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骨肿瘤影像学诊断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03-21T13:23:33.2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20期作者:于昊扬 [导读] 医学影像学为放射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其采用超声波、X光等,将人体组织通过影像使得模式表现出来,使得医生可以对患者身体开展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在医疗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于昊扬 (荣成市第六中学年级:高三二班;山东荣成264300) 【摘要】医学影像学为放射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其采用超声波、X光等,将人体组织通过影像使得模式表现出来,使得医生可以对患者身体开展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在医疗诊断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为此探析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影响与作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医学影响;临床医学;医疗诊断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0-0271-01 引言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很多新技术开始应用到医疗领域,很多基本得到有效的诊断,保证了人们的健康。临床医学为医疗领域的关键组成,影响学的出现、应用与深入发展对临床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1.医学影像对临床医学的宏观作用 1.1改变信息的呈现模式 医学影响如今可以显示的医学信息已经从传统的二维模式转变为数字化显示模式,可以开展各种图像的重建、重组以及数字化变换等;显示的复杂程度逐渐提升,可以通过3D技术、曲面重组以及密度投影、面积再现等。除了形态学信息之外还可以做功性信息以及代写性信息的实施显示。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融合显示,可以将形态学、功能性以及代谢性融合显示。 如今的影像学信息就是将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大体解剖学信息等直观的展示给临床医生,使得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模式解读常规二维模式信息与横断面的信息,进而可以开展细致而丰富的开展医疗诊断。 1.2形态学信息改变时相 信息显示内部的时间分辨能力的提升已经从实时重建逐渐的发展成为动态显示,多个时期重叠显示,进而在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肝脏的多层动态扫描可以准确的判断各个时期动态图片,进而可以捕捉到不同时期的病变与具体情况。同时采用扩散成像等独特的应用外,还可以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功能,比如可以较为显著的提升脑病变的显示时间,进而大幅度的提升抢救的效率。 1.3信息显示模式多样化 试着目前逐渐深入引用的扩散成像后,对于神经内外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成像已经成为可能,在临床中已有深入的应用,可以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心脏以及其他器官等,通过灌注成像可以提供相关器官具有的循环可以直观的了解其内部具有的信息;分子影像学以及基因影像学的出现,使得医学影响技术几乎进入到了新的医学领域之中。这些还仅仅是信息显示模块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诊断信息,进而可以直接的判断病情的情况。 1.4对于医学理论的影响 医学影像学的深入发展与新的信息呈现模式出现,对临床医学乃至于整个医学的影响十分深远。譬如在皮层影响研究总中,已经发现了传统的生理学与解剖学所部了解甚至理解错误的神经反射路径。脑与心血管的成像可以直接的了解缺血的脑或心肌的存活情况,进而需要彻底的改变传统治疗模式;接入放射等多种技术的联合开发使得教科书内部多种诊断技术与治疗技术得到更新。总体来说,介入放射学的开展为目前外科手术内部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2.具体影响分析 2.1疾病的普查 伴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其已经广泛的应用到疾病的普查上,欧美等医疗机构已经将肺部的CT普查纳入到医保范围,同时在骨科的检查中,这两种技术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对于自身的疾病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2.2腹部检查 首先对于肝脏的检测,可以提供肝脏的血供应情况,通过二维、三维的信息显示,明确的得到病变部位,这是所有医生手术前必要的资料。其次为中空器官,比如胃、直肠等通过透明化技术了解详细情况,了解内外病变特征,同时还可以综合应用几种成像的模式,以求做到信息的互补。最后为妇科与盆腔的病变检查,在提升采集速度的基础上可以克服胎儿运动的影响。 2.3中枢神经系统检查 传统的CT检测对于缺血性诊断的时间盲区比较长,通过扩散成像技术使得病患的诊断时间缩短为2小时,缺血性中枢被认为是介入性治疗方法可以提早或者是及时的开展介入治疗,为其提供有效的方案。对于脑肿瘤的形态学改变研究已经很多,扩散成像技术可以对其开展更为精确地诊断,改变相关参数之后可以明确肿瘤血管具有的基本类型、血液循环的结构以及动力学等,进而提示出病变具有的基本特征,还可以通过延迟拍照技术等,分析不同时期具有的影像资料,进而推断得到病变的实际情况。 2.4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 计算机辅助检测最早出现在美国,应用到乳腺癌以及乳癌的诊断中,随着其在肺癌普查之中的应用,为其应用打开新的领域。同时在结肠癌、冠心病等多领域的诊断之中也得到了深入的应用。随着计算机辅助检测的应用,大幅度的降低了工作的强度。 计算机辅助检测实际上为从累积的资料作为依据,对于输入病例开展细致的研究,最后得出智能化的检测结果,构成综合诊断与专家分析系统,使得每个病例都得到标准化的检测。计算机辅助系统的结论仅仅为提示性的,经过医师的确认之后可以很好的补充临床的实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发表时间:2011-09-01T10:05:45.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李东方[导读] 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单发,多发者具有遗传性。 李东方(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分局二九零农场职工医院156202)【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188-02 【关键词】骨肿瘤诊断 (一)骨软骨瘤 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单发,多发者具有遗传性。 【影像学表现】 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 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 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 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 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 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 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 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 X线: 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2.骨肉瘤多可见骨膜反应,形态多样,一般反应越厚提示生长越迅速。 3.肿瘤骨的形成是X线主要观察指标,一般分化好的肿瘤形成象牙质样瘤骨,较差的呈棉絮状;针状瘤骨是肿瘤突破骨皮质,在骨旁形成。骨肉瘤中,肿瘤骨成分越少,恶性度越高。 4.X线可显示软组织肿块,但其内出血,坏死显示不清,软组织内钙化可反应肿瘤分化程度,一般钙化越多,密度越高,表示分化越好。 CT:显示肿瘤区骨质破坏及骨内骨外肿块,密度不均,分界不清;可显示软组织肿块内液化坏死,出血及钙化;可显示肿瘤侵犯关节情况及髓内受侵范围,可更好显示不规则骨的骨肉瘤。 MRI:可清楚显示肿瘤边界,肿瘤骨,瘤软骨,钙化,坏死,水肿等在T1WI上均为低信号,与正常骨髓高信号呈鲜明对比,T2WI上肿瘤骨、瘤软骨一般为高信号,陈旧出血可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时,生长活跃的肿瘤组织呈明显高信号。 【鉴别诊断】 骨肉瘤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软骨肉瘤:发病多在20~30岁之间,可见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其内见钙化,不见瘤骨。 2.纤维肉瘤,发病年龄大(25~45岁),如发于骨干,呈溶骨性破坏,MRI上T1WI与T2WI均为等信号可用与鉴别。 3.骨巨细胞瘤:起病缓慢,症状轻,边界分明无骨膜反应恶性巨细胞瘤可见残存骨壳及皂泡样骨间隔。 4.骨转移瘤:无论成骨或溶骨,病灶多发,界限分明,骨膜反应少见。 5.早期骨肉瘤应与限局性骨髓炎鉴别,前者骨破坏周围新生骨,在骨硬化中无破坏,无死骨,无急性发病,无向全骨蔓延的倾向,后者发病较急,骨破坏周围有新生骨环绕,中心可见死骨。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随着放射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该专业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辅助性学科跃升为支撑性学科。现代的医学影像学对先进科学技术依赖之深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前沿迅猛发展,进而对临床医学整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宏观影响 (一)形态学信息显示方式的改变 医学影像学目前显示的信息类型已经从简单的二维的模拟影像转 科有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性成像已 开发了若干年,且已在广泛的临床 应用中;CT与MRI的肿瘤灌注成像 已逐步开展,以提供参数性诊断信 息;心脏与其他实质性器官,如肝 脏,灌注成像将提供相应器官微循 环改变的更直观的信息;心脏的 MR向量成像是研究心腔内循环状 况的新方法;分子影像学与基因影 像学的出现反映了医学影像学几乎 同步地冲入了这些崭新的医学领域。 这些还只是新的信息模式的一部份。 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 了大量新的有用的诊断信息,直接 影响对疾病的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四)对医学基本理论的冲击 医学影像学的迅速进展和新的 信息类型涌现,对临床医学乃至基 础医学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需改写教 科书的程度。如MR皮层功能定位研 究已发现了传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不了解、甚至描述不正确的神经反 射投射路径;脑与心肌的灌注成像 可直接提供缺血的脑或心肌存活状 况,从而需要彻底修改传统的治疗 方案;介入放射学的多种技术开发 使教科书中很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的描述要作重大修改。事实上, 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是当前外科手术 中蓬勃发展的微创技术的先驱。 二.医学影像学对主要应用领 域的影响 (一)中枢神经系统 1.卒中 传统的CT检查对缺血性 卒中诊断的时间盲区达24小时或更 久;传统的MRI诊断缺血性卒中的 时间盲区也为12小时左右;MRI扩 散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发展较晚 但应用更普及的CT灌注成像可提早 到发病后2小时作出诊断。缺血性卒 中的溶栓治疗是公认的介入性治疗变为: 1.数字化影像 可用为各种重 建、重组和数字化存贮与传输的基 础; 2.复杂的重组影像 可作2D、3D、 4D显示、内窥镜显示、曲面重组、多 平面重组、最大强(密)度投影、最小 强(密)度投影、遮蔽表面显示、容积 再现等; 3.除形态学信息以外还可作功 能性信息和代谢性信息的显示; 4.可作不同类型信息(CT、MRI、 PET……)的融合显示与形态学、功 能性与代谢性信息的融合显示。 当代的影像学信息可以把相当 于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远 较大体解剖学信息丰富的各类信息 直观地提供给临床医生,使临床医 生免去解读常规的二维模式信息以 及横断层面信息的困难,得到丰富 的、很多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提供 的信息类型。 (二)形态学信息显示时相的改变 信息显示中时间分辨力的提高 已从早期的“实时重建”,发展为动态 器官的实时动态显示和多期相采集, 从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到的信 息的“质”与“量”。如肝脏的多层CT 动态扫描已经可以准确地分辨动脉 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脉流入 期、门脉晚期等期相,从而可捕捉到 以往不能显示的病变和/或表现。 此外,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 像、CT灌注成像等除特定应用外,也 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优势,如可以 显著地提早脑缺血病变的显示时间, 从传统CT的发病后24小时提早到发 病后2小时。 (三)新的信息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开发并日趋完善的脑白质 束成像(tractography)是基于MR扩 散成像发展的扩散张量成像(tensor imaging)的直接结果,对神经内、外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现对X成像、CT成像、超声成像、核磁共振等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特点进行介绍。 关键字:医学影像学、X光成像(X-ray)、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超生成像(ultrasound)等 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1. X线成像 1.1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 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1.2 X线成像的特点 显示的结构层次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其密度分辨率较低,无法区别组织密度差别小的结构。 1.3 X线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X线成像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是影像学的基础,已经积累了丰富成熟的经验,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骨骼、胸部、胃肠道应用广泛。 2. CT成像 2.1 CT的成像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象素,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2.2 CT的成像的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含气体多的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2.3 CT的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CT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

医学影像学重点笔记

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 总论重点: X线的特性:X线成像是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电离效应的特性。 X线防护:时间防护、屏蔽防护、距离防护 CT值:X线通过穿透人体组织后,可计算出每一单位体积的X线衰减系数,即u值,u值可转变为CT 值,代表同一单位的组织密度。 窗宽窗位:窗宽代表CT值的范围,窗位是窗宽的中心位置。 部分容积效应:如果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物质,则测得的CT值代表它们的平均值而不能如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这种现象即为部分容积效应。 血流成像:血液的流空现象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影,流动血液的信号与流向、流速,层流和湍流等有关,与扫描的序列、信号采集方法有关。 三维成像:MR可获得人体横断面、冠状、矢状面的图像,根据影像诊断需要,可行任何方向断面成像,有利于病变的三维定位和对病变的立体理解。 X线成像包括普通X线成像、数字化X线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以密度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为X线穿透某部位的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影像的图像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相邻组织间的密度差别。 组织结构和器官内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是产生影像对比和形成影像的基础。 人体内部组织密度可分为①高密度组织,如骨骼和钙化灶;②中等密度,如韧带、肌肉、神经、实质脏器、结缔组织和体液;③低密度组织,如脂肪组织,呼吸道、消化道、鼻旁窦和乳突窦内的空气。 疾病可以改变人体内的组织密度。因此具有不同组织密度的病变能够产生相应的病理学X线影像。 影像诊断是对图像观察、分析、归纳而作出的,不同成像技术在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影像学检查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价值是肯定的,影像诊断有时可能与病理诊断不符合是其限度。 分析要点:病变的位置、病变的数目、病变的形态、病变的密度、病变的大小、病变的边缘、邻近的改变、功能的改变。 数字化减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影更加清晰的技术。方法是特指把应用造影剂前后获得的两幅影像相减后获得的血管造影图像。 CT图像是真正的X线断层图像,能使人体部位任何层面的组织密度分布图像化。 磁共振成像是以人体组织中的核子(主要是1H)产生人体组织结构的图像。由于1H在从体内含量最丰富,而且只有质子而没有中子,成为人体组织成的基本物质,MR 的信号主要是靠核子内带正电的质子的旋进(Spine)产生,故称质子成像。 骨骼系统重点: 骨与软组织基本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内与软骨内钙化、骨质坏死、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周围软组织病变。 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X线表现主要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出现分层和变薄现象。疏松的骨骼易发生骨折。 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X线表现也是骨密度减低,与骨质疏松不同的是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承重骨骼常发生变形,可有假骨折线形成。 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骨质增生硬化是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骨小

医学影像技术的后处理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的后处理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技术研究技术报告医学影像的后处理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技术研究课题组二Ο一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1 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县人民医院、县精神病防治院联合在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医学影像的后处理及在临床应用中的技术研究”课题,经充分调查和认证,各种医学影像处理增强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必须从成像目的、影像的特点和各种增强方法的自身特性出发,选择合适的增强方法,课题研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一.调查论证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医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它主要包括医学成像显示技术、医学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和医学图像压缩传输技术三个主要方向。它的主要作用是:采集病人身体病变部位的信息并存储为相应的图像,通过对这些图像信息作进一步的分析、诊断来更加清晰、详细地获得和掌握病人的病情,从而可以更好地

对病人开展进一步的治疗。保留的图像信息还可以作为日后诊断的参考。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也已经使得远程医疗成为可能,极大地方便了病人和医生的沟通。 二、对比试验传统的医学成像技术是以物理学和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就成像机理而论主要包括:投影X 射线成像、X 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磁共振成像、红外线成像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全息摄影的三维成 2 像技术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医学诊断技术的清晰性和准确性。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医学图像的分析和处理是医学影像技术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使医生获得病人病情可靠信息的重要保证,也是医生开展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条件。它对医学图像的分析处理主要包括:图像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图像融合、纹理分析和伪彩色处理等。图像的压缩传输技术

临床医学影像学

临床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影像学在于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并能理解临床医学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对于介入放射学也要了解其基本技术及应用指征,以利于合理应用。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特性,即其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由于存在这种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临床医学影像学放射仪因此,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样才能穿透照射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这样,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X线量,才会是有差别的;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仍是不可见的,还必须经过显像这一过程,例如经X线片、荧屏或电视屏显示才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 线影像。人体组织结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依各种组织单位体积内各元素量总和的大小而有不同的

密度。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体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内的气体等。当强度均匀的X线穿透厚度相等的不同密度组织结构时,由于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将出现。在X线片上或荧屏上显出具有黑白(或明暗)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影像。在人体结构中,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对X线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气体密度低,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不同密度组织(厚度相同)与X线成像的关系 X线穿透低密度组织时,被吸收少,剩余X线多,使X线胶片感光多,经光化学反应还原的金属银也多,故X线胶片呈黑影;使荧光屏所生荧光多,故荧光屏上也就明亮。高密度组织则恰相反病理变化也可使人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例如,肺结核病变可在原属低密度的肺组织内产生中等密度的纤维性改变和高密度的钙化灶。在胸片上,于肺影的背景上出现代表病变的白影。因此,不同组织密度的病理变化可产生相应的病理X线影像。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与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确,或逐渐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因此,

医学影像学临床专业本科修改版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专业使用) (依据“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5版修订) 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制定 二O O六年七月 一、前言 [医学影像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 按照皖南医学院要求,本大纲以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影像学第五版为基础,结合皖南医学院学生培养方向编写,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使用。 大纲按54学时编写,教学内容安排为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介入放射学三部分。 影像诊断学包括X线、CT与MRI,依据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讲授相关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并突出其X线、CT、MRI检查诊断的选择和应用价值,超声按系统独立讲解,介入放射学仅作一般性介绍。 本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了解医学影像学新知识、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二、理论内容和要求 第一篇总论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现状 2、熟悉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检查技术、图象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3、了解CT、MRI成像的基本原理、检查技术、图象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章 X线成像 第一节普通X线成像 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X线的产生和特性 1、X线产生 2、X线特性; 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二)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三)X线成像设备 二、X线图象特点 三、X线检查技术 (一)普通检查 1、透视 2、摄片 (二)特殊检查 (三)造影检查 1、对比剂 2、造影方式 3、造影前准备及造影剂反应处理 (四)检查方法的选择原则 四、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五、X线检查的防护 第二节数字化X线成像 一、DR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二、DR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一、DSA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二、DSA检查技术 三、DSA的临床

医学影像学(临床专业含英文班)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使用] 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一九年七月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麻醉专业 总学时:64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3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医学影像学是利用X线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官在疾病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形态、异常影像和功能的改变,并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这些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并判断病变性质的一门专业学科,是一种特殊诊断方法。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影像诊断的应用原理、价值和限度,熟悉影像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其应用范围,掌握各系统的正常以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加强思想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了解影像诊断的应用原理、价值和限度,熟悉影像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其应用范围,掌握各系统的正常以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要点。

四、课时分配(理论)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 1、课堂出勤记录,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10%; 2、阶段测试,即期中测试,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 3、实验报告或实习病例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10% 4、终结性考核,闭卷,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6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包括实验用书) 主编:徐克龚启勇韩萍.<<医学影像学>> 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7月七、教学内容 绪论阐明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形式与发展概况及应用价值 第一篇影像诊断学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X线成像 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 (一)、X成像基本原理 1、X线特性 (1)、穿透性(2)、摄影作用(感光作用)(3)、荧光作用

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学(medical imaging)指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态与功能的信息及施以影响导向的介入性治疗的科学。 超声:振动频率在20000次以上超过人耳听觉范围声波 小儿长骨特点:主要特点是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可分为骨干/干骺端/骺/骺板。 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内二者比例仍正常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骨内钙盐含量降低。 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 Codman三角:骨膜反应后新生骨被逐渐吸收,破坏两区域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形成的三角 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段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策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化脓性骨髓炎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骨髓所致。 关节肿胀:常由于关节积液或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出血、炎症所致 关节破坏:骨性关节面被病理性破坏代替所致。X线:间隙变窄 关节退行性变:软骨变性坏死,被纤维组织代替,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X线:关节面模糊,间隙狭窄,周围骨质增生关节强直:骨性和纤维性 化脓性关节炎与关节结核鉴别:1.结核多为单关节发病 2.结核起病慢,破坏见于关节边缘 3.结核破坏晚,变窄晚,程度轻 4.脓关节为热脓肿,结核为冷脓肿 5结核的骨骼和肌肉有明显疏松和萎缩 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 肺纹理:为自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 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形成。 空腔:为肺内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扩大。如肺大泡,肺气囊,及囊状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X线:肺纹理改变粗细不规则的管状透明影 CT:轨道征、戒指征,高密度不规则增宽,渗出影 肺肿瘤(中央型、外围型、弥漫型)1.中央型肺癌 X线:早期,局限于支气管腔内或沿管壁浸润生长,中晚期:肺门影增深,肺门区肿块; 周围型肺癌 X线:1.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有放射状短细毛刺肿块,边缘毛糙,分叶;后期:肿块中心发生坏死,形成癌性空洞,壁内缘不规则或呈结节状 法洛四联症:肺A、肺动脉瓣或/和瓣下狭窄;室间隔缺损;主A骑跨;右心室肥厚。 充盈缺损(filling defect):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表现,常见肿瘤。 龛影(niche):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常见溃疡。 “双管征”:胆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于胰头处突然狭窄、中断、变形,并可见胰管扩张 肝脓肿:CT:肝实质内出现圆形低密度区,可有气液平面。脓肿壁外偶出现低密度换装水肿带,构成“环征” 急性胰腺炎 CT① 胰腺局部或弥漫性肿大 ② 胰腺密度稍减低,不均匀 ③ 胰腺轮廓不清,周围常有炎性渗出,邻近肾前筋膜增厚(重要标志) ④ 可形成假性囊肿,边界清楚,囊状低密度影 ⑤ 并发脓肿,为局限性低密度灶,出现气体是脓肿特征 慢性胰腺炎(各种因素造成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慢性进展性炎症) CT① 胰腺体积局部增大/缩小;② 胰管不同程度扩张--均匀性管状扩张、串珠状扩张;③ 胰腺钙化--呈斑点状致密影,沿胰管分布——慢性胰腺炎可靠CT征象;④ 合并假性囊肿--边界清晰,囊状低密度影区,CT值接近水密度 肾自截:肾结核灶发生钙化,甚至全肾钙化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

---------------------------------------------------------------最新资料推荐------------------------------------------------------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晋副高的必看]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骨肿瘤的基本 x 线征象。 ()A.骨质破坏B.软骨破坏C.椎旁脓肿D.瘤骨和瘤软骨E.肿瘤的反应骨2、患者 30 岁,述膝关节间歇性隐痛,肿胀半年多,查胫骨上端内侧肿胀,触之有乒乓球感,在 x 片上胫骨上端内侧呈膨胀性皂泡样骨质破坏,横径大于纵径,诊断为: ()A.骨囊肿B.动脉瘤样骨囊肿C.软骨母细胞瘤D.熔骨型骨肉瘤E.骨巨细胞瘤 3、骨巨细胞瘤的典型 x 线征象。 ()A.位于干骺端的膨胀性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内有皂泡样骨间隔。 B.远距骨干骺端的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边缘硬化。 C.骨端的囊性破坏区,其透亮区模糊,皮质变薄。 D.近距骨干骺端的中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E.位于骨骺处多发性骨质破坏,内有钙化。 4、非骨化纤维瘤的好发部位是()A.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 1 / 12

B.胫骨远端及股骨近端。 C.肱骨近端。 D.颅顶骨。 E.脊柱骨。 5、骨肉瘤的好发年龄是()A.15 岁以下。 B.15-25 岁之间。 C.20-40 岁之间。 D.婴幼儿。 E.40 岁以上。 6、从骨髓瘤的 x 线表现中,找出错误的()A.好发于颅骨,脊柱,骨盆,肋骨等部位。 B.骨质普遍稀疏。 C.颅骨呈多发性穿凿状骨质破坏。 D.脊柱侵蚀常破坏椎弓根。 E.肋骨呈膨胀性分房状骨质破坏。 7、下述哪个肿瘤来源于骨髓及造血组织()A.骨巨细胞瘤B.骨样骨瘤。 C.骨软骨瘤。 D.尤文氏瘤E.动脉瘤样骨囊肿。 8、骨肉瘤的最主要的 x 线征象()A.骨质破坏B.软组织肿块。 C.codman 氏三角。

常见骨肿瘤的病理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病理诊断 一、 ?下列成骨性肿瘤中属于恶性的是(B ) ?下列关于骨膜骨肉瘤的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骨肉瘤中属于I级的是(C ) ?下列骨肉瘤中属于II级的是(C) ?下列关于骨母细胞瘤的镜下描述错误的是(C ) ?下列关于高级别骨表面骨肉瘤的描述错误的是(B) ?下列关于骨旁骨肉瘤的组织学形态描述错误的是(B )?下列骨肉瘤中属于III级的是(C ) ?下列关于小细胞骨肉瘤的组织学形态描述错误的是(B )?下列关于骨瘤的说法错误的是(A ) 二、 ?婴幼儿易患(B) ?下列肿瘤属于低级别的(C ) ?怀疑(B )时可试用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怀疑(D )时可试用CDK4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列细胞形态为小细胞的是(D ) ?中年人易患(B ) ?关于骨肿瘤取材时脱钙的方法错误的是(B )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病理鉴别诊断不包括(D ) ?骨肿瘤诊断三结合不包括(D ) ?成年人易患(B ) 三、 ?Ewing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C ) ?下列关于恶性淋巴瘤的镜下特征描述错误的是(C) ?下列关于浆细胞骨髓瘤的临床特征说法错误的是(B )?下列(D )不属于骨的小细胞性肿瘤

?下列关于恶性淋巴瘤的说法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小细胞骨肉瘤的临床特征描述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Ewing肉瘤的大体所见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Ewing肉瘤的镜下描述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Ewing肉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说法错误的是(A) 四、 ?下列关于巨细胞瘤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恶性巨细胞瘤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小骨的巨细胞病变的病理表现说法错误的是(D ) ?下列关于软骨母细胞瘤的病理表现描述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巨细胞瘤的治疗说法错误的是(D) ?刮出组织灰红色,含灶状出血和钙化;完整切除标本可见周围薄层硬化带,常伴囊性变符合(A )的大体描述 ?下列关于巨细胞瘤的病理表现说法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软骨母细胞瘤说法错误的是(A) ?下列关于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描述错误的是(A) ?下列(A )不属于骨的富于巨细胞的肿瘤及病变 五、 ?下列关于骨软骨瘤的临床特征说法错误的是(D) ?下列关于内生性软骨瘤的大体所见说法错误的是(B ) ?髓内软骨肉瘤3级表现为(D ) ?下列关于内生性软骨瘤的显微镜下描述错误的是(B ) ?关于透明细胞软骨肉瘤说法错误的是(D ) ?下列关于甲下外生性骨疣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骨软骨瘤的显微镜下描述错误的是(D) ?甲下外生性骨疣显微镜下表层为(A ) ?下列关于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说法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内生性软骨瘤主要是与软骨肉瘤鉴别说法错误的是(A )

第五十九讲 骨肿瘤(修)

第五十九章骨肿瘤 第一节概述 凡发生在骨内或起源于各种骨组织成分的肿瘤,不论是原发性、继发性还是转移性肿瘤统称为骨肿瘤。 2002 年WHO 公布了第三版的骨肿瘤分类法,如表59-1。 表59-1 骨肿瘤分类

一、发病情况 原发骨肿瘤中,良性比恶性多见。前者以骨软骨瘤和软骨瘤多见,后者以骨肉瘤和软骨肉瘤多见。骨肿瘤发病与年龄有关,如骨肉瘤多发生于青少年,骨巨细胞瘤主要发生于成人。解剖部位对肿瘤的发生很有意义,许多肿瘤多见于长骨生长活跃的部位即干骺端,如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胫骨远端,而骨骺则通常很少受影响。 二、临床表现 1 .疼痛疼痛的程度与肿瘤的生长速度有关,良性肿瘤多无疼痛,但骨样骨瘤可因反应骨的生长而产生剧痛;恶性肿瘤一般疼痛明显,夜间疼痛尤甚。 2 .局部肿块和肿胀良性肿瘤常表现为质硬而无压痛,生长缓慢,通常被偶然发现。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弥漫肿胀,浅静脉充盈或怒张,肿块发展迅速。 3 .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邻近关节的肿瘤,由于疼痛和肿胀可使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脊髓肿瘤不论是良、恶性都可能引起压迫症状,甚至出现截瘫。 4 .病理性骨折肿瘤组织破坏骨质,影响骨的坚固性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良恶性肿瘤均可发生。 5.部位特征某些骨肿瘤有比较特定的好发部位,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好发部位如图 59—1。 图59-1骨肿瘤好发部位 6.转移和复发恶性肿瘤可经血流或淋巴转移到其他部位,引起相应临床症状,骨肿瘤治疗(如手术切除、截肢或化疗)后,可能复发。少数良性肿瘤也可能恶变成肉瘤。 三、诊断 骨肿瘤的诊断必须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三结合;生化测定也是必要的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1)X 线检查:能反映骨肿瘤的基本病变。骨内的肿瘤性破坏表现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有些骨肿瘤的反应骨可表现为骨的沉积。 良性骨肿瘤具有界限清楚、密度均匀的特点。多为膨胀性病损或者外生性生长。病灶骨质破坏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内有点状、环状、片状骨化影,周围可有硬化反应骨,通常无骨膜反应。 恶性骨肿瘤的病灶多不规则,呈虫蛀样或筛孔样,密度不均,界限不清,若骨膜被肿瘤顶起,骨膜下产生新骨,呈现出三角形的骨膜反应阴影称Codman 三角,多见于骨肉瘤。若骨膜的掀起为阶段性,可形成同心圆或板层状排列的骨沉积,X 线片表现为“葱皮”现象,多见于尤文肉瘤。若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超出骨皮质范围,同时血管随之长入,肿瘤骨与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