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导学案

人口的合理容量

【学习主题】

1、学习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掌握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其发展。

【主题自主学习】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实质:环境能____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重要衡量指标:__________。

2.环境人口容量

(1)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_______________消费水平等。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a.悲观派的观点: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________________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b.乐观派的观点: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__________循环。

c.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地环境人口容量在________亿左右。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_______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资料一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其中西线调水来解决西北缺水,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资料二:

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苦农民依然如此;工业社会对矿物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有色金属6吨、砂石3.55吨、水泥22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

2005年,美国人均消费石油25桶(中国1桶半),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4倍,全球人口按美国的消费水平,全球石油储量仅够使用不足8年。

资料二反映出什么样的现象呢?

资料三:

目前,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日本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物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钢铁生产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已完全依赖进口。

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其环境承载量会有何变化?

合作探究二

案例一:

《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强调建设创新、和谐、宜居新北京。

问题

1.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第Ⅳ级105m2/人计算,北京市的土地资源可供多少人口居住?

2. 按照“十五”期间北京市人均综合用水量,北京市的水资源可以供养多少人口?

3. 依据1、2题的结论,你认为北京市可以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是多少?主要考虑哪种资源?

案例二: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加快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建设。

问题

1.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的第Ⅳ级105m2/人计算,上海市的土地资源可供多少人口居住?

2. 按照2006年上海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上海市的水资源可以供养多少人口?

3. 依据1、2题的结论,你认为上海市可以供养的最大人口数是多少呢?主要考虑哪种资源?

【主题课堂小结】

【主题拓展延伸】

【主题当堂检测】

1. 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面对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加速利用的

情况,以及由此引出的多种问题,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乐观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多数学

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

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

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

A.资源数量

B. 科技发展水平

C. 消费水平

D. 人口社会发展阶段

下表为“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读表格,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2小题。

2. 反映该岛国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A. 25万

B. 30万

C. 35万

D. 45万

3. 环境人口容量()。

A. 只受资源丰富程度影响

B. 与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C. 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 与对外开放程度无关

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生率为9.75‰,死亡率为4.9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3小题。

4. 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5. 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与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相同的是()。

A. 英国

B. 坦桑尼亚

C. 印度

D. 肯尼亚

6. 2014年开始实施的“单独二孩”政策,将有助于北京市()。

A. 逐步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B. 解决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

C.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D. 大幅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7.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若20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

B. c<b<a

B.C. b<a<c D. a<c<b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下列2小题。

8.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A.P′与P分别为生产力水平高、低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P为环境承载力

D.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承载力相同

9.图中反映了()。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C.在生产力水平相同的条件下,生活质量越高,最佳人口规模越大

D.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

10.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

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D.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应该说,这“1800万”是让北京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下列2题。

11.根据材料中信息,可推断让北京人“活得舒服”的指标()。

A.是指环境承载力

B.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负相关

D.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相关

12.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北京应()。

①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

③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

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阅读下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2个小题。

13. 下表中反映人口的数据X()。

A. X<13亿

B. X>13亿

C. X=13亿

D. X=16亿

14. 表中反映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 13.7亿

B. 13亿

C. X亿

D. 16亿

15.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示意图,能大致说明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

容量关系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3小题。

16. 该年图中各省区中()。

A. 宁夏出生率、死亡率均较高

B. 江苏年新增人口最多

C. 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高

D. 北京人口自然增长最快

17. 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A. 性别比例

B. 文化教育

C. 人口年龄结构

D. 经济发展水平

18. 江苏比西藏承载更多人口,这说明江苏比西藏()。

A. 资源利用条件更优越

B. 生活消费水平更高

C. 交通运输条件更便捷

D. 人均生存空间更大

19. 环境承载力的自然环境要素中,目前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的是()。

A. 淡水

B. 土地

C. 太阳、空气

D. 矿产

重庆市在2013年全面启动了高山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把83.7万人口从深山区、石山区及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农村搬迁出来。据此回答下列2小题。

20. 重庆实施移民过程主要考虑的是()。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 经济因素

C. 社会文化因素

D. 政治因素

21. 移民迁入区人口合理容量应()。

A.小于迁入人口数

B. 小于环境承载力

B.C. 等于迁入人口数 D. 等于环境承载力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下列2小题。

22. 关于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指广州市的环境人口容量

B. 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成正比

C. 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 是一个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3. 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市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

A.大量调入资源,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B.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C. 广泛接纳移民,缓解劳动力的短缺

D. 扩大区域开放,承接污染工业转移

2011年10月31日,是“70亿人口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个孩子的生日,是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日子,这一天,距60亿人口日不过12年零19天……目前(世界)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着肚皮睡觉……”。结合下图,回答下列2小题。

24. 甲、乙、丙、丁四类国家中,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峻的国家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5.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图中“空巢家庭”现象最为明显的国家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区两个地区的人口数据表”,完成下列2小题。

26. 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气候

B. 土地面积

C. 地形

D. 水源

27. 乙地区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A. 计划生育措施有力,生育率下降

B. 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

C. 人口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

D. 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

28.下列关于人口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估计环境人口容量时,只需考虑人口的物质消费水平即可

B.人均消费水平高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也高

C.人口的文化消费水平与物质消费水平都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影响

D.世界各地人口消费水平差异很大,所以无法估计世界的环境人口容量

29.我国下列地区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A.青藏地区

B. 珠江三角洲

C. 新疆南部

D. 云贵高原

【主题课后作业】

完成导学案上的其他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地理必修一第一二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 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 3.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 其他恒星 地月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 二太阳系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 (类地行星是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2.地球为什么存在生命 内因: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充足的水分 原因 外因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光照稳定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3.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太阳辐射波长分为: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太阳辐射能主要 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5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 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 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 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 降低 3、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或新增人口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类型自然增长率水 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 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 国家的人口数量 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 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 于缓慢,很多国 家实施人口控制 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7、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巴西、韩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 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 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 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 洲 二战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高中地理 1.3《人口的合理容量》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图示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C.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D.若实际人口数量等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区别,但两者也有正相关的关系。中国西部环境人口容量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肯定也小。相反,我国东部环境人口容量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因此,长江中

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从我国目前实际人口数量看,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人口数量均已超过人口的合理容量。若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据此回答5~7题。 5.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消费水平 D.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6.下列因素中,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有() ①人口的消费水平②资源和科技发展水平③社会政治制度④婚姻、生育观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原始社会的环境人口容量() A.比现在小的多B.比现在大的多C.与现在相当D.无法比较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把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环境人口容量 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该指标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 9.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过度索取资源,发展生产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下表,回答10~12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提纲【精】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的组成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 元素【氧硅铝鉄】→矿物岩石【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地壳 Ps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位。【Ex most石英】(通过莫氏硬度计测定矿物硬度判别矿物。) 气态:天然气 矿物液态:石油、天然汞 固态: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等 金属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稀有金属等 矿物(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 非金属矿:能源类矿物、宝石物等 2、岩石 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花岗岩) (火成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页岩、砂岩、石灰岩【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溶洞、石林、钟乳石岩石(层理构造、化石) (成因)石灰岩→大理石 变质岩花岗岩→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 Ps·沉积岩不一定有化石,有化石不一定是沉积岩。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 环的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 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地球表面形态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和 盆地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 成岩石 1、板块 ①板块构造学说:A.地球表层的岩石圈 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 六大板块[亚、太、美、印、非、南]; B.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C.板 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的交界 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②板块的生长边界:张裂; 板块的消亡边界:挤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的合理容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的合理容量 本节的主要考点在于人口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要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要关注人口增长对资源需求量带来的压力,也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的合理容量,供大家参考。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简单的说: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3、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因素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

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简单的说: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的适度人口或理想人口。 2、人口的合理容量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附注: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人口的合理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应适宜保持多少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是讨论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 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大气的保温效应: 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2.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3.气温的水平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 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7.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8.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9.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 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 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期末试题

高一下学期联考地理试题(B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图”,完成l~3题。 1.阶段(1)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2.阶段(2)世界总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A.缓慢增长 B.迅速增长 C.迅速减少 D.保持不变 3.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阶段(1)B.阶段(2)C.阶段(3)D.阶段(2)和(3)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对外开放程度 5.全球人口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 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迁移 D.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美国轮廓图,回答6~7题。 6.M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混合农业

7.M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A.先进的科技B.便利的交通运输 C.廉价的劳动力 D.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8.交通运输线路的建设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青藏铁路的建设表明 A.自然条件是影响铁路区位选择的唯一因素 B.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有效地克服交通运输线建设中的自然障碍 C.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首先要考虑填补地区空白 D.社会经济因素对铁路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明显 9.下列工业部门属于原料导向型的是 A.糕点加工B.炼铝厂C.制糖厂D.飞机制造 如图所示,忻州某村,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了养猪场。且粮食、蔬菜和养猪的产值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回答10~12题。 10.该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属于____农业地域类型 A.季风水田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 C.混合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11.该村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主要改善 A.地形条件 B.热量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12.最终决定该种农业生产数量和规模的区位因素是 A.市场 B.气候 C.地形 D.土壤 13.若仅考虑付租能力这一因素,城市各功能区由市中心到郊区依次为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其中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 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世界人口迁移口4、中国新中国成立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范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904001774.html,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

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若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2)地形(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修关于二人口的变化的知识点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 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高考地理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考点29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考点热度★☆☆☆☆] 一、知识整合 1. 环境承载力 2. 环境人口容量 ⑴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反应。 ⑵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 人口合理容量 ⑴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⑵谋求措施 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人口规模之 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 发展战略 [提示] 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重点考向 考向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区 别 内涵最大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 参考角度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意义生存发展 人口数量大小 共同点 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 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典例引领】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1~2题。 1.青海、西藏的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 2.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解析]1.C 2.A 第1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故选C。第2题,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大,③错。故选A。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 -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 2 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