 C、调查员编造数据 D、以上都对 8、在对总体均值进行区间估计时,有限总体校正系数的使用()。 A.增大了样本均值的标准误B.不会影响样本均值的标准误 C.缩小了样本均值的标准误D.缩小了样本标准差 9、调查了一个企业10名员工上个月的缺勤天数,有3人缺勤0天,2人缺勤2天,4人缺勤3天,1人缺勤4天。则缺勤天数的() A.中位数为2 B 中位数为2.5 C 中位数为4 D 众数为4 10、2009年6月19日,国务院决定在境内股市实施国有股转持,股改新老划断后,凡在境内首发上市的公司须按首发时实际发行股份数的10%将部分国有股转社保基金持有。某媒体希望在短时间内了解社会公众对这项政策的态度,最恰当的数据搜集方式是()。A.面访B.深度访谈C.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D.邮寄调查 11、对数据实行标准化之后得到的z分数()。 A.没有计量单位B.服从正态分布 C.取值在0-1之间D.取值在-1到1之间。 12、一个对称分布的峰度系数等于2.0,则该数据的统计分布()。 A、为尖峰分布 B、为扁平分布 C、为左偏分布 D、为右偏分布 13、在回归分析中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异方差指的是()。 A、各个自变量的方差不相等 B、各个自变量的方差不等于因变量的方差 C、总体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不相等 D、各个因变量的方差不相等

管理学原理阶段测验

第1题:管理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 A. 以人为本 B. 实现目标 C. 处理人与物的关系 D. 四项基本职能 第2题:对高、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是有所区别的,按三种技能在其技能组成中 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列,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应该是( ) 正确答案: A.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B. 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 C. 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 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第3题: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是() 正确答案: A. 技术技能 B. 概念技能 C. 人际技能 D. 领导技能 第4题:管理的目的是()

正确答案: A. 实现组织目标 B. 实现个人目标 C. 有效控制 D. 有效领导 第5题: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是()正确答案: A. 高层管理者 B. 中层管理者 C. 基层管理者 D. 专业管理者 第6题:管理的载体是() 正确答案: A. 领导 B. 组织 C. 员工 D. 目标 第7题:管理的首要职能是() 正确答案: A. 组织 B. 控制

C. 计划 D. 领导 第8题:对于所有层次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的技能是() 正确答案: A. 技术技能 B. 人际技能 C. 概念技能 D. 策划技能 第9题:对管理者在组织中获得更快的晋升起重要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 A. 传统管理 B. 人力资源管理 C. 沟通 D. 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 第10题:当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扮演的角色是() 正确答案: A. 挂名首脑 B. 联络者 C. 领导者 D. 传播者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学复试真题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学复试真题 中央财经大学 二零一二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考试试题(043) 招生专业:统计学(统计学院) 考试科目:统计学 注意: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抄题,写清题号。 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抽样调查 2.因子分析 3.复相关系数 4.Wlicoxon符号秩检验 5.总指数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在一项对全国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

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研究报告指出:“收集数据采用的方法包括: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请对该项研究中采用的调查方法进行评价,分析样本的代表性。 2.一个消防局收集了过去5年每周发生的火灾事故次数的数据,希望预测未来6个月中每周的火灾次数,请给出适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分析应用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3.试述单样本t检验中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的区别。 4.试述根据乘法模型计算季节指数的步骤。 5.“若假设检验的结果不显著就接受零假设”的说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三、计算分析题(共50分。) 1.(12分)从1名教师任教的两个课堂中分别随机选出的12名学生的考试成绩见下表,用于检验两个课堂的考试成绩是否一致。

管理学原理 第十六章 激励

管理学原理 第十六章激励 名词解释: 1、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且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2、经济人:又称为“理性——经济人“,也称为实利人,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其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 3、强化:是心理学术语,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4、积极强化:指积极行为发生以后,立即用物的或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在这种刺激作用下,个体感到对他有利,从而增强以后的行为反应频率,称为积极强化。 5、消极强化:当一个特定的强化能够防止产生个人所不希望的刺激,称为消极强化或逃避性学习。 6、惩罚:在消极行为发生之后,使实施者受到经济上或名誉上的损失,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从而减少这种行为,称为惩罚。 7、消失:是撤销对原来可以接受的行为的强化,由于一定时期内连续不强化,这种行为将逐步降低频率,以至最终消失。 8、行为有因:是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 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P353-360 答:①激励内容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求理论。 ②激励过程理论:期望理论、波特——劳勒模式。 ③行为改造理论:激励强化理论、归因论。 3、简述双因素理论?P354-355 答:①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

②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如成就、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得到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 ③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的情绪;保健因素改善后,职工的不满情绪会消除,并不会导致消极后果,职工知识处于一种既非满意,又非不满意的中心状态;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2、简述需要层次理论?P354 答:①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 ②他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他将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③当一组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组需求就不再称为激励因素了。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管理者必须用随机制宜的方法对待人们的各种需求。 4、简述波特——劳勒模式。P355-356 答:①波特和劳勒在期望理论基础上引伸出了一个实际上更为完善的激励模式,并把它主要用于对管理者的研究。所以,一个看得到的对所做努力的公平报酬,必然会影响职工得到满足程度。 ②努力的程度取决于报酬的价值加上人们所看到的有关认为是需要的能力以及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这种看得到的努力和得到报酬的可能性又受到实际工作成绩的影响。 ③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主要取决于所做的努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一个人该项工作的能力和他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的影响。 6、激励的方式(方法)有哪些?P361-364 答:①思想政治工作②奖励③职工参加管理④工作内容丰富化⑤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7、简述有效激励的要求?(为使激励取得效果,管理者应该怎么做?)P364-366 答:①坚持物质利益原则②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③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④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8、对组织中人的不同假设,将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试分析管理中的四种人性观点?P350-353 答:关于人性的认识,谢恩归纳了关于人性的四种假设: ①经济人的假设: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其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根据这一假设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组织以经济报酬来使人们服从和做出功效,并运用权力和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职工。 ②社会人的假设:社会性需求的满足往往比经济上的报酬更能激励人们。根据这一假设引出的管理方式是,组织应注意从事此项工作的人们的需求,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倡集体奖励制度。

管理学原理(本)阶段练习四-(2)

《管理学原理》阶段练习题 第四套阶段练习 一、判断题 1、量本利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计划方法。(×) 2、对于组织活动而言,控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3、机械式组织结构是一种低复杂、低正规化和分权化的组织。(×) 4、管理者就是组织中的领导者。(×) 5、法约尔认为,对于经营性组织而言,经营比管理内容更广泛。(√) 6、统一指挥原则要求每个下属应当而且只能由一个上级主管直接负责。(√) 7、风险型决策指的是不能预先确知未来环境条件和可能出现的状态的一种决策类型。(×) 8、有机式组织结构是一种低复杂、低正规化和分权化的组织。(√) 9、对于组织活动而言,组织的目标就是组织的计划。(×) 10、一般而言,任务型领导比俱乐部型领导风格更有效率。(√) 11、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12、滚动计划法一般遵循“远粗近细”的原则制定组织计划。(√) 13、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认为决定领导方式的主要因素是环境这一变量。(√) 14、作为一种现代组织结构形式,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15、所谓管理,其实质就是组织中的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实施影响的过程(×) 16、组织中合法的权利属于个人权力(×)

二、论述题 1、试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重要性。 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要点: (1)人类是有需求的动物,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才是行为的动机或动力。 (2)人类的需求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又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内容: (1)生理需要。食物、水、所、性的满足以及其他方面的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 (3)归属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的需要。 (4)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 (5)自我实现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马斯洛的理论使管理者认识到,妨碍需要的满足或不能满足需要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换句话说,提供满足需要的机会可以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2、结合实际论述企业应怎样做好激励工作。 答:首先,有效的激励要求坚持: (1)物质利益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主宰自然界,人的需求是以物质需求为基础的。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要求组织在实施激励时,首先应做到组织内部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