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的比较教学

一、导入主题

(看一小段中国诗词大会开场视频,引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宋诗词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宋诗词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唐宋诗词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古人的诗歌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呢?《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这也就为我们学习诗歌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所以,今天我们就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读古诗的内容,去感悟诗人的情感。“知人论世,读懂你”,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

二、《登幽州台歌》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首盛唐时期的古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一读节奏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啊?

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5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多了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2、二读情感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古诗。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1、学生自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通过哪个字词怎么体会到的?(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每个小组选好代表上黑板写上关键词和相对应的情感,并做好解说。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预设: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升华朗读

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3、三读形象

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诗人的形象也就跃然而出了。知人论世,第一应是论世,其次是知人。请同学们结合陈子昂的资料介绍,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4、总结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古诗,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声音里吧。

二、登飞来峰

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辽中阐释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感。而另一位诗人却有着不同的感悟?这位诗人是谁?我先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这位诗人是否熟悉。

1、激趣导入:猜一猜,他是谁?

①他官至宰相,且两度任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号半山,被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2、诵读赏景

①想要更好地了解他,不如去读他的作品。诵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②王维的诗画被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觉得王安石的这首诗也非常具有画面感。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诗中找出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试着用你们的画笔描摹出这样的画面。赏景:边读边找出,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出怎样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小组合作,并派代表上黑板画出这样一幅画面。其他同学讨论画的景物的准确性。

“千寻塔”,夸张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与之相似,写出塔之高。

描绘了鸡鸣、日升的灿烂、壮观景象。

3、悟情明理

①登高所见如此壮观、灿烂的景象,诗人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不为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慨。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途经绍兴城外的宝林山,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安石三十一岁。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②杜甫有句话说得多好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王安石自幼酷爱学习,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妙笔生花!他的诗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知道典故的意思吗?比如这首诗,他就引用了典故。

【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浮云”的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

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③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

“不畏”

“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自缘身在最高层”。

④“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的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4、小结

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理解诗人的文学作品,更读懂了古人的内心情感。中国古代诗词就是因为包含着文人独特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才会有着这样的无穷魅力。愿每个同学都能徜徉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大花园里,品评其中的芬芳,汲取其中的精华。

板书:

用典

知人论世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

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讨论活动 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 一.导入:我们学过王之涣《登颧雀楼》,知道登高望远。我们将学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二、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2)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臵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3)整体感知 (4)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不怕浮云层层遮视野,都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 三、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四、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情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 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陈子昂的资料 2. 教师补充并介绍写作背景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 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 岁、36 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 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三、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四、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五、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六、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八、作业布置:背诵古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

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 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 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

登幽州台歌 优秀教学案

登幽州台歌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2.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1.感受品味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 2.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理解诗人苍凉悲壮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解释字词。 悠悠: 怆然: 涕: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文学常识。 《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代诗人,字。后世称为陈拾遗。 (四)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诗人孤单悲苦心绪的诗句是: 2.《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3.《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4.《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

妙。 二、课中学习 (一)合作探究。 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将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浩大相比,运用了的写作手法。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4.诗人登上,看到,先想到,再想到,不禁。 (二)感受品味。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4.“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5.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6.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7.《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诵读古代诗词,并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可以更好的提升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学生分析: 《登幽州台歌》主要是针对八年级学生,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并理解其大意;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了解“歌”这种体裁,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 本节课将通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导入—讲解—鉴赏—提问—总结。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本章我们将进入古诗词的学习,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中独放异彩。而在众多诗人当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报国无门。他难寻知音,独上高楼;百感交集,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2、学生回答。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老师再稍作补充(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3、这样一位才子,这样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写下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起感受一下。 (二)讲解诗文 1、歌: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最主要的三类就是:“歌”、“行”、“吟”三体,属乐府。 2、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所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的王安石正是初涉官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飞来峰之千寻塔来抒发自己胸怀壮志寄托远大的理想。 设计理念(课标、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态度、对教材的理解)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飞来峰和王安石的相关资料,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在熟读的基础上正确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明确古诗学习的一般性目标,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引导下熟悉诗歌内容,运用图文结合、抓关键字,熟读想象的方式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时代资料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并且体会到在人生的旅途上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资料准备: 关于飞来峰的影像资料、关于王安石一生经历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总课时一课时,本课时第一课时

(完整word版)《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的比较教学 一、导入主题 (看一小段中国诗词大会开场视频,引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宋诗词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宋诗词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唐宋诗词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古人的诗歌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呢?《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这也就为我们学习诗歌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所以,今天我们就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读古诗的内容,去感悟诗人的情感。“知人论世,读懂你”,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 二、《登幽州台歌》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首盛唐时期的古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一读节奏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啊? 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5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多了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2、二读情感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古诗。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1、学生自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通过哪个字词怎么体会到的?(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每个小组选好代表上黑板写上关键词和相对应的情感,并做好解说。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登幽州台歌 (最新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 执信中学周帆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 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 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古人讲“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读诗,就要读懂诗中蕴含的情感。 那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 预设: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生平/想象画面/改写…… (二)方法指导,小组合作读《登幽州台歌》: 1.沉潜讽诵品诗味: 我们请了高人来教大家读诗,一起看看,这些读诗的方法和我们同学一样吗?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演讲: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吗。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举进士,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他曾在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38岁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有《陈伯玉集》。6 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犯边,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陈子昂随军参谋第二次来到边塞。武攸宜亲贵出身,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反遭贬斥,降为军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蓟丘是春秋时燕的旧都,燕昭王姬平曾在这里修碣石宫,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天下贤豪之士,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败齐国,称雄一时。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再也见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贤君又在哪里呢?一种茫然与无奈自然涌上诗人的心头。 4.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在这泪中还包含着什么深层的精神?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再加上明君贤臣、英雄豪杰难追难待。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登飞来峰 优秀教案

宋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掌握诗词涉及的文学常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名言佳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理清结构: 二、语言特色: 《登飞来峰》言简意赅,风格遒劲豪壮。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游山西村》语言质朴清新,塑造了一个游客形象。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出诗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 《观书有感(其一)》全诗以方塘作比,而不是干巴巴地说理,使人感到生动、形象,容易

理解。 《过零丁洋》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语言精炼,气势雄伟,格调悲壮,感人至深。三、把握重点: 把握每首诗的主旨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1)《登飞来峰》全诗表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其踌躇满志的情怀溢于言表。 (2)《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写出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安静、欢悦的气象,反映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况,表现诗人对山西村的留恋。 (3)《观书有感(其一)》这首诗写作者从清清的池水联想到了做学问的道理,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是用景物作比喻。池塘活水如明镜清澈见底,这一境界,与一个人在学习中对一难点豁然贯通有类似的地方。 《过零丁洋》表现了作者在国破家亡时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 四、攻克难点: 《登飞来峰》诗“借景言志,以理入诗”和“联想丰富”是学习的难点。 诗中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极高,写塔高实质上暗指诗人志气高,抱负远大。诗人不直写日出,而写“闻说鸡鸣见日升”,一是实写,指看日出的时间;二是虚写,指诗人心巾的“日升”即改革成功,抱负实现。因此,用“闻说”不用“眼见”,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诗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联想丰富:“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联想丰富,描绘出一幅无比壮丽的美景。 五、质询疑点: 《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该如何赏析? 这一句写了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这一句蕴涵着哲理,后来往往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 教学目标: 1. 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你们听过这首《龙文》吗?这是一首赞美中国文字的歌。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文明所孕育的语言文字中,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文化,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而中国语言文字的最典型体现,就是诗词的韵律。一首好诗,往往会使人达到比身临其境更美的感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好诗。 (出示图画)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一封,据传,此峰自天外飞来,名飞来峰。千年前的一个夏天,尤为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 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你们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你们分小组自学。 1、出示自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 (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教案资料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

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后来有个智者郭隗(kuí)说:“你要招揽人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登幽州台歌的教案,欢迎大家的阅读。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 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 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 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味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教科中心朱玉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意,感情朗读并背诵。 2、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君子之风骨,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准备1:背背诗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吴歌》《秋浦歌》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找规律,板书:歌。提醒:歌的笔画,生在笔记本上写一个“歌”字。 介绍汉乐府诗集,介绍以后将会学到的《长恨歌》《明日歌》等都是这种体裁的歌。 贴士:标题带有“歌”字的诗一般是古乐府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武帝时,设有机构专门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和制订乐谱,这个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和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歌词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是这种形式却相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2、出示课题——《登幽州台歌》,讲解幽州台,辨析“州”字。 比较“州”“洲” 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如:冀州、衮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兰州、杭州、广州。 洲——①水中的陆地如:橘子洲天兴洲珠江三角洲②大陆如:亚洲、欧洲等 3、读题。注意停顿——登/幽州台/歌 4、学生五分钟预习。 ①读准,检查。 ②读通,检查。 ③读熟,检查。背诵检查。 ④读会,借助注释。 指导点:念——惦记,常常想 指导点:古人、来者 【小贴士】

登幽州台歌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

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