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doc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doc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doc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doc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禅: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具冇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性。

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2)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冇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冇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主耍来源丁?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每个时期都除了一批代表人物和著作,熟悉这些人物和若作,掌握他们的代表牲观点,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学修养。

3、教育要素:三个教育耍素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种社会实践系统, 即为教育。

a)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Z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冇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

的任务或使命,具冇必要的能够实现促使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

b)学习者:学习者自身的特征:(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日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日的的表述方而相同,也未必有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

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屮所遭

遇的问题或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耍的帮助也不同;(4)不同的学习者对于

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c)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及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

上述三人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耍素有:1、教育者,以英白身的活动來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2、学习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來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Z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综合,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4、教育功能: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主耍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分別是:(1)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式对个体和群体各方而的发展发挥激发、导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增值和选择等功能;⑵ 教育所培养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人走进社会,成为-淀社会的公民,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发挥适应、改革和改造的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根木功能,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延伸和转化。

教育功能有多重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方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多维度的复合分类:(1)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來划分: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形功能;负向

显性功能;负向隐形功能。(2)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划分:教育对人的正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教育对人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的负向功能。

5、教育功能的个体功能:个体功能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陈in、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教育的个体功能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指教育本身对培养人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是教育木质特点的体现。教育的个体功能包括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为社会化进程-培养人的功能,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功能,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的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从教冇对主体发展的作用而言的,实际是教育木质的表现形式,是教育功能的第一层次, 也是教育的特有功能)

教育功能的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山教育个体功能所衍生的,属于教育的衍生功能或者派生功能。

6、教育目的:(P59)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日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题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对教育活动具冇指向性作用的目的的领域,含冇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这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猎点。(结构层次:教育目的一培养卜I标一课程目标一教学日标等)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

7、单轨制:美国在独立以前,多数地区都曽沿用欧洲双轨学制。在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美国学制的变化与欧洲不同。原來双轨学制屮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屮学所淹没,rh此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模式。这种学制形式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因此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8、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的结构——大学(后來也包括英他高等学校)、屮学(包括屮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屮联结的屮等职业教育)。

(双规学制是指以西欧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戏轨制设冇网套学校体系,一套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另一套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小学毕业后只能升入各种职业学校,不能升入普通屮学和人学。而者条件优越、学费昂贵;示者师资设备差,教学质量低。两套学校体系形同双规,互不沟通。双轨制的优点是它的学术性一轨具有较高水平,缺点是不利于教育普及。)

9、混合制(分支型学制):这是前苏联创造的一种学制形式。在十月革命前帝俄时代实诞的是传统的欧洲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建立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学校系统,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 又部分恢复了常俄时代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由此形成了动工有单轨学制特点,乂有双轨学制的某些因素的分支型学制。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有其优点。

苏联分支型学制是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端分叉,是介于双规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优点为有利于普及教育,乂有学术性一轨高水平和职业培训扎实的优点。缺点是统的过严,管的过死,不利于学生自由发展,具体表现是学|_|、学时过多,课程过多,教学计划、大

纲、教科书严格统一,学生负担过多。

10、教学P230: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白rh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列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徳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口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1、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12、教学卜I标: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规定者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于-段,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四个要素。

13、毛入学率P377: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的在校生人数?符合官方为该级教育所规定之年龄的总人口之比。

14、全民教育:P395

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道德发展的需要;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性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原则。

二、简答题

1、教育的个体功能P34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内容包括四个方而: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的发展目标;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口己所处的角色,口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

A)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B)教育促进个休行为的社会化

C)教育培养个休个性化的功能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A)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B)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C)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个体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也只有以丰富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化,才是健全意义上的社会化。教育必须在促进两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两者的关系。

3)教育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A)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B)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1)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创新精神。

2)过重的学业负扌口、唯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4)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要克服教育负向功能,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需要当

做第一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P86-88

所谓全面发展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

使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多

种相互联系而乂各有特点的教育所组成的。

(1)徳育

徳育是培养人思想道徳的教育,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

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和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智育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休育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⑷美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3、当今世界教育思潮的演变。P386

I 11学A小存至||审人氓|'、

2【从科臺主义、经押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何在?P125

(一)根据学术标准衡量,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性职业,需要经过专门的师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育人才为社会服务。原因如下:

(1)教师职业资格取得得有严格的规定,在职前必须经过专门的训

练,并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2)教师能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教师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提供服

务。教师这种角色和作用是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

(3)教师拥有专业自主权。教师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从教,其职

业内部有专门的职称来标志专业水平的差异。

综上所诉,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职业的特征,所以是专业性职业。

(-)其专业性表现在:

(1)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立项和信念,是教师专业行为的

理性支点和专业口我的精神内核。

(2)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3)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教学设计

能力、表达能力、教育组织管理能力等。

(4)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新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涯中形

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我形象的止确认识、积

极的门我体验等。

2、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分析教师角色冲突现象的类型、原因和避免的对策。

(一)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教师作为一个学者,要学习教材、了解与教材有关的

信息,向学生讨教,以严肃的态度研究处理教材

2、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解决教学基本矛盾:知与不知、知之不多到知

之较多,知之完善中充当主导者的角色。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使学生变得更聪明、更高尚、更成熟,并但使学

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较好发展。

4、教学设计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有这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

有这双重性质。

6、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友情的建立可以使学生更加亲近教师,教师也

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二)教师角色冲(运用角色理论分析教师在教学屮的行为)

教师作为一门专业职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是多样的,在每

个场合下游不同的表现:

(1)角色选择

(2)角色扮演

(3)角色冲突

3、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表现形态有哪些?P120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教育地位紧密相连。它不仅与人们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有关,而且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与期望有关,述与它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及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相关。

(1)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索

a)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教师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b)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形成统一的专业组织是认同教师专业和争取专业权利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地位的提升,教师职业地位的提高成为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前提。

C)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教师的经济待遇应该相当于社会复朵劳动者所享受的经济待遇水平。

d)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既有硬性标准如高学历、教师资格证书等,也有软性标准如道德要求、个性要求等。

(2)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表现形态

a)社会作用。古代教师依附于政治和经济,教师社会地位不稳定,但社会作用如传承文化知识和培育下一代述是很大的;现在社会屮教师的社会作用仍然很大,担当着更多的角色。

b)政治地位。在古代,教师的政治地位总体上是低下的,处于一个被利用的地位。现代社会教师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不仅享有和一般人共有的权利,而且教师组织的成立成为了保护这个群体权益的工具和组织。

c)经济地位。自古以来,普通教师的经济待遇一直比较低下;现代社会教师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知识的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的经济待遇在不断提高。

d)专业地位。在古代,教师职业没有确定标准,进入门槛比较低;在现

代,各国都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教师职业从业标准。

4、试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P164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1)H的不同: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编排方式不同: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教学方式不同: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

(4)评价不同: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动课程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联系:

(1)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目标。

(2)内容上的互补性。活动课程在较人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补充、有机渗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两种学习方式的互促性是通过两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彼此Z间的迁移而实现的。一方面,学科课程屮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活动课程中的从做到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亲口参与和口主选择。

(4)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活动课程内容的即时性、实践性、和从做中学的活动方式决定了活动课程具有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两者互相促进,利于学校课程整体功能的提高;同时,在任何一门课程中发挥好,都会促进另一门课程的发挥。対个课程整体优化的特点使学校课程的整体功能远远大于各自的功能。

5、谈谈核心课程的优缺点,分析在何种情况下最适宜采用核心课程。P168

核心课程优点:

(1)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2)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社会生活问题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

(3)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核心课程缺点:

(1)课程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凌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

(2)学习单位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3)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核心课程适用的情形:

(1)核心课程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或中学。核心课程牵涉到多学科知识,强

调实用性问题的解决,比较注重学生能力的考试,需耍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发展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拥有更好的能力,所以比较适

用。

(2)核心课程应用于以社会问题学习为核心的课堂屮。核心课程针对的问题和核心便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学习必须以社会问题学习为中心,组织各学科知识和自身的经验来解决问题。

(3)核心课程需要学生形成稳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由近到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星现课程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学习那些接近生活环境的人类基木活动,如家庭、学校、邻居、当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再逐渐扩展其学习范I 韦I到木地区、本市、本国乃至全世界、

6、简述教学策略的特征和结构,并论述指导策略的现代意义。红P124

7.什么是班级组织?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简述题)P306

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正式组织之一。教育者将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经验的学生组织起来施教的教学方法,这种学生群体就是最初的班级组织。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木成员是班主任、教师(任课老师)、学生。

(-)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正式纽织:班级组织的由学生组成的正式纽织,旨在实现班级组织的公共日标。这是一种制度化的人际关系,每个班级组织都有工作日标,都要建立根据班级分工的组织机构。我国中小学班级的正式组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全班负责的角色,即班干部;第二层对小组工作负责的角色,即小组长;第三层是只对自身的任务负责的角色,即小组一般成员。

(2)非正式组织:源于班级纽?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和活动屮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学生的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四种类型:(1)积极型。这种群体的价值目标与班级正式群体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是班级正式群体的补充。(2)娱乐型。同学们由于悄绪上的好感和消磨可与闲暇时间的需要而聚集在一起。(3)消极型。这种群体体会自觉和不自觉地与班主任、班委会产生对立,如破坏纪律、发牢骚、不参加集体活动等。(4)破坏性。这类群体已经游离出正式组织,他们没有是非善恶标准,常常对班级组织产生破坏甚至震慑作用。

(二)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中常常成对出现,成为对偶角色,比如教师与学生。角

色的多重性是班级组织角色结构中的基本特点。学生的角色转换要求班主任和教

师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教育、引导、评价学生。

(三)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班级组织信息沟通的主体是单一性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Z间进行。班级也要与学校沟通信息,班级之间要沟通信息,班级更与家庭沟通信息,还要与社会沟通信息。

(四)班级组织的规模

随着教育开放化,活动化趋势的增强,过大的班级规模就愈加凸显出其不适

应性:(1)不适应现代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趋势;(2)不适应现代教育以学习者为屮心的理念;(3)不适应现代教育开放的潮流。

8、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简答题)

(-)班级组织建设

1)班级组织的设计: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班级群体现有的发展水平。

2)班级组织水平的评价标准

A)群体H标导向的积极性与成员对忖标的内化水平。

B)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

C)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成员的归属感水平。

D)共同活动的动机、冃的、价值的中介行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水平。

E)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性与成员的自主、自觉性水平,是班级形成教育主题、教育力量的保证。

F)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指导班级建设

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

1)专制型:这种类型的老师喜欢学生听命于白己,他们的话就是指示、命令,对不服者动辄发怒、批判、威吓和谩骂。在这样的班级屮学生总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循规蹈矩,战战兢兢地学习和生活着。

2)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主张无为而治,而真正的动机是不愿意负责任。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宽容学生的一切言行,使学生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班级有群体但无纽?织,在精神上是疏远和离散的。

3)民主型:这种类型的班主任赞同自己与学生作为一个人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善于倾听学生的批评,并且积极地接纳学生的合理性建议。

(三)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建设和培育良好的班级组织,发挥好集体的教育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培养集体意识,使班集体屮的全体成员能够自觉按照集体的1=1标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耍求自己,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确主“个人归属集体、献身社会”的道徳和社会信念。

2)培育集体主体情感,引导学生在集体中友好合作、乐于助人、平等交往、相互团结,形成和发展热爱集体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等积极的悄感体验。

3)培养学生具有组织集体和管理集体的能力和技能。

4)培育学生口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以及勇于批判错误舆论、善于坚持正确意见、敢于接受新生事物、进取开拓的集体主义口决能力。

5)培育公民意识,使集体中每个成员口觉地意识口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扮演好不同的成员角色,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9>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说明如何实现班级主题性活动的教育价值。

班级活动可分为口常性活动和主题性活动,要真正体现主题性活动的教育价值,在活动主题的选择和方式上还须注意以下方面:

(1)主题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班主任要努力形成以学生成长为主线的活动系列,主题的选择应来自于对学生当前发展问题的判断和成长需要的知识,各项具体活动的设计围绕主题进行,从多方面深入。

(2)主题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获益。主题性活动的开展从准备、总结和反思,都是学生主动参与、建设的过程。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这正是主题性活动的出发点。通过系列的主题性活动,最人限度地吸引学生全面参与,提升学生的素质。

(3)主题性活动要达到使学生在活动屮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主题性活动要关注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活动的设计要吸引学生真实地投入其中,那么不仅会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4)主题性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意。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特征和独特性,来选择活动方式。新颖、独特、有创意的活动方式,则能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

案例P166

10、试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特点。(论述题)P400

11、举例说明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的基本含义是:

(1)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乂是道德发展的需要;(2)全民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扌舌正规教育、非止规教育和不定性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3)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二、教育民主化

教育现代化最垂要的标志就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涉及的内容有:

(1)加强地方分权、地方自治权、学校自主权

(2)家长、居民、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社会各部门参与教育管理,任何一个利益代表都不占优势;

(3)参与项冃扩大,包括经费、课程、教学法、人事、决策等

(4)工商界、科技界、政界、新闻界等社会各界参与重大教育决策及科研决策。

这种参与、自治的思想就是教育民主化思想的精髓。

教育平等观念的要点是:

(1)教育平等不仅是发展教育所需,而且也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必出之路;

(2)平等原则和能力原则是互补的,不应使一个目标屈从与另一个目标;

(3)教育平等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皆有益无害;

(4)只要教育方法得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学到同样的知识,都可以得到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

含义:一是孟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仁慈啊,而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

要求:(1)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2)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进而学会创造信息;(3)促进学校教育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如摄像机、电子学习台灯;(4)进一步建立信息库、信息网络等

表现:(1)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或颁布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把信息教育课程列入了正式课程,并増大了投资;(2)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卩4、教育全球化

特征: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相互借鉴其教育发展和改革经验的口觉性日益提高;各国互相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的趋势日益加强,并由此带來各国之间学历、学位教育水平大致衔接;各国都日益注重培育能使木国经济、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人才等

基本的表现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日益壮大的留学生潮是其典型的表现;第二种形态是全球性的教育现彖,如义务教育制度;第三种形态是全球教育,基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使得独立的跨国教育体系成为可能

大学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勒图尔诺 B .沛西·能 C .孟禄 D .达尔文 4 .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B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D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5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 )过程。 A .政治社会化 B .学术社会化 C .社会学术化 D .社会政治化 6 .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o A .文雅教育 B .英才教育 C .教育平等化 D .价值多元化 7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为典型。 A .欧洲国家 B .美国 C .前苏联 D .中国 8 . (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呈,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的存在形式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管理制度 10 .教学是()。 A .学生学的活动 B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丁然职业技术教育学 作者简介:保罗?弗莱雷是20 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1994 年至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他也曾被美洲和欧洲29 所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获得过荣誉和奖励。他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毕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选择这本书来当教育哲学的书籍来读,是因为这本书最开始的题目吸引了我,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本书和其他教育学专著不一样,通篇没有纯粹的教育学体系和教育学概念系统,而是从对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的关怀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政治性问题,提出了教育服务于统 治阶级对人民施行压迫的现象,试图引导这些人被解放,自我解放, 最后改变他们的命运。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 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 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 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本书第一章提到了“对自由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被压迫者会更 向往成为压迫着,但是是被压迫者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境地。自由要靠征服得来的,而不是靠恩赐。被压迫者想要获得自由,要经过持之以 恒的努力和敢于挑战的决心并尽心尽全力的追求才能获得。要解决压迫问题,首先就是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寻找压迫的根源,通过改造,创造一个新的环境。这么想是理想的,但是为什么压迫与被压迫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持续多年,并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可能的原因有可能是被压迫者已经习惯了他们所处的统治结构,并且已变得顺从这种结构,只要他们觉得不能去冒需要冒的风险,他们便会停止争取自由的斗争。再者说,他们获取自由所做的斗争不仅仅对压迫着造成威胁, 也会威胁到与自已同样处于压迫下的同伴,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 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doc

《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教书育人是时代永恒的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形式、目的等等都发生了改变。 学校的教育渐渐发展成为根据计划性、目的性、条理性、全面性的,多种的教育形式,教育种类,相结合,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发展。比如现今教育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更是应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需求而衍生出了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等。中共领导提出“科教兴国”,而如现的教育的发展却已经无法离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追求知识及社会对教育程度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多样发展;国家的政策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科教兴国”,“九年义务教育”等等提出都有利于教育的发展;经济文化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但在这之中也存在的发展上的不利因素,比如说:恶性竞争、教育舞弊等等,避免和解决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是很值得去探索和思考的,也是正在极力解决当中的。 教育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尽管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等各不相同,但是教育作为一个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她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趋势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教育的规模、内涵不断的增长,体制结构不断的变化,在不断随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育缺陷,如教育不平等,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非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等。这些发展变化告诉了我们: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都是需要不断发展更新的,古时的“六艺”,现在的“九门功课同步学”,还有兴趣班的“遍地开花”等等,无一不在印证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在这发展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不足的存在,大范围内的教育不平等、小范围内的恶性竞争,随新科技产生的考试舞弊……如何正确的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深入探究的。 教育渐渐的普及,普通民众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于是追求终身教育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正在不断的壮大和发展之中。 做许多事,都会存在着目的,教育也不另外。 教育的目的在于需求,但随着社会渐渐的发展,更多的上升到了精神提升、知识丰富的领域。古时只有男子才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是较为富贵的男子,他们为了成为状元、为了做大官光耀门楣、为了成为大家敬仰的“文曲星”,他们努力学习四书五经,女子只能以“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因为女子不需做官,只需相夫教子;现实,男女均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现今每个人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会有不一样,但大多数,都是为了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河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个人的受教育目的的方向。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特征。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适用专业语文、英语、 音乐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对应职业或容教师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得标题就是“教育得一般目得”,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与教育得一般目得问题。第二编得标题就是“兴趣得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得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得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得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得标题就是“性格得道德力量”, 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得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得教育目得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得论得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与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得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得观念。“自由”得观念要求个人得意志与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得束缚而只受制于人得内在判断,归之于人得内在自律,归之于人得理性自觉,从而使人得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得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得道德实践中,人得由意志、理性所作出得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与人得其她心理品质得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与之时,即需依靠“完善”得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得意志力与坚强而紧张得毅力加以“内部得协调”。第三种为“仁慈”得观念。亦即“绝对得善”得观念。“完善”得观念得以发生作用得法宝就是人得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得内部得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与行为之间得矛盾时,就要用“仁慈”得观念来控制自己得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得恶意得冲动。“仁慈”得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得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得意志处处与别得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她人谋福利得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第四种为、“正义”得观念“正义”得观念就就是“守法”得观念。如果“仁慈”得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得与她人发生冲突得恶意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教育学之读书笔记十篇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因此,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 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 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 学作品; 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科学提出; 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 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 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 较大的影响; 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 7、教育学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课件一)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授课班级:2013级公共选修 课程时间:2013-2014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张军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u◆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u◆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u◆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ü?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ü?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 要的人的活动。 ü?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 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 实践活动。这一定义体现教育的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以及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现代教育学基础1

2?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n?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n?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n?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n?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 n?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 象。 n?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 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2?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u◆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u◆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u◆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2?了解二者的概念:非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 2 现代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课程标准 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语文、英语、 适用专业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音乐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教师资格证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 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 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 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 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 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 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 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

教育学书籍读书笔记

教育学书籍读书笔记 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下面给大家分享教育学书籍的,欢迎参考! 《家庭教育》这本书,看过后,我明白了家长在很多方面都应该较正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也教会了我怎样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怎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一、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早睡早起多运动、多看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尤其要注意时常保持健康、快乐、自信的状态,让孩子处在和谐融洽、开心向上的家庭氛围里。 二、端正的学习目标 首先,学习是一件要伴随人一生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在学校里才需要完成的任务。也许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可以很轻易地理解这个道理,因为不管我们拿到硕士还是博士学位,在我们工作的时候,依然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不学习不突破,就永远不会有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也理解这一点:学习不是为了拿好成绩,也不是为了考好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让你们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为了让你们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承担起责任,是为了改变这个还有很多缺陷和问题的世界。 在学校里,孩子们学习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做人的道理。第一次走进东升一小的校园时,美丽的校园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操场边上那句“做有中国灵魂知礼明礼受礼的现代人”更让人深思和感动。当学校能把“德行”和“礼”作为办学的宗旨,是一种何等的高瞻远瞩的姿态。教育本身的目的是育才,唯有

德能兼备才能称之为“才”。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未来仰仗的不是经济增长或者GDP排名,只有和谐的社会才能更具有可持续性,而这就需要更多有德行的人来承担责任。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教育成读书机器或者考试达人,而是要教他们如何做一个有完整人格的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爱护环境和保护弱者等等。简短的说,我们和学校的一致目标是要让孩子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因材施教 看过后,我意识到,孩子和小树一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也需要有不同的培育策略,要不断修枝剪叶,让她经历风雨,才能让她长成一棵有担当、有能力福荫社会的参天大树。 我的孩子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良而且会替别人着想的好孩子,比如说:今天碰到某某同学的妈妈,说你很可爱哦。慢慢地,孩子从开始抗拒上学,变得喜欢去上学了,从开始总是在课间时坐在教室里,到后来开始去操场、图书馆“探索”她的新天地。这一点一滴的进步对别的孩子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却让我很欣喜地看到她逐渐开朗和勇敢的迹象。书中那一句“仔细诊断,对症下药”的确是非常管用。上学路漫漫,将来孩子的路还很长,一定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并不厚,但却很全面地针对很多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还会继续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最后,因为非常喜欢龙应台说过的一段话,所以借来这里跟诸位分享:“孩子,我要去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下)【圣才出品】

第9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什么是班级组织?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答: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在中世纪末期便产生了班级组织的最初雏形,后经过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和实践积淀,最终开始发展起来。 (1)班级组织的概念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教育理论及实际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 (2)班级组织的结构 ①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班级组织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大多是预先决定好时间、场所和活动内容,要求班级每一位成员接受。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 ②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班级组织的角色常常成对出现,成为对偶角色,比如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体等。同时,角色的多重性是班级组织角色结构中的基本特点,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扮演了学习者、受教育者的角色,这是学生主导的角色。班主任或教师是班级的中心角色,由于时空、条件的变换,班主任或教师的中心角色也在变

换,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 ③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班级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信息。班级组织信息沟通的主体是单一性的,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班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又决定了其信息沟通的渠道是复杂的。班级要与学校沟通信息,班级之间要沟通信息,班级要与家庭沟通信息,还要与社会沟通信息。沟通渠道的复杂多样,必然带来信息的纷繁复杂。 ④班级组织的规模。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育的发展从原来的注重数量、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较大的班级组织规模不利于照顾到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我国传统的班级规模一般在50人左右。目前,有的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的班级规模甚至超过70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通常是25人左右,我国小学班级人数都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班级人数。 2.结合班级组织的特点比较班级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异同。 答:班级组织作为一种教育性组织,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成长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场所。它除了具有社会一般组织的共性之外,还有一些特性。其异同点分析如下:(1)班级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共同点 ①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明确的目标引导。社会组织的目标一般是明确的、具体的,表明某一组织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围绕某一特定的目标才形成从事共同活动的社会组织。 ②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有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社会组织是由至少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系统。组织成员是相对固定的,成员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组织;社会组织如无固定的成员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实体基础。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个性愈益同多方面性相融合,品格即愈益易于驾御个人。三者结合起来既为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的完善奠定基础,又为实现可能的目的创造了条件。他有时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有时又把训育放在第一位,原因也就在这里。他说:“假如道德在多方面性中没有根基的话,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有理由撇开教学来探讨训育了;那样的话,教育者就必须直接控制个人,激发他,驱使他,使善在他的身上有力地生长起来,使恶劣的习性销声匿迹。教育者可以自问,这样一种人为的、被强调的单纯的训育至今是否有可能? 假如不可能,那么,教育者必须有一切理由假定,人们首先应通过扩展了的兴趣来改变个性,必须使其接近一般形式,然后才可以设想个性有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发生应变的可能;同时在对付过去业已变坏了的儿童时,除了应考虑他现存的个性以外,还应着重估量他对新的和较好的思想范围的可接受性与他接受它们的时机。”因此,教育目的的三个部分是可以合并起来的。赫尔巴特把多方面兴趣、道德、个性联合起来作为培养目标,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不无启迪作用。 笔者认为在理解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时,应该同他的培养儿童个性的教育起点联系起来,且不可以点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