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华文明的特异性

论中华文明的特异性

论中华文明的特异性
论中华文明的特异性

论中华文明的特异性

内容提要:世界上有六个原生古文明,即中国、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以及中美的墨西哥与南美的秘鲁。古希腊与犹太是两个次生文明但后来成为西方文明的渊源。在这八个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显示了许多与其他古文明截然不同的特点,本文从八方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特异性,以期说明中国古代形成类似今天联合国式的维持和平的超级大国并非偶然。

关键词:超级大国,文明特异性,原初社会,战争文明

任何一个文明都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地方,所以每一个文明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这不是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中华文明的特异性。中华文明的特异性在于中华文明走了一条其他文明没有走的路。相对于中华文明,其他文明更多的是雷同与相似。也正由于此,国学与中华文化的研究含有特殊意义,因为目前国际人类学与社会学大多基于西方社会,有欧洲中心论之嫌。所以对中华文明特异性的认识也有助我们摆脱强大的西方社会学派的影响,建立自己的社会学体系。

作者以前曾多次强调中华文明的唯一性,用以说明道家学说为什么仅仅出现在中国。[1]作者曾指出,“将人类社会分成遗传编码的原初社会与人造的二级社会,古代中国得以长期维持在原初社会,而西方文明一开始就将原初社会打破,重组二级社会。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建立了类似当今联合国的超级大国,能保持相对和平与稳定的社会环境。纵观美洲、欧洲、亚洲、非洲诸多古文明,中国是仅有的一个。”[2]此文是作者第一次专题论述中华文明的特异性,但也只能选择几个重要特点加以论述,无意概括中华文明的特异性这一题目的全部。

世界上一共有六个公认的独立发展的所谓原生文明,即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国、中美的墨西哥与南美的秘鲁地区。原生文明的周围邻居中没有更高的文明存在,而两河流域与埃及是唯一的例外。它们互为邻居,但二者虽然互相影响,却几乎同时发展成文明,不能把其中哪一个视为在另一个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次生文明。古希腊文明与犹太文明是次生文明,但它们成为西方文明的渊源,而西方文明主导近代世界文明的进程,本文论述基于前六个原生文明,间或引述希腊与犹太两个次生文明。

(一)与海洋的远近

猿猴是人类唯一的远祖,已成人们的共识,但也有不符合处,如人类刚出生的婴儿能在水中游泳,而猿猴则不能,再加上人类生来裸体,所以有少数学者怀疑人类起源于海洋哺乳动物。即使这样,海洋与陆地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

如果将所有人类社会分成遗传编码的原初社会与人造的二级社会,我们就会发现这二者的许多根本性不同,有如生物史上鱼类由海洋上陆而成为陆地动物。有关原初社会与二级社会的概念读者可以参见前文。[13]

当我多年前初次想到遗传编码的原初社会与人造二级社会这一概念时,我首先想到原初社会的人类有如生活在陆地上,是着陆的;二级社会的人类好像生活在海洋上,没有着陆,需要一个外在于他们船只的参照点来确定他们的位置。如果他们要原地不动的话,就要抛锚到海底固定;如果他们是在行程中,就有一个目的地做参照。而这个目的地是所有人共同的,个人无从选择。曹操在《观沧海》

中说“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当你望着无边无际、汹涌澎湃海洋时,你会感受到它那宏伟的力量与那海水遮蔽下的神秘莫测,而大地不会给人这种感觉。海洋似乎更能激发人类对二级社会的需要与向往。

史前的所谓巨石文化大多沿海岸线分布,在欧洲是这样,中国的巨石文化据说也同样分布在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带。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众多的海岛上,也以各种巨石文化著称。这似乎不是偶然现象。这些重达数吨乃至数十吨重的巨石拖来竖起,或者堆成一个纪念性建筑物,或者雕刻成石像,就是今天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一个临时二级社会的建制来协调千百人作比较长期的努力。

根据哈维兰德编写的人类学教本,在他列出六个原生文明的地图中,有五个发生在滨海区域,其区域包括海岸线,中国的夏朝是唯一的例外。夏朝显然是个内陆国家。[3]与商朝文化可能有关联的大汶口文化与红山文化均与滨海区域接壤,一般来说,他们的臣民是见过海洋的。但商朝系是中华文明的后来发展,我们不应该后来发展计算在内,所以中华文明是唯一的内陆文明的结论可以成立。

两河流域、埃及与印度文明的区域都很广阔,深入内地,只有中美墨西哥与南美秘鲁地区文明是沿海岸线的一个狭长地带。一个说法是,古人类由亚洲进入美洲后坐着简陋的船只沿海岸线向南迁移。如作为中美最早的文明发展的欧尔麦柯(Olmec)与玛雅都位于海边地区,而秘鲁地区的文明首先出现于海岸线上,他们收集海滩上的贝壳类动物为食物来源。我们可以说,海洋在美洲文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正由于此,美洲文明以巨石文化著称:或为巨石雕刻的人头象,或为用石块建造成的金字塔类建筑。其实这类建筑是用石头建成或用泥土建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建造了一个高大的物质偶像作为社会凝聚力的来源,使二级社会式的统一行动成为可能。

八十年代末,曾有人将中国文化称为黄土文化,封闭保守,而西方是蓝色的海洋文化,开放进取。话又说回来,脚踏在广阔无边的大地上,心地坦然,用不著去关心鬼神的事;在古代简陋的船只上,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狂风巨浪面前,人类的脆弱暴露无遗,鬼神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所以西方在神的感召下苦干自律的思想源远流长,数千年下来,人们与神亲,与人远。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海上生活的冒险性是陆地生活缺乏的。

两河流域、埃及、印度等三个古文明有频繁的海上商业来往相沟通,而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来的古希腊与犹太文明都是地中海文明的成员,地中海在这些文明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根据生活在公元前第五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租塞狄第斯(Thucydides),柯理特岛上出现米诺斯文明后,他们的国王在公元前1600年控制了地中海。在这以前的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海盗与土匪为地中海地区的严重问题,他说:

“古代,当人们知道如何从海上到达彼此的驻地时,住在海岸上与海岛上的希腊人与野蛮人一样,经常依赖海盗行为为生……他们到没有城墙的乡镇以及村庄进行掠夺,他们靠这种掠夺维持生活…内陆一样到处是强盗,在希腊人部分居住区到现在还是这样…现在内陆生活在部落里的人们仍然携带武器,就是这种古老掠夺习惯的遗留。在古时候,所有希腊人都携带武器,因为他们的家没有足够的防御设施,人际交往是不安全带。”

人类最古老的诗歌集在中国是《诗经》,在印度是《梨俱吠陀》,在古希腊是荷马史诗。一般来说,这些作品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与情感,用字频率的不同

从侧面反映了这三个古代人民脑海中主要意象的不同,也反映他们社会环境的不同。作者统计了这三者的用字不同,为提高可比性考虑,作者以英文翻译为标准,《诗经》用了全文,《梨俱吠陀》与荷马史诗采取随机抽样。

海洋(sea/ocean)出现率以荷马史诗为最高,0.14%(74/53258);《梨俱吠陀》居中,0.05%(15/28017);《诗经》最低,0.015%(9/60856)。这和三种文明与海洋的远近直接相关,古希腊位于半岛上,离海洋最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诗经》的英文翻译用了九个有关海洋的单词,而汉语《诗经》原文仅仅有七个海字,其中六处的海字含义为遥远的意思,如四海,海邦等。只有一处可能有海洋的意思,即《小雅:沔水》中“沔彼流水,朝宗归海”的句子。但诗经里把大的湖泊也称海,所以“朝宗归海”的海字说的也可能湖泊。结论是,《诗经》的作者们很可能没有见过海洋,并不了解海洋的真正含义。

三者神/女神(god/goddess)出现率却以《梨俱吠陀》为最高,0.87%(244/28017);《诗经》为最低,0.072%(44/60856)。似乎与上述海洋刺激二级社会的意念的说法不一致,但从其他字的频率可以看出,古希腊社会更具典型二级社会的性质。

战争(battle/war)出现率以荷马史诗为最高,0.13%(68/53258);《梨俱吠陀》居中,0.096%(27/28017);《诗经》最低,0.028%(17/60856)。这和三者的古代历史所描述的战争频率相一致。与此相一致的是,愤怒(anger/angry)的频率以荷马史诗为最高,0.092%(49/53258);而《梨俱吠陀》为最低,0.018%(5/28017);《诗经》居中,0.025(15/60856)。欢乐(joy/joyment/joyful)的频率以荷马史诗为最低,0.0094%(5/53258);《梨俱吠陀》为最高,0.14%(38/28017);《诗经》居中,0.087%(53/60856)。就愤怒、欢乐的频率来看,古印度人民更具阳性情感,这可能与其强调宗教信仰而又相对和平有关。古希腊人民更具阴性情感,和上述海洋冒险生活直接相关。[4]

这里应当指出,《梨俱吠陀》是印度文明被雅利安人征服以后产生的,是颂扬神的诗篇,作者多为祭师。荷马史诗是赞扬英雄的诗篇,作者为古希腊行吟诗人。这样内容单一的长篇巨著与印度、古希腊二级社会的建立有关。相比之下,《诗经》作者有广泛的代表性,大多为普通人。

(二)游牧民族的冲击:唯有中华文明幸免于难

赵林先生讲述游牧民族的对农耕文明的冲击时说,游牧民族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大入侵从公元前三千纪末年到公元前600年,前后历时1500多年。欧、亚、非三洲的古代文明均被这一游牧民族所侵占,包括印度文明以及各地中海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等。只有中华文明是例外,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没有征服中国,但持续骚扰中国农耕文明。

根据狄米欧(DeMeo)研究,这一次游牧民族大入侵不光发生在欧、亚、非三洲,也发生在美洲,由同样的气候干燥与沙漠化过程所引起。狄米欧认为夏朝与神农一样,代表中国古代南方土著民族的文明,与后来的游牧民族文化相对立。如果狄米欧与赵林都是正确的话,中国是上述诸文明中唯一没有被游牧民族征服的文明。相对于农耕文化,游牧民族无疑代表更加暴力的文化。

(三)唯有中华文明早期有一个更加肯定的母系社会阶段

很多学者相信,人类文明出现以前有一个比较轻松与和平的文化,狄米欧(DeMeo)认为是由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从北非、阿拉伯到中亚的广大地带因气候干旱而出现沙漠化的过程,使人类文化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型,由轻松和平的文化转变成严厉暴力的文化,狄米欧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分别称为Matrism与Patrism.我这里暂且翻译成母性文化与父性文化。狄米欧认为美洲也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发生了沙漠化与父性文化的出现。这里出现的父性文化征服原来的母性文化,成了世界上各重要古文明的统治阶级。[5] 在母性文化中,男女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分化的均平社会,所以很难说这是一个母权或父权社会。如果把子女从父姓称父系社会,把子女从母姓称做母系社会,人类学家调查研究结果是世界上父系社会居多,母系社会很少。我国古代文献明确记载有一个自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和平转变的过程,而父系社会一开始就有父权社会的特征,也就是二级社会。

王玉哲列举了七方面的详细证据说明,中华文明早期有一个比较确定的母性社会阶段。[6]中国古代这一母性社会有特有的形态:两个氏族结成联姻关系,男人晚上到对方氏族女人家过夜,白天仍会自家氏族劳动,孩子由母亲与舅父抚养。

我们可以设想,村庄部落之间的来往才是男人的社会空间,他们打猎时经常见面建立了关系。由于上述走访婚的习俗,也是村落之间的交往成为男人社会空间的原因。这一村庄部落之间的社会活动空间据有二级社会的性质,在这新的活动空间的基础上建立男人的权力结构。这样就可能存在一个以女人为中心的原初社会与以男人为中心二级社会相并行的阶段。男人在二级社会层次上形成权力网以后再渗透到原初社会,受到女权社会的抵制。西方史前的情况可能与中国不同,西方男权社会用武力征服女权社会而将她们同化。老子既反对二级社会干涉原初社会,又有明显的赞扬女性品质的倾向,可能反应上述的社会变革的历史现实。

[7]

上述女人的原初社会与男人的二级社会相并行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姓与氏的不同。中国古代一度女人称姓,男人称氏。《左传·隐公八年》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也有以邑、以官、以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因此只有贵族有氏,平民没有。显然,氏乃是二级社会的文化建造,姓才是上古时代母系氏族的名称,也就是狄米欧的母性社会。

《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近年兴起大禹家乡为北川石纽的说法。考虑到汉藏语言同源,上面提到狄米欧认为夏朝与神农一样,代表南方原有母性社会,与草原的父性社会相对立。周人与夏人同族同源,而周朝末年是为中华文明建立哲学基础的轴心时代,所以中国史前的明确母系社会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四)早期人类迁徙性的保留

在世界上各大主要古文明当中,只有中国古文明将先民狩猎采集时代的迁徙性保留到很晚,很可能到达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才最终消失。这与城市文明的西方恰成对比。

中国的首都是在商朝盘庚时期迁殷以后才最后有相对稳定的位置。此前有文献可查的商人迁都有十五次之多,就不用提文献未记载的迁都了。夏朝迁都很可能还要多,只是早期历史文献记载更不完全罢了。这么多的迁都不可能是政治原因,只能用先民狩猎采集时代的迁徙性的保留来解释。王玉哲认为中国古代频繁迁都是粗放农业的需要,刀耕火种,数年后土地生产力耗竭,不得不迁移到一个新地方。王玉哲还把盘庚时期最后一次这样的迁都定为由原始社会转变为阶级社会的分界线。[8]至于一般农民,迁移就更频繁了。《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说,“三年一换土易居”,即每三年搬一次家。这样的土地是不用关心面积大小的,所以据王玉哲考证,中国西周时期出现土地计量单位亩字,但并没有用作计量单

位。把亩作为土地计量单位,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9]

其他五个原生文明一开始就都有固定都城,他们的都城以巨大的砖石纪念性建筑为社会凝聚中心。两河流域、埃及是这样,作为次生文明的古希腊文明与犹太文明也都在都城内建立起巨大的祭坛。虽然开始时,两河流域文明用土砖,但以后这四个文明逐渐更多地用石头为建筑材料。古印度文明虽然没有其他古文明的砖石纪念性建筑,但有巨大的浴洗建筑,与宗教仪式有关。

中美的墨西哥地区以奥尔梅克文明为最早,一般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处于酋帮阶段,尚未建立国家,他们建立巨大的土堆祭坛,并雕刻巨石头像,作为他们社会的凝聚中心。南美的秘鲁地区最早的文明出现在沿海地带,他们采集海洋壳类为生,他们也处于酋帮阶段,未进入国家,他们建立巨大的用堆石建成的祭坛。至于后来的中美与南美出现的国家文明,玛雅与著名的印加帝国都以庞大的砖石纪念性建筑出名,至今成为大地景观,吸引大量游客。

与此相一致的是中国古代缺乏其他古文明都城中那种巨大的砖石纪念性建筑,商朝迁殷之后的宫廷仍是土木建筑,泥墙与茅草屋顶。这很可能是都城迁徙时代宫廷建筑风格的延续。值得一提的是,此后三千余年,从皇家的宫廷到普通百姓的住房很少使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这并不等于中国人不知道石头可以流传久远,他们把石头用于坟墓,因为坟墓用不着迁移。

(五)双向脑人现象似乎独不见于中华文明

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杰尼斯在1976年提出双相脑人学说(Julian Jaynes,1920-1997,bicameralism,译名为作者暂定)[10],认为人类主体意识是在三千年前左右才出现.此前的人类为双相脑人,右脑幻听,听到神的声音,然后传达到左脑,左脑执行命令。杰尼斯认为,梦有主体意识梦与双向脑人梦之分,前者是主体意识的心路历程,可供日后回忆;后者如同动物梦一样仅仅是一种意向的机械记忆,像我们记不起如何学会语言但会说话一样。荷马史诗与圣经早期仅仅有所谓双向恼人梦的记载,做梦的人梦到神向他们说话,向他们发布命令。杰尼斯引以为当时人没有主体意识的证据。

杰尼斯认为人类在一万年前建造神的观念,此后七千余年为双相脑人时代,近代三千年为主体意识时代。杰尼斯认为农业发明后,社会扩大,人们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时都可以见到自己的领导人,听从命令。双相脑人现象应运而生,幻听到神的声音,以达到协同行动的社会效果。杰尼斯广征博引,认为他的学说适用于两河流域、埃及、犹太、希腊、印度诸文明,也适用于南北美洲文明。

作者研究发现,中国是列外。例如,中国早在公元前1400年就有明确的主体意识记载,这就是《尚书》提供的材料。商朝甲骨文资料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梦的记载。另外,中国六千年前即有用动物骨问卜的考古学证据。杰尼斯把问卜解释成双相脑人向主体意识过渡时的一种现象,他们不能继续听神的声音,不得不问卜来寻求神的声音。所以作者提出,人类主体意识出现于四万年前,当时人类第一次大量制作工具与创造大量岩画。双相脑人现象是人类为适应不熟悉的二级社会而产生的,那时人类缺乏建造合理二级社会的理论与技术,只能靠盲目听从神意来协调统一行动。中国战国以前压根就没有出现过典型的二级社会。[11] (六)水利工程的不同

四大古文明,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中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使人们想到水利工程在国家形成中的促进作用,即文明出现的水利工程学说。这一学说的重要阐述人是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1896-1988)。这一学说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水利工程在古文明早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否定。上四大古文明中,

三个是灌溉工程,唯独中国是黄河泛滥的控制。近代考古发现,从奥尔梅克文明开始的中美文明有灌溉系统;南美文明开始于沿海采集贝壳为生的人,当然用不着水利工程,但后来国家出现后均有运河与灌溉工程,印加帝国即有大的灌溉渠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六大原生文明中,中国是唯一国家出现后长期没有重大灌溉工程的国家。

黄河泛滥的控制与灌溉工程有许多不同,灌溉工程需要持续的协作与统一管理,而洪水是偶尔发生。如果说,国家出现在灌溉工程之前,灌溉工程有利于国家的加强与长久存在,那么,中国黄河泛滥机率太低,不足以提供灌溉工程对国家的促进作用。第一次黄河改道发生在大禹时期,公元前22000年左右,而下一次历史记载的黄河改道在公元前602年。与这一记载相一致,大量的古代文献中很少提到治理黄河泛滥的事。

(七)中华文明似乎是唯一没有地域限制因子的文明

卡尔内罗(Robert L. Carneiro,1927-)首先提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屏障学说,即地域限制因子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这种学说认为战争是一种驱赶人类向四周扩散的办法,即如果你不向远处扩散,我就来攻打你啦。等人类没处扩散时,战争式的暴力就有了长期存在的社会原因,也就是国家的出现。这一学说的另一表述说,让那些要摆脱国家控制而向周围迁移的人蒙受重大损失,导致生活水准的大幅度下降。人们为避免蒙受损失而忍受国家的控制与国家带来的不平等。

两河流域、埃及、印度以及中美的墨西哥文明都以灌溉系统为特征,灌溉与否可使农业产量有数倍的差别,而埃及尼罗河两旁都是沙漠,逃跑者可能要失掉生命。秘鲁文明最早出现在沿海地带,以采集海洋有壳鱼类为生,离开这一地理环境就意味着丧失生活来源。所以它们都有所谓的自然屏障,而中华文明没有自然屏障,结果是他们不断的迁徙,到春秋时代,各国之间还存在大片荒地。战国时期的孟子还主张用仁政统一中国,而他的这一主张需要农民的自由迁移。自然屏障即所谓地域限制因子(circumscription)。

(八)古代原初社会式的超级大国与宗教信仰文化的原始性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以人性为运转支柱的古代原初社会式的超级大国仅仅出现于中国,未有出现于其他文明。关于古代原初社会式的超级大国作者也有文章阐述[13],这里不再重复。这里讲一讲我国宗教信仰文化的原始性。

两三岁的孩子认为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和他们一样,有同样的想法与需要,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温馨世界,这就是泛灵论。他们会把自己的小枕头与大枕头放在一起,说,“枕头要找妈妈呀!”在这样的认识下,孩子与周围事物有情感的联结。但小孩子决不会像二级社会的成人那样,想象出一个需要自己小心伺候的神灵。与此相一致的是,原初社会与二级社会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原初社会里人与神相差不多,即人神同位,二级社会才强调人神不同。[2]

原初社会的宗教与二级社会的宗教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古代宗教更具原初社会宗教的特点。或者说,艺术、宗教、哲学同起源于人类面对内心与外在世界时的惊奇之心,而表达的方向与方式不同,同样达到超越现实的完美境界。原初社会的宗教和艺术一样停留在这种表达与自我超越的层次,宗教在原初社会的整合功能,也可理解为原初社会深层意识层面整体性的一种表达。二级社会的宗教担当许多不同功能,从个人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衍生出许多意义来。

老子与庄子对原初社会人神同位的现象都有论述。老子在《道德经》第60章中说,“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庄子在《缮性》一篇中

说,“阴阳和静,鬼神不扰”。这可理解为人神同位,即神不高于人。老子接着又说,“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可理解为人类和周围事物的神灵有情感的联结,即原初社会在心理与情感的深层意识层面上的整体性涵盖周围事物。二级社会的理性思维使我们失去了与周围事物情感的联结。

由于中国文明早期没有出现典型的二级社会,中国宗教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原初社会阶段,有很大的原始性,是中国古代缺乏典型二级社会的有力佐证。如像基督教,相信一个监管人间一切事物的上帝;如像佛教,教给人如何摆脱人生的苦难;集体宗教仪式教人们如何找回原初社会的深层意识层面的整体感等等,那是二级社会的宗教特点。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文化缺乏这些特点,如我国人民至今缺乏象基督教每星期集体作礼拜的那种集体宗教仪式。我国至今尚流行的祖先崇拜更是史前图腾文化的遗存。

中国夏商周三代人们祭拜天、地、山、河流、云、雨、风、雪、日、月、星辰等等;两千年后的清朝都城北京四个方向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来祭拜天、地、日、月,都是泛灵论的体现。中国流传久远的祭拜山神、土地、城隍,不过对人们自己的居住地的一种尊重,把它们当成和自己一样来对待。据说欧洲人初到美洲时叫印第安人早春时期掘土挖地,他们回答说,“土地正在怀孕,怎么好惊动她呢?”和中国人敬拜土地,属于同一理念。中国大多数人都佛、道不分,无非认为一切神灵都值得敬重;而到寺庙祭拜大多是个人行为,缺乏西方集体宗教仪式,说明中国人受泛灵论影响,在深层意识中,与周围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情感联结还没有完全消失。庄子认为,屎尿之中也有道,就是说道家学说也继承了这种传统,没有把世界分成二级社会那种高低不同的层次。

与中国古代原初社会式的超级大国相对,其他文明都以战争为主要特点。如果把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产生吠陀文明考虑在内,包括西方文化远祖希腊与犹太两个次生文明在内,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墨西哥、秘鲁地区文明都以战争为特点。战争文明的早期阶段需要一个威力无边的神作为社会凝聚力的来源,也需要一个可怕的地狱留给那些挑战神权威的人。以神为中心的庞大的祭坛式建筑也成了这些战争文明的标志,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中,任凭二级社会机器摆布的人类所能做的只有膜拜与赞叹,这正是妊育所谓双相脑人的社会环境。中国夏商周三代时期王朝担当和平与稳定的功能,缓解了战争的威胁,也使宗教文化停留在原初社会阶段。

参考文献:

[1]You-Sheng Li (2005):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aoist Philosophy. London, Canada: Taoist Recovery Centre. p2-4, 104.

[2]柚声(2008):五服制度与东西方早期文学思想。学灯第8期。https://www.doczj.com/doc/98187477.html,

[3]William A. Haviland (2003): Human Evolution and Prehistory. Belmont, USA: Wadsworth. p303

[4]All the poems studied a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A full text was used for the Book of Poetry but a random selection of 94 out of 1026 hymns was used for the Rig Veda and a random selection of five out of 24 books for the Homer’s epics: Iliad and Odyssey. Their sources were as follows: a)Book of Poetry: https://www.doczj.com/doc/98187477.html,/chinese. b)Vig Veda: 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98187477.html,/c)Iliad and Odyssey:

https://www.doczj.com/doc/98187477.html,/

[5]J. DeMeo(2004): Saharasia. Orgone: Orgone Biophysical Research Lab.

[6]王玉哲(2004):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5-80页。 [7} 李柚声(2006):中华道学的一个新解释。加拿大伦敦:道学康复中心。第346页。

[8]王玉哲(2004):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23-240页。

[9]王玉哲(2004):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87页。

[10]Julian Jaynes(1976):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 Boston: Houghton-Mifflin.

[11]Li, You-Sheng (2008): Julian Jaynes’ Theory of the Bicameral Mind and the Different Path Leading to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 China. https://www.doczj.com/doc/98187477.html,.

[12]Robert L. Carneiro (1970):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the State. Science 169: 733-738.

[13]柚声(2008):审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新视角。学灯,第7期。https://www.doczj.com/doc/98187477.html,

[14]柚声(2008):五服制度与东西方早期文学思想。学灯,第8期。https://www.doczj.com/doc/98187477.html,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原因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层原因 2016年07月04日来源:光明网作者:周国林 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受一些外来学说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信仰的国度之一,还有人据此对中国的未来作出悲观的判断。揆诸史实,说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基督教式的宗教信仰则可,断言中国古代没有自己的信仰则实在令人不敢苟同。除了宗教信仰,还有文化信仰,是对某种文化价值的体认、信奉和遵循。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仁义之道就是广大民众生活的准则,是他们生命中的信仰。 圣哲之求道 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类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 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相比于“道”,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道”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如果“道不行”,不如“乘桴浮于海”(《公冶长》)。孔子的这种心理活动就是一种自我超越,体现了人类使现实存在状态趋向于理想的努力和冲动。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成为君子儒,不要成为小人儒。孔子提出君子之道的内容是仁、智、勇三项,而以“仁”居首。至于仁的意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名言,人们已耳熟能详。孔子时常提到的诚信忠恕义、温良恭俭让等德目,都在“仁”的涵盖之下,并由此构成孔子之“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论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论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 麻虎中学—刘清丽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价值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得以了解。第一,直接价值。从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和驯化的组成中,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它在娱乐和旅游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间接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通常它并不表现在国家核算体制上,但如果计算出来,它的价值大大超过其消费和生产性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水资源过程、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7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可能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展示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前景。 近年来,物种灭绝的加剧,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特别是热带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极大关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生态环境丧失、外来物种的侵入、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和工业化的农业及林业等。但这些还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源在于人口的剧增和自然资源的高速度消耗、不断狭窄的农业、林业和渔业的贸易谱、经济系统和政策未能评估环境及其资源的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不均衡、知识及其应用的不充分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不力。总而言之,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以空前速度丧失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面积每年在减少;草原由于超载放牧、毁草开荒的影响,围湖和围海造田、退化面积严重。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物种。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为什么说良渚遗址能证明五千年文明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8187477.html, 为什么说良渚遗址能证明五千年文明史 作者:陶短房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15期 7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此举最大的意义在于,国际上终于不再将其对中国文明史的起点锁定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时期,而开始承认中国“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说法是有依据的。 良渚文化大体可以确定在距今5300~4000年之间。学界认为,中国有许多年代远早于殷商时代的遗址存在。如中国史学界普遍认同存在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以及比夏朝更古老的唐虞三代。然而,迄今并没有一件文物、一处遗迹可确凿认定属于夏或夏以前的“王朝”。 据考古发现,年代相当于夏朝或更早的史前文化遗迹,并未发现明顯的王权痕迹、城池等防卫设施,无法证明当地已存在一个真正的古国,而不仅仅是一个聚落。人们最初以为,良渚也是这样一个“聚落痕迹”。但在2007年,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重见 天日,让人们对其评价大大改观。古城出土,又辅以前后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象征王权的玉器,复杂的水利系统和大量信仰用品,表明其在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一个王权清晰发达、拥有坚固城池和强大工具、存在明确阶级分化和统一文化信仰的真正国家。 良渚遗址的大量玉器系从高级墓葬中出土,且基本可以用中国先秦文化的独特“语言”加以解读,如玉琮、玉璧、玉钺分别象征神权、政权、军权等。而其巨大的水坝,需要至少一万人施工数年,测定年代(距今约5100年)甚至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得多。这也充分证明了“良渚王国”强大的组织、动员和后勤、管理能力,彰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也再度表明中华文化的起源,不仅仅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不应仅仅赢得国际间对“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正视,也应促使国内研究者和普通民众重新认识历史和文化。 长期以来,我们有意无意地将研究先秦乃至殷商文化史的目光紧盯在黄河流域和中国北方,而忽视了“中华文明早期未必只有一个起源”“中华早期文明不同起源间存在渊源和相互影响”等,这些被良渚和其他同期文化遗迹多次、反复证明的事实。 这种“为古人争正统”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对中华文化起源的研究、发掘,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正确、全面、深入地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 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仍会有不少国内外“疑古者”会以“未发现文字”“不知国号”“于史无稽”等理由,拒绝将良渚文化列为中华文明正源之一。但只要我们能从中获得更多正确、科学的早期中华文明知识,得以更好更深刻厘清自己对我们的历史、文化脉络和知识体系,已是最大的收获。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什么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什么? 1、提供食物来源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基本食物,全世界估计优万余种陆生植物,而迄今为止仅有150余种被人类大面积种植作为食品,世界上90%的食物来源于20个种。例如,目前人类所需的粮食的75%是来自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大麦、甘薯和木薯7种农作物。前三种又占总产量的70%以上。 各种家畜、家禽、鱼类、海产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蛋白质,各种蔬菜、水果、菌类均为人类日常生活所必需。随着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改善,需要大力发展粮食作物和各类经济植物。 开发新的食品和改良作物及家畜、家禽和鱼类等的品种更是势在必行。无论是作物还是家畜等品种的改良,都需要抗性强的野生种或野生亲缘种与它们杂交,以提高它们抗病及抗逆境的能力。可见生物多样性为新型食物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2、提供药用价值 药物也是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物品,大部分是依靠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入药,而且一直延用到医药事业发达的今天。世界上各国、各民族都有源于物种的传统药物,如日本的和汉药、朝鲜的东药、印度的阿育吠陀药、中国的中药、藏药、蒙药等。中国有记载的药用植物已有5000种,常用的约有1000种,相当多的动物已经作为主要的药物,如水蛭素是珍贵的凝剂,蜂毒治疗关节炎,某些蛇毒能控制高血压,斑蝥素可以治疗某些癌症。我国是栽培大型真菌的大国,早期应用茯苓、猴头、灵芝、冬虫夏草等入药。 时至今日,科学家还不断地从生物中筛选药物的有效成分。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依靠天然药物进行治疗,发达国家有40%的药物来源于自然资源,或依靠从大自然发现的化合物进行化学合成。在全世界25万种显花植物中,科学家仅对具有潜在药物学属性的5000种进行过分析,还有数量庞大的物种潜在的医疗价值仍属未知。 超过3000种抗生素就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在医药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利用抗生素已使天花消灭,霍乱、骨髓灰质炎等疾病得到控制。 动物对医药业发展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作为医药研究的实验动物,如猴类对小儿麻痹疫苗研制,犰狳对抗麻风病疫苗的研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和待开发的各实验动物,对人类医疗事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提供工业原料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如木材、纤维、橡胶、皮毛、皮革、香料、造纸原料、天然淀粉、油脂等等。微生物还可以用来大规模生产酶制剂、有机溶剂、酒及酒精、氨基酸、维生素、菌肥等等。 4、提供能源 煤、原油、天然气也都是由森林储藏了几百万年前的太阳能。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开发更多更新的生物资源,以提供各种工业中必需的原材料和新型能源。5、基因资源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每个物种或品种在遗传组织上都可能是唯一的,都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即使是一草一木也应该珍惜,谁能在若干年前就想到中药天花粉的蛋白质不仅能治愈绒毛膜皮癌,而且还是治疗爱滋病的良药?人类未来还会面临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挑战,那些看来毫无用处、微不足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文化”界说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文化”界说 (一)“文”的释义及扩展 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 (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 西文中的文化: 结论2:广义与狭义 (一)广义的“文化” 1、广义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 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审美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二)狭义的“文化” 1、狭义“文化”的定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2、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也属于“小文化”范围。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 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里的文化,也属于狭义文化。 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析 摘要:Biodiversity,一个在1985年第一次使用,并于1986年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的词,是从罗森(W.G.Rosen)开始,并在科学和环境领域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很大的价值,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丰富了食物的来源;其次,生物的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药用价值。但是过多的捕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不平衡,所以,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已经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价值;措施 一:引言 16世纪后期,带着来复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这是不会飞又跑不快的渡渡鸟厄运降临的时候。自从欧洲人来到岛上后,渡渡鸟就成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从这以后,枪打狗咬,鸟飞蛋打,大量的渡渡鸟被捕杀.就连幼鸟和蛋也不能幸免。开始时,欧洲人每天可以捕杀到几千只到上万只渡渡鸟,可是由于过度的捕杀,很快他们每天捕杀的数量越来越少,有时每天只能打到几只了。直到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残忍的杀害了,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渡渡鸟了。更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后,与渡渡鸟一样是毛里求斯特产的一种珍贵的树木——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孕症。本来渡渡鸟是喜欢在大颅榄树的林中生活,所以在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都是很茂盛。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眼看也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所以对于当代社会的我们,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含义是什么?生物多样性存在的价值?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与处理生物多样性?这些都是摆放在我们面前所必需解决的问题。 二:生物多样性的介绍 2.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对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位学者是这样定义的: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 系统。①张恒庆;《保护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2.2生物多样性的历史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国内外最为流行的一个词汇。由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知识点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 展 班级姓名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秦朝建立 时间:建立者:定都: 意义: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大帝国。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设、、;地方实行。 (首创“”一词成为两千多年中国王朝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法律上:颁布大量律令 文化上:统一文字,将秦的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的重要纽带。)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统一、、。(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交通上:大修,拆除所有路障,统一。 思想上:(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3、秦朝的疆域:东到,西到,南到,北达一带。 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秦朝亡于暴政 秦朝的暴政(统治者的残暴,滥用民力;沉重的兵役、徭役;繁重的赋税;刑罚严酷;秦二世更加残暴),激起民众的反抗,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2、秦末农民起义 1)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地点:蕲县大泽乡影响: 2)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率军入咸阳,灭亡。3、楚汉之争与汉朝建立 1)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前202年项羽、刘邦

2)汉朝建立 时间:建立者:(汉高祖)定都:长安史称: 4、西汉初年的统治 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政策来恢复经济。 如:汉高祖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汉景帝将田 租定为三十税一,进一步减轻刑罚等。 在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为西汉的全盛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1、汉武帝采取的大一统措施: 政治上:颁布“”,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建立,设立。 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盐铁官营 思想文化上:(董仲舒的建议) 大力推行(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的局面。 2、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此后,西汉开始由盛而衰,外戚乘机夺取 政权。,西汉皇族,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 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秦朝与匈奴的关系:派大军北击匈奴,修建(西起,东到)。 2、汉与匈奴的关系: 1)汉初,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围困。采取“和亲”政策,汉室将女子作为公主,嫁给 匈奴单于为妻,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 2)汉武帝时,派、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并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3)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王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 出了重要贡献。 3、汉与西域的关系: 1)两汉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以西,也就是现在地区和更西的地区。 2)出使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虽未能完成使命,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 经济、政治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再次出 使西域。从此,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述题

(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本质)是什么?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 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什么是广义的文化? 与自然相对,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 的独特生存方式,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又称“大文化”。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 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 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 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 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4、什么是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 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那些基本内容?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 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中华民族是中国 文化的创造文体。基本内容有:一、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二、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 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六、完备深刻 的道德伦理。 6、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指 6 千年前的文化至鸦片战争(1840 年)时期的中 国文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1、商周至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是怎样划分政区的? (1)商周: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 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2)秦朝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全国。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 行制”。(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 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多样化有何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 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 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3、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 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因为在本文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 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无求于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概况如何?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范文6篇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范文6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中华文明赞演讲稿范文6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范文1 在这里,我们赞颂我们祖国母亲的无疆大地;赞颂我们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赞颂我们“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炎黄子孙! 那滔滔不竭的黄河流水,滋养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那巍峨屹立的雄伟泰山,撑起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那被尊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让中华民族的眼界开阔目光长久,思想永不狭隘;幽静恬然,宛若仙境的桂林山水,时刻使中华民族受到心灵的洗礼……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一条腾飞的神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现在,看我们尊敬的领导人;看“导弹之父”钱学森,看“水稻之父”

袁隆平……中国人杰地灵,中华民族,是受天眷顾的民族! 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道家经典的“庄子”“老子”,成就中华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古时中西商贸联合在一起的丝绸之路,诉说着我国当年经济上的强大。体现了我国航海术的先进的郑和下西洋,永久不倒的万里长城,令世人折服的四大发明……我们品析那些经典佳作,回忆那些光荣的历史,赞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我们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今朝的美好,让中华民族的未来变得更加灿烂阳光! 中华文明赞演讲稿范文2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绵延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美德;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更加要讲文明,懂礼貌,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文明礼仪贯穿

生物多样性论文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形式的多样化(从内病毒、病毒、细菌、真菌到动物界与植物界),各种生命形式时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多种相互作用,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圈与人类本身延续的基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般讲,生物多样性可以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各种遗传物质个遗传信息,既包括了同一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变异,也包括了同一种群内的基因差异。遗传多样性对任何物种维持和繁衍其生命、适应环境、抵抗不良环境与灾害都是十分必要的。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 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

第五单元_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5.1.1 明清帝国的兴替 2.清朝(1636-1912): 5.1.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明清民族政策:明:防御政策(增修长城);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嘛庙、册封达赖、班禅等); 2.明至清前期,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①措施: ②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奠定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设置台湾府(联系,巩固东南海防) 。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 农业①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②培育、引进、推广大量新品种(甘薯、玉米); 明至清前期,我国 农耕文明达到鼎盛手工业棉纺织业特别发达 ②民间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①工商业市镇兴起;②商帮形成(徽商、晋商) 商业③沿海各地海外贸易活跃 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1.目的:维护统治,加强专制统治权威 2.措施: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 3.明清科举考试制度:八股取士 内容变化: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准发挥自己见解 形式变化:答卷文体为八部分,称八股文 影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目的:为皇帝培养忠实的奴才 5.2.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1.黄宗羲:(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2)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反映人们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说明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反封建思想应运而生。 3.在19世纪中期的北京,在徽、汉两个剧种的基础上形成京剧 4.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5.2.3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1.明朝科学技术发展原因 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 2.明朝科学巨匠及其他们的贡献 (1)医学家:李时珍 贡献:《本草纲目;创立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等(2)农学家:徐光启 贡献:编写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他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他是引进西学第一人。和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编写《几何原本》 (3)宋应星 贡献:编著《天工开物》,一部总结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 贡献:编写了《徐霞客游记》,最早揭示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他是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3.明清中国与西方科技差距拉大的原因: 文化专制和八股取士,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 一、文化 1、外国学者的观点 (1)康德 1970年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认为:文化乃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 康德把道德观念看成人类文化的最高表现。这个看法曾经影响了我国学者辜鸿铭和唐君毅等(2)赫尔德 探讨了人、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产物,优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的必要条件和人们活动的重要手段。文化既促进了人也限制了人。文化和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3)歌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与思想的集体方式,即人类对自然的长期斗争的结果,此集团的的思想、感觉、行为的方式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气氛、特殊的美,即是文化。 (4)泰勒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1871年在其名著《原始文化》里对文化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的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或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中国学者的观点 (1)辜鸿铭: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春秋大义》 (2)唐君毅: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表现。《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3)胡适:文明是一个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4)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所能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一切的共同业绩,都叫做文化。《什么是文化》 (5)梁漱溟: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式。他认为文化包含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东西文化及哲学》 (6)文化涵盖了人类各民族如何进行生产,所有器具、技术及相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教育设施乃至语言、衣食、家庭生活等。《中国文化要义》 (7)贺麟: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中指出: 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义:文要化,要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要感化或支配别的一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歌,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有优美的情操,这就是文化之一。 所谓文化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有可以说是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支配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文化包含三大概念:第一是真,第二是善,第三是美,即是真理化、艺术化、道德化。 (8)钱穆: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活而言。《文化学大义》 二、文化与文明 1、文化与文明的联系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套习题 试题与答案

第二套习题试题 一、填空类 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政策和“____”政策。 6.人类初始集团指的是____。 7.在西周宗法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国家政治中的____统治序列与 ____统治序列,是合二为一的。 8.“多子分继财产制”渊源于汉武帝时颁布的______。 9.秦以前的宗族属于____宗族,秦以后的宗族则属于____宗族。 10.“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_。 11. 中国人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导致____的习惯产生。 12. 整体型思维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分析型思维则注重研究事物的____。 13. 北宋哲学家是把______当作____问题进行讨论的第一人。 14. 墨子用于推理的工具是他提出的“三表法”,包括__、___和___。 15.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______思想。 16. 中国古代系统观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关系。 17.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系统内通常会保持稳定的机制,其构成来自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文明礼仪语句三字经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华文明礼仪语句三字经 篇一:积累三字经部分语句 ☆☆☆要求会背会写☆☆☆ ★★积累三字经部分语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积累名言警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耳听为虚,眼见如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正的美和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要求写几个(四个字的)词语★★迫不及待脑清目明为之一振头昏脑涨眉清目秀腰酸背

痛昂首挺胸目瞪口呆目中无人目不转睛目不识丁目光短浅 目不暇接无穷无尽心急如焚急不可待十万火急光明锃亮永 恒不泯窃窃私语物产丰富风光秀丽鞭长莫及庞然大物书声 琅琅开卷有益手不释卷苏秦刺股孙敬悬梁凿壁引光萤雪夜 读狂风暴雨四脚朝天大浪滔天直流口水毫不在乎平安无事 一帆风顺汲水灌溉千变万化一望无际稻谷飘香如丝细雨微 风习习收获喜悦高楼林立山环水绕 篇二:三字经报幕词 二(1)班的朗诵《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下面请欣赏我们二(1)班的朗诵《三字经》。 二(2)班的朗诵《三字经》 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之邦美名扬。我们是祖国新一代,传承文明责任在肩。下面请欣赏我们二(2)班的朗诵《三字经》。二(3)班相声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下面请欣赏我们二(3)班的相声《三字经》。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导学单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一) 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主备张曦审核备课组 授课老师班级学生时间 【自主预学】 1.画出从夏—清朝的年代尺,并思考秦、西晋、隋、元这四个政权的共同点; 2.综观四次统一,思考历史成因共同之处及造成封建国家分裂的共同原因。 历史成因: 分裂的共同原因: 【同侪互助】 1.写出以下诗歌的朝代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仿照课件中的范例,举史实证明某一朝代的特点。

3.回忆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古代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 4.仿照课件图例,梳理说明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5..【商业篇】改错 东京是北宋最繁华的城市,宋源为一睹风采不远千里赶来。果不其然,大街上车水马龙,穿着棉布衣裳的行人接踵而来。街道两旁,店铺相接,北街一家店铺正热售雕版印刷作品,南街正在热卖书写在竹木简上的书籍。沿街过桥,还有老婆婆用木棉纺纱车纺织,技术娴熟,引路人赞叹…… 6.根据以下三幅图片,说说我国古代商业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发展? 北宋东京都市布局元代海上丝绸之路 【当堂检测】 1.某同学在学《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是() A.东汉末年,起义不断,豪强割据 B.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C.三国的统治者都十分注意发展生产 D.西晋最后消灭蜀国,统一全国 2.下列关于南朝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中,正确的有() ①西晋后北民大量南迁②水稻是主要的作物,小麦推广到江南 ③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青瓷为当时人所青睐④冶铸技术采用灌钢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唐朝长安都市布局

中华文明寻踪

《中华文明寻踪》观后感 2014年9月16日至18日,我看了由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共同投资拍摄的《中华文明寻踪》百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片。这部专题片以纪元为经,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纬,依托遗存、追朔历史、弘扬文明,用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脉络,以直观的视觉,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融思想性、故事性和观赏性与一体。看后让我热情澎湃于心中,为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赞叹不已! 这部长达100多集的动漫教育片,从先秦文化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夕结束,以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底蕴、享有“秦中自古帝王都”美誉的古都西安为中心,涵盖了整个陕西,并以此为辐射,全面介绍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发展轨迹。历史资料翔实,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部了解中华文明、感受中华文化、激发爱国、报国热情不可多得的教育题材动漫片。其间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聚散离合,推陈出新,带着自己独有的东方文化步入了世界文明的殿堂。 当看到《秦始皇一统倡文明》这一集时,想到以前只是从电视剧和书中对秦始皇拼凑出来的印记并不全面与深刻,而顺着《中华文明寻踪》走过,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统一六国、

统一度量衡的伟大功勋伴随着血腥的暴政载入中国的史册。三十多年前发现的兵马俑仅仅是这位皇帝的部分陪葬品,却已经震动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为我们华夏子孙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 这部教育专题片的问世,是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一大举措。为全面介绍中华五千年灿烂悠久历史文化、推动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姿态和积极贡献。每集只有十分钟左右,运用故事的结构,配有简洁易懂得文字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看画面中获得历史知识,了解中华文明、感受中华文化,从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看完《人间造纸第一人》时,学生们就慨叹:“原来我们用得纸就是这么造出来的,蔡伦真是了不起!不愧为“纸圣”!他改革造纸工艺,采用廉价的原料造纸,实现了造纸业的规模化生产,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不由得被激发出来,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华文明寻踪》这部教育专题片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能让国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自己的国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才能让更多的人们懂得如何做一个有礼、有节、文明、高洁之人。为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而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