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人传》序_模板

《名人传》序_模板

《名人传》序_模板
《名人传》序_模板

《名人传》序_模板

点击浏览该文件

《黄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3、欣赏课文描写的黄山奇景,并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方法:点拨教学法

四、教学计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构思技巧。

一、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以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二、研究性点拨(明确目标,回顾课文)

检查早读预习效果,回顾课文内容。

①黄山位于哪个省份?共多少峰?最高峰是什么?

②“黄山”名字的由来?

③古代有谁登上过黄山?

④作者赞扬了哪些人?

⑤黄山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二个字概括)

三、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鉴赏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黄山“奇、险”的特点:

课文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为四部分拟小标题。

(1)第一部分

①学生齐读;

②快速找出体现黄山“奇、险”的句子;

③概括本部分标题:黄山胜景天造就。

(2)分组讨论第二、三、四部分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拟出每部分标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指正并板书:

第二部分:自古黄山几人登(险),回顾几千年以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登上黄山,其余的人都败兴而归,表现了黄山的险峻。

第三部分: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作者一行人登上天都的经过

第四部分: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2、理解课文独出心裁的构思:

(1)按游记常见的写法,请你构思《黄山记》的写法;

(2)按时间顺序,列出作者登天都峰的经过:

(3)课文第一、二部分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点拨后指正归纳,并板书: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突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第二部分是承接第一部分“险”字展开。

一、二部分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增加了本文的气势。四、反馈性点拨(重温课文,巩固提高)

本文写法与其他游记有何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

(1)本文游记与其他游记写法不同,不像其他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课文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黄山“奇”、“险”特点,跳出了以山写山的局限。

(2)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写,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行。只要记游对象固定,特征准确,结构清晰就可以。

五、迁移性点拨(举一反三,转化能力)

按本文思路改写《蒲松龄故居参观记》

六、板书设计

①黄山胜景天造就(奇、险)

②自古黄山几人登(险)(正面)对

③攀登天都寻常事(夷)(侧面)比

④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一.目标点击

这个单元学习序言。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宋代替序言的,叫代序。序言内容比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学习本单元,不仅要尽可能地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更主要的是要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二.要点回顾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序言,其中《自序》、《序言》、《序》三篇是自序,《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虽然四篇文章都是序言,但内容的侧重点和写法都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呐喊〉自序》不但交代了《呐喊》一书的由来,也交代了《呐喊》一书的创作目的,但文章并不仅限于此,文章还通过叙述作者年轻时的“梦”,通过叙述作者创作小说的过程,揭示了作者生活变化和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发映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创作观。《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更像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北京胡同的描写,揭示了它衰败的必然性,更揭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作者写的是北京胡同,用的是京味的语言,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序言》是作家房龙为自己的作品写的序言。这是一篇别致的序言,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作者写作的经过和作书的目的,而是运用散文诗的形式,运用蕴含哲理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从而形象地阐述了《宽容》一书的精髓。《序》更准确地说,应是《序》,作者融议论、抒情于一炉,用饱含浓情的笔墨,不但揭示了作者创作名人传记的目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英雄观,并对人们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四篇序言,有相同,有不同,各具特色,摇曳多姿,可以说都是“序言”这种文体的经典力作。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所选四篇文章,从形式说,都是序言,所以学习时,首先应抓住“序言”这一文体性质,从序言这种文体的一般特色人手,明确序言所应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内容(交代写作目的,创作的经过,成书的经过,揭示创作的主旨等),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深入理解文意创设一个主题背景。

四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看,又都具备不同的文学作品的特性,它们有的是散文,有的是散文诗,语言内涵都极其丰富,写作上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欣赏文章内涵丰富的语句,欣赏语言的艺术魅力,应作为学习的重点。通过领会文章中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语句的内涵,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创作“序言”的意图,品味、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从审美的角度,把它们当作散文来鉴赏。

学习本单元,还可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可借鉴本单元四篇序言的写法,试着为自己的“课外练笔集”写序言,或将自己的作文结集,写一篇序言。通过写作训练,进一步体味“序言”的特色,进一步品味四篇文章的妙处,进而明确这样一条读书经验:读书应该从“序言”读起。四.考点例析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

3.归纳内容要点。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例题】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年4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了五花入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的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方法为合理而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理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先避掉这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丈宇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做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违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昔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须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些虚词,也要用得确

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伏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nài)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1)第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___________。②和③___________。①和③___________。

(2)第三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的问题。(3)文中的“两重械桔”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第一重指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超过14个字)

(4)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书的看法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超过48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解析](1)不同;不同;不同。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答本题要联系这三个“内容”前后述说的内容来作分析。“内容①”是指《古文辞类纂》的分类名称,即论辩、序跋、奏议之类;“内容②”指什么?依据“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和“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判定内容的全同”等句来看,它是指按分类所选列的文章;依据“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来分类而辨体”和“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来看,“内容②”是指文章本身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据此可知这三个“内容”字面相同而其所指却各不相同。

(2)主题,表现形式,白话与文言(或:语言运用)

本题表面上是考查词语的理解,其实是考查对文意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B。依据第三段“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和第四段所评说的中国古代散文的“心”可知,这“心”就是现在说的“主题”。因为本文是从创作的角度说的,而且不是指某一篇文章,所以不能答成“主题思想”“中心思想”之类。第三段又说,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和方法”;末段又具体评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体”,据此可知,所谓“体”是现在常说的“表现形式”。至于“文字的新旧工具问题”,答案是很显然的。

(3)①封建正统思想(或:封建的三大厚柱);②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

本题表面上是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要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下列两个句子:“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抓住这两句话可以知道,这“两重械梏”是指散文的“心”和“体”,知道这“心”和“体”具体所指在文章的最后两段中。依据这样的分析可知,“心”就是封建的“三大厚柱”,即“尊君、卫道与孝亲”,概括地说就是封建正统思想。答案必须有“封建”二字。文章末段评述古代散文的“体”,以“此外”为界,有两层意思。“此

外”前说行文陈旧死板,概括起来说就是“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

(4)虽然它的材料丰富,但它的思想是严守封建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简明。(意思对即可)

本意考查对作者观点和态度的把握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看法“没有完全否定”,也“并不是‘感激涕零’”,可以称之为有肯定也有否定。把握这一点,就把握住答案的大方向了。有人对《古文辞类纂

(设计A)

教法展示

1.宣布训练重点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习二。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读shuai)。(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鲁迅《灯下漫笔》)

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点评

《语言的演咬》尽管属于节选,但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多,适宜长文短教。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确定该文的训练重点,力争在两课时内攻其“重点”,不及其余。(设计B)

教法展示

1.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导语:常听说,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教

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见,“克隆”这个新词已不单指无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它的涵义在发生变化。对于这种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如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却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引文切入要求学生齐读或背诵引文之后,阅读分析文字,并作标记、思考、归纳,总体上了解语言演变的概貌。

3.引导学生完成统习二所设计的结构提纲可以逐段朗读,逐空填写,适当补充和解释古汉语中的类似的语言现象。

4.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情况。

5.比较阅读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语言的演变》和《语言与文学》作一比较,列出发言提纲,谈谈两文的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希望一石三鸟:加深对两文的理解,培养鉴赏能力,训练口头表达。如果课业负担不重,可以让学生课外将“发言提纲”整理成文。

教案点评

《语言与文学》和《语言的演变》,共同的话题是“语言学”,且都是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语音、语(词)汇和语法——切入的。有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论证“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后者着重阐述“语言的演变”。基于此,教学时既要注意两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们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一读课文,弄清“大小分类”,完成练习二。朗读时要求全面仔细,逐字逐句。

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

2.二读课文,了解三种举例类型。重点朗读课文一、三部分,以默读为主。

小结: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

3.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为节省时间,可单以第二部分为例进行朗读,渐渐领悟。

小结: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4.课外完成练习三,方法参见设计A。

(王国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

教案点评

围绕语言的演变这个中心,课文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教学时仔细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实际运用,就可以理清全文的层次,了解古今语言的演变规律。

高中语文 《名人传》序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

《名人传》序 教材分析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而名人传《〈名人传〉序》则是罗曼?罗兰为《名人传》写的一篇表明写作目的和宗旨的序言。在文中,作者为名人下了定义:名人不是那些声名显赫之辈,也不是那些位尊权贵之流,更不是那些万众欢呼簇拥之星。真正的“名人”是具有仁慈的胸怀,坚毅的品格,以精神的力量为人类做出贡献、为人类增添勇气、为人类指明方向的人。文章分三个部分,一、平庸的时代;二、呼唤英雄;三、英雄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2、了解和领略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能力目标 1、品味语句,学会根据语境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2、学生对名人(英雄)的理解。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名人观,呼吸真正的英雄梦的气息。 教学重点 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及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教学难点 作者的创作意图,领会深远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名人效应”实在是威力无比。歌星的一首歌曲,球星的一个动作,影星的一部影片,甚至是明星穿的一款标新立异的时装,都会令众多的追星族亲睐、追求、崇拜、模仿。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名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英雄?张艺谋的影片《英雄》播出后引起了关于“英雄”的大讨论,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 请同学们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 伟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注意区分伟人与明星) 治国安邦的政治家:秦始皇、毛泽东等。 改造世界的思想家:马克思、孔子等。 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鲁迅、曹雪芹等。 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等。

《名人传》序(人教版高一必修).doc

《名人传》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过程】 师:有谁知道世界上演奏最多次数的钢琴曲? 生(齐声):《命运交响曲》! 师:对,大家也许听过多遍了!今天再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响起...... ) 师:以曲度人,同学们,当你听完之后,你心目中的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生2:他是生活的强者! 师:是的!当我第一次听这支曲子,也和你们一样感慨不已,当时还写下了一首短诗--不过是残缺的,因为有一个词我推敲很久也没有合适的。今天我就请大家看看用个什么词恰当?也算了我一桩心愿吧! (幻灯片投影短诗: 生命的旋律 激昂的乐章 贝多芬/你是一位? 因为你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驱除了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 因为你/演绎了悲剧的壮烈 激励着人类担受残酷命运的挑战 生1:(笑)那就写成--贝多芬/你是一位“名人”? 生2:不好,太一般了! 生3: ....... 师:是啊!的确有些难!所以老师才请大家帮帮忙嘛! 不 过,当我前几天看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传记,倒有了些灵感对了,罗曼罗兰,大家熟悉吗? 生:不太清楚。 师:(投影解说)罗曼罗兰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因历经12年创作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而获得1915 年诺贝尔 文学奖。他的作品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 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三部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 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传合一,称为《名人传》。 生1:我知道了,贝多芬/你是一位“名人”? 生2:太俗气了吧! 师:当然不是了。老师看的另一本译作叫《巨人传》,有人 也将它译为《名人传》,其实内容是一样的!对了,著名作家杨绛 先生还为它作序了呢!课文后面不是有吗?! 生:(翻到课文后面,恍然大悟)哦!应该是“巨人”...... 师:是吗?大家觉得如何?好不好?........

《名人传》序

《名人传》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水平 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理解作者对功利主义盛行的欧洲的批判。 联系实际,领略本文长远的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崇高的心灵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了解和领略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 解决办法:反复诵读,思考讨论,深入领会。 教学方法: 点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于是,将出现很多伟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注意区分伟人与明星)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 今天就来学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 二、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出生于律师家庭,上大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深刻影响;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世界及其文化的批判,又形成了罗曼·罗兰世界观和创作中最突出的特点。正是这种思想,使得罗曼·罗兰对名人、对英雄有了他独特的评判标准。 三、阅读、感知,把握思路。 文章能够分为3个部分: 一(1~3)平庸的时代 二(4~5)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 三(6~7)英雄的作用 四、思考、讨论 1.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有什么作用? 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 2.由此推知,《名人传》是一本什么书? 《名人传》应是一部诸多不幸的遭难者依靠良善心灵与高尚品格,战胜灾难过程的一本书。 3.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理解的英雄不同。 他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仅仅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名人传》序1

《名人传》序1 导读:教学目标: 1.掌握序言的文体知识。 2.正确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明确作者写作《名人传》的目的,学习名人们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目的。 2.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四组查阅资料,分别了解罗曼·罗兰及《名人传》、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和傅雷。 二、了解罗曼·罗兰与《名人传》 1.大声朗读课文。 2.请学生简介罗曼·罗兰及《名人传》,突出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进入20世纪,罗曼·罗兰意识新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即将到来。他在尖锐抨击庸俗的资产阶级文化时,主张“应当为新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因此,他在创作“革命戏剧”集的同时,还和法国

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一起酝酿创立“人民戏剧”。可是,他的这一主张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反而遭到责难。罗曼·罗兰一方面感到沮丧,一方面希望重新获取精神的源泉,他说:“那是一九零二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罗曼·罗兰离开巴黎,来到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在这里寻找贝多芬当年的影子,寻找英雄的苦难、勇气、欢乐、悲哀,写下了《贝多芬传》。随后又写了《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统称为《名人传》。)3.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曼·罗兰写作了《名人传》,那么他的序文中谈及了写这部作品的目的吗?如果有,那是什么呢? 请学生作答,可用自已的话,也可引用原文。 4.文中,罗曼·罗兰一再提到“英雄”二字,在他眼里,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呢?按照他的标准,罗曼·罗兰选择了三位名人作传,这三位名人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可担得起这英雄的称号呢? 先请同学为我们简要介绍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 从三位传记人物的生涯中,我们可以窥视出罗曼·罗兰的“英雄”的标准吗? 小结: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

《名人传》序

《名人传》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掌握序言的文体知识。 2.正确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明确作者写作《名人传》的目的,学习名人们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目的。 2.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四组查阅资料,分别了解罗曼·罗兰及《名人传》、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和傅雷。 二、了解罗曼·罗兰与《名人传》

1.大声朗读课文。 2.请学生简介罗曼·罗兰及《名人传》,突出罗曼·罗兰写作《名人传》的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进入20世纪,罗曼·罗兰意识新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即将到来。他在尖锐抨击庸俗的资产阶级文化时,主张“应当为新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因此,他在创作“革命戏剧”集的同时,还和法国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一起酝酿创立“人民戏剧”。可是,他的这一主张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反而遭到责难。罗曼·罗兰一方面感到沮丧,一方面希望重新获取精神的源泉,他说:“那是一九零二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罗曼·罗兰离开巴黎,来到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在这里寻找贝多芬当年的影子,寻找英雄的苦难、勇气、欢乐、悲哀,写下了《贝多芬传》。随后又写了《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统称为《名人传》。) 3.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曼·罗兰写作了《名人传》,那么他的序文中谈及了写这部作品的目的吗?如果有,那是什么呢? 请学生作答,可用自已的话,也可引用原文。 4.文中,罗曼·罗兰一再提到“英雄”二字,在他眼里,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呢?按照他的标准,

《名人传》序_模板

《名人传》序_模板 点击浏览该文件 《黄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3、欣赏课文描写的黄山奇景,并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方法:点拨教学法 四、教学计划: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构思技巧。 一、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以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二、研究性点拨(明确目标,回顾课文) 检查早读预习效果,回顾课文内容。 ①黄山位于哪个省份?共多少峰?最高峰是什么? ②“黄山”名字的由来? ③古代有谁登上过黄山? ④作者赞扬了哪些人? ⑤黄山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二个字概括) 三、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鉴赏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黄山“奇、险”的特点: 课文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为四部分拟小标题。 (1)第一部分 ①学生齐读; ②快速找出体现黄山“奇、险”的句子; ③概括本部分标题:黄山胜景天造就。 (2)分组讨论第二、三、四部分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拟出每部分标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指正并板书: 第二部分:自古黄山几人登(险),回顾几千年以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登上黄山,其余的人都败兴而归,表现了黄山的险峻。 第三部分: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作者一行人登上天都的经过 第四部分: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名人传》序 名人传在线阅读

《名人传》序名人传在线阅读 教学设想:《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本文是一篇表明写作目的和宗旨的序言,又是一篇语言精简,激情洋溢,思想深邃的抒情散文。鉴于此,教学目的侧重于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和情感,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启迪。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问题引导、点拨,以英雄为契入口,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问题,养成读书先读序言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朗读、点评个别语段,初步体会本文抒情浓郁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情感。 2、初步体会课文诗意的,激情充沛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上演奏次数最多的交响乐是哪部作品?(明确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谈感受。 师总结:从音乐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位音乐大师在生活是逆流中永不屈服,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深入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今天,带领我们遨游伟人精神世界的是同样杰出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插入课件)

法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因约翰克利斯多夫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名人传分别为《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5)、《托尔斯泰传》(1911)。本序为合传总序。 三、赏析课文 1、通过阅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给传主令拟一个称呼:英雄。 2、学生谈心目中的英雄。 3、学生朗读课文四、五两段,思考:罗笔下的英雄跟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有什么区别? 4、讨论、分析 ①罗认为怎样的人才是英雄?找出原句。

《〈名人传〉序》 3

《〈名人传〉序》 3 教学设想:《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本文是一篇表明.写作目的和宗旨的序言,又是一篇语言精简,激情洋溢,思想深邃的抒情散文。鉴于此,教学目的侧重于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和情感,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启迪。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问题引导、点拨,以“英雄”为契入口,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问题,养成读书先读序言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朗读、点评个别语段,初步体会本文抒情浓郁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情感。 2、初步体会课文诗意的,激情充沛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上演奏次数最多的交响乐是哪部作品?(明确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谈感受。 师.总结:从音乐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位音乐大师在生活是逆流中永不屈服,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深入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今天,带领我们遨游伟人精神世界的是同样杰出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插入.课件) 法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因约翰克利斯多夫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名人传分别为《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5)、《托尔斯泰传》(1911)。本序为合传总序。 三、赏析课文 1、通过阅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给传主令拟一个称呼:英雄。 2、学生谈心目中的英雄。

名人传序

篇一:名人传序教案 《名人传》序 罗曼·罗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2.了解罗曼〃罗兰及他的《名人传》。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能力目标: 揣摩和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学习根据语境领会句子深刻的 涵义。 德育目标: 1. 2.树立正确的名人观。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 2.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了解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教学难点】 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 【教学方法】 1.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本文是自读课文,可指导学生自行研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探究拓展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真正正的英雄?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吧,这部影片播出之后引发了关于“英雄”的大讨论。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呢?可能在同学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英雄形象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神话传说中的能人异士;有的同学会想到现实社会里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有的同学还会想到自己所喜爱的球星、影星、歌星。可以说,大家是英雄所见不同。而在这个“遍地名人”的时代,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真真正正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一起翻开《〈名人传〉序》去寻找答案吧。[板书:《名人传》序罗曼〃罗兰] 二、作者简介 首先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者,让同学们对罗曼〃罗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罗曼〃罗兰:生于1866年,卒于1944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早期创作以剧本为主,但是影响不大,只演出过一、两个剧本。后来转向创作名人传序。罗曼〃罗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历时1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有同学知道这部长篇小说吗?这部长篇小说以贝多芬为原型,描述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和奋斗经历。这部小说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更是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而罗曼〃罗兰也凭借着这部小说获得了1913年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1915年更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板书:《约翰〃克利斯朵夫》] 三、课文分析

〈名人传〉序教学设计

《〈名人传〉序》教学设计 课堂导入: 让每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顷刻之间黑板上群星灿烂,出现了几十个伟人: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 老师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等。于是,今天就来学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课前预习: 1.罗曼?罗兰(1866-1944)__国作家,音乐评论家。20世纪初,他写了几部名人传记:《_____传》、《_______传》=和《_____传》,三传合称为《名人传》。罗曼?罗兰在写《名人传》的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_________》,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1915年,罗曼?罗兰被获得_____文学奖。 2.《<名人传>序=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有什么作用?答案

1.法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约翰?克利斯朵夫诺贝尔 2.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重点难点: 1、罗曼?罗兰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不同。他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罗曼?罗兰认为只有以心灵使自己伟大的人,才是英雄。而人们通常以成功论英雄。 2、“成为伟大”与“显得伟大”的区别,罗曼?罗兰的名人观与英雄观是,只有在患难中拥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品格,才能成为伟大的人。在艰难困苦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是“成为伟大”,而取得成就则是“显得伟大”。 3、作者为什么把名人的首席给贝多芬?http://dir。sohu。com/entertainment/music/musician/composer/beethoven ian/index。html 结构图示: 一、行为善良定能担当患难(题记:暗示主旨) 二、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我写《名人传》献给受难者 1、空气多沉重,应呼吸英雄气息(交待作传的背景与原因,即作传目的) 2、斗争太悲惨,需要求助一个朋友

《名人传序》阅读附答案

阅读《名人传序》,完成后面问题。(14分)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1819年2月1日在维也纳市政府语)①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②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连对患难中的兄弟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③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聚集一帮英雄的友人,一帮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名人传》不是向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并且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罢!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界的黑暗受着神光烛照。即使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烁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和普尔民族。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黑暗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间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着他们走吧,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吧。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④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我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匹配下贱群众的,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⑤这些传记中的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折磨,在贫穷与疾病的铁毡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再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最优秀的人物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毋庸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来没像处于患难时的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⑥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苦痛中间即曾祝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完成了他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普罗曼德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⑦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激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罗曼罗兰 1903.1 小题1: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说“以思想和力量胜过别人的人,我并不称他们为英雄,只有以心灵使自己更伟大的人们,我才称之为英雄。”文中哪一句话与之相同?(2分)小题2: 细品第①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们“打开窗子”?(3分)小题3:文章引用贝多芬的话作为题记起什么作用?(2分)小题4: 请结合文章和你对《名人传》的了解,说说对第④段划线句的理解。(2分)小题5:《名人传》中的“名人”除了贝多芬,还有哪些人?作者为什么将“名人”的“首席位置”给了贝多芬?(5分)参考答案:小题1:我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2分)小题2:①古老的欧洲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变得麻木迟钝。②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③人们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社会中憋闷至死。(3分,一点1分,如只答“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

名人传序 教案旧人教第一册

《〈名人传〉序》 教学目标 1、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和领略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 教学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于是,将出现许多伟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注意区分伟人与明星) 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 今天就来学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 预习检测: 1.罗曼·罗兰(1866—1944)国作家,音乐评论家。20世纪初,他写了几部名人传记:《传》、《传》)和《传》,三传合称为《名人传》。罗曼·罗兰在写《名人传》的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

《》,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19,罗曼·罗兰被获得文学奖。 作者详细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发表了写于19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悦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

《名人传》序

《<名人传>序》阅读指要 导入: 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于是,将出现许多伟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注意区分伟人与明星) 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 今天就来学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 预习检测: 1.罗曼?罗兰(1866-1944)__国作家,音乐评论家。20世纪初,他写了几部名人传记:《_____传》、《_______传》)和《_____传》,三传合称为《名人传》。罗曼?罗兰在写《名人传》的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_________》,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1915年,罗曼?罗兰被获得_____文学奖。 作者详细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