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无障碍设计

日本无障碍设计

日本无障碍设计
日本无障碍设计

日本无障碍设计来源:鲁艺工设的日志

1974年,联合国组织提出无障碍设计(Barrier Free Design)这个概念。当年,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试图为满足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的使用需求,通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已经开始了对此课题的研究。如今,日本的无障碍设计已经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与外延。日本无障碍设计的发展,对其他国家来说不失为一个借鉴的范例。

图1,2,3 高桥仪平教授主持的金市图书馆的通用设计项目,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环境与生态的因素,信息导向系统也简明易懂。

法律与规范联手敦促无障碍设计的推进与发展

联合国对于老龄社会的认定方法为: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个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从联合国的标准来看,日本早在197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无障碍设计就已经成为日本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桥仪平教授,日本东洋大学人间环境研究所专门从事无障碍设计研究的专家,介绍说日本的无障碍设计在一开始也走了很多弯路。但从1994年开始,日本就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对建筑等其他设施的设计进行约束。这对无障碍设计的实行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如,日本的大限府于1993年制定了《无障碍规定(蓝皮书)》,它是日本全国最早制定的一个地区。目前已有7个县(相当中国的省)制定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法规,且每五年便会对法律与规范进行调整、不断完善。在2006年,日本通过了关于无障碍设计的法律法规,对建筑与交通的设计进行了硬性规定。高桥教授也参与了交通法规的制定。这个法规使设计上升至政府层面,使全国的无障碍设计都能够保持统一且较高的水准。

无障碍设计的规范,离不开日本市民的参与。据高桥教授介绍,自1971年开始,一些高龄人士与残障人士自发地组织并参与到关于无障碍设计的研讨会等活动中去。他们每月都会召开会议,并将来自多方的关于无障碍设施使用的感受及意见反馈给设计者。高桥教授本人也从1974年开始,每个月都会参加这样的集会活动与会议。他坦言,这对于设计工作具有相当实际的作用,通过这些来自实际的亲身体会,设计师可以在施工前进行调整,以减少因考

虑不周全所带来的设计失误,避免因设计再造带来的资源浪费。因此,在日本,高龄人士与残障人士参与社会的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这要归功于好设计的广泛应用以及市民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而相关的研究机构与社会组织也是推动日本无障碍设计发展的重要力量。日本福祉无障碍和通用设计学会便是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它是集中考虑人居、环境、交通、生活等各方面,并且集合了法律、社会福祉、工学等其他领域,以各种各样无障碍和通用设计的研究和开发为目标而成立的学会。

图4 位于富士山下的宾馆,高桥教授对这里进行了无障碍设计。

图5,6 浴室与卫生间采用了天然木材为原料,在尺度上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需要。

无障碍设施系统化与人文关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无障碍设施非常系统。如东京、横滨等城市在住宅、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方面的无障碍设计,考虑周到、建设也趋于完备。例如所有路口全部坡化;主要路段人行横道口都装有盲人过街音响指示器;公用设施内轮椅可以通达所有地方等。如,名为“心之都”的城市街道具备了相当完备的无障碍设施;道路与商业设施有着易于辨别的指示系统;各道口、电梯除盲文指示外,还设有语音提示。日本福冈市的地铁则以设计良好的视觉引导系统而闻名,无论使用哪种语言,乘客都能通过图形化的信息符号,最快地找到自己要去的方向。这些设计让人人平等地享受信息交流与社会资源。可以说,无障碍设计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平等与自尊。

高桥教授介绍,这些传统的无障碍设计在十几年前大多以个体为设计对象。近十年来,日本的无障碍设计已经可以从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考虑。以北海道、名古屋的机场为例,在早先时候,无障碍设计着重以机场本身进行设计,从指示牌、坡道到盥洗室等细节进行一一建造,而现在设计师们会将机场作为中心,考虑它与周边建筑、公共设施之间的关系,让所有人都能够顺利地从机场到其他地方,实现全程无障碍。

关于无障碍设计的法规尽管已经建立,但是如何将约定俗成的“约束”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做到人性化、差异化且与生态、自然相适应,这并不容易。尽管无障碍设计首先要从功能与实用出发,但是对于使用者心理感受的考虑也非常重要。如一些无障碍设施,对于有需要的残疾人来说可能不愿意去使用,因为在潜意识里,他们不愿意成为被区别对待的对象,而正常人也同样不愿意去使用,因为同样有被误解的可能性。这样的设计形同虚设。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采用更加环保的材料与设计方法都是未来无障碍设计必须考虑的内容。

从无障碍设计到通用设计

在日本政府颁发相关的法律与政策颁发之前,市民,尤其是残障人士自发组织的团体与组织已经多次向政府呼吁过加强无障碍设计的请求,以便更好地参与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日本最初的无障碍设计关注的多为身有残疾的能力丧失者。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无障碍设计的概念逐渐扩展至通用设计,受益人群也从残障人士扩大到老年人。通用设计(Uni versal Design),即充分包容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或不足者(如残疾人、老年人、幼儿等),使设计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并依此配备服务功能与装置,其中包括图形化的信息指示以及充分调动色彩、材料、光影等手段。通用设计具有七个设计原则:原则一,公平地使用,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产品的设计应该是可以让所有人都公平使用的;原则二,可以灵活地使用,设计要迎合广泛的个人喜好和能力;原则三,简单而直观,设计出来的使用方法是容易理解明白的,而不会受使用者的经验、知识、语言能力及当前的集中程度所影响;原则四,能感觉到信息,无论四周的情况或使用者是否有感官上的缺陷,都应该把必要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原则五,容错能力,设计应该可以让误操作或意外动作所造成的反面结果或危险的影响减到最少;原则六,尽可能的减少体力上的付出,设计应该尽可能得让使用者有效地和舒适地使用,而丝毫不费他们的气力;原则七,提供适当的大小和空间,让使用者接近、够到、操作,并且不被其身形、姿势或行动障碍的影响。目前,日本不仅仅以通用设计为日常的设计原则,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整体的设计战略思想。7个通用设计原则也已经成功地运用到商业、研究之中以创造一种独特的设计概念来适应日本人的特别需要。

中国的张乃仁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无障碍设计及通用设计研究。据张教授介绍,目前国内的无障碍设计仍处于基础硬件设施的改造工程阶段上,这也是无障碍设计的最初阶段,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与物力,其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之所以会形成目前的这个状况,是由于我国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不够完善与健全。经过30多年的努力,日本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备的无障碍设计规范,涵盖各个产业领域。详实、规范的设计标准在规划设计阶段就保证了城市无障碍建设的规范化、合理化,减少后续不必要的改造工程,日本的无障碍建设及通用城市建设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日本的经验表明完善的无障碍规范体系将是一个城市无障碍设计的基石。

图7 高桥仪平教授与日本卫浴品牌TOTO合作的项目的最终实景图。

图8 高桥仪平教授与日本卫浴品牌TOTO合作的项目,对浴室的每一个尺寸都进行了严格的测算与设计,最终总结出标准规格的无障碍卫生间。

通用设计无障碍设计辨析

万方数据

图1通用设计与无障碍设计之间的关系图4考虑潜在需求的预设计 无法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或操作,这类似于肢体残障者:在一个文化、语言不同的异地或是在一个高噪声环境中,人们的交流就变得极其困难,这就是聋哑人平时所遇到的情况。另外,在无障碍设计的实践中发现,从一般性设计中分离出来的设施,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缺乏必要的美学考虑。而那些为适应残障人士使用所做的设计改动,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换一个角度考虑,在为一般人所做的设计时一并考虑那些特殊人士的需求,可能会使产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这些认识促使无障碍设计有向通用设计发展乃至被取代的趋势,即我们的建筑、环境应该充分满足社会所有成员的需求,以使他们能够公平、自尊、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 2。1存在的误区与两者之间的区别 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关于此方面的论述和探讨性的文章,但大部分都仅是基于现有无障碍设计规范中的条例和数据来解释其意义,并没有以通用设计的理念和原则来审视现有的设计和指导其实践。而这种借用现有无障碍设计规范来解释通用设计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全面地阐明其理念。同时,也使人们普遍认为通用设计就是基于“为全人类的无障碍设计”这一设想而发展形成的,或是“通用设计”就等同于“无障碍设计”。不可否认,通用设计理念的形成由来于无障碍设计的实践,并且一些现有无障碍设施已体现了“方便所有人使用”的通用设计思想。而通用设 计在建筑中的运用基本上是以无障碍设计 为基础的,但它并非是在认同无障碍设计 主张的前提下对其发展的结果,其主要表 现在: (1)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通用设计是所有的建筑、环境及产 品都能够很好地满足所有人要求的设计, 这与为特殊需求的群体提供特殊设计的无 障碍设计观点刚好相反。通用设计思考的 是,无论残疾与否,以开阔的视野来把握 人类的需求,并做出应答,所以障碍存在 与否已不是单一主要问题,而是以如何方 便、适宜地适合所有人的使用为出发点来 进行综合分析、考虑。例如,在每条人行 道或等待信号灯的交叉路口、公交车站等 设置与街道有机结合的,可作短暂停歇的 场所(如设置必要的休息座椅等),以及 在相应路段、站牌等处设置提供多种语言 服务的道路指示牌和相应地段周边详细信 息的信息牌等。同时,在必要的交通节点 处设置LED显示屏,以便于在紧急事件或 灾难发生时发出紧急通知,而平时可用作 显示新闻或天气预报等信息。又如,在各 大建筑入口及其内部各个楼层、区域分 别设置相应的,具有多种使用方式(包括 盲文与语音服务等)和语言的建筑功能平 面示意图,及在紧急情况下撤离和自救等 服务信息。而这些都是基于使人们更加便 利、安全、适宜地使用为出发点考虑的。 (2)目标对象不同 无障碍设计具有限定对象的意思, 而在通用设计中并没有将伤残者、体弱者 和健全者区别对待,同标准化的概念更为 接近(图1)。也因为通用设计面向的对 象广,所以对于问题的考虑更为全面、细 化。例如,建筑入口的门把手会考虑采用 与门通高且易于抓握的杆式把手,这样就 能适宜所有身高人的使用,包括儿童及坐 轮椅的人士。又如,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除 了满足无障碍规范中的要求外,还需要考 虑将座便器与蹲便器同时设置以满足不同 群体的多种需求。而这些都是基于通用设 计思考的,并非仅是关注于残障人士本 身。 图2日本大阪地铁站内兼顾残障者设计的 通用自动售票机 圈3无障碍公共汽车(资料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文摄) 第27卷02/2009HUAZHONGARCHITEaM旺华中建筑 螗 万方数据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规范【实用基础】 1.1 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的各种路口必须设缘石坡道; 2 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 3 缘石坡道可分为单面缘石坡道和三面缘石坡道; 4 缘石坡道的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 5 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 mm。 1.2 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 2 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图4.1.2-1,图4.1.2-2,图4.1.2-3);

3 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0 m(图4.1.2-4);

4 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宜小于2.00 m (图4.1.2-5); 5 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1.3 三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图4.1.3);

2 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及侧面的坡度不应大于1:12(图4.1.3)。 2 盲道 2.1 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2 指行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图4.2.1-1);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图4.2.1-2); 3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于人行道砖一致(图4.2.1-3);

4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 5 盲道宜避开井盖铺设; 6 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2.2 行进盲道的位置选择应按下列顺序,并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外侧有围墙、花台或绿地带,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地带0.25~0.50 m处(图4.2.2-1); 2 人行道内侧有树池,行进盲道可设置在距树池0.25~0.5 m处; 3 人行道没有树池,行进盲道距立缘石不应小于0.50 m; 4 行进盲道的宽度宜为0.30~0.60 m,可根据道路宽度选择低限或高限; 5 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 6 行进盲道触感条规格应符合表4.2.2-1的规定(图4.2.2-3)。

老年人无障碍设计专篇

(一)一般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应按各个老龄阶段的不同需要进行设计。2.老年人公共建筑应按介助老人,即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设施等帮助的老年人的体能心态特征进行设计。3.老年人公共建筑的出入口、老年人经由的水平通道和垂直交通设施,以及卫生间、休息室等部位,应为老年人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条件。4.老年人建筑宜为3层及3层以下;4层及4层以上应设电梯。(二)出入口1.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出入口宜采取阳面开门。出入口内外应留有不小于1.5mxl.5m的轮椅回旋面积。2.老年人居住建筑出入口造型设计,应标志鲜明,易于辨认。3.门前平台与室外地面高差不宜大于0.4m,并应采用缓坡台阶和坡道过渡。缓坡台踏步踢面高不宜大于0.12m,踏面宽不宜小于0.38m,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2。台阶坡道两侧应设栏杆扶手。当室内外高差较大,设坡道有困难时,出入口前可设升降平台。4.出人口顶部应设雨篷;平台、踏步、坡道应选用坚固、耐磨、防滑的材料。(三)过厅和走道1,老年人居住建筑过厅应具备轮椅、担架回旋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户室内门厅部位应具备设置更衣、换鞋用橱柜和椅凳的空间。(2)户室内面对走道的门与门,(3)户室内通过式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m。门与临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0.5m,应保证轮椅回旋和门扇开启的空间.2.老年人公共建筑,通过式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8m。3.老年人出入经由的过厅、走道、房间不得设门槛,地面不宜有高差。4.通过式走道两侧墙面0.9m和0.65m高处宜设4(40-50mm)的圆杆横向扶手,扶手离墙表面间距40mm;走道两侧墙面下部应设0.35m高的护墙板。(四)楼梯、坡道和电梯1.老年人建筑应设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的缓坡楼梯。缓坡楼梯踏步的踏面宽度:居住建筑不应小于0.30m,公共建筑不应小于0.32m;踢面高度:居住建筑不应大于0.15m,公共建筑不应大于0.13m。踏面前缘宜设高度不大于3mm的异色防滑警示条,踢面顶端前凸不宜大于10mm。2.老年人使用的楼梯间,其梯段净宽不得小于1.2m,不得采用扇形踏步,不得在平台区内设踏步。3.不设电梯的2-33层老年人建筑宜兼设坡道,其净宽不宜小于1.5m,长度不宜大于12m,坡度不宜大于1/12。坡道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CJ50--2001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坡道转弯时应设休息平台,休息平台净深度不得小于1.5m;(2)坡道的起点及终点应留有深度不小于1.5m的轮椅缓冲地带;(3)坡道侧面凌空时,在栏杆下端宜设高度不小于50mm的安全挡台。4.楼梯与坡道两侧离地高0.9m和0.65m处应设连续的栏杆与扶手,沿墙一侧扶手应水平延伸。扶手设计要求与走道扶手相同。5.设电梯的老年人建筑,电梯厅及轿厢尺寸必须保证轮椅和急救担架进出方便,轿厢沿周边离地0.9m和0.65m高处设介助安全扶手。电梯速度宜选用慢速度,电梯门宜采用慢关闭者,并内装电视监控系统。(五)居室1,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起居室、卧室,老年人公共建筑的疗养室、病房,应有良好朝向、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室外宜有开阔视野和优美环境。2.老年人的起居室、卧室面积宜较常人的稍大,矩形居室短边净尺寸不宜小于3m;老年人合居型居室,每室不宜超过3人,每人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m2,矩形居室短边净尺寸不宜小于3.3m。(六)厨房1.老年住宅应设独用厨房;老年公寓除设公共餐厅外,还应设各户独用厨房;老人院除设公共餐厅外,宜设少量公用厨房。2.老年人自行操作和轮椅进出的独用厨房,空间尺寸和设备布置可按无障碍住房设计要求执行。 (七)卫生间1.老年入居住建筑应设紧邻卧室的独用卫生间,配置三件卫生洁具,面积不宜小于5m2。老年人公共建筑的疗养室、病房宜设独用卫生间。2.老年人公共建筑的卫生间宜邻近休息厅,空间尺寸和洁具布置可按无障碍公共厕所的设计要求执行。3.卫生间、厕位间宜设平开门,门扇向外开启,留有观察窗口,安装双向开启的插销。(八)阳台1.老年人居住建筑的阳台可按无障碍住房的阳台要求设计,阳台栏杆扶手高度不应小于1.1m。2.供老人活动的屋顶平台或屋顶花园,其屋顶女儿墙护栏高度不应小于1.lm;出平台的屋顶突出物,其高度不应小于0.6m。(九)门窗1.老年人建筑公用外门净宽不得小于1.1m。2.老年人住宅户门和内门通行净宽不得小于0.8m。3.起居室、卧室、卫

民航无障碍标准

修订说明 一、修订图例: (一)表示删除的内容: JGJ 50-88 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二)表示修改或新增的内容: JGJ 50-2001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二、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一)原标准中参考的《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JGJ 50-88)》已变更为《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并且其中相关部分已发生变动,需要根据已变动的条款修订本标准。 (二)参考《铁路旅客车站无障碍设计规范》》、《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场馆技术手册(2005年12月)》、《澳大利亚公共交通运输无障碍标准》等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新增在本次修订内容中。(三)增加了目前首都机场已有且标准中未涉及的无障碍设施设备配备。 (四)删除原标准中不适用,不属于旅客航站区或不属于设施设备的内容。

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标准(修订) 1.总则 1.1旅客航站区无障碍设施 使用功能,确保证残疾人和行动不方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地通行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停车场(停车楼)、道路和建筑物设施,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规定了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站前停车场(停车楼)、室外通路、航站楼、站坪等区域内无障碍设备配置要求,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 扩建和改建;对原有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的相关设施设备,可根据具按照此本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予以改造、更新和完善。 1.3室外通路、建筑物入口及室内外的盲道,只限 1.4本标准由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贯彻实施,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检查监督。 1.5 1.4 设计除执 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站前停车场(停车楼)、室外通路、航站楼、站坪等区域内无障碍设备配置种类与数量的基本要求。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样式(建筑) 一、设计依据 1.依据性文件 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土地出让合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用地红线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 2.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二、工程概况 1.建筑总量 用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 容积率:;绿地率: % 土地使用性质为(在□中打√): □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大、中小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 □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周边敏感建筑:□住宅□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场地内的危险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含氡土壤□危险化学品□电磁辐射 场地内的污染源:□废气□废水□油烟□垃圾□其他 2.建筑单体概况 表1 建筑单体概况(可根据单体数量增加序号) 3.绿色技术概况(在□中打√) 1)光环境:□建筑玻璃幕墙□夜景照明; 2)雨水设施:□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硬质场地透水铺装□其他: 3)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外墙垂直绿化; 4)节约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工业化预制构件□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隔断 □整体化定型厨房□整体化定型卫生间□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 5)专项声学设计:□报告厅□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剧场□体育馆□演播厅□其他 6)室内热环境:□可调节外遮阳

无障碍设计规范

无障碍设计规范

建筑物无障碍设计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无障碍卫生间装修7大准则 防护:地面应选用防滑材料,以防残障人士跌倒摔伤。厕所的门上要装防护门板,以免轮椅的脚踏板碰破门。 布局:厕所应设于路旁,出入方便。卫生器具的安装位置和高度要合理,便器两侧都应留有便于轮椅接近的空间。 辅助:在卫生器具周围安装扶手,扶手的位置合适,连接牢固。为了便于各种身高的人使用,脸盆台面的高度可以设置在离地面60~100厘米的范围之内。 方便:水龙头开关应便于操作,可采用脚踏式,长柄式,感应式。 呼救:厕所内应 设紧急呼救按扭。 畅通:卫生间室 内外高差不得大于20 毫米,方便残疾人和 轮椅通过。 尺度:门扇开启的净宽不得小于0.8米,以方便轮椅通过。厕所内应留有1.5米*1.5米的轮椅回转空间。

一、建筑物无障碍设计 (一)建筑物无障碍实施范围 1.各类公共建筑(包括办公、科研建筑和学校、园林建筑)的室外场地、建筑入口、走道、楼梯、公共活动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部位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2.交通和医疗建筑的人口应设置没有台阶的无障碍人口。商业与服务建筑的入口也宜设置无障碍人口。 3.下列公建必须设无障碍专用厕所:县级及县级以上的政府机关与司法部门,各种交通与医疗建筑,大型观演与体育建筑的观众使用部分和贵宾室,大型园林建筑及主要旅游地段以及设有公厕的大型商业、服务、文化、纪念建筑。 4.下列有楼层的公建应设适合乘轮椅者、视残者或担架床可进入和使用的无障碍电梯:各种交通与医疗建筑,大型商业、服务、文化、纪念建筑。 5.观演与体育建筑的观众席和主席台必须设轮椅席位。 6.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公寓的建筑人口、电梯、公共走道以及适合乘轮椅者居住的无障碍住房套内等部位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此类住宅、公寓中,每50套住房宜设2套无障碍住房套型。 7.设有残疾人住房而又不设电梯的多层和低层住宅、公寓,其建筑入口、楼梯、公共走道和无障碍住房套内等部位应进行无障碍设计。此类住宅、公寓中,每100套住房宜设2-4套无障碍住房套型。 8.职工和学生宿舍应在首层设男女残疾人住房各一间。此类建筑的人口、公

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

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 专篇 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提要:在住宅部分门厅的出入口处设有残疾人专用坡道及扶手~出入口内外均留有不小于×的轮椅回转面积~残疾人坡道坡度不大于1/12 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无障碍设计专篇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漳州市芗城区东南角、芗城区与龙文区的连接地带~东侧是城市主干道-九龙大道~南侧是规划中的下洲路和诗浦中、小学。西临规划中的丹霞路~北侧是建设中的住宅区及已建成的闽南综合大市场。 本项目总用地面积为平方米~规划地上总建筑面积268000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为14996平方米。本次规划为zz小区一期的?、?区~一期总用地面积为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本次方案包括底层带商业网点的小高层、高层住宅,12-18层二类高层住宅及相关配套公建会所、八班幼儿园。 二、建筑无障碍设计 ,一,设计依据 1 / 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法规 ,二,建筑设计 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无障碍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人行道的无障碍设计

根据城市道路情况在规划道路的路口设有残疾人专用的缘石坡道~并根据城市道路情况统一在人行道上设置盲人通道。 2.会所、幼儿园等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计 在会所、幼儿园等的出入口处设有残疾人专用坡道及扶手~出入口内外均留有不小于的轮椅回转面积~残疾人专用坡道坡度不大于1/12~宽度均不小于~长度不大于9m。残疾人使用门槛高度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大于15mm~并以斜面过渡。在会所的公共卫生间设有供残疾人专用厕所及无障碍设施。 3.住宅的入口~电梯厅和通道的无障碍设计 在住宅部分门厅的出入口处设有残疾人专用坡道及扶手~出入口内外均留有不小于×的轮椅回转面积~残疾人坡道坡度不大于1/12~宽度大于~长度不大于 9m。残疾人使用门槛高度及门内外地面高差不大于15mm~并以斜面过渡。在住宅中设有能满足残疾人使用的电梯~本工程总户数 2 / 3 为563户~按规定应设无障碍户型为563x4%=23户。残疾人的住房将根据本工程预售情况~对残疾人购买的住宅予以无障碍设计。 4.公共绿地及小广场的无障碍设计。 在小区所有公共部分均参考残疾人的使用方便~在有高差的公共部分均设有残疾人坡道~以满足残疾人对公共部分的使用。 3 / 3

分类无障碍通用设计

分類:無障礙通用設計 2007/10/12 11:19 無障礙設施改善參考單價 本表是96年初台北市參考單價,其他縣市可打折估算,本資料會即時修正,歡迎提供意見。 項次項目說明單位建議單價(元) 1 扶手 1-1/2"∮坡道不銹鋼扶手直立單層式 M 3,800 1-1/2"∮坡道不銹鋼扶手直立雙層式 M 4,400 1-1/2"∮坡道不銹鋼扶手掛牆雙層式 M 3,600 1-1/2"∮坡道不銹鋼扶手掛牆單層式 M 3,100 1-1/2''∮樓梯扶手欄杆H= 20cm M 1,250 1-1/2''∮樓梯扶手欄杆H= 70cm M 1,275 1-1/2''∮樓梯扶手欄杆H= 90cm M 1,760 1-1/2''∮樓梯崁壁式扶手 M 1,510 扶手防勾撞處理處 400

2 無障礙廁所扶手 1-1/4"∮C型洗臉盆不銹鋼扶手(H= 70cm )組 1,065 1-1/4"∮C型洗臉盆不銹鋼扶手(H= 100cm )組1,490 1-1/4"∮L型馬桶不銹鋼扶手(70* 70cm )支2,660 1-1/4"∮120°斜臂式浴廁馬桶不銹鋼扶手支3,400 1-1/4"∮H型小便斗不銹鋼扶手組1,915 1-1/4"∮ㄇ型臉盆用不銹鋼扶手組2,340 1-1/4"∮Γ型直立式臉盆用不銹鋼扶手組1,270 3 樓梯防護緣5cm高水泥粉刷油漆(含打毛及植筋)M 850 5cm高七厘石粉刷磨光(含打毛及植筋) M 850 5cm高不銹鋼方管防護緣 M 1,000 5cm高不銹鋼版防護緣 M 1,000 5cm高壓克力條防護緣M 1,000 5cm高木條防護緣 M 1,000 4 階梯前警示帶貼60cm寬金剛砂警示帶M 1,065 貼60cm寬粗糙面磚或警示磚 M 960 貼60cm寬合成橡膠(30*30)圓凸點警示帶M2 1,595 貼5cm 寬金剛沙止滑膠帶18M 長每捲捲 800 5 室內斜坡道高度20cm以下打細料混凝土坡道 (需另加鋪面防滑材料層)M2 3,000 高度20~ 75c m砌1B磚打混凝土坡道 (需另加鋪面防滑材料層扶手等)M2 4,560 高度75~ 150c mRC牆打混凝土坡道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国家建设部下发了为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218年月设计规范》,其中有24条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于2001日起开始执行: 1、人行道路的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规定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口、广场入口、人行缘石坡道--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隧道、立体交叉口等路口应设该坡道。横道及桥梁、。2CM道地面不得大于坡道与梯道—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城市中心地区可设垂直升降梯取代轮椅坡道。 盲道—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人行横道的安全岛应能使轮椅通行;城市主要道路—人行横道的人行横道宜设过街音响信号。在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街、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标志— 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2、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扇形

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M。2.00M。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应小于。20:1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 3、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0.3—0.6m。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触感条面宽0.25mm、高度5mm。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距障碍物宜为0.25—0.5m。 盲道应避开井盖铺设;盲道的颜色宜为中黄色。 4、城市主要道路和居住区的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和盲文站牌。提示盲道的长度宜为4—6米。 5、人行天桥下面的三角空间区,在2M高度以下应安装防护栅栏,并应在结构边缘外设宽0.30m—0.60m提示盲道。 6、办公、科研建筑进行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应符合以下规定各级政府办公、各级司法部门、企、事业办公、各类科研、其他招商、办公、社区服务等建筑,必须在以下部位设计无障碍设施:基地(人行通路、停车车位)、建筑入口、入口平台及门、水平与垂直交通、

消防设计专篇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建筑工程设计编制深度的规定》(建设部2008版);(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54-95)(2005年版);(4)、《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7)、《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0); (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10)、《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1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1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1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1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45-2009); (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16)、《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17)、《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2013);(18)、《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19)、《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20)、《工程建筑标准强制性条文》; (21)、其他有关国家消防设计规范及标准; (22)、供电部门、电信部门等上级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及文件。

无障碍设置标准

无障碍设计标准 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为规范建设无障碍设施,国家建设部下发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其中有24条为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于2001年8月21日起开始执行: 1.人行道路的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规定 缘石坡道--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口、广场入口、人行横道及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口等路口应设该坡道。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地面不得大于2cm。 坡道与梯道—城市主要道路、建筑物和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设轮椅坡道和安全梯道;在坡道和梯道两侧应设扶手。城市中心地区可设垂直升降梯取代轮椅坡道。 盲道—城市中心区道路、广场、步行街、商业街、桥梁、隧道、立体交叉及主要建筑物地段的人行道应设盲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人行横道及主要公交车站应设提示盲道。 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安全岛应能使轮椅通行;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横道宜设过街音响信号。 标志—在城市广场、步行街、商业街、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志。 2.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M。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应小于2.00M。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3.盲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 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的宽度宜为 0.3—0.6m。 盲道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触感条面宽 0.25mm、高度5mm。 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距障碍物宜为0.25—0.5m。

医院消防设计专篇

消防设计专篇 项目名称: 设计单位:(章)

日期: 第一节、工程概述: 1、要紧设计依据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4 年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1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操纵规范》(GB50325-2010) 2、工程概况 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东城院区门诊楼位于***横三号路以南、纵5 号路以西,规划总用地面积65337 平方米,净用地面积51064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535 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3415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3120 平方米。本项目建筑为医疗建筑,地面单体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室为一级。

第二节、总平面消防设计: 建筑南北及东侧三面均临都市道路,场地内部设环形消防车道,车道宽度7 米,消防车道距建筑物外墙大于5 米,小于10 米,车道坡度不大于3%,转弯半径大于12 米,消防车荷载按30T 设计,消防车道在基地北侧与东侧和都市道路相连。建筑底层设有消防操纵中心,消防操纵中心设有独立对外的出口。 沿高层住院楼南侧设置宽10m×长110.3m 消防扑救场地,距建筑距离大于5 米且小于10 米,其设置相关要求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 第三节、建筑设计 1、防火分区: 地下部分:地下室为一层,机动车车库按4000 平米一个防火分区设计,设有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设备用房按2000 平方米一个防火分区设计,设有自动喷淋灭火系统;防火分区面积及出入口均满足消防疏散要求。 地上部分:住院塔楼部分按每层一个防火分区设计,门诊医技裙房按3000 平方米一个防火分区设计,设有自动喷淋灭火系统。防火分区面积及出入口均满足消防疏散要求。 同层防火分区之间用防火墙分隔,防火墙上的门为甲级防火门。

青岛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规定

青岛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 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和儿童等弱势人群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本市各城市规划区内有残疾人生活与工作的场所, 新建、改建和扩建城市道路 (含广场、公园、人行过街桥、人行地下过街通道,下同、房 屋建筑、居住小区、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以及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等建设工程, 应当按照本规定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无障碍设施, 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和儿童等弱势人群安全通行和使用便利,按照国家有关设计规范,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第四条市、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无障碍设施建设监督管理工作。发展改革、规划、土地、市政公用、城市管理、民政、残联、老龄、公安、 交通、园林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有关管理工作。 市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的发布和管理。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保障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工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规划、土地、市政公用、民政、 残联、老龄等部门编制本地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年度计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发展改革部门在审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初步设计与概算时, 应当对建设工程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方案进行审查, 对达不到无障碍设施设计规范的建设工程, 应当责令建设单位对初步设计进行相应补充、修改。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design)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 所用之处 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例如步行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公用电话、兼有视听双重操作向导的银行自助存取款机等,进而扩展到工作、生活、娱乐中使用的各种器具。二十余年来,这一设计主张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众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 设计的理想目标 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无障碍设计关注、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与通用设计的相似之处 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有相似之处,因为无障碍设计是为所有人所通用的设计,但无障碍设计所针对的重点是从残疾人和老年人。但随著无障碍设计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它的局限,所以当今的无障碍设计正在向通用设计所靠拢。而因为无障碍设计在中国出现较晚,所以大多数人将无障碍设计等同于通用设计。 举例 例如,看起来极为普通的容器,其中却有着巧妙的“共用”设计:一组匹配使用的洗发香波与护发素,两个相同的容器,仅只是在其中的一个添加了一排线形凸起的触觉感知记号,就能使人一

无障碍设施规范及《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差异

以下正体字均摘自《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斜体字部分摘自《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8.2 办公、科研、司法建筑 8.2.1办公、科研、司法建筑进行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包括:政府办公建筑、司法办公建筑、企事业办公建筑、各类科研建筑、社区办公及其他办公建筑等。 8.2.2为公众办理业务与信访接待的办公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应为无障碍出入口; 2、建筑出入口大厅、休息厅、贵宾休息室、疏散大厅等人员聚集场所有高差或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宜提供休息座椅和可以放置轮椅的无障碍休息区; 3、公众通行的室内走道应为无障碍通道,走道长度大于60.00m时,宜设休息区,休息区应避开行走路线; 4、供公众使用的楼梯宜为无障碍楼梯; 5、供公众使用的男、女公共厕所均应满足本规范第3.9.1条的有关规定或在男、女公共厕所附近设置1个无障碍厕所,且建筑内至少应设置1个无障碍厕所,内部办公人员使用的男、女公共厕所至少应各有1个满足本规范第3.9.1条的有关规定或在男、女公共厕所附近设置1个无障碍厕所; 6、法庭、审判庭及为公众服务的会议及报告厅等的公众坐席座位数为300座及以下时应至少设置1个轮椅席位,300座以上时不应少于0.2%且不少于2个轮椅坐席。 8.2.3 其他办公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至少应有1处为无障碍出入口,且宜位于主要出入口处; 2男、女公共厕所至少各有1处应满足本规范第3.9.1条或第3.9.2条的有关规定; 3多功能厅、报告厅等至少应设置1个轮椅坐席。

注:1.商业与服务建筑的入口宜设无障碍入口。 2.设有公共厕所的大型商业与服务建筑,必须设无障碍专用厕所。 3.有楼层的大型商业与服务建筑应设无障碍电梯。 8.8 商业服务建筑 8.8.1 商业服务建筑进行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包括各类百货店、购物中心、超市、专卖店、专业店、餐饮建筑、旅馆等商业建筑,银行、证券等金融服务建筑,邮局、电信局等邮电建筑,娱乐建筑等。 8.8.2 商业服务建筑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至少应有1处为无障碍出入口,且宜位于主要出入口处; 2、公众通行的室内走道应为无障碍通道; 3、供公众使用的男、女公共厕所每层至少有1处应满足本规范第3.9.1条的有关规定或在男、女公共厕所附近设置1个无障碍厕所,大型商业建筑宜在男、女公共厕所满足本规范第3.9.1条的有关规定的同时且在附近设置1个无障碍厕所; 4、供公众使用的主要楼梯应为无障碍楼梯。 8.8.3 旅馆等商业服务建筑应设置无障碍客房,其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100间以下,应设1间~2间无障碍客房; 2、100~400间,应设2间~4间无障碍客房; 3、400间以上,应至少设4间无障碍客房。 8.8.4 设有无障碍客房的旅馆建筑,宜配备方便导盲犬休息的设施。 5.1.3文化、纪念建筑进行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应符合表5.1.3的规定。 8.7 文化建筑 8.7.1 文化建筑进行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应包括文化馆、活动中心、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纪念塔、纪念碑、宗教建筑、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艺术馆、美术馆、会展中心、剧场、音乐厅、电影院、会堂、演艺中心等。 8.7.2 文化类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至少应有1处为无障碍出入口,且宜位于主要出入口处; 2、建筑出入口大厅、休息厅(贵宾休息厅)、疏散大厅等主要人员聚集场所有高差或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宜设置休息座椅和可以放置轮椅的无障碍休息区; 3、公众通行的室内走道及检票口应为无障碍通道,走道长度大于60.00m,宜设休息区,休息区应避开行走路线; 4、供公众使用的主要楼梯宜为无障碍楼梯; 5、供公众使用的男、女公共厕所每层至少有1处应满足本规范第3.9.1条的有关规定或在男、女公

绿建专篇(总)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1.现行的有关国家规范规范及标准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 2.办公建筑设计规范(GJ67-2006)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5.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9.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2008) 10.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2.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14.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2013) 15.湖北省绿色建筑省级认定技术条件(试行) 16.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1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1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2.项目基本概况 719所东区项目民品科研楼位于武昌区首义路街中山路450号。由2层地下室,23层办公楼组成,建筑分类均为一类,耐火等级均为一级。 地下主要为配套设备用房及汽车库,地上1-23为办公用房,采用分体空调。

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位置:719所东区项目民品科研楼位于武昌区首义路街中山路450号。如下图:

无障碍设计规范

建筑物无障碍设计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无障碍卫生间装修7大准则 防护:地面应选用防滑材料,以防残障人士跌倒摔伤。厕所的门上要装防护门板,以免轮椅的脚踏板碰破门。 布局:厕所应设于路旁,出入方便。卫生器具的安装位置和高度要合理,便器两侧都应留有便于轮椅接近的空间。 辅助:在卫生器具周围安装扶手,扶手的位置合适,连接牢固。为了便于各种身高的人使用,脸盆台面的高度可以设置在离地面60~100厘米的范围之内。 方便:水龙头开关应便于操作,可采用脚踏式,长柄式,感应式。 呼救:厕所内应设紧 急呼救按扭。 畅通:卫生间室内外 高差不得大于20毫米, 方便残疾人和轮椅通过。 尺度:门扇开启的净 宽不得小于0.8米,以方 便轮椅通过。厕所内应留 有1.5米*1.5米的轮椅 回转空间。 一、建筑物无障碍设计 (一)建筑物无障碍实施范围 1.各类公共建筑(包括办公、科研建筑和学校、园林建筑)的室外场地、建筑入口、走道、楼梯、公共活动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部位应进行无障碍设计。 2.交通和医疗建筑的人口应设置没有台阶的无障碍人口。商业与服务建筑的入口也宜设置无障碍人口。 3.下列公建必须设无障碍专用厕所:县级及县级以上的政府机关与司法部门,各种交通与医疗建筑,大型观演与体育建筑的观众使用部分和贵宾室,大型园林建筑及主要旅游地段以及设有公厕的大型商业、服务、文化、纪念建筑。 4.下列有楼层的公建应设适合乘轮椅者、视残者或担架床可进入和使用的无障碍电梯:各种交通与医疗建筑,大型商业、服务、文化、纪念建筑。 5.观演与体育建筑的观众席和主席台必须设轮椅席位。 6.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公寓的建筑人口、电梯、公共走道以及适合乘轮椅者居住的无障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建筑) 一、设计依据 1. 依据性文件 规划部门的选址意见书(土地出让合同)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用地红线图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立项批文 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批文 2. 主要法规(应根据建筑类型选用公建或住宅建筑适用的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43-2014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107-2012 《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205-2011 《上海市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文件审查要点》

二、工程概况 1. 建筑总量 用地面积: m2 ;总建筑面 积: m2 ; 容积率:;绿地 率: % 土地使用性质为(在□中打√): □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住宅建筑□公共建筑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住宅建筑:□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 自身有日照要求的公共建筑:□托儿所、□幼儿园、□大、中小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 □养老院住宿楼、□宿舍 周边敏感建筑:□住宅□学校教学楼□医院病房楼□养老院住宿 楼□宿舍 场地内的危险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含氡土壤□危险化学品□电磁辐射 场地内的污染源:□废气□废水□油烟□垃圾□其他 2. 建筑单体概况

表1 建筑单体概况(可根据单体数量增加序号) 3. 绿色技术概况(在□中打√) 1) 光环境:□建筑玻璃幕墙□夜景照明; 2) 雨水设施:□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硬质场地透水铺装□其他: 3) 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外墙垂直绿化; 4) 节约材料:□土建与装修一体化□工业化预制构件□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隔断 □整体化定型厨房□整体化定型卫生间□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 5) 专项声学设计:□报告厅□大型会议室□多功能厅□剧场□体育馆□演播厅□其他 6) 室内热环境:□可调节外遮阳 三、 绿色建筑等级 1. 绿色建筑等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公共设施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九个公共设施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公共信息设施——标识设施 二、公共交通设施——公交站点 ——自行车停放设施 三、休息游乐设施 四、商业服务设施——售货亭 五、公共管理设施——树池篱 六、公共照明设施——广场照明 七、公共卫生设施——垃圾箱 八、公共配景设施——景观雕塑 九、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卫生设施

一、公共信息设施——标识设施 一、标识设施——指在城市公共空间利用建筑、构筑物、场地、空间等设置的给人行为指示的公共服务设施。具有显著的记号作用和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标识设施包括的容: 指示牌、门牌标识、路名指示牌、 大楼指示系统、商业招牌、公交车站 牌、交通信息屏、导游图等。 三、形式: 屋顶塔式、独立式、地面固定式、 壁面固定式、悬挂式等。 四、设计要点: 1.醒目度。即在视野中,标志较其背景更容易引起注意的程度。醒目度主要考虑的容是标识牌本身及其背景之间的关系。在标识牌的规划设计中标识牌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协调是标识设计的整体目标。但标识不能过分与环 境中各元素类似,其 要具有足够的可识别 性。在旅游的过程中, 能够明确的看到各种 标识牌可以给游客节 省寻找各种信息的时间,使游客的游览过程更顺利,节省游客时间,

保护了游客的利益。 2.觉察。即人的视觉系统从视野中感受到刺激的能力。标识系统的功能主要在于传达信息,而信息传播是视觉传达的中心主题。同时,与视觉传达有关的各要素中最重要的即是“色彩”,不同的颜色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标识设计创作中,不但要有主观性色彩的积淀和经验,而且要理性地运用各种色彩为标识设计服务。 3.视角。即从观察者眼睛向标志长轴方向两端点的连线所夹的角。景区标识的视角主要有平视、仰视、俯视、鸟瞰四种。平 视的效果给人感觉便捷、 规则、有序;仰视的效果 给人感觉稳定、雄伟、 高大具有较强的震撼力 和标志性;俯视时标识给 人一种随意、亲切的感 受;平视视距是标识高度的1.5~2倍时,旅游者容易看清标识容,把握标识全貌。由此可见,平视设计时要注意留有足够的视距空间。 4.空间秩序感。标识的布局应具有空间秩序感,遵循系统性、可视性、合理性、安全性、环境统一性、视觉效应有效性等原则。标识之间的距离既不能太近,否侧会让人产生厌烦心理,也不能太远,否侧会让人没有安全感,身在一个陌生环境中产生恐惧心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