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原理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学前教育原理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学前教育原理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学前教育原理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学前教育原理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 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

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p2)

2. 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p3)

3. 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p4)

4.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p4,p55,p90)

5. 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P14)

6.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P15)

7. 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

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P14)

8. 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P31)

9 .社区教育——把教育之于一定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反政府和党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势。

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1. 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p46-47)

2. 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p58)

3.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p61)

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1.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p105)

2. 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p105)

3. 隐观念——是教师头脑中已有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社会传统观点和过去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p121)

4. 显概念——是教师从学校里学习到的、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教育理论。(p121)

第四章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理与策略

1. 环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p127)

2.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p128)

3.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p128)

4. 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p130)

5. 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p131)

6. 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p131)

7. 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p132)

8. 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p132)

9. 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

(p132)

10. 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

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p133)

11. 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

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p133)

12. 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

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p133)

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

1. 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p192)

2. 行为辅导——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干预。208

3. 移情训练法——使幼儿山预提擦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这是改善幼儿社会行为的一种方法。214

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1. 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p218-220)

2. 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p221-222)

3. 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p236)

4.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p259)

5. 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p263)

6. 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p266)

7. 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

第八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1. 教学——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

(p291)

2. 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p295)

3. 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p299)

4. 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p308)

5. 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p308)

6. 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时间,描绘所讲的对象。(p308)

7. 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p309)

8. 演示——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p309)

9. 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p309)

10. 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

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p309-310)

11. 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

环境的方法。(p310)

12.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

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p310)

13. 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

结果。(p310)

14. 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p310)

15. 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学中幼儿

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p311)

16.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

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p313)

17. 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

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p314)

(p368)

5. 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p369)

6. 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

(p369)

7.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p385)

8.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结构——是指评价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衔接方式和相互搭配。(p385)

9. 观察法——是评价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托幼机构的活动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p370)

10. 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评价者进行交谈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

种方法。(p371)

11. 问卷法——是评价者通过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经过严格设计的问题,从而获取评

价信息的方法。(p373)

12. 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

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p374)

二、简答题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学前教育内能的特征?1 客观性2 多样性 3整合性4方向性

2.提高学前教育效益途径?(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

育质量(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4)优化托幼机构教师资源配置(5)改革托幼机构

教育体制和运行。

3.简述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1)发展的整体观(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5)活动是教育学共

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4.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

的原则(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4)寓教育于幼儿活动之中的原则(5)教育引导

发展的原则。

5.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超前教育"与"神童教育"(1)"超前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就是个体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期。但这不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后发展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超前学前教育"或"神童学前教育"将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

决定论,否定了随后阶段教育的作用,关键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对于不同儿童,关键期的起止时间有所不同。(2)

"神童方案""超前教育"都把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期是语言掌握的迅速时期,

但主要表现在口语运用方面,因此,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而非以书面语为主。(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用了单项强

化的训练方法,通常会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6.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 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

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

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

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走向多元化

7、家庭教育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

(1)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2)家庭教育是伴随终生的(3)家庭教育是在潜

移默化中进行的(4)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

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1.如何理解学前教育中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1)家庭教育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

生长发育。(2)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3)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2.如何理解幼儿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托幼机构教育是整个幼教中最能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的,具有导向作用,担负着指导家长与家庭社区交流,合作等重任。作用:(1)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2)促进各种幼

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3.社区教育的地位:社区教育是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以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场所,更可为偏远地区的众多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4.社区教育的作用:(1)为学前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2)可提高全社区居民

的素质。(3)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5.托幼机构与家庭,社会合作的途径有哪些?托幼机构与家庭:(1)托幼机构组织的

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咨询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2)

教师的日常工作:家庭访问、电话联系、随访、家园联系册。(3)征集意见工作:家长

信箱、意见征询表、宣传工作、家园之窗、家园专栏、园刊。托幼机构与社区:(1)在

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与协作下,开展社区与托幼机构合作。(2)密切联系社区内各种

机构组织。(3)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社区与家庭:(1)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形成社区教育网络。

(2)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与家庭合作。(3)以托幼机构为依托,推动社区与家庭

合作。

6.了解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合作有何价值?(一)家庭对托幼机构的意义(1)家庭

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2)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3)家长是重要的教育

资源。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1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1)帮助家

长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3)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2

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 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1)参与园所的教

育活动。(2)参与幼儿园管理。(3)支持和参与园所环境创设等各项活动。

(二)社区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1)社区环境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社区环境是幼

儿十分熟悉的地方,托幼机构教育扩展到社区的大环境下进行,充分利用社区环境中负有驾驭意义的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扩大了教育的空间,更是丰富和深化了教育的内容。(2)社区资源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为托幼机构提供教育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教育场所等多方面支持,将使托幼机构变得十分生动,更富有时代气息。(三)社区文化对托幼机构的教育的意义社区文化无形当中影响着托幼机构教育:一是社区文

化的一部分直接进入园所课程,二是社区文化渗透到托幼机构,成为园所文化的一部分;三社区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对托幼机构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7.家庭、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问题(1)家、托、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停留在表面。表现:家长参观的多、参与的少;间接参与的多,直接参与不够,特别是很少深入到托幼教育过程深层次的环节中紧密配合课程。(2)家托园合作的内容脱节,表现在家长来园

参与活动常常是和孩子一起玩玩,而很少将这些活动和家庭教育联系在起来。

8.如何理解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合作是社会发展与托幼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1)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系统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信息源多渠道化,教师已不是幼儿信息的唯一源泉,幼儿从托幼机构外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强,幼儿从校外获得的信息存在鸿沟,因此,要想保证教育的后果,托幼机构必须把社会影响作为与教育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来加以考虑。(2)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对幼儿园教育目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9.幼儿园教育的两大职能:(1)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工具职能(2)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职能-内在职能

10.教育生态学劳伦斯、克雷明,1976年《公众教育》提出

11.布朗芬布伦纳德人类发展生态学,将幼儿所处的环境分为:微系统、中央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

12.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

第三章幼儿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

1.托幼机构教育原则?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与教育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5)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

用的原则。(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

2.托幼机构教育特点?(1)社会性(2)群体性(3)计划性(4)专业性。3.幼儿

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2)儿童特质

观和适宜教育观(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

4.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知识: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能力:1)了解观察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4)幼儿行为辐射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8)适应新情况的能力

(9)反思能力。

5.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教师应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主要矛盾: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突出的表现为教师的"显

概念"与"隐概念"之间的冲突。

解决的方法:(1)不断用"显概念"来改造和战胜"隐概念",使书本上的、理论上的、科

学的教育观念转化为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实际教育行为的观念。:(2)不断学习,提高专

业技能和能力,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如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b微型

教学c教育活动决策训练d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6.你是如何看待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中的角色和作用?角色:(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

者转变成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3.由师幼

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4)知识的权威-知识的终身学习者。作用:(1)教师是物质环境的组织者(2)教师是幼儿在园生活的组织者。

7.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1)专业知识(2)自身的修养:(3)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8.幼儿教师的任务:1(中心任务)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3.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

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检查和指导。9.幼儿园班级结构:(1)人员结构:保育人员与幼儿(2)物质结构:班级活动的场所:场地实际

面积与幼儿人数比例:场地的利用面积幼儿人数的比例;设备和设施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玩具和游戏材料;图书等种类、数量与质量。

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帮助幼

儿积累科学与数学经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4)促进幼儿创造,想象与审美能力的

发展。(5)促进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发展(6)增强幼儿之间的合作,促进其社会性

的发展。

3.幼儿园室内环境主要有哪些要素构成,如何创设它们才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构成:园舍的内部建筑设计、活动室的规划模式即活动室的室间规划、活动区的材料与布置、活动室的设备、活动室的墙饰、活动室的变更方式和变更频率等。如何创设:(一)园舍内部建筑(1)应用色彩的原则(2)采光的原则:尽可能采用自然光,合理控制光线,避免产生眩光,阴影和直射光。(3)声音的控制(4)通风的要求:采用适合幼儿

的通风设备,建立合理的通风制度。

(二)户内空间设备的规划要求(1)活动区创设应遵循: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

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2)活动室墙饰的要求:a墙面的内容和空中吊

挂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使其成系统,以方便幼儿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b布置的内容

应全面均衡,布局要合理c提供可在墙上操作的内容d应考虑颜色鲜艳、明快、形象美观,艺术性强等特点。

4.行为主义、成熟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对物质环境作用的认识有何异同?相同点:都

承认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不同:行为主义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外塑的,即人受影响的过程或发展的过程就是对环境的内化过程。环境刺激时行为的原因,也就是说,儿童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其所处环境导致的,都可在环境中找到原因。成熟论:强调的是环境对人发展的诱发作用,亦即人的遗传禀赎是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外化出来。认知理论: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体若失去了环境这一客体,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主题若不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的发展也就不存在可能了。

第五章师幼关系与互动的原理和策略

1.师幼关系的意义?(1)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关爱; 2.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3.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4.良好

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注;5.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帮助

幼儿建立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2)师幼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的基本体现(3)师幼关

系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2.师幼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形成的过程,一方面,师幼互动或师

幼交往是师幼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师幼之间的互动或交往,师幼之间不可能形成良

好而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形式的师幼互动是师幼关系形成的过程,师幼互动或师幼交往的性质、程度、过程等影响着师幼关系的性质和质量。

3.论述现代师幼关系的特征?(1)互动性:(2)民主性(3)互主体性:(4)

分享性:(5)激励性:

4.论述建立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策略(1)关爱幼儿。(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3)参与幼儿的活动。(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通过个别关系(5)积极回应幼儿的

社会性行为。

5.师幼关系的性质?(1)教师与幼儿之间是"我与你"的关系(2)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

6.对师幼关系认识的发展历程?(1)"主-客关系"的认识。(2)"主导-主体关系"的认识。(3)"双主体关系"的认识。(4)"互主体关系"的认识。

第六章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幼儿行为辅导

1.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①生活节律性;②保教渗透性;③活动多样性;④内外互动性;

⑤班级的组织性

2.托幼机构编班形式及特点①按年龄编班:幼儿年龄赵小,班级的规模越小,幼儿年

龄越大,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程度扩大。代表:日本/前苏联/中国:托儿所0~3岁,幼儿

园3~6岁美/英/德:日托中心/保育学校5岁前;幼儿园5岁后。②混合编班:把年龄

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为一个班级

3.班级的功能(1)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的功能①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

的功能②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③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

同的舆论和价值观(2)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4.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积极影响:①幼儿班级加强了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②幼儿班

级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③幼儿班级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④幼儿班级使幼儿

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⑤幼儿班级为幼儿提供表达自我和交流的机会⑥幼儿班级为幼儿之

间提供了观念共享的环境。消极影响:①班级利益至上,以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幼

儿个别差异容易被忽视,不利于幼儿自由发展;②强调班级的秩序与规则,对幼儿统一

标准要求,忽视幼儿个体需要,班级成为限制幼儿自由活动的手段;③教师容易把活动

的开展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忽视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让幼儿服从教师的计划安排,因此,幼儿可能会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

5.班级生活的组织(1)根据入园情况对幼儿进行编班(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

安排活动空间(3)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和规则(4)形成良好的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归幼

互动模型

6.班级生活管理(1)拟定班级工作计划(2)明确保教人员职责(3)对幼儿进行编班(4)协调相关资源

7.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应性要求(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

儿游戏的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

(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8.简述不同年龄幼儿班级生活的指导(1)小班:①进行必要的入园指导工作;②做

好入园离园的迎送工作③加强对幼儿的照顾④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减轻焦虑⑤以大带小⑥

逐步形成班级活动规则和日常生活的规律(2)中班:①以游戏为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加强对幼儿游戏的组织与引导,为幼儿在班级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②

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③重视幼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表达自我,

重视幼儿对班级活动的建议与想法,关注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④帮助幼儿理解自己

与班级的关系⑤建立值日生制度(3)大班:①通过维护班级规则和荣誉,引导幼儿集体意识的发展②积极引导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分享③鼓励幼儿负责任地担任一些班级事物,协助教师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④鼓励幼儿发表对班级的建议与想法,并积极采纳

幼儿的合理⑤合理组织和指导大班幼儿参与幼儿园中、小班幼儿的活动⑥的通过各种方

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教育的形式,理解小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使幼儿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要求。(4)混合班:①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

活动和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相互认识和理解,适当参与彼此和活动,鼓

励年长幼儿关心年幼的孩子

9.幼儿行为的分类(1)以行为的社会性进行分类:生物行为和社会行为(2)以行为

的社会性影响为标准进行分类: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3)以幼儿身心发展和行为类

型为标准:生理方面的行为、品行方面的行为、心智发展方面的行为

10.幼儿行为辅导的基本技术(一)幼儿行为辅导的原则:(1)以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同步教育:即一致性教育,即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

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或同步的教育。(二)幼儿行为辅导技术(1)

自然后果法(2)移情训练法:移情:对他人在某一情景中的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3)生活锻炼法(4)同伴交往法(5)榜样影响法

(6)社会评价法

11.混合班幼儿生活的特点 1.最大特点: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2.不同

年龄是幼儿之间生理、心理发展差异较大;3.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相互影响、差异相补、相

互引导;4.大部分时间里,不同的幼儿从事着不同的活动;

5.在活动内容、方式及活动的水平上极大的丰富了班级生活。

第七章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1.课程的几种定义(1)课程即学科:中古代:礼乐射御书数;欧中世纪: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2)课程即计划:麦克唐纳:教育有四种交互的

系统(1)教导(2)学习(3)教学(4)课程系统--计划(3)

课程即目标: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中提出(4)课程即经验:杜威提出

2.蒙台梭利教育法:1907年:罗马,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1909写出《蒙台梭利法》,创立了以感观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主要内容:①儿童具有天赋的潜能,

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状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由的发展。②教育方法必须以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留意个性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纯

传授知识。③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感观训练,实际生活训练,体格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

的训练,尤其注重感观训练和肌肉训练,强调儿童适应环境必须以感观为基础。教师的职责在于采用间接指导的方式提供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环境和材料,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积极评价:①以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为基础,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论证,具有科学性

和说服力。②众多观训练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许多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证明,感观训练和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③强调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展开的过程,重视自由教育,反对教师的过多干涉。

局限:提供的教具过于机械;使用的方法呆板、枯燥、乏味,忽视游戏对儿童的教育价值:过多重视儿童读、写、算方面的教育;忽略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3.如何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多元智慧理论是加德纳在1983 年的《智

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1)课程的目标是教会幼儿理解和学习,发展幼儿的智慧,确认并培养幼儿的个别才能和兴趣。(2)课程规划前,教师先仔细考虑所要教授的概念,确定哪些内容是沟通的最适当的方式,也可以从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找到切入点。(3)课程内容彼此之间要有联系,并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关,教师个人或团队在需要时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单元,以打破不同学科体材之间的界限,为儿童提供多元模式的学习机会,促进儿童多元智慧能力的发展。(4)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化,同样的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

方式来教,而且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时,必须先决定要学生知道的最高价值是什么,然后寻求一种融合的方式导出这些概念。(5)教师并非是独立的个体,可根据内容领域进行

团队合作,也可以"智慧团体"的形式共同教学。

4.什么是幼儿园的生成课程,幼儿园如何有效的组织与实施生成课程?(1)生成课程

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2)a生成课程需要教师不断通过观察、记录

儿童的兴趣来加以计划。B生成课程的内容是弹性的,非强制的。C教师是课程关键的决

策者。D儿童、家长、社区成员是课程实施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E生成课程的内容与活

动具有连续性,是相互联系的。

5.试比较幼儿园课程设计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异同

6.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原理 1.教育要着眼与儿童即将达到的或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和特点不同,课程要有过渡性,

的、指导的或惩罚的联系更有利于学习(2)幼儿在"伙伴"关系中在游戏和交流比管理他

们或向他们说教更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3)尊重幼儿的兴趣比忽视、破坏或改变幼儿

的兴趣更能鼓励幼儿的主动性、控制力和能力(4)接受幼儿非教师的思维和推理方式比

希望他们像教师那样思维和推理更能促进幼儿思维和推理过程(5)鼓励幼儿解决他们遇

到的问题比为解决问题或企图提供没有问题的环境更能产生更多的学习机会(6)确保提

供的信息和活动适合于幼儿的发展水平(7)经验和问题解决是幼儿发展对概念和联系的

理解的主要过程(8)鼓励同伴一同伴游戏和问题增强了幼儿的独立性和用途感。

9.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实践要点:(1)教师和幼儿一起控制(2)重视幼儿的能力(3)与幼儿形成信任的关系(4)做出评价以支持幼儿的游戏(5)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

解决实际冲突

10.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几种组织形式(一)直接教学:教师直接、明确的传递教意图(1)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2)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的传授(3)必要的社会知识和概念,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安全卫生等常识,周围有关环境信息的

传递等(4)某些技能的传授(二)间接教学: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授教育意

图的方法(三)支架式教学: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

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11.各类教学活动的指导?(一)集体教学:(1)管理策略:1.预先计划并且实现对

学生的接受行为有清楚的认识;2.把幼儿的注意引导到适宜的材料和活动上;3.幼儿在参

加日常活动时,鼓励其建构性的同伴关系;4.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示范、复述和启发;5.

耐心的工作直到幼儿完全掌握;6.对幼儿的行为给予集体的反馈,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

而不是一味的表扬(2)尊重儿童的兴趣;

(3)注重个体差异;(4)打破讲台一课桌模式(二)小组教学:(1)小组成员的组成

应是包括不同特点和情况的孩子(2)小组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应固定(3)在支持性环境

中促进幼儿主动学习(4)教师提前计划小组活动经验(5)事先准备好所需材料,放在

易取的地方(6)观看和倾听,了解幼儿如何使用材料完成任务(7)通过提问来帮助幼

儿进行发现和对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进行思考(8)鼓励幼儿进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交

流他们的想法和发现(9)在活动区的活动中,协调好在选择活动时发生冲突的幼儿,以

及那些只在某个活动区的幼儿,可采用建议方式让他们试试其它活动。(三)个别化教学活动(1)提供详细的反馈

(2)强化(3)教授,提出和给予意见。

第九章因人施教的原理与方法

1.为什么提倡全纳式教育?(1)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民主问题

的关注,对民主要求的提高。(2)人们希望被纳入社会生活,平等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3)只有实施全纳式教育,因人施教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克服因人施教将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因人施教的原则?(1)尊重不同智力类型,提供多元智力课程。(2)尊重不同学

习类型,提供多种教学形式。(3)尊重不同气质类型,既要接纳一定范围内的气质性的

行为表现。(4)尊重个体的兴趣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提供适合其接受能力和学习

速度的教育活动。(5)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提供多自由多选择的开放式教育活动。

3.试分析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个别差异

1)智力类型的差异霍华德.加德纳----7种智力(多元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

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在/自省智力 (2)学习类型的

差异:视觉/听觉/肢体/书面/群体互动型(3)气质类型的差异

巴甫洛夫对神经类型的差异(1)弱型的抑郁质幼儿:敏感、畏缩、孤僻、爱静不爱动;(2)强而不平衡的胆汁质:反应快、易冲动、难以自我控制、爱动不爱静。(3)强、

平衡而惰性的粘液质:安静、反应迟缓、有耐心(4)强、平衡、灵活的多血质:活泼、

反应灵活,好交际

艾森克-------1)稳定的内倾型:平静性情平和可信赖克制的有思想谨慎被动的 2)稳定的外倾型:领导性关心自由活跃随便敏感健谈开朗社交性 3)不稳定的内倾型:喜怒无

常刻板有理想悲观主义有节制不善交往安静 4)不稳定的外倾型:爱生气不宁静敢作

敢为易兴奋爱冲动乐观主义有活力的

(4)其他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兴趣差异、需要差异、能力差异、速度差异以及由性

别和血型造成的差异。

4.因人施教的意义?

1)享受适当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2)因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3)因人施教是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5.因人施教方案制定的一般程序?

1)对幼儿的观察研究是因人施教的前提。科学观察法包括:(1)正式观察法: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特性等级评价法。(2)非正式观察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频率计数图示法、清单法。观察重点:1)每个幼儿的注意中心或注意对象----反映了他们的兴趣需要 2)自由选择时他们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活动或学习---优势学习类型和智力类型3)交往与交友的情况---气质类型 4)对老师讲授的注意稳定性 5)对问题的完成速度和完成任务的速度。

2)家长参与是因人施教的必要条件。 1)教师要想准确的了解幼儿,就必须了解他们在家里的表现,这就需要与家长沟通,以掌握更多的资讯。与此同时,

还可以借助于家长,采用科学的观察方法,研究幼儿的各种特征以供制定教育活动的方案参考。 2)家长若不能因人施教将大大降低幼儿园所实施的因人施教的效果。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相互配合的途径方法: 1)文字通讯:@家园联系册,互报幼儿在家与园的一般情况和突发情况 B 宣传栏、板报、各班的家长园地等,系统介绍科学育儿的方法,及时通报幼儿园的保教情况 C 家长意见箱,及时收集家长的反馈意见 2)个别谈话 A 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

B 正式邀请家长座谈

C 电话沟通 3)家访 4)家长会议 5)家长观摩活动

6)家园同乐活动 7)家长学校

3)因人施教方案的具体制定具体运行程序:观察研究儿童---确定教育活动目标---分析教育活动目标---分析从属技能---确定起点行为--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实施形成性评价---微调---总结性评价。

6.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1)从家长最关心或关注的问题切入 2)从正面提出谈话的主题,不要抱着告状的心态与家长谈孩子的事情 3)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沟通,且不可以盛气凌人的心理与家长沟通 4)与家长沟通时尽可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有助于了解孩子个别差异和特点 5)与家长一起研制观察孩子的具体计划,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

8、活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发现法、方案设计法教学中如何因人施教?活动模式的特点是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幼儿亲身参与、直接感知和体验的活动,通过幼儿的做进行学习,获得生动的知识经验,此模式强调幼儿亲身的"感知'或"感受'强调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既有个别活动也有合作活动。

问题解决模式: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发现法:将某种矛盾、现象和规律等设计为可供幼儿探索的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希望他们发现的东西,以使幼儿习惯于研究原因、寻依据、提异议、求异同等,使他们学会学习、探索、思考。

方案设计法:此模式的四个环节:制定/实施计划、展示成果、评价成果,全部由幼儿自

己完成。在制定计划阶段,由幼儿自己设计各自的活动内容、方法、时间等;在实施阶段,幼儿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活动,使计划得以实现;在展示阶段,幼儿将自己的活动及成果,按某种方式展示出来;最后在评价阶段,由幼儿参与对自己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价活动中存在的问题。9.在各种教育途径中如何因人施教?

因人施教的途径:正规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

(一)正规教学活动:1)分区活动中因人施教:分区活动主要是一种以课程内容和功能

为维度分类的教学组织。因人施教活动区应强调一种活动材料、一项活

动内容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应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 2)分组活动中的因

人施教:按能力分组因材施教应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按活动内容

分组应考虑活动内容质的差异与活动量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多选择一些活动或选

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 3)集体教学中的因人施教:采用三段式,a个体自由探索阶段

b个别化指导阶段c 引导概括阶段。

4)个体活动中的因人施教:教师在科学分析儿童的特殊性的基础上予以指导和帮助,应

注意扬长避短。

(二)游戏活动中的因人施教(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

游戏角色(3)指导幼儿组织游戏(4)指导幼儿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5)指

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四)环境中的因人施教:物质环境:活动区的材料上多一些层次性,多一些特殊性;

区域的设计上多一些适合个别活动、个别需要的小空间;材料的使用上多一些选择自由,增加开放程度。精神环境: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

关注、多信任、多自由。

10.多元智力论与因人施教的关系:根据多元理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相对独立的多个领域,而且在个体的多元智力结构中不存在哪种重要,哪种不重要的问题,同时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就是要设计能使每种智力优势的儿童都能充分展示自己智力的课程。

11.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1.效果标准:是从各种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2.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

构工作业绩的标准。3.职责标准:主要是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

行评价,4.素质评价: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

二、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特点

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家庭教育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终身性?潜移默化性④

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

托幼机构的特点:?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2、我国学前教育有哪些基本理论?

答:?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④教育促进和参

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⑤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3、简述家庭教育、托幼机构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功能?

答:1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2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

活动的功能;3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和价值观。

11、简述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

答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12、幼儿行为辅导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1由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之间的同步教育。

13、简述课程模式的含义及主要要素。

答: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训话方案或框架。主要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及课程评价。

14、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平等性;2目的性与计划性;3广泛性(生活性);4多样性。

15、幼儿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

16、因人施教有何意义?

答:1享受适当的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2因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3因人施

教是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17、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答:1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切入;2从下面提出谈话的主题;3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沟通;4应尽可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有助于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和特点;5与家长一起制定观察研究孩子的具体计划,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

18、搜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答: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查阅资料法。

1、理论联系实际,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

要点: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学前教育功能的

释放并不是无条件的随意行为,它必然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个体

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大家认为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年龄段都有着开发智力的机遇,而非仅仅限于人生

的早期阶段。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3岁读书"。与学前期儿童应首先发展口语相违背。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

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破坏了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

致学前教育的无能。

2、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要点;(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

科学和艺术知识。

(2)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

管理能力;4幼儿行为辅导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

维和创造的能力;8适应新环境的能力;9反思能力。

3、举例说明,游戏活动中应如何因人施教。

要点: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3指导幼儿自己组

织游戏;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和材料;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4、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进行集体教学活动?

要点:1班级管理策略;2尊重幼儿的兴趣;3注重个体差异;4打破讲台--课桌模式。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1. 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

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p2)

2. 学前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p3)

3. 学前社会(公共)教育——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教育形式。(p4)

4. 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p4,p55,p90)

5. 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P14)

6. 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P15)

7. 学前教育的功能——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具有什么

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事实效应。(P14)

8. 学前教育的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P31)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归纳

学前教育史名词解释归 纳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 .中国儿童早期的知识教育:中国古代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有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普遍做法;计算,一般是粗浅得数字计算,多为日用的需要;自然常识,古代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进 行的方法,遇物而教。神童教育: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幼慧”儿童或“神童”。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神童加以选拔任用。4 .简述陈鹤琴的幼儿心理特点论: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称赞。 5 .陶行知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古罗马“农夫-军人”学前教育:家长制、小农经济和战备要求,决定了这时期罗马的育实施一种“农夫—军人”的家庭教育。男孩在幼年起就跟父亲学习农时耕作和军事本领,同时还要接受精神方面的教诲。儿童在家中也学习阅读、书写、计算以及骑马、游泳、作战和使用武器。真正成为一名农夫或军人为止。 2 .中世纪骑士的早期教育:骑士教育是集封建思想意识的熏陶与军事体育训练于一体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出生至7岁为第一阶段;7岁至14岁为第二阶段;14至21岁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即骑士养成的幼儿教育时期,都是在自己家里度过,教师是父母。教育的目的是熏陶宗教意识,培养道德品质和身体养护。

儿科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题重点

骨髓外造血:常于婴幼儿期造血需求增加时出现,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当病因去除后,贫血恢复,上述改变全部恢复正常。 生理性体重下降:常见于新生儿生后一周内,因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等,可出现体重暂时性下降(不超过正常体重的10%),至生后7~10天内恢复至出生时的体重。 生理性贫血:常出现于生后2~3个月时,由于1.生后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2.胎儿红细胞寿命短,易被破坏,3.生后发育迅速,血循环量迅速增加的原因导致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都较低,为生理现象,可自然度过。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生长发育良好,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步正常。 生理性黄疸:1.一般情况好,2.多于生后2~3天出现,3.消退时间:足月儿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可延迟到4周,4.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umol/L(15mg/dl)。 病理性黄疸:1.出现早(生后24h内),消退时间晚: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2.病程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21umol/L,早产儿>257umol/L),3.进展快(每日上升>85umol/L),4.直接胆红素>34umol/L,5.黄疸退而复现,具备以上一项者即为病理性黄疸。 bone age骨龄:指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高渗性脱水:血钠浓度>150mmol/L时的脱水,失水大于失电解质,表现为细胞内脱水严重,临床特征:1.脱水症状相对较轻,2.高热、口渴明显、皮肤干燥,3.神经系统症状明显,4.见于高热、不显性失水多、医源性。Eisenmenger syndrome 左向右分流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正常症状下不出现青紫,当分流量增大导致肺动脉高压,使右心的压力超过左心,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即为艾森曼格综合征。 严重循环充血: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种严重表现,由于水、钠潴留,血浆容量增加,循环负荷过重所致,出现气急、心率增快、肺部湿罗音,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吐粉红色泡沫痰、心脏扩大、奔马律、肝大、水肿加剧。Basic planned immunization 基础计划免疫:指小儿1岁以内应该完成的免疫接种,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 差异性青紫: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时,分流量大时导致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由于动脉导管位于降主动脉住,故出现下半身青紫较上半身明显,即为差异性青紫。 硬脑膜下积液:是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并发症,<1岁多见,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多见,其特征有:1.有效治疗3天体温不退或退而复升,2.病程中进行性颅压增高或意识障碍,惊厥等。头颅透光检查或CT辅助检查,硬膜下穿刺可确诊。 肾炎性肾病:是肾病综合症的一种型别,除了具备肾病综合症的“三高一低”(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度浮肿)外,还具有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补体降低的任何一种改变。此型多发生在学龄期,病理改变多为非微小病变型,多对激素治疗不敏感,预后较差。 单纯性肾病:是肾病综合症的一种型别,只具备典型的肾病综合症的“三高一低”(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度浮肿),不具有高血压、血尿、氮质血症、补体降低的任何一种改变,此型多发生在学龄前期,病理改变多为微小病变型,多对激素治疗敏感,预后较好。 primary complex:即原发综合症,是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一种类型,包括: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胸部X片呈“哑铃状”或“双极影”,现在较少见。 肾病综合症: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对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高度浮肿为临床四大特点。 低渗性脱水:失钠>失水,血钠<130mmol/L,出现细胞外脱水,细胞内水肿,临床特征:1.脱水体征相对重,容易发生休克,2.口渴不明显,3.重者出现嗜睡,恶心,呕吐,惊厥,见于长期腹泻,营养不良,医源性。 Rul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即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是连续、有阶段性的过程,2.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新生儿晚发型血症:指生后7天后才出现的败血症,病因多为生后水平传播,病原菌以金葡萄球菌和机会致病菌为主,常先有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灶感染后出现全身表现,此型较早发型死亡率低。 tetralogy of Fallot(TOF):法洛四联症,为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由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右心室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学前教育专业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专业重要概念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4.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5.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6.情境言语:是指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的言语形式。 7.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8.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9.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0.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11.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12.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1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方式,让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14.恩物:恩物(gift)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15.情商: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16.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 17.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运用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18.创造性游戏: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儿科学名词解释全

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乳牙萌出延迟: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轻度脱水: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 体液的减少 中度脱水:表示有5%-10%的体重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重度脱水: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佝偻病X 线长骨片显示: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 );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胎龄(gestational age ,GA ):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出生体重(birth weight ,BW ):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 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高危儿(high risk infant ):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呼吸暂停(apnea ):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 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 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 定义为新生儿贫血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湿肺(wet lung ):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 ,TTN ),多见于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系由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 选择性易损区(selective vulnerbility ):这种由于脑组织内在特性的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称选择性易损区 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特点为: 1. 一般情况良好 2. 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 (5mg/dl ) 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 1.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 (12.9mg/dl )、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 ),或每日上升>85μmol/L (5mg/dl ) 3. 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 黄疸退而复现 5. 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2mg/dl ) 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则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发生胆红素脑病 21-三体综合征:又称Down’s 综合征,以前也称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被确定的染色体病,在活产婴儿中发生率约1:600-1:1000,母亲年龄愈大,发生率愈高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代谢产物而得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 ):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PPT 版)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 ):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联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CID ):该组疾病中T 和B 细胞均有明显缺陷,临床表现为婴儿期致死性感染,细胞免疫和抗体反应均缺陷,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尤以T 细胞为著 结核菌素试验: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 为阴性,5-9mm 为阳性(+),10-19mm 为中度阳性(++),≥20mm 为强阳性(+++),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1.接种卡介苗后 2.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 3.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愈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愈大 4.强阳性反映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5.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由原来小于10mm 增至大于10mm ,且增幅超过6mm 时,表示新近有感染 阴性反应见于:1.未感染过结核 2.结核迟发性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周内) 3.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所致,如部分危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水痘、风疹、百日咳等;体质极度衰弱者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重度水肿等,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4.技术误差或结核菌素失效 稀释性低钠血症:由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受结核炎症渗出物刺激,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远端肾小管回吸收水增加,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 脑性失盐综合征:结脑患儿可因间脑或中脑发生损害,调节醛固酮的中枢失灵,使醛固酮分泌减少;或因促尿钠排泄激素过多,大量Na+由肾脏排出,同时带出大量水分,造成脑性失盐综合征 麻疹(measles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如果接触了麻疹,几乎所有未接受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 Koplik 斑:又称为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为直径0.5-1.0mm 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引起的腹泻称为渗透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引起的腹泻称为分泌性腹泻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引起的腹泻称为渗出性腹泻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引起的腹泻称为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 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程为2个月以上 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和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指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院外或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 ):指住院48小时以后发生的肺炎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 ):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 轻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仅轻微受累,无全身中毒症状的肺炎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 ):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 ):起病急,有尿改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压、水肿,并常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迁移性肾小球肾炎(persistent glomerulonephritis ):有明确急性肾炎肾病史,血尿和(或)蛋白尿迁延达1年以上;或没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但血尿和蛋白尿超过半年,不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病程超过1年,或隐匿起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或肾性高血压的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症(nephrotic syndrome,NS ):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有以下四大特点:(1)大量蛋白尿;(2)低白蛋白血症;(3)高脂血症;(4)明显水肿。(1)(2)两项为必备条件 激素敏感型肾病(steroid-responsive NS ):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转阴者 激素耐药型肾病(steroid-resistant NS ):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仍阳性者 激素依赖型肾病(steroid-dependent NS ):对激素敏感,但减量或停药1个月内复发,重复2次以上者 肾病复发与频复发(replapse and frequently relapse ):复发(包括反复)是指尿蛋白由阴转阳>2周;频复发是指肾病病程中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 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isolated hematuria or proteinuria ):指仅有血尿或蛋白尿,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化验改变及肾功能改变者 WHO :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6个月-6岁者为110g/L ,6-14岁为120 g/L ,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者为贫血 6个月以下贫血标准: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g/L ,1-4个月时<90 g/L ,4-6个月时<100 g/L 者为贫血 血清铁(SI ):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血清铁 未饱和铁结合力:未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血清铁结合力(TIBC ):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之为血清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TS ):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之为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SF ):可较敏感地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因而是诊断缺铁ID 期的敏感指标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红细胞内缺铁时FEP 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FEP 合成增多,未被利用的FEP 在红细胞内堆积,导致FEP 值增高,当FEP >0.9μmol/L (500μg/dl )即提示细胞内缺铁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 ):炎症刺激神经垂体致抗利尿激素过量分泌,引起低钠血症和血浆低渗透压,可能加剧脑水肿,致惊厥和意识障碍加重,或直接因低钠血症引起惊厥发作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 ):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若病变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若病变主要累及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非交通性脑积水: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室内脑脊液流出通道,如导水管、第IV 脑室侧孔或正中孔等狭窄处,引起非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炎症破坏蛛网膜颗粒,或颅内静脉窦栓塞致脑脊液重吸收障碍,造成交通性脑积水 骨龄:用X 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营养性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童体内维生素D 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osary ):指佝偻病患儿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出现的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鸡胸(chicken breast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 郝氏沟(harrison groove ):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 面神经征(Chvostek 征):以手指尖或叩诊锤轻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第7颅神经孔处)可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者为阳性,新生儿期可呈假阳性; 腓反射(peroneal sign ):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神经处可引起向外侧收缩者即为腓反射阳性。 陶瑟征(Trousseau 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状属阳性 新生儿(neonate newborn ):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 ):指产前、产时、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目前我国常用的定义是:妊娠28周至生后7天 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 ):是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 并≤4000g , 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 ):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PFC ),即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 130g/L 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 中性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指机体维持体温 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 温度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 进入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使体重下降, 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为15%~2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 :指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 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 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足月儿和 过期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又称肺透明膜病 (HMD ),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 )缺乏而导 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各种围生期窒 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 ):因胆红素在体 内积聚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 (成人超过2mg/dl ),即可 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红细胞增多症:静脉血红细胞>6×1012/L ,血红蛋白>220g/L ,红细胞压积>65%。常见于母-胎 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 心脏病及IDM 等 新生儿溶血病(HDN ):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 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腹泻病(diarrhea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肺炎(pneumonia ):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 部炎症 重症肺炎:除呼吸道以外,其他系统亦受累,出现其他系统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危及 生命。 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称“三凹征”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是小儿、 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 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 征 脑积水:循环发生障碍(通路受阻、吸收障碍或 分泌过多)产生颅腔内脑脊液容量的增加,积于 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急性起病,多有前驱 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 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 肾病综合症: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 的临床综合征 免疫缺陷病(ID ):指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 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 ):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 免疫重建:是采用正常细胞或基因片段植入患者体内,使之发挥其功能,以持久地纠正免疫缺陷病 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 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 外造血” 生理性溶血: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 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称生理性溶血 贫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 蛋白量低于正常 缺铁性贫血(IDA ):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红细胞内缺铁时FEP 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FEP 合成增多,未被利用的FEP 在红细胞内堆积,导致FEP 值增高,当FEP >0.9μmol/L (500μg/dl )即提示细胞内缺铁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 12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 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 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结核病(tuberculosis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 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原发型综合征: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 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室间隔缺损(VSD ):由胚胎期室间隔(流入道、小梁部和流出道)发育不全所致 艾森曼格(Eisenmenger )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量较大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出现不可逆的阻力性肺动脉高压,当右室收缩压超过 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时,出现紫绀 差异性发绀(differential cyanosis ):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呈 差异性发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而右上肢正常 法洛四联症(TOF ):由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 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组成 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心脏工作能力(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 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是儿童时期危重症之一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染色体 总数为46条,其中一条是额外的21号染色体的 长臂与一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臂形成易位染色体,即发生于近着丝粒染色体的相互易位,称 罗伯逊易位,亦称着丝粒融合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又称非经典型PKU ,除了有典型PKU 表现外,神经系统表现较为突出, 如肌张力异常、不自主运动、震颤、阵发性角弓 反张、惊厥发作等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 ):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疾 病累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以致甲状腺 素缺乏;或是由于甲状腺素受体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 哮喘:是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 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 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 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 缓解 闭锁肺(silent lung ):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三 凹征,肺部满布哮鸣音,严重者气道广泛堵塞, 哮鸣音反可消失,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哮喘危重状态(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 气道高反应AHR :是哮喘的基本特征之一,指起到对多种刺激因素,如过敏原、理化因素、运动和药物等呈现高度敏感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道炎症的严重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榜样示范法 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幻想 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依法执教 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个别差异 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表演游戏 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心理健康 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得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进而获得快乐、满足以及产生合乎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 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习惯化 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集中思维 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儿童观 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广义的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前班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育行政复议

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开端计划:美国自1965年起按照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开始实施的,该计划以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又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条件不佳的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 2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及所面临的不同的发展任务。 4发育:是指个体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儿的发育、生理的发育等。 5社区学前教育: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的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所有的学前儿童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6注意转移:是根据观察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7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 8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 9手眼协调: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动作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敏感期: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1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2危机期:指发展的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 13游戏:主动、自愿、愉快、假象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最有效地活动。14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 15幼儿体育: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展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