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提纲(学生用)

美学提纲(学生用)

美学提纲(学生用)
美学提纲(学生用)

《美学》讲授提纲

薛新力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形成(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1.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与总结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2.逐步系统化的美学思想发展为哲学中的一个特殊部门。

3.美学理论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逐渐摆脱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是研究美的科学

2.研究对象是艺术

3.研究对象是审美关系: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关系。

○2明确界定了美学研究的范围,便于与其他学科相区别。

但须注意这个关系是以艺术为中心,因为:

○1艺术与人的关系主要是审美关系,其他如自然、社会则不是。

○2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审美关系在艺术中体现最充分。

○3艺术将现实形象化、定型化,具有永驻性、承继性,保证了美学研究的客观科学基础。

三、美学的研究内容

1.审美客体(美):美的本质、特性、形态、范畴等。

2.审美主体(美感):美感的本质、特征、审美心理要素、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格调、审美标准等。

3.美的创造: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创造、欣赏,人的美育等。

四、美学的学科体系结构

五、美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1.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历史的方法:注重历史材料的揭示,历史现象的描述。

○2逻辑的方法: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任何理论系统不可或缺,即要逻辑地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

○3两者相互依赖,统一结合,不能割裂开来。

2.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

○1哲学 ○2心理学 ○3艺术

3.注意新方法的引进。

第一章 什么是美(根源、本质、特征)

第一节 美的产生

一、客观物质说:在于事物本身的某种自然物质因素及其构成规律,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就已经客观地存在了。

二、主观精神说: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观念、情感的外射。

三、客观精神说:美是某种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的产物。

四、实践活动说: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1.从劳动过程来考察

2.从劳动工具来考察

3.从劳动产品来考察

美学

五、小结:关于美的产生的几点认识

1.美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美)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产生。

3.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人的观念起了中介作用。

第二节美的本质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美本质说

1.柏拉图:

“理念世界”本源,美的事物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式”,理念分裂出无数具有一定感性形象的美。

2.黑格尔:

“绝对精神”本源,美是绝对精神在个别事物上的充分显现。

3.邵雍:

人不善赏花,只爱花之貌;人或善赏花,只爱花之妙。花貌在颜色,颜色人可效;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

二、主观唯心主义的美本质说

1.康德

美只能是主观的,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

2.叔本华

意志暂歇:哲学沉思、道德同情、艺术的审美观照。

美是一般意志通过其单纯空间性现象的合适的表现或客观化。

3.王守仁(阳明先生)

“天下无心外之物”——“天下无心外之美”

三、旧唯物主义的美本质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三个命题:

1.美是生活

2.凡是那些我们认为应当如此的生活,都是美的。(社会美)

3.凡是那些使我们联想起生活的事物,都是美的。(自然美)

四、马克思主义的美本质说

(一)人的本质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征。”

自由:动物只能适应自然,人能按客观规律去改造自然——合规律的活动。

自觉:动物活动是本能被动的,人是有目的、按自己的需要去活动——合目的的活动。

2.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统一理解: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从事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

(二)美的本质

1.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2.美又根源于这种人类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美),人的本质是美的本质的根源,决定着美的本质。

3.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感性显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对象化就是把人的本质力量物化到客观对象之中,使它具有现实性、具体性。

五、美的定义:

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并通过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示出

来的客观形象。

六、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与真

1.真: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2.美以真为基础,为前提,美蕴涵着真,没有真,便没有美。

3.凡美必真,但真不一定美,真不等于美。

(二)美与善

1.善:对人类有用有益的功利价值。

2.美以善为基础,为前提,美蕴涵着善,没有善,便没有美。

3.凡美必善,但善不一定美,善不等于美。

(三)真善美的统一。

七、美与丑

1.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2.美与丑相互转化。

八、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一)美的相对性

1.时间上的流动性

2.空间上的转移性

(二)美的绝对性

1.事物的美的品格或潜在因素的客观存在。

2.美的事物一旦创造出来,就历史地具体地存在。

九、美的特征

1.社会性:属人类专有,亦是人类普遍所有。

2.形象性:不为美的事物所专有,但是构成美的重要条件。

3.感染性:诉诸情感,而不是理智。

第二章自然美

一、何谓“自然美”?

在自然领域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即自然事物的美。

二、自然美的根源——人类实践活动

三、人对自然美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致用

比德

畅神

四、自然美的特征

1.侧重形式美

2.联想性

3.变易性

(1)审美角度的变换

(2)自然运动(自然物内在运动及自然物间的相对运动)

(3)人为因素(二重性后果)

(4)自然物象征意义不确定

五、未经改造的“自然”与人和人类生活的联系

1.作为生存环境,提供生活资料。

2.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

3.用来寄托抒发人的主观情志。

第三章社会美

一、何谓“社会美”?

在社会生活领域里所呈现出的审美形态,即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

二、社会美的内容范围

1.人的美(社会美的基本内容)

2.劳动产品的美

3.社会环境的美(主要指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

三、社会美的特征

1.侧重内容

2.审美过程理性要求较自然美明显。

3.蕴涵的意义明确稳定。

四、关于“人的美”

人的内在:内心世界、精神品格、才智修养……人的外在:言谈举止、姿态眼神、笑容表情……

身材相貌

自然美

五、关于“气质”的培养

1.知识修养

2.道德修养

3.性格锻炼

4.习惯培养

第四章艺术美

一、何谓“艺术美”

在艺术领域里呈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即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

二、艺术美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生活

2.情感

3.技巧

4.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艺术美的特征

1.典型性

2.长驻性

3.整体性

关于评价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三条标准:

①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及其审美追求。

②艺术形象的典型程度。

③艺术家塑造形象的技巧。

四、艺术创造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不是为形式而形式。

2.在艺术创作中要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五、艺术创造中的“意境”

1.何谓“意境”?

意境是一对美学范畴,是衡量艺术美的一个较高层次的标准。是生活景物与思想感情

相熔铸的产物,是艺术创作中主客观因素、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这就是意境。

2.意境形成的过程

境是基础——见景生情(景中情)

意是主导——缘情取景(情中景)

通过艺术技巧,寓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想象力,想象和情感在意境构成中有特殊的作用,使意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意境的特征(形成意境魅力的原因)

①具有生动的形象

②饱含艺术家的情感

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④含蓄唤起想象

六、艺术创造中的“传神”问题

1.何谓“传神”?

传神是指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家所理解的人物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外部感性特征去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神形兼备)

2.传神中的“神”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是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统一。既包括客观艺术形象的“神”,也包括艺术家主观之“神”。

3.传神与技巧(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细节选择等等)

七、关于艺术欣赏

1.了解作者

2.了解写作背景

3.了解与作品相关的知识

八、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五章形式美

第一节形式美及其构成要素

一、何谓“形式美”

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形、声、色)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整一、比例、对称、均衡、对比、调合、节奏、多样统一)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二、形式美与美的形式

1.美的形式是指各种美的事物具体的表现形式。(直接、具体、明确)

2.形式美是各种具体美的形式的抽象和概括。即抽象出各种美的形式的共同特征、共同法则,找出美的形式的一般规律。

三、形式美的根源——人类实践活动

1.形式感的形成

①事物的自然形式获得某种社会生活及观念的内容。(“有意味的形式”)

②自然形式逐渐摆脱观念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形式。

2.人类各种美的形式的抽象概括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四、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1.形(点、线、面、体)

①形的美是一切造型美的基础。

②不同的形可以使人的心理产生不同感应。

2.声:空气振动作用于听觉器官引起听觉感受的结果。

①引起生理、心理的反应。

②表情性特点鲜明。

3.色(色彩:光线作用于受光物的结果)

①区别物体,传递信息。

②增强立体感,突出事物形体特征。

③给人以距离、空间、质量、重量甚至冷暖、运动等的感受。

④色彩具有情绪效应、感情效果(象征意义)。

⑤视觉对于色彩的最佳时间流域(5-10秒)。

第二节形式美的主要法则

1.整齐一律(包括反复)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

2.对称与均衡

对称:以物体的中轴线而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左右对称、上下对称)。

均衡:物体的两部分在量上不绝对相等,在形式感上大致相等或带来一种平衡感。

对称与均衡都要把事物分成两个部分来观照,不同的是,对称要求分成的两部分在量上绝对相等,均衡则不要求绝对相等,但须带来一种平衡感。

3.对比与调合

对比:把显著差异的因素摆在一起,突出表现各自的特征。

调合:把相近因素摆在一起,通过渐变、过渡引起趋于一致的感觉。

4.比例: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黄金分割(黄金律):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

a﹕b=(a+b)﹕a (a>b)

5.节奏(快慢强弱)

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是运动过程中各种快慢强弱交替变化的现象。

6.多样统一(和谐)

形式美的最高法则,是指多样的形式因素与多样的形式美法则有机结合,统一地表现一个完整的事物。

第六章审美范畴

第一节优美与壮美(崇高)

一、优美(秀美、柔美、阴柔之美)

1.优美即狭义的“美”,是美的常态,是最早被人们发现和欣赏的审美形态。

2.优美的内在特征:一般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

3.优美的外在特征:小巧、柔和、淡雅、细腻、光滑、圆润、精致、轻盈、舒缓、绚丽、渐次的流动变化等等。

4.优美带来的审美感受: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宁静、愉快等等。

二、壮美(崇高、刚性美、阳刚之美)

1.壮美的内在特征: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蕴涵着力量和气势——力学的崇高。被征服了的现实表现出对实践力量的肯定。

2.壮美的外在特征:结构庞大、线条粗犷、变化剧烈、气势恢弘、庄严宏伟——数学的

崇高。

3.壮美带来的审美感受:复合的情感效应。

惊奇、尊崇、景仰、豪迈、狂喜、震撼、胜利感等,取向最终是积极向上的。

4.优美与壮美交织在一起。

第二节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

1.何谓“悲剧”?

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到的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

(注意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与作为戏剧艺术的“悲剧”之别;与生活中不幸的悲惨事件之别)

2.悲剧的本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恩格斯)

3.悲剧的类型:①英雄悲剧②社会悲剧③性格悲剧

二、喜剧

1.何谓“喜剧”?

正在失去或已经失去存在根据的事物,或脱离生活常规的不合正常情理的事物以荒唐、谬误、虚伪、不协调、可笑的形式表现出来。

(注意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与作为戏剧艺术的“喜剧”之别)

2.喜剧的类型:

①否定性喜剧:内容本质的丑却用美的形式乔装打扮。

“将那无价值的人生撕破给人看”(鲁迅);“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让“人类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②肯定性喜剧:美的内容本质常取机械、愚蠢、甚至丑的形式。

3.讽刺与幽默的区别

讽刺:内容性质属否定现象;表现形式外露鲜明,“锋芒显露”。

幽默:内容性质不限于否定性,更多肯定性内容;表现形式含蓄,“含而不露”,或称“含蓄的讽刺”。

4.创造喜剧美的主要手段:倒错与夸张。

5.创造喜剧美的重要原则:寓庄于谐。

庄: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

谐:诙谐可笑的表现形式。

寓庄于谐: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诙谐效果完全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把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七章美感

第一节美感的根源与本质

一、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受,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1.美感是生理快感与精神愉悦的统一:以生理感官为基础,但要超越生理快感而上升到精神愉悦。

2.美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始终不脱离感性的具体形象,充满了情感体验,但又隐含着理性的认识。

二、美感的根源与本质

1.自然的人化与审美感觉器官的形成。

2.自然的人化与审美意识的形成发展。

关于“自然的人化”: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通过实践活动使外在自然界“人化”,同时也是自身“自然”部分的人化过程。

3.美感在本质上是对美的对象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感觉,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由美的对象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在对象中直观到作为社会的人的本质力量而感到的一种精神的愉悦。

第二节美感的特征

一、个体性

1.美感活动方式的个体性:以个人方式进行、实现的心理活动。

2.审美具体感受的个体性: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不一。

二、直观性: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观照。

1.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

2.美感过程是对形象的具体直接感受。

3.对形象的直觉把握中隐含着理性认识因素。

三、功利性

1.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娱乐身心。

2.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寓教于美。

第三节审美活动中的主要心理因素

一、情感

1.自始至终是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2.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最终表现方式。

3.是超越快感而达精神愉悦的催化剂。

二、联想与想象

1.二者异同:

联想与想象都以表象材料为基础,但联想是在当前事物感知中回忆有关事物,不改造创新;想象是以当前或过去的表象材料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未感知过的表象。

2.想象在美感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①突破时空局限,把各种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实到审美感知中带来审美形象的丰富性、生动性。

②充满情感体验增强审美形象的感染性。

③伴随理解(表象材料的选择、组织),确定情感取向。

3.关于“通感”(联觉、通觉):审美活动中感觉的腾挪变化即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第四节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一、美感的共性:即人类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

二、产生美感共性的根源:

1.从客观方面看:

美的本质是产生美感共同性的根源之一。

2.从主观方面看:

①人的自然属性是产生美感共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

②人的社会性中的共同部分是产生共同性的又一根源。

三、美感的个性:个体美感的差异性。

1.美感差异性的类型: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地域差异性、个人差异性等等。

2.个人差异性的原因:

①个人经历、审美经验、文化修养的差异。

②审美心境、情绪的差异。

第五节审美活动中的客观标准(社会共同标准)

一、审美客观标准的基础

1.客观的审美对象具有能够普遍地引起美感的属性和条件。

2.主观评价来自客观实践,人们共同的社会实践决定了大多数人必然会对审美对象产生大致相同的精神需要和追求。

3.两者结合:美的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审美感受的社会普遍性的统一。

二、审美客观标准的内容

1.真实性要求(合规律性)

2.功利性要求(合目的性)

3.形象性要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三联书店1973年版;

3.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黑格尔:《美学》(共四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80、1981年版;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9.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1.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蔡仪:《新美学(改写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5.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3.共同美

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4)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柳宗元的命题的理解 柳宗元命题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总而言之,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美学概论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 一、考核要求 1、在“学习考核”栏目中列出的8个板块参考题目中任选10道问题进行论述 2、10道问题至少应涉及4个板块,须在问题开始部分注明具体板块名称 3、总字数不少于5000字,每道题字数不少于200字 4、必须是自己整理抄写,凡打印或复印的读书报告一律视为不合格 二、“学习考核”参考题 (一)艺术之美 1、简述艺术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批评” 2、简述艺术中所谓的“透视观念” 3、简要阐述“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微笑的神秘性 4、简要分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特点 5、根据加德纳所分析的艺术家突破的两个阶段来看,请简要阐述成功的艺术家应具 备哪些特殊素质 6、关于“艺术”众说纷纭,请就个人观点,谈一谈你所理解的的艺术 7、王国维先生曾这样概括席勒的美育思想:“谓人日与美相接,则其感情日益高,而 暴漫鄙俗之心日益远。”请根据王国维先生的概括探究席勒的美育思想 (二)音乐之美 1、简述中国音乐节的成立背景 2、简述十二平均律在中国和德国分别被创建的社会背景和内在关联 3、简析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的作品《大海》表达的思想感情 4、简析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代表歌曲《魔王》和《圣母颂》的创作背景和内在关联

5、简述在古典主义时期,威尼斯乐派在交响曲中运用力度对比对表现音乐有哪些作用 6、根据创作背景分析,请你简要谈谈三大神剧之一的《弥赛亚》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 7、简要阐述莫扎特交响乐手稿上记载的第二十二号交响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美术之美 1、简析中外画家的风格总的区别 2、简述如何抓住雕塑作品的“神” 3、简述赏析一件绘画作品将从几个角度出发 4、简述工艺美术品的共同特点 5、简要谈谈优秀的摄影师需要具备哪些特点,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好作品 6、简要谈谈你是否喜欢苏州园林并请详述 7、简述什么是人体艺术,谈谈你对人体艺术的看法 (四)舞蹈之美 1、简述舞蹈美的内涵和特点 2、简述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区别 3、请谈谈你喜欢的舞蹈表现形式及代表作 4、欣赏舞蹈《雀之灵》,试分析它的独特之处 5、详述舞蹈欣赏这一过程对于学习生活是否有益处 6、简述芭蕾的四大审美原则 7、请你结合舞蹈《小城雨巷》谈谈你对当代舞蹈诗性回归的看法 (五)戏剧之美 1、简述西方戏剧艺术中“残酷戏剧”和“质朴戏剧”的内涵 2、简述如何塑造与呈现戏剧性格(灵魂) 3、以郭沫若的《屈原》这一作品浅析历史剧的基本内涵 4、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doc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对设计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设计美学领域的审美学说,对设计师来讲,更是衡量其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下面,我就选取古今中外历史上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设计美学角度简要分析一下。 一、唐代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同时亦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从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1、功能性分析 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而是使用价值和技术美的结合,在注重物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其技术性。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使用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加强。同时,从技术美学角度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犁的规格、种类多样,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铧、犁壁、犁头等也是根据需要而不断改进,技术含量可谓相当高。 2、形式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稳定则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分析 在产品造型中,变化与统一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规律,为取得产品造型的变化与统一,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寻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犁底、压镵、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综上所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定的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 二、流水别墅 著名的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这座位于瀑布之上的别墅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整个建筑构思是大胆的,因而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下面,就从设计美学角度,从不同方面看着做瀑布之上的人居典范。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 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 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 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 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 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 花的美。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 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 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 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 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 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①起源的神话②诸神的神话③英雄神话 2.“手艺”: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 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力量,是理性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5.巫术直观的意义(30页) 6.神话运思的特征(37页) 课后思考题: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4026) 主编:罗礼平、潘日明 编写:郑颖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2年2月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4026) 指定用书:《设计美学》徐恒醇着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设计美学》课程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检验学生对设计美学理论掌握情况而设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这门课程对如何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视点和方法。本课程主要包括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系统地了解设计美学原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继而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面向文莱的、开放的设计观,更好的做出高质量的设计。 二、考试目标 考核要点 (一)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1.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2.人的感知特性与完形理论

3.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 4.产品形式的构成与意境(二)第二章功能转化论 1.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 2.产品的功能及其划分 3.功能转化原理 4.审美创造与意象生成(三)文化整合论 1.文化的形态构成 2.设计文化的构成 3.生态文化与大设计观 4.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四)审美范畴论 1.形式美 2.技术美 3.功能美 4.艺术美 5.生态美 (五)符号表现论 1.符号与传播 2.建筑语言与产品语言 3.产品造型的符号学规范 4.商标与广告的形象设计(六)风格变迁论

1.风格范畴的内涵 2.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 3.西方工业产品风格概略 4.装饰的审美趋向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建议 为了使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和实施建议。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一定的考核要点,这些要点便可视作考核目标,目的在于使应考者能够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系统地学习本科目,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同时,能够更加明确其命题范围,从而比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的准确度。 《设计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涉及知识内容广泛的科目,在本大纲考核要求中,按照考核要点分成若干部分规定应考者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应考者应全面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二)关于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设计美学》,徐恒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三)自学方法与社会助学提示 无论是应考者还是社会集中辅导,应以本大纲对知识点与考核要点做出的规定为纲,认真专研制定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重点把握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和文化整合论等。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以及学生的理论思辨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意识。孤立地识记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是无助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的。应考者应能把各章节内容融会贯通,领会这一门课程的基本精神和整体脉络,在全面系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知识点。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美学 课程编号:00037 课程类型:校考课 教学时数:周课时4节,共72学时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本大纲审定人:院学术委员会 Ⅰ.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一、课程性质: 《美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境界”等观点为主旨,展开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审美情操,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大纲: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美学的诞生和发展、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以及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应该深刻理解。 考核知识点: 1.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原理大纲

湖北大学 美学原理 (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 教学大纲 (第x版) 艺术学院 美术学系 2010年5月

前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教学目标为: 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 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 必修。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4026) 主编:罗礼平、潘日明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2 年 2 月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 04026) 指定用书:《设计美学》徐恒醇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设计美学》课程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检验学生对设计美学理论掌握情况而设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这门课程对如何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视点和方法。本课程主要包括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系统地了解设计美学原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继而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面向文莱的、开放的设计观,更好的做出高质量的设计。 二、考试目标 考核要点 (一)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1.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2.人的感知特性与完形理论

3.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 4.产品形式的构成与意境(二)第二章功能转化论 1.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 2.产品的功能及其划分 3.功能转化原理 4.审美创造与意象生成(三)文化整合论 1.文化的形态构成 2.设计文化的构成 3.生态文化与大设计观 4.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四)审美范畴论 1.形式美 2.技术美 3.功能美 4.艺术美 5.生态美 (五)符号表现论 1.符号与传播 2.建筑语言与产品语言 3.产品造型的符号学规范 4.商标与广告的形象设计六)风格变迁论

1.风格范畴的内涵 2.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 3.西方工业产品风格概略 4.装饰的审美趋向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建议 为了使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和实施建议。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一定的考核要点,这些要点便可视作考核目标,目的在于使应考者能够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系统地学习本科目,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同时,能够更加明确其命题范围,从而比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的准确度。 《设计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涉及知识内容广泛的科目,在本大纲考核要求中,按照考核要点分成若干部分规定应考者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应考者应全面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二)关于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设计美学》,徐恒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三)自学方法与社会助学提示 无论是应考者还是社会集中辅导,应以本大纲对知识点与考核要点做出的规定为纲,认真专研制定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重点把握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和文化整合论等。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以及学生的理论思辨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意识。孤立地识记一些零散的知识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1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完整word版烹饪美学教学大纲

《烹饪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烹饪美学》是中等商业技工学校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烹饪美学》主要包括:绪论、美学概论、烹饪美术、烹饪美术基础训练、烹饪造型图案训练和宴席设计艺术等内容。 《烹饪美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是:通过教学使同学们掌握烹饪美学在烹饪中的重要地位,能够运用美学的知识为烹饪食品增加美感,从而为自身烹饪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时分配 章次内容课时 2 绪论一

4 二美学概论8 烹饪美绪论术三 4 烹饪美术基础训练四8 五烹饪造型实例训练6 六宴席设计艺术32 合计 三、课程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烹饪美使同学们了解烹饪美学和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学的研究范围以及学习烹饪美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烹饪美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烹饪美学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一、烹饪美学 二、烹饪美学的研究范围 三、学习烹饪美学的重要性 学习烹饪美学的任务和方法四、第一章美学概论 §1-1 美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美学,美学的历史以及我国审美教育的容和美学的研究对象,烹饪美学的起源及学习烹饪美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美学的任务是什么,价值的概念,美的特征,审美主体和审美客

体,烹饪美学的概念,烹饪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烹饪美学的特征。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二、美学的历史 三、美学的任务 什么是美四、. 五、审美主题与审美客体 六、审美活动 七、审美教育 §1-2 美学与烹饪 一、什么是烹饪美学 二、烹饪美学的起源 三、烹饪美学的研究对象 四、烹饪美学的特征 五、学习烹饪美学的意义 第二章饪美学烹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什么是美术,研究烹饪美术的重要性,色彩的基础知识,烹饪中色剂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什么是烹饪美术以及烹饪美术的具体研究对象及特点,烹饪造型的特点,烹饪造型的分类,烹饪早的原则,烹饪造型的构思和构图。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 一、美的本质 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 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 【法】孟德斯鸠 【美】朗洛伊斯 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 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 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 【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 【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美在主观”说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 【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 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 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 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 (2)“美在生活”说 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 【德】马克思 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12303 0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27 实践学时:9 学分:2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任选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它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美学要有总体的把握。 牢固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学时分配

注:实验和实践课程合计按加权计算;课程学时量与教学计划中保持一致。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美学导论(2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掌握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课时) 1. 美学的研究对象 2. 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课时) 1.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 学习美学的方法 3.美学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4课时) 本章重点、难点: 1.美的本质 2.美与真善之间的关系 3.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 2.掌握美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美的本质(2课时) 1.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2. 美和自由创造 3.美和真善 4.美与丑 第二节美的主要特征(2课时) 1.美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形象 2.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 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 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 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柏拉图) 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 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 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语言、事物、内心) 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 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一. 本质——现象 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 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 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从客体到主体 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理性类比的艺术”。 从感性的角度,他给美下了定义:“美”就是“完善的感性”。

美学导论复习提纲PDF.pdf

美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美感经验:所谓美感经验,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在这一刻,你的整个生命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光所照澈,你的身心仿佛被凝结、聚集在这种瞬间状态中,你仿佛被眼前的景象、形象所震慑、吸引,这使你暂时忘记了此外的一切,既包括你的俗常生活和操劳,也包括利益的计算和得失的考虑,整个地凝神关注于此情此景之中,在那里流连忘返。 2.表现:所谓表现,通常是指把不可见的、隐秘的或内在的东西呈现为可见的、外在的。3.优美: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4.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认为移情是把人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它抓住了审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征,缺陷是否定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5.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 6.巫术直观:是原始人类通过生命活力的普遍可沟通性而与周围世界直接的、前理性的交流方式,它把世界万物都变成了充盈着生命力的活的形象,而人也与这些充盈着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一样,受普遍的生命活力的支配。 7.赋形活动:就是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审美活动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赋予事物、纷繁复杂的感性材料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以符号形式的活动。 8.喜剧: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指那些体现了一定社会意义,体现了先进美好的事物与落后丑恶事物的冲突,在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中表现本质的可笑现象。 9.直觉说:也称表现说,代表人物是克罗齐,认为直觉是抒情的表现,直觉就是艺术,也就是美,把艺术从周围的事物中孤立出来,认为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没有功利,没有概念和逻辑,不是道德活动等,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 10.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遇自身凝聚、孕育而成的显现形式。在这种存在性境遇向符号形式的凝聚的过程中,既不是借用已经有的形式以便把存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002年05月15日(本文章已被浏览240次)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理论概括.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需要. 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 第三节怎样学习美学 1.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 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紧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艺术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了解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 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 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

第一节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 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生产及实践服务。 第二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行。创 造是艺术的生命. 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首先表现在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 第四节意境和传神 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具有象外之象的特点,能在有限中展示无限.意境产生于艺术家的创造。完成于欣赏者的想象。需要欣赏者进行积极的再创造. 2.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指通过形象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木质特征与艺术 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 第四节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艺术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律自然美的各种复杂现象.掌握自然美的特征。重点理解并掌握自然美的根源是一定社

设计美学(1)

1.索槠尔指出语言是有(能指喝所指)组成。 2.仿生更设计可分为形态放声、结构仿生和功能仿生。 3.功能美包括四个方面内容-适用性-经济性-人文性-精神愉悦性。 4.日本设计在设计传流与现代的关系中采用了所谓的(双轨制)。 5.皮尔斯指出任何一个符号都是由三种要素构成的(媒介、指涉对象、解释)。 6.皮尔斯从符号媒介如何表征对象的感觉,将符号化分为:(图像符号、标志符号、象征 符号)。 7.标志可分为(文字标志、图形标志、制图标志)。 8.功能三分法把功能分为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 9、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提出。 10、大陆唯物主义以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等为代表,在对待如“怎样才能获得清晰的认识 11、美学的研究对象很明确,即感性的知觉活动及其对象---美、艺术。 12、美学首要的目的,就是引导知觉走向完善。 一、 1谈谈仿生设计? 仿生是高科技的代名词,它是指运用尖端的科学技术,来模仿生物的各种官能感觉和思维判功能,更加有效地为人类服务。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加大在仿生学方面的研究。[1] 仿生设计学作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界的锲合点,使人类社会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正逐渐成为设计发展过程中新的亮点。自古以来,自然界就是人类各种科学技术原理及重大发明的源泉。生物界有着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及物质存在,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逐渐具备了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本领。人类运用其观察、思维和设计能力,开始了对生物的模仿,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制造出简单的工具,增强了自己与自然界斗争的本领和能力。 艺术设计领域的仿生设计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具备社会科学的思辨性与形而上学的特点,并与美学、艺术理论等紧密联系。此外,它又具备自然科学的逻辑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与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人机工程学等研究相辅相成。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具备艺术科学的属性,是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延伸,也为形态学、语义学、符号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2] 1、形态的仿生 形态从其再现事物的逼真程度和特征来看,可分为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 1)具象形态的仿生 具象形态是比较逼真的再现事物的形态。由于具象形态具有很好的情趣性、可爱性、亲和性、自然性,人们普遍乐于接受,在玩具、工艺品、日用品应用比较多。 2)抽象形态的仿生 抽象形态是用简单的形体反映事物独特的本质特征。是一种虚幻的,不实的形。抽象形态的仿生具有形态高度的简化性和概括性,形态丰富的联想性和想象性,同一具象形态的抽象形态的多样性这三个主要特征。同时在应用于产品开发时,具有生产便捷,产品形态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顾客等优点。 2、谈谈设计中的形式美: 一切事物只要是客观存在的,都不能脱离形式,事物的存在、变化甚至相互作用都是在形式中展开的。形式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内在的内容,另一种则是事物的外显方式。室内设计中所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就属于形式的第二种属性的具体体现,是通过形式的外显方式呈现出美感。下面探讨一下形式美法则的具体内容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一、适度美适度美是一个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美学 英文名称:Esthetics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 开课学期:5-7 学时:32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描述 视觉传达专业开设《美学》是实施大学美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以审美关系与人类审美活动为主要对象,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学科。通过美学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树立健康的审美观,为学生学习其他艺术类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目的 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分析作品和艺术现象及审美现象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课程有全面的认识,系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对不同的美学原理、重要美学概念的内涵、重要文论家的观点等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现象;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感性直观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有机结合;了解什么是美,懂得如何欣赏美、创造美,做一个懂美、爱美、创美的人。 四、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第一章美学导论(4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的研究内容; 3.美学学科的发展史。 二、为什么学习美学 1.学习美学的必要性;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美学的课程性质; 2.学习美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 2.理解美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3.掌握美学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4.具备一定的美学分析能力。 第二章审美发生论(4学时)教学内容: 一、美学史上的几种审美发生论 1.模仿说; 2.游戏说; 3.生物本能说; 4.巫术说; 5.符号说; 6.劳动说。 二、巫术直观与世界的象征化 1.巫术及巫术直观; 2.世界的象征化和神话、语言、符号。 三、身体劳作与“手艺” 1.身体劳作与手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