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考试重点考点完整版

心理学考试重点考点完整版

心理学考试重点考点完整版
心理学考试重点考点完整版

心理学考试重点考点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绪言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务地特征与联系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意志过程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动机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2、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而后两者可以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第二章个性心理

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是人的心理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是多种心理特征地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差异。

第三章?暂时神经联系

1、什么叫做“暂时神经联系”

暂时神经联系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本来对动物有机体没有意义的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引起了兴奋,同时无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的另一区域也引起了兴奋,经过不断反复,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这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2、心理活动的反映形式有哪些特征

(1)它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做生物学上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做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2)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能行为。(3)心理的反映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完善而不断提高其分析综合水平的。

3、意识的概念是什么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其中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的核心因素。情感和意志也是人的意志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意识也表现为一种内心体验的形式。

4、什么叫做意识的水平意识有哪些水平

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最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具有各自不同的水平。意识水平反映了个体在某一私见里对自身活动机器状态的觉知的程度。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1)无意识水平:无意识水平是指个体对其内在的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的变化没有觉知的意识状况。例如,个体的生理变化。

(2)

前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是指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或信息,平时虽然不被觉知,但可由需要时再复现或提取而达到觉知的意识状况。

(3)潜意识水平:潜意识水平是指蕴含在意识曾之下的欲望、情绪等经验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状况。

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人类意识既有对客观对象的意识,还有对自身的自我意识。而动物没有自我意识。(2)人类的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为主要特征的;动物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感知、表象即感性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3)人类意识离不开语言,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不需要语言。(4)人类的意识和动物的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

第四章注意的理论

1、注意的过滤器学说

该学说认为当大量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有一个过滤器在起调节作用。它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对信息只开通一个通道进入,其它的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

[支持实验]布鲁德本特(Broadbent)双耳分听实验。

两个耳朵分别呈现不同的刺激(2组数字)。在报告时,大部分被试是以耳朵为单位报告收到的信息。追随耳的项目能被很好地报告出来,而非追随耳的项目则不能被清楚地报告。

2、注意的衰退学说

该学说认为当大量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人不是通过过滤器将一个通道打开,将另一个通道关闭。而是两个通道都有信息进入,追随耳的信息未被衰退,因此容易被激活感受,而非追随耳的信息不是完全被过滤,而是经过衰退,因此不能被激活而感受。但还是有部分阈限低而刺激强烈的信息进入了神经通道,也可以受到激活。

[支持实验]特瑞斯曼(Treisman)的双耳分听实验。

被试报告中能觉察出追随耳的87%的信息,但对非追随耳的信息也有8%被觉察。这就说明,双耳不是按照过滤器模型在工作,而是两个耳朵中都有信息进入,追随耳的信息未被衰退,因此容易被激活感受,而非追随耳的信息不是完全被过滤,而是经过衰退,因此不能被激活而感受,但还是有部分阈限低而刺激强烈的信息进入了神经通道,也可以受到激活。项目的意义、熟练程度、上下文和指示词以及人的个性倾向都是影响阈限的因素。3、注意的完全加工学说

该学说反对以上两种学说。它认为当大量信息进入神经系统时,人对这些信息已经做了加工,只不过人没有能力将所有的加工过程都记住或区别开。因此注意到的东西是人脑对能够记忆和区别的加工过程的觉察。那些消失了的信息本身已被加工,而只是由于人脑处理能力的有限而被遗忘掉了。注意的堵塞是一种记忆堵塞,而不是对信息加工的堵塞,不存在有专门的过滤器。

[支持实验]实验控制下的双耳加工和单耳加工比较实验

在无噪音的背景下向被试曾现辅音,要求被试报告。实验分告知被试辅音来自哪只耳朵和不告知辅音来自哪只耳朵两种情况。前一种方式被试只要用一只耳朵进行加工,只有一半的工作量,而后一种情况则被试需要用两只耳朵共同加工,根据衰退理论,前者没有衰退而后者有部分衰退,则前者效果会优于后者。而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实验情景的效果相

同,这证明了完全加工理论的正确。信息在两个耳朵中没有发生衰退,而是自动加工,因此效果相同。

第五章感觉

第一节感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有以下特点:1、它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过程:客观事物的刺激——神经系统的生理活动(信息加工)——产生感觉体验。

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所组成的统一的形态机能结构整体。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主要是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对由感觉器官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和结果。

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肤觉(温觉、冷觉、触觉和痛觉)

感觉器官专门化:指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只接受特定的、适宜的刺激而产生感觉的现象。

为什么一种感官会只产生一种感觉呢?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说”,认为每种感觉神经都有自己特殊的能量,这种能量导致每种神经的性质不同,从而每种感觉神经都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其他的感觉。根据这一理论,他接下来判断:感觉的性质并不是来源于外部的刺激的属性,而是外部刺激激活感官后神经系统释放出一种特殊的能量,这种能量被神经系统感知到,从而产生感觉。因此,感觉是自身神经系统对自身变化(能量的变化)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知觉。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三、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认识的入口,只有通过它,人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才能知道自身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态。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其他高级的、复杂的生理活动才能得到产生和发展。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能容忍的。

[支持实验]感觉剥夺

第二节感觉的测量

感觉的测量是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人在感受到刺激存在或刺激变化的时候的刺激强度或强度变化的临界值。

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觉阈限

针刺皮肤的实验过程:

极其轻微的刺激,没有感觉——逐渐加强有感觉的刹那——逐渐加大有痛觉的刹那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阈限(R)成反比:

影响绝对感觉阈限的因素:活动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个体自身状态等。

(二)差别感觉阈限

能觉察到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成为差别感觉阈限,与之相对应的感受性成为差别感受性,通常也成为jnd(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韦伯分数:K= I / I

韦伯定律:当刺激量以几何级数增长时,感觉量会以算术级数增长。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只使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范围。

(三)心理物理定律

第六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2、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的整体反映。

3、从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合作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二、知觉活动过程

知觉活动一般由五个环节组成,称为知觉链:外界环境——中介物——刺激物与感官相互作用过程——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系统向大脑传入各种外界信息的过程——大脑对传入到皮层相应投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过程。

知觉理论:格式塔的知觉理论,构造主义的知觉理论,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和吉布森的知觉理论。

格式塔的知觉理论:人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尽可能地用简单的方式去“整体”地认识外界事物,遵循“概略”规律并受神经系统的制约。

构造主义的知觉理论:强调先前的经验对知觉活动的重要影响,特别是记忆活动,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记忆中的经验做任意的选择,从而认识事物。

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知觉是知觉者借助动作行为习得的,通过活动及在活动中习得的经验影响和指导着知觉活动。

吉布森的知觉理论:人所知觉的环境是由具有结构的表面组成,当人在观察环境的时候,环境的三维空间是有结构的,它为知觉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知觉者在认识这些结构表面的同时确定该事物是什么。因此,知觉既有赖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而且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知水平有关。

知觉物体距离的线索:

(一)单眼线索

1、遮挡

2、线条透视:视角大的物体近,视角小的知觉为远。

3、空气透视:透明度高知觉为近,反之则远。

4、明暗和阴影:明亮的物体离得近,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离得远。

5、运动级差:近的物体运动快,远的物体相反。

6、结构级差:看远处时,运动视差有规律的递缩的变化。

(二)双眼线索

1、水晶体的调节

2、双眼视轴的辐合

(三)双眼视觉线索

第七章记忆

1、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种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3、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机能定位说,记忆机能整体说,记忆分子说。

4、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

5、识记的种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6、影响识记的因素:识记的目的、学习态度、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的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

7、保持的特征:在质的方面,记忆内容中不甚重要的趋于消失,重要的部分得到很好的保持;在量的方面,会出现记忆恢复现象。记忆恢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学习后过几天的保持量比刚学习完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特殊现象。

保持:是指人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贮存和巩固的过程。

记忆恢复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主体学习后过几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这一现象在对有意义材料的记忆时尤为明显。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巴拉德在1913年发现的。

遗忘:随着时间的推移,识记材料的保持量逐渐减少,其中一部分会回忆不起来或发生错误的现象。注意:是不能回忆和回忆错误两种情况。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又称舌尖现象(TOT,TIP-OF-THE-TONGUE)

保持量的测量:(四种方法)

1、再认法:

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

2、回忆法:

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数-原来识记的项目数

3、再学法:

保持量=(初学的次数或时间-再学的次数或时间)/初学的次数或时间

4、重构法:

在测量中,先向被试呈现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些刺激,然后打乱这些刺激,

要求被试按照原来的顺序进行重构。成绩以排对的顺序数来计算。

8、保持量的测量:再认法、回忆法、再学法、重构法。

9、记忆保持曲线及其意义

10、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11、影响保持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程度

(3)识记材料的数量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12、遗忘的原因的理论:

(1)记忆痕迹衰退说

(2)记忆干扰抑制说

(3)动机性遗忘说

13、回忆: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回忆不是对过去形成的映象的机械恢复,还包括大脑对记忆材料的加工和重组。

14、联想:回忆常常会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是指当在空间和时间上相继出现或同时出现时,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近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脑中建立联系并留下印记,以后当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出另外一个与之相联系的事物的心理现象。一般分为接近联想(时空上的接近)、对比联想(相反的性质或特点)、类似联想(相似的性质或特点)和因果联想(有内在关系的结果)。

15、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6、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操作或加工即进行编码、贮存,以后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提取的过程,人可被视为一个信息的接收器、加工器和提取器。

第八章思维

思维的分类

聚合思维:也称求同思维。是指把和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聚合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方式。

分析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指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推理,最合得出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和正确结论。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思维:是指以新异的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1、两者的联系:

(1)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正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的功能,人的思维才具有这样的特点。

如果语言不具有这些特征,则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无法进行。

(2)当具体刺激物不在眼前时,思维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和实现。同时,语言也通过思维的方式加以充实和发展。

(3)人的思维和人的语言是同步发生的,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产生的。

(4)从个体的发展来看,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抽象思维才发展起来。

2、两者的区别

(1)思维是心理现象,包含物质内容;语言是物质现象,包含精神内容。

(2)思维的器官是脑,而语言的主要器官是一些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

(3)思维和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两者有内在联系;而语言和客观事物之间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两者不存在内在联系。

(4)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概念,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词。

(5)思维的规律对于任何民族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以达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目的。

概念的含义

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它用词来标志。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能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概念的分类

具体概念:是指按照事物的外部特征所形成的概念

抽象概念: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特征所形成的概念。

合取概念:是指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析取概念:是指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前科学概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和个人积累经验所形成的概念。

科学概念:是指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中形成的概念。

单独概念: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

普遍概念:是指一类事物的概念,其外延包括全部同类的个体。

集合概念:又一些事物组成的集合体。

实物概念:是指关于事物的整体的概念,它反映完整的客体的本质属性。

抽象特征:是指关于事物的某一个属性、状态与其它事物联系的概念。

概念的功能

1、适当减少情境的复杂性。

2、帮助我们认清事物。

3、增加经验的意义。

4、增加事物间关系的了解。

5、使知识经验系统化。

概念的形成

1、抽象化——对具体事物的具体特征进行抽象化。

2、类化——在抽象化的基础上,对类似的特征或属性进行归类和认同。

3、辨别——认知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影响因素:1、学生过去的经验。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2、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层次的概念或不同复杂性的概念,需要有相应的认知能力来保证掌握。3、与概念有关的特征和与概念无关的特征。和概念相关的特征越鲜明,越利于概念的形成。(支持实验:大学生学习心脏解剖结构。分为四组,都听录音,第一组同时看录音中提到的心脏各部分的名称,第二组看心脏各部分的轮廓图,第三组看心脏各部分的详细图,第四组看心脏各部分的实物照片。实验结果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成绩最好,而事物照片的无关特征太多而有关特征不明显,因此效果最差。该实验说明了无关特征和有关特征对概念形成的影响。)4、变式。变式是指从不同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本质要素更加突出,而非本质特征变异的方法。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5、下定义:是指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内涵。对概念所下定义的好坏影响概念形成。6、概念体系:人脑中形成的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新概念的形成。

第九章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含义: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

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具备的条件: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具有一系列的操作程序。3、必须有思维活动的参与。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德问题的客观环境和刺激模式。当个体遇到某些不清楚不了解的现象和事物,而原有知识和机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问题情境就产生了。问题情境和个体原有知识结构的差别越大,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认知结构的限制:认知结构是指当个体面临问题的时候,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反应。要使问题获得顺利解决,就必须扩大或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突破原来的思路。

3、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支持实验:水桶量水实验。)

4、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

5、动机和情绪状态

创造性思维

1、定义: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的创新性行为。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

第十章言语

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指以词为基本结构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的过程,是对语言的理解和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过程。

言语的功能

1、交流功能

2、符号功能:是指言语中的词总是标志着一定的对象或现象。

3、概括功能:是指每一个词都有概括性。

言语的分类

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及独白)和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是指自问自答及自己思考时的言语活动,是不出声的默语。

言语的发展阶段

1、呀呀学语阶段

2、单词句阶段

3、双词和三词组合阶段

4、完整句阶段

言语发展理论

1、言语的模仿说

理论:儿童言语的形成的原因在于儿童对父母的言语行为的模仿。在父母和儿童交流的过程中,儿童模仿了父母的语言中的句法和语法,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了新的字词和句法及语法,因而提高了水平。

局限:(1)当儿童自身的语法结构和要求模仿的语法结构的差别较大时,即使反复模仿,儿童总是用自身的语法习惯去改变要模仿的句型。

(2)儿童在没有原型可供模仿的条件下,会自行发展出新的句型。

2、先天语言生成说

理论:人有一种先天的特殊的言语获得装置,所以能很快掌握语言。

支持:(1)儿童在5—6岁时,语言能力有着飞快的进步。

(2)儿童未经过正规的教育,也能有效掌握语言。

3、言语学习的认知加工说

理论:言语的发展是以认知的发展为前提的。当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言语水平才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儿童通过言语来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言语是一种认知加工的过程。

第十一章情绪和情感

概述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对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2、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立的情绪和情感。这是情绪和情感的主要特征之一。

情绪的两极性

1、快感度:愉快——不愉快

2、紧张度:紧张——松弛

3、激动水平:激动——平静

4、强度:强——弱

情绪的作用

1、适应作用:通过调节情绪,降低紧张和焦虑,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2、动机作用:通过情绪的主观体验,改变行为,趋向能够给自己带来积极情绪的目标,回避会带来消极情绪的目标。

3、组织作用:情绪和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积极的情绪会调节和组织人的心理活动,而消极的情绪会破坏和干扰正常的心理活动。具体而言,情绪能够:(1)促成知觉选择;(2)监视信息的移动;(3)影响工作记忆。(4)影响思维活动;(5)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4、信号作用:情绪情感通过面部表情、声音和身体语言等方式表达出来,成为人们彼此了解和交流的信号。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情绪更多是和生理需要的满足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是和社会需要是否满足联系的心理活动。

(2)人类个体的情绪发展在前,而情感体验在后。

(3)情绪不稳定,而情感相对稳定

(4)情绪表现多是外显的,而情感表现多是内在的。

2、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绪状态下的机体的内部变化

1、呼吸的变化

2、血液循环的变化

3、皮肤电的变化

4、脑电的变化

5、内外分泌腺的反应

情绪的分类

1、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2、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惊奇和兴趣、厌恶。

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害羞、骄傲和自罪。

4、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爱、恨。

表情动作

主要分为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除面部之外身体其它部位的表情动作)、言语表情(是指情绪在言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上的表现)

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指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是由一定的情境唤起的,在这种情境下,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基本保持一致。

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指在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产生的原因:(1)已有知识经验和紧急出现的事物的要求不相符合,导致个体进入应激状态。(2)已有知识经验不足,导致个体产生无助感和紧张感,导致应激。情绪的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斯——兰格理论(也称情绪的外周理论)

内容:情绪产生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身体外周活动的变化是产生情绪的主要原因,如哭泣可以产生悲伤的情绪,颤抖产生害怕的情绪。作用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刺激物刺激——个体生理上的变化——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产生情绪。

局限: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2、坎农——巴德理论

内容:首先,该理论针对詹姆斯——兰格的观点提出了三个疑问:(1)人的生理变化的差异较小,而情绪变化的差异较大;(2)人的生理变化的速度较慢,而情绪变化丰富而迅速;(3)由药物导致的生理变化无法产生相应的情绪。接着,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情绪和生理过程是同时产生的。(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生理过程产生情绪)情绪的产生不是受到植物性神经的影响,而是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的控制。当外界刺激传入时,进过丘脑的分析和加工,一部分传入大脑皮层,产生情绪;另一部分传入机体内部,产生生理过程和生理反应。两者同时产生。

局限:注重了丘脑对情绪的控制和影响,但是忽视了外周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对情绪的控制和影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情绪的动机——唤醒理论

1、扬的理论

内容:扬认为情感过程与感知过程的不同在于情感过程产生了动机作用并影响了行为。他认为情感过程的作用有四个方面:(1)激活行为。(2)维持行为。(3)调整行为。(4)组织行为。他还强调了情感序列对行为的唤醒作用,强调了情感的动机作用。

局限:扬充分注意了情感的破坏性,认为情感过程对于行为的正常进行起到了干扰作用。这种理论过分强调情绪的破坏性,而忽视了情绪的适应性。

2、利柏的理论

内容:利柏反对把情感视为干扰行为的活动,他认为情感过程在大多数的时候处于温和的激活作用,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控制着主体的行为,产生动机作用。

3、汤姆金斯的理论

内容:更多地使用感情而不是情绪一词。认为感情是先天的,而内驱力是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内驱力提供能量,激活、唤醒和放大内驱力,成为行动的动力。

三、情绪的行为理论

内容:强调情绪是一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在后天的强化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情绪反应。

局限:忽视了主体认知功能的作用。

四、精神分析和体验的理论

五、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和拉扎勒斯德认知和评价理论

特点:不再简单关注情绪的生理变化和生理唤醒,而是将情绪活动和认知活动联系起来。内容:(1)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相同的情绪刺激,认知评价不同,引起的情绪不同。人的认知评价来源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唤醒水平。

(2)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大脑皮层对引起情绪的刺激物及其刺激情境进行评估,从而形成情绪。这一理论与以前的由植物性神经和丘脑控制产生情绪的理论截然不同,强调了情绪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分析评估的结果。拉扎勒斯进一步提出,情绪是由生理、行为和认知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的心理结构和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认知的结果。

2、沙赫特和辛格的三因素论

内容:认为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人的认知过程在情绪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实验的支持:沙赫特和辛格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第一步,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三组,都注射一定剂量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这时对每组学生的告知内容不同:(1)告知注射肾上腺素后将有的正常反应;(2)告知其错误的反应;(3)不告知有任何反应。

第二步,将这些大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情境:愉快的和不快的,观察他们的反应。实验结果是:第一组的大学生能平静地面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境,说明他们受到主体认知因素的影响;而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大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表现出愉快,在不快的情境中表现出不愉快,说明他们受到生理唤醒(肾上腺素)和环境(愉快和不快的情境)的影响。

由此验证了,人的情绪产生的主要机制是受到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自身的认知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将这些因素的影响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情绪。

3、伊扎德德动机——分化理论

内容:伊扎德认为情绪是生命在进化的过程中分化发展起来的,情绪的主要作用是动机作用,能够激发机体的活力,同时监督机体的活动。情绪还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既重视了生理要素,又注重环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要素,还强调个体的认知功能的调节,是比较全面的理论。

第十二章意志

意志的含义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1、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知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知过程,意志就不可能产生。人的任何目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认知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2、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没有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就不可能持久和深入。

意志和情绪的关系

1、首先,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

2、其次,意志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

意志和个性的个性

1、首先,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意志表现。

2、同时,意志在人的个性倾向性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动机及叶克斯——多德逊定律

动机:是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引起人活动的内部原因和推动力量。

叶克斯——多德逊定律

动机激活水平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对行为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产生阻碍作用。在简单的任务情境中,较高的动机水平会产生较好的行为效率;在复杂困难的任务环境中,较低的动机水平反而会提高行为效率,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动机激活水平过强会使情绪扰乱认知活动所致。

动机斗争的形式

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冲突,是指一个人以同样的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而又不能兼得时产生得内心冲突。)、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对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趋向,一方面又想回避的矛盾的内心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以上的目的,每个目的都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某一种目的而回避另一种目的,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第十三章技能

技能

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

狭义技能:是指技能的初级水平,是指通过练习或者模仿学习某种工作的水平。

广义技能:是指通过不断练习,使活动方式达到自动化,成为熟练技能。

技能和知识及能力的区别和联系

1、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对人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属于心理过程,技能也属于心理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2、它们的水平不同:知识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抽象概括,技能是对动作方式和操作程序的具体概括;能力则是对调节人的认识活动的行为方式的心理活动功能的较高水平的概括。

3、它们发展不同步:一般来说,能力发展晚于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4、知识、能力制约着人的技能,技能反过来会影响人的知识和能力。

动作技能

是指由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连续性动作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断方式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

非连续性动作技能:是指由突然爆发的动作所组成的动作。

封闭性动作技能:是指可以不参照环境因素而执行的技能。如体操、高尔夫。

开放性动作技能:是指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做出相应变化的技能,如篮球、排球。

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1、知识经验和理论: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练习方式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

2、示范与讲解

讲解的内容:教学目的(学习内容和需要达到的标准)、动作技能的性质、学习的程序和步骤、注意事项。

示范的方式:相向示范(面对面示范)、围观示范(教师居中,学生围坐)和顺向示范(学生在教师背后)。

3、练习

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练习的规律:(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一是先快后慢。可能有如下原因:新鲜感降低,热情下降;新旧知识差异性减少,练习的进步不明显;复杂程度提高。二是先慢后快。主要原因是练习初期要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一旦掌握,则练习成绩进步很快。三是进步比较均匀。

(2)练习成绩的起伏。原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主体自身状态的变化。

(3)高原期现象:是指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主要的原因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还没有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降低;意志品质差;自满情绪;正在进行潜在学习,成绩没有显现出来;缺乏高科技手段。

(4)练习成绩相对稳定。

(5)练习成绩的个别差异。

影响有效练习的因素

(1)明确练习的目标:目标的难易程度;近期目标对成绩提高的作用较大。

(2)练习的速度和准确性:一般而言,在两者间应该先强调准确性,后强调速度,但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来区分。

(3)练习时间的分配:一般而言,分散学习的作用要优于集中学习。可以用反应性抑制的原理来解释。反应性抑制是指在练习过程中由于疲劳等因素而导致的抑制。分散练习有助于反应性抑制的消除,而集中练习则导致了反应性抑制的累积。

(4)练习的方式:整体练习和分布练习。

(5)反馈:所谓反馈是指练习者了解自己的练习结果。包括视觉反馈,听觉反馈。

(6)运用迁移规律,避免干扰作用。在练习过程中,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会起到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产生积极影响的,成为技能的迁移或正迁移。产生消极影响的,成为技能的干扰和负迁移。

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也称为思维技能。

认知技能的分类

感知技能: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联系的认知活动的方式。

思维技能: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联系的认知活动方式。

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关系

动作技能是认知技能形成和发展的最初依据,也是它的体现者。认知技能又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技能。

第十四章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个性的含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者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的调节,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的个性倾向性。

第二节需要

需要是指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西方人将需要看作是:1、动力——一种力和紧张。2、缺失——不足或缺失。

需要的作用:1、个体行为活动的动力。2、个体内部认知过程的动力。3、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社会性需要: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为了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需要的理论

1、勒温的需要理论

勒温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平衡被破坏,就会引起紧张(需要),这种紧张会导致试图恢复平衡的行为。因此,需要是行为的动力。当需要得到满足,则紧张消失;反之,则需要会推动行为,使行为能够恢复原来的平衡。

2、默里的需要理论

3、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各种需要是相互联系和彼此重叠的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只有低级需要满足才会出现高级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都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某一时刻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就是推动行为的积极力量。自我实现是人主动追求理想的需要。表现为个人发挥自身的潜力,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是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马斯洛的观点强需要分成不同的层次,把人的需要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种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他的观点离开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条件,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则不可取。而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天生的,这样就混淆了社会性需要和生理性需要之间的界限,否认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

动机

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引起动机的外部原因叫做诱因,内部原因叫做需要。

动机的作用

1、引发功能:对于活动具有引发的功能。

2、指引功能: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向预先的目标前进。

3、激励功能:具有维持和加强作用,强化活动以达到目的。

动机的分类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成就动机是社会性动机中的一种,是指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麦克莱伦的成就动机理论——情绪激发理论

成就动机是一个人人格中非常稳定的特质。个体记忆中存在与成功相联系的快乐的情绪体验,当情境能引起快乐的体验时,会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激励个体克服困难,利用时间,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积极工作,取得优良成就。成就动机是个体行为的主要动力,而一个民族的成就动机高低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洛威尔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用大学生作为被试,分为高成就动机组和低成就动机组。两组学生做同样的联系:将一些打乱的字母重新组合成词。刚开始两组的成绩差别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成就组的成绩明显好于低成就组。

麦克莱伦的成就动机理论过分强调了成就动机是人行动的动力和原因,而忽视了个体的复杂性,忽视了其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具有片面性。其对整个民族的成就动机的判断也是如此。

阿特金森理论——期望价值理论

他认为人有两种倾向: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人的不同的倾向决定人的行为,倾向于追求成功的人往往会选择难度相对适中的任务,因为这种工作存在成功的可能性,有具有一定的挑战,能满足个体的成就动机。而倾向于避免失败的人则往往会选择难度较小的任务(容易成功)和难度较大的任务(他人也会失败)。

个人追求成就的倾向TS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用公式表示成:TS=MS×PS×IS。公式中的MS代表追求成功的动机,PS代表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IS代表成功的激励值。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分析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理解其行为动机的关键。个人对自己行为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分析影响着他的的行为。韦纳将失败的原因归为三个维度:1、内归因和外归因。内归因包括能力、努力、个性等,外归因包括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2、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能力、个性、家庭环境、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运气则是不稳定的。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努力等原因属于可以控制归因,而运气属于不可控制的归因。另外,韦纳又将个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个要素:努力、难度、运气和能力。将四个因素和三个维度结合起来,组成“三维度模式”。

韦纳认为人对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归因会对今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并不见得是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外,韦纳认为人的个性只是简介影响人的成就动机,但事实上,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成就动机的关键因素。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童年受到的家庭教育。

2、教师的言行。

3、经常参加竞赛性质的活动。

4、学习成绩。

5、对工作难度的看法。

6、个性因素。

7、自然环境和文化条件。

交往动机

是指个体愿意和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它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的要求。

兴趣

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理想

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第十五章气质

气质的概述

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气质的学说

1、体液说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说”。他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性质不同的体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他认为,正式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的性质。机体的状态决定于这四种体液的混合比例。人体内某种液体过多或过少,人就会感到痛苦,比例适当,人就幸福健康。

2、体型说

德国一声克瑞奇米尔把人的体格类型分为强壮型,瘦长型和矮胖型。他认为,不同的体型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矮胖的人外向易动感情,瘦长的人内向而孤僻,强壮的人介于二者之间。他认为,正常的人和精神病患者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不同,不同体型的人在气质上也带有精神病患者的某些特征。

谢尔顿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内胚叶型、中胚叶型和外胚叶型。他还发现了三种气质类型:头脑紧张型、身体紧张型和内脏紧张型。他发现体型和气质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在研究知觉时发现,有些人比较容易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而有些人则很难。他将前者成为场独立性的人,而将后者成为场依存性的人,大多数人在两者之间。前者,倾向于用外在的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而后者倾向于用内在的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动机需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情绪和情感 心境应激激情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价值 4、列表分析不同动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5、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6、简述动机与需要、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7、动机一般如何分类?社会性动机包括哪些种类? 8、什么是情绪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9、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10、情绪依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哪些种类? 11、情绪有什么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12、阐述情绪两因素的情绪理论及其经典实验 13、如何调节情绪,使之保持健康状态? 14、什么是能力?说明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5、能力如何分类?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关系 16、简述智力多元理论的主要思想 17、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18、简述最初智商的计算方法,正常智商是如何界定的? 19、遗传和环境对能力发展各起什么作用? 20、什么是人格?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21、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何行为特点? 22、什么是性格?性格与气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23、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4、简述“大五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25、剖析自己的气质、性格,并分析人格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 26、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引起的具有同样吸引强度的动机,但又无法兼得而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动机斗争。 双避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具有同样威胁程度目标引起的力求躲避的动机,但又不能同时躲避而产生的难以选择的动机斗争。 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的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欲趋之又避之的动机斗争。双重趋避式冲突: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对几个目标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环境的过高要求,就会体验到一种快速的紧张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智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禀赋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学习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认知风格: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是人格差异的体现。 场独立性(FI)的人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FD)的人在加工信息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不同层级需要的关系: ①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②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才会出现高级需要 ③高级需要满足后,低级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降低了 ④低级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缺失需要) 需要的发展进程: ①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②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和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③人的需要结构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非都是正三角形的结构,还有多种结构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①按照起源分类

华中师大《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不包括的是: A.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脑机能的研究 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行为规律的探讨 2、文艺复兴的实质是: A.人性化运动 B.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动 D.宗教化运动 3、关于17到19世纪的心理学思想,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思想 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奈瑟 5、提出内倾、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 弗洛姆 6、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 自我 7、马斯洛认为,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症病人 D. 超人 8、勒温认为,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C. 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不包含: A. 真诚一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 10、阿德勒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 利比多 11、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件积极关注 D. 指导 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行为称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 新行为主义 D. 应答性行为 14、在华生看来,说话、写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内隐的习得行为 C. 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内隐的非习得行为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心理咨询师考试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一般心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一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一般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一般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一般心理学的内容能够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第一单元一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一般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2-3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进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4-5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3.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詹姆士 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 知识点:当代心理学研究的要紧取向(领会)

西方心理学史考试重点(精)(新)

第一章绪论 1、把握西方心理学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①就其内容而言,西方心理学史属心理学学科范畴。 ②该学科的性质是历史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理解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①新的心理学实验事实与原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②心理学知识资料的积累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突破之间的矛盾。 ③心理学发展中分化与综合之间的矛盾。 外部条件:①生产实践需要和科学发展水平。 ②哲学思想观点。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试析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的逻辑线索。 基本问题:灵魂的本质,即心身关系、心物关系 逻辑线索:以原始宗教神话中万物有灵论观念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 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 以亚历山大城学派的生理心理学思想为补充;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成为归宿。 2、了解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及其对后来心理学有何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质, 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产生无限的世界。原子不可分割,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的差异。 (影响 : 柏拉图理念论:①承认思维的能动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以回忆的方式最原始的表现了天赋观念和内省法; ②触及到主体和客体、先天和后天、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③指出心理活动包括理性和非理性部分,两者既统一又矛盾着;④相传是欧洲最早提出知、情、意三分法的雏形;⑤第一次描述了接近和相似两条联想律;⑥觉察和感觉的相对性和对比、情感两极性以及梦和欲望的关系等。(影响 : 3、理解亚里士多德生机论思想的成就及其对后来的心理学影响。 成就:①首次提出心理是有生命体活动的形式和功能; ②坚持身心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和心理活动的整体性; ③提出发生学的观点、进化的思想和比较心理学的研究形式; ④提出心理结构的知、意二分法;⑤发现联想的三定律;⑥发现亚里士多德错觉;⑦触及到视觉后象、感觉阈限、感觉相互作用和适应、对比等; ⑧对记忆、梦和欲动等心理现象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影响 :①建立了一个知识体系, 关于灵魂的研究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方面都同关于活动的机体的研究发生关系。②界说了灵魂的性质及其活动。③具体描述了人类的经验和行为。 (P47 第三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了解中世际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观点与代表哲学家 ·阿奎那经院哲学观点:重视理智和抽象功能,把心理视为一个系统,承认知、情、意、行的相互依存性等方面有正面意义。但存在理智主义、温和唯实论和神学目的论的倾向。 ·伊本·阿尔·海塔姆:视觉心理学思想,以光学决定论为基础,提供了科学解释视觉形成的某些根据,创造了机械决定论产生的前提条件。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2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4%) 1、有意注意 2、知觉 3、创造想象 4、思维 5、道德感 6、能力 二、填空题(18%) 1、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 2、注意有复杂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3、人的外部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定律提出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 5人的心理发展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似动知觉包括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_____________运动。 7在心理研究中揭示的错觉多数是_____________错觉,例如_____________。 8情绪记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达到150%时保持效果最佳 10数学家擅长_____________思维。 11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2情绪在激动水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二者相权取其一属于_____________冲突。 14与_____________相反的是人意志的冲动性。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练习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 称为高原期。 16一般研究者把智商130成为划分_____________的最低临界线。 17_____________年,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 _____________的诞生。 三、判断并在错的题目改错(14%) 1、社会环境对人的心里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史复习重点

心理学重点 诸论 1、心理发展动力 主要是指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在心理学史上主要存在“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两种基本观点。 2、时代精神说 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涵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3、伟人说 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4、结合“时代精神说”与“伟人说”两种基本观点,谈谈你对心理学发展动力的看法。 ⑴概念:“伟人说”:一切进步和变化都是直接由指引和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独特的“伟人”的意志与力量决定的。 “时代精神说”:强调其他科学(如哲学、生理学、物理学)的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进步等所蕴涵着的时代精神,认为这些因素决定着心理学家的某些观念是否会被接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 “心理发展动力”:主要是指隐藏在心理学背后的、推动心理学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的各种因素或力量,在心理学史上主要存在“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两种基本观点。 ⑵影响:“时代精神说”:时代精神会决定哪些思想成为潮流,而另一些思想将最终消亡。一种理论、一个学派的流行,不一定使它比其他理论更正确。而往往是因为它比其他理论更合潮流、更为时尚。 “伟人说”:没有伟人,就不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学史,在伟大人物从事的领域,只要他们还活着,这个学派就得以他们为正统。伟人不只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他们也能暂时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⑶不同点:推动心理学发展与进步的主体不同,伟人说是有过重大影响的人伟人,时代精神说是整个社会时代背景。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心理学史考试重点0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考试重点0 第一章绪论 1、把握西方心理学史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①就其内容而言,西方心理学史属心理学学科范畴。 ②该学科的性质是历史科学,而不是理论科学。 研究对象: 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2、理解西方心理学史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条件。 内部动力: ①新的心理学实验事实与原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②心理学知识资料的积累与已有的心理学理论突破之间的矛盾。 ③心理学发展中分化与综合之间的矛盾。 外部条件: ①生产实践需要和科学发展水平。 ②哲学思想观点。 第二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1、试析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的逻辑线索。 基本问题: 灵魂的本质,即心身关系、心物关系逻辑线索: 以原始宗教神话中万物有灵论观念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以德谟 1 / 19

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以亚历山大城学派的生理心理学思想为补充;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成为归宿。 2、了解德谟克利特原子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思想及其对后来心理学有何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质,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产生无限的世界。 原子不可分割,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的差异。 (影响): 柏拉图理念论: ①承认思维的能动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以回忆的方式最原始的表现了天赋观念和内省法;②触及到主体和客体、先天和后天、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③指出心理活动包括理性和非理性部分,两者既统一又矛盾着;④相传是欧洲最早提出知、情、意三分法的雏形;⑤第一次描述了接近和相似两条联想律;⑥觉察和感觉的相对性和对比、情感两极性以及梦和欲望的关系等。 (影响): 3、理解亚里士多德生机论思想的成就及其对后来的心理学影响。 成就: ①首次提出心理是有生命体活动的形式和功能;②坚持身心不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 (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第二章:心理和脑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1 / 14 《心理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心理学史》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为心理学的诞生奠 定科学基础的领域中, 不包括的是: 兴的实质是: 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 C. 理性心理学以官能心理学 和统觉心理学为形式 D. 统觉团 这一概念反应了经验主义的心理 学思想4、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是: A. 冯特 B. 华生C. 弗洛伊德 D.奈瑟5、 提出内倾、 外倾两种心理类型的心理学家是: I I A. 荣格 B. 弗洛伊德 C. 阿德勒 D.弗洛姆6 、阿德勒认为, 人的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是 A. 本我 B. 自卑及其补偿 C. 超我 D.自我7、马斯洛认为, 考察人性应当更加关注于研究: A. 自我实现的人 B. 平常的大众 C. 神经 超人8、勒温认为,心理生活空间是指: A. 神经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B. 脑机能的研究C. 心理物理学的发展 D. 行为规律的探讨2、文艺复 A. 人性化运动 B. 人文主义运动 C. 文化运 学思想, A. D. 宗教化运动 关于17到19 世纪的心理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英法两国以经验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特征 B. 经验主义以 D. 症病人

C.人的居住空间 D. 影响行为的所有事实总和 9、罗杰斯认为,可促进成长的治疗氛围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中, 不 包含: 行为称为: 字和打棒球属于: A. 外显的习得行为 B. 内隐的习得行为 C.外显的非习得行为 D. 内隐的非习得行为15、以 下不属于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是: A. 真诚致 B. 同理心 C. 无条件 积极关注 D. 指导建议10、 阿德勒认为, 衡量一个人是 否健康的重要品质是: A. 优越感 B. 社会兴趣 C. 攻击本能 D.利比多 11 、 罗杰斯认为,不能促进个体成长的氛围形成的是: A. 影响行为的环境 B. 影响行为的人格特征 A. 共情 B. 接纳 C. 无条 件积极关注 D. 指导12、斯金纳把自己的行为主义称 为: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C.新行 为主义 D. 符号学习理论 13、斯金纳把华生研究的 A. 操作行为主义 B. 目的行为主义 C.新行为 主义 D. 应答性行为14、在华生看来, 说话、与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普通心理学考试重点

2014年心理学考研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5题) 1.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的新科学是 A. 认知科学 B。神经心理学 C。认知神经科学 D。心理生理学 【勤思解析】C,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是一门新兴学科,极大的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基础心理学方向。 2.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直接经验 B. 潜意识 C. 意识流 D。外显行为 【勤思解析】A,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被称为“生命中枢”的脑组织是 A。大脑 B。中脑 C。前脑 D。延脑 【勤思解析】D。延脑:和脊髓相连的部分,又叫延髓。延脑里有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又叫生命中枢。 4.人的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分别位于 A。顶叶、颞叶、枕叶 B。顶叶、枕叶、颞叶 C。颞叶、枕叶、顶叶 D。颞叶、顶叶、枕叶 【勤思解析】B,此题考察大脑皮层感觉区的分布,躯体感觉在顶叶,视觉在枕叶,听觉在颞叶。 5.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的脑电波通常为 A. α B. β C.δ D.θ 【勤思解析】A,α是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的脑电波,频率为8-13HZ。β波是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是的脑 电波频率为14-30HZ,δ是在睡眠下的脑电波,频率更低、波幅更高。 6.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不属于潜意识的是 A。梦 B。注意 C. 口误 D。笔误 【勤思解析】B,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贯穿于心理过程的心理状态,不是潜意识。 7.情境线索容易引发侵犯行为,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是 A。习性学实验 B。恒河猴实验 C。武器效应 D。社会学习 【勤思解析】C,武器效应,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 境侵犯线索的影响。 8.视觉中枢单个细胞的感觉野与外侧膝状体单个细胞感觉野相比,两者的关系是 A. 不确定 B。前者小 C. 两者相等 D。不确定 【勤思解析】C。勤思考研据查阅资料得到如下结论:“直接或间接影响某一特定神经细胞的光感受器细胞的全体 为该特定神经细胞的感受野。外侧膝状体神经细胞的感受野,在猫和猴已证明与视神经节细胞所证实的感受野基本相同,只是外侧膝状体感受野的外周部对中心部的抑制作用比较强。” 9. 听觉的行波理论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最大振幅在基底膜上的部位不同,低频声波最大振幅接近的耳蜗部位是 A。底部 B。顶部 C。中部 D。下部 【勤思解析】B,行波说认为,基底膜由声波引起的震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达 到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后便停止下来。低频可达耳蜗顶部,高频只能达到耳蜗的底部,从而实现基底膜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辨。 10.教师要求学生列举砖的用途,某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列举出很多例证,但都在建筑材料范围之内,这表明该学生 的发散思维在流畅性和变通性方面的特点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