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总论(第十七章)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总论(第十七章)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总论(第十七章)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总论(第十七章)

第十六章神经系统总论

第十七章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神经系统

A.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

D.在九大系统中起辅助作用

C.其功能是调节内环境平衡

D.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传导

E.位于颅腔和椎管内

2.神经系统

A.分为中枢部和脊髓部

B.脑和脊髓称中枢神经系统

C.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D.周围神经系统只含躯体神经

E.中枢神经系统又称内脏神经

3.神经系统

A.基本组织是神经胶质

B.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C.神经胶质主要是感受刺激

D.胶质细胞也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E.以上都不对

4.神经元

A.由胞体和突起两大部分组成

B.突起分为树突,轴突和树突棘

C.分为单极,双极和多极神经元

D.多极神经元属感觉神经元

E.双极神经元属运动神经元

5.神经纤维

A.是神经元的轴突

B.是树突包被髓鞘而成

C.仅存在于周围神经系统

D.有髓纤维比无髓纤维的传导速度快

E.以上都不对

6.突触

A.仅存在于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

B.仅存在于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

C.突触前末梢也称终扣

D.化学突触包括突触前部、突触后部和突触间隙

E.人体内主要是电突触

7.脊髓

A.分段标志是脊神经前后根

B.共有30个脊髓节段

C.成人脊髓长度与脊柱等长

D.尾节平对尾骨背面

E.以上都不对

8.脊髓节与椎骨的关系

A.第3颈髓节平对第3颈椎

B.第7胸髓节平对第7胸椎

C.第3腰髓节平对第2腰椎

D.骶尾节平对第3腰椎

E.以上都不对

9.马尾

A.由下部几对脊神经形成

B.由下部脊神经前根形成

C.由骶部脊神经后根形成

D.是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的总称

E.位于椎间孔内

10.脊髓

A.由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神经纤维组成

D.中央管向上通第4脑室,内容脑脊液

C.中央管内的灰质叫中央灰质

D.前角基部外侧有网状结构

E.以上都不对

11.脊髓灰质

A.由神经元突起和神经胶质组成

B.板层Ⅰ-Ⅳ相当于后角

C.板层Ⅴ-Ⅶ居中间带

D.板层Ⅷ-Ⅸ位于前角

E.板层Ⅹ位于中央管

12.中间外侧核

A.位于板层Ⅷ

B.存在于脊髓全长

C.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D.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

E.发出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

13.板层Ⅶ

A.位于脊髓灰质侧角

B.内有中间内、外侧核和网状核

C.中间内侧核接受内脏感觉纤维

D.中间外侧核属于外感受区

E.以上都不对

14.骶副交感核

A.位于S2-S4:节段板层Ⅶ的外侧部B.在于S2—S4节段板层Ⅶ的内侧部

C.位于T1-L3,节段板层Ⅶ的外侧部

D.位于T1—L3节段板层Ⅶ的内侧部

E.是副交感节后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15.板层Ⅸ

A.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组成

B.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7运动神经元组成

C.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

D.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

E.前角运动神经元是锥体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

16.薄束和楔束

A.是后根内侧部粗纤维的直接延续

B.薄束起自第5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

C.楔束起自第4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

D.终于脊髓板层Ⅰ-Ⅴ

E.贯穿脊髓全长

17.脊髓丘脑束

A.是后根外侧部细纤维的直接延续

B.起自脊髓灰质板层Ⅰ-Ⅴ

C.经白质前连合至对侧外侧索和前索上行

D.传导同侧的痛、温觉和粗触压觉

E.一侧损伤时出现同侧痛、温觉障碍18.皮质脊髓侧束

A.在脊髓侧索前部下行

B.逐渐终于对侧板层Ⅳ—Ⅸ

C.所有纤维都终于中间神经元

D.支配对侧前角运动神经元

E.一侧损伤出现同侧肢体随意运动障碍19.关于脑干的组成,下列哪项正确

A.由丘脑、中脑和脑桥组成

B.由间脑、中脑和脑桥组成

C.由间脑、中脑和延髓组成

D.由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

E.由丘脑、脑桥和延髓组成

20.延髓腹侧面可见

A.基底沟

B.丘系交叉

C.绳状体

D.锥体交叉

E.大脑脚

21.三叉丘系为

A.同侧三叉神经半月节发出的纤维

B.对侧三叉神经半月节发出的纤维

C.同侧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的纤维

D.对侧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的纤维

E.对侧三叉神经感觉纤维的直接延续22.脑干内的副交感神经核有

A.疑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

B.动眼神经副核、孤束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C.迷走神经背核、动眼神经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

D.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E.动眼神经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核

23.有关小脑三对脚,下列哪项正确

A.下脚为结合臂

B.中脚为绳状体

C.上脚为结合臂

D.上脚为桥臂

E.下脚为棒状体

24.面神经内传人纤维的终止核为

A.疑核

B.上泌涎核

C.孤束核

D.面神经核

E.下泌涎核

25.与中脑红核相联系的小脑核为

A.顶核

B.栓状核

C.齿状核

D.球状核

E.中间核

26.不属于脑干的中继核为

A.薄束核

B.前庭神经核

C.红核

D.下丘

E.下橄榄核

27.在延髓,附着于橄榄后沟的神经为

A.第Ⅵ、Ⅶ、Ⅷ对脑神经

B.第Ⅵ对脑神经

C.第Ⅻ对脑神经

D.第Ⅸ、Ⅹ、Ⅺ对脑神经

E.第Ⅶ、Ⅷ对脑神经

28.从桥延沟出人脑的神经,自内向外分别为A.展神经、面神经

B.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C.展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

D.面神经、中间神经、前庭蜗神经

E.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

29.上泌涎核发出纤维参与组成

A.舌咽神经

B.面神经

C.迷走神经

D.动眼神经

E.副神经

30.视觉反射中枢位于

A.枕叶距状沟附近

B.外侧膝状体

C.顶盖前区

D.中脑上丘

E.角回

31.关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传导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B.在感觉传导路上属于第二级神经元

C.发出纤维组成内侧丘系交叉

D.经对侧内侧丘系上升

E.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32.疑核发出纤维加入下列脑神经

A.第Ⅸ、Ⅹ、Ⅺ对

B.第Ⅶ、Ⅸ、Ⅹ对

C.第Ⅴ、Ⅶ、Ⅸ对

D.第Ⅴ、Ⅳ、Ⅹ对

E.第Ⅶ、Ⅸ、Ⅺ对

33.关于三叉神经脊束和脊束核的错误描述为A.三叉神经脊束为第一级神经元的中枢突

B.三叉神经脊束核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外侧

C.管理面部皮肤痛、温觉

D.位于脑桥和延髓内

E.三叉神经脊束核下端与脊髓的胶状质延续

34.关于孤束和孤束核的描述,错误的为A.孤束的纤维来自Ⅶ、Ⅸ、Ⅹ对脑神经

B.孤束核只接受一般内脏感觉

C.管理味觉和内脏感觉

D.孤束核位于脑桥和延髓内

E.孤束核主要位于延髓内

35.上泌涎核发出纤维支配

A.腮腺

B.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

C.甲状腺

D.胰腺

E.胸腺

36.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来自下列哪组脑神经的传人纤维

A.第Ⅲ、Ⅴ、Ⅶ对

B.第Ⅳ、Ⅶ、Ⅸ对

C.第Ⅵ、Ⅶ、Ⅸ对

D.第Ⅴ、Ⅹ、Ⅺ对

E.第Ⅴ、Ⅸ、Ⅹ对

37.下泌涎核发出的纤维加入

A.面神经

B.三叉神经

C.迷走神经

D.舌下神经

E.舌咽神经

38.脑神经躯体运动核支配

A.平滑肌

B.心肌

C.腺体

D.鳃弓演化的骨骼肌

E.肌节演化的骨骼肌

39.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

A.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

B.颈肌

C.心肌

D.平滑肌

E.舌肌、眼球外肌

40.一般内脏运动核支配

A.舌肌、眼球外肌

B.咽喉肌

C.面肌

D.咀嚼肌

E.平滑肌、心肌

41.关于下橄榄核的描述,下列哪项错误A.位于橄榄的深方

B.在人类特大

C.接受大脑皮质、脊髓和红核等处的纤维

D.发出纤维经过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小脑

E.为大脑与小脑、脊髓与小脑之间的中继站

42.动眼神经副核支配

A.舌下腺、下颌下腺

B.腮腺

C.泪腺

D.胸腹腔脏器

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43.关于内侧丘系的正确描述为

A.纤维来自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B.终于丘脑内侧核

C.行经斜方体的外侧,与斜方体有纤维联系

D.最后经内囊,终止于中央后回

E.传导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本体感觉44.锥体束

A.纤维起自大脑中央前回上2/3

B.纤维均经过锥体交叉到对侧

C.终于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D.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E.以上都不对

45.关于三叉丘系的描述,下列哪项错误A.起自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

B.在脑干对侧被盖部上行

C.传导痛、温、触压觉

D.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E.损伤后,症状出现在损伤侧

46.关于外侧丘系的描述,那项不正确

A.起始于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

B.传导听觉冲动

C.有上橄榄核的纤维加入

D.经过内侧膝状体换元

E.全部由对侧蜗神经核发出的轴突形成47.有关网状结构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网状结构存在于整个脑干内

B.网状结构内有很多核团

C.脊髓内也有网状结构

D.与上行、下行传导束无联系

E.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个重要整合中枢48.脊髓丘系终止于

A.腹前核

B.背内侧核

C.腹后外侧核

D.内侧膝状体

E.腹后内侧核

49.舌下神经核

A.管理舌的感觉与运动

B.发出舌下神经由橄榄背侧出脑

C.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支配

D.受损后伸舌时舌尖歪向患侧

E.受损后舌肌不会萎缩

50.自小脑齿状核发出的纤维至

A.红核和丘脑前核

B.红核和丘脑腹后外侧核

C.红核和丘脑腹外侧核

D.红核和丘脑腹后内侧核

E.红核和丘脑背内侧核

51.背侧丘脑内直接接受孤束核发出的纤维(味觉)的核团是

A.腹外侧核

B.腹前核

C.腹后内侧核

D.腹后外侧核

E.背内侧核

52.间脑特异性中继核团中,与躯体运动的调节有关的是

A.丘脑前核

B.腹后核

C.内侧膝状体

D.外侧膝状体

E.腹前核

53.不属于边缘叶的结构是

A.隔区

B.扣带回

C.海马旁回

D.海马

E.枕极

54.不属于上丘脑的结构是

A.缰三角

B.松果体

C.丘脑髓纹

D.前连合

E.缰连合

55.下列核团中哪个属后丘脑

A.枕

B.背外侧核

C.腹后外侧核

D.内侧膝状体

E.后外侧核

56.不属于下丘脑的核团是

A.腹外侧核

B.室旁核

C.视上核

D.腹内侧核

E.漏斗核

57.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传导通路的纤维的核团是

A.腹前核

B.内侧膝状体

C.腹后内侧核

D.腹外侧核

E.外侧膝状体

58.下丘脑与垂体前叶功能相关的核是

A.视上核

B.漏斗核

C.腹内侧核

D.室旁核

E.乳头体核

59.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下丘脑核团是A.乳头体核

B.视上核

C.下丘脑后核

D.腹内侧核

E.背内侧核

60.不参与下丘脑联系的纤维是

A.乳头丘脑束

B.背侧纵束

C.前脑内侧束

D.室旁垂体束

E.内侧纵束

61.下丘脑的上方与背侧丘脑分界是

A.丘脑髓纹

B.乳头体

C.视交叉

D.下丘脑沟

E.灰结节

62.关于大脑半球外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距状沟上方为舌回

B.左右大脑半球由大脑纵裂将其完全分隔开

C.围绕颞上沟末端的为缘上回

D.海马和齿状回属于海马旁回

E.嗅三角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63.关于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区的描述,正确的是A.听觉性语言中枢在颞横回

B.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中回后部

C.与手的运动有关区在中央前回中部

D.视觉性语言中枢在距状沟上下枕叶皮质

E.与下肢的运动有关区在中央前回下部64.下列属于海马结构的是

A.齿状回

B.扣带回

C.钩

D.杏仁体

E.海马旁回

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颞上回后部损伤,将产生感觉性失语症

B.屏状核与岛叶皮质之间的白质称外囊

C.大脑内的弓状纤维主要联系同侧半球各叶

D.皮质核束经内囊后肢下行

E.下纵束和扣带属于连合纤维

66.新纹状体是指

A.尾状核和豆状核

B.豆状核和屏状核

C.壳和苍白球

D.尾状核和壳

E.苍白球和屏状核

67.侧脑室

A.经左、右室间孔与第四脑室相通

B.中央部位于额叶内

C.在后角有海马的隆起

D.室腔内有脉络丛

E.无上述情况

68.不属于背侧丘脑的结构是

A.内髓板

B.板内核

C.丘脑髓纹

D.枕

E.中线核

69.属于大脑内的联络纤维

A.穹隆

B.胼胝体

C.额桥束

D.顶枕颞桥束

E.钩束

70.外侧膝状体接受是

A.深感觉的传导通路纤维

B.痛、温觉的传导通路纤维

C.触觉的传导通路纤维

D.视觉的传导通路纤维

E.听觉的传导通路纤维

71.不属于间脑的特异性中继核团是

A.丘脑腹后核

B.内侧膝状体

C.外侧膝状体

D.丘脑腹外侧核

E.丘脑背外侧核

72.哪种上行的感觉冲动不在背侧丘脑中继A.痛、温觉

B.味觉

C.嗅觉

D.视觉

E.听觉

73.属于背侧丘脑的结构为

A.丘脑枕

B.缰三角

C.松果体

D.乳头体

E.外侧膝状体

74.丘脑的腹后外侧核接受

A.三叉丘系纤维

B.嗅束纤维

C.外侧丘系纤维

D.视束纤维

E.内侧丘系纤维

75.通过内囊后肢的上、下行纤维没有A.丘脑中央辐射

B.视辐射

C.皮质脊髓束

D.听辐射

E.皮质核束

76.皮质脊髓束

A.位于内囊后肢

B.位于内囊膝部

C.位于内囊前肢

D.起于中央前回中部

E.起于中央前回上部

77.不属于边缘系统是

A.隔区

B.扣带回

C.下丘脑

D.背侧丘脑前核

E.背侧丘脑背内侧核

78.右侧内囊后肢损伤可能出现

A.右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B.右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C.左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D.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E.左、右肢体痉挛性瘫痪79.右侧内囊膝受损可以出现

A.右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B.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C.右侧舌肌痉挛性瘫痪

D.左侧舌肌痉挛性瘫痪

E.双眼左侧同向性偏盲

80.大脑基底核不包括

A.尾状核

B.杏仁核

C.隔核

D.豆状核

E.屏状核

(二)B型题

A.中枢神经系统

B.周围神经系统

C.躯体神经

D.内脏神经

E.内脏运动神经

1.脑和脊髓称

2.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称

3.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的是

4.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是5.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

A.脊髓圆锥

B.终丝

C.终室

D.后中间沟

E.中间带

6.脊髓末端变细称

7.末端向下形成无神经组织的结构是

8.薄束和楔束的分界标志是

9.脊髓灰质前、后角之间的部分是

10.与中央管相通的是

A.薄束

B.楔束

C.脊髓小脑束

D.脊髓丘脑侧束

E.皮质脊髓侧束

11.传导上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是

12.传导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是13.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是14.位于后正中沟两侧的是

15.起自脊髓灰质Ⅰ、Ⅳ—Ⅶ层的是

A.皮质脊髓束

B.红核脊髓束

C.前庭脊髓束

D.网状脊髓束

E.顶盖脊髓束

16.传导随意运动冲动的是

17.兴奋支配躯干和肢体伸肌的神经元是18.兴奋支配屈肌的神经元是

A.下橄榄核

B.脑桥核

C.红核

D.黑质

E.网状核

19.位于延髓内,为大脑小脑纤维的中继站20.位于中脑内,可接受小脑齿状核发出的纤维21.位于中脑内,与多巴胺的代谢有关

A.角膜反射中枢

D.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C.痛觉反射

D.视觉反射中枢

E.听觉反射中枢

22.顶盖前区为

23.中脑下丘为

A.动眼神经

B.视神经

C.滑车神经

D.三叉神经

E.舌下神经

24.经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为

25.附着于脑桥基底部与桥臂交界处的神经是A.面神经核

B.展神经核

C.上泌涎核

D.上橄榄核

E.下泌涎核

26.面丘的深面为

27.支配腮腺分泌的纤维来自

A.丘脑腹后内侧核

B.丘脑腹后外侧核

C.丘脑腹前核

D.内侧膝状体

E.外侧膝状体

28.接受脊髓丘脑束的纤维的核团是

29.接受三叉丘系的纤维的核团是

30.接受下丘臂来的纤维的核团是

31.接受视束纤维的核团是

A.距状沟上下皮质

B.中央前回

C.中央后回

D.颞横回

E.角回

32.第1躯体运动中枢

33.听辐射投射到

34.视觉中枢

A.内侧丘系纤维

B.外侧丘系纤维

C.三叉丘系纤维

D.前脑内侧束纤维

E.齿状核发出的纤维

35.丘脑腹外侧核接受

36.丘脑腹后外侧核接受

37.下丘脑接受

(三)X型题

1.反射弧包括

A.传人神经元

B.传出神经元

C.中枢

D.感受器

E.效应器

2.脊髓

A.上端平枕骨大孔处接延髓

B.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下缘

C.有颈膨大和骶膨大

D.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

E.前、后外侧沟分别有脊神经前、后根附着

3.脊髓

A.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

B.灰质围绕在白质周围

C.灰质前、后角之间的部分称中间带

D.前、后外侧沟之间的白质为外侧索

E.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左、右交叉的纤维称白质前连合

4.脊髓灰质

A.是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神经胶质和血管等的复合体

B.大多数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细胞集聚成群称神经核

C.从前向后依次为Ⅰ-Ⅹ板层

D.位于前角后外侧部的灰质称网状结构

E.在横切面上灰质柱呈突起状称为角5.脊髓灰质

A.板层Ⅰ-Ⅳ主要接受后根痛、温、触、压觉信息传人纤维

B.板层Ⅴ-Ⅵ主要接受后根本体感觉信息传人纤维巴板层Ⅶ内有交感或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D.板层Ⅷ主要为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E.板层Ⅸ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6.脊髓白质

A.主要由纤维束组成

B.上行纤维束将感觉信息传到脑

C.下行纤维束将感觉信息传到脊髓

D.固有束起自脊髓止于脑干

E.固有束参与完成节段间或节段内反射7.薄束和楔束

A.是脊神经节中枢突的直接延续

B.薄束传导上肢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C.楔束传导下肢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D.腰髓后索病变时同侧上下肢本体感觉消失

E.颈髓后索病变时同侧上下肢本体感觉消失

8.脊髓丘脑侧束

A.位于脊髓外侧索的前半部

B.起自对侧脊髓灰质Ⅰ、Ⅳ-Ⅶ层

C.在脊髓定位是骶部的纤维走行于最外侧

D.一侧损伤时对侧痛、温觉和粗触压觉障碍

E.一侧损伤时同侧痛、温觉障碍

9.皮质脊髓侧束

A.在脊髓同侧侧索后部下行

B.逐渐终于对侧灰质板层Ⅳ-Ⅸ

C.部分纤维可直接与前角外侧群运动神经元突触

D.将神经冲动传给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

E.一侧损伤出现同侧肢体和躯干肌瘫痪10.关于脑桥,正确的叙述为

A.白质位于灰质的腹侧

B.腹侧的膨隆为脑桥基底部

C.其内的中央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D.背侧面构成第四脑室的上部

E.两侧的纤维向后以桥臂与小脑相连11.中脑

A.位于间脑和脑桥之间

B.由上丘和下丘构成

C.其内的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D.下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走出

E.动眼神经由脚间窝走出

12.有关脑神经核,正确的描述为

A.动眼神经与两个脑神经核有关

B.疑核为特殊内脏运动核团

C.孤束核为运动性核团

D.上泌涎核为一般内脏运动核团

E.迷走神经背核为副交感性核团13.支配唾液腺分泌的核团有

A.三叉神经运动核

B.面神经核

C.上泌涎核

D.迷走神经背核

E.下泌涎核

14.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的脑神经核是A.副神经核

B.面神经核上部

C.面神经核下部

D.舌下神经核

E.三叉神经运动核

15.与舌的感觉传导有关的脑神经核为

A.三叉神经感觉核

B.迷走神经背核

C.孤束核

D.副神经核

E.脑桥核

16.支配眼外肌运动的纤维来自于

A.动眼神经核

B.动眼神经副核

C.滑车神经核

D.面神经核

E.展神经核

17.脑干内的内脏运动核团有

A.三叉神经运动核

D.动眼神经副核

C.下泌涎核

D.迷走神经背核

E.副神经核

18.关于菱形窝,正确的说法是

A.位于脑桥和延髓上部的背侧

B.面丘深面有面神经内膝

C.内侧隆起深面通过皮质核束

D.外上界为结合臂

E.正中沟与延髓的后正中沟相续19.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起自

A.室旁核

B.乳头体核

C.视上核

D.漏斗核

E.下丘脑后核

20.海马旁回

A.属边缘叶

B.其外侧为侧副沟

C.其前端为钩

D.其内侧为齿状回

E.其内侧为海马沟

21.第1躯体感觉中枢

A.位于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D.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发出的纤维

C.身体各部在该区内的投射范围取决于该部面积的大小

D.身体各部在该区内的投影是倒置,但头面部是正位的

E.接受对侧深、浅感觉冲动

22.内囊后肢

A.有皮质核束通过

B.位于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C.有额桥束通过

D.有顶、枕、颞桥束通过

E.有听辐射通过

23.大脑髓质连合纤维有

A.胼胝体

B.前连合

C.后连合

D.缰连合

E.穹隆连合

24.属背侧丘脑的外侧核群背侧组的核团是A.丘脑前核

B.后外侧核

C.枕

D.背外侧核

E.背内侧核

25.背侧丘脑的特异性的中继核团有

A.腹外侧核

B.腹后核

C.腹前核

D.后外侧核

E.背内侧核

26.与下丘脑有联系的纤维有

A.穹隆

B.前脑内侧束

C.乳头丘脑束

D.丘脑髓纹

E.终纹

27.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核团有

A.中线核

B.前核

C.板内核

D.网状核

E.背内侧核

28.下丘脑结节区有

A.下丘脑前核

B.背内侧核

C.腹内侧核

D.乳头体核

E.漏斗核

二、填空题

1.神经系统由(1)、(2)以及附于脑和脊髓的(3)构成。

2.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部和(4),中枢部包括(5)、(6)。

3.根据周围神经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躯体神经和(7)。

4.感觉神经的冲动是自感受器传向(8),又称(9)神经。

5.运动神经的冲动是自(10)传向周围,又称(11)神经。

6.在中枢部,神经元(12)及其树突集聚的部位称(13)。

7.神经纤维在脊髓聚集的部位称(14),在脑集聚的部分称(15)。

8.在白质中(16)(17)和(18)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9.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19),由感觉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为(20),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称(21)。

10.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称(22),包在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称(23)。

11.脊髓位于(24)内,上端与(25)相连。

12.脊髓下端在成人平(26)下缘。

13.脊髓全长的两个膨大是(27)(28),脊髓末端变细为(29)。

14.脊髓有(31)个节段,即(31)个颈节,(32)个胸节,(33)个腰节,(34)个骶节和1个尾节。

15.脊髓由(35)和(36)两大部分组成。

16.脊髓中央管上通(37),下端扩大成(38)。

17.在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39)和(40)。

18.前后外侧沟之间的白质称(41)。

19.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称(42)。

20.胶状质位于板层(43),后角固有核位于板层(44)。

21.板层Ⅶ内有4个主要核团,它们是(45)(46)(47)(48)。

22.中间外侧核位于脊髓(49),是(50)的低级中枢。

23.骶副交感核位于(51),是(52)的低级中枢。

24.板层Ⅸ主要含前角(53)神经元和(54)神经元。

25.在颈、腰骶膨大处前角运动神经元分为两核群,即(55),(56)。

26.前角内侧核支配(57)肌,前角外侧核支配(58)肌。

27.前角运动神经元包括大型的(59),小型的(60)。

28.前角运动神经元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61),腱反射(62)。

29.脊髓白质位于灰质(63),由许多(64)组成。

30.上行纤维束将感觉信息传给(65),下行纤维将神经冲动传给(66)。

31.固有束紧靠(67)分布,参与完成(68)和(69)反射。

32.薄束起自(70)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在此平面以下占据(71)的全部。

33.楔束成自(72)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居薄束(73)侧。

34.薄束、楔束分别传导(74)下半身和上半身的(75)感觉和(76)。

35.本体感觉是指、腱、关节的(77)觉,(78)

觉和(79)觉。

36.脊髓小脑后束主要起自同仅,j板层Ⅶ的(80),此束仅见(81)以上脊髓节段。

37.脊髓丘脑束包括脊髓丘脑(82)和脊髓丘脑(83)。

38.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的(84),主要起自灰质(85)板层。

39.脊髓丘脑侧束传导(86)上、下肢和躯干(87)觉。

40.脊髓丘脑前束传导(88)上、下肢和躯干(89)觉。

41.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到对侧称(90),未交叉的纤维称(91)。

42.皮质脊髓侧束在外侧索(92)下行,终于(93)侧灰质板层Ⅳ-Ⅸ。

43.皮质脊髓前束大多数纤维经(94)交叉至对侧前角细胞,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终于(95)。

44.支配上下肢肌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96)皮质脊髓束的支配,支配躯干肌的

前角运动神经元接受(97)皮质脊髓束的支配。

45.一侧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出现(98)上下肢运动障碍,而躯干肌(99)瘫痪。

46.脊髓的功能主要是上、下行传导路径的(100)和(101)。

47.脊髓反射弧根据组成可分为(102)和(103)。

48.脊髓全横断后,损伤平面以下全部(104)丧失,反射(105)。

49.脊髓半横断后,损伤平面下同侧(106)感觉和(107)丧失,肢体瘫痪,对侧(108)丧失。

50.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表现为同侧骨骼肌(109)瘫痪。

51.延髓前外侧沟内有(110)根附着。桥延沟由内向外分别有(111)、(112)和(113)神经根出入。

52.动眼神经连于中脑的(114)和(115)。

53.脑干内的神经核按其功能的不同区分为(116)、(117)和(118)三大类别。

54.与孤束核相连的脑神经为(119)、(120)和(121)。与疑核相连的脑神经为(122)、(123)和(124)。

55.位听神经的终止核分别为(125)和(126),后者发出的纤维组成(127)。

56.与三叉神经相连的核团有(128)和(129)。

57.面丘的深面为(130)和(131)。

58.脑干内的副交感核有(132)、(133)、(134)和(135)。

59.脑干内的感觉性脑神经核有(136)、(137)、(138)和(139)。

60.上、下丘统称(140),分别与(141)和(142)功能有关。

61.薄束核和楔束核是(143)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即(144)纤维的起始核。

62.与迷走神经相关联的核团有(145)、(146)、(147)和(148)。

63.中脑内的脑神经核包括(149)、(150)、(151)和(152)。

64.小脑由(153)和(154)构成。

65.小脑核有(155)、(156)、(157)和(158)。其中(159)的传出纤维组成小脑上脚的主要成分。

66.后丘脑包括(160)和(161),分别接受(162)和(163)的纤维。

67.背侧丘脑的外侧核群背侧组的核团从前向后分别是(164)、(165)和(166)。

68.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接受(167)和(168)的纤维,并发出纤维投射至(169)和(170)。

69.背侧丘脑的后外侧核和腹前核主要接受(171)、(172)和(173)的纤维,发出纤维至(174)。

70.上丘脑包括(175)、(176)、缰连合、(177)和后连合。

71.松果体属于间脑的(178)脑,它为(179)腺,主要分泌(180)。

72.下丘脑从前向后可分为(181)、(182)、(183)和(184)4个部分。

73.下丘脑由内向外可分为(185)、(186)和(187)。

74。下丘脑位于(188)的下方,组成第三脑室(189)和(190),上方借(191)与背侧丘脑分界。

75.下丘脑下面最前方是(192),其前上方连接(193),后方有(194)。

76.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接受(195)和(196)的纤维,并发出纤维投射至(197)。

77.下丘脑垂体束包括(198)、(199)和(200)。

78.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层,称(201),深部的白质又称(202),蕴藏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为(203),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为(204)。

79.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纵行间隙为(205),其底部连接两半球的宽厚的纤维束板为(206),大脑与小脑之间间隙为(207)。

80.大脑半球可分为五叶,分别为(208)、(209)、(210)、(211)和(212)。

81.大脑中央后沟后方,与大脑半球上缘平行的沟,称为(213),此沟上方为(214),下方为(215)。

82.围绕颞上沟末端的是(216),包绕外侧沟后端的是(217),颞上沟的上方为(218)。

83.隔区、(219)、(220)、(221)和(222)等,加上岛叶前部、颞极共同构成边缘叶。

84.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称(223),距状沟下方为(224),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为(225)。

85.间脑分为(226)、(227)、(228)、(229)、(230)五部分。

86.人类大脑皮质上的语言中枢有(231)、(232)、(233)和(234)。

87.基底核包括(235)、(236)、(237)和(238)四个核团。

88.新纹状体由(239)和(240)组成,旧纹状体为(241)。

89.第一躯体运动区位于(242)和(243),即Brodmann分区的(244)和(245)区。

90.第一躯体感觉区位于(246)和(247),即Brodmann分区的(248)区。

91.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叫(249),包括(250)、(251)和(252)。

92.联络纤维长纤维联系同侧半球各叶,主要有:(253)、(254)、(255)和(256)。

93.内囊前肢位于(257)和(258)之间,内囊后肢位于(259)和(260)之间。

94.经内囊前肢的投射纤维有(261)和(262),经内囊膝部的投射纤维有(263)。

95.边缘系统由(264)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265)、(266)、(267)、(268)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等共同组成。

96.背侧丘脑的特异性中继核主要有(269)、(270)和(271)。

97.大脑半球一般有三条较恒定的沟分别是(272)、(273)和(274),加上两条人为的虚线,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5叶。

98.内囊后肢分为(275)部、(276)部和(277)部。

99.大脑半球的髓质可分为三类,分别是(278)、(279)和(280)。

100.内囊后肢的下行纤维包括(281)、(282)和(283)。

101.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包括(284)、(285)和(286)。

102.Wemicke区位于听觉性语言中枢和视觉性语言中枢之间,包括(287)、(288)、(289)和(290)。

103.中央前回和(291)是(292)中枢,中央后回和(293)是(294)的中枢。

104.胼胝体由前到后可以分为(295)、(296)、(297)和(298)四部分。

105.当内囊损伤后,可以出现(299)综合征,即(300)、(301)和(302)。

106.人类的端脑皮质根据种系的发生顺序可以分为(303)、(304)和(305)。其中(306)和(307)为3层结构。

107.背侧丘脑中属于联络性核团有(308)、(309)、(310)、(311)和枕核。

108.侧脑室左右各一,分为(312)、(3l3)、(314)和(315)四部分。

109.隔区位于(316)的下方,包括(317)和(318)。

110.大脑皮质各层内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方式可概括为(319)、(320)、(321)、(322)和局部回路。

111.大脑背侧面额叶有4个脑回分别是(323)、(324)、(325)和(326)。

112.背侧丘脑的“Y”形白质构成的(327),它将背侧丘脑分为(328)、(329)和(330)三大核群。

113.海马可分为三个基本层,分别为(331)、(332)和(333)。

114.海马结构包括(334)和(335),参与构成(336)叶。

115.新皮质的6层结构是(337)、(338)、(339)、(340)、(341)和多形细胞层。

三、正误判断、改错题

1.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

2.脑神经与脑相连、脊神经附于脊髓、内脏神经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相连

3.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呈条索状称为传导束。

4.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称躯体神经。

5.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神经核。

6.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称白质。

7.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

8.位于脊髓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9.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10.脊髓中央管在脊髓圆锥内扩大称终池。

11.在灰质前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网状结构。

12.在水平切面上,脊髓灰质后角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三部分。

13.脊髓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

14.成人脊髓下端平第3腰椎体下缘。

15.中间外侧核位于T1-L3节段的侧角,是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16.骶副交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所在。

17.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出现痉挛性瘫痪。

18.薄束和楔束是后根纤维的延续,传导同侧上下肢和躯干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19.一侧皮质脊髓束损伤,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肢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而躯干肌不瘫痪。

20.右侧上下肢和躯干痛温觉丧失,是损伤了脊髓丘脑前束。

21.脑干自下而上由中脑、脑桥和延髓构成。

22.与孤束核有关的脑神经为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23.疑核发出的纤维加入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

24.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人的信息。

25.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的运动。

26.滑车神经经中脑下丘的下方出脑,交叉后管理上斜肌。

27.三叉神经脑桥核与头面部的意识性的本体感觉传导有关。

28.面丘位于界沟的外侧,其深面有面神经内膝和展神经核。

29.上丘借上丘臂连于外侧膝状体,内有与视觉有关的神经纤维通过。

30.在中脑,红核脊髓束的纤维交叉形成被盖背侧交叉,而顶盖脊髓束形成被盖腹侧交叉。

31.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后上行,称为外侧丘系。

32.舌下神经核与面神经核上部仅仅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33.顶盖前区位于中脑顶盖与丘脑之间,为视觉反射中枢所在地。

34.新小脑接受前庭神经及前庭神经核的纤维,故又称为前庭小脑。

35.新小脑发出的纤维经齿状核中继后,组成小脑上脚进人中脑及丘脑。

36.小脑中间核包括顶核、球状核及栓状核。

37.三叉神经运动核管理表情肌的运动,面神经核管理咀嚼肌。

38.下橄榄核为小脑兴奋性传人纤维-苔藓纤维的起始部位。

39.小脑中脚连接小脑与脑桥,由皮质-脑桥-小脑纤维构成。

40.下泌涎核发出的纤维经面神经分布于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41.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主要接受三叉丘系和由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42.后丘脑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43.背侧丘脑的外侧核群的背侧组从前向后分为背外侧核、后外侧核及枕。

44.在背侧丘脑中,中线核、板内核和网状核属于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45.在背侧丘脑中,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下部。

46.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起自室旁核和视上核,分别称室旁垂体束和视上垂体束。

47.在间脑中,体积最大的丘脑是下丘脑。

48.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是属于背侧丘脑的结构。

49.松果体位于上丘脑,分泌褪黑激素,它促进性腺发育及分泌性激素。

50.上丘脑包括丘脑髓纹、缰三角、松果体和垂体。

51.背侧丘脑的外侧核群腹侧组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和枕核。

52.古丘脑核团可以叫丘脑特异性中继核,旧丘脑核团可以叫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核。

53.包绕外侧沟后端的为角回,围绕颞上沟末端的为缘上回。

54.侧副沟与枕颞沟间为枕颞内侧回,枕颞沟下方为枕颞外侧回。

55.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中回的后部,书写中枢在额下回的后部。

56.钩束、上纵束、下纵束和扣带都属于连合纤维。

57.边缘叶由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岛叶前部和颞极构成。

58.基底核中的尾状核和苍白球属于新纹状体,壳属于旧纹状体。

59.内囊前脚的上行纤维分别有听辐射和视辐射、丘脑中央辐射。

60.如果一侧端脑皮质的视觉区受损后,可以引起病灶对侧眼视觉受损,而同侧眼功能不受影响。

四、名词解释题

1.中枢神经系统

2.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弧

4.神经

5.躯体神经

6.内脏神经

7.突触

8.灰质

9.白质

10.神经节

11.髓质

12.纤维束

13.脊髓圆锥

14.终丝

15.终室

16.马尾

17.白质前连合

18.网状结构

19.前角

20.后角

21.中间带

22.前索

23.外侧索

24.后索

25.中央灰质

26.中间内侧核

27.中间外侧核

28.面神经丘

29.顶盖

30.橄榄

31.锥体交叉

32.内侧隆起

33.红核

34.斜方体

35.被盖

36.小脑扁桃体

37.脊髓小脑

38.间脑

39.外侧膝状体

40.背侧纵束

41.结节漏斗束

42.视上垂体束

43.运动性语言中枢

44.视觉性语言中枢

45.听觉性语言中枢

46.第1躯体运动区

47.第1躯体感觉区

48.书写中枢

49.内囊

50.海马结构

51.大脑联络纤维

52.穹隆

53.边缘叶

54.Wemicke区

55.内髓板

56.前穿质

57.基底核

58.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

59.丘脑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60.丘脑联络性核团

61.岛叶

62.前脑内侧束

五、问答题

1.神经系统的区分?

2.神经元的分类?

3.脊髓的位置和外形结构?

4.脊髓节段的数目和区分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5.脊髓内部构造的概况?

6.板层Ⅶ的位置、核团的名称和主要纤维联系? 7.试述板层Ⅸ的主要组成、功能及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表现?

8.试述薄束、楔束的起止,在脊髓的位置、功能和损伤后的表现?

9.试述脊髓丘脑束的起始,在脊髓的行程,功能和损伤后的表现?

10.试述皮质脊髓束在脊髓的行程、终止和损伤后的表现?

11.一侧脊髓外侧索病变可能损伤什么结构?病人会有何表现?

12.颈,脊髓节后索病变可能损伤何结构?有何表现?

13.脊髓前角病变会损伤何结构?有何表现? 14.脑干内部结构与脊髓相比较,有何特点? 15.举例说明脑干内神经核的分类。

16.举例说明脑干内脑神经核的分类。

17.试述第四脑室的组成及其交通。

18.试述内侧丘系的起始、终止、经行及其功能。19.小脑上脚、中脚、下脚主要由哪些纤维束构成?

20.间脑分几部分,各部位置关系如何? 21.下丘脑分为几个区,各个区分别有哪些重要核团?

22.背侧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哪些核团?它们的纤维联系如何?

23.简述下丘脑位于何处?它和垂体有什么联系? 24.后丘脑的纤维联系如何,损伤后有什么症状? 25.按照进化程序的先后,背侧丘脑和后丘脑的核团可几类,每类包括哪些核团?

26.第1躯体运动区的位置及局部定位特点如何?

27.视觉区的位置及局部定位特点如何? 28.大脑语言中枢主要有哪些,损伤后有什么症状?

29.内囊分为几部分?各部有什么重要纤维束? 30.基底核包括有哪些?它们分别位于何处? 31.大脑的髓质可分为几类?每类包括哪些结构? 32.若一侧内囊膝部和后肢受损后,可以出现什么症状?

33.边缘系统包括哪些结构?其功能如何? 34.什么是纹状体?有什么功能?

35.请在下列各图上写出各主要结构的名称。

第二节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A12.C 23.C 34.B 45.E 2.B 13.C 24.C 35.B 46.E 3.B 14.A25.C 36.E 47.D 4.A15.E 26.B 37.E 48.C 5.D 16.A27.D 38.E 49.D 6.D 17.C 28.B 39.A50.C 7.A18.E 29.B 40.E 51.C 8.A19.D 30.D 41.D 52.E 9.D 20.D 31.E 42.E 53.E 10.B 21.D 32.A43.E 54.D 11.D 22.D 33.B 44.D 55.D

56.A61.D 66.D 71.E 76.A 57.B 62.E 67.D 72.C 77.E 58.B 63.C 68.C 73.A78.D 59.B 64.A69.E 74.E 79.D 60.E 65.A70.D 75.E 80.C (二)B型题

1.A9.E 17.C 24.C 31.E 2.B 10.C 18.B 25.D 32.B 3.C 11.B 19.A26.B 33.D 4.D 12.A20.C 27.E 34.A 5.E 13.C 21.D 28.B 35.E 6.A14.A22.B 29.A36.A 7.B 15.D 23.E 30.D 37.D 8.D 16.A

(三)X型题

1.ABCDE 8.ABCD 15.AC 22.BDE

2.ABDE 9.ACD 16.ACE 23.ABE

3.ACDE 10.ABDE 17.ABCDE 24.BCD

4.ABE 11.BCDE 18.ABD 25.ABC

5.ABCE 12.ABD 19.AC 26.ABCE

6.ABE 13.CDE 20.ABCDE 27.ACD

7.AE 14.CD 21.ABDE 28.BCE

二、填空题

1.(1)脑(2)脊髓(3)周围神经

2.(4)周围部(5)脑(6)脊髓

3.(7)内脏神经

4.(8)中枢(9)传人

5.(10)中枢(11)传出

6.(12)胞体(13)灰质

7.(14)白质(15)髓质

8.(16)起止(17)行程(18)功能

9.(19)神经节(20)感觉神经节(21)运动神经节

10.(22)神经(23)神经外膜

11.(24)椎管(25)延髓

12.(26)第1腰椎

13.(27)颈膨大(28)腰骶膨大(29)脊髓圆锥14.(30)31 (31)8 (32)12 (33)5 (34)5

15.(35)灰质(36)白质

16.(37)第4脑室(38)终室

17.(39)灰质前连合(40)灰质后连合18.(41)外侧索

19.(42)网状结构

20.(43)板层Ⅱ(44)板层Ⅲ、Ⅳ

21.(45)胸核(46)中间内侧核(47)中间外侧核(48)骶副交感核

22.(49)胸1-腰3节段(50)交感神经23.(51)S2-S4 (52)副交感神经

24.(53)运动(54)中间

25.(55)前角内侧核(56)前角外侧核26.(57)躯干(58)四肢

27.(59)α运动神经元(60)γ运动神经元28.(61)下降(62)消失

29.(63)周围(64)纤维束

30.(65)脑(66)脊髓

31.(67)灰质(68)节段内(69)节段间32.(70)第5胸节(71)后索

33.(72)第4胸节(73)外

34.(74)同侧(75)本体(76)精细触觉35.(77)位置(78)运动(79)振动36.(80)背核(胸核) (81)L2

37.(82)侧束(83)前束

38.(84)前半部(85)Ⅰ、Ⅳ-Ⅶ

39.(86)对侧(87)痛温

40.(88)对侧(89)粗触压

41.(90)皮质脊髓侧束(91)皮纸脊髓前束42.(92)后部(93)同

43.(94)白质前连合(95)同侧前角细胞44.(96)对侧(97)双侧

45.(98)同侧(99)不

46.(100)中继站(101)反射中枢47.(102)单突触反射(103)多突触反射48.(104)运动和感觉(105)消失49.(106)本体(107)精细触觉(108)痛温觉50.(109)弛缓性

51.(110)舌下神经(111)展神经(112)面神经(113)前庭蜗神经

52.(114)动眼神经核’(115)动眼神经副核53.(116)脑神经核(117)中继核(118)网状核54.(119)面神经(120)舌咽神经(121)迷走神经(122)舌咽神经(123)迷走神经(124)副神经

55.(125)前庭神经核(126)蜗神经核(127)外侧丘系56.(128)三叉神经感觉核(129)三叉神经运动核

57.(130)展神经核(131)面神经内膝58.(132)动眼神经副核(133)上泌涎核(134)下泌涎核(135)迷走神经背核

59.(136)三叉神经感觉核(137)前庭神经核(138)蜗神经核(139)孤束核

60.(140)顶盖(141)视觉反射(142)听觉反射61.(143)躯干肢体的本体感觉(144)内侧丘系62.(145)孤束核(146)迷走神经背核(147)疑核(148)三叉神经脊束核

63.(149)动眼神经核(150)动眼神经副核(151)滑车神经核(152)三叉神经中脑核64.(153)小脑半球(154)小脑蚓65.(155)顶核(156)球状核(157)栓状核(158)齿状核(159)齿状核

66.(160)内侧膝状体(161)外侧膝状体(162)听觉传导通路(163)视束

67.(164)背外侧核(165)后外侧核(166)枕68.(167)内侧丘系(168)脊髓丘系(169)中央后回中上部(170)中央旁小叶后部69.(171)小脑齿状核(172)苍白球(173)黑质(174)躯体运动中枢

70.(175)松果体(176)缰三角(177)丘脑髓纹71.(178)上丘脑(179)内分泌腺(180)褪黑激素

72.(181)视交叉(182)灰结节(183)漏斗(184)乳头体

73.(185)室周带(186)内侧带(187)外侧带74.(188)背侧丘脑(189)侧壁的下半(190)底壁(191)下丘脑沟

75.(192)视交叉(193)终板(194)灰结节76.(195)三叉丘系(196)孤束核(197)中央后回下部

77.(198)视上垂体束(199)室旁垂体束(200)结节漏斗束

78.(201)大脑皮质(202)髓质(203)基底核(204)侧脑室

79.(205)大脑纵裂(206)胼胝体(207)大脑横裂

80.(208)额叶(209)顶叶(210)枕叶(211)颞叶(212)脑岛

81.(213)顶内沟(214)顶上小叶(215)顶下小叶

82.(216)角回(217)缘上回(218)颞上回,83.(2]9)扣带回(220)海马旁回(221)海马(222)齿状回,

84.(223)楔回(224)舌回(225)扣带回

85.(226)背侧丘脑(227)后丘脑(228)上丘脑(229)底丘脑(230)下丘脑

86.(231)书写语言中枢(232)视觉性语言中枢(233)听觉性语言中枢(234)运动性语言中枢87.(235)豆状核(236)尾状核(237)屏状核(238)杏仁核

88.(239)尾状核(240)壳(241)苍白球89.(242)中央前回(243)中央旁小叶前部(244)4区(245)6区

90.(246)中央后回(247)中央旁小叶后部(248)3、1、2区

91.(249)连合纤维(250)胼胝体(251)前连合(252)穹隆连合

92.(253)钩束(254)上纵束(255)下纵束(256)扣带

93.(257)豆状核(258)尾状核(259)背侧丘脑(260)豆状核

94.(261)额桥束(262)丘脑前辐射(263)皮质核束

95.(264)边缘叶(265)杏仁核(266)隔核(267)下丘脑(268)背侧丘脑的前核96.(269)腹前核(270)腹外侧核(271)腹后核97.(272)外侧沟(273)中央沟(274)顶枕沟98.(275)豆丘部(276)豆状核后部(277)豆状核下部

99.(278)连合纤维(279)联络纤维(2肋)投射纤维

100.(281)皮质脊髓束(282)皮质红核束(283)顶、枕、颞桥束

101.(284)中线核(285)板内核(286)网状核102.(287)颓上回(288)颞中回后部(289)缘上回(290)角回

103.(291)中央旁小叶前部(292)第Ⅰ躯体运动区(293)中央旁小叶后部(294)第Ⅰ区体感觉区104.(295)嘴部(296)膝部(297)干部(298)压部

105.(299)三偏(300)偏身感觉丧失(301)对侧偏瘫(302)偏盲

106,(303)原皮质(304)1日皮质(305)新皮质(306)原皮质(307)旧皮质

107.(308)前核(309)内侧核(310)背外侧核(311)后外侧核

108.(312)中央部(313)前角(314)后角(315)下角

109.(316)胼胝体嘴(317)旁嗅区(318)胼胝体下回

110.(319)反馈(320)同步(321)汇聚(3X)扩散

111.(323)中央前回(324)额上回(325)额中回(326)额下回

112.(327)内髓板(328)前核(32g)内侧核群(330)外侧核

113.(331)分子层(332)锥体细胞层(333)多形细胞层

114.(334)海马(335)齿状回(336)边缘叶115.(337)分子层(338)外颗粒层(339)外锥体细胞层(340)内颗粒层(341)节细胞层

三、正误判断、改错题

1.对

2.对

3.错,应该是称为神经

4.错,应该是“内脏神经”

5.错,应该是“灰质”

6.对

7.对

8.错,脊髓应改为脑

9.对

10.错,应该是“终室”

11.错,“前角”应该是“后角”

12.对

13.对

14.错,应该是“1”

15.错,应该是“交感”

16.错,“节后神经元”应该是“节前神经元”17.错,应该是“弛缓”

18.对

19.对

20.错,“脊髓丘脑前束”应该是“脊髓丘脑侧束”

21.错,“自下而上”应改为“自上而下”22.错,“三叉神经叮应改为“面神经”23.错,“面神经”应改为“副神经”

24.对

25.错,“动眼神经核”应改为“动眼神经副核”

26.对

27.错,“脑桥核”应改为“中脑核”28.错,“外侧”应改为“内侧”

29.对

30.错,“背侧”应改为“腹侧”,“腹侧”应改为“背侧”

31.错,“外侧”应改为“内侧”

32.错,“上部”应改为“下部”

33.错,“视觉反射”应改为“瞳孔对光反射”34.错,“新小脑”应改为?前庭小脑”35.对

36.错,“顶核”应去掉

37.错,“表情肌”应改为“咀嚼肌”,“咀嚼肌”应改为“表情肌”

38.错,“苔藓纤维”应改为“攀缘纤维”39.对

40.错,“下泌涎核”应改为“上泌涎核”41.错,应该是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主要接受三叉丘系和由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42.错,应该是上丘脑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43.对

44.对

45.对

46.对

47.错,应该是在间脑中,体积最大的丘脑是背侧丘脑。

48.错,应该是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是属于后丘脑的结构。

49.错,应该是松果体位于上丘脑,分泌褪黑激素,它抑制性腺发育及分泌性激素。50.错,应该是上丘脑包括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51.错,应该是背侧丘脑的外侧核群腹侧组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52.错,应该是旧丘脑核团可以叫丘脑特异性中继核团,古丘脑核团可以叫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53.错,应该是包绕外侧沟后端的为缘上回,围绕颞上沟末端的为角回。

54.对

55.错,应该是书写中枢在额中回的后部,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下回的后部。

56.错,应该是钩束、上纵束、下纵束和扣带都属于联络纤维。

57.对

58.错,应该是基底核中的尾状核和壳属于新纹状体,苍白球属于旧纹状体。

59.错,应该是内囊后脚的上行纤维分别有听辐射、视辐射和丘脑中央辐射。

60.错,应该是如果一侧端脑皮质的视觉区受损后,可引起双眼对侧视野偏盲称同向性偏盲

四、名词解释题

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称中枢神经系统。

2.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与脑和脊髓相连的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3.反射弧:由感受器、传人神经元、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组成,是完成神经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

4.神经: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呈条索状称为神经。

5.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神经称躯体神经。

6.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称内脏神经。

7.突触:一个神经元通过终扣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如骨骼肌)细胞的表面接触称突触。

8.灰质: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

9.白质:指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而色泽白亮故称白质。

10.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

11.髓质: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髓质。

12.纤维束: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13.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14.终丝:自脊髓圆锥向下延为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结构称终丝。

15.终室:脊髓中央管在脊髓圆锥内扩大称终室。

16.马尾: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

17.白质前连合: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18.网状结构:在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网状结构。

l9.前角:在水平切面上,每侧的脊髓灰质前部扩大伸向腹侧称为前角。

20.后角:在水平切面上,脊髓灰质后部狭细为后角,它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三部分。

21.中间带:脊髓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

22.前索:位于脊髓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的白质称前索。

23.外侧索:脊髓前、后外侧沟之间的白质为外侧索。

24.后索:脊髓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的白质为后索。

25.中央灰质:围绕在脊髓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称中央灰质。

26.中间内侧核:中间内侧核位于第Ⅶ层最内侧,第X层的外侧,占据脊髓全长,接受后根传人的内脏感觉纤维。

27.中间外侧核:中间外侧核位于T1-L2(或L3)脊髓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发出纤维经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再经白交通支到交感干。

28.面神经丘:内侧隆起在髓纹的上方有一圆形凸起,称为面神经丘,其深面为面神经内膝和展神经核。

29.顶盖:位于中脑的背侧部,有顶盖前区、上丘及下丘构成,参与完成瞳孔对光反射、视觉反射及听觉反射功能。

30.橄榄:在延髓的上部,锥体的背外侧有一卵圆形的隆起,称为橄榄,其深面含有下橄榄核。

31.锥体交叉:在延髓腹侧面的锥体下端,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越过中线交叉至脊髓对侧下行,在延髓表面形成斜行的纤维束,使前正中裂变的不规则,称为锥体交叉。

32.内侧隆起:脑干背侧面的菱形窝内,在正中沟与界沟之间的内侧区有一纵行的隆起,称为内侧隆起,被髓纹分为上方的脑桥部和下方的延髓部。

33.红核:位于中脑被盖中央部,从上丘至间脑尾侧平面的一卵圆形核团,由小细胞部和大细胞部构成。接受大脑皮质和小脑齿状核的投射纤维,发出纤维主要组成红核脊髓束,参与躯体运动的调控。

34.斜方体:上橄榄核和蜗腹侧核发出的听觉纤维,在脑桥中、下部的被盖腹侧部横行,并在中线处越边交叉,称为斜方体,其部分纤维转折向上加入外侧丘系。

35.被盖:构成脑干的主体,位于中央灰质和室底灰质腹侧的广大区域。内有脑神经核及脑神经根、上、下行的纤维束、网状结构及各种非脑神经核、中缝核等。

36.小脑扁桃体:在小脑下面,蚓垂两旁靠近延髓的部分小脑组织向下膨隆,称为小脑扁桃体。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向下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常可危及生命。

37.脊髓小脑:由小脑半球中间部和小脑蚓以及相关的顶核和中间核构成,因其主要接受脊髓的传人信息,因此又称为脊髓小脑。

38.间脑: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是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可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

39.外侧膝状体: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属特异性中继核。接受视束的传人纤维,发出纤维至枕叶的视觉中枢。

40.背侧纵束:是位于中脑水管的腹外侧的一束上、下行纤维,联系着下丘脑和脑干及脊髓的许多细胞核群,如动眼神经副核、上丘、疑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孤束核、脊髓胸段灰质的中间外侧核等。

41.结节漏斗束:起自漏斗核和基底内侧部的一些神经细胞,终于正中隆起的毛细血管丛,将神经内分泌物质(如促激素释放或抑制激素等)经垂体门脉运送至垂体前叶,控制垂体前叶的内

神经系统总论

神经系统总论 一、神经系统区分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中枢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部即周围神经系统,分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周围神经按分布,可区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周围神经有运动成分和感觉成分,分别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或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内脏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植物神经的传出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神经元neuron 分类 依突起的多少: 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 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 多极神经元mutipolar neuron 依功能:

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 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联络神经元 依轴突的长短: Golgi I型(长) Golgi II型(短) 依神经元内所含递质: 种类较多 神经纤维的类别: 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 突触synaps: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2.神经胶质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 少突胶质细胞oigodendrocytes 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弧reflex arch: 感受器——感觉中枢——神经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 四.神经系统的术语 白质、灰质 皮质、髓质 神经、神经纤维 神经节、神经核 脑神经 一、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端脑:嗅神经 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脑桥: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二、脑神经的纤维成份共7种: 感觉纤维、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特殊感觉纤维、运动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以下那一点 不是“苯二氮卓类”药的共同作用 E A、抗焦虑 B、镇静催眠 C、抗惊厥 D、中枢性肌松作用 E、 麻醉2、剂量加大一般仍无麻醉作用的药是 C A、硫喷妥钠 B、巴比妥类 C、苯二氮卓类 D、 A+B E、B+C 3、起效快、安全范围大、静脉注射常用于癫痫持续状 态的药是 A A、地西泮 B、三唑仑 C、氟西泮 D、 艾司唑仑E、苯巴比妥钠4、哪一点不是“苯二氮卓类”药的用 途 B A、焦虑症 B、精神分裂症 C、 惊厥与癫痫 D、肌肉痉挛 E、麻醉前给药 5、以下那一点是“苯 二氮卓类”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A A、嗜睡 B、 抑制呼吸 C、支气管哮喘 D、心律失常 E、白细胞减少 6、“苯二氮卓类”药的作用机理是 E A、稳定 神经细胞膜 B、兴奋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C、抑制脑干网上结 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 D、阻断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E、增 强脑内γ-氨基丁酸的作用7、引起巴比妥类药疗效下降的原因 是 C A、本品是药酶抑制剂 B、本品的 化学性质不稳定 C、本品是药酶诱导剂 D、给药方法不正确 E、 给药剂量不正确8、为促进巴比妥类药的排泄,可采取 A A、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B、口服硫酸镁导泻 C、静脉滴注硫 酸镁 D、口服大剂量vit C E、肌注阿托品 9、巴比妥类药中毒 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C A、肾功能衰竭 B、

心律失常 C、呼吸抑制 D、过敏性休克 E、严重肝损害 10、常用的抗精神分裂症的药是 D A、地西泮 B、丙咪嗪 C、阿米替林 D、氯丙嗪 E 碳酸锂 11、氯丙嗪抗精神分裂症的机理是 D A、提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含量 B、兴奋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C、抑制脑干网上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 D、阻断中脑-皮质和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E、增强脑内r-氨基丁酸的作用12、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E A、镇静作用,显效较快 B、用药时可出现感情淡漠、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C、抗精神病作用显效慢, D、对化学物质引起的呕吐疗效较好 E、对晕动性呕吐疗效最好13、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B A、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B、使体温降至37度 C、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D、使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E、有阻断外周α受体的作用14、以下对氯丙嗪的描述,那一点是错的D A、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B、长期应用氯丙嗪,可出现不随意运动 C、氯丙嗪能阻断中枢的多巴胺受体 D、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用多巴胺治疗E、氯丙嗪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可用中枢抗胆碱药治疗15、以下哪点不是氯丙嗪的不良反应 B A、体位性低血压 B、外周神经炎 C、内分泌紊乱 D、肝损害 E、过敏反应 16、氯丙嗪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不能用什么药抢救 D

最新人体解剖学电子复习题第章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电子复习题第章:中枢神经系统 1.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2.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特化的接触区,根据神经传导的方式,可把突触分为电突触、化学突触两类。 3.神经传导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始、行程和功能相同的一束神经纤维称为神经传导束(纤维束)。 4.神经纤维:神经元的轴突和长的周围支外面常包有髓鞘和神经膜,称为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和无髓两类。 5.白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色泽白亮,称为白质。

6.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色泽灰暗,称为灰质。 7.脑皮质:在大、小脑表层的灰质称为皮质。 8.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一团,分散于白质中称为神经核。 9.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聚在一起,形成的结状结构,称为神经节;有感觉神经节和内脏神经节两种。 10.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成束,外包被膜,称为神经。 11.网状结构:在脊髓、脑干等处,有由灰、白质混杂交织的结构,称为网状结构。

12.边缘系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和海马等连接成环,称为边缘叶。边缘叶以及与它邻接的皮质(岛叶、颞极和眶回后部等)和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丘脑前核群和中脑被盖等)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称为边缘系统。 13.内囊:在端脑内部,居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结构。14.大脑镰:伸入大脑纵裂内的硬脑膜,呈镰状,称大脑镰。15.小脑幕:伸入大脑横裂内的硬脑膜称小脑幕。 16.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折向上行称内侧丘系。 18.小脑扁桃:小脑半球下面的前内侧的膨出部,紧贴枕骨大孔。19.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新皮质的纤维,位于大脑半球底部。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

中枢神经系统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网状结构 2.菱形窝 3.锥体交叉 4.内侧丘系 5.脊髓丘系 6.外侧丘系 7.三叉丘系 8.锥体束 9.小脑扁桃体 10.旧小脑 11.新小脑 12.下丘脑 13.结节垂体束 二、填空题 1.脊髓位于_______内,其上端在______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约平______下缘,其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_____。 2.脊髓全长有两处膨大,即____和____,____位于脊髓的____节段,而____则位于____节段。 3.脊髓表面有数条纵行的沟或裂,它们分别是位于前面正中的深沟称____,后面正中的浅沟为____以及前后外侧面上的__ __和_____,分别有__ __和_____通过。 4.脊髓连接 _ __ 对脊神经。因此,脊髓包含_ __个 _ __,即 _ __ 、_ __、 _ __、 _ __和_ __。 5.临床上第7和第10胸椎骨折可能造成____和____脊髓节段的损伤。 6.在脊髓(胸髓)的横切面上灰质向前、后、外侧突出的部分分别叫做____、____和____,分别是____、____和____神经元胞体的所在地。 7.20世纪50年代Rexed将脊髓分为十个板层,其中RexedⅠ、Ⅱ、Ⅳ板层分别相当于脊髓的____、____和____核。 8.白质围绕在灰质的周围,借脊髓表面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即____、____和____索,三个索中有长距离的上、下行的纤维束;其中后索中主要有____、____。外侧索有____、____、和脊髓小脑前束;前索中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及内侧纵束。 9.薄、楔束的纤维是分别来自同侧____节以上和节以下的传导深部感觉的脊神经节细胞的____突进入脊髓转而上行的纤维,薄、楔束上行分别终止于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的受体)——α-R: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分为β1-R、β2-R、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细胞)素减少,NA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心脏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R(M1~M5)——M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即N-R——N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N1)—R: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Array N M (N2)—R:位于骨骼肌 M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腺体分泌增加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DA)受体与效应 中枢DA受体 外周DA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1、青光眼 PS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神经系统总论整理

神经系统总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Nerve system 第一节神经系统概述 人类的神经系统包括: 位于颅腔和椎管内的脑和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并分布于 全身各处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人体的各种活动都要有神经系统参与,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控 制和调节下进行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活动过 程中,神经系统首先借助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剌激(信息), 通过脑和脊髓各级中枢的整合,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和调节身体各系 统的活动,使机体能够适应多变的外界环境,并保持内环境的相对 平衡。所以,神经系统是机体内的主导系统。 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除神经调节外,还有体液调节,这是 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形成的内分泌激素,可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从而发挥其功效。 (自身调节) 一. 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分布到周身各处的神经,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神经系统可作如下区分: ⒈按存在部位区分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和周围神经系。 中枢神经系(central nervous system): 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⒉按支配结构区分: 周围神经可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somatic nerves): 管理骨骼肌的运动和躯体的感觉。 内脏神经(visceral nerves):

管理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运动以及内脏的感觉。 ⒊按神经性质区分: 周围神经可分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motor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运动 (传出神经efferent nerve) 感觉神经sensory nerve:管理躯体和内脏的感觉 (传入神经afferent nerve) 二.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⒈协调人体内部各系统器官功能活动,保证人体内部完整统一。 ⒉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⒊人类的脑具有思维能力 因进化产生了分析语言的中枢,所以人类不仅能适应和认识世界,并能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使之为人类服务。 三.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组成神经组织的是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故又将之称为神经元(neuron)。 ㈠神经元Neuron 胞体body:是neuron的营养和生长中心,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胞核、尼氏体、轴丘等结构。 树突dendrite:一个以上,短而分支众多。 轴突axon:只有一个,一般在走行途中无分支。长度差异极大。 胞体和树突是接受信息的部位,轴突则是传出信息的部位。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习题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神经递质: 2、突触: 3、运动终板: 4、运动单位: 5、牵张反射 6、脊休克: 7、强化: 8、突触后电位 ; 9、突触前抑制 10、突触后抑制 二、判断题 1、神经递质全部都贮存在突触小体中。 2、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过程中,突触后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特别是钾离子通透性升高。 3、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具有局部电位性质,可以总和。 4、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个神经元兴奋,必然引起另外引起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反应。 5、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 6、痛觉是没有适宜刺激的一种特殊感觉,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成为伤害性刺激,必然引起痛觉。 7、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既有抑制作用也有加强作用。 】 8、脊休克是由于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下行纤维的易化作用所致。 9、锥体系是完成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而锥体外系则是完成不随意运动的下行系统。 10、所有器官都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11、β波是大脑皮层兴奋时出现的主要波形。 12、锥体系通过α运动神经元发动肌肉收缩;通过γ运动神经元调整肌梭敏感性。 13、同一神经递质在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这取决于不同的受体。 14、在骨骼肌有肌梭和腱器官两种感受器,其中腱器官是腱反射的感受器。 15、人类语言功能的左侧优势现象是先天形成,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 1-5:×、×、√、×、√;6-10:√、√、√、×、×;11-15:√、√、√、×、× … 三、选择题 1、神经递质贮存于:

A、突触小泡中; B、突触小体中;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2、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3、脊髓的最后通路为: A、α运动神经元; B、γ运动神经元; C、大脑皮层运动区大锥体细胞; D、小脑浦肯野细胞 4、脊髓突然发生横断,会出现: A、断面以下骨骼肌肌紧张增加; B、膀胱和直肠中尿、粪积聚; C、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D、发汗活动增强 5、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水平切断脑干,可出现: ) A、肢体痉挛麻痹; B、脊髓休克; C、去皮层僵直; D、去大脑僵直 6、大脑皮层自发脑电活动是: A、由阈下刺激引起; B、人工刺激感受器引起; C、时有时无的无节律性活动; D、未受任何明显外加刺激下产生 7、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数量较少;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8、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迅速; B、准确; C、持久; D、短暂 9、属于条件反射的有: 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 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 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 D、看见酸酶唾液立即分泌 10、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11、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12、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A、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钠离子; B、钙离子和钾离子; C、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13、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A、钠离子; B、钙离子; C、钾离子和氯离子,尤其是氯离子; D、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尤其是钾离子 14、、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A、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

中枢神经系统试题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测试2012 问题1 1 分保存 地西泮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 麻醉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抗惊厥抗癫痫作用 小剂量抗焦虑作用 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问题2 1 分保存 临床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是 苯二氮卓类 吩噻嗪类 巴比妥类 丁酰苯类 水合氯醛 问题3 1 分保存 下列关于地西泮的不良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治疗量可见困倦等中枢抑制作用 治疗量口服可产生心血管抑制 大剂量常见共济失调等肌张力降低现象 长期服用可产生习惯性、耐受性、成瘾性 久用突然停药可产生戒断症状 问题4 1 分保存 小剂量就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是 地西泮 苯妥英钠 氯丙嗪 吗啡 苯巴比妥 问题5 1 分保存 地西泮与苯巴比妥比较其催眠作用的主要特点 是 作用时间长 生效快 不明显缩短快波睡眠 能缩短快波睡眠 能延长快波睡眠 问题6 1 分保存 巴比妥类药物除用于镇静催眠外,还可用于 解热 镇痛 抗惊厥 抗精神分裂症 抗炎 问题7 1 分保存 巴比妥药物急性中毒昏迷患者,下列何种措施 是错误的 大量输液,加速药物排泄 给予碳酸氢钠碱化体液和尿液 给予强效利尿药 中毒早期通过胃管洗胃 给予氯化铵酸化体液和尿液 问题8 1 分保存 持续应用中到大剂量的苯二氮卓类引起的下列 现象中有一项是错的 精细操作受影响 持续应用效果会减弱 长期应用突停可诱发癫痫病人惊厥 长期应用会使体重增加 加重乙醇的中枢抑制反应 问题9 1 分保存 对吗啡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效果最好的药物是 尼可刹米 回苏灵 美解眠 咖啡因 山梗菜碱 问题10 1 分保存 治疗偏头痛应选用 咖啡因 麦角胺 阿司匹林 麦角胺+咖啡因 阿司匹林+咖啡因 问题11 1 分保存 治疗新生儿窒息宜选择的呼吸兴奋药是 尼可刹米 山梗菜碱 二甲弗林 甲氯芬酯 咖啡因 问题12 1 分保存 癫痫小发作首选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乙琥胺 卡马西平 丙戊酸钠 问题13 1 分保存 对各型癫痫发作均可应用的药物是 苯妥英钠 丙戊酸钠 卡马西平 乙琥胺 苯巴比妥 问题14 1 分保存 丙戊酸钠的不良反应是 损害肾脏 损害肝脏,可致肝功衰竭 损害听神经 抑制心脏 再生障碍性贫血 问题15 1 分保存 能治疗癫痫发作而无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是 苯妥英钠 苯巴比妥 扑米酮 地西泮 以上都不是

(整理)中枢神经系统.

1. 脊髓第5颈髓平对()( 2.0分) A.第5颈椎 B.第4颈椎 C.第3颈椎 D.第6颈椎 E.无上述情况 2. 关于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2.0分) A.是前角中的小型神经元 B.发出纤维支配梭外肌 C.与肌张力的调节有关 D.主要参加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反射 E.以上都不是 3. 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起源于()(2.0分) A.后角边缘核 B.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中间外侧核 E.脊神经节 4. 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是()(2.0分) A.动眼神经 B.三叉神经 C.舌下神经 D.滑车神经

E.展神经 5. 内侧丘系()(2.0分) A.纤维来自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B.终于背侧丘脑内侧核群 C.行经斜方体外侧,与斜方体有纤维联系 D.最后经内囊,终止于中央后回 E.是精细触觉和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纤维束 6. 皮质脊髓侧束()(2.0分) A.所含的纤维全部直接与前角运动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B.部分纤维通过中间神经元与前角运动细胞联系 C.主要由不交叉纤维组成 D.一般只下达脊髓的胸段 E.无上述情况 7. 顶盖前区参与()(2.0分) A.痛觉反射 B.听觉反射 C.瞳孔对光反射 D.角膜反射 E.触觉反射 8. 中脑内有()(2.0分) A.红核 B.面神经核

C.三叉神经脊束核 D.孤束核 E.展神经核 9. 有关网状结构的描述,哪项错误()(2.0分) A.网状结构存在于整个脑干内 B.网状结构内有很多核团 C.脊髓也有网状结构 D.与上行和下行传导束无联系 E.网状结构是中枢感觉系内的一个重要整合结构 10. 延髓橄榄背外侧的沟内的三对脑神经根由上而下依次是()(2.0分) A.第Ⅷ、IX、X对 B.第X、IX、Ⅷ对 C.第IX、X、XI对 D.第XI、X、IX对 E.第X、XI、XII对 11. 下列核团中,属于脑神经核团的是()(2.0分) A.薄束核 B.楔束核 C.疑核 D.红核 E.黑质 12. 动眼神经副核为()(2.0分)

医疗药品第二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 副作用、亲和力、内在活性、受体激动药、(阻断药、部分激动药)、首关消除、生物利用度、肝药酶、药酶诱导剂、(抑制剂)、肝肠循环、血浆半衰期、极量、治疗量、常用量、安全范围、治疗指数、耐受性、耐药性、成瘾性、联合用药。 二、填空题 1、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药物的基本作用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舌下给药具有吸收快和避开___________的特点。 5、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环节。 6、药物在体内消除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 7、机体生物转化药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 8、联合用药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药物的副作用是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发生的A、极量B、治疗量C、最小中毒量D、病人体质特异E、LD50 2、药物的副作用是指A、药物剂量过大引起的反应B、长期用药所产生的反应C、药物在治疗量时产生与防治作用无 关的反应D、药物产生的毒理作用E、属于一种与遗传有关特异反应 3、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下列哪项有关A、年龄B、性别C、剂量D、体质特异E、给药途径 4、阿托品解痉时的用量为0.3―0.6mg,而在解救有机磷中毒时可高达5-10mg,并需重复用药,这体现了 A、给药方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B、病理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C、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D、药物作用的选

中枢神经系统知识点

第六篇神经系统第一章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 :感受器→传入(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 经元胞体和树突轴突 中枢NS 灰质、白质 皮质、髓质 神经核神经纤维束 周围NS 神经节神经 1腰椎体下缘。 脊髓节段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节第1—第4颈椎(一对一) 第5颈节—第4胸节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5—第8胸节第3—第6胸椎(高二) 第9—第12胸节第6—第9胸椎(高三) 第1—第5腰节第10—第12胸椎 全部骶节和尾节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1~腰3节段处形成侧角。 )脊髓丘脑侧束位置:外侧索的前部。起始:主要起于对侧脊髓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痛、温觉的冲动2)脊髓丘脑前束位置:脊髓前索内。起始:大部分起于对侧后角固有核,少部分起于同侧后角固有核。终止:背侧丘脑。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冲动。 ; 起始:对侧大脑皮质终止:同侧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2)皮质脊髓前束位置:前索的前正中裂两侧; 起始:大脑皮质。终止:大部分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功能:传导运动神经冲动 脑干 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3部分组成。延髓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中脑向上与间脑和端脑相续,延髓和脑桥腹侧附于颅后窝的斜坡上,脑干背面与小脑相连 脑干外形 延髓与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为界,脑桥与中脑借脑桥上缘为界。主要结构: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脑桥基底沟、小脑中脚(脑桥臂)、脑桥小脑三角、大脑脚、脚间窝。 主要结构: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小脑中脚、小脑上脚、菱形窝、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前庭区、面丘、内侧隆起、上丘、下丘、上丘臂、下丘臂 前外侧沟内有舌下神经②橄榄后沟自下至上有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③延髓脑桥沟内自外向内有位听神经、面神经、展神经④穿脑桥臂的是三叉神经⑤穿脚间窝的是动眼神经⑥穿下丘下缘的是滑车神经 底为菱形窝;侧壁由小脑的3个脚组成。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部结构 躯体运动核(柱) 位置:延髓舌下神经三角深面。传出纤维:组成舌下神经,支配舌内外肌。传入纤维:接受对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NS,Central nervous system)由脑与脊髓组成,就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背腔,脑在颅腔,脊髓在脊椎管;颅骨保护脑,脊椎保护脊髓。人类的思维活动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简介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就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髓与位于颅腔内的脑;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与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其主要功能就是传递、储存与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动物的全部行为。组成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演变成为脑室,在脊髓部分演变成为中央管。脑在开始时就是3个脑:前脑泡、中脑与菱脑泡,以后又衍化成为端脑、间脑、中脑、小脑、脑桥与延髓。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许多神经纤维就是有髓鞘的,它们聚集在一起时,肉眼观呈白色,称白质。相反,神经细

胞体集中的部位,肉眼观呈灰色,由大量神经细胞体与树突上大量突触组成,称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体集聚组成的,具有明确范围的灰质团块叫做神经核。在脊髓中进行的神经活动,主要就是按节段进行的反射性活动;但脊椎动物的许多活动都带有整体性,这有赖于脑与脊髓之间联系来完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出现了许多纵向走行的神经纤维束。在脑与脊髓的左、右两侧之间也有许多连合纤维,其中最粗大的就是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胼胝体。特征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还保留着原来神经管的模式,灰质居中央管的周围,而白质围于灰质的表面。脊髓的背侧部分由胚胎时期神经管的翼板发展而成,主要接受感受器的传入信息。腹侧部分由基板发育而成,其功能就是运动性的。脑干的颅神经核的位置按其感觉、运动的性质,基本上与脊髓的排列方式相似,但由于脑室的形状变化,当然,不如脊髓那样明显而整齐。脑干中的一些既非感觉又非运动性的神经核,如红核、橄榄核等,则位于脑干的不同部分。由于脑室及众多的神经束与传导束的出现,脑干的构造比脊髓要复杂得多(见表)。大脑及小脑的灰质主要分布在表层,分别称为大脑皮层与小脑皮层;而白质则在深层。结构脊髓正在加载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位于椎管内,前端枕骨大孔与脑相接,外连周围神经,31对脊神经分布于它的两侧,后端达盆骨中部。脊髓膜:脊髓外面被复有三层结缔组织膜,称脊膜,由内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和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和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DA )受体和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M 胆碱受体,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1)缩瞳——激动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交感作用 (αβ样作用): 消耗能量 副交感作 用 (M 样作 用): M 、N 激动药 卡巴胆碱 M 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N 激动药 烟碱 易逆性 新斯的明 难逆性 有机磷农药

影像本科复习题(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本科复习题(中枢神经系统) 一、填空题 1、颅内非病理性钙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脑中线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亚急性或慢性期血肿MRI表现T1WI呈_________信号,T2WI呈________信号。 4、垂体微腺瘤是指直径小于_________的垂体肿瘤。 5、颅内血管畸形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脑积水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7、CT平扫可表现为高密度病变有_________、_________。 8、颅内病理性钙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卵圆孔内有_________、_________结构通过。 10、枕大孔内主要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 11、脑梗塞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椎管内肿瘤根据部位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分) 1、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是() A、脑膜瘤 B、转移瘤 C、胶质瘤 D、垂体腺瘤 2、下列那种肿瘤是仅发生于颅内脑外的肿瘤() A、星形细胞瘤 B、脑膜瘤 C、淋巴瘤 D、少突胶质细胞瘤 3、临床疑为脑出血重危病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A、颅骨平片 B、脑血管造影 C 、CT D、MRI 4、下列关于脑胶质瘤叙述中错误的是() A、WHO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 ~Ⅳ级 B、少枝胶质细胞瘤可见弯曲条状钙化 C、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及出血较常见 D、低级别胶质呈明显均匀强化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镰由硬脑膜形成 B、硬膜外间隙是指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间隙 C、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丘脑 D、第三脑室宽径常大于6mm。 6、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A、高血压脑出血 B、动脉瘤破裂出血 C、脑血管畸形出血 D、脑肿瘤出血 7、下列哪种疾病属于良性肿瘤() A、脑出血 B、垂体腺瘤 C、转移瘤 D、胶质母细胞 8、下列哪种肿瘤能够引起相邻颅骨增厚() A、脑膜瘤 B、星形细胞瘤 C、神经元肿瘤 D、垂体瘤 9、发生于四脑室的室管膜瘤最需要与下列哪种肿瘤进行鉴别() A、松果体肿瘤 B、髓母细胞瘤 C、星形细胞瘤 D、垂体瘤 10、关于颅内高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蝶鞍扩大及后床突骨质吸收 B、可表现为颅缝增宽 C、颅内高压是一种疾病 D、可由颅内占位性病变或梗阻性脑积水引起 11、下列病变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的是() A、脑水肿 B、亚急性血肿 C、缺血性脑梗塞 D、蛛网膜囊肿 12、关于脑脓肿叙述错位的是() A、感染途径以邻近感染蔓延常见 B、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脓肿壁呈厚薄均匀环形强化 C、脑炎阶段呈边界不清低密度影 D、增强扫描常伴大小不等壁结节 13、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是 A、脑膜瘤 B、三叉神经瘤 C、胆脂瘤 D、听神经瘤 14、脑转移瘤的较具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是()

神经系统疾病总论

一、概述 (一)神经系统解剖组成: 1、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周围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1、指挥和协调躯体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 2、感受机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反应; 3、参与人的意识、学习、综合分析等的高级活动。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范畴:脑、脊髓、周围神经及部分骨骼肌病变。 二、神经系统疾病分类 (一)病因分类: 1、感染 2、血管病变 3、肿瘤 4、外伤 5、中毒 6、变性和遗传 7、代谢 8、发育异常 9、 其他 (二)发病机制分类: 1、神经组织缺损致神经功能减退或消失如偏瘫; 2、神经结构受刺激使神经过度兴奋如癫痫; 3、高级中枢神经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减弱而释放低级功能表现如锥体束征; 4、中枢神经系统局部损伤,产生超抑制而发生暂时性功能障碍,出现休克症状如急性脊 髓炎。 三、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一)头痛:由颅内病变和颅外疾病所致 1、颅内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等引起颅内压升高。(持续性 疼痛,进行性加剧,伴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2、神经精神因素: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反复发作) 3、颅外邻近脏器或组织疾病如眼源性的青光眼、耳源性的中耳炎、鼻源性的副鼻窦炎、 颈肌劳损等。 4、全身性疾病:高血压、感染、发热、中暑、中毒等。 (二)意识障碍(提问) (三)语言障碍(失语、失写、失读) (四)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四、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 (一)病史: 1、现病史:起病急、缓;主要症状如头痛等的特点(部位、时间长或短,加剧、缓解因 素)伴随症状等。 2、既往史:手术、外伤、既往疾病、过敏、中毒史等。 3、个人史:生长发育、生活嗜好、职业等。 4、家族史:家族成员中同样病史(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1)意识状态:正常意识清晰、对答如流、反应敏捷。 2)意识障碍:①嗜睡②昏睡③昏迷: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 ④意识模糊:意识清晰度下降的基础上出现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障碍如表情淡漠等。 谵妄:意识模糊伴躁动不安、幻觉。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临床医学解剖学试题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脊髓下端平 A.第二腰椎体上缘 B.第一腰椎体下缘 C.第三腰椎体下缘 D.第四腰椎体上缘 E.第五腰椎体上缘 2.第6颈脊髓节平对 A.第4颈椎 B. 第5颈椎 C. 第6颈椎 D. 第7颈椎 E.第1胸椎 3.临床上进行腰穿是将针头刺入 A.硬膜下隙 B. 硬膜外隙 C.马尾 D.蛛网膜下隙 E. 以上都不对 4.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 A.骶中间外侧核 B.中间内侧核 C.胸核 D.后角固有核 E.中间外侧核 5.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腰2~4节中 B.骶2~4节中 C.骶1~3节中 D.腰1~3节中 E. 胸腰部侧角 6.传导精细触觉的是 A.脊髓丘脑侧束 B.脊髓丘脑前束 C.薄束和楔束 D.脊髓小脑前束 E.脊髓小脑后束 7.在脊髓胸5节(T5)以下不含有 A.薄束 B.楔束 C.皮质脊髓侧束 D.脊髓丘脑侧束 E.脊髓丘脑前束 8.脊髓后索损伤时 A.闭眼能感受物体的大小 B.闭眼能维持身体直立不摇晃 C.闭眼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D.闭眼能指鼻准确 E.受损伤的对侧有痛觉障碍 9.经脊髓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纤维束是 A.皮质脊髓束 B.脊髓丘脑束 C.红核脊髓束 D.薄束 E.楔束 10.脊髓半边横断的表现有 A.同侧触觉缺失 B.对侧本体感觉缺失 C.同侧温度觉缺失 D.同侧痛觉缺失 E.没有上述情况

11.位于脑干腹侧面的结构是 A.上丘B.锥体C.内侧隆起 D.迷走神经三角E.楔束结节 12.与脑桥相连的脑神经是 A.动眼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和面神经 B.展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三叉神经 C.三叉神经、展神经、舌下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D.三叉神经、面神经、展神经和迷走神经 E.面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13.由中脑背侧出脑的脑神经是 A.舌神经 B.面神经 C.前庭蜗神经 D.动眼神经 E.滑车神经 14.从锥体与橄榄之间的沟出脑的神经是 A.舌咽神经 B.迷走神经 C.副神经 D.舌下神经 E.展神经 15.脑桥内的脑神经核有 A.舌下神经核 B.孤束核 C.滑车神经核 D.前庭神经核 E.动眼神经核 16.延髓内的脑神经核有 A.前庭神经核 B.三叉神经运动核 C.疑核 D.展神经核 E.面神经核 17.出脚间窝的脑神经是 A.面神经 B.动眼神经 C.展神经 D.滑车神经 E.三叉神经18.动眼神经副核发纤维支配 A.舌下腺、颌下腺 B.腮腺 C.泪腺 D.支配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以外的眼外肌 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19.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 A.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 B.上髓帆 C.下髓帆 D.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丛 E.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尖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