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管理学必考重点

土地管理学必考重点

土地管理学必考重点
土地管理学必考重点

土地管理学必考重点

2015年1月10日20133283黄吴进

1.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资源:是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2.四川与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如人均占有量小等);

(2)土地类型多,土地利用差异明显;

(3)山区多于平原,耕地、林地占的比重小,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4)后备土地资源少,特别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

(5)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

2、四川土地资源的特点

(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如人均占有量小等):

(2)土地类型多,土地利用差异明显

(3)山区多于平原,耕地、林地占的比重小:

(4)后备土地资源少,特别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

(5)耕地数量变化大,区域分布差异明显

(6)耕地承载能力变异大,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7)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较多:

人增地减问题严重,人地矛盾尖锐

耕地资源整体质量欠佳,耕地生产能力不髙不稳

耕地水土资源匹配不协调,水土流失亟待控制

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开发利用难度大

耕地质量管理和建设滞后

3.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性,与人类的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1)每一块地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地理位置)是固定的;地块之间相对位置具有变化时效性;

(2)每一块地的自然环境及其物质组成是固定的。

2.土地面积(土地数量)的有限性

(1)土地的总面积受地球表面积的限制(其正射面积固定);

(2)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地上地下空间是有限的;

(3)?土地的不能替代性也突出了土地面积的有限状况。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土地地块之间的质量普遍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性会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扩大或减小),但一般不会完全消失。

4、维护得当可以长期利用

土地是“活”的,“有生命的”,活在土生万物。

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注意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用养结合,那么土地的某些特定功

能是可以长期稳定的;反之,土地的某些特定功能也会降低甚至消失。因此,必须应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去指导土地利用实践。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指土地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对生产力组织所表现出的特殊影响以及对生产关系所产生的特殊意义。

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的多向性和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1)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千差万别;

(2)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利用方向和途径密切相关;

(3)人类土地需求的复杂多样。

3.土地利用的分散性和差异性

原因: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利用必须因地制宜,因地而异。

4、土地利用后果的长久性和社会性

土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是互相制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分割,不能移动。每一块土地用途确定并使用后,土地利用的后果便逐渐显示出来。它既有对土地生态系统本身的影响,又有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5、土地报酬的递减性。

从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增加,单位劳动和资本所获取的报酬却在减少。

6、土地对投入成本的储存性(增值性)

4.经济学原理(计算题)

例如:平房住宅一栋,100平方米,建筑物价格为500元/平方米×100平方米=50000元,建筑物与土地的月租金为800元,房屋管理、修缮、税金为房租的5%,若建筑物的还原利率为10%,耐用年数为40年,土地的还原利率为5%,则:

(1)计算L(土地与建筑物合计纯收益(折旧前))值:

年房租(包括地)收入为:800×12(月)=9600(元)

房屋管理、修缮、税金(5%):9600×5%=480(元)

L=9600-480=9120(元)

(2)建筑物的年纯收益为:

B=500元/平方米×100平方米=50000元;r2=10%;d=1/40

B×(r2 +d)=50000×(0.10+1/40)=6250(元)

(3)土地的纯收益A为: A=L-B(r2 +d)=9120-6250=2870(元)

(4)地价P:P=A/r1 =2870/5%=57400(元)

所以,每平方米地价574元

5.地租的三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将地租按其形成条件和原因的不同分为

绝对地租极差地租垄断地租

1、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使用者不论土地的质量和位置的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

2.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指利用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产生的原因:

(1)土地(特性)质量的优劣。(2)土地地理位置(区位)的差异。(3)连续投资产生劳

动生产率的差异。

3.垄断地租

垄断地租是指占有某些地块所获得的垄断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产生的条件:某种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稀少性。

产生的原因:对特殊土地垄断经营。

三种地租的区别

横轴为产量,纵轴为价格,K为生产成本,P 为平均利润,a为社会生产价格,a’为个别生产价格,b为农产品价值,c为高额垄断价格。

6.地租的含义

地租:土地使用者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代价

各类土地上的地租额取决于产品价格水平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地租表示:土地使用者与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只能以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为前提,是市埸经济条件下产物。

7.地价的计算(收益还原法)

我国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存在有限期和无限期两种情况,因此其计算公式有三种:1)一年的的土地使用权出让价P

P=a/(1+r) P-地价;r-利息率(贴现率* );a-年地租量; n-年期

2)P有限年的地租总额--土地使用权的有限期出让价,可以理解为土地使有权的购买价(价格)

P=a×n(各年地租的总额)

由于土地价格是一次性支付的,因此从第一年开始就必须扣除复利(重复计算的贴现率)。

()()()n r a r a r a

r a

P +++++++= 所以,有限年的地租总额为:()

) 1 1(1 n r r a P +-= (3)P无限年的地租总额-- 土地使用权的无限期出让价,可以理解为土地所有权的购买价(价格)

()

) 1 1(1 n r r a P +-=无限年的地租总额:r a P = 我国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和转让,出让的最高年限是40年、50年、70年不等。因此,在我国比较有实际意义的是土地使用权价格。

例如:一宗地年地租为200元的土地,年利息率为14%,租赁20年,其 地价为1324.57元。

P=(200/0.14)*(1-1/(1+0.14)^20)=1428.57×(1-0.0728)=1324.57(元)。

1.收益还原法

由于土地利用具有长期性,其现在所得的收益可望在将来也会继续获得,土地的价格就是随时间延长而获得的土地纯收益还原折算为现在价值的总额。

令: P:土地价格;a: 年纯收益;r: 资本还原利率(银行利率);b: 每年纯收益的增减值。

1)有限年期地价P:

P=a×n(各年纯收益的总额),由于土地价格是一次性支付的,因此从第一年开始就必须扣除复利(重复计算的资本还原利率)。

()()()

n r a r a r a r a P +++++++=1 11 1 有限年期地价P:()) 1 1(1 n r r a P +-=

2)无限年期土地价格P:

3)每年纯收益有增减值b时的无限年期土地价格P :

例如1 某城市地块年纯收益250元,每年收益增加50元,银行利率为10%,那么土地的收益价格为:

P =(250÷0.1)+(50÷(0.1)2)=7500 (元/米 2)

8.土地价格计算方法

9.土地税和费的区别

土地税与土地费的区别:

税是国家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采取强制手段收取的货币额。征税的对象是财产所有人,以财产的价值多少计征。国家征税不需要给纳税人任何代价。

土地税是土地所有者对国家缴纳的费用,它具有强制、无偿、超经济的特征,属于财政范畴。

费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者按照自愿原则,根据合同收取的货币额。土地所有者要向土地使用者提供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土地。

所以,土地使用费具有自愿、有偿、交换的特征,属于经济范畴。

10.土地管理的方法(四种)

一、行政方法:指领导者(管理者)运用行政权力,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指挥和控制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

所谓行政,源于“行使政治权威”。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权力。

1、常用的方式: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性计划等方式对于系统进行控制。

2、特点: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等特点。

3、效果:行政方法能依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威,充分发挥高层领导的决策作用、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

4、必须遵循的准则:

(1)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人民群众利益。

(2)以科学决策为依据,作出的指令,既要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又要能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

5、行政方法有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

②横向构通困难,信息传递迟缓,有时严重失真。

③行政层次多,手续繁杂,影响工作效率。

④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

6、行政方法局限性的补救措施:行政指导(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等)。

二、经济方法:

指管理者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

经济方法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原则,即管理者用经济利益鼓励、引导、推动被管理者,使其行为和利益与管理者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致起来,这是一种导向的间接控制方法。

经济方法的工具:是经济手段(杠杆)。

(一)在土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

1、地租地价杠杆---平衡作用

地租地价杠杆作用于土地管理能够实现:

土地有偿使用

调整土地供需矛盾

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鼓励对土地的投入

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2、财政杠杆通过财政拨款来体现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如国家对复垦土地、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建设等的投资。

3、金融杠杆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向用地单位提供资金,刺激用地单位对土地的投资。

金融机构还可利用有弹性的利率,指导用地单位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用地单位也可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土地股票、债券,筹集土地资金,用于土地的基本建设。

4、税收杠杆

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凭借政权力量,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因此,国家可以通过不同的税种(耕地占用税……)、税率,指导土地开发利用。

例如,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这一经济杠杆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控制人多地少地区耕地的减少。征得的税又可以用于土地开发与整治。

(二)经济方法的局限性:

①不能用来解决管理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立即采取措施的问题。

因为调节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不是直接干预、控制人们的行为。

②土地利用中不能单纯依靠该种方法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因为人们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有精神和社会的需要。

三、法律方法

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方法。

土地管理中运用的法律方法:立法和司法手段。

(1)立法:在正确认识和揭示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范应具备的条件、规则和制裁等内容要求及程序,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解决管理有法可依的问题。(2)司法:是行使法律手段的保证,是通过建立的相应的司法机构和制度,依照法规,通过侦察、调解、仲裁、起诉和审判等手段,以保证各种法规的实施。

(3)法律方法特点:比行政方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4)法律方法局限性:法律只能在合法与非法之间调整与控制人们的活动,这个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对于很多超越法律范围的活动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例如:占用耕地盖房和占用劣地盖房之间;掠夺式经营和持续性经营土地之间等。四、技术方法:

是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运用科技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1)运用技术方法管理土地的必备条件:

①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②分析方法的系统性、科学性;

③对未来的预见性;

④手段的先进性。

(2)土地管理的主要技术方法

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土地规划技术;土地整治技术等。

综上可见,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技术方法各具特色,但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在土地管理中必须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地籍管理(名词解释、选择和判断)

一地籍与地籍管理

1.地籍的概念:

现代地籍是指土地的权属、座落位置、土地质量、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土地面积和户名(所有者、使用者)等基本情况的资料,所以也可称作土地的户籍。

2.地籍的分类(分类依据:性质、特点和管理层次等)

(1) 根据地籍所起的作用分为

税收地籍为征收土地税而对地块面积、质量、位置、分布建立的地籍。

产权地籍为维护土地所有和使用权而对每宗地位置界限、权属状况、数量、质量、用途等建立的地籍。

多用途地籍为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土地信息而对每宗地的位置界限、权属状况、数量、质量、用途、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建立的地籍。

(2)根据城乡地籍的不同特点分为

乡村地籍是以除城镇(也可包括村庄和独立工矿区)建成区外的广大乡村土地为对象,编制而成的地籍簿和图,其内容与城镇地籍有较大的差别,图纸要求的精度也比城镇地籍要低。

城镇地籍是以全国城镇(也可包括村庄和独立工矿区)建成区的土地为对象而编制的地籍簿图,其内容较为详细,图纸要求较高的精度和较大的比例尺。

(3)根据地籍的特点和任务

初始地籍工作指对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所进行的全面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建立地籍档案系统。

经常地籍工作是在初始地籍工作的基础上,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和利用状况的变化所进行的调查、登记、统计、更改地籍图等工作,以保持地籍资料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3.地籍管理的概念

地籍管理(地籍工作):是以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为目的,以建立(设置)地籍和地籍图为主要内容,而开展的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4.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籍是科学管理土地的标志

(2)地籍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3)地籍是制定土地政策的重要依据

(4)地籍是征收土地税的依据。

二、地籍管理的内容

土地调查

土地分等定级

土地登记

土地统计

地籍档案管理

第二节土地调查

一、地籍调查

(一)地籍调查的单位和内容

地籍调查的单位:是一宗地。

一宗地:是指被权属界址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原则上是一个土地使用单位使用。

混合宗(也叫共有宗):是指若干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又难以划分清楚界线的地块,看做一宗地。

宗地编号:《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按行政去、街道、宗地进行

(1) 位置、界线和四至(毗邻单位)

(2) 权属状况

(3) 面积和质量等级

(4) 利用类型

(二)地籍调查的程序

调查结果具有法律意义,必须由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其程序是:

1、准备工作:

包括:组织准备(领导小组、专业队伍);

资料准备(文字资料、图件资料);

技术准备(拟定工作计划,技术要求等);

仪器设备和经费准备。

2.土地权属调查:主要包括宗地权属状况调查、界址调查、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附录1)

(1)权属状况调查

土地使用者及权属性质

土地权属来源、使用权类型调查

他项权利调查

土地用途、坐落及共有权利调查

(2)界址调查(现场指界)

由2个以上经办人、本宗和相邻宗使用者共同到场

使用者可以委托代理人指界

如有异议,需15日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

(3)宗地草图

内容:描绘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

特点:现场绘制、近似比例尺、实地丈量注记边长

(4)地籍调查表(附录1)

3.地籍测量:主要包括地籍控制测量、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绘制宗地图、面积量算

(1)地籍控制测量:实地测量每宗地的界址点及其它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

(2)地籍图:包括地籍要素和地物要素( 分别有哪些?)

比例尺:市区1:1000;村庄1:1000--1:2000;

城市郊区1:1000--1:5000;一般农区1:10000

(3)宗地图: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上的附图,一般从地籍图上蒙绘或

实测宗地图上蒙绘。在绘制时可以调整比例尺

4.文字总结

地籍调查工作报告

技术报告

5.检查验收

6.成果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三)地籍调查的主要成果资料(P83)

(1)地籍原图及分幅接合图表;

(2)土地权属单位地籍图;

(3)宗地图;

(4)权属单位土地面积和地类面积统计表;

(5)地籍控制测量结果;

(6)地籍调查说明书;

(7)其它成果资料。地籍调查过程中积累的资料都要整理归案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一)基本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县(市)为单位,查清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成全国土地利用分类面积与总土地面积的土地调查。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007年8月,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01年前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分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

(1)土地碎部图斑面积量算表;

(2)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

(3)土地控制面积汇总表;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统计表;

(5)土地权属面积汇总表;

(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及其说明书;

(7)土地控制面积量算结合图;

(8)土地权属调查认可书或争议缘由书;

(9)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三、土地基本状况调查(土地条件调查)

是指对土地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是土地质量评估和土地的分等定级基础性工作。

(一)土地自然状况的调查

调查主要内容包括:

1.土壤状况:包括土壤类型、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体构型、养分、pH、土壤侵蚀等。

2.地貌状况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调查)主要调查收集地貌类型、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坡度等方面的资料。

(1)地貌类型:

(A)地形类型的确定:一般都是按形态特征来划分地形类型,分为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

(2)绝对高度(海拨高度)

(3)相对高度

(4)坡度

3.水文资料的调查:地表水,地下水等。

4.植被方面的资料:植物“群落”、“盖度”、生长量等。

5.气候方面的资料:热量;水分;光能等。

6.主要作物生物学特性方面的资料:作物生长发育对水、土、气等的要求。

7.自然资源条件方面的资料:种类、位置、储量等。

(二)社会经济状况的调查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2.土地资源、人口、劳力

3.经济水平:单位土地面积的总产值、总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总收入;净产值或纯收

入;资金收益系数;百元投资的产值或收入等经济指标

4.农业用地的投入产出水平

四、地籍、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基本状况调查的区别

地籍调查每宗地的权属调查,成果对土地权属具有法律效用。

现状调查侧重于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

基本状况调查土地质量和经济属性的调查。

土地分等定级

一、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1.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土地的用途、自然性状、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的综合鉴定,并将其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2.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地域分异原则

级差收益原则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可行性原则

二、土地分等定级的内容

三、土地分等定级参评因素和权重的选择

重要性:土地分等定级的基础,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分等定级的结果和今后的地价评估。

1.因素的选择的原则:

(1)选择因素的差异性(可分性)

(2)选择因素的代表性

(3)选择因素的相对稳定性

(4)因素的可比性

具体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三、土地分等定级常用的方法简介

1、经验判断法

2、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3、逐步聚类法

4、回归分析法

五、土地分等定级的意义

1.为科学地确定土地税、土地使用费、征地补偿费等提供依据

2.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3.为合理用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提供依据

4.为提高土地投资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5.为调整农村土地承包和确定土地转包投资补偿费提供依据

6.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地价评估提供依据

7.为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使用税费收取标准提供依据

12.土地调查

13.土地登记、登记的机构和登记的类型

地登记:是指国家依法将土地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土地他项权利: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除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外的,需要登记的其它土地权利,如抵押权、承租权

一、土地登记的目的:

(1)土地登记是国家确认土地权属,必须例行的法律程序;

(2)保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不受侵犯;

(3)保证和监督整个社会按规定的用途,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地;

(4)依法确认社会主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5)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体现国家意志和利益。

二、土地登记的内容、对象及权属类别

基本单元:一宗地

主要内容:反映在土地登记簿内的土地权属性质与来源、土地权利主体、土地权利客体等二、土地登记的内容、对象及权属类别

土地权属性质与来源有哪些?

国有土地所有权

集体土地所有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

集体土地使用权

他项权利

权利主体:集体土地所有权人、集体土地使用权人、国有土地使用权人、土地他项权利人权利客体:权利主体所拥有和使用的土地

三、土地登记的类型

1、土地总登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本行政区范围内的全部城乡土地进行普遍登记。

2、土地初始登记:土地总登记以外对刚设立的土地权利进行的登记。

3、土地变更登记:就是继初始登记之后,因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经批准的主要用途和地类发生变更而随时办理的登记。

4、土地注销登记:因土地权利的消灭而进行的登记

四、土地登记的程序——总登记

1登记准备

政府发布公告,公布登记对象、登记区、登记内容、登记日期等

2 登记申请

申请人提交(1)《土地登记申请书》、(2)申请人身份证明、(3)土地权属状况、(4)地上附着物证明、(5)共有使用权情况

3 地籍调查

土地登记机关:(1)权属调查(2)地籍测量

4 权属审核

土地登记机关对(1)申请者(2)宗地情况(3)土地权利进行确认,土地登记员填写《土地登记审批表》,公告30天

5 注册登记

土地登记机关填写《土地登记卡》《土地公有使用权登记卡》《土地归户卡》,组装《土地登记簿》,编写《土地归户册》

6 核发证书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代表人民政府发放土地证,即《土地登记卡》部分内容副本

14.土地统计

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和图表资料,系统地对土地的面积、质量等级、权属、利用类型等进行记载、整理、研究和分析的一项土地管理措施.

土地统计包括土地统计资料、土地统计工作和土地统计科学等三层含义

二、土地统计的法律依据

统计工作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长期持续开展工作,土地统计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范着一切统计工作。

(1)关于建立土地统计制度、开展土地统计工作的法律依据

《统计法》、《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报告的通知》(1984【国发】70号)

(2)关于土地统计违法行为处罚的法律依据

《统计法》、《土地管理部门保密法试试细则》

(3)土地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的法律依据

《统计法》、《国务院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对外提供和公开发表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请示报告》(国发【1980】261号)

1、我国土地统计管理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建立土地统计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共同制定统计调查方案,依法进行土地统计,定期发布统计资料”。

2、土地统计制度的构建

按工作程序分为

初始土地统计

日常(年度)土地统计

按行政区划层次

基层土地统计

国家土地统计

基层土地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基础土地统计信息资料的调查收集(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基层土地统计报表如下:

基层土地统计工作

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

土地变更调查记录一览表

土地统计台帐

土地统计簿

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

土地统计报表制度是基层单位和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设计制定的统计报表格式、指标涵义和报送程序,定期向国家报送土地统计资料的一项统计报告制度。

国家土地统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基层土地统计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使土地统计资料在更大的范围内起到监查和服务的作用。国家土地统计年报如下:

国土资源完成情况(一、二)

土地利用状况

耕地增减变动情况

审批用地情况(一、二)

土地整理、开发、复垦

土地供应及收益情况

土地使用权流转

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15.土地分等地级

16.土地权属管理(肯定考案例)

例如:国营工矿企业对国有土地的占有就是根据所有权人的意志的占有。

案例分析:土地和房子被分别抵押:05年武汉A银行向法院起诉,要求房地产公司B根据03年签订的抵偿协议,将江岸区某小区1楼门面抵偿贷款并办理过户手续。公司B表示该小区的土地96年已抵押给了该公司,江岸区某小区1楼门面也归属该公司,银行签订的抵偿协议无效。《担保法》第五十五条“城市房地产抵押合同签订后,土地上新增的房屋不属于抵押内”

通俗解释:甲工厂原有东门可以出入,为了方便员工和货车通行,想开西门,需借用乙工厂的道路通行。甲工厂与乙工厂约定,甲工厂向乙工厂适当支付使用费,乙工厂允许甲工厂的人员和运输车辆通行。这时谁就取得了“地役权”?

[案例1]

1、村民刘某与王某比邻而居。刘某住南侧,王某住北侧。争议地为王某宅院东侧的南北通道,该通道北段宽为2.2米,南段与刘某家东侧空地相连接。王某自1981年建北房后一直从该通道通行。

2、刘某的住宅已经依法取得《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2007年3月,刘某按其持有的土地证所标尺寸建围墙,围墙建成后将阻断该通道,王某出面阻拦。

[案例2 ]

如果你的邻居排放污染物或施放噪声,对你造成损害,你可以得到补偿吗?

法院判决:王某与刘某住宅之间的通道是历史形成,刘某虽然拥有其占用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使用权,但其不能人为地通过建筑围墙的方式改变这一现状,影响王某通行。

请问:房地产公司A将出让获得的土地抵押给银行B

(1)谁是抵押权的权利人,谁是义务人?

(2)谁是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人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70年;特殊林地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以建设农家乐、农庄等为由,擅自改变农用地用途从事非农建设的,将被视为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

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纠纷

2005年,陈某与新涌村经济合作社签订《土地使用补偿合同》(该土地位于规划工业区,现为农用地,面积50亩)。

2006年,陈某与林某签订《合同转让协议》,将其中20亩的权利义务转让给林耀洪修建厂房。林耀洪按5万元/亩的标准支付合同转让费给陈添福,共计100万元。

2006年10月,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林某共同出资设立“耀信时装有限公司”。

2007年9月,市城市规划局以“工业用地需通过招拍挂进行转让”为由,不同意《耀信建设项目选址申请》

林某要求陈添福退回土地款未果,遂于2008年5月提起本案诉讼,要求陈添福返还土地使用转让款。

请问:本案中的《合同转让协议》是否有效,为什么?

1、土地利用规划中提及的土地,要作为建设用地使用,仍然必须经过审批手续。

2、由于合同约定的土地所有权部分为农用地,将农用地转让作建设用途是违反国家法律的,因此转让行为无效。

案例小产权房

2002年7月1日,画家李玉兰与农民马海涛签订了房屋买卖协议,约定购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辛店村房屋八间及院落,房屋价款45000元。

后来,宋庄逐渐发展为画家聚集区,房屋价格大幅上涨,再加之政府要重新规划产业园区和道路,很多农家院落面临拆迁,按照现在的房价,房主会得到巨额的拆迁

补偿。

于是,2006年12月,马海涛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无效,返还房屋。这一请求获得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终审支持。

2007年12月,法院判决,李玉兰和马海涛双方签署的房屋买卖协议无效,李玉兰腾退房屋。虽然法院在判决书中同时指出,马海涛为导致协议无效的主要责任方,

判决马海涛支付李玉兰93808元。但赔偿的范围只包括房屋及添附部分价款,而没

有涉及土地增值和溢价部分。这一判决一出,在当时曾引起广泛的争议。

2008年10月20日,北京宋庄画家李玉兰因小产权房纠纷诉农民马海涛一案在宋庄法庭宣判。最终,法院判决李玉兰获赔18万。

祖父的责任田被征用原告能要求土地补偿费吗

【案情】

林全录与林梅娟系夫妻关系,并有一子林耀耀。1981年,村民小组将西陂中学旁的0.72亩责任田发包给林全录的祖父林焕鋆(1982年去世)与祖母郭金菊(1983

年去世)。

1995年1月,林全录作为乙方代表与甲方村民委员会签订《合同书》,约定:林梅娟将上述0.72亩责任田出租给甲方,甲方一次性补贴乙方7200元并每年发给

一定量的租谷,乙方仍然负担该责任田的税费,今后重新调整分配责任田时乙方领

到新的按农业人口分配的责任田后本合同终止。合同签订后,林全录领取了7200

元,并将责任田交付给甲方使用。

2002年9月,该地被交付给西陂中学做操场。补偿标准提高至每亩36000元,但该村未将余款18720元支付给林家。2003年8月,该村将18720元转到村民小组。该

小组收到款后,即通知林全录夫妇领取青苗补偿费和属原告林梅娟与林耀耀所分的

责任田被征用而产生的土地补偿费余额合计6775.16元,但不同意支付原林焕鋆与

郭金菊所分的责任田被征用而产生的土地补偿费。为此,林全录夫妇及林耀耀要求

村民小组支付全部余款18720元未果,遂将后者告上了法庭,请求判令村民小组支

付征地补偿费18720元。

【审判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6条第1款的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26条进一步规定:“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行使土地所有权的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但被征用的属农民承包经营

的土地或自留地,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单位又未能调整其他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土地给

农民继续承包经营的,应当将不少于百分之七十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被征地农民。”

土地补偿费系支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用于发展农业生产;但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未能为被征地村民调整土地的情况下,土地补偿费即应付给被征地的村民。本案

所涉的0. 72亩责任田系由林焕鋆、郭金菊、林梅娟及林耀耀4人承包经营,在林焕

鋆、郭金菊死亡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已无必要再为死者调整土地,故原告要求被告

支付该部分的土地补偿费,没有法律依据,当然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17.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的定义

?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关于土地所有和使用的制度。

18.所有权包含的四种权利

土地所有制度

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序的规定。

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土地关系的基础。

A)土地占有权:指对土地的实际占有、控制的权利。

B)土地使用权

定义:指依法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的权利。

行使人:土地所有者;非所有者

行使范围:不及空中和地下

土地使用权与使用土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权利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土地所有权人的利益,受法律和土地所有权的制约。

C)土地收益权

指从土地上获得收益的权利,土地收益权是一项独立的权能。

土地所有者,在将土地使用权分离出去后,是否享有收益权?

土地所有者可以将土地占有、使用,甚至部分处分权分离出去,而仅仅保留收益权。

D)土地处分权: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土地进行处置的权利。它决定土地的归属,是土地所有权的核心。

19.现行的土地制度

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度

宪法规定: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所有制。

法律表现形式: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土地所有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所有权

20.使用权的流转、划拨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土地管理法》第2条)

使用权流转:经过法定程序,使得土地使用权主体发生变更

目的:促进土地使用权在土地使用者之间合理流动,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制度

特点:无偿无期限使用国有土地

性质:是以行政行为调控土地的行为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高行政效率;但造成了国有土地收益大量流失,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差。

21.土地产权体系

土地产权的涵义: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土地产权的基本特性

(1)具有排他性:排斥他人对该项财产的权利;

(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3)合法性:土地产权必须依法登记和确认后,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

(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22.他项权利

土地他项权利:是在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依法律、合同或者其他合法行为设定的土地权利

特点:(1)他项权利是在他人土地上享有的权利。

(2)土地他项权利的主体是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以外的,与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之间存在着某种法律关系的民事主体。

(3)土地他项权利不受一物一权主义的限制。

(4)土地他项权利依存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又是对该所有权、使用权的一种限制。

(5)土地他项权利是长期存续的权利,因而通常有加以登记的必要。

主要是抵押权、承租权,其他还有地役权、空中权、地下权、土地借用权、耕作权。

1. 土地抵押权

定义:土地使用权人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债权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对土地使用权及其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依法进行处分,并以处分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的担

保性土地他项权利。

2. 地役权

定义:是指为自己土地利用的需要,而对他人土地加以支配的权利,如地上通行权、架空通行权等。

相邻权与地役权

相邻关系(相邻权):指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因通行、采光、通风等必需,依照法律规定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3.国有土地的确认与流转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确认

(一)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有偿取得方式(出让)

●无偿取得方式

?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用地

●依法承包经营取得

●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确认

《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

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一)概念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有偿让与用地单位使用

●集体土地征收后出让

●土地出让金:是指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按规定

向受让人收取的费用。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是指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农用地转用、征

收土地时,向取得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的新增建设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收取的平均土地纯收益。

土地管理学论文

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 一、建设用地的概念 建设用地,通常是指一切建筑工程物体所占用及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是一种以利用土地承载力和建筑空间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方式。根据《土地管理法》,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二、城市用地分类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按用途可分为工业用地、民用建设用地和军事建设用地3类。工业用地是指用于进行工业项目或为其配套的其它工程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土地。民用建设用地是指用于解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及其配套设施所需要的土地。军事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国防和战备要求进行各项军事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土地。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用途管理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这些用地可以概括为3方面:1、生产

性设施用地,有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仓储用地;2、生活性设施用地,有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园林绿地;3、市政公用性设施用地,有交通、给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防灾等设施用地。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4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分别为20%—32%、15%—25%、8%—15%、8%—15%。在考虑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时,必须根据不同用地需求合理布局。(1)工业用地的布局:工业用地布置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有:用地条件,供水条件,供电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生产协作条件,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条件等等。城市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形式有:城市内工业、城市边缘工业区、远离城市或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点、工业卫星城镇。(2)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城市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通常大城市偏低、小城市偏高。我国人均用地指标为18.0—28.0平方米/人,大中城市不得低于16.0平方米/人。(3)交通用地布局:交通体系中要合理安排铁路运输场站及枢纽位置、水运港口布置、航空运输的布局、公路运输的布局。主要原则包括: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尽量满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尽量减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留有发展的余地;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节约余地和投资。 四、耕地保护管理 (1)耕地的概念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土管一班董浩20105836 【摘要】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本文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在出发,阐述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土地的特点以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土地资源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探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发展观。实现正确处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利用土地,深化改革,健全法制,统筹兼顾,标本兼治,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目标。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土地管理必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引言:土地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为适应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农林牧副渔业、城镇村庄等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作保证。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都是与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口的剧增,各项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耕地的锐减,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口、土地、建设、粮食、环境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如何协调好五者的关系,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发展,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将土地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展开系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 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如下特点: 山地多,平原少。山地约占33%,高原占26%,丘陵占10%,盆地和平原分别占19%和12%。土地总量大,但人均小。我国土地总面积占世界1/15,人均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9%。为此,我国专家建议将我国地大物博的说法从中小学课本中去掉,以突出我国(土地)资源不均衡的特点。 人均耕地少。我国人均低于1亩耕地的省份有9个,人均低于0.8亩的县有700个,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水土资源不协调。如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有80%,耕地却只有38%。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过快。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土地管理学试卷

土地管理学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18分) 1.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 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 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4.土地调查可分为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 C.土地条件调查 D.以上都对 5.地籍调查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 A. 初始地籍调查 B. 变更地籍调查 C. 农村地籍调查 D. 地籍测量 6.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并代表颁发。 A.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7.“GIS”的全称是 A.土地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不对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 A. 有权无偿收回权 B. 有优先购买权 C. 对双方进行处罚,并令其按正常价格交易 D. 无权干涉 9.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A. 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承包权 B. 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学习土地管理法心得体会 土地是民生所系,万物之源。国土资源不仅是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调控手段,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重要的保障条件。国土资源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我国是一个土地大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但我国并非一个土地强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5%以上。其中,生态退耕62%,农业结构调整18%,建设占用14%,灾害损毁6%。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我国至少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05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制定的0.75亩的警戒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45亩的危险线。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即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大计。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土地。而要保护土地,我们就必须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法》),因为它是我国土地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土地利用和保护的根本法律保障。作为基层维稳部门,我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为基层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服务的功能,这些功能决定了我们有必要学习好《土地法》,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掌握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制度。今年也正值我国土地法制定20周年,因此,加强对《土地法》的学习和宣传意义重大。 《土地法》的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基本土地制度和政策。《土地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国的基本土地政策,即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法》第三条进一步强调,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为了贯彻这一政策,《土地法》详细规定了土地管理和保护的具体制度、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违反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以及政府部门未能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法律责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一、坚持保护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在《土地法》中最为强调的是对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特别是对耕地的保护。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也是实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为何要进行土地管理 姓名:陈阳 班级:土三 摘要: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稀缺性表现突出。若不加强管理,必将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土地管理的基本定义出发,通过对土地管理的内容、功能和发展分析并做出总结,为为何进行土地管理提供一种解释并为土地的有效管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地管理内容功能发展 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现阶段我国面临诸多土地问题。土地资源数量不清,土地资源质量不明确;土地的权属混乱造成众多土地纠纷,复杂且不易处理;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浪费极其严重,同时伴随着土地的污染和耕地资源减少等问题。所以应加强土地的有效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1.土地管理简介 1.1土地管理的含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的综合措施。一般而言,国家把

土地管理权授予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因此,土地管理也是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和运用法定职权,对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占有、使用、利用土地的过程或者行为所进行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从土地管理的概念上分析其含有6层含义: 1.11、土地管理的主体: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包括政府、土地行政主管机关、行政首长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通公务员 1.12、土地管理的客体:土地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1.13、土地管理的任务:维护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监督土地利用 1.14、土地管理手段和方法:行政、经济、法律、技术 1.15、土地管理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1.16、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12、土地管理的地位 1.2、土地管理的内容 1.21、土地资源管理 属于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土地管理提供数据和资料,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等内容。 1.22、土地权属管理 包括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土地权属争议等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学复习

20土地管理学复习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5.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6.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7.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9.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0.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3.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4.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6.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7.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 19.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 20.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单元划分与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 土地级别初步划分↓ 级差收益测算

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管理学的必要性

土地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姓名:肖宇 班级:土管一班 学号:20105856 指导老师:李新举 摘要综述了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概况 接下来从耕地保护、解决土地纠纷、农村居民点整理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面阐述了土地管理的作用从而得出土地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土地管理问题解决方案必要性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根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6万hm^2(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927m^2 1.39亩。全国31个省区、市的土地调查面积中农用地面积98.58亿亩占69.1%。建设用地4.85亿亩占3.4%。未利用地39.17亿亩占27.5%。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387.8万亩其中当年建设

占用耕地251.0万亩比“十五”年均建设占用耕地减少24%往年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136.8万亩灾毁耕地53.8万亩生态退耕509.1万亩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60.3万亩。上述四项加起来2006年全国共减少耕地1011.0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0.8万亩。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相抵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现为18.27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9亩。 必要性: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向来注重耕地保护确立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但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并不乐观不仅耕地数量不断下降耕地质量、耕地环境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耕地流失现象未能得到遏制。随着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扩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并且产生了很多问题:

土地管理学 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要点 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什么是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目标----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 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 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 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也称土地广籍。 2.土地调查(1)含义: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其等级是提示城镇不同经济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的表现形式。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者对其生产力大少的评定,也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4.级差地租:由于土地肥力的不同,所产生的土地质量和差异,从而影响土地生产率。 这种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和土地位置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所以说级差地租是产生土地等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级差地租1:等量劳动投放在不同等级的等量土地上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2:在同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的差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标准答案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