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子夜》的女性形象

论《子夜》的女性形象

论《子夜》的女性形象
论《子夜》的女性形象

论《子夜》的女性形象

摘要

《子夜》的写作目的决定了它的主要内容,而《子夜》中的这些女性形象,只是作为话语叙事的陪衬,参与完成了男性化的主流叙事。茅盾运用男性叙事视角,比较客观地展现了众多女性在30年代的上海上流社会中的现实处境以及内心的彷徨。在这里,有不安、苦闷的杜太太和林佩瑶;有多年受禁欲主义思想的牵制而无法追求自己爱情的四小姐惠芳;有不知死活、及时行乐的“恋爱哲学”的宣扬者林佩珊;也有洋溢着新“时代女性”气息的表小姐张素素;还有腐化堕落的高级妓女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等。《子夜》不但为后人记录了畸形现代社会里的女性风貌,而且也为后人研究30年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资料。

关键词女性形象禁欲主义恋爱哲学时代女性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瞿秋白的这句话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子夜》的广泛研究。然而,《子夜》中有一个向来不为评论者所重视的地方,那就是它为我们留下了一组三十年代初的中国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并非作家叙述的重心,只是作为话语叙事的陪衬穿插其中。“《子夜》中众多女性生活的环境——吴公馆,酷似《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一个乱世风云中的人间仙地,是容纳一群游离于时代潮流之外的边缘人物的一个乐园”。[1]这些衣食无忧、百无聊赖的资产阶级的太太、小姐以及游走于上层社会的高级妓女,在30年代的上海,她们在对待各自的情感生活以及金钱的态度上,展现出了不同的人生取向。本文试图从情感生活方面对这群女性形象进行一次个人化的重新阐释。

一、不安、苦闷的资产阶级太太

在吴公馆里活动着这样两位资产阶级的太太:一位是银行家杜竹斋的太太——杜太太(吴家的二小姐芙芳);另一位是实业家吴荪甫的太太——林佩瑶。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掩盖住她们内心的不安、苦闷,这种不安、苦闷还时时啃啮着她们的心灵。

杜太太是吴府中最年长的一位女性,虽然已经四十开外,但由于会修饰和保养,“看来至多不过三十左右”。作为银行家的太太,使她能与丈夫一起出入于

十里洋场的上层。在外人看来,她是何等的风光。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衣着华丽的资产阶级贵妇人,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种不安时时啃啮着她的心灵。她害怕失去丈夫对她的关爱,害怕失去现在她所拥有的一切。在畸形的现代社会里,“买淫的机会那么多,家里的女人直觉地感到自己地位的危险”。[2]对于一个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尚未完全独立的女性来说,容颜的衰老给她带来的恐慌更甚于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所以,她时时不忘化妆。即使在飞驰的汽车里,她也要“打开她的红色皮包,取出一个粉扑,对着皮包上装就的小镜子便开始化起妆来”。她“不觉在和娼妓竞争——自然,她们就要竭力修饰自己的身体,修饰到可以拉得住男子的心的一切”。[3]她的一身“入时”的打扮,虽然主观上是为了博取丈夫的欢心,是她不安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在客观上,却是对她父亲终生恪守的封建思想的一种蔑视、嘲讽。所以,吴老太爷看着她觉得十分恶心,心里受到很大的刺激,在某种程度上说,吴老太爷患脑充血而死,与她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她对封建思想的“背叛”也就仅此而已。她在骨子里,仍然留有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对待儿子的情感问题上,她极力反对林佩珊与儿子的自由恋爱,认为“两个人辈份不对”。她还在遵循着旧有的择偶标准,思想并没有解放,还被禁锢在封建礼教的牢笼里。她是一个打上了封建思想烙印的中年资产阶级的女性形象。

吴少奶奶林佩瑶的形象与杜太太有所不同,她是一个颇具复杂心理的资产阶级少妇。在喧嚣的人群背后,她感到做吴少奶奶的“现实真味”是那样的苦涩。在吴老太爷的吊宴上,昔日的情人雷鸣的出现,勾起了她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使她非常怀念“密司林佩瑶时代”。在“五卅”运动的浪潮中,她曾与雷鸣演了一出短暂的“仲夏夜之梦”,但雷鸣的地位决定了不能给她幸福。当父母双亡后,雷鸣又突然从她的视野里消失,孤苦无依的她,只好嫁给了“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成了吴家大院漂亮的女主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使她欢心,“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似的”,有着“啮心的焦扰”。这“缺少”的,这“啮心的焦扰”就是她所追求的狭隘的爱。在求爱的道路上,她求爱不得,只能成为资产阶级华丽客厅里的“花瓶”。

她对现实有所不满,对逝去的美好回忆有所眷恋。她是一个依恋感伤于过去的人。在回忆里,她知道有一个男人曾爱恋过自己,这使她受伤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慰。然而,即将奔赴战场的雷鸣,把昔日林佩瑶送给他的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花又还给了她时,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哀怨。这本《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她俩秘恋的见证,是照亮她生活的一盏明灯,那朵白玫瑰花是她俩纯洁爱情的象征。如今,情人将昔日的定情物还回,仿佛是在她的伤口上撒盐。这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这朵白玫瑰花已经象征了她们爱情的结局。从此以后,她就像维特一样,被烦恼所困,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她整日抱着那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那朵枯萎的白玫瑰花,神情恍惚,心里有说不出的“幽怨和遐

想”。作为丈夫的吴荪甫,缺少对妻子的关爱。即使在“事业”濒临失败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到她身上的变化。“即使他有时觉察到了,也不会理会,他马上就会忘记”。那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枯萎的白玫瑰花,在他眼前已经出现了三次,竟没有引起他一丝的怀疑,他已失去了作为丈夫的敏感性,妻子只是作为一件可以忽略的物品而存在。所以,林佩瑶与吴荪甫保持着一种很不正常的同床异梦的夫妻关系。

她虽然不满丈夫的无情,但在心里她还想做“忠实的妻子”。偶尔的一次“背叛”,使她背负了对丈夫的负罪感。当吴荪甫从报纸上看到双桥镇失陷的消息时,“克勒一声冷笑”,“吴少奶奶心里猛一跳”,“神经过敏的她以为丈夫这一声冷笑正是对她而发,于是便好像自己的秘密被窥见了似的,脸色在微现灰白以后,倏地又转红了”。当她得知“荪甫的冷笑和什么‘要来的事’乃是有所指,心头便好像轻松了些,却又自感惭愧,脸上不禁泛出红晕,眼光里有一种又羞怯又负罪的意味”。从此,她变得更加抑郁寡欢了。她虽然过着豪华的物质生活,却时时抚摸着这失去“自由”的伤痕。她不就是金丝笼里的一只美丽的鹦鹉吗?她明知道这种生活不是她所追求的,但是,却没有想过怎么去摆脱它,只能在苦闷悲戚中打发日子,就像那朵枯萎的白玫瑰花一样,已经失去了鲜艳和芳香。而她所珍视的爱情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全部。“她把爱情的贞洁给了情人雷鸣,把肉体的贞洁给了丈夫吴荪甫”。[4]这就注定了她要承担灵与肉分裂的痛苦。当林佩瑶与雷鸣动情的一吻之后,她便背负了对丈夫的负罪感,并惭愧地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理应受人的指责。然而,她的情人与丈夫却可以和任何女人在外鬼混,并把这种性行为当作理所应当,可以看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只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爱情。这就是男权社会里作为女性的悲哀。

在对待妹妹林佩珊的感情问题上,她不同意妹妹与范博文交往,也不赞成丈夫把妹妹当作巩固联盟的筹码,嫁给杜竹斋的幼弟杜学诗,她有自己的“痴想”。她想让妹妹代替自己,嫁给昔日的情人雷鸣。为了自己心灵上能有一丝的安慰,不惜牺牲妹妹一生的幸福,这也反映出了资产阶级狭隘的自私的爱情观。

作为吴荪甫的妻子,她也曾对吴荪甫封建家长式的作风做过几次小小的抗争。但由于经济上尚未独立,还要依附于丈夫,使她没有说话的底气,也没有勇气与丈夫抗争到底,只能听从他的安排。当吴荪甫突然要带她离开时,“少奶奶猛一怔,霍地站了起来,惘然回答:‘那不是太局促了么?可是,也由你。’”毫无疑议,如果她不愿意当资产阶级华丽客厅里的花瓶,又没有“娜拉”一样的勇气,那么,等待她的就是枯萎的白玫瑰花似的命运。无情的岁月,使她美丽的容颜、温柔的个性、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都失去了原有的亮色。虽然她还保持

着资产阶级少妇的端庄、温柔,但她的思想、感情已失却了“时代女性”应有的美,她已被时代的浪潮所遗弃,这是“时代女性”中一类典型的可悲的归宿。

这些资产阶级的太太们,虽然她们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在内心深处,那种不安与苦闷还时时困扰着她们。她们也不愿意做客厅里的“花瓶”,但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她们还要依附于自己的丈夫,使她们没有勇气摆脱这种命运,只能在深宅大院里静待悲惨命运的到来。她们的悲剧是优越生活掩盖下的更悲哀的悲剧。

太太们的生活已成为固定的模式了,那么,小姐们的生活又将如何呢?

二、不同生活追求的资产阶级的小姐

在吴公馆里,有这样三位性格大相径庭的资产阶级的小姐,她们是:四小姐惠芳;吴少奶奶的妹妹——林佩珊;表小姐——张素素。作为“五四”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女性,在她们的情感世界里,却展现出了不同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暗示出了不同的人生命运。

四小姐惠芳是《子夜》中最能体现乡村封建文明与都市现代文明对立冲突的女性形象。她是禁锢在吴老太爷身边的“玉女”。刚到上海,她就对自己的衣服感到不满,她想摆脱那种灰色的、父权压迫下的不自由的生活,向往着现代都市的生活。但是,突然间,她的生活环境由封建思想道德观念筑就的深闺变成了奢侈淫蘼、光怪陆离的上海,种种的不适应,引起了她“心灵上的变化和感情上的冲突”。四小姐显赫的地位,使她避免了许多有形的伤害。可是,她与都市人有着必然的隔阂,在两种文明的夹缝中,她忍受着悲哀与孤独。她觉得林佩珊和杜新箨的谈笑很惬意,使她萌生了对情爱的渴望,但多年信奉的禁欲主义思想总在牵制着她,使她不能自由地和男人说笑,以致那个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杜新箨经人介绍要和她握手时,她的“一双手却贴在身旁不动,而且回答的鞠躬也多少带有几分不自在”。在兆丰公园里,她替范博文说情,使他从吴芝生手中解脱。范博文“转身抓住了四小姐的手,恭恭敬敬鞠躬说道:‘救命恩人!四小姐,谢谢你!’她赶快摔脱了范博文的手,背转身去,脸上立刻从眼角红到耳根”。这就是《太上感应篇》教育的结果。

在兆丰公园里,那些歇斯底里叫着的猴子,引起了她对五六年前童年往事的回忆。在“封建僵尸”的压迫下,使她失却了少女应有的纯真的笑容。如今,她再想找寻一只会笑的猴子,已寻不到踪影,这就是她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照。当她看见一对相亲相爱的猴子夫妻时,这景象勾起了旧式“闺秀”少女的“幽怨感触”。身为女性的被动与软弱,使她没有勇气主动追求爱情。在孤独与苦闷中,她想出了逃避现实的方法——“回乡下去”,离开这个物欲横流的上海,远离

“现代文明”的熏染。而作为企业家的哥哥,一心忙于他的“事业”,根本就不了解四小姐那种复杂的“心灵上的变化和情感上的冲突”,反而对他的二姐说:“也许是一种神经病”。在赤裸裸的金钱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冷漠,亲人之间缺少必要的关爱,这使得四小姐无处诉说她的生活苦闷。她回乡的目的没有达到,干脆就闭门不出,表示抗议。然而她的反抗方式是十分奇特的,她学着吴老太爷的样子,整天捧着《太上感应篇》,焚香静修,希冀“借此清心寡欲,减轻一些精神上的矛盾痛苦”,以此抵挡住花花绿绿的世界对她的诱惑。然而,喧嚣的世界,使她念不成经,睡不着觉,反而做起了与范博文幽会的桃色梦来了。她是一个“思想”大于“行动”的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乏勇气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在梦里,她却失身于范博文,她也想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太上感应篇》多年的教育,使她无法跳出封建礼教筑就的高墙。正当她痛苦欲绝的时候,那位“元气旺盛的表姐张素素”来了,把她拉出了房门,逃出了分崩离析的吴公馆,到外面求学,去寻找新的自由。她的苦行僧生活就此以失败告终。当她离开吴公馆时,她“偷偷地滴了两滴眼泪,这是快乐的眼泪,也是决心的眼泪”。在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使她不可能一下子投身到社会解放的洪流中去,但已经表明了她投身洪流的决心,去追求真正的自由。这是作家给了她一个比较光明的不算结局的结局。

瞿秋白在《读<子夜>》中说,林佩珊是“不知死活”。确实,她虽然只有十六岁,但却耳濡目染了当时社会及时行乐的恶习。在大三元酒店里,李玉亭说上海危机四伏,共产党准备五月暴动。她并没有“居安思危”。她的一句“上海总该不要紧罢?有租界——”使我们看到,她受当时社会习气毒害之深,已经丧失了民族尊严。她不担心国之政事,反而想到的是“有没有优游行乐的地方?”当杜新箨提出要到丽娃丽妲村行乐时,她便“倚在杜新箨臂上走了”。这就是她追求的生活:“且欢乐罢,莫问明天:醇酒妇人,——沉醉在美酒里,销魂在温软的拥抱里!”

“在林佩珊那样的年纪,她那小小的灵魂里并没有觉醒了什么真正意义的恋爱,她一切都不过是孩子气的玩耍罢了!”所以,当范博文向她求婚时,她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害得范博文想自杀。回到吴公馆,她又向她的姐姐宣扬了一下她的“恋爱哲学”。“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可爱,又都不可爱”“老是和一个人在一起,多么单调!”“要是和小杜结婚,我心里一定还要想念别人——”这位小姐对于恋爱并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不知和哪个男人结婚好。不久,她便扔下诗人,去与比她小一辈的刚从法国回来的”万能博士”——杜新箨恋上了。正如瞿秋白所说:“林佩珊与杜新箨是拿恋爱当玩艺,充分表现着时代病的产儿”。不过,我们也可以预想到,在杜太太的反对声中,她和杜新箨的恋爱将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在林佩珊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颓废享乐的资产阶级思想是如何腐蚀一位少女的心灵的,以致使她失去了健康的生活追求。

在吴公馆里,表小姐张素素算是比较清醒的一位“时代女性”了。“她厌恶灰色的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泼辣的个性”。当吴老太爷死后,她发表自我宣言:“我不肯死!我一定不能死!”“如果一定得死,我倒愿意刺激过度而死!”“是狂风暴雨,是火山爆裂,是大地震,是宇宙混沌那样的大刺激、大变动!”这就是她所追求的刺激——“革命”。在“五卅纪念节”游行队伍中,我们看到了她的身影。然而,“大队的巡捕在后面赶上来”,挥着棍子乱打时,她不禁“手指尖冰冷”,“两只手在抖,而且全是冷汗了”。多亏吴芝生拉了她一把,于是,“两个人踉踉跄跄地赶快钻进了大三元”酒店,连“头也不回”。这是怎样的一位“弄潮儿”,在反动当局的镇压下,那参加运动前的“紧张”、“热情”都已跑到九霄云外。她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一个胆怯的革命旁观者的形象。她参加示威游行,只是一时的热情,一时的冲动,她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但是,到“大三元”酒店后,她又恢复常态,还在为自己“身当其境”而陶醉。她非常激动地讲述着柏青的被捕,忿然质问范博文和杜新箨对示威游行的嘲笑。在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五四”后觉醒的“时代女性”的身影,这就暗示着子夜社会的知识女性行将“不可避免的分化”。

当四小姐惠芳刚到吴公馆的时候,张素素就预见到了四小姐会变。当四小姐正在为情感生活中的苦闷而闭门不出时,是她这位活泼的、“爱管闲事”的表姐将四小姐拉出了家门,去寻找新的自由。她是一位比较清醒的女性,她的口头上不时讲出资产阶级生活“堕落”的话语。她带四小姐去丽娃丽妲村,让四小姐“看看上海的摩登男女到乡下干的什么玩意儿!”在这个所谓的“乐园”中,她看到的是“全部的堕落”,她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的一个背叛者。她本不是革命者,但是,只要环境转变,这样的女子是可以革命的。

在《<子夜>提要》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素素是一个比较饱满的人物形象,她的感情比较波折。然而,在《子夜》书中,她的感情呈线性发展,这是作家有意简化了情节,这不能不说是《子夜》的不足之处,但我们也可以靠推测来了解她的情感世界。在兆丰公园里,从范博文与吴芝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经济学教授李玉亭曾令张素素心动。然而,张素素所追求的“强烈刺激”是这位“灰色”教授所不能给予的。所以,她感到失望。况且,这位李教授看重的是张素素家的钱。当听说张素素的父亲快把一份家产花完时,他很是失望。张素素看透了这位李教授不过是受资本家豢养的走狗,她们的恋爱关系很快就完结了。当四小姐说:“他们全有伴。我是一个人!”时,张素素“明知道自己有‘伴’”,但没有说出,这个“伴”应该是吴芝生。他与张素素一起参加“五卅纪念节”示威游行,并且经常发表议论像个革命家。张素素在丽娃丽妲村发现他时,她似乎

感触很深地自言自语道:“全部堕落了!——然而也不足为奇!”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吴芝生亦非革命家,她们的恋爱关系很快也会结束。张素素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她冲破了旧有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再只是“男择女”,“女亦可择男”。在张素素的身上,热情地洋溢着“时代女性”的新气息,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后继有人。

这些资产阶级的小姐们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分化”。对她们来说,只有两种命运:一是像林佩珊一样继续堕落下去;而另一种则是像张素素、四小姐惠芳那样,冲出吴府的牢笼,作为新“时代女性”融入社会解放的洪流中去,去寻找新的人生方向。

不管怎样,这些资产阶级的小姐在社会上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那些处在资产阶级最底层的最不受人尊重的一类人——高级妓女,她们的生活又将如何呢?

三、畸形现代社会里的高级妓女

30年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畸形的年代里,没有给女性提供一个自主的空间,反而使她们卷入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和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中,成为奢侈淫靡的娼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私有制度的社会,本来把女人也当作商品。”“没有买淫的嫖男那里会有卖淫的娼女,所以,问题还在买淫的社会根源”。[5]茅盾为我们描绘了在畸形现代社会里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这三位高级妓女奢侈淫靡的生活。她们都是自甘堕落沉沦的金钱的奴隶,心甘情愿地成为权贵的玩物。她们从老到新,或专事欢愉,或别有用心,或为金钱的诱惑而陷入泥淖。她们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朽和没落。

徐曼丽是一位典型的高级妓女。我们也只是从朱吟秋那里隐约地知道她“好像是某家的寡妇”。她凭她的姿色和妩媚,靠出卖性服务给上流社会中的男人们带来消遣,以此谋求她所谓的“快乐幸福”。她游刃有余地在众多男人中间周旋。几乎使所有金融界和实业界的要人为之倾倒,她可以“和赵伯韬到华懋饭店开房间”;可以和吴荪甫之类的实业家厮混;还可以和雷参谋吊膀子;周仲伟找老赵放款子,还得找她介绍;刘玉英为了探消息,不得不盗用她的名字,并且刘玉英还想成为“徐曼丽第二”。足见,她在上层社会中的能力和影响力之大,但她始终是“高等阶级的玩具”。弹子房里有她赤裸裸的“死的跳舞”,黄浦江上夜游时有她胆颤心惊的“金鸡独立”,她俨然奴隶一般听凭这些男人的摆布。对此,她并非没有一点知觉,她只是“假装不理会”罢了。虽然她有时也“觉得有几分的不自在”,“一缕被玩弄的感觉就轻轻地在她心里一漾”。就像鲁迅先生所说:

“要别人‘养’,就得听别人的唠叨,甚至于侮辱”。[6]所以,那种“被玩弄的感觉”在心里只是一漾,就立即消失了,说明在她心里还有一点残存的自尊,这是与刘玉英、冯眉卿完全不同的。

茅盾没有介绍她的家庭背景,只知道她是个寡妇。也许丈夫死后,家庭生活比较艰难,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在畸形的社会里,她无法支撑起一个家,所以,被迫从事这一行。从这一点上来说,是社会造成了她的不幸。但是,她完全可以再嫁,组织起新的家庭。也许是受“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使她没有这么做,反而走上了一条靠出卖肉体与灵魂为生的不归路,过起了看似逍遥自在的卖笑生活。她已经为风月场上的老手,整日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游戏人生。由于虚荣心的驱使,使她成为一个完全商品化的女人。

刘玉英是一个完全被金钱腐化的妓女。她在某些方面不如徐曼丽吃得开,但在投机钻营这一点上,却是徐曼丽所不能及的。她曾读过几年书,受父兄的熏染,使她对交易所证券市场的经络有所了解。婚后,受公公和已故丈夫的影响,她陷入“现金交易”的漩涡无法自拔。“鉴于哥哥的甚至丈夫的覆辙,她很稳健,做一万公债能够赚进五六十元,她也就满意”了。这个西洋型的女人,有她自己的一套投机哲学。“她知道女人生财之道,和男子不同;男子利用身外的本钱,而女子则利用身上的本钱”。所以,她把认识老赵,也当作是一种“投机”,而且“预备捞进一整票的”。

“她也算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可惜这种‘聪明’都用到投机事业上去了”。她盗用徐曼丽的名字,进入赵伯韬的房间,在赵伯韬面前充分发挥她的说谎的才能,利用吴赵之间的矛盾,胡编乱诌。当她意外地偷听到老赵与尚仲礼的秘谈时,“一心一意盘算着怎样也做个‘徐曼丽第二’!而且想比徐曼丽更加巧妙地把老赵完全‘吃住’”。“谁出大价钱,我就卖给谁!”这是她对自己的投机哲学做的最精辟的论断。此后,她便在吴赵之间周旋,充当双重间谍。这样的女人是靠不住的。当吴荪甫失败后,大骂“刘玉英,这不要脸的,两头做内线。”为了金钱,她在吴赵之间游走,促使双方力量的相互转化,吴荪甫敢和赵伯韬斗法,全靠她这张王牌。可见,资本家之间的斗争,无所不用,为了金钱,不惜使用女色这样下流的手段,同时也说明了刘玉英是所有妓女中,最有心计的一个。

她是破落豪富家的寡妇,为赚钱发财不顾一切给人做姘妇,反以为荣,昂首炫耀;为人做内线,两面讨好,从中渔利。是金钱使她鬼迷了心窍,她不但贪图奢侈淫靡的生活,自甘堕落,而且还想找寻一个更加强有力的臂膀,可供依靠。

冯眉卿是逃亡地主冯云卿的独生女。为了探得公债市场的机密,为了金钱,冯云卿竟不顾“诗礼传家”的封建传统,教唆自己的女儿去施美人计。结果,弄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可悲的结局,而在这一过程中,冯眉卿却充当了廉价的商品。

出身地主家庭的小姐冯眉卿,如何能从小姐的高贵身份转变为妓女身份,这其中有许多原因。除了她继母的推波助澜和她父亲对金钱的贪恋之外,她自身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冯眉卿是一个初涉世事的美丽而天真的姑娘,因父亲的出卖和自己的幼稚无知,成了阔人嘴里的羔羊。她风流娇憨,曾为自己的行为羞愧,但对于享乐、安逸的生活的满足,很快使她忘乎所以而无所顾虑,以致由于她的错误,导致了父亲的破产。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对金钱和权势的渴望。

除了以上三位之外,还有冯云卿的九姨太。她虽然“不识字,不懂新法子”,可是到了上海,她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当冯家接到绑匪的吓诈信时,是她“找到白府的五姨太这根线索,这才算是一个招呼打到底,居然太平无事”。从此,冯云卿“不敢过问”九姨太的“夜游生活”,传统的夫妻关系已破灭了,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利害关系。她作为继母,对冯眉卿没有一丝的关爱,反而在丈夫面前贬斥女儿,促使冯云卿下定决心出卖女儿。她是一个恶毒的后母形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资产阶级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联系了”。

“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老九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寄生虫,她们会搞钱、探消息、媚人,完完全全是资本家的泄精器,可是也是现代的产物!”(瞿秋白《读〈子夜〉》)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寄生腐朽的特点,以金钱、地位为中心,追求享乐和官能的刺激,醉生梦死,灵魂已泯灭成了花天酒地中的行尸走肉。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一类人虽然摆脱了封建旧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拥有空前的性自由。但是,她们的“现代”是以出卖肉体和灵魂为代价的,这与女性追求的真正的性解放、幸福自由是背道而驰的。当女性具备了经济能力和思想的自主性从而不再充当工具或商品时,一个社会才会有真正的文明。

总之,在男权社会里,无论是资产阶级的太太、小姐还是那些上层社会中的高级妓女,在她们的身上都反映出了对男人的依附,对金钱、地位的渴求。她们都渴望找到强有力的男人的臂膀作为依靠,为此,甘愿成为男人的附庸。尽管有些清醒的“时代女性”像张素素、四小姐惠芳冲出了牢笼,去寻找新的自由,但大多数的资产阶级女性没有她俩的勇气,或是像林佩瑶一样,继续在苦闷、悲戚中打发日子;或是像林佩珊一样,继续腐化堕落。

《子夜》明确的写作意图,决定了它的主要内容。资产阶级女性们的情感生活比起主角吴荪甫、赵伯韬来显得并不丰满。但她们个个被作家描绘得貌美如仙,带上了理想的色彩,这其中凝结了作家的审美感受,更寄予了他对一类女性的欣赏。《子夜》中所展现的现代都市中的女性形象是多方面的。由于作家对下层劳动妇女的生存体验和心理体验不够了解,使他依然按照男性的叙事传统完成了主

流叙事,无意中简化了女性的生活。但不管怎样,《子夜》为后人记录了畸形现代社会里的女性风貌,也为后人研究30年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资料,这无疑都是《子夜》的功绩,这也就是长久以来《子夜》倍受瞩目的道理所在。

注释

[1] 姜子华.一次女性视角的再阐释——论《子夜》的女性形象.沈阳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2.26(1):10.

[2] 鲁迅.关于女人·南腔北调集.第三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83.

[3] 鲁迅.关于女人·南腔北调集.第三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83.

[4] 姜子华.一次女性视角的再阐释——论《子夜》的女性形象.沈阳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2.26(1):10.

[5] 鲁迅.关于女人·南腔北调集.第三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84.

[6] 鲁迅.关于妇女解放·南腔北调集.第三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60.

参考文献

[1] 赖伦海.“子夜”的中国女性.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2.

[2] 杨有业.谈谈《子夜》中几个女性肖像的魅力.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5.3.

[3] 茅盾.子夜·茅盾作品经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4]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茅盾.《子夜》写作的前前后后.茅盾全集:3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6] 瞿秋白.读《子夜》.茅盾专集:第二卷.下册.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7] 萧三.论长篇小说《子夜》.戈宝权,译.茅盾研究在国外.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84.

[8] 苏珊娜·贝尔纳.走访茅盾.丁世中,罗新璋,译.茅盾专集:第二卷.下册.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9] 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茅盾专集:第一卷.下册.福建:福建人民出版

社,1983.

[10] 张颂南.从美学角度探索《子夜》.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湖南:湖南人

民出版社,1983.

[11] Acker, Elizabeth Van.Woman Herself ——friendship, sexuality and love.Social

Alternatives,1991,10-2,55-56.

[12] Wright, Erik Olin..Women in the class structure .Politics &

Society,1998,17-1,35-66.

致谢

本人的毕业论文能够顺利地完成,由衷地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在各位老师耐心的教导下,使我有了一定的文学积淀,并且有了自己独道的文学见解,这为我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教师李凤莲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许多困难,经过李老师耐心的指导,才使得我的论文得以完成,对此真诚地说声谢谢。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得到许多同学的帮助,对此深表谢意。除此之外,我还要真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多年来对我的严格的要求,使我自己能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完成大学教育的最后一课,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要: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从女性的立场和体悟出发,以女性的眼光观察女性,并通过隐喻式的批判讽刺手段来表现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荒凉感,她不宣扬女性的主题意识,只是把女性从属于男性这一事实,敏锐而冷静地述说出来,没有希冀也没有指责,只是“苍凉”地展示女性的真相。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与经历,为我们广大的读者、评论家展现出一个让人神往而有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关键词: 张爱玲、女性形象、苍凉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和特别魅力的女作家。她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用其概括张爱玲的一生最恰当不过。她出生于上海租界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族的没落与瓦解。父母给予她的不是温暖的亲情,而是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这些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厌恶甚至敌对情绪,成年以后又遭受了情感和事业上的打击,这些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与创作态度。家世变迁,人情冷暖,给张爱玲的刺激很深,形成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也形成了她独特的审美观。她以犀利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撕开女性世界温情的面纱,塑造了一组扭曲而残缺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她的性格中既有东方温柔、保守的一面,又有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一面。这种身份背景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阶级性。她不在于批判时代对女性的压迫,只在于刻画人性的脆弱与无奈。她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 战争经历使她开始怀疑人的理性,强调非理性,并致力于人性在英雄神话破灭后的自私、丑陋、苍白的刻画。上海的沦陷让她感觉到了许多的变帮,家事,国事,世俗文化冲突,人性的暴露等,都让她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产生一种荒凉的感觉,在她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这两个字。 张爱玲的作品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张爱玲写的女性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受过新式的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但她们并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两性关系、婚嫁论娶是她揭示生活底蕴的切入点和主要视角,纵观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一、插翅难飞的女人心甘情愿地被囚禁被封闭在家庭的城堡之中,依附于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成为了一只又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囚禁在家庭的牢笼之中。如《留情》中的敦凤、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周洪宇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莎士比亚笔下形成众多女性形象的原因和理由,分析了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女性大放异彩的形象。细致深入的描绘出喜剧中女性形象具有共同性和个体性的特点,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思想贯穿于喜剧,阐明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人文主义

目录 摘要 (Ⅰ) 关键词 (Ⅰ) 前言 (1) 一、莎士比亚喜剧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1) (一)、提倡妇女解放 (1) (二)、描绘理想社会 (1) (三)、赞美真诚友谊 (2) (四)、歌颂自由恋爱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的形象 (2)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突出强调具有主体地位的女性角色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充满着道德美 (3)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支柱 (3) 三、莎士比亚喜剧塑造女性时也突出鲜明的形象 (4)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贤妻良母的形象 (4)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新思想的开放的形象 (4)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才思敏捷的形象 (5) (四)、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拥有着胆识过人、敢作敢为的形象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6)

前言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向以人物形象的刻画著称,在他的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描写得最为突出、最为显眼。 一、莎士比亚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但是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不满足于原来的现状,需要新的改革,反对旧的体制,促进自身利益的发展。新旧阶级交替的同时,文化、思想也紧随着发生变革。新兴的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世界观、思想观、人生观带到了变革的年代,从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发展。 社会变革必然是思想现行,莎士比亚的喜剧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人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的新思潮。因此,他们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肯定人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力.莎士比亚能以人文主义思想引导,从社会生活真实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塑造很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众多形象群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最为鲜明,在她们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光环。 (一)、提倡妇女解放 在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扭曲,尤其是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即使是上层妇女,她们也处于男人附庸的地位。莎士比亚认为,妇女也是人,她们应该获得人应该获得的一切权利,她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应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莎士比亚还认为,妇女的才能并不比男人低,她们同样有胆有识,甚至超过那些靠权位财产庸碌无为的男人。几乎所有的莎士比亚喜剧,都是以女性占中心位置,莎士比亚喜剧的光彩实际上是女性的光彩。无论是赫米娅、安痕裴琪、贝特丽丝、罗瑟琳,薇奥拉,还是妇女形象中的出类拔萃者鲍西娅,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幸福,并表现出机智勇敢,自尊自爱的可贵品质。 (二)、描绘理想社会 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直接描绘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虽然还缺乏具体的政治内容,但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以此与丑恶的社会现实对比,因此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在《皆大欢喜》中,作者描绘了具有英国大自然特色的森林,在现实社会中遭到邪恶势力迫害的有德行的人都聚集到这里,在善良的公爵的周围簇居着许多“自甘流放”的向往真诚的人们,奥兰多、罗瑟琳在患难之中也投奔这个“圣地”。在那里,人们“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 学生姓名 指导 老师 论文 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 题目来源及意义 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 文 题 目 研 究 领 域 状 况 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 她创作的变化。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 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 容 提 要 或 实 施 方 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 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 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我们通过这些女性 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 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 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

浅论琼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周莉班级:10级汉语言文学12班学号:1225 [摘要]:琼瑶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她的作品便风靡了两岸,并部部都经改编拍成凄美的电影或电视剧。她的作品以爱情为主,同时也塑造了众多不凡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琼瑶女性美丽大方悲剧深情 台湾女作家琼瑶笔下的小说世界是现实生活一个奇幻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其小说中的女性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色彩,传达出作者对高尚人格的赞赏与肯定。同时,这些女性人物身上又或多或少地呈现出琼瑶自己的个性特征。甚至可以说,她们是这位富有古典主义气质的女作家的化身。一.古典美丽 纵观琼瑶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兼有古典与浪漫的个性气质,她们又都遭遇了诸多的不幸,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她们没有退缩,也没有害怕,而是表现出坚强的人格力量。然而,悲剧命运总不会轻易放过这些美丽善良的女性,或让她们伤痕累累,或让她们孤独终生,给读者留下一声声沉重的叹息。而这些女性绝大部分都外表美丽,才华横溢,符合传统道德思想观和审美观。同时,她们又敢于冲破封建道德伦理的束缚,在爱情的驱使下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唱出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情赞歌。《人在天涯》中的高忆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她虽生在异国,却又有着中国姑娘特有的美“黑色的,像四段般光亮的长发,中间分开,从面颊两旁自然的披泄了下来,垂在肩上,一对温柔沉静的笑意盈盈的眸子”。“最特殊的他还是她浑身上下带着的那抹恬静与温婉的气质”,这种气质也是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的。 琼瑶笔下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的。她们可以是长发飘拂,轻灵如梦,不言不语,安静得如一幅水墨画,却在不经意间吸引了人们视线的女子;她们也可以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短发,声音响亮,眼眸闪亮得耀眼的靓丽女子。也有的时候,她并不直接描写女子的美貌,但从那些女子的举手投足、浅颦轻笑、机智聪慧中,或仅仅是从她们的名字中,便足以让你感觉到这些女子一定拥有着美丽的外表。在琼瑶的笔下,那些女子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还拥有着最为美丽的灵魂和人格。她们是骄傲的。这种骄傲是人格上的一种骄傲。如197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秋歌》中,棚户之女芷筠与富商之子殷超凡相爱至深。但贫富的悬殊,使殷父百般阻拦,妄图以50万重金买断。芷筠却不为所动。 二.深情浪漫 琼瑶笔下的女性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是兼具着新时代女性的浪漫气息。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她们也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一切的追求幸福爱情。对琼瑶笔下的女子来说,爱是拥有对方的一切和让对方拥有自己的一切;反过来,她们的爱又是放弃,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放弃自己。当她们失去爱人,或者失去她们所爱的人的爱时,最有可能选择的,便是封闭自己,如《聚散两依依》中的贺盼云,在丈夫去世之后,黑色成了她所有的色调,她不笑,不多说话,将自己关在了一个安静沉默的世界里,自己走不出去,也不让别人走进来。又如《失火天堂》中的许曼婷,她出生在名门望族,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门第观念,她爱上了一个下人的儿子,在遭到封建家庭的极力反对之后,毅然决然的同自己心爱的人出走,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 吉木萨尔县马晓卿 【论文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鲁迅先生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巨人,他对英国戏剧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文艺方面,特别是戏剧方面的顶峰力作.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长达23年之久,根据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其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了莎士比亚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1601——1607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是矛盾的和悲观失望的,但对现实的认识却大大加深,主要写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象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其基调是现实的悲愤的和沉郁的。剧中强烈的批判精神,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个性解放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莎士比亚悲剧有一个通点,就是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剧情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本文将要分析的三位女性形象正是莎士比亚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诞生于1961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中心力作,也是最丰富的作品。剧中的女主角莪菲利亚是大臣波格涅斯的女儿,一个在封建制度下长大的贵族少女。她是落魄王子哈姆雷特的初恋情人。莪菲利亚是一个朴素美丽、善良温柔的未经世面的贵族姑娘,处世不深,天真、柔弱。她敢爱,但她太弱,因此,总是在还没有发出声响之前就已经失去了说话的权利,也就等于失去了拥有爱的权利。莪菲利亚是极端顺从的女人,她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当父亲安排她和哈姆雷特见面,试验哈姆雷特是否是因为爱情而发疯时,她表现出完全的顺从,而且相当认真。“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话语是平淡的。平淡的往往又是最深刻的。送回礼物就意味着抛弃这份爱情,就意味着向父权主义妥协。莪菲利亚对哈姆雷特的爱是真挚深沉的,她深爱着哈姆雷特,她崇拜他,她形容哈姆雷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代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可是面对心上人的求爱,她却不知所措了,长期接受的封建礼教思想根植于她的行动。她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哈姆雷特,而在父兄得知这件事后,她毫无异议地接受了父兄的指示,拒绝了哈姆雷特的求爱,回避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哈姆莱特》一剧的死亡人物中,莪菲利亚之死显然是落墨颇重的。请重温一下王后的叙述:“在小溪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一个人到那儿去,用毛茛,荨麻,雉菊和紫罗兰编成了一个个花圈,替她自己作成了奇异的装饰。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树枝拆断了,连人带花一下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的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什么痛苦,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的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儿歌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下去。”这样载着鲜花在水面飘逝的情景,那是我迄今为止所能想象的最美丽的死亡之一。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香港言情小说家亦舒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在女性命运上的独特思考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的婚恋观念、女性的坚强自立、女性的金钱观念及女性的内心寂寞四个方面来分析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亦舒小说揭示现代香港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言情小说;生命体验;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思考 亦舒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其时琼瑶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亦舒的言情小说则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阅读其文章成为一种潮流,与金庸的武侠、其兄倪匡的科幻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是一个多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有《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圆舞》、《她比烟花寂寞》、《石榴图》《我们不是天使》《镜花缘》、《胭脂》、《香雪海》等二十多部。其作品基本上都是婚恋故事,题材比较狭窄,但其中的女性却是非常精彩的。生活上独立自主,最后急流勇退的唐晶,不把婚姻看做女性人生归宿,选择独身的杨之俊,美丽如玫瑰内心却寂寞无比的玫瑰、被丈夫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的子君,还有姚晶、徐佐子、马莉、承钰……这样一个个焕发时代女性的形象,在亦舒笔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她们置于社会这样一个大潮流之中,置于充满竞争的现代都市——香港。其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现代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婚恋、工作、生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心坚强、个性独立、有明确的金钱观念和婚恋观念、内心充满寂寞的特点。所以说,她的作品不仅仅限制于言情这样的婚恋的小说,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即将从现代都市女性的这些特点,来探讨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而深入研究她对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她在女性问题上的独特思考。(注:本论文主要参见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观点) 一、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大都以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而独树一帜。她们的独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她们人格的独立。她们完全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在物质、精神方面永远处于从属的、被压迫地位的女性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走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论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 [内容摘要]丁玲早期的小说塑造了梦珂、莎菲等一系列五四知识女性形象,展示了中国女性觉醒时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是新文学史中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女性话语的建构者,她追求理想自我与和谐的爱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是个悲剧人物。本文通过分析莎菲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揭示丁玲早期小说独特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莎菲;反叛;自我意识;女性话语;悲剧色彩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登上文坛,她的出现犹如明星般照亮中国文学界,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纪念的绚烂。她早期的小说创作关怀中国妇女解放,表现出一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的发掘,从而也造就了丁玲小说在探索妇女解放问题上最有价值的特色,如刘思谦所说的,“女性意识到了这里,才不仅从封建之父的庞大身影中决裂出来,而且开始从‘五四’女儿的两性精神同盟中分离出来,成长为独立的性别主体意识。”①其发表于1928年2月的《小说月报》上的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为《日记》)震动整个文艺界,《日记》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大胆暴露主人公的性欲心理,使得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挑战。 一、叛逆的绝叫者 无论是亚当的肋骨所创造的夏娃,还是“好奇害死猫”的潘多拉,亦或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奔月嫦娥,在这些故事里,女性是卑微可耻的,她们自私、轻率、撒谎、虚荣、忘恩负义、不可理喻。回顾女性几千年来“被书写”的历史,“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女性自身被抹杀了,并且这种抹杀本身也被掩盖了。于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能指,她不能指向任何的所指,又可任男性填充进任何的内容。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她不是没有自己的历史,而是无由说出自己的历史。”②所以,我们听不到这些女人的声音,无 ①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②刘思谦、屈雅君:《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页。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317590709.html,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王敏 来源:《锋绘》2018年第07期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历史剧的程度要远高于他的喜剧作品。关于怎样成为一个人,怎样在社会中生存、怎样处理男女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喜剧用深刻的方式予以了解答。《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中的女性角色都个个鲜明,虽然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却与同时代的女性截然不同。本文将从两大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追寻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突破与局限。 关键词:女性形象;喜剧 “朋友,这儿是什么国土?”薇奥拉在《第十二夜》的开头说。在其中我们目睹了新生、新的欢笑、新的爱情。在这部有点怪异的黑色喜剧中,推动着剧情发展的就是他笔下那些卓越非凡的喜剧女主角——有着男扮女装的薇奥拉。莎士比亚的笔下丝毫不吝啬对女性的关怀,他创造了这些迷人的、调皮的、有趣的、浪漫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的女性角色纯熟、热情,每一个都是强大的女性。薇奥拉独自身处异国,她的哥哥和看护者都可能已经溺水身亡,为了保护自己,薇奥拉决定伪装成一个男人(而且还是她哥哥)以便向当地的公爵奥西诺谋求一份差职。弗洛伊德认为哀悼的第一个阶段是想和死去的人合为一体,她的方式就是易装,起初薇奥拉需要通过创造一个他者去表达自己。薇奥拉渐渐用伪装的方式发现了自我,在爱情面前,莎士比亚给予了她最大的宽容。薇奥拉起初充满了矛盾,她爱着公爵,又要劝说奥利维娅接受公爵的追求,可这丝毫不影响薇奥拉爱的勇敢,那些用来伪装的性别、年龄都不重要,薇奥拉深知爱上彼此就是从一个本质到另一个本质。在莎士比亚时代,女性不会扮演职业角色,女性角色过去一直由男性扮演,莎士比亚创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角色无疑是给了男权社会体认女性最大的机遇,也因此赋予了她们畅所欲言的能力,他找到了给予女性声音的方法,这是在许多方面对女性伟大的馈赠。 《皆大欢喜》的核心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关于罗瑟琳和一名叫做奥兰多的年轻人。罗瑟琳的角色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她在引导整部戏,在她刚来的第一天就开始安排自己和西莉娅的新生活,买了茅舍,建了一个农场。由于她的努力,公爵和他的随从最终抛开厌世情绪,恢复了被遗忘的雄心壮志。在幽静、浪漫的亚登森林中,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力,有时间胡闹,也有时间谈恋爱,在那里人们“逍遥的把时间消磨过去,像是置身在古昔的黄金时代里一样”。因为罗瑟琳的鼓励,森林里的人们学会了更勇敢更公开的追求爱情。罗瑟琳的性格中既有嬉戏欢闹的一面,也有温柔贤淑的一面。她表面上的伶牙俐齿只是为了掩饰她心中的忧虑。她说得上气不接下气,只是使自己在情网中越陷越深。她女扮男装嬉弄自己的情人,手段异常的巧妙。她和奥兰多的对话中充满了優雅的谈笑,她在自己设置的精巧的语言迷宫中穿行,把握着爱情的节奏,掌握着主权,奥兰多紧随其后。她如此聪慧,也充分利用了性暗示。当罗瑟琳易装成男孩,她给自己取的名字是盖尼米德,盖尼米德是朱庇特的侍酒童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