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主要内容摘要2006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主要内容摘要2006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主要内容摘要2006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主要内容摘要2006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

2006年11月24日

八大内容组成:

作为国家首批区域规划试点之一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其制订工作目前已接近尾声,规划8个方面的内容已基本敲定。在此间召开的“第六次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司长陈宣庆说,目前长三角规划的送审稿基本完成,已签发到相关省市征求意见,待进一步完善后,将报送国务院公布实施。

陈宣庆在主题发言中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主要由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一、明确长三角区域发展指导思想原则。长三角地区将逐步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加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规划强调,长三角地区应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践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

二、将长三角区域功能定位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一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一方面,长三角要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另一方面,要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为核心,与其他城市相配套衔接、以大都市圈为组织架构的综合经济区。

二是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长三角地区是东亚地理中心,处于西太平洋东亚航线要冲。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长三角将成为西太平洋重要的世界城市群和产业密集区,在亚太地缘经济格局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三是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经过“十一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努力,使长三角具有较强推动产业升级和集约发展的创新能力,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创新基地。同时形成较为完备的重化工业、加工制造和高新技术的产业组织和分工体系,形成石化、钢铁、电子信息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集群,成为集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国际营销和强大商务功能于一体的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之一。

四是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位于东亚地理中心,处于西太平洋东亚航线要冲。随着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长三角将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外交流的最重要窗口,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与此同时,长三角也将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创新基地。

以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全面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三、确定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框架为“一核六带”,即强化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

“一核”即强化上海发展核心。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国内外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创新源头的作用。整合利用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增强集聚和组织引导能力,促进区域整体优势发挥和竞争力提升。

“六带”,包括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沿海发展带、宁湖(湖州)杭发展带、沿(太湖)湖生态服务带。

一是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目标是建成具有世界发达水平的都市连绵区域。这一发展带主要包括沪宁杭交通沿线地区,将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加快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成为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升、服务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发展的区域。

二是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根据规划,长江沿线的县市区将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优势,引导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等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建成特色鲜明、规模聚集、布局合理、生态良好的基础产业基地和城镇聚集带,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长江产业带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是重点建设沿(杭州)湾发展带。沿杭州湾县市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港口条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和重化工业。这一发展带的目标是建成功能协调的现代制造业聚集带和城镇聚集带,以带动长三角南翼发展。

四是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即拥有沿海岸线的县市区,依托临海港口,培育和壮大港口物流、大型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发展新兴的临港产业、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综合经济带。

五是积极培育宁湖(湖州)杭发展带,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功能。宁湖杭沿线县市须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其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以及资源加工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新型发展带。

六是引导发展沿湖(太湖)生态服务带,成为全国性重要旅游休闲带和区域性会展研发基地。环太湖乡镇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在保护太湖及其沿岸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严格控制用地开发规模和强度,突出开发理念创新和空间布局优化。

根据规划,长三角地区还将完善其他沿路发展轴带,重点建设泰(泰州)锡(无锡)湖(湖州)南北拓宽轴、通(南通)苏(苏州)嘉(嘉兴)南北物流和轻工经济轴、杭(杭州)绍(绍兴)甬(宁波)产业和港口联动轴、宁(南京)通(南通)城镇集聚发展轴、申(上海)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西部拓展轴等,共同形成长三角地区分工明确、功能齐备、等级合理的网络状总体开发格局。

四、提出城镇体系发展整体思路,重点优化沪宁、沪杭沿线城镇功能,加快沿江、沿(杭州)湾城镇发展,做大沿海和宁湖(湖州)杭沿线的城镇规模,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

五、明确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做大做强石化、钢铁、电子信息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业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同时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型产业。

六、重大基础设施协调与建设方面,规划将综合交通和能源作为两大重点,提出加快沪宁、沪杭、杭甬、沿长江、沿海和宁湖(湖州)杭6大重点交通通道建设,以及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同时提出了煤炭、油气、液化天然气、电力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七、提出区域内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对沪宁杭沿线,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优质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对沿江(长江)、沿湾(杭州湾),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对沿海和宁湖(湖州)杭线及其他沿路发展带,适度安排建设用地;对沿湖(太湖)地区则控制土地开发强度。

八、确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一类是引导性政策措施,如在区域内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另一类是协调性政策,主要是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引导性政策是指对长三角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特殊性政策。主要包括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区域发展促进基金,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地方科技攻关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协调性政策方面,主要是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区域行业协会作用,推动区域内各类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一体化水平。

相关链接:

1. 长三角地区加快“错位”发展避免“同城效应”

新华网上海11月21日电(记者李荣)长三角通过区域高速公路网和规划筹建中的城际轨道交通网,正在不断拉近各地的“距离”。与此同时,各地的错位层次却在逐渐拉开。

长三角在拉近区域内城市间的“距离”,加快产业、市场和科技人才对接的过程中,也使各地的错位层次逐步清晰。国家发改委国土所专家杨朝光说,长三角今后的发展态势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的转型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增强,总体而言将进入一个区域结构的加快调整期,各地的错位发展将为调整提供充足的空间。

据相关专家的分析,长三角中心城市和直接腹地经过多年发展已基本完成了城市功能的集聚,新兴市场要素正在注入,传统生产能力正在逐步溢出,核心区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趋于下降。这时候跨区域的调整将是必然趋势。结构调整不应是“走老路、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展,而应该以错位发展来加大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专家杨桂山说,长三角地区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经济发展区域、全球制造业的集聚基地、亚太地区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的城市群,应该在区域内以错位发展为指导思想寻找新的战略空间。可错开核心区石化、钢铁、装备制造等重化工的发展重点,选择次一级的城市圈发展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要在长三角建立有特色的休闲旅游服务基地和生态安全的节点地区,以此形成长三角产业的平衡。

相对处于长三角外延部分的地区,目前正在长三角新一轮发展中寻找“错位”的“坐标”。湖州地区拥有中国十分之一的毛竹,境内有太湖、南浔古镇、莫干山、江南第一湿地和古生态等六大旅游品牌,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已具备发展体系。湖州市常务副市长谈月明认为,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线路的开通,使大上海与周边地区的“同城效应”越来越显现。如何在这种态势下找到各自的定位非常重要。他认为,浙西北的新鲜优质农产品、旅游资源等正在成为长三角核心大城市市场上的鲜亮特色,新兴“轻型”绿色制造业、旅游服务业和生态产业相结合将是这个后发地区的“错位”发展形态。相关专家也表示,长三角区域内部将从“错位”走向平衡。

2. 长三角区域发展呈现新特点总体水平不断接近

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的专项研究成果——“2006年度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11月9日新鲜出炉。与上年度相比,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变化有什么特点?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该课题项目负责人郁鸿胜说:长三角区域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四大城市板块集聚起发展优势,城市群之间的总体水平不断接近,这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新特点。

长三角区域“15+1”城市群,2005年继续保持了快速平稳的持续增长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61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

在新出炉的长三角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有6个城市排名比上年度有了“进步”,有8个城市的座次被赶超,只有原来的首位城市上海和第二位城市苏州仍继续保持原位。郁鸿胜指出,杭州、南京这两个省会城市和宁波市,都向前跨进了一位,名列排行榜第三、四、五位,这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中特大城市、大城市板块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整体性优势不断增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领跑”作用十分显著。

郁鸿胜还从该项目重要专项指标的变化,分析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发展新态势:苏中板块城市排名上升较快。该区域的南通上升7位,扬州上升3位,泰州上升2位。其主要原因是:南通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占有优势,二产发展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南通市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了28.3%,第三产业增长了17.7%,第三产业的长足进步成为了南通市竞争力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卫生医疗方面的指标则提高了扬州市的竞争力。从人均GDP上升最快的城市看,上海、杭州和舟山各上升了1位。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上升最快的城市看,绍兴市上升了2位;而从地方财政收入上升最快的城市看,绍兴市上升了3位。(记者郑蔚吴越)

3.长三角旅游业发展要警惕"引资焦虑"和"项目饥渴"

新华网上海11月8日电(记者蔡国兆、裴文彬、姚玉洁)作为各方看好的新经济产业,政府大力推进、民间激情四溢,旅游业近来成为长三角各路资本最热衷的产业之一。记者日前采访的不少专家称,包括旅游业在内的长三角各大产业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需要冷静的反思。其中,“引资焦虑症”和“项目饥渴病”是在下一轮产业发展中尤其需要避免的。

·政府民资齐上旅游业“风云激荡”

南通博物苑新馆、南通城市博物馆、珠算博物馆分别开工,“南通将在城区内的濠河周边打造一个环濠河博物馆群。”南通市副市长蓝绍敏不久前对记者说。

苏州、扬州等城市的博物馆建设也如火如荼。有关信息显示,这几年江苏几乎所有省辖市都在新建、扩建博物馆。

“通过‘博物馆经济’夯实城市文化底蕴,是政府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举措。”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说。在各大城市的“十一五”规划中,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地方旅游经济被摆到了相当突出的位置。江苏省镇江市就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至2010年,实现“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跨越,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确保达到9%。

在政府积极扶持下,长三角民资也对旅游产业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相关调研显示,长三角旅游业投资已出现民资唱“主角”的现象。在浙江省,目前旅游业新增投资中60%以上来自于民营资本。

·应从“招商”走向“选商”

在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引资焦虑症”开始在各地出现。

在浙江省宁波市,桃花岛的一个景区在最初的时候被一个完全缺乏资金实力和远期景区规划的私人老板购买,最终由于经营不善而不得不转卖给另外的投资商。“这中间出现了对景区资源的浪费。作为专业职能部门,旅游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在对民营企业选择的时候,应在考虑投资商的资金实力之外,更多地考虑投资商的后期经营管理理念和能力、投资商的

资信等,以保证景区开发的品位以及经营的良好效益。”一份名为《浙江省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产业调研》的报告指出。

通过对以往经验的反思,目前的宁波市已经从“招商”走向“选商”。国家旅游局与宁波市政府联合组成的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组委会也表示,对于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的包袱型项目,即使其进入条件再宽松、要求再低,也将拒之门外。

但华东师范大学博导沈玉芳称,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表现出“焦虑”的现象依旧在长三角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主要表现是政府对民营企业投资旅游等产业的把关不严。

“这种‘招商焦虑症’不仅对地方政府,对参与投资的民营企业也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位专家告诫说。

·盲目开发现象需要避免

而在长三角个别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不仅存在“引资焦虑症”,还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项目饥渴病”。这种“项目饥渴病”的重要“症状”是不考虑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空间,盲目开发。

在江苏省常州市,一个名为“前后北岸”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部分建筑最近遭遇了强制拆迁。当地政府计划将这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成一个兼具商业、旅游、休闲、文保功能的区域。根据有关规划,“前后北岸”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将大幅缩小,临街地带将建造一批相当现代的商务场所,区域内的“藤花旧馆”等文保单位也要拆掉重修。

“相关规划有上级部门的批准,在程序上是合法的。”常州文管会主任吕耀明对此作出了这样的解释。但尽管有当地文物局的表态,尽管规划也不是一个完全拆毁式的规划,不少文物专家和当地百姓依旧对规划表示了质疑。文博专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谢辰生说,随着“前后北岸”的“整治”,常州将丧失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机会。

在“前后北岸”规划中,常州市明显有着对文物进行开发利用、挖掘其旅游、休闲、商业功能的意向。有关专家指出,文物可以开发,但一旦是盲目的开发,带来的后果将未必不是“无悔”。

常州的例子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据介绍,在长三角,旅游等产业的一些开发项目确实存在急功近利、忽视环境、忽视地方文化传承的现象。

“这些情况都是‘项目饥渴病’的表现。项目不应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抓手,市场环境的营造才是第一位的。这是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需要予以警惕和关注的。”沈玉芳说。

4.长三角招商选资,开始学“挑肥拣瘦”

新华社上海专电(记者蔡国兆徐寿松姚玉洁)近三年花5亿元从企业收回3400亩土地──在昆山开发区的“土地收回运动”,预示着一种新的招商引资思维在长三角地方政府逐渐显现。

“我们现在已经不是招商引资,而是招商选资”,长三角不少地方官员说。从“捡到篮里都是菜”到“挑肥拣瘦”,从盲目引资到“反向考察”,从给政策给优惠到“讲故事”……长三角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正“升级换档”。

“以金钱换空间”──思路的转换

在很多局外人看来,昆山开发区近来一直在做一些“傻事”:为了让一个1996年建厂运营的纺织企业迁走,开发区向企业支付了9600万;为了让一个1991年投资昆山的外资制鞋企业顺利转移到外地,开发区花了2000多万元……

“这些企业当初是我们请进来的,昆山今天的繁荣有他们的一份贡献。现在我们要进行产业升级,要让他们走,地方上应该作出合适的补偿。”江苏昆山开发区工委副书记宣炳龙这样说。

2003年起,昆山开发区开始动员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外地转移。3年时间里,开发区在这一方面总共花了5亿元。

昆山开发区正在进行的这项“腾笼换鸟”工作,被很多专家形象地称为“以金钱换土地,以金钱换资源,以金钱换空间”。随着长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空间承载能力已经成为当地政府考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长三角要变,也不得不变。”转变增长方式已经成为长三角各地官员的共识,而从招商引资走向招商选资正是这一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

“我们正在慢慢学会‘挑肥拣瘦’。”嘉兴市市长陈德荣说。

“反向考察”──招商选资标准出台

“我们希望做到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产业传统化。绍兴的开发区正在做的一项工作是进行集约发展,提升单位土地的投资量和产出量。”绍兴市市委副书记顾秋麟说。

在长三角各大城市,一系列招商选资的规划已经相继出台。“我们在引进企业时选择的标准有三条,一是要符合当地主导产业方向,二是投资强度和产出效能要达到一定水准,三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不能太大。”无锡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周斌介绍说。

曾经有一个造纸项目希望落户在无锡,这个投资总额达18亿美元的项目产出也会相当可观,“但我们只能忍痛放弃,因为项目的污染排放达不到我们引进企业的要求。”

长三角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思路变革直接带来了各地招商方式的转型。“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长三角的地方政府已经不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开始有意识地规避招商引资的盲目性。”江苏省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祖强评价说。

根据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的介绍,在柯尼卡美能达与无锡方面协商投资事宜时,当地政府曾多次到日本对母公司进行“反向考察”,同时在企业投产初期也对其进行全面环境评估。

“这是一件好事,是对地方负责的态度。从长远看,这也是对企业负责的态度。”该公司负责人黑岩这样说。

“讲故事”──选资困惑与选资出路

但长三角的“招商选资”路向也带来了一个“负面效应”──考察投资者数量的减少。

“具体数据我拿不出来。但一个直观的现象是,以前饭店里消费的70%是投资客、考察团,现在这个比例大幅度减少。”一位地方官员告诉记者。

但在宣炳龙看来,招商模式的转变是迟早的事:“无论是土地还是劳动力,昆山纳税前十强的企业实际上并没有占去多少资源。相反,一些动辄几万人几千亩土地的企业并没有为昆山带来多大效益。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选准目标,拿出一些吸引人的规划,然后去寻找团队、洽谈技术、游说资本。”

宣炳龙反复用了一个词──“讲故事”。这个词在投行界非常盛行,本质含义是阐述现实条件、描绘美好前景。宣炳龙认为,要吸引高效、优质资本,靠的既不是软磨硬泡、死缠滥打,也不是给政策、给优惠,只有一个办法──诱惑!给对方一个有足够诱惑力的“故事”。

昆山开发区的龙腾光电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是国内继北京京东方、上海上广电之后的第三条5代TFT-LCD液晶显示屏生产线,将带动玻璃基板、ITO导电玻璃、液晶材料及液晶电视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正是昆山发达的制芯产业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诱惑”了这样一个高科技项目落在小小的昆山。

“昆山开发区现在主攻电子制芯产业、精密机械和高档民生用品。引资项目大大减少,但引资质量却有了一个飞跃。长三角招商需要在认清自身资源禀赋的前提下,确立适宜的主导产业,然后主动出击。”宣炳龙说。

经济洼地在"隆起" 新长三角“经济鸿沟”渐平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西塘桥镇农民陈良华发现,收割完这一茬夏麦,上半年家里的钱袋比往年“厚实”了不少,而他在嘉兴市工作的姐姐,财富“增长感”却没有这么明显。统计部门对此的解释是,上半年嘉兴市农民人均收入增幅远远超过城镇居民。

新近出炉的年中统计公报显示,长三角苏、浙、沪三省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在明显缩小,欠发达地区经济也出现超常增长。

“长三角城乡发展、不同地区的发展已经出现从不平衡到平衡、不协调到协调的携手共进势头。区域内‘经济鸿沟’呈缩小态势。”不少学者在解析长三角200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缩小

“嘉兴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已经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嘉兴市常务副市长王洪涛说。上半年,嘉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而在去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0.2%和14%,其间的差距达到了四个百分点。

这种收入增速农村赶超城镇的现象不止在嘉兴出现。在长三角其他地区,类似的情形也日益明显。

2006年上半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855元,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3个百分点缩小为1.7个百分点。

上半年的数据同样显示,在江苏、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也分别由去年的2.4

个百分点、四个百分点缩小为0.3个百分点和两个百分点。

“城乡收入增幅差距的缩小毫无疑问与地方政府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有着密切关系。以浙江为例,上半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38.6亿元,增长26.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652.8亿元,增长23.6%。”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教授说。

但新农村建设会如此立竿见影么?有人就两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提出质疑。对此,徐长乐解释说,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个体经济、集体经济推动了长三角经济的发展,到了90年代,长三角城市迅速崛起,但这一区域农村经济也在依托城市实现转型与升级。在这个意义上,长三角农村相对落后,但从来没有放松过发展。

“苏浙沪入选百强县数量占全国近一半,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出现‘微型城市化’迹象。目前,这一区域的农村经济在国家政策的刺激下正在实现瓶颈突破,伴随这一过程,农民收入也出现了加速增长态势。”徐长乐认为,长三角经济在经历了十余年高速发展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迅速上升,城乡差距将逐渐弥合。

2005年,苏、浙、沪分别实现生产总值18272.12亿元、13365亿元和9143.95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随着部分产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民至少可以在工资性收入、房屋土地租赁收入等方面有所获益。同时,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和龙头农业企业的壮大,也使农民收入得到较为可靠的保障。”徐长乐说。

经济洼地在“隆起”

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明显缩小的同时,长三角地区间的不平衡也出现了弱化的迹象。

江苏的苏北和浙江的衢州、丽水、舟山是长三角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但上半年的数据表明,这些地区发展速度极为惊人,长三角的经济洼地正在“隆起”。

2001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江苏颁布《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两份文件从战略的高度对苏浙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给予这些地区相当多的扶持政策。

苏、浙两省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正在发挥效应。2006年上半年,浙江省丽水市规模以

“浙江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加快。”上工业总产值在去年同期增长28.7%的基础上增长19.8%。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说。上半年,衢州、丽水、舟山经济发展势头较强,工业增加值和限额以上固定资产增幅分别在20%和28%以上,均居全省前列。

而在江苏苏北,上半年的经济也继续保持了快速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来自江苏省发改委的消息称,上半年,苏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4%,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增长94.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39.8和17.9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方面,苏北与江苏全省保持同步增长,实现利润增幅高于江苏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

从数据情况看,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在苏北等地,招商引资被地方政府视为发展经济的“抓手”,各地驻发达地区的办事处最大的职责就是联络投资、引进项目。

“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建设、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人们不应当过多苛责。毕竟,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是建立在基础设施先行和龙头企业拉动基础上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导尹伯成说。

长三角经济整体活力增强

正在长三角出现的“经济鸿沟”渐平现象意味着什么?“农村收入的迅速增长将启动农村消费。”徐长乐说。在长三角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缩小的同时,城乡消费增幅差距也表

现出同向变化。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说,上半年浙江农村消费明显趋旺,与城市市场增幅的差距大幅缩小。

在尚属浙江欠发达地区的舟山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模式已经开始向城镇化发展。2006年上半年,这个市农村居民用于电冰箱、电视机、抽油烟机、电脑等家用电器类支出人均同比增长60.0%,同时,服务性消费人均支出同比增长29.1%,增速高于生活消费总支出。

“农村的发展将在根本上提升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高度。”徐长乐认为,出于经济可持续增长、宏观调控的需要,投资拉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放缓。农村消费量大、面广,农村消费的启动和城镇化转型将对长三角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地区间平衡发展态势显现将增强长三角经济的整体活力。”尹伯成说。

2005年上半年,长三角经济曾经出现增幅下滑的势头。苏浙沪五大核心经济指标——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信贷等的增速回落,有的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专家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资源和能源瓶颈是导致这种经济滑坡的重要原因。

尹伯成认为,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的成长将为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准备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种下滑的势头。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崛起,长三角的整体动能加大,对外辐射、扩张的能力也将增强。

经济学者、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运行总监张天则认为,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在“相”变中发展的,其向上跃升往往是通过某个方面、某个地区的率先突破实现。长三角的发展状况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目前,长三角城市及环上海区域经济的率先高速增长已经到达了一个较高的层次。这种高增长必然要求消除区域内经济的不平衡,包括城乡间的不平衡和地区间的不平衡。长三角经济将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轨迹向前发展。”张天说。

长三角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为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 万平方公里。规划以上海市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 个城市为核心区,统筹两省一市发展,辐射泛长三角地区。规划期为2009—2015 年,展望到2020 年。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面向国际、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港口群,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二)自然禀赋优良。属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港口岸线及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适宜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雄厚。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三)体制比较完善。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试验地。已率先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城镇体系完整。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目标明确,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地位突出。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特大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域内城镇密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目前,核心区城镇化水平超过60%,具备了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五)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集中了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上海、南京、杭州等科教名城和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南通、徐州、4淮安、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的坚实基础。一体化发展基础较好。地域相邻,文化相融,人员交流和经济往来密切,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机制,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二、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我国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 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 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 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 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 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 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 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 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 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 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三角的比较优势有: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适应了当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需求,适应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大趋势,特别是园区又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也利于对产品和行业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把园区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中心支撑。产业园区的推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由于乡镇工业早期发展的分散性,使得原有乡镇企业延续不下来的多数企业缺少集聚效应,应当用工业园区加以整合。二是农业产业化是今后的方向,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以工业化思路和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因此,农业产业化也应注重规划和培植农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 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的冲积平原。根据国务院2010年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 21.0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9%。其中陆地面积186802.8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3937.2平方公里。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长江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组成。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南京的紫金山、扬州高邮神居山、常州溧阳的南山、苏州的天平山等。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 长江三角洲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包括的江浙沪两省一市,共拥有2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8个国家AAAA级旅游区,拥有中国总量20%左右的旅行社,在中国百强国内旅行社中占有一半的席位。而且这三个省市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主要原因有: (一)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地表覆盖多样。旅游资源丰富,园林、水乡、古镇等景点众多,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丰富,游览价值高。 (二)长江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平原及周边丘陵山地,天然的水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区域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主要有江苏的太湖、洪泽湖和浙江的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等著名湖泊,除淮河、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以外,还有江苏的秦淮河,浙江的曹娥江等水系。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本地区经济发达,市场距离短;交通便利,各景点的交通通达性好;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旅游环境容量不断扩大。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深刻认识到了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有好的自然环境,才会有高的旅游吸引力。期待到此旅游。

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探究教案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汇报(10)_调研汇报.doc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7)_调 研报告 2、做好服务环境建设:一是充分抓住xx为扩权县的时机,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建立xx与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协调机构或议事组织,做好相互间各项对接工作,保证产业有序转移。二是招商引资的氛围再浓一些,县干联系成员单位、领衔招商制度再实一些,在长三角地区的招商推介活动再多一些。三是做好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清理涉企收费、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作为当前的硬任务抓紧抓好,建立服务环境问责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效能建设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形象,提高办事能力,推行“一个窗口收费制度”,建立健全项目办理各项制度。 3、调好产业结构: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我县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不少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快”,也谈不上“好”,因此,在做大做长产业链上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上“提升”的空间很大。二是振兴优势产业。我县的建材采掘业,目前基本算得上优势产业,但“优势”是相对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审视问题,“优势”也要发展、要巩固,把“优势”做成有影响力、有优势力。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国家、省都制定了产业振兴规划。我县的新兴产业应该是利用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发展船舶制造业;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大力投资和培育新材料、环境保护等未来优

势产业的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xx县生态优美,山青水秀,是一笔宝贵的生态资源,更是一块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这就要求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做到不降低环保门槛、不牺牲生态环境,不接受污染转移。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要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地开发矿产资源,推进规模化开采、精深化加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_调研 报告 去年元月,xx在安徽视察时明确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协作。这是中央高层首次正式提出“泛长三角”的概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合作与分工可谓恰逢其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泛长三角’合作的概念推出去,形成广泛共识,叫响喊热。”省委书记王金山的一番话,更是让一个承载着安徽人太多期待的“泛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得理解,简述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得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得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得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试结合您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得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您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得认识. 答:区域发展就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得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优化为中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就是以综合、全面得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得人类团体所创造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得得。她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得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就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得,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得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就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得探讨,就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得客观要求。区域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得跨学科新兴科学,目得就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得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得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得影响,她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得发展,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2、什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指在一个具体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得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得组合体对人类得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得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教案_20200302163

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经济分析的一般认识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教学过程】 【出示目标】(熟悉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学生齐读目标。 【情境导入】(视频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进入到本节学习) 多媒体播放歌曲:《江南水乡》。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刚刚我们在视频中看到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时至今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又如何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踏上长江三角洲这块富庶繁华之地。 【自主学习快乐收获】(学生独立完成,标记重难点)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52~57页,完成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的自主探究部分; 2.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发现并记录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细读教材,勾画出重点、疑点内容。(分不同颜色进行勾画,并注意标注) 【自学检测】(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1.多媒体出示自主探究答案,学生更正并提出疑难问题; 2.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和核心城市,并分析城市的分布特点。(图文结合,锻炼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阅读材料,让学生介绍对上海的印象,了解浦东开放开发二十几年的巨大变化。(锻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学生的展示,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地位以及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构筑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交通

构筑“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交通 运输通道的设想 朱晓磊1 (XX省交通厅规划研究中心,XX XX,210001) 摘要:依据运输通道的相关理论,从交通地理和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结合“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经济圈的辐射X围,参照我国运输通道布局方案,对该区域进行运输经济区和都市圈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构筑一体化的运输通道设想。 关键词:“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运输通道设想 1 运输通道的相关理论及我国运输经济区划和运输通道布局 1.1运输通道的定义及特征 国外关于运输通道的较完整的定义主要有:“国际公共运输联盟”主编的《公共运输词典》解释为:“在某一区域内,连接主要交通流发源地,有共同流向,有几种运输方式线路可供选择的宽阔地带”;美国交通工程专家W illiam W Hay对交通运输通道的解释为:“在湖河流、溪谷、山脉等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活动模式、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客货密集地带,通常由多种运输方式提供服务”;美国加州大学教授W illiam L.Garrison对交通运输通道解释为:“在运输投资集中的延伸地带内,运输需求非常大,交通流非常密集,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在此地带内相互补充,提供服务”。 我国对运输通道的理论研究权威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X文尝研究员从运输联系和运输经济区划相结合的角度定义为:运输通道是联结不同区域重要和便捷的一种或多种运输干线的组合。本文便是按照这一定义进行论述。 1朱晓磊(1976— ),男,XX沛县人,经济学硕士,经济师,主要从事交通发展战略、产业经济和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研究。

运输通道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网的骨干,承担着区际运输联系的大部分或全部运输任务,具有全局意义,运输通道是否畅通对于运输网整体的效益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运量大而集中,主要以区际交通运量为主;三是有一定的层次性,高层次的运输通道由多种运输方式组成,通过能力大,能适应各种运输需求,低层次的则由单一方式组成或以某一运输方式为主;四是经济区域具有扩展性,除直接联系和经过的区域外,运输通道对运量的吸引还影响到非相邻区域。 1.2运输通道的分类与作用 根据运输通道的空间层次和交流性质可以分为:国际性运输通道,如陇海—兰新大陆桥;大经济区间的区际运输通道,如青藏公路就是西北区与西南区联系的重要通道;经济区内的省际运输通道;如沪宁高速公路;省内运输通道,如沈大高速公路。按构成运输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综合型运输通道:由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干线串联或并联;单一运输方式的运输通道,单一方式运输通道多见于通道发展初期,当各种运输方式均有发展,单一通道逐渐发展为综合运输通道。按照运输服务对象可以划分为:以客运为主的运输通道;以货运为主的运输通道;客货兼有的运输通道。 运输通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运输通道是综合运输网的骨干,运量大而集中,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运输通道是生产力布局的基础,是交通经济带形成的基本条件;运输通道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运输通道对于进行发达与不发达地区政治、经济交流,支援边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边防具有特殊意义。1.3我国运输经济区划和通道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发展和演化,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九大经济区域和九大都市区。九大经济区域分别是:华南地区,包括XX、澳门、XX、XX、XX、XX南部和XX西部;长江下游地区,以XX、XX、XX等城市为中心,包括XX、XX、XX,XX 和XX的部分地区;华北地区,以、XX为中心,包括、XX、XX、XX及内蒙的中西部;东北地区,以XX、XX、XX、XX为中心,包括XX、XX、XX和XX的呼伦贝尔、X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名词解释 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训练: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文化特色与旅游

2020届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训练: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文化特色与旅游 一、选择题 1.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与此问题成因无关的是( )。 A.上游毁林开荒 B.中游围湖造田 C.中下游酸雨污染 D.夏季降水集中 2.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不相关的自然条件是 ( )。 A.气候温和湿润 B.河网密集 C.矿产资源丰富 D.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3.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技术先进 B.能源丰富 C.洪涝灾害频繁 D.信息不畅 4.某外商欲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计算机软件基地,选址时应优先考虑( )。 ①邻近原料产地②靠近市场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上海宝山成为我国钢铁工业中心的主要优势是 ( )。 A.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 B.人口稠密

C.水运便利和广大的消费市场 D.农业基础好 6.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位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长江的中游地区 B.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C.东临黄海和东海 D.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7.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是() A.上海市 B.安徽省的东部 C.浙江省北部 D.江苏省南部 8.长江三角洲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A.长江水的灌溉 B.雨热同期且地势平坦 C.纬度位置好 D.地势平坦 9.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B.有“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称号 C.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 D.上海、南京、苏州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城市 10.读我国某沿海工业区图,该工业区位于() A.辽中南地区 B京津唐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和特点 刘文婷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 效应,回顾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关键字: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一体化 1.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在国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从关税同盟问题提出的,在比较纯粹的国际贸易领域中, 讨论得较多的是贸易壁垒与贸易利益, 再進而转向生产领域某些方面的联合, 乃至消除各国 经济活动中种种障碍的措施。 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54年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清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贝拉.巴拉萨1973年则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状态,认为作为一个过程,一体化意味着取消国家间的经济歧视,强调了动态性质;作为一个状态的一体化意味着国家间不存在各种经济歧视,强调了静态性质. 经济学家利兹·马克鲁普则认为该定义过于狭隘,“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的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参与成员范围内减少与取消歧视性的贸易壁垒以及采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以期消除成员间的差异,促进资源的最佳利用,求得整体最优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其出发点是使每一个成员能获取比单独一个时更大的利益。 1.2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 1.2.1关税同盟理论 西方学者将关税同盟当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因此,对关税同盟的研究与探讨 也就比较广泛而深入。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是指由于取消了同盟内的关税壁垒,使生产转向同盟内最有效率的供应者所产生的利益。关税同盟成立后,能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更专业化的生产,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从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进口,结果使本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降低,从而扩大了需求,增加了贸易量。同时,使本该用于该种产品的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 左学金 发布时间:2010-08-09 摘要: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我国承接的来自发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转移较多。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它的先发及政策优势效应不断减弱,中西部地区不断显现出低成本与土地供给优势,促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长三角相邻的安徽因为交通便利优势,也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经验,促进沿海产业结构提升,同时在承接地注意建设“靠城(大中城市)、沿线(交通干线)、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 关键词:泛长三角,产业转移,区域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贸易自由化和通信技术共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范围的分工,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表现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整合,尤其是运输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材料、能源等方面不断发生的新发现和创造,促使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向全球层次发展。新的国际分工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必须要素之一。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是战后50年代出现的新的劳动空间分工的国际表现形式,跨国公司成为主要载体、通信技术的资本迅速流动成为主要特征。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空间表现,是传统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生产装配、重化工业生产制造等开始转向发达国家边缘地区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扩散,并在80年代以后逐渐向东亚、东南亚及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扩散。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承接的来自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转移也越来越多。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技术进步路线和技术选择的基本特征。固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提供了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除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外,中国还拥有大量可供外资利用的廉价土地(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有关)和巨大的市场,有利于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要城市群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并增加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在新的国际生产劳动分工条件之下,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是最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带,长三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

关于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2008年5 月16日在省政协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论坛上的发言) 滁州市政协主席江俊 根据省政协的工作部署,我市政协就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问题,提出如下思考及对策建议: 一、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思考 本世纪之初,蓝鲸咨询在研究了世界主要经济区特点,以及长三角经济区(沪苏浙)经济、地理、社会、行政等资料的基础上,发现更大范围的长三角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将包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全部称作“泛长三角区”,后来又将江西的部分扩展进去,形成当前热议的“3+2”模式。蓝鲸咨询预测,泛长三角经济区将形成扇贝状分布的9条放射状高速增长脊,发育成高成长经济区,成为世界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这与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明天的太阳从安徽和江西升起》一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中央党校和一些省市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则用区域经济学的“扩散效应”和总部经济理论,从不同角度充分阐释了泛长三角的必然性。 滁州在推进东向发展的实践中,将长三角地区作为开展区域合作的主战场,强势宣传,主动出击,大力招商引资,培育支柱产业,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打造长三角加工制造业基地。去年我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5亿元(不含房地产项目),来自长三角的占73.5%,一批长三角地区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我市,已由单向融入向互动融入阶段转变。从滁州融入长三角的实践看,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外延扩张、拓展发展空间和腹地的客观要求,是东部地区解决资源环境要素紧缺矛盾、产业向中部地区梯度推进的必然选择,必将促进区域内各地在大开放系统整合资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二、从滁州看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互利共赢的思想亟待强化。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规律,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应该是开展区域合作的指导思想。在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必须把思想解放落实到具体工作和事项上,注重各方利益,否则发达地区就会“抵制我们”,甚至出现“不带你玩”的现象。比如,我们呼应南京跨江发展,在来安汊河建立了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汊河新区,江苏在一河之隔的交界处设置了收费站,严重阻滞了江苏企业到汊河投资。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利益的共享问题,要解决跨省市间的税收分成,市一级政府是无法做到的,只能由省级政府从区域联合发展的高度来协调解决。 二是政府的推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我市目前开展的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大多是通过招商引资,以市场化引进的项目,通过两地政府间合作直接转移的项目基本没有。去年以来,我市多次到上海市经委产业转移办公室商谈产业转移事宜,上海方面很积极,组织企业家来滁考察,但进展不够理想,主要还是在税收分成、企业搬迁费等具体环节上无法突破。希望能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重视。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